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战略分析范文

企业战略分析精选(九篇)

企业战略分析

第1篇:企业战略分析范文

一、企业战略管理的涵义

企业战略管理是指企业领导者通过对社会环境、经济状况、市场前景、行业趋势等问题的具体分析而高屋建瓴地对企业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义的发展要求,并严格按照既定思路完成企业运营目标,并对执行结果做出不偏不倚的客观评价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所以企业战略管理活动也必选包含三个部分,战略制定、战略的执行与评价、战略的控制及调整。

二、企业战略的层次

任何一家企业的管理都是层次分明的,因此在企业战略制定上同样也不例外,也需要按照一定的层面像抽丝剥茧一般,将企业战略细致入微的落实到各个运作层面。企业战略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公司战略公司战略通常又被称为总体战略,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企业最高层次的战略,它是企业的最终发展目标,同时也要求企业为达成此目标必须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敦促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提高工作效率,促使各项经营项目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由此可见,企业的公司战略在企业运营活动中具有最优执行效应。

(二)竞争战略所谓的竞争战略,就是在遵循公司战略的基本前提下,为了高效的完成公司战略,从而由各个部门主管及负责人所制定的符合各部门实际情况的具体战略措施。竞争战略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公司战略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根据各部门的实际情况细分成可操作、可控制的一系列企业活动战略。如根研发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新产品和推出新服务等。

(三)职能战略职能战略简而言之就是个部门相互支持的战略。这个层次的战略要求各部门必须要调动员工的自主能动性,积极配合协助其他部门完成既定的目标。

三、企业战略的特征

企业战略具有很大维度,是公司一系列战略的统称如:发展战略、竞争战略、人才开发战略、品牌战略等等。因此企业战略的特征也具有普遍性,即企业各种战略特性的综合化外显。经过总结得出企业战略的一般特征如下:

(一)整体性,根据战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企业的战略普遍都是站在宏观的角度从整体上去看待企业的发展前景,而不是拘于某一隅。它是相关负责人根据眼下的形式,基于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从业经验所做出大致判断,并不能细分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因此战略普遍都具有整体性。

(二)长期性,企业的发展目标实现过程是漫长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企业人要有锲而不舍的企业家精神,也需要企业员工的共同努力。这就决定了企业战略的长期性。

(三)适应性,战略的适应性也可以称作为调整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曾料想得突发事故,这些事故可能是企业内部的(如资金问题),也有可能是企业外部的(如经济危机),总之这系列的事故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当面对这些事故的时候,企业管理者会通过对形式的判断从新制定或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这就是企业战略所具有的适应性。

四、企业战略管理

1.顺应形势的原则正所谓顺天者昌,在企业战略制定过程中也无可厚非的要考虑社会形势的因素,只有在对时事深刻理解的基本前提下,深入透析宏观的经济形势、政府的经济政策等问题,从提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战略,才能保证企业战略的科学性。2.全程监控管理原则对企业战略的监管工作是企业战略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战略的制定、管理评估、修正调整等一些活动,本来就属于一个有序的完整的企业战略管理流程,既不能交换顺序进行同样也缺一不可。因此在企业战略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也要注意对其工作展开的具体活动做好监管。3.全员参与原则对企业战略的落实少不了企业组织的密切配合,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协作,同样也离不开每位员工的积极参与。不言而喻,没有员工积极参与的战略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在战略管理过程中,必须要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员工勤奋工作,让企业全员参与到战略的落实工作中去,献言献策,拼搏进取。4.反馈调整原则随着战略措施的不断推进,可能由于经营环境、社会经济情况、政府实施的政策等因素的改变,会使得企业既定战略与实际形势相悖。如果企业继续按照陈旧的战略目标去制定策略,开展工作,那么显然是南辕北辙了。因此在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者要及时的收集反馈信息,然后对企业战略做出适当的调整。5.整体最优原则战略执行的最佳状态是,企业运营整体上欣欣向荣,而不是某个局部的一枝独秀。因此在企业战略管理中,要将企业整体化,不能只看到局部的繁荣而忽视了整个局面的平衡性。这样也要求企业各部门间要达成良好的默契,彼此相互协调合作,形成一种合力从整体上推动企业发展。

五、企业战略管理过程

(一)首次确定企业的发展宗旨、战略目标这一步是基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发展前景的初步判断,这样的判断是企业管理者的职业素养、专业眼光所决定的。其正确性还有待商榷,但这破冰式的举措事实上也为企业发展方向的从新思考提供了思路。企业各层管理人员可以顺着这个思路,做更多积极的思考。

(二)经济环境的分析这里所说的经济环境就是常说的企业外部环境即宏观宏观环境其主要分为三个大的部份:整个行业的经济情况即行业的整体行情、国内的经济环境、世界经济环境。只有通过这三个方面问题的具体分析,企业才可以准确的把握行业的整体形势,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下就是对国内经济环境的具体分析项目:1.对政治环境的具体分析由于我国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市场经济具有的特性决定,我国的经济活动离不开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即政治环境在经济活动中起到主导性作用,因此这就要求企业在制定战略时,首先就应该对我国政治环境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保证战略的可操作性。2.对法律环境的准确把握法律是约束社会公民与社会企业最有效的武器。一家企业的长远发展必然也是基于遵纪守法的前提之下,违背法律而“逆水行舟”的企业只有死路一条,比如制造含有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企业三鹿公司就是典型的例子,它的产品与质量监管协会的要求相悖,不仅触犯了法律并且在道德层面也是不容姑息的。所以一家企业的发展必须要知法懂法、遵纪守法,只有对法律环境的深刻认识,才可以避免企业走上歧途。3.对技术环境的透析当今社会企业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没有技术支持的企业,就好比没有发动机的游轮,没有前进的动力于是随波逐流最终湮没在企业竞争的深海之中。因此对社会技术环境即国家的科技机制、科技政策;以及行业的技术水平、发展趋势等因素的思考,有利于企业对行业核心技术的掌握,从而在战略上掌握主动权。

(三)对发展机会和发展威胁的具体分析在通过对经济环境、行业前景的深入分析后。企业通常可以发现一定的发展机会,但是往往机会和威胁相互依存的。在此时就要求企业决策群要有足够的智慧去衡量其中的利弊,然后做出适当的取舍,从而确保战略的利益最大化。

(四)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分析所谓机会只给做好准备的人,企业在发现新机遇的同时,一定不能盲目去实施计划。首先一定要对企业内部环境即企业运营的微观环境做出正确的评估之后,即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融资能力、抵御风险的诸多因素进行客观评估之后。分析企业是否可以适应并把握这次机会,如果不能的话一定不要执意而为。企业微观环境需要重点分析的几个项目:1.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在运营过程需要大量资金的流动周转,在运营中如果出现资金断链会对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因此在制定企业战略时应该立足于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深入地地分析,即对企业的储备流动资金、融资能力、收益能力诸多因素的分析。从而得出符合企业经济状况的发展战略,才可以使得战略开展过程能得到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保证战略的有效落实。2.企业管理状况企业的运作状况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管理水平的影响。先进的管理水平是企业运营顺畅的关键,它就好比人体中的各种控制系统,是人体机能正常运转的保障。在制定企业战略时,就要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对不足之处做出适当调整以符合战略发展对企业管理水平的要求。3.市场销售能力分析市场销售是企业运营的最后一环,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决定着企业的战略的落实情况,也是企业收益情况的具体外显。市场销售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因此企业战略的制定必须要对企业市场销售能力进行深入的透析,不能盲目的战略但是由于销售能力的缺乏而导致战略执行效率差,致使企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却收不到好的效果,严重的挫败企业的发展活性,甚至于使企业崩盘。

(五)重新评估企业发展前景制定新的目标通过对以上各个影响企业发展前景因素的分析,接下来就应该回到战略最初的一部,目标的制定环节,从新审视局势对之前所做的暂定目标进行合理纠正。从而提出符合行业发展前景,并且适应企业经营状况的企业战略。

(六)企业战略的执行企业的战略的优劣必须要通过具体的执行情况来评估,因此战略执行环节是企业战略管理工作中的重点。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调动各个部门的协调活性,各个员工的工作动力,全面支持企业战略的落实。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相关负责人必须要对战略执行的过程进行监控,要及时发现战略执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作出相应的纠正。除此之外,企业管理人也应该扎根到基层,从销售一线员工那里收集良性的反馈信息,因为销售员工是直接面对市场的,所以也可以更直观的了解市场中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也对企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对反馈信息的思考消化,最终在战略上做出调整。

