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历史与文化范文

历史与文化全文(5篇)

历史与文化

第1篇:历史与文化范文

关键词:衡阳;人文历史;美术创作;文化建设

衡阳位于湖南省中南部、地处蜿蜒千里的湘江中游、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之南,相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故又雅称“雁城”。衡阳拥有深厚、悠久、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其深远影响,绵延至今。

一、衡阳人文历史

衡阳是湖南文化资源最丰富的聚集地区之一,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它拥有历史悠久的书院文化,“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①,衡阳有很多书院,如石鼓书院、东洲船山书院、杜陵书院等,其中石鼓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我国的教育史上地位极高,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为之作《石鼓书院记》,流传至今;同时,衡阳还是宗教圣地,五岳之一的衡山即坐落于此,它是“天台宗和南派禅宗的发源地”②,深刻影响了我国佛教的发展;衡阳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民间歌谣、舞蹈、工艺美术、地方戏曲等,这些都是衡阳文化中的瑰宝;还有很多美术资源也是衡阳丰厚历史积淀的体现:如木雕、窑瓷艺术、历史悠久的古民居等;同时,衡阳还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自古以来,衡阳文气郁郁,才俊辈出:古有辅佐蜀国的大臣蒋琬、改造造纸术的蔡伦、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湘军水师统帅彭玉麟等;近代出现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夏明翰、唐天际、等。与此同时,衡阳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抗日战争纪念城,1944年,历时47天的衡阳保卫战,展现了衡阳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

二、衡阳人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现状

衡阳在人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良好传统,在此基础上,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的美术作品,将衡阳的历史展现在当代人面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衡阳的人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丰富多彩,但仍然呈现出一种散乱的状态,基本上都是艺术家的个人创作行为,表现手法也欠丰富,每个画种都只是零零散散的表现,总体上只是反映衡阳历史文化的一部分,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完整性、多样性。衡阳的人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还没有被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将其灿烂丰富的人文历史展现出来。自建国到当下,在国内反映我市区域人文历史的美术作品零零散散,且为数不多。2011年9月,湖南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启动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等部门主办。同年11月,衡阳召开了创作动员会。目前有一系列反映衡阳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正在进行中。比如衡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颜志武与赖尚平、李清白等几位画家合作创作的作品《衡阳保卫战》,这幅作品场面宏大,画面中、等一百多人点缀其中,没有一丝杂乱的感觉,那段历史瞬间就这样被凝固了下来。类似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还有何润成的《庆功会上》、肖一丹和肖健创作的《火种———水口山工人大罢工》、张宗秋创作的《彭大将军》等。他们的创作填补了我市红色历史资源大型美术创作的空白。但是面对衡阳如此悠久丰富的资源,这些创作只是表现了本土人文历史的冰山一角。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美术创作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加强衡阳本土人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创作出一大批好作品来满足和丰富现代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为衡阳的经济、文化的整体发展做出贡献。

三、加强人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必要性

美术创作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美术创作对于增强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在衡阳地区加强人文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是十分必要的。

1.美术创作的文化意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美术创作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可以用不同的手段以最直接的方式更好地记录和反映一个区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如:敦煌壁画、四大石窟、永乐宫壁画、汉代石刻、各代的绘画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一个民族的精神可以在美术作品中得以体现、传承,而衡阳的人文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也可以很好地表现衡阳地区悠久的人文历史资源。随着时间的流逝,区域传统文化不断消失,尤其是一些民间艺术,如何保护其传统文化已成为重要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传承提供了诸多的选择,美术创作则是其中最传统也是最直观的记录,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美术创作可以将衡阳区域文化艺术记录下来,传承具有衡阳特色的地域文化,实现其文化意义。

2.美术创作的教育意义。人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有着它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美术作品不仅仅只是用来装饰、欣赏,更重要的是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教育后人、陶冶情操。人文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除了其本身的绘画价值,同时也拥有教育与熏陶的价值,它让后人看到祖辈的辉煌事迹,可为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例如,大足石刻的警醒世人、中国传统文人画那种宁静致远的心性等。美术创作利用各种表现方式将人文历史展现给世人,人们可以通过它直接感受到其中的内蕴。而衡阳人文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可以全面地展现衡阳人民的勤劳、淳朴、智慧,特别是抗战阶段的历史,在表现衡阳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奋斗精神方面是很好的素材,具有很强的家国情怀的教育意义。

