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范文

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精选(九篇)

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

第1篇: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共享经济;商业模式;资源配置

一、 引言

从国际上来看,当下共享经济已经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所发展,T如AAwork,Prosper等世界知名的共享服务共享经济平台已经在人们的工作就业、资金管理等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对我国的相关领域产业也是一种带动。国内来看,当下的中国处于经济新常态阶段,L型经济深不见底,想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瓶颈,必须积极进行改革与创新。经济结构转型一直都是当下的热点,众多企业开始拓展其线上服务,受日益开放的经济格局的影响,国内开始慢慢兴起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共享经济平台”,这些共享经济平台开始整合线下闲散资源,用共享的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外,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也在给共享经济的发展创造着合适的土壤,积极推动着这种新型经济形式的发展。

二、 理论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对于共享经济的研究开展的相对较早,诸多学者都对这个领域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Thomas A. Weber(2014)将共享经济视为一种收益和风险并存的商业模式,并主张市场竞争者应当谨慎涉足共享经济,防止资源之间的错配引起的连锁风险。DG Cockayne(2016)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共享经济模式”的概念,他认为共享经济的关键点就在于其对于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能力,他倡导在日常生活中大力发展共享经济模式。Tae Hyup Roh(2016)由共享经济的视角全面分析了当下企业的生存问题,其大致理论思想在于“共享经济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其理论给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 国内研究综述。国内关于共享经济的研究则相对滞后,相关的产业现象出现的也比较晚。

唐清利(2015)探讨了我国打车软件的共享经济模式,分析其运作特点,得出结论认为共享经济是当下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非仅仅是一种牟利的手段。汤天波和吴晓隽(2015)认为,互联网的发展是共享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共享经济是当下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性走向,也是“互联网+”的成功范例。郑志来(2016)深刻剖析了供给侧背景下的我国经济发展特点,分析了当下共享经济的存在必要性与发展状况,给本文提供了理论参考。

3. 相关概念。

(1)共享经济。所谓共享经济,指的是一种以陌生关系为基础,且出现物品的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物品资源使用权的转出者通常要得到相应的报酬。就其本质来看,共享经济就是一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经济,通过整合线下的闲散资源,让资源拥有者可以借助某些网络共享经济平台将其资源提供出去,而共享经济平台的另一端存在着大量消费者,这些消费者可以通过共享经济平台来获取资源的使用权,从而解决了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问题。

(2)企业价值网理论。由于信息科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创新、进步,传统的企业价值链已经摒弃了原先的简单线性结构,而是慢慢演化为某种网络形态,即所谓的企业价值网。企业价值网就是对过去商业价值链中关键企业能力的一种规整,继而转变为网络化的组织体结构,而且,在企业价值网里,每一个公司都可以被看作是价值网络的一个组成节点。当下,我国最常见的、最具地位的企业价值网是O2O价值网,下文我们将对这一价值网进行分析。

三、 企业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分析

1. 共享经济价值网模型。O2O共享经济平台无法抛弃每个个体的紧密联系与合作。特别是包含了“本土化、社交型与便携性”等创新技术因素的共享经济商业运行模式,必须改革单一化的商业价值链,否则,企业很难在共享经济的背景下获得互利的收获,更无法顾及到自身的收入、利润。因此,如果要尽最大可能调动每个个体的长处,商家共享经济平台需要提升其开放水平,把O2O共享经济平台打造为更加具有开创性、开放性的商业共享经济平台,充分激励每个个体在此共享经济平台上尽最大可能地展现其长处,对整个商业价值链进行整合,建立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价值网。

因此,不难看出,所谓的企业共享经济价值网模型就是在共享经济的背景下,打破原有的单一化的企业价值链,将其进行资源重新整合,把众多价值链连接成一个互相交织的网络,让所有的资源都在多条价值链中流动,资源的需求者也可以借助价值网充分获得其想要得到的信息,由此一来,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被大幅提高。

2. 共享经济商业模型构建。建立一个共享经济商业模型需要对诸多要素进行考量。经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与分析,本文将共享经济商业模型的构建过程分为“模型创新要素”、“模型框架设计”、“共享经济平台盈利模式设计”、“运营体系设计”、“推广技术设计”这五个主要部分,内容大致概括如下:

(1)模型的创新要素设计。

第一,链接人和物的分散化网络。庞大规模的潜在资源提供方与资源寻求方是共享经济能够合理运行的最基础保证。当潜在的庞大市场规模当量抵达某种临界值时,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能量就会被充分激发出来。分散化的资源网络是共享经济商业模型的基础,这种分散化的网络可以是一种政府规定的交易路径,也可以是市场自发形成的资源拥有者与资源需求者之间的信用链接,无论何种形式,资源的自由流通是共享经济的必要条件。

第二,各类有形和无形资产的闲置产能得到充分开发。闲置产能的存在为共享经济的存在创造了基础,如果仅仅是存在着分散化的企业价值网络而不存在可供使用的闲置产能,共享经济也无法实现。所谓闲置产能就是资源拥有者手中暂时闲置的资源,或者是其资源的最大价值没有得到开发,这种价值可能是时间、空间、物件等等。对于资源拥有者来讲,只要其存在闲置资源,就可以以一个相对较低的边际成本将其资源的使用权转让出去,同时其获得的收益也相当可观。

第三,社交化。以往的电商是一种商业主导的经济模式,商家用互联网商品与服务的相关资料,资源需求者在线上通过支付共享经济平台取得商品或者劳务,绝大部分的消费者不具备分享意见和点评感受的欲望,消费者之间的交流较少。然而,在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下,消费者是可以进行互动的,消费者的登陆ID也相当于其社交ID,使消费者之间进行心得与体验的分享成为可能。此外,企业还可以由此进行“口碑营销”,借由共享经济平台传播自己的口碑,当自己的口碑达到一定数量时,即便企业自身不注重市场份额的建立,庞大当量的新用户也会不断进行消费,拉动企业的成长。

第四,信任机制的建立。由于共享经商业模式的建立基础是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间的经济交易,因此,必须要存在一个强有力的信用机制。通常来讲,共享经济商业共享经济平台的个人账号与个人私密信息是相互连接的,进入共享经济平台需要消费者进行登录与支付操作,共享经济平台也由此得到了每一位消费者的个人资料、社会关系网络,因此,信任机制的建立是共享经济平台及其必要而且重要的部分。

第五,开放性、包容性与共同性。O2O共享经济商业活动共享经济平台不仅仅是链接消费者与商家的中介,其可扩展的“插槽”也是庞大的,只要是符合条件的消费者,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潜在的资源提供者,经济价值的传递也不光是资源提供者与商业共享经济平台之间,而更多的是一种用户和用户之间的传递。

第六,移动化、数字化。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不可能脱离互联网这个共享经济平台,而且还要充分结合定位技术、支付技术等当下时兴的创新性科学技术。消费者提供出自己的定位,在其周边获得共享经济平台资源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商品与服务的提供者也能够通过共享经济平台寻找近处存在潜在需求的准消费者。

(2)模型框架的构建。本文通过对O2O共享经济平台下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价值网中每个组成部分开展研究,建立出了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基本价值网模型。在这个基础之上,分析该商业模式的各大创新因素,理顺每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商业关系,建立了基于O2O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总架构。该架构以O2O共享经济平台为中心,一端连接着用户或资源需求者,另一端连接着商家或资源的需求者,综合考虑社交共享经济平台、评级分享与推荐共享经济平台、信用机制、优惠获取等增值服务这些因素,在支付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共享经济基本运营体系(模型构架具体如图1所示)。

(3)共享经济平台盈利分析。O2O共享经济平台是有盈利性的,对于资源提供者来说,共享经济平台为其提供了资源的场所,对于资源需求者来说,共享经济平台为其带来了获得资源的渠道。因此,共享经济平台应该获得相应的收益或盈利。共享经济平台盈利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概括为“共享经济平台服务费”、“共享经济平台推广费”和“线下户外收入”这三个部分。

首先,共享经济平台服务费。这是共享经济平台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O2O共享经济平台中,资源提供者与资源需求者每一次完成交易,共享经济平台都会对该次交易收取一部分额外费用,基本全部用于共享经济平台的运营管理与日常维护。

其次,共享经济平台推广费。这类共享经济平台依靠自身积累的大量客户,凭借流量优势,通过广告租金的形式来创造收入。

最后,线下户外收入。共享经济平台提供商还能够通过线下展板的方式来获取收入。例如,提供共享住宿业务的Airbnb公司通过加入Airbnb的个人在家外家内的宣传提升了自己的广告效应,这样即减少了广告费用,又能明确营销的目标人群和受众。

(4)运营体系设计。企业运营是企业至关重要的管理环节。共享经济平台的运营有着其特殊性,其体系设计大致包括“互动营销”、“移动互联网营销”等方面。

第一,互动营销。当今的社会化信息网络的健全意味着信息透明度与可获得性的提高,消费者对任何商品或者服务的评价机制也逐渐演变为一种“双向互动”过程。

第二,移动互联网营销。随着各类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消费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更多的用户,尤其是年青一代用户,都选择在手机终端进行在线商品交易。而共享经济商业平台作为线上线下商业结合的最有力工具,自然要选择最为有效的移动互联网营销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商家将平台开发成为移动终端APP,消费者可以通过在APP上注册账号来进入平台;平台与支付宝等支付平台进行合作,方便资源需求者和资源提供者进行交易时的资金划转;资源提供者也通过注册用户的方式将其资源在共享经济平台上,如此一来,交易效率大幅提升。

(5)推广技术设计。

第一,基于社交网络和移动共享经济平台的推广。社交性,移动性,是O2O下的共享经济商业活动的一大特征,所以通过移动商务共享经济平台和社交网络可以进行有效的商业推广。利用这种传播途径,既能减少成本,又能提升知名度,效率极高,还有现在很流行的明星效应(社交网络营销,比如微博,明星与网络自媒体的宣传)。

第二,基于促销激励的推广。当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或者一个新的应用出现时,为了获取首批用户和潜在用户群,必须考虑价格这个敏感要素。适量的进行电子优惠码类型的促销,能够扩大用户规模。对于客户的激励是企业应该谨慎考虑的问题,所谓“饥饿营销”就是一种激励,但是在共享经济平台下,客户更需要的是一种优惠性的激励。

四、 总结

当下共享经济已然成为了一种极具生命力的新型经济模式,随着越来越多的市场竞争者的出现,更多的共享经济平台将会被创造出来,更多的资源将会被有效配置。

本文对当下的共享经济进行了概念性的论述,探讨了共享经济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型的构建。虽然文章的文献参考不够详实,理论分析过程略为浅显,但是仍然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或分析思路可以为该领域的其他学者开展研究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参考与借鉴。

当下的中国依然按照稳定的步伐不断向前发展经济,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改革。各类产业都纷纷进行了转型,淘汰掉传统模式中不适应现在发展节奏的因素,建立、开发更加先进的发展模式和方法,进而适应日益开放的世界经济。在这种经济背景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共享经济模式会以更加成熟的姿态引领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唐清利.“专车”类共享经济的规制路径[J].中国法学,2015,(8).

[2] 汤天波,吴晓隽.共享经济:“互联网+”下的颠覆性经济模式[J].科学发展,2015,(12)

[3] 郑志来.供给侧视角下共享经济与新型商业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6,(6).

[4] 彭岳.共享经济的法律规制问题――以互联网专车为例[J].行政法学研究,2016,(1).

[5] 杨帅.共享经济类型、要素与影响:文献研究的视角[J].产业经济评论,2016,(3).

[6] 李麟,冀相豹.共享经济时代:商业银行面临的冲击及应对策略[J].新金融评论,2015,(10).

[7] 齐永智,张梦霞.共享经济与零售企业:演进、影响与启示[J].中国流通经济,2016,(7):23.

