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闻学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新闻学社会实践总结精选(九篇)

新闻学社会实践总结

第1篇:新闻学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新闻教育热为新闻媒体培养了大量人才,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伴随着是来自业界和学界不绝于耳的批评之声,矛头直指各大学新闻院系的新闻教学在教学体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新闻教学内容与新闻媒体实践严重脱节。对此,无论是新闻业界还是学界都不断有人撰文讨论,直陈弊害。但这些讨论几乎都是“定性研究”,因此,对高校新闻教学与媒体接轨状况的实证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本研究旨在开掘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它将细致地呈现新闻院系的学生、教师以及媒体从业人员(主要是记者和编辑)对当前新闻教育中理论和实践关系的认识。《辞海》对教学的定义是:“教学指学校工作中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①因此,教学应该是一种师生平等的共同活动。而以前有关新闻教育的讨论多是新闻院系的教师或媒体从业人员操控话语权。这里隐含的意思是说,我们将重点讨论作为新闻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对新闻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认识。第二,现行新闻教育与媒体是否脱节?新闻教育是否应该与媒体接轨,怎样接轨?我们将通过实证调查来比较学生、教师和媒体从业人员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的异同,为以后的新闻教育改革提供一些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作为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新闻院系师生及媒体从业人员关于高校新闻教学与媒体接轨状况的实证数据,再作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共包括7个部分:“总体状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践”、“与媒体的联系”以及“个人基本信息”。

(二)样本选取。采用配额抽样法。学生样本来自于四川、重庆、湖南、湖北、陕西、北京、上海和广东12所高校的新闻院系,主要由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通过在全国各地的同学这一人际传播网络来发放问卷;媒体从业人员的样本则来自于四川、重庆、湖南、江西和广东各省市的省级和地市级媒体;教师样本来自四川、重庆、湖南、湖北、陕西、北京和广东部分高校。抽样时,主要考虑了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决定抽取400人来进行调查。其次,按教师、学生和媒体从业人员身份进行配额,教师和媒体从业人员各50人,学生300人。第三,考虑到大一学生对专业认知尚不全面,研究生数量总体较少,所以我们对学生按年级进行配额,样本中有大一及研究生各50人,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共200人。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6份(其中学生277份,教师40份,媒体从业人员49份),有效问卷率为91.5%。

(三)变量设置。本研究的主要变量有“职业身份”、“满意程度”、“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践”、“专业背景”等,依靠这些变量的关系,可以勾画出当前新闻教育的真实状况。

三、数据分析及讨论

1.对当前大学新闻教育的满意程度

对新闻教育的满意程度,我们对被调查者进行了提问。请他们为当前的大学新闻教育打分,满分为10分。分值对应的满意程度分别为:非常满意8-10分,较为满意6-8分,满意4-6分,不满意2-4分,非常不满意0-2分。由此可以计算出一个指标——相对满意程度分值。相对满意程度分=(学生满意程度平均分+教师满意程度平均分+媒体从业人员满意程度平均分)÷3,由相对满意程度分值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对当前大学新闻教育满意程度的较为客观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对当前大学新闻教育的相对满意程度分为6.05。其中学生的满意程度平均分值为6.41,教师为6.1,媒体从业人员为5.63。对于学生的满意度,我们进一步分析了来自不同院校的学生的差异。我们把277位学生样本按院校级别进行统计,结果发现,来自一类本科院校的学生为125人,所占比例为45.1%,二类本科院校的学生为152人,所占比例为54.9%,这说明对样本在不同院系这个变量上进一步分析是有意义的。统计结果表明:一本院校的学生对学校新闻教育的满意程度普遍高于二本院校,平均分值分别为6.54和6.28,但两者的区分度并不大。对于媒体从业人员,此次调查还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您认为现在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能满足媒体的需求吗?回答能够的占27.6%,回答不能的占72.4%。由此看来,当前大学的新闻教育与媒体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意味着,从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有一大半部分达不到新闻媒体的要求。难怪有人形容现在新闻教学与新闻媒体是“各行其是,互不相干”。高校按自己的模式培养学生,新闻媒体则以自己的需求招聘员工。

在对当前的大学新闻教育与媒体需求是否脱节这个问题上,无论老师、学生还是媒体从业人员,有2/3以上的人给以肯定的回答,认为当前新闻教育的改革方向是学校教育应与媒体的需求接轨。学生、教师和媒体从业人员均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高校与媒体应多交流和沟通。在调查中问到“新闻专业毕业生在新闻工作中的主要缺陷”时,86.6%的人认为新闻专业毕业生一是缺少采、写、编、评的实践经验,不能及时上手,缺乏独立采访的能力。二是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差,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于前者,我们认为,这与现在的高校与新闻媒体单位沟通较少,学生到媒体实习的机会不多,实习的时间不足,缺乏足够的经验积累有关。统计结果显示,有51.7%的学生不清楚新闻媒体里的具体工作要求;有16.4%的学生完全不知道他现在所学能否达到新闻媒体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从职业要求的角度看,部分学生自身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当然,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应该对这种情况负有相应责任。而后者,则应由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加以改变,以适应新闻媒体的职业需要。在对媒体从业人员的调查中,当问及新闻专业毕业生应该怎样去弥补缺陷时,有80.6%的人认为学生应利用一切机会,尽量多参加新闻媒体的实习和实践。他们建议,新闻专业的学生,不应把目光局限于书本的固定模式上,既要有创新精神,又要打好基本功,以防止眼高手低。

2.新闻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清华大学的李彬教授认为,我国的新闻教育一直在两极间摆动,一极是实践的需求,一极是理论的诉求。一般意义上讲,新闻教育及新闻研究一直主张理论联系实际,追求两极之间的平衡。②实际的情况究竟怎样呢?

此次调查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是“如果让您自己选择专业课程,你会选择哪种类型?”选择项分别是实践型、理论型、理论+实践的综合型;针对教师的问题是“您认为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是怎样的?”选项分别是注重实践、注重理论、两者并重;针对媒体从业人员的问题是“您认为现在新闻媒体最需要的是哪种类型的人才?”选项分别是理论型、实践型、理论+实践的综合型。统计结果表明无论学生、教师还是媒体从业人员,绝大多数都倾向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新闻教育的发展方向(具体统计数据见下表。这也印证了“两极平衡”的判断是准确客观的。同时应当看到,在新闻业界和教育界,偏重实践的主张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3.新闻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

据样本统计结果显示,新闻专业当前所开设的课程,纯理论课为61.5%,实践操作课为9.7%,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为28.8%。

这表明前面所提到的我国新闻教育界一贯主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两极平衡”理论在具体的操作实施中并未真正完全得到体现。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较为复杂:

首先是历史原因。美国学者罗杰斯在《传播学史》一书中介绍,将新闻学开拓成为一个合法的大学学科的“老爸”布莱尔,20世纪初在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对新闻教育作了这样的设计:在4年期的大学课程中,新闻学方面的课程只占1/4,其余3/4的课程都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课程。布莱尔这种加强专业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观较为合理,最终成为美国大部分新闻学院所接受的“鉴定标准”。③新闻学传入我国以后,布莱尔这种课程结构观也同样被国内新闻学院所接受,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重人文科学而轻社会科学的倾向。建国后,很多学校的新闻专业往往设在中文系,尔后独立为新闻传播院系。因此,出于历史惯性,文学类的课程占有相当的比例。此次调查表明,在人文社科类的基础课中,开设了文学专业课的学校占样本总数的78.8%,开设了心理学专业课的学校占样本总数的32.7%,开设了社会学专业课的学校占样本总数的34%,开设了哲学类课程的学校占样本总数的47.3%,开设了法律和经济学课程的学校占样本总数的23.5%。由此可见,文学类课程偏多,而媒体急需的社会、法律、经济学等偏重于实践的基础课程设置相对不足。另一方面,为了培养创新人才,1998年以后,本科专业的学时总数不断压缩。在学时压缩的情况下,学校公共课如马列原理、外语等不能减,最后只能削减某些专业课的课时或者砍掉某些人文社科基础课。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一些理论+实践的课程就变成了以讲授理论为主的课程,这就造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操作中大打折扣。

就新闻专业课的教学方式而言。我们发现“教师讲、学生记”的“讲授法”依然是大学新闻教育的主流,“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法”开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样本统计结果显示,在新闻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讲授法”占样本总数的46.9%,“讨论法”占27.8%,“案例法”占14.1%,其他教学方式占11.2%。

然而,当问及学生希望老师采用怎样的授课方式时,有58.2%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上能与老师共同讨论,老师给我们指导”,有32.4%的学生“希望老师多分析案例”,只有2.2%的学生接受“老师讲课,我们记笔记”,其他类型占7.2%。由此可见,新闻教育的教学方式改革已是迫在眉睫。

四、结论与思考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的大学新闻教育与媒体需求脱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论教师、学生还是媒体从业人员,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认为当前新闻教育的改革方向是学校教育应与媒体的需求接轨。造成大学新闻教育与媒体需求脱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象很多学者指出的那样,大学新闻院系在教育观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手段上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指出,如果新闻媒体把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不适合其需求的责任完全推给高校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媒体自身也担负有培养人才的重任,就象医院必须要给医学院毕业的学生提供一个成长的平台一样。所以,接轨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一相情愿,媒体也应承担培养合格新闻人才相应的责任。

众所周知,传媒产业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的新闻实践走在了新闻理论的前面,因此高校新闻院系所培养的学生暂时不能适合媒体需要也是正常的。要改善这种状况,一方面要求大学新闻院系应立足传媒发展现实,更新教育观念,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以适应传媒产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应主动与高校进行交流和沟通,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业务交流方面开展广泛合作,真正达到新闻教育与媒体接轨,实现二者共赢。

注释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1657页

李彬:《新闻教育:重思理论与实践的辨证关系》,《视听界》2007年第4期

[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4页。

第2篇:新闻学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实习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由学校向社会接轨的环节,是学校学习向社会工作转型的一大模块。那么关于实习报告范文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1年实习报告范文3000字_关于实习报告范文大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录实习报告范文3000字

个人实习报告范文3000字

大学生实习总结怎么写

实习报告总结范文

大学生实习自我总结

实习报告范文3000字11、实习目的

为了更好的学习社会知识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我于20__年2月参加了社会工作实习。实习的意义在于为自己提供一个更加好的学习的平台,获得成长,适应社会并为自身和社会创造出价值与财富。

本人的实习单位是吉祥天健康产业集团,是一家专注于养生、美容的独具发展前景的集团化公司,所以对于我这样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吉祥天对实习生的要求是需要大专文凭以上的学历,除此之外还要有很好的个人学习、复制能力以及有愿意出差的意愿。这也对应了我选择实习单位的目标,因此,我选择了“吉祥天健康产业集团”作为实习单位。