3.美术创作的经济意义。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民族复兴、国家富强,都需要提高文化为之提供持久的发展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与文化呈现一体化趋势,文化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支撑,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成为了重要的内容,它存在于经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行业持续增长,传媒、娱乐、旅游等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巨大竞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是一面旗帜,加强文化建设无疑可以为经济发展开辟一条新道路。美术创作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发挥其推动作用,积极发展、完善区域文化建设从而带动或促进本区域经济发展。“文化资源应成为政府招商吸引外资的重要手段”③,同时要以文化理念为导向,将区域文化规划与区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区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衡阳地区加强文化建设应该以区域文化为依托,构建衡阳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打造具有相当规模和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基地、壮大文化产业的发展队伍、挖掘和利用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相关产业。衡阳拥有深厚悠久的文化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书院文化、船山文化、南岳文化、革命文化等都是当地特有的人文历史资源;衡阳的瑶民在居住、服饰、饮食、婚姻、喜庆、禁忌、宗教信仰等方面风情各异;衡阳剪纸、版画、皮影戏、渔鼓等都是颇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在省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如果将这些人文历史资源都可以用美术创作的方式展现、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衡阳、向往衡阳,以此带动衡阳的区域经济发展。美术作品是一种最直观的展示手段,可以通过美术创作加强衡阳本土文化的传播,再辅以现代传媒和各种手段,使衡阳的特色文化更好地推向国内外市场,这有利于提高衡阳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当下,文化产业正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传播衡阳文化还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把衡阳优秀的区域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文化艺术生产能力,并运用产业化的方式积极开展民族文化的交流传播工作,组织开展重大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④,如是所说,加强衡阳与世界文化的联系,可以进一步促进衡阳经济与文化的健康发展,打造、提升衡阳区域特色文化的影响力,为衡阳的经济与文化的整体发展做出贡献。

四、加强衡阳人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对策

面对衡阳人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由文化部门或政府相关部门统筹、有社会团体和个人支持的立体规划开发。建议由文化部门或政府相关部门统筹规划,鼓励艺术家进行创作,美术创作不仅仅是艺术家自发的进行,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多方支持。人文历史资源的搜集,整理规模较大,必须系统有序,因此,建议由衡阳文化部门或者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统筹规划,组织有关专家对文化资源进行盘点,确定重点,同时将有志为衡阳美术出力的社会团体和个人组织起来进行系统创作,将衡阳本土人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有条不紊地开展。艺术作品既是艺术家的心血与荣耀,也是一种文化传播与展示的手段,以独特的方式承载着时代与使命。2011年的湖南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南省委宣传部和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共同组织实施的的大型专题性美术创作工程,吸引了众多省内外优秀艺术家创作完成了一批主题性美术作品,这也为衡阳人文历史题材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2.进行系统、全面、完整、多样性的美术创作。在中国美术史上,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经典作品为例,无论是在教育功能还是艺术审美功能较之以往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也应当成为我们在人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值得延续和发扬的。目前,衡阳美术界对本土人文历史题材已有所重视,诸多本土知名画家对此进行了创作,从绘画到雕塑、从中国画到西画、从城市主题壁画到城市主题雕塑……几乎都有所涉及,但都零零碎碎,收效甚微,无论是题材内容的全面性还是创作方式的多样性,都成不了系统化与规模化,更形成不了产业化。因此,建议由文化部门或政府相关部门统筹、规划,将衡阳本土的人文历史进行系统、全面、完整、多样性的美术创作,比如:首先对文化资源进行盘点,根据具体的资源特点包括环境地理位置进行不同创作表现,或打造成城市壁画、或打造成主题雕塑、或打造成工艺品产业、或打造成绘画展览等等;将区域文化规划与区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结合起来,有条不紊地进行建设和开发。

3.加强与外界的美术活动交流。美术创作不能封闭在自我狭小的空间当中,应加强与外界的学习交流。衡阳的美术创作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但不能因此固步自封,应不断为美术创作注入新的活力,推陈出新。这就需要向外界学习,在与外界美术界交流中,吸收外界优秀的艺术创作资讯和艺术手法。在学习的同时,也可以向外界展示衡阳、宣传衡阳的人文历史。利用好每一个平台与外界交流,使外界了解衡阳,让衡阳走向全国或世界。

4.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媒体进行宣传。当下,现代传播渠道众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将美术创作与现代文化传媒相结合。利用现代传媒资源,比如: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海报、展览、各种活动等等,根据不同媒介和平台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宣传策略,全方位地传播信息,让人文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深入民间,引导人们对衡阳人文历史资源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本土人文历史资源是本土特有的宝贵资产,优秀的人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也是人类珍贵的精神食粮,因此,大力提倡人文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是十分必要的;进行系统、全面、完整、多样性的美术创作是文化承传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向外界展示衡阳本土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将这一资源为我所用,打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以便为加强衡阳本区域的文化建设、提升人民的思想道德修养、丰富人民的精神需求、促进衡阳经济、文化的全面、健康、协调发展作出贡献。

注释:

①曾国藩:《重修胡文定公书院记》。

②陈建平,屈中正:《浅谈衡阳人文旅游资源的有效传播》,《湖南省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7(1):44。

