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治理现代化内容范文

社会治理现代化内容精选(九篇)

社会治理现代化内容

第1篇:社会治理现代化内容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要经过一个选择、建构和整合的过程,才能形成一个富有内在逻辑的结构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受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内在规律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依据阶级社会对其成员的根本要求、时代条件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继承借鉴和结构要求,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植根历史、立足现实、面向世界、前瞻未来,适应与超越市场经济,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批判与借鉴西方文明,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时代精神。

一、阶级社会对其成员的根本要求

严格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的特有表现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阶级社会中的一项实践活动,普遍存在于阶级社会的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发展阶段。其本质是统治阶级为巩固自己的阶级统治、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社会成员而进行的社会教化活动。第一,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要求。在任何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尽管各个国家或不同历史时期对它的称谓不同,形式也是各种各样,但实质和目的是相同的,即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总是以本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去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成为符合统治阶级思想要求的人,从而巩固其阶级统治。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P98)社会主义国家同任何阶级性质的国家一样,作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为了实现本阶级的统治,不仅要在政治上、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而且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建设,是无产阶级把自己的意志贯彻到全社会的一种活动。在我国现阶段,虽然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但社会生活中对人的阶级性要求依然客观存在,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必然要对其成员实施与阶级性有关的意识形态教育。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必然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无产阶级思想意识武装全党,引导青年、教育人民。显而易见,基于无产阶级的阶级统治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中,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内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内容,这些内容体现着鲜明的价值导向。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这些主导的、核心的、根本的内容,才能为培养“四有”新人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

第二,教育阶级属性的鲜明反映。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关系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涉及教育的阶级属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总是具有阶级性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教育的阶级属性不同,为本阶级培养具有符合阶级所需要的思想意识的人,是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各自都具有的阶级属性。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肩负着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集中体现了教育的阶级属性。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关于教育发展的总方向和指导思想,是对教育性质、目标、任务、功能以及实现途径的总规定,是对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表现为教育“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三个最基本问题,体现了教育的阶级性、民族性、时代性。在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完整体系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根本特点,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质量标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导向,必须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三,合格社会成员的素质条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追求的理想目标。而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P123)一个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全面的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现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P530)实践表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既有赖于其自身的智力因素,同时也有赖于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因素。合格的社会成员,既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合格社会成员的根本条件,而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由一定社会所承担的、旨在促进个体实现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作为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要全面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就必须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而确定的,并随着社会发展进程而不断充实和调整。因此,要明确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坚持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的有机统一,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时代条件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4](P544)而“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P1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面对国际背景、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传播手段的深刻变化,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出现的新情况,面对教育对象思想实际的新特点,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充实、深化、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第一,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是一种新的经济体制确立和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生成和建设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冲击着人们旧的传统思维方式,更新着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催生了一些反映时代特点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提出了许多新的道德要求。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极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欺诈勒索等现象。这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要求我们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要确立市场经济活动中正当求利、合法利己、互惠互利、公平竞争的基本道德要求,充分吸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伴生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各种意识、观念和行为,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注入新的活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气息。要深入研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出的新要求,坚持公民承担社会责任与社会尊重个人合法权益相一致,坚持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相统一,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着力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第二,与对外开放相适应。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我们面对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日益强劲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交汇激荡的思想文化态势、持续高涨的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诉求、相互合作谋求双赢共同发展的外交战略,向全人类提出了许多共同的问题。要适应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面向社会实际,面向整个世界、现实中国和社会生活,向当代世界性问题和时代性课题开放,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不能面对开放的社会格局和多元的价值现实的状况。要密切联系现代社会生活实际,引导受教育者了解当今世界特别是当代中国建设和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用历史的深邃意识和世界的全局眼光来关照事物的发展变化,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感和现实性。要跟上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及时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注重对公民进行全球意识和全球伦理教育,使受教育者学会从全球利益角度去考虑问题,具有面向全球化所必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形成对待和处理全球问题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自律。同时应警醒的是,随着加入WTO,我国将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向世界开放,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将更加密切,在利用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我们面临外来的和本土的、落后的和进步的、颓废的和积极的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各种思想观念的冲击,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复杂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政治意识,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第三,与科技进步相适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科学技术不仅是创造现代物质文明的基本动力,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力量。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了人们的思想层次。科学技术发展可以促进人们形成科学世界观,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变革人们的道德观念,革新人们的思维方式,提升人们的精神追求;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丰富新内容,增强新活力,为理想信念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思想、知识和事实材料,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良好条件,有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也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新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新问题和高要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精神动力和引导正确方向。我们要研究现代科技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所形成的有利条件,发挥科学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引导人们热爱科学、相信科学,用大量鲜活的思想、知识和事实材料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思想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不断增添新内容、增强新活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第四,与网络发展相适应。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社会,网络和信息技术已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渠道、拓展了新空间、注入了新活力,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但是网络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网上信息良莠混杂,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落后、迷信、黄色的内容。而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最大群体,网络文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左右着青少年的日常行为选择。因此,要适应现代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的发展趋势,适应受教育者主体性、创造性的需要,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努力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知识含量、科技含量、信息含量。要加强网络文明、网络道德、网络法制和网络安全教育,培养青少年的鉴别能力和选择能力;要建设具有正确导向的网站,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知识经济时代倡导的知识价值观、科技创新观、终身学习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中,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载体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形势任务教育,拓展和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空间。

