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险控制管理论文范文

风险控制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风险控制管理论文

第1篇:风险控制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作为规避风险和投机套利的工具,衍生金融工具为金融机构、非金融性公司、企业和投资者进行保值、风险管理、资产组合管理提供了有效工具,同时,它以小博大的特性及在市场博弈中所表现出的较强的获利能力使其成为部分投资者投机获利的最佳选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国家对衍生金融工具限制的逐步放开,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发展,其将成为企业理财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对不同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避险功能的分析,论述了企业选择和应用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策略。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特征

(一)金融期货的风险特征。金融期货是一种完全不同于金融现货的交易方式,两相比较,前者具有独特的保证金制度、结算制度和数量限额制度。其中,交易保证金是金融期货投资者获取收益或承担损失的杠杆。从交易结果上来看,交易保证金既不限制收益,又不限制风险,合同持有者最终究竟是受益还是受损,关键取决于其对市场价格走势的判断是否正确。当然,有时即使判断正确,也有可能在短期的逆势中因支付不起保证金而被迫平仓受损。

由于金融期货主要是在场内交易的,各交易所完善的保证金制度、结算制度和数量限额制度,使得金融期货交易的信用风险和流动风险相对较小。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不能履行合同而形成的风险,若金融期货交易在交易所内进行,则每一个交易者最终都将和清算所进行结算,这样,清算所实际上承担全部可能违约的责任,在此情况下,即使有一部分交易者违约,对其他的交易者也不会产生影响。至于流动风险,在正常的交易过程中也是基本上不存在的,因为交易所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确保交易对象的流动性。

(二)金融期权的风险特征。期权是一种不对称的合同,所谓不对称是针对期权所特有的风险和收益机制而言的。正因为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所以期权的风险要分买卖双方来进行识别。在期权交易中,合同买方所承担的风险是有上限的(最大损失为期权费),而其获利的可能是无限;与买方相反,合同卖方所承担的风险是无限的,而其获利的却是有上限的(最大收益为期权费)。因此,从表面上看,期权交易对合同买方是有利的,因为合同购买者可以根据现货市场的价格来决定是否履行合同,从而既可得到市场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好处,又可避免市场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损失,最大的代价只是付出一笔期权费。但是,在实际交易中,买卖双方获取收益的概率也是极不对称的,通常卖方获利的概率要大于买方,期权交易的首要风险是市场风险,而且在市场风险方面,合同卖方承担的风险要大于合同买方。不过,期权市场中的四种期权工具可以进一步降低交易者的市场风险,这四种期权工具是买入看涨期权、卖出看涨期权、买入看跌期权、卖出看跌期权,它们提供给那些刚做卖出或买入的一方,在发现价格波动不利于自己时做出反向对冲来弥补损失。一般来说,在行情看涨时,采取买入看涨期权或卖出看跌期权的做法,而在行情看跌时,则采取卖出看涨期权或买入看跌期权的做法。此外,就市场风险而言,合同买者支付的期权费的大小也是衡量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金融互换的风险特征。互换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按共同商定的条件,在约定的时间内交换一系列支付款项的金融交易。互换主要包括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都蕴涵着远期合同交易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互换只是将远期合同的限定范围放大而已。然而,互换又具有其本身特有的功能,它的产生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回避因利率、汇率变动可能造成的风险损失;通过利率和货币互换来降低筹资成本;冲破当事人之间因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差异以及各国外汇管制法规所造成的壁垒以开拓更为广阔的筹资途径。这些背景对于互换的风险识别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金融期货和期权不同,互换在业务发生时就对交易双方都有利,即合同双方都可以通过互换来降低筹资成本、转移价格风险、调整资产和负债的货币结构等。但这并非意味着互换没有风险。互换不仅伴随着风险而产生,而且这类交易在风险上还具有独特之处,互换涉及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风险、兑换风险、差额风险和替代风险等,其中兑换风险、差额风险和替代风险则是互换交易所特有的风险。(1)市场风险在互换中主要是指由于利率、汇率变化而给互换交易者造成的损失。互换包括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在市场风险方面是有区别的,就利率互换而言,由于互换的只是根据名义本金计算出来的利息支付,而本金并不参加互换,所以市场风险不是很大,远比金融期货和期权要小。而在货币互换中,由于本金要交换,因此交换的资金比利率互换交换的资金量要大得多,所以市场风险也就更大,当某一方换出的货币在将来汇率下跌时就有承担因汇率变动而发生的损失,所以,交易的关键在于交易者对未来汇率走势的判断上。(2)在信用风险方面,由于互换交易主要是在场外进行的,所以此类风险较大。就利率互换而言,当交易的一方违约时,交易的另一方将承担信用风险,这种风险的程度将视现行市场利率的水平而定。就货币互换而言,当交易的一方违约时,交易的另一方将承受比利率互换更大的信用风险,这种风险的程度视现行市场汇率水平而定。(3)在流动风险方面,由于早期的互换合同是无法转让的,所以此类风险也较大,但是,近年来,随着互换业务的迅速发展,很多商业银行也参与到互换交易中来,并在交易中扮演了类似期货交易所和期权交易所的角色,从而使得互换合同的流动性有所增强。而且国际互换交易协会和英国银行家协会共同推出了标准化的互换合同,使得互换合同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转让,从而大大降低了互换的流动风险。

(四)金融远期合约的风险特征。远期合约在风险与收益的设计上类似于金融互换。它是在合约签订时就确定未来交易的日期、价格,这就意味着既避免了未来价格不利于自己变动而带来的风险,也失去了有利于自己变动而带来的利益。因此,远期合约的价格风险较小。但由于远期合约是由交易双方直接商定的,是一对一的预约交易,不仅流动性极差,而且还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企业内部控制策略

(一)建立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内部管理体系

作为交易主体的企业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风险管理,是整个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的基础,因为只有有效地限制了微观上的风险,才有可能有效地防止宏观上震荡。企业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首先要建立起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

1.建立自上而下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系统。企业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系统包括高层和基层两个层次。(1)董事会及高层管理人员。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是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高级管理层,他们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高级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意识就是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企业风险管理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级管理层。(2)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工作日益重要,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是必要的。衍生金融产品投资的风险,是传统的风险管理办法所无法承担的。衍生投资的巨额亏损失败血案已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设置这样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独立性,即它被授权在监督、控制企业风险中能不受干扰地依制度办事。风险管理部门应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具体操作部门完全分开,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所从事的所有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同时,企业应有足够的激励机制吸引和稳定能胜任这项工作的专业人才。(3)其他部门。交易部,是指企业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操作的前线部门,也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交易部的风险管理责任有:遵守企业风险管理的各项规定,制定本部门投资策略及风险管理的各项办法,及时传递交易的有关信息,按时制作并传递部门投资及风险分析报告,配合其他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结算部,与交易部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部门,人员不能重合,结算工作一般由会计部门处理,结算部门应根据企业风险管理的有关规定运作。财务部,根据企业财务状况的总体分析,从部门的角度提出对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的意见,并在税收、会计处理上做出适应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特性的相应安排。稽核部,对业务部门如财务部、结算部、交易部、风险管理部的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核查,对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业务制度及执行情况进行核查,提出有关结论和改进意见,是企业内部稽核制度的执行部门。法律部,对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有关法律问题提供意见。信息部,保证业务操作中信息资源传递的畅通、准确、及时。

