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建筑论文范文

农村建筑论文精选(九篇)

农村建筑论文

第1篇:农村建筑论文范文

1新农村聚落

当前的农村需要在“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绿色建筑科学理论为依据,对农村居住建筑和空间关系展开全面研究,以探索采用绿色的低成本建筑节能技术对居住环境、舒适度的综合影响,从而找寻出经济可行的符合现农村实际情况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本文中所涉及的低成本建筑节能低技术更注重的是能满足农民居住需求和经济承受力,而非对农村地区在技术上的歧视),从而因地制宜实现设计能耗和成本最低的目标。

2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在人与自然、人工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建筑形式,它凝聚了人类建筑文化、生态文明与生态智慧。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类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同时,最大化地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生态效益并体现出对未来的关怀。因此,绿色建筑在本质上是一种追求生态、降低能耗、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形式,其主旨是与地球和谐共生。作为一名设计人员,首先应该具备环境伦理学的观念,将建筑与适宜技术相结合,采用低能耗达到高效率的能源循环模式,将建筑从建造到全寿命周期的能耗减到最低,并有利于建筑材料的重复利用。

3绿色建筑技术

在谈论绿色建筑技术时,首先要明确一个观点———建筑技术的适宜性。福斯特曾经指出:“谈论技术不时髦了,但我却不知道,你怎么能不制造物品?而这正是技术之所在,也即我们的文化之所在”。任何时代建筑的每一步发展,无不与建筑师对当时先进技术与结构的大胆运用和拓展密切相关。技术在当代社会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乃至成为当代的文化特征,建筑亦不能不把技术的运用当作一个关键课题。在分析当代技术的前提下,如果以建筑所利用技术的特征和差异作为分类标准,则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低技术、中间技术(或称轻技术)、高技术。这种划分标准有助于理解技术的复杂性、经济性和可普及性之间的关系。(1)低技术是指在传统建筑的技术基础上,按照资源条件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在建筑营造中使用的技术。当今低技术的源泉是传统建筑,它偏重于从乡土建筑、地方建筑中挖掘传统的节能、通风、利用土生材料等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并加以技术改良,不用或很少用现代技术手段来达到建筑生态化的目的。在形式上主要强调乡土、地方特征。(2)中间技术是因其并不拘泥于技术类型的时空性,并在上述低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的原理和设备,通过深入的建筑设计,提高对环境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以保护生态环境。在运用层面上,它倾向于利用现代科技的研究成果和工业产品,也不排斥传统低技术。中间技术的核心是依据建筑所处的经济、环境条件适度地选择合适的技术形态。(3)高技术是指积极主张运用当代最新的技术成果来解决生态建筑设计的问题。并把其他领域内的最新技术,如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按照生态要求移植进来且以高新技术的运用为主题。即使使用一些传统技术手段,也是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以先进的材料和工艺来加以实现。技术的三个层次在这里并不是一种绝对观念,而是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中间技术相对低技术而言是高技术,而相对高技术则是低技术。同时技术也是动态发展的,不同层次之间的技术,会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发展而相互转化。传统建筑的很多地方体现了生态的观点,在技术上是人们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步摸索所形成的,其所依据的建筑技术往往是最朴素最直观的自然规律和千百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相对现代建筑而言,低技术具有良好的普及性、简单直观、容易掌握和应用、成本低廉。传统建筑的低技术主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制约,营建模式需要结合地域的自然气候、地理资源,表现出与自然和谐统一。正由于以上诸多的原因,传统建筑的低技术设计方法保留和延续着较多的传统因子,携带的文化信息较多,同时也在技术层面上最结合自然,采用最少的改造自然的技术手段来达到舒适、适宜的居住环境,在这个层面上,传统建筑的低技术特征是绿色建筑技术的一个分支研究方向。

4绿色节能建筑实例分析

对绿色节能建筑的案例研究主要集中在德国的相关节能建筑上,德国在居住建筑中的能源节约计划主要有:主动式太阳能利用、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且将这些节能方式运用到建筑上形成了———低能建筑、近零能建筑、全零能耗建筑。其中有一项建筑技术让我们的感受尤为深刻,那就是“石灰砂砌块”和泡沫混凝土砌块。德国的砌体外墙和中国的砌体外墙非常相近,砌块的基本模数是一样的,原来也是以实心粘土砖为主,后来发展成为空心粘土砖,但粘土砖都要开采粘土而破坏植被,还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烧结并释放有害气体。而石灰砂砖砌块是在200摄氏度下,蒸汽养护数小时即可成型,不需要高温烧结。泡沫混凝土砌块也不需要烧结,这样就大大减轻了环境压力,原材料也可以反复利用,同时,这种方式形成的砌块的力学和热工性能都比粘土砖好。低能耗是世界上比较公认的一种可以推广的实用型节能建筑,而且技术也相对成熟。节能建筑是一种在建筑建造完成之后,在使用过程中探求的一种能耗节约模式,在绿色建筑技术的层面上来讲是对于建筑的使用寿命周期的研究。德国的零能耗建筑实验表明,建筑所必需的能源都可不需要靠外部系统提供,而可以仅依靠建筑自身从太阳能和地热等资源中取得,所以这种建筑也叫太阳能全自给建筑。在设计上主要从建筑设计、外墙和窗户的构造、通风系统、屋顶光电池和电力系统、热水系统这几个方面入手,通过每个方面的相互搭配补充,实现建筑的零能耗;建筑设计上,讲究建筑的进深尽可能小,这样采暖能耗小;外墙和窗户的构造上,首先要避免“热桥效应”的产生,还有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及墙体砌体材料的选择;通风直接关系到建筑使用的舒适性,这一点尤为重要,应在设计上尽量减小风速,室内通风的方式应根据室内的温度来选择是自然通风还是被动进风或排风系统,同时配合采暖系统保证室内温度在一个范围内的恒定,这样才会创造一个舒适的室内环境;屋顶光电池和电力系统主要采用太阳能电池系统和氢氧电池系统为建筑提供能源和供热,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给自足,为建筑提供良好的电力供应和保持室内温度的恒定;热水系统主要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主要设备,在冬季太阳能不足时,可利用氢氧电池系统为热水器提供热源。实际上,在建筑投入使用后,常有多种节能方式可以运用。太阳能只是其中一种。传统建筑虽不能做到完全的零能耗,但可采用适宜技术来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比如沼气、利用乡土材料来加强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等。为此,在设计绿色建筑时,首先是要认真审视建筑周围现状,哪些技术和条件有利于节能,哪些可以提供能源;如果常规成熟的技术可以运用,不妨与高新技术进行仔细比较,何者更经济可靠;同时还要找到在热工学上的平衡点,既减少能量损失又增加能量获得,力求节能效益更大化。