③罗玉成、蒋将、谭耀:《关于衡阳文化产业的思考》,《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115。

第2篇:历史与文化范文

关键词:径山茶;茶文化;品牌建设;对策建议

径山茶主产于杭州余杭区径山镇,其产制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唐天宝年间的径山万寿禅寺,后以“崇尚自然,追求绿翠,讲究真色、真香、真味”著称于世。宋代时径山茶与天目茶齐名,并列“六品”,被誉为“龙井天目”,意为兼有龙井和天目茶之美。至元、明、清时,径山茶依然享誉不衰,并作为“贡茶”历来倍受欢迎,历史上的径山茶在清末走向衰微。径山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地,禅茶文化是径山的精髓。唐代茶圣陆羽曾慕名隐居径山,写成了千古名著《茶经》,从而为一片茶叶赋予了文化内涵与精神境界,让径山、杭州在一千余年的文化发展中,具有了独特的韵味。诞生于径山寺的“径山茶宴”,是我国禅茶文化的杰出代表,对日后各地茶礼、茶道、饮茶习俗的发展等都具有重要影响。禅宗寺院的清规和茶会礼仪传播到日本,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形成了日本茶道。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复兴上升为国家战略,政府层面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优秀传统文化振兴工程、文旅融合发展等战略规划,传统文化的热潮方兴未艾。“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改革开放大手笔,极大地提升并拓展了江南文化的创新发展空间,良渚文化的申遗成功,更是把江南文化核心所在的杭州,推向了五千年中华文明曙光升起之地的高度,杭州在G20峰会后迎来了高光时刻。这为以部级非遗项目成功申遗已经十年之久的“径山茶宴”为核心代表的径山禅茶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1]。因此,挖掘径山禅茶历史文化和径山禅茶文化传承,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径山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1径山茶的历史

说起径山茶,离不开径山寺。径山寺,全称为径山万寿禅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肇建于中唐,兴盛于宋元,是佛教禅宗临济宗著名寺院,号称“东南第一禅院”。唐代万寿禅寺的法钦禅师在寺庙周围种植茶树,采制茶叶用于供佛,茶树逐渐在径山繁盛起来,成为径山茶的起源。据《余杭县志》记载:“法钦禅师曾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径山寺僧采谷雨前者,以小缶赠送人,其味鲜芳,特异他产,今径山茶是也。”宋代径山寺成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作为佛教中国化最具代表性的禅宗,径山禅寺达到了发展的最高峰。径山寺的僧人们在献茶礼佛参禅的过程中,制定了独特礼仪,从而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径山茶宴”。从宋至明清时期,约有240位日本僧人入径山求法,他们归国时又将茶书茶典、“茶台子”“茶道具”等带回日本,并在日本发扬光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称为径山虚堂禅师七世孙的一休和尚,将其所继承的径山法脉与禅茶文化,通过其弟子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的代代传承,从而发展出了日本茶道,一直延续至今。因此“径山茶宴”也被公认为日本茶道的源头。如今,径山禅寺以宋代禅院茶礼为基础,挖掘恢复的“径山茶宴”,其形制与内涵皆源自唐宋径山禅寺禅茶文化的积淀,特别是宋代径山禅寺以丛林清规为基础的禅院茶礼,使茶成为了体证禅法、接待云水的助缘。“径山茶宴”在2011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径山禅茶文化价值的认可,更是对径山禅茶文化发展的鼓励与鞭策。

2径山茶的现状与机遇

1978年,为重现千年径山茶曾经的荣耀而恢复径山茶的创新生产,使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名茶得到传承与发展。1998年杭州市余杭区成立径山茶业管理协会,协会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形成了径山茶特有的基地认证、生产标准、标识包装、品牌宣传、市场营销、行业监管“六统一”的管理模式,使径山茶进入了有序监管和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径山区委区政府连续成功举办18届的中国茶圣节,提升了径山茶文化格局,带动了产区9个镇街的区域经济发展。现代的径山茶已经不再拘泥于“佛茶”的层面,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享用,成了人们养生的健康饮品,并在行为文化层面给了径山茶文化新的诠释。可以说,小小一棵径山茶树,已经成为径山地区的生态树,农民兄弟的摇钱树,小康生活的幸福树。截至2019年,径山茶茶园面积4300hm2,主要分布于径山、黄湖、余杭、中泰、瓶窑等西部9个镇街63个村,径山茶叶总产量达8500t,总产值9.1亿元[2]。品牌价值不断提升,据2019年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径山茶品牌价值达23.56亿元[3]。经过40年的努力,径山茶凭借优异的产品品质、规范的行业管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产业规模发展迅速、品牌价值不断提升,以其良好的品质,屡获殊荣,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和青睐。先后荣获浙江省十大名茶、浙江省名牌产品、中国文化名茶、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并被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展示,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功范例。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径山茶产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与周边的西湖龙井、安吉白茶相比,品牌宣传推广力度不大、茶文化人才紧缺和茶叶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随着杭州建设世界名城工作的推进,径山茶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十区同城,拥江发展,杭州进入全面建设加快发展的新时代。径山禅寺、径山茶应从禅茶文化的宣传与弘扬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着手,多措并举为杭州建设世界名城的独特韵味贡献“禅茶一味”,从而实现径山茶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径山茶文化品牌建设建议

