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方科技发展范文

地方科技发展精选(九篇)

地方科技发展

第1篇:地方科技发展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地方经济

1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1当前科技工作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科技进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要求和应担当的使命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科教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科教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科技供给能力不足与企业对科技成果吸纳力不强的矛盾突出;科技与经济的耦合度不高,科技对经济的拉动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偏低,社会公益类科技工作和基层科技工作薄弱,科技投入不足和科技资源分散浪费并存等。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科技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1.2树立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做为第一要务

总理指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依靠科技,科技进步要依靠创新,科技创新要依靠人才。只有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的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新局面。作为科技管理部门,必须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以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方向,以引导和促进新型工业化为中心,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科技进步作为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1.3坚持以人为本,把科技管理工作的重点转到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上

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到战略层次来认识,把人才强国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优化人才成长和鼓励创新的环境,改变“重物轻人”的观念,把“以人为本”体现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积极调整科技发展的相关政策,把培养和造就优秀科技人才、调动广大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目标,把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科技创新环境作为科技工作的优先任务。进一步营造科技政策环境,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改进科技评价办法,弘扬创新文化,使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环境明显改善。同时,要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作为科技发展的基本目标,坚持以服务于人民大众为宗旨,便科学技术植根于群众,造福于人民。

2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技人才和技术支撑

2.1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技能人才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经济要发展,培养和提高人才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关键问题。发展地方经济,单靠少数专家和技术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技能人才。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为地方经济发展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才科技素质的重大举措,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2.2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职业教育该如何为地方经济提供科技支撑呢?一方面要加强科技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生产与技术优势。

加强科技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依靠地方,充分利用资源,发挥技术优势,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如:依靠科学技术,优化种植业布局;建设生态林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畜牧养殖板块经济;建设工业区,构筑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等重要成果。

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生产与技术优势。职业教育的研究方向是技术应用开发性,研究领域重点放在地方区域产业上,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积极依托产业、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最终目标是能够服务产业、提升产业。

3实施“科技进步工程”,提升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3.1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对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但产业的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大量关键设备依赖进口,科研开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是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必须看到,没有创新的发展是难以持续的,仅靠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当不了贸易强国,靠较低技术的产业基础也成不了经济强国。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加快发展的新阶段。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新机会和新动力,才能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持久的技术支撑,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才能有效地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也才能真正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1)观念上创新。科技部门应立足科技服务经济、科技服务基层,开展科技诚信服务、科技创新服务,一改过去等靠要的因循守旧思想,出谋划策,为企业争取大量的科技项目和资金;通过开展多形式的科技服务活动,为科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主导产品的升级,促进新兴产业的健康成长,促进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2)服务方式上创新。科技部门应主动服务,拓展科技服务领域。围绕实施科技素质工程,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也为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3)管理上创新。不断创新科技项目管理方法,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实现项目的最大综合效益,促进科技示范和技术推广。

(4)项目上创新。科技部门应把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攻关,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突出好项目、大项目对当地经济的牵引作用,大力培植出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这些项目的开展,为当地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新发展平台,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3.2提升地方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1)实施科技进步领导工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关键在领导。因此,各级领导首先是党政一把手都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真正把科技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要经常为科技工作的开展排忧解难,解决实际困难。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科技知识,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头脑,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分管领导更要将科技工作纳入工作目标,根据本地的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推进本地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具体措施,并加强督办落实,切实抓出成效。同时要认真落实上级制定的党政主要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要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作用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2)实施技术进步工程。要紧紧抓住“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个主题,以高科技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坚持做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实行精品名牌战略相结合,探索并形成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路。首先,要围绕当地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领域,选择机制较健全、技术较先进、具有一定规模和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重点保护扶持,扶大扶强。其次,要大力改造传统产业。要切实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并通过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的引进,促进当地汽车及配件、化工、建材、服装等重点行业尽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提升传统产业的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要坚持以科技带动工业化,积极运用科学技术武装传统产业,逐步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经营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要大力促进当地优势行业和企业整合重组,同时,扩大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整合力度,努力实现技术、信息等关键要素共享,着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大力促进产学研的结合,牵线搭桥,引导企业寻找科技靠山,促使当地的传统产业在工艺、装备水平、产品档次、创新能力、现代化管理程度及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均有所提高。同时,积极开展科技引资、引智工作,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推动当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第四,全力抓好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要发展必须抓项目”观念,大力实施项目兴市战略,加大对上争项目、争资金的力度。一是要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结合企业和农民的需求,加强项目储备;二是要高质量地做好项目前期工作,高水平搞好项目策划,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三是要集中人力、物力,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农业产业化,在争取省级项目的基础上,力争在申报部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科技项目上有所突破。真正让科技项目成为壮大企业的强力推进器和发展全区经济的加速器。

第2篇:地方科技发展范文

    近年来,福州市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坚持“依靠科技、发挥优势、确立支柱、突出特色”的思路,健全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强化科研创新,狠抓成果推广,科技兴农取得了可喜成绩。其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有:

    (一)科技环境得到优化

    1.政策层面。近几年来,福州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对加快福州农业科技的发展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提供了制度保障。2.技术层面。近几年,福州市先后开展了农村科技建设年“、十百千”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千名科技人员下基层”等活动,充分发挥市科技局、市科协和市老科协“三位一体”大科技服务工作机制优势,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3.服务平台层面。福州市注重农业科技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的实施。通过开通“12396、110”惠农科普电话热线,在《福州科技网》开设“三农”实用技术、科技疑难解答、成果推介、专家服务等栏目,组建科技专家服务队,建设福州科技之窗等措施,形成较为完善的全市科技服务体系[2]。

    (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福州市坚持产学研相结合,鼓励并支持农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全市逐步形成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具备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为主的农技创新推广体系。目前福州市已经在畜禽、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花卉、竹木、水产养殖等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科研经验,再加上与台湾农业科技合作平台的建立,都为福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也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科技基础。2011年,福州市生产高新产品的企业达1016家,实现高新技术总产值2039.8亿元,拥有科技活动人员19.9万人。其中,涉农企业27家,科技活动人员1580人,产值5.4亿元。与上年比,涉农企业总产值增加0.6亿元,增长38.8%。

    (三)科技推广硕果累累

    “十一五”期间,福州市注重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2011年,全市共实施农业科技推广项目423个,有32项农业科技成果获得部、省、市科技奖项,评出福州市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奖87项和农业系统优秀农业科技成果33项。2011年,全市八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2%。其中大棚蔬菜设施农业发展到7,8万亩,产量达25.6万吨。目前,福州市共建成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和农业行业技术中心39个,省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9家,市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80家。全市已建立90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78个农业科技示范乡镇、208个示范村、102个示范企业,培育了2782户农业科技示范户和4000多名各类科技致富带头人、经纪人和创新创业人才[3]。

    (四)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

    据有关数据测算,当前农业科技对福州农业发展的贡献率达55%。“十一五”期间,福州市坚持以农为本,立足为农、重农、兴农和强农,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有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农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是助推现代农业进程。按照“大产业、大基地、大龙头、大品牌、大物流”的总体思路,发挥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二是加速农业结构调整。“十一五”期间,福州市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林牧渔结构趋于合理。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从2005年的30.33∶2.41∶16.41∶50.33变为2010年的26.23∶2.58∶13.19∶53.05。形成了以水产、畜牧、果蔬、食用菌与茶叶、花卉与竹木等为主导的区域特色产业。三是增加投入产出效益。全市积极建设并形成沿海三大水产品加工业产业群,在永泰、闽清、闽侯形成了李、梅、橄榄产业集群,为下一步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发展奠定基础。四是提高机械化水平。全市通过着力改进生产技术,大力推广机械化作业,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2011年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2%,全市农业机械拥有量4.6万台,总动力134.6万千瓦,比上年分别增长2.6%、1.3%。五是提升品牌知名度。2011年,全市累计有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企业达72家,有效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达66家、124个产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达31家、产品96个;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企业5家、9个初产品和37个加工品;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6个,居全省首位;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8个。福州茉莉花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18.27亿元,列2011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茶叶类第四名。获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着名商标8个,福建名牌产品5个[4](P92~104)。

    二、福州市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福州市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但是,与全国及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福州市的农业科技还存在较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一)农技人员缺乏

    福州市从事农业科技工作人员不足,尤其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匮乏。目前,福州市每万名农业人口拥有科技人员数不到6人,低于全国8人的水平,而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超过50人。农业科技人员人力资本含量低,复合型的高新技术人才相当缺乏;农业科技人员的专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经营管理、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人才严重短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普遍存在知识老化、专业技能落后等问题。

    (二)科技投入不足

    福州市农业科技投入主体为财政,有限的财政科研经费每年也只有30%用于农业科技项目和农业科研。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农业科研机构、教育、推广部门经费紧张,步履艰难,极大地影响了全市农业科研工作的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农业科研水平的提高。

    (三)成果推广不快

    农业技术推广是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0%~85%,其他如英国、法国、德国等也在50%~60%,但福州市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左右,低于全省40%的水平。这意味着全市近70%的农业科技成果研制出来或引进后被束之高阁,未能及时得到推广应用,因无形和有形损耗而丧失其价值。这种农业科学研究的无效输出,造成了全市本来就很紧缺的农业科技资源的极大浪费[5]。

    (四)服务平台欠缺

    2011年,福州市在基本单位名录库农业服务业经营单位中,各类乡镇农业服务站(中心)占总单位数的10.7%。此类单位的农技服务投入和人员工资大多来源于财政拨款,农业服务与技术推广带有行政性组织网络的性质,与市场的结合度不高。有部分农业生产户认为,“政府扶持的,不一定是农民想要的;农民需要的,政府服务机构不一定能满足”。在入库农业服务业经营单位中,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占总单位数的36.5%,其中专业服务型合作社在各类合作社中的比重为14.9%。据了解,目前大多数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是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以及销售,为社员提供的服务内容更多的还是在农产品以及农业生产资料议价合作方面,服务的层次较低。