第2篇: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商业模式;能力分享;价值网络

一、企业价值链的变化

价值链专注于竞争,而价值网络强调以能力要素为基础的价值创造。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价值链的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而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变化要求企业价值链不得不进行重构。变化的结果带来了价值链的解构与价值网络的建立。企业价值网络使客户价值纳入到网络成员的价值链当中,就形成了价值网络。它打破了传统价值链的线性流程,使价值链各环节以及各主体以整体价值最优为原则进行合作、分享、互动,在关注自身价值的同时,更加关注价值网络中各节的联系。加快资源与能力在网络主体之间的相互流动,最终有益于产业链的价值创造。企业价值链的变化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价值链的中心发生了变化―突出客户的中心地位,而逐渐弱化传统价值链中的主导企业的作用。在企业价值网络中,主导中心的概念和作用都在淡化,更强调以产业链或者企业价值网络的形式,最大程度地挖掘、满足客户需求,以实现整体的价值最大化,该特征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链中表现明显,而这一变化将深刻地影响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中各运营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商业模式具体如何构建。

从产业价值链的演变可以看出,企业与企业的价值关系逐渐突破了以前的单向链式关系,逐步建立了基于产业链的企业价值网络。要想企业持续发展,必须突出企业间合作、分享、共赢的关系;对于实现共赢,价值网络成员之间的知识、资源、能力共享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二、企业价值链中的能力分享

企业之间合作与能力共享是现在企业的必然选择。能力分享与能力流的实现途径有多种,合作形式为最普遍的载体,客户需求是推动其发展的源泉。在价值链中,能力流的方向由客户需求决定,为各主体取得价值增值是能力流存在的必要条件。

能力流与能力分享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能力是基础, 在企业合作过程中伴随着能力流的活动,通过能力流的交互,企业实现能力分享就形成能力流,能力流被吸收、转化并形成价值增值就有可能进一步促进产业链上各主体的能力分享活动。能力流中既包括与能力分享有关的企业资源和企业知识,还包括企业从事活动过程中所依附的相关制度、机制和流程内容以及关键能力,所以说能力流是能力分享的一种形式。

企业能否在合作中获取对自身有用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受企业自身以及企业合作的对象、商业模式等因素的影响,而成员间在能力分享上的开放性,价值链成员之间的信任性、先期合作关系、沟通渠道的丰富程度因素将影响企业能力分享的作用和效果。

能力共享的主体要关注“新水桶”效应。能力共享的模式中,企业拿最长的木板也就是关键能力加入合作,实现合作共赢的前提下,从而获得自身的更大价值。

三、基于能力分享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

企业客户环境和产业环境与商业模式有对应关系。其中,客户环境的核心是客户价值;而无论竞争思维还是合作思维模式下,竞争环境与伙伴环境是商业模式的两个依存条件。业务模式、盈利模式和管控模式既是企业商业模式的核心内容,也是商业价值的反映,更是移动互联网能力分享商业模式构建的最终载体。

构建商业模式就能从一定程度上运作产业价值链,众多参与主体之间价值关系的构建与维持也将开始运动,这些关系正式商业模式梳理下的各种关系。

从商业模式试题构成中谈能力共享,也就是谈市场能力、技术能力和组织能力分享对商业模式的三大实体所起的作用。业务模式中的能力分享是整个商业模式能力共享的关键。这个要从三个层面讲:首先,在产品生产环节上能力共享。其次,市场营销与客户服务环节一差异与差距为能力分享重点。再次,以合作方式实现盈利模式的能力分享。如果不以各主体收入差异为能力分享的基础,就无法实现多方价值最大化,导致盈利模式滞后,业务模式难以为继。

管控模式在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中起到对业务模式、盈利模式进行协调、支撑和管理等作用。产业价值链不同参与主体在管控模式上能力分享主要应关注这几个方面: 要重点在对市场反应机制方面进行能力分享,同时结合在售后服务流程和保障机制和在企业的价值关系网络、公司治理能力方面的能力共享。

价值链与商业模式有其共同点,他们都以产品为载体。不同的是,价值链是一个隐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上游到下游不断进行着价值创造,但商业模式围绕客户价值,进行产品的定价与销售,最终通过资金流的分配实现。二者关注的重点和解决的问题也有所差异。而产业价值链站位更高,能决定或影响商业模式的形态。

还应该注意的是,消费者需求、用户消费行为、决策购买行为都会多商业模式有影响,这里就不在赘述了。

这些互联网应用产品的典型特征使得价值链的上下游,产品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联系紧密。通过上文一个好的产品找到一个有效的商业模式。所以通过本文分析业务模式、盈利模式、管控模式等实体构成可能的能力共享方式以及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链,就能对价值链中各主体积极参与发挥和利用关键资源进行能力分享提供有益提示,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与持续发展尽绵薄之力。

第3篇: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共享;运营管理

财务共享是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整合财务标准、流程等将企业分散于各个经营机构的内部财务业务交由统一的财务共享中心进行处理,以此达到降低成本、管控风险以及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根据有关资料显示,通过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能够大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强其信息管理能力和沟通速度,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基于共享金融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商业银行实施财务共享中心运行模式实现了银行电子审批模式、业务流程集中处理、财务职能转变以及财务管理提升的要求,促进了共享金融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一、商业银行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意义

在经济共享战略下,银行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是商业银行适应共享金融模式首要考虑的问题。结合我国“互联网+”行动战略,商业银行普遍采取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管理模式,通过实践调查实施此种模式的90.9%的商业银行都获得理想效果,因此商业银行实施财务共享服务运营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从根本上解决银行低效率运营问题

国外经验告诉我们实施财务共享中心服务模式能够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形成了中心化作业、工业化管理的集约管理模式。而我国商业银行运营管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无法满足金融共享发展的内在要求。在金融共享模式下客户接触的金融服务渠道更加丰富,与此同时银行产品存在趋同化现象,因此如何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是商业银行占据金融市场的重要保障,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以客户为中心理念发展的,因此通过构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可以促进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发展。

(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提升了银行在共享金融市场的风险控制能力

基于共享金融模式的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大,不仅有来自于银行内部的竞争,还需要面对第三方平台的竞争,尤其是以支付宝等三方平台的出现大大削弱了商业银行的金融地位。在资金市场环境中,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体系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更加严峻。传统的风险控制模式侧重对银行的事后风险评估,而忽视对风险的事中以及事前控制。另外过于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也难以及时纠正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致银行经营风险过大。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通过运营互联网技术,借助大数据平台实现对银行财务数据的集中管理,进而达到了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监管控制,强化了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

(三)增加了银行营业网点的价值

营销网点是银行业务的重要渠道,也是银行实现价值的重要形式。在共享金融环境下,虽然银行实现价值的渠道越来越多,但是网点是银行最昂贵的渠道,应该成为银行的销售中心。然而根据对银行网点的经营管理效果看,银行受到传统业务流程的制约,营业网点的精力仍然是以低附加值业务为主,降低了银行的价值。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整合银行资源,优化了营业网点的资源与简化业务流程,大大提高了网点的销售能力,实现网点创新开展高附加值金融产品的能力。

二、商业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基于共享金融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针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出现的新情况,立足于降低银行经营成本角度,依托互联网技术创建财务共享中心。财务共享中心管理遵循预算控制、内容完整、统一规范以及风险可控的原则,实现了业务细化管理。银行财务共享中心通过建立费控团队、资产团队对银行提供的业务数据等进行审核,以此实现银行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同时也实现了银行工作质量监控机制的完善。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银行面临的风险更加严峻,单从组织架构看,银行通过设置完善的财务共享管理机制实现了对银行所有业务的监督与管理,将责任明确到岗、做到了全程风险控制的目的。但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管理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银行内部控制管理效果不理想

虽然通过财务共享中心平台大大解放了人工劳动力,尤其是减轻了基层银行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但是对于财务共享中心的人员而言则形成了较大的工作任务。根据不完全统计,虽然财务共享中心通过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财务数据的自动分析与核算,但是仍然需要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由于人员配置、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缺陷导致银行财务共享中心的运营内部控制质量不高。首先是人力资源对中心运营管理的支持力度不够。财务共享中心运营对于财务人员的要求更加严格,就如同国家会计学院教授于长春表示,“未来十年内,会计行业的人才结构将发生巨大的转变。中低级财务会计人员将被高级财会人才取代,初步预计有60%的普通财务会计将被迫面临失业或转行。”高要求的工作对于财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虽然财务共享中心人员是聘请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基于银行的特殊性,开始运行的中心工作人员有部分属于基层银行财务人员,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缺乏较高的专业知识体系,导致中心内部控制质量不高。其次制度建设滞后。通过实施财务共享实现了财务风险的前移,有效的规避了银行风险,但是银行财务共享中心属于新型模式,因此其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滞后性。例如如何正确处理电子银行业务与传统业务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制度。

(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绩效考核体系缺失

绩效考核是促进运营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银行财务共享中心一般设立于银行财务部门,属于银行的内部非经营部门,这样在对财务共享中心工作人员进行评价时需要分清经营与非经营的性质。但是根据实践调查,很多银行对于财务共享中心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仍然采取综合性的评价体系,而没有建立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造成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首先银行对于财务共享中心绩效考核的划分不科学。虽然财务共享中心属于银行的财务部门,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财务共享中心属于具有独立性质的部门,因此采取传统的绩效考核方式,将其划入到财务部门进行考核对象的方式不利于准确的评价其工作质量,也无法准确的检验服务满意度。其次中心绩效考核方式单一。目前采取的员工之间相互评分、领导相互评分的模式往往侧重主观的定性指标,而缺乏客观的定量指标,忽视了对员工积极性的奖励机制,最终影响整个工作氛围。

(三)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管理理念落后

基于互联网技术而创建的财务共享中心必须要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进行管理,但是实际上基于银行的特殊性质,导致财务工作人员缺乏互联网思维意识。首先财务人员对于财务共享的运营模式存在偏差,很多财务人员财务共享模式就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的共享服务运营,而忽视了其内在的互联网思维方式,导致财务共享中心的工作方式只是简单的停留在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层面上,造成财务共享价值的丧失或降低。其次缺乏柔性思维。传统的财务共享是以制度为中介的,强调对任人与组织的约束,虽然此种模式能够降低风险,但是过于强调制度标准化容易忽视质量,造成财务共享运营效率不高。

三、完善商业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管理的对策

(一)基于金融共享丰富共享中心的职能与服务范围

基于共享金融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财务共享模式难以满足服务范围日益丰富的现代银行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开展增加了银行财务工作的难度,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银行资源配置,提高运作效率是银行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针对经济新常态发展的需要,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要丰富与完善职能与服务范围。首先要建立系统防范风险的原则。统筹中心自身建设,扩大中心的服务管理范围,将资产管理、会计报告以及分析报表等纳入到中心的管理范畴中,并且要不断扩大职权,集中能力实现业务管理的流程化、规范化。其次扩大共享服务的范围。基于银行业务的不断扩大,银行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不断推行创新性的金融产品,例如网上理财产品、P2P等产品,对于创新性的银行财务业务等要将其纳入到中心服务范畴中。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制定完善的计划目标。只有制定出明确的计划目标才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标准。

(二)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

基于银行财务共享中心存在的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商业银行要运用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考核理念,优化银行财务共享中心绩效缺失及人力资源建设问题。首先中心服务要以质量承诺为核心,将客户需求作为绩效考核工作的核心。银行属于服务行业,财务共享中心是为银行内部提供单据审核、薪酬发放以及会计核算等业务的,因此需要中心树立服务意识,将客户的需求作为工作的要求,处处体现服务的价值。例如在网络环境下,中心工作要主动迎合市场的需求,改变以往被动的工作方式。其次内部流程维度。财务共享中心的重要任务就是保证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高流程的运转效益,需要优化内部流程,将内部流程运行效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以银行回单为例,由于在电子银行模式下,通过网银转账的越来越多,银行回单问题也成为财务共享中心的重要问题之一,如何保证客户能够快速的收到回单是提高银行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唯一标识码,实现电子回单与会计凭证的自动匹配,解决了人工逐一整理银行回单、抄录、对应会计凭证编号的方式。此项功能通过优化银行接口需求,节省大量的人工。

(三)创新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管理理念

首先是创建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本不是一种思维,但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创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套新的思维体系。互联网思维并不仅仅指依托互联网技术展开财务共享服务的运营,而是指互联网时代的一些新的思维模式。其中,“用户思维、社会化思维、平台思维”都是我们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用管理中可以引入并应用的。财务共享服务应当构建技术平台,实现业务和财务之间的对接,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对接,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对接,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打造成联通各方的平台核心。其次树立柔化管理理念。柔性运营思维的应用,能够很好地应对日益提升的管理要求,直观地说,刚性思维是一套直线式的生产线,而柔性思维模式是这条直线上将差异件分流处理,同时允许员工进行生产线上的多流程环节处理,通过组织的柔性、技术的柔性、流程的柔性带来财务运营的多种可能。