光大径山茶文化品牌,是对历史优秀文化的传承,也符合今天杭州的城市气质,更是落实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茶农增收致富的有效渠道。弘扬径山茶文化,打造径山茶品牌,重要的就是要深入挖掘整理径山的禅茶文化,从而延伸产业链,形成“茶产业+文化+旅游”的多渠道融合发展模式。为此,提出如下四点建议。3.1加强标准化管控,做好“茶品质”文章加强对径山茶的管理与开发,在坚持“六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开展径山茶专用品种选育,培育1~2家径山茶种苗基地,通过基础设施、配套设施设备等建设,逐步提升与径山茶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优质苗种配套供应能力。加强茶园管理,培育标准化茶园,扩大径山茶产区、产量。加强网络宣传,增加径山茶粉丝量,扩大电商销售辐射区域。开发禅茶、茶点、茶具、茶饮食等周边产品,丰富径山茶产业内涵。

3.2加强宣传拓展渠道,做好“茶营销”文章

径山文化作为余杭区三大文化(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径山文化)之一,其独特之处在于蕴藏了深厚的禅学精神,而径山茶文化的核心是禅茶文化。在这一核心举措上,应结合大径山发展规划,在径山规划建设中国首家“径山禅茶文化博物馆”,呈现径山禅茶文化的历史价值。积极做好电视、报刊、新媒体等平台上的径山茶专项宣传,鼓励以径山茶为主题,创作微视频、小说、电视节目等,根据所创作材料等级给予适当奖励。结合径山禅茶原产地示范茶园的建设,为弘扬径山茶文化提供最具特色的交流平台,拓展更加宽广的发展路径。

3.3坚持错位发展,做好“茶生态”文章

茶叶是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典型代表。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结合生物防治,推进茶园景观改造与茶叶品质提升相结合的课题研究,改变茶园景观单调、生态弱化的短板,形成四季可赏的生态茶园,使大径山成为浙江省“大花园”建设的重要节点,中国美丽乡村的典型样板。按照“深入挖掘陆羽与茶经文化内涵”的要求,建议对现有改造项目规划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一是邀请相关专家及专业化团队,做好公园建设规划及相关文化呈现、展示设计;二是对周边农户进行征迁,拓展陆羽泉公园空间,部分房屋可根据实际给予保留以便后期利用;三是将陆羽泉公园和大径山旅游集散中心打通连接,建设一条茶文化主题商业休闲街,丰富公园配套茶文化体验业态,并与现有双溪集镇业态错位发展,打造陆羽文化小镇。

3.4坚持融合发展,做好“茶旅游”文章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者越来越重视个性化的需求,更多的是要满足自身的求知欲望、审美情趣、自我价值实现等更高层次的旅游需求[4]。径山之“禅”与径山之“茶”结缘相融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径山禅茶文化,其内核是清心陶情、和敬清寂。因此,在利用好目前径山禅寺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应围绕体验游,进一步优化径山茶旅游产品结构,利用“径山禅茶文化大观园”项目建设契机,整合径山禅寺、径山古道、径山民宿、径山茶园、径山花海和区域内陆羽泉等旅游资源,整体推进径山禅寺周边各类项目建设,形成几条以茶为特色的精品旅游路线。一是打造禅茶第一村,让大概念有落点。禅茶第一村建设要在业态内容建设上考虑与茶馆、茶楼、茶企、民宿、创意经济进行对接充分体现径山禅茶文化内涵;径山高速出口、207省道、漕雅线通寺道路等重要节点和沿线要全面提升,进一步将径山禅茶文化内容有机地融入其中,打造全域禅茶文化氛围。二是建设径山禅茶文化体验中心,让大观园有亮点。充分考虑禅茶文化的体验性,选址(可结合山项禅意酒店)建设径山禅茶文化体验中心和中日韩禅茶文化中心,作为径山禅茶文化园的核心文化展示、体验交流空间,将“喝茶、饮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等禅茶文化相关展示、体验内容融入其中,打造径山禅茶大观园的核心亮点。三是继续丰富禅茶文化传统活动,让大文化有看点。深入挖掘南宋宫廷茶艺、茶音乐、茶歌舞等传统茶艺,形成径山禅茶文化旅游的独特景观。此外,还应针对现有径山交通难点,从便利性、高效性及环保、安全等方面考虑,丰富交通组织形式,全面提升大径山旅游区,特别是径山寺核心区的交通状况。通过以上举措,营造发展壮大径山茶产业的良好氛围,让径山茶品质不断提升、品牌不断攀升,定能让古老的径山茶重现千年荣耀。

参考文献

[1]鲍志成.禅茶文化及其当代传承与发展以部级非遗项目《径山茶宴》为例[J].茶博览,2019(8):52~57.

