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观察教案范文

科学观察教案精选(九篇)

科学观察教案

第1篇:科学观察教案范文

[摘要]为了充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努力提高科学学科教学效率,围绕科学学科的教学进行了多次实践,探索、总结出了以“导—探—记—迁”为基本环节的小学科学四步教学法。即通过构建导学案,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实验操作的有效性,通过课堂与课外的记录强化学生对知识、原理的掌握与迁移,通过自然观察培养学生浓厚的科学兴趣与科学素养。此举极大提高了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效率,较好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关键词]科学学科教学 四步教学法 导学案

一、“导、探、记、迁”四步教学法实施策略

1.学案导学——有的放矢,减负增效

导学案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既能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又能锻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等多项能力。小学生由于受其各方面能力的影响,单纯利用课堂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往往事半功倍,而导学案的设立使学生能按照导学提纲有针对性的活动,大大减少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自主探究——充分运用科学学习方法,用实践检验真理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才能有浓厚的兴趣、真实的感悟和科学的结论。

3.小组合作——众人拾柴火焰高,启迪思维,提高效率

科学实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相互协作,学生只有在相互配合下,才能相互启迪,提高实验操作的有效性。

4.科学记录——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学生只有把真实的数据记录下来,进行有效的分析才能得到真实的结论,实验记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操作到理论提升与转化的过程。

5.科学观察——联系生活实际,迁移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科学观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活动。指导儿童从小学生阶段观察周围的自然事物与现象,走进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发现科学、研究科学、运用科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导、探、记、迁”四步教学法实施步骤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开展以“学案导学——引导学生高效学习,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记录研究——培养科学学习习惯,知识迁移——启示学生学以致用”为基本步骤的四步教学。

1.学案导学——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针对每节课由教师提前设计导学案,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学案导学即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指导为辅助体,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祛除无效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之间展开合作、互助,求得探究活动的最佳效果。

(1)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合作设计探究方案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在我们的生活中,问题无处不在,关键是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迈出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步。对于每一节科学课的第一个教学环节,都应借助实物、影像资料、小实验、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踊跃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

(2)联系已有经验,动手探究问题

确定要探究的问题后,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的操作,期间小组长要做好任务的分配,保证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与分工,确保实验操作顺利进行。

3.记录研究——培养科学学习习惯

在课堂上,我们倡导设立课堂学习记录本、实验研究报告单,对课内的学习、实验操作记录相应的数据与结论;在课外,我们倡导设立自然观察记录本,学生通过在课外进行常态下的自然观察和有计划的自然观察活动,并做好相应的活动记录,保障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真实、高效。

4.知识迁移——启示学生学以致用

教育心理学对“迁移”做了如下定义:“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实践证明,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会有迁移,从来不存在相互间不产生影响的学习。可以说,迁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无所不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科学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为此,我们针对科学原理、自然观察、实验操作三个方面适时开展迁移活动。

(1)原理的迁移。原理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是在大量观察、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的。既能指导实践,又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我们针对所学内容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原理与生活应用的融合,做到科学原理的迁移。

(2)观察的迁移。观察的迁移就是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观察方法应用到课外。科学教材中有很多观察内容,有些内容是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的,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观察活动时,要提醒学生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如对观察对象的认识层次上,可适当选择浅表性观察、分析性观察或比较性观察,从时间上可采用即时性观察或历时性观察,对事物的状态上可采用静态观察或动态观察,从观察的组织形式上可采取集体观察或个体观察等。

(3)操作的迁移。科学教材中有许多操作活动要延伸到课外,要针对相应的知识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迁移。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做到学以致用。通过操作的迁移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导、探、记、迁”四步教学法实施效果

通过“导—探—记—迁”四步教学法的实施,不仅增强了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科学学科教学质量,还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效果斐然。

1.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引下,大大缩短了学习的时间,有效地保障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课堂科学知识的掌握。

2.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科学课堂中真实的探究活动与学习活动,学生做到了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了知识的内化,同时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懂得了用数据说明问题,养成了良好的科学验证意识。

3.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养成了合作的良好习惯

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明显增强,在探究的过程中,由于以小组为单位,同学间相互配合,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