第五,与和谐社会相适应。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不懈追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拓展了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科学内涵。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进行整体性和战略性思考。要加强和谐理念教育,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等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以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要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引导受教育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加强维护社会稳定教育,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认识到促进社会和谐与维护社会稳定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通过思想疏导、精神激励、人文关怀、利益协调、行为规范来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提高公民素质,化解矛盾冲突,实现社会稳定。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继承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存在于特定的地域空间和具体的历史时间之中,蕴涵着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强烈的时代特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和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借鉴,体现着发展的连续性。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P585)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在继承人类文化优秀成果和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的新境界。因此,科学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必须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国思想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正确借鉴和吸收世界思想道德教育的优秀成果,给继承的内容赋予时代内涵,使之具有时代价值,给借鉴的内容浸入中华民族底蕴,使之具有中国特色。第一,继承传统思想道德资源。思想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民族同一性的根源,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总是立足于中华民族根基,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有着强烈的民族性。在中国古代贤哲那里,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层次和结构概念,把“道”“阴阳”“天”“地”“人”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天人合一”。中华传统道德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主体,同时兼收了墨、道、法以及佛教等各家中的有关思想,经过几千年的扩展、充实、更新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其内容涉及价值观念、道德精神、情感信念、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儒学是一个包含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伦理道德、自然科学等在内的庞大的文化体系,其中伦理道德是儒学最核心、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儒学大致可分为以礼为基础的伦理规范和以仁为基础的德性原则两个层面。在儒学体系中,伦理之礼与道德之仁是两个不同的维度,礼是具有外在戒律性的社会规范,仁则为涵蕴内在目的性的生活意义和行为品性。孔子曾经把“恭、宽、信、敏、惠”视为仁的具体内容,后来孟子又提出“四德”即“仁、义、礼、智”。封建社会的共同道德或国民公德,集中体现为孔子讲的仁、智、勇“三达德”,管仲讲的礼、义、廉、耻“四维”,董仲舒集先秦儒家之大成而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德”。《大学》一开篇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第一章)朱熹在注释中把这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也”。所谓“三纲领”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之间存在着一种递进的逻辑关系。这一关系表明了道德主体从“明明德”出发,经过“亲民”的发展,最终达到“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八条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功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基本宗旨。“八条目”的内容是一个由内而外、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宋代提出了“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到了近现代,孙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当时的国民政府在“八德”的基础上,加上了“礼仪廉耻”这“四维”,统称为“四维八德”。这些对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都具有很大的启迪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发掘。当今,有的学者主张用“忠、孝、诚、信、礼、义、廉、耻”作为学校德目体系,其中,“忠”是尽己报国的责任,“孝”是生生不息的爱心,“诚”是求真务实的品质,“信”是立身兴业的基点,“礼”是人际文明的规范,“义”是人间正道的向导,“廉”是清白正气的根基,“耻”是人之为人的底线。[5]这都表明中华传统思想道德在新时代的现实价值。总之,我国灿烂的文明史中蕴涵着深厚的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它们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发展壮大起到过非常大的作用,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大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仍是不可偏废的重要部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要吸收中国传统道德的合理内核,活化传统思想道德资源,塑造民族共同价值观,同时又注入时代精神,体现传统继承性与时代创造性的统一。

第二,借鉴外国思想道德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总是面向世界思想道德发展,有着鲜明的开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也就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我们所说的民族精神是一定时代的民族精神,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民族精神,而时代精神实质上是民族精神发展到一定时代的综合表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正确对待国外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重要参照。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上存在于世界各国,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不仅有着事实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有着值得我们借鉴的多种思想道德成果。古希腊的“节制、勇敢、智慧、正义”四主德的品德要素结构思想,关于知、情、意、信、行的品德过程结构以及皮亚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等,都存在许多可资借鉴之处。研究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发现,他们大都把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教育、国民精神教育、共同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以及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美国,其“思想工作”发挥着“思想旗帜”和“社会水泥”的作用,爱国主义、宗教凝聚、法律规范、政策调节、教育推动、社会监督、道德感召等,是其“思想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途径[6]。1990年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各种族都能接受的五大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调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阶级性,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发展,思想道德价值也具有愈来愈多的时代性和人类性的内涵,对外国思想道德中属于人类共同心理、共同美感、共同道德方面的成果,要大胆学习和有效借鉴。

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是一个结构系统。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要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要求,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要素结构与层次结构的关系,把握教育内容类型之间的互补关系和层次之间的递进关系,既体现内容要素结构的完整性,又体现内容层次结构的序列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纵向上分层递进,在横向上整合一致,形成要素完整、层次分明、连续衔接、互动有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

第一,内容横向结构的全面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多类型、多向度、多层次的统一的有机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包括由内容各要素组成的横向结构和由内容各层次组成的纵向结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全面性即横向延伸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一层次的各个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及比例关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横向结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体现在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整体联系上。首先,社会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具有全面性。“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由多种要素构成,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等。”[7](P102)一定阶级和社会总是对其社会成员提出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的全面性要求,体现人的素质的多维性、丰富性、整体性,从而形成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类型结构。其次,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从个体社会生活来看,一般是以个人为圆心,覆盖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和世界等各个层面,由此就有相应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中的道德教育就包含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和个人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一目标既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又反映了个体全面发展的愿望,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的全面性、多样性的发展要求,体现了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的多方面要求。又如,我们国家颁布的中学、大学德育大纲涵盖了理想、科学、学习、考试、职业道德、公德、节约、为人、处世、合作、自尊、互助、环境等方面的内容,表明德育内容也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结构体系。这样,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必定具有多层次、多向度和丰富性、多样性的特征。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建构中,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横向联系出发,从人与人关系的层面、人与社会关系的层面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上确定对受教育者在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的要求,并解决现存的内容分散、重复交叉等问题,归纳整合类型相近的教育内容,删减重复性的教育内容,淘汰过时的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第二,内容纵向结构的层次性要求。层次是表征系统内部结构不同等级的范畴,是指系统要素有机结合的等级秩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纵向结构的层次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中高一级层次包含着低一级层次,低层次系统孕育着高层次系统,不仅内容诸形态本身具有层次递进关系,而且各形态内容的内部存在着认知层次、情感层次、行为层次的区别,即使在认知、情感、行为领域当中,也存在低层次和高层次、浅层次和深层次的划分。这就要求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纵向结构的层次性要求,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纵向衔接出发,构建循序渐进的内容系列。一是做到教育目标上的分层设计。我们可以把教育目标设定为培养健全的人、遵纪守法的公民、忠诚的爱国者、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五个层次。顺应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三个层次:较低层次的教育内容,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基础性内容,如传统美德、社会公德等,它是“必须”的层次;较高层次的教育内容,即反映社会主导要求的教育内容,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等,它是“弘扬”的层次;最高层次的教育内容,即具有先进性、崇高性和理想性的教育内容,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等,它是“追求”的层次。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呈现出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二是做到教育对象上的分类把握。教育内容的层次性与教育对象思想的层次性是相联系的。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造成了人们思想认识的多样性和觉悟程度的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这个现实出发,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不同层次的对象,设计、制订出不同要求的教育内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过程中,要坚持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考虑内容系统自身的完整性,使诸多教育内容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功效;又要遵循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避免“一刀切”“一锅煮”,以适应不同教育对象的实际和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三是做到教育内容上的分别实施。要区分不同的教育层次,根据教育对象不同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科学安排教育内容,用不同的内容和标准去教育和要求不同的对象,使教育内容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螺旋上升、循序渐进,形成从广泛到先进、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递进式的教育内容系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参见王殿卿.传统美德教育之我见[N].人民日报,2005-06-09

