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课程范文

中小学课程精选(九篇)

中小学课程

第1篇:中小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初中生物;课程衔接

长期以来,我国课程理论的研究忽略了课程的内在联系,忽视课程的整体性,其中最突出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相关课程衔接的研究和实践明显不足,缺乏从学生发展角度对中小学课程目标、内容、呈现方式、评价等的具体研究,而这次新课程改革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对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以下简称小学科学)与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以下称为初中生物)课程的衔接有了新的思考。下面本文将从一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课程结构呈现一贯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采取九年一贯整体设置的方式进行。在新的课程结构中,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如小学科学),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如科学,或生物、物理、化学)。其中,“整体”是指将各类课程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使各门课程、各个学科相互整合,产生合力,使学习者的学习产生整体效应,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一贯”是指将各类课程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既强调同一课程的连续性,又强调不同课程间的顺序性;小学科学和初中科学(或分科的生物、物理、化学,本文以分科的生物课程为例)的设置就体现了这种特征。这两门课程各自存在相对独立的课程内容,在循环中加深、拓展,并不断得到强化、巩固;同时,它们又相互关联,有序地开设,呈现一定的梯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产生累积效应,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教育目标和基本理念体现一致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小学科学课标》)与《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初中生物课标》中确定了这两门课程的教育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和初中生物课程在基本理念上明显地表现出一致性,其核心理念包括: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的指导,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过去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过多地强调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更多地关注了城市学生的需求,忽视了农村学生、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需求,而新的课程标准不仅在理念上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在内容标准的表述上也有很大的弹性和选择的空间,为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提供了条件。

初中生物课程期望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教材的弹性和开放性:第一,在一些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完成任务;第二,在一些课题中,为实现同一教学目的提供多种活动,或设计拓展活动,由学生根据当地的条件和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当的活动;第三,课题的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资源开展学习。

三、课程内容表现出相关性

课程内容是与课程目标组成的相对统一的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目标体现了课程对教和学的具体要求,课程内容应该为完成课程目标服务。在《小学科学课标》和《生物课标》中,均在第三部分设置了“内容标准”,将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都列入其中,真正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统于一体。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生物学内容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九年一贯的整体设置,这些内容应该体现相互的联系和逻辑性,形成梯度,合理关联。在过去的教学大纲中,小学自然学科中的生物知识内容往往与初中生物知识内容重复设置,要求接近,一方面违背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一方面也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例如原来自然教学大纲中关于形态结构方面的内容及分类的内容较多较细,要求较高,在初中生物原教学大纲中也有着相近的要求。了相关的生物学内容在什么阶段安排教学比较合适,基本解决了重复的问题,即使部分相同的内容,也调整了相应的教学要求。例如,植物生命活动中的“光合作用”的内容,考虑到要做到真正理解并不容易,需要一些相关的知识作铺垫,因此小学部分只要求了解光合作用这个过程需要什么,产物是什么就行了,不必做实验去验证(即《小学科学课标》中表达的“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在初中生物中,这部分的要求就比较高一些(即《初中生物课标》中表达的:“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四、学习方式强调探究性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探究式学习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两门学科的课程标准都把它作为课程内容之一,并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精神,突破了以往以系统地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观念,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了突出的位置。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已经成为小学科学和中学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

探究式学习的核心是“探究”,学生学习的内容既包括所探究的知识,同时也包括探究过程,“探究”是一个多系统的综合的过程。首先,探究学习是一个行为参与的过程,以“动手做”为代表的亲历活动,是探究式学习的行为基础。“探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学科学、做科学。在这种行为参与的过程中,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其次,探究学习还是一个情感参与的过程,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既有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兴趣培养,还有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的形成、科学行为习惯的养成等等。这样,以探索科学问题来驱动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能激活孩子们潜意识中学习科学的本能和欲望,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科学的最佳状态,从而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科学的无穷乐趣。更重要的是,探究学习是一个思维参与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展现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和关注去观察、探究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让他们亲身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这种过程,学生可以学会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考方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中小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课程;现状;原因;对策

随着我国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美术教育发展有了很大的改观。但部分地区美术教学受经济、政策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现状不容忽视,中小学美术教学在提升素质教育过程中要达到的目标与目前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针对这一现状,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反思总结,从中小学美术课程的现状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及相应危机的化解与对策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中小学美术课程表现的现状分析

1.认识不够深入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尤其是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美术课程被人们很自然地归为副科系列,课程安排随意性较大,甚至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将美术课程随意地改为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被认为是主科的课程。美术课程和美术教师的地位受到学校、家长、学生的冷落。学美术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或者是“只有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才学美术”,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小学美术教育在提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认识不足,美术教师的价值得不到