4.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科学记录习惯

由于设立了课堂记录本、实验报告单、自然观察记录本,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重难点做到有效记录,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所学知识要点。通过实验报告单,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有关数据,得到准确的实验结论,养成了以实验数据验证科学实验的科学素养;通过日历本及自然观察记录,使学生形成了善于观察生活、记录自然现象的科学习惯,同时在记录知识的过程中达到了科学知识与理论的有机融合。

5.学生学会并掌握了观察方法的运用,形成了认识自然、研究自然、热爱自然的优秀科学素养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察,结合科学原理、操作实验等知识迁移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从观察对象的认识层次上可分为浅表性观察、分析性观察或比较性观察,从时间上可采用即时性观察或历时性观察,对事物的状态上可采用静态观察或动态观察,从观察的组织形式上可采取集体观察或个体观察等自然观察的方法与技艺,还养成了认识自然、研究自然、热爱自然的优秀科学素养。

第2篇:科学观察教案范文

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1.有效运用观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材中,重点培养观察能力课占总课数的40%。这说明在三年级实验教材中培养观察能力的内容比例是占首位的。如:观察植物(叶、花、根、茎)的外部形态;观察动物(鱼、蚂蚁、鸽子、兔、蚕宝宝)的外部形态和生活方式;观察天气变化(晴、阴、雨、雪等)和四季特征;观察光和影的变化并根据太阳辨认方向;观察水和空气的物理性质等,都是以培养观察能力为重点的教材内容。因此,通过具体的教材内容进行正确的观察方法的训练,观察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2.备足典型的观察材料,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观察的机会。充足的材料有利于分组观察,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观察的机会,更好地认识自然事物;典型的观察材料有利于学生顺利观察,找出其特征;新颖的材料可以激发学生乐于观察、主动探究的情绪,全面认识自然事物的特征。

3.训练学生运用感官感知事物的能力,掌握具体的观察方法。按照新课标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即用眼、耳、鼻、舌、手(皮肤)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的特性。训练学生用自己的感官感知事物,不但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掌握用各种感官进行正确的观察的方法。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学生的观察能力将得不到较好的培养。因此,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非常重要,在科学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

4.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兴趣是入门的先导,是获取知识的前提,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力。三年级的小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让他们亲自接触自然界中的事物,凡是能观察到的教材内容都让他们亲自去看、去听、去摸、去感受,积极为他们创造观察的条件,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除了教材上要求观察的材料以外,还可以找些当地常见的、学生熟悉的实物观察,以此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引导他们在兴致勃勃的情绪中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得到能力的培养。

二、要让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科学教学中必须贯彻这一理念,多给学生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的机会。在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实现由知识灌输者向学生学习点拨者转变,不能越俎代庖,剥夺学生主体活动的地位。例如教学《我们吃什么》,在学习本节之前,教师让学生从家里把各种食物带到课堂,学生带来的食物种类很多,有花生、牛奶、馒头、大米等。一上课教师就问:同学们带来这么多的食品,你们观察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们发现食物的种类太多;有的学生说食物颜色非常多;还有的学生说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很多,主要有蛋白质、钙、铁、碳水化合物等。接着教师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器材检验各种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吗?各组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几乎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材料是学生自己搜集的,营养成分是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的,验证是学生根据教材提示完成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引导与点拨,学生在亲手实验中发现规律,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小学科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是需要学生动手去做、去探究的,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精神。如五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虽然学生知道一些物体在水中沉浮,但是没有认真仔细探究物体的沉浮,不知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要搞清楚物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首先要考虑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都在同时影响它们的沉浮,设计一套实施方案,最后小组讨论方案的可行性,修改方案。通过实验,学生发现体积大小一样的不同物体重的下沉、轻的上浮。相同重的物体,体积大的物体上浮,体积小的物体下沉。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从方案的设计、修改到实施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修订方案,到实验成功。整个过程的观察、记录、交流无一不需要学生细致、严谨,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过程。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某些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唯恐孩子听不明白。进入学校后,某些教师在教学中“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或者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探究,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探究活动持久、有效地进行下去?