    三、加快福州市农业科技发展的几点建议

    根据福州市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和重视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切实措施不断加以解决,才能保证福州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抓宣传,着力营造浓厚的发展氛围

    正确的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充分提高农业科技重要性的认识,深刻领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实质,切实把握农业科技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等特性,加快农业科技改革步伐,贯彻落实好各项农业科技发展政策措施。要全面加强农业科技宣传工作,进一步抓好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等方面宣传,进一步重视对农业科技先进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乡镇的典型推介,在全市营造浓厚的农业科技发展氛围,着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二)抓培养,努力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高素质人才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保障。一要积极引进农业科技优秀人才。围绕传统农业优势,以产学研对接为平台,加强与国家、省级农业部门、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合作,尽快建立福州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引进农业科技优秀人才搭建平台。二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环境,在种业创新、农艺技术融合等方面培育造就福州市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建立健全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的评价、选拔与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给予奖励,并为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提供政策、资金等支持。

    (三)抓投入,抓紧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

    加大投入是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力。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二要拓宽社会筹资渠道。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制定投资农业科技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民间投资者的积极性,让社会筹资成为农业科技投入的有效补充,实现农业科技投入多元化。三要探索市场运行模式。农业科研单位要改变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拿钱搞科研的做法,充分利用政府对科技成果、新产品和农业技术服务等政策,根据技术市场的需求确定科研课题,寻求投资主体,促进农业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第3篇:地方科技发展范文

论文关键词:综合性科技期刊;地方经济;舆论引导;信息传播;沟通协调

科技创造财富,科技引领未来。作为展现当地科技工作的窗口和知识传播的平台,地方综合性科技期刊要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顺势而行,发挥自身特点,将杂志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这要求期刊有一个明晰的办刊思路,将科技两字贯穿始终,做深、做透科技这个大文章,只有心系地方经济发展才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活力所在。

1地方综合性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综合性科技期刊在传播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科技法律、法规,科技发展动态和科技管理工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科技事业的日益繁荣,综合性科技期刊普遍存在着规模小、体制落后和思路狭窄等问题,已经难以适应发展的需求,亟须走出“小科技”,融人“大科技”。

1.1地方综合陛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

1)办刊意识不强。目前,多数有着政府背景的综合性科技期刊还依赖于靠上级管理部门给予一定的补助、收取微薄的论文版面费来维持生存,对于刊物的未来.办刊人缺乏统一、明晰的办刊思路,市场经营意识和杂志品牌意识淡薄,严重影响着刊物的发展。

2)内容与风格缺乏特色。许多综合性科技期刊的刊名大同小异,杂志的整体风格类似,基本以刊登职称论文为主,缺乏自身风格和亮点。此外,为了降低运营成本,还人为地将杂志采访、报道、活动策划等功能省略,取而代之刊登文件、领导讲话、过时消息等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严重影响着刊物的可读性。

3)脱离实际、视野狭隘。一方面,关系稿、人情稿、职称稿等充斥版面;另一方面,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探讨,无法从更高的角度深层次挖掘和展现当前的科技发展成就。及时分析当前社会经济热点、难点问题等。

1.2地方综合性科技期刊承担的责任

1)社会责任。综合性科技期刊既是党和政府重要信息的者,也应是社会公共信息的者,起着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既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也有产业的性质,因此,也必须要有社会公益意识,承担社会责任。

2)分析报道的责任。虽然杂志的特点决定了它不能像报纸那样及时报道瞬时新闻,但应借助于专业学科的背景知识,更深层次地挖掘内涵,详尽阐述所涉及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综合性科技期刊要在众多杂志中脱颖而出,更应牢牢把握与科技相关的各个领域,发挥杂志特点,确立自己的地位。

1.3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综合性科技期刊助力

1)在综合性科技期刊缺位的情况下,对地方经济发展研究较多的还是大众期刊,关注的焦点也只是集中在现象报道、宏观建设、观念改变等方面.缺乏专业背景的它们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仍无法深入解决。所以,综合性科技期刊应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从科技的角度担当起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要针对当地经济解决实际问题。

2)一批综合性科技期刊的探索已初现端倪。《华东科技》《今日科技》《太原科技》等杂志纷纷改版,引进大众期刊的成功经验,一改过去“论文期刊”的面貌,以各地指导科技工作窗口、企业科技顾问、科学生活向导为主要内容,使杂志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了一定的指导性和权威性。用事实证明了综合性科技期刊可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2综合性科技期刊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大有可为

2.1宣传典型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1)宣传区域科技经济发展焦点。把握区域经济命脉,结合科技发展动态,破解发展难题,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杂志内容,宣传报道各地推进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建设方面的新思路、新举措,以及在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紧密结合等方面的案例。

以《今日科技》杂志为例,作为浙江省科技厅主管的一本综合性科技期刊,该杂志自2005年改版以来,不断在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局、科技型企业和科学大众之间寻求平衡点。开辟了“资讯·观察、产业·财富、研究·创新、科普·时尚”四大栏目,一方面,报道全省科技动态,宣传各地科技局的重大科技举措;另一方面,广泛联系科研工作者,关注大众焦点。其中,每期的一大看点就是对县域科技经济发展亮点的宣传,这是编辑人员在结合当地区域特色和政府部门的汇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策划、提炼而来的,如“景宁创业富民名茶科技强县”“鹿城:打造自主创新温州模式”“汽车科技涌动路桥”等一系列展现区域发展特色和风采的专题,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成为各地交流经验的平台。

2)宣传企业自主创新典型。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一旦选择好典型案例,大力宣传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就能引导企业从重视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的扩大再生产转移到重视技术创新上来,进一步促进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为地方企业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以《今日科技》杂志为例,《飞跃集团——核心技术创新战略》《海正集团——博士后创新战略》《“珠光”为世界刺绣无限光彩》等系列文章在“自主创新浙江行”栏目中的集中反映,展现了浙江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迅猛发展”的新风貌。同时,激励了更多的企业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到自主创新上来。

3)宣传科技相关部门的成功经验。重点宣传地方政府、科技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构筑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成就和打造一流区域创新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环境方面的新举措。这对新时期转变科技行政部门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效率和科学决策水平,扩大科技工作影响力有着特殊意义。《今日科技》杂志在2006年第6期,以较大篇幅刊登了位居“全国经济百强县(市)”第5位的慈溪市在开展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基本做法,即“政策引导、主体培育、平台打造、载体带动”,从科技工作的角度归纳和总结了近年来慈溪市委、市政府以自主创新推进慈溪率先实现科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与各地科技局密切联系,为当地的科技局长开辟了“创新大讲堂”栏目,使科技局长的工作思路和声音能在杂志上进行广泛地交流、引起争鸣,为其他地区开展科技工作提供了借鉴。

4)宣传科技创新人才。综合性科技期刊应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对科技人才、科技先进集体、科技系统先进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在科技创新方面树立学习典型,为广大科技工作者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环境。

2007年,《今日科技》杂志开辟了以反映科研人员的历程、风采、成就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栏目“科研人生”。宣传报道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中国计量学院院长林建忠,执著追求再造龙泉青瓷冰裂纹绝技的工艺美术大师叶小春等人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深入挖掘、真实再现”,科技杂志以其特有的角度宣传科技工作者,树立了科技创新人员的典型。

2.2传播信息为区域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1)政策信息。针对政府部门最新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调研统计等重大信息,深入解读其中涉及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回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综合性科技期刊背靠的就是“科技”,对政策解读的优势是其他刊物无法比拟的。

例如,《今日科技》开辟了“本期特稿”“权威推荐”等栏目。作为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的舆论阵地,该杂志对浙江省科技发展新举措、科学技术厅政策法规、重大决策等都能够及时分析解读。

2)农业科技信息。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农民对技术、管理、经营等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必将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活力。

《今日科技》杂志的“聚焦三农”栏目应运而生。《宁海“紫甘薯”种出“生命软黄金”》《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机制提升支农水平》《稻鱼共生:一号农业文化遗产》等文章深受农户欢迎。一方面,探索了农业科技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为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宣传科普知识,提高农民种养殖水平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国内外发展动态。就浙江经济而言.虽然经济发展迅猛,但仍是资源小省,问题突出。众多企业缺乏长远目光,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利润不断下降,缺乏竞争后劲。因此,作为杂志媒体就应关注、追踪前沿,甚至预测趋向,帮助企业在产业转换升级当中发挥导向作用。同时,还应以媒体的宽广视野为区域科技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科技要闻”“科技在线”“科技广角”等栏目就针对国内外最新技术、产品和动态予以报道.透视其中的关键。如《科技时代资讯前沿》综合反映了国外最近科技产品,让读者了解与掌握了最新国际化产品。

2.3策划活动积极发展版外经济

1)策划评选活动。2006年,《今日科技》杂志社承办“2006年浙江省百名科技自主创新青年标兵”推选表彰活动,正式启动后,反响巨大。来自全省各地的科技部门、科技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都踊跃推荐,积极争取国内首次科技自主创新青年标兵的推选名额。

通过评选活动,《今日科技》杂志发挥了科技期刊整合不同资源的优势。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杂志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推选、表彰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人才,展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树立标兵和模范,引导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积极投身于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中。