体现。

2.管理模式较差

由于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理顺,大多数学校还没有配备专业的美术教师,都是由业余的其他学科教师代上。没有走专业发展的道路,很多美术课程教研仅局限于形式,没有相应的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撑,美术教师之间的交流甚少,美术教师队伍的素质得不到提升,小学美术教师招考甚至可以任意专业报考。美术教师能够在专业发展中得到价值体现的几乎凤毛麟角。很多教师一旦进入学校将被认为是工作最轻松的教师队伍,学校很多杂事会很自然地安排到这部分教师身上,使美术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自己本身的专业,很多教师甚至从毕业后很多年没有真正动过笔,成为一群纸上谈兵的美术教师队伍。

二、产生差距的原因

与其他学科相比,美术学科教学效果评价模糊,其目标的达成难以评定和考核。如,“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等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就不易评价,学生的情操、审美能力很难用量化的或直观的方式来进行考核,导致教学效果不能直观地显现出来,不易被教学管理者认可和肯定,其学科的作用和重要性也常常被教学管理者忽视。同时课程评价的模糊化也导致对美术教师的教学考核仅从课前准备、教学教案、课率或参赛学生获奖情况几方面来评定。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具有注重教学输出忽视教学接受、注重教的评价忽视学的评价的特点。这使得美术教育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也未能真正接受到真正的美术教育。

三、中小学美术课程危机的化解与对策

在明确了美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了当前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之后,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了。我认为这项工作既包括深刻的认知,必要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得力的措施。

1.加强认识,提高重视程度

对于美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要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不仅要知道它是基础教育中的必修课,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更要懂得它是一个很重要的课程,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门课程,其发展状况关系到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

2.切实抓好美术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中学每周一节美术课,小学每周两节。与其他学科相比,无论是教学容量还是所占课时比重都小得多、少得多,更不应允许其他学科占用美术课时间了。在这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根据教材中不同内容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做到课时少、效果好、教学效果好。特别应当提到的是,美术教师要加强责任心、使命感,避免因为美术课对升学无多大影响而在教学中采取敷衍了事、马马虎虎的工作态度,造成学生应该掌握的绘画基础得不到掌握、临时抱佛脚突击学习和耽误有天赋学生的现象。

3.多渠道提高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

(1)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

加强自己在专业技能上的深造,达到以技艺育人的目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专业水平是无法教出好的学生的。现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已形成,如能落到实处,应是一个提高专业技能的好途径。

(2)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积极开展教师座谈会及同事互助观课议课活动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认真听取学生的想法,跟学生交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借助教育改革的东风,因势利导,顺势而上,横向互动,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美术教师素养的提高。

(3)使教学方法和形式多样化

好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能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爱好,进而提高学习兴趣,真正把美术这门课学好。如,对刚入门的中小学生可采取启发式教学。

第3篇:中小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课课练;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2.06.005

“课课练”是体育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计划,利用5-10分钟的时间,有针对性、有目的、简易性地进行一定的量与强度的身体素质练习。新课程下的“课课练”不应是一种强制性的课业负担,而是学生愉快性、接受性的健身策略。学生身体素质的整体提高,需要一线教师精心设计、全面优化,在实践中不断挖掘、提炼、优化出更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课课练”学练方法,促进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持续增长。

一、细化计划

课课练要围绕水平目标,精细设计单元学练计划和课时计划,既要大处着眼,进行整体设计,确保课课练内容的系统性、连续性;又要细处着手,进行精细设计练习的量与强度。既要坚持不懈,又要有计划地推进,更要因人而宜,循序渐进地开展。

二、简化内容

课课练内容设计要“切”准练习目标,把握好练习的“度”,容度要适当,强度要适量,难度要适中,梯度要适合、要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力求“少而精”,精挑细选出最具代表性、最有针对性的学练内容。如春季可安排速度、速度-力量练习;夏季多安排速度、灵敏和柔韧性的训练;秋季可安排力量、力量耐力练习;冬季可安排耐力素质的训练;课课练要从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出发,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特点,优先发展该部分的素质。如12—15岁左右发展快速--力量效果最好;10—13岁发展速度;13—14岁灵敏素质的提高最为显著;耐力素质12-15岁较宜采用有氧耐力训练,力求在最有限的学练时间,收到最大化的学练效果。

三、强化管理

课课练活动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锻炼效果,就要严格根据策划方案、内容,制定科学严谨的组织、管理措施。要充分关注班级人数,干扰因素等实际,应明确先练什么、后练什么,怎么练,练多少、练多久,哪些环节容易出现组织混乱,出现安全问题,需要什么样的场地、器材,怎样用,必须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从严、从细进行慎重审核和反复斟酌,强化设计的弹性化操作,提高练习的动态生成,使练习过程紧凑、安全、高效。