[2]潘怡雯,施鸿鑫.径山茶云推介会146万网友在线观看[N/OL].余杭晨报,2020-04-04[2020-04-14].

[3]胡晓云,魏春丽,许多,等.2019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J].中国茶叶,2019,41(6):22~43.

第3篇:历史与文化范文

关键词:吉林省;历史资源;旅游文化产业

引言

吉林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湿润凉爽,当地的居民能够明显的感受到四季带来的变化,在秋天,人们能感受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吉林的历史文化悠久,是人类文明形成的重要省份,早在远古时期,早期的人类就在这里生存,如“安图人”。劳动的分工,促进了文明的发展,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今后的发展奠定物质和精神文明基础。历史文明与旅游资源相互融合,是旅游开发的一个重大优势。本文将探讨基于吉林省的历史资源,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融合。

吉林省历史文化概述

吉林省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在秦始皇时期,吉林就被官府划入行政区域管理,在东汉和西汉时,在当地设置了郡县制。到了唐朝时期,吉林的经济十分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较为迅速和充分,国泰民安,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在清朝时期,由于受到统治阶级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重农抑商的发展观念不断强化,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单纯只是重视农业的发展,对于从事商业的人给予政策上的打压,在外交上,限制外来人员的流入,可以说在经济上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直到清朝的中后期,受到内忧外患的影响,相关政策方针逐渐放松,当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彰显无遗。到了近代,由于资本主义市场的发展,吉林作为沿海城市,被迫打开了大门,不断进行资本输入,成本帝国主义列强的纷纷争夺的一块宝地。在20世纪民族工商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曾经占领东北,吉林的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有关经济振兴的政策作用下,吉林省的农业、工业发展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渐渐才发展了起来,并取得较卓越的成就。

吉林省文化和资源的特色

东北平原,是我国的三大平原之一。土壤肥沃,地理位置优越,大量的平原,为吉林省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优势的条件,吉林每年的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大量生产,位居我国前位。吉林省是我国玉米、大豆等粮食优质农产品出口省份,每年到丰收的季节,在东北平原上便形成一副“金黄”的景象,很多外地游客都慕名而来,欣赏这丰收的景象。除了农业,林业资源也非常丰富,我国重要的山脉—长白山,坐落于吉林省。吉林市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山水环绕,是一个“沿江的城市”,又有“江城”之称。当地有的地势落差大,有多条河流流经当地,所以吉林省的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当地的文化资源也很丰富,秧歌舞,是当地的民族风情,在吉林省是一种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形成的历史时间非常久远。

吉林省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制约因素

吉林省的历史文化虽然悠久,但是呈现出的比较单一问题,在对其开发、保护及规划上存在着些许不足。在开发的深度,在文化资源与旅游相融合上,显示出结构单一,融合简单等问题。当地的历史景观呈现出僵化不变的现象,对于历史文化固然要传承,但是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造,游客看过的次数多了,也就不觉得有新奇之处了。对于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吉林省很多地区并没有完全做深,做全。一个地区吸引游客的关键,主要是它的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等。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些地区比较重视自然景观的开发,对于文化内涵的利用和开发上往往不够重视。有些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商业化过于严重,自然缺乏了人文情感的元素。有些地区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够完善。对吉林省旅游资源的开发,部分地区当地的政府也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技术,也缺乏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引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技术笼罩着我们的生活,极大的方便了人们日常的生活,但部分地区,没有很好的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发展旅游产业,在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客观条件下,却没有彰显出显著的特点。

历史资源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

(一)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于历史资源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在于合理的规划,当地政府,在对旅游产业及旅游资源的开发上,要特别注重资金的支持,规划好人们喜闻乐见的旅游,使人们对当地旅游的体验有不一样的感觉。首先,完善好当地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公共厕所、游客接待空间、安全卫生保障、住宿条件等,为广大游客提供最好的服务。其次,要以游客的满足感和情感体验为出发点,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注入当地的文化特色,打造特色历史文化品牌区,比如古镇文化游等。很多的游客旅游的目的,除了观赏自然景观外,更多的是要去了解区域文化,如果一个旅游地区总是充满商业和功力气息,那么就会让游客感觉失望。