2、实习内容

在实习期间,我接受了公司系统化的培训,包括公司的发展历史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公司的产品种类,产品的规格、价格、功能、效果,下市场销售交流技巧等。除此之外,公司还要在实习生熟知产品的前提下培训所有人上台讲课的能力,确保下到全国各地的市场能对市场人员进行公司产品及产品销售的能力。培训集上台讲课培训、与市场人员交流、向顾客铺垫销售产品并获得成交机会、能适应艰苦的出差旅途生活、布置店铺活动氛围、小或大型会议执行等能力于一身的全能型人才。

3、实习结果

在公司接受了1个多月的培训后,确定了本人通过了公司的考核,已于20__年2月中旬得到了公司的认可,委派我到浙江杭州市场进行工作、学习。并且主持、销售、交流、培训等能力获得了提高与认可,于20__年4月起转为正式员工。

4、实习总结或体会

从20__年2月底正式来到吉祥天健康产业集团实习、接受培训。我收获最大的不仅仅是公司同事间的深刻友情,更多的是让我更加确定了自己走向社会的目标与方向。慢慢的,我也由一个什么都迷茫不懂的大学生成长为了一个成熟的社会工作者。特别是在工作能力方面,由最开始的什么都不懂,到最后获得公司认可并获得很多鼓励和表扬,这样一个过程是非常值得自己高兴和珍惜的。

在进入公司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领导的认可,委派我和另外一位新晋同事做公司20__年年会的主持人,在这样的一个机会之下,我在年会上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胆量、魄力、控场等方面的锻炼,让我得到了很多的提升,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潜在的能力,让我收获了更多的自信。

由于在年会上的表现,让更多从市场上回来的老同事认识了我,也让更多的同事认可了我,对于还是新人的我来说这是万分荣幸的事,也为我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奠定了更多的基础。所以紧接着20__年公司极为重视的新年启动会上我再次与上任搭档站上了主持台,被公司委以重任,主持、控场、活跃气氛、把握流程等等,让我获得了很多学习成长的机会。

返回目录

个人实习报告范文3000字2在一个多月的暑假生活中,为了更好的了解社会,响应“大学生生涯教育”的号召;也为了给个人今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利用三十天的时间组织了一项名为“爱心辅导”的社会实践活动。现在活动已经圆满结束,我在此做一个总结,作为大学一年级暑假的社会实践报告。

活动的动机

在权衡了各项大学生可能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之后,我认为:家教是一份切实、有价值的方案。作为一名师范学院的学生,尽管我本身属于非师范类专业,但“为人师表”这个千年的古训却永远牢记在我的心中。我觉得,做一个好老师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同时,如何出色的胜任老师的工作,对我也是一个很大的磨练。所以本着这样一个向往,我选择了组织家教这项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的准备

为了能够增加此项活动的“含金量”。我为活动订立了“自己组织,自己分配,自己招生,自己工作”的基本宗旨。其中这里的“自己”实际上指的是一个群体:即所有参与到我组织的这项活动中来的和我具有同等学历的朋友们。他们分别是:万健(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管理系)、施政(南通大学数学系)、蒋舒(南京工程学院光电工程系)、贾楠(盐城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在组织好人员之后,我于19号晚迅速草拟了两份材料。即:“爱心辅导介绍”广告和“爱心辅导活动会员条例”。(材料见附页)

活动的实施

在1月19号散发了“爱心辅导介绍”广告之后,我们很快接到了许多家长的询问,并陆续登记好姓名和联系方式。1月21号上午结束招生后我组织分配了各个参与同学的任务,其中我具体负责了一名四年级学生的语文及英语辅导工作。会议结束前我们再次学习了“爱心辅导活动会员条例”。下午同学们开始各自与负责的孩子家长联系,商定具体的实施细节。

22号活动正式开始,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我始终遵守条例中的规定,牢记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学生为本,礼貌、耐心、亲切的完成辅导任务。同时,我尊敬学生家长,礼貌用词,耐心听从家长的建议。在具体学科指导中,我发现:这个孩子存在着偷懒和粗心的坏习惯。我针对这一点提出了狠抓辅导效率,减少学习持续时间但增大学习频率的方法,为这个孩子的提高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活动结束时,在我和孩子家长共同组织的测验中,他取得了全优的好成绩。

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我还统筹着全局,每天与其他四位同学保持密切的联系,时刻提醒他们牢记活动条例并注意自己的安全。保证活动的正常进行。

返回目录

大学生实习总结怎么写3一、实习总结的资料收集

从开始实习的那天起就要注意广泛收集资料,并以各种形式记录下来(如写工作日记等)。丰富的资料是写好实习总结的基础。主要收集这样一些资料:

1.在社会实践工作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如何在工作中贯彻执行的。

比如单位组织学习,内容是什么、什么学习方式、学习后的效果如何,对自己和同志们的思想有否提高。

2.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如何灵活运用的。

比如法律专业,注意法官或法律工作者在执法过程中是如何灵活运用法律条款,深入了解优秀法官,如何运用法律以外的手段解决民事纠纷,提高结案率的;秘书专业的学生可以直接将秘书实务、应用写作等科目中的问题带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寻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等等。

3.观察周围同事如何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

实习是观察体验社会生活,将学习到的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过程,所以既要体验还要观察。从同事、前辈的言行中去学习,观察别人的成绩和缺点,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观察别人来启发自己也实习的一种收获。

4.实习单位的工作作风如何。

单位的工作作风对你将来开展工作、发展自己提高自己有什么启发;某些同事的工作作风、办事效率哪些值得你学习、哪些要引以为戒,对工作对事业会有怎样的影响。

5.实习单位的部门职能发挥如何。

对不同职能部门的工作作风、履行职能的情况有什么看法和认识。

二、实习总结的写法

根据本专业特点,可以全面地写。如法律专业,去法院实习,获得的是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应该具有全面素质材料,这时,可以将所实习的全部内容,包括法律工作者的政治素质要求、业务素质要求;法律条文的运用;法官的个人魅力(言行举止语言表达等综合 因 素)在法庭上的效果;法官需要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文秘专业作为一个办公室文员,实习中可能工作性质内容涉及所学大部分骨干课程,如办会(会议之前的准备工作、会议过程中服务工作、会后的总结会议工作,以及整个会议涉及的文书有哪些,领导对这些会议文件的写作要求有哪些,写作者在准备过程中有哪些成功的做法或失败的教训;文秘工作者的仪表礼仪有什么要求等等)。

也可以根据实习的内容确定某一局部的工作、就一个专题作为重点描述对象。如文秘中的档案管理,单位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有什么、自己学的哪些知识在工作中运用上了,你运用的方式方法是否符合工作需要,效果如何;同事是怎么对待档案管理工作的,他们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等等。

结构安排:

第一部分:以实习时间、地点、任务作为引子,或把几个月的实践感受、结果,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概括出来以引出报告的内容。

第二部分:实习过程(实习内容、环 节、做法)

1.将学校里学到的理论、方式方法变成实践的行为;

2.观察体验在学校没有接触的东西,他们是以什么样的面目、方式方法,以怎样的形态或面貌出现的。

比如,部门职能,原先你不了解,后从工作中由什么样的问题,引发了

你对职能部门的了解。再比如人际协调方法,工作中的人际协调和你学的公关理论与实务有什么样的差异,你怎样体会公关理论等 。你可以以参照毕业生实习总结范文。

第三部分:实习体会、经验教训,今后努力的方向等。

文章也可以以实习体会、经验为条目来结构全文。如,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团队协作意识强;善于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挑战新工作;事后善于总结等等。从实践中看到的缺陷:政治触觉不够敏感;专业知识欠 扎 实;动手能力差等等,用这些,把自己实践的过程内容串起来。不过,这样的报告相对来说需要较高的写作能力。

三、实习总结写作要求:

1.报告必须写自己的实习经历,可参考别人的资料,但不能抄袭,一旦发现一律作为零分处理。

2.如有引用或从别处摘录的内容要表明出处。

参考文献的标注方法一律采用文后注释,具体格式为:引文标题、作者、出处(刊物名称)、页码、发表日期或出版者、出版时间和版次。

3.文章开头有内容摘要和主题词。

4.语言要求简练,符合公务文书的要求。

不要过多的说“我”如何如何,在第一段介绍了自己的实习时间地点和分配到的任务后,下面的文字尽量少出现人称,不用人称。字数要在3000以上。

5.去单位实习之前一定要先跟指导老师联系,相互留下联系方式。

实习一段时间后,首先要提交的是报告的大纲,字数最好能在 800字左右,主要是交待自己要写的报告的主要构架内容,由指指导老师知道后再开始写作,具体交稿时间跟指导老师联系,最好在实习结束前10天将草稿交指导老师批改。老师认为合格后,再誊抄在学院统一印制的实习总结本上

6.实习结束回到学院后准备集中交流实习情况,并做好实习工作总结。

返回目录

实习报告总结范文4一.实习目的

搞好社会实习工作是很关键的,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从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他经历了无事可做的孩童时代,到学校里忙碌的学生时代,再到以后的社会工作阶段,而实习就像一个链子连着学习和工作。实习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就是运用,就是去指导工作,而实习正好扮演了把学到的文化理论知识正确运用的工作中去的角色。我们必须要做到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证明理论。所学的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体现其价值。实习是一个锻炼的平台,是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

通过实习,我们要努力提高动手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其不足,然后去反馈到学习中去,会更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新闻学,它主要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它要求极强的动手能力,它所接触的对象是包罗万象的,是各具特色的,是真实的、新鲜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实习给一个初学者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实习教会一名记者怎样去观察事物,怎样去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怎样用事实说话,怎样才能做到新闻的及时。这些只有在实习中才能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抓“活鱼”和“抢”新闻。实习是由课堂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如果能把第一步走好,以后的路自然学会习畅网通。

到新闻单位去实习,主要是要锻炼自己的新闻采访和写作能力,掌握采访的基本方法,掌握新闻及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流程,向那些有经验的记者、编辑学习,交流经验。深入现场去采访,接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刻体会,用真情写出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

二.实习内容

新闻学的实习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地采访

只有深入到现场去做实际调查,才能写出有意义的作品,才能懂得采访的基本流程,懂得什么是采访?新闻采访学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强,偏重于应用与操作。实地采访是新闻的第一课,它是新闻信息采集,新闻报道的第一步。

2.访后写作

新闻写作是新闻制作的第二步,是对采访中采集到的信息、新闻事实做进一步加工制作的过程,是对采访的进一步补充。亲自动手采写一些东西,才能更好地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力争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观众去”,把时代精神写到作品中,写一些有价值的事,些一些老百姓关心的事。

3.编辑整理

当写完初稿后,编辑,整理和修改稿件是新闻作品的最后一个环节,俗话说:“文怕修改”,只有修改,才能写出精辟的文章。还要提炼新闻主题,因为新闻主题是新闻报道的“灵魂”,可以通过素材的取舍,结构的安排和导语的构思各个方面提炼主题,通过综合思维提炼主题。其次要写好新闻的导语,熟练的运用各种新闻写作的笔法,巧妙的运用各种新闻语言。