5绿色建筑技术在新农村建设的前景

绿色建筑技术是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着眼,从建筑的材料到建筑全寿命周期后建筑垃圾的再利用,这是绿色建筑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诚然,这只是从空间建构的材料方面为考量,在建筑空间的使用过程中,绿色建筑又应该对建筑投以什么样的关注呢?笔者认为,首先应从建筑的使用能耗、建筑的生态性、建筑对环境造成影响这三个方面来思考。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从传统居住模式中转变为现代居住模式,势必会造成居住方式的改变和建筑观念的转变,即由传统的分散式居住,演变为新农村的集中、密集、小区化居住形态。传统的居住建筑是人们长期同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产物,往往是采用简单、经济的技术来达到生产生活居住的目的。而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我们必须应该以绿色建筑技术理念为指导,遵循可持续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尽力与地域特色相结合,充分利用自然而不破坏自然,使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因此,在建筑前期阶段,应全面考虑地域特色、当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调查研究当地的建筑材料;并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这些因素加以重点思考,力图做到建筑与周围的环境结合、设计与自然结合。而在建筑工程技术设计中,也应该对工程作出系统分析和合理科学的规划,使工程施工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小,同时针对建筑的各种物理性能,还需要作出相应评估,例如采光、通风、保温、隔热、遮阳等物理性能。此外,也要对当地的光环境进行分析,是否适合采用太阳能,在农村沼气也是一种环保的新型能源,在设计过程中同样需要给予重视。

第2篇:农村建筑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新农村建设

永春属于传统农业大县,农业仍是永春经济的重要支撑,新农村建设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永春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突破口。但是,当前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多差距,本文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致力于构筑县域金融服务支撑体系方面进行前瞻性探讨,以最终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

一、永春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现状

据统计,永春县农业、乡镇企业和农副产品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42.9%下降到2006年的32.06%,至2006年底,全县农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25.96%。

1、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概况。目前,永春县农村的正规金融组织,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还有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机构。2004年,农业发展银行撤掉后,现由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形成了商业金融与合作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格局(见表1)。

2、农村金融需求及满足情况。据专家估计,建设新农村在未来15年内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约为1700元到4900元,以此类推,按永春县53万农业人口计算,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将在9.01亿元至25.97亿元之间,巨大的资金需求为拓展农村金融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而农民和农村企业从正规渠道获得的信贷支持还是不够的,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扩大再生产,问卷调查显示,百户乡村企业信贷资金满足程度为四成,而千户农户10万元以上的大额信贷资金满足程度不足一成。从结构上来看,农业银行支农贷款比重由2002年的44.71%下降为2006年的2.57%,而农信社的比重则由55.29%上升为97.43%,农信社已成为发放支农贷款的主力军。

二、现行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以科学发展观审视当前永春县新农村建设的金融瓶颈主要体现在经济金融互依存度低,县级金融机构因大量撤并而呈萎缩之势,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种类单一,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资源供给不相匹配。农村金融的“边缘化”,正在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1、农村金融组织功能存在缺陷。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纷纷退出县域市场转向大中城市、大中型企业和优势行业,信贷资金集中调度,贷款权纷纷上收,这导致县域金融中信贷规模逐年萎缩。而且,目前农村的电子网络远远落后于城区,农村信用社基本上只有简单的存贷款、结算业务,现代商业银行的创新业务基本未延伸至农村金融市场。

2、“一社难支三农”。2006年,农村信用社净增各项存款2.05个亿,当年其净增贷款1.9个亿,新增存贷比达到了93%,在资金满负荷运用的情况下,还只能满足农户小额贷款及部分基础设施投入,对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资金需求,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当前现行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农村金融面临“边缘化”,信贷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不利于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3、金融支持面临收益。当前农村信贷满足程度与农业生产规模效益不相称,2002-2006年,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分别达2.99亿元,4.09亿元,5.17亿元、5.95亿元和7.07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比由2002年的16.9%提高到2006年的25.1%,但同期每百元农业贷款实现的农业总产值却分别为424元、334元、310元、289元、254元,单位贷款创造的比较收益不断下滑,相应抑制了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意愿和投放效果。

4、农业保险改革刚刚启动,“三农”经济缺乏风险补偿机制。福建是自然灾害高发省份,永春农业发展易受台风、干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的侵袭。总体上,农业保险还处于初期摸索阶段,政府组织难、保险公司经营难、农民交费难的“三难”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

三、构筑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体系若干思考

由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复杂性、反复性和特殊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服务功能不强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亟待进行重新架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新体系,这为农村金融改革指明了方向。

1、合理规划网点布局,引导错位充分竞争。一是在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主体功能的前提下,以引入竞争机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为目标,加快建立“覆盖全面、适度竞争、分工合理、竞争充分、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新体系。二是发展商业金融要牢固确立“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农业银行应当将网点布局主要定位为城区和大集镇,依托其系统、网络、结算优势,重点支持商业化程度高、资金需求量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村镇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县域以上工商企业。在经济较为发达或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引导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进入市场,形成商业金融充分竞争、提升服务的良好格局。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不宜盲目跟进,竞相争夺稀缺的金融资源,以致造成过度性竞争,影响当地金融稳定。三是新型金融机构的设立必须科学规范,不可盲目冒进,以致酿成不应有的风险。从目前情况来看,主要是选择在经济相对落后、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严重不足的地区进行。新的金融机构的设立尤其要注意发挥各自特点和优势,确立不同市场定位,努力避免产品服务同质化、客户群体同一化倾向。民营银行要以在经济薄弱地区开展小额农贷业务为主。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后,可以开办小额农贷业务,开展资金互助合作,发挥对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的补充功能。

2、根据农户和企业的多层次性,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恩格尔系数标准,农村居民户可分为贫困户、温饱户、小康户和富裕户;按照农村经济运行规模形态,有从事农产品加工的规模以上的龙头骨干企业、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种植农户等。收入和经济规模的差异性必然要求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机构提供特质不同的金融产品,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竞争性的多层次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一是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并规范民间借贷行为。恩格尔系数在0.6以上的农村贫困户,生产和生活资金缺乏且无抵押物,资金需求量小、零散,风险高,除了政策性扶助以外,只能通过亲朋好友之间带有互质的借贷方式满足其少量的资金需求。二是积极推动小额信贷机构、农村典当业的发展。恩格尔系数在0.5-0.59之间为温饱户,虽然是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谋求发展,虽然有一定抵押物但风险还是比较高,从比较大的商业性金融机构获得资金需求的难度大。因此,对温饱户、小规模的个体工商户以及微型农企,可以通过发展小额信贷机构、农村典当来满足他们的要求。三是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建立竞争性商业金融机构。对恩格尔系数在0.4以下为小康或富裕户、规模以上的龙头骨干企业和乡镇企业可以通过竞争性的金融机构来满足他们相对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鼓励这些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城镇化等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允许基层信用社自主决定是否组成联社、合作银行或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进行民营资本参与试点;在以资本充足率为监管核心的基础上降低农村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准入的门槛,加大新金融机构进入的牌照发放;把国有商业银行撤出的县级分支机构重组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充分利用这些分支机构的相对较好的人员素质和经营网络。

3、拓展农村保险市场,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各保险机构要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和地方特点,不断创新业务品种,推出适合农户种植、养殖特点的保险业务,并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户了解投保的意义和所产生的收益,增强农户的投保意识。政府对涉及农户种植、养殖业方面的保险应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支持,对一些特困户等弱势群体加大补贴力度,从而推动农村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

4、培育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恰当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其中,构建能够在竞争的基础上为农户和微小企业提供零售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体系,是农村金融创新的关键。原因在于:可以整合县域金融存量资源,发挥现有金融机构的作用;改善县域金融资源增量配置结构。以国有大型为主的正式的金融制度安排,难以适应农户经济为主的小规模融资需求。与农户和农村微小型企业信贷需求特点相适应的农村金融机构,更多的应该具有地方性、区域性、小型化、草根性、非正式性等特点。因此,构建地方性、区域性、小型化、草根性为主要特征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是解决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矛盾的最佳选择;可以通过立法形式将商业银行推入农村金融市场,或是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和客户群体下移,增加商业银行在县域内的资金供给;要强化政策性金融机制;以私有、非正式为原则,探索改善增量结构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何广文:2002b:“农村金融服务供求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研究”专题报告[R],农业部“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课题,2002-8-10.