第2篇:社会治理现代化内容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论断,它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这一最新理论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提供了理论源泉和思想基础, 它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创新和进一步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时代新要求。

一、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状分析

我国《宪法》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这是国家根本大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明确规定,为我们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方向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目的地确立必须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并且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确立。总体情况而言,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有了较完备的结构体系,但从客观角度来说,也不乏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内容较狭隘且泛政治化: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在设置上往往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脱离,太过于注重理论化知识的教学,超出了社会发展实际水平的要求和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规律且内容太过于政治化,过于强调其政治性而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较多关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及内容而对于青少年学生自我身心发展及心理困惑诸类问题关注度还不够。(2)内容形式化: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的设置上往往缺少和现实社会的具体实际联系,太过理想化且华而不实,对青少年缺乏实际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在教学方式上更是习惯于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形式,虽然在教学效率上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挥学生主体性上还很欠缺。(3)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还不够“接地气”: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在设置上泛政治化倾向导致其忽视人的主体性,对于大学生自身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话题以及身心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和实际问题关注度不够,因而对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兴趣和说服力 ,使他们无法感觉到思想政治教育“人生观”方面的导向作用,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洗脑式”的政治宣传活动,这不禁令人忧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式。以上诸多问题的存在不仅对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理论工作者敲响了警钟,而且为新时代如何搞好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崭新的要求。

二、新时期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论断,这一最高层次价值准则的提出把党在当代倡导并着力推进的主导价值观提升到科学体系的层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即是对广大民众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现代社会条件下就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旗帜鲜明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统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调动人们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精神基础。创新更是当今时代的最强音,把改革创新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体系符合社会发展实际更符合时展对人才的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公民判断行为、做出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准则,有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除此以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蕴含有丰富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内容,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初级阶段的国情教育、心理疏导教育和现代科学技术新成果教育等,不断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经验,都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学化的原则,为实现了新时代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它不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相契合,而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相结合的产物。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发展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社会层面的发展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而且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的主要目标和发展方向,它不仅旗帜鲜明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内容规范,而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发展情况相契合,对国家、社会与公民发展的具体要求相联系,实现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地气”发展。

这就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理论工作者应该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善于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内容上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敢于面对发展中的问题,直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现状,围绕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展开实际教学,在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应该将传统与现实相结合,善于在继承中实现开拓创新。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我们要善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互动式教学,借鉴现代新媒体实施网络化教育,逐步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课堂与课下的有效补充,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互动,紧随时展,不断开拓创新。

第3篇:社会治理现代化内容范文

内容摘要:“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是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分析当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历史任务以及透彻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这一科学论断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也有助于正确掌握政治的内涵、政治与经济关系等理论。

关键词:四个现代化 最大的政治 理论探析

邓小平通过认真地思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认为经济建设是我国各项工作的头等大事,是最大的政治任务。“就我们国内来说,什么是中国最大的政治?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

“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提出的历史背景

“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原理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共产主义必须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原则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我们提出了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搞好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原则,就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思想伟大旗帜。你不抓住四个现代化,不从这个实际出发,就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

“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正确认识的理论结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只是阐明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带根本性的原则,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认识还不充分。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尽管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有正确认识,但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何体现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能够完全搞清楚。邓小平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认识到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在开始的一段很长时间内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完全消灭贫穷。所以,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则,社会主义怎么能战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优越资本主义的突出表现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社会主义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样搞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

“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是邓小平对1957年之后特别是“”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的理论成果。1957年开始,政治上表现“左倾”,经济上表现浮夸、违背经济规律,“一九五七年开始,我们犯了‘左’的错误,政治上的‘左’导致一九五八年经济上搞‘’,使生产遭到很大破坏,人民生活很困难……一九六二年开始好起来,逐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但思想上没有解决问题,结果一九六六年开始搞‘’,搞了十年,这是一场大灾难”。“”严重阻碍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了摆脱社会停滞不前的局面,经济建设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当中,‘’更荒谬地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还有道理,难道能够讲什么贫穷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吗?结果中国停滞了。这才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考虑的第一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而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大发展生产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我们整个工作的重点转到建设四个现代化上来”。

“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是邓小平分析党面临的历史任务而得出的结论。当时,党面临三大任务,一是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是争取实现祖国统一,三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三大任务中,四个现代化是核心,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关键,“三件事的核心是现代化建设。这是我们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四个现代化搞好了,经济发展了,我们实现统一的力量就不同了……归根到底,都要求我们的经济建设搞好”。

“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的政治经济意义

首先,有助于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掌握了“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的精神实质,也就掌握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生产力水平薄弱,不同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目标都有自己的特色,重新认识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论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从根本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四个现代化是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有助于我们真正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理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前者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者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 中心”的确立,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社会主义初期所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在坚持和维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实行社会主义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是实现现阶段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两个基本点”是为 “一个中心”服务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四个现代化是经济建设的重要表现,搞好了四个现代化也就抓住了“一个中心”。

其次,有助于正确理解政治与经济的辨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主张、政治活动是为了实现、维护和发展一定阶级利益,关系到一定阶级的政权、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才是最大的政治。

政治与经济的辨证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一定的政治,一定的政治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发生转化,经济也可能成为政治的主要内容,也就是经济问题在一定条件下成了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同统治阶级政治的基本内容即国家政权问题直接联系在一起,经济问题就成了政治问题。

