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第1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1.信息技术应用的硬件条件不足

城市的学校教学条件一般较好,但是在我国的不发达地区,许多学校的硬件设施水平还没有达到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水平。一般的学校会有一个大的多媒体教师,学校也有互联网服务,但是一次只能满足一个班级的授课需求。具有这样条件的学校,这个多媒体教室也不是随便用的,只有公开课的时候学校才会允许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室。硬件条件达不到标准,信息技术无法走进数学课堂,更不要提有效的整合了。

2.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足

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对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整合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工作在一线的骨干教师,大多年龄偏大,他们的计算机水平不高,也没有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教师对于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没有信心,也没有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停滞不前。

3.课件制作的封闭性较大

课件的质量,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制约着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只有质量高的课件,才能合理地展示与分析课堂教学的重难点,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课件的制作是十分费时与费力的,教师之间共同分享与讨论,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与教学质量。但大多数教师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相互保留教学经验,造成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不足。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方法分析

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整合,需要采用正确的方法。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出几点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小学数学课堂导入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对于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启发性作用。一般来说,教师在对课堂活动进行导入时,需要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有效地集中,让学生的兴趣点得到点燃,促进学生求知欲望的增强。要在课堂导入环节做到这些,老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对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好奇心。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环节中,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不断思考与探究,创设一个更加轻松与愉快的课堂氛围。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四边形的知识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文字描述以及简单的图片,对四边形的分类与特点进行学习是十分枯燥的,也无法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而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更多形象与直观的例子,会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融入到小学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从生活中提取一些与四边形相关的例子,为学生讲解四边形知识。教师可以将学校中花坛的照片,学生课桌图片以及学校的平面图等作为课堂导入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事物对数学课本中的知识有所了解。视觉感受对于小学生来讲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做课堂导入活动,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发。

2.利用信息技术,讲解数学重难点

每一节小学数学课,都会有其重难点。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小学生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利用信息技术对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形象化讲解,会使小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与吸引数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的解决,会推动数学教学活动向前发展,也会使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负担得以减少。比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需要向小学生阐述面积的概念以及面积单位的由来。教师可以利用动画的播放,通过呈现长方形的长与宽,划定长方形面积所表达的区域,让学生理解面积的定义,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

3.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科规律进行提示,有利于小学生数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提高。学习规律的明确,有利于小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小学生认识到数学题目的解题思路,从而使他们能够理解整体的规律,进而做到自主学习。比如在讲解分数运算的时候,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分数通分的知识。那么,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为学生罗列几个分数加法运算,让学生认识到加法运算的方法就是先通分,再将分子相加。再为学生罗列几个分数减法运算,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数学学习规律。学习规律的掌握,会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清晰,从而在对其它知识点的掌握上,能够更好的把握。

三、结语

第2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动人类进入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社会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毫无疑问也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是师生平等对话互动的过程。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迅速、高效、生动地传播信息,实现个性化互动的交流方式,是摆在我们中小学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现就如何把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为数学课程提供资源

应用信息技术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能创设出声情并茂的

场景,使学生手中有物,目中有景,口中有所言,心中有所想。我们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融入课堂,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小学数学论文,这样学生的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在创设的场景中尽情地发挥作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这些教学资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和问题的呈现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一年级“统计”内容时,我设计课件引入色彩鲜艳的画面、生动活泼的卡通人物给孩子们以美的享受,在比较真实的展现教学过程的同时,使他们体会到记录的重要、方法的多样,进而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以《九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一课为例,就可以在资源库中找到用手指指法记忆九的乘法口诀的图片和一段关于乘法口诀的动画视频,这些资料都可以在网上点击预览,需要的话直接下载到指定的地点就可以使用了。如果还有需要的话,还可以通过百度、 google、雅虎等搜索引擎进一步搜集资料龙源期刊。多媒体凭借其特有的方式,为孩子们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掌握数学知识平台,在这个过程中也增长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使数学贴近生活实际。