四、优化组合

课课练的优化要求教师应针对各练习内容适用范围、利弊等,优化组合,精心设计最具针对性的练习方案,循序渐进、阶梯式推进个人练习、小组、集体练习。如耐力练习与球类练习的组合,既增强课课练的乐趣性,更有效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快速跑与短跳组合,对速度的发展是有益的;力量素质与速度素质组合,可以有效地发展力量和速度素质等。力量与柔韧组合,对提高肌肉质量最为有效,既能达到力量和柔韧同时增长,又能保证关节灵活性的稳固。

五、详化处方

学生性别、能力、体质、素质水平的差异性要求课课练的内容、方法、手段等体现多样性,教师应为学生、小组量体裁衣式制定“课课练”处方,为学生详细列出练习的名称、器材、量、强度、间歇时间、注意事项等,甚至于为学生列出一周、一个月的练习内容。指导学生在最有限的时间、空间内获得最佳化的“课课练”锻炼效果。如有的胖墩学生可以设计诸如持续跑、间歇跑、接力跑、球类练习等多套活动处方,既帮助其减肥,更有效发展素质。

六、变化方法

由于学生兴趣的多变性、分散性,同方法或手段连续进行多次后,对学生的刺激就会逐渐减弱,学生的活动热情就会降低。教师要善于借鉴、引用、开发出同一项目的其他类似活动方法与手段,丰富活动方法和形式,推动活动更上一层楼。如布置耐力素质“课课练”时,可进行持续跑、间歇跑、穿插跑、追逐跑、接力跑等方法外,还可变换布置 4~ 6分钟跳绳等,不断注意变换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如最简单的折返跑,可结合图形法跑或运球。利用篮球场上图形进行运球(篮球、足球)的练习。小长方形(半场)、大长方形(全场)、梯形,在中圈的螺旋形接反螺旋形运球、S形运球、三角形运球,通过变换活动的路线调动学生参加热情。

七、趣化过程

要让课课练活动的有限时空既有效锻炼身体,又有快乐体验,更有活动情趣,要求教师要善于整合资源巧妙地把课课练融合在教材中、游戏中,要善于根据课的内容有渗透着练、集中式练、选择性练相结合。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都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地优化、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使活动简单易行、生动活泼、饶有兴趣。教师要善于拓展性地多采用游戏、比赛形式、男女合组形式、小组对抗形式;通过变换练习时间、练习的环境,练习的路线,改变跑的方向、改变跑的对象等提供娱乐性、场景性的活动环境使艰苦的素质锻炼历程中充满新鲜感。如让学生分组沿行进路线上进行如蛇形跑+直线跑+五角星跑+直线跑或“8”字形跑+直线跑+跳绳跑+直线跑等各种形式的组合跑练习,有效分散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感到有新意,提高练习情绪,较好的完成任务。

八、严化负荷

负荷的设计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的差别、差距。注重设计的层次性、针对性,既要适当、更要适度,要从整体着眼科学掌控量与强度比例。在单元计划时要把各课时的量和强度,按大、中、小的比例合理调配好,高低结合,动静交替,既要宏观把控,也细化每一节课负荷的波动次数,切勿出现负荷不足、过度。更要关注学生体质差距,分层施教,异步达标,让优生吃得饱,中间生吃得好,差生吃得消。较大强度与量的练习时,要通过仔细观察学生的呼吸,汗量,脸色面部表情,声音,以及学生做练习时的积极性等方面来判断运动负荷是否合适,严防学生因身体疲劳而发生运动损伤。为学生“课课练”的发展性与和谐性提供安全保障。

九、活化评价

课课练要长期、高效的进行,就必须进行科学化考核与灵活多元化的评价,通过指数法与进步幅度综合性的考评机制,注重学生个体的成绩水平和进度幅度的评价。使平时身体素质居于中下游水平的学生(特别是对所谓的“差生”),虽然绝对值肯定超不过所谓的“体尖”,但在提高幅度的相对值来说有可能达到“优秀”,让各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锻炼中进步与成功的喜悦,都得到能更多、更好的自我表现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满足和情感需要。如某女生立定跳远,学期初为1.56米,学期结束能跳到1.85米,说明她的”课课练”完成得很不错。

十、深化特色

体育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善于与全体教师、学生一起全面、深入、积累、完善课课练的内容、方法、手段、量与强度、活动形式、考核与评价体系等,着力研究、开发出系列化、层次化、特色化的课课练校本教材,为学生的课课练提供充足化、精品化的校本资源。

参考文献:

[1]万立江.“课课练”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J] .中国学校体育, 2011(05)

