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技术范文

教育技术精选(九篇)

教育技术

第1篇:教育技术范文

一、时代的发展给教师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适应这种要求,肩负起推动教育改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历史重任,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除了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使用方法。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能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率。为提高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部于2004年12月25日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二、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

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1)学科不同。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信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2)目标的区别:信息技术培训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的能力。(3)内容体系的区别。信息技术培训教材围绕各种信息处理技术而展开,尽管信息技术培训中也涉及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软件利用和教学自动测评等教学应用的内容,但目的是通过这类教学应用案例去验证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与有效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则是围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展开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涉及信息技术的内容,但目的是利用这类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总之,教育技术的基础是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培训的目的是形成具有技术含量的教学能力。

三、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这次的教育技术培训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都和以往的培训不同,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新的尝试,学习上,体现了混合学习思想,把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结合起来,并且以模块和活动为基本框架,将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融合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并将教学内容融入真实情境中,使我们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比如:师生互动、讨论、头脑风暴、案例观摩等,让老师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掌握各种教学策略与方法。

这个培训的内容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内容是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教育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的理念和技术,侧重还是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信息技术只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作为工具和平台,起到协助作用。培训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地为今后的教学服务。

四、对教育理念的更新

通过教育技术培训,中小学教师对现代化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次的教育技术培训,特别强调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指导的基础,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主动建构为指导思想,采取“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导航者,为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把握正确的方向。而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于实施创新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对于解决我国当前教育存在的“老师教,学生学”,培养出来的都是知识型的人才这样的根本问题和弊端,具有特别的针对性。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使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真正实现了个别化的教学。通过培训学习,教师要认识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在未来教育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帮助者和品德的示范者等。

五、对教学过程的感受

每个学习单元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要求根据自己所教授的学科进行相关的活动设计,而各个活动设计的内容都是基于一个主题开展的,这样,培训的各个单元就是在完成一个主题学习活动各个阶段的过程,整个培训结束后,一份可以进行课堂实施的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也就完成了。这种结合教师实际进行体验式学习的活动,在各个单元学习的过程中让老师能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及时应用其中,同时,通过整个过程的经历,让他们掌握设计一个主题学习活动需要经历的过程和方法。每个单元学习完成后,都要进行知识、技能的及时反馈,并进行学习的反思,这些及时的措施既是一种评价,也是一个小结。

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通过集中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了解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学会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明白什么样的课用传统性的教育方式,什么样的课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法,调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方法,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科教学过程中,贯穿到班级管理中。在培训期间,分小组研讨优秀的教育教学课例、教学设计、课题研究等,使大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也使老师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需解决的根本问题,发现各自在教育教学中的差距与不足。让教师认识到学无止境,自己的专业知识、学科理论等水平还要不断提高。

第2篇:教育技术范文

一、教育信息化的要素与本质

教育信息化这个词在西方很少用到,是一个东方文化背景下的概念。关于教育信息化是什么,有多种解释,现在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定义。把信息化当作一个过程看待,大家是基本认同的。实际上,我们可以把信息化看作是人们追求或者推动一个系统中,信息利用资源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从表现形态上看有两点,即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化不只是发达国家的基本国策,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乃至所有国家的基本国策。中国把国家信息化当作最主要的建设内容之一,并把国家信息化定义为: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这个定义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务于四个现代化;二是国家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信息化建设;三是各个领域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四是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国家信息化体系的六个要素为: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六个要素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完整的信息化体系。而对于一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信息网络是基础,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目的,而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是其保障。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行业的信息化也不例外,图1说明了这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图1教育信息化各要素结构图

信息化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信息与知识共享。从全社会的范围来看,是实现整个社会的信息与知识的共享,提高社会的智能。从网络技术发展的层面上来看,目前网络的发展基本上还停留在信息共享这个阶段。如果把因特网的发展划成三个阶段,则第一个阶段是数据传递与共享,因为在因特网发展起始阶段,其应用主要是Email和少量可供查询的专业数据库。第二个阶段为信息共享,其主要特征是随着Web技术的出现和WWW(WorldWideWeb)的广泛应用与推广,大量的信息网站(包括门户网站、专业网站、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等)得以建立与互联,使整个地球联成了一个巨型的信息网络。再往下发展应该是知识共享,即第三个阶段。由于技术的限制及其它许多原因,目前还没到解决好复杂知识或非良构知识的表征、组织、存储和传播等问题,另外人与计算机机的有效交互、人与人如何通过计算机或网络进行有效互动、负杂的社会系统如何与网络融合等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解决。实现知识共享是网络技术的最重要的未来发展目标之一,因而也是信息化的本质。

二、信息化人才与信息技术教育

1.信息技术教育是大面积培养的信息化人才的主要途径

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保障,相应地,信息化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以往是不同的,它对于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创新精神以及道德情感都有更高的要求。何克抗教授指出: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材应当是,具有全面而坚实的文化基础(特别是信息方面的文化基础),能不断自我更新知识结构,能与人合作共事,富有创造性和应变能力并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一代新人。为了能够适应信息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信息社会的人材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3]

信息社会的四大文化基础是读、写、算和信息,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是21世纪新型人材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4]早在1996年,美国就提出了第一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计划中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目标规定了“所有的学生和教师都能在教室、学校、社区以及家中使用信息技术;所有的教师都将有效的运用技术帮助学生达到较高的学业标准;所有的学生都要具备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等几项目标。[5]

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信息化人才这个要素有两层含义,第一,教育信息化要有为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做贡献的专门人才。第二,教育系统担负着为整个社会信息化培养信息化人才的任务,信息化人才的含义更深入一些。

关于信息化人才培养问题,大致可以划分成三个层面:

第一,普及型的信息化人才。广义的说,每一个人生活在信息时代,他必须掌握的基本信息技术的技能。狭义的说,各行业的信息化均需要批量的信息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

第二,关于专业性的信息化人才,包括高级软件人才、网络工程师、微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等。

第三,各单位或系统的高级信息主管,或叫首席信息官(CIO),而且这些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性人才。

普及型的信息化人才,一般应有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这既是普通大众的需要,又是教育需要关注的问题。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都有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培养的问题,这就是信息技术教育要解决的问题。

2、信息技术教育的特征

信息技术教育不只是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作为一门课程,它有以下几个特征:[2]

1)基础性:它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是与其他传统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外语等一样的文化基础教育。

2)高投入与高技术性:有效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建立专用的联网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以及相应的硬件设备与软件环境,并需要具有专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技术管理人员。

3)高速发展性: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其硬件设备、软件环境、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等都需要不断更新。

4)工具性、实践性与应用性:必须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上机、上网等实践活动,并注意在教学活动中贯彻从生活中选取实例,再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

5)综合性、渗透性与变革性:信息技术综合了人类最新的科学技术,并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生活等领域,促进了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新的网络与多媒体信息技术也促进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决定了它对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方法、体系和模式的改革,加速了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三、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状况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状况

我国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早在1982年就在北京的几所大学的附属中学进行试点工作,应该说开始的时间还是比较早的,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的制约,徘徊的时间较长,发展不够均衡。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共出现了三次浪潮,对应三个阶段,也对应三个不同的热点发展领域: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整合、网络教育。[6]

第一次浪潮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重点是计算机学科教学,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内容一开始主要是程序设计,后来逐步增加了应用软件的操作与使用。目前,课程的名字也由计算机课改成内涵更为宽泛、更与国际接轨的“信息技术课程”。