(四)提高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设施建设

首先银行要加强对中心的硬件设施建设。财务共享服务的实现及实施效果依赖于强大的信息系统平台。财务系统的设计以及与关联系统的集成关系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作效率和运营效果。银行应持续优化系统平台的建设,持续改进流程,引入工作流管理系统提高处理效率,并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上下游系统业务功能变化及时更新系统平台。其次开展宣传教育,营造内部控制为主的银行氛围。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导致部分员工从原有财务岗位调整到中心从事操作性工作,工作的内容发生了极大变化。因此管理层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关注员工情绪,通过有效的交流沟通,积极疏导和开解员工不良情绪。最后合理安排财务人员工作岗位。一方面对分行财务人员的安置提供帮助,给予分行财务人员较多的选择权。另一方面为员工提供多样的职业发展通道,同时对中心内部表现优异的员工,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可向总行其他部门或子公司输送优秀人才,让优秀人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以稳定员工队伍。

四、结束语

虽然通过实施财务共享中心模式大大提高了银行工作效率,促进了工作质量,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以下方面有待加强:(一)财务共享服务改变了员工的日常操作习惯,对员工的用户体验带来较大影响。以员工报销为例,对于报销人和财务审批人而言,财务报销不再填写纸质单据,需要登陆系统填写电子报销单。在线审批,这导致部分员工和领导操作不习惯,对网上报销的便利性有所质疑。(二)先进技术的应用及信息系统的支持仍需持续加强。共享服务模式下财务作业依赖于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持。共享服务作业平台以财务管理系统为核心,数十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共同构成。目前,共享服务中心主要的业务需求均已在系统层面实现,但仍有部分需求在系统层面得不到支持,需要持续研发和优化。

[参考文献]

[1]朱凯.跨国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3

[2]徐海波.新常态下人民银行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转型的思考[J].财务与金融,2016(1)

[3]李红燕.F商业银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管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6

第4篇: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范文

一、从共享到共享经济

( 一) 共享的内涵及演变

所谓共享( Sharing) ,即共同拥有和共同分担。现代社会,从电话聊天到线上聊天室、论坛发贴、分享音乐、图书和视频,再到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共享无处不在[1]69。共享自古有之,原始社会的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是人类最初级的共享模式,即对财物共同所有的公有制。随着社会的发展,私有制开始出现,社会对所有权的共享机制被瓦解。社会分工和交易的出现,使得对物权的共享从原来所有权的共享转变为对使用权的共享,如借用、租赁、物物互换都是以使用为目的共享行为。但这种低级的共享受时空的限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难以形成一种经济或商业模式。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特别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最终实现了收益的共享,这是共享的一种经济模式。伴随着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资本、生产、贸易的全球性扩张导致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互联网的出现更深化了经济社会的共享进程,互联网+成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共享模式。广义上说,互联网+经济模式及现代企业制度、证券债券制度、金融保险制度、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城镇化及各种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在演绎着共享的理念。

共享不仅是一种法律行为、法律制度、组织形式或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还蕴藏着哲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科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广义的共享,是指共同参与、共同分担的一种活动、组织、经济模式、制度或战略思想。如借用与租赁是一种使用权共享的法律行为,股份有限公司是一种共享收益的投资模式,债券、证券、金融是共享资本的一种融资模式,保险是一种风险分摊的共享机制,全球化、一路一带、城镇化强调的共享理念是当代社会共享资源、技术、资本、生产资料和成果的战略思想,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与后代人共享社会资源的发展模式。

共享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以不同的形式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共享使用权比私人占有具有更大的优势。特别是在互联网+的新时代,共享是不可抵挡的潮流,从线上到线下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共享是清洁的、有生机的、人文的、后现代的生活方式,传统的私人占有是落后、自私的、对社会发展不利的生活方式。共享的最高境界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建议》) 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通过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的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可见,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 二) 共享经济的内涵、类型及演变

1. 共享经济的内涵及其演变

共享经济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 斯潘思共同首次提出,他们以协同消费描述了一种新的生活消费方式,其主要特点是: 个体通过第三方市场平台实现点对点的直接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易。1984 年美国社会学者保罗瑞恩提出了LOHAS 理念,倡导爱健康、爱地球的可持续性生活方式。但受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其所倡导的更环保、更便捷、更和谐的生活理念难以付诸实践。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出现,通过网络技术整合线下闲散物品或个人服务并以较低价格提供给使用者,进而通过物尽其用按需分配构建一个环保、便捷、和谐的生活方式便成为一种可行的新的商业模式。2010 年美国学者雷切尔博茨曼提出了互联网时代协同消费的理念和发展模式,并将其分为若干阶段。第一阶段是代码共享。如Linux 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信息,但信息流是单向的,用户不能参与其中进行评论和交流。第二阶段是生活共享或是内容共享。如脸谱、微博、QQ 空间等。随着互联网web2. 0 时代的到来,各种网络论坛、社区开始出现,用户通过网络平台向陌生人分享信息、表达观点,但其分享形式局限于内容或信息分享,不涉及实物交易,一般也不存在金钱报酬。第三阶段是离线资源的共享。即线上的分享协作渗透和延伸至线下,并由此改变了我们的文化、经济、政治和消费世界。

共享从纯粹的无偿信息分享走向以获得一定报酬为目的、向陌生人暂时转移私人物品使用权或是提供个人服务的共享商业模式,实现了从共享到共享经济的蜕变。2010 年前后Uber 和Airbnb 等互联网共享网络平台出现,Uber 在租车市场上、Airbnb 在民宿租赁市场上的商业运作开启了共享经济时代,它们不仅启蒙和引领着全球共享经济的发展,而且为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于共享经济,目前尚无统一定义,学者及业界对其均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除了最常见到的共享经济( Sharing Economy) ,还有协同消费(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点对点经济( P2P Economy)、网格经济( Mesh Economy) 、零工经济( Gig Economy) 、使用经济( Access Economy) 、按需经济( OnDemand Economy) 等表述。这些称谓分别来自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对共享经济的认识。也有学者将共享经济或分享经济称为合作消费协作消费轻资产经济生活策略方式合作经济对等经济访问经济等。综合已有文献,笔者认为共享经济是对共享的狭义解释,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借用互联网络平台、以共享使用权为目的的消费模式,当这种消费模式成为一种商业模式并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便可称之为共享经济。

2. 共享经济的基本要素及类型

关于共享经济的基本要素,有学者提出包括共同享有的理念、闲置产能、爱批判的社会群体及陌生人之间的信任。也有学者提出共享经济包括三个要素。一是闲置资源。网络平台通过技术整合过剩产能并将其转化为可以交易的产品或服务。二是共享网络平台。这是共享经济的核心,网络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对闲置资源进行分销和推广。三是众多参与者。每个参与者都各取所需地对共享经济进行创新,从而实现定制化和个性化。

共享经济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为产品服务系统( Product Service Systems) 。旨在暂时获得某物的使用权,如借用、租赁等。二是再分配市场( Redistribution Markets) 。主要是对旧货、废弃物的再次利用,如二手货市场。三是协同式生活的方式( Collaborative Lifestyles) 。指共同分享或是互换使用权,如拼车、物物互换等。但笔者认为共享经济的类型还应该包括技能或服务共享系统( Skillsor Services) ,即对特殊技能和个体劳动力的共享。如厨师、美容师的上门服务等。

共享经济的基本理念是协同和合作,强调我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们的我帮助别人别人帮助我的价值观。通过重复利用产品,充分利用每一个产品的价值,减少新产品的消费,达到去物质化。强调产品设计应该在个人消费需求与集体利益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健康的平衡点,其实质是使用权的共享。对剩余物资或服务的分享,使闲置资源再利用,是共享经济的本质特征,也是共享经济之协作消费的核心价值。

3. 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

与传统的汽车租赁业、酒店业等传统产业不同,共享经济网络平台公司是通过网络平台撮合交易获得佣金,网络平台公司不直接拥有固定资产,因而这是一种轻资产管理模式。据统计,作为全球共享经济的龙头企业,Airbnb 和Uber 过去3 年的估值已分别达到255 亿美元和510 亿美元,其中Uber公司经过5 年零11 个月的发展,估值已达到500 亿美元,成为全球用时最短、估值最高的非上市科技公司。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于2014 年8 月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 2025 年英国5 大主要领域的共享经济的经济规模将达到90 亿英磅,而全球共享经济的经济规模将由2015 年的150 亿美元增长到2025 年的3 350 亿美元,甚至与传统的租赁行业平起平坐。总之,共享经济已成为社会服务行业最重要的商业模式,在交通、旅游、住宿、教育、社区生活等服务领域均获得全面发展,且各种共享模式层出不穷。不过,总体而言,目前国内的共享经济在涉足的领域和规模上仍远远不及美欧等发达国家

二、共享经济的前提与基本条件

共享经济既是一种新的消费模式,也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或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共享经济首先需要清楚共享经济的边界在哪里。即哪些东西可以共享,哪些东西不能共享。其次,要明确共享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盈利的商业模式。共享经济或是协同消费行为取决于信任、社会群体以及人们所能为社会提供的资源及分享方式。共享经济的产生依赖群聚的社会群体、闲置产能、共同享有的理念和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其基本原理是: 开放资产 封闭的资产,更多连接的思维 少数封闭的思维,开放带来的益处 开放带来的问题,我获益 我给予。因此,共享经济模式应符合以下四个基本条件:

( 一) 共享经济需要一个网络平台,以形成社会群体的群聚效应

共享经济企业或者共享网络公司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企业模式,主要通过创P2P( Peer toPeer) 网络平台为供需双方提供商品或服务交易机会,或是把自己的商品或服务短期租给客户使用。如滴滴打车、Uber、一号快车等网约车公司都属于共享公司。因为共享经济的供需双方一般都是个体而不是组织,因此需要有网络平台对数量庞大的个体供需双方进行整合,形成各具特色的供货池和需求各异的消费群体。互联网重拾了人们对社会群体的信心,社会化网络的新规则打破了原来的极权统治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创造了一个开放的、高参与度和充分自由的新社会,这种规则亦被称作民众集体协作武器。共享经济商业模式能否成功,关键在于网络平台的市场运作是否成功。共享经济所有的规则、信任、资源等都必须依靠共享网络平台,这是共享经济所有元素流通的管道。共享网络平台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能做个人不能做到的事情,能将大型公司、机构、政府的资产( 如资金和卫星地图) 以及各种信息传递到参与者手中。共享经济的网络平台公司是共享经济不可或缺的核心,它主导着整个共享经济的发展和模式。通过互联网利用APP( Application) 软件,实现O2O( Online To Offline) 。共享经济的网络平台公司向供需双方提供交易机会以获得佣金,使共享经济的商业运作成为一种可能。

( 二) 共享经济需要有闲置产能

共享经济的目标是对闲置产能进行再分配,因而由不同个体提供的形形色色的闲置资产池是经济共享的前提和物质基础,也是决定共享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供给方提供的是个人的闲散物品或服务而非标准化的批量商品,因而具有量上的限制和质上的特殊性,一般均为各具特色的旧货或者专业服务。

( 三) 共享经济需要有共同享有的理念

协同消费的核心是共享,即须持有我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们的我帮助你,别人帮助我与邻里共享一个电钻等朴素的价值观念,通过共享使用权,才能实现对闲置资源的再利用。在这个共同享有的理念下,供给方在特定时间内通过提供服务或让渡物品的使用权来获得一定的金钱回报,需求方通过租借等共享方式使用物品而不拥有物品的所有权,从而实现物尽其用和按需分配的资源再配置原则。

( 四) 共享经济需要有陌生人之间的相互信任

共享奉行的是互帮互助的文化理念,它需要人们彼此间的信任和互动参与,从而形成一种动态的社会行为,不断强化个体之间的分享、合作、社交和忠诚度。随着各种共享形式的不断发展,那些共享的物品成为陌生人之间信任的运载工具。Freeccycle 的创始人德容比尔认为共享社群把人们的信任价值发挥出来,这样的组织呈现了人性善和人文情杯的一面。Craigsist 创始人克雷格纽马克提出信任是新的时代潮流。传统的商业交易只是双方各取所需,而在共享的社会里,信誉资产是获取陌生人信任的凭证,并且帮助人们树立对社区生活的信念。在联系高度密切和更加透明的商业世界中,不诚实的行为将会受到严厉而又及时的惩罚,即会损失信誉和社会经济价值,而诚实地共享和合作将会带来巨大回报。互动越频繁,越需要信任; 越诚实守信,交际越广,就会赢得越多的信赖。正因为现在每个人都能彼此了解,所以那些真正赢得声誉的人,就是那些被他人信任的人。共享经济是基于陌生社群成员之间彼此的信任而发展起来的商业模式,网络平台通过内部监督为参与者搭建了信用评价体系,信誉成为网络平台运作的基础,失信者将被驱逐而丧失参与资格。

以上四个基本条件是共享经济模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共享经济要成功地进行商业运作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必须有资金的支持。没有资金的支持,共享经济就只能停留在理想的阶段,而无法与现实接轨,最终只能走向最无疾而终的结局。