经济问题在一定的条件下是政治问题,并且是最大的政治问题。列宁对经济问题是政治问题进行了阐述,“现在我们主要的政治应当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收获更多的粮食,开采更多的煤炭,解决更恰当地利用这些粮食和煤炭的问题,消除饥荒,这就是我们的政治”。和平时期的主要任务是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只要战争使我们有可能不把重心放在同资产阶级及其他反革命势力的斗争上,我们就转向经济方面的政治”。当时俄国的经济问题是布尔什维克党的“主要的政治”,即最大的政治。非常注意进城后我党的工作重心,“城市中的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的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我党进入城市后经济问题成了政治问题。“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 表明了经济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是对列宁、关于经济问题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政治问题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三,有助于掌握政治内涵,即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政治具有不同的内涵,政治的内容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政治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容,指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政治具有不同的内容,也指同一社会制度下政治具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社会制度面临的政治任务不同,政治内容差别较大。在同一社会制度里,不同的历史时期面临的情况不同、问题不同、任务不同,统治者维护和巩固政权的方式不同,实现统治者根本利益的途径不同,政治的内容不完全一样。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界定了不同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政治。列宁区分了阶级斗争的政治和经济斗争的政治,“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从事国家建设的政治”。区分了无产阶级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内容,“同阶级敌人作斗争,这是过去政治的基本内容。但是,在人民有了自己的政权以后,这个政权同人民的关系,就基本上是人民内部的关系了,采用的方法不是压服而是说服。这是一种新的政治关系。”“过渡时期完结,彻底消灭了阶级以后,单就国内情况来说,政治就完全是人民内部的关系。那时候,人和人之间的思想斗争、政治斗争以及革命一定还是会有的,并且不可能没有”,“但斗争和革命的性质跟过去不同,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内部的先进和落后之间的斗争,社会制度的先进和落后之间的斗争,科学技术的先进和落后之间的斗争”。

不同的历史条件的政治内容不同,最大的政治内容也不同。最大的政治是指关系到一定阶级的政权、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的问题。我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临的主要历史任务不同,最大的政治内容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最大的政治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最大政治是尽快地恢复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的最大政治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及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党最大的政治是进行经济建设。后来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党的主要工作没有集中放在经济建设上。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根据“党和人民的最大利益”即根本利益,提出经济建设、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是今后主要的政治。离开这个主要的内容,政治就变成空头政治,就离开了党和人民的最大利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即经济建设上,党的最大的政治同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期“四个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同发展时期“四个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的表现形式不一样。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条件而出现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也会发生变化,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侧重点也会不一样,有时侧重经济发展、有时侧重科技发展、有时侧重教育发展、有时需要全面发展等等。

“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的论断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基本原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正确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个论断从根本上打破了把政治和经济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明确了政治与经济的辨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政治内涵、政治内容随历史条件变化等政治理论的理解,正确地回答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最大的政治就是经济建设,使人们正确认识经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大政治经济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3.列宁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第4篇:社会治理现代化内容范文

礼,就是各类纲常礼教及其外在体现,它起源于祭祀,后来内容逐步延伸并影响到家族(宗族关系)、等级关系、国家等各个方面,成为规范、约束社会秩序的一种普遍性社会规范。礼主要是从儒家思想的礼的内容逐步演变和发展而来,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规范制约的作用。我国古代礼的内容涵盖面广,几乎涉及到了家庭、社会、国家等关系的方方面面,在古代中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的礼大体有亲亲尊尊、三纲五常等内容,核心是亲亲尊尊(亲近该亲近的人,尊重应当尊重的人),主要是通过礼的教化、约束和规范作用,通过家国一体的家治国治方式,实现统治国家的目的。目前,大家对中国的法起源于习惯都达成共识,而习惯又和礼紧密相关,于是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礼与法的关系。中国古代的法律最早称为刑,后来又称为律,然后又改法为律。最早的法,基本就是以刑为内容,主要是针对不服从或者不遵守某一秩序规范的人,以刑的处罚,也便有了出礼而入刑的说法。古代法的内容基本都是涉及刑法,民事等方面的内容基本都靠礼等方面的内容予以规范。

二、礼与法的关系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思想为我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因此,儒家关于礼治的思想便影响到社会中的各个阶层,影响到每个人。儒家所追求与倡导地和谐、尊卑有别,也只是统治者用来统治国家的一种手段,即为一种工具主义。法同样也只是一种国家治理工具。礼与法并不高于国家,只是为国家统治阶级服务,为皇权统治服务,没有现代社会中的为民的内容,民众只是被统治的对象。中国古代社会是原有氏族社会转变而来,虽然成立了国家,国家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管理统治形式,但是原有的宗族关系、血缘关系还在。儒家的礼治方式便在现有的宗族关系中建立起来,礼的维护与遵守便成为社会的一种规范与常态。只有超出礼范畴的才会用刑(即法的方式来制裁规范),体现了中国古代以礼为主、礼法结合的状态。

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以礼为主,以礼为纲。礼作为一种普遍性社会规范,具有涉及面广、内容多的特点。在社会秩序管理、国家统治中都是以礼作为法之纲,针对礼治的内容对法(即刑)进行修改。

2.礼法结合。中国古代社会,礼与法都是作为一种皇权统治工具。礼法工具主义特点强。礼主要体现在一种软文化的教化,法便以刑的形式进行一种硬制裁。再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来看,可以看出在维护国家统治中引礼入法礼法结合的形态。

三、礼对法的影响之礼的法律化进程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它通过人们内心自觉的意识、社会舆论的力量、传统习惯等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法律通过是指由社会认可国家确定,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法律和道德在引导调整人们行为方面具有一定的共同特点。道德是一种软约束而法律具有硬约束机制,有明确的违背后果阐述,并靠专门的国家机关保障其实施。道德跟礼一样,具有通过软形式约束人行为的特点。在我国的礼与法的发展进程中,在礼法结合的发展进程中,礼在一定形式上对法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礼的内容对法的行为有一定影响,即礼的法律化。礼的法律化的过程有助于克服原有礼的软约束机制,加强道德主体自我教育,维护社会秩序安全稳定。礼的法律化就是将社会中一部分的礼的思想原则转化成国家法律体系中的法律规范,其目的是将法所具有的强制、规范等意识和礼里所具有的相关理念相融合,将原有礼中的内容上升到法的规范体系之中。

1.中国古代礼的法律化进程简介

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古代各朝代的法律中都有很多礼的范畴的礼法规范,一切有利于统治者统治、让人们服从统治、遵守礼法道德的规范,都被统治者、管理者们逐步纳入到古代国家法律体系行列。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所言: 中国的立法者们所做的尚不止此。他们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本文中的中国古代礼的法律化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之中, 在社会管理规范系统构建中,以礼为本位,强化法律体系的伦理基础,以社会道德标准改造国家法律内容,将礼的精神、原则和规范纳入到立法和司法活动之中,使国家法律体系渗透着社会道德的精神,以法律的形式来维护礼的社会统治功能与权威,实现国家稳定和谐。

