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闻与传播专业评估范文

新闻与传播专业评估精选(九篇)

新闻与传播专业评估

第1篇:新闻与传播专业评估范文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雷元亮在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的广电体制需要有中国特色的节目评价体系。中国电视既要服务于社会效益,又要体现经济效益;既要注重节目的社会影响及导向作用,也要关注市场表现。博雅榜丰富了电视节目评估方法,适应了新媒体时代节目收视和市场调查的新特点,是新形势下电视节目科学评估的一个重要创新。

新媒体介入

当下媒体市场环境剧变,新媒体不但成为广播电视节目播放的新终端,而且成为受众品评节目和民意调查的平台。在此环境下,利用新技术研究新媒体,利用新媒体研究传统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已成为媒体研究和媒体调查市场研究的必然趋势。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慕玲博士介绍,博雅榜运用网络搜索引擎和语义分析软件技术,将过去一年网民和微博用户对上千个电视频道和电视栏目的海量评论进行分类和量化分析,不仅节省大量人力,还扩大了样本量和调查范围。本届博雅榜时间跨度为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20日,囊括了52个卫星频道, 31个省级电视台,100个省级地面频道和100个地市电视台;涉及新闻、娱乐、生活服务、文教四类总计1000个电视栏目;网络评价的抽取范围包括门户网站、论坛社区及主流微博。

在网络上取得海量样本数据后,再依据技术评估体系和专家评估体系,计算出电视台、频道或栏目在博雅榜上的最终排名。技术评估体系包含关注量与市场份额、网民满意度和网络满意度三个指标。专家评估体系,是指由北大、人大、复旦、清华和传媒大学等全国12所大学新闻学院的13名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对所有节目按照“创新能力、文化品位、社会价值、人际口碑和总体印象”的标准进行打分评选,最后与技术评估指标体系评选出的结果,按照3:7的权重评选出电视频道和栏目(节目)排行榜单。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表示,博雅榜是一种研究机构主导的节目评估模式,重视节目的文化价值,以满意度为主要指标,勘探的是节目内在质量、内涵、文化特性、社会价值、对人的心灵作用的程度。所谓满意度系数,可以反映出有多少人看了节目、有多少人说节目好,或哪个地方的观众认为节目好、节目好在哪里等等问题。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明品认为,电视节目今后将会向着专业化、全媒体化和交互化三个方向发展,电视节目评估也需要进一步创新和深化,从原来“收视率评估”进入到“讨论评估”,网民的态度会越来越重要。

模式潮改变电视生态

在此次大会上,电视业界和学界专家还就社会结构和传媒格局转型下的媒体形态、节目趋势进行了探讨。

英国电视研究专家Kim Gordon以英国最近18个月以来的流行节目为案例,将成功节目要素概括为“新颖的节目模式、优良的制作、知识与欢乐的传递”。

天择传媒模式中心运营总监罗明在会上分享概括了BBC的电视目标和任务:告知(Inform)、教育(Educate)与 娱乐(Entertain)。罗宁认为,今后社交媒体、社交电视会用广播电视运营商的身份直接参与到电视竞争中来,互联网平台和电视的结合会比现在更紧密。

第2篇:新闻与传播专业评估范文

一、新媒体崛起与新评估法诞生的必然

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报告说,中国2013年上半年新增网民2656万人,截至今年6月底网民规模已达5.91亿人。报告说,手机网络音乐、手机网络视频、手机网络游戏和手机网络文学的网民规模相比2012年底分别增长了14.0%、18.9%、15.7%和12.0%,各类互联网应用程式中增长规模最大的是即时通信软件,目前使用网民人口达4.97亿人,占总体网民的84.2%。

上述数据对电视业者来说意味着什么?至少昭示了以下几个信息:

中国网络媒介的影响力继续大幅度攀升;

通过网络视频和手机视频看电视、评论电视节目不是成为一种可能,而是成为一种现实、一种潮流甚至主流;

收视率调查很重要,但传统的收视率及其调查方法已经不能反映所有电视观众的真实行为,当然也就不能反映和评估节目的真实价值,亟须创新;