第二次浪潮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重点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辅助管理,主要是开发教学软件、课件和教育教学管理软件,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将计算机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目的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第三次浪潮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重点是网络化教育。建设多媒体电子教室、校园网,天网地网相结合,实施校校通工程;对学生开设网络课程;建网上教育资源库;研究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探索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试验远程教学模式;尽管目前仍处于积极探索实验阶段,但发展十分迅速。

在2000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又决定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提出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二是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用5—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与网络联通,使每一名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

2、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状况

我国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教学对象方面,由最早的工科扩展到理科,进而到经济、农林医、师范,最近,文科专业也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连体育、艺术院校也开始开设计了计算机课程或开展了计算机应用。

在教学内容方面,由只开程序设计一种课程,发展为四个层次的教学体系。这四个层次是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于1986年提出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多数院校已按这四个层次的方案开设了多门课程(必修和选修课)。其中程序设计课,由初期的只开设BASIC语言,发展到FORTRAN、PASCAL、COBOL、甚至C语言,可视化编程语言等。许多学生掌握了二门以上的计算机语言。由开始时的非结构化程序设计发展到现在全部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按良好的风格培养学生。由原来侧重语法介绍,发展为以程序设计为主线,注重算法设计。这样,学生使用任何一种语言来编程都不会是困难的。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也由原来临时抓差、现炒现卖、水平较差的不稳定状态,发展为已拥有几千人规模的,具有一定教学、科研水平的,比较稳定的师资队伍。专门研究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全国一级学术团体——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迅速发展壮大,它为教师提供了研究切磋交流的场合和发表研究成果的论坛,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中的计算机教育。

在教学研究方面,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创造和积累了比较系统的经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方案、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可以说,在全国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已初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一套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已经出版了上百种教材和配套参考书。其中《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系列教材》、《计算机基础教育丛书》等是根据“新颖、实用、清晰、通俗、层次”的原则编写的,质量较高,受到广泛好评。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少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仅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未形成一条连续的“线”。学生只学习到最初步的计算机知识,还缺乏计算机的系统知识和运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实际能力;有的高等院校的教材内容滞后,教学设备落后,教师素质不高;还有院校不从本专业的应用出发,照搬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等。

3、社会性的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由于我国的社会性培训均以“证书教育”为主,因此社会性的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有两种几种类型,一类是由政府部门的考试中心负责的证书考试,如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软件资格水平考试等;另一类是有关企业各类认证考试,主要有微软MCSE系统工程师认证、微软ATC办公软件专家认证、Cisco产品网络工程师资格认证、Novell授权工程师、3Com“网络大师”MNS认证、SUN公司认证程序员SCJP、SCJD考试、Adobe认证专家(ACE)考试、Macromedia公司认证等。这些认证考试的存在大大丰富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使信息技术的教育更具有实用性,同时也扩大了学习对象的范围:他们可以是大中专在校学生,也可以是在职人员;可以是从事信息技术行业的专业人员,也可以是其他领域的从业人员。

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1.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应更加侧重于高级认知能力培养

在思维空间不断拓展的信息社会,单纯外在的行为训练和规范,已经不能满足信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要求;教育活动必须更加重视和强调人们思维活动的规范和思维空间秩序的维护。[11]因此,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信息技术教育应在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六个方面,以培养学生的自觉和自我意识为中心,培养他们对于信息社会的内在的归属和认同。我们不能单纯的训练学生的对现有的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更不能靠培训他们记几个基本概念、几个按钮的名字,以应付某种考试和证书。而应该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社会的深刻理解,培养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适应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

2.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在教学内容上,以侧重隐性知识为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如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协作学习等;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交互性;在评价方法上,可采用计算机辅助测验(CAA)等形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育的灵活性、适应性,以及个性化特点更加突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则真正成为的主体。

3.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应是动态开放的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应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来安排,课程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充实和完善,最后才形成一体化的内容。不能把这类课程仅仅作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训,而应当作为一种系统的、发展的、动态的课程,是学生能够终生受益的课程。在教材建设方面,可以考虑适当引进国际优秀教材。在教学资源方面,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源,教学中产生的案例和资源也可以放到网络上,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4.大学信息技术教育应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相衔接

从学生受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来看,大学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应充分考虑学生在中小学时期所打下的信息技术的基础。因此,从长远来看,大学信息技术教育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首先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并结合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尽量避免教育的重复、资源的浪费,使那些在中小学接受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同学,在步入大学殿堂后,能够受到更高层次的、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

除了信息技术教育外,中小学的另一个相关内容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主要有三个方面: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课堂教学和社会问题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内各模块知识之间的整合。[14]这三个方面的整合是与信息技术在大学中的教育应用相类似的。事实上,信息技术教育是课程整合的基础,课程整合需要师生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认同感、一定的技能和素养以及足够的心理准备。如果教师和学生没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与素养,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只能是空谈。

此外,另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计算机基础课有没有必要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开设,如果都有开设,那么该如何衔接?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似乎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决办法。一种办法是国家分别针对中小学生与大学制订信息技术标准或教育技术标准,采用认证的办法。比如,有些学生在高中毕业时已经达到大学的某项标准,在大学中就可以免修相应的课程。

5.应特别关注师范院校的信息技术教育

在师范院校,因为他们培养的学生将会直接进入基础教育领域。这些学生不仅要掌握一般基础性的信息能力,更要懂得如何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过程,并且具备一些信息化教学开发的能力,他们应能使信息技术和教学实现充分的结合。否则,在就业后,他们从受教育者的角色转变到教育者的角色,而对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感到无所适从。师范教育的理念就是要致力于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未来的教师应该是带领学生创新的引路人和创新的榜样。[15]

一般来讲,师范类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大致上是由普通文化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所构成。普通文化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必备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的标志性必备课程。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五个方面的知识结构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确定以上五个方面的课程各自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比重是非常重要的。[16]未来我国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是:优化基础课程,深化专业课程,强化教育课程,使师范教育的课程朝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以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10]

尽管信息技术课程从内容上虽然归属于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但是实际上它能够将这五个方面连接起来,学生可以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将基础、专业、应用融会贯通。这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是,师范类的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教育技术课程实现衔接,教育技术专业与其他师范类专业如何体现各自的特色。

参考文献

[1]黄荣怀,教育信息化的特征、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8月20日

[2]裴纯礼,要正确认识现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大家谈,《中国教育报》,1999年12月13第1版

[3]黄崴,教师教育专业化与课程改革,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网站,2001年9月5日

[4]陈帆波,高师要做领跑人,《中国教育报》,2001年8月4日第3版

[5]《教育参考资料》,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2001年第21~22期

[6]王相东,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前景,《中国教育报》,2001年9月20日第8版

[7]谭浩强,高等学校中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计算机世界》,1995年5月10日

[8]陈国良,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展望,《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2期

[9]黄荣怀,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人才培养,《计算机世界报》,2002年第15期C4版

第3篇:教育技术范文

教育技术是指应用各种理论和技术,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的作用。

(一)能够支持现代教育思想的实现

现代教育思想主张教育的民主化、个性化、国际化和终生化。教育技术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资源与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实现教育民主化提供了技术的保障;“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设计为开展个别化教学提供了有利的途径;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实现教育的国际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二)能够支持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

教育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的机会,使教育摆脱学校中心、课本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束缚。学生能根据个体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和进度,扩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教师很难针对全体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教学,因此,传统的教育教难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育技术中的教学设计技术为实施个别化教学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持;教育技术中的媒体和学习资源为实施个别化教学提供了环境支持。

