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洋经济学论文范文

海洋经济学论文精选(九篇)

海洋经济学论文

第1篇:海洋经济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机制;演化博弈论

引言

自2003年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一万亿元(10077.71亿元)大关以来,我国海洋经济迅猛发展,2003年—2008年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率基本稳定在8%-10%的水平上,且每年均高于同年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海洋经济作为一个复杂的经济体,其管理体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到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建国以来,海洋经济曲折中前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海洋经济管理体制也几经变迁而日趋完善。由建国初期分散的行业管理体制,逐步走上统一管理的轨道,最终形成现今以“条块”结合为特色的海洋经济综合管理体制。深入分析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历程,不难发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策的规划与指导积极推动着海洋经济的体制优化。但究其本质,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演化是受自身发展规律约束的,政策在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的整个过程中只是起到加速或减缓的作用。

国内外学者在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研究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类型。自然条件、政治制度以及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各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类型的不同。国内外学者基本将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分为三种类型:分散型、集中型以及分散与集中结合型。(2)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发展历程及现状研究。一类学者从整体出发,将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行业分散管理阶段——初步统一阶段——以“条块”为特征的综合管理阶段。另一类学者则从具体产业出发,分门别类地研究各海洋产业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3)深化改革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路径措施研究。诸多学者从管理学、生态学、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多个角度出发提出深化改革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路径与措施,认为我国海洋经济必须走综合管理的道路,行业管理与区域管理二者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时,着力点多集中其历史沿革、现行体制的“好坏”以及改良的路径与措施等方面,尽管也有少数学者试图从历史学的角度探讨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历程,但分析结果多停留理论层面,并未从体制形成的根源出发探讨体制变迁的内在机制。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突破方法上的单一性,从演化博弈论的角度出发,找出影响其变迁的主要因素,深层次剖析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变迁的机理,探索其演化的内在规律。

一、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博弈模型

(一)演化博弈模型

演化博弈论是建立在传统博弈论基础之上,假设参与人是有限理性的条件下,将动态的重复的策略调整融入到传统的博弈理论之中而发展起来的,用来分析生物、社会、经济等一系列活动变迁行为的一套新的理论。演化博弈论的思想最早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理论渊源来自于两个方面:演化理论与博弈理论。它突破了传统博弈论关于参与者完全理性的假设,认为参与者是有限理性的,参与者通过对历史的分析来决定下一步的策略。演化博弈论虽然是建立在传统博弈的基础上,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演化”。演化博弈论包含两个基本概念:演化稳定策略(ess)和复制者动态(rd)。这一对基本概念共同构成了演化博弈理论的两大基石。

(二)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博弈模型

海洋经济管理中有众多的参与者,根据具体实施主体,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中央、地方政府以及各海洋产业。其中,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海洋经济管理工作实施的基本单位。海洋产业发展需要合适的海洋经济管理体制作为支撑,海洋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协调的矛盾也推动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本文中将各海洋产业作为演化博弈模型的主要参与者,旨在通过分析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博弈来透视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机制。

1、模型假设

(1)海洋经济活动中的参与者是有限理性的。

(2)每个参与者都有两个选择策略:“独立”、“联合”。

模型中参数设置如下:a、b分别为海洋经济中任意两个有关联关系的海洋产业;s为可能的策略集,s={“独立”,“联合”};p、q分别为参与者a、b选择“独立”策略的概率;λ为海洋产业选择独立发展导致产业间矛盾产生的损失值;α为海洋产业加入产业组后由于法律法规、活动空间以及其他方面的限制导致自身能力无法尽情施展而导致的损失率;β为该海洋产业与相关产业组的关联度,关联度越高,协同效应越高;这里假定α、β值为既定的。

2、模型构建

下面我们对博弈双方的收益情况进行分析:(1)当a、b都采取“独立”策略时,两部门获得正常收益的同时,承担由于活动交叉导致矛盾产生而造成的损失值λ;(2)当a、b都采取“联合”策略时,两部门在避免了矛盾产生所造成的损失值λ的同时,获取由于协同作用而产生的额外收益,a、b获取的额外收益分别为βl、βl,但同时也会由于自身发展受限而遭受一部分损失,损失值与本产业的发展水平有关;(3)当a、b两个参与者,一个采用“独立”策略,另一个采用“联合”策略时,采用“独立”策略的一方由于对方采用了“联合”策略而免受矛盾产生所带来的损失,同时也不能获得额外收益;采用“联合”策略的一方由于加入关联产业组而获取一定的额外收益,同时也由于自身发展受限而遭受一部分损失。

根据以上分析,a、b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由表2知,当时,即一个海洋产业加入与其相关的产业组后获得的额外收益高于加入产业组时的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会不断调整自己的选择策略,逐步向产业“联合”方式发展。此时,(联合,联合)是演化稳定策略。

(2)若各局部均衡点的稳定性分析如表3:

由表3知,当时,海洋产业在加入产业组时会考虑加入前后收益或成本的大小,由于,即海洋产业加入产业组后总体损失值降低了,但是出于显性利润的驱使,参与者选择“联合”策略的动机并不强烈。此时海洋产业会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加入或不加入相关产业组。此种情况下,演化博弈模型没有演化稳定策略。

(3)若(其中,i=1,2),各局部均衡点的稳定性分析如表4:

由表4知,当时,海洋产业在加入产业组时会考虑加入前后收益或成本的大小,由于,即产业加入产业组后总体损失值升高了。此时明智的海洋产业会选择“独立”策略。此时,(独立,独立)是演化稳定策略。

二、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机制分析

通过模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影响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变迁的关键是海洋经济中“成本与收益①孰大孰小”,表象上表现为α、β、λ、l等值的大小。

(一)参数变动对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变迁的作用

1、α值的大小。α为海洋产业加入产业组后由于法律法规、活动空间以及其他方面的限制导致自身能力无法尽情施展而导致的损失率。若α值偏大,相对于固定的产业规模,海洋产业加入产业组时的损失值则大;反之,则小。α值的大小是与海洋产业的技术水平、海洋资源的多寡紧密相关的,技术水平高、海洋资源匮乏时α值较高。较高的α值促使海洋产业偏向于选择“独立”发展策略。

    2、β值的大小。β为该产业与相关产业组的关联度,β值越大,加入相关产业组获得的额外收益也就越大;反之,越小。较高的β值促使海洋产业偏向于选择“联合”发展策略。

3、λ值的大小。λ为海洋产业选择独立发展导致产业间矛盾产生的损失值。λ值越大,海洋产业越有动力与其他产业联合;反之,则反是。λ的大小与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紧密相关,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各海洋产业各得其所,相安无事,λ值较小;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新增的海洋产业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均会导致矛盾的增多。较高的λ值促使海洋产业偏向于选择“联合”发展策略。

4、l为相关产业组的发展水平,相关产业组发展水平越高,海洋产业加入进去获得的额外收益越高;反之,越少。较高的l值促使海洋产业偏向于选择“联合”发展策略。

(二)我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演化机制

1、建国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行业分散管理阶段

建国初期,我国在海洋领域的主要政策是恢复和发展传统海洋产业。在开发利用海洋技术水平有限的前提下,海洋产业进行联合发展的协同效益很小。同时,如海洋产业选择“联合”策略则意味着要出让活动领域、遵守法律法规等,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经济的海洋产业来说,这些成本将是巨大的。因此,联合发展获得的额外效益远远小于出让活动领域等造成的损失,即。同时,由于海洋开发与利用水平低下,各海洋产业独立发展,矛盾并不突出,这意味着λ值也很小,即—1。此时,海洋产业之间没有联合的动力,各海洋产业独立发展,与此相适应,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呈现一种分散管理的特征。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由分散向统一迈进阶段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海洋经济在曲折中求发展。历经十年“文革”,海洋经济遭受一定的损失,但是各个海洋产业的发展并未因此停滞。海洋渔业、盐业、海洋港口与交通运输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各主要的海洋产业开始扩展活动区域,产业间的交叉活动领域随之增多(β值变大),矛盾也随之显现出来(λ值变大)。此时,如果海洋产业选择“联合”发展策略,由于协同效应产业获得的额外收益将增加(值变大)。但由于渔业、盐业、港口与交通运输业“三足鼎立”局势未变,并且各海洋产业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α变大),各海洋产业出让技术,活动领域、遵守法律法规等成本增加,这一时期,海洋产业联合发展的成本依然大于联合发展的收益,即。随着海洋产业间矛盾的深入,交叉领域的海洋活动逐步受到政府的重视,在政府的协调组织下,海洋产业间的联合崭露头角。

3、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末——综合管理体制初见端倪

20世纪80年代初至20世纪90年代末是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大量国外先进管理方法及科学技术,海洋意识以及海洋开发技术都有了很大提高。一些新兴的海洋产业,如,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海水综合利用等产业也迅速崛起,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体也随之繁杂起来。各行为主体在同一个流动的海洋区域内活动,关联度随之增加(β值变大),致使海洋经济发展在空前高涨的同时,海洋产业之间的矛盾急剧增加(λ值变大)。此时,如果海洋产业选择“联合”发展策略,由于协同效应产业获得的额外收益将增加(值变大)。同时,由于共同的活动领域范围的扩大以及海洋产业作业领域的层次性,海洋产业选择“联合”策略时出让的领域的成本会有所降低。相反,海洋产业之间关联度的提高使产业间协同效应增大。此时,在一定的海域内,在矛盾突出的海洋产业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协调机制来协同产业间的发展是可行的。1988年1月27日海南省建省筹备组与国家海洋局商定,成立海南省海洋局,统筹管理行政区划内的所有与海洋经济有关的活动。自此开始,截止到1991年,我国16个沿海省(区、市)海洋管理机构已全部建立,标志着我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从此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4、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以“条块”为特征的海洋经济综合管理体制

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经济综合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随着综合管理机构的建立,产业间联合带来的协同效应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国家海洋局的统管职能进一步强化,1999年中国海监总队的成立为海洋经济综合管理体制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军事保障。

但由于我国海岸线绵长曲折,要想对整个国家实施统一的综合管理是有一定难度的。此时,海洋区域管理应运而生。我国的区域海洋经济管理体制主要体现在省级政府阶层,这与我国固有的行政区划有很大关联。在固守海洋产业“条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在国家海洋局统一调控、政策法规总的约束下,各省市彰显各自特色,结合自身条件,建立起适合本省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截止2008年底,我国已有16个沿海省(区、市)成立了主管海洋和渔业的管理机构,综合管理地方海洋产业活动。从区域的角度看,我国基本上形成了国家——省——市——县自上而下四级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整体上,我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呈现出“条形”的行业管理和“块状”的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混合管理模式。

三、结论

我国海洋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已达到世界中级水平(l较大),传统海洋产业已经形成规模经济,新兴海洋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α值较大),海洋产业种类增加。但同时,各产业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时空交叉严重(β值较大),海洋产业总体技术水平较低(技术水平低下,在统一的工作领域势必造成矛盾加剧,即λ值较大),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等问题严重。随着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海洋产业之间的矛盾加剧,我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走综合管理的道路已确定无疑的。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完善的海洋经济信息管理系统,充分了解海洋经济的发展局势;建立健全的海洋经济综合管理的协调组织机构,从全局的角度解决跨行业问题;建立统一的海上执法队伍。

注释:

①本文将影响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因素简单缩减为“成本”与“收益”是有一定原因的,诺斯认为,“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是潜在利润大于创新成本,即有利可图”,本文实证部分牵涉到了加入产业组后成本高低的比较,这也可以认为是“有利可图”的一种变相。

参考文献:

[1]friedman d. evolutionary game in economics[j].econometrica,1991:637-666.