(七)评价战略执行结果企业战略的执行结果,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与既定战略预想情况有出入的。但是无论战略的执行结果是好是坏,企业管理人都应该做出积极的评价工作,要肯定执行过程中做得好的方面,鼓励弘扬;同时也要勇于批判做得失误的地方,然后加以改正,并且通过具体情况从新思考新的战略目标。

六、企业战略管理的积极意义

第2篇:企业战略分析范文

1.1从社会学角度出发

社会网络理论自出现以来,一直被用于研究社会学问题,这极大的限制了社会学理论的拓展。尤其70年代以后,网络的高速发展及影响得到经济学者和管理学者的重视,他们开始从不同角度研究网络。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研究战略网络,主要观点是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仅包含经济关系,更包括社会关系。

1.2从经济学角度出发

经济学主要是运用交易成本理论,该理论把网络组织定义为企业之间经济活动的一种制度安排。相关的定义主要有:Jarillo把企业网络看作一种不同于市场和科层的更加优化的中间组织模式;喻卫斌指出网络组织既有市场组织的特点,又有企业组织调解的特征,是企业和市场的相互融合。

1.3从管理学角度出发

从管理学界定网络组织,往往从组织间关系、组织运作和企业战略角度出发。J.C Jarillo将其定义为:相互独立的企业间为了获得并维持相对于它们网络外部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所进行的长期的、有目的的合作安排(J.C Jarillo 1988);Hans和Hirsch(1998)提出,战略网络是为了促进长期的合作而存在于合法的、正式的独立企业间的协调合作;Levin(1999)认为,构建战略网络是为了获得互补的资源和能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等;Gulati(2000)并没有明确提出战略网络的定义,但他所理解的战略网络是组织间持久的、稳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组织间联系。①

上述分别是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对网络组织的定义分析,本文在各个学科相互兼容的基础上,从战略角度定义网络组织,体现网络组织对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综上,战略网络是企业与其供应商、消费者、竞争对手或其他企业为了获得并维持相对于他们网络外部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而联结成的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间合作体系。

2.战略网络构建分析

要构建战略网络,必须先分析战略网络的竞争优势和环境,然后才能根据企业的能力构建战略网络。

2.1必要性分析

对战略网络构建的必要性分析主要在竞争优势上。内在性竞争优势,是指战略网络中的节点企业,通过长期的经营管理和战略行动积累的战略网络资源,包括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资源等等。在战略网络中,维系网络关系的就是企业的资源,网络可以使企业更容易获得所需资源,进而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动态性竞争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战略网络系统的组织管理过程,即战略分析、战略设计、战略执行、战略评价和战略调整等四个不同的过程,企业通过五个环节的战略管理运作,形成张钢(2004)所提的资源获取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等动态能力②。企业具备了资源获取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充分把握外部环境,并结合战略网络中具备的内部优势,充分发挥战略资源和核心优势,使得企业不断获取竞争优势。

2.2环境分析

2.2.1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包含很多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等,企业没有必要对所有的因素都进行分析,只需分析其中的关键因素即可。

(1)政治法律

政治法律方面,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等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尤其是政府的限制性或鼓励性政策。因此,企业在进行构建战略网络时,应了解本国及其他相关国家的法律规定。

(2)经济环境

在经济环境方面,企业应关注GNP发展趋势、财政货币政策、利率水平、市场需求、通货膨胀程度及趋势等方面,以判断市场的发展趋势和人民的购买力水平。

(3)技术环境

在技术环境方面,企业应关注国家研究开发经费支出、相关产业研究开发支出、国家信息化建设水平、知识产权及专利保护等方面。

(4)社会文化

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企业应关注生活方式的转变、人口年龄分布及趋势、就业预期水平、教育水平、工作方式、社会价值观等方面。这些因素不但影响了消费者的需求,还会引起社会成员的态度和网络文化相容性的大小。

2.2.2微观环境分析

分析企业的内部环境,是构建战略网络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1)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了解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可以通过四方面来确定:①与主要竞争对手的销售规模和销售增长率进行对比,分析自己产品的竞争力;②对中间商的销售进行评价,观察其销售能力;③对自己企业的研发能力进行评价;④判断企业的市场决策能力。

(2)企业财务状况

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主要看以下指标:①收益性指标,如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等,判断企业的获利能力;②安全性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③流动性指标,如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④成长性指标,如销售收入增长率、产值增长率等;⑤生产性指标,如劳动装备率、劳动生产率等。

(3)企业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组织结构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适应,就会促进企业的发展;反之,就会束缚企业发展。通常情况下,判断组织结构是否有效,主要有:①管理层次和幅度的合理性;②职责和职权是否对等。

(4)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支撑,是全体员工的信仰和价值观。良好的企业文化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使员工产生归属感,使员工将企业的利益位于自身利益之上。

3.战略网络框架

本章主要从战略网络的目标选择和定位、战略网络合作伙伴的选择、战略平台、战略网络合作的形成四个部分来构建战略网络框架。

3.1战略网络的目标选择和定位

3.1.1战略网络的目标选择

传统的企业战略目标和定位都是从企业自身出发,而研究战略网络的目标和定位要从整个战略网络系统设计上出发。在整个战略网络目标体系中,核心和关键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战略目标。通过对战略网络中的关系分析,结合各个节点的核心能力,整合内外部优势资源,发现企业构建战略网络的机遇和方向,进而有效地制定基于核心能力的战略网络目标。

3.1.2战略网络定位

(1)网络核心型定位

战略网络中的核心成员具备影响其他成员的能力和条件,当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时,网络成员中是否有企业采取核心型行为,对整个网络的利益具有重大影响。也就是说,核心企业就是为了维持和改善网络系统的健康,同时,核心企业采取这样的行动也保障了自身的绩效。

(2)支配型定位

由于支配型不具有多样性,因此,它们都是不稳定的,是比较脆弱的,不能够及时对市场或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支配型和核心型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核心企业在整个网络系统中只占很小一部分,而支配主宰型则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是支配型不鼓励多样性。

(3)缝隙型定位

缝隙型角色就是占据一个狭小的缝隙,但是它能够利用整个网络系统中的资源,开发或增强自己的优势。缝隙型企业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整个系统的健康发展。缝隙型角色对于核心型角色来说,也有重大影响力。

3.2战略网络合作伙伴的选择

战略网络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正确的合作伙伴。一般认为合作伙伴之间一定要具有战略适应性③。企业在与潜在的合作伙伴组建战略联盟时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它是否具有良好的战略适应性以提高我在完成企业目标上的成绩?在这个问题上,传统的合作伙伴的选择会侧重于双方的互补性。

有关联盟合作伙伴的选择指标可分为硬指标和软指标。硬指标主要包括市场状况、互补性技巧和财务状况等可以在战略伙伴选择过程中客观评估的一些指标,软指标主要包括承诺、融洽性和信任等主观因素④。

但是,目前的商业环境日趋复杂,技术和战略也越来越复杂。这些复杂因素都影响企业寻求正确的合作伙伴。因此,企业如今面临的棘手问题是革新寻求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方法。

3.3战略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是战略网络系统的载体,通过这一平台,战略网络中的成员可以通过一系列界面将相关的内容或功能打包并提供给其他网络中的成员。

不论是网络中的核心型成员还是缝隙型成员,制定和执行战略网络都需要借组这个战略网络平台。平台可分为两种构成要素:执行系统和界面。执行系统是用来解决问题和缩小战略网络赖以生产的技术功能中各种方案差距的一套方法。界面是一种有形的展示,是战略网络成员的接入口。只有通过界面,平台才能够实现基础技术具有的功效。

3.4战略网络合作的形成

企业战略网络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企业间的合作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反映的是长期竞争。在长期竞争模式下,存在着长期的收益组合。合作的好处不仅考虑到了交易成本方面,还考虑到了开发和充分利用未来机会方面。所以,合作成为企业必然的选择,企业必须与其他企业甚至是竞争对手进行合作,以增强竞争优势。企业的全部注意力不应该放在如何打败对手,而是放在不断超越自己方面。而企业超越自我的最好方法就是实施合作战略,综合各方优势,获取资源,与合作伙伴一起取得成功。

4.总结

第3篇:企业战略分析范文

一、特定市场竞争结构

企业总是处于特定的市场。一个特定市场中的竞争,远不止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潜在的加入者、代用品的威胁、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供应者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间的抗衡。