[3]毛英煌: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构想[J],世界经理人周刊,2003(8).

第3篇:农村建筑论文范文

摘要:随着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居民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富于个性特色的农村景观也在遭到不同程度的忽视和破坏。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创造宜人的具有农村空间特色的环境景观。关键词:城市化 新农村 建筑景观更新与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process of rural urbanization, the rural residents have a higher requirements to the living environment. Howeve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area, the landscape with local feature has encountered destruction and neglect of various degree. Therefore, we shoule build a pleasant environmental landscape with the rural space features in th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 new countryside;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renewal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K928.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新农村建筑景观现状在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农村建设得到了改善,但是村落景观却不容乐观:乡村固有的乡土风貌和秀丽景色遭到了破坏,建设后的农村景观雷同,丧失了乡土特色,淡化了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原因是:1.1缺乏因地制宜的规划当前的农村规划滞后,多数的村庄总体规划没有和近期编制的市域和县域总体规划相衔接,有一部分对农村未来的发展定位不够准确。不尊重农村的地方文化和场所精神、不考虑农村的环境特征,没有有效地保护和继承农村景观的固有风貌,缺乏吸引力和实用性。1.2农村特色景观丧失农村居民对其居住条件有着求新求变的心理,在缺乏正确观念指导的情况下,城市的建设模式和建筑特点误导着农村居民的建设思想,造成了农村建筑布局和景观环境混乱,许多中国特有的传统乡土文化不断丧失。2、传统聚落空间布局对建筑影响因素分析农村聚落作为人们生产、生活及周围环境的综合体,是一种直观、综合的人文景观。2.1因地制宜中国人民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讲究建设之初的相地,注重周围环境的质量,随坡就势,所建聚落一般与自然环境形成了很好的融合景观2.2核心场所理念的影响中国传统村落在发展所形成的以物质形态或精神形态为中心聚落的布局特点,是人们对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适应和改造,是人的行为和需求的最直观的反应。2.3风水观的影响风水学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发展、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一统的观点。风水观从积极方面看,有尊重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科学成分,它讲究选择既实用又景观资源优美的宅基和聚落环境。2.4商业的影响沿街“前店后宅”或者“下店上宅”的住居形式,大大发展了街道在传统聚落中的作用和使用,对聚落的空间结构的变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5水系的影响传统聚落的形成受水系的影响很大,紧邻水系既能满足生活用水的需要,又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和便利的交通。3新农村建筑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在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从农村整体环境景观上进行把握,应遵循因地制宜、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五项原则。3.1因地制宜原则农村有特色的民居庭院等要素都是宝贵的景观资源,尊重并强化原本的景观特征,使新建景观与当地环境和谐共处,更有助于农村景观个性与特色的创造,利用好自然条件,一方面可以保持本土特色,另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3.2生态优先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达到经济性、可持续性。 3.3以人为本原则无论是规划还是建设,最终的目的都是要为人类服务的,所以在考虑大环境生态性的基础上,更多要考虑的是人的需要,从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出发,营造宜居、实用的人居环境。3.4可持续发展原则农村地域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建筑景观规划的过程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3.5创新性原则要协调好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使景观能够成为人类的一部进化史,使我们的设计能够让世人看到人类进化发展的历程和痕迹,看到景观变迁的历史。4新农村建筑景观的更新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民居与现代人的生活之间表现出了许多矛盾,许多传统民居很难适应现代人精神生活的要求。“从设计对象中发掘建筑的文化内涵,并加以时代的创造,丰富建筑艺术的表现力,这是我们一贯的追求”—吴良铺。许多传统民居经过长期演变,仍蕴含着丰富且朴素的环境理念,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传统建筑由于其文化地位、文化价值不同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一方面,对于体现传统建筑艺术或古代文化风貌的有保留价值的传统古建筑,要采取妥善保护的方式,另一方面纯粹单一的保护老建筑,并不能使其真正焕发生机,没有功能依托的建筑最终还是要灭亡的。因此对于农村建筑景观的设计需要注重农村特点,既要继承优秀传统建筑的遗产又要进行创新。4.1保护古建筑,增加文化底蕴古建筑是具有文化和历史的,是承载历史进程的标本,这些文化底蕴是古建筑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最直接来源。4.2挖掘老建筑自身的空间特色,与新建筑结合以满足新的功能要求历史建筑的扩建和改造,一是“创新”,即在保护原有建筑面貌的同时,采用创新的方法,设计出与原有建筑风格迥然不同的扩建部分,通过对比产生和谐。二是“和谐”,即历史建筑与其扩建部分都要用一个整体的周边环境来衡量。新的建筑需要有自己的个性,但从另一方面又需要与周边的环境对话,融入整体的环境之中,保持建筑的有机性和整体性。4.3建筑造型应在统一中塑造特色建筑造型的个性化有多种途径,可借助新技术、新材料的优势在质感和构造上进行拓展,在体量上别具一格,还可以在建筑细部,如门、窗、檐口、阳台等上面推陈出新。既可在细部上实现个性化,也可在结构上显示魅力。4.注重场所气氛的营造,体现人文环境传统建筑由于其特有的文化价值和场所精神,给现代文明带来特殊的人文感受和历史回忆。从其人文价值入手,利用其特有的环境和氛围,使其在新的环境下焕发新的光彩。尽量采用本土材料如毛石、片石、灰砖、青瓦,能够体现地方特色,提升人文环境品质。参考文献:[1]刘沛林,论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精神空间”[J],北京大学学报,1996[2]刘沛林、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J],地理研究,1998[3]张佳路,传统聚落与现代城市居住区居住理念的对比[D],昆明理工大学,2006[4]张禾、丑国珍,传统民居的审美意识闭,四川建筑,1999[5]彭一刚,传统农村聚落景观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6]王湘购,论传统民居对现代居住建筑文化的启示[J],南方建筑,2004[7]吴超明,浅议历史建筑的更新与发展明,科技经济市场,2006

第4篇:农村建筑论文范文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大量的农民离开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转而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沿海发达城市成为农村劳动力的首选,同时国人对传统习俗的传承使得他们又回家探亲、过节、养老,而且越来越多的城市人也愿意回归简单朴实的乡村生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住宅在短时间内出现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而有限的家庭住宅空间如何适应短时间内使用者数量、使用者本身的变化,这在我国广大农村生活中一个普遍性、现实性的矛盾,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国家的三产比例发生变化,国家由农业型大国走入工业化时代,农村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第一产业比例降低,部分居民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小,原来由农耕文化衍生出来的传统居住空间悄悄地发生改变。居民纷纷开始自己更新和改造建筑,但是农村的建筑建设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施工质量参差不齐、生态节能等问题缺乏考虑、建筑形式和功能空间欠缺创新,有一些建筑还照抄城市住宅、欧式别墅,或者堆砌传统建筑符号。建筑设计没有很好的体现地域性、文化风俗等特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新农村建设更需要一种合理的、适合中国新农村发展的建设模式。