网民和手机用户可以对在传统电视机和网络视频以及手机视频上观看的任何节目或媒介自由地发表意见或评论,互动性强,真实度高,样本价值高。

其实,多年前就有人注意到网络的“镜像”功能。也就是说,由于网民在网络上可以自由地、真实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以某种方式或某种程度地投射到网络上。既然如此,无论是通过传统电视机收看节目的受众,还是在网络上点看电视节目的受众,都可能在网络上留下或发表自己的“观后感”——对某电视节目的评价。由于网民众多,且分布在四面八方,传统电视收视率调查方法对网民的收视行为和收视观感的调查根本无从着手、无能为力,而网络信息抓取技术和语义分析技术的结合,为即时收集、分析海量网民的网络收视行为和收视意见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综上所述,中国的媒体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不但成为广播电视节目播放的新终端,而且成为受众品评节目和民意调查的绝好平台。因此,利用新技术研究新媒体,利用新媒体研究传统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已成为媒体研究和媒体调查市场研究的必然趋势。

二、以满意度为核心的节目评估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电视节目市场调查基本上是围绕视听率展开的,主要解决节目有没有人看以及多少人看的问题。这个指标固然重要,但是,确实无法反映节目的质量和受众对节目的内在态度。而“满意度”作为衡量受众对节目的喜好程度和深度评价的主观指标正好可以弥补收视率的不足。因此,尽快构建一个以“满意度”作为核心指标并能在调查方法上有全新突破的节目评估体系,不但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不可估量。

(一)为何选择满意度作为节目评估体系的核心指标?

满意度为什么应当是而且必须是电视节目播后评估系统的核心指标呢?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文化传播的效果取决于受众的满意度

广播电视产品属于文化产品,传播文化是广播电视媒体的使命之一。文化的价值决定传播的价值,文化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传播的效果。文化传播的效果则取决于受众的满意度。也就是说,满意度是衡量文化产品(节目)传播效果和价值实现程度的主要指标。这是由商品和文化商品的使用价值特性共同决定的。

2.符合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use and gratification)是传播学领域一个著名的关于大众媒介的效果与使用的理论,用以研究媒介和受众的关系。这里的媒介,实际上指的是媒介传播的内容。传统的理论认为媒介(内容)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说服受众,受众是被动的,而“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接触媒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特定的内容,进而使得特定的需求和动机得到“满足”。英国学者布鲁默和美国社会学家卡茨在其合著《大众传播的使用》(Blumler,J.G.,&Katz,E. 1974.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s:Current perspectives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Beverly Hills,CA:Sage)中首先提出该理论,并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其要点是:

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有两个条件——接触媒介的可能性和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

受众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满足或未满足需求;

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而对媒介的使用,其实主要就是对内容(包括广播电视节目)的使用。

由此可见,对节目“使用”的满足与否,一方面决定着对播出内容的媒介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左右着“使用”者以后对媒介和内容的态度。而满足与满意是两个非常相近的概念。因此,选择满意度作为广播电视节目评估的核心指标,不但符合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也是衡量节目价值及其实现度的重要标志。

3.满意度是媒体或节目发挥影响力的基础

由于广播电视媒体的特殊性和受众的多样性,节目的满意度也有多个层次:公众意义上的满意度、商业意义上的满意度和政治意义上的满意度。这三个满意度的重合度越高,意味着节目的综合满意度越高,也意味着节目的使用价值越高,更意味着播出节目的媒体的价值越高、社会影响力越高。本项研究的重点在于构建一个以公众利益为诉求的节目满意度评估系统。没有公众的满意度,也就无所谓节目的忠诚度和社会影响力。

(二)新媒体时代节目满意度评估体系的特点

由于广泛采用的收视率等传统的调查方法不具备深度分析的功能,传统的节目满意度调查目前主要依靠问卷式调查和访谈式调查两种方式。但如果被访者没有看过被调查的节目,则满意度就无从谈起;如果看过又记不清了或者只是道听途说,则满意度调查结果的可信性又值得怀疑。即便上述两种调查方式的准确度基本可信,但是,也有致命的缺陷:成本高,周期长,反馈慢,无法提供常规的市场服务。因此,寻找一种新的能够反映节目受众市场变化、受众对节目的褒贬喜好态度和节目的网情民意的调查方式和调查技术,既是对传统调查技术的发展,也是对电视节目市场变化和市场需求的一种呼应。