中国古代礼的法律化主要经过了四个历史阶段,分别是礼的法律化的理论和实践初始时期(夏、商、西周)、理论依据和社会根基奠定时期(从春秋战国至秦)、礼的法律化全面发展时期(两汉至魏晋南北朝)和礼的法律化成熟演进的完备时期(唐代以后)。

第一个历史阶段中,夏商时期将神权法思想和宗法思想作为核心思想进行统治,强调礼治思想。西周开始提出以德配天,产生了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对后世的立法和司法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第二个历史阶段中,春秋时期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各诸侯国开展了立法的尝试,逐步形成了成文法。儒家提倡礼治,要求人们克己复礼以及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法家推崇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强调法律的权威,主张以法治国等思想都为后来的礼的法律化进程奠定了社会根基。

第三个历史阶段:两汉时期主张德刑并用思想,也就是要礼的教化和刑事制裁结合起来,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两汉时期的法律制度坚持礼入于刑、礼法结合,注重将儒家的纲常礼教、伦理原则、等级秩序的若干规定通过各种途径上升为法律制度和法律原则。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汉朝基础上,大量的儒家思想被引到法律之中,逐步实现礼法合一。北朝时期进一步发展促成了法律儒家化,礼的法律化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第四个历史阶段是唐代以后,如《唐律》中坚持以刑为主,依礼制律。唐代之后,礼法并用,礼法合一,道德逐步渗入到法律规范之中,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普遍的法律现象,儒家礼的思想渗透于各朝代法律的方方面面,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发挥了了重要作用。

2.中国古代礼的法律化(引礼入法、礼法合一)的作用和意义

中国古代礼的法律化的过程中,引礼入法,礼法结合,将一定的社会化道德(即礼)上升到法的层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降低社会治理成本,便于群众接受,提升了社会治理效果。

(1)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道德法律化的过程中将儒家思想中的礼法秩序和思想纳入到法律规范体系内,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意识外化为国家治理制度之中,有利于营造以此为准则的社会氛围,加强对思想形态的教化。将不同阶级间的关系以法律制度的形式予以固定细化,便于人们接受并遵守,极大地减少了违反礼法行为的发生。

(2)有利于维护古代封建社会统治秩序

中国古代崇尚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重视礼在社会统治过程中的功能。儒家的仁思想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强调德治,主张亲亲、尊尊,强调贵贱、尊卑、长幼秩序。将儒家思想中的礼的部分上升为国家法,有利于维护现有的三六九等的成分的划分,将儒家思想中的三纲五常内化于心,外化于法律,减少人民群众的对抗性,进一步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3)有利于丰富国家治理方式

国家可以通过法律、文化、道德、礼等方式,对社会进行治理,进一步巩固社会统治地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和法在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统治者统治地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礼的法律化丰富了国家管理方式,将道德的自觉约束性和法律的强制性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国家调控手段,起到了更好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

3.中国古代道德法律化的局限性

礼的法律化对维持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秩序,缓和社会阶级矛盾有重要作用,但礼的法律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推崇皇权至上,尊卑有别,不利于社会平等的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礼的法律化的过程中,将统治者们将君臣、尊卑有别的意思,通过法的形式展示出来,让人们认可和遵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压制了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低阶层人们追求平等和自由的思想,不利于活跃思想,丰富社会文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追求。

(2)推崇止争息诉,强调忍饶让淡化了人们的法律意识

中国古代在礼对社会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指引和调节作用的同时,将道德规范中的礼法思想等上升为法律规范、法律原则,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礼在社会统治过程中的作用,弱化了法的强制权威性,将礼和法混为一谈,不利于社会建立起对法律维护个人利益和社会秩序的强烈认可,不利于人们建立起法律权威的认可。中国古代道德中主张无讼,推崇息讼和忍饶让,认可但存夫子三分礼,不犯萧何六尺条的思想,使中国古代人们在遇有矛盾纠纷的时候产生了忍让思想,而没有建立起法律在维护个人利益和社会稳定中的权威地位。礼的道德化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法律意识。

(3)过分推崇礼,导致了法的不确定性和标准多元化

第5篇:社会治理现代化内容范文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政治现代化

探讨和研究“四个全面”战略的政治现代化意义,对于我们扩大政治参与、推动政治发展、充分实现人民民主和人民人权等具有重大意义,“‘四个全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优化治国理政、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四个全面’的政治现代化价值指向即人的现代化,制度现代化、法治现代化、党的建设现代化,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共同构成政治现代化的主体内容和关键要素”①。

一、政治现代化理论概述

(一)政治现代化的含义

对政治现代化的含义有两种阐释,一种是站在现代化角度,认为政治现代化就是“现代化”中的政治方面要实现现代化。另一种是站在政治角度,认为政治现代化是政治要实现现代化。两种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现代化”完全等同于“西方化”,现代化道路是否就是要重复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

政治现代化是否就是政治“西化”,站在马克思的角度,他曾一度认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要经历资本主义长期发展,和资本家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这一环节,社会主义的实现一定是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但是,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并不一定只能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也同时证明了西方的政治发展道路并不是唯一的发展道路。并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政治也在不断发展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目标性体系,那么,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并不能作为政治现代化的目标,即政治现代化并不表现为政治发展要实现“西化”。

政治现代化是指由传统政治转变为现代政治的过程,它包括权威的理性化、结构的分化、政治功能专门化和参与的扩大四个方面。

(二)政治现代化的内容

政治现代化的实现有两个基本前提,其一是国家适应能力增强,推动社会的经济改革,社会全面发展;其二是国家有能力将新生的社会力量纳入制度之内。这两个基本前提是现代化内容实现的前提,所以,关键在于有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前提存在。政治现代化的内容主要有:

权威的理性化、结构的分化、政治功能专门化和参与的扩大。

权威的理性化,即由单一的、世俗化的、全国性的政治权威取代各种传统的、宗教的、家族的或种族的政治权威。结构的分化,即政治机构的科层组织更精密、更复杂,即政治机构日益增多,职能日益专门化。政治功能专门化,即政治机构的职能越来越单一和专业化,职位和权力越来越以个人成就为标准。参与的扩大,即公民已直接置身于各种政府事务中,并直接受其影响,表现为参与主体和内容扩大。

(三)政治现代化道路

我国政治现代化道路是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政治制度,实现现代化;国家是现代化的倡导者、计划者、推动者和实现者:国家和政治权力的统一是政治现代化的起码标准。发展中国家的道路是一种应急型道路,他们面临着认同、合法性、命令贯彻、政治参与、一体化和分配等六大问题,其发展战略主要有超凡领袖推动论、政党推动论、行政组织论、军队参与论等等,都强调以某个领域作为突破口,以此形成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因素,进而带动全局。