三.实习收获

在短短的实习期内,我深入到各地去采访,真正的锻炼自己的采访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提问水平,锻炼了心理素质。真正做到了不怯场,运用自如,现场处理灵活。在采访后写了很多的新闻稿件,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新闻文体的写法,尤其是消息和通讯的写法,包括各种新闻文体,如动态消息、综合消息、人物消息、评述性消息、特写性消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人物专访等。还有电视新闻的写作,广播新闻的写作,涉及到了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体会到了记者的角色,怎样才能做到记者的“识”、“才”、“学”,认识到了记者和编辑的关系。

通过这次实习,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大大地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强了,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了,写作能力提升了,真正跨出了,走好了新闻道路上的第一步。

四.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上是我的实习工作总结,通过实习发现,自己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包括文化知识的欠缺,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学习涉及的面太窄,学到的知识太单一,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体系。联系实际的能力太差,将学到的知识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去,没有一个知识储备体系,用到哪学到哪。在采访中,还容易犯一些低级的错误,一些先进的现代设备的熟练运用能力还不够,普通话水平不高。在今后的学习中还需要在各方面去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尽可能完善自己。

五.对实习工作的建设性意见

实习主要是面向社会的过程,映尽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尽可能多的让每一个实践者走出去,到第一线上。

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得远,只有走出去,才能采集到更多的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到现场采访是记者的本职工作。

2.尽可能扩大社会的接触面,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去。

新闻所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的生活问题,所报道的是老百姓犯罪关心的问题,只有深入到每一个层面中去,才能写出更加有特色的作品,才能扩大记者的知识面,开阔眼界,使报道更有特色。

3.在采访,写作,编辑等一系列过程中应当教会实习者使用先进的仪器,教会记者如何把握事件的闪光点。

记者是一个杂家,应该懂得各种工具的使用,才能提高新闻制作的效率,提高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能力,新闻单位映尽可能多的为每一位采访者提供锻炼平台。

4.记者应当在采访写作中打破陈旧的模式,要富于创新思维。

新闻单位要鼓励记者开拓创新,不要被一些陈旧的模式所束缚,要创新思维,更新观点。

5.新闻单位要尽可能多的给每一位记者提供一个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

初学记者的经验不足,应当更多地接触一些新闻的制作过程,运用到实践中去,应该多动手操作。

实习,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实习中提升能力,在实习中学习都是非常关键的,抓好实习,是关键的,迈好这一步,是步步高的前提。新闻是一种客观的报道事实的学科,它具有真实性和新鲜性,时效性特强的学科,新闻更是注重实践的学科,所以应抓好实习中的每一个环节,深刻体会,认真学习。

返回目录

大学生实习自我总结5短暂而充满意义的一个月的实习以来,我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真正进入了一成长的时期。随着师傅与同班同志耐心的指导与提醒,我的操作能力在所具有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很快的适应与熟练了各个岗位上的工作内容,步骤及要点。同时也提高了我对这份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激起了我对这份工作的兴趣和重大的责任感。我的每一步都必须从小事开始,从细节起。步,刻刻牢记操作规范,时时不离的坚守自己的岗位职责。从不敢有过半点的马虎和大意。每各项工作的操作中,我都虚心接受和听取领导与同志的指导。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从不掩饰与含糊。并在每一项操作过程中不断的刻苦钻研,总结经验,不断的吸取教训,以致使我在工作中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得到更大的进步。

努力总会得到果实,在这一个月的工作里,使我在此岗位上操作的内容有了不小的成就。在班里常受到班长与师傅的表扬。每一次的收发油中,他们都会在此教会我新的东西。耐心细致的为我讲解油品的流程和每个阀门所管辖的范围及通过油品流量的大小。特别是在每一次的储油时,他们会按一步步细致严格的为我讲述每一种牌号油的特点及怎样通过看,闻,摸,测等方法验证油品的质量,然后测出密度。总之,教到我学会,听懂,熟练为止。这一切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氛围,促使我更加的不怕脏不怕累,吃苦耐劳,勤奋好学。

一、坚持专业知识指导实践,努力学习各项HSE管理规章制度,认真履行HSE岗位职责,提高HSE意识,严格执行本岗位的操作规程,遵守工艺操作纪律,积极参加各项HSE 活动,岗位技术兵和事故预案演练。熟练正确的使用各种防护装备和消防器材,努力做到安全文明生产。

二、积极参加公司举办的各项活动,充分的锻炼自己,磨练自己,充实自己,使自己的特长得到展现和升华。

三、保持谦虚的工作心态和学习的态度,认真听取建议,以最大的努力去工作,以 最大热情去学习。把规章牢记心中,虚心接受与采纳每一位同志的提议,累积经验,以便更快的完善自己,充分的发挥一个员工的责任,为自己的前程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实现自我的人生目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使命,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进取。善于总结经验,抓住自己的特长做到最好,那么人生的目标,也只不过是离我们一步之遥。

虽然我目前还缺乏经验,缺乏在艰难局面中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但我相信年轻就是本钱,我正处于人生中精力充沛的时期,我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展现自己的才能,我不会满足现有的知识水平,期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我一定会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我的工作上,积极投入到工作中,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拼拼!

第3篇:新闻学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 新闻学专业 系统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43-02

党的十报告对高等教育的总要求是推动内涵式发展,依照创新教育的原则,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已成为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选择。那么,高等院校如何快速适应创新教育发展的要求,以专业的科学定位为前提,以课程结构化构建为基础,以提升实践应用的针对性为关键,以职场对学生能力满意度评估为目标,办好新闻学专业,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快速构建适应职场需求变化的新知识与新能力是高校新闻学专业建设的基础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各种工作岗位的标准与要求日益提高。这就要求劳动者具有创新的理念、良好的素质、综合的能力。在这种意义上,高等教育必须长远规划,做好自身的专业建设,加强与社会的对接、融合。尽管有些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已意识到形势严峻,从而积极探索,调整专业发展以适应时代要求,如开设新专业、重置专业课程、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重。然而,现实的具体操作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受旧有教学理念影响,依循原有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模式;理论单一,知识的传递不能顺利对接社会实际;管理缺失,学生的能力提高不明显,用人单位不满意,教育效益低下。因此,要想切实提高新闻专业的办学效益,真正解决当前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就必须用发展的思路和观点,深入实际,调查分析,寻求适合社会和职场需求的高等教育模式,尽快建构和发展适应市场变化的学科与专业。

当前,对毕业生而言,知识是适应社会的基础,能力是步入社会的关键。因此,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建设必须在两个方面有所突破,既要提供给学生与时代相契合的新知识,同时还要让学生拥有满足时代要求的新能力。据调查,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有70%以上从事与所学专业不一致的职业,这要求就业者必须具备多种知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应具备除新闻传播专业外的有关社会、审美、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科技、设计、管理以及公关等方面的多种知识。因此,高校在进行这类专业建设时,应注意专业的适应性、针对性与关联性,尽可能地为学生摄取与社会及职业需求相一致的知识提供条件,快速构建适应职场需求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会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比如,调整专业课程结构,从人文、经济、政治、科技等几个板块来建构课程的内容,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力。此外,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不等同,拥有知识并不意味着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许多高校的新闻教学实践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或知识储备能力,这与学生走上社会时所需要的那种工作能力概念并不吻合。对当代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重要的不只是接受知识的能力,还要有运用知识进行观察、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新能力。因此,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在传授知识以外,还要努力提供能让新闻学知识有效转化为能力的途径和平台,如利用专业实习、实训、社会调研与实践等,提高和培养新闻学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与发展创新能力,使其自身的成长最终能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有效地契合。

二、高质量地将核心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是高校新闻学专业建设的核心

市场体制下的社会需求的随机多变与高校人才培养的长周期矛盾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高校要实现发展,就必须坚持效益至上原则,强调时效,力求高质量地将本专业的核心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这是市场的要求,也是时代的必然。首先,就业岗位大都依循市场机制形成,竞争不可避免。所以大学生必须尽快获取专业核心知识与基本技能并形成核心竞争力。其次,知识更新极快,短暂的大学学习只能让学生接触到有限的东西。应让学生学会并注重基于已获得的核心知识和技能来形成求职前后有用的综合知识与技能,以决定性地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例如,新闻专业如何能围绕新闻采写编播的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去形成和拓展认知世界、把握世界的能力、意志、心态、操守等。总之,高校应不断开拓空间,努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并丰富其阅历,使其尽可能多地接触和掌握专业外的知识、经验与技能,增强他们在知识以及技能上的延伸、关联能力,逐步培养其创新能力。

然而,在高校专业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的不足是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具体表现为价值导向类课程学分过多,所占课时比重过大,而专业课程开设不足或不全面。例如,一名教师4年间会负责讲授本专业的多门课程,在内容和话题的讲述上难免有所重复。同时,许多专业课理论性太强,不能联系实际或很少与实际联系。一些核心课程理实践性不够,实训机会太少,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深层能力的提升,这些均不利于对学生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新闻传播学专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知识性、规范性。如果单纯进行理论传授,而缺乏充分的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那么学生将无法与现实关联,无法获得全面的认知反思和直观的技能掌握。所以,在新闻专业建设上,应重视对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做到课程设置精确,课时安排适宜,课程效果良好,最终达到理论讲授和实践延伸的有效结合。总的来说,新闻学的专业课程结构是否有利于在短期内将核心知识和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使之得以独立发展并能有所创新,这是高校新闻学专业建设要把握的核心。

三、同步培养适应专业发展趋势、积极改革教学方法的师资是高校新闻学专业建设的根本

要构建适应职场需求变化的新知识与新能力,高质量地将新闻学的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传授给学生,就要切实抓好高校新闻学的师资建设,这既是落实以上工作要求的前提,也是做好高校新闻学专业建设的根本。高校的新闻学教师是施行和完成新闻学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以及教学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高校新闻学生的培养质量。当前的高校新闻学专业建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扎实的理论修为、良好的社会观察能力、深厚的知识应用能力、丰富的实践创新能力;要求他们除遵循新闻教育教学规律去传道解惑外,还要有社会责任感,有“接地气”意识,关注现实,参与社会,积极改革新闻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新闻教学工作,优化新闻学专业发展效益,担当好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实现“中国梦”的使命。

新形势下,要加新闻学强师资队伍建设,就要“走出去”,因为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太快。在新闻传媒业内,有特定制作周期的纸质传媒已被现在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快速便捷的“E媒体”所丰富或取代,这就要求新闻传媒专业的教师“走出去”,去发展较好的其他院校或媒体深造,熟悉和掌握新媒体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要“引进来”。多方引进各种新闻学专业人才,如高学历人才、高学术水平人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专门人才,充实高校新闻学专业的教师队伍,使其不断地多元化,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如新闻传播专业可以聘用社会学、经济学、多媒体,甚至体育方面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可以从媒体聘请一线新闻人进行案例教学。