(二)发展生态旅游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以吉林省为代表的东北地区,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有“黑土地之乡”之称,当地的土地非常肥沃,十分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当地的森林覆盖率也是非常高,在有利的条件下,旅游开发应该坚持绿色、共享可持续发展新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业能更好的拉动经济的发展。比如当地的农业发达,而且以平原为主,按照当地的政策方针,吉林省的农业种植体现挨亩种植,在不同的土地区域种不一样农产品,也体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来自各地的游客也会体验到神奇的景观,更能直接感受到当地的发展状况。在乡村地区,应该注意在旅游旺季,要尽量限制游客流量,以避免破坏旅游景观。有的游客为了“打卡”和记录,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损坏农业种植物。当地要建立健全监控体系,对游客的不良行为进行监督和制止。在广大农村地区,也可以建立和发展农村旅游基地,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人文情怀,独特的美食、景观等,发展农家乐旅游,设置一些实践的活动(耕地、种植等)也会使游客得到很好的体验,在游客的来源地来看,游客大都来自城市地区,对于农村的行为活动往往比较生疏,开展此活动,是农村旅游中的一个优势。此外,农家饭,也是比较有吸引力的,它代表了当地的饮食习惯,对于美食的追求,是很多人都向往的,尤其是不同地区之间的,游客们总是喜欢品尝当地如烤全羊、熏肉大饼等当地的特色美食。

(三)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宣传品牌效应和知名度,除了自身的优势外,更要进行广泛的告知和宣传。通过多种方式和多个渠道进行宣传,加大宣传的力度,充分利用对信息的传播影响最大各类自媒体,如抖音、快手等各个平台,介于这类平台对于短视频的传播非常迅速,日常上网浏览平台内容的人流量也非常大,所以可以利用这一优势要求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视频的录制及后期制作,或者对文字进行编辑,在网络上发表,引发广大民众的兴趣,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会随之不断提高。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当今旅游开发的比如趋势,需要当地的政府、管理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致力打造特色旅游,让旅游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参考文献

[1]肖英奎.对吉林省文旅融合发展的研究与思考[J].新长征,2019,000(007):24-25.

[2]朱丹.吉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9,35(06):42-44.

第4篇:历史与文化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现代化发展

音乐最早是伴随着劳动人民的日常劳动生产所产生并最终定型的。通过对音乐源头的追溯我们可以发现,民族音乐通常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少数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早在夏朝的时候,少数民族的音乐便开始与中原音乐文化产生了交融。但是鉴于古代社会的政治背景,所以这个时候的交流多是以宫廷演奏的形式出现的。在外部交流与内部发展的双重因素影响下,少数民族也组建形成了具有浓烈民族个性和特征的音乐文化。随着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在历史长河的洗涤与交融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个更为多元的文化共同体。在当前文化交流愈发频发的大背景下,在其他音乐文化对我国本土音乐文化造成巨大冲击和挑战的环境里,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范围与渠道也会愈发的狭窄。如何深入历史,挖掘出少数民族音乐独特的生命力与价值,这也就成为探寻新时期背景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前提与选择。

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

所有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都是在不断的交流和融合过程中产生的,这种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这个时候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主要是以交流的方式进入到宫廷之中,在当时的宫廷里设置有专门的乐官,他们在掌管少数民族音乐的同时,还负责对应的教学以及表演等等。如果从交流的视角进行思考,早在先秦时期,中原音乐文化便开始与周边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展开了交流。时间进入到汉代,随着中原地区与西域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愈发频繁,各民族之间的物质交流与文化交流也愈发的密切。当时的龟兹、西凉等地区的音乐文化都一定程度上对中原音乐的发展造成了影响。在班固的《东都赋》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四夷间奏,德广所及。”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少数民族音乐对中原音乐文化所带来的重要影响。西晋时期,随着中原局势的愈发混乱,中原百姓开始向西凉地区逃难,这也直接推动了《西凉乐》的产生。随着宋元时期的到来,我国古代历史也开始进入到了一个逐渐式微的状态。在这期间,宫廷音乐以及教坊歌舞等原本属于贵族特权的音乐文化开始在市民阶级间发展,这一时期的民间音乐艺术开始进入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杂剧、回回曲等历经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形式开始推广,在中原的部分典籍中也能够看到相关的文字记载。在明清时期,以维吾尔族、蒙古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政治因素的推动下开始蓬勃发展,在民族实力的影响下,音乐文化的传播速度也有所增强。作为维吾尔族的一种较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木卡姆音乐在当时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相关的演奏曲目以及演奏乐器在清代文献《律吕正义·后编》中也有所体现。这些经历传承以及文化交流的民族音乐,不仅展现出了自身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有效的拓展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路径。