2.确立合理的风险管理过程。(1)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度量。应该以整个企业为基础把所有的交易业务和交易业务的风险尽可能地全面地进行度量。企业应保证管理层在综合的基础上对企业风险暴露状况做出估计。风险度量及风险度量的处理过程应十分明确,能正确地反映投资企业所面临的多种类型的风险,投资企业中所有层次的有关人员都应懂得风险度量的标准,而且这种度量标准应能为限制和监督各种承担风险的业务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框架。一个积极参与衍生金融工具和其他交易工具活动的投资企业应至少每天监督一次信用风险、交易头寸和市场变化情况。(2)风险限额。由整个投资企业的总风险限额和具体业务活动风险承担指导方针组成的健全的系统是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系统应对投资企业承受的风险设置界限,还应确保那些超出某一预定水平的头寸将及时受到管理层的注意。这一限额体系应与投资企业总的风险管理工作相一致,并与资金实力相一致。企业在进行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时,对不同投资组合所面临的各项风险不仅要制定总风险额,还要制定分项投资的风险限额,这些限额应与投资企业的总体风险度量方法相一致,并尽可能完全与企业范围内其他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同类风险综合起来。企业所能承受总风险的底线受该企业经济实力、高层管理者的风险偏好、衍生金融产品品种等因素的影响。如果风险限额被超过了,应告知高层并必须得到被授权的管理人员的许可。这些超额头寸对企业的总体风险承担情况的影响应立即加以研究。在实际工作中,常用的风险限额有以下几种:第一,名义头寸、合约头寸或总头寸限额。名义头寸、合约头寸或总头寸限额是最基本、最简单的风险限额方法。它们提供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活动量的信息,但不反映价格敏感性和波幅,对于即时的市场风险暴露情况也提供很少的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参与者不能把这些限额作为所使用的唯一的限额工具。第二,止损限额。这种限额是用于避免在某一头寸达到特定水平时的可能损失的限制性指标。在具体操作中,当这些限额到达时,须采取行动或者将其变现或对其进行套期。第三,缺口或到期阶段限额。这种限额是通过控制在一定时期到期或重新定价的衍生金融工具的数量或金额来控制损失的限制性指标。这种限制对利率风险管理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比较有用。与名义限额和止损限额类似,缺口限额作为其他限额的补充时较为有效,但单独使用时则不够理想,因为它不能合理地代表特定头寸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市场风险。第四,VAR限额。所谓VAR限额就是风险价值限额,这种限额能有效地反映特定的衍生金融工具组合可能给予企业带来的市场风险。在设定这种限额时,管理人员先计算头寸的当期市价,然后用统计模型来估计这种金融衍生工具给定的市场因素变化时可能造成的损失。(3)资讯系统。一个准确、信息量大而及时性强的管理信息系统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审慎运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相应地,管理信息系统的质量是决定风险管理处理过程中整体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应监视风险,并将风险度量情况报告给高级管理人员和董事会,在交易商的日常运作中,至少每日应将风险暴露情况以及损益情况报告给监督这些业务的管理人员。具体的讲,管理信息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提供即时准确和有意义的资料给各阶层的管理及有关人员;保持资料的完整和可靠;提供早期警告讯号。高级管理人员须每天在适当时间审阅和了解机构的交易损益额、未平仓净额、未平仓总额。(4)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各部门在职能上有分工,做到既互相监督又互相补充、支持,使机构风险管理工作稳健地进行;内部审计指机构的稽核部门对其他部门及有关制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

(二)强化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内部控制策略

1.市场风险的内部控制。市场风险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一种主要风险,其内部控制可按如下步骤进行:第一步是计算风险敞口头寸,即市场价值。敞口头寸的大小决定需对该头寸可能遭受的潜在损失进行评估的次数。对于交易商(Dealers)来说,每天至少应评估一次;对于套期保值者(Hedgers)来说,一个月或一季度评估一次即可;第二步是确定交易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根据交易者的资信,计算其总敞口额度。确定下来后,若交易者超出额度交易,则可对超额部分采取对冲措施或要求其重组敞口头寸;第三步是严格交易程序。交易所应制订高效的信息系统,将稽核人员与交易人员独立开来进行审计。对衍生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模型进行定期检查,保证新开发的衍生工具品种只有在完全并入管理系统后才能运用;第四步是进行“压力测试”。模拟在市场崩溃或流动性极差引发价格剧烈震荡的情况下,交易者的承受能力。测试在极端情况下,敞口头寸所发生的变化,对冲还能否实现以及寻求防范或弥补的措施。同时,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对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风险的管理除了和其他资产的风险管理一样,对市场价格(如汇率、利率、证券行情等)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外,还应注重对产品的特性加以了解,开发出合适的管理软件由专家实施管理。

2.信用风险的内部控制。信用风险存在于一切交易中,场外衍生产品交易最为严重。信用风险的内部控制措施主要有:(1)信用额度。信用额度是对单一信用风险敞口设定信用额度,以控制信用风险的集中度,这是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事前控制的主要方法之一。在设定信用限额时,应仔细分项以下信用额度的影响因素:一是外界评级(如标准普尔、穆迪公司)的评级结果;二是交易时间的长短。时间越长,额度越小;三是金融衍生工具价格的变动。价格变动越大信用风险也就越高。如在利率互换中,如互换期间利率上升,则支付固定利息的一方将受益。但由于对方支付浮动利息的成本增加,相应所承担的信用风险也会增大;四是第三者保证和抵押品可减少信用风险。一般抵押品(现金除外)价值作一定的折扣后确定交易额,折扣比例视抵押品不同而有差异。(2)运用信用金融衍生工具。信用金融衍生工具是参与方允许将信用风险进行剥离和转移的契约或协议,其实质是将信用风险与标的金融资产的其他风险分离,并转移给其他机构或个人。对于单个现金流的信用风险,可以通过购买信用期权来转移风险,对于来自多个现金流的信用风险,则可以利用互换产品来转移风险,信用远期和期货可以用来对冲信用风险。(3)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使用净额轧差协议来减少信用风险。净额轧差协议就是当交易双方有两个或多个交易时,这些交易的盈亏可以相互抵消的协议。根据美联储的估计,该协议会使金融衍生工具信用风险减少40%—60%。

3.流动性风险的内部控制。流动性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资产组合流动性风险,二是资金短缺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有效措施是实行多元化投资。在多元化投资组合中,每种投资都要有一定的额度限制,保证部分投资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以应付不时之需。如可将部分资金投到货币市场上,一旦期货或期权市场出现不利变动,需补充资金时,可立即将货币市场工具变现。对于资金流量也要实行多元化管理,避免各种货币、产品在某一时期集中支付。同时也可实行内部使用资金收费的方法以促使各方关心资金的使用成本。

4.法律风险的内部控制。在法律风险的管理中,企业应加强对法律风险的评估工作,认真分析金融衍生工具合约的合法性,严格审查内部授权文件,分析有关国家法律性制度在金融衍生工具合约方面的相关规定、分析由于这些规定给交易造成的影响、分析有关国家的破产法律、分析金融衍生交易担保文件的效力问题、关注有关国家法律变更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高音.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与会计对策[J].市场周刊,2005,(10).

第2篇:风险控制管理论文范文

1建筑工程风险分析

1)施工组织计划风险。建筑单位必须要对施工单位施工组织计划进度进行审查,确保施工组织计划、工序流程、进度安排以及施工单位等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和规范。目前我国施工组织计划具有特定的规定,单独组织计划的时候对于施工阶段每个阶段都应该做出相应指导,并且确保施工顺利进行,但是在进行施工组织计划之中,却存在着极大的风险。2)工程设计风险。建设单位完成建设施工承包合同之后,必须根据需求进行施工图纸设计并完成审查。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而言,图纸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施工是否能够按照顺序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流程设计的时候,必须对于工程进行项目安检、验收以及施工。施工设计图纸完成设计之后,也就意味着建筑工程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尤其是对于建筑工程结构安全性以及地基基础安全进行约束管制。3)施工人员风险。建筑工程施工的时候,建设活动必须要以人为主体,建筑施工人员包含了决策人、工程设计人员、监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施工过程中人员风险主要表现在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职业操守上,这些对于建筑施工质量的影响很大。如文化水平、控制能力、决策能力、技术水平、管理能力、作业能力、组织能力、身体素质及职业道德等,对于综合素质比较高的管理人员可以优先录取。我国法律规定,当前建设施工企业的施工人员上岗必须要持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施工人员风险作为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性风险,对于其控制显得非常重要。