为什么许多的孩子对数学缺少兴趣呢?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计算机教学可展示优美的图象、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计算机的动画、渐变、叠加等效果和计算机的声像功能能将知识难点和某些过程直观化,以多种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深化认识程度,并通过揭示内在的规律和现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多媒体可以变静为动,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演示,强化算理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小学数学论文,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我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比较容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解决了课堂教学内容的许多矛盾,增强了教学效果,使声、形、色并茂,给小学生鲜明的表象,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的知识更多更广。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放开一些,真正把学生看作课堂的主人,从他们最近的发展区出发,给其更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体尝成功的愉悦。例如,在应用电脑课件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用优美的图案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再现学校派来了三辆汽车来接同学们去旅游的画面,伴随教师的提问:同学们猜一猜看,你们最喜欢坐哪一辆车?为什么?接让学生观看三辆车行进的效果图:第一辆车,车轮是方的,车子在行驶时颠簸不已;第二辆车,车轮虽是圆的,但它的轴心没有装在中间小学数学论文,车子在行驶时也会颠簸;只有第三辆车,车轮是圆的,车轴装在中向,车子行驶起来,又快又稳;为什么第三辆车开起来又快又稳呢?认识了圆以后,就能圆满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生动的画面完全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中去了。在这一主体活动中,学生呈现出极高的热情,很快理解了题意,进行了解答。这样的教学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在思考发现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四、利用信息技术因材施教的进行练习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为智力的活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还反馈了信息并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龙源期刊。

例如,在《百分数的意义》的练习环节中,学生可以任意点击课件动画图中的任意景物,问题和答案是不惟一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有效地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均得到训练,这一点光靠教师是很难做到的。

在练习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调节学生大脑兴奋小学数学论文,减少疲劳,焕发精神,让他们利用自己的无意注意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技术的反馈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精神,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心态,达到了扩展思维,提高练习效率的目的。利用信息技术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与计算机的表扬和鼓励中不断进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发挥,让各类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机会。

总之,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环境下,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比传统的课堂讲授,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学生也能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学习的兴趣、能力和效率越来越高。我们应努力使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开创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第3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新的课程改革已进行了三年,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离学生越来越近了,离生活越来越近了,课堂越来越有生气了。

然而,在欣喜之余,老师们也存在着许多的困惑,即有对教学的困惑,也有对改革的困惑。如何应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保障课堂教学改革顺利前行呢?概括起来说,即是保障有效、抓实基础、注重运用、综合发展。

一、保障有效

这里所说的有效,主要指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的有效性与学的有效性。

1、教的有效性。指的是教学方法不仅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内容,应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简单地说,就是你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要有教学效益,不能为了使用方法而使用方法,诸如当前的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都应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采用,而不是为了追求这一形式而运用。

因而,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即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2、学的有效性。

【镜头】

我在黑板上带领大家归纳、总结用小数表示的单、复名数之间的转换特点,随着总结的不断深入,一些原本还有些模糊的学生,思维逐渐地清晰起来了,慢慢地找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抓手。此时,我一眼扫去,发现“M”也很认真地在听,在写,还时不时地皱皱眉,从他的学习情势上来看,(教学论文 )他学的很认真,心想今天“M”或许掌握了一直没有掌握的名数互化的内容了。

可等到全班学生进行练习时,发现“M”的作业几乎还都是错的,并且,错的内容就是刚刚大家讨论过的错例。

【思考】

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学习,不讲话,是不是就能一定把学习搞好呢?通过M这个例子,最起码可以看出,所谓的专心听讲、不讲话、守纪律,不一定能达到真正的有效学习。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学习是否有效,并不与这个人的一些外在的表现相关联。只有当这种外面学习的表现是因为内在学习的动机的自然流露时,外在的表现才能显现出学习状态的某些特征。那什么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呢?

一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里所说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流露出来了,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做作出来的,做作出来的积极性是被动的、应付式的,他不是学习者真实学习情感的流露。只有真正发自于学习者内心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促进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有效学习。

二是实实在在地体验学习过程。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学习者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体验过程,学习者只有在实实在在地体验过程中,才能感受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与脉络,才能体味到学习的三味,才能把知识一点一滴地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那些蜻蜓点水式地学习的人,是很难把握所要学习知识的核心。

三是掌握学习方法是学习的首要。学习知识的过程不只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的点对点的学习,而是借助对某一个有代表性的学习内容的学习,以期达到对点所在面上所有内容的全面把握,这就是要求学习者不仅仅把学习的内容作为学习重点,更要把学会学习的方法作为学习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了相应的学习方法,学习的效率才能提高,学习才能真正到学习的目的。