二、生态农业的特点

生态农庄以环保、绿色、生态为目标,以有效的利用资源为载体,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市场化的运作为手段,集农业深加工和观光旅游为一体。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集合现代农业建设实践经验,为了迎合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居民兴趣变化需要而出现的。生态农庄以市场为导向,区域优势为基础,高新示范园区为桥梁,产业化经营为主线,融长远效益与社会效益、直线效益与观赏效益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新体系。许久以来国家的建设经费大多投入到历史文化民村的保护上,建设了不少有特色的生态农业试点。但是如果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仅体现在保护历史文化名村上,那它们将就变成供人欣赏的花瓶、盆景。因此,对我国当前的农村现状必须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和明晰的规划建设目标。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同地区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情况,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传统的民居大多是没有建筑师参与的,由当地的居民自行设计建造适合自己地域特点的建筑。

三、国外农庄建设现状分析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也经历了一个乡村到城市然后城市到乡村的过程,大量工厂和年轻人搬到农村,很多乡村已经由传统农庄转变为有吸引力的现代化的居民点。而这一点值得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发展借鉴和学习。建筑技术方面,国外发达国家农村地区住宅在舒适度和能耗方面比较注重细节,不追求建筑的外表的奢华,而追求内部的舒适,在墙体结构、门窗玻璃、采暖方式等方面运用了大量的新技术。如将外墙、房顶的保温层;使用高性能玻璃与密闭窗框;在窗外加装遮阳设施,利用太阳能清洁能源等,在保证其舒适度的情况下做到生态节能。

四、我国农村生态建筑现状

我国封建社会的农村聚落除了建筑艺术、聚落的规模和密度方面有所差异之外,布局、生活方式等等都发展十分缓慢,许多村落以及用于交易的集市,千百年来未发生变化。随着国家对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的重视,农业庄园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们休闲观念意识得到转变,越来越追求绿色、环保、健康的田园生活,现代农业庄园也凭借幽静的环境,浓厚的乡村文化底蕴,优美的田野风光,成为人们旅游的主要选择。

五、结语

通过梳理我国农村建设的历程和各阶段的特点,以及当前新农村建设问题,探寻我国生态农庄建设的途径。借鉴国外农村住宅建设的成功经验,对内蒙古生态农业建筑的建设有如下建议:在生态农业建筑的整体建设方面要和内蒙古历史、文化、自然条件相关联,和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相和谐,要强化农牧民的自主意识,要使农牧民的生态意识和政府的政策相一致,从农村的内涵出发,建设农村,从而改变农村的外在形式和生活环境。在生态节能方面,结合内蒙古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尊重当地农民和牧民的实际需求与经济能力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

(1)运用适宜技术,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当地传统技术;

(2)将当地实际情况与建筑新技术的适宜性、高效性相结合;

第5篇:农村建筑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古村落;保护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生存环境正在发生明显变化,但在变迁的步伐中,如何保护抢救已经极其有限的古村落古民居以及周边的环境,也引起了社会上下的普遍关注。由于开发利用不够合理,有的部分遭到损坏,有的则年久失修;有的新旧相杂、不伦不类,有的因无人居住或产权归属等问题正呈颓败之势。古建筑的周边环境也随着经济发展而急剧变迁,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很多古建筑甚至处于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境地。因此,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保护古村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1、全面开展历史文化村镇的普查

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心中有数,弄清农村的文化遗产分布、现状及保护重点。近十年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人们重建设轻保护,拆掉了很多可以不拆或本不该拆的古建筑,各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本区域内除文物保护单位之外的建筑遗产的底数是不清的,或知之不全,甚至一无所知。即便进行过文物普查,也对农村文化遗产缺乏深入系统的普查,对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因此,有必要对农村文化遗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并公布保护名单,这样才能进行很好的保护。古村镇分布地区广,民族与地域条件各具特色,须分别对待,依据不同的情况、价值的大小、完整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通过文化遗产普查,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按照国务院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对重要濒危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

2、加强法规建设

加强法规建设,尽快起草制订专门的保护法规。现有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全适合乡土建筑保护,为便于各项保护工作的开展,有必要考虑制定适用于乡土建筑保护的专门法规或政策,并鼓励村民自行订立文化遗产保护的乡规民约,重点追究因决策失误、造成文化遗产破坏、被盗或流失的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乡土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必须逐步纳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充实文化遗产保护执法力量,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使相关部门有法可依,以尽快制止不加甄别的随意拆除、改造有历史价值乡土建筑行为的蔓延,引导地方及时调整新农村建设中只重建设、改造,不重保护的政策,制止建设性破坏,引导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进行。

3、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保护意识

现在的宣传大都存在着这样一些反差:对外宣传得多,对建设、旅游等部门宣传得少;对专业人士宣传得多,对群众宣传得少。如此一来,宣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各级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引导和鼓励广大民众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充分运用各种舆论手段和宣传形式,广泛宣传《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提高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各级各类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展览、论坛、讲座等活动,展示和传播本地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各类新闻媒体要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介绍文化遗产和保护知识,大力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先进典型,及时曝光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鼓励、支持境内外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合作和交流活动。制定实施有关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

4、完善技术规范,确定保护标准

国家文物局已经组织了国内有关专家和相关省份的文物管理工作者召开专门研讨会,探索和制定乡土建筑的保护标准问题。经过热烈讨论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已初步制定了《新农村建设中应予以保护的建筑推荐标准(初稿)》。该推荐标准目前尚需进一步征求其他有关部门的意见。在该保护标准正式出台后,各级政府可据此在自己辖区内进行全面、广泛的乡土建筑调查,按照标准甄别有价值的乡土建筑加以保护,以延续地方文化传统,保持新农村特色。

5、探索土地置换、民居产权的新政策

配合国务院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土地置换、民居产权转移的新政策,根据各地实际经验,要解决民居保护与改善居民生活的矛盾,建设新区、保护老村是较好的方法,通过将新申请宅基地的农民逐步安排到新村,将老村规划治理后,采取各种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和运行机制,做到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改善了居民生活。相关部门应从政策上鼓励建新不拆旧,适当放松产权交易,允许集体或个人购买保护建筑,真正做到谁使用,谁维修。文化遗产是人的,因而应该让群众成为保护、管理的主体。我们的传统中本来就包含有一种热爱乡土的情感,应该充分发挥普通群众保护乡土文化的积极性。应该让村民自主保护、管理自己的村子,而政府有关部门则要支持、宣传、帮助,不是与民争利或是包办代替,更不要进行纯粹商业性开发。

6、明确职责,创新管理体制,把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注意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遗产更在保护和管理之列。国务院2005年12月22日向全国发出《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决定从今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十几年来,对建筑遗产(特别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一些专家学者潜心研究,多方呼呈,开了不少会议,出了不少专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也有所回应和部署。但从全国城市建设发展进程中建筑遗产屡遭摧残的状况看,这项事业并未受到政府的应有重视,没有把它列上议事日程、明确目标和责任。即使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建筑遗产保护工作也长期处在城市规划管理的一个从属部分的位置上,而直接关乎建筑遗产存亡的市政建设、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等部门却没有遗产保护的职责。城市人民政府及其规划、建设部门内部,也普遍存在这种职责不清、关系不顺的情况,致使建筑遗产保护工作长期停留在规划或规划文件中。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因为说的和干的不是同一个部门、同一个人。由此可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内部没有形成共识和合力,是最值得自我反省的要害所在。