2质量的管理工程

工程质量管理的顺利进行需要有客观标准作为判定,从而能够更好的对管理工程工作进行有效评价。管理工程要以质量为主要研究对象和应用对象,进而对管理工程做出客观评价。首先,质量问题是贯穿古今始终重视的问题,在新时期的背景下,质量问题有了新的内涵。管理工程的实施要明确质量标准的界定,进而能够从实际生活角度出发对管理工程做出客观评价。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工程的建设,而确保工程的质量需要有效的管理,进而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其次,产品质量与工作和生活质量之间有密切的关联。工程的质量即是产品的质量,是工程施工中整体工作质量的结果,因此,工程的整体工作质量决定产品质量的好坏。产品质量、工作质量、生活质量三者之间既存在着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其一,工作质量为产品质量提供重要保证,而生活质量又对产品质量有严格的要求。其二,三者的主体存在差异,产品质量的主体是工人,其质量的好坏由工人掌握;工作质量的主体是领导者,其领导人的管理决定着工作质量;生活质量的主体是消费者,消费者的要求则决定着生活质量的高低。总之,确保产品的质量,必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考虑工作质量的原因方面,另一方面,考虑生活质量的要求方面。再次,质量的本质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改变的。保证产品质量的生产能力、提高工作质量的工作能力、生活质量的需求方面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而导致人们生活质量发生改变的原因有许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生产者的角度来讲,生产者的设备优劣、经营管理能力等能够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第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对生活追求方式的变化、个人喜好的改变等因素可以影响生活质量;第三,从市场角度讲,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市场呈现跌宕起伏的状况,影响着生产者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者的消费方式;第四,国家政策的导向也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生活质量;第五,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者应用科技程度的差异会影响生活质量。最后,效率与效益决定着质量的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工程的发展,需要兼顾质量和效率,而工程的效率和效益必须要与社会的效率和效益保持一致,因此,质量管理工程必须要注重兼顾效率以及效益。

3工程管理风险控制策略

1)采取国外先进工程质量管理经验。首先,我国的管理工程虽然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肯定,但是与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其管理工程的质量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我国应加强对管理工程的有效研究和应用,并不断提高管理工程的质量,进而促进管理工程更好的应用于我国各个领域,以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加强管理工程的融合性。目前,管理工程在我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其他科学以及技术相融合的实例还比较少,而我国自然科学发展至今,遇到了很多的限制和阻碍,需要积极应用管理工程。管理工程在我国的发展,要想提高其质量,不能将其孤立于其他科学技术之外进行,因此,需要管理工程向自然科学的逐渐融合。3)加强监督减少风险。针对工程质量管理的时候,必须加强风险管理,注意在管理过程中积极引入监督机制,促进整个管理受到群众的舆论监督。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进行工程质量管理的时候缺乏管理措施,必须要加强监督落实监督制度。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必须从各个阶段加强风险控制,尤其涉及到资金流通地方更应该加强风险管理控制。按照国家发改委、司法部等部门颁布的相关法规要求,要求律师对招投标行为、合同签订等合法性需出具法律意见书,避免工程发包的暗箱操作,避免没有施工资质的企业进入建设工程行业。最后,引入会计师事务所介入重大政府投资工程,会计师事务所可审核资金的来源及流向,保证资金安全,并进行成本控制与管理,确保建设工程质量。

4结语

第3篇:风险控制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资产管理公司企业转机破产重整风险控制

企业转机与破产重整的内涵

(一)企业转机

企业转机是企业陷入衰退危机,尚未达到破产原因之前,对其实施危机干预,使其恢复生机和活力。同为企业的再生程序,企业转机不同于破产重整,破产重整是在司法干预下的重整程序。转机中的企业并未达到破产法规定的破产条件,而是在企业进入衰退早期,由企业主动进行的一种自我挽救程序。

转机管理的成功有赖于正确制定转机方案并有效实施。成功的企业转机需要转机管理专家,而非单纯的行业专家。转机负责人需扮演领导者和管理者多重角色,需要具有丰富危机处理经验的专业机构和人员、危机企业转机管理人市场才能完成危机企业转机管理。

(二)破产重整

破产重整又名“司法康复”或“更生”,是指对已具破产原因但有再生希望的债务人实施的旨在挽救其生存的程序,经利害关系人申请,在司法机关的主持和利害关系人的参与下,对其进行整顿,以使其摆脱困境,重获经营能力。

资产管理公司参与企业转机及破产重整的内容

(一)提供融资服务

重整融资是重整能否成功的关键,重整融资需要寻求风险偏好型投资者,融资契约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比较复杂,涉及包括公司原债权人、股东、管理层、雇员等在内的多方当事人。重整融资的重要问题是定价,重整公司的风险高于正常经营的公司,而其收益又不确定,重整融资会要求高于市场价格的回报,给予融资人更多的权利保障,并要重整公司负担更多义务。资产管理公司提供重整融资具有优势,一方面,资产管理公司具有不良资产处置的经验与技巧,容易对重整企业估值及风险作出判断,另一方面,资产管理可以通过多种融资手段进行融资。

(二)请求权交易

1.重整模式的新发展与请求权交易。重整是在司法框架下重新组合困境公司的资本结构,使公司摆脱债务负担以恢复营运。重整的基本目标是挽救困境企业,挽救的方式包括法人人格存续和核心业务存续。后者是在恢复公司营运价值的前提下的灵活的重整模式,包括重整拍卖、重整并购、重整资产出售等。重整资产出售是债务人企业利用重整程序作为一个平台出售公司资产,这是一种司法程序下的吸收合并。重整出售已经成为美国公司重整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模式,据统计2002年美国依据破产法第11章实施破产保护的大公司中,过半数采取了资产出售的方式,美国破产法第11章1123条明确规定重整方案中可以规定出售债务人的全部或任何资产。

重整出售的重要特点是对重整中的公司的债权或股权等权益进行交易,这种交易被称为请求权交易,不同请求权人根据重整方案对这些资产拥有不同层级不同数量的请求权,美国有着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重整制度,与其请求权交易活跃有着密切关系。美国法一般不会在破产条件下由于请求权的性质而限制其转让,其判例法形成一个基本原则:请求权或利益的收购者拥有和原始请求权人或股东同样的权利和限制。

破产企业实质上就是一个财产集合,权利人对其拥有相应的请求权。破产法最基本的目标是保护这些请求权。重整制度的核心在于恢复那些有继续存在价值的企业营运,请求权交易并不阻碍破产重整的上述价值,而且可以使不愿意参与重整的权利人解脱出来,又为新的投资者提供机会。

2.请求权交易方式与程序。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擅长投资困境公司,在长期的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实践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积累了经验和风险识别及管理能力,通过在破产重整框架下的投资活动实现增值。

第一,确定收购方案。在确定收购方案前,应了解目标公司的债权人结构和状况,与债权人私下接触,了解债权人的风险偏好,掌握影响重整计划通过的关键表决组债权人的信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还应能运用自己对困境企业的专业能力准确判断目标公司的风险和价值,并能成功说服目标债权人。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债权收购方案。债权收购方案的主要内容是收购价格以及付款方式。

第二,收购谈判。不同请求权人具体需求不同,有些请求权人对流动性的需求大于对未来收益的需求,也愿意收到现金退出重整程序,也可以与其协商债权收购,或者进行债转股,交换重整公司新的股权,请求权清偿的清偿次序越低,收购价格也越低,实施债转股的可能性越高。

第三,控制重整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以通过收购请求权控制重整中的公司,进入并控制债权人委员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达到上述目的,重整方案表决通过是重整中的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重整方案会把各利益主体分为若干组别对方案进行表决,请求权交易会使每个类别组的人数都可能减少,从而易于通过重整方案。投资人提出并通过自己的重整方案,或者阻挠通过对自己不利的重整方案,都可通过收购请求权获得投票权的方式实现。按照一般的重整法律规定,每一个类别组请求权人中只要代表二分之一以上参加投票的请求权人数,且其持有请求权数额超过参加投票的请求权数额的三分之二的请求权人同意重整方案,就视为该类别组同意重整方案。收购关键组别,金额可以达到控制的目的。

(三)提供专业服务

资产管理公司在资产处置和管理实践中,以债务重组、资产重组和企业重组为工具,强化投资银行业务能力,逐步在金融体系中形成并确立了特色业务优势。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营运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积累了大量的资源。企业转机管理、重整与不良资产经营管理业务在市场环境、法律背景、定价机制、业务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资产管理公司在企业转机及破产重整中可以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1.经营管理服务。对于企业转机而言,需要对企业所处的危机进行准确诊断,整个过程可能涉及稳定危机、获取利益相关方的支持、战略调整、组织变革、优化关键流程及财务重组,转机管理人要得到利益相关方的信任和支持,完成转机管理,需要具有较高的危机处理能力及经营管理能力。