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着特定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决定着特定市场中获得利润的最终潜力从战略制订的观点看,五种竞争力量共同决定特定市场竞争的强度和获利能力。但是,各种力量的作用是不同的,常常是最强的力量或是某股合力共同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一个特定市场的企业,其竞争战略目标应是在此特定市场中找到一个位置,在这个位置上,该企业能较好地防御五种竞争力量,或者说,该企业能够对这些竞争力量施加影响,使它们有利于本企业。因此,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应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分析每个竞争力量的来源。

1、潜在加入者的威胁

这种威胁称为进入威胁。进入威胁的状况取决于进入障碍和原有企业的反击强度。决定进入障碍大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迫使新加入者必须以大的生产规模进入,并冒着现有企业强烈反击的风险;或者以小的规模进入,但要长期忍受产品成本高的劣势。这两种情况都会使进入者却步不前。

产品差异优势:产品差异优势是指原有企业所具有的商标信誉和用户的忠诚性等。它所形成的进入障碍,新加入者要用很大代价来树立自己的信誉和克服现有用户对原有产品的忠诚。

资金需求:资金需求所形成的进入障碍,是指在这种特定市场经营的企业,不仅需要大量资金,而且风险大,进入者要在握有大量资金、冒很大风险的情况下才敢进入。

转换成本:这里说的转换成本是指购买者变换供应者所支付的一次性成本。

销售渠道:特定市场的正常销售渠道,已经为原有企业服务,新加入者要进入该渠道,必须通过让价、合作广告和津贴等办法,来使原销售渠道接受自己的产品。这样就形成了进入障碍。还有其他因素。

2、现有竞争者的抗衡

众多的或势均力敌的竞争者:当一个特定市场的企业为数众多时,必然会有一定数量的企业为了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取得更高的利润,而突破特定市场的一致行动的限制,独立行动,采取打击、排斥其他企业的竞争手段。这势必在现有竞争者之间形成激烈的抗衡。特定市场增长缓慢:在特定市场快速增长时,由于各企业可与特定市场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各自握有的资金和资源的作用来发展自己,因而竞争比较缓和。特定市场处于缓慢增长时,有限的发展势必使各企业为了寻求自己的出路,把力量放在争夺现有市场的占有率上,从而使现有竞争者的竞争激化。高固定成本和库存成本:当一个特定市场固定成本较高时,企业为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势必采用增加产量的措施。企业的这种发展趋势,会使生产能力过剩,而且还会导致价格大战,从而使现有竞争者的竞争激化。产品统一性高和转换成本低。一个特定市场的产品若差异性高,购买者必然是按照对某些特定销售者的偏好和忠诚性来购买,生产企业间的竞争就会缓和。反之,产品统一性高,购买者所选择的是价格和服务,就会使生产者在价格和服务上展开竞争,使现有竞争者之间的抗衡激化。同样,转换成本低时,购买者选择自由,也会产生相同的作用。规模经济的要求。在规模经济要求大量增加企业生产的特定市场,新的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加,就必然会经常打破特定市场的供需平衡,使特定市场产品供过于求,迫使企业不断降价销售,强化了现有竞争者的抗衡。不同性质的竞争者。任何企业都会根据自己的目标、条件制定自己的战略,并设法在竞争中取胜。所以,竞争者的性质不同,采取的竞争方式和手段不同。退出障碍:退出障碍是指经营困难的企业在退出特定市场时所遇到的困难,这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专业化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其清算价值低或转换成本高。 退出的费用高。每个特定市场的进入障碍和退出障碍的高低是不同的,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组合。

3、代用品的压力 代用品是指那些与特定市场的产品具有同样功能的其他产品。代用品的价格一般比较低,它投入市场,会使特定市场产品价格的上限只能处在较低水平,这就限制了特定市场的收益。代用品的价格越有吸引力,这种限制作用也就越牢固,对特定市场构成的压力也就越大。正因为如此,特定市场与生产代用品的其他特定市场进行的对抗,常常是特定市场所有企业采取共同措施。

4、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和供应者讨价还价能力

任何特定市场的购买者和供应者,都会在各种交易条件上尽力迫使对方让步,使自己获得更多的收益。在这个过程中,讨价还价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作为供应者还是购买者,其讨价还价均能力由以下因素决定。

特定市场的集中度:不论购买者特定市场或供应者特定市场,如果程度比对方高,由几家大公司控制,这就提高了自己的重要地位,使对方不得不接受自己的条件成交。交易量的大小,若购买量占供应者供应量的比重大,购买者讨价还价的地位就高;若供应量占购买者购买量的比重大,供应者讨价还价地位就高。产品差异化情况:如果是标准化产品,购买者确信还可能找到对自己更有利的供应者,他们就可在讨价还价中持强硬态度。如果是差异性产品,供应者知道购买者别处买不到,供应者就会在交易中持强硬态度。转换供货单位费用的大小:购货单位转换供货单位的费用大,转换困难,购货单位讨价还价的地位自然就低。反之,购货单位可以轻易地转换供货单位,其讨价还价的地位自然就高。纵向一体化程度:若购买者已实现了后向一体化,就会使供应者处于不利地位。若供应者实现了前向一体化,就会使购买者处于不利地位。信息掌握程度。谁掌握的信息多,谁就会占主动地位。其他因素。当供应者的产品对购买者的产品影响大时,供应者的讨价还价地位就高,当批发商、零售商能左右最终购买者的购买决策,影响其是否购买某种产品时,他们就取得了更强的讨价还价能力。

特定市场结构分析的目的在于了解特定市场的竞争力量及其基本情况,明确与这些竞争比较,本企业的优势和劣势,从而确定本企业对各种竞争力量的态度,以及采取的基本政策,制定出有效的竞争战略。其中包括如何抵制进入者,如何与代用品竞争,如何提高与供应者和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如何应付原有竞争者的抗衡等。这些都是在特定市场结构分析基础上应考虑的问题。

二、产业内特定战略集团分析

产业内特定战略集团分析,是按照产业内各企业战略地位的差别,把企业划分成不同的战略集团,并分析各集团间的相互关系和集团内的企业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产业及其竞争状况。一个产业内的企业,在战略上会有许多共同点,但也会有许多不同点。战略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纵向一体化程度不同。有的企业自己生产原材料和零部件,有的则完全从外部采购,有的企业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和网点,有的则全靠批发商和零售商。专业化程度不同。有的企业只经营某一种产品和服务项目,有的则生产多品种多规格的产品和服务,有的甚至是跨产业经营。研究开发重点不同。有的企业注重争取开发新产品的领导地位,不断投放新产品,有的企业把研发重点放在生产技术上,力争在质量和成本上取得优势。营销重点不同。有的企业重视维持高价产品,有的企业则采取低价策略展开竞争;有的企业特别重视对最终用户的推销活动,有的企业主要采用为中间商的服务来扩大疏通渠道。

战略集团间的抗衡程度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一般说,各战略集团的市场占有率相同,而战略很不相同,集团间的抗衡就会激烈;或各战略集团的目标是同一类顾客,其战略差异越大,抗衡也就会越激烈;一个产业内战略集团越多,相互的对抗也就越激烈。如果一个产业中虽然有不少战略集团,但其中少数战略集团处于领导地位,并且市场占有率很高,这个产业战略集团间的对抗就不会激烈。在战略集团内部同样存在着竞争,这主要是由于各企业的优势不同造成的在一个战略集团内,各企业会有生产规模和能力上的差别,如果一个战略集团的经济效益主要取决于产量规模,那么,规模大的企业就会处于优势地位。另外,同一战略集团内的企业,虽然常常采用相同的战略,但各企业的战略实施能力是不同的,即在管理能力、生产技术、研究开发能力和销售能力等方面是有差别的,能力强者就会站优势。

第4篇:企业战略分析范文

【关键词】 企业并购;多元化战略;生命周期;市场占有率

企业并购是一项有风险的业务,巨大的损失往往产生于战略决策上的失误。每个从事这项业务的企业,为了达到并购的目的,都必须为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战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每个企业在并购另一个企业之前,都必须明确本企业的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对目标企业所从事的业务、资源状况进行调查,使得并购后的企业能够很好地与本企业的战略相配合,通过对目标企业的并购,增强本企业的实力,提高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最终提升自身在市场上的地位。