(三)能够丰富教材的形式与课程内容

首先,教育技术打破了教材的单一形式,使教学内容以多种方式呈现,如文本、图形、图像、音频或者视频等。这将改善以往僵硬的教材形式,提高教材的表现力。其次,教育技术有助于突破预先确定、固定不变、封闭的传统教材体系。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兴趣,从丰富的学习资源中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和工具,不再局限于使用某一种信息或方法。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和灵活。

(四)能够优化教学过程

第4篇:教育技术范文

在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会暨上海市教育技术协会2010年年会上的讲话

上海市教育技术协会2010年工作报告

电子书包应用的理性思考

电子书包架构及其教学应用模式初探

奉贤区基层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评估概述

例析高中信息科技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几个策略

闸北区教育局召开2011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研讨会

“互动反馈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远程教育中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探索——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立体化教学

多媒体在小学中高年级英语故事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普罗米修斯互动教学示范校授牌仪式”在奉贤区江海第一小学举行

错误教学路上亮丽的风景线

奉贤区教育信息化“合格校、优秀校、示范校"评估工作有序进行

创新教育技术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网络教研”的实践研究

基于智能手机的“长城汉语”移动学习平台设计与开发木

如何设计视听媒体的画面语言技巧

构建网络学习平善学生学习方式——《区域中小学生学习共同体平台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上海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2010年度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幼儿教学活动有效性

上海市400所农村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初中课堂教学应用现场研讨会顺利召开

技术的催化作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与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幼儿园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

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会暨上海市教育技术协会2010年年会胜利召开

上海市400所农村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初中课堂教学应用现场研讨会顺利召开

2010全国数字化校园建设研讨会暨中学协作研究会年会在深圳宝安高级中学隆重召开

基于学校教育信息化系统视角韵信息化人力资源研究

基于信息技术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小学媒介素养课程教学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当“一千个哈姆雷特”变成一张“标准照”——也谈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音乐课堂中的科学运用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探究性拓展教学活动效率

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初探——“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教学案例

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提高信息科技课堂效率

云计算及其对网络学习环境构建的启示

整合动机要素的网络课程设计策略探究

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校级管理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3G技术的移动学习应用探讨

基于J2ME技术的无线网上课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浅析公共交流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智能机器人活动参赛策略浅析

网络平台——促进家园互动的彩虹桥

动画片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

上海市“电子书包”项目头脑风暴研讨会热烈召开

中市街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应用

课堂教学传播的耗散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建设的现状及思考

依据视觉特性优化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设计

桌面虚拟现实技术教学应用现状的分析和思考

基于Moodle的Web型课堂应答系统的实现

运用微格教学提高职前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学物理教学

探索小学分数教学的方法

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高校网络教学平台探析——上海财经大学Blackboard平台的推广应用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专家赴崇明县指导农村教育信息化实验项目

远程助教平台的构建和应用

网络QQ的传播模式及传播特性

第5篇:教育技术范文

【关键词】浅谈 信息技术 教育

教育应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培养真正有用,有实用技能的人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有基于此,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启蒙、基础阶段让学生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社会性应用,认识到其与其它学科交融一体,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培养其适应未来需要,社会就业需求的整合式信息技术技能,有基于此,笔者力图改观过去单一的,单纯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和内容,根据初中课程学习和社会应用实际,探讨信息技术与艺术整合的方式和内容。

1 整合的科目类别和初步设想

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整合。二者整合主要基于现今电脑美术的广泛应用和盛行,及由此产生的对电脑美术人才的需求,包括电子美工,动漫设计,游戏场景制作和影视视觉电脑加工等。由此整合的内容体现于四个方面,电脑美术背景知识和应用领域介绍,电脑美术作品颀赏,信息技术与美术的嫁接和常用电脑美术工具软件的学习使用。其中,前三者为基础内容部分,重在将学生带入电脑美术的世界,让学生形成对电脑美术的基本认识,引发其兴趣,最后者为基本技术也为整合学习的重点,将培养学生电脑美术制作的基本技能、技术,为以后的专业电脑美术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作为一种启蒙,就如画画对画笔的使用一样,主要包括电脑平面美工、三维制作基本工具软件的认识,主要包括Photoshops、3DMax等主要电子美工工具软件的认识和使用。

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整合。初中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教育整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电脑音乐背景知识传授、音乐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和音乐信息制作工具认识与感受。其中,音乐颀赏包括传统音乐能过信息技术的演绎表达和信息手段制作的音乐的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主要介绍一些常用的代表性音视频播放工具,介绍其使用背景和效果,同时介绍音频文件的格式构成知识等,对于音乐信息制作工具的认识与感受,可通过对制作歌曲的软件认识和操作予以实现,如国产软件作曲大师V6.0将中国人常用的简谱、五线谱进行同时处理,实现音乐电脑化。可实例介绍作曲大师V6.0歌谱制作过程和效果。

2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必要性

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陷入了“教者无心,听者无奈”的困境之中。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在这种情形下,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既能增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又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2.2 可能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初中教育的低年级(包括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上半学年),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并不算很大,可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因而说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是可行的。同时,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可以为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中专、职高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3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途径

3.1 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不单讲计算机知识,练习计算机相关操作,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比以往的计算机课更正规化了。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但绝不是以计算机科学知识为主,而是以应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为主。所以,要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掌握满足教学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知识,还要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思想和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具备教学组织、教学设计能力以及灵活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能将两者整合好,具备新的素质教育理念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有机整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3.2 精心设计,拓展思维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微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我们应当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拓宽知识面的教学。例如,将网络曲库应用于音乐课中,达到音乐鉴赏的目的,将美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融汇与信息技术课程之中,使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绘画要求,教师将一些常用的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既能兼顾美术教学的要求,又能增强吸学生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整合。

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不仅能巩固学生们所学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们各种基本操作及适应能力的发展,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和社会更加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从事相关的职业打下了坚实的技能基础。

第6篇:教育技术范文

【 关键词 】 教育技术,素养,标准,职业人员

Abstract : CETS suiting for the professional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advanced after studying the documents about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Literacy in China . This standard prescribes the technology literacy of professional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rom 5 dimensions. It also sets up the performance indicators system ,which fits for the professional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institution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Audio-Visual Education)with all levels and the teach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primary schools and high schools .