三、共享经济的价值分析

( 一) 个人自由与社群主义的结合: 消费的集体化机制

共享经济得益于与其他社交网络的连接,在共享经济平台,需求方不但可以享受到低价与个性化服务,也得到了社交机会。对共享经济的企业而言,随着加入网络的节点及节点间的连接增加,网络的有用性( 价值) 会随着用户数量的平方数增加而增加。共享经济的本质,就是网络平台公司通过互联网重新整合社会闲散资源和富余劳动力,然后再按需精准配置,实现物尽其用,社会分配从专业化向社会化转变。专业化意味着标准化,社会化则意味着个性化,因而共享机制可令个体更自由地处分自己的财产和劳动力,进而令生活丰富多彩。比如,汽车共享带来了产品选择的多样化和消费行为的娱乐化,让用户们可以在不同的车辆之间随意流动,以前的各自独占变成共同体的分享使用; 外出商旅不用住酒店,通过Airbnb 住进当地人家里还可以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 不去餐馆也可以在家里通过选择私厨举行家宴,等等。总之,共享经济能让个体更充分、更自由地享受个性化的生活。

共享经济模糊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界限,使自由职业合作关系更明确,商品和服务的大量消费者转化为共享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和生产者。且共享经济或协作消费建立在一个开放的、自由共享的生态系统之上,无需牺牲各人自由和忠爱的生活方式。个体通过共享机制成为自由劳动者,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能充分实现并完全由自己支配,社会分配因此更公平合理。如在传统的出租车行业,出租车司机劳动成果的大部分被份子钱和各种税费所吞噬,如果司机通过共享机制借助网络平台直接与乘客联系,就能减少中间环节的盘剥,既可降低乘客的车费,也可增加司机的收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共享经济还令劳动者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专长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分工更加合理化。另外,基于网络平台的共享经济模式,使供求双方都能通过互联网自己可供分享或需求的物品,不仅能为特定的供给者或需求者提供可选择的交易对象,还有助于掌握交易对象更多的信息,避免欺诈性不公平交易,降低交易成本。对闲置物资的再利用使得前期投入的成本要么已得到回收,要么当做沉没或折旧成本而收费较低廉,从而令共享闲置物资的边际成本更低,体现出更大的成本和资源利用效率优势。因此,共享经济是建立在个人与物质资料分享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生态模式,不同的个体或组织分享生产资料和产品,有助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共享经济生态系统。

协同消费最大的特点,在于为供需双方找到了一个共同的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即消费的集体化机制。社会化网络重建了人们对社会群体的信心,消费方式也从传统的、单一固化的形式变成一种开放的、自由的共享式合作消费。在共享经济中,网络社群是共享经济的基础。互联网由若干个网络社群组成,不同的网络社群都有特定组织形式、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共享经济网络社群不同于以销售商品为目的的淘宝、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及其他网络社群,虽然两者都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为供需双方提供交易机会,但两者之间有许多不同。首先是交易的目标不同。共享经济社群的目标是通过对闲置物资的共享实现各取所需,物尽其用 电商社群的目标是通过买卖博弈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其次是交易的核心不同。共享经济网络社群是以闲置物资的使用权为交易目的,供需双方或是一种租赁法律行为,或是物物互换行为,或是短期的劳务交换行为; 而电商网络平台交易的是商品的所有权,供需双方是买卖合同关系。最后是交易的内容不同。共享经济网络平台交易的是个人闲置的物品或者服务,而电商网络平台交易的是批量的、标准化的新商品。

伴随着共享行为令社团关系重建和社区价值被人们重新发掘,一种能在个体需求、集体社团和地球环境中找到平衡点的新的社会机制集体协同消费机制出现了。在这种集体协同消费的新社会机制中,互联网使我们重新考虑集体社会的价值: 与他人共享物品以及参与公益,能使我们从对物质的追求中抽离出来。因为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高消费的状态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对物质的无尽追求也会与朋友、家人、邻居及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远。这种觉醒促使我们重新构建集体社会,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联系起来一起共享物质。社群的价值不再局限于对个人自由的批判和限制,而是通过共享机制达到个体与社会、国家全面协调发展的集体主义理想目标,实现消费的集体化机制。

( 二) 消费主义的革命: 去物质化的消费观

投资、消费和出口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套马车。消费主义认为: 消费能刺激经济发展,因为消费使我们不断购买、使用和淘汰产品[13]。消费主义甚至鼓吹不要节俭。但过度消费不仅会透支大多数消费者的财力,而且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消费,浪费社会有限的资源。挪威经济学家索尔斯坦维布伦( Thorstein Veblen) 于1899 提出炫耀性消费,指的是消费者通过购买价格超出实用性的商品来标榜自己[15]。消费主义的本质就是挥霍性消费,其关注的是消费品的时尚价值而非实用功能,是一种典型的炫耀性消费。时尚势必缩短消费品的使用寿命,而仍具有使用价值的消费品被淘汰的越多,社会财富浪费也越大。如手机的有效使用周期一般在10 年以上,但日本手机的使用周期仅为1 年,美英两国每年被扔掉的还能正常使用的手机分别达到1. 3 亿台和1 500 万台。

过度消费、时尚消费会导致资源浪费,是一种非理性的物质消费观。如果能改变过度消费的习惯,提倡并发展社团共享,那么对产品的供求便都会降低。比如人们平均共享一辆汽车就可以减少7 ~ 8 辆出行的车辆,如果整个社会以不拥有私家车为社会风尚和终极享受,就可摆脱私人占有的束缚[1]129-130。共享产品和服务,从产品数量最大化的经济模式转向产品使用价值最大化的经济模式,社会合作效率和商业效率将实现完美结合,商业盈利模式则会转向收取会员费或是租金。英特飞( In-terface) 的创始人雷德森( Ray Anderson) 认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巨大、富裕、普世、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运转机制商业机制和工业化,但这对地球而言却是一个灾难。因而要彻底改变开发、制造、废弃的生产模式,转为只要租赁,无需购买的消费模式。协同消费能给人们提供跨越所有权的限制去享用不属于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机会,既节约了资金、空间和时间,又增加了物品的使用效率,减少了浪费,促进了产品的不断完善,有利于消化社会过度产能和过度消费带来的剩余物品。共享经济对闲置资源的利用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使交易内容从以所有权为主转变为以使用权为重。具体来说,共享经济将会带来如下改变。一是价值观念发生改变。即认为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不应浪费资源,而应充分利用资源。二是社会进步的标准将发生改变。传统的以卖出多少产品为衡量标准的产品导向型消费系统,将转变为另一种价值衡量标准多元化的消费系统。

共享经济或协同消费的核心是共享,它把我们从拥有更多物品的追求中解放出来,其发展趋势或许能使人类回到本质而非身心奴役于物质。共享经济或者协同消费通过对闲置资源的再利用可以减少浪费,避免不必要的消费或过度消费,形成一种去物质化的健康的生活态度。这种观念的转变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国家而言,发展共享经济就要摒弃盲目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模式,要从以投资出口为主的能耗型发展模式转变为协作消费的节能型发展模式; 对个人而言,倡导协同消费有助于建立去物质化的消费观,实现从追求有住房到有房住、从有车开到有车坐、从占有到使用的消费观念的转变,使人们从房奴、车奴、拜物的物质主义枷锁中解脱出来,去追求和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活。对社会而言,共享经济节约了社会资源,有助于建立节能环保的生态社会发展模式,有助于发挥社会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 资源配置的颠覆性理念: 物尽其用和按需分配

美国胡佛研究所( Hoover Institution) 的高级研究员迈克尔斯彭斯( Michacl Spence) 曾指出,经济学最终要解决的不是市场问题,而是社会资源的分配和配置问题。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与市场,但绝不仅仅关乎市场盈利与产出的多少。长远来看,经济发展中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资源配置和社会分配问题。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其初衷是免费为消费者共享使用权提供便利。

如Couchsurfing、Freecycle 是消费者通过在线与陌生人共享闲置物品使用权的非营利性网络平台; 其后的Uber、Airbnb 则是基于协同消费理念构建的一种商业模式,是基于共享闲置物资使用权的互联网+ 闲置资源的共享经济模式,其实质是一种互联网+ 服务的经济模式。从社会生产角度看,共享经济节省了社会资源,转变了经济增长模式,因而共享经济是颠覆性的商业革命。共享经济是服务性经济或功能性经济,其商业模式从产品销售转向服务提供,因而带来的利润比纯粹的产品销售要高很多。共享商品和服务的使用权,有利于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降低社会对新产品的需求,进而可缩小经济活动规模,改变人们的消费模式和分配模式,转变经济的发展模式。共享经济的作用和意义在于能促进产品循环,建立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实现物尽其用和各取所需的目标。

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对使用权的共享和对闲置资源的再配置,其理念对我国经济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国家层面上,共享经济可为经济体制改革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供理论依据。全民所有或国有不应以实际占有为依据,而关键在于控制力,因而可在国有企业中适当引入民营资本,通过建立民间资本与国有垄断资本在经营管理及收益上的共享机制,让民营企业也能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其次,在宏观调控层面上,不能继续盲目追求GDP 的增长,要改变以投资促增长的发展模式。因为过度投资必将带来产能过剩,而共享经济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对闲置资源的再利用。最后,共享经济模式是经济改革转型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的重要路径。《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通过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共享经济发展模式有助于解决闲置人员的就业问题,实现共同参与、同共致富的共享发展; 通过对城市闲置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在农村的再配置,有助于消除城乡差别,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配置的均等化,达到共享发展的目标; 通过对不同地区采取共享经济模式进行精准扶贫,有助于实现共享发展。

( 四) 与循环经济的切合: 可持续的绿色生态型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enneth EBoulding 于20 世纪60 年代在其专著《宇宙飞船经济观》一书中提出,指的是在经济发展中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实现资源化、废物减量化和无害化,使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进而实现对大量消费、大量生产、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共享网络平台的发展和完善,令人们将开放的现有资源快速转变为可交易的产品和服务成为可能,使共享经济能带来卓越的增长。将现有的资源转型为新的公用设施,并令其产生新的价值,这是共享经济的天赋。

共享经济与循环经济有共同的目标,但发生在不同的环节。循环经济的本质是尽可能地少用和循环利用资源的一种生产方式,其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经济。共享经济是通过共享使用权,消费过剩或闲置的资源,是一种协同消费方式,可以减少生产投入,节省资源,提高产品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主要发生在生产领域,共享经济则发生在分配或消费领域,是循环经济理念在消费领域的延伸。循环经济遵循的是生产产品消费再生产的生产模式;共享经济遵循的是生产产品消费再消费的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再生产利用,对资源的再利用需要生产损耗,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环境污染,增加生产成本,因此再利用资源的效率还不是最优; 而共享经济只发生在消费领域,对闲置资源的再利用不需要生产成本,只需要交易成本,没有生产损耗和环境污染,是最节省和最环保的一种循环模式,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最理想的生态经济。可见,共享经济与循环经济两者是关联的而不是孤立的,共享经济可以看作经济大循环中的一个子循环。即: 生产产品消费再消费再生产产品。共享经济的支持者认为,共享商品和服务的使用权,会为充分和有效利用资源创建更多的机会,进而会缩小经济活动规模,即会产生环境效益[9]。因而应充分利用共享经济的消费循环模式,尽可能减少生产循环模式。共享经济通过社群分享,每一个体各取所需,有利于实现供需双方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因为共享的是闲置物资,因而能节约资源,减少浪费,保护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共享机制的效益从社群渗透到社会经济发展中,在实现个体自由和确保个体发展的同时,维护了社会整体利益,创造了生态型文明社会。旧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路径是生产产品消费产品淘汰产品再生产产品的资源损耗型的资源配置方式,共享经济的发展路径是生产产品消费产品多次消费的资源配置方式。共享经济这种低交易成本、高效率、少浪费的消费模式,是对过度消费的反思,是一种可持续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 五) 法律机制的嬗变: 从契约到信用