二、抓实基础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一直在回避传统教学中的“双基”问题,好像只要一谈到“双基”就不是新课改了,把传统教学中的“双基”训练与新课改对立起来。可以说这是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曲解,正是由于当前存在着不同层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误读,形成了一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漂浮现象,不少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没有形成。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不是对原有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它应是在保持传统教学中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只有这样,进行的改革才会有根,才会基础,才能脚踏实地。

因而,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不应忘记合作、探究的基础,如果失去了合作、探究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基础知识,那时的合作、探究只能成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形式而已,更何况,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自主、合作、探究都无法实现的。

为此,今后的教学中,应把“双基”训练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机的整合起来,让学生在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双基”也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注重运用

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是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关系,应成为我们教学中关注的一个重点。

原有的教材与生活实际也有联系,但相对来说,那种联系是间接,或很牵强的,甚至是造作的。同时,原有教材在知识运用时,大量出现的都是封闭式的练习内容,模式化的思维方式。这时的运用,与其说是运用,还不如说是在进行简单化的训练,它只单纯地考虑到了如何达成数学学科学习的需要,没有考虑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数学学习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这种枯燥的运用,时间一长,不仅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也割裂了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更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为此,在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处理好知识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当前的很多学习内容都是从生活中寻找来的素材,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解读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的眼光,使他们从纷繁的

生活现象中把握住数学内容。

二是处理好封闭性与开放性的关系。通过一些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会筛选、甄别、比较、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提升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

三是处理好多样化与最优化的关系。学生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多样化与最优化是不可避免的一组问题,我们应在鼓励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走上最优化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引导学生的思维螺旋式的上升。

四、综合发展

从一些学生学习反馈情况来看,我们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第4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游戏似乎天生就没有抗拒力。而我们也正好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种天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游戏情境。这样同学们既可以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又可以学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案例】执教“除法”的时候,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除法计算练习,我创设了“邮递员送信”的游戏情境。具体是这样进行操作的:我把一些上面写有各种除法算式的卡片交给同学们,然后再在讲台上放置写有若干答案的信箱。然后要求同学们充当邮递员把信件投入到相应答案的邮箱中。最后,再打开信箱看看到底有多少是正确的,多少是错误的。然后全班同学一起再探索问题的答案,最终把信件投入正确答案的邮箱当中。在上述游戏情境的创设当中,我通过创设“邮递员送信”的游戏情境让同学们进行除法计算。这样的计算方式非常新颖,同学们可以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打开邮箱之后,对于错误答案的信件,我带领同学们一起给出正确答案,这对于那些出现错误的同学也是一种很好的提示。既帮助同学们掌握了正确的计算方法,也不至于让做错题的同学丢面子。可以说,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游戏情境创设。

二、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创设和运用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创设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数学素养提高的有效方式。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是非常必要的。当然,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直接提出问题,而是巧妙地提出问题,进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案例】执教“圆”的时候,在课堂导入阶段,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哪位同学可以回答为什么自行车可以行驶得那么平稳且快速。”问题提出之后立刻有同学回答说:“那是因为自行车的轮子是圆形的。”这个答案无疑是正确的,我接着问:“为什么自行车的轮子不做成椭圆形的、长方形的或者正方形的?而要做成圆形的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探究兴趣,成为同学们进行课堂探究的导火索。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有效地引导,同学们很快掌握和理解了圆、圆心、直径、半径等概念和性质。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效果,主要是因为之前的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引导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必须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同学们在问题情境中探索知识。

三、结语

第5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大脑常会出现特有的兴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通常会积极地思考,千方百计地想要知道其中的奥秘,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个认知特点,采用疑问的方式导入,以触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学生产生探索“奥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地完成教学目标。案例2:五年级上册“认识小数”教学片断。师(板书三个“1”,设疑):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三个“1”相等吗?生:相等。师(在第二个1后面加个0,成为10,在第三个1后面加两个0,成为100,继续设疑):现在这三个数还是相等的吗?生:不相等了。师(设疑启发):那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让这三个数仍然相等呢?学生疑惑着思考起来。师(导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小数”。通过设疑的方式,层层启发学生的思维,轻松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有助于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生活导入,迁移运用能力