一、企业并购战略理论及其演进

企业并购的战略理论是不断演进,从安索夫提出的并购协同理论开始,到迈克・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战略业务单元理论,以及之后出现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可以看出并购战略的发展轨迹与公司战略的演进是同步。协同理论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大量多元化并购的背景下出现。它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并购或一体化并购,将不同业务单位的某些共同职能活动集中起来,利用较少的投入资源完成同样的、甚至更多的业务量,获得“l+1>2”的效应。

竞争优势理论首先由迈克・波特提出,建立在传统的“结构―行为―绩效”的产业组织学理论基础上,认为产业结构决定了产业内的竞争状态,并决定了企业所能采取的行为和战略,最终决定了企业的绩效。波特的产业结构理论的重点在于:对企业来说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关键是选择正确的产业,并且在这个产业中保持有利的竞争位势。战略业务单元理论是企业大量使用BCG矩阵来指导并购活动的模式,这种并购方式更多地关心各个业务单元的财务业绩,忽略了各个业务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关系,造成各个业务单元之间相互独立,出现协调与控制上的问题。

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核心的并购理论,注重并购对象与自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融合,并购的目的在于构筑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这个理论认为,每个企业都是独特资源与能力的集合体,不同企业不可能拥有完全相同的战略相关资源与能力,企业资源也未必可以自由流动。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提出,为并购战略提供了一条主线,是对前期只注重财务业绩的非相关多元化并购的一定程度上的批判。

二、企业并购的战略模型

(一)多元化战略

多元化战略是指企业的经营已超出了一个行业的范围,向几个行业的多种产品方向发展,是企业的一种向外扩张战略。一般地说,多元化经营可以把企业的经营风险分散到多个行业或多种产品,企业在一个方面的损失可以在其他方面得以弥补,降低单一经营所面临的风险,增加企业经营的安全性。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投资组合理论和战略协同效应理论。

企业实现多元化战略的途径有以下两种:一是在企业内部原有基础上,增加设备和技术力量,逐步向其他行业扩展;二是从企业外部并购其他行业的企业,这是实现多元化经营的一条快捷途径。多元化战略有两种形式:中心多元化和混合多元化。中心多元化又称相关多元化,是指虽然企业新发展的业务具有其新的特征,但它与企业原有的业务具有战略上的适应性,它们在技术、工艺、销售渠道、市场、产品等方面具有共同的或是相近的特点。

混合多元化又称不相关多元化,即企业新发展的业务与原有业务之间没有任何战略上的适应性。实行混合多元化战略主要是因为企业想退出原有的衰退产业或改变企业对某一项业务过分依赖的状况。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国家的许多企业开始通过并购与自己处于不同行业的企业的方式来使自己的资产和经营分散化,试图以此来降低经营风险,保证收益的稳定。

从理论上讲,两个企业的现金流之间的相关性越小,并购的结果就越能产生较强的稳定性。实际经济生活中,既存在着在多元化经营和分散风险上取得成功的例子,也存在着一些与此相反的事实。有些企业由于多元化经营而带来了经营上的困难,甚至因此而产生重大的损失。如美国的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多年来一直经营得很成功,但当它买进大陆面包公司和希尔顿饭店后,对新的业务感到束手无策,结果不但没能经营好新业务,反而影响了公司本身电话业务的发展。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多元化战略的三条准则:

(1)多元化经营应建立在专业化的基础上,能利用专业化形成的核心专长和核心竞争力。据统计,围绕企业核心能力进行的并购,成功率可以达到75%,没有核心能力的企业进行并购,失败率高达70%。企业在确定是否实行多元化并购战略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核心能力,并尽可能使并购的业务能够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

(2)为多元化业务制定必须实现的投资回报率指标,根据该指标对多元化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只有能达到这一指标的多元化投资才能够接受。一般企业为多元化投资确定的投资回报率是12%。

(3)多元化业务的市场占有率应能名列前茅。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假设认为,大多数产品从投入市场开始,到最终被新的产品所代替而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可以被清楚地划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4个阶段(如图l所示)。

图1不仅显示了生命周期中4个阶段的销售量,显示了相应的利润和现金流。在引入期,利润是负;进入成长期后则很快上升;到成熟期后将逐步下降。现金流则在引入期和成长期都是负的――表示需要投入资金,在成熟期和衰退期先期投入将得到回收。现将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特点分述如下:

(1)引入期。产品刚刚进入市场,竞争者较少,产品只被有限的消费者认识和接受,销售量缓慢增长。在这一阶段,由于将产品引入市场需要支付巨额的费用,现金流为负数,利润几乎不存在,甚至亏损。

(2)成长期。通过广告、宣传等促销手段使顾客开始接受并争相购买这种产品,销售额和利润迅速增加。当增长机会越来越明显时,新的竞争者开始进入市场,业务将在更大的市场上得到持续不断的拓展。要想在一个不断增长的市场上保持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在这一阶段现金流一般是负。

(3)成熟期。产品已被大多数消费者所接受,潜在的客户越来越少,销售额是有所增加,但增长速度开始下降。为了对抗竞争者、维持产品的市场地位,营销费用日益增加,利润稳定或开始下降。在这一阶段利润足以抵偿投入的资金,现金流是正的。

(4)衰退期。销售额和利润已明显下降,产品在技术上、经济上均已老化,市场上已出现新的可以替代的产品。企业应当考虑及时将产品占用的资金转投到其他更有利的新产品上去,这可以通过收购企业来完成。

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大多数产品都存在一个有限的市场生命周期,对那些技术变革迅速的产业来说更是如此。一个企业要实施产品多元化战略,最好能使自己所生产的各种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这对企业稳定现金流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企业如果仅生产一种产品,当这种产品处在其生命周期的衰退期时企业的现金流可能会下降。在并购其他企业的时候,应该清楚地知道,目标企业的产品正处在生命周期的哪一阶段,以便确定收购中所投入的资金是否能够很快得到回收。

(三)经验曲线

随着一个企业生产某种产品或从事某种业务数量的增加,经验不断地积累,其生产成本将不断下降,并呈现出某种规律。经验曲线描绘的就是这种成本不断下降的规律。经验曲线又称学习曲线,是评价企业战略地位的一个重要工具。

图2表示的是一条具有85%经验效应的经验曲线,图中横轴表示累积产量,纵轴表示单位产品成本。经验曲线表明,累积产量每提高一倍,生产这种产品的单位成本将下降一个固定的百分比。以图2中具有85%经验效应的经验曲线为例,当累积产量增加一倍时,单位产品成本将下降至原成本的85%。

随着累积产量的增加而导致单位产品成本下降的经验效应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3点:

(1)学习。多次重复从事某种工作能提高工作的熟练程度,提高完成这种工作的效率,使单位产品成本下降。

(2)专业分工。产量的增加使更为专业化的分工成为可能,可以使用专业化的加工工具,提高生产率,使单位产品成本下降。

(3)技术和工艺的改进。随着累积产量的增加和工厂规模的扩大,使企业有可能购置一些最先进的技术设备,采用更先进的加工工艺,提高生产效率,使单位产品成本降低。

不同行业的经验效应是不同的,不同行业有不同斜率的经验曲线。即使在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也有不同斜率的经验曲线,它可以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回归求出。导致成本下降的经验效应的原因,在不同产业中也是不同,如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学习过程明显是一个关键因素;在石油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工厂规模和技术进步则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累积产量的增加导致单位产品成本的下降,使得市场占有率成为确定一个企业在某一产业中战略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一个企业而言,高的市场占有率能够带来高的累积产量,这意味着企业能够从中获得更大的成本优势,成本优势的增加必将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如果具有高的市场占有率或具有最大斜率的经验曲线,那么,它将成为该产业中的价格领导者,其他企业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相反,一个不是价格领导者的企业要想通过努力来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则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参考文献

[1]张新.《并购重组企业是否创造价值》.《经济研究》.2003(6)

第5篇:企业战略分析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迅速,企业的实力显著增强,不少企业走向了国外,在世界各地承揽业务,并且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壮大。但是,我国在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YO以后,我国企业所面对的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企业的外部间国际竞争加剧、技术创新提速、顾客需求表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这使得企业的发展战略必须有所更新,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世界新经济浪潮袭来,让现代企业进入了一个战略制胜的年代,实施企业战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尤为重要。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具有激励企业振兴、凝聚企业团队精神的建设、约束企业内部行为规范、推动企业创新活力和辐射、宣传、美化企业形象的作用和功能。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作用非常重要,对此进行研究和分析,便于更好地创建和发扬企业文化、发展企业战略,引领企业的进步和成长,都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性作用。