四、重视将时间资源最大限度地用于教学研究与模式改进是高校新闻学专业建设的关键

要解决高校新闻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就要提升学生的能力,增加新闻专业建设和社会的对接度,这需要高校职能管理部门及全体教师要有世界眼光和创新意识,善于探索,因势利导,积极改革,下大力气去探索适合时代与社会需求的新闻专业教学研究与教学模式,并对可能的新闻专业发展模式进行快速有效的选择和论证,以适应竞争的激烈性和发展的紧迫性,这既是高校进行改革的核心环节,也是高校进行新闻学专业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这方面,投入大量的时间是重中之重。

新闻教学研究是对新闻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结果的整体探讨。它具体涉及新闻教学计划、教学主体、教学对象、教学技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估以及教学优化等。新闻教学模式是指在新闻学教学活动中所选择和采取的形式。一般来讲,新闻教学模式是有赖于新闻教学研究的,对新闻教学模式的确定体现着对新闻教学研究结果的甄别、比较和选择。一旦采取了某种教学模式,必将有助于实现最佳的新闻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由于这些都是在动态的新闻教学实践中进行的,所以其成效的确定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这样,衡量高校的新闻专业建设是否有进展、有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高校自身是否重视了新闻教学研究与教学模式的选择,以及是否最大程度地将时间资源投入到了对新闻教学研究与模式的改进上。

围绕着新闻学教学质量而进行的新闻教学研究以及教学模式的确定,最终要落实在新闻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上。在这方面,要积极分析每门课程的性质与内容,深入把握它的社会关联度以及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影响,合理评估每门课程的效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的授课方案,寻求开设课程对人才培养的最佳效果。例如,对新闻专业学生而言,究竟有无必要开设“新闻伦理学”课程,就要充分考量该门课与社会的关联度,判断其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产生何种作用,是否会对学生的核心知识与技能有所影响。这就要求教师从社会现实出发,梳理传媒实践领域的突出问题,分析原因,以判断和考量这门课能否为学生今后在职场上遇到的问题时提供有效的处理技巧,从而权衡该门课程的开设价值,而这是需要占据相当时间资源的。因此,从总体上看,要做好新闻专业建设,最为关键的一条进路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投入的时间资源,在综合考虑新闻专业特色的同时,尽可能地结合时代,结合社会,依照社会需求,以新闻学生为本,变革传统新闻教学模式,改进新闻教学方法,采取理论与案例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着眼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云淑萍.财经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专业定位和重视就业下的双重背景[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2)

[2]周泉兴.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特征、价值取向及结构体系[J].江苏高教,2004(3)

[3]杜丽岩,等.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学生培养方案的革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4]回文博,等.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与专业建设特点及问题思考[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1)

第4篇:新闻学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1.认真研究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合理科学展开新闻活动的应当选择。②

在我国社会进入新的全面转型时期,科学发展观成为国家发展宏观的总的指导战略和思想,落实、贯彻和实践这样的总观念,需要社会各个领域、各条战线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从自身的合理需要出发,追求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实现理论观念与实践观念的统一。科学发展,前提当然是“尊重科学”。而尊重科学,首先“表现为尊重客观事实、尊重客观实际”,③也就是尊重事物自身的特点和内在规律。

具体到新闻活动领域,就是要回归新闻本位,按照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依据中国的实际和需要,革新观念、创设制度,实现新闻传播的功能作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闻改革之路。

事实上,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业走过的和正在行进的正是一条不断回归新闻本位、尊重新闻传播特点和规律的道路。我们的新闻观念,从计划经济时代几乎纯粹的“宣传本位观念”,转变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宣传新闻观念”(宣传为主,新闻为辅,新闻是宣传的工具)。如今,正在向“新闻宣传观念”转变(新闻与宣传共同本位,新闻具有自己独立的功能作用)。在可预见的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专业主义观念”会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新闻由无地位到有地位,由有地位到回本位,越来越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和功能,按照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我国社会的良性运行服务,为人民大众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

2.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要求,同样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同样也是尊重新闻传播特点和规律的根本要求。

我们知道,尽管人是生产力系统构成中的根本要素,但科学技术作为人的智力、体力、感知和反应系统等的物化延伸,直接表现为第一生产力。而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在其创造发明、更新升级过程中,不断以强大的力量,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改变着人类的物质交往方式和精神交往方式,成为社会变迁的重要动力。

在传播领域、新闻领域,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性变革,都为人类创造出了新的媒介时代,创造出了新的传播景象和新闻图景。而新的媒介时代,又往往促成新的政治时代、经济时代、思想时代、文化时代……。每一次传收技术以及其他技术的革新和进步,都为人类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脚手架”或新的“云梯”。当无线技术、卫星技术、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建构起强大的“技术丛”或技术系统时,人类真实地进入了虚拟世界,虚拟地进入了真实世界。这是前所未有的时代,有着无限可能的世界等待着人类的开掘和创造。因此,“认真研究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特点和规律”,适应新的技术时代的要求,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新闻活动,包括新闻教育、新闻研究和新闻传播实践,只有积极应对新的技术挑战,充分发挥技术的正面功能效应,防止技术的滥用和对人的异化,才能真正实现新闻规律的内在要求。

3.尊重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新的环境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新结合。

新闻活动,作为人类认识把握世界、认识把握自我的一种特有活动方式,有其自身相对稳定的特点和规律。但是,这样的特点和规律,是在人类历史的、具体的新闻活动中显现的,是在人类历史的、具体的新闻活动中形成的,属于人类的主体性认识活动、实践活动规律。因此,尽管新闻传播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等特点,但它也必然会伴随历史环境的变革、社会环境的变化、各种技术特别是传播技术的更新,表现出新的特征、新的实现方式和实现机制。

如今,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融合新闻时代已经到来,多元化新闻传收模式已经形成,⑤新闻“产消者”已经出现,整合或融合或立体化符号系统形式传播,特别是图像化传播的兴盛局面已经呈现……面对这样的景象,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新闻业时代——“后新闻业时代”。⑥它从传统新闻业时代走来,它的源头是“前新闻业时代”。⑦这是一个 职业新闻与非职业新闻(民间新闻)共舞的时代,是一个“民间新闻”开始狂欢的时代;⑧这是一个新媒介张扬的时代,是一个融合传播、传播融合到来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新观念、呼唤新理论的时代,是一个追求新实践、梦想新境界的时代。

显然,传统时代和后传统时代的新闻传播特点是有差异的,新闻业时代和“后新闻业时代”的新闻再现、新闻建构方式是有很大区别的,相对独立的单一媒介形态时代和全媒体时代、融合媒介时代的新闻活动规律也会有相当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作为新闻学习者、研究者、教育者和新闻传收活动的实践者、参与者,要紧跟时代步伐,立在潮头观察变化,站在前沿研究问题,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在新的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探索新条件下的新闻传播规律,以更好地发展新闻传播业。

其实,尊重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展开新闻活动,这是胡锦涛总书记的一贯思想。早在2002年他就讲过要“尊重舆论宣传的规律”;2008年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更是明确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⑨在2009年北京召开的世界媒体峰会上,胡锦涛在致辞中说,媒体(人)“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应该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⑩可以说,尊重新闻传播的特点,“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适应新技术时代的要求,这是科学发展观总的思想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

在新闻传媒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在传媒、新闻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作用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渗透越来越深的当今时代,科学合理的传媒观念、新闻观念,对新闻业的健康发展越来越重要。因此,认真学习领会、探索研究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尊重新闻传播特点与规律等思想,对新闻实践、新闻教育和新闻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博导。本文为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度重大项目“新时期新闻观念变革与新闻业发展关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009JJD860007)

注释:

①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9/10/c_12537278.htm。另据当时在现场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回忆,胡锦涛对学生说,你们要适应新闻的特点和规律做好新闻工作,新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为方便了。本文作者当时也在现场,但因空间距离较远,没有听清楚总书记的话。

②本文所说的新闻活动,是广义的新闻活动概念,包括新闻传播、新闻管理、新闻教育和新闻研究活动等。

③杨保军:《“尊重科学”是“科学发展”的前提》,《理论视野》2009年第5期

④关于新闻传播规律的构成,我曾作过专门探讨和总结,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我在《新闻价值论》《新闻理论教程》(第一版或第二版)《新闻活动论》中的相关论述。这几本著作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也可参阅杨保军:《试论“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的内在要求》,《今传媒》2008年第8期

⑤所谓多元模式是指:点对点的传收模式,点对面的传收模式、面对面的传收模式,以及这些模式的各种整合、融合样式。可参阅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二版)相关章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⑥关于后新闻业时代的相关论述,可参阅杨保军:《简论“后新闻传播时代”的开启》,载《现代传播》2008年第6期

⑦关于前新闻业时代、新闻业时代和后新闻业时代之间承继关系的论述,可参阅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第二版)相关章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第5篇:新闻学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媒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A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8-0114-02

广大媒体从业者,如何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新时期,新闻媒体战线的广大工作者,如何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把握时代脉搏,引领媒体科学发展,是广大的媒体同仁值得认真思考和践行的问题。

一、抓思想认识,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社会主义新闻媒体工作的重要思想。只有不断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增强识别和抵御错误思潮的能力,才能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创新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导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对新闻工作十分重视,不仅亲手创办《新莱茵报》,而且联系当时的革命实践阐述了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列宁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坚持党性原则等一系列新闻工作主张。在我国,、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总结新闻媒体工作经验,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闻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同志把新闻事业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认为报纸、电台是无产阶级的舆论工具。他明确要求新闻宣传工作者要头脑清醒,不要人云亦云,要“提高政治思想水平,能对眼前色彩缤纷的现象做出政治判断,有远见卓识”。邓小平同志提出:“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同志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200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并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五个必须”,第一条就是“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这些论述既是对我党领导的新闻战线长期工作经验的概括总结,也为我们今天坚持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性质、发挥媒体工作作用、掌握舆论工作主动权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实践证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弱到强,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才取得了新闻事业的长足发展。

(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形势对媒体工作的新要求

当前,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新闻战线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这是因为随着人类社会数字化、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质量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信息社会的广阔需求和信息手段的日新月异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支持。同时应该看到,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从当前国际形势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新闻舆论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更趋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体的任务更为艰巨、责任更加重大。从国内看,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生活方式、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性。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必然影响甚至挑战传统媒体及广大媒体从业者的思想观念。因此,媒体要抓好自身的政治思想建设,尤其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高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才能保证科学理论和正确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巩固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也才能使新闻媒体为改革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二、抓理论武装,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

(一)坚持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坚持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是我党一直坚定不移强调的重大问题。它要求在新闻活动中体现党的思想意识、思想方法、组织原则和行为准则,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影响世界、处理新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同志指出,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格宣传纪律,做到守土有责,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这就要求我们媒体一定要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坚持新闻事业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坚持党的新闻宣传纪律。