传统上,契约是商业交易中最重要的法律制度。传统的交易模式一般以契约作为交易履行的依据或者纠纷解决的凭据,因而契约对维护交易秩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契约交易受到挑战。虽然合法的电子证据具有证明力,但因网络交易不受时空限制,交易双方可能路途遥远,加之电子证据取证比较困难,诉讼成本高,通过诉讼解决电子商务纠纷在客观上困难重重,因而契约维持电子商务交易的功能渐渐被淡化,对交易双方的约束力也在消减。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对共享经济的调研报告显示,信任是发展共享经济的核心,没有信任就没有共享经济,信任、便利性和参与感是推动共享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共享经济的交易因为不是现货交易,双方当事人可能互不相识,而且因为见不到交易标的实物,买卖双方都存在交易风险。具体而言,买方可能面临假冒伪劣货品或付款却收不到货的风险,卖方可能面临被退货或收不到货款的风险。对此,网络平台通过建立内部监督的信用评价机制,可以同时约束供方和需方。首先,网络平台可通过保险金或保证金构建信用机制。通过向供方提供最优保障机制,网络平台可以消除需方的道德风险,通过对需方采取激励措施,可以平衡道德风险,使供方和需方通过自律建立信用基础。网络平台公司可以要求需方提供保证金,以确保共享物品的需方受到损害时能得到赔偿,也可以通过是否继续接纳作为会员激励供方诚实守信,如果供方违规,则可能被逐出共享网络平台社群。

其次,网络平台可建立信用评级机制。为确保交易更透明、更安全,网络平台为交易双方建立了信用评级的公共监督系统,令个体之间的纠纷基本上都能在网络平台社群内得到解决。如在淘宝网络平台,买方要先支付贷款到淘宝帐户,交易确认后淘宝帐户才会将贷款转移支付给卖方,而买方还可通过退款退货机制来保障自己的权益,卖方也可以提出异议,从而使交易双方的安全均有了充分保障。共享经济网络平台为每个帐户建立了信誉银行,每个人在互联网上的足迹或是行为都储存在网络社群的信誉银行中,而这些信用完全来自客户端的评价,较高的信誉度更容易被平台推荐,从而获得更高的排位和曝光率,让新的交易更容易达成。互联网共享经济模式也遵循马太效应的原理: 即强者更强,弱者被淘汰。良好的信誉可以给人带来心理上和经济上的回报。共享经济的市场价值在于其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解决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和信任交易障碍等问题。

共享经济平台在量化信用、形成信誉、建立信任等方面尚有不少工作要做。信用的良性发展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和机制,比如网络平台内部监督的评分机制、经济杠杆奖惩、接受投诉举报、公开公平的推荐或告示等,对建立信任氛围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如I. yft 等依靠推荐机制+ 评分系统+ 背景验证来保证信任体制建立; PP 租车平台依靠会员机制+ 评价机制+ 安全机制+ 保险机制+ 法律保障机制来保障信任体系的建立。供需双方身份的可信度、物品和服务质量的保证、二手物品的流转如何保证定价公平、交易坦诚等信用机制的建立等,都是共享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4]83。供需双方的信任首先源于平台公司自身的信用,因为交易规则、交易程序、交易争议的处理结果都是基于对平台公司的信任,由平台公司单方面决定。

目前我国互联网平台的内部监督不尽完善,网络平台对当事人评级的客观性难以鉴别,最终可能产生德道风险,导致信用评级体制失信。失信一般有如下两种情形: 一是滥用信用评级权。如买方可能以给予差评作为交易条件,要求卖方给予优惠,或因信息掌握不足而作出错误判断,导致其对交易结果不满意而作出不客观的评价等。二是虚假信用评级。这主要是指当事人为了获得好评,可能通过虚假交易甚至通过刷单进行虚假评价,或是通过贿赂买方修改和消除不利评价等等。信用是支撑互联网+经济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在共享经济模式下,交易的是单一的闲置产品或者是旧产品,买方承担着一定的风险,所以此时供货方对商品的真实描述很重要。同时,网络平台内部监管机制必须确保公众获取公共信息,而且不能通过分享新闻使得公共资源为私人服务或私有化公共资源,共享经济需要为参与各方提供完整的信息和值得信赖的声誉。在联系高度密切和更加透明的互联网世界中,失信行为将会受到严厉而及时的惩罚,诚实地共享和合作则可带来巨大回报。因此互动越频繁,越需要信任; 越诚实守信,交际越广,就会赢得越多的信誉。信用是互联网+经济模式重要的无形资产,甚至是市场准入的条件。对于信用不佳者,可以对其实行市场禁入。特别地,如果平台的信用评级与国家的个人信用大数据库对接,将个人信用记录纳入国家个人信用评级数据库,则对建立个人诚信体制更有意义。互联网+经济模式改变了传统以契约为依托的交易模式,信用成为了互联网+经济模式的灵魂。从这个层面讲,互联网+的信用评级机制不仅有利于共享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道德文明的建设。

四、共享经济的现实: 问题及完善

( 一) 共享经济尴尬的法律地位

共享经济模式形成于2008 年金融危机时期。其时,失业率上升带来了大量闲置劳动力,收入锐减使基层民众生活变得拮据。空置的房屋、车辆、旧货通过互联网向陌生人出租使用权,不少家庭由此获益以补贴家庭开支。可见,共享经济是基层民众为了摆脱生活困境或是解决生活难题而创立的一种消费模式,它具有很深的草根情结或群众基础。加之互联网与生俱来具有的民主性和草根性,令其对共享经济领域的利基市场( Niche) 带来重要贡献。

共享经济的启蒙者Uber 和Airbnb 因资本的介入而缔造了全球性的网络平台公司。Uber 及中国的滴滴快的将私家车接入网络平台,进入受市场准入管制的出租车市场,通过补贴以低价和优质服务赢得了基层消费者的青睐。但Uber 将私家车纳入受管理的出租车行业涉嫌违法运营,其在美国本土之外的世界各地的运营因此受到出租车行业的抵制和监管部门的查处,尽管其业务遍布55 个国家和地区的300 多个城市,但除美国本土之外,其在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都面临着有市场而没法律地位的困境。这也是共享经济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缺乏合法性。专车类共享经济自2012 年在我国诞生以来,直到交通运输部2016 年7 月14 日出台《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并于当年11 月1 日实施,其运行才开始走向合法化,我国也因此而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一个专车类共享经济合法化的国家。

( 二) 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远忧近虑

共享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一个共性的问题,即所涉及的闲置资源对物主而言是一种沉没成本②,如果通过共享机制盘活这些资源,就可以通过盈利降低沉没成本的损耗。同时,共享经济自身也存在商业运作的沉没成本,它是网络平台为发展市场的一种投入。与闲置资源沉没成本不同的是,这是一种新增的沉没成本,这个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标榜共享经济模式的公司可能会因此走向倒闭。共享经济承载着美好的理念,然而,如同SnapGoods 一样揣着与邻居共享一个电钻理念去经营网站的Ecomodo、Crowd Rent、Share Some Sugar、Neighborgoods、Thingloop、OhSoWe 等7 家共享网络公司,如今只有Neighborgoods 被一位对该理念有着个人兴趣的投资者拯救而幸存下来,其他共享网络公司都已关门大吉。但Neighborrow 的创始人Berk 已于2009 年放弃为该公司寻求资金,他认为分享经济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冷漠的人心,而不是资金、信任、保险或是用户界面的问题。当然他仍然在尝试着使共享经济运转起来,如果有人在Neighborrow 上寻找某件目录表上没有的东西,而该物件价格又不超过250 美元,Berk 就会从亚马逊买给这些用户,并要求他们把工具传递给下一个有需要的人。伴随着激励人群互动和减少浪费的共享平台的萎缩,取而代之的是以各种奇怪的方式塞进邻里共享协同消费理念的公司,有的公司甚至完全扭曲了共享的涵义。共享经济的理想与现实不对接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任何商业模式都离不开资本的支持,也许这正是许多共享网络公司虽然揣着理想但却不得不因为资金的缺乏而倒闭的原因。如今Uber 为占领市场损耗近26 亿美金,但依旧未找到真正的盈利模式。如果没有补贴,滴滴快的和Uber 能否留住司机和乘客、其后期利润增长能否弥补前期大量的投入、其盈利点何在、盈利能力如何以及能否可持续发展等,均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此外,经营的合法化问题亦是前途未卜。共享经济为开拓市场而投入巨大资金,形成了庞大的沉没成本,若不能建立合理的盈利模式,则势必会阻碍共享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 三) 共享经济的监管困境

芭芭拉范舍维克致力于研究使互联网成为一个鼓励创新和言论自由、且用户可以在特定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板块中进行交流的平台。他认为互联网的成功归结于以下四个原因: 一是用户能不受网络提供商的影响进行自主选择; 二是在网络中进行创新无须经过网络提供商的许可; 三是网络是无限制的,不知道、也不关心用户的使用方式; 四是在网络上进行创新的成本很低。不可否认,现在共享经济的网络平台正切合了范舍维克的互联网平台自由主义思想,进而导致共享经济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快速成长。

共享经济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商业模式,但共同的特征是其商业的重点不是所有权而是使用权,因此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均为异构,因而应对共享经济市场进行监管,以确保传统公司和非传统公司之间公平的市场竞争[22]。如果任何房东都可以将自己的住房在网络平台登记后就能对外出租,就会对传统酒店的经营带来冲击,同时也会给所在小区的其他住户带来不便和滋扰。共享经济通过互联网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实时匹配需求与供应,其潜在的宏观经济收益巨大。但由于共享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政府、环境、劳工和社会的监管,也会带来诸多问题。Airbnb 和Uber 的共享经济平台便被指存在避税和侵蚀劳工权利等问题。共享经济公司经常违反现行法律和共享政策,以至于政府既担心消费者的安全,又担心税收会减少。目前共享经济的发展因缺乏制度保障而具有不确定性,其与传统经济模式的冲突也引起了不少社会和法律问题。如Uber 在多国受到出租车行业的抵制和监管部门的查处; 国内的滴滴快车等专车曾涉嫌非法运营,同样遭受出租车行业的抵制和执法部门的查处,而且因资本的注入采取低价补贴等不正当竞争手段,也破坏了现行出租车行业的竞争秩序。总之,共享经济的发展模式应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

( 四) 完善共享经济的法律建议

在共享经济中,政府既是网络平台创建的赋权者,又是网络民众利益的捍卫者。政府对共享经济的监管及完善,意味着要客观地、妥善地处理它的阴暗面。要确保共享经济健康发展,还应避免市场监管的失败,防止某些市场获得较其他市场不公平的优势。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应该符合法治要求。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势必会对现行制度和秩序造成冲击,但监管套利是不可取的。只有受到法律制度保障的商业模式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共享经济应该采取科学的商业模式。任何商业行为都是以盈利为目标,任何市场的开发也都需要资金的支持,但过度的资本运作可能导致市场滥用其优势地位,违背市场规律采取不正当竞争行为必将破坏现有秩序。共享经济应当创造真正的消费者,而不仅是通过补贴来吸引消费者。三是应加强政府的监督与引导。监管共享经济是政府必须面临的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针对共享经济的商业活动,政府机构应当有所作为,建立新的监管规则体系。在新的规则出台之前,可以运用相关的法理,借鉴现行的法律法规,引导市场建立内部自律监督机制,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第5篇: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 共享经济 供给侧改革 传统经济

一.共享经济模式与供给侧改革

(一)共享经济的内涵

共享经济是基于虚拟互联网技术发展、借助第三方平台,对生活资源、生产资料实行以租代买,互通有无。实现人人参与,合理利用闲置资源,针对产能过剩问题的一种租赁经济模式。其兴起于美国,利用存在剩余价值且闲置、可以转让使用权的车辆、房产、技术等产生经济效益。此模式在中国也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供给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生产环节,也是最开始的一环,是创造产品的过程。需求是消费的环节,是产品的流出过程。供给侧改革针对生产中的问题进行控制,包括产能过剩,库存过多,杠杆过大,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供给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开始,推进供给结构调整,提高资源有效配置及利用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的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

(三)共享经济助力供给侧改革

共享经济是一种新型商业模式,适应于当今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供给侧改革旨在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共享经济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推手,渗透到技术、制造、金融等各个领域。共享经济将闲置的资源有效的利用,避免资源的“僵尸化”,减少资源浪费,把资源整合到有需求的地方去,打破传统的“以需定供”的模式。供给侧改革是从供给上控制产能,而并非从需求上控制消费欲望,重点在供给方而不是消费者。共享经济和供给侧改革同方向,同目标,前者乃后者的具体形式与推力。

1.去产能 共享经济是将闲置的资源利用起来,以租代买,生产商可以减少生产,资源及商品可以循环利用,仍会实现经济效益。实现去产能的目标,符合供给侧改革的宗旨。

2.去库存 共享经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运营,为消费者找到最合适的供给者,信息更加公开,减少了消费者与供给者信息的不对称性,加快了产品与资源的流通,减少库存。