[2]jongen w.weibull.evolutionary game theory[m].the mit press,1996.

[3]陈艳,赵晓宏.我国海洋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及目标模式探讨[j].中国渔业经济,2006:28-30.

[4]蒋铁民.中国海洋区域经济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

[5]宁凌.海洋综合管理与政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滕祖文.海洋行政管理专题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

[7]徐质斌,牛福增.海洋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8]张辉.国际海洋法与我国的海洋管理体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27-30.

第2篇:海洋经济学论文范文

1新形势下传统海洋经济布局理论研究的局限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但海洋产业不断优化升级,海洋经济结构日趋合理,海洋经济正在向质量效益型转变[8]。现有海洋经济布局理论在海洋经济发展新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改变,其局限性也随着凸显。

1.1研究对象的改变目前,海洋经济布局的研究对象已逐渐由港口经济、临海经济进一步向深远海方向延伸和转变。回顾传统的经济布局理论,几乎全部集中于陆域经济布局。虽然部分陆域经济布局理论经优化调整后可用于指导海洋经济布局,但是其运行机制与表现形式并不完全相同[9]。与陆地相比,海洋具有多种特殊属性及特征,且其属性及特征随时间推移不断发生着变化。从空间属性上来说,陆域经济布局的基础为陆地,经济活动多集中于地表,地下也有少许分布。而海洋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圈层性和立体性。从圈层性来看,核心圈层为海洋,连接圈层为海岸带,外圈层为沿海地区;从立体性来看,涵盖海上、海面、海水水体、海床和底土。从资源属性来说,海洋具有丰富的空间资源、生物资源、海水资源、矿产资源、可再生能源等多种资源,是复合型的资源系统[10]。从环境条件来说,海洋经济布局往往要考虑更多环境因素,包括水文、气候、生物和初级生产力等,海洋环境承载能力限制着海洋经济活动的强度及规模,复杂而独特的环境增加了海洋经济布局的难度。从生态关系来说,海洋生物种群总量庞大且海洋生物间摄食关系更为复杂,加之海洋生态环境的立体性、流动性和兼容性等特征,海洋生态系统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更为繁杂。综上,海洋与陆地相比具有显著的特殊性,使陆域经济布局理论应用于海洋时会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1.2核心议题的改变不同时代的经济布局理论的核心议题是有差异的。在社会生产力及生产关系发生变化时,经济布局理论研究的重心随之转移,核心议题随之改变[11]。例如,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封建时代,农业生产是最重要的经济活动。经济布局理论以杜能1826年提出的农业区位理论为开端,之后的经济布局理论多为对其的发展和完善。农业区位理论服务于当时经济布局理论的核心议题———获取最大化的利润收入。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各类经济学理论的形成与快速发展,也推动了经济布局理论的新发展。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大工厂的出现为开端,人们开始了对于工业经济布局的关注,韦伯于1909年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期间商业贸易也在迅猛发展,费特尔(FrankFette)r于1924年发表的《市场区域的经济规律》被认为是商业区位论的代表作之一。经济布局理论继续发展与完善,至20世纪中叶经济布局理论体系已初步形成,形成了成本学派、市场学派、成本—市场学派、社会学派、行为学派等侧重点不同的经济布局理论派系[3]。总的来说,上述经济布局理论皆以经济效益作为其最关注的核心议题。数次技术革命使经济高速腾飞,而经济布局理论的发展则显得比较滞缓。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能力,信息传递方式、交通方式等的转变突破了原有经济布局理论所受到的限制,同时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自然环境的脆弱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人类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诉求。经济理论发展到现在,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经济空间布局理论的核心议题应当由过度追求经济效率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行转变。在海洋经济布局理论研究方面中,也存在一些亟待研究的新问题。例如,如何正确认识人海关系及其时空演进过程、驱动因素、协调发展模式;如何通过多种手段全面调整人海相互作用的机制、促进人海关系和谐发展[12]等。综上,现有海洋经济布局理论是由传统经济理论延伸发展而来,在核心议题上并没有及时转变,在对海洋进行指导时具有一定局限性。

1.3理性人假设的改变理性人假设是传统经济理论最基本的前提假设之一,然而近年来学界围绕理性人假设的讨论越来越多,诸多知名专家学者都提出了新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现实中的经济活动参与者不可能掌握完全信息,即所谓“理性人”在现实中一般是掌握不完全信息的有限理性人。事实上,普雷德(A.Pred)曾就所谓“理性人”不可能掌握完全信息,提出了行为矩阵理论,用来作为解释决策者和经济布局关系的一般描述模式。这类观点不仅在冲击传统经济学理论,也在冲击传统的海洋经济理论。其次,并非所有海洋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把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随着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当一部分经济人开始把环境成本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考量指标。经济活动参与者逐渐倾向于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为了发展经济不计一切生态环境所要付出的代价。再次,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社会责任感正在逐渐增强。在政府规制、宣传教导和社会约束下,个人思想水平普遍提高,经济活动参与者将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降低自身对社会造成的负外部性。综上,一旦传统海洋经济布局理论的基本假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适用性,或者说其指导作用必然会大打折扣。可以看到,现有海洋经济布局理论的局限性逐渐凸显。基于这三点,可归纳出现有海洋经济布局理论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海洋经济相关领域缺乏科学适用的海洋空间布局理论指导;现有海洋经济布局理论尚未对核心议题、基本假设等做出及时调整,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应该看到,当前海洋经济发展确实需要一套科学系统、与时俱进的新海洋空间布局理论方法来指导。

2海洋空间新布局理论框架

由上可知,现有海洋经济布局理论局限性日益凸显,构建海洋空间新布局理论不仅必要,而且迫切。应尽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海洋空间布局的概念、原则与方式,发展海洋空间新布局理论。

2.1海洋空间新布局理论概念的界定海洋空间新布局理论是在继承发展传统海洋经济布局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海洋空间资源环境属性为核心切入点,充分吸收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海洋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精髓,从平面布局、立体挖掘、数量规模、时间次序、生态系统五个角度出发,优化海洋空间布局,提高海洋资源配置效率,推进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人海可持续发展的一套系统海洋空间布局思想和方法。海洋空间新布局理论与传统海洋经济布局相关理论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继承发展与集成创新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研究方向看,传统的海洋经济布局理论主要关注产业布局和区域布局,以实现海洋经济效益最优化;而海洋空间新布局理论则依托海洋空间资源环境属性,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特征,通过平面布局、立体挖掘、数量规模、时间次序、生态系统等角度进行空间调整和优化,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整体效益最优化,以达到人海和谐的发展目标。(2)从学科基础看,传统海洋经济布局理论多是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传统陆域经济理论向海洋的延伸;而海洋空间新布局理论是在继承发展传统海洋经济布局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充分集成海洋学、生态学、工程学和生态系统理论等多学科精髓,形成系统的海洋空间优化布局和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方法体系。(3)从实际应用看,海洋空间新布局理论将突破传统海洋经济布局理论侧重于海洋产业宏观指导的局限性,将在项目用海布局、区域性围填海布局、海洋功能区划等具体操作层面上发挥理论指导作用。该理论将直接用于我国海洋管理实践,能为我国海域综合管理、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等国家战略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2.2海洋空间新布局理论的基本原则发展海洋空间新布局理论,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基本原则。(1)坚持统筹兼顾。进行海洋空间布局要坚持从大局出发,全面统筹兼顾近海空间布局与远海空间布局、浅海空间布局与深海空间布局;统筹兼顾国际、国内形势,应对国际环境变化,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统筹兼顾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合理确定海洋经济活动强度及规模,使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2)坚持创新引领。在海洋经济新常态下,海洋科学技术对于海洋空间布局的作用空前增强。海洋科学技术对于正确认知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统筹兼顾海洋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复杂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在进行海洋空间布局时,要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对相关海域进行全面了解,科学评估布局方案,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创新引领作用。(3)坚持人海和谐。人类在通过开展海洋经济活动满足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遵循海洋生态规律,尽可能保全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人类要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动性,调整自身的需求和行为,按照自然规律对海洋自然界进化进行合理引导,减少对海洋自然界进化的危害,加速人类所需海洋可再生资源迟缓的自发进化过程,实现人海和谐共处、协同进化[13]。