(二)坚持政治家办媒体的思想

关于“政治家办报”,同志主张:“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1996年,同志进一步强调了这一重要思想,他说:“过去讲过:‘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这一指示精神至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8年,同志指出:“把思想政治坚定、组织能力突出、熟悉新闻宣传工作、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确保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胡总书记的这些论述,丰富和发展了“政治家办报”的思想,媒体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领会,要讲政治,不断提高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媒体宣传工作无小事,媒体工作者时时应该绷紧“政治”这根弦。当然,强调“政治家办报”,并不是要以政治代替新闻、政治工作代替媒体工作,而是要求处理好媒体与政治的关系,善于从政治高度发现和处置新闻,善于从政治工作的高度来指导媒体工作。这是需要我们在新闻实践中认真体会和把握的重要问题。

(三)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是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方针。面对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只有唱响主旋律,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排除各种干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只有打好主动仗,才能掌握先机,未雨绸缪,才能用时代最强音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是新闻媒体明确工作定位、完成工作目标、提高工作水平的重要课题。

(四)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之一,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维持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属性,是新闻接受者――受众对新闻的起码要求,同是也是由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新闻的真实性,就是要在新闻工作中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胡总书记强调,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媒体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要忠诚地报道每个新闻事件,既不夸大,又不缩小,还要善于从事物的总体联系中把握事实,通过对实事的报道,显示事物的基本趋向与主流,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一贯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个核心问题。总书记指出:“ 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新闻媒体要以此为准绳,去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抨击什么,旗帜鲜明地引导社会舆论。

(六)担当起媒体的社会责任

新形势下,媒体要担当起社会责任。媒体要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关注群众最迫切、最急需的问题,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媒体公共服务的性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媒体承担社会职责的作用,这将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继续深入解放思想起到重大推动作用。媒体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和创新形式,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当然,媒体还要为受众传递健康有用的信息和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

三、抓理论指导,在工作中认真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第6篇:新闻学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 中文非师范生新闻技能就业竞争力

一、培养和提升地方高校中文非师范生的新闻技能,符合人才市场需求,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拓宽事业发展空间的必然要求

1、当前中文非师范生的应用技能欠缺,影响就业和职场发展。

目前,高校中文专业有两类培养模式,一类是中文师范类,一类是中文非师范。中文师范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往往比较明确,就是培养他们的师范技能;无论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师资配备,还是教学实习,都较好地突出了对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

相对来说,中文非师范生的实践技能则比较欠缺。虽然这几年全国中文教育普遍认识到培养学生应用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但到底培养学生具备哪些技能的认识还有较大的局限、较大的缺陷。“这种缺陷固然有教学内容陈旧等因素,但更多的表现为学科专业与社会实践相游移,不能积极有效地直接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缺乏一种面向实践的灵活性。”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下,中文学生的基本操作和应用能力的欠缺,大大削弱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也直接影响了他们今后的职场发展。暴露出传统中文非师范专业在人才定位和培养模式方面的突出问题,亟须进行改革和调整。

2、突出培养和提升新闻技能,符合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本文所表述的新闻技能主要指新闻应用和操作能力,如较好的口头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职业敏感和快速反应能力,掌握新闻采、写、编、评等技能以及熟悉现代各类传媒运作特点、善于与传媒打交道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宣传与广告文案写作以及宣传与广告创意策划的能力,具备多媒体环境下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播的能力。

虽然中文非师范能力的培养方向可以多种多样。但如果突出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上述新闻技能,往往比较适应当前就业市场高度竞争的大环境,符合地方高校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对中文人才的基本要求。当前中文本科非师范生毕业除少数通过高度竞争的考试方式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和升学读研之外,绝大多数学生要进入企业和民间机构工作。进入企业工作的主要岗位如企业领导秘书,行政管理人员或办公室文员,企业营销和广告策划人员,宣传和广告文案、软文的创作人员,企业报或企业杂志、企业网站的采编和管理人员。不管上述哪个岗位,都必须具备上述几种基本的新闻能力。况且我国地方性企业一般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秘书、文员、广告宣传往往一人身兼数职;即使做秘书,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书、档案管理、文件收发等简单的工作,而是兼做企业宣传、广告等工作。所以,突出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新闻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拓宽事业发展空间。

3、培养和提升新闻技能,符合地方高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探索,我国地方性院校基本上找到了自己的发展定位。国内有学者曾对全国111所地方高校校长做过问卷调查,大多数校长认可这样的定位,“地方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所以,地方高校不再唯部属大学或重点大学马首是瞻,而是将学校发展立足本地,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初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型大学的框架;由人才培养向人才培养、科技文化创新、社会服务并举转变;由基础学科研究为主向基础学科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协调发展转变。人才培养将着力突出地方特色,培养应用型、服务型人才。

因此。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新闻技能作为中文非师范教育一个重要培养目标,与地方院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互一致。

在中文专业学科背景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新闻技能,不能只看到其不足之处,而是要看到其天然的学科优势;关键还是在人才的就业定位上。

在新闻专业院系不断扩招、学生就业压力急剧增大的情况下,中文学生培养新闻技能的必要性在哪里、优势又在哪里?不少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疑问的提出不是没有道理的,关键是找准定位。

首先,地方高校中文非师范毕业生与新闻院系专业毕业生没有可比性,他们的就业意愿和就业方向更有很大不同。地方高校中文非师范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不是新闻机构,学生毕业后更多地要走向企业、走向市场。

很多中小城市都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各类行业协会,在那里特别需要有实际应用技能、特别是具备新闻技能的学生许多新闻院系的学生、特别是大城市新闻院系毕业的学生不愿意到中小城市、中小企业里工作;地方高校中文非师范类毕业生经过一定的新闻技能的教育和培养,正好能够胜任这类岗位工作,起到了在人才市场上“补漏填缺”的作用。因为,当今人才市场并不完全是供大于求,很多属于供需不对接的结构性问题。地方高校只要面向市场、办出特色,就完全能够解决这类结构性问题,让学生在就业市场找到自己的位子。

当然,通过新闻技能的强化训练,我们每年都有毕业生通过激烈的竞争进入新闻机构,也有学生在内部企业报、行业报工作一段时间、经过进一步的实践锻炼后具备新优势转到新闻单位工作。

其次,中文专业培养学生的新闻技能,有着天然的学科优势。中文专业学生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文学创作能力以及文化思想涵养,都是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必备基础;新闻用人单位常常抱怨新闻专业毕业生上手快而后劲不如中文专业毕业生,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写作根底和文化思想涵养不足。中文专业对口头表达和演讲能力的培养,也是新闻技能培养中十分需要的。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记者在新闻会上啰嗦的提问比新闻发言人的回答还要冗长,可从一个侧面看到新闻专业培养中的缺陷。所以,像北大、复旦等全国重点的新闻院系都提出要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文科基础,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中文学科背景的教育。

二、地方高校培养中文非师范生新闻技能的途径、方法与探索

首先转变教育理念。要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地方性高校中文非师范生的新闻技能,首先以教育理念的转变推动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努力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教学的哲学观,教育理念的继承与创新,必定会带来教育教学过程的重大变革。老师应接受苏格拉底“老师是知识的助产婆”理念,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特点,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大胆的变革。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师”到“教练”。使“单调乏味的课堂”变为“进行互动和探讨的生动场所”。

由于新闻学具有较强的实务性特点,作为育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理应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这个实际应该包括国情、社情与民意,也包括地方经济文化和风俗民情。我们的新闻课堂应该从实际出发,在教学中渗透这些实际内容,使学生身在校园,却能了解社会、认识外界。这样,学生毕业后就能够尽快地适应社会和工作实际。

由于温州大学新闻学不少老师有过在媒体一线工作的经历。因此我们积极尝试了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对话式练习、课堂训练和课后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我们扎扎实实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摸索和改革,其目标是,改变长期以来以传授知识原理为主的教学内容和忽视学生主动性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方法的新颖性、多样性和互动性。

运用案例教学法。适当借鉴经济学mba案例教学法,通过来自新闻实践第一线的案例,让学生亲身感受新闻采、写、编、评等方面的具体操作,能够使学生更多地接触成功或失败的文本,了解和认识其中的缘由和甘苦,为学生今后的实践活动提供借鉴。

采用情景教学法。适当地通过播放新闻电视片或采访素材,让学生学会观察新闻现场,感受记者采访,并尝试撰写新闻稿件。这种再现新闻现场、回放采访过程、最后完成作品的做法,不仅使学生感同身受,而且激发了学习的热情。通过类似的情景教学,还能让学生真切了解新闻会、记者招待会等具体新闻活动的结构、过程和注意事项。

学生参与教学法。无论案例法还是情景法,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为题材,提供学生相互讨论之用,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加课堂的讨论和互动: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加新闻实战经验。

注重教学内容改革:教材编著和出版总有一定的滞后性,而新闻实践的创新层出不穷。因此必须把新闻业界的新鲜活动引进课堂,课堂上介绍的案例大多数必须是当年的、甚至是当月、当天的新闻现象和作品。教学内容上还必须突出安排现编教材中没有或者语焉不详而学生今后工作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比如,如何正确对待已经上版的稿件被总编临时撤换下来;有什么办法让再三拒绝采访的官员和名人接受采访;所在单位碰到突发性事件、怎么样通过传播和公关的方式来处理危机;企业新闻会的操作流程和内容安排等等;都应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新闻技能传授给学生。

教学实习改革。要强化新闻实践和实习活动,安排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实习活动。短期活动主要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进行新闻采访、广告调查等活动;中期实习是结合暑期社会实践到新闻单位、广告公司、各类企业中实习;长期实习是学业结束前的大实习。

无论是中期还是长期实习,都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到大城市、大新闻单位和大公司实习,这些单位在安排大学生实习方面比较有检验,传帮带比较规范,能够给学生提供更规范、更多样的实际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平时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媒介条件,比如校报、电台、网站和各种刊物,让我们的学生成为这些同地的主要成员和中坚力量、现在的大学媒介环境已经今非昔比,媒介类型丰富、媒介数量繁多,为学生的实践学习和实战锻炼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可以充分利用

课程设置与考核体系改革,以温州大学为例,中文非师范教育十分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并安排了模块式的课程设置。前几届中文非师范教育安排了新闻、文秘和中学教育三个模块,但三个模块的选择,方向过多,课程安排过于分散。所以,应该减少模块方向,不妨只保留文秘和新闻两大模块。因为学校已经有中文师范专业,有志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同学可以通过转专业的选择机会到师范专业学习;减少模块后就能相就能加强中文学生的文秘或新闻能力的培养。