2010年9月至12月,上海戏剧学院媒介研究中心采用国际上最新开发的媒介测量设备在上海开展了“广播电视节目即时、量化满意度调查”研究项目,收集了500位上海受众的广播电视媒介接触行为及态度的数据,测量范围包括上海地区普通家庭受众可接收的61套开路电视频道及三套广播频道。[1]调查的结果如何本文不做评论,但是,其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只是采用的调查方法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收视率调查那一个套路,而且调查的样本户太少,难以适应当今的媒介生态和市场环境。

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自2008年底承担国家广电总局社科课题“广播电视节目评估系统研究”项目以来,一方面在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评估领域广泛地收集国内外资料,精心研究和思考如何改进、完善既有的节目评估体系;另一方面特别关注新媒体给广播电视媒体经营和节目评估与调查市场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挑战。经过校内外研究力量的联合攻关和对网络信息抓取技术与语义分析技术的完善,2010年底,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推出了一个新的节目评估体系——视听节目网络满意度评估体系。这个节目评估体系的特点是:

1.调查技术更先进

视听节目网络满意度评估体系是一种基于网络内容与数据挖掘技术的网络调查技术软件。这个软件按照统一的评估标准和操作规范,采用自动采集、自动分类、自动分析网络内容(包括微博内容)的方法,对网民和微博用户在网络或微博上发表的对某个或多个广播电视节目乃至频道、频率和广播电视台的评价进行语义再分析、再评估,进而得出某个或多个广播电视节目(包括在网络上观看的广播电视节目)的网络满意度(即褒贬度)及其网络满意度指数。

2.智能化程度高

可以代替人脑对网民和微博用户给节目的评价进行深度的语义分析和判断,自动生成数据图表。

3.调查速度快

在网络服务器功能与调查内容匹配的前提下,视听节目网络满意度评估体系第二天就可以拿出对前一天播出节目的市场满意度评价;对单个节目或少量品牌节目可以即时监测、即时评估其满意度。

4.样本量大

可以对数以百万计甚至亿万计的网帖和微帖(发表在微博上的热帖)内容进行跟踪、监测和分析。样本量大的最大优点是:即便有网络作假者或所谓的网络“水军”干扰,也不至于严重影响结果的客观性。而传统的收视率样本在一个大城市甚至一个省区只有300个采样本,有一个不准或者造假,对调查结果的影响都会很大。2010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文《个别卫视“收买”样本客户?电视收视率发现造假行为》。其实,正像有的学者说的,“样本户污染”问题只是收视率造假问题的“冰山一角”,收视率调查领域中诸如篡改数据、数据寻租等问题也很严重。[1]

5.调查范围广

视听节目网络满意度评估体系调查软件的功能可以涵盖当今数百个最流行或流量最大的主要网站和微博用户,甚至可以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国际传播效果进行网络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三、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评估体系指标的构建

北京大学视听节目网络满意度评估体系包括两个主要系统:网络信息抓取技术与语义分析调查技术软件系统和专家经验评估系统。

(一)网络信息抓取技术与语义分析调查技术软件系统的主要指标

1.关注量

这里的关注量不是说某个节目被看到的人数或次数的总量,而是指某个电视节目在网站和微博的内容中被反映的数量,主要是记录和统计新闻网站、论坛、微博上的关注条数。用公式表示就是:

关注量=与节目相关的新闻条数+论坛帖子条数+微博条数

关注量指标可以反映一个节目的网络人气和受到关注的程度。一个关注量是一百万的节目显然没有一个关注量是一千万的节目网络人气高;而由于网民的普遍性,网络人气又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一个节目的社会影响力。没有人评论的节目基本上可以被看作没有社会影响力。