3.去杠杆 共享经济采取轻资产模式,固定资产及运营成本投入较少,可以减少由于举债产生的财务杠杆,同时也降低了财务风险。

4.降成本 共享经济模式运营成本与生产成本都较低,给企业减负的同时又增加了收益,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5.补短板 短板是由于生产要素分配不均导致,共享经济通过网络平台的筛选匹配,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与利用,弥补各要素不合理的问题,将过多与过少均衡化。

二.传统经济模式与共享经济模式的对比研究

(一)生产链

传统经济模式扩大生产链主要依靠购置固定资产、加强生产链建设、培训生产人员等需花费重额成本的措施,加大投资与资金占用,减少资金的流动性与活力。共享经济模式将一切可调配的资源调配到需要建设的部门,各生产线之间乃至各企业之间可以实现人才、设备的沟通与共享,不再闭门造车。减少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二)经营模式

传统经济模式主要依靠线下销售,经营方式比较单一,商品所有权与使用权不分离。共享经济模式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商品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消费者只获得商品的使用权。

(三)商品价格

传统经济模式利润来源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差价,使得企业热衷于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销售量,为获取暴利提升价格,尤其是垄断行业,消费需求一旦增加,就面临商品价格的迅速提升。而共享经济模式则不同。共享经济以资源为核心,不存在市场势力,没有绝对的市场占有,没有绝对的角色定位,只要存在资源闲置,就可以成为商品的供给者,只要存在资源需求,也会成为商品的需求者。共享经济就是一个“资源的蓄水池”,市场存在较大竞争,消费者获得的只是短暂的使用权,所以价格不会过高。

(四)资本结构

传统经济模式融资需求较大,负债比重总体较大,财务杠杆系数增大,同时增加了财务风险。共享经济投入成本较少,融资需求也比较小,从而降低了财务风险。

(五)经济增长空间

传统经济受劳动力、土地、资金、政策等因素影响明显,正如当今的现实状况,在积极的货币政策下,活跃在市场的资金流入楼市中去,这是不健康的社会现象,资金只有在市场上流通才能使经济增长迅速。共享经济加大了资金的流通,比如现在处于热潮的Ofo共享单车,它的盈利方式不在于一小时一块钱的使用费,而在于积少成多,将押金99元进行投资,不仅能使公司获利,更能使增强市场活力, Ofo共享单车首先通过占有一定规模的市场,扩大社会效应,然后进行资产估值以筹集资金,最近该公司以超过10亿美元的资产估值筹集了4.5亿美元。传统经济通过资产估值筹集资金的难度较大,共享经济存在虚拟的估计。

【参考文献】

[1] 郑志来.《供给侧视角下共享经济与新型商业模式的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6年第6期.

第6篇: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范文

邮政农村电商共享经济模式。邮政农村电商的共享经济就是借助中国邮政农村电商平台,通过农民广泛参与、各大供应商充分介入,把各类消费资源充分整合,倡导人人分享、体验式消费,进而带来一系列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创造新的生产红利和消费红利。中国邮政借助品牌和资源的优势以及多年服务“三农”的经验,加快推进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工作。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共享经济平台(线上基于邮乐网和邮掌柜系统、线下依托邮政农村网点的实体渠道和物流配送渠道),打造一个集“网络代购+平台批销+农产品返城+公共服务+普惠金融+物流配送”为一体的邮政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形成有中国邮政特色的农村电商共享经济模式。邮政农村电商的利益相关方主要为三大类,分别是需求侧、供给侧与平台侧。各方利益主体充分交易、充分受益,从而形成了可持续、可复制的商业模式。需求侧的七大升级。即对农村电商平台中加盟商超的掌柜、当地农民、地方政府等实现七大升级。一是信息升级。对邮乐网和邮掌柜的系统功能,如实现便民服务、农民创收、掌柜进货、经营管理和客户管理等系列信息进行升级。二是服务升级。免费为全国农村电商统一线下实体店——村邮乐购提供电脑、打印机、扫描枪和钱箱等设备,为农村店主提供统一品牌、系统、标识的标准化管理和服务。三是培训升级。通过线上视频和邮政人员上门面对面的服务,对村邮乐购店主进行系统操作培训和普及电商知识。四是消费升级。通过邮政推出的联名卡积分使农民联动进行邮政业务消费和零售商品消费。五是科技升级。利用邮政农村电商平台大数据分析指导农业生产,打造智慧农业。六是旅游升级。将农产品进城与休闲农村、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美丽农村。七是“双创”升级。通过组建邮政电商产业园,为返乡大学生创业、创收提供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便利。供给侧的三大转型。一是实现商品供应商的营销转型。对于工业品下乡供给侧的参与方——生产厂商、经销商、供应商而言,产品销售平台的互联网化对其原有的销售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原材料采购的比价平台、客户网络下单的瞬间响应、24小时不间断售后服务平台都是销售模式的变化,但销售平台的互联网化可以在新产品开发初期便将研发与市场需求相匹配,成为供给侧改革的最关键环节。对于农产品进城供给侧参与方——销售闲散农资的农民、农村合作社而言,中国邮政农村电商实现了农产品销售升级——通过在邮乐农品网上开设县馆销售当地土特产品,打造“一县一品”,消除中间商,降低订单农业配送成本,避免产能过剩,实现精准扶贫。二是实现物流配送服务商的配送转型。中国邮政通过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运营和仓储中心布局,重点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难题。配送转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单独配送向共同配送的转型。引入农村私车公助服务,搭建“邮政资源+社会力量”的开放式共同配送体系,破解物流车辆短缺、效率低下、空驶率高等问题。第二,实现邮政物流专用向物流开放转型。加速与社会第三方物流公司,如“四通一达”等的对接,承接社会物流县、乡、村“最后一公里”投递。三是实现金融服务的模式转型。邮政农村电商通过联合邮储银行推出互联网金融产品,为符合条件的村邮乐购掌柜们提供小额贷款,让农村地区享受到更多的普惠金融服务。用智能手机下载安装邮乐网和邮掌柜的APP,即可根据掌柜自身的信用等级和日常经营情况急速放款,流程简便、利率低、还款时间长且还款方便,让农村居民轻松做上“无本生意”。平台侧的三个结合。一是线上与线下结合。充分利用中国邮政线上的邮乐网和邮掌柜平台系统,并结合庞大的线下网点资源,通过清洗、分析邮政农村电商大数据,构建一个基于LBS的信息系统,包括适用于掌柜的“我要进货”——买家版,适用于厂家、分销商的“我有货源”——卖家版,适用于广大有车一族的“我要顺路捎货”。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有中国邮政特色的区别于社会电商公司的农村电子商务新模式。二是与当地政府结合。推动政府将邮政农村电商示范县建设纳入政府整体项目之中;发挥农村电商精准扶贫作用,为农民增收;利用农村电商平台功能协助政府提供政务处理服务,为政府分忧。三是与邮政业务结合。中国邮政农村电商商业模式是典型的跨界营销,即保证电商设施建设免费使用、电商培训免费进行、电商操作系统无偿使用、农村代销代购不加价、电商服务不盈利,由此增加邮政基础业务的客流量,实现邮政普遍服务的升级转型。通过以上需求侧、供给侧和平台侧的转型和改革,中国邮政农村电商起到了切实提高资源匹配度、更好地满足各方需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作用。尤其是更精准地掌握市场需求,可以实现按需生产和销售,按需提供服务,避免资源浪费,提高平台各方的实际效益,从而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扩大邮政农村电商共享经济内涵的建议作为一种互联网下的新经济、新商业形态,共享经济诞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价值巨大、影响深远。下一步,笔者建议从三个方面着手,扩大邮政农村电商共享经济的内涵。

让更多利益主体参与农村电商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有利于实现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体现合作中实现创新发展,创新中带动创业和就业。邮政农村电商要打造更多利益主体参与的共享经济平台,应该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打造更完整的生态链条,让生态链条的更多利益主体共享平台资源。这包括农村电商产业链各环节的主体,如作用于工业品下乡产业链上的农民、供货商,作为平台商和服务商的邮政企业,代购代销的农村掌柜,服务于农产品进城产业链上用于提供农产品资源的地方农户、农村合作社、农产品销售企业。下一步,还应当将农产品包装、分级、定价等辅助加工企业,为农产品质量提供担保的第三方机构,以及城市或农村消费者全部纳入平台构建的生态链,更好地促进农产品进城。第二,确保生态链条每个环节的开放性,使生态链同一环节的主体共享平台资源。一是对于从供给产品的来源上,保证工业品来源的开放性,将中国邮政打造的工业品代购平台构建成一个开放平台。如对接苏宁、京东、阿里巴巴等社会电商,用一个邮掌柜系统实现外部所有网购平台的兼容,避免线下实体站点的重复建设。同时,保证农产品供给的开放性。中国邮政农村电商的站点已覆盖全国,以后可以通过建设地方特色馆保证各地特色农产品都能上线交易。二是确保农村电商物流端的开放性。中国邮政拥有最广泛的农村物流运输体系,可进一步加强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加强投递能力建设,提高运力和农村投递信息化水平,加密邮路,增加代收点等,全面加大农村电商的物流支撑力度。加强全国仓储中心建设,减少仓储运输成本。中国邮政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打造一个开放性、公益性的农村物流体系,不仅服务于中国邮政农村电商的发展,而且服务于社会各界农村电商的发展。

更多助农业务丰富农村电商共享经济。中国邮政农村电商主要商业模式就是依托邮政遍及全国的25万个便民服务站、“三农”服务站等线下实体店和加盟店和助农业务,包括邮政基础业务、普惠金融服务和物流、批销等业务。下一步,可以引入更多助农业务,让这个共享平台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是将农资农具下乡的传统商贸物流体系纳入平台销售。中国邮政利用便民服务站建立了线下农资农具商贸流通体系,可以利用线上邮掌柜系统进一步拓展农资农具的销售渠道,形成从线下到线上、线上线下联动发展的态势。二是推动农产品标准化服务。要实现农产品进城,实现农产品标准化是个重要的任务。中国邮政可以重点研究农产品进城项目,包括农产品辅助加工细节问题的处理,促进农产品进城的规模化发展。三是叠加农村电商更多的培训讯息技术服务。目前,中国邮政农村电商通过邮掌柜系统也叠加一些农村电商技能培训服务,主要培训从事代购代销的加盟店主——掌柜们使用操作系统,学习代购代销的电商技能。下一步,随着农产品进城业务的大力发展,邮政可以进一步丰富培训视频以及上门培训教程的内容,培训掌柜们进行农产品进城的辅助加工服务和收寄服务,进一步增加目前村邮乐购站点的服务功能,提供代收代寄服务。

第7篇: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范文

一、供应链信息共享的价值分析

通过信息共享,供应链成员获得了更为充分和准确的信息,一方面能够减少供应链成员的交易成本。供应链的交易成本是围绕契约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包括交易前准备活动的费用、谈判签订契约的费用和履行契约的费用。交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无法获得完全和准确的信息而产生的。因此,实现信息共享后,成员间获得了充足的信息,首先可以减少企业在签约前为搜索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其次由于信息的透明,成员间可以较快地达成意向,促进签约,节省签约成本;最后由于供应链成员能够获得对方履约情况的信息,可以对对方的履约行为实行监督,使对方能够有效履行契约,减少了交易实施成本。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共享,可以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从而提高供应链的经济效益。由于供应链成员不仅接收其相邻下游传来的订单信息,还共享零售商的销售数据和最终顾客的需求信息,提高了供应链成员对顾客的响应速度,从而提高供应链运行的效率,因此也增加了经济收益。值得注意的是,实施供应链信息共享并不是要求供应链中的所有成员共享企业的所有信息,而是需要根据供应链成员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实行差异化共享。(图1)

二、供应链信息共享的构成

对于供应链信息共享的构成,本文认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信息共享的主体、信息共享的内容、信息共享的技术以及信息共享的模式。

1、信息共享的主体。即为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因为供应链上的企业对供应链的贡献不同,并且彼此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这种差异化自然会产生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对信息的差异化共享。按照供应链成员企业的不可替代性强度将他们分为三类:核心成员,主要是指供应链中主要产品服务以及渠道的提供者,在合作关系上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非核心重要成员,主要指提品在市场上不可替代性较强;一般成员,合作关系和产品可替代性均较弱的成员。

2、信息共享的内容。从信息的性质上可分为原始信息和加工信息,原始信息是指未经过处理的第一手信息;加工信息是指经过供应链成员的分析和处理,用来指导解决问题和进行决策的信息。从信息的类别上可分为产品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销售信息、需求信息、运输物流信息、客户信息和技术信息等。从信息共享的层级可分为战略层信息、管理层信息和作业层信息,战略层信息是需求预测、产品开发等战略信息共享,用以快速反应,提高顾客满意度,如促销计划、市场预测、新产品设计开发、生产成本等;管理层信息是企业运营的共享信息,以减少长鞭效应和提高运营效率为目的,如生产能力、库存状态、订货提前期等;作业层信息是交易与流程的共享信息,以降低交易费用为目的,如产品种类、价格、运输和其他有关订单处理的信息。