同时,温州大学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了新闻与广告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为1440平方米,已完成网络与平面广告、摄影棚、摄影暗房、公文处理、学生dv工作室的建设并投入使用;非线性编辑室、音频工作室、广告报刊室、视频编辑室的建设也即将完成,为学生的实验实践提供了较好的条件。除此之外,对新闻模块学生的考核进行必要的改革,考核中应该加强实践能力的考核,比如只有正式发表作品的学生,才能参加像新闻采访与写作、广告创意与策划这样课程的考试;实践活动和发表作品应该在课程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教改探索的基本成绩。通过教学改革,使选择新闻模块的中文非师范学生,具备多方面的新闻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特长鲜明、具备一技之长,在就业压力中有竞争优势,在职业生涯中有发展潜力。

参加项目的新闻学老师真正按照项目的实施方案进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课题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良好,突出了对学生新闻能力的培养。

所有学生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实习活动,并成为学校主要宣传传播媒体的积极参加者和中坚力量。

大多数学生都正式发表了新闻作品。有的还写出了专题调查报告或广告和宣传作品。使选择新闻模块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新闻能力,真正掌握一技之长。

本教改项目在基础学科、传统专业的教育中强化和突出了应用性、技能性和实用性特色,使中文专业的人才培养走出象牙塔,接轨市场、服务社会。

本教改项目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实习形式的改革以及课程设置与考核体系改革,寻找和探索出一种实用性、技能性和较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学中文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地方高校培养中文非师范生新闻技能的途径、方法与探索

首先转变教育理念。要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地方性高校中文非师范生的新闻技能,首先以教育理念的转变推动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努力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教学的哲学观,教育理念的继承与创新,必定会带来教育教学过程的重大变革。老师应接受苏格拉底“老师是知识的助产婆”理念,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特点,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大胆的变革。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师”到“教练”。使“单调乏味的课堂”变为“进行互动和探讨的生动场所”。

由于新闻学具有较强的实务性特点,作为育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理应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这个实际应该包括国情、社情与民意,也包括地方经济文化和风俗民情。我们的新闻课堂应该从实际出发,在教学中渗透这些实际内容,使学生身在校园,却能了解社会、认识外界。这样,学生毕业后就能够尽快地适应社会和工作实际。

由于温州大学新闻学不少老师有过在媒体一线工作的经历。因此我们积极尝试了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对话式练习、课堂训练和课后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我们扎扎实实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摸索和改革,其目标是,改变长期以来以传授知识原理为主的教学内容和忽视学生主动性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方法的新颖性、多样性和互动性。

运用案例教学法。适当借鉴经济学mba案例教学法,通过来自新闻实践第一线的案例,让学生亲身感受新闻采、写、编、评等方面的具体操作,能够使学生更多地接触成功或失败的文本,了解和认识其中的缘由和甘苦,为学生今后的实践活动提供借鉴。

采用情景教学法。适当地通过播放新闻电视片或采访素材,让学生学会观察新闻现场,感受记者采访,并尝试撰写新闻稿件。这种再现新闻现场、回放采访过程、最后完成作品的做法,不仅使学生感同身受,而且激发了学习的热情。通过类似的情景教学,还能让学生真切了解新闻会、记者招待会等具体新闻活动的结构、过程和注意事项。

学生参与教学法。无论案例法还是情景法,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为题材,提供学生相互讨论之用,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加课堂的讨论和互动: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加新闻实战经验。

注重教学内容改革:教材编著和出版总有一定的滞后性,而新闻实践的创新层出不穷。因此必须把新闻业界的新鲜活动引进课堂,课堂上介绍的案例大多数必须是当年的、甚至是当月、当天的新闻现象和作品。教学内容上还必须突出安排现编教材中没有或者语焉不详而学生今后工作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比如,如何正确对待已经上版的稿件被总编临时撤换下来;有什么办法让再三拒绝采访的官员和名人接受采访;所在单位碰到突发性事件、怎么样通过传播和公关的方式来处理危机;企业新闻会的操作流程和内容安排等等;都应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新闻技能传授给学生。

教学实习改革。要强化新闻实践和实习活动,安排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实习活动。短期活动主要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进行新闻采访、广告调查等活动;中期实习是结合暑期社会实践到新闻单位、广告公司、各类企业中实习;长期实习是学业结束前的大实习。

无论是中期还是长期实习,都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到大城市、大新闻单位和大公司实习,这些单位在安排大学生实习方面比较有检验,传帮带比较规范,能够给学生提供更规范、更多样的实际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平时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媒介条件,比如校报、电台、网站和各种刊物,让我们的学生成为这些同地的主要成员和中坚力量、现在的大学媒介环境已经今非昔比,媒介类型丰富、媒介数量繁多,为学生的实践学习和实战锻炼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可以充分利用

课程设置与考核体系改革,以温州大学为例,中文非师范教育十分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并安排了模块式的课程设置。前几届中文非师范教育安排了新闻、文秘和中学教育三个模块,但三个模块的选择,方向过多,课程安排过于分散。所以,应该减少模块方向,不妨只保留文秘和新闻两大模块。因为学校已经有中文师范专业,有志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同学可以通过转专业的选择机会到师范专业学习;减少模块后就能相就能加强中文学生的文秘或新闻能力的培养。

同时,温州大学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了新闻与广告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为1440平方米,已完成网络与平面广告、摄影棚、摄影暗房、公文处理、学生dv工作室的建设并投入使用;非线性编辑室、音频工作室、广告报刊室、视频编辑室的建设也即将完成,为学生的实验实践提供了较好的条件。除此之外,对新闻模块学生的考核进行必要的改革,考核中应该加强实践能力的考核,比如只有正式发表作品的学生,才能参加像新闻采访与写作、广告创意与策划这样课程的考试;实践活动和发表作品应该在课程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教改探索的基本成绩。通过教学改革,使选择新闻模块的中文非师范学生,具备多方面的新闻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特长鲜明、具备一技之长,在就业压力中有竞争优势,在职业生涯中有发展潜力。

参加项目的新闻学老师真正按照项目的实施方案进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课题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良好,突出了对学生新闻能力的培养。

所有学生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实习活动,并成为学校主要宣传传播媒体的积极参加者和中坚力量。

大多数学生都正式发表了新闻作品。有的还写出了专题调查报告或广告和宣传作品。使选择新闻模块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新闻能力,真正掌握一技之长。

第7篇:新闻学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信息时代;新闻规律;科学发展

在我国社会进入新的全面转型时期,科学发展观成为国家发展宏观的总的指导战略和思想,落实、贯彻和实践这样的总观念,需要社会各个领域、各条战线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从自身的合理需要出发,实现理论观念与实践观念的统一。

1、科学发展,前提当然是“尊重科学”。而尊重科学,首先“表现为尊重客观事实、尊重客观实际”,也就是尊重事物自身的特点和内在规律。

具体到新闻活动领域,就是要回归新闻本位,按照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依据中国的实际和需要,革新观念、创设制度,实现新闻传播的功能作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改革之路。

事实上,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业走过的和正在行进的正是一条不断回归新闻本位、尊重新闻传播特点和规律的道路。我们的新闻观念,从计划经济时代几乎纯粹的“宣传本位观念”,转变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宣传新闻观念”(宣传为主,新闻为辅,新闻是宣传的工具)。如今,正在向“新闻宣传观念”转变(新闻与宣传共同本位,新闻具有自己独立的功能作用)。在可预见的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专业主义观念”会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新闻由无地位到有地位,由有地位到回本位,越来越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和功能,按照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我国社会的良性运行服务,为人民大众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

2、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同样也是尊重新闻传播特点和规律的根本要求。

我们知道,尽管人是生产力系统构成中的根本要素,但科学技术作为人的智力、体力、感知和反应系统等的物化延伸,直接表现为第一生产力。而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在其创造发明、更新升级过程中,不断以强大的力量,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改变着人类的物质交往方式和精神交往方式,成为社会变迁的重要动力。

在传播领域、新闻领域,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性变革,都为人类创造出了新的媒介时代,创造出了新的传播景象和新闻图景。而新的媒介时代,又往往促成新的政治时代、经济时代、思想时代、文化时代……。每一次传收技术以及其他技术的革新和进步,都为人类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脚手架”或新的“云梯”。当无线技术、卫星技术、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建构起强大的“技术丛”或技术系统时,人类真实地进入了虚拟世界,虚拟地进入了真实世界。这是前所未有的时代,有着无限可能的世界等待着人类的开掘和创造。因此,“认真研究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特点和规律”,适应新的技术时代的要求,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新闻活动,包括新闻教育、新闻研究和新闻传播实践,只有积极应对新的技术挑战,充分发挥技术的正面功能效应,防止技术的滥用和对人的异化,才能真正实现新闻规律的内在要求。

3、尊重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新的环境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新结合。

新闻活动,作为人类认识把握世界、认识把握自我的一种特有活动方式,有其自身相对稳定的特点和规律。但是,这样的特点和规律,是在人类历史的、具体的新闻活动中显现的,是在人类历史的、具体的新闻活动中形成的,属于人类的主体性认识活动、实践活动规律。因此,尽管新闻传播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等特点,但它也必然会伴随历史环境的变革、社会环境的变化、各种技术特别是传播技术的更新,表现出新的特征、新的实现方式和实现机制。

如今,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融合新闻时代已经到来,多元化新闻传收模式已经形成,新闻“产消者”已经出现,整合或融合或立体化符号系统形式传播,特别是图像化传播的兴盛局面已经呈现……面对这样的景象,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新闻业时代——“后新闻业时代”。它从传统新闻业时代走来,它的源头是“前新闻业时代”。这是一个职业新闻与非职业新闻(民间新闻)共舞的时代,是一个“民间新闻”开始狂欢的时代;这是一个新媒介张扬的时代,是一个融合传播、传播融合到来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新观念、呼唤新理论的时代,是一个追求新实践、梦想新境界的时代。显然,传统时代和后传统时代的新闻传播特点是有差异的,新闻业时代和“后新闻业时代”的新闻再现、新闻建构方式是有很大区别的,相对独立的单一媒介形态时代和全媒体时代、融合媒介时代的新闻活动规律也会有相当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作为新闻学习者、研究者、教育者和新闻传收活动的实践者、参与者,要紧跟时代步伐,立在潮头观察变化,站在前沿研究问题,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在新的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探索新条件下的新闻传播规律,以更好地发展新闻传播业。

其实,尊重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展开新闻活动,这是总书记的一贯思想。早在2002年他就讲过要“尊重舆论宣传的规律”;2008年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更是明确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在2009年北京召开的世界媒体峰会上,在致辞中说,媒体(人)“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应该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可以说,尊重新闻传播的特点,“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适应新技术时代的要求,这是科学发展观总的思想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

在新闻传媒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在传媒、新闻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作用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渗透越来越深的当今时代,科学合理的传媒观念、新闻观念,对新闻业的健康发展越来越重要。因此,认真学习领会、探索研究总书记关于尊重新闻传播特点与规律等思想,对新闻实践、新闻教育和新闻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①杨保军,《“尊重科学”是“科学发展”的前提》,《理论视野》,2009(5)

②杨保军,《简论“后新闻传播时代”的开启》,《现代传播》2008(6)