二、民族音乐文化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全球化的冲击。随着西方国家音乐的涌入,我国人民对传统音乐以及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因为历史上一些原因的影响,很多人习惯以新奇的目光去看待西方音乐。在顾此失彼间,也有意识无意识地将传统民族音乐提升了落后的标签。这些标签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传统音乐文化该有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也逐步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市场营销以及媒体广告等行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人们在接触信息媒体过程中获取的音乐符号往往是以流行音乐为主。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能够接触的音乐元素也多是如此。在得到市场的认可之后,流行音乐也逐渐呈现出了多元的发展趋势,这也在另一个层面上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造成了冲击。相比于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的流行音乐,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多是以代代相传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就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而言,也是关注度越来越低,传承者越来越少。

三、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新时期传承与发展

(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途径

加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首先要做到的便是关注其传承主体的发展情况,对于文化而言,传播是需要经过人们的代代相传来实现的,所以提升青少年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意识至关重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走进校园,不仅能够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同时也能够有效的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北京、上海等地区的中小学而言,便开始逐步设置民族音乐特色课程,除此之外,针对一些具有较强创新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大学生,也可以将少数民族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部分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借助于大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去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进行改造。总的来说,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以教育为载体去进行少数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也是助力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有效选择。

(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现代转型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也需要重新的进行定位。首先在文化层面上,要将音乐的价值属性转移到市场经济的运作中,尝试以全球的视野去观察音乐行业的发展。对于西方音乐而言,本身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产业体系,其音乐流传度之高,也证明了该体系、该模式的可取之处。而对于具有较强生态性及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而言,其自身自然也具有可以挖掘的市场经济价值点。以广西民族音乐《刘三姐》为例,其源自神话传说,建国后经过逐步的推广,刘三姐的故事被搬上了荧幕。在广西当地文化的推广过程中,刘三姐也作为一个独立的品牌和形象走向了更大的舞台。例如1998年由张艺谋等导演的《印象.刘三姐》便树立了中国实景演出的里程碑,这样的积极尝试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在市场化的发展背景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也需要在坚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去尝试转型。例如流行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之间的结合,这本身也能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受。除此之外还有产业之间的结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追求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也开始追求更多的生活享受。在这样的背景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也可以与当地的旅游产业进行结合,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区域凭借自身优异独特的自然风貌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关注与目光,作为当地政府也需要做好顶层建设,做好政策等方面的倾斜与支持。通过挖掘旅游、文化与音乐之间的密切关联,来形成一个有机共通的体系。

(三)文化保护视角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思考

第5篇:历史与文化范文

关键词:大连;文旅融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

一、文旅融合与历史文化名城概述

随着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文旅融合成为我国旅游领域最热的一个话题。文旅融合是指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与其相关的要素相互渗透、交叉融合或整合重组,逐渐突破原有产业边界或要素领域,相互交融形成新的共生关系的现象和过程。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也是城市魅力之关键,更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如果旅游产业发展没有文化资源的支持,其陶冶情操、拓宽视野、弘扬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将得不到有效发挥;若文化离开旅游,缺少具体的展现形式,文化就会比较抽象、晦涩难懂。当今时代,旅游市场的需求愈发多样,各种主题的旅游方式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旅游市场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文旅融合作为一种典型的旅游模式,对中国旅游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未来可以继续推动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建设和规划,打造一批文化和旅游相融合的鲜明的旅游示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大连市作为辽宁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三面环海、一面靠山,海岸线绵长,拥有良好的港湾条件;除了怡人的自然风景外,还有旅顺近代史遗址、金州古城遗址等遗址景观,这些资源的存在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大连拥有文物保护单位392项(408处),历史建筑76处(95栋),历史文化名镇5处,铁路遗产、工业遗产和文化街区等不同类型历史资源,以及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他未列为非遗的老字号等。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发展前景广阔,能够有力推动大连旅游业的发展。鉴于此,本研究以大连市为研究案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大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保护现状

(一)政府支持力度大。根据《大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题工作会议纪要》要求,大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已于2020年底完成了第一批历史建筑的挂牌工作。2021年1月,大连市申名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2021年继续深化落实我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区政府于当年完成所在辖区内第二批历史建筑挂牌工作。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除了建立保护区,大连市还出台了相应的保护条例。如,《大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明确规定“历史建筑保护应当包含核心保护要素、使用功能和保护图则等方面”,其中历史建筑保护图是进行历史建筑修缮和利用的准则,也是精确保护历史建筑的依据。目前,大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已按要求完成了历史建筑保护告知书模板的制作,各区政府将依据政府条例完成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完成告知书中保护图则的填充完善工作。

(二)社会历史价值高。大连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据史料登载,大连地区在战国时代是燕国的辽东郡管辖。秦统一华夏之后,大连地区仍属于辽东郡。唐初,称大连市为“三山浦”,这得名于现如今大连港外的三山岛;唐代中期,易名为“青泥浦”。明清时期,又称大连市为“青泥洼口”,后来“旅大市”则是旅顺与大连的合称。大连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成为东北地区文化交流的枢纽、文明的曙光,是辽东半岛地区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船舶制造摇篮。正是如此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大连丰富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这为大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提供了良好资源优势。