2.3海洋空间新布局的基本方式基于以上分析,海洋空间新布局理论拟通过平面布局、立体挖掘、数量规模、时序安排[14]和基于生态系统布局等方式对海洋空间进行配置。(1)从平面角度开展优化布局。即借鉴现有的海洋经济布局理论,从整体上把握海洋区域布局,综合考虑海洋经济活动及其产生的经济、社会等影响,从平面视角进行合理优化布局。从大尺度来讲,平面布局优化是指基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影响因素的考量,通过用海结构调整、布局整理和海域储备,合理确定或改进海域开发利用活动的海域平面分布情况;从小尺度来看,平面布局优化是指用海主体着力优化海域使用的平面布局安排与用海平面设计。(2)从立体的角度进行空间尺度的挖掘。某些海洋经济活动可以同时进行并且互不影响,甚至不同的海洋经济活动之间能够产生正效应,如相近立体层次之间存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则此相近层次间物质循环、能量传递与信息交流将具有更高的效率。因此,在平面平行布局的基础上,通过三维多层的空间挖掘技术,向海上、海面、海水水体、海床和底土进行立体兼容的海洋经济布局,根据不同海洋经济活动的特征形成立体化利用格局,可以对海洋空间进行更加充分地利用,发挥其独特的空间价值。(3)从数量规模的角度进行数量与强度的优化。这里的数量规模包括区域海洋经济活动的数量以及具体海洋经济活动的强度。一方面,海洋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存在着承载极限,当海洋经济活动的数量规模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将会使海洋原有的生态和资源禀赋遭到破坏。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活动具有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其布局阶段数量规模不同往往会导致未来效益不同。因此海洋空间新布局理论应以数量规模作为重要研究方向,综合考虑数量和规模引起的各种效应,并通过具体模型对海洋经济活动的数量规模进行合理约束,提高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4)从时间次序的角度对开发活动进行时间顺序的优化。时间次序包括不同海洋经济活动开展的先后次序,以及海洋经济活动进行的时长与频度。各项海洋经济活动都会不同程度对邻近海域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在该海洋区域进行的海洋经济活动,因此必须合理安排各项海洋经济活动的时间次序,科学调整海洋经济活动进行的时长与频度,从而实现海洋经济发展的整体最优目标。(5)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进行海洋空间布局的整体优化,这里的生态不仅表示生物学上生物与其周围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概念,也表示各细分系统之间相互融合、嵌套等复杂关系。海洋作为一个复杂而独特的生态系统,其内部生态关系及作用机制复杂,有必要正确认识这些复杂的生态关系和作用机制,加强对于海洋生态系统规律与海洋生态关系的认知研究,科学合理规划海洋经济活动,在满足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化生态效益,实现双向促进。

3结语

第3篇:海洋经济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和平崛起 国民 海洋意识 海权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本质的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逐渐提升,现在已经稳居世界前列,在国际经济和政治舞台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正走在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作为唯一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大国,中国的发展引起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注意和警惕,他们精心炮制了“中国”,宣扬中国的崛起会给周边国家和全世界带来威胁的观点,中国的国际环境一度很被动。为了应对这种现实,为国内经济发展、社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中国提出了“和平崛起”的观点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想成为强国,必须首先成为“海洋强国”。中国想实现“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目标,对海洋的掌控至关重要。而中国是传统的大陆文化国家,几千年来国家和国民的海洋意识都不是很强。想要实现“和平崛起”战略,我们必须要先成为海洋强国。想成为海洋强国首先要发展国民的海洋意识。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认识培养国民海洋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在“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下发展国民的海洋意识已成为我们强国之路的第一步。

1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

文化没有清晰的概念。但是不论文化的定义如何,其核心是价值观念。而海洋意识,实质上也是在海洋文化层面上讨论关于海洋的价值观,即对海洋及其价值的认识和追求这种价值的行为方式。笔者认为,海洋文化和大陆文化的最基本差异在于大陆文化更多是一种农牧文化,而海洋文化更多是商业文化。两种文化对民族特性、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乃至意识形态都有不同的影响。相对于大陆意识,海洋意识具有以下特点:

1.1重商意识

即重视物品在流通和交换过程中带来的利益的理念。尽管产品交换伴随着人类文明史,但商业作为一个重要社会行业,则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产生。在古代大陆型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始终占据绝对优势,商业活动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也因此扼制了商业意识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的“农为本商为末”观念即是此例。但在古代的地中海地区,地形的分割和当地物产的不足使海外贸易很早就成为社会的主业之一。

1.2冒险和进取精神

在工业革命以前,人类从事的海上谋生活动远较陆居者艰险。尤其是远洋航海贩运,可以用九死一生来形容。又因远洋贩运所带来的巨额利润,更诱使航海者不惧途中和异域的未知风险,不断开拓航路和市场。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求欲望强烈,非陆居者所能比拟。

1.3开放性和多元性

海外通商和海外谋生是海洋型社会存在的基础,社会对人流和物流的开放是其存在的基本条件。海洋意识既崇尚不断从异域和异质文化中汲取物质和精神营养,也激励人们的海外迁徙活动和较少限制外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视商品和人口的流动为常态,与“安土重迁”和“闭关锁国”的大陆型社会意识有较大的差异。

2海洋战略与“和平崛起”战略的关系

纵观几千年的中国的社会发展历史,大陆经济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主要的组成部分,而中国的文化也主要以农耕文化为代表。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国民,大多认为只需要土地就可以养活老百姓、维护好统治。可以说数千年来,无论朝代如何更迭,中国一直实行的是以大陆经济为主要国民经济组成部分的“大陆战略”。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也一直是世界上国民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但是,我们要承认的是,这种对陆地的重视、对海洋的忽视,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兴盛的根本原因,也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对海洋、对海洋力量的不重视,中国逐渐落后,从世界大国被淘汰。而近代的世界强国,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他们的崛起都是依靠海洋。海洋给他们带来丰富的资源,他们利用海洋的资源发展自己,然后利用自己的海洋优势地位侵略其他国家,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自己更大的发展。中国不会采取侵略别人的手段来发展自己,但是在21世纪的现实条件下,中国想要实现“和平崛起”的国家战略,实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大陆战略”转向“海洋战略”已经成为必由之路。

从“大陆战略”向“海洋战略”转变,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海洋强国,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必要的战略转型,这是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需要,也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有深刻的内在必要性。

2.1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促使中国实行“海洋战略”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和贸易交流肯定会越来越频繁。而在所有的对外贸易中,海洋贸易的比重最大,其比例远远高于航空贸易和陆地贸易。海洋贸易占主要地位是有深刻原因的:一是地球海洋面积要远大于陆地面积,这导致海洋贸易的比重要远大于陆地贸易;第二是海洋运输的成本要比航空贸易的成本小很多,这造成海洋贸易的比重要远高于航空贸易。海洋贸易对于对外贸易的重要性,以及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要求中国必须走向海洋。

2.2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促使中国实行“海洋战略”

中国现在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需求国。能源问题早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能源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源安全问题。能源安全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能源的安全运输;另一个是能源的储备。能源的进口也属于对外贸易的一个部分,能源进口的运输的主要方式就是海运。另外一个是能源的储备,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世界上大部分陆地的资源都开采殆尽,想要发展,我们必须依靠海洋,从海洋中获取资源,从海洋中获得发展。因而发展“海洋战略”,成为海洋强国是解决能源问题,特别是能源安全问题的必要条件。

2.3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促使中国实行“海洋战略”

现在中国国民的海洋意识非常薄弱。中国人大多都知道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有多大的海洋国土。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等国际法律和文件,中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和几千公里漫长的海岸线,中国还拥有太平洋底7.5万平方公里区域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海洋也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作为唯一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引起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强烈警惕和反应,他们不仅炮制了“中国”,还从各个方面给中国掣肘,幻想延缓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中国的国际安全形势,特别是海洋国土的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必须要承认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是海洋实力还不够强大。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促使中国必须转向“海洋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海洋强国。

3发展海洋文化,提高国民海洋意识

上面我们已经证明:实行“海洋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海洋强国,是中国发展的内在必要要求决定的,也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战略的重要条件和必由之路。而想顺利成为海洋强国,让中国的老百姓认识和重视海洋,让老百姓认识到海洋是中国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海洋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发展海洋文化、提高国民海洋意识是实现上述的重要保证。现在中国老百姓的国民海洋意识是很差的。几千的陆地经济和农耕文化造成了这样的现状,想要提升国民的海洋意识,我们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和多层次的进行教育和普及。

3.1正确战略规划,加强政府导向,培育国民的海洋意识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想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就必须要走向海洋,实行“海洋战略”,从基础做起,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海洋强国。国家已经提出要通过健全与海洋相关的法律、制定和完善具体的国家海洋战略、积极发展和强大自己的海洋军事和经济力量、对国家所属的海洋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来实现海洋强国的梦想。培育国民海洋意识是实现海洋强国梦的基础工作。

做好培养国民海洋意识的培育工作,首先要从国家层面上做好详细的战略规划,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做好政策导向。国家在某些事务上的立场、政策、观点和行为,会对该国国民在该事务上的意识和看法产生直接的影响。因而,中国政府在海洋事务上的战略、各级政府在海洋意识教育上的政策导向也会对国民海洋意识的培养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政府特性决定了民族海洋意识形成及发展趋势,政府的政策导向将引领民族海洋意识的发展,政府对海洋事业的关注和投入将成为国民海洋意识不断增强的加速器和动力源。我们首先从国家层面做好培育国民海洋意识的整体战略规划,为培育工作搭好平台的结果;而各级政府应该有意识的加强政策导向,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宣传和教育来培养和提升普通老百姓的海洋意识。尤其是沿海地区,本来祖辈们对海洋的探索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我们缺乏荷兰那种把自己的海洋意识,通过免费的体验教育(每天都有自愿者在船甲板上给孩子介绍20世纪,船员们的生活,在体验中了解历史了解自己的祖先,了解海洋)来一代代的传承。

3.2加强海洋高等教育,建立海洋事务综合人才的培养机制

海洋事务设计各个领域经济、军事、外交等等,因而需要的是大批的海洋综合人才。我们要建设成为海洋强国,培育普通国民的海洋意识是基础,可以认为是打地基,而培养海洋综合人才则是该地面上的建筑。没有建筑,只有地基是无法让人居住的。同样的道理,没有大批的海洋综合人才处理国家的海洋事务,国民的海洋意识培育的再好也没有用。

中国的海洋领土有300多万平方公里,还有7.5万平方公里的海底勘探权和开采权,加上几千公里海岸线,因此我们需要大批的海洋事务综合人才来管理和处理海洋事务。所以,为了能有个安全舒适的家居住,除了打好地基之外,我们还要花大力气盖好地面建筑。我们要加强海洋的高等教育,国家应该加大对海洋类高校和海洋类学科建设的支持与引导,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海洋综合人才培养的摇篮。同时,有了这些人才培育的基地,这种效应可以从上到下的传递,成为增长国民海洋意识的种子。

3.3展开多种形式的海洋知识渗透,让国民的生活充满海洋的气息

培养国民海洋意识,我们需要创造其形成与发展相适应的“海洋氛围”,展开多种形式的海洋知识渗透。主流媒体海洋理论的传播、对国家海洋战略的阐释;政府海洋制度的建设与海洋政策的实施、国内国际海事活动的组织与引导;民间海洋研究机构普遍设立与研究活动的广泛展开;多样化普及海洋知识的书刊的推广、丰富多彩海洋广告文化的培植;航海竞赛、海洋旅游、海洋探险等情景参与活动的推广等等,必将让国民的生活充满海的气息,在生活中养成海洋意识,在海洋意识中积极生活。

4.结语

“和平崛起”是中国的国家战略,是中国实现民族崛起和国家复兴的必由之路。而成为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经济是实现“和平崛起”国家战略的必由之路。要成为海洋强国,我们必须要从基础做起,积极培育国民的海洋意识,培养海洋综合人才。我们坚信,中国的崛起就在前方!