[2]李京诚. 体能素质“课课练”的回归与创新[J] .体育教学, 2011(04)

第4篇:中小学课程范文

关 键 词 :新课标 学科综合 课程资源 课程设置 课程评价

音乐课程问题是我国现阶段正在进行的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及尝试解决的方案与途径的研究显得愈来愈重要。

一、课程的学科综合问题

音乐新课程提出学科综合这个基本理念之后,确实丰富了课堂教学。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

中小学生接受音乐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但是当前许多音乐课为了突出课程的综合,偏离了以音乐为本的原则,把音乐课上成历史课、地理课、舞蹈课、绘画课等,湮没了音乐的学科特点,冲淡了音乐艺术的鲜明个性。教育部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由此可以看出,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能否适当地、适量地实施学科综合,直接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很好地贯彻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直接关系到音乐课程改革的成败。

(一)音乐课程要坚守自己的阵地

音乐综合课程应加强音乐性而不是弱化它,应该以音乐为主线,所引用的其他学科的内容必须与音乐密切相关,融合一体,要突出音乐的首席地位。

(二)音乐课程的综合,应为音乐服务,把握好度

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综合,旨在了解音乐在其他艺术形式中的作用,通过其他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但是必须把握一个适可而止的“度”。超过了这个“度”,就是画蛇添足。

(三)学科综合的含义

音乐教师必须明白,音乐学科综合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科综合给学生广阔的体验和表现音乐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广博的人文素养,体现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因此,音乐教师首先要正确理解学科综合的含义。其次,要明白综合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而不是一种形式。再次,综合表现活动的展示与延伸不要占据太多的课堂时间,也不能喧宾夺主,忘了是在上音乐课。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考虑音乐课程在形式上的科学性,更要考虑音乐课程在内容上的科学性。

二、音乐课程资源问题

(一)音乐教材的编写及推广方面存在问题

在朱则平、廖应文主编的《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一书中,明确指出:“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教材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根据《标准》编写的试验教材,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呈现方式上,较之以往的音乐教材,从总体上看,有了质的进步,无疑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收获之一。但是笔者认为,新教材在编写、组织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音乐教材的编写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学习国外教育理论不能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其次,音乐教材的可操作性不强。再次,音乐教材的内容不够丰富,缺乏多样性。

转贴于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建议:(1)借鉴国外教材编写经验,构建和完善我国音乐教材体系。音乐教材的编写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编写不同层次的音乐教材,借鉴国外音乐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构建和完善我国音乐教材体系。其次,必须打破那种模仿音乐专业教材的以乐理知识体系为教材体系的传统框架。降低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知识化、学术化的成分,增加音乐生活化的含量。再次,教材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面向全体学生,也要有利于具有特殊音乐兴趣和爱好的学生的学习。最后,还要注意教材载体的多样性,除了书本文字教材外,应大力发展声响教材、多媒体教材、多媒体组合教材等。(2)强化音乐教材的可操作性,突出音乐教材的主体性与基础性内容。音乐新课标要求重视音乐实践。教育部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就要求教材在编写时应强化它的实践性可操作性。(3)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教材资源。这对促进音乐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校本课程是发展学生兴趣,形成学生特长的基本途径。其次,实施校本课程是培养多种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需要的重要措施。再次,校本课程是体现与发挥学校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环节。

(二)新课程资源普遍缺乏

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音乐教师和学校领导对音乐新课程资源的需求较之原来出现了大幅度增加。一方面,他们急切希望了解有关课程改革的各种信息,希望能与有关的教育专家和同行进行及时地沟通和对话,以便及时交流音乐课程改革的情况和经验。另一方面,在音乐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新的音乐课程提倡音乐课的学科综合。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的知识面及信息量增大。音乐教师希望拓宽信息来源通道,从多方面获取各种与音乐教育新课程相关的教学材料。从各试验区反馈的情况来看,新课程教学资源的匮乏带有普遍性。音乐教师为备好一堂课,有时会花费好几天的工夫,也不一定就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料。

因此笔者提出如下措施:(1)整合学术资源,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资源匮乏问题有计划地组织教育专家进行集中攻关突破,丰富和完善音乐教育资源。(2)改革和建立课程资源开发系统,从实践中深入挖掘新的有效的音乐课程资源,加强音乐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音乐课程内容、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总之,新课标下中小学音乐课程问题还不仅这些,笔者只是管中窥豹。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与中小学音乐课程相关的问题并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对正在进行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5篇:中小学课程范文