3、信息共享技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信息共享的效率。目前,在供应链管理中得到应用的主要信息系统有:①电子订货系统(EOS)和销售时点信息系统(POS),分别接受订单处理和采集销售信息;②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和连续补货计划(CRP),可以协调生产和销售,降低库存成本;③快速响应系统(QR)和有效顾客响应(ECR),可以降低需求的不确定性,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

4、信息共享模式。信息共享的模式,主要是指共享信息在供应链各企业间的传递方式,一般包括三种方式:信息传递模式、第三方模式和信息平台模式。信息传递模式是指供应链成员之间通过自身建立的信息系统,一方企业把从其他企业传递过来的信息存放在自己的数据库中,是企业间的两两传递。第三方模式是由供应链中合作伙伴企业以外的企业提供公共数据库,通过主动收集、保存和加工信息,为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服务的模式。信息平台模式与第三方模式的区别是用信息平台取代了第三方企业及其信息系统,供应链企业内部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平台数据库间的数据传输和处理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三、基于P2P技术的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式

一般的信息共享模式主要是在传统的C/S模式或B/S模式下,这样的模式必须在网络内设置中心服务器,信息通过服务器才能传递,因而要求服务器有快速稳定的处理能力和响应速度,以及可靠的性能保证,一旦有技术上的问题,服务器便会减慢速度或者停止服务,整个系统出现瘫痪。

P2P网络与传统的C/S或B/S结构的网络相比,降低了对中心资源如服务器的要求,并且省去了租用专线的巨大运营成本,同时消除了单点失效的问题,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率。

1、P2P技术介绍。P2P是peer to peer的缩写,一种用于不同PC用户之间,不经过中继设备直接交换数据或服务的技术,它允许Internet用户直接使用对方的文件。每个人可以直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并进行文件的交换,而不需要连接到专业的服务器上再进行浏览与下载。

P2P技术的特性是:①没有中心服务器的概念;②节点可以是provider,也可以是consumer;③任何时候节点都可以加入或者离开;④信息在网络设备间直接移动,高速及时,降低成本。

实际上,P2P模式并不一定是完全无中心的,一般可分为纯分布式P2P和混合式P2P两种。纯分布式P2P是指所有参与的客户端计算机都是对等点,网络中没有服务器,各对等点之间可直接建立连接,实现资源共享。它的优点在于允许用户设定自己的规则和建立自己的网络环境,缺点是会在网络中产生大量的流量,降低网络的性能。混合式P2P存在集中式机制,网络的构建需要服务器,通过服务器集中认证,建立索引机制。服务器仅用于辅助对等节点之间建立连接,并不存放实际的数据。在这种模式中,信息用户获取信息的途径与前一种模式基本相同,不同的是需要服务器的连接与约束,易于管理。但是,服务器也成了该模式中的隐患,如果该服务器失效,整个系统就会瘫痪。

2、基于P2P技术的供应链共享模式的特点。本文提出如图2所示的基于P2P技术的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引入了Super-peer超级节点的概念,并且将供应链中的重要供应商、重要销售商,以及核心制造商等供应链重要成员作为超级节点。采用Super-peer这种结构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①由于网络中的各个Peers在实用性、带宽、处理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让所有的Peers地位平等,在分派任务时同等对待,那么将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会产生瓶颈,危害整个网络的性能;②用那些高性能Peers形成网路的支柱,这样有能力的Peers就能够更好地分担网络的负担,分配任务的时候根据Peer性能的不同来分配适当的任务,这样就使资源的利用率更高,做到物尽其用。

这个信息共享模式的特点如下:

(1)介于集中式系统和纯粹的P2P系统之间,没有网络服务器,但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集中。在peer之外还有super-peers,这些super-peers起到一定程度的集中作用。信息查询首先通过super-peers之间的传递,然后由super-peers把这些查询传递给与它相连的peers。这样,就可以减少在整个网络中的请求数量,从而可以提高网络的速度,减少拥塞。

(2)Super-peer为一定数量的peers存储信息,每个super-peer的下一层连接几个peers,这几个peers的资源信息等都保存在这个super-peer里,这些peers是通过这个super-peer连入整个网络中的。

(3)网络中super-peers比一般的peer在性能上更强大,承担的任务更多,如信息的中转、查询请求的发送以及深层的搜索之类。由于供应链中信息共享会涉及到供应链中位于不同地位的成员,如核心成员之间的信息需求与非核心成员之间的信息需求会存在差异,因而作为供应链的重要成员,在供应链信息共享系统中要扮演不同于一般成员的角色,作为super-peers为整个供应链信息共享的顺利开展承担责任。他们作为super-peers,对某些机密信息拥有相应的查询权限,同时负责存储与其相连的一般成员传递的信息,将他们连接入网。

(4)该模式可以实现供应链成员间的协同合作。该模式能安全、高效地为供应链成员实时共享信息和应用程序,从简单的会议日程安排、公文往来,到报价、询价订货系统、订单跟踪、电子化交易等,供应链成员能够紧密合作,有效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例如,多个处于销售终端的零售商,将他们的销售数据和库存信息,以及自己对市场分析得来的需求信息通过P2P网络出去,其上游分销商作为超级节点,将信息建立索引并备份数据。这样,上游的核心制造商可以通过P2P网络得到这些信息,制造商通过这些市场信息与分销商一起进行需求的预测,得到预测订单信息。上游的供应商观察到了预测订单信息,将与制造商共同讨论制造商具体的产品生产计划,供应商根据产品生产计划,提前进行资源的调配,安排生产。通过供应链成员的协同合作,整个供应链在实际订单下达之前已经具备了充分的反应能力。(图2)

第8篇: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共享经济;旅游共享经济;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共享经济又称分享经济(SharingEconomy),是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和全新产权观念(强调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相对分离,使用权可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要素参与市场活动),实现对社会闲置、分散资源整合与共享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这种共享的观念由来已久,并在“互联网+”时代迅速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8)》显示,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49205亿元,比2016年增长47.2%。报告预测,未来五年我国共享经济有望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共享经济与不同产业深度融合,能够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报告明确指出要在共享经济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产业,包含“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与共享经济“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理念高度契合。旅游共享经济即旅游产业和共享经济的融合发展,是共享经济理念向旅游业各个环节的渗透,是一种相对于传统旅游业的新型旅游发展模式。旅游共享经济依托于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移动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消费需求与旅游目的地分散化、非经营性资源精准对接,以提高综合效益,实现多方共赢。“旅游共享经济”乃新兴词汇,然而“旅游共享消费理念”却由来已久。1909年起源于德国的青年旅舍(YouthHostel)即旅游共享消费理念的生动体现。极具发展活力的共享经济正在开创旅游产业新时代。

二、我国旅游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

1.共享旅游成为旅游消费新姿态。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CN)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参与人数超7亿人,比2016年增长1亿人。同时,旅游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也在持续增长。中国共享住宿市场虽然增速逐年下降,但交易规模持续扩大。2017年中国共享住宿市场交易规模已达145.6亿元,较2016年的89.4亿元,增长62.86%。共享交通服务包括网约车和租车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CN)数据显示,2017年底我国网约出租车用户规模达到2.87亿户,网约专车用户约为2.36亿户,分别比上年增长27.56%和40.48%。相比网约车,国内共享租车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格局尚不明确,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2.旅游共享经济投融资热情高涨。《2018年度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获得融资的共享经济企业为190家,金额高达1159.56亿元。2017年共享交通领域投资事件共177起,比上年的149起,增加了18.79%。2012年风险投资首次进入我国共享住宿市场,此后该领域融资规模持续增长。2016年住百家在新三板挂牌,2017年国内共享住宿领域先后出现了途家、小猪短租两家独角兽企业。3.共享经济理念向旅游业各要素深度渗透。共享经济正在对旅游业产生颠覆性影响,这深刻地体现在共享经济理念与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这六大要素的深度融合。创新性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正在源源不断涌现:智能化的共享交通、个性化的共享住宿、私人订制的旅行攻略、满足味蕾的私厨分享……旅游业与共享经济融合发展催生出的旅游共享经济正在深入人们的生活,对旅游消费、旅游产品、旅游业商业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并逐步推动传统旅游业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共享经济对旅游业的影响和改变是极不均衡的。“住和行”是最先引入共享经济理念的领域,同时也是发展最快、变革最深刻的领域。共享交通领域,以滴滴为首,易到用车、神州专车等企业平台紧随其后的“一超多强”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共享住宿领域,从需求端看,非标准化、具有人情味的入住体验,迎合了游客追求个性化和社交属性的需求;从供给端看,我国大量的房地产库存,为共享住宿提供了充足的房源,未来市场规模还有巨大拓展潜力。在旅游业六要素中,购物和娱乐是薄弱环节,但是购物和娱乐对于大多数游客来说都算得上是刚性需求,这反映了我国旅游业供需矛盾还比较突出。4.不同商业模式同台竞技。共享经济的商业实践最早发源于美国,住宿行业的Airbnb和交通领域的Uber是典型代表。随着共享理念的拓展和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成功实践,国内也逐步出现了共享经济创业热潮。由于缺乏发展经验,许多国内共享经济创业企业最初都借鉴了国外的发展模式,然后在运营中逐步探索出符合国内消费偏好的商业模式。中国的旅游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基本遵循了从模仿到本土化再到创新的发展路径。短短数年,共享经济领域经历了井喷式发展,许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向衰亡,有些企业则遵循差异化发展策略,向针对特定人群或特定需求的市场领域纵深发展。如今,共享经济领域的市场竞争不再只是市场份额、用户流量的争夺,而是商业模式的比拼。5.市场重心正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拓展。由于一线城市互联网技术、移动支付技术等基础设施覆盖率较高,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共享经济最初发端于一线城市。然而,一线城市交通拥堵、房源紧张的状况已经饱受诟病,共享交通及共享住宿想要拓展市场份额实属不易。并且,二三线城市还有规模巨大的潜在用户群体有待发掘。一方面,相对于传统实体经济,共享经济面向于中低端市场,更受年轻人及消费能力较弱的人群青睐;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去二三线城市乃至乡村旅游。目前,共享经济呈现以一线城市为中心向外辐射的趋势,二三线城市正在成为共享经济的新战场。小猪短租的《2017年度大数据研究报告》披露了最受游客欢迎的城市名单,然而名单前十名中并没有北上广深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重庆、南京等新一线城市以及丽江、昆明等二三线城市。旅游共享经济为二三线城市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三、我国旅游共享经济现存问题