7、把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列入新农村建设规划

保护古村落并不意味着拒绝发展。规划在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中起统领作用。有效保护古村落需要法律的保护,也需要规划的支持。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在城镇化过程中,要扎实保护好历史文化环境,把保护优秀的乡土建筑等文化遗产作为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把历史名城(街区、

乡镇)保护规划纳入城乡规划”。按照上述精神,新农村建设应将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划纳入农民新村及村镇建设规划。我市农村众多的文化遗产有一些本身就是老百姓的住宅,有一些就位于农民群众集中居住的村镇之中。通过规划,依法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制止乱建乱盖和拆除周边的违法建筑,才能还原和保证这些文化遗产具有良好的周边环境。

8、加大农村保护维修资金的投入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重点文化遗产经费投入。近几年来虽然农村的投资有所增加,但其增加幅度是远远不够的,它应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发展相应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且与城市相比较,农村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困难更大,保护级别差距大、数量众多,维修任务重,资金的匮乏,使得许多珍贵文化遗产都已到了岌岌可危、濒临灭绝的地步,因此要不断增加农村的资金投入,合理利用民间维修力量与维修传统工艺,以便于有技术力量的地方工匠从事维修保护工程,及时维护文物建筑(下转207页)

(上接206页)安全。

9、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总书记指出:“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这是人类的任务,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责任,也是世界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造福人类的千秋功业。”每个古村落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我们对它却知之甚少,从表面上看,每个村的建筑形式几乎一样,人们很难分辨出来,所以要真正了解古村落,将它展示给世人,就需要造就一支高素质、懂专业、会管理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才队伍。政府要重视人才投资,给予实质性的政策扶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让前人留给我们的珍宝充分地展示给世人。

10、注重民生

第6篇:农村建筑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古村落;保护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生存环境正在发生明显变化,但在变迁的步伐中,如何保护抢救已经极其有限的古村落古民居以及周边的环境,也引起了社会上下的普遍关注。由于开发利用不够合理,有的部分遭到损坏,有的则年久失修;有的新旧相杂、不伦不类,有的因无人居住或产权归属等问题正呈颓败之势。古建筑的周边环境也随着经济发展而急剧变迁,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很多古建筑甚至处于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境地。因此,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保护古村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1、全面开展历史文化村镇的普查

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心中有数,弄清农村的文化遗产分布、现状及保护重点。近十年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人们重建设轻保护,拆掉了很多可以不拆或本不该拆的古建筑,各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本区域内除文物保护单位之外的建筑遗产的底数是不清的,或知之不全,甚至一无所知。即便进行过文物普查,也对农村文化遗产缺乏深入系统的普查,对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因此,有必要对农村文化遗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并公布保护名单,这样才能进行很好的保护。古村镇分布地区广,民族与地域条件各具特色,须分别对待,依据不同的情况、价值的大小、完整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通过文化遗产普查,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按照国务院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对重要濒危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

2、加强法规建设

加强法规建设,尽快起草制订专门的保护法规。现有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全适合乡土建筑保护,为便于各项保护工作的开展,有必要考虑制定适用于乡土建筑保护的专门法规或政策,并鼓励村民自行订立文化遗产保护的乡规民约,重点追究因决策失误、玩忽职守造成文化遗产破坏、被盗或流失的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乡土建筑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必须逐步纳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充实文化遗产保护执法力量,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使相关部门有法可依,以尽快制止不加甄别的随意拆除、改造有历史价值乡土建筑行为的蔓延,引导地方及时调整新农村建设中只重建设、改造,不重保护的政策,制止建设性破坏,引导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进行。

3、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保护意识

现在的宣传大都存在着这样一些反差:对外宣传得多,对建设、旅游等部门宣传得少;对专业人士宣传得多,对群众宣传得少。如此一来,宣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各级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引导和鼓励广大民众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充分运用各种舆论手段和宣传形式,广泛宣传《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提高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各级各类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展览、论坛、讲座等活动,展示和传播本地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各类新闻媒体要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介绍文化遗产和保护知识,大力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先进典型,及时曝光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鼓励、支持境内外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合作和交流活动。制定实施有关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

4、完善技术规范,确定保护标准

国家文物局已经组织了国内有关专家和相关省份的文物管理工作者召开专门研讨会,探索和制定乡土建筑的保护标准问题。经过热烈讨论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已初步制定了《新农村建设中应予以保护的建筑推荐标准(初稿)》。该推荐标准目前尚需进一步征求其他有关部门的意见。在该保护标准正式出台后,各级政府可据此在自己辖区内进行全面、广泛的乡土建筑调查,按照标准甄别有价值的乡土建筑加以保护,以延续地方文化传统,保持新农村特色。

5、探索土地置换、民居产权的新政策

配合国务院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土地置换、民居产权转移的新政策,根据各地实际经验,要解决民居保护与改善居民生活的矛盾,建设新区、保护老村是较好的方法,通过将新申请宅基地的农民逐步安排到新村,将老村规划治理后,采取各种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和运行机制,做到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改善了居民生活。 相关部门应从政策上鼓励建新不拆旧,适当放松产权交易,允许集体或个人购买保护建筑,真正做到谁使用,谁维修。 文化遗产是人的,因而应该让群众成为保护、管理的主体。我们的传统中本来就包含有一种热爱乡土的情感,应该充分发挥普通群众保护乡土文化的积极性。应该让村民自主保护、管理自己的村子,而政府有关部门则要支持、宣传、帮助,不是与民争利或是包办代替,更不要进行纯粹商业性开发。

6、明确职责,创新管理体制,把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注意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遗产更在保护和管理之列。国务院 2005年12月22日向全国发出《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决定从今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十几年来,对建筑遗产(特别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一些专家学者潜心研究,多方呼呈,开了不少会议,出了不少专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也有所回应和部署。但从全国城市建设发展进程中建筑遗产屡遭摧残的状况看,这项事业并未受到政府的应有重视,没有把它列上议事日程、明确目标和责任。即使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建筑遗产保护工作也长期处在城市规划管理的一个从属部分的位置上,而直接关乎建筑遗产存亡的市政建设、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等部门却没有遗产保护的职责。城市人民政府及其规划、建设部门内部,也普遍存在这种职责不清、关系不顺的情况,致使建筑遗产保护工作长期停留在规划或规划文件中。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因为说的和干的不是同一个部门、同一个人。由此可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内部没有形成共识和合力,是最值得自我反省的要害所在。

7、把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列入新农村建设规划

保护古村落并不意味着拒绝发展。规划在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中起统领作用。有效保护古村落需要法律的保护,也需要规划的支持。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在城镇化过程中,要扎实保护好历史文化环境,把保护优秀的乡土建筑等文化遗产作为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把历史名城(街区、乡镇)保护规划纳入城乡规划”。按照上述精神,新农村建设应将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划纳入农民新村及村镇建设规划。我市农村众多的文化遗产有一些本身就是老百姓的住宅,有一些就位于农民群众集中居住的村镇之中。通过规划,依法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制止乱建乱盖和拆除周边的违法建筑,才能还原和保证这些文化遗产具有良好的周边环境。

8、加大农村保护维修资金的投入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重点文化遗产经费投入。近几年来虽然农村的投资有所增加,但其增加幅度是远远不够的,它应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发展相应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且与城市相比较,农村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困难更大,保护级别差距大、数量众多,维修任务重,资金的匮乏,使得许多珍贵文化遗产都已到了岌岌可危、濒临灭绝的地步,因此要不断增加农村的资金投入,合理利用民间维修力量与维修传统工艺,以便于有技术力量的地方工匠从事维修保护工程,及时维护文物建筑(下转207页)

(上接206页)安全。

9、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这是人类的任务,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责任,也是世界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造福人类的千秋功业。”每个古村落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我们对它却知之甚少,从表面上看,每个村的建筑形式几乎一样,人们很难分辨出来,所以要真正了解古村落,将它展示给世人,就需要造就一支高素质、懂专业、会管理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才队伍。政府要重视人才投资,给予实质性的政策扶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让前人留给我们的珍宝充分地展示给世人。

10、注重民生

第7篇:农村建筑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节能;设计

Abstract: The energy-efficient design of new green buildings in rural areas can not copy the model of the urban area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new countrysides, we must respect the traditional way of life, and gradually promote modern living civilization through patient work.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rural housing and its design, and discusses the measures of new green building design in rural areas.