二、企业战略

第一,企业战略的定义及内涵。

企业战略一般可以概括为:战略是企业在充分了解市场环境和分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为求得长期发展,通过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发展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所进行的总体谋划。简而言之,企业战略就是企业发展的方向、企业从事的事业目标和企业前进的竞争对策与着力点。企业战略的制定不是简单的拍脑袋工程,而是应该经过详尽的调查、多次的研究、反复的提炼,并在企业长期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的。制定企业战略既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外部因素,如企业所处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的需求、资源的供给、人们的要求等,还要详细研究企业的内部因素,包括企业的实力、资金供应情况、企业员工情况、企业的生产能力、管理水平和企业的信誉等等一系列因素。由于企业战略的重要意义,因此,企业的战略可以说是在充分利用环境存在的各种机会与创新机会的基础上,经过千锤百炼、充分调研才形成的。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为产权清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和管理科学,主要是采用现代管理方法。企业的现代管理方法包括了社会心理分析方法、横断科学方法、系统工程方法和战略管理方法,其中战略管理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产生的一种方法,它不是对某种职能的具体管理,而是对组织活动的总体性管理。企业战略体系是由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重点、战略方针、战略手段、战略措施、战略步骤、战略任务等要素所构成的完整体系,并通过战略决策与战略规划来表达和实现。战略管理方法的运用,大大提高了企业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第二,企业战略的作用。

首先,企业战略是企业奋斗的目标。中国人现在都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发愤图强,不断前进。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国的发展战略。同样,企业也必须有一个奋斗的目标,这就是企业的战略。有了企业的战略,就会有了企业前进的方向,有了企业指路的明灯。没有发展战略的企业,失去了企业奋斗的目标,这个企业就会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企业不知道明年要干什么,将会在浑浑噩噩中混日子,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落伍,直至被淘汰。

其次,企业战略是企业前进的动力。人没有精神动力不行,精神动力就来源于追求的目标,人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就会不断地努力。企业战略也是如此,它吸引和鼓励着企业以及企业员工一代代地为实现这个目标而不懈地努力着。

另外,企业战略还是企业的一面旗帜,向外界和社会宣传企业的发展理念,树立企业的形象,使得企业的战略得到大家的认可,企业得到社会的信任。

第三,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一是企业战略的制定。企业战略的制定是一个认真、复杂的过程,是建立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的,如何准确地分析企业的综合环境进而进行战略决策,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少的办法,下面着重介绍适合国内企业特点的几种企业战略的分析方法:

SWOT分析法。这是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环境分析常用的方法,SWOT分析,就是将企业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因素Strengths、劣势因素Weakness、外部机会因素Opportuniyies以及威胁因素Threat,经过详细调查一一罗列出来,并按照一定的次序一矩阵方式排列起来,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加以分析,从中得到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详见图2.1 企业SWOT分析矩阵的基本结构。SWOT分析法概括与综合了企业的内部与外部条件所有的内容,包括对组织面对的的优势、劣势、存在的机会以及威胁。

投资组合分析法。西方企业把投资问题与经营决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为经营的可行方案有多个组合,以便比较和评价,从中选择一个满意的方案,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业务包”理论就是其中运用比较广泛的方法。业务包理论认为所有业务都是在数个产品管理部门中运行的,但是这些产品在经济上完全不同的,所有业务在某一企业内部的集合称作“业务包”,对于包括在企业业务包内的各种业务来说,都应该建立一个独立的战略。波士顿咨询公司提出,一个企业的相对竞争地位或者市场份额与业务增长率是决定一个企业的整个业务包内某一特定业务单位应当采取战略的两个基本参数。波士顿咨询公司把企业内部的业务单位划分为四种组合实施战略类型(见图2.2所示),分别采取不同的企业战略。其中“现金牛”为全公司的现金需求提供来源,因而成为公司的发展基础;“明星”具有高增长率和高市场份额,对其最好的战略是进行必需的投资。

PEST分析模型。PEST分析是帮助企业检阅其外部宏观环境的一种方法,对宏观环境因素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分析的内容会有不同,但一般都应对政治、经济、技术、社会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五力分析模型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五力分别代表着:购买者及供应商在讨价还价方面的能力、替代者的替代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现今的行业内竞争者竞争能力。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它们的变化可以影响行业利润潜力变化。

二是企业战略的实施。在企业战略实施中,最重要的管理问题是制定政策、制定年度目标、配置资源以及处理冲突。

制定政策。公司战略方向的改变不是自发的,实施企业战略,需要有具体的政策来指导日常工作。政策是战略实施的工具,政策为奖励和惩罚员工行为的各种管理活动设立了界限、标准和约束,政策明确规定了在追求企业目标时什么可以做和什么不能做,政策提高了战略被成功实施的可能性;政策为管理控制活动提供了基础,并可协调各组织之间的关系,还可减少管理者用于决策的时间;政策还将决策权力适当地委派给各个有着自己不同职责的管理层次。

制定年度目标。积极参加年度目标的制定可以加强管理者的认同感各责任感。作为企业所有成员的努力的准则和行动方向的指导者,年度目标利用对利益相关者阐述、分析企业活动的合理性,努力提供依据给企业的经营,它是激励企业员工并使他们加强自我认知的重要动力。

配置资源。所有企业都至少拥有四种可用于实现预期目标的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战略管理使资源能够按照年度目标确定的优先顺序进行配置。

处理冲突。目标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为得到有限资源而进行的竞争往往导致冲突。人们各不相同的期望和观念、计划带来的压力和人们个性不同以及部门与人员之间的误解,都会产生冲突。处理和解决冲突的方法可以被分为三类:回避、缓解和正视。

三、企业文化

第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信奉并认真付诸实施的价值理念。今天我们所说的企业文化,一般是表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广大企业成员所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与准则、共同意识、职业道德的总和,它也是企业或者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有用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实践特征。企业文化建设是为了达到实用的目的,力图把企业文化融入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融入企业的生产管理中,融入企业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中,更重要的是深深扎根于企业每个人的心里,体现在企业员工的语言、精神和行为上。

第二,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从内容上看它是反映企业现实运行过程的理念,是企业经营管理、战略选择在价值理念上的表现;从性质上说,它是必须付诸实践的价值观点;从作用上讲,企业文化又是注重于解决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并用来规范企业行为和企业员工的行为的。企业、企业家和企业文化的存在目的应该是一致的,归纳而言,企业文化就是对企业有实用价值的文化。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和企业制度是紧密相关的,这三者在企业内部实际上是一种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企业制度是企业的行为准则、企业战略是企业的行动纲领,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的行为准则与行动纲领在人的价值理念上的反映;也就是说,企业战略和企业制度的选择,有赖于人们在价值理念上的认同,成为企业文化的内容;同时,企业文化又发过来会影响到企业战略和企业制度的选择,企业战略和企业制度的选择体现了企业文化的趋同。

第三,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作用分析。

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是不一样的,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人类的行为和观念的关系,人类首先拥有了观念,对事物有了初步或者成熟的看法和认识,之后才产生了在观念支撑下的行为,同时行为也对人的观念成熟作用,影响人类的观念。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作用体现在这几点:

一是企业战略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战略是企业文化的组成单元,也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反映。企业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企业战略。企业一般由战略管理实现使命和达成愿景的,战略管理满足了企业关注竞争环境、关注企业未来的需求,所以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是战略导向的企业管理。企业战略反映着企业宗旨和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企业文化烙印。在形成有效的企业战略过程中,优秀的企业文化一般可以起到的作用,而且还能够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支柱和驱动力。

二是企业文化应该服务于企业战略。企业应该创建有利于企业战略实现的优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指导企业制定战略的同时,又是调动企业全体员工实施战略的保证,是“软”管理的核心。企业要实现战略目标,必须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导航和支撑,用文化打造企业品牌,用文化树立企业信誉,用文化传播企业形象,用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是企业文化需要引领企业的战略。有效的企业战略和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的模式和基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企业文化引领企业战略,它拥有企业的核心理念,而一个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相匹配的企业核心理念体系的创建与丰富完善,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推进提供了生生不息的价值导向、精神动力、舆论导向、智力支持以及文化支撑,对企业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企业共同愿景的规划和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就能够初步建立其一种支持发展战略的企业文化。