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数学知识都产生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而小学生对于生活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因此,若从生活的角度进行课堂导入,将有助于营造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入手,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迁移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案例3:五年级下册“认识分数”的教学片断。师:小朋友们,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很多数,谁来说说,我们都学了哪些数字呢?生1:有1、2、3、4、5、6、7、8、9等等。生2:还有33、57、170、280等等很多很多。师:是的,我们学了很多了数,但是这些都是整数。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情况光用整数是无法完全解决问题的。如我们要把一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或者4个小朋友,则每个小朋友得到的蛋糕是多少呢?学生一脸疑惑状。师:还是整数吗?生:不是。师:没错,很显然不会是整数,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数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数(板书)。通过简短的课前谈话,以分蛋糕的事例,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引出“分数”的学习,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有助于迁移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结语

第6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质量;优化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因其独特的优越性长期被人们所普遍采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它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过程。因而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一直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点做法: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几何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解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由于年龄关系,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的阶段,解答相对复杂的图形就显得力不从心。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让静止的几何图形动起来,问题就变得简单了。例如:教学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脑演示用平移、加线、旋转、重组重叠图形等方法化解难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让学生看到具体形象的过程理解图形的组成,从而找到解题方法。

但在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注意“度”的把握。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为了赶时髦每一节课都用多媒体。开始的时候,很有新鲜感,可在反思中觉得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多媒体,太多的刺激会让学生疲惫不堪,降低课堂的教学效率。而只有适当使用,才会发挥的优越性。多媒体技术毕竟是手段,而且只是一种手段。

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预设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做出的设计性的展望。目的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进行。生成是在课堂中自然出现的,这种出现与教材的精心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充分的预设不会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同样重要。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就首先要有生成意识,宽容的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善于抓住和筛选有效的生成资源。就像布卢姆说的那样:“人们无法预测教学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同样,没有了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

四、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小组合作学习要讲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什么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组织进行。内容简单的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较难的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再组织小组合作。这样,每个人都有思维上的参与,实现人人学数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应的规则。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即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成绩等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为目标的。笔者曾在学校组织的家长开放日,教《应用题的练习》(四年级)时要求学生四人小组自主分工:一是把应用题拼组完整,二是读题,三是写出算式,四是说出解题思路。在反馈过程中,证明四年级的学生自己能做出优势互补的合理的安排。动手能力强的拼,朗读水平高的读,书写能力强的写,条理清晰的说。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得以彰显,使大家都得到了锻炼并发挥了自身的长处,得到了听课老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的策略

第7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成功、有效的教学情境,为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建“事半功倍”奇功。预设教学情境的原则是:创造性使用教材;提高提问的“含金量”;考虑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方法包括借助生动故事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欲望创设情景、再现生活场景带入数学情境等多种。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情景教学是各科课堂教学中通常都会采用的一种策略。成功、有效的教学情境可诱发学生潜藏心底的智慧灵光,使课堂教学灵动活跃,充盈思考与探究的精彩,为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建“事半功倍”奇功。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应该是数学课堂导演大师,善于预先创设并能根据课堂教学需求随时捕捉有效的情境。一般来说,课堂教学情境的预设,离不开对教材的探究,对学情的深思熟虑。而一旦进入课堂,各种偶发情况会打乱你的预设,这时,就需要数学教师因势利导,应景设境,量入为出。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现行的教材,经过编审专家的校编,可以说已经较为科学了。然而,一名好的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并非是“以本为本”的,往往会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根据自己学生的生活阅历,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对教材进行大胆的二次整合。把书中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数学问题,改造为学生的课间生活问题等,比如踢足球,玩跳绳,就可以预设出一个更容易让学生激情澎湃,思维活跃的情境。

2。提高课堂提问的“含金量”,拒绝泛问与乏问

(1)改变问话的方式。要尽可能避免简单的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在新课导入时,多用设问,甚至是反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换言之,就是要能引起学生参与的意识,让问题在学生完成一系列的探究后,才找寻到答案。

(2)问在当问处。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学习特点,多数学生的状况,在大多数学生存在疑难点的地方提问,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的勇气,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数学课堂收获学习的快乐。

(3)围绕重难点设计问题,创编情景剧展示问题,让数学课堂成为真实生活的场景再现,引发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原来,生活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解决。比如,在讲解利息问题时,可以这样设问:老师手里有1500元钱,一年之内用不到,想存起来。有半年期和一年期的存储选择(师出示不同存取的利率),同学们帮老师选择比较实惠的存法,该是哪一种呢?过会儿,希望大家把意见及理由告诉老师,好不好?