(三)城市发展空间大。大连拥有三面环海、一面靠山的优越地理位置,旅游资源多样,资源的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较好,交通发达,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接待能力强。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有促进作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能够有效拉动内需、增加就业,带动交通、经济、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大连的总体城市布局以城市空间形象和城市活力为出发点,将大连的历史文化与自然山水、都市空间设计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大连的区位和经济发展优势,整体的城市空间展现出大连自然资源优势的同时,也体现出城市发展的兼容并包,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开放化的空间。

三、大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全。大连作为一座每年接待数千万游客的旅游城市,城市基础设施无法有效满足旅游高峰期旅游者的需求。特别是城市交通,成为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常见现象,因此合理规划与制定城市交通线路、重点交通工程建设是大连市发展旅游业亟须解决的问题。例如,节假日期间各景区、商场等地停车场爆满,停车数量受限影响游客正常停车,容易造成交通堵塞。因旅游景区存在明显的淡旺季,导致酒店也存在同样问题。酒店在旅游旺季价格提高,但依旧供不应求,大多数酒店必须提前预定,直接到店的游客可能面临住房困难情况。景区内部基础设施假设也有待完善,如有些景区内部实际环境与宣传不相符,给游客带来巨大的心理落差,不利于景区正面形象的树立。此外,近年来景区内安全隐患和投诉事件频发,这些负面新闻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游客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向往。

(二)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尽管大连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宣传力度以及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远远不及大连的滨海自然风光,在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也并未将相关历史文化较好地展现在游客眼前,导致游客对大连市的文化内涵缺乏了解。大连是辽宁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但是目前的大连旅游业发展过于注重自然风光,忽视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得原本寓教于乐的旅游活动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活动,不能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文化体验。因此,大连市要结合城市历史背景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推动大连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深度融合。

(三)高端人才配置不够。熟悉且了解、愿意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宣传做出奉献的文化人才比例太低、人数过少,导致历史文化的内部建设动力不足,难以取得进一步发展。文化人才尤其是对历史文化名城了解的高端人才过少,配置较低,培养能力较弱,难以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思路。缺乏具有专业知识并能够从事这一工作的专业素质人才是制约大连文化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专业人才的匮乏和培养人才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量,无法科学合理引导游客更深层次理解和体验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

(四)宣传推广力度不大。大连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存在推广力度不够、资金投入过少等问题,导致历史文化名城未能形成鲜明的城市“品牌”,出现“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尴尬场面。大连是辽宁省的一个沿海城市,临海的优越地理位置,加之旅游宣传的侧重,导致游客对于大连的印象仍停留在滨海观光游。旅游相关部门也未能充分挖掘和宣传大连历史文化优势,对其宣传推广不及观光旅游,导致大部分游客对大连历史文化了解不够,进而无法形成历史文化名城独特IP,很难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四、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保护路径

(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支撑条件和保障。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应该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设施建设的共同发展。政府应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并安排固定人员定期对其进行维修保护,确保在旅游高峰期也能够承载大批量游客,建立食、住、行、游、购、娱的一体化服务体系。搭建各景区相互联结的交通网络,为游客在不同景区之间的交通出行提供保障。针对景区投诉事件和安全隐患,景区要查明投诉的具体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游客的游览体验。

(二)深度发掘文化内涵。大连要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与价值内涵,应将旅游资源与大连历史文化相结合,突出大连的历史文化内涵,打造文旅一体化发展路线,让更多的旅游者关注城市文化。对于城市比较重要的遗址遗产、山水名胜、文物古迹和古村落等资源,旅游相关部门应在深入调查后,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古城演变过程,深刻剖析不同时代的历史价值意义,充分为游客提供所需要的文化信息,让旅游者充分浸润在文化旅游氛围中。同时,在合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做好保护工作,弘扬和宣传大连城市优秀历史文化。此外,要改变走马观花式的旅游现状,应通过导游讲解或景区宣传公告栏等形式向游客传播真正的历史文化内涵,使游客真正游有所获,不虚此行。

(三)加快人才培养引进。人才是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支撑和持续发展的动力,聚集各类文化人才可以弥补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短板,推动城市的繁荣发展。大连已大学生先落户后找工作的优惠政策,后期还可以针对重点发展的文化事业,制定更加明确的人才引进政策。要充分利用大连的优越区位条件,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引进文化名人,制定特殊人才落户或者就业政策。同时,要发挥好国内外大连籍文化名人的作用,以乡土之情吸引文化名人,鼓励他们为大连历史文化名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