二、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四个全面”实现政治现代化

根据前面分析,结合我国实际,笔者认为,要实施“四个全面”战略、推动政治现代化,应该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以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为基础,以及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为保障。

(一)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四个全面”是为实现社会主义伟大目标,早日实现共产主义最终目标提出的。

(二)以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为基础

基层民主制度就是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的重要方式。“四个全面”战略方针政策的实行主体是人民,是基层群众。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能够保障人民当家做主,保障人民关心的问题能够正当的提出和得到解决。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为原则,所以,民主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础,更是“四个全面”战略的基础,基层民主是基础中的基础,所以,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是“四个全面”战略能否实现和实行的基础。

(三)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为保障

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权利运行体系和权利监督体系是“四个全面”能够正常实行的重要保障,避免行政机关权责不分,避免“有功则一拥而上,有过则相互踢球”的现象。杜绝徇私枉法,,不作为的行为。

“四个全面”发展战略分别从国家发展方向、国家制度深化改革、国家法制不断健全和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四个层面,来阐释当代中国应该实现的政治目标。要落实“四个全面”,推动政治发展就要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以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为基础,以及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为保障。“四个全面”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发展的伟大进程。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解:

① 包心鉴,《“四个全面”: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新境界》,《理论探索》,2015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 何增科.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J]政治学研究,2015,2.

[2] 李安增.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程及基本经验,[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5.

[3] 施雪华.论政治现代化的模式,[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

[4] 马超.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根本属性及其模式特征,[J]湖北社会科学,2011,11.

[5] 施雪华,孔凡义.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动力,[J]探索,2006(3).

[6] 戴利朝.政治现代化研究刍议,[J]理论与现代化,2006,3.

[7] 张华青.论政治现代化与公民文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第6篇:社会治理现代化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高等院校作为宣传、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要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重要途径,将核心价值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推动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化、大众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社会主义方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体现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目标指向性和价值取向性,即鲜明的方向性。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各项教学内容中的主导地位,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其充分认识到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实现的。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二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核心价值的要求,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既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把握上,更建立在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上。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在新阶段将会面对更深刻、更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如何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事业和民族复兴大业的科学发展。因此,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科学性的关键。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性,就必须以“四个坚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点: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只有提升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为大学生所乐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系统性

内容的系统性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它本身具有严密的科学体系。在贯彻、宣传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应表现为以下方面:其一,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构成上,是由各方面内容组成的整体,既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这样的主导性教育,又包括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这样的基础性教育;既包括“应然”的教育内容,又包括“实然”的教育内容。其二,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配合上,具有整体协调的性质。遵循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由浅入深、由外到内、主次清晰、重点突出、整体协调。通过多方面的分工和配合,使大学生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全面深刻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教学阶段上,要充分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遵循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既有对普通学生的基础性要求,也有对先进分子的高层次要求;既有对低年级学生的要求,也有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分层次、有重点、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各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

四、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时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但要反映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还要反映时代使命、精神、目标、任务和途径。恩格斯说过:“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需要注入生动鲜活的内容,与时俱进,生生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首先,要及时增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十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灵魂,将科学发展观与具体情况相结合,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拓展、创新与时展相适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例如,需要大量吸收关于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方面的新鲜内容。

五、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网络教育活动

高效可以根据大学生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弘扬正气,提高品位,提振师生的精气神。要加强网络形势政策教育活动,建立健全网络形势与政策教育网页或专栏,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形势政策教学、讨论等活动,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网络信息进行鉴别,并就具体网络案例开展互动讨论,切实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社会名流、成功人士在网上谈经历、讲体会、论人生,用典型事例感染和激励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还可以强化网络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重要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在校园门户网站上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尹红领.加强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新思路[J].河南教育(高 校版),2007(9).

2.李季.学校教育与公民意识培养[J].教学研究,1997(7).

3.韩东亮.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河南农业,2008(8).

4.邹丹蓉.谈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 与科技,2008(11).

第7篇:社会治理现代化内容范文

关键词:深化改革 国家治理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332-0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总结35年改革的宝贵经验,深入分析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环境和形势的变化,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在党的文件中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观点,成为一个耀眼的新亮点。这个总目标深刻反映了当下改革发展的总趋势和新要求,同时综合考虑到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和条件,又回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和关切,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总的方向。

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内容就是人民参与治理。在现代文明世界,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就是人民参与治理,如果没有人民参与治理,仅仅是权力参与治理,政府参与治理,这个治理体系就不是现代化的。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的中心内容就是让人民群众参与治理过程,只有人民参与治理过程,才有望实现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发展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什么叫公平正义的社会呢?公平正义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未来中国改革的基本目标。过去三十年是以经济为中心构建改革发展,未来三十年,要搞一个公正的社会主义,真正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公正的体系很重要。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主要是指依法治国体系的形成,在当今世界,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基本标志、基本特征就是法制国家,法大于权,法大于人,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因此,下一步的改革重点要使权力服从于宪法体制、法律体制,绝不能让权力超过宪法。依法治国提了很多年,是能不能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一个重要的标志。我们国家是不是真正实现了依法治国,真正实现了法大于权,法大于人,每个机构,每个单位,每个个人都必须在法律体系下生活,都不能违反宪法和法律而生活。我们说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说它的治理体系要现代化,治理体系就是说要有法律社会体系,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意义

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的核心意义就是权力治理,十以来,一直在搞政府职能转变,这次提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个层面来强调的,目的更明确,思路更清晰,办法更得当。政府职能转变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领域。