Keywor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Literacy, Standard, Professio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化社会的来临,使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突显。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学术内涵,又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并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而引领、掌握这些技术促进教育改革的正是教育技术职业人员——辅助、支持学与教的中坚力量。因此,研究、制定教育技术职业人员的教育技术标准已是势在必行。

《中国教育技术标准( CETS )研究》课题组依据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实际水平,主要参考国内有关教育技术职业人员教育技术素养的研究文献及调查结果,结合实际的工作需要,在对各级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机构内专业人员、学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机构内专业人员,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专职教师三部分人员的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技术职业人员的教育技术标准(讨论稿),供广泛地征求意见。

一、国内的相关研究

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领域有所不同,它既是一门学科(专业),又是一项事业,同时还是一种产业。 [1] 我国的教育技术一直具有自己的工作领域和严密的组织机构、人员。教育技术学专业从 1984 年发展到今天,已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这是我国教育技术不同于国外教育技术的主要特征。这项事业在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发展很快,尤其是近十年来发展迅速 , 从媒体到技术、从形式到内容、从理论到实践 , 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起步较晚,发展迅速,大批专家、教师、电教机构内的职业人员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带着不同的学科背景加入到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的队伍中来,他们基于自身的工作实际和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开展电教工作,确实对我国电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目前的教育技术职业人员队伍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思想素质有待提高,结构失调,人才不稳;偏重技术,轻视理论;缺少培训,后劲不足;科研欠佳,能力不够等。 [2] 这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需要具备什么能力结构的教育技术职业人员?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教育技术职业人员还需要不断补充哪些知识、技能及道德情感,提高自身的素养?这些已成为影响当前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

目前,关于教育技术职业人员技术素养方面的研究文章不多。国外没有这样专门的组织机构,所以没有可供直接参考的研究资料。但一些信息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如欧、美、日等国 对于教师、学生及管理者的研究起步较早,目前已经比较成熟,而且已经充实了大量的参考案例,这些成熟的标准和体系是制定我国教育技术职业人员技术标准值得认真思索的资料。另外,美国教育技术与传播协会( AECT )与国际培训绩效与教学标准委员会( IBSTPI )在上个世纪的 80 年代就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技术专业知识、技能与能力标准。最近, IBSTPI(1998) 与 AECT ( 2000 )又提出了新的专业技能标准 [3] ,这些都是值得参阅的资料。在 本文撰写的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国内的相关资料,如各级电教机构(或教育机构)制定的相关文件;认真分析了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的体系等。此外南国农先生提出了电教者的基本素质及使命 [4] ,李龙先生提出了教育技术的素养理论 [5] , 何克抗先生提出了信息素养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素质 [6] , 李克东 先生提出了 信息素养要点 [7] , 桑新民 先生提出了学生信息素养 [8] , 尹俊华 先生提出了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结构 [9] ;刘成章等人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及其结构 [10] ; 胡巍提出了信息化社会中教育技术人员信息素质的培养 [11] , 还有其他的人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关论述,这都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二、问卷调查的分析和研究

在对国内现有文献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李龙先生提出的“技术素养构成要素”的论述,我们拟定了教育技术职业人员教育技术标准(初稿),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同时,设计了问卷进行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我们提出的关于教育技术职业人员教育技术素养的基本要求,是否与这些职业人员本身对于技术素养的理解相符,并征求补充意见。该问卷包含以下内容:

1 、基本情况(包括工作单位的基本情况及教育技术职业人员个人基本情况)。

2 、教育技术职业人员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基本知识。

3 、教育技术职业人员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基本能力。

4 、教育技术职业人员在运用技术的过程中应该具备的道德情感素养。

问卷中所列问题都分别从三个层次——必须(应该)具备、可有可无、无需具备来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190 份,实际回收 168 份,回收率为 88.4% 。其中有效问卷 158 份,有效率为 94.0% 。

1 、对教育技术职业人员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基本知识的调查分析

具体内容及调查结果如表 1 所示。

从表 1 可以看出,几乎全部的教育技术职业人员都认为应该全面掌握教育技术学科的体系、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各种技术系统的组成原理;熟练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应该掌握与教育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这些都是作为教育技术职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教育技术学作为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受到很多学科相关理论的影响,知识结构庞杂,不易掌握,但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来,广大的教育技术职业人员已经认识到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进行教育技术实践非常重要,是必不可少的。

2 、对教育技术职业人员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基本能力的调查分析

具体内容及调查结果如表 2 所示。

由表 2 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教育技术职业人员都认为应该具备以下的能力素养:掌握各种技术系统的操作技能,并能评价其优势与不足;进行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的能力;运用技术构建、维护、管理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能力;运用技术收集、整合、评价教学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支持教学资源、教育环境建设的能力;制作多媒体产品,运用技术优化教与学的能力;运用技术支持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信息化管理的能力;支持和帮助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提高技术素养的能力;运用技术工具和方法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评估和评价的能力。其中有 7.56% 的职业人员认为运用技术构建、维护、管理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能力是可有可无的;还有 5% 左右的职业人员认为运用技术支持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信息化管理的能力及支持和帮助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提高技术素养的能力是可有可无的。

3 、对教育技术职业人员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情感道德素养的调查分析

具体内容及调查结果如表 3 所示。

由表 3 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教育技术职业人员认为应该不断关注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及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应该积极参加教育技术科研课题研究;应该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应该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素养;在教育技术实践的过程中注意遵守并教育他人遵守与教育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表中反映的数据来看,还有极其少数的教师科研意识不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较差。

三、结论

依据以上调查表反映出来的信息,参考国内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结合各级电教机构实际的工作情况,在征求了有关专家的反馈意见后,我们对初稿反复修改,完成了教育技术职业人员的教育技术标准(讨论稿)。需要说明的是与前三个阶段性研究成果稍有不同,我们认为教育技术职业人员应该是在一定的信息化环境中进行工作,所以就没有从环境这个角度出发去分级描述教育技术职业人员的绩效指标体系。

职业人员的教育技术标准部分内容如下:

教育技术职业人员包括中央、地方各级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机构内专业人员和学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机构内专业人员,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专职教师三部分。

(一)基本要求

Ⅰ.掌握相关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A .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具备全面的教育技术观。

B .掌握各种技术系统的组成原理和操作技能,知道它们教学中应用的优势与不足。

C .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知道各种设计模式的适用范围和操作步骤。

Ⅱ.运用技术支持教学资源和环境的建设

A .运用技术构建、维护信息化教学环境。

B .运用技术收集、评价现有的教学资源,加强资源的建设。

C .支持教师设计、开发新的教学资源。

Ⅲ.运用技术支持教学过程的优化

A .运用技术支持教师优化教与学的过程。

B .利用技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

C .支持和帮助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提高技术素养。

Ⅳ.运用技术支持信息化管理

A .运用技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

B .运用技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评估和评价。

C .运用技术支持学校和地区的各项管理工作。

Ⅴ.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自觉承担与技术相关的社会责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A .完全理解信息的重要性,自觉追踪技术革新的信息。

B .为师生创建安全、健康的信息化环境。

C .自觉遵守与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对他人开展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教育。

( 二 ) 绩效指标

1 、中央、地方各级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机构内专业人员绩效指标

( 1 )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正确理解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形成全面的教育技术观,具有利用技术进行终身学习的意识。(Ⅰ、 V )

( 2 )掌握各种技术系统的组成原理和操作技能,能对各种技术开发工具进行反思和评价,能快速排除各种软、硬件故障;能够为本地区构建、维护、管理、优化信息化教学环境,必要时可考虑研制、开发新系统。(Ⅰ、Ⅱ)

( 3 )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能够指导教师优化教与学的过程;掌握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方法,能够形成科学的研究课题,支持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Ⅰ、Ⅲ)

( 4 )运用技术广泛收集并整合优化各类教学资源、素材资源,征集有地区特色的学习资源,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资源库建设思路和管理方法;发挥地区资源中心促进教学的作用。(Ⅱ、Ⅲ、Ⅳ)

( 5 )熟练掌握网络及各种媒体的特性,掌握教学软件编制理论与实践,指导教师运用技术为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研发教学媒体产品并能恰当的评价其教学效果;能正确评价市场上的媒体产品并进行正确的选择;能采用适当的评价工具和技术方法对教育信息进行处理。(Ⅱ、Ⅲ、Ⅳ)

( 6 )了解所属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配备情况,为实施完善“校校通”卫星远程教育资源信息站建设、卫星宽带网技术,城域网资源建设技术提供指导、咨询或组织技术培训。(Ⅱ、Ⅳ)