四是企业还应该建立以企业形象战略为重点的形象文化体系。以企业形象战略为重点的形象文化体系,以确立企业家形象为核心,以塑造企业员工形象为基础,以实业产品形象为关键,通过对企业的直观形象包括公司名称、司旗、司徽、基准色、标准字、办公用品、员工服饰、企业之歌、产品包装、办公环境、现场生产环境、广告等的重新设计与规范,使得企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文明度。企业形象是企业内外对企业的整体感觉、印象、认知,是企业综合状况的反映,它不同于企业文化,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企业形象是指在企业文化体系中直观地反映企业特征的以企业外部形象为主体的企业文化。

四、结论

第6篇:企业战略分析范文

【关键词】全球化;企业生产战略;影响因素;选择

一、企业生产战略

对于生产战略的定义,在百度百科上有明确的解释:“生产战略是企业根据所选定的目标市场和产品特点构造其生产系统时所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以及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的一系列决策、规划及计划。”这也是比较统一的说法。生产战略是一种职能战略,主要作用是采用这种经营生产战略可以让企业在生产领域内得到更高的竞争优势,得到核心竞争力,并不仅仅是生产领域的问题,还关系后企业发展目标、市场份额、营销手段、决策管理程序等等,可以让企业立足于市场而不败,获得竞争优势而进步。

二、影响企业生产战略选择的因素

(一)影响生产战略的企业内部因素

生产战略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因此生产战略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其他的企业职能部门,并与其他的职能战略相协调。现代生产管理的作用,不仅在于提出解决生产问题的对策,而且要与市场营销、采购、人事、存货等其它因素保持一致、保持协调。在此,本文假设企业生产战略的主要目标是使某种产品的产量达到预计水平。这一产量可能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有关:

1.企业财务能力

财务能力是指企业通过资金筹措与运用以协调或平衡企业中各项活动的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的财务能力越强,对生产、研发、营销等部门提供的财力支持就越大,则企业生产的产品的数量则越有可能接近预期的水平。但是如果企业财力能力太强,则可能釆用多元化战略,对于某一种产品来说,获得的财力支持可能不算很强。

2.企业营销能力

如果企业生产战略的首要目标是确保产量的实现,但是,仅仅生产出来,却没有销售出去的产品,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利润实现,同时占用大量的企业资源,影响产能的实现。因此,产量的确定还应与企业的营销能力相一致,在一定的产量下,需要有多大的营销能力与之相匹配,是生产管理需求解决的问题之一。

3.企业研发能力

研发能力主要是指企业在科学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产品幵发和工艺开发的能力。新产品的幵发是生产的前提,没有适合的生产目标,生产活动也就无法开展;但是,如果企业有太多的研发成果,那么,现在的生产活动是不是要使所有的新产品都投入生产,究竟该有多少新产品投入生产,因为企业的生产能力是有限的,投入太多的产品种类,会影响每一种产品的生产量。这就需要引入适当的控制模型,科学的确定可以投入生产的产品的种类。

(二)影响企业生产战略的外部因素

任何一个企业无时无刻不在受其周围的行业环境和一般环境的影响。除了竞争对手、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法律等行业因素和一般因素的影响外,企业的生产能力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地点。企业所处的地点对生产的影响是企业无法改变的。如在某些国度,加班被认为是一种非法行为,企业为提高产量而想采取加班的做法是不可行的。这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产品的产量。

2.专利。如果企业没有生产某种产品的专利,就需要向其专利所有人购买,这就会或多或少的受到专利所有人的约束,有的专利所有人为维护其专利,可能对专利购买者给以一定的生产数量上的限制,从而限制了该产品的产量。

3.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是指无法预见的一些事件。如“HlNl”的出现刺激了某些药品的需求,在需求大于供给的条件下,企业会想法设法的扩大供给,从最终结果上看,影响了企业产品的产量。

4.移动壁垒。简单地来说,移动壁垒是指某些企业之间通过协议或非协议的形式组成某种利益集团,对利益集团以外的企业来说,就形成了移动壁垒。如当某一稀缺原材料供应商与下游生产商形成利益集团之后,其他生产商可能由于缺少原材料的供给而影响产量。

三、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生产战略的选择

(一)企业生产战略要选择全球战略目标

从广义上讲,企业战略目标是企业战略构成的基本内容,是企业在实现其使命过程中所追求的长期结果,是在重要领域对企业使命的进一步具体化,它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水平。战略目标要先进可行,确定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当前的需要,而且还要根据企业已经具备和未来可能具备的条件来确定目标,同时,要以企业内外情况调查数据为基础,并认真考虑企业文化和权力关系对建立目标的影响。

针对企业全球战略和企业发展目标而言,企业在制定全球战略之前首先要明确企业全球战略目标,然后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国际战略的目标是企业为了取得和保持长期国际竞争优势而设定的预期成果。1987年,Ghoshal在《战略管理学刊》上发表了《全球战略:一个理论框架》的文献回顾性的文章,其出发点是要给实践者提供一个更全面、更详细的分析工具。他认为全球战略有三个战略目标:运营的效率最大化;管理风险;创新、学习与适应。同时,他也指出要实现这三大目标,跨国公司有三种方式,即利用国家之间的多样性;利用规模经济效应;利用范围经济效应。三大目标与三种方式组合成九宫格,每一格分别是利用一种方式去达到一种目标的具体做法。

(二)选择与企业总体战略相互协同的全球战略

企业总体战略是指以企业整体为统筹规划的对象,研究整个企业生存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例如:企业是否要进行多元化经营、应该进入哪些行业等等。企业总体战略大概可以划分为扩张型战略、稳定型战略和紧缩型战略三个大类。其中,扩张型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市场渗透和市场开发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利润的增长;稳定型战略是指企业维持现状,或者等待时机、伺机扩张,或者暂时稳定、逐步紧缩;紧缩型战略是在外部环境对企业不利、企业面临严重困难时不得不采用的向后退却的战略。

企业国际战略从战略层次性角度看是属于企业经营战略的范畴,它是在企业总体战略指引下进行的,企业应该统筹考虑国际战略实施过程中其与企业总体战略之间的关系,以求实现战略协同效应。如果国际战略不能与企业总体战略相互协同,而是各自为战,那么势必会影响国际战略的开展,同时也影响了企业总体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第7篇:企业战略分析范文

关键词: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特征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创业型企业的特点及其战略规划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界和学术界对创业活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创业活动作为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各界对创业企业的重视和研究不断深入。相比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而言,创业企业体现出以下显著特点:

一是创新性。公司通过创新发掘其他人或其他公司没有发现或开发的机会,进入新市场,获得新客户,或用新的方式配置资源。创新性体现了公司参与新的想法、实验、创造性过程的倾向,并由此产生了新的产品、服务或技术过程。

二是机会导向性。是指创业活动表现出的识别机会、利用机会、开发机会并产生经济成果的行为的特点,或者将好的创意迅速变成现实。

三是创业活动的动态性。一方面企业的创业精神会促使创业行为随着企业的成长而延续并强化;另一方面机会发现和利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四是与成熟企业相比,创业型企业体现出积极主动地承担风险,并寻找市场生存发展空间的特点。

尽管创业成功的企业给正处在创业阶段的许多创业者以信心和希望,但仍有许多勇于创新和敢冒风险的企业惨遭淘汰。为此,分析创业失败的原因并提高创业成功率就成了相关学者研究的课题。近年来,在现有的关于创业型企业的讨论中,针对创业型企业的战略规划的讨论日渐丰富。即将创业和战略管理进行有机结合,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研究创业行为,促使创业企业实施战略规划。

目前,在战略管理研究和创业研究领域,已经出现了二者“交叉”或“融合”的现象。Meyer D等人通过研究发现,这两者融合主要由于两者都是以公司绩效作为主要解释变量,战略管理是以绩效为导向的研究过程,关注企业如何建立竞争优势;而公司绩效对于创业企业而言同样重要,创业方面的期刊也较多地侧重以绩效为基础的研究。另外,不断变化的动态竞争环境要求企业必须灵活调整、快速应变,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为了创造财富,创业行动和战略行动都必须体现出创新的特点,组织的创新活动必须从战略角度进行有效地管理。因此,Hit等人就提出了“战略型创业”的概念,即:“把创业的(即机会寻求行为)和战略的(即优势寻求行为)观点进行综合,计划和实施战略设计活动,从而创造财富”。因此,它是一种以战略的观点从事的创业活动,也是一种富有创业心智的战略活动。