1.安全隐患突出,安保措施亟需加强。传统旅游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基本都是专业化和标准化的,这是国家对旅游业进行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以住宿行业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星级酒店评定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客房面积、装修质量、采光条件、卫生标准、安保措施、服务质量的要求。但是以提供个性化和非标准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为特征而深受年轻游客青睐的旅游共享经济,为标准化旅游质量监管带来了严峻挑战。旅游共享经济盘活了社会分散的闲置资源,这些资源风格各异、新旧不一,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和衡量。有些共享住宿平台对于录入系统的房源缺乏规范性标准,对于房主提供的线下服务质量监管缺乏力度,致使虚假房源、图不符实的现象时有发生。共享交通领域,企业平台对于车辆运营资质以及司机从业资质监管不力,还有相当数量非法运营的黑车,部分司机通过刷单骗取补贴,乘客遇害事件屡次发生。面临安全隐患的不只消费者,许多从业者的利益也可能受到侵害,游客毁坏房屋并逃避赔偿责任的事件屡屡曝光。并且,一旦发生侵权事件,由谁承担责任、怎样承担责任等问题往往由于缺乏制度明确规定和法律约束,而引起纠纷,甚至投诉无门。共享经济往往是在陌生人之间匹配供需,各类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与信用系统不健全密切相关。我国国内公民信用体系尚处在建设之中,而旅游共享经济领域相关数据匮乏,政府间的数据尚未实现完全互联互通。共享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数据和信用体系的支撑,同时也能为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海量信用数据支持,二者的双向促进作用日益彰显。2.法律地位模糊,合法性遭受质疑。我国共享经济虽然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很多领域却一直处于法律地位模糊的状态,一直在合法与违法的夹缝中生存,随时面临着被处罚或叫停的风险。旅游共享经济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合法性还有待确认,某些行业的共享行为本身是否合法,是否具有运营资质存在争议。以共享住宿业为例,短租房的经营者仍然无法获取合法身份,无法办理营业执照。我国的住宿行业必须依法获取经营许可,方可营业。但是,共享住宿的房源大多来自于规格不一的社会闲置房屋资源,许多民居的规格、建筑结构、房屋设施等都难以达到商业经营资质。无证经营的状态必然导致诸多法律风险,租客和房东的合法权益都面临一定威胁。并且,由于交易本身的合法性就无法成立,一旦发生侵权事件,维权自然也存在极大的障碍。共享交通在获取合法地位方面为业界树立了典范,但这也只是初步实现了运营合法化。还有一些商业模式根本就是非法的,例如通过共享其自身不具备产权权利的资产而谋取利益。共享经济理念的核心是使用权的分享,产权的清晰明确、安全性保护与隐私性保护,是分享使用权的前提,也是共享经济企业的业务边界。3.行业竞争激烈,存在恶性竞争。在资本市场大力支持以及行业准入门槛极低的背景下,共享经济各个领域竞争状况堪称惨烈。许多企业不惜投入巨额资金,以“烧钱”的方式争夺市场份额和客户流量。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滴滴和快的之间持续数月、耗资二十多亿的“补贴大战”。目前,美团已经在部分城市开通了打车业务,为吸引用户再次采取大力补贴用户的措施。此前,滴滴也表示计划进入外卖市场,双方之间的市场竞争已经拉开帷幕。然而,这种“烧钱式竞争”本质上是一种无序的恶性竞争,短期来看,消费者能坐收渔翁之利,但长期来看,这必将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利益。究其原因,这是由于许多企业尚未建立起成熟的商业模式也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造血”能力不足,而过分依赖资本“输血”,模仿行业领先者并盲目扩张。许多领域同质化产品和服务泛滥,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和用户流量,只能不断上演一轮轮的“烧钱大战”。4.阻碍因素强大,遭受既得利益集团抵制。旅游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业态,主要从两方面冲击了原有的体系或格局。其一,对原有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构成挑战,比如交通共享冲击传统的运营车辆管理制度;住宿共享冲击标准化酒店管理制度,增加流动人口管理难度;私厨共享冲击原有的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制度。其二,对传统行业利益集团或个人的既得利益构成威胁。随着共享住宿、共享交通、业余从业者介入旅游市场,连锁酒店、出租车行业、旅行社、专业导游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面对新加入的奶酪瓜分者,既得利益集团为了维护原有的利益格局,对其进行了联合抵制,甚至游说政府管理部门取缔旅游共享经济。旅游共享经济诚然会对传统旅游业造成一定冲击,也会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可以说是一种“破坏式创新”,但是这种“破坏”是短期的,长远来看,新旧业态的融合发展将促成多方共赢的局面。二者的对抗关系,本质上是由于新业态打破了行业原有的平衡状态,而平衡的新旧业态融合发展模式尚未形成。

第9篇:共享模式的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共享经济;民族地区;协作分享;资源共享

一、共享经济理念概述

(一)共享经济的概念的提出

现代共享经济学早期萌芽于19世纪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其首次提出是在1978年Marcus Felson和Joel.Spaeth[1]将其作为一种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合作消费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分享个人的闲置资源和知识技能及筹资。Botsman Rogers[2]称之为“协同消费”,由于消费者逐渐更偏好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而非私有价值,共享性的优势日益凸显,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模式。

共享经济指能够让商品、服务、数据以及才能等拥有共享渠道的、以“共同享有但不占有”为理念的经济社会体系,主要包括所有权的转换与使用权的转换两种形式(二手交易;租借)。具体来说即将闲置的资源通过网络分享或出租给其他人,包括资产、资源、时间、技能在内的各种私人物品[3],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获得了回报。

(二)共享经济的本质和特征

1、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协作分享,具体如下

在规模经济角度,利用规模效应,当生产率在竞争及创新的驱动下大幅提升时边际成本递减甚至趋近于零。正如Jeremy Rifkin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中所强调,交易成本几乎为零的经济活动将使财富得到更平均的分配。

在科斯定理角度,共享的概念下使得使用权和所有权“两权分离”,产权界定更为深入,在不失去所有权的条件下让渡商品的使用权,提升了商品价值,满足了更多效用,从而实现了帕累托改进。

在信息经济学角度,共享经济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形式,通过网络为大众建立一种特别的联系,并且云计算、大数据平台能够实现数据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弥补了部分市场失灵现象。

在组织结构角度,共享经济采取了一种能够让每个人都平等参与其中的扁平化结构,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金字塔结构,集权管理模式下的垂直整合型机构也有利于社会效率的提高。

在资源环境角度,利用个人闲置资源实现效用最大化能够产生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节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提高了生活质量,为实现“绿色地球”、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可行性路径。

2、共享经济有以下特征

(1)成本低。大多数闲置资源的盘活使得与大规模的专业供应者相比具有价格优势,从而边际成本逐渐降低,经济效率逐步提升。另一方面,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以及新型的组织方式会节约运行和管理成本,使得整个共享经济呈现出低成本特征。

(2)高效便捷。供求双方通过第三方平台需求信息,增加可选择的交易对象,这种方式快而直观,并且双方信息更为公开透明,提高了交易质量的同时扩大了主体的可选择空间。

(3)可持续发展。共享经济改变了传统的产业运行模式,通过调整存量资产实现了从“闲置型”到“再利用型”的转变,物尽其用,一切可再利用的闲置资源都可开发出无限可能。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利用率,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合作信任。这种建立在分享与合作意识基础上的方式深刻的改变了人们作为单一个体的生活角色和思维方式,拥有了新的就业模式,扩大了交际圈,推动了人际关系的发展,使得社会重新注入了信任值。

二、共享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其领域

(一)共享经济的发展模式

共享经济是消费者通过公平的互利合作,共同分享资源的一种协作经济,其核心模式为“合作――竞争”。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同时也可以作为生产者,在特定条件下扮演不同角色,产消者可以利用一切自有资源,通过让渡其使用权的方式获取收益。具体来说,共享经济主要通过O2O(Online To Offline)方式,以在线支付为核心,将线上与线下商务的机会相结合,兼具两者优势。其发展模式有以下几种:

1、资源的供求个体间的共享模式

P2P(Peer-to-Peer):指个人间提供小额借贷的金融模式,其中通过第三方平台(P2P公司)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C2C(Consumer to Consumer):指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消费个体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的交易类型。

2、资源的供求个体与组织间的共享模式

P2C(Production to Consumer):通过生活服务平台把商品和消费者联系起来,从生产企业直接将商品送达消费者。借助平台聚集生活中的各类服务信息,如房产、家政、餐饮、票务、健康等。

B2C(Business to Consumer):即商家建成网上商店,消费者通过网店购物并在线支付的模式,一般以零售业为主,借助网络资源进行线上销售活动。

3、组织间的共享模式

B2B(Business to Business):指商家之间通过技术平台进行业务交易的模式。

(二)共享经济的领域及发展现状

共享经济属于新兴市场,然而发展速度迅猛,短期迅速渗透到很多行业及其细分市场,范围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以消费对象为标准进行划分的话,共享经济的行业领域主要分为交通领域共享、住宿旅行共享、服务共享、物流共享和其他闲置物品共享。共享经济的交易对象可以从个体之间、组织之间延伸到所有的经济体,扩展到日常生活、办公用品等更细致的领域。租车行业的Uber以及短租住宿行业的Airbnb是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目前国内共享经济的发展欣欣向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平台列举如下:(租车业)滴滴快的;(短租)木鸟短租;(家政)阿姨帮;(二手市场)闲鱼;(创意服务)猪八戒网;(课外辅导)疯狂老师;(厨艺)阿姨厨房;(美容)河狸家。

三、民族地区共享经济发展困境

我国新生经济体如暴风骤雨般的发展,产品和服务更新的速度令人瞠目,短短两年多时间共享经济市场已呈现出蓬勃的趋势,民族地区赶上了这趟快速发展的列车,但其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很多困境。

(一)内部风险控制能力不足

虽然发展速度快,但问题也逐一显现出来,例如内部控制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风险控制指标严重缺乏,风险量化能力不足,不能有效识别和评估风险;另一方面内部监督制度缺失,对交易的执行缺乏进一步监督,对风险的再次确认不够明确。共享经济重要的是要看长久的收益和信誉,只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获得长久、健康的发展。

(二)虚拟网络下的不信任

共享经济把现实生活中的需求通过网络平台深度融合,充分结合了两者的优势,体现出开放、分享、平等、协作的共享精神。但基于网络的虚拟特性,存在很大的信用违约风险,在识别交易当事人的资信状况、真实资料、道德品质等信息真伪上存在很多问题,再加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其缺陷大肆伪装,让我们更加难以识别与区分,导致一些“跑路事件”、诈骗事件时有发生,揭示出了社会中存在的诚信与道德问题。

(三)平台技术不成熟

“互联网+”是共享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保证平台技术安全尤为重要。但我国网络技术还不够成熟,其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交易的扩展速度,大数据、云计算的需求难以被满足。技术上的落后,不但难以满足共享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难以确保第三方运行平台的系统安全,一旦发生技术风险,客户的信息和资产受到严重威胁,同时对经济业务的正常有序运行产生恶劣影响。

(四)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法律法规主要针对传统经济活动,不完全适用于新兴的共享经济形式,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一部独立完整的法律对其进行明确的界定和规范,权责不够明晰,尤其在市场准入、合同的履行、交易主体身份认证、维护顾客信息、收费标准、市场监管、市场退出、权责关系等方面极其欠缺。导致许多人打着法律法规的“球”,投资者信心不足,也制约了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加紧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刻不容缓。

四、民族地区共享经济发展路径探析

(一)促进共享经济的市场发展

共享经济主要包含三方面:闲置的可利用资源,资源供应方和需求方。因此,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从发现可利用资源和汇集供求双方入手。

1、发现可利用的闲置资源。闲置的资源有很多种,共享经济的发展方向也很多,但并非所有行业都可并入共享经济范畴。共享经济中的共享资源有明确的条件:资源本身可持续利用,具有共享价值并且其产权相对清晰。一般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种,其中大多以有形资产为主的闲置资源基本上涵盖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而类似于时间、知识、技能等无形资产由于其形式的特殊性,比较难于量化评估,在共享经济市场中占比也相对较少。总体来说,只要是具有可利用价值的闲置资源,就有可能加入到共享经济中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2、吸引供应方。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来讲,最初的吸引主要以利润为主,可以给予适当的补贴,在利益驱动下使得供应方从共享自己的闲置资源中获得一定的收益,这种方式较为直接。通过共享的过程,如拓展交际范围、分享经验等,供应方从中获得精神层面的效用,促进人文情感交流,获得更多的满足感,从而形成更具有吸引力的良性循环。

3、吸引需求方。需求者方面则应该从满足其需求入手,在选择多样化、价格优惠以及质量有保障的条件下,更容易吸引更多的需求者加入到其中。因此,市场中应该具备多元化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此外还需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优惠,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信任关系。

(二)加强共享经济的风险控制

1、实行业务许可证制度及信息披露制度。主要是加强市场准入监管,对共享经济的市场准入资格进行详细审查的规定,为一些条件充足、信誉好的组织机构颁发许可证,比如第三方支付许可证、交易业务许可等。同时要保证相关信息的及时披露,比如注册资本、技术协议、网络设备标准、业务范围与计划、交易记录保存方式与期限、责任界定等,为参与者提供参考。

2、完善征信体系。对参与者形成完善的征信体系,尤其是对涉及范围较广的组织机构,可以把电商、社交网络的大数据并入到征信体系中,扩大共享经济征信体系的范围,但征信体系只能用于监管之用,不得谋取商业利益。加强诚信教育机制,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逐渐形成以信用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氛围,从而减少不道德事件的发生。

3、实行数据数据实时监测制度。对实时数据、信息以及资金走向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监测和分析,部分风险较大的交易可以实行资产第三方托管制度。在确认交易如约完成前,这些资产可以由独立于交易双方的其他组织机构代为保管,每一笔资金的流入和流出都会详细记录,并且按时对资金进行账实核对,能够有效保障资金安全,保护投资人合法利益。

4、建立适用于共享经济的主要法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在法律层面规定互联网金融的范围、性质、地位、市场准入标准、市场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等,建立一部完全用于规范共享经济的法律,明确其在法律上的合法经济地位,对于共享经济的规范有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本文为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成果(项目编号:YCX1629,项目名称:民族地区共享经济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J].美国行为科学家,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