三、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培养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订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在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地并用,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及对活动的感悟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及既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四、要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第3篇:科学观察教案范文

【关键词】PBL教学法CBL教学法中医教学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12月在我院进行临床实习的学生60人,根据教学模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7人,女13人;年龄21岁~25岁,平均年龄(22.65±0.41)岁;文化程度:专科10人,本科20人。观察组:男20人,女10人;年龄20岁~25岁,平均年龄(22.70±0.48)岁;文化程度:专科12人,本科18人。2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2组均包括课题方案指导教师、授课教师、协调实习生教师各1名。每组分为6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对照组(PBL教学法)由课题方案指导教师提出临床问题,由实习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小组讨论完成书面报告。观察组(CBL教学法)由课题方案指导教师对案例进行设计,带教老师根据案例进行授课,提出问题,实施情景模拟,由小组进行分析讨论。2组在课堂上与授课教师进行互动,明确临床案例的解决方法,由授课教师进行总结。

1.3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在实习第1个月和第6个月时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对比2组实习生的考核成绩,其评价标准:60分及以上为合格,61~79分为尚可,80~90分为良,90分以上为优。②在授课结束后,2组实习生填写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85分以上为满意,60~84分为一般,低于60分为不满意,计算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理论知识考核成绩

观察组实习生第1个月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为(72.65±8.36)分,第6个月为(90.31±6.85)分;对照组实习生第1个月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为(77.62±9.35)分,第6个月为(86.65±9.27)分。观察组实习生第1个月的成绩比对照组低,第6个月的成绩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143,P=0.001;t=6.000,P=0.001)。

2.2满意度

观察组实习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

第4篇:科学观察教案范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皮肤科;带教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b)-0113-02

案例教学法最早由哈佛大学提出,指的是以典型案例作为基础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培养与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素质。以往在临床带教使用的传统教学法主要是由临床老师讲解,只注重临床知识灌输,教学的形式较为僵硬,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实习效果一般[1]。为探讨案例教学法应用在皮肤科临床带教的效果和应用价值。该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间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皮肤科临床带教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在该科进行实习的学生5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学生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名。其中观察组男性10名,女性15名,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9.75±2.14)岁,其中本科生15名,研究生7名,进修生1名,规培生2名;对照组男性11名,女性14名,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9.25±2.21)岁,其中本科生14名,研究生7名,进修生3名,规培生1名。

1.2 带教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对学生进行临床带教。

观察组: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临床教学,首先带教老师选取皮肤科典型病例资料,采用幻灯片、影像资料等图文形式将典型病例制作成课件与光盘。其次组织学生集中学习,讨论皮肤科典型病例,提出问题由老师进行深入讲解。第三,老师在临床诊治病人过程中,注重向学生讲解典型病例,同时加强学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熟悉诊治疾病的过程,通过预留问题查找不足,将皮肤科专科知识深入化和扩大化,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尽快进入到临床医师的状态。

1.3 评价指标

实习结束后由教研室统一命题进行理论知识考核,成绩满分为100分。同时从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主动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合作意识、医德修养、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等8个方面进行调查问卷,1分表示“差”,2分表示“一般”,3分表示“好”,总分为24分,得分越高表示对教学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方法

使用 SPSS l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资料比较用t 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学生出科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学生对教学满意度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我国大多数的医学院校仍采用传统的带教模式,实习学生一般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常发生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在过程上一般是程式化、僵硬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属于被动在吸收,对于学生创造力与求知欲望无法满足。在刚进入临床学习的学生其临床知识仍属于概念式的,常是抽象和笼统的,因此临床实习的教学目标应是如何将学生脑海中的抽象理论还原成真实的病例[2-3]。现代的临床医学教学理念是强调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能够获得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与欲望,通过临床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需要临床带教不断的更新教育的理念,改进教学模式。