3。考虑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话题的选择宜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契合学生生活的话题,能激起学生表达与探究的热情。1。借助生动故事创设情景对于小学生来说,故事中显现出来的数学问题,更能使他们产生探究的兴趣,还有就是找到答案的勇气。2。激发学习欲望创设情景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可设计这样的“激情导入”:“一只羊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长5米的绳子栓在草地上,问小羊能够活动的范围有多大?小羊能够活动的最大面积是一个什么图形?如何求这个圆的面积呢?”学生对所提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就会唤醒弄懂问题的决心。

3。再现生活场景带入学习情境

在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时,农村数学教师可根据教科书中情景的意义,选择一个农村孩子熟悉的替代情景来进行教学:秋天到了,苞米成熟了。昨天老师回到家里,蒸熟了20个苞米(出示早已画好的20个苞米示意图),今天早上又蒸熟了5个苞米(再在黑板上画5个苞米),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我想,创设这样一个农村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远比照本宣科课本上的应用题更有诱惑力。

4。实物直观演示创设情景

在教授“加减法简便算法”这个知识点时,我出了这个算式“15+8”,并最追问怎样简算合适呢?小学生尽管互相讨论了多时,但一脸的茫然,我知道该是实物演示建功的时候了,于是,我把准备的23支铅笔分成两把,一把15支,一把8支,并问道,同学们,这两把铅笔共是多少支?怎样算才简便呢?看好了,老师从8支里拿出5支,放到了15支这里,这时,两把铅笔各有什么变化?铅笔的总支数变化了吗(引导学生讨论,写出运算过程)?再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的简便方法,结果学生掌握的既快又好。

第8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讨论;思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或疑点,从而获取新知识,促进思维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对问题的思考也会更加全面,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课堂讨论常见模式

小学数学课堂讨论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实践活动,需要有教师、学生及课本课件等要素。但从常见的教学效果来看,在小学数学课堂讨论中仍然存在流于形式,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讨论,导致学生对问题的深入分析不够,对知识点的掌握力度不够,从而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一)教师边讲边示范

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讲解,把知识方法传授给学生,这种方法易于发现错误可立即进行修正,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保证少走弯路。但教师在示范的时候,学生没有机会表达当下的想法,容易忽略了学生的思考和感受。如在针对一题有多种解题方法时,学生自己的一种更简便的方法也许就得不到运用。这种边讲边示范的方法容易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从而使得一些学生没有真正知其所以然。

(二)随机提问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检查授课情况,对学生信息的反馈往往是直接点名让学生来回答问题,对问题回答的人选,往往是无意识的请举手比较积极的同学来回答或有意识的指定同学回答。这有助于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及对所讲内容的掌握程度,有固然有助于及时发现纠正问题,但这种方法并不能真正检验学生对解题方法及步骤等的理解,容易让部分学生仅仅是修正了答案,也就是说,任意的提问或让学生直接回答均不能暴露学生对所授内容的实际掌握情况。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教师采用媒体演示,放映学习思考的过程,分解操作步骤,让学生进行观察,直接采用媒体演示,往往能形象生动,节省时间,动静结合,但媒体使用不当,就只会成为课堂上的一种点缀。

二、小学数学课堂讨论时机把握

课堂讨论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形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授内容,还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表达能力,同时,这也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增进交流,利于对信息的交流及反馈。