③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④杨保军,《简论网络语境下的民间新闻》,《新闻记者》,2008(3)

第8篇:新闻学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闻编辑理论;新闻编辑实践;分歧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8-2-0046-03

新闻编辑学是探讨新闻编辑工作一般规律、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学科,它既包括新闻编辑理论研究,又包括新闻编辑实践研究。然而理论与实践在新闻编辑领域如何平衡,如何做到以新闻编辑理论引导新闻编辑实践,新闻编辑实践来检验和推进新闻编辑理论,在我国当前新闻编辑领域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笔者通过梳理十年来新闻编辑研究的有关文献,并结合当前新闻编辑实践活动,发现在新闻编辑研究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分歧,主要表现在我国新闻编辑理论的经验主义倾向。

在西方近代认识论中,虽然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并无鲜明的界限和区分标准,但从哲学史上看,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经典对立主要集中于知识起源和如何获得知识的问题。“理性主义者认为普遍必然知识起源于心中固有或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它们是自明的、无误的,通过对它们的理性推演就可以形成普遍必然知识的体系。经验主义者认为一切知识都来自经验,普遍必然的知识只有在经验的基础上才可能”。[1]从而在认识方法上,理性主义运用“自明原则+演绎”的方法,经验主义则强调“经验+归纳”的方法。[1]我国新闻编辑研究领域中,理论的探索时常基于经验的归纳,凭借经验而得的理论往往是现象的、粗浅的和个别的。当然,作为一门应用科学,新闻编辑学中的方法、流程、技巧必然要来源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归纳,然而科学理论所具有的内在一致性包括命题、概念、关系层面的内容则不只需要实践经验的支撑,更要建构一套完备的范畴体系。

一、新闻编辑理论与当前编辑实践之间产生分歧的表现

笔者梳理十年来新闻编辑研究相关文献时,通过筛选“维普期刊”中《编辑之友》《国际新闻界》《青年记者》等核心期刊所载150篇文章获得文献结构特征如下表:

上表所示有关新闻编辑理论的研究文章占56%(共84篇),而新闻编辑实践方面的文章占42%(共63篇,另有3篇笔者在文献归类中将其纳入新闻编辑史范畴)。由此看来,我国新闻编辑理论在数量和内容上存在一定优势,然而在此基础上,新闻编辑理论却并没有很好地起到指导性作用,新闻编辑实践层面编辑记者在采编过程中仍然出现诸多问题,媒体失范、编辑差错等层出不穷,恶俗新闻也没有被杜绝。具体而言新闻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研究存在的分歧有以下几点:

(一)新闻编辑理论缺乏新闻本质规律的基础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秩序和必然趋势”。[2]222杨保军谈及新闻传播规律时指出“新闻传播规律要探讨的问题,就是新闻传受(传递与收受)过程中,传受之间内在的、稳定的、本质的关系”,并且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概括为“选择律”“效用律”和“接近律”。[3]关于新闻规律的探讨虽然是一个不断深入和发展的过程,但新闻规律的恒定性也表现在具有传播方法论的意义上。由此看来,新闻编辑理论要以新闻传播规律为基石,离不开新闻传播活动本身的研究视角,更重要的是要有系统、理性的理论概括性。然而,当我们以“理论”构建的完备要素对新闻编辑理论进行检验时,就会发现新闻编辑理论科学性和规律性的缺失,最突出的表现即为理论与“理念”的混淆。

斯蒂文・小约翰在《传播理论》中认为:“理论由两大要素组成――概念和解释,人类本质上是以概念处理为基础的动物。概念化基本上是把事物和事件根据观察到的特质所作的分类。理论的一个目标就是指出有用的概念。概念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贴标签。我们通常用词语来识别概念。任何一个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拥有该理论概念的一套术语”。[4]40通过小约翰对“理论”的解析,我们看到一套科学的理论至少需要具备完备的概念和解释框架。新闻编辑理论的构建其主要功能是解释存在于新闻编辑实践活动背后的规律,而不是替代它们作具体的对象性描述。然而我们发现,在现有的新闻编辑理论中,常常将“理论”与“理念”混淆,以“新闻编辑理念”替代科学的“新闻编辑理论”系统,这就是将理论的构建经验化的一个最重要的表现。简单来说,新闻编辑理念是对新闻编辑活动方法、规律、思想的诠释与升华,它并不具备一套完备的新闻编辑概念和解释框架。在近十年我国新闻编辑理论研究文献中,常会看到研究新闻编辑思想、观念、策略以及对新闻编辑活动的宏观把握及认知,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新闻编辑活动现象的归纳和提炼,然而却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稳定机制或规则渗透不深。

刘九洲认为“人文科学同社会科学一样,都存在三点研究基点,即基于本体论去回答‘研究什么’;基于认识论去回答‘如何研究’;基于目的论去回答‘为什么研究’。在新闻理论教材中,这三种研究基点都是存在的”。[5]2那么在新闻编辑理论中这三点同样可以作为研究基点。说到底新闻编辑理论研究的应该是新闻编辑实践活动和现象背后的规律,其基本内容的构成也应当以介绍新闻编辑领域内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论为主。而基于新闻编辑实践经验而来的新闻编辑理论,由于较少深入到新闻传播规律当中,脱离了新闻的本质研究,简单将新闻编辑活动抽象化就难以在更高层面上对实践活动进行指导。

(二)新闻编辑实践注重微观技术,忽视“专业”思想

在我国虽然新闻编辑实践活动为新闻编辑理论构建提供了素材,但实践研究多集中于稿件的微观操作,如标题制作、版面和图片编辑;评论、专题等不同体裁的编辑方法;时政、经济、军事等不同类型新闻的编辑。以上微观研究虽然内容丰富,但研究状况整体上看来散杂,切中要害的探讨较少,主要表现在新闻从业者依赖于“常识”的积累,新闻编辑实践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分离。

新闻编辑依赖于“常识”从事新闻活动与脱离新闻专业主义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所谓“常识是指理智正常的人通常所具有的知识或信念,它可以用判断和命题来表示。常识的主要特征是它的自明性、直接性和普遍性:它是清楚明白的,不需要证明就为人们普遍同意”。[1]新闻编辑研究领域,新闻从业者的研究成果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而长期从事行业内工作的编辑、记者往往凭借自身从业经验,将新闻活动的惯性思维简单上升为理论层面,尤其是我国新闻业改制转型、实行企业化管理后,受到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编辑、记者的新闻专业主义意识也在逐渐缺失。较早对新闻专业主义进行研究的我国学者郭镇之认为,“专业主义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起源于美国,前提是新闻自由。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新闻客观性的信念,相信可以从非党派的、非团体的立场准确报道新闻事实”。[6]因此新闻专业主义就是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所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新闻编辑实践活动是最具体的新闻活动,当然也应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

此外,我国当前新闻编辑实践忽视“专业”思想的另一方面表现则是新闻编辑人员与受众意识的分离。通常认为“编辑工作具有中介性,具有初级信息的受传者与终级信息传播者的双重身份,也正是这种中介性,使新闻编辑在信源提供者和受传者之间建立起一座传递信息的桥梁”。[7]而新闻编辑若是缺乏受众意识,编辑实践活动的效果就会降低。新闻活动的本质是社会活动,新闻编辑实践活动作为新闻活动的主要环节,同样具有社会属性,而受众意识的缺少会造成新闻传播功能的降低。编辑一味传达自己的编辑意图,忽视受众感受和需求也是新闻编辑理论与实践活动分歧的重要表现。

(三)新闻编辑理论中的技术主义倾向难以落实于新闻编辑实践

新闻传播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的传播技术带来了新闻理论的革新,新闻编辑理论也随新的技术环境进行创新。然而理论上的新兴媒体编辑,新兴全息化的编辑室,新的媒介载体及内容生产却很难在编辑实践中及时发挥和生效,一方面欠缺相应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相对滞后的网络经营管理规范和法规也阻碍着新的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理论上的设想和规划大而无当,对新闻编辑工作的指导作用落后于实际工作的需求。《中国报业》在2009年刊发了史蒂夫・奥汀的文章《全数字化的新闻编辑室近在咫尺》,文章对新型数据新闻编辑室寄予厚望,然而在我国新闻编辑部室改革实践中能真正做到“近在咫尺”的尚且不多。再者,关于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编辑研究近几年来一直属于热门领域,但是研究多集中于现象描述,例如编辑的把关力量遭到分化,“公民新闻”对编辑身份的挑战,编辑主体的“大数据运用”,但具体到实践方法层面,编辑如何转型,媒体如何建立数据化的新闻编辑室,如何利用好各类新媒体加强传播效果往往点到为止,没有实践性的材料或案例,理论概括也显得不到位。

二、新闻编辑理论与当前编辑实践之间产生分歧的原因

上述新闻编辑理论与新闻编辑实践之间分歧的原因,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两点,即学理原因和编辑主体自身原因。

(一)学理原因

综观我国新闻编辑理论,可以看出其构建通常来自于两个基础,第一是基于新闻编辑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而在理论层面对其解决,第二则是跟随我国社会环境和传播环境因时而建,但是这样的构建基础往往不能对新闻编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探讨。例如在编辑理论的提出上抛弃了新闻学理论的基础,不能做出完全符合客观事实本质的回答,这种理论的构建有着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也就缺乏了科学理论必须具备的斯蒂文・小约翰所提出的完备的概念和解释框架。毕竟“理论之所以是理论,并不表现在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借用描述的手段去还原事实,更主要的是它能在描述‘是什么、发生了什么’的基础上,去说明‘为什么发生’,即找出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这就使之具有了解释能力;同时它还能回答‘是否还会发生’,即找出同一事物重复的可能性,这就使之具有了预测的能力”。[5]3而跟随我国社会环境和传播环境因时而建,这样的新闻编辑理论其中的科学规律就会被社会话语和技术话语所掩盖,失去了新闻编辑理论本应具有的独立品格。

弥建立和欧阳宏生等人在对50年来我国电视新闻编辑理念的嬗变与发展进行梳理时,从社会文化环境、新闻节目构成形态、电视声画关系的宏观层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我国电视新闻编辑理念的流变轨迹。[8]不难看出,社会文化环境即是编辑理论形成的的社会语境,而新闻节目构成形态和电视声画关系则属于具体的实践层面。

新闻编辑队伍良莠不齐,特别是高层次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导致了新闻编辑理论不能够理想地灌输于新闻实践中的新闻编辑人员。新闻编辑研究领域由于重点讨论的是新闻编辑实践过程,这就使得很多新闻从业人员凭借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撰文进行探讨,专业知识略强的作者研究尚且深入,而一些并没有受过良好理论熏陶的作者仅仅是将从业经历简单加工描述,这就影响了新闻编辑的整体研究水平,这种情况最直接地后果便是编辑过程中低俗新闻层出不穷。新闻采编和报道的低俗化倾向导致了新闻功能和新闻本性的丧失,而低俗新闻在形式上的表现便是采编缺乏监管。