参考文献:

[1]叶世明.文化自觉与中国现实海洋文化价值取向的思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18.

[2]冯梁.论21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深刻内涵与地位作用[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1): 74.

[3]孙志辉.提高海洋意识繁荣海洋文化[J].求是, 2008(5):54.

[4]段桂霞.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海洋意识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5.

[5]张德华,冯梁,颜家坤.中华民族海洋意识影响因素探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3):85.

[6]顾兴斌,张杨.论中国的海洋意识与和平崛起[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2):16.

[7]叶云飞.试论海洋类高校学生海洋文化素养的培育[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4):97

[8]刘新华.海权优先:当代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J].社会科学,2008(07):56.

[9]胡启生.海洋秩序与民族国家:海洋政治地理视角中的民族国家构建分析[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85-102.

[10]殷克东,卫梦星,孟昭苏.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与演变[J].经济师,2009(04)8.

第4篇:海洋经济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学案例;效率评价;DEAP软件

在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式弊病日益显现。在数学教学中,剥离了实际背景的概念和理论导致教学内容过于抽象,造成了很多学生“学不会、用不了”的尴尬局面。同时,计算机技术在数学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远没有在其他领域中活跃。因此解决目前数学教育中存在问题的着眼点可以有两方面:一是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理论联系实际,案例设计应具有实际背景;二是借助计算机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复杂运算,推动数学教育源于实践再回到实践。借助它可以指导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温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通过创造性的研究形成一个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完整方案。这样一个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也有利于让学生真正从实际运用中掌握和体现自己所学的知识。

案例的编制与更新是案例教学成功的保障。一个好的案例应该能反映最新的研究动向与研究方法,这样才能让同学学到最新的知识,培养最有用的能力。一个好的案例应该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的开展研究性教学,更好地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从案例教学中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研究经历和感悟。

在陆域资源日益不足的今天,开发海洋正在逐渐

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急需大批人才从事海洋方面的研究,但目前能为数学专业学生所用的以海洋经济为背景的教学案例几乎没有,笔者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将数学、经济学与计算机软件相结合的关于海洋经济效率评价的教学案例,并对其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以开拓与丰富用数学研究海洋的教学案例,藉此引导更多数学专业学生投身于海洋方面的研究。

1 案例设计的指导思想

我们认为目前的大学教育模式没有能够将大学生的创新潜力诱导、发挥出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导和压制。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通过设计适当的案例,将基于讲授的教学模式改变到基于项目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上来,让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主动的学习,提高能力和素质。

基于这样的考虑,根据我校海洋研究的特色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数学基础较好的特点,结合该专业很大一部分同学对于经济研究的兴趣,我们因势利导,依托“经济数学与建模”课程设计教学案例,努力使其既能激发同学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又有利于形成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数学、经济学与海洋研究相结合的专业教学特色。

已有的研究实践表明,系统评价技术是立足于运

基金项目:上海海洋大学200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A-0211-09-0300);上海海洋大学2009年度校级重点建设课程项目(A-2600-10-0066);上海海洋大学2010年度重点建设高水平综合教育选修课程项目(沪海洋教[2010]14号)。

作者简介:郑奕,男,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数学与资源经济管理。

用各种数学模型对复杂的经济、技术和社会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的新兴交叉学科。因此我们选取以评价技术为核心组织案例教学,籍此将数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知识相联系,构成一个知识交叉的平台供学生一展身手。

鉴于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和现代计算手段的改进,评价技术的研究正在不断的深入,评价方法也越来越多。在众多的评价方法中,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作为一种较新的分析工具,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决策分析与技术评价领域的一种常用而且重要的研究手段,其在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分析与可持续发展评价等方面都已有较成功的运用[1],而且它既能用于数据较少的单个投入产出系统的评价,也能用于多投入多产出系统的评价,对所能获得数据的要求较低。故我们在案例设计中,着重向同学推荐数据包络分析技术以及相应的计算软件――DEAP软件,并以海洋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为背景,设计具体案例组织教学,目的是使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能充分发挥数学基础较好的特长,提高分析海洋信息的能力。并以此激发同学进一步投身海洋研究的热情,既为国家海洋经济建设培养急需的优秀人才,为专业特色的创建提供一个抓手,也可以提高学生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2 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在这个案例教学中,我们首先在课堂教学中介绍案例可以用到的理论方法与软件,以及案例的实际背景和有关数据资料,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对评价方法进行思考与讨论,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进一步给出我们自己实际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以及相应的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供学生参考,使学生能够了解问题研究的完整过程,以利于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具体实施过程概述如下。

2.1 方法与软件

由Charnes、Cooper和Rhodes在1978年首先提出的DEA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以线性规划理论为依据的求解最优解的方法,它能在给定一系列的限制条件下,找到最优的生产边界。DEA方法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DMU),在每个决策单元中含有K种投入和M种产出。DEA理论认为:N个决策单元在规模收益不变(constant returns for scale,CRS)的条件下,对第i个决策单元(i为1, 2,…,N)可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如下:

Max,λФ

s.t. Фyi + Yλ≥0

xi-Xλ≥0

λ≥0 ---------(1)

这里λ是一个N×1的常向量,Ф代表了在投入条件给定的情形下,第i个决策单元在产出方面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增长比例,1≤Ф

当决策单元N个数较大时,DEA模型的求解比较困难。为此新英格兰大学经济系Tim Coelli教授研制开发了DEAP软件2.1版。该软件可用于分析多投入和多产出情形下的包络边界。它既可以在规模收益不变条件下,也可以在规模收益增加或减少的条件下求解投入方向或产出方向的最优值。DEAP软件包含了可执行文件、启动文件、数据文件、命令文件和输出文件等5个文件,其启动文件是一个含有用户可以修改但也可以不必变化的关键参数值的文件,而数据文件和命令文件则是用户在运行该软件前必须首先建立的两个文件,输出文件是该软件在运行时自己创立的,其将所有的运算结果都自动储存在该文件中。DEAP软件运行于Windows环境中,是一款适用范围较广且比较容易上手的软件,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掌握,比较适合在案例教学中使用,可以让同学有更多的时间着重于案例问题本身的思考。

2.2 背景与资料

一般认为,按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分类标准划分海洋产业,可把海洋产业划分为海洋第一产业、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海洋第一产业是指生产活动以直接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为特征的产业,包括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和海涂围垦。海洋第二产业是指生产活动以对海洋资源的加工和再加工为特征的产业,包括海洋工业和海洋建筑业,即海水制盐、船舶制造、深海采矿、海洋能源开发、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工程。海洋第三产业是指生产活动以提供非物质财富为特征的产业,包括海洋运输、滨海旅游、海洋科技教育和贸易及海洋综合服务业[3]。

在教学案例中,我们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3]整理得到2007年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有关投入产出指标如表1,我们要求学生利用这些数据,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评价沿海地区的地区经济与海洋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分析地区经济与海洋经济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采用其他评价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并给出加快沿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同时,鼓励学生课外延伸阅读DEA及其他评价理论,利用该案例的研究方法对自己感兴趣领域的问题进行评价研究,并给出相应的分析过程与研究结果。

2.3 结果与分析

对本问题的评价可以有多种方法,学生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选择层次分析评价法、因子分析评价法等。但我们在案例教学中作为一种推荐的方法,要

求同学认识并掌握用DEA法进行评价,并鼓励同学在此基础上,将DEA法的评价结果与自己所知道的其他方法进行比较,以分析各种方法的长处与不足。作为对学生的启迪与一个范例,在案例教学中提供了我们用DEA法对这个问题进行评价与分析的主要过程。

我们以地区生产总值为产出指标,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各地区年底就业人员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和用水总量为投入指标,根据数据包络分析(DEA)理论,使用DEAP软件计算全国沿海11省市地区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可得计算结果为表2第二行“地区经济投入产出效率”中的值。

为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海洋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以海洋生产总值为产出指标,以涉海就业人员总数和至2007年底确权海域面积为投入指标,同样根据数据包络分析法由DEAP软件可计算全国沿海11省市海洋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计算结果为表2最后一行“海洋经济投入产出效率”中的值。

下面根据计算结果对所给案例进行分析。

根据表2的计算结果,可将沿海各省市地区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和海洋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由高到低进行排名,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我国沿海11省市中,地区经济投入产出效率排名列前六位的,海洋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也大都位于前六位内。说明地区经济的产出效率与海洋经济的产出效率存在相互联系,可以初步推断地区经济与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相互促进作用。

以长三角两省一市为例进行具体分析。由表2可见,上海、江苏和浙江地区经济的产出相对效率相差并不大,但其海洋经济的产出相对效率相差却比较大,尤其是浙江,海洋经济产出效率较低。进一步分析浙江海洋产业的结构可以发现:原因主要是由于浙江海洋产业中第一产业的比重较大,其产值占海洋产业的产值达到7.4%,由于海洋渔业资源的枯竭和国家对于渔业资源的保护政策,使海洋捕捞的效率较低因而拖累了整个海洋产业效率。相反,海洋经济投入产出效率最高的上海,其海洋第一产业的产值仅占海洋产业总产值0.1%,故其对海洋产业效率的影响就比较小。表3中另一个较显著的例外河北也存在同样的情况,由于其海洋产业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不大,仅1.9%,因此其海洋投入产出效率的排名较靠前。

这些分析表明,海洋经济发展的效率除了受地区经济的影响之外,还与海洋产业结构有关。因此沿海各地在发展海洋经济中,注意调整海洋产业结构,提高本地区海洋产业的效率。

基于上述研究,可以初步得出结论:1)地区经济优势是海洋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2)积极改善海洋产业结构,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案例教学实践的思考

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我们发现选择与使用适当的案例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而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应该具备以下四个要素。

3.1 真实性

教学案例不应该是从书斋里闭门造车生产出来的,也不能是从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虚构出来的,而是来源于实际研究。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往往是教师通过自己的研究对某个具体问题的来龙去脉有比较透彻的理解,总结其精华形成的。这样的案例教学可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研究这样的教学案例也就会有真实的体会。如本案例就是来源于教师自身海洋经济研究的实践,教师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研究积累,对问题的产生、背景与意义有较深刻的认识,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案例研究中重新体验研究的整个过程,给学生一种享受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乐趣。