2)举办论坛。目前,众多媒体都通过承办论坛来共同为社会经济发展献计献策。《今日科技》杂志通过承办“首届浙江省科技企业家论坛”,为浙江省的优秀科技企业和优秀科技企业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主创新成果、总结自主创新经验、交流自主创新思想、畅想自主创新未来的崭新舞台。通过杂志的影响力,邀请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们做精彩演讲,多角度地讨论了浙江省企业如何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强省战略的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科技下乡。综合性科技期刊可以借助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和集中的科技网络,为地方经济发展牵线搭桥。《今日科技》杂志在数次科技下乡中,不仅给广大农民带去了丰富多样的科普书籍.而且根据当地特色带去了一些实用技术。甚至.编辑部还组织人力,对口与地方政府创办试点性质的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科技结对枫树湾”就是典型的例子。不仅给该村农民送去科技书籍、科教光盘等科技物品.还与村干部和广大农民进行面对面的座谈.心与心的沟通。特邀科技特派员到枫树湾村为该村杨梅种植户举办了一期别开生面的培训讲座;畅谈科技结对的3年计划和近期具体事宜,设计推出枫树湾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杨梅礼品包装盒:提出“科技结对,产业创新.典型引路.跨越发展”的战略思路;商讨枫树湾村杨梅市场招商引资、申请省级绿色农副产品认证、开办杨梅技术培训班、举办杨梅大会等内容,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

第4篇:地方科技发展范文

一、引言

科技金融是为科学技术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的金融服务,它是金融与高科技产业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对传统金融的完善和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金融企业和中介机构的协作是保证科技金融发展的必要条件,尤其是政府的政策措施,如科技担保、信用贷款、财政补贴等政策的陆续出台,更加有力地促进了科技金融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更应该强化政府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和支持作用。本文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选择的视角分析了政府政策保障科技金融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地方政府在促进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应采用的政策。

二、文献综述

对于科技金融的研究最早由Schumpeter(1912)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他强调银行可以通过识别和支持那些能够成功运用新产品和生产过程的企业家来促进技术创新 [1] 。由于高科技活动存在着外部性和高风险性,政府在科技金融中必须调节、平衡各种利益关系以保证其发展, 所以有关科技金融的相关政策也是学者们的重要研究方向。Freeman(1997)等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提出包括金融政策在内的科学技术政策对技术创新起重要作用的观点, 他们把技术创新看作是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同时,更强调科学技术政策对技术创新的刺激作用 [2] 。Nelson R(2003)研究认为,科技创新具有积极的外溢性作用,由于新科技的社会效益要大于其个体效益,所以政府需要在科技创新外溢性的社会效益和个体效益之间进行衡量,从而实现最优化的整体产出 [3] 。Saperstein和Rouach D(2003)认为,在一国科技金融发展初期, 政府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往往占有主导地位,随着科技金融环境的不断改善,如政策环境、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模式会向市场主导模式逐步演进 [4] 。国内学者王涛、李石柱(2002)认为, 科技创新的正外部性会降低企业对其投入的积极性, 进而导致市场在科技研究与发展方面投入的不足, 这就决定了政府参与科技资源配置的必要性,并对研究与发展活动给予支持 [5] 。王耀德等(2006)认为,政府科技投入不是直接导致技术创新, 而是起到提高一个国家整体科学水平的作用, 政府科技投入主要侧重于基础研究, 部分应用研究和其他公益性研究 [6] 。曾梓梁和胡志浩(2006)通过对政府研发投入的国际比较后指出, 政府研发投入的规模决定了一国的科研投入水平,新型工业化国家在科技追赶阶段,更需要政府投入研发经费的超速增长 [7] 。王宇伟、范从来(2012)指出,国内科技金融领域普遍存在对创新初期的企业支持不足的现象, 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实现创新者和各类科技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分担和收益共享,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8] 。赵稚薇(2012)通过研究表明,政策性科技投入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效率有显著正向作用,科技贷款的作用效率不太显著,而创投资金则对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9] 。

从科技金融活动本身来看它是微观经济的表现,尽管宏观政策可以促进科技金融的发展,但微观政策从一定程度上更加符合以微观经济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科技金融活动,所以从地方政府的微观政策层面来研究地方制度政策如何促进科技金融发展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三、政府支持科技金融的分析

技术创新是一种高风险性活动,需要面对如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诸多风险。同时,技术创新又具有知识和效益外溢性等特点,一项新技术的社会效益一般来说要大于个体效益。科技创新企业在获得技术突破后,其技术成果会通过各种途径“外溢”到其他企业,其他企业可以通过复制、模仿等手段快速掌握新技术,企业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不能完全为科技创新者所独占。科技创新的研发投资收益比传统项目投资的收益具有更大的风险, 这使得私人部门在新技术上往往投资不足。研发实施者同投资者之间高度的信息不确定性也限制了投资者对研发项目的资助。投资机构一般愿意在技术的产业化阶段进行投资,而不愿意在技术的研究阶段,特别是基础技术研究方面进行投资,都希望在其他企业取得技术突破后自己搭便车。由于投资规模和风险都较大,高科技企业回避或者无力承受战略性关键技术的创新,银行面对此类项目也不愿意去发放贷款,高科技创新活动面临着极大的资金瓶颈障碍。

科技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需要地方政府通过政策设计对科技金融市场进行扶持以及社会机制的辅助来促进高技术创新。在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中,政府也是利益相关者,由于企业的科技创新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行为,一旦创新成功,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大大改善, 政府也可以从企业利润中获得更多的税收。 企业科技创新也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结构升级和战略性调整,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也构成了政府参与科技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原因。 下面构建一个科技金融创新模型来论证政府政策在科技金融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假设市场中只存在高科技企业、银行和政府三个部门, 高科技企业拥有技术但缺乏将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资金, 银行以收益为目标进行科技金融活动, 政府则通过税收和相关政策进行市场调节。

高科技企业以利率r从银行获得数量为m的贷款,且r∈[0,1]。设定高科技企业的生产函数为Y(m),在单位资金产量y(m)=Y(m)/m=1的条件下,可将生产函数简化为Y(m)=m。假设高科技企业产品价格为单位价格,则其利润函数为L=(1-r)m;银行利润主要来自借款利息,也就是rm,其成本主要是逾期贷款带来的资金损失, 假定高科技企业贷款的违约率为?茁,且?茁∈[0,1],则银行部门的利润函数H=(r-?茁)m; 政府收益来自于高科技企业和银行缴纳的税款,那么政府的利润函数G=(L+H)t,其中t为税率且t∈[0,1]。

银行只有在获得正常利润的情况下才会进行科技金融业务,如果政府不进行政策扶持,银行会根据科技企业高风险的特点,为科技贷款制定较高的利率,至少要保证r>?茁,使得H>0。对于银行而言,r越高越好,但是对于高科技企业而言,r越高意味着企业利润越低。 上述条件下, 最终结果是高科技企业很难获得贷款,阻碍了高科技企业进一步的技术创新, 但政府从产业和宏观层面考虑不会仅仅充当“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而会以实际政策推动银行向高科技企业融资,推动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对于政府而言, 可以采取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对银行金融创新过程进行干预。

(一)直接干预

具有强势地位的政府可以直接干预银行贷款利率r, 例如要求银行以普通贷款利率向高科技企业放贷, 因为高科技企业的经营风险远高于一般企业, 政府的干预实际上是对高科技企业变相的信贷支持。政府会制定较低的利率,甚至让其低于违约率?茁,在r(?茁-r)/(1-r)。尽管高税率能够让政府征收充足的税款,让其有能力对银行进行激励,促使银行向高科技企业贷款,但是却将高科技企业的利润压缩至(1-r)(1-t)m,严重挤压了其利润空间,进而会降低其融资需求。所以政府将企业收益补贴给银行,并不能真正改善局面,而且带来的经济扭曲会随着税收和补贴的增加而不断增大, 高科技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的经济利润不断减少,受政府直接激励的金融创新也将停止。因此,政府直接调节手段虽然可以延长金融创新的时间,但其措施以降低高科技企业的利润空间为代价,科技金融活动难以持续进行。

(二)间接干预

政府通过推动市场建设,建立相应中介服务体系,中介机构通过信用评级、项目可行性咨询等方式遴选出优质项目,优质项目的风险低、收益高,降低了贷款违约率?茁, 使银行的利润H=(r-?茁)m由负值变为正值。这种方式增加了银行利润,却不以牺牲高科技企业利润为代价,为银行自身盈利能力的提高以及高科技企业进一步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从而使高科技企业、银行和政府的互动关系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科技金融业务在更大范围被采纳。在此基础之上政府再进行政策扶持,如财政贴息、信用担保等活动会更加促进优秀科技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因此,政府采取间接干预方式的效率比直接干预要高,科技金融活动更加具有可持续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政府有充分的动机去干预银行的金融创新,这就是说政府在科技金融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选择的干预方式不当,则不仅不能推动银行开展金融创新,反而会抑制科技金融活动的开展,所以政府要选择适当的政策,综合考虑科技金融体系的整体效能,因地制宜进行政策设计。

四、 地方政府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选择

如上所述,高科技创新的融资需求与金融支持不足的矛盾,是金融市场失灵的结果,政府为市场和经济组织提供创新性的制度安排,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金融支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优选择,因此地方政府在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 损失补贴等使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与收益关系发生变化, 也可以通过制度创新中具有的强制优势、组织优势等来推动市场建设,促进科技金融的发展。 地方政府要从战略角度着手制定相关的政策体系,从振兴经济的全局出发,按照科技与金融的发展规律,制定科技产业发展战略和实施计划,建立多元、高效的资金运作机制,实现科技和金融、经济的结合,以推动科技金融的发展。地方政府在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构建时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 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自主创新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需要一个完善的市场环境与之相配套。 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方位融资支持的金融市场体系应包括银行借贷市场、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中又应包括主板市场、 创业板市场和场外市场等不同层次。完善的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为技术创新提供相关服务的技术市场等也是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技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地方政府要勇于创新,对不适合企业自主创新的地方性法规进行调整,在实践基础上及时修改完善,使其能够与自主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相适应, 与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要求相适应。