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小学生来讲,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来讲十分重要。体育老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地挖掘教材中的体育魅力和兴趣的因素,应用多媒体软件开展教学,这样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发挥,以便能够获得比较好的体育教学的效果。多媒体技术具有强大的影音功能,能够为教学提供动静结合的画面,逼真的效果和美妙的音响效果,这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使得小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比如在学习排球课程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应用多媒体设计出一个排球基础的配合课件,形象而生动的展示出排球基础配合的要领,使得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技术要领。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拓展

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十分强大,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特别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在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开展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对于体育比赛项目,体育精彩节目等进行学习和观看,这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这对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促进作用。比如在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中,老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观看国内和国际的一些重大比赛,让学生及时了解目前体育发展的前沿状况,提升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使得小学体育能够获得对学生实施全方位教育的目的。

三、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有利于突出教材的难点和重点

在以往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动作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都是由老师进行反复示范的,这往往会造成一堂体育课程中的重复知识非常多,影响到教学效率的提升,特别是在遇到一些比较复杂和快速的动作时,更是增加了学生掌握知识的难度。而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上述情况的存在,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影音将动作播放给学生观看,学会的同学可以自己进行练习,而不会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反复观看来提升对于体育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可以全面、直观和立体的掌握各种动作要领,提升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实际效果。

四、计算机多媒体辅助体育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能代替老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众所周知,计算机多媒体是一种辅助的教学工具,也就是说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并不能替代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老师在教学中的讲解、示范、板书等活动目前仍旧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学活动中,老师应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并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全部,而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部分。

2.只有充分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才能够正视传统教学手段的价值。在现代教育中,只有正视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才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在教学中,体育老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要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这样才能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还有着比较大的潜力,在教学过程中只要不断地进行探索,认真地开展实践,就能够为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打下比较好的基础。

五、结语

第6篇:中小学课程范文

(贵州省赫章县结构彝族苗族乡毛姑小学 553200)

教学过程由无数个教学细节组成。所谓“教学细节”,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的细微的稍纵即逝的课堂环节或是场景。关注细节,反映出教师的课堂真功和个人教学特色;关注细节,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合理化、精确化。对一个十分平常的细节的处理方式,蕴含着教师敏锐的智慧,孕育着教师丰富的内涵,也直接反映着教师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实施之后,课堂的关注点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主体”转移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凭借一线教师的有利条件,我们以课堂为实验基地,通过学习交流及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索和实践,找到了与新课程最为和谐的交汇点,即研究课堂教学精彩细节,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精彩细节,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给学生创造“发挥潜能、思维创新”的空间,使学生学习更主动,教学更有效。?

进入新课改,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新颖而实用的学习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但很多教师更多地追求合作学习的形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没有真于把握,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马上就投入讨论,即使有些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可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短,学生还没理清头绪,就陷入了讨论,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已经会的同学把答案告诉给不会的同学,没有达到小组讨论的目的,所以我们必须注意,讨论前一定要留给每个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让每位学生都在有了一定的想法以后再加入讨论,不然讨论只流于形式。?

经常看到学生在集体讨论或者独立练习是,教师或者站在讲台上看教案,或者急着在黑板上出题,再或者在学生中穿梭,但眼神游离,不在学生身上,似乎是在讲前休息。其实学生集体讨论时,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而应当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去,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取学生讨论的信息,发现存在问题,实施指导、调控;而学生独立作业时,教师的个别辅导也很重要,在快速巡视中,教师应该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如果是个别问题尽量在课上个别解决,如果是共性问题更应该在课上有针对性地解决,不把错误的方法带到课外、家庭作业中。?

所以说“细节决定成败”,这个观点对于我们的数学课堂,同样适用。?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细节对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我们根据各年段学生的研究重点: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教学研讨沙龙。通过讨论,学他人之所长,补自已之不足,促进自己在今后教学中不断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有效地课堂实施策略,努力提升课题组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如有些教师在讨论“课堂练习中的精彩细节的体现”话题时,认为“细节体现于教师之示范、细节体现于策略之引导。细节体现于是否之回顾、细节源于友情之提醒、细节得于更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细节源于对比”。在讨论“课堂教学设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话题时,教师们认为影响教学效果的细节设计有很多:如讲课内容深浅适度、容量恰当、结构合理,有一定挑战性:创设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课堂提问有效,评价反馈及时,正确率高等。?

三、课前交流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课前交流,可以放松紧张的学习气氛,激起学生学习激情,打开学生的话闸,又从生活中影射了本科所要研究的数学知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有了基础。教师借课前谈话交流这个被大部分教师忽视的细节,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我们发现研究课、展开课甚至教师自己平时上的课都有许多精彩细节,这些闪光之处都值得收集、借鉴。完善教学的细微之处研究发现课堂要使更多的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让学生享受学习,教师应努力完善三个教学环节的一些细微之处:即课前对教材处理,课中对教学问题、生成资源和板书的灵活调整,课后对学习内容的检测。从“细节”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能真正提高每一节课的效率。精心设计、运用课堂精彩细节。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坚持学生能做的事,老师坚决不做。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老师坚决不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保证思考、探究问题的时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慨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在丰富多样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获得充分释放。?