值得说明的是,在网络上或者微博上发帖评价某个节目,并不意味着发帖者是通过网络视频收看的这个节目。也就是说,即使是通过传统电视机收看节目的观众,也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微博对某个节目进行评价或评论。关注量既不等于收视率,也不等于网络点击量,而是一个衡量“重度”观众的主要指标。

2.市场份额

这里的市场份额指的是一个被调查的节目在被关注的节目市场上的相对份额,就是被调查的特定节目的关注量与被调查的同类节目的关注总量之比。比如,一个节目的关注条数是一百万,被调查的同类节目的关注总条数是一亿,那么,这个节目的市场份额就是百分之一。用公式表示就是:

市场份额=节目的关注条数/被调查的同类节目的总关注条数×100%

市场份额衡量的是一个节目在同类节目市场中的位置和竞争力,也可以说它反映了一个节目在同行中或市场上的影响力。

3.网民满意度

这里的满意度是指与某个节目相关的网帖或微博评论中正面评论的数量程度,也可以叫网民满意度,也就是在网络或微博上表现出来的对某个节目的满意程度。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软件调查技术系统,自动分析网络或微博上与某个节目相关的评论文本内容,计算其中正面评论的条数占总评论条数的比例,进而得出满意度数据。用公式表示就是:

网民满意度=与节目相关的正面评论条数/节目评论的总条数×100%

网民满意度衡量的是受众对一个节目的使用与满足程度在网络或微博上的表现。电视的收视率高或者网络播放的点击率高,网络的满意度不一定高;网络满意度高的节目,在电视播放的收视率或者网络播放的点击率也不一定高。这主要是由于节目的类型差异所造成的。因此,满意度是一个独立程度很高的调查指标。当然,也有关注量、市场份额和满意度三者一致的现象。与收视率有收视时间长短之分一样,节目的满意度也是有程度之分的,如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等,但在结果统计上,都归入满意度范畴。与之相对应的程度指标即不满意、很不满意两个指标。网帖中极少有中立或者没意见的,否则,就不会发帖评论了。

4.网络市场满意度

节目的市场满意度是指节目的网民满意度和市场份额之间的比例关系,是网民满意度和网络关注量市场份额各按50%的权重加权之后得出的数据。采用公式表示就是:

节目市场满意度=网民满意度×50%+网络关注量市场份额×50%

从数值上看,节目的网络市场满意度一般小于网民的关注度,而大于节目的市场份额值。比如,一个节目的网民满意度是60%,市场份额是10%,其网络市场满意度就是35%。设立网络市场满意度指标主要是为了兼顾节目的网络关注量和网民满意度与市场份额三个指标的意义与价值。因为,网络满意度高的节目不一定关注量高或者市场份额高,关注量高或者市场份额高的节目也不一定满意度高。与网民满意度指标相比,网络市场满意度更接近被评节目真实的市场位置。

除上述指标外,网络信息抓取技术与语义分析调查技术软件系统还可以进行网民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地理市场分布分析,进一步了解是什么地方的什么人对什么节目的什么方面满意或不满意。

(二)专家经验评估系统

任何技术或软件都是人发明的,因而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北京大学视听节目网络满意度评估体系设立的专家经验评估系统,正是为了弥补网络信息抓取与语义分析调查技术软件系统应用上可能出现的不足和局限,才邀请了国内最著名的12所大学新闻院校的13位领导和部分电视研究专家,从经验值上对技术系统的调查结果进行必要的修正。当然,这里的专家,也可能是电视观众或者网民或者微博用户之一,但却不是普通的观众和用户,而是对广播电视媒体或节目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研究、判断能力的专家。专家经验评估系统设置的主要评估指标有五个:

1.创新能力

任何节目或品牌的评估都必须考虑创新的因素。网民或微博用户在评论一个节目的时候也一定会对节目的创新性有所评价,这可以包含在满意度的评估指标当中。但软件技术无论怎么先进,都不如人在评判一个节目的创新程度时感觉那么准确。因此,专家经验评估系统把创新能力作为首要指标设置,就是为了弥补技术上的不足。节目的创新能力评估可以参照有关节目创新的标准和要求。