3.2 普遍性

教学案例所讨论的理论与方法应该具有普遍性,即应该有较广泛的应用。这样才容易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产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如本案例讨论的综合评价技术,经过近40年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了推广与使用。特别是案例中重点推荐的DEA方法,在银行管理、金融分析、财务管理以及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可以检索到的有关DEA方法的国内外学术论文已有近万篇,学生很容易找到其感兴趣的应用案例进行延伸阅读,有利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和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开放性

教学案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教学中应该有可以引发争议的空间,这样便于讨论,不能过于封闭简单,不能只有一个成功的经验或具体的做法,让人觉得无话可说。教学案例可以建立在较复杂问题的情境上,可以有多种选择需要进行判断,做出决策。本案例选择海洋经济系统进行评价,就是考虑到作为这样一个复杂系统,即使仅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也可以有多种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灰色系统理论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判别分析法和本文介绍的基于DEAP软件的DEA法等,而且不同方法的评价结果会有所不同,有引发争议并进行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3.4 针对性

教学案例要有针对性。这一方面是指案例的编制要符合当前研究实践的需要,注意能够利用特有的优势,发挥特定专业学生的特长,有利于专业特色的形成;另一方面要求案例的编制要针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学生关心的、想了解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可以学以致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本案例的编制就是鉴于当前海洋研究已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而我校作为一所海洋大学在海洋研究方面已有一定的积累,因此结合

我校信息与计算专业的同学有较好的数学基础与软件知识的实际,通过案例教学将数学、计算机与海洋研究相结合有利于促进我校该专业的专业特色的形成。同时,鉴于该专业许多学生对经济研究感兴趣,该案例选择了与海洋经济方面的研究相结合,使同学通过这个案例的研究,掌握数学方法及相应软件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有利于同学在自己感兴趣的具体问题中以用促学。

4 结语

尽管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但案例本身不能构成一门课,教师和学生在一起才能构成一门课。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应强调讨论和分析是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具体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为了探讨出该案例的标准答案。就是说,案例是工具,而利用案例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马占新. 数据包络模型与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

[2] Coelli T.J. Recent developments in frontier modeling and efficiency measurement[J].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e Economics,1995,39(3):219-245.

[3] 国家海洋局. 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8[M].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31-110.

Preparation for a Teaching Case Based on the DEAP Software

ZHENG Yi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China)

第5篇:海洋经济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海洋综合管理 体系创新 陆海统筹 集成管理

中图分类号:P711 文献标识码:A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各国对海洋管理基本概念的理解经历了80多年的实践与理论探索。回顾国内外海洋综合管理实践与理论,我们不得不把目光移到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丰富的海洋管理实践中提出了最初的海洋管理理论。1972年美国颁布了《海岸带管理法》,标志着海洋管理已成为国家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随后各国不断加以丰富,相继提出了海洋管理法规、条例和政策。1993年,《世界海岸大会宣言》指出,沿海国家实F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是对海岸带实施综合管理,也是解决海岸区域的有效对策。

1.中美海洋管理范围、类型与手段比较

在阿姆斯特朗和赖纳合作完成的《美国海洋管理》一书中,海洋管理被看作是将某一海域的海洋资源、海况及人类活动加以统筹考虑的特定空间的管理活动。随着海洋科技尤其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海洋开发利用实践活动不断加强,海洋管理的内容有了很大的扩展。如美国对自然区域海洋管理范围的理解,经历了包括自然部分、管理部分、管辖部分三大范围不断深化的过程,其中最基本的是自然部分,即表层水、水体、海床、底土;又如从海洋管理层次与类型对海洋管理的理解不断拓展,将海洋管理明晰为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水域管理等等,以此为依据分别制定了一系列区域性海洋法律制度。

在我国,海洋管理范围有哪些?海洋管理的类型有哪些?海洋管理的手段有哪些?同样困惑着我国海洋实际部门和学术界。尽管我们经过了30多年海洋管理实践与理论的不断探索,并已初步形成自己的海洋管理体系,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鹿守本1998年认为,在开发、利用、保护、权益、研究海洋事业等活动所发生的指挥、协调、控制及执行实施总体过程中产生的行政与非行政的一般职能,就是海洋管理。管华诗、王曙光2003年主张,海洋管理是指政府以及海洋开发主体对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海洋权益等进行的调查、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工作。

与美国相比,我国海洋管理所包括的范围、类型和手段有较大差别。一方面,是由于中美两国历史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基础、政治经济体制等有较大差别,另一方面,主要是海洋技术、海洋管理权限、海洋管理机制等有较大差别。

2.传统与现代海洋管理内容、对象、方法和特征比较

现代海洋管理与传统海洋管理相比较,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内容?目前海洋管理部门和理论界尚无定论,主要反映在海洋管理的具体内容上有不同见解。

传统海洋管理,是指国家海洋行政机构对海洋的管理,是单纯的行政管理。随着时展,人类社会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程度与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海洋的依赖日益增加,而且由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特殊性、海洋比陆地有更多的不可抗力,决定了海洋管理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系统性。近百年海洋环境日益恶化,生态资源逐步枯竭、海洋灾害发生频率不断增加等现象足以说明,现代海洋管理必须突破传统海洋管理的局限,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海洋综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各涉海部门的利益调整,不仅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深化完善,而且急需培养一批熟悉海洋综合管理的人才队伍。海洋综合管理人才队伍是海洋管理的核心,关系到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成败。只有造就一批政治素质高、政策性强、业务知识面宽、具有国际视野、熟悉海洋管理规律、具有战略头脑、开拓进取、善于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海洋综合管理人才队伍,才能适应21世纪中国海洋事业迅猛发展的需要,使我国由海洋大国变成海洋强国。

3.我国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创新的主要内容

现代海洋管理的实践和理论不断拓展,客观上要求我国海洋综合管理的内容不断拓展和创新。将海洋权益管理、海洋战略管理、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管理、海洋人力资源管理、海洋科技管理、海洋信息管理、海洋安全管理、陆海统筹管理、海洋区域管理、海洋管理组织等,作为创新与完善我国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3.1 海洋权益管理

海洋权的产生与发展,在全球沿海各国和地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工业化、全球化以来,海洋权益的内容不断丰富,海洋权益管理不断加强。随着国际海洋法的不断丰富,国际海洋法规和现代海洋权益制度不断完善。中国海洋法制建设水平亟须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越来大的声音。在海洋权益的维权管理及海洋权益法制管理方面,沿海各国和地区对海洋维权管理的原则越来越明晰。海洋执法在维护所管辖海域海洋权益,海洋司法在解决国际海事纠纷和海上划界争议等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全球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上,尽管存在不少分歧,但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国际公约继续发挥作用。

3.2海洋战略管理

海洋战略及其管理决定了一国和地区海洋管理的顶层设计水平,也决定了海洋管理的基本走向。不同社会环境、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等,产生不同类型的海洋战略及其管理模式。海洋战略管理体系,由海洋经济战略、海洋政治战略、海洋军事战略、海洋社会战略、海洋文化战略、海洋科技战略、海洋生态战略、海洋环境保护战略、海洋安全战略等内容构成。我国海洋战略管理必须改变长期存在的重陆地、轻海洋,重近海、轻远洋的传统观念,树立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海洋强国战略管理、陆海统筹战略管理、海洋安全战略管理、“一带一路”战略管理等观念并付诸实施,形成全球视野的海洋战略管理体系。

3.3 海洋资源管理

科学界定海洋资源管理的分类方法,认识海洋资源管理的本质和特性,选择科学合理的开发模式和海洋资源管理制度。

3.4 海洋环境管理

科学界定海洋环境管理的原则和任务,分析海洋环境污染行为。在比较中外海洋环境管理实践活动基础上,加强各级政府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保国际合作、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方面的管理。

3.5 海洋人力资源管理

分析海洋人力资源海洋产业管理。明确海洋产业管理的形式、分类及其演进阶段,加强海洋产业组织管理、产业规模管理的职能、内容、途径,克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我国海洋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3.6海洋科技管理

明确海洋科技管理的原则、特性,分析影响海洋科技产业化的因素,完善海洋科技研发与应用、组织管理、应用管理,提出海洋科技产业化管理内容与方式,加速海洋科技产业化。

3.7 海洋信息管理

明确海洋信息管理战略在海洋信息用户培育与管理、海洋信息管理在海洋开发事业中的作用;分析制约我国海洋信息管理的相关因素、问题及解决措施,明确海洋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的技术基础与实现途径。

3.8海洋安全管理

认识国家海洋权益安全管理的价值,分析我国海洋权益安全和海洋权益安全管理现状,从国家海洋经济安全管理、政治军事安全管理、生态环境安全管理、社会安全管理等角度,完善海洋安全支撑理论、海洋强国目标取向和海洋安全推进策略等。

3.9 陆海统筹管理

明确陆海统筹管理的地位、背景、价值、必然性与相关理论,陆海统筹创建海域经济带的时代背景、全程路线图解、战略价值认定、综合优势支撑用现存难点,制定陆海统筹管理的内容、陆海两域规划衔接、陆海两域资源配置、陆海两域产业结构整合、陆海两域科技研发、陆海两域基础设施建设、陆海两域交通网络完善、陆海两域环境整治、陆海两域金融市场和对外开放体系建设等规划及对策。

3.10 海洋区域管理

提出海洋区域管理的原则、目标、任务,明确海岸带、海岛和海域使用管理的目标、任务、原则、手段,分析世界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海岸带、海岛和海域使用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借鉴作用;拓展大陆架以外公海、两极等的外海管理,明确内海与外海管理的目标与任务、外海管理的主要措施,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运用于外海管理。

3.11海洋管理组织

分析海洋管理组织的属性、海洋管理组织结构基础、类型、设计、差异等,认识全球海洋管理冲突,海洋管理组织在国际关系协调中的作用,海洋管理沟通机制和谈判过程和海洋管理组织变革管理。

在回顾我国海洋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历程,分析我国海洋管理体制创新的难点问题和国际海洋管理体制创新趋势基础上,研究我国现代海洋管理体制创新的目的、原则和模式,提出我国海洋管理体制创新的总体要求、思路和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1] 朱坚真.中国海洋发展重大问题研究[M].青岛:海洋出版社,2015.