第7篇:中小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小组教学法;工程经济学;教学效果

“工程经济学”是工程学和经济学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应用性经济学科,提供了优化资源配置的理论与方法,已经在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该课程教给了学生一套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的思想与方法,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与提高的学生工程素质的重要载体。本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经济类平台中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系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经济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学生将来毕业后从事与工程经济相关的工作奠定职业和能力基础。

探索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对于实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一味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去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难以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而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采用小组教学法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课程教学效果。

1.小组教学法概述

小组教学法(Teamwork Teaching Method,TTM),就是将授课对象――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划分为每组人数相当的几个学习小组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寓教于乐教学方法。它是通过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讨论,集思广益来加快学习速度并提高学习效果。实行小组教学法,目的旨在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小组教学法,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它注重教学过程的集体合作性,认为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提倡团队合作、机会均等,激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完成教学目标。

2.小组教学法的应用

为探索和改进工程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笔者以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2009级42名学生为授课对象实施了小组教学。

2.1 组建学习小组

将全班学生划分为7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小组的确定是参照上一学期学习成绩排名情况,使每组学生都包括上、中、下三个层次,按照自由结对、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原则组建。每组确定1名小组长,负责引领本小组的课程学习及与任课教师之间的信息传递;同时,小组成员根据学习内容依据个人特长爱好相对分工,比如资料搜集、资料整理、计算机图文排版、PPT制作、课堂汇报、讨论记录等。这样的学习小组,既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特长,也有利于相互促进培养团队精神及竞争意识。

2.2 开展小组学习

组建好学习小组后,各小组以团队的形式展开学习实践活动,包括明确学习任务、进行小组自学和实施小组讨论三个环节。首先,明确学习任务。由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总体目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必要的学习资料给定的教学主题。各小组根据教学主题在课下逐一细化为一项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然后将这些学习任务落实到每一位小组成员身上。其次,进行小组自学。这个环节包括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查阅相关资料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书本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并适当朝教材外延伸拓展等等。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教师针对各组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料,对学生小组内部学习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给予启发式的指导,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充分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在讲述“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这一教学主题时,有的学生小组在自学完教材内容后,列举了现实生活中房贷的“按揭还款”这一经济现象,并对其进行剖析;既让大家强化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课程的实用性与趣味性,增强了课程教学效果。再次,实施小组讨论。围绕教学主题及自主学习的情况,各学习小组在组长的引领下展开充分的讨论,小组成员之间应各抒己见,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允许对存在有疑问或分歧的问题上进行争辩。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聆听学生的发言,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学习书本知识,解答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指导各小组形成讨论成果,为课堂汇报做好准备。

2.3 汇报学习情况

在小组成员讨论的基础上,各小组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选派1名代表采用多媒体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展演,向全班同学充分展示本小组对指定教学主题的整体学习情况:将本组内任务分工、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学习成果、心得体会等等与全班同学分享,同时接受其他组内同学的质疑。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做好课堂小结。课堂小结就是对本次教学主题的知识结构、主线进行归纳,做到既突出主题、纲目分明,又适当拓展、升华提高;便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理解透彻、记得深刻、用得灵活。

3.小组教学法的体会

在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实施以小组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对笔者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感触颇深。

3.1 优点

首先,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相比于传统课堂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小组教学法丰富了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预习、主动学习,全程参与学习资料的搜集整体、小组讨论的教学环节。尤其是有教师参与的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给予某个小组成员或小组团队的一次赞许或者一个微笑,往往能激发学生内心生处的满足感――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从而更认真地投入到下一次实践活动中去。这种良性互动,既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其次,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小组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学生小组在课下学习完成的,比如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成果汇报PPT的制作等等。它要求各小组能够围绕教学主题搜集到有用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筛选整理,要能够对书本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与运用,特别是能够结合生产实践活动或行业岗位要求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要想实现这些要求,各学习小组需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与此同时,小组教学法本身就是一项集体活动,强调的是对小组成员学习效果进行共同的考核与评价。因此,在完成对某一教学主题的学习活动时,需要小组成员充分地分工与合作。成员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时,要求学生能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并能与人分享自己的观点,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再次,促进了教师业务能力水平的提升。相比于传统的教学课堂,小组学习法教学模式对任课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课堂讨论与小组汇报环节不可预设的因素更多。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爱岗敬业精神等都有较高的要求。教师既要能引导学生学习,又要能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之中;这要求教师既能熟谙教材知识体系,又能理解学生搜集到的资料信息,既要掌握工程经济学基本原理方法,又要能将这些原理方法灵活运用到生产生活之中去。因此,要想实施好小组课堂教学法,就需要教师在平时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稳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水平。