该院实施了案例教学模式应用在皮肤科临床带教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实习生对临床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典型病例的还原,采用直观、生动的影像资料丰富学生对疾病的认识,让学生在病例的情景中主动思考问题,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优势;案例教学模式还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放式教学的方法,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最终让学生对皮肤科典型病例加深理解和掌握运用;此外,还能够增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老师在带教过程中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根据学生层次不同对教学的内容深浅进行调整,及时发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正确的方法和引导让学生可以正确分析问题[4-5]。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还对带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教老师要熟悉涉及的理论知识,对典型病例进行加工、分析,提出问题,教学方法基于情景,重视学习和教学的可视性与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提高带教老师的理论水平与综合素质,同时要求老师具备较强的责任心,深刻的认识带教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可以让带教老师之间互相沟通交流,提高整体的临床带教教学水平[6-7]。案例教学法改善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达到了教学相辅、师生互补的优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参与,老师按照教学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典型病例,通过完整的病理将医学知识串在一起,让学生在实际的病例中找到学习的知识,通过皮肤可的常见病、多发病作为主线,尽量不选择疑难杂症或者罕见病例,老师通过案例教学提高了应变与判断能力,及时分析解决教学中心的问题,又可以对学生的分析方法与结论进行客观评定和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案例教学法让课堂教学更富有针对性与时效性,规范了皮肤科教学的流产,增强了教学内容系统性,有效的提高了临床教学的质量,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带教老师综合的素质与学生独立获取医学知识的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该研究显示,观察组学生出科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学生对教学满意度优于对照组,组间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采用案例教学法应用在皮肤科临床带教中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一种较好的皮肤科临床带教模式,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洪,章军建,张晓琴,等.案例教学法在硕士研究生临床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686-688.

[2] 李兰云.案例教学法在肿瘤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8):75-76.

[3] 王玉春,田华,许莉,等.药理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8):1281-1282.

[4] 杨丹,刘宁.案例教学法在外科学实习教学中应用的初步探索[J].当代医学,2010,16(2):162-163.

[5] 邢雪松,吕威力,赵海.案例教学法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解剖学研究,2010,32(6):452-453.

[6] 高洁,郭艳阳.案例教学法在心血管实习带教中的应用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8):119-120.

第5篇:科学观察教案范文

【关键词】妇产科教学;临床实习;移动学习;案例教学法;微信平台;应用价值;实践能力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专业学习中重要的环节,是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操作能力的阶段,妇产科专业更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在医学专业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1]。而近年来,随着移动网络平台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各类网络平台的移动学习模式也逐渐受到重视,并在各个专业的实际教学中进行了尝试[2]。鉴于此,本文将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间在本院妇产科进行实习的110名本科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微信结合案例教学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间在本院妇产科进行实习的110名本科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通过随机分配的形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学生平均年龄(21.46±0.38)岁,观察组学生平均年龄(21.55±0.41)岁,两组学生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1940,P=0.2351)。

1.2方法

对照组学生接受传统的实习教学模式,即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学习教科书,随后跟随观摩教师诊治患者的过程,并在掌握基本临床诊治技巧后尝试对患者进行诊治[3]。观察组学生则在此基础上额外接受微信结合案例教学模式,教师每日准备一个典型案例,包括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疾病有关知识等内容,并制作成图片或音视频的形式,通过微信平台分享给学生,要求其通过观看案例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展开互动讨论,并通过微信随时与教师进行交流[4-6]。

1.3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学生在实习结束时的平均成绩,考核内容主要包括3个部分:(1)理论知识水平通过出科考试进行评价,试题类型参考临床执业医师理论知识考试,分为选择题、病史采集以及病例分析3大部分,总分为100分,闭卷,时间限制2h;(2)模拟考试:挑选典型患者的病历对学生进行提问,主要考核其通过患者体征和症状制定诊疗方案的能力;(3)实践考试选取新入院的患者安排学生在教师的陪同下进行问诊,并结合各类检查结果尝试做出初步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采用医院自制的学习能力调查表对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进行调查[7-10]。

1.4统计学分析

选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

经比较,观察组学生在出科考试、模拟考试、实践考试和平均分上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2.2对比两组学生各项学习能力

经比较,观察组学生各项学习能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3讨论

第6篇:科学观察教案范文

摘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也是小学科学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培养;观察;探究;动手动脑;反思;素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099-01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的素养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也是学生最基本的一项科学素养。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

1、培养观察兴趣

对于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儿童最熟悉,也最容易产生观察兴趣。如:人骑自行车上坡,怎样最省力?把一辆自行车装上大卡车,怎样最省力?人怎样爬坡比较容易爬上陡峭的上坡?斜面和螺旋有什么关系?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它?教学中师生共同探讨这些问题,教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2、教会观察的方法