资产管理公司在破产重整中同样可以提供经营管理服务。债权人和股东在重整中会争夺破产控制权,债权人控制论从剩余所有权及企业价值最大化观点出发,认为重整企业中债权人才是真正的剩余所有权人,主张债权人拥有剩余控制权,并控制重整过程中公司的经营活动。重整制度改变了以往的契约式公司治理规则,代之以债权人参与及司法监督下的治理方式。管理层既向股东负信托义务,也向债权人负信托义务。股东控制论认为,重整中的公司其剩余所有权人是模糊的。股东和债权人都可能是剩余所有权人,其利益又是相互冲突的。剩余所有权理论不适用重整中的公司治理。重整制度是把不同的请求权人约束在同一个目标之下,实现重整中的公司价值最大化,立法出于对效率和公平的考虑,重整公司治理目标常常是公司价值最大化,为了降低成本和解决信息匮乏问题,确定了债务人企业主导的重整方式。但这种模式存在问题,因为管理层有拖延重整程序的激励,管理层不能从清算中受益,却能从重整程序中得到控制权收益。现行重整法律一般给管理层提供了过多的控制重整权力,造成滥用重整程序。

解决DIP重整模式的方案是破产管理人模式,即由管理人主导重整程序。这需要破产管理人具有专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或者在经理人市场聘请专业管理人员。根据我国破产法规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破产清算事务所以及个人可以担任管理人,实际上这些机构和个人难以胜任上述工作,而具有丰富“问题企业拯救”经验的资产管理公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提供投资服务。破产重整是一个综合性的程序,涉及财务、管理、法律、金融等内容,债务人企业要进行融资,发行债券及实施债转股等活动,除了作为投资者之外,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发挥在资产管理及重组等方面的优势,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服务。

3.担任管理人。在企业转机和破产重整中,管理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企业转机管理并非一个司法程序,转机管理可以由危机企业自行实施,也可以由危机企业专业处理机构来实施,但一般由后者来完成。资产管理公司可以通过与危机企业谈判确定的转机方案来担任管理人。而在破产重整中,破产法规定了破产管理人制度,破产管理人的选任可以由债权人会议确定或由法院指定。我国破产法采取由法院在管理人名册中指定管理人的方式,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成为破产管理人。

资产管理公司参与风险控制

(一)重整融资风险控制

重整融资的风险主要在于重整结果的不确定性,对融资的风险控制主要通过对融资的监督和提高收益率以及立法和司法保护。对融资的监督可以通过在融资协议中设定相应条款的方式。

1.规定限制性条件。如规定在限定的日期出售公司资产或者重整方案得到法院批准;要求公司必须达到一定的现金流标准,规定资金使用范围和用途,只有债务人特定的营运费用和经营活动才能使用重整融资。通过循环贷款的模式控制债务人的经营活动。借款间隔一段时间到期一次。每一次到期时融资人对债务人进行评估,如果认为债务人符合贷款条件,贷款会继续循环一次。

2.参与重整公司治理。可建议债务人管理层聘请首席重组官作为专业人士指导债务人重整。首席重组官协助管理层制定重整方案。资产管理公司有权提出首席重组官候选名单,或参与对首席重组官选任和解聘,甚至要求撤换债务人管理层。

大部分国家的破产立法并未明确规定融资人参与重整中的公司治理的法定权力。美国破产法第364条仅规定重整融资人可以享受到清偿优先权,并没有规定融资人可以行使撤换管理层或者参与经营决策等公司治理权。我国《企业破产法》对融资人的权利未具体规定,《企业破产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在重整期间,经债务人申请,人民法院批准,债务人可以在管理人的监督下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企业破产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管理人负责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的,可以聘任债务人的经营管理人员负责营业事务。《企业破产法》第八十九条规定,重整计划由债务人负责执行。可见《企业破产法》也没有赋予融资人参与重整中的公司治理的法定权力。但实践中重整融资人通过融资协议参与公司治理却在不断扩展,重整融资人利用重整融资协议控制重整中的公司的经营活动也是重整模式向市场化发展的结果,是对债务人及其管理层过度操纵重整程序的纠正。为控制风险,融资人应注意将融资协议作为重整方案的一部分通过法院批准而取得强制效力,重整融资条款就具有了强制力。融资人还可充分利用立法对重整融资的特别保护。

3.完善法律制度和规则。降低重整融资风险吸引投资者,需要明确的法律规则。美国破产法给破产融资进行了详细的规定,集中体现在第364条,该条(a)款规定,如果债务人企业在正常的业务经营过程中取得无担保信贷和承担无担保债务,则该融资可作为管理费用,享受第一优先受偿权;(b)款规定,对非属于正常业务范围,在法院批准的前提下,债权人同样可享受上述优先权;(c)款规定,如果债务人企业不能得到无担保贷款,法院可以批准融资人获得“超级优先”管理费用请求权,或者批准融资人获得针对没有担保负担的财产的担保权益,如果财产有担保负担,则获得从属性担保权益,即该担保权益的地位从属于既有的担保权;(d)款规定,如果债务人企业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贷款,法院可以授权重整融资人获得担保利益,这种担保利益优于或等同于现有的担保利益,但必须给予原来的担保债权人以充分的保护。

发行证券是重整融资的重要方式。由于重整企业是困境企业,不符合证券法规定的发行条件,需要特别进行规定,美国破产法规定了重整中公司发行证券的豁免制度。美国破产法第1145(a)(1)条规定,为交换对债务人的请求权或债务人破产申请前的股票而发行证券,债务人可根据重整方案发行证券而不必根据1933年证券法的规定申请注册陈述。“与债务人联合制定重整方案的联营公司”或者“根据重整方案继承债务人的公司”发行证券也适用上述豁免程序。第1145(a)(3)条为投资人在公开证券市场交易请求权提供了立法支持。该款规定:根据本条(a)款(1)项指定的方式向本条(1)款规定的市场主体以外的市场主体要约出售或出售任何证券,该市场主体都不构成1933年证券法2(11)条意义上的承销商。此外,重整中的公司的一些非证券性质请求权也可以通过非证券市场进行交易。因此,我国破产法也应做出相应安排。

(二)请求权交易风险控制

企业破产重整需要一个良好的请求权交易环境与机制。比如,在三鹿破产案中,河北国信资产运营公司以20%价格收购普通债权人债权成为国内首例破产债权收购,这是一例不成功的非完全市场行为的收购,收购过程凸现了我国相关法律规则的缺位。

立法应为请求权交易创造宽松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明确的规定。请求权交易更多属于市场行为,因此,破产法不应禁止该交易行为,并且不应过多限制受让人的权利,而是为交易创造条件。比如,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是受公司法限制的,以维护其人合性,但在重整状态下,这种限制不再具有法律效力,因为破产重整是公司一系列契约的再安排。破产法立法应关注继受者的权利问题,请求权或利益的收购者拥有和原始请求权人或股东同样的权利和限制。

由于请求权交易会产生控制权的转换,受让者可能会滥用权力而损害其他债权人的利益;请求权受让人也可能有敌意的目的,如竞争对手出于阻碍重整而进行交易。因此,法律在鼓励交易的同时,必须进行必要的限制。交易程序公开、公正是基本的原则,需要规定信息披露制度;规定受让人的信托义务;禁止操纵和欺诈活动。法院可以对交易进行必要的最低限度的审查和批准,推行交易备案制度,在交易达到一定比例时,借鉴上市公司收购的强制要约制度,以保护中小债权人及股东利益。

参考文献:

1.李曙光,王佐发.中国破产法实施的法律经济分析.政法论坛,2007(1)

2.斯图尔特•斯莱特,大卫•洛维特.涅槃:危机中的企业转机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DouglasG.Baird,AWorldWithoutBankruptcy,inCorporateBankruptcy:EconomicandLegalPerspectives,editedbyJagdeepS.BhandariandLawrenceA.Weis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6

第4篇:风险控制管理论文范文

1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容

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所包含的内容种类繁多,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电力维护,为了保证电力生产、运行和供应过程的安全与稳定,进行电力维护是重中之重。电力维护主要包括电力设备的维护、电力运行过程中状态的维护、电力系统的维护三个方面。如果能对这三个方面做到没有漏洞,就能极大的降低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风险。

1.1电力设备的维护

作为电力维护最重要的一部分,只有保证电力设备能够正常使用,才能够达到电力稳定供应的目的,同时,又能极大的降低电力生产管理中的风险。在实际生活中,电力设备的使用过程会出现诸多的问题,且问题种类繁多,因此,只有在日常工作中做好维护保养工作,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电力设备出现问题概率。平时,相关工作人员要做到时常清扫绝缘子,做好接头部分的防腐工作等一些基本问题,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电力运行不会受到影响。

