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教育的优缺点范文

智慧教育的优缺点精选(九篇)

智慧教育的优缺点

第1篇:智慧教育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智慧;智慧教育;智慧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2A-0015-05

人,缘何能在众生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具有复杂思想、规则语言的生命存在,成为世界之主体去进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活动?这其中无疑表明人定然具有任何其它生命所不具备的独特生存优势、独特的发展优势,这种优势,应该就是我们时下非常热称的“智慧”。智慧,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命优势,是在物竞天择的生命角逐中,人类自己“发现”并“积淀”在其身心结构中的,也是造物主厚爱人类而特别赋予的。人类自超越一般生物、揖别猿猴称为世界主体之后,便不断激活和发挥自己的智慧,便走出自己独特的生命轨迹,又在前行中日渐提升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

人有智慧,人的发展过程即是生成智慧和提升智慧的过程;那么,智慧是什么?教育与智慧有何关系?教育对于人的智慧生成与智慧提升又意味着什么?“十二五”期间,我们通过“以教育智慧为内核的学校文化建设”的课题研究,对其进行了理性的思辨和实践的探索。

一、智慧涵育:教育意旨的宏大定位

智慧,辞书上的通解是:“智慧,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我们认为,这样的界定虽直白易懂,但过于笼统,流于狭窄,关注的主要是认识层面的元素。智慧,人们的习惯理解是:机灵、敏锐、应变迅速、处置事情方式方法独特、效果圆满。我们认为,这样的理解虽具体直观,但稍显浅表,偏颇于行事风格,关注的只是实践层面的因素。智慧既然是人所特具、它物绝无的本质特征,是人所潜心追寻的发展境界,在人生活动中固然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但它绝不只是行为之具体,更是闪耀在人之精神星空、照亮着人生灵魂的宏旨大趣,它使人达成“个人与实在的和谐”,实现人“与存在、道、天、上帝、无……的一致”。[1]有这样的强大魅力,有这样的卓越境界,智慧之内涵应该就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真、善、美。真,即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和把握;善,即是对世界存在的认同和包容;美,即是对世界状况的处置和应对。这真、善、美有别于人类具体知识,恰恰对应了三种高端意识形态――哲学、宗教、艺术,一切具体知识也只有升华至哲学、宗教、艺术境界,才堪称生命智慧。

在教育看来,智慧的三维内涵是:

1.智慧建基于“真”的认知

真,在作为客观之世界,乃是事物的本性、本质、本来面目,是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真,在作为主体的人类,乃是探寻事物本性、本质,把握其运动、发展规律的求真精神、求真行为以及最终形成的认识水平。延伸至教育,真,即是教育的本性、本质,即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同时亦指教育者探寻教育本性、本质,把握教育活动基本规律的求真精神、求真行为以及最终形成的教育理解水平。这种教育理解水平,首先是对教育过程中人的理解水平,然后是对由此统率进而派生出来的人与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与知识关系(人的学习过程)的理解水平。有作为的教育,对学生应该灼见其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对学习应该灼见其是个体能动建构个人经验的实践。这样“以生为本”,以尊重人之发展的深度需求为最高价值,来理解教育过程中的其它关系和现象,才可能高瞻远瞩,洞见教育之奥秘,胸藏万壑,找到教育的正道。

2.智慧得力于“善”的情怀

善,《辞海》列出其十一款义项,最切本文研究主旨的有第一、第二项,分别为“①善良;美好。②友好;亲善。”《现代汉语词典》列出其十款义项,最切本文主旨的有第一、第二、第四项,分别为“①善良;慈善。②善行;善事。④友好;和好。”从辞书注释义项所处位置看,我们不难发现,在普遍的社会意识中,善是与“恶”相对并与其并存的一种伦理概念,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价值与终极归宿所在,反映着人类共同的伦理诉求。它本质意涵的基本境界是知足、感恩、友善、宽厚、包容、仁慈,最高境界则是“舍己”而“为人”。教育之善,若以“为人”观之,显然应该集中表达对人之爱,对学生之爱。推及育人,教育善主要体现于“以培养完满人性、以对人的尊重为基础的人性化”、“以发展人的独特性为基础的个性化”两个维度[2],有了这样的善,再融以“无私”之情,那么,教育中遭遇的种种纠结均可以顺利化解。

3.智慧落脚于“美”的行为

美,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哲学话题,学界对其研究兴致素来极其浓厚,然而迄今为止对其定义却一直悬置于似有似无若明若晦的模糊表达状态中。尽管如此,我们对美还是可以给出基本描述――所谓美,当指情景、事件、境界、意义等客观事物能够满足主体感官需求又恰好应和主体心理需求进而激起主体感官享受和心理愉悦,使之产生谐和、舒爽、惬意、快慰、满足等美好身心体验的属性,它们可能是有形存在物,也可能是无形存在物,可能是自然存在物,也可能是人类创造物,这些属性是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一种特殊属性。据此,教育之“美”,就是教育过程中所呈现的内容、所投入的行为、所营造的情境、所揭示的形象或意义、所采取的方式或方法等,能给学生以视听的愉悦、心灵的享受、乃至完整学习生活的幸福体验。教育能达到这种美的境界,必定有强大的吸引力,也必定能取得巨大的成功,绝不至于成为一种压抑和压力。

二、智慧缺失:教育现实的深度审视

说起现代教育,毋庸讳言已经误入歧途,驳杂却又单调,浮艳却又刻板,功利却又堂皇。对此,业外人困惑,业内人迷惘,谁都感觉不对,又谁都感觉无奈,谁都认为非改不可,又谁也不想付诸行动。教育何以陷于此种境地?陷于此种境地的教育可以作何估价、作何归因?自然,各有见地,各有评说,并且各有其理,尽皆无可非议。在我们看来,既已将教育理解为人类彰显、发展、提升自身智慧的特殊实践活动,将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定位于开掘、开发受教育者智慧的活动,那么现实教育的种种积弊,均可归结为缺失智慧――教育之整体没有了智慧,教育目标不再指向人的智慧培育,教育施事主体不再有智慧行为,教育受事主体不再有智慧成长。以前文对智慧意涵的探究,教育缺失智慧的表现亦概括为三个方面:

1.教育模糊了“真”相

教育以正确认识人之特质、正确把握学习者之学习本质为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教育活动都将陷于盲目,都将无法与学习者的生命律动形成谐振,都将不能裨益和助推学习者顺利、愉悦地展开心智建构;相反,往往与其产生错位、冲突,造成压抑、遏制。这样失“真”的教育,我们概括了这样几种表现:一是疏离生活,即总是将知识以枯燥文本、抽象概念形式直接传输、填充甚至灌注给学生,缺少向生活原型的回归,缺少给学生以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实践,致使知识无法融入主体心智结构,成为赘生之物随时从心智中脱落;二是无视情趣,即总是唯知为上,唯师为大,实施教学不注重激发学习兴趣,不注重调动参与热情,不注重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是逾越心力,即总是不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不去顾及学生的任务承受能力,常常犯任意拓展范围、随意拔高要求、刻意加重任务之类的“过度教学”错误。而这些表现正是对知识的生成规律、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师生作为主体在教学交往过程中的交互主体性规律的严重违背,正是对人之本真、知识之本真、学习之本真的严重缺失。

2.教育丢弃了“善”意

诚然,说教育缺“善”,并非教育本意所欲,亦非教育知之而为;同时,说教育缺“善”,并非将其视作“善”之反面,更非必欲将其视作有意为恶。然而,当我们误读,或者无视人之本真、知识之本真、学习之本真,将以应试为根本目标的“强硬扩张”式教学不断加以“热炒”、不断推至极致,进而日渐变异知识之形态、隐没学习之过程、剥夺参与之权利、压缩学生自由成长之空间、自主发展之机会时,这在客观上分明偏离了教育的向“善”之性,分明已将与人之发展具有同构关系的教育变成了人的异己物和压迫力量,分明掺入了“恶”的气味,尽管,这种“恶”似乎纯属无意,似乎绝非主观故意,似乎可以视为教育者教育伦理意识的局部淡薄或偶尔遗忘,很难视为教育者教育伦理精神的持续放弃或整体丧失,但这种“强硬”“挤压”的教育态势数年、十余年、二十余年未见缓解,“纯属无意”中是不是隐含着“有意”的无意?绝非故意中是否隐含着“故意”不在意?这样以绝对主宰者的身份置学生于“非人”的境地,何善之有?非恶是何?