观察时,应该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的进行观察。对静态事物,可以指导学生循着观察点扩展。如教学《植物》一课,引导学生从外到内或者从内到外,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可以从整体到局部,也可从局部到整体。对动态事物,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顺序去观察。另外,要使观察有顺序和有条理,还应指导学生事先要选定观察对象、确定观察内容、安排观察步骤、选择观察方法,做到“观而有法”、“察而有序”。

3、提高观察能力

学会比较,能使学生善于找出不同事物的共同点和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抓住事物的特点与本质特征。

4、培养全面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在实验中,要指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要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同步进行。

二、培养主动探究的素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事物有兴趣,才能全神贯注地学习,产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而兴趣也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如教学《材料》时,教师首先拿出锦缎和绸绢各一段,让学生看看漂亮吗?摸摸有什么感觉?问他们谁知道它们是什么?是用什么材料织的?这些材料怎么来的?又如教学《岩石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打开桌上的岩石标本盒,让学生先动手摆弄,看如何研究这些岩石。这样就渲染了气氛,创造了乐学的情趣。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探究活动持久、有效的进行下去?

三、培养学生动手又动脑的素养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素养

第7篇:科学观察教案范文

【关键词】心血管外科学;临床实践;医学人文教学法;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文献识别码】B【文章编号】1002-8714(2020)10-0038-01

当前我国现在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把患者视为单纯的生物学个体或加工对象,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情怀的塑造,这样的教学模式背离医学的人文本质,模式患者作为人的尊严[1]。此次研究通过对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心血管外科学临床实践护生210名,采用融入医学人文教学法的方式,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心血管外科学临床实践护生210名,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05名。融入医学人文教学法的是观察组,单纯应用传统教学法的是对照组。比较分析教学满意率、出科时考核成绩。其中观察组年龄为(19~23)岁,平均(21.2±0.1)岁,男25例,女80例,学制3~4年;对照组年龄为(19~24)岁,平均(21.8±0.3)岁,男27例,女78例,学制3~4年。对比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

1.2.1对照组

单纯应用传统教學法。临床带教老师在护生进入科教育之前,应当让学生熟悉科室病区环境,告知给他们以临床实习教学的内容等,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实习工作的同时,要进行自己的临床工作。

1.2.2观察组

融入医学人文教学法。经传帮带教师队伍,树立刚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学生人文关怀意识,设置课程理论讲座套系课程,适用于日后的医护生涯、护生轮转的任何一个科室,课程内容包含心血管外科学常见疾病沟通案例、实践中的医学伦理、医学专业特色与医学人文等,在护生中,经中高年资教师开展。另外,要安排课程让护生观看接诊录像,开展音像教学,其他医护工作者的沟通方式和行为方法,了解关于心血管外科学的沟通的特点与技巧,实现交流的目的。在临床实践中,还要开展翻转课堂,让护生学会和患者、老师的沟通,相互扮演患者、家属及护士等角色,教师逐步引导处理各种医患矛盾,护生、教师等开展多方位沟通。组织护生到心血管外科门诊、医患沟通科等观察学习,进行医患沟通实践,亲身体验医疗纠纷、医患矛盾,增加其直接和患者接触的机会,了解医患沟通能力关键作用。

1.3观察指标:比较分析教学满意率、出科时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评分[2]:满分100分,共10个小项,不满意:0~59分,一般满意:60~79分;非常满意:80~100分,总满意度=(一般满意+非常满意)/总例数*100%。出科时考核成绩[3]:包含案例分析、出科病历、实际操作、笔试成绩、口试成绩等。

1.4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处理:选择SPSS23.0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分析,用均数±标准差(-x±s)代表计量资料,选择t检验两组间出科时考核成绩情况;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教学满意率比较采用χ2检验,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P<0.05。

2结果

2.1两组教学满意度比较:相较于对照组80例(76.19%),观察组的教学满意度为100例(95.24%)更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出科考核成绩比较: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案例分析、出科病历、实际操作、笔试成绩、口试成绩等均较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第8篇:科学观察教案范文