1.2电力运行的维护

要保证供电网络安全稳定的运行,电力运行的维护是不可或缺的。电力运行的维护要求对电力运行中所使用的设备进行维护,不仅如此,还对调度命令有更高的要求,只有基于以上两点,才能对设备的运行状态有一个更好的了解,以保证电力的正常运行。在对运行设备的维护过程中,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掌握足够的知识,能够及时发现出现的异常情况并加以处理。

1.3电力系统的维护

电力系统维护指的是对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维护。电力系统的维护相对复杂,首先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其中包括电力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通信网络信号,电流数据等等。然后,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主机中,用于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对电力系统的维护能够使使用电能的用户与系统之间形成一种联系,这样,就能够更加方便用户查询相关数据,同时,对于电力部门实现遥感和遥控功能也有积极的作用。在对电力系统进行监督的过程中,要对电力系统的功能进行更好的维护,处于一个好的维护环境下,对于电力系统更好的运行以及更好的进行电力生产都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不仅如此,这样还能够使系统的操作更加的安全有效,对于电力系统所产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2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问题

2.1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作为一个电力系统的工作人员,要有认真负责的精神,因为一些相关工作人员处于电力系统运行的最前线,其工作内容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一旦工作中出现问题,就有可能造成财产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等不可挽回的结果。处于一线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产生失误主要是有两方面因素引起的,其一,就是技术不过关,对工作中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够熟练,第二点就是在工作中疏忽大意,缺少安全意识,对于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意外情况没有保持必要的警惕。因此,想要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风险控制,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是重中之重。电力部门必须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监督与管理,从专业知识与安全意识两个方面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对于一些工作在一线的人员,必须要定期进行考核,并且建立起健全的奖惩条例,恩威并施,以更快速度取得效果。除此之外,相关工作人员还要定期进行经验交流,对于一些复杂问题和经典问题,要集中讨论,以积累经验,提高工作人员处理问题的能力。

2.2组织电力生产管理工作中的经验交流和案例反思

电力部门要经常举行相关部门的讨论会,分享每个人在工作中的体会,并做好记录。因为每个人的习惯不同,所以人们在工作中的方法方式也会有不同,相互之间分享工作体会,可以最大程度的做到取长补短,不仅如此,还可以将一些棘手的问题提出来集中讨论,确定最优的处理方案。这样,不仅可以更加快速,完美的处理所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快速的提高工作人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2.3加强对故障设备的排查

要电力生产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加强对故障设备的排查同样非常重要。总的来说,设备的管理分为三个方面,即设备的建设期、运行期和修理维护期。在设备的建设期,要重点对设备的安全性能进行排查,确保设备不存在安全隐患,从源头上减少故障发生的概率。在设备的运行时期,要认真对待设备的检验,争取做到面面俱到,如果发现故障,无论大小,一定要引起重视。最后,在设备的修理维护期,必须认真排查设备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以及是否有修理的必要,如果问题严重必须及时处理。

3结语

第5篇:风险控制管理论文范文

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的企业在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也日渐加大。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强有力的手段,是企业正常运营的重要保障,而企业的管理也离不开风险防范。只有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才能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企业内控和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

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层来说,就要增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意识。而现在很多企业的管理层都缺乏内部控制意识,某些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在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认识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企业的内部控制并不仅仅是企业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那么简单,不能把内部控制简单地认为就是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如果基于这种错误的意识,企业的管理者就无法形成科学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久而久之,只会使企业的管理方式越来越落后,而只有企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才会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企业员工缺乏风险控制意识

另外,风险控制意识对企业的管理者或者是员工都很重要,而很多企业的员工缺乏或者根本没有形成一定的风险控制观念,有些企业的员工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风险控制只是管理层所需做的事,和自身并没有关系。企业员工长期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就会导致管理者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一些薄弱环节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使得问题的积累越来越多,给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三)有着相对混乱的内部控制环境

混乱的内部控制环境也是很多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比如说企业的内部控制与其风险管理不能保持一致。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为缺乏相应的风险防范而给企业造成严重损失事例时有发生,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企业没有将相应的风险防范方面的规章制度进行有效的执行。另外,企业的内部控制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离不开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而很多企业设立的企业监督机构,并不能使其功能得到全面的体现。某些企业的内部监督机构只是一个摆设,执行过程也很形式化。长此以往,企业额监管部门在行使具体的监督职能的时候就会显得非常吃力而且收效甚微。就目前来看,企业内部控制主观性很强也是一大问题,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观性过强会使得企业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另外,现在很多企业内部没有一个健全的风险评估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对风险进行估量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具体的参考指标体系,依靠的仅仅是自身的经验,缺少相应的科学分析以及对应的量化分析,从而可能会导致对风险作出错误的评估,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最后,在一些企业里面,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或者企业和外部之间没有一个很好的沟通。这样就会使信息传达不流畅,企业在不能及时获取有用信息的情况下,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非常不利,从而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三、完善企业内控和风险管理工作措施方法

(一)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在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的同时也要对职工业务素质进行培训,使其业务能力有所提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企业员工的业务能力以及相应的风险防范意识只有随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提升,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所以,企业在对员工的素质进行培养时要注重提升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相应的职业技能。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企业必须要充分了解员工目前的现状,对员工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职业技能,使其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提高了,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二)以风险为导向构建内部控制机制

企业要以风险为导向做好内部控制监督机构的建设,有效的监督措施是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得以有效进行的必要手段。企业做好监督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风险作为导向,做好企业的风险评估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机构:首先要在增强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的同时确保审计的客观公正;其次是要把企业的审计方向逐渐从企业的财务审计转变为管理审计,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

(三)全面健全应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制度

首先,企业要完善风险评估体,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机制。对企业的发展来说,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风险评估是企业实行内部控制的最主要依据,是企业实现完善的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的风向标。所以企业要一切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要本着全面性的原则,不断完善企业的风险评估体系。企业在对风险进行评估之前,要制定好行之有效的抵御风险的具体措施,尽量把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另外,还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做到把信息的收集、处理以及传递一步步落实规范。最后,企业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使得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的进行。

四、结束语

第6篇:风险控制管理论文范文

会计;管理;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2)5-0069-02

一、基本研究综述

1.基本理论概述

随着科技的发展,会计管理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会计管理工作也逐步沿着信息化、系统化方向发展。会计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如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营目标,控制经济过程,考核评价经营业绩等;利用财务会计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据此对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并帮助企业领导作出各种专门决策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

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风险控制主要是针对会计管理活动产生的风险问题,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风险识别、量化、评价,从而给以具体的规划、组织、监督与控制的过程。其中风险的识别是进行风险控制的基础,比较常用的方法有调查法、文献查阅法、事故树分析法等;风险评价是对风险的基本情况,包括发生概率、波及范围、分布情况、严重程度、变化幅度、持续时间和频度等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确定风险源、关键影响因素以及风险等级,以方便进行风险决策,常用到的方法有专家打分法以及CIMM模型等;一般在确定风险等级后,须根据风险的基本系数采取相应的策略,以降低、转移甚至消除风险;风险监督是基于整个风险控制体系而言的,连续且全面的跟踪风险控制过程以保障风险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这里的风险控制理念是一套既反映了会计管理理念和风险偏好,也体现内部控制结构的完整体系,拓展了内部控制框架的风险评估要素,进一步细分为设定目标、识别事项、评估和应对风险等控制阶段。

2.选题价值与意义

我国对风险控制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和时间方面都不够成熟,本文即通过梳理和分析当前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控制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COSO组织的风险控制整合框架建构完整的风险控制模型。本研究对我国风险管理与防范体系研究具有建设性意义。

二、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风险控制模型

1.研究方法

综合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方法,以规范理论研究为先导,以实证研究结论为佐证,并以此促进规范研究结论的进一步完善。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实地调查研究法,了解我国企业风险控制的现状特征、发展趋势,梳理企业对风险控制理论的认识和实践需求,挖掘影响企业风险控制效果的组织、人员、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关键动因,从而为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提供数据支持。数学建模法建构完整的风险控制模型,比较研究法分析不同法律背景、企业规模、行业性质、企业信息化水平及风险控制水平等相关因素对各国企业实施风险控制的影响程度及结果,从而为确立符合我国企业实情的风险控制模式及评价体系提供借鉴参考。