3.2 不足

小组教学法教学效果的好坏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小组团队的组建。为了尽可能使得各团队的成员的知识水平相当,尽管笔者采用了参照以往学习成绩作比较的方法,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个别团队学习能力落后、团队意识不强。久而久之,这样的团队,就是流于形式,应付了事,不能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二是课堂讨论与小组汇报时间不易把握。全班被分成了7组,每组6人。如果讨论环节按每人3分钟估算,就是18分钟;汇报环节按每组5分钟估算,就是35分钟,再加上教师总结点评,一堂课45分钟就显得相当紧凑。若是在某个环节上,师生想进一步交流讨论,时间就不够了。三是教学评价不尽合理。按照学院教务处统一规定,工程经济学属于考试课,学生成绩按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折算成学生个人成绩。相比如传统课堂按作业提交、出勤、课堂表现等对学生平时成绩进行评定,笔者在采用小组学习法教学中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是主要是依据团队平时的学习成果,这样不可避免避免地存在一些浑水摸鱼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公平。

4.结语

基于工程经济学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以期更好的实现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小组教学法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它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采用小组教学法在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取到了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晨,倪育萍.小组教学法应用于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实验分析[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vol19(5):161-163.

[2]冯萍.小组教学法在经济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7,(4):138-138.

第8篇:中小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校本课程;陶笛;教学法

器乐教学是新课改的一项有益尝试,著名音乐教育家詹姆士・墨塞尔曾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新课标指导下,音乐教师对器乐教学已经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对器乐教学在培养小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提高其审美能力中起到的作用给予肯定。新课程开展以来,口琴、陶笛、竖笛等乐器开始进入音乐课程中,以陶笛教学为例,首次开展陶笛校本课程并未形成完善的教学模式,如何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陶笛学习的积极性,是课堂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其中教学法的选择成为关键。

一、小学陶笛校本课程的特点

不同于专业器乐教学,小学音乐器乐教学面对的人群是小学生,设置器乐课程以入门为基本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其对器乐学习的兴趣,因此,器乐教学的首要特点应是趣味性,其次才是专业性。陶笛校本课程的开展应根据小学生的记忆发展原理,设计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如在识谱教学中,采用音符图形记谱法更适合小学生这一群体;在保证课程教学趣味性的基础上,将器乐教学基本理论融入课堂中,进行有机整合,如引入梦想课堂理念、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音乐理论与故事相结合,指导学生吹奏练习、乐曲创编等,使音乐理论学习具备一定的专业性。陶笛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乐器的学习应以展示和赏识为主,应让学生阶段性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结合声势、其他乐器伴奏、角色扮演等形式来加以展示,展示的过程也是赏识的过程,教师应多进行鼓励,并将鼓励的内容具体化,更好地指导学生今后的学习。将班级分组,引入竞争机制,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巩固自己所学的成果。概括来说,小学陶笛校本课程应具有趣味性、专业性、展示性、赏识性、渐进性和竞争性等特点。

二、陶笛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

1.教学设计

陶笛课程教学可运用多种形式,与其他音乐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达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效果。基于这一教学目标,在陶笛校本课程中,可将已经教唱过的曲谱作为陶笛教学的演奏曲谱,课程安排可先预习新学的歌曲,然后再指导学生用陶笛吹奏,在课后加以巩固,最终达到不依赖曲谱而能够正确演奏的熟练程度,这也能提高唱歌的音准水平。在陶笛辅助歌唱教学的基础上,可对歌曲和其他乐器与陶笛进行整合,利用陶笛教学辅助二声部歌曲学习,与其他乐器联合演奏等,并在合唱、合奏中培养学生的多声部听觉习惯。再有,陶笛教学的第一节课开始就应训练学生看手势、辨别节奏指令的习惯,在自由练习时,如果看不到教师的手势,则应选用节奏指令,与学生进行事先约定,从而提高器乐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2.教学模式

基于小学陶笛校本课程的基本特点和当前的器乐教学现状,建立“家校共育―云教育”模式,“家校共育”的核心思想是构建教师、学生和家长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信息互通的交流模式,能够解决教学现存的问题,云教育平台的建立有助于打破传统音乐教学的信息化边界,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及时、针对性的教学指导。该教学模式的建立和运行的基本步骤为:教师利用qq、微信等软件建立班级交流平台,邀请学生家长入群,由家长负责采购乐器、收集反馈信息,并在群内制造平息舆论,使家长能够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陶笛校本课程学习每周开展一次,由教师将学生的学习成果以视频的形式上传到群组中,整个资源共享,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可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观摩其他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教学模式便于学生横向和纵向学习,有利于加快学生的学习进度,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最终的学习情况由教师进行整理,并提供给家长,便于家长观看,与孩子们共同分享学习陶笛的过程。