3.教育缺失了“美”感

功利取向,应试惯习,误导教育一味地指望在大量灌输中取胜,执拗地期盼在重复操练中争优。其突出表现,一是费心于搜集愈来愈多或许对考试成绩提高有用的教条,无意于精选最佳最好必定对主体情智提升有益的内容,让所谓的知识在学生蓬勃的生命空间里恣意横行,纵情蹂躏,在学生宝贵的发展时间里恶劣膨胀,无情侵占,这样的知识,再不是可亲的,可爱的,再不是孩子心向往之、意迷恋之的东西,而是已经变成面目可憎的恶魔。试想,这样“恶魔”般的知识,对孩子而言何美之有?――是为教学内容无美。二是误读效率概念,歪解珍惜时间,固守灌输之法,独占话语席位,视之为提高学业成绩、确保教学质量――值得严重质疑的成绩与质量――的灵丹妙药,趣导、娱教、征询、磋商、对话、共享等能真正有效激发学习意向、调动参与热情的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均以容易耗费时间、延缓进度、影响学习任务完成等为托词,在教师那里屏退于教育教学生活的“门外”,这样单向、单一、单调的教学方式囚禁了童心、童言和童身,对孩子而言何美之有?――是为教学过程无美。

三、走向智慧:教育实践的质性提升

综上所述,不难明白:我们从智慧的视角,确立学校的教育哲学,定位教育的价值追求,构想教育的宏大旨趣和终极愿景,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恪守以人为尊、以生为本的最高准则,矢志不渝地贯彻为了学生、尊重学生、适应学生、发展学生的教育理念,以这样的准则和理念烛照教育之旅,使教育教学实践得以努力遵循教育之真谛,洋溢教育之善意,彰显教育之美趣。基于这样的宗旨,我们“以教育智慧为内核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致力于从以下几个维度改善自己整体的教育实践,进而不断提升全体成员以“智慧”方式行走于教育生活的自觉能动性,逐步形成印记自身教育理解和教育价值诉求的学校文化。

1.建设周全的课程门类,通过教育的结构体系蕴伏智慧

人是具有多元智慧潜质的生命体,有着多方面的发展需求,也有多方面的发展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人的教育应该给每个人的多种发展可能提供全面的尝试机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存在,有着各自独特的智慧潜质,也有各自独特的教育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人的教育应该为所有人的个性发展可能创设各别的学习条件。国家层面的课程总体上确立了这种整体培育与各别发展有机统一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框架,但在资源配置、实施方式、评价形式等方面,给地方和学校留有较多自主与自由空间,这很容易使“下面”因理解偏差导致行动偏颇,进而导致学生发展的失调。为此,我们努力消除这样的偏差和偏颇,充分利用国家给予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权和时空资源,建设起适合本校学生最佳发展的课程门类。基于这种理念,在确保国家课程高效实施的基础上,我校几年来大胆设想、有序尝试、不断改进、逐步完型,形成了自身的课程结构体系:(1)全面推行儿童社团活动,每周(周二)下午,分校级和年级两个层次,进行为时60分钟的特长培训,全体学生参与,其项目均系本人所爱,本人所选,其导师有本校专业人员及外聘教练,其参与层次由学校依据每年各类相关赛事所获奖励业绩确定;(2)按季组织主题实践活动,每年春秋两季,以年级为单位确定主题,选择路向,制定方案,然后将学生带到本市有着特色景观、特色文化、特色物产、特色名人等地方场所,进行参观、访问、考察、制作、攀爬、种植等实践活动;(3)定期举办高端论坛活动,自2012年开始,每年一度或两度,各高年级班自荐与共荐结合推出10名相对有胆有识敢想敢说的学生,分批参加由校长亲自主持的“校长下午茶”或“校长中午茶”,围绕社会或学校的热点、焦点、敏感、棘手问题展开对话;(4)随课拓展精彩演讲活动,自2012年开始,三年级以上语数英三大学科率先铺开,于每堂课起始的2分钟,由学生代表轮流进行与本科本课相关的知识、史料、人物等拓展性演讲。

2.探寻高效的课程策略,通过教育的实践过程彰显智慧

智慧,是哲学层面大视野、大见识、大境界,通常具有反射色彩的机敏、灵活,或者带有功利意味的技巧、窍门,不能算作智慧;但大视野、大见识、大境界观照下极其从容的的机敏、灵活、技巧、窍门却是智慧的应然内容,且智慧恰恰可以,也应该通过这些不着痕迹、极其自然自在产生的机敏、灵活、技巧、窍门,去成功解决问题、突围困局、顺利达成预期,实实在在地表现出来。同理,教育智慧作为教育哲学引领下的教育大视野、大见识、大境界,无疑须体现于并见证于教学过程中灵活应变、巧妙处置的现实行为之中,使教育意图得以顺畅实施,教学矛盾得以无痕转化。这就是通常所谓“智慧锤炼”的道理所在。据此,我们在架构了门类完备的课程体系之后,便着力于优化课程教学的实践策略研究,借以不断提升课程智慧,高效达成课程目标。这方面的探索我们主要从四个板块展开:(1)回归生活的策略,不仅在学校的主题实践课程中为学生创设生活体验空间与机会,还在国家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直观知识原型,感受知识本真,亲历知识生成过程,以全部身心参与知识探究和知识运用活动,进而建构真正烙上主体印记的经验图式;(2)对话互动的策略,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师生的平等关系落实于现实的教学生活,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加大推行共商学习目标、共拟研究主题、共探知识奥秘、共话独特见解、共享思维成果的做法,使教学生活呈现以对话互动为主色调的良好状态;(3)点化开悟的策略,在全面展开的对话互动的教学生活中,注意发现学生探究中的普遍困难和疑惑所在,及时点拨提示,化解疑难,开启思维,领悟知识,顺利达成探究目标,同时让学生从教者点化开悟中发现规律,掌握方法。(4)期待激励的策略,特别关注知识有断层、思维较滞后的学生,饱含真诚,充满信任,给予充分的时间去消化,给予足够的机会去理解,当他们通过努力或在教者帮助下消弭了知识缺陷、消除了思维的困顿,又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赞扬。