1.政府的限权、放权和分权。第一点,限权,政府的限权就是建立一个有限政府,过去政府对于市场、社会干预过多,政府是对市场和社会的管理是全覆盖的,这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就是转变政府职能,限制政府权力。所以说我们审批制度改革,国务院在半年时间内取消了好多,有200多项,以后还要取消,这是我们的一个方向,政府该管的要管好,政府不该管的不要管,管不好的也尽量下放,所以政府职能转变,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中心内容,第一条就是限权。能不能在未来的改革过程中,对政府权力形成有效限制,不使政府错位、缺位和越位,是改革的一个中心议题。第二点,放权,下放权力,十以来我们一直在做。什么叫下放权力呢?主要的内容就是处理好两种关系,一种就是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给地方放权,地方有能力承接这个权力。第二个,就是地方政府要处理好地方政府间的关系,权力下放到哪一级,都要认真研究。所以放权的时候,就涉及到中央与地方关系,下一步,要研究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中央政府给你下放权力,比如市场监管权力,公共管理方面的权力,公共服务方面的权力,你干不好,是不行的。放权有两个标准,一个就是要使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第二个必须权责一致,责任明确,这是未来中国改革的重要内容。第三点,分权,分权就是权力转移,权力向社会组织的转移。分权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向社会转移权力的时候,社会必须有能力承接。现在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社会组织的运作空间很小,这是下一步分权,权力转移的主要地方。未来中国改革必须加快社会组织发展的思路,使社会组织有能力来承接政府所转移的职能。

2.逐步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共治的局面。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要逐步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共治的局面,形成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过去社会治理的主体只有政府,中国未来的改革要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高质量的,良好的公共服务,光靠政府一家是不够的,必须发挥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要调动市场和社会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治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局面。治理的主体是政府,但是未来的发展中要形成多元化的治理体系,原因是中国社会现在处于重大转型期,转型期就意味着中国社会进入风险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前所未有的复杂,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前所未有的艰巨。中国进入风险社会有四大标志,第一个是政府的公信力在下降,一旦政府的威信,政府的公信力下降,政府的社会控制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都在下降。这一次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它的一个重要内涵就在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通过政府职能转变,通过反对权力腐败,使我们政府的公信力大幅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提高了,控制能力和治理能力也会相对提高。第二个标志,公共机构的责任能力在下降。如果公共机构的监管能力下降,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就会大幅度增加,都有可能把我们带入风险社会。第三个标志,理论体系相对来说不是很成熟。任何国家要发展必须有一整套能指导现实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相对来说不是很成熟,因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再加上理论研究的方式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理论不在状态,好多人自说自话,自我满足,这对社会主义发展是有害的,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有害的,所以现在急需形成一套指导中国发展的,对中国未来十年,三十年,乃至五十年的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因为没有理论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没有思想的民族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民族,因此中华民族要崛起,精神的崛起比物质的崛起更重要,所以全面深化改革理论研究,任务更重,能不能实现2020年的目标,能不能在2020年取得决定性的改革成果,应该理论先行。第四个标志,社会的多样化。主体意识对个体意识的崛起,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人,特别是80后、90后,他们的主体意识、个体意识在增强,主体意识和个体意识增强的一个社会后果就是社会的多样化,社会多样化的一个结果就是加大了社会治理的难度。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随着主体意识的崛起,变成多元化社会,再用过去那种治理方式治理现代社会已经不行了。

3.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在政府职能转变概念中,市场起决定性的作用,过去提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现在提决定性作用,虽然差两个字,但是意义大不相同。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市场起基础性的作用,还有不起基础性作用的因素,比如政府,因此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这句话留下了空间,必须改。第二个原因,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现在所遇到的问题从现实来看,主要是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使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间,可以说起主导作用。这次明确提出,以后市场将起决定性作用,这是一个非常先锋的、前卫的、正确的表述。这个表述就决定了将来要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主要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在扩大,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在扩大,标志着政府的干预减少,这也是三中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未来改革15大领域,60项具体方面,能不能改革到位,与政府职能转变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政府职能转变它涉及到。

参考文献

[1]秦贞婷. 基于国家治理的国家审计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

第8篇:社会治理现代化内容范文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联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2-0045-02

一、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传统的社会内容正通过新的形式和渠道被大力传播开来,既直观地反映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实际需求,又演化出有别于传统社会特征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行为方式等新的文化方式、文化内容和文化观念。因此,网络文化是现实社会文化的延伸和多样化发展的体现。新时代的网络文化在社会各阶层,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生活中有着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课堂、新闻媒体、聊天工具以及各类网站已经覆盖了大学生获取信息与沟通交流的各个方面,网络的形成造就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主要形态,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和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影响来增强教育的生动性和可受性。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是实事求是,指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也就是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的灌输,更要在实践中积极拓展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以此制定全面的教育方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拥有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以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新时代青年。如何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新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培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制定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方针的根本要求。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更容易受到当代大学生的欢迎,所以,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利用多样化的网络文化给教育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来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二、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

文化本质上是指人们把对自然界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内化于主观意识当中,形成一定的观点、思想和态度,也就是指人们的自我、社会及世界的认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特殊的文化活动,是在一定阶级形态下形成的符合主要社会群体意志的文化观念对人的作用。由于教育对人的影响事实上也就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因此,网络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意识形态作用于人的产物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网络文化通过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相对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素质水平,又能动地作用于网络文化的发展。认清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和发展的关系,可以和谐网络文化环境,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网络文化的内容与传播方式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网络文化交流的自由性和文化大众性的特点促进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汇聚成了多样化的文化内容,各种文化在网络平台互动下不仅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还产生了许多兼容并蓄的新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网络文化的丰富性内容,不仅丰富了自身的内涵,使得思想教育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或受固定观念影响,为大学生开拓眼界、提高思想观念和认知能力、完善知识体系提供了充足的保障,而且网络文化在传统文化形式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生动、形象的内容也有利于受教育者更好地接受教育。把网络文化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教育内容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有机融合的方式,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吸引力和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在担当教育对象角色的同时也能动地反映出主体性,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教育者的直接灌输教育为主,忽略了作为教育活动客体亦为主体的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凭借和新渠道,文化内容通过网络这一开放性、互动性的有力载体,运用文字、声像等多种互动形式进行呈现、传播,能够最大程度上显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网络高度发展的背景下,要突破既成的传统教育理念,就要把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符合大学生思想需求的教育方式和途径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融合,使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内容,潜移默化中把握主流价值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灌输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内涵与实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文化的发展起导向作用

现实意识形态在网络虚拟空间的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它不仅具有现实文化的特征,还具有各种现实文化的抽象反映与演变所产生的烙印,所以,网络文化的真实性和发展水平是促进网络文化进步的最大阻碍。大学生是目前网络平台的重要使用群体,他们文化知识丰富,思想先进且具有创造力,善于利用网络来沟通交流,传递各种信息以及表达观点看法,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观念和判断能力,使大学生在接受网络文化过程中自觉摒弃扭曲、落后的观点,主动表达正确的价值和富有创造性的视角理念,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网络文化水平,构建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传递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导向,也有利于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观念在网络文化领域的传播,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网络价值观念中占据主导地位,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文化中的话语权。这不仅是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还在当前互联网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新形势下,对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文化的快速传播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文化关系的加强,我们要积极地从正反两方面来体现网络文化下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准确地总结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利用好网络文化这把“双刃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一)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有利因素