综上所述,陶笛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在小学教学活动中的出现,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乐器教学那么简单,更是给予现代学生的一种文化传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熟悉音律,同时还能够渗透了解我国悠久的音韵历史。但是陶笛的演奏形式和表现形式较为特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尤其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专职教师要紧跟网络信息技术的潮流,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利用现有信息化教学设备构建网络信息平台,应用诸如“颠倒课堂”“构建性教学”等教学方法真正将陶笛课程的积极作用落实好、发挥好。

第9篇:中小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语文园地;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310-0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园地”教学应整合好知识系统工作,对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新课改后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深入,因此选择正确的教学对策非常重要。本文对“语文园地”教学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其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详细如下文报告。

一、小学阶段语文课程中“语文园地”特点

1、具有一定新颖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园地”教学包括“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台”四个部分,每一部分中还可设计出多样性、灵活性的小点。例如,在“我的发现”部分,其中涉及到了两个小环节“我发现”、“我会读”;在“日积月累”部分中还可将“我会读”、“读读背背”、“读读记记”等内容穿插在其中。

2、具有一定综合性

“语文园地”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内容方面的综合,“语文园地”是将每一单元学习内容借助各种栏目形式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将知识点进行联系,通过这种方式的采用使学生牢固掌握每一单元中的基础知识点;第二是策略性基础知识点方面的综合,在“语文园地”中,涉及到了五大栏目,分别在听说读写方面使学生得到了一定训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第三是课外教学资源、课内资料方面的综合,也就是将课堂知识点内容借助“展示台”栏目,让学生对课外资源进行有效开发,最终达到课内指导教学,课外准备活动这一教学目的。在“语文园地”中,有一个栏目内容是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也是一项教学重点,每个单元口语交际部分都有明确主题。例如,在小学阶段三年级学习过程中,口语交际部分涉及到的内容有介绍学生课余生活、秋天的快乐、讲名人故事等。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组织好语言,进而做好记录工作,将学生成果在全班分享,相互之间交流体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小学阶段语文课程中“语文园地”教学分析

1、分散与集中在“语文园地”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园地”教学还有其独特的特点,分别是集中和分散。其中分散是指在将语文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研究,并将知识点按照其特有的特点分布在具体课程中去;集中式教学则是指“语文园地”中对教材中的 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及记忆。因为小学教材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通过研究重点知识点发现其中有密切关联。因而,这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在讲解“语文园地”之前,可以对单元中课文内容知识点进行适当归纳总结。

2、从听、说角度多方面解读“语文园地”教学

小学阶段语文课程当中涉及到了众多技能知识,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从实践角度进行教学。通常情况下,小学阶段语文课程学习在知识能力接受方面比较弱,理解能力不高。但是小学生的可塑性、模仿能力均较高,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角色模仿的方法帮助学生累积优秀的语言段落,将其逐渐转化为学生自身内在语言。

3、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语文园地”教学进行解读

“语文园地”学习可以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开展,从当前教学趋势来看,多数学校已然具备了多媒体这一教学条件,例如,电视机、幻灯机、投影仪等。小学“语文园地”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并充分的利用教材中的图片、素材,或者与影音文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感官特征,对知识点进行深入学习展开。

在“语文园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性,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图文结合方式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并恰当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对文章内容进行学习,进而正确理解文章,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同时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

在“语文园地”实际教学阶段中,教师需要采用合理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趣味,最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积极主动性。采用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游戏所带来的愉悦、在游戏环节中也能对语文知识做到进一步巩固掌握,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有一单元内容是“趣味广告”,教师需要事先对教学流程进行优化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事先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借助电视、网络、街道广告搜集趣味性广告;第二,趣味性广告搜集工作完成以后,教师应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这种方法的采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广告趣味性,如,部分交通告示在语言应用方面极具幽默性,人们看了之后往往印象深刻;第三,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广告搜集的心得体会;第四,学生借鉴了搜集到的一系列广告词之后,自创广告词,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采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增强语文学习趣味性。

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教学中“语文园地”教学旨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语文知识学习属于一项系统、繁杂的工作。这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语文园地”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记忆情况、积极主动性方面产生了有利影响,因而,这就需要教师对“语文园地”进行合理规划,通过这种方式的采用,提高学生理解方面能力,进而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迈向更高台阶。

参考文献:

[1] 陈秀菊.小学语文课程中“语文园地”教学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2013(0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