( 7 )了解所属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工作的进展;研究各学科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规划及案例;制定本地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培训计划且能够指导本地区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课题的实施。(Ⅳ)

( 8 )熟悉学生、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和新课程标准,支持学生利用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支持教师运用技术提高教学和科研的能力,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积极促成课程内容与技术资源的深层次整合。(Ⅲ、Ⅳ)

( 9 )组织现代教育教学经验成果及校园网建设、应用、管理经验的交流和推广,充分利用技术与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同行及技术专家就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交流和探索,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教改。(Ⅱ、Ⅲ、Ⅳ)

( 10 )在使用技术过程中能自觉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倡导并监督师生使用安全、健康、平等、高效、规范的信息化环境,探索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及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Ⅴ)

2 、学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机构内专业人员绩效指标

( 1 )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正确理解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形成全面的教育技术观;具有利用技术进行终身学习的意识。(Ⅰ、Ⅴ)

( 2 )掌握各种技术系统的组成原理和操作技能,能对各种技术开发工具进行反思和评价,能快速排除各种软、硬件故障;能对现有的资源设备优化组合,必要时可研制、开发新系统。(Ⅰ、Ⅱ)

( 3 )依据本校实际情况,整体设计、构建、维护、管理信息化教学环境;并能拟定新的规划及配备方案,积极推进本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Ⅱ)

( 4 )具备以教学设计为核心的能力,支持教师利用技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掌握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完成一定的科研课题,支持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Ⅰ、Ⅱ、Ⅲ)

( 5 )熟练掌握网络及各种媒体的特性,掌握教学软件编制理论与实践,能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研发相应的教学媒体产品;能正确评价市场上媒体产品的优势与不足并能正确选择所需产品,能采用适当的评价工具和技术方法对教育信息进行处理。(Ⅰ、Ⅱ、Ⅳ)

( 6 )能利用技术广泛收集并整合优化校内外教学资源、素材资源,建成适合本校的学习资源中心;鼓励学生和教师用电子作品集展现自己的创新思维,发挥教学资源库系统平台在教学中的作用。(Ⅱ、Ⅳ)

( 7 )熟悉学生教育技术标准、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及新课程标准,能够把它们与课程内容和信息环境、资源、技术有效地整合在一起,设计基于技术的学与教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合作意识;组织校内信息化培训,支持教师运用技术提高教学和科研的能力。(Ⅲ、Ⅳ)

( 8 )运用技术辅助与支持管理人员的教学、校务过程管理和评估工作,发挥系统整体功能,保证教育技术有效开展;应用项目管理方法对教育技术应用与建设项目进行管理。(Ⅳ、Ⅴ)

( 9 )参加相关技术课题培训,与同事和同行交流推广运用教育技术实践的经验及校园网建设、应用、管理经验;有意识参与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勇于研发有难度的智能教学系统、集成化教学系统;对新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潜能与效度有一定预见。(Ⅰ、Ⅱ、、Ⅴ)

( 10 )在使用技术过程中能自觉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保证为师生构建平等、安全、健康、高效、规范的信息使用环境;监督他人使用,并对他人开展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教育。(Ⅴ)

3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专职教师绩效指标

( 1 )熟悉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正确理解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关注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及新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潜能与效度,具有利用技术进行终身学习的意识。(Ⅰ、Ⅴ)

( 2 )掌握技术系统的组成原理和操作技能,能对各种技术开发工具进行反思和评价,能排除碰到的软、硬件故障;能够维护、管理信息化教学环境。(Ⅰ、Ⅱ)

( 3 )能运用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借鉴新型教学设计模式,设计基于技术的学与教的实践,并有所创新。(Ⅰ、Ⅱ)

( 4 )熟练掌握网络及数字化媒体的特性,能规划、建设、维护和运用教学网络;掌握教学软件编制理论与实践,开发网络教学产品,支持教师利用技术设计、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并实施相应评价。(Ⅱ、Ⅲ、Ⅳ)

( 5 )熟知学生教育技术标准,通过讲授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具备信息的意识与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技术进行探究性、研究性、创新性的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利用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利用技术展现解决问题的过程。(Ⅲ)

( 6 )熟知教师教育技术标准,通过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使教师方便掌握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技巧,具有一定的利用技术自制教学课件的能力,指导并鼓励教师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改进教与学。(Ⅱ、Ⅲ、Ⅳ)

( 7 )熟知管理者教育技术标准,辅助并支持管理者实现本校信息化教育环境,探讨本校教师尚需具备的信息素养,运用技术支持教务、校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Ⅳ)

( 8 )熟悉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及培训中主动运用技术进行实践,能根据学科特点不断示范课程内容与技术资源有效整合的模式,实施评价并有所创新。(Ⅲ、Ⅳ)

( 9 )参加相关技术课题的培训,与同事和同行交流推广校园网应用、管理经验;有意识参与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尝试应用集成化教学系统,并思索其教学价值及改进措施。(Ⅱ、Ⅴ)

( 10 )在使用技术过程中能自觉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为师生提供规范、平等、安全、健康、合作的技术使用环境;监督他人使用,并对他人开展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教育。(Ⅴ)

参考文献

[1] 刘雍潜,李龙.教育技术基础 [M]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2 : 32

[2] 陈明选.目前高校电教人员的素质问题与对策探析 [J]. 电化教育研究. 1999 ,( 6)

[3] 杨福满,徐春华 .教育技术的领域发展与专业技能的要求 [J] .现代教育技术. 2004 ,( 3 )

[4] 南国农.世纪之交 , 电教者的使命 [J] .电化教育研究 . 1998 ,( 1 )

[5] 李龙,刘雍潜.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 [J]. 现代教育技术 . 2004 ,( 3 )

[6] 何克抗,李文光 . 教育技术学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7] 李克东 . 数字化学习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J] . 电化教育研究 . 2001 , ( 8 )

[8] 桑新民 . 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阶段性总结报告 [J] . 中国远程教育 , 2002 , ( 11 )

[9] 尹俊华主编 . 教育技术学导论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10] 刘成章主编 . 信息技术教育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11] 胡巍 . 论信息化社会教育技术人员信息素质的培养 [J]. 解放军艺术学院报. 2001 ,( 2 )

[12] 刘雍潜.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研究初探 [J]. 电化教育研究 .2002 ,( 7 )

[13] 何高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其启示 [J]. 现代教育技术. 2002 ,( 3 )

[14] 李运林 , 李克东 . 电化教育导论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

第7篇:教育技术范文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科; 理论与实践; 学术评价; 思维方式; 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郑确辉(1958—),男,广东恩平人。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E-mail:。

一、理论与实践不可分割

教育技术实践领域常对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存在着“理论脱离实践”、“理论空洞”的抱怨。教育技术实践对教育技术理论仍然有“距离感”。教育技术理论对教育技术实践中所产生的问题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科学的解释和有力的干预,教育技术理论仍然不能很好地解释发生的种种教育技术实践现象,说得多,做得少,存在着概念化、空泛化、形式化等弱点。常见的现象是很多研究成果仅仅在期刊杂志上秀一秀就销声匿迹了,“很多研究成果昙花一现”。[1]许多教育技术理论研究者对教育技术实践工作提出的种种解决方案常被教育技术一线的教师、工作者和决策者或束之高阁,或充耳不闻,或敬而远之。由于很多文章或太晦涩,或太抽象,或太理论,致使教育技术实践领域的同志觉得这样的理论研究对实践指导意义不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不强, “不能完整地理解、解释与指导教育生活”,最终不再关注。[2] 布迪厄称研究者的这种状态为“学究谬误”,马克思则称之为“将逻辑的事物错当成事物的逻辑”。[3]其重要原因是,在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过程中没有正确地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从而导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变得很复杂。