Keywords: new rural areas; energy-sav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在我国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对村民的居住建筑有着强烈的影响。新农村建筑设计,应该是在了解村庄历史文化传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古迹等)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分析和规划,但如何保留村庄的特色,并且使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是首要问题。

中国大部分村庄都是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有些传统生活方式是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形成,更多的则为历史条件限制或风俗所致,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节能设计不能照搬城镇的模式,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尊重传统生活方式,通过耐心的工作,逐步倡导现代居住文明。

就平面布局而言,农村住宅除了具有居住功能以外,还兼有一定的生产功能,它需要在住宅空间以外保留一部分生产空间,这也是农村住宅与城市住宅之间最大的区别。对于新农村住宅的设计,我们认为绝不能照搬城市的住宅,而是应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体现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反映农民家庭生产的需求,考虑农民对新农村住宅的购买能力和使用时所能承受的生活支出水平等。

2 我国当前农村住宅及设计现状

在我国,从经济意义上看,农民住房是生产劳动的直接或间接场所。农民的住房形式决定于农民家庭的经济基础,当前农村地区住宅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设计落后,布局不合理,住房盖得越大越好,是当前农村建房较普遍的倾向;同时,农村一些地方习俗也突出反映在境内自然村落的环境方面。比如南方一些地区的自然村,一般都是四面或三面绕河,河旁绿树葱笼,浓荫蔽日,村民房屋掩映于绿树怀抱之中,外界只见树木,不见房屋。农住宅为前场后园,场边种植果树花木。座北朝南,少数座西朝东,均一字排开,有的长达数里,村民住宅也是屋前为场,场前有河;屋后为园,园后有溪。

在建筑立面上,则是单纯的色调,定型的建筑形式烘托了一连串的由建筑所围合的庭院和街巷,二者共同构成了街区室外空间的基本形式。

在组团平面布局上,讲究“庭院”式,即每一家有一方自成一体的空间,在此可以与自然发生十分自我的交流;而“街巷”式则是由界面所限定的线形空间。

这种布局呆板,造型古慨装饰似龙非龙.色彩杂乱无蠢面积大而不当乃至在建筑高度及前后位置上基于封建迷信的苛求等现象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群体文化意识的普遍偏低乃是根本原因之所在。这些现象的产生都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所以要提高农村住宅的整体水平,除了加强技术服务,树立样板,增强文化渗透外,重要的是必须把提高整个民族的群体文化意识作为“治本“的途径。

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部分城镇说请城市里的建筑设计师“下乡”,为现在仍处于旧农村设计新农村建设的房屋、村庄的图纸,试图以此把他们心目中的“旧农村”改造为“新农村”。一些地方政府规划部门的官员也花尽心思,试图在新农村建设中“不甘落后”,用他们习惯了设计画笔,把他们心目中的“旧农村”涂抹掉,然后勾画出他们想象的“新农村”,但却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3 新农村绿色建筑设计

3.1 概念的提出

绿色建筑是基于人与自然持续共生原则和资源高效利用原则而设计建造的一种能使住宅内外物质能源系统良性循环,无废、无污、能源实现一定程度自给的新型住宅模式。随着住宅消费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无论是小区的规划,住宅楼的外观设计还是内部格局,都呈现出新的趋势,设计上更加注重空间的形式色彩的搭配、细部的处理、外部环境影响等。

绿色建筑倡导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室内外环境的保护,是顺应时展的潮流和社会民生的需求, 是我国建筑业由传统高消耗发展模式向高效生态型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今世界建筑的总体发展趋势。

3.2 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实施

3.2.1 平面布局

农村住宅同城市住宅不一样,要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两方面的需要,除居住功能外,还有家庭副业生产活动的功能。新农村绿色建筑的设计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用房设计:多数农户家中会有可独立对外的生产用房,用于家庭生产,或农具存放,或粮食存放等。

(2)低建筑面积、高使用面积:农宅建筑面积一般不大,但有效使用面积往往远大于城市同等面积的住宅,经过仔细分析,发现农宅一般厕所独立设于院中,其他房间均对堂屋开门,或直接经过院子进入,基本没有内部的交通面积,大大降低建房的经济投资。

3.2.2 节能措施

一、墙体节能

墙体是建筑护结构的主体,其所用材料的保温性能直接建筑的耗热量。我国以实心粘土砖为墙体材料,保温性能不能满足设计标准,而在当前农村普遍使用都是这种墙休材料,因而在节能的前提下,应逐步推广空心砖墙及其复合墙体技术在农村的应用。

二、门窗节能

(1)控制窗墙比。住宅窗墙比是指住宅窗户洞口面积与住宅立面单元面积的比值,我国相关规范对不同朝向的住宅窗墙比做了严格的规定,指出“北向、东向和西向、南向的窗墙比分别不应超过20%、30%、35%”。

(2)提高窗的气密性,减少冷空气渗透。如设置泡沫塑料密封条,使用新型的、密封性能良好的门窗材料。而门窗框与墙间的缝隙可用弹性松软型材料(如毛毡)、弹性密闭型材料(如聚乙烯泡沫材料)、密封膏以及边框设灰口等密封;框与扇的密封可用橡胶、橡塑或泡沫密封条以及高低缝、回风槽等;扇与扇之间的密封可用密封条、高低缝及缝外压条等;扇与玻璃之间的密封可用各种弹性压条等。

(3)发展多种建筑遮阳。建筑遮阳是一项传统的形式和构配件,发展至今已形成顽强的生命力,说明它具备一定的实用性,遮阳的成功应是建筑设计的构思源泉之一。

第8篇:农村建筑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节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新时期,我国建筑行业极大地推动了节能设计理念的宣传以及其在建设中的应用,使得节能设计成为了国家各方面的建设所不可逆转潮流趋势,而但就国家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来看,其节能设计同样必不可少。我国农村地区建设长期缺乏必要的节能理念,人们难以真正地体会到节能建设带来的福利,而尽管目前国家大力倡导节能型新农村建设的时代已经到来,诸多新农村的建设依然未能全方位的达到对于节能设计的践行。因此,规范新农村节能设计,推动节能型的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实现,成为了我国建设单位必须落实的重任。