事实上,战略管理更多地关注如何在特定的市场和产业环境下获得竞争优势,创业型企业更多地侧重于开拓别人没有发现或是开发不够的商业机会。因此,对创业型企业实施战略规划,可以使企业既能够有效地发现新机会,也能够高效地开发机会并形成竞争优势,并能持续保持创业精神。

第一,战略规划是整个企业行动的方向。创业企业由于资源和市场限制,在其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很多不确定性,不同发展阶段的工作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当团队成员针对企业应该开展什么业务存在不同见解时,在开拓市场等行动上存在意见分歧时,战略规划可以有效地帮助团队成员统一行动的方向,达成一致的行为,从而齐心协力获得竞争优势。

第二,战略规划可以使创业企业的活动更具计划性,便于组织和有效管理。进行战略规划的企业首先需要对环境进行系统研究,寻找行动的方向,并就总体发展战略做出规划,尽管许多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相对简单,总体战略的考虑较少,但对于产品战略、技术战略、市场战略等却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估和权衡,也有着详细的计划方案,这就使得创业企业的活动有章可循,便于创业企业更有效地组织管理和安排各项活动。

第三,战略规划有助于保障创业企业稳定经营。通过对我国目前创业企业的分析发现,创业企业的特点及经营活动与创业者的特点密切相关。如果创业者性格相对保守,则可能错过许多具有潜在价值的项目,如果创业者具有较强的开拓进取精神,即使对市场机会的识别非常及时,但是在缺乏战略规划的条件下,极有可能对市场机会的成分和风险分析不够全面而导致失败或者利用不足。因此,缺乏战略规划的企业表现出较强的行为随意性,或者前思后想不敢行动,或者做孤注一掷的冒险行为,其结果具有非常强的不确定性。尽管创业团队的构建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创业企业的经营,但是如果创业团队整体素质欠佳,或者创业团队难以通过有效的配合达到高绩效,那么通过有效的战略规划可以有力地保障创业企业的稳定经营。

尽管进行创业规划可能需要企业耗费一定的资源,但它却可以使企业的活动具有方向性、计划性和稳定性,避免随意性,因此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势在必行。但是,创业型企业毕竟与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存在很多差异,因此创业型企业也表现出与成熟企业不同的特点。

二、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特征

1、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复杂程度较低。一般而言,成熟企业的战略规划相当复杂,从其战略分析、选择、制定到实施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而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难度和复杂性要大大降低。一方面因为创业企业通常规模较小,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行为处于摸索阶段,企业从事各项活动的不确定性程度都较高,因此很少有企业制定非常完整复杂的战略规划;另一方面市场机会稍纵即逝,很多创业企业的成功在于迅速把握了一个市场机会,在此之前并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更不用说对整个行业的竞争结构进行分析。Bhide曾经对全美成长最快的500家私营企业中选择了100家,对他们的创业者进行访谈,发现41%的人根本没有商业计划,26%的人制定了一份简单粗略的计划,5%的人为投资者做了财务预测,28%的人撰写了一份详细的商业计划。根据统计结果,Bhide提出,全面计划的方法并不适合创业企业,过多的分析可能会使一些企业错过可能抓住的市场机会。但他同时也认为,所有的企业都应该进行一些分析和计划。因此,对于创业型企业而言,其创业计划介于不做计划与详细计划之间,既非没有计划,同时其规划的复杂程度相比成熟企业而言又大大降低。

2、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重点侧重于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空间。成熟企业因其经营的稳定性,有条件进行详细的战略分析,在战略选择活动中,无论是公司总体战略还是经营单位竞争战略选择上都可以进行详细的思考,整体战略规划完整而全面。相比而言,创业型企业面临的最严峻问题是生存,因此创业企业战略规划的重点更侧重于获得企业发展所必需的资源,侧重于获得市场立足的空间,因此创业企业更多地考虑市场经营层面的竞争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对于公司经营层战略较少涉及。

3、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的动态性。创业者往往因为拥有某种优势、资源或机遇而创建企业,在成立之初根据其拥有的技术资源、吸引的人员、资金等资源条件制定战略,企业战略规划涉及的期限通常较短,也相对比较具体,随着企业的发展,内部资源条件发生变化,外界产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企业必须结合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进行发展战略的调整,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并有力地把握商业机会,从而表现出企业发展路径与创业初期产生了明显差异。此外,企业后期的发展还与企业家的开拓精神和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有很大关系。因此,创业企业的成长过程可以看作是企业不断改变战略追求商业机会的过程。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战略规划呈现出适应资源条件的动态性的特点。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Bhide A.HowEntrepreneurs Craft Strategie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4,Mar/Apr.

[2]Hitt MA,Ireland R,Hoskisson R E.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M].吕巍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林嵩,姜彦福.创业型企业战略规划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10.

第8篇:企业战略分析范文

【关键词】战略;企业;现金流量分析;框架

1.企业现金流量战略性分析

1.1战略的内涵

企业现金流分析必须具有战略性,只有具有战略性的分析才是具有前瞻性的分析,才能将现金流分析的价值和功能得到更大范围的发挥。所谓战略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种规划,也是企业与竞争对手进行竞争和战斗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战略体现的是企业主动应变内外部环境过程中的一种战斗精神和象征,成功的战略将是企业文化最为良好的反应,它是为了使企业具有一定竞争力而采取的内化和外化的行动。

企业战略是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环境下,伟了获得竞争优势或超额利润,而制定的竞争方案与发展总体规划。企业战略包含了发展战略、竞争战略以及职能战略。企业发展战略主要是根据企业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的技术优势以及发展目标所制定的战略,而企业竞争战略则是企业根据市场上竞争对手的情况,制定出具体的技术创新与产品改革方案,通过拓展营销渠道以及加强公关所制定的战略。竞争战略主要是了在市场上战胜对手。职能战略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管理改革与创新,通过内部控制的加强、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来达到为企业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服务的目的。企业的发展战略、竞争战略以及职能战略是相互统一的,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总体来看,企业现金流量内部管理属于企业职能战略的内容,但是企业职能战略又要服从与企业总体战略,因此企业现金流量战略性分析总体来看,要与企业战略联系和挂钩。

1.2现金流量战略性分析析定义

现金流量战略性分析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现金流量战略性分析,是指企业现金流量分析要同企业战略结合起来,企业战略包含了企业的发展战略、竞争战略等。如果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是要实现规模的不断扩张,显然此时现金流可能趋紧,因此现金流量分析关注的焦点应该是现金利用效率和质量。如果企业发展战略是保持平稳性的增长,那么现金流分析的焦点应该是现金流是否形成了持续性的净流量。显然企业战略不同,直接决定了现金流分析的目标和内容都不会相同。另一方面现金流量战略性分析,应该具有整体的战略性,现金流量分析不能仅仅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和外部相关利益者的需要,而是应该具有自身的战略目标和分析系统。现金流量分析其自身功能必须通过不断扩展和内化来达到服务各方的目标,并为了实现企业整体战略而贡献力量。由此可见,本文认为现金流量战略性分析主要是强调企业要为企业战略服务,要通过关注企业现金流量平稳、连续的同时,关注企业现金流量的效率和质量,将这些信息综合起来为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提供评价的依据。

2.企业现金流量战略性分析框架构建基础

现金流量战略性分析主要对象是企业现金流量,在分析的过程中应该具有战略性的视角和观念,因此现金流量战略性分析,要基于公司战略进行分析,并以企业战略为基础,综合评价涉影响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机会成本以及风险。

2.1企业战略分析的内容

企业战略分析包含了以下内容。首先企业战略分析,要对企业所处行业进行分析,行业分析主要是关注企业所处的位置,竞争力情况。按照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行业分析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产品的威胁、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与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其次竞争战略分析,竞争战略是企业为了获得行业竞争优势以及超额利润而制定的战略,竞争战略对于企业现金流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不同的竞争战略企业的现金流表现出的状态,将会明显不同。最后是生命周期分析,生命周期分析是指企业一般都要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其发展战略自然不同,生命周期分析直接影响企业现金流状态。