2. 科技金融引导政策。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持设立引导基金的方式, 支持本地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要创新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奖励作用, 吸引银行增加贷款。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 建立银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用于补偿银行的贷款损失,降低银行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 引导政策扶持应该通过风险收益的再分配, 使投资机构的收益与风险相匹配。 增加投资机构预期收益的扶持政策包括降低投资所得税率、税收抵扣和税收返还等,降低投资风险的扶持政策则包括投资损失补偿、再融资担保等。地方政府还可利用财政资金设立担保风险补偿金, 降低担保机构的贷款担保风险, 鼓励担保机构积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

3. 发展创投体系。在投资基金方面,开展投资基金试点, 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创业投资,提高财政资金的推动作用,实现财政资金的杠杆效用。地方政府可以引进并参与设立创业投资基金,通过先期参股、后期跟投等多种方式逐步构建既能体现政府推动意图又能实现市场化运行的融资体系。此外,政府还可以利用其在产业规划和经济管理方面的信息优势,向金融机构和证券市场推荐优秀的投资项目和创新企业,促进社会资本投向政府支持发展的产业领域和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

4. 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高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最大问题还在于信息的不对称,只有建立起信息共享、利益共赢的服务平台,才会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构建高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服务平台,首先要充分考虑平台运行的全面性以及政府制度保障的要求,从顶层设计上构建高效的组织协调机制。该平台是以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相关科技金融机构参与为前提,以政策推进和协同合作为保障,以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建设目标,实现各方信息流的成功对接是关键。地方政府在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中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调动银行、创投机构、证券公司以及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平台整合与建设。

五、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案例

2009年武汉东湖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继北京中关村之后获批的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前东湖高新区的科技金融体系已初具规模,形成由“两个平台,五种方式”为核心内容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两个平台分别指以武汉科技投资公司和武汉科技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为主体的科技投融资平台,以及由武汉科技担保有限公司为主体的担保平台。五种方式包括创新财政投入方式、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资助方式、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方式、星火科技示范户小额贷款贴息方式、科技保险融资方式 [10] 。通过推行这一系列的科技金融政策,东湖示范区的科技金融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东湖高新区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东湖高新区建立了高科、高农等国有平台,这些平台为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高新区国有平台对高新区中小高新科技企业担保余额3.6亿元,支持了三特索道、兴谷鸿景等一批企业的壮大发展。2008年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利用湖北省财政专项资金, 建立了湖北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武汉市也成立了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两个引导基金的规模分别达到1亿。2009年湖北省高投、 武汉科技创新投资公司分别代表湖北省及武汉市两支创投引导基金与四家著名创投企业签约,引导其在武汉设立新的创业投资基金。

东湖高新区在原有的政策体系基础上,建立了包括信用贷款、 质押贷款等在内的8种融资渠道。除并购重组、信用保险及贸易融资以外,其余几项科技金融改革工作已经出台了相应的具体配套措施。省、市相关部门和高新区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贷款实施、融资担保等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方面,制定出台了14项支持示范区科技金融发展的配套政策。在关于高新区整体规划的政策纲要中,也有6项政策涉及到科技金融的发展,这些相关的政策都为区内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 [11] 。

东湖高新区引入了多家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小贷公司、创投机构、保险类机构等,积极为创业企业寻找融资渠道, 为创投机构寻找融资项目搭建平台。 目前在高新区注册的风险投资机构超过15家,注册资本达42亿元。在直接融资方面, 初步形成了以主板市场主, 以中小企业板、 创业板为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高新区上市公司总数已达30余家, 占湖北省上市公司总数的三分之一,利用资本市场累计融资超过两百亿元。

为解决初创企业贷款“两高一长”的问题,武汉市与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汉口银行等银行合作,设立高新区孵化共同担保资金,通过1∶5的比例放大,为在孵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武汉市在共同担保平台建设中,探索出了“八大机制”,即联席会议机制、担保费补贴机制、贷款贴息机制、企业信用和无形资产评估机制、担保品种拓展机制、审放贷快速机制、贷款风险控制机制、平台建设激励机制。

东湖高新区的融资结构如图1所示。

(二)东湖高新区科技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东湖高新区在促进科技金融体系创新中取得了可圈可点的业绩,并形成了具有“东湖特色”的发展模式。高新区科技型企业呈现出大量涌现的态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愈发明显。 作为东湖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的重点, 高科技企业获取金融支持的要求, 不论就结构而言还是就规模而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有的科技金融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区内企业的实际需求,科技金融的“东湖模式”也面临着新的困境。

中关村在2007年开始实施信用评级和信用贷款业务,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东湖高新区则是初步开展区内企业信用体系工作; 中关村对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制定了详细的规定 [12] ,但东湖高新区还没有这方面的详细政策。目前,商业银行拥有企业和企业家个人的信用资料和记录, 但由于商业银行较多且分布较广,使得这一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影响了信用评级机构提供信用报告的工作,也使得企业信用评级活动无法落地,这就间接阻碍了信用贷款活动的开展,具有高信用的科技企业无法获得资金支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在高新区科技金融创新体系中,各职能部门间自成体系、条块分割,导致了部门间的信息封闭和信息扭曲。相关金融机构和信息服务平台结合不紧密,没有发挥出信息平台应有的资源共享作用。由于信息平台共享和更新不及时等因素,使得这一资源不能有效整合。从目前的情况看,一方面在一个服务平台上还无法直接完成立项、申贷、补贴、上市培育、引入风险投资机构等各个步骤;另一方面,职能部门工作效率较低、服务周期较长、手续繁杂。科技型企业为获得融资或补助,前期准备工作耗时较多,职能部门间的合作和上下联动不够, 对高科技企业的持续长效融资服务还有待提高。

东湖高新区在资本市场建设方面同国内其他示范区相比仍有差距。以中关村为例,中关村共有境内外上市企业150余家, 东湖高新区上市公司数只有 26家, 中关村境内上市公司数量是东湖高新区的2.35倍,境外上市数量是东湖高新区的10倍,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更是高达19倍 [11] 。东湖高新区只有那些产品技术先进、 市场广阔的高科技产业能够争取到在中小板及创业板中直接上市筹资。 另外东湖高新区在债券融资领域发展滞后, 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虽然东湖高新区在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方面积极推进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试点, 但进展缓慢,资本市场的发展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推动东湖高新区科技金融发展的对策

1. 推动高科技企业直接融资。 积极促进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股权报价转让制度,每年通过筛选重点辅导上市企业, 助推合格企业在创业板和中小板上市。积极探索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信托计划等多种适合高新区企业的债券融资方式, 逐步设立多层次的债券交易市场。 借鉴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工作的先期经验, 尽快启动非上市股份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 加快建立面向高科技企业的非公开上市公司股权转让柜台交易市场。

2. 进一步细化信用贷款实施规则, 让更多的企业能够获得资金支持。信用贷款门槛根据区内企业实际运营情况来确定,且年度信用等级要与金融机构相对应的信用评定级别相符合。高新区要设立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用于企业的信用评级费用补贴、贷款贴息以及信用贷款银行的风险补贴。加快设立东湖高新区信用贷款扶持资金,为符合条件的高科技企业提供无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服务,同时对贷款银行给予一定比例的风险补贴,以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水平。

3. 完善东湖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设立统一的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体系。加快建立产权交易所、技术交易中心、信息与咨询公司等领域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政府部门以及企业信息的互联互通机制,提高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运行效率。积极发挥创业投资协会等行业协会团体的中介作用。通过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提高中介服务机构的专业化和规范化,疏通中介服务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为科技金融各个参与主体的良性互动发挥纽带作用。

第5篇:地方科技发展范文

关键词:瑞士 应用科技大学 办学特色 地方本科高校 转型发展

瑞士是欧洲最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国家之一。瑞士能够长期保持高水平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其他因素相比较,应用科技大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可以说,瑞士应用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及其所运用的知识、技术,对于保持国家的高度创新能力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一、瑞士应用科技大学产生的背景

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是一国经济腾飞的根本动力,强国必先强教,教育是一国竞争力发展的基石,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瑞士政府深刻认识到,要想使国家长期保持高水平创新力和竞争力,必须依靠教育培养大批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而传统普通大学培养的人才不能够满足瑞士经济结构升级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瑞士政府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1995年10月6日,瑞士政府颁布了《应用科技大学联邦法》明确提出建立应用科技大学。从而以立法的形式为应用科技大学的建立提供了政策、法律依据。到1998年,瑞士将60多所分散的高等专业学院合并成7所应用科技大学。

从1995年10月6日政府颁布的《应用科技大学联邦法》明确提出建立应用科技大学开始,到2012年,瑞士共建有9所应用科技大学,包括7所公立和2所私立,覆盖了各主要地区。其中,1998年,联邦委员会批准成立公立应用科技大学;2005年,联邦委员会批准认可第一所私立应用科技大学―卡莱多斯应用科技大学。[1]

二、瑞士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

瑞士应用科技大学虽然历史很短,但发展迅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1.标准严格,管理规范

在瑞士,建立应用科技大学是有严格标准的,并且对应用科技大学的管理也是相当规范的。高等教育机构要想取得“应用科技大学”这个名称,必须得到瑞士联邦委员的认可。不仅如此,就连瑞士应用科技大学的学位课程,也必须得到联邦经济教育科研部的认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应用科技大学提供的学位课程和资格证书的质量,具有可比性和透明性。