一、新农村建设在选址方面所展现的节能设计

我国建设节能型的新农村,在建筑选址方面对于节能设计的展现大致体现为两个方面,即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优化协调的社会区域位置,这两个方面设计的顺利实现,能够为新农村实现全面的节能设计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本文下面就分别对这两方面加以分析:

1、自然地理环境

新农村的建设队伍在进行节能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着力推动地质勘查工作的落实,为建设工作提供全面完善的建筑地质状况资料,努力保证建筑选址在地质环境方面的安全性、稳定性、平整性等,以减少新的农村建筑建设中对于地基处理的技术、人员、材料等的应用,进而降低建设的整体造价,同时,保证新农村在建成之后,能够有效地抵制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程度不等的侵袭,使人们的居住实现安全性。而从新农村的建设所要避免的具体地质类型来看,其建设应该避免在洼地、滑坡、风口、洪水沟道、沼泽以及地质构造的破碎地带等选址。

2、社会区域位置

新农村的建设队伍在建设节能新农村的过程中,还必须综合地考虑到新农村所处的社会区域位置,致力于使新农村的选址尽可能地贴近水、电、交通、城市等具有较好基础设施的地区,以提高新农村建设与城市之间的良好沟通交流,及对于能源资源等的高效率应用。同时,还要致力于使新农村的建设通过协调各个建筑物的建设位置,以实现所有建筑物在最高的程度上对于基础的设施设备以及能源资源等的有效应用。

二、新农村建设在空间布局中体现的节能设计

设计人员在空间布局方面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节能设计,应当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新农村的建设应该实现在外部形体结构、内部功能分区、建筑整体朝向这三方面的优化节能。具体来讲,三方面的节能设计如下:

1、外部形体结构

新农村的设计建造应该着力突破原有的平房型单门独户的建造原则,致力于使建筑建造向楼房型转变,以减少建筑面的宽度,提升建筑的进深,从而使建筑对资源能源的使用实现有效的缩减。具体来讲,减少建筑面的宽度是以建筑设计的理论为指引,即建筑的外部表面积与其体积二者之间存在越小的比值,建筑就越能够在更高的程度上享受节能保温的效果,尽量减少建筑占地面积。提升建筑的进深,使使建筑控制在12到14米的约2到3或4到5层这样一个范围,进而减少建筑建设中的立面及平面凹凸数量,并为每一个住户设计阳台以及露台,还可以借用低层空间或屋顶空间进行原有住宅的庭院设计。

2、内部功能分区

设计人员为新农村建设进行室内功能分区的节能设计,主要体现在要保证使其建筑的主居室实现朝阳布置、各分区实现在功能应用方面的区分、提升建筑的空间使用效用。即设计人员可以使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等南向设置,且以1层作为客厅,2层作为起居室,尽可能地提高建筑的使用面积,使建筑的交通面积缩小。

3、建筑整体朝向

设计人员为新农村选择合理的朝向,主要是为了保证居民在夏季与冬季两个存在温度、光照、风向等方面的明显特殊性的季节,实现对于自然的采光、保温、通风等功能的有效应用。比如,住宅要尽可能地坐北朝南,并依据夏季与冬季的最大及最小光照角度来设计住宅朝向的偏度,同时尽量地避免以冬季的主导风向来设置门窗的开向,使建筑在实现自然通风的基础上,又避免寒风来袭所造成的住宅供热消耗。

三、新农村节能材料及结构设计与新能源开发

目前,建筑设计人员在为新农村进行节能设计时,主要就应当把握住门窗、墙体与屋顶三个方面的结构优化,并为三个方面使用新型的节能型建材,以推动新农村整体住宅建设对节能设计理念的践行。本文具体对这三面加以分析,同时分析几点新能源的开发:

1、门窗结构及材料应用

1.1 结构设计。设计人员应当尽量避免盲目地大开窗设置,根据门窗的具置的高度、建筑当地的自然环境等,使门窗的开向、面积等,实现自然通风、采光、视野等方面的优化设计,并且努力按照标准的窗墙设计比值,为建筑南墙与北墙分别设计0.35及0.25的窗户,并减少在东墙上开窗或开落地窗等。同时,在进行门窗施工时,应当应用密封条、封胶等对缝隙等进行封堵,以保证门窗的密实度,设计具有良好移动性能的百叶窗。而且,还要努力做好对于接缝、檐口等部位的热桥效应的处理,为容易出现热桥效应的部位进行保温,以提升其表面温度,尽量减少结露结霜等问题的出现。

1.2 门窗节能材料

建筑设计人员应当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环境污染小的木制门,并采用单框双层的玻璃,或者是利用聚酯膜粘贴窗框内侧等,以提升窗户对外部热量、噪音等的隔绝能力,同时,使建筑门窗获得一定的保温性能。

2、墙体结构与材料应用

在墙体方面的节能设计主要体现为对节能材料的应用,比如混凝土砌块、多孔砖、混凝土材质的空心砌块、砖与混凝同构筑的复合墙体材料等,以减少实心砖对于土地的浪费。并且,以保温砂浆涂抹墙体内侧,以提高房屋建筑保温隔热效能。同时,还可以利用麦秆、木屑等农村常见的自然材料填筑墙芯,以使保温夹心墙得以形成。

3、屋顶结构与材料应用

设计人员在节能材料应用方面,应当为新农村的建设选择具有较轻容重以及较低导热系数的聚苯板、岩棉板、珍珠岩板等,作为其保温层;或以浅颜色的砾石铺筑顶面、以石灰浆粉刷混凝土的屋顶面,以使屋顶面实现对于太阳强光辐射的反射。同时,在结构方面,设计人员可以设置阁楼,并为阁楼设置换气口,以使楼内水蒸气得到及时排放,同时为屋顶设置保温隔热材料,以使阁楼温度保持在室内温度周围。

4、新农村的新型能源资源的开发

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应当充分利用农村所特有的秸秆资源等,进行沼气能源的开发,或者是研发太阳能及雨水收集技术,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太阳能及雨水等可循环的资源,以减少新农村建设对于能源资源等的损耗。

四、结语:

我国新农村建设在当前前时期努力践行节能理念,已经成为一种建设的必然要求,国家建设部门以及我国建筑单位的技术设计人员,要努力地创新新农村的节能建设理念,争取在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实现节能设计建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向朝霞.试论农村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的路径[J].科技资讯,2008(22)

[2] 魏海涛,任志纲.新农村建设中的建筑节能探讨[J].土木建筑学术文库,2011(15)

[3] 陈安生.农村住宅建筑实用节能措施探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8(07)

第9篇:农村建筑论文范文

关键词:传统建筑;环境;更新

1景德镇乡村传统建筑环境建设背景

1.1自然背景

景德镇地区属丘陵地带,是典型的江南红壤区域。境内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0%[1]。村庄选址一般选取背靠青山,村前有溪水流过的地方,靠山邻水,前朱雀后玄武,这种规划选址的方式吸取了我国传统的村庄选址、规划布局的优点,符合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唯物观。所有建筑依地形而建,顺势而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山地建筑崇尚自然地风格,形成了景德镇地区田园山水画般的人居环境。

1.2人文背景

景德镇地区总面积5256km2,该区域是江西省文化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地区,除了赣文化以外,徽文化也同样是这里的本土文化,并且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建筑是地方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景德镇的民居素有徽派民居之称,古代徽州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徽州缙绅和商业集团势力的崛起,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跨出徽州本土,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2],景德镇就是其中一个。现存的许多古民居就有着马头墙、天井、木砖石三雕等典型的徽派民居特点,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式更为丰富。