2.2企业战略分析功能

企业战略分析是现金流量战略性分析的基础,一方面企业战略分析是企业现金流战略分析的基础上,将企业战略作为现金流战略分析的基础,可以有效避免企业现金流量分析同企业战略脱节的问题。现金流量分析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关注现金流量的平稳性以及连续性,发现企业现金流量状态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果现金流量分析不能够结合企业战略分析,就会犯因小失大的错误。例如在行业分析中:如果企业所处的行业是竞争程度小,而市场潜力巨大,那么企业的现金流量特征就表现为:经营利润>0而且呈递增趋势;本期经营现金流量>0;本期经营现金净流量>0;本期投资流出净额>本期投资回收额度;本期筹资性流入净额>本期筹资性流出净额。另一方面企业战略分析可以引导现金流量分析,并且企业现金战略性现金流量分析具有前瞻性,具有预测和评价功能。通过财务分析确定盈利能力及周转能力变化,进而确定经营现金流入的分析重点,通过内部流程分析确定内部职能现金流出的合理性等。

3.企业现金流量分析框架主体

3.1经营性现金流量

经营现金流量是企业主要的现金流量,因此应重点分析。经营性现金流量分析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收现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等。如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等,反映企业现金流量支付短期流动负债的能力,评估企业短期财务风险。需要指出的是关于经营性现金流量分析还加入经营利润指标分析,因为企业创造现金的能力从根本来看要受到企业经营利润能力的影响。

3.2筹资性现金流量

筹资性现金流量对于其分析应该区分流入量、流出量及储备量(可获得未使用筹资额度)分别分析,流入量应关注其额度及来源组成、筹资成本及风险;流出量应关注额度及性质,及流出是否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并关注是否存在过期未偿还负债;对于储备量则关注其额度及来源,储备量额度及成本变动风险。

3.3投资性现金流量

投资性现金流量是企业进行价值创造的重要能量。在对投资性现金流量分析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企业当期的现金投资额,了解投资资金组成及成本,并分析投资项目收益变动及跟踪风险变化,确定现有投资的安全性及后续投资资金的来源。通过对投资性现金流的分析不仅能够了解企业的主要发展方向,而且可以评估投入资金的安全及可能面临的风险,并进一步为下期资金流向做出预判奠定基础。

3.4管理性现金流量

管理性现金流量可分为浪费性、维持性以及增值性三个类型。管理性现金流量分析必须关注管理性现金流量产生的原因是使用情况,要尽可能的使管理性现金流量转化为增值性现金流量。要关注管理性现金流量相比于去年变化的部分,与预算管理等方法结合分析其合理性。通过对管理性现金流量的分析,应得出企业组织效率的结论,包括评价组织管理绩效、组织创新能力及组织成长性,对比分析与战略分析结论的一致性,从而判断企业在管理资金的利用效率,并通过结论判断企业经营上可能面临管理风险。

3.5自由现金流量

自由现金流量具有预防,是企业应付危机出现的必要手段。在对自由性现金流量分析时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持有自由现金流量的机会成本与委托成本,二是企业面临的财务环境及投资机会的不确定性。因此对自由现金流量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自由现金流量余额变化,并利用最佳现金余额分析其持有自由现金流量的合理性;其次,分析自由现金流量的成本,确认是否属于企业可接受范围。

4.结束语

在信息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除了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外,现金将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为持有的现金流和大规模的现金储备,将为企业吸引到高素质的人才,加大研发投入注入动力和活力,一个没有现金流的企业,显然无法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物质基础,显然无法留住更多的人才。未来现金流量战略性分析,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未来应重视现金流量战略性分析,以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企业战略分析范文

[关键词] 竞争战略 博弈论 动态分析

一、引言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主要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的时候的决策以及决策的均衡问题。它是续“边际分析革命”、“凯恩斯革命”后,引发的又一场深刻的经济学革命。作为一种关于决策和策略的理论,目前博弈论在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军事战略等许多学科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企业竞争战略的博弈分析

企业战略,是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充分考虑其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与各利益相关者长期互动后形成的一种思维导向。在过去,对企业战略的理解强调的是战略的静态概念,如迈克尔・波特把战略分为差异化战略、低成本战略,以及Miles和Snow的防御者战略、前瞻者战略、分析者战略和反应者战略的分类,都没有把战略看成一个连续的反复的动态过程。而在本文的分析中我们把企业的战略看成是企业实行的一连串竞争行动,它的实行同时也会引起其他参与企业的一系列回应行动,它是一个动态过程。

1.假设条件

用博弈论来分析企业竞争战略,首先有三个假设:第一,博弈的外部环境具有相对稳定性。在博弈论看来,政治、经济等市场环境,对于同一产业内的所有企业而言,都是一视同仁的,所以假设其是相对稳定的;第二,参与者,也就是企业,必须是理性的。必须承认企业具有获取和处理相关信息的能力;第三,竞争双方信息对称,即清楚每个参与企业所有的可能战略。所以本文对企业竞争战略的博弈分析是完全信息下的动态重复博弈分析。

2.企业竞争战略的博弈要素

(1)确定博弈者。企业确定的博弈者,一般是同一产业内具有相关利益关系的,争夺共同市场的企业,这里尤其要确定关键博弈者,这是与本企业具有相当竞争力的,或者对本企业构成严重威胁的企业。

(2)每个博弈者可能的战略。企业战略的赢利能力尤其取决于竞争对手的战略。考虑对手的各种反应,由此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以达到击败对手或者至少领先对手的目的。

(3)制定战略的时间。在围棋里,先机意味着优势。因此,高手下棋非常重视先机,甚至在对手威胁到你的某一步棋时,在不至于一步致死的情况下,会首先抢占另一个先机,回头再来救援这步棋。从全局而言,掌握先机就是掌握战局的主动性。企业也是如此,要不断掌握先机,先入为主,这样才能实行快速的、让对手根本无法回应的一系列行动。而当你被别人抢占先机的时候,通常付出的努力要大得多。

(4)博弈中每个可能结果下的盈利。在了解其他企业战略的基础上,你必须分析对手的优势及劣势,一一地与自己的战略比较,确定每个博弈战略能给自己带来的利益或威胁。

在确定完这四个要素后,根据对手可能实行的战略策略,然后综合各种因素、约束条件和自身的策略空间,逆向推理出本企业最好的战略。

三、不断调整的战略及占优战略

事实上,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并不是这么一个简单的过程,战略不是一步到位的,你必须记住,你在研究别人战略的同时,你的战略也正在被别人研究,所以别人的战略也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了解这一点,在用博弈论分析企业战略时,就必须有一个视角的转变,由之前的将注意力集中在本企业上转移到竞争企业上。具体地说,就是必须对于所有的参与企业重复“如果别的企业选择这个战略,那么我就应该选择那个战略”的逻辑分析,当然,别忘了影响和作用的相互性,还要进行“如果我选择这个战略,那么其他参与企业就会选择那个战略”的逻辑分析。一旦对于所有的参与企业和所有的战略都完成这样的分析,才能找到使企业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

而在这里,你还需要找到本企业的占优战略,就是不论对手采取什么战略都能让你改善处境的战略。俗话说:“不管你有千条计,我有我的老主意。”就是这个意思。你在分析对手的战略时,如果发现它存在绝对或相对优势的战略方式,它就极有可能正在执行这种战略。那么,当你锁定这种战略后,再制定自己的占优战略就相对容易得多。

四、企业竞争战略的误区――非赢即败

应用博弈论来分析企业竞争战略,必须改变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必须以牺牲其他博弈者的利益为代价。这种想法会导致一个临战的心理状态,使你错过双赢的机会。虽然“商场如战场”,但企业战略与军事战略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战争是通过消灭对手来获胜,而企业则是通过赢得顾客和市场来战胜对手,所以企业战略并不是非得追求消灭对手,不是非得抱着“非赢即败”的思想。这样,企业就可以避免毁灭性的价格战和广告战。而且“非赢即败”的战略往往会逼迫其他博弈者进行报复,这样,新的战略也不会持久。

五、结束语

博弈论是一门艺术,运用在企业竞争战略中,是教你看清竞争对手打算制定何种战略战胜你,然后你战而胜之的艺术。当然,用博弈论来分析企业竞争战略,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博弈者可以获得的信息以及他们决策的理性化的假设往往在现实中不一定做得到。但是事实上,博弈论最大的用途是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企业竞争战略的方法论,为复杂的战略互动建立一种决策制定工具。尤其在一个市场相互作用的特定复杂的环境下,博弈论对一个企业战略制定者获得远见卓识是最有帮助的,它扩展了企业战略的分析范围,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我们相信,博弈论一定会加强企业战略决策的科学性,进一步推动企业战略管理学研究的发展,促使企业战略管理研究进入一个新时代。

参考文献:

[1]路易斯・加利卡诺:博弈论:如何使起生利[J].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