对客观规律的把握是理论的本质和功能。而实践的作用则是将这个理论付诸具体的社会实践以达到社会实现并检验这个社会实现,然后实践又反过来不断深化和完善理论并促进理论向前发展。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整个过程就是在这种理论与实践循环往复的互动中实现的。因此,不管是理论对于实践还是实践之于理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知与行的关系,有着难以分割的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所以,二者之间的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就是它们的本质。而就这一本质来说,它们之间相互脱节或者脱离是不合逻辑的,也是不可思议的。[4]我们知道,教育技术学科包含了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技术设计开发等三大层次。基础理论为应用理论提供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在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是具有稳定性、根本性、普遍性特点的理论原理。应用理论是基础理论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作用,产生效果,具有可操作性。技术设计与开发研究是把应用理论发展成为实际使用的形式,具有特定的实际目的或应用目标,研究结果一般只影响有限的范围。评价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的标准通常是看其是否提供了原理或理论,评价教育技术应用理论研究的标准通常是看其是否提供了针对教育技术工作实践中的具体性、应用性的指导方案。而评价教育技术设计开发研究的标准则是看其是否提供技术或技巧。它们各自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就逻辑关系而言,应用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是根据原理提出的。黑格尔曾说过,人类若有导师的话,那就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是因为他们叙说的是关于思维、关于世界运行这样一些问题的根本原理。亚里士多德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主要是因为他的研究是发现式、原理性的。亚里士多德最早创立的思维科学,是包括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在内的各门学问的学者都会遵循的理论;牛顿的力学原理,搞工程、机械的人都无一例外地去运用;没有一项电子技术不是在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指导下完成的。电脑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而层出不穷的电脑技术都是在图灵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的。由此可见,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基础理论、原理都是指导应用理论研究的,是关于“是什么”的研究指引着“应该怎样做”的研究。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应用理论研究和技术设计开发研究在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中占有主体地位,但这也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的存在,因为它作为学科的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5]

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也可以称为“教育技术哲学”。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主要研究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本质及其相互联系和运动规律等问题。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是教育技术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共同理论基础。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研究不对教育技术的具体工作和具体实践活动进行直接描述,而是对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进行理论抽象,寻找其中的决定因素和内在规律。其一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目的和历史任务;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相关学科、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学思想发展史、学科发展趋势;教育技术的结构及其内在联系;教育技术的属性与特征;教育技术的整体功能与作用以及与外部世界的相互关系;教育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技术领域内新现象、新事实、新理论的探讨;对国际教育技术的比较;对教育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等。由此可见,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研究要解决的是教育技术发展的方向性、战略性及最基本的问题,寻找其本质规律,达到这些目的,就可以对教育技术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当下的现实问题进行科学解释,同时也可以对教育技术事业的未来走向作出有一定科学依据而非盲目的预测。尽管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研究并非直接与教育技术实践发生关系,但却是教育技术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因为基础理论能够对实践产生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取决于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取决于基础理论问题的局部突破带动学理的整体建构。 [6]

教育技术学的应用理论研究和技术设计开发研究是在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是对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理论应用和实践应用。其特点是具有可操作性,是由普遍到特殊、由抽象到具体、由高到低、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研究方向是下行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技术的应用是不能直接产生科学理论的,理论的科学应用同样也不会直接产生技术构思。技术的发展必须要有科学理论作为依靠,但这种依靠不是“运用”,即使是“创造性运用”也不行。科学理论只是为技术指明前进的方向,理论只有通过哪怕是最原始的手工技术才能干预实践。因此,较之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尤其是技术设计开发研究与实践的联系更紧密,更直接。也可以说,应用理论研究和技术设计开发研究是应实践的呼唤、实践的需要而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由于应用理论研究和技术设计开发研究立足于实践并与实践紧密联系,因此,应用理论研究和技术设计开发研究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有非常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应用性。这样,说理论脱离实践尤其是应用理论研究和技术设计开发研究脱离实践就显得不合逻辑了。

二、理论研究存在的不足

基础理论研究也好,应用理论研究也好,技术设计开发研究也好,应该不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但为什么又会产生理论脱离实践这样的说法呢?究其原因应是多方面的,既有理论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历史的原因,但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原因是比较主要的。

一是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仍然处于初级状态,还未达到成熟阶段,各层次理论体系还有待完善。1983年,教育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建立,而在1993年才确立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只有约20年的历史,仍处于弱冠之年。因此,它的学科建设因时间短还不够成熟,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提升完善。这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还没有建立一个由基础理论体系、应用理论体系和技术设计开发体系构成的相对完整的学科建设体系。另外,从事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研究队伍和从事教育技术事业的一线实践教师、管理人员和决策者对教育技术研究的学科性质在观念上、认识上还存在不足,即认为教育技术学科既然是应用型学科就可以忽略基础理论,甚至应用理论也可以忽略。教育教学一线及有关实践部门的一些研究成果多半仍停留在经验层次、技术层次的描述,而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界的一些研究成果又多半偏重于思辩和抽象,缺乏实证性研究。这三部分研究处于相互游离状态,主要因为三者之间缺乏中间层次的过渡性研究。这样一来,使得教育技术学科理论研究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和技术设计开发研究层次不分,混为一体。在这种情况下,一直以来习惯局限于经验、技术层次描述和总结的人并不能理解基础理论研究的抽象性,只是简单套用应用理论研究,甚至是用技术设计开发研究的标准去评价基础理论研究,这就使他们觉得“理论脱离实践”了。[7]

二是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存在着学术浮躁现象。在教育技术理论研究过程中,采取开放的态度,积极引进移植国外的学术思想和其他领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开展多学科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学术工作,必须对相关理论及思想有深入的研究,必须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术作风和宁静致远的心境从事学术研究,才有可能做好这个工作,才有可能做出成效。近年来学术浮躁风气也影响了教育技术研究界,出现了热衷于照搬其他学科的新名词、新概念的现象。这些功利化倾向明显的心态及用炒作新闻的手法开展的所谓“研究”极少甚至没有科学价值,更不要说能够形成具有指导实践的学科理论体系了。若要求此类“研究”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则是不切实际的。由此可见,“理论脱离实践”的说法并非是理论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部分在一线的同志没有分清真伪,将假学术混同于真学术,模糊了这两者的基本界限所导致的。[8]

三是学术评价存在着一些误区。一般来说,一门学科只有形成了成熟的、系统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之后,才有可能具有指导实践的整体学术功能。而在此之前,即在理论研究的初期阶段,不管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理论研究、技术设计开发研究,都需要必要的准备与洗礼,也就是说需要形成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使各种不同的观点相互交锋、碰撞、融合和同构。诚如波普尔所言,知识的增长完全依赖于见解不一;需要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让学者在辽阔的学术大地上自由驰骋,在浩瀚的学术天空上自由翱翔,只有完成了这一过程,成熟的、系统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才能形成。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过程中,有的观点退出了学术舞台,有的则融合进其他思想观点,这些观点对促进学术发展和学科的成熟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学术启迪作用,但这些观点则鲜有指导社会实践的实际作用。由此可见,那些一开始就要求学术研究具有指导实践作用的意见和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基本规律,既不利于学科建设,也会误导实践。