2.文化品位

即使是一件物质产品,也都有一定的技术品位和文化品位。广播电视节目作为文化产品,不但应该有一定的文化含量,还应该有一定的艺术含量。文化含量有多少之分,艺术含量不但有多少之分,还有高低之分、雅俗之分。因此,所谓节目的文化品位,简单地说就是节目中蕴含的文化含量和质量。作为对广播电视节目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对节目文化品位的判断几乎是一种直觉。

3.社会价值

节目的社会价值是指节目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应当或者必须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进步、经济发展、科教水平、道德文明起到一定的正面促进作用。这种作用的大小高低,正是判断一个节目社会价值的主要依据。有的节目收视率很高,但是,传播的观点和行为方式或者价值观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如果是负面的、有害的,其社会价值不但是零,而且是负数。

4.人际口碑

人际口碑是指一个节目在观众或社会舆论中的评价。同一个节目在观众心目中、在同行心目中和在专家心目中的评价有时候一致、有时候不一致,在官方和民间的评价有时候也有很大的差异。这就是人际口碑指标设置的依据。

5.总体印象

总体印象是参与节目评估的专家对一个节目在内容、形式、技术、艺术和主持人表现等各个方面的总体感觉和判断。总体印象不一定很准确或者很精确,但往往很正确。

专家经验评估系统的上述每项指标各占20%,其评估结果和网络市场满意度的评估结果分别占30%和70%,最后得出的数值就是节目的网络评估综合满意度,也就是博雅榜的排名依据。比如,一个节目的专家评估结果是80分,网络市场满意度的评估结果(也可称网络市场满意度指数)是60分,则最后的综合评估分为:

80分×30%+60分×70%=66分

网络市场满意度的权重之所以大大高于专家经验评估结果的权重,是考虑到专家的人数大大少于网络用户样本数量,且还有一定的主观性、模糊性。

视听节目网络满意度评价体系的出现,对现有的视听节目评价体系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至少是对现有评价体系的有益补充。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弥补了现有评价体系对网络受众的遗漏。

第二,解决了电视媒体“唯收视率论”带来的表面性和片面性。互联网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电视节目在网络上的传播效果可以折射出其现实中的真正影响力。

第三,有助于广播电视媒体提高在新媒体发展方面的方向性和精确性。

四、视听节目网络满意度调查评估体系的应用

2011年至2013年,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联合南方电视协作体和《南方电视学刊》①,分别在安徽合肥、云南腾冲和广东佛山举办了三届中国电视满意度调查评估报告暨中国电视满意度博雅榜会。中国电视满意度调查评估报告在调查方法上采用了继承和创新结合、客观与主观结合的模式。其继承传统的表现是:仍然重视节目的关注量和专家评估的价值,但是,只在评估体系中占适当的权重。其探索创新的表现是:设立了以满意度为核心的节目评估指标体系;开创了用新媒体研究传统电视媒体的新模式;采用了网络信息抓取加语义分析新技术,实现了节目调查范围的全域化和样本的海量化以及主观分析的软件化、数据化、自动化;以网民和微博用户的意见和评论为中心,实现了节目评估的客观化和市场化。

(一)本次调查评估报告和博雅榜的具体操作流程

先由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按照系统设定的指标,将过去一年内(一般是每年的1-11月底)网民和微博用户对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50家卫视频道、31家省级电视台、100家城市电视台和连续播出时间一年以上的1000个电视栏目(分为新闻栏目、娱乐栏目、文教栏目和生活服务栏目四个大类)的海量评论进行抓取、分类和褒贬度量化分析,根据各个电视台、频道、栏目的关注量、市场份额和满意度,按照一定的权重进行综合满意度排名。

(二)专家经验评估

网络市场满意度评估排名前20的电视台、频道和在四大类栏目中分别排名前50的电视栏目,交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全国著名的12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13位著名专家组成的评委会,按照专家经验评估系统设定的“创新能力、文化品位、社会价值、人际口碑和总体印象”5个指标分别进行打分评选(100分制),由高分到低分,评选出各自的结果,加权后取其平均值。