2.研究思路

理论基础,对与信息系统风险控制有关的概念进行了梳理,相关的理论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理论、COSO的风险控制框架。文献资料研究法和实地调查研究法对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和我国风险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结合COSO的风险控制框和会计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应用数学建模法建构完整的风险控制模型。建立风险控制的标准评价体系进行效果分析和评价。

3.风险问题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我们对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和管理措施对风险控制的影响的实地调查发现,会计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五大风险管理问题:

一是管理者不重视会计风险控制,以致整体的风险意识不强。大部分企业过于注重利益,导致在会计管理的工作中多为经济相关的活动安排,而缺乏对风险控制的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因缺乏对风险控制方面的培训,风险控制意识和基础较为薄弱,无法形成较好的风险控制氛围。

二是风险控制制度过于细化,而会计软件不足且执行力度不够。在我国很多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管理系统运行较好企业,风险控制制度相对完善,制度过于详细和繁琐,可以很好的控制日常风险,但多因未真正回归市场而无法控制战略或重大项目风险。同时相应的会计软件并非为企业量身定做,作用不明而带来经营风险。功能杂乱以致信息失真,且风险控制未与企业及个人绩效结合,使得热情不高,贯彻执行力度不够,效果不好。

三是企业内部人员存在着道德风险,过于追求自身利益而违背道德原则。如管理者、从业人员以及审计机构,多多少少存在隐瞒篡改不利的会计信息、编制虚假财务报表的问题,导致其可能遭受损失的会计风险。

四是信息沟通和传递存在着问题,以致于财务信息失真。由于企业对风险控制的意识不够强,信息不能够很好的进行沟通和传递,导致企业管理层不能及时掌握风险控制的相关信息,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及时地处理。另一方面由于存在乱计成本、成本核算对象不分、内部核算与管理制度不完善问题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五是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不够,监督工作的滞后,而产生私自挪用、转移资金或独吞企业资产等难以挽回的问题。

4.风险控制模型

(1)控制环境

风险控制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实际与内部控制而言的,主要通过强化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及高层的控制职能,以及强调全员参与风险管理,坚持日常的风险意识教育,提高员工战胜风险的信心和责任感来加强和巩固风险控制环境。

(2)控制结构

风险控制系统的基本机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也即风险控制目标、风险控制环境以及相应的识别措施,控制基础和控制技术、组织结构、信息与沟通等。

(3)控制目标

本文通过研究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风险控制以实现会计管理的战略目标,同时在研究资源利用的效果和效率的过程中实现经营目标,并保证会计管理工作报告的可靠性以及合规性。

(4)控制基础

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风险控制基础是基于对系统本身和企业机构设置、权责分配与信息沟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采取相应的措施支持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系统安全性及内部控制要充分依据企业基本情况和运营特征,从成本和效益角度着手来开发安全的会计管理系统;二是通过风险信息识别和高效的沟通机制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方便高层决策;三是设置完善的风险管理机构,包括会计部门、审计部门以及财务安全监督部门等以保证安全高效的会计管理工作;四是在职权分离的内部控制环境下强化责权分配,尤其是在会计文档方面要是想互相牵制以降低会计风险。

(5)控制措施

在具体的风险控制方面要实现制度化管理,结合内、外部环境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和监控制度。

在制度管理和风险控制的过程中要根据企业不同的规模和组织结构、业务性质以及经营管理目标差异建立重大事项决策与审批机构,并通过合理的权责分工和岗位稽核强化职责的安全级别和身份标识,实施权限管理制度,采取数据处理和具体业务操作人员相隔离的方式,健全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加强相应的职能控制与权限控制;针对财务信息的特点,恰当利用会计管理实现内部控制的程序化、科学化以及规范化。同时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能防范风险的职责明确、运转自如、反应灵敏、控制有效、监督到位的内控组织构架改造企业原来行政化的组织构架;借鉴国外经验,运用大量数据模型等工具对风险进行实时和定量分析,从整体上提高企业对风险控制能力;运用自动化风险控制手段来代替手工控制,控制操作风险、提高控制效率。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还要增强现代企业管理观念,建立和完善符合国家监控要求与企业发展特点的新的会计管理机制,以识别关键控制因素,建立预警模型,扩大数据来源,提高财务预警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纳入管理信息,根据企业特点选择恰当的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对风险进行实时监控。

5.风险控制评价

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风险控制评价以理论为基础,采取系统方法的原则;以可操作性为前提,选择具有代表性指标的原则和可比性原则建立可靠的指标系统对风险控制进行效果评价,其主要的评价指标包括风险控制投入的力度,管理平台工作效率,系统决策水平,风险控制人员开发,组织和控制等.该系统主要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得到指标数据,以标准化处理,同时确定不同项目的权重,从而计算风险控制效果的标准值,根据结果做出评价,并找出其差距和调整策略以优化控制效果。

结语综述: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风险控制不仅较好的解决了会计管理风险问题,还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值得我们做更深的研究和探索。

[1]余华.论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及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2008(26).

第7篇:风险控制管理论文范文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本论文在总结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存在的问题、原因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找出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结合COSO关于内部控制五要素,针对各种风险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防范对策,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1国内内部控制概述

1.1内部控制概念的演变

1)内部控制论理论是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实践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理论阶段。1992年COSO委员会提出并于1994年修改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事件进入了整体框架阶段,整体框架对内部控制做了如下的描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这一定义明确了四个要点:是一个过程;受人为影响;为了达到三个目标;合理保证。它由相互关联的五项要素构成,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

2)控制环境:任何企业的核心是企业中的人以及这些人的个别属性和所处的工作环境,个人的诚信正直、道德价值观与所具备的完成组织承诺的能力、董事会与稽核委员会、管理阶层的经营理念与营运风格、组织结构、职责划分和人力资源政策与程序。

3)风险评估: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异常激烈的竞争中,企业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清楚并应付其面对的各种风险。同时,企业也必须设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以了解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并适时加以处理。

4)控制活动:企业必须制定控制的政策和程序,刁一有助于确保既定目标及必要改善措施的有效实施。

5)信息和沟通:围绕着这些控制活动的是信息与沟通系统,这些系统使得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获取和交换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以指挥、管理和控制企业的经营。

6)监督: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受到监督,并在必要时得以修订,这样,系统及制度才能反应自如,并能视情况而随时调整。

1.2我国内部控制概况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正式提出权威性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我国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指导原则、指引、规范则出自不同的政府部门,这是由于企业的管理体制造成的。国资委管国有大中型企业;证监会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财政部管全国所有企业的财务与会计工作,并负责会计准则与制度的制定。然而,内控指导原则、指引或规范由各政府部门分别制定,有许多弊病:

1)各部门各自研究与颁布内部控制的相关指导原则或指引,不利于内控制度的统一与协调。财政部正在陆续制定并的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截至目前已经了十多个。而其他政府部门则仅制定了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指引或对企业各项业务内部控制流程的设计与制定缺乏具体的指导。

2)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范围、目标等不相一致,内控要素、内控内容,以及内控方法的解释也不一致。

3)缺乏统一的推进机构,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与实施。各部门颁布的内控指导原则、指导意见或指引在实务中并未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上市公司、银行、证券公司、未上市国有企业的频繁出事便是佐证。

客观地讲,我国近几年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以会计控制和审计评价为主线的,我们可将之简称为“会计导向”和“审计导向”。会计导向的典型代表是我国目前已的内部控制法律法规,它们是以内部会计控制为核心的,基本上没有涉及管理控制等非会计控制领域,甚至没有包括审计方面的内容。审计导向下的内部控制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审计程序与方法的应用、审计成本的节约、审计效率的提高和审计风险的控制等。

2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内部审计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可通过协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与其权限、人员的资格以及可使用的资源紧密相关。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相对独立并且直接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即使存在,但却不具备真正的独立性,有的也流于形式。

2.2缺少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意识

各企业缺少对自身固有风险的评估以及制定相应有效的管理措施。此外,管理者还应在对固有风险采取有效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残存风险进行评估和预防。

2.3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滞后

近年来,我国企业改革力度大,与之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却跟不上业务的需要。许多企业在员工的岗位培训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不利于员工的素质提高。