四是应用理论没有与具体实践领域相适切。应用理论严格意义上应分为两大部分:一般性应用理论和专门性应用理论。对于性质相同的不同实践领域来说,一般性应用理论对它们具有普遍理论指导作用。而对于某一具体实践领域的具体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从而形成解决这个具体问题的技术设计开发方法则是专门性应用理论的任务。由此可见,专门性应用理论并不具备普遍性的指导作用,若把它错用到不合适的领域和问题上,必然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后果,而这种情况才真的是“理论脱离实践”。 [9]

五是在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中出现“繁荣”与“落后”并存的局面。这里所说的“繁荣”并非是指包括研究队伍和文献在内的质量上的“繁荣”,而是指包括这两者在内的数量上的“繁荣”;“落后”也并非是指数量上的“落后”,而是指质量上的差强人意。虽然现时人人都可以杜撰一本专著,建立一个体系,发表几篇论文,完成几个课题,但教育技术理论仍然没有多大发展。可以说,论著、体系非常壮观。造成这种外强中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存在着所谓“流派”的研究现象。在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中,由于存在着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原因,于是形成了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的各种“流派”。毫无疑问,在理论研究领域若真的能够形成百家争鸣的各种健康“流派”,倒也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这定能为理论研究作出贡献。非常难得的是,这样的“流派”也确实存在于我国的教育技术理论研究领域里。但也有一些糟糕的情况,出现你扯“一面大旗”,我占“两个山头”,你弄一、二个系列,我来三、四套丛书,你印出“概论”,我刊行“通论”,他出版“试论”、“又论”、“再论”,还有的执着于抽象概念的辨析,喜欢炒作新概念、新名词,热衷展望新的发展方向,当然这可能对学术争鸣与理论的发展有利,但也有相当部分是 “胡论”、“乱论”、“文字游戏”及“低水平重复”,这些令严肃的学术人深恶痛绝的行为混迹其中,当然更难以指导实践。[10]

六是对教育技术实践的理解存在模糊现象。过去人们把教育技术的连串教育行为、习惯性反应等活动都当作是教育技术实践,这是不够科学的。教育技术实践不是纯感性、无目的的活动,而是在一定教育观念或理论引导下的、系统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教育行动,教育技术实践的主体是人,而人在实践中是会产生观念,吸收理念的。因此,在教育技术实践的背后都藏着一定的教育技术观念,并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个实践的走向,教育技术理论总是关联着教育技术实践。“向实践性”是教育技术理论的本性,决定了它必然走向教育技术实践,回归教育技术实践,因此教育技术理论不可能脱离教育技术实践,而过去人们所理解的教育技术行为、活动等并不等于是教育技术实践,尽管它们含有其成分。[11]

七是教育技术理论存在着对教育技术实践过度关联的现象。教育技术理论形成的很多创新想法可以提高实践者的认识水平,使他们能够在新理论、新观念的引导下开展新实践、新探索,从而推进教育技术改革的新局面、新形势。但在过往的实际工作中,人们已经习惯了对教育技术实践进行全面的、无微不至的指导,对实践者的教育活动细节也进行了精细设计,以至教育技术理论对教育技术实践的指导异化成为理论训导、征服的过程。实际上,理论所能做的是对实践者的“灵性”和“悟性”的点拨,要遵循“方法论上的提醒”原则,即在具体的研究中,保持对所使用方法的适用范围,在研究中避免各种彼此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倾向,[12] 即“点到即止”、“抛砖引玉”。把理论当作一种警语、一种提醒,这有助于实践者“厘清”问题,[13]有助于实践者对理论和实践性知识的感悟和体认。若还要进一步对实践者“手把手”地指导,具体到实践者应该怎么做的方案设计层次就会吃力不讨好,理论就会从实践的帮助者变成实践的扼杀者,造成理论脱离实践的不良后果。[14]

三、提高理论水平需要形成合力

社会转型时期是一个有其自身特点的时代,其中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从理性和客观上迫切需要理论发展,但同时在感性和主观上骚动不安,社会普遍存在着精神层面的浮躁心理。这表现在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就是在功利意识的驱动下重应用理论研究,尤其是技术设计开发研究,而轻基础理论研究,往往还会否定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价值。统一严密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是由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技术设计开发等三大方面共同建构起来的,它们既相对独立而又不可分割。他们的建设、发展与完善是相互以对方为依据、基础和条件的。应用理论研究要获得发展就必须要求基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发展,而技术设计开发研究要获得发展就必须要求应用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发展。要解决人们在应用理论层面的困惑和问题,解决之匙不是在应用理论层面寻找,而应在基础理论层面全面准确把握相关本质和规律;要解决人们在技术开发层面的困惑和问题,解决之匙不是在技术设计开发层面寻找,而应在应用理论层面准确把握相关本质和规律。可以说,抛开基础理论研究的应用理论研究是一种盲目的空忙,抛开应用理论研究的技术设计开发研究也是一种盲目的空忙,即使一时有效,也终非长久之计,很难经受得住历史的检验。因此,对于研究者来说,要想取得开展应用理论研究的学术功力,则必须具有对基础理论的相当把握,而要想取得开展技术设计开发研究的功力,则必须具有对应用理论的相当把握。而对于一门应用学科来说,要想开展相应的应用理论建设工作,首先需要具有深入系统的基础理论建设工作;要想开展相应的技术设计开发理论建设工作,则首先需要具有深入系统的应用理论建设工作,否则就会在教育技术实践所提出的现实问题面前束手无策。[15]

教育技术理论与教育技术实践相联系是一个重要课题,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走极端。教育技术理论当然要密切联系教育技术实践,要科学地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但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教育技术实践,不应搞成可直接交给实践者去实施的处方型教育技术理论,教育技术理论若是变成这样,就是对教育技术实践的侵权,因为这不属于教育技术理论的职责范围。教育技术理论对教育技术实践的指导不应“天衣无缝”,而应留有余地,教育技术理论的不严密性有助于为教育技术实践留下充足的发挥空间。教育技术实践需要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但教育技术实践不能把教育技术理论当教条,亦步亦趋,而应对教育技术理论有所偏离、发挥,这样更加有助于实现两者之间的联系,实现双赢。离开实践沃土的教育技术理论会枯竭,教育技术实践离开教育技术理论同样也会枯竭。教育技术理论与教育技术实践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就是要在这两者之间保持适度,应有合适的张力。不是用教育技术理论去框定教育技术实践,任意摆弄教育技术实践。任何超越这种适度的行为都会造成教育技术理论的越权越位,因为教育技术理论无论如何都难以直接改善教育技术实践本身,只能影响实践者本人;也不是撇开教育技术理论的行为及活动,因为这不属于教育技术实践,任何超越这种限度的行为都会造成教育技术理论的越权越位及教育技术实践的理论超载,从而给理论和实践都造成伤害。因此,只有对教育技术理论和教育技术实践保持一种适度的信仰,以平等、互适、对话的心态展开相互作用、相互诱生与主动交合,才能使它们进入良好的联系状态。[16]