在小学课堂讨论前,教师要对讨论的目标进行定位,要选择合适的讨论点,避免过于抽象又要难易适度,明确重点、难点,教师做到胸有成竹。

在小学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教材的主题,抓住教材的关键点来组织讨论,目的是突出重点、解决难题。只有突出了重点,才能保证课堂讨论时学生思路清晰,才能做到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收到启发诱导、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也要注意优化讨论的过程,让学生的讨论有序地进行。可以根据讨论的内容、形式采取集体讨论、分组讨论或是单个讨论等,例如小组讨论时,注意明确职责、合理分工,一般2~3人为一个小组,要考虑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性格特征、语言表达等方面来进行优化组合。小组讨论是新课中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形式,它为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打破了数学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同时,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也能收到教学效果的反馈,及时对教学课堂进行调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该对所讨论的问题再次进行梳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同时对学生们的讨论进行点评,让学生体验到通过合作获得的成功喜悦,促进学生发展个性和合作意识,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三、小学数学课堂讨论的新思考

众所周知,课堂讨论式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内容基础上的以课堂素质化教学目标为导向,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一)积极引导,鼓励表达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能力,学生在提出疑问时、在意见有分歧时、在思考有困难时、在学习难点内容等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的疑惑,深化学生的认识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大胆发言,积极思考,表达想法,培养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与知识的概括能力,从而建立完整的概念。

(二) 有效调控,激励思考

在小学数学课堂讨论时,教师要对学生行为进行调控。数学教师对课堂学生行为的有效调控,能够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规范学生的上课行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提高数学课堂讨论的效率。同时,在课堂讨论时,对于学生讲不清楚,讲不完整甚至出现错误观点的时候,教师应适时根据学生的表达,进行有效的补充说明,激励学生的思考,开拓学生思路,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三)把握细节,有针对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数学课堂讨论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讨论活动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要注重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知识形成的细节,通过对细节的把握来放大对知识体系的构建,通过不断的针对性练习,促进学生数学知识能力的提升。对数学知识点的细节把握,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内容,理清教学线索,同时尊重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教学的搞笑顺畅,提高数学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蔡红,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讨论的契机[J].大观周刊,2012(34)

第9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心智数学教育方式,是指在数学教学中贯彻数学方法论、文化论、学习论的基本原则,发展学生心智,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教育方式。心智教育方式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发展。它主要在学情分析、学法指导、数学文化和审美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它主要并在课堂引入、课堂小结、课堂结构等方面有较大的改革,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主要介绍心智数学教育方式对课堂教学小结的启示。

一、对传统课堂教学小结的思考

1 质疑“堂堂清”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学校和教师提出了“堂堂清”和“深到底、宽到边”的教学设想。设想学生每节课带着问题来,通过课堂教学一次性地从深度和广度方面解决这些问题。当课程结束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出满意的答案。这样的课堂教学确实解决了不少问题,也完成了教学任务,表面好像实现了“堂堂清”的目标,而实质并非如此。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不可能一次性地到底到边,更不可能“堂堂清”。此外,在所谓“清”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习惯于用“今天你又有什么收获”这样单一的课堂小结来日复一日地提问,而学生波澜不惊的回答似乎已经成为了教师的习惯期待,似乎这样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和要求。恰恰相反,这不仅削弱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而且阻断了学生持续不断的研究思路,容易割裂知识的前后联系,不利于知识网络的有效建构。

2 评书“且听下回分解”的启示

评书是一种老少皆宜、源远流长的口头文学艺术形式,采取明笔、暗笔、伏笔、惊人笔、倒插笔、补笔、掩笔等七种笔法。这七种笔法的使用对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其中每次评书说演最后的“且听下回分解”最让人觉得难以割舍。每次都抖出一个个“扣子”,将观众急于要知道的结果设成悬念,一直到下一次说书的一个段落结束时,才道出真相,从而吸引观众一次次连续收听评书说演。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对课堂教学小结重视和研究不够。其实,“小结”与“导入”一样,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对于教学也是至关重要的。好的课堂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升华的作用,使整节课“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像听完一首名曲,余音袅袅,余味无穷,达到理想的境界,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和影响。

二、“心智数学教育方式”的课堂教学小结作用与原则

《教学方法——应用认知科学,促进学生学习》一书,介绍了美国研究学者马扎诺、盖蒂、迪安提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九种策略。按照教学效率的高低依次为:类比与对比,教学效率为45%;记笔记、总结,教学效率为34%;及时鼓励学生,教学效率为29%;作业和练习,教学效率为28%;非语言类表述,教学效率为27%;合作学习,教学效率为27%;课前预习,教学效率为23%;实验假设,教学效率为23%;问题引入,教学效率为23%。而教学效率的定量研究表明,课堂教学小结在九大教学策略中对教学效率的影响位居第二。因此,我们应对课堂教学小结的作用、原则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1 课堂教学小结的作用