[2] 马汉.海权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王琪.海洋管理――从理念到制度[M].青岛:海洋出版社,2007.

[4] 李百齐,全永波.蓝色国土的管理制度[M].青岛:海洋出版社,2008.

[5] 鹿守本.海洋综合管理及其基本任务[J].海洋开发与管理,1998,(3).

[6] 江红义.海洋综合管理研究述评[J].传承:学术理论版,2011,(25).

[7] 帅学明,朱坚真.海洋综合管理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8] 管华诗,王曙光.海洋管理概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3.

[9] 彼德・里基兹.海洋综合管理的有关问题[J].海洋信息,1998,(1)

[10]吴清峰,唐朱昌.基于生态系统方法的海洋综合管理研究――欧盟海洋战略框架指令分析[J].生态经济,2014,(01).

[11]王学俭.探索基于海洋政府管理的一部研究力作――《政府海洋管理研究》述评[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 28(1).

[12]全永波.海洋管理W[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13]董瑞华.中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机制研究――基于演化博弈论的视角[J].时代经贸,2011,(2).

[14]赵伟.我国海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硕士论文)[D].烟台大学,2014.

[15]吕彩霞.海域使用制度与海洋综合管理[J].太平洋学报,1999,(04).

[16]张润秋.海洋管理概论[M].青岛:海洋出版社,2013.

[17]陈吉祥.我国海洋综合管理发展思路探析(硕士论文)[D].中国海洋大学,2009.

[18]崔凤,王启顺.海洋管理的社会学阐释[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第6篇:海洋经济学论文范文

1.2竞争力与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概念

竞争力是指与此同类对象比较相互竞争的能力。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与竞争力相关的包括城市竞争力、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区域经济竞争力等。目前研究竞争力的文章大多以美国经济学家迈克•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为依据。国家竞争力理论也被称为波特的钻石理论。波特的钻石理论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有4个因素,分别为:①生产要素,包括天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和基础设施;②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③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主要指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④企业的战略、企业结构和竞争对手。关于竞争力,直观的理解可定义为竞争主体之间在争夺一个或多个竞争对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海洋经济竞争力是指不同研究对象包括区域层面、省份或者国家层面对比中突出的海洋经济方面的竞争能力。在不同阶段海洋经济竞争力有不同的表现。在海洋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以海洋经济产品成本作为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海洋经济竞争力强弱主要取决于因资源禀赋或其他生产要素而构成的成本优势。在海洋经济的发展阶段,海洋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海洋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作为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到现今,资源禀赋的优势、技术的优势、经济资源和要素分工协作所构成的体系,以及制度所营造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潜能发挥环境的共同协同,成为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2海洋经济竞争力影响因素

影响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样的,包括海洋资源禀赋、技术进步、海洋科技人才、区域经济、政府制度文化、政策环境等。根据波特钻石模型的理论,结合海洋经济的自身特点和实际,将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技术影响力、资源影响力、市场影响力、经济实力影响力和政策制度影响力。不同影响力的共同作用能够对海洋经济竞争力产生根本性和结构性的变化。技术影响力主要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分析现有科学技术水平、海洋科技人才以及培育科技人才和进行技术创新的组织制度。政策制度影响力主要从海洋产业组织、政策环境、制度文化等方面展现。

2.1技术影响力

在世界沿海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今天,海洋竞争的本质已从海洋资源的竞争,转变为海洋技术的竞争。据有关专家统计,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已达到80%左右。正是随着海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应用,推动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壮大,促使海洋产业从传统海洋经济阶段向知识海洋经济阶段的转变。例如浙江省的海洋矿业、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业均是在21世纪才起步发展起来的。同时,高科技的应用使海洋产业中的传统产业得到了不断改造,由于海洋生物、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开发、环境工程和资源管理等技术在苗种培育、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开发应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方式发生战略性改变,形成了海水增养殖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在高新技术支撑下发展的海洋服务业必将迅速成为新的海洋经济支柱产业。沿海国家或地区海洋科学技术的竞争,归结到底还是海洋高科技人才的竞争。海洋科技人才的年龄构成、身体素质、思想观念、科学和技术素养等,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形成。海洋科学技术发明及技术创新应用都必须以人才为载体,而能够真正培育海洋科技人才进行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就要有完善的、协同的组织制度作为培育科技人才的摇篮。技术影响力是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而这种影响需要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下,通过海洋科技人才以及培育科技人才的组织制度共同协同才能实现。

2.2资源影响力

海洋拥有丰富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空间资源和海洋景观资源。正是基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海洋产业。而随着海洋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就需更深层次,由此产生了海洋油气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新兴海洋产业以及海洋科研教育服务业。随着经济全球化,沿海地区对海洋资源的直接依赖程度不断减弱,但是海洋资源仍然是海洋经济竞争力形成与提升的根本。一个地区或国家海洋资源的丰裕程度是决定着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升的空间容量和基础的关键。

2.3市场影响力

在经济层面上,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反应在市场需求上。竞争力所反映出的是比较优势。若某一海洋产业在区域之间或国家直接的比较中地位最高,则社会对该区域的海洋资源及其产品和服务需求就最大,其所在的市场份额就高,市场占有率有就大,则表示该区域的海洋经济产业具有相对竞争优势。而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在海洋经济体系中所处的海洋地理位置、周边国家和地区格局等也影响区域市场的容量。随着交通信息业的迅猛发展,区位的影响逐渐弱化,但优越的区位可以提高海洋资源流向的影响力。市场影响力最终反映出海洋资源及其产业和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反映出该海洋产业可持续的竞争力,是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动力和源泉。

2.4经济实力影响力

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自身的经济实力对该国家或地区在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影响非常重要。沿海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决定着该区域在海洋经济领域的投融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资本的投入来体现[4]。无论是海洋人才的培养、海洋产业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海洋产业固定资产的投资都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没有资本的投入,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海洋科学技术研发都无从谈起。因此,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是该区域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基础和准备。

2.5政策制度影响力

一个沿海国家的海洋战略和政策能够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一个地区能够在国家的海洋战略和政策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海洋资源,制定适宜的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把资本投入海洋科技研发、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引进等项目上,促进主导海洋产业群的形成,从而提高海洋经济竞争力。海洋企业在国家和地区海洋发展战略政策的引导下,制定企业发展方向,结合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提供有竞争力的海洋产品与服务。适宜的政策制度最终会优化海洋资源配置,建立鼓励海洋科技人才进行技术研发创新的制度,最终影响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的政策制度是该区域海洋经济竞争力可持续提升的根本。技术、资源、市场、资本都需要政策制度的引导,才能实现优化配置,并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3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

随着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海洋经济理论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海洋经济竞争力的评价研究是对海洋经济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探讨。要构建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首先要确定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反映经济竞争力的指标通常由经济总量及增长、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3个方面来体现。经济总量及增长主要从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来衡量,既要选取总量指标,又要选取人均指标,总量指标与区域大小有关,但可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实力;人均指标与区域大小无关,可消除因为区域大小不同而带来的影响,反映该区域人均的经济水平。而经济结构的研究重点应当是第三产业。海洋经济竞争力就是利用一系列指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数学方法进行科学整理,得出的能全面反映海洋经济基础、海洋经济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海洋经济发展潜力的综合性指标。海洋经济竞争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海洋经济竞争力包括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海洋科技等诸多子系统竞争力之总和。狭义的海洋经济竞争力则仅仅指除去海洋科技、海洋环境、社会发展、区域经济等因子之后的海洋经济实力与海洋经济的资源推动力,它主要体现在所有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的经济竞争力之总和上。本文所研究的海洋经济竞争力主要指狭义的海洋经济竞争力。根据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设定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包括4个方面,分别为海洋经济总量、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海洋经济结构和海洋经济推动力4个要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海洋经济竞争力是由这4个要素综合分析评价。每个要素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海洋经济状况。

(1)海洋经济总量是反映海洋经济水平和动态的宏观数量指标,评价海洋经济总量的指标主要包括海洋经济总产值、海洋经济增加值、海洋经济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海洋经济总量是从宏观层面定量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强弱。这些指标有共同的特性,即数值越大越能体现海洋经济竞争力的高低。当然海洋经济总量不是孤立的,其受到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也是各个海洋产业发展水平的汇总。而海洋经济推动力则直接决定着潜在的海洋经济总量水平。另外,单一的海洋经济总量在体现海洋经济竞争力上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经济总量指标一般是绝对数,尽管一个小国或地区的海洋经济总量水平比不上一个大国或地区,但其海洋经济竞争力的相对指标并不一定比大国或地区弱。所以在应用海洋经济总量分析海洋经济竞争力时要充分考虑其相对水平。

(2)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是从各个产业的围观角度对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定量描述。主要海洋产业指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电力、海洋船舶业、海水利用业等。这些海洋产业基本包括了海洋经济的各个主导产业,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海洋经济竞争力主要看其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海洋货物运输量、海洋产业生产总值、海洋渔业收入、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等指标可以较好反映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状况。各个海洋产业的具体发展水平指标能很好地体现一国或一个地区海洋经济内部具体实力状况[6],能反映其海洋经济的优势产业和劣势产业,对海洋经济竞争力是一个具体的微观描述。

(3)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海洋经济结构是海洋部门的经济结构,海洋经济结构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海洋经济结构也是海洋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海洋经济结构是从质的角度对海洋经济的一个描述。标志着海洋产业由传统的海洋产业向现代海洋产业的转变。海洋产业结构水平、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产业增加总值的比重、海洋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海洋产业从业总人数的比重等指标较好地反映海洋经济结构的状况。海洋经济结构与海洋经济总量是紧密相连的,产业结构的演进会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总量的增长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加速演变。

(4)海洋经济推动力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因素与重要推动力。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海洋资源要素,盐田生产面积、海水养殖面积等能够较好地反映海洋资源要素的状况;另一个是各种经济要素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有科技、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其中海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海洋产业人均总产值等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经济要素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海洋经济推动力一方面决定着未来的海洋产业经济产出和海洋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代表着一国或一个地区海洋经济潜在的实力。综上所述,海洋经济总量、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海洋经济结构和海洋经济推动力4类要素都是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体现,四者相互联系,共同形成了海洋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4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第7篇:海洋经济学论文范文

高职职业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适合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区域文化,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相互磨合与融合的产物。高职职业文化具有明确的行业和职业指向,加强高职职业文化建设,能促使高职学生就业后尽快完成”校园人”向”职业人”、”企业人”的转变。目前,国务院已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构建海洋经济特色的高职职业文化,推进高职教育和海洋经济的深度融合,可以更好地培养海洋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也有利于提升涉海类高职院校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一、海洋经济特色高职院校职业文化的内涵分析