3.培育优良的课程习俗,通过教育的文化积淀定格智慧

文化建设,通常有两种路径与方式,一是通过群体最初缔结时隐含着的各种积极文化因子自身去磨合、取舍、选择、融合,逐渐形成所有成员认同的核心价值与行为方式,进而归结出学校文化精神的定格表达,作为不断发展提升的文化力量,注入和引领全体成员的价值愿景和行为方式。二是通过管理层率先架构切合学校现实有益学校未来发展的文化愿景,用以规范、引导、统一全体成员的价值诉求与行为方式,并最终内化为全体成员共同且稳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气质。前者可以称为文化的自然生成,后者可以称为文化的自觉建构。我校创办至今已有20年历史,前10年大致是以“自然生成”方式形成了“智慧”文化之雏形,后10年致力于以“自觉建构”方式主动提升“智慧”文化之品位。这10年中,我们首先聚焦课堂,进行了为期5年的“课堂教学智慧化研究”,接着便延伸和拓展开去,承担了“以教育智慧为内核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课题,一方面由课堂之点向课程之面“放射”,由课程之知向课程之行“下沉”,完成了从课程愿景规划到课程行动策略的顺利着陆;另一方面遵循文化生成的基本逻辑,依次采取四项举措,进行智慧文化的“自觉建构”:(1)通过价值引领内化智慧诉求,每每新学期伊始,或校长亲自主讲,或邀请省市教科研专家,对教师作与教育智慧、学校文化直接相关的主题报告,以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实在的案例,诠释智慧、教育智慧,以及它们与人生、教育人生的重要意义和同构关系;(2)依托制度贯彻落实智慧行为,制定体现教育教学智慧的教师教学行为指导意见、教师课堂教学智慧要义等,通过组内互相听课、行政随堂听课、组际交换听课等业已成为无形制度的研讨行动,促使追求智慧的教学由被动走向自觉,由兴致变为习惯;(3)借助典范导向迁移智慧实践,经常邀请或外出寻求教学上充满智慧的大师名家,聆听他们上课,使我们的教师从他们的经典教学中,受到智慧气质的感染、熏染,潜移默化迁移到自己的教学中来;(4)展开活动锤炼养成智慧人格,定期举办领导下水、骨干示范、组际擂台、新手比武等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定期举行主题对话、学科沙龙、读书论坛等思维碰撞、智慧分享活动。通过这样一种由外而内的注入和由内而外的显现,学校逐步形成整体的智慧气息,教师逐步形成内在的智慧精神、外在的智慧话语习惯与智慧行为方式。

参考文献:

第2篇:智慧教育的优缺点范文

笔者曾看过中央电视台一期《对话》节目,节目的参加者是中美两国一些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其中,美国的12名高中生都是“美国总统奖”的获得者,中国的高中生也是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大学录取的优秀学生。节目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要求学生们制订援助非洲贫困儿童的募捐计划。

首先由中国学生阐述。中国的高中生从中国悠久的历史入手,歌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吟咏茶马古道,弹琴、吹箫,深情背诵和激昂合唱,但对非洲的援助计划却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只说组织去非洲旅游,组织募捐,还去非洲建希望小学。这时,现场有一位留美的华裔作家发问:“你们募捐,要我掏钱出来,首先你的整个计划得打动我。我还要知道我的钱都花在了什么地方,我捐出的每分钱是不是都真正发挥作用了。”中国学生被这样的问题问得面面相觑,不知所措。美国高中生则从非洲目前的社会生活情况,包括食物、教育、饮用水、艾滋病、避孕等一些看起来很细小的实际问题入手,对每一项工作制订了详尽的计划,包括做什么、准备怎么做,甚至具体到每一项的预算,而那些预算竟然精确到几元几分。他们每个人分工明确,又融成一个整体,整个计划拿来就可以进入实施阶段。

《对话》节目结束了,可笔者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作为这些即将进入名牌高校的中国优秀学生,到底他们“差”在哪里?是知识不丰富吗?不是,他们对祖国悠久的历史如数家珍。是才艺不高吗?不是,他们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无所不能。那他们“差”在哪里呢?他们“差”在缺少思考,缺少智慧,缺少行动能力。

显而易见,《对话》节目中的那些中国高中生并不缺乏知识,他们知道“募捐”的形式和“希望小学”的概念,但他们却没有运用知识的智慧,他们不知道如何募捐、如何去实施希望小学工程。要知道,知识是死的,智慧才是活的;知识只是智慧的产物,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被动性,而只有智慧才是主动的,是创造的源泉,是创造力的根本。当今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在信息量极度扩展的今天,智慧已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国际未来学研究所儒佛内尔博士说过:“明天的资本,就是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却关乎人生;拥有知识的人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这样优秀的学生如何就缺少了智慧?恐怕他们经受的教育难脱干系。学校曾经为了分数,为了“重点”,重知识而轻能力,只注重学生眼前的表现和学习成绩,不惜以牺牲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为代价,把考试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学生端坐在教室里,跟着教师学习复杂的字母、数字和算式,不能有任何出格的举动;当学生因为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和幻想而与整齐划一的教学进度及课堂秩序发生冲突时,便会不断接受批评、训斥和惩罚,直至变得懂事、听话、守纪律……可见,教育的标准化,即同一标准、同一教材、同一试卷、同一答案、同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差异性。不仅学校如此,家长也是如此。家长不仅给孩子买来各种习题集,而且利用双休日为孩子报作文、奥数、英语等各类补习班和特长兴趣班,但那些只是为了他们在日后升学中能够加分。试问,只浸泡在书本知识中的学生,又怎么可能从非洲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进行合理的预算与计划呢?

教育不是生产车间的流水线,应把学生培养成性格开朗、积极进取、有一定生存技能、具有良好习惯和品质的人,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激励,从而取得成功,这才是教育最应该教给学生的。

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不仅需要知识教育,更需要智慧教育。知识教育的确具有开发智慧、培养人的综合能力的作用,但对人的智慧发展来说,还不够系统、完善。因为知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人们获得知识并在这种教育的过程中,达到某种智慧开发、培养的效果。而智慧的教育根本目的,是让人们获得智慧的系统开发与发展,而不只是单纯地获得知识。

智慧教育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其主导观念是让人们获得智慧的自建,它是一种最直接的、帮助人们建立完整智慧体系的教育方式。在智慧教育的系统工程中,知识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知识工具”和智慧加工处理的“知识原材料”。真正的智慧只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它是以DNA这个系统软件和中央处理器为核心,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智慧活动。而人类智慧活动的产物可以有多种存在形式,如文学艺术、科技经济、软件程序、机械工具、建筑、道路等,可以说,所有的有人类活动痕迹的地方,都刻上了人类智慧的印迹。当然,人类智慧与人类智慧活动的产物,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和范畴。智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人类的智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类必须去了解和认识、学习与研究、掌握和应用智慧活动的产物。

第3篇:智慧教育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小学数学;智慧课堂

新形势下,学科教学理念不断转变,网络学习空间和智慧课堂以一种新颖的形式进入到了公众的视野,并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高度支持。网络学习空间和智慧课堂的构建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其不仅创新了课堂教学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对提高学科教学效率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化,使智慧课堂教学理念不断渗透到了学科教学中,多数教师通过此种形式尝试着进行教学指导,从而使其成为改变传统课堂形式的动力。因此,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在网络学习空间的基础上,进行智慧课堂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以此来提高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效率,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1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应用现状

1.1智慧课堂设计缺乏科学性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智慧课堂主要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资料的上传,给学生打造一个类似于图书馆的小型学习空间。但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此种方式并没有在网络环境下发生太多的变化。虽然网络学习空间为学生学习资料的获取和传递提供了便利,但此种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

1.2智慧课堂实施过程的不足

网络学习空间具有自身的优越性,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教师只是将网络信息上传到网络空间上,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学活动的开展并没有与之结合起来,也可以说网络学习空间这一资源没有被充分的利用起来,所以其对智慧课堂所起到的辅助作用是很不明显的。

1.3智慧课堂评价方式的缺陷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智慧课堂在结束之后,教师要将自己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思进行资料上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资料上传过于形式化,没有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课堂过程的记录和交流,所以学生对课堂具体情况的了解不够全面,也无法借助教师的教学反思进行学习方法的调整,所以评价形式的缺陷就导致智慧课堂的构建成为了空谈,取得实际效果很不明显[1]。

2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教学策略

2.1智慧课堂设计以智慧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智慧课堂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培养智慧型的人才,引导学生能够自由自主的利用学习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网络学习空间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料,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也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创新传统的教学形式,使数学课堂教学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2]。因此,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设计智慧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小学生身心发展尚不健全,存在很大的情绪波动,而小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性,也要求智慧课堂的构建要遵循小学生的身心特征,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需求,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变化,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上传一些实际生活中人民币的实际应用知识,让学生意识到人民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教师可以首先复习拆分的知识:2里面有()1;5里面有()1;10里面有()1;10个10是()等知识,之后出示具体的1元、2元、5元、10元钱给学生看,并提问:①这一张纸币的面值都是多少?②这几张纸币都是什么单位?③2个1元是几元?可以用哪些面值的纸币来替代?5个1元是几元?可以用哪些面值来替代?此种方式突出了人民币的实用性,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统一,符合智慧型人才的构建原则。