2.定位明确,特点鲜明

瑞士《应用科技大学联邦法》对应用科技大学有了明确的定位。应用科技大学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教学活动突出实践性,尤其强调为学生就业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定位明确,特点鲜明。

一是以培养创新型、综合性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多数企业的管理人员、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及研发人员,一般都是在接受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之后,并根据职业发展的需要,才能够到应用科技大学进一步学习深造。

二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并与产业、行业等开展合作,进行科学研究,注重应用性研究和开发。[2]

3.课程设置,宽泛多样

在瑞士,应用科技大学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需求而设立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目的是要培养各种专业人才,满足市场需求,如工程师、建筑师、和社会工作者等等。

应用科技大学需要通过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位课程,才能够满足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应用科技大学在工程、商业、社会工作和艺术等领域开设大概230多门本科学位课程和70多门硕士学位课程。其中,最重要是本科学位课程,只要拿到本科学位的毕业生就可以直接就业。大部分本科生直接就业,只有小部分本科毕业生进入硕士阶段的学习,硕士学位课程的特色是更加重视应用性研究。[3]

除此,应用科技大学还为继续教育和培训提供多种多样的课程,包括短期进修课程、获得高级研修证书的课程、高级研修文凭课程,高级研修硕士学位课程等等。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设置不仅具有较强的职业导向性特征,还充分体现跨学科性,不被某一学科所束缚。例如,在表演艺术(音乐、戏剧等等)、影视和文学领域,这些未来的艺术工作者也要接受应用科技大学的培训。

4.师资队伍,注重实践

由于与传统普通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应用科技大学对师资的素质要求也不同,它更注重教授的实践能力。应用科技大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良好的师生比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方面。应用科技大学要求其教师、研究人员必须具有相关的从业经验,很大程度上,这就能保证教学、科研活动的实践性,以及知识、技能的持续更新,也保证了应用型研究与经济活动之间的持续良性互动循环。

5.分布合理,各具特色

在瑞士,应用科技大学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目的是服务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与当地经济和人才需求相适应。因此,应用科技大学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置学院和学科专业。学校的规模大小完全由地区经济发展的社会需求而决定的。

瑞士应用科技大学是根据大区域(地区)设置的,为了防止各个学院专业结构同质化的弊端,各学院之间保持相对独立,并且每个应用科技大学都拥有多所学院(保留原来的专业特色,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学院),每所学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由于应用科技大学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而设立的,一般都是体现当地的支柱产业,因而从应用科技大学设立的学院,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当地的支柱产业、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需求等。除此,应用科技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也比较集中,且各个学院规模大小是与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学院的这种办学规模为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提供了有利条件。[4]

6.国际交流,加强合作

瑞士把高等教育机构视为全球教育和研究机构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非常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政府创造良好条件吸引各个国家的人才来瑞士开展研究与合作。

在瑞士,应用科技大学在建立初期就非常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一直和周边国家在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开展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欧盟鼓励学生流动的Erasmus交换项目。目前,应用科技大学与各大洲的高等教育机构都签署了教学、研究的相关合作协议,并不断地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另外,瑞士应用科技大学有大约20%的教职工和16%的学生来自其他国家。应用科技大学虽然与州立大学和联邦理工大学相比,其数字还存在差距,但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发展速度与势头却非常稳健。在应用科技大学,大多数外国学生都学习艺术领域的学位课程或最新的硕士学位课程。可以确定的是,在未来的几年里,应用科技大学的国际合作活动将不断持续地增长。[5]

7.各种行业,深度参与

在瑞士, 虽然政府、企业、各种行业、职业行会组织相对独立,但都参与应用科技大学的管理或实施,使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同步。

对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来说,瑞士应用科技大学都是极具能力的研究合作者。应用科技大学擅长开展应用型研究,十分重视为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找到更加有效的方案。应用科技大学开展的这些应用型研究项目给中小型企业带来了巨大收益,因此受到了企业和公共机构的欢迎。在一个非常短的时期内,应用科技大学把应用型研究扩展到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领域。应用科技大学通过这种方式在提升社会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6]

8.入学要求,灵活多样

瑞士应用科技大学具有自主招生的权力,在入学方面有严格的要求,这是由于非常重视各职业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培养所决定的。例如,在完成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并取得“联邦中等职业培训证书”(职业培训的资格证书)和“联邦职业高中毕业证书”(学术的资格证书)之后,才能够进入本科学习。而从普通高中毕业仅具有学术文凭的学生,必须要有一年相关职业经验,才能申请进入应用科技大学学习。具有应用科技大学本科学位或任何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同等本科学位的学生可以申请硕士学位课程。每所应用科技大学都具有自主决定持有国外相应资格证书的学生是否具备入学资格的权力。[7]

9.各种教育,有机融合

1995年10月6日,瑞士政府颁布了《应用科技大学联邦法》,并明确规定了应用科技大学的定位和主要任务。这部法律规定了应用科技大学是一种突出实践性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任务包括:提供学位课程、继续教育和培训,除此之外,还应该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性研究,为行业、企业等第三方提供服务。可以看出,瑞士应用科技大学是把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高等教育有机融合的一种新型大学。[8]

瑞士应用科技大学的建立,实现了学校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有效衔接与贯通,构建了更加系统完整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瑞士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为我国创新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分类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及推动高等学校特色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三、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经分析和研究瑞士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并结合笔者所在学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实践经验,认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校企深度合作、“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分类管理、课程设置及招生制度等几个方面。借鉴瑞士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及取得的成功经验,得到如下启示:

1.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促进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政策支持是根本,目前,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缺乏政府的支持,为了保障地方本科高校为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而顺利转型,因此,在各级政府的大力引导下,政府、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为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供政策依据。例如,可以出台《关于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地方高校校企合作的实施意见》等等。

2.简政放权,给予地方本科高校自主设置学科或专业群的权力

瑞士应用科技大学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宗旨是服务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强项专业通常针对所在地的支柱产业。因此,政府或教育部门应简政放权,给予地方本科高校充分的自力,允许地方本科高校根据当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自主设置学科专业。

3.创新合作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深度校企合作是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模式的重要体现,也是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虽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但是,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不健全、地方高校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企业参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发展,造成“校企深度合作难”的境地。为了促进深度校企合作的开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3.1政府主导,构建校企合作的政策与管理机制

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创新,建立政府主导、地方高校和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为中介的校企合作发展新机制。统筹区域内相关企业和地方本科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明确企业应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3.2政府引导,建立校企联合技术研发中心

技术研发是促使企业与地方本科高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核心吸引力。建议由政府主导,高校和企业联合建立集科研、生产、应用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技术研发中心。

4.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制定“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

瑞士应用科技大学的成功实践证明,具有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的优秀双师型教师是保证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质量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遇到的一个瓶颈就是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素质偏低。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建议从两个方面着手:

4.1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瑞士应用科技大学的“双师型”教师的选聘和培养等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经验,而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建议国家牵头,立项建设中欧“双师型”教师交流项目,为地方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搭建一个平台。

4.2制定新的评定标准,建立“双师型”教师考核体系

借鉴瑞士应用科技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经验,制定我国“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标准与考核体系。目前,我国虽然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有所认识,但是尚未建立起系统的评定标准,没有科学的评定办法和考核体系。因此,要建立系统的“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标准,明确“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质、达到的能力水平和拥有的实践背景,让“双师型”教师聘任、选拔、培养“有法可依”。

5.实行分类管理,采取灵活多样的招生方式

应用科技大学已经成为瑞士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政府部门和评估机构对其引导、管理和评价也已形成一个有别于学术性大学、综合性大学的独特体系。应用科技大学具有灵活多样,标准严格的入学考试制度。各个科技大学在招生方面享有自,有各自的录取标准,自行安排入学考试。

因此,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工程的实施,也需要国家和政府实现管理上的转型。给予地方本科高校灵活的自主招生权力。允许地方本科高校采取自主招生制度,支持试点专业群实行自主招生。不仅允许招普通高中学生,也可以招收符合招生条件的中等技术学校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甚至企业技术工人等。

参考文献:

[1][2]赵晶晶.全球竞争力第一的重要基石[N].中国教育报,2013―1―13.

[3]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来自瑞士的创新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4):27.

[4]周红利,周雪梅.瑞士职业教育体系与管理体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68―72.

[5]Benedetto Lepori. The Research Mission of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and the Future Configur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in Europe.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2010,Vol. 23(3).

[6]肖红.瑞士职业教育特色及其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0(15):83―74.