重症医学科的主要业务范围有:(1)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延续性生命支持;(2)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3)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重症医学科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集中收治全院各科各类危重患者,即通过严密的观察、及时的有效治疗和精心的护理,使患者在短时间内脱离危险,恢复健康。常常创造一些医疗奇迹[1]。因此对重症医学科学生的培养应受到高度重视,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重症医学科发展的需求。本研究选取我校2013级专业型研究生在重症医学科临床见习教学中采用CBL结合PBL教学模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3级参加重症医学科临床见习的专业型研究生共4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3例,女生12例,男生11例,年龄22-25岁,平均(23.6±0.3)岁;对照组23例,女生14例,男生9例,年龄22-25岁,平均(23.4±0.5)岁。两组学生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观察组采用CBL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具体步骤如下:根据教学要求,教师选择一个适合案例,并提出课堂讨论的相关问题及要求。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理解案例,教师指定学生根据案例回答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相关意见和对策。其他学生针对该学生的回答进行讨论,讨论时教师要注意引导,使讨论紧紧围绕本次主题召开。结束讨论后,教师对每一个问题进行评价和总结。教师总结时充分鼓励学生发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对于讨论不足之处给予补充。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及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考试成绩评定:优秀:考试成绩:90-100分;良好:考试成绩:80-89分;及格:70-79分;不及格: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及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2及T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为82.6%,对照组为69.6%,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及格率为95.6%,对照组为90.0%,两组优良率和及格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体见下表1。

观察组满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

表2 两组对教学评价比较

3 讨论

第9篇:科学观察教案范文

/

关键词 显微镜 实验教学 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教师有效指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学习显微形态结构,进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微观世界的生物,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为了拓宽普通复式显微镜的观察范围,挖掘更多更有效的观察功能。笔者通过对普通电光源显微镜作了优化改进,增强了显微镜的使用功能,突破了学生显微观察的限制,从而提升了实验教学质量。

1 巧用方案

1.1 普通复式显微镜下暗视野技术

在生物观察实验过程中,有些材料是活细胞或者未染色的生物标本,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因光的折射原因,很难观察清楚标本,这就需要在相差显微镜暗视野下观察。取黑纸(也可用不透光的纸板),剪成约为光源透镜2/3大小的圆形纸板,把圆纸板放置在光源上如图1所示。此时,环状光代替均光,光源的改变形成暗视野,有类似相差显微镜的观察效果。此方案可用于观察草履虫、酵母等实验。

1.2 普通复式显微镜下的实物观察

在某些表面形态结构观察时,常用到解剖显微镜(实体显微镜)。由于普通显微镜的光源在载物台下方,光很难透过被解剖物体射入镜筒,导致观察视野昏暗。基于解剖实验的观察需求,教师只需够买一盏装饰小灯。如果小灯自身没有灯座,可以用铁架台固定好小灯。解剖时打开小灯,调整角度,使光由上向下直接照射在载物台上。如遇视野大小问题没有合适的目镜和物镜,可以适当加长镜筒或者缩短镜筒进行调整。此方案的改善可以从观察蛙的受精卵到蝌蚪的发育过程、果蝇形态等微小动植物体的表面形态结构的观察,也可用于观察草履虫、精子等单细胞生物活体观察。

1.3 普通复式显微镜的多媒体化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与全班学生一起分享理想视野,导致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依然停留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甚至会出现一些错误的认识。基于多媒体化的需求,教师只需将普通复式显微镜巧妙地改进,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用铁架台和废旧的显微镜标本夹(可以进行上下左右的调整)或者三脚架固定好手机、照相机、摄像机等视频采集设备如图2。手机、照相机等自身带有镜头,在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需求将目镜去掉或者增加镜筒的长度来调整视野的大小。本方案可以用于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细胞特征的观察。

2 显微镜改装的意义

2.1 克服实验教学过程中对显微镜的使用限制

拓宽普通复式显微镜的观察范围,用同一台显微镜观察出不同效果的视野,即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兴趣,又促进学生对微观世界的了解,同时还提升了实验课堂的教学质量。

2.2 激发教师高效实验课堂的教学设计

通过对显微镜的巧妙使用,激发教师对高效实验课堂设计的灵感,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教师设计出更加高效的实验课堂方案。

2.3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