2.2智慧课堂实施以设计问题为导向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除要发挥网络学习空间的优势,还要通过问题设计和任务教学的形式进行课堂过程的实施,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4]。但是在问题和任务的设计过程中,要与小学生现阶段的身心发展相应,以免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性受到阻碍,从而对问题产生更多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思考和想象的意识,以免使学生落入到思维僵化的窘境中。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欲望。①请学生自主画角,谁画的角大?②思考量角时要用什么?③角的的度量器是什么形状的?在量角器上面你观察到了什么?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是通过一步步的问题设计,学生逐渐认识了量角器,会使用了量角器,完成了角的度量,学生的智慧也一点点被开发和激化,这对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是非常有利的,从而有效的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2.3智慧课堂要坚持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目前学前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以网络为核心的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上,其不仅能够改善传统课堂的枯燥乏味,也能够通过直观、形象的优势生动展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现阶段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对于小学生一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是非常关键的。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优势不言而喻,但是在其实际的应用中效果并不完美,还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探索更加具有趣味性、适合性、简单性的应用方法,以此来呈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另外,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可以借助网络学习空间中的丰富资源、创新形式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的弊端,但只有网络学习空间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为其提供支持。因此,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要充分利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合作竞争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科学构建,最终实现使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目的。

3结束语

第4篇:智慧教育的优缺点范文

一、班主任教育智慧的一般理解

当“智慧”出现在教育活动中,就形成了“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不如说是对孩子的关心”,是一种指向人的心灵、情感和身体的关心。① 缺乏教育智慧,班主任在实践成长中就缺乏透过琐碎去追求精深、透过雷同去追求个性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总感觉到许多班主任还缺少一些什么,也许就是一种思想、机敏与灵气,一种能让人豁然开朗、如沐春风,能汩汩流淌于学生心田的教育智慧。教育智慧取决于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与品行涵养,而这些都离不开长期的书香浸润与实践积累。我们在做学生工作时,光有一颗爱心是不够的,还得有智慧和方法。爱心是基础,也是我们要给学生的内容,但是如果缺乏正确的方式方法,再好的爱心也没有效果。因此,好的班主任,一定是注重对学生工作的谋略和方法的。

“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教师的教育智慧是他的工作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出个性的独特风格。教育对他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② 智慧的课堂教学需要智慧型教师,同样,智慧的班级管理也需要充满智慧的班主任。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促进者和自我成长的反思者、实践者。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应该是立足班级实际、主动驾驭教育规律,将自身智慧与先进教育思想融为一体并将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表现为有深层思考,有价值追求,有人文关怀,有较高的悟性,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在学生成长与个人成长历程中扮演仁者与智者的双重角色。因此,在班级管理和师生对话过程中,应当引导班主任体味教育情结、反思教育行为、激发教育灵感,从而生成教育智慧。

二、班主任教育智慧的过程认识

智慧的教育培养出智慧的人,有智慧的教师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而有智慧的班主任带出有智慧的班集体。作为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班主任的教育智慧是渗透、内化于包括师生教育活动及教育目的、教育过程、教育环境、教育管理在内的教育的一切方面的,体现在管理实践的解读、互动、反思过程之中。

1.解读学生的智慧

教学的目的之一在于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而这一目的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教学过程中人类的经验――公共知识和学生个体经验之间的适切性。在教学适切性的概念框架内,反思实际教学中学生精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空洞的抽象”等问题,将有助于我们对“信息、经验、知识与智慧”的关系问题获得新的理解。③ 在学生智慧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教学智慧的转变,同样有赖于班主任教育智慧的熏染,重新建构公共知识和学生个体经验之间的适切性。班主任要善于解读学生的智慧,看到学生当前的优点与缺陷,预见到学生将要达到的发展区,透过现象,看到事物因果之间的联系点,从而引发思考,生成问题。如“好学生”真的一切都好吗?班级活动中的师生互动为什么有时受阻?个别同学的自尊心是怎样受到伤害的?等等。捕捉到了问题要进一步对问题的性质、特点以及解决的价值和意义进行确认,“要认清解决问题对产生问题的对象本身有什么价值意义,同时还要注意认清对周围其他人有什么教育与影响”。④ 有了对问题的把握,下一步便是着手寻找对症下药的良方了。值得注意的是,班主任要明白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他所追求的是一种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不是以出现自己期望的结果去断定真伪,更不是追求适合自己教育的孩子,而是以科学的原理去建立适合儿童的教育智慧。

2.师生互动的智慧

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师生互动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在班级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班主任是教师教学的成员,同样在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沟通交往等能力的塑造与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个性的形成,学生交往习惯的定型,与班级活动、师生交流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学生的学习,就是在合作文化的环境中,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来形成学习方式的变革,共享经验知识,实现自我超越。班主任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个帮助发现矛盾问题,而不是空洞说教、拿出理论真理的人。比如班主任可以利用课间、班会和学生一起活动、谈笑;利用学习问题和学生一起沟通思想,了解情况;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和学生谈心、交流;学生打架了,能静下心来了解情况,把事情交给学生自己处理,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智慧与情感体验。

3.管理反思的智慧

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强调,反思是对任何信念和实践进行积极的、持续的和仔细的考虑行为,涉及到直觉、情绪和激情,是理性和情绪交织的行为,其中虚心、责任感、全心全意是反思的有机组成部分。⑤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但现实中,许多班主任对自身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不够重视,甚至忽视,管理中缺少实践性反思,造成班级管理上的“失语症”。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倾向,长期发展下去,会严重地影响班主任教育智慧的形成和专业成长。

智慧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班主任的教育智慧的形成更多的还是需要结合自身实际,通过自觉的反思、提炼来实现。因此,最值得班主任珍视的就是他在长期班级管理中所积累的经验和体验,在借鉴和审视的基础上,重视自己的经验,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总结和反思下促进智慧的生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在吸取专家经验的同时,通过反思的长期积累,必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收获。当反思成为一种习惯时,班主任们也许会惊奇地发现,自己也有专家的智慧,也有成为专家的机会。其次,班主任进行教育科研的时间少、困难大,因此,应该逐步养成科研的习惯,比如平时通过班主任叙事、个案分析等形式进行文本研究,通过写反思日记、心得体会、随笔、填写表格等多种形式对自身参与学生活动或研讨会的过程、效果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以便能够快速地接收、探索、创新和应用新的班级管理思想,为反思性实践的实现提供前提。应该注意的是,不要一开始就给自己设定一个很高的目标,要结合实际情况,从班级教育管理实践的点滴做起,再提炼、深化;如果本身没有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和认识高度,却非要提炼,那是徒劳的。

三、班主任教育智慧的修炼与生成

专业化是班主任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教育智慧是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班主任专业化的重要因素。班主任通过自身的行动与实践反思,与其他的班主任、教育管理专家共同探讨、学习、研究,并在体验中提炼智慧,进而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这是班主任教育智慧形成的重要途径。

1.在行动中内化教育智慧

作为一名追求教育智慧的班主任,要坚持在行动中研究与探索,随时注意敏感地捕捉和科学地确认班级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在特定场景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还要将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始终指向对人的教育和培养,指向对某一教育现象的影响和改变。第一,班主任教育智慧的形成离不开实践,但这种实践是带有行动研究性质的实践。班主任主动观察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细节,接近学生生活,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解读,运用复杂性思维方式对教育事件进行理解,发现或搜寻这一教育事件背后隐藏的教育问题、理论假设,并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和取舍,获取一些实践性知识。同时,将自己的内在知识显性化,进行检验和修正,从而与理论知识架构有机融合。第二,要充分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创造性与复杂性,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解研究学生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变、富有创造性的德育方法,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实现德育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方法掌握得当,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在研究、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去教育学生,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指导班级工作,内化实践智慧,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科研型”班主任。