第6篇:地方科技发展范文

关键词:地方政府;政策;国家大学科技园

建设和发展大学科技园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高科技园区就开始在我国兴起。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专门作出《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支持发展高等学校科技园区,培育一批知识和智力密集、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为此,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启动了大学科技园建设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大学科技园快速发展,走过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历程,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学科技园发展之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需要配套的政策环境支撑,尤其离不开地方政府建立的优惠政策环境和激励机制。

一、文献回顾

关于地方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绩效的影响,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绩效评价的量化分析和政策理论的归纳总结方面。在绩效评价量化分析方面,主要从指标要素分析、政策聚类研究和模糊层次评价等方面研究所制定的优惠政策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绩效影响。

徐小钦等人将依托大学科研水平、孵化能力、创业环境等方面作为影响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一级因素,其中地方政府支持政策、措施及其落实情况是创业环境下的二级指标,并根据层次分析和动态聚类的方法对我国大学科技园的整体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估。范德成等人从大学科技园的孵化、研发创新及要素集聚功能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建立了大学科技园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地方政府政策是环境建设下的二级指标。彭纪生、仲为国等人对改革开放以来与中国技术创新政策相关性最强的422项政策进行精读,并且从政策力度、政策措施和政策目标三个维度将政策本身进行细化,从而制定出了《政策量化标准操作手册》。李晓鸿通过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做出了评价。其中,地方政府和支撑政策、措施及其落实情况是创业环境下的二级指标。

对于政策理论支持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战略研究和理论探索,正确把握发展方向,建立和逐步完善相应的政策体系,对大学科技园进行宏观指导。积极推动将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建设纳入地方发展规划和高校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制定系统的鼓励优惠政策、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按程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并享受有关优惠政策。从当前的研究可以看出,大学科技园的政策支持是其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本文将循着对政策进行分类研究的思路,较为系统地探究地方政府在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过程中所制定的各类优惠政策,系统全面地为优化大学科技园优惠政策的内容和改进的路径提供参考。

二、地方政府对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政策归类分析

(一)财税政策

淄博国家大学科技园:进驻大学科技园的企业可享受高新区孵化企业财政扶持政策。即孵化期内按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地方留成的全部、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60%、营业税前三年的全部第四至第五年的50%给予企业相应的资金扶持。重庆大学科技园:园区内经批准享有进出口权的企业,当年出口产品的产值占企业总产值70%以上的,报经重庆市地方税务局批准后,企业所得税减按10%的税率征收;园区内注册的高新技术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投资额占项目总投资比重50%以上的,经税务主管部门批准,从获利年度起三年内,可按当年利润的3%-5%税前提取风险补偿金。武汉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企业自认定之日起,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出口产品产值达到当年总产值70%以上的,经税务部门核实,减按10%的税率征收所得税;新办的内资高新技术企业,经企业申请,税务机关批准,从投产年度起,两年内免征所得税。同济大学科技园:注册同济大学科技园内的孵化企业,经有关部门认定批准的孵化项目,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属地方收入部分,由区财政在一定期限内,将50%返还给企业,50%返还给同济大学科技园。燕山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内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大学科技园内企业生产的产品通过进口所需的自用设备及按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备件免征关税和进品环节增值税。中国矿业大学科技园:科技园成立之日起,五年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所退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科技计划项目政策

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每年在市、区两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专项经费中安排一定额度的大学科技园专项资金;形成以产学研为基础的科研、中试、成果转化基地,市、区两级政府对基地建设给予优先支持;鼓励入园企业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对纳入国家或自治区科技计划的各类项目,市、区两级政府按照相关规定给予配套支持。重庆大学科技园:区政府连续五年每年在科技三项费用中安排一定资金重点支持园区2-3个高新技术项目;园区内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新产品开发项目、成果转化项目、技术改造项目等还应享受市规定的有关优惠政策、区计经委、区科委、区财政局和有关部门应积极协助办理申报手续。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优先推荐申报承建国家和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优先推荐申报承担国家和省各类科技计划,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给予优先立项和经费扶持。对创建部级、省级技术中心(或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100万元、50万元。中国矿业大学科技园:对科技成果转化前景好并有一定转化基础的项目,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从省“苏北发展急需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市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予以重点资助。河南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园区内企业实施的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管理规范的重大高新技术项目,经大学科技园初审合格后,可直接向省、市有关政府部门推荐,申请列入政府各类支持计划。

(三)专利政策

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为尊重知识、鼓励发明创造,根据《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及相关管理办法,区政府对入园后申请并获得授权的专利给予奖励,其奖励额度为发明专利10000元/件;实用新型专利5000元/件;外观设计专利2000元/件;加大专利实施项目资助资金投入力度。清华大学科技园:设立“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继续设立“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与管理服务,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与管理服务。中国矿业大学科技园:入驻基地的研发机构、企业和创业创新人才申请国家专利,市科技部门可全额资助专利申请费用;园区内企业申报专利,经国家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同意并被国家专利局受理的,市财政部分资助专利申请费用;被国家专利局认定的,全额资助专利申请费用。

(四)科技转化及企业孵化政策

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鼓励在园区内建立技术转移中心,设立专项转化经费。对经市级以上科技管理部门认定的产学研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市、区两级政府在三年内给予30万-50万元的专项资助;对经市级科技管理部门评审通过的科技转化成果,纳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并优先予以支持。淄博大学科技园:高新区管委会为创办者提供价值30万元的研发设备,如果项目达到产业化的目标要求,且企业孵化期满后继续在淄博高新区发展,管委会将30万元的研发设备无偿资助创办者;高新区管委会为创业者提供30万元的无息贷款,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孵化期。重庆大学科技园:凡经管委会认定的科技孵化型生产企业和经市科委主管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生产型企业,从被认定之日起,经税务机关批准,企业所得税实行两年免征,第三年起减按15%征收,其中10%以上部分由政府投入给企业建立创新基金;区政府连续五年每年在科技三项费用中安排一定资金重点支持园区2-3个高新技术项目,重庆大学也要投入一定资金重点支持以上项目。同济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内的孵化企业,经有关部门认定批准的孵化项目,缴纳的各项税收的地方收入部分,由区财政按市有关政策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燕山大学科技园:科技园内科研机构研发中心、孵化器服务于各业的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得的技术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中国矿业大学科技园:对进入园区的高新技术孵化企业,视其产品研况,三年内给予免租金、租金减半或租金补贴;园区内的高新技术项目符合条件的,优先在市科技三项费用和科技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创业基金中给予安排扶持。

(五)其他方面政策(户籍管理,子女教育,出国考察与培训等)

淄博大学科技园:在大学科技园创业的高层次人才,按高新区《关于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暂行规定》享受有关补贴待遇。即博士后、博士安家补助费10万元和7万元、工作补贴每月5000元和3000元。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鼓励中国石油大学及国内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来大学科技园创业、置业,优先为其办理相关注册手续,并给予优先扶持。驻市中央石油石化企业对园区内企业生产研发的科技新产品、新技术等在现场试验和市场准入方面给予优先支持。燕山大学科技园:对外省市及非本市人员进燕山大学科技园领办、创办企业的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专业人员,按人才交流的有关规定,解决秦皇岛市城市户口;凡符合秦皇岛市蓝印户口管理规定,申请在秦落城市户口的,科技园办公室可与有关部门沟通协助办理相关事宜。中国矿业大学科技园:支持创业创新人才进行国内外学术技术交流,优先安排他们出国考察或留学进修。在园区办企业的法人,其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子女可就读居住地附近公办学校,享受施教区内学生的同等待遇。河南大学科技园:鼓励境外科技人员到大学科技园创业,个人所得合法收入汇出不受汇兑限制,鼓励海内外留学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到大学科技园从事产品开发和生产,其所办企业可按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注册,享受郑州高新区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三、展望

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任重道远,我们要进一步研究支持大学科技园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继续实施并推进大学科技园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支持大学科技园建立面向行业和区域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将大学科技园纳入地方发展规划,在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支持高校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学校资源开放力度,鼓励师生到大学科技园转化科技成果,创办科技企业。

参考文献:

1.徐小钦,陶星洁,王永宁.基于层次分析法和动态聚类法的大学科技园评价[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2).

2.范德成,张巍.大学科技园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2).

3.李晓鸿.大学科技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6).

第7篇:地方科技发展范文

    论文摘要: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办学方向不明、学科定位不准、毕业生就业困难、教材设置混乱、专业发展后劲不足等。这些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学科的良性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五个方面下工夫:明确学科方向;确定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拓展学生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加决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据统计,目前全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累计达到220个,教育技术硕士点达到78个,另外还有8个博士点和4个博士后流动站尹河南省现有河南大学等10所院校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口,除河南大学为省部共建高校外,其余9所院校均为省属地方性院校。地方性院校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究竟该如何发展?是以重点大学为跟踪导向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还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按照现有重点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来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还是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些都是需要高校教育技术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不可否认,重点院校具有“排头兵”和“风向标”的作用。但就目前来看,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表面风光的背后已经出现了办学方向不明、学科定位不准、毕业生就业困难、教材设置混乱、专业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势必影响我省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促进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科学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教育技术本科专业人才进行了一些思考,并对专业改革作了一些实践探索,最后取得了一些成效,以期为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一、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现状

    1.培养目标方面

    笔者在对我省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10所高校进行调查(主要是通过查阅学校网站和从学生假期实习作业中获取的资料)后发现,这些学校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规格方面大同小异。如某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系统地掌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高级计算机操作能力、课件制作能力、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能力和校园网络综合管理能力,能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看似宏伟,实则定位不清。目前学生和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普遍看法是:学生所学的知识多而不精,缺乏专业特色。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往往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电子技术方面的水平不如物理专业的学生,教育研究和教学设计方面的水平不如教育学专业的学生,电视节目的策划制作方面的水平不如影视专业和新闻专业的学生。这些不足很容易使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失去竞争能力,造成就业难。

    2课程方面

    (1)内容过杂,重复现象严重

    由于对教育技术学定位理解不同,各高校的课程体系也不尽相同。调查发现,我省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的课程涉及理学、工学、新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内容。课程门数多、内容交叉重复是这一专业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实际中则是专业课程讲授缺乏深度,浅尝辄止,造成学生“广而不精”,即什么都知道一些却什么都不精通。