2.4有效的价格风险评价机制尚未建立

由于当前市场不完善,竞争激烈、恶意竞争以及“低价中标”的招投标游戏规则,都不能使企业按企业定额客观报价,为了争取中标,不惜压低报价,承担更大的价格风险。

3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途径

3.1完整风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是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各个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可使组织中各业务单位分散的决策者之间协调合作,使数据的收集、测量与处理更加一致,有利于审计和监督。企业要从全局、总体层面权衡利弊,使部门安排有关的业务流程都有所遵循。同时要制定严密的业务操作规程及信息传输报告制度,建立一个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全面控制各方面的风险。

在机构内部广泛开展“深化内控理念,落实内控措施”的创建活动,结合自身情况及上级单位的要求,通过确定风险控制环节,分解、落实机构内各部门、各岗位管理职责,并对控制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和考核,强化风险管理责任,提高全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全面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

3.2健全内部审计控制

内部控制具有的限制因素具体如下:

1)内部控制受企业的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

2)内部控制仅针对管理中的常规业务来设计。

3)内部控制可能会因执行人员的差池而失败。

4)内部控制可能会因不同政治气候、地方差异等环境影响而失去作用。

这些内部控制的限制因素,可以通过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来加以克服。内部审计人员定期检查项目的建设情况和建设成果,及时纠正各种错误和弊端,能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3.3营造企业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建立在内部环境的基础之上,内部环境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风险管理的成败。内部环境的要素包括员工的诚信,职业道德和工作胜任能力,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经营风格,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监管和指导力度,企业的权责力分配方法和人力资源政策。要不断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需要一套企业层面的方法。这种企业层面的方法是由企业的组织结构,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哲学共同决定的。随着企业文化中风险敏感程度的提高,企业管理者会进一步掌握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力。通过他们的推进、提供报告、贯彻相应的方法、构建适当的体系,以实施既定的风险战略和政策,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将不断提高。

3.4设计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行动指南

设立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行动指南,为管理者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提供指引也是当前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可统一制定各行业通用的行动指南,也可由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设计适合各公司实际情况的行动指南。在内部控制评价方面,被评价单位可以聘请年报评价的注册会计师以外的中介机构或有关专业人员协助对该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重大控制缺陷或重要控制弱点进行必要的改进,保证财务报告的编报质量,降低财务风险。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应当借鉴一些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报告中的做法,在事务所内部组建由高级和资深的评价人员组成的专门小组,专门从事内部控制评价和咨询业务。

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我还要感谢同组的各位同学,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参考文献

[]王东叶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生存环境分析[D]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9

[2]林光华内部控制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17

[3]王振英马丽萍,王泽.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商业经济[J]

2006年5期:48

[4]丁翠芝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框架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

第8篇:风险控制管理论文范文

由于财务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及其环境的复杂性,企业时刻面临着财务风险。虽然内部控制建设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但其仍未充分发挥预警和防范财务风险的作用。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两者关系的梳理来引导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关键词:

内控;内控有效性;财务风险管理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是渗透在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的,拥有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有效实施,企业才能保证各级管理层的职责得到正确履行。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文献中,主要涉及到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与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学者对内控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问卷调查、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在企业自身因素方面,内部控制缺陷更可能存在于规模更小(朱荣恩,2004)、成立时间更短(郑石桥等,2009;张继德等,2013)、财务状况不好(张颖、郑洪涛,2010)、经营活动更复杂(田高良等,2010)、企业文化建设不足(程晓陵、王怀明,2008;张继德等,2013)的企业中。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规模、股权集中度、高管薪酬激励、高管持股比例、审计委员会的设立、董事长与总经理二职合一等(吴益兵等,2009;张先治、戴文涛,2010;李育红,2011;刘亚丽,2011;李颖琦等,2012;刘启亮等,2012)都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有一定的影响。外部监督方面,主要从是否聘用十大会计师事务所(曹建新等,2009)、是否对内控评价报告进行审计(薄澜、姚海鑫,2012)等审计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关于内部控制评价,蔡军等(2006)、王希全(2009)、池国华(2010)、张先治等(2011)、戴文涛等(2013)从不同角度出发,构建了内控评价整体框架。很多学者从COSO的内部控制五目标出发,构建了内控评价指标体系,如张先治和戴文涛(2011)、张兆国(2011)、黄曼行(2013)等。由于COSO五要素间联系紧密、互相牵制、逻辑性强,能够反映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的全貌(池国华等,2011),绝大多数学者从五要素出发构建了内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王素莲(2005)、孟林和任志宏(2007)、林钟高等(2007)、方敏(2009)、袁晓波(2010)、王宏等(2011)、陈关亭(2013)。在内控评价方法方面,我国学者的研究集中于德尔菲法(周瑜等,2008),熵值法(敖世友,2009),层次分析法(骆良彬和王河流,2008;韩传模和汪士果,2009),多层模糊评价法(王卫星,2008;王希全,2009;张先治和戴文涛,2011;杨洁,2011),BP神经网络模型(朱卫东等,2005)和IC-CMM(王海林,2009)等。

二、财务风险文献综述

由于财务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及其环境的复杂性,企业时刻面临着财务风险。本文主要从制度层面和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两方面对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制度层面,国内学者基本上是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探讨财务风险的管理。企业的股权集中度、独立董事比例、高管持股、总经理与董事长二职分离等对企业财务风险有一定影响(于富生等,2008;迟旭升和李明,2011;张红英和钱文彪,2012),因此,可通过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刘健海,2012)及从公司治理角度入手,加强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财务风险预警方面,我国学者主要通过确立相关指标,构建数学模型来进行研究。其中使用比较多的有F分数模型(周首华等,1966),概率模型(吴世农等,1999),主成分分析法(张爱民等,2001),Logistic模型(刘翰林,2002;吴勤、周国强,2005;罗晓光、刘飞虎,2011),BP神经网络(杨保安等,2001),RBF神经网络模型(刘磊、郭岩,2012),粗集神经网络(周敏,2002;刘洪,2004),逻辑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相结合(李娜,2008)。

三、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关系文献综述

首先,内部控制的目标是有效保证企业合法合规经营、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资产安全,这与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其次,良好的内部控制依赖于企业对其所处风险的正确评价,内部控制是实现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但不是全部,它的目的是适当地管理与控制风险。由此可见,内部控制是一种最小化风险的机制,企业可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有效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水平。理论研究方面,黄秋菊(1994)最先提出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王飞跃(1998)梳理了内部控制对财务管理的作用及在具体实施中需把握的关键点,对企业内部控制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蔡韧(2003)分析了内部控制的优点及局限,给出了内部控制制度降低财务风险的前提是:制度完善、执行正常且有效、坚持不懈,并且需有一个良好的财务环境。雷振华(2005)、张智勇(2007)也都认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对财务风险预警及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王福涛(2011)提出企业应基于内部控制的不同视角(会计控制、管理控制)建立不同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战松涛(2011)基于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负相关提出了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管理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王团现(2013)对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国内实证方面,大多数研究表明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呈负相关关系。鄂秀丽(2008)统计分析表明,企业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管理的影响程度随着时间、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周凌(2012)、黄曼行(2013)分别对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小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内部控制可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结论。而董育军、黄益雄(2013)在考虑多种内部控制质量衡量指标及财务风险指标、采用不同回归方程的基础上,仍然得出了此结论。COSO内部控制框架认为,内部控制系统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组成。在从五要素出发的实证分析中,袁晓波(2010)提出内部环境、控制活动和内部监督与财务风险存在显著相关性,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关注薄弱环节,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郄萌(2013)从微型企业的视角得出:管理者薪酬、管理者持股数量和财产保护是影响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李丹(2013)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出控制活动和风险评估因素与财务风险相关性最高。杨艾(201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提高独立董事有效性可有效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从而达到规避财务风险的目的。然而,也有学者得出不同结论。金烨(2012)实证得出五要素对抵抗财务风险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总体内部控制质量与抵抗财务风险能力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四、文献述评

在关于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关系的研究中,很多学者提出了通过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来管理财务风险的原因及对策,但基本都是基于COSO整体框架提出的。不分行业特点、发展阶段、规模大小等给出的笼统建议并没有实际意义,缺乏可操作性。实证研究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学者们多基于COSO五要素或目标构建了内控评价系统,但却没有一致的评价标准和针对性,对模型的适用条件、实际运用情况考虑也较少。而国外研究多采用收集公司样本进行研究的方法,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理论与实际结合得更好,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高秀兰.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融合研究[J].财会通讯,2010,20:139-140.