2.在互动中汲取教育智慧

班主任作为影响学生成长过程的重要人物,应该能够在教育活动的瞬间采取机智的措施,而这种教育行动既是“充满智慧”的,又是“未加思索”的,能够采取这种教育行动的班主任就是有教育智慧的班主任。这种智慧可以在交流互动中得到分享与借鉴,使更多的班主任享受到这种教育智慧带来的良好效果的欣慰与领悟。互动是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获得彼此对某一教育问题的深刻认识,形成个体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一部分,为指导班级管理实践提供有效帮助。首先,班主任通过协作交流和同伴互助在班级教育实践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共同寻求教育的真谛。在班主任之间创设班级管理活动上的专业切磋与合作学习,达成经验共享,促进班主任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从而创造一个支持性环境,为促进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提供可靠的平台。其次,加强教师与专家之间的相互研讨、交流和合作。在这里,班主任与专家群体的互动研究犹如在一个丰富多彩的平台上,以“他者的眼光”的视角或“推人及己”的路径来审视教育事件的因果关系。班主任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结合教育理论知识,有目的地对自身的班级管理过程进行严谨而理性的观察和分析,进而汲取教育智慧。

3.在反思中升华教育智慧

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科尔布(David Kolb)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班主任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亲自体验,并与其他个体交流互动,分享经验。同时,立足实际,班主任通过自我对话,在班级教育实践和自主学习中不断强化自己的反思意识,就会产生对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意向,反观自身及班级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并从中体会到班主任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但是还要注意打破仅着眼于单因素归因的定势,从多方面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及结果在客观位置上反复地自我观察、分析和归纳,进行自我权衡和行为检验,正确地归因,并得出合理、公平的结论,再回到自己的实践。这样就可以合理地明确学校班级管理的特点与功能,明确当代班主任应具有的能力素质,提高自身班级管理的技能技巧。因此,班主任应当有意识地去关注班级里发生的一切,敏锐地去观察课堂发生的事件,就会对一些在特殊场景下发生的不确定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就会主动积极地去探究班级群体的活动模式,就会逐步地构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行动知识。

注释

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0页

②叶澜,白益民,陶志琼:《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③肖川:《知识观与教学》,《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1期,第13-17页

④张伟:《智慧教师特征与成长路径》,《青年教师》,2005年第11期,第42-45页

第5篇:智慧教育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智慧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当前,教育信息化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教育已从单纯技术设施的集成化,提升为整合了技术、人才、服务等各类资源的巨型知识网格平台和公共知识服务体系。智慧教育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智慧教育的内涵

我国智慧教育作为智慧城市的核心内容部分之一,是一个由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参与构建的现代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更加突出强调的是校园内的智慧教育,因此,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智慧教育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借助物联网、云计算、虚拟化等先进的信息技术,紧紧围绕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关键主体,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整合、共享区域内的科研、教学、管理等教育资源和应用系统,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

二、我国智慧教育的建设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我国智慧教育建设,提高信息化和智能化对教育发展的贡献度,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为加快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智慧型教育环境”。

自2010年起,我国一些城市相继出台了智慧教育的发展规划,建设的侧重点和思路各不相同。上海在智慧教育建设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两条主线,一条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条是智慧教育应用的研发,先后提出了“数字教育工程计划”和“数字课程资源+移动学习终端+教育服务平台”的模式,并且以“上海学习网”为依托,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终身学习档案建立等服务。2013年,上海建成全国首个100G主干教育宽带网,开通了文献资源“共知、共建、共享”服务平台、网上公益课堂、高校 “跨校认证”等平台,实现了教育资源远程共享。广州以“一网一平台两库四中心” 为重点,研发了天河部落、师生多媒体创作天地、网络教研系统、易时代3D仿真虚拟机器人系统、中高职虚拟商务中心等一大批特色应用项目。南京市在确保各级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事业单位全部静态10M以上光纤接入的基础上,建成了资源总量达到3T的南京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应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Moodle平台”、“教育博客”、“小学数学万用拼图”、远程网络教研等教育信息化技术,还实现了区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90%的教育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在线办理。宁波更加注重教育云平台的建设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强调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借助电脑、数字电视、手机等各种云端设备进行主动、高质量和个性化的学习,最具代表行的是“191网校”项目,宁波市教育部门组织拍摄了宁波本地名特优教师的课堂录像或讲座,推出“网络公益家教”“名师大讲堂”等专题栏目,内容紧贴新课改的重点难点,创新了网络教学模式。

三、智慧教育建设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智慧教育的建设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智慧教育”是在“智慧城市”的理念下衍生发展而来的,出现的时间较短,国内也尚无一个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尚未形成一个普遍认可的智慧教育基本体系架构。2.忽视“软实力”的发展。国内智慧教育的建设都在比拼校园网络普及率、教育教学设备、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硬实力”的建设,但是却从根本上忽视了人才培养、公共教育资源服务体系等“软实力”的发展。3.“信息孤岛”难破解。在省、市、县,每个教育系统都有自己独立的教育信息中心、教育数据库、操作系统,甚至是市区之内的不同学校之间也有自己独立的校园网,造成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信息孤岛”大量存在。4.教育体制保障问题。由于智慧教育提出的时间比较短,目前仍存在着原有的教育评价体制、教育管理体制等与智慧教育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

四、主要对策和建议

1.发挥教育主管部门在智慧教育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立良好的教育体制保障

智慧教育建设工作的开展既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又要能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信息化发展方向和策略。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推进智慧教育建设的整体工作。首先,建立智慧教育建设领导小组,统一指导智慧教育工作的开展,从源头上避免各自为政,资源浪费;其次,保证教育信息化投入的持续增长,优化教育信息化资金的投入比例和投入偏向,确保各项建设投入的持续有效性;再次,建立教育工作问责制,将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和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

2.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和配置,提高建设效益

一是以信息化应用需求为导向,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二是合理规划和配置资源,促进校际之间信息化建设均衡发展;三是采购绿色环保IT基础设施,打造绿色IT新产业。

3.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化发展

优质资源的匮乏以及效用低下一直是我国智慧教育发展的新“瓶颈”。首先,关注用户需求,建设精品数字课程;其次,建立教育资源共享以及数据交换平台;再次,制定数字资源建设标准,建立和完善区域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整合共用机制。

4.创新师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方式,深化信息技术在学校、社区、家庭中的应用

智慧教育是智慧的人和智能的技术的互动,没有了人的作用,再智能的技术都无法发挥作用。因此要加强家、校互动网络建设,增强学校对社会、社区的服务功能,设立“信息技术社区服务日”、文明上网监督家委会等,鼓励学校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第6篇:智慧教育的优缺点范文

Li Zhiqiao

(华南理工大学理学院,广州 510640)

(School of Science,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China)

摘要: 智慧型教师是具有较高教育智慧水平的教师,其素质养成受多种条件的制约。用高尚师德统帅教育智慧的灵魂,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教育智慧的内涵。新时期,勤于反思,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提升教育智慧的层次,都将有利于智慧型教师的素质养成。

Abstract: Smart teacher has high level of educational wisdom, which development is restricted by a variety of conditions. Virtue of education is the soul of education wisdom, and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 wisdom based on practice. At the new period, we should be eager to rethink, constantly improv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romote the level of education wisdom, which is helpful to develop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wisdom.