    (2)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教育技术学专业许多核心课程都有很强的应用性,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却无法体现这一特点。主干核心课程的学习停留在课堂教学上,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理论层次的教学过多,教师只是一味地讲授,虽然讲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但只处于让学生识记或领会的层面,没有达到教会学生应用的水平。而书面作业设计的成果也大多只是闭门造车,无从检验效果。如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本来是作为连接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学科”,却因有限的课时而限制了实践教学内容,结果这门课最终成了“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3)教材理论性过强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主要体现。以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的主干课程教材为例,这套教材学术性极强,但思辨性也极强,笔者认为更适合作研究生教材。因为本科生还未掌握相关媒体技术的知识以及运用技术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经验,让他们进行枯燥的学术探讨,很难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对教材内容“消化不良”。

    3.就业方面

    为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笔者借助网络进行了大量调查,并通过课下、假期实习等方式对在校的和已毕业的2006届学生共计3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在对数据进行记录、挑选和整理的基础上,笔者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得出结论。从对在校生的调查中可以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在戈就业发愁。虽然部分学生从大一就开始考虑就业问题,但比于忽略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更忽略了对专业知识系纺的掌握,以致大学四年碌碌无为。调查发现,毕业生就业方式大致分为三类:统考、应聘及其他。通过对调查数据进摘处理发现,70%的毕业生是通过地方统考的方式来实现勃业的,通过人才市场应聘就业的则相对较少,还不到总数跳30%。这种就业的格局从根本上限制了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4.师资方面

      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大都存在职业倦怠现象,对本专业信心不足,并直接反映在教学和科研上。笔者作为专业负责人曾经与教师探讨过专业发展问题,教师大都对专业发展的担忧和迷茫,对专业研究不感兴趣,在教学和科研中缺乏创造性。另外,由于教育技术学是交叉学科,有关领导误认为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可以教授教育技术学专业课,其中有些教师本身就缺乏教育学知识积淀,更不了解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性,教学中拿起课本就讲课,没有从专业的角度去整体把握课程,而是孤立地看待这门课。殊不知,教育技术学是很具系统性的,这个专业开设的每一门课都需要围绕着专业核心来统筹讲授,这个核心就是媒体和系统。

    二、思考与建议

    1明确学科方向

    学科是专业的基础。离开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合理依据。因此,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要建立在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跟踪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基础上,也就是以学科知识体系来规范专业建设,建设高质量和高水平的专业。作为教育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教育技术学是技术学层次的方法论学科。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与信息技术学的交叉学科,是连接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桥梁。所谓交叉学科,首先体现在它需要技术的支持,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其次体现在它融合了多种思想和理论。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主要有系统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三大理论作支撑,但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因此必然属于教育科学,是具有自然科学属性的社会科学。

   2确定恰当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前沿学科,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因此不可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制订出完备的培养计划。地方性院校不同于重点院校,因此要扬长避短,人才培养要为地方服务,这就要求专业培养目标要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地方性院校本科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础能力主要是媒体技术能力,这是本科学生的核心能力。因此,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要遵循“技术先行”的原则,即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媒体技术,地方性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的是熟谙教育规律又精通各种技术并能够通过合适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人才。

    3.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

    调查发现,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中有超过半数的人在从事教学工作,另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在it业从事教育软件及数字媒体开发等工作。商丘师范学院结合就业现状并综合各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安排的实际情况,将教育技术学专业分为三个方向:信息技术教育方向(25学分)、教育软件工程方向(23学分)和数字媒体技术方向(14学分),并据此制订了新的课程计划,在大三对学生实行分方向培养。

    新方案通过课堂教学、校内实践课程和假期实习三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适当压缩理论课时,加大实验、实践课时。调整选修课课时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即增加人文经典课的开设,如增加《中国古典文化》《经典影视作品欣赏》等课程;“有所不为”即适当压缩纯理科课程的课时。对于教材使用问题,商丘师范学院主要是在教学中把重复的内容删去,博采众长。

    4.拓展学生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技术工匠,而是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之外,还要注重构建素质拓展体系。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素养,还应包括有利于学生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灵活地开展校内素质拓展训练。例如:与科研工作相结合,通过让学生主持或参与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科研能力;通过参与多媒体制作竞赛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5.加快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第8篇:地方科技发展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地方经济,职业教育,科技进步工程

 

一、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 当前科技工作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科技进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要求和应担当的使命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科教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科教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科技供给能力不足与企业对科技成果吸纳力不强的矛盾突出;科技与经济的耦合度不高,科技对经济的拉动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偏低,社会公益类科技工作和基层科技工作薄弱,科技投入不足和科技资源分散浪费并存等。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科技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2 、树立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做为第一要务

温家宝总理指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依靠科技,科技进步要依靠创新,科技创新要依靠人才。只有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的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新局面。作为科技管理部门,必须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以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方向,以引导和促进新型工业化为中心,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科技进步作为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3 、坚持以人为本,把科技管理工作的重点转到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上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优化人才成长和鼓励创新的环境,改变“重物轻人”的观念,把“以人为本”体现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积极调整科技发展的相关政策,把培养和造就优秀科技人才、调动广大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目标,把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科技创新环境作为科技工作的优先任务。进一步营造科技政策环境,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改进科技评价办法,弘扬创新文化,使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环境明显改善。同时,要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作为科技发展的基本目标,坚持以服务于人民大众为宗旨,便科学技术植根于群众,造福于人民。

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技人才和技术支撑

1 、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技能人才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经济要发展,培养和提高人才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关键问题。发展地方经济,单靠少数专家和技术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技能人才。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为地方经济发展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才科技素质的重大举措,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2、 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职业教育该如何为地方经济提供科技支撑呢?一方面要加强科技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生产与技术优势。

加强科技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依靠地方,充分利用资源,发挥技术优势,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如:依靠科学技术,优化种植业布局;建设生态林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畜牧养殖板块经济;建设工业区,构筑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等重要成果。

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生产与技术优势。职业教育的研究方向是技术应用开发性,研究领域重点放在地方区域产业上,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积极依托产业、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最终目标是能够服务产业、提升产业。论文参考。

三、实施“科技进步工程”,提升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 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对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但产业的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大量关键设备依赖进口,科研开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是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必须看到,没有创新的发展是难以持续的,仅靠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当不了贸易强国,靠较低技术的产业基础也成不了经济强国。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加快发展的新阶段。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新机会和新动力,才能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持久的技术支撑,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才能有效地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也才能真正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1)观念上创新。科技部门应立足科技服务经济、科技服务基层,开展科技诚信服务、科技创新服务,一改过去等靠要的因循守旧思想,出谋划策,为企业争取大量的科技项目和资金;通过开展多形式的科技服务活动,为科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主导产品的升级,促进新兴产业的健康成长,促进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2)服务方式上创新。科技部门应主动服务,拓展科技服务领域。围绕实施科技素质工程,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也为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3)管理上创新。不断创新科技项目管理方法,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实现项目的最大综合效益,促进科技示范和技术推广。

(4)项目上创新。科技部门应把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攻关,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突出好项目、大项目对当地经济的牵引作用,大力培植出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这些项目的开展,为当地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新发展平台,2、 提升地方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1)实施科技进步领导工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关键在领导。因此,各级领导首先是党政一把手都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真正把科技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要经常为科技工作的开展排忧解难,解决实际困难。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科技知识,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头脑,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分管领导更要将科技工作纳入工作目标,根据本地的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推进本地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具体措施,并加强督办落实,切实抓出成效。同时要认真落实上级制定的党政主要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要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作用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2)实施技术进步工程。要紧紧抓住“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个主题,以高科技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坚持做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实行精品名牌战略相结合,探索并形成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路。首先,要围绕当地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领域,选择机制较健全、技术较先进、具有一定规模和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重点保护扶持,扶大扶强。其次,要大力改造传统产业。要切实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并通过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的引进,促进当地汽车及配件、化工、建材、服装等重点行业尽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提升传统产业的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要坚持以科技带动工业化,积极运用科学技术武装传统产业,逐步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经营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要大力促进当地优势行业和企业整合重组,同时,扩大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整合力度,努力实现技术、信息等关键要素共享,着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大力促进产学研的结合,牵线搭桥,引导企业寻找科技靠山,促使当地的传统产业在工艺、装备水平、产品档次、创新能力、现代化管理程度及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均有所提高。同时,积极开展科技引资、引智工作,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推动当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

(3)实施“金桥工程”。首先,要大力发挥当地政府科技咨询服务专家的科技智囊作用,不断介绍引进成熟的科技成果,这是由当地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特点所决定的。乡镇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在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科技致富带头作用的同时,适时邀请、引进一批深受农民欢迎的专业科技人才直接到农户开展面对面的技术服务,以增强科技服务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其次,要整合科技资源,加强科技协作。论文参考。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社会发展等当地经济社会牵动作用较大的领域,要继续加强与有关的高等院校的联合攻关,借他人智慧促进开发创新。第三,要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按照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改造当地的科技服务机构网络,大胆采取市场化机制,积极推动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调动其经营技术成果的积极性,要创新信息服务体系。重点是应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广泛搜集适用的科技信息、产品市场信息和农民致富信息。论文参考。

总之,只有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万计的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级各类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只有不断加强科技重视、科技投入及科技对生产力的转化;才能通过高新技术发展新型工业,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发展特色农业,才能真正实现科技人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科学实践,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J].. 实践(思想理论版),2009 (06)

石震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J].职业,2009 (27)

潘江泓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9( 04)

赵家庭 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92 (6)

乌拉特前旗财政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保民生 促发展 为地方经济保驾护航[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9(10)

袁卫东. 顺应科学发展观 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 2005(01)

第9篇:地方科技发展范文

【关键词】计划项目;科技;产出

0 引言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和科学技术的长远发展目标,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组织实施高层次的科研项目,是国家科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体落实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引导科技活动走向、调配科技资源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本报告涉及的国家科技计划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地方科技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大力提高地方科技进步和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地方科技工作以地方科研院所、地方高校和地方企业为依托,围绕本区域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研究,加强原始创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区域的科技能力建设。因此,地方单位是地方科技发展重要科技资源,地方单位承担的国家计划项目的能力及产出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单位的科研水平和实力。