[2]林钟高,王书珍.论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J].财贸研究,2006,05:117-122.

第9篇:风险控制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制药生产;统计学;质量管理;质量风险;药品安全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R95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3-017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3.086

随着科学技术的推进式发展,治疗各种疾病及不同治疗效果的药物层出不穷,人们在得益于新型药物的治疗的同时,也同样面临药物质量带来的风险。随着我国药检工作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药品质量风险的关注度也普遍提升。为了应对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风险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也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致力于药品质量风险的研究。在此研究背景下,本文主要根据文献资料对制药生产过程的质量风险管理流程进行综述,并分析统计学在制药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应用中的适用性。

1 制药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管理流程

质量风险管理是贯穿于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风险评估、控制、沟通及审核回顾的过程。实现对制药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的有效管理,需要熟悉风险管理的流程。对风险管理流程的把控是实施风险管理、有效降低制药过程质量风险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本文首先对风险管理的流程进行概述。将制药过程质量风险管理分为四个步骤: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沟通和风险审核及回顾。

1.1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进行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了对风险的识别、分析以及风险分析过后的风险评价环节。这三个环节的主要工作是弄清楚可能产生的风险、风险发生率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及对风险的评级。有效的风险评估工作需要企业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团队,并应使团队包括各方面的评估专业人员,他们应对药物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有深入的了解,如人员、厂房、设施、设备、物料、产品等,并对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有较为全面正确的认识,能够利用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

其中,风险识别环节的有效进行,需要企业相关人员能够对风险有较为敏锐的识别,可以参考并利用已有的风险识别经验和信息。可参考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产品的生产数据资料。产品的数据资料可以形成对可靠质量水平的控制标准,当出现偏离一般生产水平的质量时,认定为可能会出现风险。相关风险识别理论,风险识别理论能够为风险识别提供理论参考,实现定量评判风险出现的可能性。风险识别的研究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识别指标,根据已有的指标进行风险识别不仅可以提高识别效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性。

在识别风险后,对风险的分析十分重要。风险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判断出现这个风险的可能性有多大,对风险的严重性和可能性进行分析判断,并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形成风险程度评价表。在风险分析这一步骤中,我们可以使用所有可用的信息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估计。风险分析对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影响也较大。

风险评价即评估该风险发生后影响的严重程度。在进行风险评估之前,应预先建立一个风险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会使用到风险指数矩阵图,然后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来综合评价风险等级。

1.2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可接受范围内是评价风险管理效果的有效指标。风险控制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分析风险控制的范围和可能性,然后采取措施降低风险。风险控制过程的关键问题是:(1)判断评估后的风险是否超出了风险控制的水平。当风险超出可接受的范围时,就要采取有关措施进行风险控制,以尽可能降低风险;(2)企业在降低风险中的可能性。任何风险都有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因此企业利用现有的风险管理水平,寻求风险的进一步降低,始终是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也是降低企业可能性损失的有效方式;(3)分析风险,找出风险的可能性来源。风险具有不可预估性,因此找到风险的可能性来源是风险控制的必要环节也是可以正本清源的最有效措施。找到风险的可能性来源,能够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新风险并及时找到有效的降低风险的措施。

1.3 风险沟通

在进行了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之后,进行及时的风险沟通是风险管理系统程序的必要环节,也是风险管理模式良好运行的基础。一个风险交流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同系统不同时期风险的数据分析。对不同时段的风险进行分析,能够系统把控风险管理的效果,并通过对比分析,找到不同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优劣点,为后续风险管理的更有效开展打下基础,进而进行系统性的风险管理过程的全面分析。通过对整个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效分析,能够及时了解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新的风险出现时重蹈覆辙。

1.4 风险审核、回顾

在完成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及风险沟通后,风险管理程序的结果的审核及回顾是最后一个步骤,这对于全面把握该次分析管理的效果十分有效。风险审核及回顾的主要工作有:(1)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文件。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的回顾,并形成记录文件,以便为后续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数据资料;(2)定期开展不同岗位员工的全面风险回顾工作,使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都能够及时对风险管理进行总结,同时可以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对风险回顾的效果进行考核。

2 制药生产过程的质量风险管理

2.1 统计质量管理法

近年来,随着科研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药品的研发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展。药品的大规模研发,给更多的疾病治愈带来了希望,人们享受着新型药物的治疗效果,也面临着药物质量的风险。特别是在仿制药在整个药品处方量中占比逐渐增大的情况下,药品研发过程与制药过程的质量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各国监管部门对于药学研发、药品生产开发与药品质量管理领域的统计学要求也逐渐提高。其中一部分原因归结于药品的安全性主要是在研发环节和生产环节体现的。除此之外,仿制药的大规模开发,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药品质量的可靠性。

在劳动力资源和原料资源成本日益增高的大趋势下,药品质量问题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有效因素。企业正在积极寻求有效措施使其在药品质量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统计学是一种有效的数学分析工具,在传统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其应用已经证明了其优势性。在监管要求严格化及企业自身发展动因的双重因素驱动下,统计学在药品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的应用方面将会有长足的发展。通过对已有的科研资料分析发现,国内药企也已经大规模、广泛性地开始使用统计学工具来实现对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但是在如何高效地利用统计学工具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实现统计学在药品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的有效利用是今后药品质量管理的一大方向。

2.2 统计学在制药过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2.2.1 统计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统计学是有效的制药过程质量控制工具,利用统计学对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进行控制是有效控制手段,如何实现统计学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是主要的研究目标。每一种药物都需要准确的成分配比,才能保证其药效,避免副作用和毒性。然而药品的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因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因素而导致药品质量稳定性失良。药品稳定性的失良被称为药品稳定性的波动。药品稳定性波动可以分为自然波动和异常波动两种,而异常波动的出现往往是基于药品的原料性质不良、人员操作不当、技术水平欠缺等原因。对药品质量的控制主要就是通过发现和分析这些因素,从而控制药品的异常波动,实现其质量的稳定性。统计工作中的控制图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控制图的核心工作就是监测并识别药品稳定性的异常波动,并通过控制图的反馈控制,有效地处理异常波动,最终实现药品稳定性的波动范围控制在自然波动范围内,实现对药品质量的有效控制。

2.2.2 统计学在质量诊断中的应用。作为统计过程控制的一个重要工具,控制图最早由休哈特博士(Shewhart)在1924年首先提出,并被命名为Shewhart控制图。这是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特别是质量管理方面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图形是通过测量或计算样本与样本的数目或时间来体现质量特性。统计推断是实现Shewhart控制图的制图原理,利用统计推断实现对药品质量稳定性的诊断,其中利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是方差分析。实现统计学在质量诊断方面效果的工作流程为:(1)根据研究对象确定要选用的控制图类型、控制的参数、取样间隔、取样次数和样本量;(2)进行生产研究,按照确定的取样方案进行样品取样,通过对取样样本的检验形成记录结果;(3)按照设计的规程计算中心线、控制下限和控制上限,并检查是否有任何点超出控制限,从而揭示异常波动;(4)通过对异常波动的分析,调查确定其发生来源,去除超限点,并重新计算中心线、控制下限和控制上限。如此循环,直到所有点落在控制限内,从而建立出用以对后续生产进行质量诊断的控制图。

2.2.3 统计学在质量优化中的应用。利用统计学工具对药品生产过程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诊断之后,还需要进行验收取样,从而实现对药品质量进一步控制和优化。质量源于检验,即使是对已经控制过的质量进行有效的验收取样,也能够进一步保证质量的安全性。从本质上来说,验收取样并不能从根本上保证质量,而是质量进一步优化的有效控制手段,也是预防严重质量偏离的最后防线。验收取样方法是根据取样结果和预先设定的判别标准,决定放行或拒收批次的决策理论,理论依据是概率分布。

3 结语

对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也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主要是基于对药品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的流程分析,阐释统计学在药品质量管控中的应用和适用性。基于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缺乏,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药品 GMP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2]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药品生 产经营企业风险评估系统:中国,201010233202.2 [P].2012.

[3] 刘树林,张义恩.药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管理探讨 [J].中国药物警戒,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