“心智数学教育方式”认为,课堂教学小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加深印象,增强记忆。课堂小结可以对本节课的中心内容“画龙点睛”,总结归纳,提纲挈领地加以强调、梳理或浓缩,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理解得更加清晰、准确,掌握重难点,巩固记忆。

知识系统,承前启后。知识间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新旧知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在总结中为新课创设教学意境,埋下伏笔,使前后内容衔接严密,过渡自然。

指导实践,培养能力。新课结束后,有针对性地做一些练习或提出具体的课外实践活动,对提高知识的运用巩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质疑问难,发展智力。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课堂小结时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和一些技能训练,让学生课后观察、思考、探讨,既可以扩大知识视野,又发展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

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实验操作、回答问题、改错评价等活动,从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便改进教学。

活跃气氛,情感交流。新颖的课堂小结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情感交流更为顺畅,有助于师生活动的顺利进行。

课堂小结方法有多种,不论哪种方法都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注意力,把学生思维吸引到课堂小结环节上来,使他们能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

2 “心智数学教育方式”课堂教学小结的原则

“心智数学教育方式”认为,课堂教学小结应当依照以下的原则进行。

第一,突出重点难点。课堂小结应做到语言精练、内容准确、紧扣重点,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记忆,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激发求知欲望。课堂小结不单是总结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更是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识,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从而自觉学习更多知识。

第三,注意前后联系。讲台如舞台,教学似评书,既具阶段性,又不乏连续性。评书演说讲究悬念,需要设置“扣子”。教师进行小结时要善于把握时机,成功地把学生注意力迁移到下一节课,促使学生自觉预习,为下节课学习作好铺垫。这样,一节节相对独立的课时教学便连接成为一个统一的教学系统。

第四,学生自主小结。指导学生自己小结,不但能提高他们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也利于学生的语言智能的发展,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甚至会有新的知识和方法出现在学生的总结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五,形式多样化。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小结不仅应关注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包含围绕知识点的“本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围绕数学思考的“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围绕情感态度的“今天这节课你觉得自己发挥得怎么样”等。

第六,注重迁移升华。教师对课堂小结要进行适度提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些需要的素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以获得更多的方法和结果。同时,也要让课堂小结充满活力,在每节课或每段知识结束后,设法在学生心中留有余味,并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蒙上一层“神秘面纱”,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

第七,关注精神生活。教师可以通过总结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数学学习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中,把数学学习看成是一件乐事,当成一种享受。学生总结数学的过程因此而成为享受快乐的过程,课堂必将成为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殿堂。

三、“心智数学教育方式”课堂教学小结的方法

1 构建网络法

把课堂教学内容条理清楚、简明扼要地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快速再现课堂教学内容,起到理解、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这种概括性结尾是对教学内容的提炼,它既能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点明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此法可由教师实行,也可引导学生来做。

构建网络法可运用图示、表格、纲要信号等形式进行概括总结,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知识之间脉络清晰,一目了然。在高三复习课上,笔者指导学生整理章节知识网络,作为课堂知识小结。学生采取了多种方式,有网络图、框图、树形图、倒树形图。图1是一个学生对《模块二》立体几何的知识网络的总结。她采取了果树形图,把知识模块画成立体几何这棵大树上的一个个喜人果实,形象直观。通过构建网络法,学生在整理、展示的过程中就会整体把握所要复习的基础知识。