关键词: 智慧型教师 素质养成 创新 反思

Key words: smart teacher; qualities to develop; innovative; reflective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50-01

0引言

加拿大学者马克思・范梅南所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的出版,引起我国学者对教师智慧和智慧型教师等命题的深入探讨。智慧型教师是相对于经验型教师和知识传授型教师而言的,指具有较高智育智慧水平的教师。长久以来,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培养途径的制约以及西式教学方式的牵制等,都严重地束缚了教师智慧的养成。智慧,是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同样,教育智慧也是一种能力,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具备的一种特殊能力。以知识和信息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然到来,根据知识经济对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呼唤,时代急需大批智慧型教师,根据教师必备的素质结构和智慧生成的必要条件,探索智慧型的成长路径和素质养成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师德为首,统帅教育智慧的灵魂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上曾经说过,“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第一智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人之模范也”(汉代杨雄语),高尚师德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前提。一个缺乏爱心、没有责任感、不思进取的教师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离开师德,教师资格即无从谈起,更惶论教育智慧。作为培养人的事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操守。师德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有良好教风的熏陶才可能带出优良的学风。

师德是教育智慧的灵魂。广大教师应根据教育法、教师法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自身素质和学生实际,摒弃市场经济和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不断加强道德修养,锤炼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深厚的职业情感,提高师德水平,做一位充满爱心,守岗爱业,具备高尚情操和职业道德的人师。

2立足实践,充实教育智慧的内涵

实践是教育教学的载体,是教师成长和永葆青春活力的沃土,是教育智慧的依附。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智慧才能得以展现和提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失去实践的“源头活水”,便无法生成“清如许”的教育智慧。智慧型教师能充分利用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情境,探索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满足大多数学生学习需要的同时不忘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得以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但是,仅有丰富教育实践或仅有满腹教育理论的教师都不是智慧型教师。智慧型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和实践教学,将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追寻,在实践的沃土上播下智慧的种子,充实教育智慧的内涵。具体表现在: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追求科学和真知;以饱满的热情和自身的人格魅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借助易懂的现代化的媒介和科学的教育手段化解难解的知识硬核,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强有力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育人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勇于创新,追求教育智慧的本质

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车尔尼雪夫斯基语),”要把学生培养成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时代需要的不再是“教书匠”而是“教育家”,教育是创新的科学,创新是教育智慧的本质所在。

智慧型教师须臾离不开创新和创造。创新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改善班风和课堂教学气氛等。提高创新能力最好的办法是坚持从事教学研究,参与课题研究或撰写研究论文。一本教案行天下的时代早已结束,教学内容和手段都应该与时俱进。知识更新的步伐也明显加速,智慧型教师一定是爱学习并坚持终身学习的人。拥有新知识并通过研究获取新成果,才能为自己旧的知识结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占据优势,处于不败之地。特别是在高校,不仅博士生、硕士生,就连本科生都已广泛加入科研大军,少数优秀学生业已写出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并将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为人师者,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很难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如果连学生的创新节奏都跟不上,则无法继续胜任高校教师的岗位职责。

4勤于反思,提升教育智慧的层次

反思的过程是教师能力和教育智慧不断提升、成长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反思,将自己教学活动中成功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提炼,生成新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反思也是一个结合他评主动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批评、自我改造的过程,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善于反思的教师能够快速获得成长,提升教育智慧。

需要反思的内容很多: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亮点何在;某节课为什么会得到学生较低的评价;课堂应激反应如何;知识传授的效果是否理想,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等等。善于反思的教师,即使是与同事聊天、给学生解惑、听一节公开课或示范课,甚至看一个电视讲座也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多加反省进而获益。反思的成果应及时记录,可坚持写教学日记。利用博客书写并发表也是好办法,不仅能记录下自己成长的体会,还能与志同道合者交流分享,快捷地获取多方观点,择优择善运用于教学实践,快速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第7篇:智慧教育的优缺点范文

摘要:在全世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智慧校园”一词也应运而生,如今变得格外引人注目。智慧校园建设探讨的是高校信息化发展方向,特别是在科技高速发展、智能手机功能日益强大的今天,掌上智慧校园建设是将高校教育信息化向融合创新方面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目标。

关键词 :智能手机;智慧校园;价值;研究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课题(2014B446)

在全世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浪潮下,校园信息化正发生着剧烈的改变。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在管理体制改革上运用了大量的信息化手段,努力打破原有部门间的信息孤岛,改变其信息条块分割的现状,实现体制管理的“扁平化”,大大推动了各部门从“管理本位”向“服务导向”的转变。

就高校的情况来看,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目前已完成校园骨干网络建设以及主要的应用系统建设,这些软硬件系统的建设使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为后续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但因为传统管理理念滞后,导致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整体目标尚有有不明确的地方,暴露出不少隐患,阻碍了高校信息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1、现阶段“智慧校园”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

1)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缺乏统一接口和标准。

2)缺乏校园信息化集中应用与展示平台,各自独立的应用系统导致缺乏协同工作能力,也缺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的能力。

3)单个部门的信息系统(如教务管理、图书馆管理、资产管理等),很难站在自己这个信息集上,进行整个学校的全面信息查询和决策分析,各个应用系统能够发挥的效益没有更好地利用和挖掘。

虽然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并采取了多种措施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但由于前期技术层面的发展的局限性导致管理理念的局限,对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和规模估计不足,对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校园网,实现信息共享、网络课堂、网上办公系统、管理智能化等缺乏成熟的管理理念和实施方案,致使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停滞不前。

近几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高快速发展日趋成熟,智能手机应用的普及,及时的给智慧校园建设搭建了一个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技术平台。在智能手机时代,智慧校园建设已具有现实基础和成熟的技术支持系统。所以要积极推进校园网管理理念变革,运用最新技术成果优化校园智能网,制定科学、先进、经济的系统解决方案。

2、智能手机时代"智慧校园"建设研究的理论价值

1)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转变传统的管理及教育教学理念,采用全新的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指导、处理、创新生活和工作的思维方式,即互联网思维方式。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民主化的思维。管理和服务更多地以信息的方式呈现,渠道垄断很难实现;互联网思维是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互联网思维下的管理和服务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要充分满足个体分散的、个性化的需求。

互联网思维方式将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教育学高度融合在一起,是一场全新的理念变革,将推动我们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及商业化的运行模式。

2)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全新的技术平台,以功能强大高度集成的智能手机卡为载体,大力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实现其跨越式发展。

“社交+本地化+移动”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方向,具有随时、随地、随身的天然优势,契合当今快节奏、碎片化的生活方式。这种模式的出发点是深挖“移动”特性,提供及时、基于位置与个性化的服务,拓展个人计算机互联网所不能提供的业务。基于位置的服务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标配。手机正逐渐进化成为与人类相似的智慧体。移动互联网将根据用户的浏览习惯和所处位置,更智能地为用户过滤信息,提供最契合需求的信息。未来手机将会取代钥匙和钱包,成为出门唯一必需品。

在全世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智慧校园”一词也应运而生,如今变得格外引人注目。所谓“智慧校园”,是指通过利用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

在我国,智慧校园是继数字校园之后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全新概念。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关于“加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要求,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开展智慧校园建设,是实现高校信息化跨越式发展,充分提升学校的管理和服务能力的必经之路。

3)智慧校园建设不只是信息技术在校园中的应用,更加重要的是要全面建立起智能手机领航的信息时代全新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

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办公空间、研究空间、教学空间等)、资源(如图书资料及专业数据库、教师讲义与课件、网上专业资讯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的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既对应又有本质不同的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环境,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创建电子校务、教育资源、虚拟社区及网络服务的数字化虚拟大学教育环境,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关于“智慧校园”,有一幅这样的蓝图: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简而言之,“要做一个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校园。”

智慧校园建设探讨的是高校信息化发展方向,特别是在科技高速发展、智能手机功能日益强大的今天,掌上智慧校园建设是将高校教育信息化向融合创新方面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目标。

4)针对现行高校数字化校园网建设存在的弊端,构建全新技术领域的智能网系统的集成与开放模型,为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现行的数字化校园网建设存在两大弊端:

一是N个信息系统"孤岛化",我们要用新理念,新技术将孤岛化和碎片化的信息整合集成。

二是N个功能系统"碎片化"。我们应打破以往因技术平台限制造成的信息高度封闭,以及由此导致的各个信息系统功能单一的现状,转变观念,在基于新理念和新技术的新形势下推进数字化校园的开放建设。

针对目前高校存在的信息化分散建设、独立运行、自我服务的问题,我们应着力推进资源整合力度、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

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必然要经历由单一机构建设向跨部门协同整合过渡的阶段,为推进这一进程,需要引入新理念、新技术平台的支撑,从而实现信息化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和建设模式的转变,使信息化能够支撑各部门协同互动、履行职责,提高效能,实现各项业务集约、可持续发展。

在智能手机时代,智慧校园建设已具有现实基础和成熟的技术支持系统。以往信息的封闭和孤立是基于当时的技术基础形成的,而在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的高度集成和共享成为可能。所以我们要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管理理念变革,运用最新技术成果优化校园智能网建设,制定科学、先进、经济的系统解决方案。 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的合理规划、合理分配、合理利用,提高学校管理过程和管理系统的质量、效益、效率,保证资源和服务的可靠性、安全性、科学性。

3、智能手机时代的"智慧校园"建设研究的创新价值

1)针对智能手机时代的新特征、新技术,提出了基于智能手机卡的智慧校园建设的新理念。探讨大数据环境下全新的管理模式,研究新一代高校智能网系统的建设模式与建设标准。

2)分析现行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利用快速发展的移动通信技术及先进的管理创新理念,推出智能手机这一全新的建设平台,并探讨如何在这一新平台上将现有信息化成果集成与开放的建设目标和设计思路。

3)构建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掌上智慧校园建设模型,并做出切实可行的专业的技术方案。

4、智能手机时代的"智慧校园"建设研究的应用价值

1)给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及广阔的发展空间。将高度集成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卡与数字化校园网建设相融合。

2)实现校园内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和科研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决策效率,提高信息利用率,提高核心竞争力。充分满足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需要。

3)智能手机时代的掌上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基于全新理念全新技术领域的模式探讨,具有非常强的实用价值且受众广范,功能强大、易于推广。

4)利用高度集成的手机智能卡取代现有的多张卡证,实现统一认证、统一收费、基础数据共享、统计数据共享、统一信息查询等,建立基于智能手机卡的掌上智慧校园系统。

5)探索跟三大运营商、银行等机构的全新合作模式。如将学生区的上网市场让利于运营商,从而使运营商升级更换部分校园网的设备,彻底解决各教学单位和公共服务体系的网速需求问题等。以多种形式实现合作共赢。在推进智能校园建设的同时,有效解决融资投资问题。

6)有效解决信息孤岛、碎片化问题,建成结构完整、技术先进,高度覆盖,应用深入,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数字化校园网。消除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实现部门间数据信息共享。利用新一代移动互联技术,建立高效率高覆盖率的移动通信平台,为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提供各项管理服务功能以及随时在线的一站式服务。

7)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智慧校园建设能够实现以下功能:

单一证卡(手机卡)取代现有的多张证卡

统一收费,建立手机智能卡收费结算系统

基础数据共享,统计数据共享

统一信息查询,建立公共信息平台

建立统一认证系统

餐饮、图书事务、院系联系全部建立在手机终端上

实现“智慧校园”的功能、跨越与“智慧武汉”的对接

在国家教育行业信息化的政策背景下,在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和推动下,智慧校园建设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高度普及,使用者随时携带永远在线的特点,已经使其成为现阶段最好的信息载体。智能手机使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具多元性,跟传统传播方式相比,具有高速、广泛、大范围的特点。而身兼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的用户其阅读及获取知识的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因此,新时期智慧校园的建设要紧跟时代步伐,管理者们必须要转变观念,树立互联网思维方式,将先进的移动互联技术与智慧校园网建设相融合,全面构建智慧校园,才能真正赢在这个多元化的变革时代。

参考文献:

[1] 移动互联网渐趋爆发式增长 人民网http://tc.people.com.cn/BIG5/15596854.html

第8篇:智慧教育的优缺点范文

国际智慧教育中学教育教学教师技能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是信息多元化的时代;教育的含义已经不再停留在教学途径单一教育方法和技能匮乏的层面,而是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以社会正确价值向为导向的教育。也就是说,受教育者的教育范围不再停留在学校,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只有把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联合起来,那么我国的教育将会与社会就业链条相适应,培养的人才就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信息化需求。智慧教育理念的提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集体关注,智慧教育的普及必将推动各国学校教育高速发展。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技能不断提升,学生知识视野必将面向现代化、信息化。在中学教学中,施教者应该将现在的教育社会化,同时考虑学生现有情况,实现教学智慧化、最优化,最终达到教与学的真正统一。国际智慧教育在韩国、美国、新加坡已经在实施,并且也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智慧教育的理论提出,对中学教育教学有具体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国际智慧教育对中学的教育借鉴

新加坡在2006年提出旨在以Edvantage计划为主体的,以建立信息产业带动社会高速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为目的的,开展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为受教育者提供广泛的数字教育资源的iN2015计划;同时通过PPP模式创建的未来学校项目得到了个人、企业、政府公共部门的大力支持,开创了校与企、个人、政府联合化,分析我国中学教育教学模式,数字资源在中学基本普及。但是,数字资源的开发需要企业的支持与认可。例如,电子教材的开发利用,学生电子作业系统的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视频的共享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企业与学校相联合,这样的应用不仅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最优化,同时学校也能够利用优质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企业也可以将其产品充分优化与开发,将产品出售学校,这样也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这种关系的合理发展能够达到双赢的目的。与此同时,中学的实践性教育活动需要个体部门的参与,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完全可以安排学生到社会个体部门中去,学校可以和社会个体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实现每次学校组织学生实践活动真实化,学生对社会更多了解与体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于此,这样的组织活动也能促进个体部门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防火安全教育、铭记历史教育也可以和学校的教育相联合,这样促进了政府部门的执行能力和态度,同时学校教育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学生的教育会更加深刻而有意义。

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也在做有关智慧教育的相关工作,把培养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韩国注重学生数字技术能力的培养,韩国的企业三星、LG、SKTelecomden等企业也积极致力于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最终为智慧教育战略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样的计划实施推动了中学教育向着信息化发展,同时有这样的企业作为范例,学校的教育和企业的影响这样的因果联系,最终真正地实现了智慧教育的真正含义。在这样良性循环作用下,信息技术必然突飞猛进向前发展,学校对待智慧教育的认识也必然更加深刻。反思我国中学教育,可能部分地区的学校接受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不是我们推动智慧教育的阻碍,而是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个别地区的水平也在提升与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全国智慧教育普及的情况下,积极进取,勇于将智慧教育与我国中学教学实际相结合。我想在信息科学的推动下,我国的中学教育教学水平一定会有所突破,同时中学教学对老师教学方面也会有更大提高,对中学生的学习也会有更多的帮助。

二、国际智慧教育对中学教师教学的思考

美国智慧教育的推进,是从企业和政府联合入手,采用学习、评价,教育设施等方式出发,关键注重教师技能的培养。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的今天,中学教师的退休人数多于新教师的上岗人数的现有情况下,有很多高校师范毕业生选择了教师职业,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就意味着能够把自己的经历体验以正能量的形式传递出去,同时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可见,教师的经历体验对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单单经历体验已经不再是当代教师从教育人的唯一途径,得更多经历体验的教师就会影响教育学生的效果就会越好么,答案不是绝对的,重要一点还是如何能够把这种经历体验以一种发人深思、富有情感、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有的老师也是这样去做的,但是收效甚少。那是因为有些时候,我们忽略了自己的想法,还没有经过教育反思就已经把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传递给了学生,最终可以说是误导了学生。导致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进入了教师所规定的轨道,但是这条预定的轨道有些时候已经偏离了正常教育应该规定的范围,一旦重复教育,后果是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存在误区没有及时纠正,学生深受影响。作为年轻老师,在教育面前,来不得半点马虎与放松。