2景德镇地区村落建筑发展体系

第一阶段在建国前,房屋结构的主要形式为木柱穿枋带小阁楼式样,建筑风格古朴,布局十分紧凑合理,以两天井为中心组成两进,有中堂和正堂,沿中轴线展开,隔扇窗棂饰以万字形式,整栋住宅整体显得高大、美观。第二阶段为20世纪50~70年代,房屋建筑的形式转向砖木结构,并出现少量的钢混结构,风格上也日趋现代化、多样化。第三阶段是进入80年代后,在城镇建设中,钢混结构基本上取代了砖木结构,在村镇建设中也成为主流,建筑风格已不具备徽派民居的特点,取而代之的是农民自主建设的样式。中国传统建筑是指从先秦到19世纪中叶以前的建筑,是一个独立形成的建筑体系[3],因而本文所论述的主要是涵盖第一阶段内的传统建筑。

3景德镇地区乡村传统建筑环境现状

3.1传统建筑现状

景德镇地区的传统建筑主要有祭祀性建筑、民居建筑、桥梁及水利建筑、陵墓建筑。村落建筑从格局到形式都与徽派民居密不可分,但也有一些差别,仅在靠墙顶部1m左右粉成白色,其余为青灰色,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也相得益彰,保留比较完整的有浮梁县的瑶里古镇、沧溪村、严台村、桃墅村、乐平市众埠镇。其他村落也有不少的古建筑群落,完整性稍差一些,但不论是公共建筑还是民居建筑在建筑的空间和周边的环境中都是和谐统一,互相依存的。就目前现状来看,比较集中的问题有两点,二是缺乏保护意识,一是缺乏维护资金。

3.1.1缺乏保护意识

据统计中国传统村落现存数量仅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9%[4],这些在村落当中充当重要角色的传统建筑也随之慢慢减少,其中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着新农村模式的替代日渐消亡。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传统建筑在新农村的建设当中直接拆除掉改建新房,有的比较完整的建筑整栋拼装在村落旁,出售到外省或国外。对于颓败的古建筑,村民们将较为完整的构建拆除转卖,其他破旧的木构筑则直接当柴火烧掉。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说人们完全没有对古建筑加以保护的意识,但这种意识是零星的,传统建筑仍遭受了不少人为的破坏,而正是这些不同程度的损坏造成了乡村历史文脉的断裂。

3.1.2缺乏维护维修资金

资金的缺乏是众多传统建筑面临的一大难点,市文保专项资金的不足,社会闲散资金的有限使得维护和维修传统建筑的资金缺口很大,如乐平市古戏台这一资源,现存比较完整的有南宋年间的,部分构建急需修缮,却因为每年经费较少只能长期锁闭,等待资金的救援。这样的例子在景德镇地区还有很多,综合来说,部级的保护单位比省市级的保护单位更好一些,作为旅游开发结合的地方因为有资金的不断补充也相对好一些,但是这毕竟是少数的,因而在新农村规划与建设的同时,重视传统建筑,改造与创新传统建筑,才是传统建筑物质与精神得以更好传承的解决方式。

3.2传统建筑环境现状

一个地方传统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是当地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文化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景德镇地区的乡村传统建筑环境包括室内空间环境和室外空间环境。室内空间环境注重空间、装饰与风水文化的结合,而室外空间环境则从村庄到单体建筑的选址布局都讲求风水和因地制宜。拿传统民居建筑来说,建筑外观明朗,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5]。室外空间的院落多就地取材于当地的石材、河流的卵石铺地,多种植乡土特色的树种与花卉,院墙一般不高,在秋冬季节也是很好的晒场。装饰类的三雕取材有神话故事、渔、樵、耕、读等充满生活气息的题材,现状保存较完整的建筑仍具备这些环境空间,改建后的建筑也通常保留有部分环境风貌。

4传统建筑环境的更新与利用

传统建筑的现代化和现代建筑的本土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5],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上对传统建筑的尊重是对文化及民族传承的尊重,也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深化的议题。笔者经过对景德镇地区新农村建设与传统建筑的考查中,认为保留传统建筑的优良特性、环境的宜人性,加入现代的理念和创作手法,通过在新建筑上的多样化处理,可以让新农村建设更加贴近地方特色,保护与更新并进。

4.1运用传统的元素

景德镇地区传统建筑里有许多徽派特色的元素,是传统民居具备代表与辨识性的切入点,比如马头墙、门罩、花窗、三雕、天井、庭院,在现代的新农村规划中,加以运用可以凸显地域文化内涵空间,如近些年提出的新徽派就是良好的更新方式。

4.1.1马头墙的运用

徽派民居的标识性的高墙以及其形式美、防火又防盗的马头墙乃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得以广泛应用[6],建筑外部造型还是以马头墙、青瓦为切入点,由于传统徽派民居的窗户都比较小,可以在新农村的建筑规划中加大开窗面积,墙体仍然可以结合砖雕,创造自然古朴的氛围。

4.1.2天井的运用

景德镇地区的传统民居的内天井构造可以良好的增加采光和改善小气候,在风水当中也有聚财的讲究,新农村的民居样式可以沿用天井这一做法,在钢筋混凝土材料与方盒子式样的房屋结构盛行的当今,传统建筑在乡村的建设当中还有很多可取之处,在保证居住卫生的前提下,改善小气候,提高空间舒适度等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7]。

4.1.3庭院的运用

景德镇地区的传统民居庭院通常讲究与自然相结合,在新农村的建设当中,可以沿用原有的习俗,在庭院中展现农耕文化的场景,以舒适的的尺度规划打造舒适的生活空间,

4.2现代技术与传统建筑的相互补充

现代技术在建筑领域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建筑材料的革新和节能环保上,梁思成先生早年提出传统建筑创作要“中而不古,新而不洋”[8],不是一味的仿古也不是一味的革新,而是运用现念与技术结合传统建设理念,如农村常用的沼气能技术,现阶段推广的太阳能、土壤蓄能等技术都可以改变传统的能耗结构,传统民居的除湿防潮方面也有相应的技术,也可以改善传统民居的居住条件,从传统建筑本身来说,它的材料一般都是就地取材,符合因地制宜的特点,选用的也都是环保绿色的材料,与环境的协调统一也是新农村新建筑可取的地方,现代技术与传统建筑的相互补充为乡村建筑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思路。

4.3建筑形态的更新

景德镇传统建筑都有比较固定的形式,比如民居中的H型、口型、凹型等的平面布置形式,在现代人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前提下,传统民居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的形式也体现在建筑形态的更新上,这种更新也包括了建筑的布局、平面和空间的设计,户内外空间的功能、与外界的联系与过度都需要处理恰当,从而保持传统建筑在新时期的延续性。

参考文献:

[1]陆元鼎.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2]金乃林.传承徽派建筑[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高璐璐.论在现代小区规划中的徽派建筑的实践[J].安徽建筑,2009(1):32~37.

[4]聂玮.徽州古居的现代叙事-类型学下的新徽派建筑设计[J].安徽建筑,2011(1):28~30.

[5]曹磊.徽派建筑的传承与发展~生态学下的新徽派建筑设计[J].福建建筑,2011(6):9~11.

[6]梁琍.新徽派建筑初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2):86~87.

[7]崔森淼.新徽派建筑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