(一)核心:职业文化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特殊的职业文化,以现代社会的职业结构及各职业为基础,又形成普适性的职业文化。职业文化最基本的内容应是职业社会与职业单位的制度、习俗与道德,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纪律和职业礼仪等。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绝大多数毕业生未来将在企业工作。高职院校推行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培养模式,高职学生的学习场所,也由学校课堂教学扩大到了企业及实训基地,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训等。这就要求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必须自觉融入产业、行业与企业特征,充分体现职业属性。

(二)特色:海洋经济浙江是国家促进东海海区科学开发的重要基地,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不仅事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也关系到国家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海洋经济是浙江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将全面落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规划,积极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做大做强海洋产业,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把浙江基本建设成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强、海洋产业结构布局合理、海洋科技教育先进、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省。这既是浙江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选择,也是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经国家正式批复后,贯彻落实“海洋科教水平明显提升,涉海院校和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目标,构建海洋科技教育人才支撑体系的基本任务,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省高等教育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涉海类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都将注入鲜明的海洋经济特色。

(三)基础:人才培养模式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航海类专业为重点,船舶工程、港口物流、海洋旅游专业并进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90%的专业涉海,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人才的培养和输出,都与海洋经济息息相关。和海洋产业及企业开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构建海洋经济特色的高职职业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海洋经济特色高职职业文化的构建路径

(一)高职校园文化突出特色职业文化建设

高职校园文化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修养,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认知和创业创新精神。涉海类高职院校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海洋经济特色的高职职业文化建设,明确重点,突出特色。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海洋经济宣传活动。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重点,大力宣传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意义,以及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总体规划,帮助学生了解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了解海洋产业的人才需求及能力要求,了解自己的专业与职业,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激发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二是提炼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校训。校训是高职文化建设的点睛之笔。“德行四海”是浙江省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这一校训的提出,不仅是由于学院设有航海专业、船舶专业、港口专业、海洋旅游专业等海洋经济类的专业,而且与学院打造“海字号”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密切相关。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要从国际化、全球化的高度和视野出发,积极拓展国内与国际两大办学领域,借鉴和吸收当今世界航海教育的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着力打造“海字号”高职院校,培养一批又一批“知行天下、践行天下、信行天下”、“德能双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三是开展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校园活动。鼓励各类校园活动中融入海洋经济内容,突出职业文化特色,有针对性地强化海洋经济特色职业文化建设。学院围绕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开展海洋经济专题讲座、海洋企业家座谈、校企合作成果展等职业文化活动,增加学生对职业的了解,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

(二)专业设置融入海洋经济特色的职业文化

根据《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省将重点发展涉海现代服务业、海洋新兴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渔业,特别要加快发展涉海生产性和生活业,推动涉海金融服务业、航运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海洋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所引起的职业演变,对高职教育有重大影响。为此,浙江省教育厅在《浙江省高校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根据海洋经济发展对涉海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启动涉海职业教育强省建设计划。打造涉海高等职业教育的浙江经验,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中国特色的涉海高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建成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等3-5所具有国家示范(骨干)水平的涉海高等职业院校,争取1-2所涉海高职院校跻身全国高职院校百强行列。”涉海类高职院校应根据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建设。同时,要深入研究海洋经济及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律和趋势,预测分析职业和职业能力变化,及时开发或调整专业,主动应对职业及人才需求的变化。每个传统职业都包含有自身的职业文化,每个新兴职业也需要职业文化的提炼和积淀。海洋经济类的每个专业学科,都对应着相应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专业学科教育中的很多内容,都在传递相应的职业文化。因此,涉海类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所指向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提炼和总结每个专业和职业中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职业文化,并将职业文化融入专业教学,培养贴近海洋产业的高技能人才。#p#分页标题#e#

(三)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实习实训环节贯穿职业文化内容

一是将职业文化内容纳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既是职业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涵盖的方面。涉海类高职院校应把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内容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和课程,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和选修课等方式,将海洋经济特色的职业文化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邀请航海企业负责人、知名海员以及其他海洋产业的代表人物到学校做专题讲座,分享奋斗经历和心得体会,以自己亲身经验与师生交流,使高职学生正确认识即将从事的职业,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意识。同时,可通过学习涉海类企业的管理制度、员工守则、岗位规范等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各项制度和约束,培养学生的职业纪律意识。二是在学生实习实训中贯穿职业文化。校内实训应采用高仿真模式,参照涉海类企业的管理模式,制定实训管理制度,引入企业广泛实施的5S管理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让学生了解现场工作流程、操作方法,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意识。在涉海类企业及用人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在企业岗位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下了解职业操作与规范、工作流程与方法、工作纪律与制度。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学生体验海洋经济类企业所具有的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通过实习实训,使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文化素养,更好地适应企业岗位要求。

(四)教师队伍建设渗透特色职业文化元素

第8篇:海洋经济学论文范文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世界各沿海国家纷纷把目光投向海洋,寻找未来发展的支点,我国也不例外,海洋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海洋资源开发管理力度加大,海洋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也给海洋环境带来了压力,海洋成为污染输出的空间载体。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加大,加之薄弱的海洋环境保护观与低效的污染治理力度,导致海洋环境污染的加剧与海洋灾害的频发,严重影响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要求,在促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由此可见,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引起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对于环境与经济的协调研究国内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国内的研究有1996年吴越明等对环境—经济指标体系以及协调度模型做了相关研究;2000年阳洁等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库兹尼茨曲线, 建立了环境经济的协调度函数,并给出了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判据;2003年,张晓东等利用灰色系统模型对90年代我国省级区域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度进行了计算,并对2005年与2010年的区域协调度进行了预测;2007年李鹤等运用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法对1990年以来辽宁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2010年王辉等通过建立协调度模型对辽宁14市的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度进行了定量测评;2012年盖美运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来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海洋环境的协调关系;2013年许冬兰,王超运用熵变方程法对我国海洋经济和海洋环境的协调度进行了定量分析。

 

本文在借鉴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11个评价指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在综合评价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子系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性分析法定量评估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度,为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一、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协调度

 

(一)协同论与协调度

 

协同论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 ·哈肯教授1971年提出。他认为:系统发生相变与否由系统控制参量决定,系统相变过程通过系统内部自组织来实现,系统走向何种序和结构取决于系统在临界区域时内部变量的协同作用。相变点处系统内部变量可分为快、慢驰豫变量。慢驰豫变量是决定相变进程的根本变量也称为系统的序参量,快驰豫变量服从于慢驰豫变量,因而可以不加考虑。

 

系统的相变结果不一定都走向新的有序,也可能走向无序。在临界点处,如果系统内部变量不能区分成慢驰豫变量和快驰豫变量时,则系统将进入无序状态。临界点处,系统内部变量的不可划分性说明了子系统的耦合能量不占主要地位。

 

协调度指的是系统之间或系统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体现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由协同论可知系统走向有序的机理不在于系统现状的平衡或不平衡,也不在于系统距平衡态多远,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相互关联的“协同作用”,它左右着系统相变的特征和规律,协调度正是这种协同作用的量度。

 

(二)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协调度

 

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其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因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会存在由协调到不协调或由不协调到协调的一种动态演化过程。根据协调度的概念,本文将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协调介定为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内,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协调一致程度的定量评估,它能表征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整体的发展水平,最终追求的是两系统之间相互促进、互惠共生的协调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建立

 

(一)研究方法

 

(1)数据标准化方法。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评价过程中,需要用到不同的指标分别对海洋环境质量和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描述,但由于不同指标数据的量纲、正负向、数量级均有差异,为消除各指标数据的量纲的影响,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数据标准化常用的两种方法是标准差变换和极差变换,本文中采用极差变换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对子系统有积极影响的正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大对系统发展越有利的指标,采用正向标准化方法;对于子系统有消极影响的负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小对系统发展越有利的指标,采用负向标准化方法,具体公式如下:

 

正向指标标准化:Zij=■

 

负向指标标准化:Zij=■

 

其中,i是指标序列,j是年份,xij为指标数据,min(xi·)是指标i在所有年份中的最小值,max(xi·)是指标i在所有年份中的最大值。

 

(2)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该方法的核心是将专家的经验判断予以量化据此确定指标权重的一种方法,属主观定权法的一种。在指标权重确定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专家的实际经验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量化评估,因此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从主观方面确定指标的权重。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需要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利用德尔菲法,邀请多名相关领域专家分别对指标的相对重要度进行打分,根据评分结果构建判断矩阵。判断矩阵可用A=(αij)m×n表示,αij为因素i和因素j对目标因素的影响之比。二是计算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λmax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λmax的特征向量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指标对相应上一层次指标或目标重要性的排序权值。三是进行一致性检验;若未通过一致性检验,应该对判断矩阵进行进一步修正。

 

(3)熵值法。熵原本是一热力学概念,它最先由申农 C. E.Shannon引入信息论,称之为信息熵。现已在工程技术,社会经济等领域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熵是系统的无序度量,可以用于度量已知数据所包含的有效信息量。熵权法就是根据指标数据的变异程度,利用信息熵,判断该指标提供的有效信息量,从而确定权重。当指标值数据变异程度大时,说明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大,指标的有用性就越大,其权重也应相对较大;反之,指标数据变异程度较小时,说明指标提供的信息量少,指标的有用性就越小,其权重也应相对较小;当某项评价指标的数值完全相同时,意味着此项指标提供的是无用信息,可以从指标体系中将其剔除。熵权法属于客观赋权法的一种,本文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的客观权重。

 

用熵权法确定权重需要以下三个步骤:一是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二是计算指标信息熵ei,ei=-k■(yij×lnyij),其中,yij=Zij/■Zij,k=1/lnn,Zij是第i项指标第j年的数据xij标准化之后的值;三是计算信息冗余度di,di=1-ei,其归一化后的数值即为指标权重。

 

(4)相关性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是数学统计中的一种分析方法,主要用以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表现为两者之间的正相关程度、负相关程度以及两者之间无太大相关性的无序程度。相关系数基础的计算公式是:

 

r=■

 

其中,r是相关系数,r∈[-1,1],r<0时为负相关,r>0时x,y为正相关,且│r│越接近于1,两者的关联程度越大。

 