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教书育人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有时这些还不够。智慧教育的层面是将教育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因此教育技术和技能也提到了教师从教的日程上来。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的教育技术水平,同时也应该注重师德的培养。教师的师德应该是以正确的价值观念与导向影响学生,并能收到预设的教育效果的德行影响。对于当代年轻教师,缺乏对学生品行的实际指导,如我们是不是在就餐时自己肆意浪费,而教育学生时还夸夸其谈,或者说我们对于这样的行为淡然处之,认为粮食危机不会影响到当代人,或者我们教育孩子时,孩子是否认为我们的教育理念已经过时。现代的初中教育不仅需要我们教师去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个人、企业去关注与支持,在共同的努力与教育下,我们的教育才是最有智慧的教育。

纵观各国的教育方式,可能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教育的最终的目的是相同的:即教育的学生应该是全面发展,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同时智慧教育也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该和社会是友好的合作关系,教师也应该参与到智慧教育中来,不断提升自我教育教学技能,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这样的中学教育,必然会收到很好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宋若云.新加坡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孟靖岳.新加坡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3.

第9篇:智慧教育的优缺点范文

我国正在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引进新的教育观念。过程教育哲学是一种深受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A.N.Whitehead)的过程哲学影响的教育哲学,主张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教育应该关注过程。过程教育哲学对于革新教育观念、启发教学思路,具有一定意义。为此,笔者与正在美国克莱尔蒙特大学过程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的樊美筠博士进行了专门对话,对过程教育哲学进行解读。

文章链接

3月5日6版《知识可以击败智商》

3月6日3版《重视能力对,轻视知识错》

6月26日3版《传授什么知识?怎样传授?大可讲究!》

问:曲跃厚教授,军事交通学院政治教研室主任

答:樊美筠博士,美国过程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

中美教育孰优孰劣?其实,它们都落后于时代了。

问:你在美国已经多年,又是研究哲学和教育学的学者,从你的经验看,中美两国教育孰优孰劣?

答: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回答。有相当一部分中国家长认为,美国的教育体制远远优于中国;而一些中国老师则认为,虽然美国大学的总体水平高于中国,但中国中、小学教育的水平并不比美国差,学生的基础知识甚至更为扎实。其实,这两种教育体制尽管各有优劣,却都已经落后于时代了。它们的共同基础都是一种以现代性为基础的教育理念,即一种把学生当作一个纯粹的客体、以灌输知识而非启迪智慧、进行创造的教育理念。

问:现代教育模式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答:这种教育理念支配下的老师和家长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强迫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学习成了学生主要的甚至唯一的生活。他们根本没有闲暇接触社会、锻炼能力、进行历险或享受生活的其他方面,结果培养出了大批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创造性、高分低能的学生。这难道不是对人性的摧残吗?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人才”吗?

过程教育哲学作为一种具有后现代眼光的教育哲学,要破除的正是这种现代教育理念。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的不是在老蛋糕上加一点糖或水果,这种点缀已经无济于事;我们需要的是做一个全新的蛋糕。

问:何谓过程教育哲学?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过程教育哲学是一种深受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影响的教育哲学,其主要观点是:教育应该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主动的、有机的、开放的、创造的、艺术的、历险的和享受的过程与活动。这种教育哲学在西方有着广泛的影响,但在我国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我相信,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种教育哲学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学生是不是只有聪明就足够了?不,他们还必须善良。

问:照你这么说,学生是不是只有聪明就足够了?

答:也不尽然。在我看来,仅有聪明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善良。教育的意义应该在于培养既聪明又善良的学生。聪明的学生如果做起恶来,危害更大、更可怕,只有既聪明又善良的学生才能真正造福人类。这和老师的素质又有着密切的关联,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早就提倡“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模式,只是我们淡忘了。

教育应该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

问:教育应该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但我们目前较多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一种机械的、单向的传输过程。你觉得美国的教育模式在这一方面有哪些可借鉴的地方?

答:这个问题非常好。其实,同志早就说过“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教学模式,只是我们早已淡忘了。在传统教育模式中,老师通常扮演着真理拥有者的角色,具有极大的权威,我国的“师道尊严”就是这种模式的反映。在今天的美国,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很多美国老师已经意识到,他们并不是全知全能的,不管他们知识如何渊博。很多学生知道的,老师并不一定知道,特别是一些最新的知识。学生的问题常常令老师一头雾水,也越发激励老师向学生学习以提高自己,他们并不因此而感到尴尬和难堪。

美国还有一种“同龄人教同龄人”(peerlearning)的教育实验,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一个班级里常常有智力程度不同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中等程度的学生身上,实际上,这对成绩较好和成绩较差的学生都是一种伤害。由好学生来教差学生,无疑是一个双赢的方案。好学生在教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差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产生了自信;更重要的是,双方都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如何与他人交往。

问:你刚才提到能力的问题,你觉得能力教育在教育中应该处于什么地位呢?

答:能力教育至关重要。能力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有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等等。就教育而言,教学生学会学习,应该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无论人们多么努力地学习,哪怕是穷尽毕生的精力,也不能一网打尽知识的海洋。如果你到GOOGLE上输入一个条目,十几秒钟就会出现千百万条与这一条目相关的信息,就算读一遍也不可能。一个科学家一天24小时不吃不睡都在学习,一年下来,他掌握的知识也已经落后了3年。更何况,知识每天都在成倍增长,我们掌握的知识有许多可能是错误的和无用的。因此,学会学习,学会有选择地学习,学习那些对人类来说有用的知识,特别是学会创造、运用,是一种能力教育,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一个学生不会创造性地学习的话,知识的多少,分数的高低,不但不是教育成功的标志,反而是教育失败的标志。

只灌输知识,根本无知识可言。教育成功的最终标志是拥有智慧。

问:那么,什么才是教育成功的标志呢?

答:是智慧。知识是智慧的基础,但知识不等于智慧。没有知识就不可能有智慧,但仅有知识却仍可能没有智慧。何谓智慧?过程教育哲学认为,智慧就是对知识的掌握或掌握知识的方式。显然,智慧高于知识。如果我们在教育中把知识和智慧对立起来,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智慧的启迪,必然导致大量的书呆子和空泛无益、微不足道、缺乏创新的死板知识,甚至根本无知识可言。正如怀特海所说,在某种意义上,随着智慧的增长,知识可能会减少。当我们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笔记本,忘记了为考试而背得滚瓜烂熟的细节知识时,换言之,当我们不再是知识的奴隶,学会了积极地创造和运用知识时,我们才最终拥有了智慧,教育才最终获得了成功。

资料链接

怀特海心中的教育

在《教育的目的》中,怀特海阐述了教育哲学的一种标准。他在卷首提出:“文化是思想的活动和对美及人类感情的接受”。教育联系着文化、主动的思想、美以及人类感情,怀特海的表述涵盖了智力、美学、情感、道德和主动的参与。他的第二句话“信息的碎片与这种教育过程完全是两码事”,振聋发聩,把当今骄傲的信息时代推向羞涩的角落,使人们重新考虑教育的优先和重点问题,对学生书桌前不断换代的电脑给予反思。因为,“一个仅由信息装备起来的人是世界上最无用的。”这是他的第三句话。

怀特海认为:“知识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继承,而在于发展和创新。”他主张教育要促使学生用智慧来统领知识。

怀特海对课堂的优秀品质曾有如下表述:

“教育,应该使儿童从一开始就体验到发现的欢乐。”

“最好的教育,是通过最简单的装备来获得最优化的信息。”

“教育的环境,必须在本质上是一种有助于启动和启发思维的酵母。”

“学习是一件无缝的外衣,是不能随意裁剪成碎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