1 地方单位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情况

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是我国科技部发展规划的三类主体计划项目,五年为一个计划周期。从科技布局来看,北京作为首都,是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的地方。每年北京地区承担的科技部计划项目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金额上都是全国第一大户。2011年和2012年是“十二五”的开局年,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支撑的角度出发,地方单位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同样不容忽视,因此,了解和掌握“基层科技”力量的综合实力以及科技创新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1.1 规模及技术领域分布

据统计,2011-2012年北京地方单位承担973计划、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累计承担项目总数占北京地区三类主体计划项目承担总数的7.6%;地方单位承担三类计划项目的科技部计划拨款总额占北京地区三类主体计划项目科技部计划拨款总额的7.9%。

2011-2012年,从北京地方单位累计承担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和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部计划拨款额按技术领域分布来看,地方单位承担的各类计划项目科技部计划投资领域各有侧重,按各技术领域的科技部计划拨款额占该类计划项目科技部计划拨款总额的比重10%及以上的标准来看,占首要地位的分别是:863计划重点投资于生物和医药技术、973计划重点投资于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重点投资于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如下表所示:

1.2 按执行部门分布

将项目数在各类承担单位之间的配置按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划分,在三个主体计划中,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以企业为主,占五成多;973计划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主,各占五成左右(见表所示)。承担项目数量较多的科研院所包括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农林科学院,高等院校包括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企业包括北京新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科诺伟业科技有限公司等。

1.3 产学研合作情况

国家科技计划在实施中积极鼓励产学研合作。①不同类型科技计划在科学探索研究、先进技术或新技术研发、技术成果应用和推广等阶段所采取的布局和上下游关系,有助于促进产学研合作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北京地方单位承担的三类主体计划中64.4%的项目有产学研合作。

根据参加单位在项目中的作用,科技计划项目中的产学研合作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以企业为主,科研院所和高校配合进行研发及技术攻关;二是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导进行研究,企业部门为辅;三是政府部门或其他单位牵头组织实施的产学研合作。

据2011-2012年的国家计划项目统计数据,863计划、97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的产学研合作均以前两种方式为主,但略有不同。科技支撑计划和863计划中,半数以上产学研合作属于以企业为主、科研院所和高校为辅的研究项目,973计划则96.3%的产学研项目属于以科研院所或高校为主、企业参与的研究项目。

2 北京地方单位承担项目产出效果分析

根据2011-2012年国家计划项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从项目的当年到位资金的人均分布来看,2011年和2012年人均到位资金略有波动,但从整体来看,地方单位的实力与中央单位的人均承担能力差距不大。

从三类主体计划累计到位资金中自有资金的占比情况看,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由地方单位承担的项目的累计到位资金中五成来源与自有资金,而自有资金中又有六成以上来自企业资金,数据表明地方单位中企业承担主体在高水平研究项目中的投资比重较高,具有较强的科研支撑能力,相对比之下,中央单位承担的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自有资金比重较小,其中企业资金更显不足。973计划的研究中央和地方单位呈现出相同特点,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且以部级政府资金为主,地方政府资金投入较少,国家仍然是基础研究的主要投资主体。

根据统计数据,2011-2012年期间,从人均数量来看,三类主体计划中地方单位承担的863计划人均要好于中央单位的人均量,97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的人均量地方单位与中央单位相比,差距在0.03-0.24之间,其中973计划人均论文产出量地方单位比中央单位差距稍大些。

从三类主体计划人均发明专利申请量比较,地方单位承担的科技支撑计划人均发明专利申请量要优于中央单位,高出0.02-0.03件,而863计划和973计划则稍逊于中央单位的人均发明专利申请量,差距在0.01-0.04件之间,仍然可以看出,地方单位在承担973计划的人均发明专利产出量与中央单位的差距稍大些。

3 存在问题

3.1 地方政府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地方单位基础研究人均产出低于中央

973计划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旨在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是面向前沿高科技战略领域超前部署的基础研究。从累计到位资金来看,973计划项目累计到位资金中基本全部来自政府资金,截至2012年底地方政府对973计划项目的累计到位资金仅占全部政府资金的0.3%。虽然目前我国基础研究主要依赖国家支持,而地方政府的投入显然偏小。从中央、地方承担973计划项目产出效果来看,数据显示,地方单位承担973计划项目人均与中央单位相差0.24篇,人均申请发明专利与中央单位相差0.04件。地方单位承担基础研究的人均产出也明显低于中央单位。

3.2 中央与地方合作不足10%、地方依托中央占三成

在北京地方单位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中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其中45.8%的项目是与中央单位合作完成;地方单位与中央单位合作主要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科院部分院所为主。相比较,在中央单位承担的国家863计划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中,中央单位与地方单位合作项目占中央单位产学研合作项目的8.2%;与地方的合作单位中48.1%为企业,占到合作单位的近一半。

北京地方单位承担的国家973计划中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其中25.9%的项目与中央单位合作;与中央单位合作中的单位中,中科院部分院所、清华大学合作项目较多。相比较,在中央单位承担的国家973计划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中,中央单位与地方单位合作的项目占中央单位产学研合作项目的3.8%;与地方的合作单位中78.4%是北京地方高校,其余的21.6%的单位是科研院所。在合作的地方高校中,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合作较多。

北京地方单位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其中39.7%的项目与中央单位合作;与中央单位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要合作对象。相比较,在中央单位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中,其中与地方单位合作的项目占该类产学研合作项目的9.4%;在与地方合作的单位中企业占49.3%,其次是地方高校,占34.3%。

综上可见,第一承担单位为地方单位的产学研合作中,与中央合作的项目比重占三成以上,而第一承担单位为中央单位的产学研合作中,与地方单位的合作占比不到10%,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与地方单位合作较多的是企业单位,973计划与地方高校有较少合作。

3.3 地方单位承担项目技术领域研究不均衡

国家三大主体计划的实施,使我国在基础研究、高技术领域和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重要基础。

通过“863”计划的实施,我国在信息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资源环境技术等重要的高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成果。

从北京中央、地方单位承担的国家863计划科技部计划拨款按技术领域分布来看,地方单位重点投入在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占43.7%,其次是现代农业技术领域占22.6%;而中央单位从技术领域分布来看分布较均匀,与地方单位相比,在“海洋技术”领域也有研究,但未涉足“地球观测导航技术”领域。

通过“973”计划的实施,我国基础研究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以及综合交叉和重要科学前沿领域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展开。从北京中央、地方单位承担的国家973计划科技部计划拨款按技术领域分布来看,中央单位承担的国家973计划科技部计划拨款按技术领域分布依然较均匀,与地方单位相比,地方单位在重大科学前沿领域投入较大,占65.5%,而其他领域投入较小。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在人口与健康、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材料、制造业、能源、资源、环境、交通运输等领域,针对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大产业科技问题展开研究。

从北京中央、地方单位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计划拨款按技术领域分布来看,中央、地方单位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投入都比较均匀,相对而言,中央单位投入最高的是交通运输领域,地方单位投入最高的是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

4 建议

4.1 加强地方基础研究投入、推动地方基础研究发展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泉,是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支撑国家长期持续发展的根本力量。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京地方基础研究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地方单位作为北京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在推动有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十二五”北京基础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依托。

为扭转地方基础研究薄弱,地方政府应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壮大基础研究队伍,只有基础研究长期的积累并实现与多学科综合交叉,原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地方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才会不断增强,更好的推动地方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在改善民生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奠定科学基础。

4.2 促进央地单位合作、助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北京聚集了全国半数以上的中央单位,承担的国家计划项目也居全国首位。充分利用好中央在京资源,为推动地方的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央单位承担的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中,与地方单位的合作不足10%,但在合作的单位中企业占近五成。众所周知,863计划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支撑计划是面向国民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以重大工艺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示范为重点,这些高水平领域的研究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因此,在依托企业进行产业化发展的前提下,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必然更多的倾向于企业承担。中央和地方单位在科技支撑计划的结合,有益于地方重大科技问题的突破,提升产业竞争力。以中央单位主导利用地方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优势,可以便于中央单位对地方的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服务地方科技发展。目前看来,地方企业整体合作的项目绝对数量较小,因此就地转化效果不具明显优势。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可积极搭建合作平台,促进央地单位资源有效对接,为促进地方科技快速发展。

4.3 扩展技术领域,增强区域科技支撑能力

中央单位作为国家的科技发展重要支撑单位,科技部计划拨款从技术领域分布来看,发展比较均衡,研究领域较广,全面推动了国家的前沿和重大科技问题的突破。相对比之下,北京地方单位作为北京地区科技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在技术领域的发展上略有侧重,例如,生物和医药技术、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等,在推动这些优势资源领域的发展上北京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了各种科研基地。但,依托首都中央资源优势,我们应更多的挖掘中央资源为北京地区所用,扩展地区科技研究领域,推动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提高北京市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推动产业发展。

4.4 依托中央优势资源、提升北京地方科技发展

在所调查的承担国家计划项目的企业中,我们发现,优秀的地方企业的发展,多数是在中央单位高水平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为北京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地方单位与中央单位的合作,是提升地方单位科技实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德瑞,周贵生,顾全,等.部级科研项目投入的若干问题研究[J].科研管理,1996(3).

[2]房卫东,等.面向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整合管理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2(05).

[3]吴育华,王凤鸣,等.星火项目实施效果后评估分析[J].中国农机化,200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