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有利因素,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方式得到了延伸。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机构、课堂为主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进行教育的方式不同,利用网络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求接触到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突破了单一的教学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建立起了全网覆盖的思想政治的教育体系与环境。2.教学内容得到了扩大。早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本和理论教材为重,缺少信息丰富的相关资料,在网络这个巨大的资源空间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涵盖了教育、科技、文化、经济、历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汇集了大量国外的信息与文化。大学生通过吸收网络文化的内容可以增加见闻,也可以接触到各种最新的理论和不同的文化观念,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3.教学模式得到了改革。运用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一方面,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通过网络对教育进行双向或多向的互动,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拥有自主选择教育内容的权利,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弊端

1.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在网络信息中,有些观念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有些内容则暗含错误思想,对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培养造成阻碍。2.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网络的发展,在对当代大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它所反映的言辞和行为不能完全代表现实社会的准则与规范,大学生如果不能精准地区分网络与现实的界限,把网络文化与现实生活对等起来,很容易就会产生过失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大学生如果沉迷于虚幻的网络身份或网络游戏当中,不仅会淡化对现实社会的认同感和适应能力,还会影响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导致自身沟通的障碍,给学习和生活带来新的困扰。3.影响对大学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以其丰富的内容和便捷的传播方式吸引了大学生的目光,容易使学生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内容产生抵触情绪,降低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威性。然而,网络文化的弊端决定了其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育的基本模式,怎样合理利用网络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挑战。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文化的支持,网络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二者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关系更加紧密。在现代网络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清晰地认识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正确把握其关联性与影响,才能更好地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合理利用网络文化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胡扬.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参与[J].云梦学刊,2003(3):52-53.

[3]沈晓敏.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2):20-21.

[4]张桃琳.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

第9篇:社会治理现代化内容范文

关键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当代价值

我国古代没有使用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作为历代统治阶级进行思想文化统治和道德教育的方法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是表现形式、名称及其功能与当代有所不同。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萌芽于原始社会、发展于奴隶社会、繁荣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在不同阶段出现了不同的伦理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所创立的理论和方法最为系统,其方法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要统治工具,因此一般谈到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是以儒家伦理道德教育方法为主体。中华民族有着追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社会和谐”的社会理想和道德人格理想的精神品格,以此为基础,形成了重视伦理道德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文化传统,也形成了既强调社会教化又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创立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社会教化和个人修养方法体系,教化方法和修身方法作为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主要方法,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今天继承这一方法体系中的有益成分,有利于我们巩固思想道德社会教化权力,强化自教自律,引导社会风气,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我国古代社会是以家庭为本的封建宗法制社会,历代统治者特别重视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个人与家庭、宗族、国家的伦理道德关系的建设和强化,而伦理道德也在论证和巩固这种政治社会结构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在中国古代从统治阶级到庶民百姓都特别强调道德教育及其方法的运用,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核心内容将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划分为外在的教化方法和内在的修身方法两大类。“教”在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指统治阶级的“教育、训诲”;“化”指“具体化、感化”等。教化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上施下效”的教育活动,因而教化方法是指用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对教育对象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理论灌输并使教育对象接受这些思想的一种教育方法。原始社会教化主要表现为由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丰富的老人通过耳口相传、观察模仿等方式向青少年传授生产技能和道德规范;进入奴隶社会后,甲骨文中对教化已有记载,孔子是古代教化思想的承前启后者,明确指出“上化”“下习”这两种具体教化方法的主要途径。修身方法是中国儒家强调的自我修养、自律自教的个人道德修养的方法,如思维自律修养的自省方法、言行自律修养的克己方法、习惯自律修养的慎独方法等。

二、两种教育方法的确立依据及其关系:

教化方法的确立依据教化方法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其本质是使人们在懂得一些基本的道理之后,明智自觉地进行社会规范的选择。意识的能动作用、对人性的认识和灌输理论是教化方法的确立依据。在方法途径上,修身方法强调的是内心思想的转化,其实质是一种内化方法,其确立依据主要包括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教化方法与修身方法之间的关系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教化方法强调教育主体从外部对于教育客体进行正确思想意识的灌输,是一种外化方法;而修身方法更注重强调教育客体自身思想意识的转化,是一种内化方法。修身方法是内因,教化方法是外因,两者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修身方法是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水平变化发展的根据,教化方法通过修身方法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水平的变化发展起作用,两者护卫条件,同处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三、两种教育方法的功能及其特点:

教化方法和修身方法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为宣扬统治阶级思想、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巩固统治阶级地位服务的,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由于受一定社会经济条件和阶级影响,两者又都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和虚伪性,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消极作用。教化方法是一种注重外在思想灌输的外化方法,在原始社会,其功能具体表现为使青年人掌握生产技能和道德规范;在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其功能具体表现为通过对百姓进行政治规范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一代又一的顺民。因此,教化方法的功能是通过强调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运用化民成俗、身教示范等教育方式,将本社会、本阶级的思想意识由外向内地对人们进行教育影响,使人们的思想统一,以达到维护统治阶级思想统治的目的。而修身方法以教育客体的内心活动为特征,注重其内心思想转化;本质是强调人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自觉性,从而开发教育客体的内在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以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推行这种方法目的是为了使人们自觉用统治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要求检查自己约束自己,以便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统治;同时,统治阶级还将修身与治国联系在一起并作为治国的手段之一。由于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深受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制约和影响,所以同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比,其具有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相结合、教育内容具有历史继承性、方法途径选择具有内在性、方法使用过程具有强制性和浓厚的渗透力这五个特点。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属于政治伦理,是伦理道德与政治统治相结合的产物,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社会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思想既是一种为政治服务的伦理思想,又是一种以伦理为基础的政治思想,这既是等级制度的基本要求,又是封建道德的核心,巧妙地将伦理和政治结合在一起,为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服务,以忠孝为基本内容的伦理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导致了伦理专制。伦理专制是政治独裁专制的思想理论基础,政治独裁专制则是伦理专制的前提和保证,主要表现为一种追求内在价值的教化方法,是征服人心的内化方法。

四、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