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体现在两者具有相同的发展程度,还表现在两者的同向发展以及同向发展的相关程度。简单来说,若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处于协调发展的状态,两者应具有相似的发展水平,同时,发展水平应同步正向提高,此时两者之间相关性是正相关,且相关系数越大说明其同步发展的程度越大,两者的协调度也就越大;当然,正相关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两者同步衰退,此情况属于极不协调状态,因而在分析相关性的基础上,应结合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发展状态对两者的协调度做出判断。若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相互之间呈负向发展,则两者处于不协调状态,此时两者之间负相关。在测算并分析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性分析方法,完全可以达到分析二者协调发展程度的目的。

 

(二)模型建立

 

(1)发展度模型。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作为两个子系统,在不同的阶段其发展程度是不同的,二者的发展水平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演变过程。协调度的评价正是基于对二者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因此需要建立发展度模型分别评价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在不同时段的综合发展水平,具体的评价模型如下:

 

海洋环境:FAT=∑(wAi*zij) (1)

 

海洋经济:FBT=∑(wBi*zij) (2)

 

式中,FAT、FBT分别是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在第t年的综合发展水平,wAi、wBi分别是各指标体系第i项指标的权重,zij是各指标对应实际数据经标准化后的数据值 。

 

(2)协调度模型。根据前文可知,相关性分析方法属于统计学中的一种方法,可综合反映两者之间的密切程度和发展方向。在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都呈良态正向发展的情况下,海洋环境状况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正向相关度越大,两者的协调度越高。本文基于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利用相关性基础计算公式,建立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协调度评价模型如下:

 

C=■ (3)

 

式中,C表示系统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1≤C≤1;

 

FAt、FBt分别表示两系统在t时期的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分;

 

■A和■B分别表示两系统在不同研究时段发展水平综合评分的均值;

 

相关性原理中,要求K≥3,根据这一要求,同时考虑海洋环境变化的渐进性与环境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滞后性,选取5年为一个观察周期考察2003—2013年我国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协调性。

 

三、协调度类型划分

 

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选取相关系数检验的临界值作为协调度类型的划分标准。一般而言,当│R│0.805时,属同向相关,代表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海洋环境改善,两者协调共同发展;二是海洋经济衰退的同属海洋环境恶化,二者共同衰退;具体的情况应结合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而定。样本数为5,R0.1、R0.05、R0.01分别为0.805、0.878和0.959,以此为划分标准(见表1)。

 

四、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指标筛选原则。指标体系的筛选直接影响到海洋环境质量与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到两系统之间协调度评价的有效性,因此确定客观合理的指标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指标的筛选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筛选指标体系时,应该首先考虑指标筛选的科学性,这关系到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协调度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遵循客观实际而非主观臆断筛选指标体系;另外,选取的指标应能通过观察、测算等方式客观真实的对系统特征做出明确的定性或定量分析。

 

(2)系统性原则。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各作为一个子系统,指标体系应正确合理的描述海洋环境子系统和海洋经济子系统的发展现状,指标的选取应综合考虑影响系统发展的各个因素,同时所选指标之间既要有联系也要有区别,尽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反映系统的总体特征。

 

(3)有效而实用原则。指标的选取尽可能的简练、有效,数量上要少而精,避免过于庞杂;且指标体系能较为准确的反映海洋环境现状和海洋经济实力,其分析结果能准确的说明问题。

 

(4)数据可获性原则。在筛选评价指标体系时,不应只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动态性原则,还应遵循数据可获性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指标数据的采集和获取必须有正确合理的途径;其次,所选指标应该能够量化,以保证定量计算,这是进行计算的关键。

 

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科学性、系统性、有效而实用和数据可获性等原则,综合考虑海洋水质、入海污染和海洋环境灾害情况,分别选取全国劣于四类水质标准海域面积、径流入海CPDCr总量、径流入海重金属总量、工业废水直排入海量、沿海工业固体废弃物丢弃量与赤潮灾害面积为反映海洋环境质量的指标;综合考虑海洋经济的发展情况,选取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涉海就业人员与全国海洋科研机构从业人员为反映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根据2004—2014年的《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环境统计年鉴》2003—2013年的《中国海洋报环境质量公报》确定表2中指标数据。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是在评价过程中,各指标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在评价过程中,不同的指标对海洋环境质量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难免会有差异,因此需要根据不同指标的重要性赋予不同的权重。而指标权重直接影响到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选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分别使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确定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是通过德尔菲法建立判断矩阵,并据此计算指标权重的一种方法,属于主观定权法;由于此方法的主观性比较大,本文中权重的确定结合了熵值法。熵值法是基于数据的有效信息量确定权重的一种方法,属客观定权法。综合主客观因素,最终的指标权重取两种定权方法计算结果的平均值。由于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在科研中的运用已相当成熟,本文不再赘述具体计算步骤,指标权重计算结果见下表:

 

五、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

 

(一)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综合评价

 

利用经标准化后的指标数据,结合已确定的指标权重,根据公式(1)、(2)综合评价2003—2013年间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综合评分变化情况见图1。

 

由图1可知,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在2003—2006年间,海洋经济增长势头较猛,海洋经济发展在2006年出现了一次高峰;在2006以后海洋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呈波动上升趋势。海洋环境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03—2004年间环境质量下降最明显,2004年以后呈缓慢波动下降趋势,在2012年环境质量出现研究时间段内的最底峰,2012年以后环境质量有明显的改善。

 

对比海洋经济和海洋环境质量发展状况,海洋经济增速最猛的时候也是海洋环境质量下降速度最大的时候,说明在此研究阶段,海洋经济的发展以海洋环境的恶化为代价,此时人们只看到经济增长带来的短期利益,忽视了环境恶化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造成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海洋环境的严重破坏。2006年以后,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态势放缓的同时,海洋环境恶化的速度也放缓,这说明了两点,一是海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二是政府和民众已经意识到海洋环境恶化问题的严重性,越来越重视海洋环境的保护问题。

 

(二)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协调度评价

 

根据海洋环境会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利用协调度评价公式(3),分别以5年为周期滑动进行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的协调度评价,计算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2003—2007年间,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处于异向发展状态,说明海洋经济增长的同时,海洋环境反向恶化;根据协调度类型的划分,判断2003—2007年间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属中度失调。该时期海洋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沿海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大量工业废水排放入海,加上工业废弃物的倾倒,严重污染了海洋环境,致使海洋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2004—2009年间两个研究时间段内,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发展都处于相关性关系不明显,无序发展的状态,同属轻度失调;但值得注意的是,两者的协调度基本呈直线上升趋势,说明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有所改善。在此期间,不论是是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还是海洋环境质量下降的速度都有所放缓,说明恶化的海洋环境已对海洋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也说明海洋环境问题已引起政府和民众的重视,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也会注重海洋环境的保护。

 

2005年之后的4个研究阶段内,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仍然呈相关性不明显的无序发展状态,同属轻度失调;协调度呈先降后升的“U”型趋势发展,说明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呈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2003—2013年,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总体处于不协调状态。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海洋环境并没有得到同程度的改善,且海洋环境的恶化会制约海洋经济的发展。

 

六、结论

 

本文从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协调度的概念出发,根据科学性、系统性等原则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从主客观两方面综合确定指标权重,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利用相关性分析原理建立协调度评价模型,研究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密切程度与变化方向,定量评价了2003—2013年间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协调度。评价结果表明:我国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基本处于不协调状态,海洋环境的改善落后于海洋经济的发展,但人们已经意识到不良的海洋环境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海洋环境问题已受到了重视。为促进海洋环境和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海洋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高海洋产业创新能力。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呈现的是高速发展态势,但是经济发展质量仍然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仍停留在低层次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制约了海洋经济质量的提高。因此,应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转变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注意提高海洋产业的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环保等新兴产业,在利用科技进步促进海洋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

 

(2)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造成了海洋资源的严重浪费,这严重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在科学有效的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

 

(3)加大环保投入,保护海洋环境。沿海城市生产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直排入海或污水径流入海等陆源污染是海洋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对于此类现象,应加大环保投入,加快建设沿海城市、江河沿岸城市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提高排污技术,减少入海污染物的排放量;同时,应加快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遏制“偷排”现象,从源头上减轻海洋环境污染、保护海洋环境。

第9篇:海洋经济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海洋文化产业 SWOT分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利于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海洋经济持续的增长。

一、海洋文化产业的内涵

海洋文化产业,是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曲金良教授在《海洋文化概论》中表述:“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加强海洋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是海洋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1.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s)

(1)海上交通运输便利。山东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拥有海湾200余处,其中优良港湾70余处,海岸2/3以上为基岩质港湾式海岸,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我国唯一拥有三个亿吨级大港的地区,海洋运输便利,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2)海洋科技实力雄厚。山东省拥有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所,包括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教学机构,1万多名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40%以上,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劣势(Weaknesses)

(1)思想保守,意识落后。山东作为“孔孟之乡”,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与中国其他较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区相比,山东半岛受中国几千年来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较深,在经济发展上求稳而不求变,缺乏创新性和进取性,这与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不相契合。同时,由于山东半岛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人们对海洋文化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从而制约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2)海洋文化资源过度开发,海洋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存在着急功近利和缺乏保护意识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海洋文化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保护程度不足等方面,造成了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重制约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缺乏科研实力雄厚,创新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从事海洋文化产品开发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对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程度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创新力,尚未形成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多个中小企业的完善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造成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活力和海洋文化资源的闲置及浪费。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ies)

(1)国家政策的扶持。2009年4月份,******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1年1月4日,国务院又以国函一号文件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整个山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转贴于

(2)世界经济发展趋势。21世纪第一个十年,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海洋文化产业的壮大。相反,蓝色经济区的建立也为海洋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威胁(Threats)

(1)周边新的强势区域迅速崛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处于长三角、京津冀两大经济区的南北夹击之中,尤其是在江苏、辽宁等沿海地区的发展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之后,江苏沿海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对山东半岛在环黄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威胁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近年来,尽管山东半岛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实现了海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但与江苏省、浙江省相比,第三产业的比重依然较低,产业结构的不尽合理将会影响海洋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注重区域合作,转变发展方式

山东今后在产业布局的分工方面,必须要注意到周边经济区的发展走向,尽量与其错位或者配套发展,加强与周边经济区的合作,避免重复建设的竞争.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的发展方式转变。 协调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对滨海旅游业开发比较充分的基础上,应加强对其它相关海洋文化产业的开发,打造属于自己的海洋文化品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研发能力的海洋文化企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文化资源,实现海洋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减少对海洋文化资源的盲目过度开发,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海洋文化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