2 首尾呼应法

课堂教学应首尾衔接自然,照应“良好的开端”。课堂教学小结既要处理好本节课的课首与课尾的呼应,也要处理好本堂课尾与下节课首的衔接。对问题式引入,课堂小结应力求较好地解决所提出的实践性、情景性、探索性问题,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对直接式引人,课堂小结要对课题的基本特征及重要概念进一步升华。对复习式引入,课堂小结要突出先从已知引向未知,后由未知走向已知,再产生更多未知的过程体验。对悬念式引入,课堂小结要让学生体验惊奇、疑惑、矛盾的心理认知冲突。对直观式导入,课堂小结要体现由点及面,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路线。对故事、诗文式引入,课堂小结也要采取故事、诗文的形式。如在“等差数列求和”的教学小结中,笔者采用了诗文式小结:“等差数列要求和,倒序相加是首要;通项求和相结合,知三求二互迁移;基本元素把握好,函数方程主旋律。”在“数形结合”数学思想教学时,笔者采用瑞士数学家目尔梅的名言“代数无非是写出来的几何,几何无非是画出来的代数”导入。课堂小结照应引入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诗句:“数形本是相依倚,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形数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启发学生认识到数与形的完美统一。

3 布惑置疑法

在课堂教学小结中,巧设悬念,立“疑”激趣,可拨动学生的好奇心,引人入胜。悬念的设置要因时而宜,因材而异。如新章节的“绪论课”就可考虑用悬念性结尾,通过展示有趣的“片断”或精彩的“镜头”等方式,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高中数学绪论课的教学小结中,笔者采用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的名言:“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同时提出了暂时没有解决的疑问:运动是相对的,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运行轨道是椭圆,如果在宇宙中看地球的运行轨道就不再是椭圆,而是一种空间曲线,它的方程如何,形状怎样?我愿与同学们一起研究。这引起了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悬念性结尾,“收”中欲“展”,使学生思前,觉余音缭绕;顾后,兴味盎然,欲奋力再攀。

4 讨论比较法

将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通过讨论进行类比和对比,认清它们各自的本质特点,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使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深刻,记忆更清晰牢固。讨论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及语言表达能力。在“对数运算”的课堂教学小结中,笔者引导学生将指数与对数的概念、性质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掌握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理解运算方法之间的相通之处(如图2)。

5 达标巩固法

课堂教学小结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合适的实践活动,这既可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又可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从而得到接下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调整信息。达标巩固包括实验操作、习题训练、题组测验、解题竞赛、板演展示等形式。

在“类比推理在几何中的应用”教学小结时,笔者提出以下两个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达标巩固:(1)三角形有“五心”,即内心、外心、重心、垂心、旁心。我们已知四面体也有内心,探索一下四面体有没有类似其余的“四心”。(2)请将有关四面体的结论进行系统总结,并判断其正确与否,不正确的举反例说明,正确的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进行严格证明。

6 反思评价法

充分发挥课堂小结的评价功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会了哪些知识,更要反思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意志品质。通过自评,同学互评,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这一节课中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够的,能更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从而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在反思评价的基础上,教师还可指导学生针对课堂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自主写出课堂教学小结、数学学习日记或数学学习小论文,强化课堂反思评价的功能,记录学习成长与发展的成功历程。

在“几何概型”课堂教学小结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串用于总结本课。

(1)几何概型的概念是什么?

(2)几何概型的特点是什么?

(3)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区别是什么?

(4)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是什么?

(5)平面上有长为12cm,宽为10cm的矩形ABCD,有一半径为1cm的圆O在矩形对角线交点处把一枚半径1cm的硬币掷在矩形内(硬币完全落在矩形内),求硬币不与圆O相碰的概率。

在均值不等式的课堂小结中,笔者要求学生课后对均值不等式进行研究并写出研究论文。其中,学生王坤写出的研究性学习论文《均值不等式的几个推论》被收入了志鸿网。

7 研究开拓法

针对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小结时可恰当地把学习眼光由课内引向课外,或介绍有关课外读物,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学生带着超课堂预设而生成的问题继续课后的探究和研究。如在“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课堂教学小结中,笔者运用建模的思想,引导学生总结研究函数性质的基本思想方法,将指数函数研究的基本思路拓展到任意函数,结合函数图像的作图,采用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

又如“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教学小结中,笔者提出问题:在26枚崭新的金币中,混入一枚外表与它们完全相同的假币(重量稍轻),现只使用一台天平,请你用二分法的思想找到这枚假币,进而提出能否用其他方法找到假币,并与二分法比较优劣。再如,学习正余弦定理后,笔者要求学生用各种方法探求三角形面积公式,令人喜悦的是,学生竟探求到十五种形式的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些是老师也没有见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