我国新闻编辑学作为新闻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对象是新闻编辑工作的传播规律、工作原理和工作方法,既要体现实用性,又要体现科学性,实用性来源于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归纳,科学性则体现在对概念的阐明、问题的论述和规律的揭示等方面。因此,在我国新闻编辑研究中要将经验的东西上升为方法,将方法上升为方法论。哲学层面上方法论是关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在新闻编辑学中,这种方法论则表现为如何更科学地、系统地探索新闻编辑活动背后的规律,终归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撑。然而如前所述,我国新闻编辑学有一定的实用主义的倾向,大量停留在什么是新闻编辑?编辑流程有哪些?以及如何操作上,少有从理论上对编辑活动做系统的总结。刘九洲在《新闻理论基础》一书中谈及每一科学的知识进程都表现为“范畴―范畴逻辑系统―理论―学说”。[5]29我国新闻编辑学的构建若是依照一定的范畴体系进行,也不失为一种可能性的选择。

从上述新闻编辑学的研究对象来看,新闻编辑活动最基本的范畴可以概括为:新闻事实、编辑主体、编辑过程和新闻产品。新闻事实作为新闻编辑理论范畴逻辑系统的起点,规定着新闻编辑一般原则、特点等方面;编辑主体则规定着编辑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层面;编辑过程作为编辑活动的实践层面规定着新闻编辑的规律、方法、技巧等方面;而新闻产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则包括了新闻稿件、新闻图片、网络电视广播的节目素材等。由这些基本范畴所构成的新闻编辑范畴逻辑系统最终形成新闻编辑理论的框架。

在新闻编辑领域,新闻编辑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环境下,完善的新闻编辑理论与新的实践内容尚需要更深入和切合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晓亮.西方近代认识论论纲: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J].哲学研究,2003(10).

[2]陶富源.实践主导论:哲学的前沿探索[M].合肥:安徽人民书版社,2001.

[3]杨保军.试论新闻传播规律[J].国际新闻界,2005(1).

[4](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陈德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刘九洲.新闻理论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6]郭镇之.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J].国际新闻界,1999(5).

第9篇:新闻学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2018大学毕业生实习工作总结

编辑部的工作者闷每天都要争分夺秒地修改、编辑,还要经常加班,有时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但我从来没从他们的脸上看到疲惫和厌烦,他们总是精神饱满地投身于自己的工作中。我想,正是这份对工作的激情支持着他们。如果没有激情,他们不可能为此付出如此巨大的精力。

激情让我们对工作充满热情,愿意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耐心又让我们细致地对待工作,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细心让我们严把每一份稿件,做到精益求精。

编辑部的工作既繁琐又枯燥无味,无论严寒酷暑,他们都得静下心来慢慢地阅读稿件。如果没有耐心,他们不可能坐在办公室不厌其烦地工作着。细心同样很重要,因为这关系到新闻播出效果的好坏。哪怕一个字,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都会影响到新闻播出的质量。所以,即便他们再累也得提起精神,仔细检查,宁可多看几遍,也不愿意放过一个错误。如果细心。他们不可能做出如此高质量的新闻节目。

在编辑部工作也有很闲的时候。没稿件的时候,编辑们都会看看杂志和报纸打发时间,或是聊聊天,说说笑。而此时,我总会很自觉的地抓紧时间多看看些新闻编辑的书记或是拿出之前改好的稿件,学习和总结一些常见的稿件错误。

总之,编辑部是一个既充满欢乐气氛又可以学习和拓展知识面的地方。

实习让我收获了很多,无论是理论上的知识,还是实际生活中的知识,这些知识都让我受益非浅。我认识到在学校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多参加些社会实践,拓展自己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多思考,多练习,多听多看。同时要学会与人相处和沟通,处理好人际关系。

任何事情都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有志者事竟成。

2018大学毕业生实习工作总结范文

实习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由学校向社会接轨的环节,是学校学习向社会工作转型的一大模块。搞好社会实习工作是很关键的,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从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他经历了无事可做的孩童时代,到学校里忙碌的学生时代,再到以后的社会工作阶段,而实习就像一个链子连着学习和工作。实习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就是运用,就是去指导工作,而实习正好扮演了把学到的文化理论知识正确运用的工作中去的主角。我们务必要做到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理论。所学的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体现其价值。实习是一个锻炼的平台,是展示自己潜力的舞台。

透过实习,我们要努力提高动手的潜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其不足,然后去反馈到学习中去,会更能提升自己的潜力。新闻学,它主要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它要求极强的动手潜力,它所接触的对象是包罗万象的,是各具特色的,是真实的、新鲜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实习给一个初学者带给了锻炼的机会,实习教会一名记者怎样去观察事物,怎样去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怎样用事实说话,怎样才能做到新闻的及时。这些只有在实习中才能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抓活鱼和抢新闻。实习是由课堂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如果能把第一步走好,以后的路自然学会习畅网通。

到新闻单位去实习,主要是要锻炼自己的新闻采访和写作潜力,掌握采访的基本方法,掌握新闻及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流程,向那些有经验的记者、修改学习,交流经验。深入现场去采访,接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刻体会,用真情写出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

二.实习资料

新闻学的实习资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地采访

只有深入到现场去做实际调查,才能写出有好处的作品,才能懂得采访的基本流程,懂得什么是采访新闻采访学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强,偏重于应用与操作。实地采访是新闻的第一课,它是新闻信息采集,新闻报道的第一步。

2.访后写作

新闻写作是新闻制作的第二步,是对采访中采集到的信息、新闻事实做进一步加工制作的过程,是对采访的进一步补充。亲自动手采写

大学生实习心得体会(2)一些东西,才能更好地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力争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观众去,把时代精神写到作品中,写一些有价值的事,些一些老百姓关心的事。

3.修改整理

当写完初稿后,修改,整理和修改稿件是新闻作品的最后一个环节,俗话说:文怕修改,只有修改,才能写出精辟的文章。还要提炼新闻主题,因为新闻主题是新闻报道的灵魂,能够透过素材的取舍,结构的安排和导语的构思各个方面提炼主题,透过综合思维提炼主题。其次要写好新闻的导语,熟练的运用各种新闻写作的笔法,巧妙的运用各种新闻语言。

三.实习收获

在短短的实习期内,我深入到各地去采访,真正的锻炼自己的采访潜力,提高了自己的提问水平,锻炼了心理素质。真正做到了不怯场,运用自如,现场处理灵活。在采访后写了很多的新闻稿件,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新闻文体的写法,尤其是消息和通讯的写法,包括各种新闻文体,如动态消息、综合消息、人物消息、评述性消息、特写性消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人物专访等。还有电视新闻的写作,广播新闻的写作,涉及到了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一名记者就应具备哪些素质体会到了记者的主角,怎样才能做到记者的识、才、学,认识到了记者和修改的关系。

透过这次实习,自己的社会实践潜力大大地提高了,适应社会的潜力强了,语言运用潜力增强了,写作潜力提升了,真正跨出了,走好了新闻道路上的第一步。

四.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上是我的实习工作总结,透过实习发现,自己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包括文化知识的欠缺,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学习涉及的面太窄,学到的知识太单一,没有构成一个很好的体系。联系实际的潜力太差,将学到的知识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去,没有一个知识储备体系,用到哪学到哪。在采访中,还容易犯一些低级的错误,一些先进的现代设备的熟练运用潜力还不够,普通话水平不高。在今后的学习中还需要在各方面去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潜力,尽可能完善自己。

2018大学毕业生实习工作总结范例

教育实习不仅锻炼了我们实习生在讲台上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能力与口才,也使我们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发现,分析存在于现阶段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我所在的实习学校是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中学,主讲初二物理(力学压强,浮力部分)和初三物理(电学欧姆定律部分),带初二2班和初三1班的物理课,并兼任初二2班的实习班主任。实习期间,还组织了关于在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初一年级开设物理课的情况调查的教育研究。总体来说,实习工作很成功,无论是教学工作,班主任实习工作还是教育调研工作,都得到了校领导,老师们的好评与支持。就任初二2班实习班主任期间,我的班级管理工作也得到了学生们的配合以及学生家长的支持。在受到表扬,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发现了存在于自身的不足,今后需要继续改正,完善自我。

首先谈下我的教学经验。站到讲台上,面对全体同学,第一心态要好。具体来说,不要紧张的话都说不出来,因为面对的是自己的学生,自己的任务是给他们讲课。如果站在讲台上,自己先不知道说什么好了,首先是工作的失职,其次是学生们的不信任,后果就是恶性循环的课堂秩序乱,学生听课效果大幅度下降。因此,站在讲台上,要有清醒的头脑,明白自己是要干什么,有了明确的出发点,才能摆正心态,走进课程的思路;第二,讲课一定要先保证自己的思路百分之百在所讲授的内容上。我们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发现学生不好好听课,提醒他们认真听讲,集中注意力。

可是如果老师的注意力就没有全部集中在课堂上,也就是所谓的走神,那怎么能叫学生们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所谓为人师表,不仅体现在外部行动上,更重要的是在课堂45分钟带领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因此,上课前的备课十分关键。备课时,自己要先进性对知识的梳理,自己头脑中把知识点捋顺了,才能在讲出来的时候有条有序。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本有着很高的熟悉度和很强的专业知识基础。我在讲课的时候,比如习题课,如果需要在黑板上作很长的公式推导,我会边写边讲,这样不仅自己能按照自己备课时的思路走,也能使学生按照我的思路走。

其次说下我认为存在于我身上的问题。我感觉主要是讲课速度与学生的现实接受能力稍有出入。我个人习惯,一堂课的前半部分用于知识点的传授,后半部分直接通过习题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可是有些学生,基础较差,跟不上这样的速度。这就要求我在讲完知识点之后做一必要的知识小结。在和学生的谈话中,有些学生提到了这一点。其实在现实的教学中,这一点很重要。对于整体基础较差的班级,这更是必不可少。很值得我们老师注意。对于知识点的巩固,多做习题固然好,但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会形成还没来得及回顾知识点,就投入做题中,导致前后知识在解题过程中运用紊乱,不知从何入手。本着照顾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的教学指导思想,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这个问题。

最后说下关于教学方式的创新。我举一个例子,我在讲授初二年级阿基米德原理一节时,用到的不是课本上的实验式教学方法,而是我自己的数学演绎式教学方法。具体说来,就是把根据实验推结论这样的过程换成根据已有的结论运用数学方法推未知的结论。这个思路有点类似于大学的理论物理教学。我的想法也是来源于此。两种方法对比,前者优势明显在于实验式讲授过程直观易懂,学生易于接受。但是细想,这样的实验虽然对学生有着一定的吸引力,但是不一定能够集中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听讲。因为学生见了实验,心理上的好奇会引起议论,对于课堂秩序没有百分之百的保证,我的数学演绎式讲授过程虽然较为抽象,但是对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有着一定的正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