教育技术理论研究需要科学的学术评价,但开展严肃科学的学术评价工作应当设有必要的前提,这就是深入研究和科学把握学术评价的标准。然而,近年来,对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工作进行不甚科学的评价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评价既没有深入研究,更谈不上科学把握学术评价的标准。这类评价的盲目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否定学术研究的科学认识价值;二是把实践应用价值作为衡量一切学术研究工作的唯一标准,既不问学术研究的层次性,也不看是不是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而且往往把实践应用价值等同于非理性的急功近利短期利益,这是造成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研究发展缓慢和教育技术事业所面临的诸多理论困难的主要原因。只有建立起严肃科学的学术评价工作体系,才能使教育技术事业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才能建设比较健全、比较成熟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因为学术评价是学科建设和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而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就必须深入研究学术评价标准,对学术评价工作做到科学、严肃、认真;要建设适合学术评价规律要求的学术评价制度,就要做到学术评价的科学性、民主性及制度化,要总结发达国家的经验,从国外学术评价制度中借鉴好的做法。[17]

第8篇:教育技术范文

信息技术在当前的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模式,而且也提升了信息传输的速度,更好地满足了当前社会中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因此,在教育教学中,需要加快对信息技术的推广力度,使职业技术能够更好地为人们带来便利。基于此,文中分析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信息技术;职业技术教育;网络

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多数学生在文化课方面都比较薄弱。如何在提升学生文化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的技能是当前教育学界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通过分析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期望能够对突破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难题起到借鉴意义。

一、提升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突破教育的局限性。首先,教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教育,这是由于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其次,教师要转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经过教育教学实践可以得知,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能够较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在实践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然后根据实践需要再积极选择最优的多媒体信息处理方式[1],更好地服务于当前教育教学的需要。最后,教师在开展实践教育中,需要学会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的工具,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

二、教师与学生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信息技术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实践教育中,不仅教师要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学生也要发挥自身的作用。一方面,教师要确立自己的位置,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组织,同时组织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投入到学习中;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中要积极接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尽管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以及活动带来更好地服务,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2],但是教师要把握一个关键点,即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时,信息技术是一种辅助工具,不能取代教师的指导作用。同时,教师所提供的学习资料也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

三、制定良好的评估制度

为了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可以引入评估制度,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课件的内容。需要坚持精确性,同时保证内容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师在选择、制作教学课件时,需要注重对内容的提炼。其次是教学质量的评估。需要做到目标明确、符合逻辑以及确立合理性。再次是掌握学生对教育知识接收的能力,保证教师在课堂中所传授的知识难度适当。最后是技术质量,这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根据适当的学习材料提供科学的材料补充,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还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对教学课件进行适当的美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充分利用当前的网络工具

信息技术为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工作。在当前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充分利于网络工具来开展教育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从而使得教育教学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3]。例如,教师可以采用目前学生应用比较广泛的微信、微博等网络工具,把一些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内容和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不再受到环境、时间以及地点的限制,切实提升教育教学的灵活性。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浏览网上的教学资源,增强对同一内容以及问题的了解,切实把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中,不断丰富教育教学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把信息技术引入教育教学中,从四个方面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教育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教育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能够较好地提升教育效果,这对于教育教学工作而言,也是很大的改革与进步。在信息技术辅助下,教育教学工作都可以在信息技术系统中找到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点,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进而实现职业教学培养人才的目标。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需要广泛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中。

作者:杨晓琴 单位:甘肃省迭部县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姜玉莲,刘莉.第七次“中国远程教育教师论坛”综述真正的魔术师:信息技术在开放大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6):5-10.

第9篇:教育技术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教育技术应用

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关系到人才培养优劣的关键问题,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所在。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已日益成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新的“增长点”。我们都知道,现代教育技术是以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探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与方法。教育技术94定义讲到: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该定义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表述为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的提法,体现了现代教学观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传授知识转向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大转变。可见,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多媒体教学系统

我们可以把教育技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硬件方面,那就是大家熟知的多媒体教学设施等的硬件配备;另一个就是软件方面,通常可以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网络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以及自身运用现代化教育设施的能力。经过调查,我校多媒体教学设施在2005前,多媒体教学室为38个,2005-2006年为48个,2007-2008年达120个,并设有多媒体教学控制室,全面监控多媒体教学室的使用状况。在硬件资源配备上,最高经费达100余万元/年,在软件资源配备上,最高经费达10余万元/年。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我校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日益强大,在多媒体教学的硬件装备上已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层次。

作为以应用为主的学校管理和教学,我们每天都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开展课余讲座,学术报告等。利用网络进行工作与业余学习,而用得如何,实在是难以用一个简单的或“规范”的标准来衡量,无论从哪个角度,脱离了“用”,什么技术都没有任何意义。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可以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运用图、文、声、像等多感观、多刺激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创新性思维。教育技术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还可以促进创作思维的发展,培养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推进素质教育,同时,还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缩短教学时间等。目前我们大部分教师都越来越喜欢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越来越自觉地翻阅资料并自制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

二、校园网络

1.对教师:校园网络组建多年,实现了网上办公、数字校园、网络课程、学生寝室上网、学生校园一卡通等一系列网络自动化设施。这无疑为我们的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教师而言,可以通过校园网络进行电子备课,资料查询,自身专业发展以及教学科研等。从认知理论来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各种教学媒体与手段融为一体,教学媒体是硬件资源,那么教学手段就是软件资源。教学手段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自身专业水平与教育教学能力同时,通过校园网络,各种网络课程,可以实现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手段。而数字校园、网上办公系统为办公自动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对学生: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与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认知过程,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各种信息和环境条件。新的教学理论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能积极进行信息处理的主动学习者,而教师要提供能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现代教育技术,不光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方便,也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便利。教师课堂上布置的教学任务,学生可以在寝室利用校园网络进行资料查询,校园图书馆的网络化也给学生查询资料提供便利,学生通过校园网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课外学习,远程学习,不光拓展了自身的知识面,还增进了师生间的沟通与了解。同时,学校组建的校园一卡通服务系统,为学生的校园学习与生活提供了便捷。

三、教育技术应用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师使用教育技术媒体授课的思想观念不够。这里教师的所指,应该是一小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老的教师,他们认为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就够了,没必要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的从来都不上一堂多媒体课,因而他们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也十分溃乏。

2.教师运用媒体的技术不高。尽管我们每年至少会针对教师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多媒体技能培训,但受思想观念的影响,有的不想学,有的认为没必要学,教学与技术脱节。特别是新型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引入,教师对新系统的基本操作不熟练,使得每堂课都需有专业人员为他们纠正操作错误,或者是指导他们操作。严重情况会造成系统罢工而无法上课。

3.学校对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宣传力度不够。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课堂教学,而运用媒体的技术可以由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来完成,这样就造成了教学与技术的脱节,因此教师参不参加教育技术培训、上不上多媒体课都无关紧要,只要能把课上好就行,当然这与学校对此的重视程度有关。

4.教师制作课件的随意性大。我们说课堂教学的课件可以不如比赛课件那么做得精致,你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把每堂课都做得精致。但是我们要懂得一般课件的基本要素,即要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选择一个合适的制作软件,课件画面要有一定的视觉效果,不一定要很美,但是要觉得合理。一个课件并不是简单的文字的堆砌,满屏文字的出现与传统黑板教学没有区别。近年来,学校提出要把好课件质量关,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审核,不符合要求的课件不予以在多媒体教学室上课,我想这一举措对提高课件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优化教学信息的组织和管理,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效率与质量,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现代教育技术还可以促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推动教学样式的多样化发展,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先进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运用,校园网络的全面建设与运用,迎合了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为我们实现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打下了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