(三)调查范围

在调查取样的对象上,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网络满意度调查分析软件系统对新闻门户网站、论坛社区、微博客三大类别影响力强的300多家网站进行了内容采集和数据分析。新闻门户网站包括:腾讯新闻中心、新浪新闻中心、搜狐新闻中心、新华网、网易新闻中心、人民网、凤凰网-资讯、中国新闻社、中国网、北青网、环球网、中国经济网、青岛新闻、浙江在线、海南在线、天津北方网、大众网、大洋网、东方网、深圳新闻网、华龙网、南方网、齐鲁网、杭州网、华商网、大河网、扬子网、央视新闻中心、四川新闻网、文新传媒、东北新闻网、南方报网、广西新闻网、荆楚网、解放网、金羊网、中原网。

论坛包括天涯社区、猫扑社区、西祠胡同、中华网论坛、搜狐论坛、西陆社区、QQ论坛、强国论坛、大河论坛、水木清华、凯迪社区、19楼空间。

微博主要是新浪微博。

(四)数据统计分析

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每年组织的电视节目满意度博雅榜调查活动使用的网络信息抓取加语义分析软件技术包括自动采集技术、自动分类技术、内容褒贬分析技术、自动报表技术等。(见图一)

(五)评估结果

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每年主持的全国电视节目满意度博雅榜评估结果产生的过程基本上可以概述如下:

利用软件技术海量抓取网民对某一节目全年的评论和跟帖,剔除相同IP地址的评论后,得出某一节目的全年关注量(关注度);

利用软件技术自动阅读、分类、分析,得出节目的网民满意度;

网民满意度和市场份额加权后,得出某一节目的网络市场满意度;

网民市场满意度和专家评估各项指标的结果加权后得出综合满意度,也就是博雅榜最终的排名依据。

根据三次评估的结果与经验值的比对,上述方法基本上符合节目在市场上观众心目中的真实地位,是目前国内唯一能和收视率节目评价系统并列的新型网络节目调查技术体系,并受到业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假以时日,中国电视满意度博雅榜调查评估技术和活动必将更加完善,应用会更广泛,也必将对中国电视节目的价值评估和发展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见表一)

注 释:

①南方电视协作体由广东电视台、海南电视台、广西电视台、广州电视台、深圳电视台于1996年成立,云南电视台2012年初正式加入。《南方电视学刊》是该协作体主办的、有国内正式刊号的、全国著名的优秀刊物。

参考文献:

[1]方方,等.新型电视节目满意度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发现[J].戏剧艺术,2012(3).

[2]吴叔平.节目测评标准的效用与局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4).

第3篇:新闻与传播专业评估范文

关键词广州日报大数据排行榜

一、对标国际样板研制国内首个权威媒体大学排行榜单

在国际上,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由权威媒体生产和的媒体大学排行榜主要有美国的“USNEWS大学排行榜”,英国的“THE世界大学排名”,这两大知名大学排行榜,皆由独立的第三方(媒体),已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其中USNEwS大学排行榜由《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推出,在美国多个机构对大学进行的排名中,已经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排行榜。“THE世界大学排名”是由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与汤森路透集团合作推出的新的世界大学排名。

在我国,此前一直没有媒体涉及这一领域。2015年,国务院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推进高校的“管”“办”“评”分离,“积极采用第三方评价,提高科学性和公信度”,对学校的学科、专业和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

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的“2016广报世界一流大学学科排行榜”是国内首个由权威媒体研制、的公益性大学排行榜,填补了国内主流媒体大学排行榜的空白,旨在抢抓国内乃至亚洲媒体在大学排行领域的话语权和标准权。

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是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在媒体融合转型过程中涉猎大数据传播和推广的有益探索,旨在通过以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为载体,呈现专业的数据新闻,借助专业的数字化技术,进行信息产品或咨询产品的开发,并提供解决方案和符合时代要求的传播方式,最终推出覆盖若干行业领域国内有影响力的新型智库,为报业挖掘新的赢利模式。“2016广报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则是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通过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研发的重要新闻信息产品。

二、“量身定制”大数据探索传统媒体生产和传播新模式

对媒体行业来说,应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使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产业边界更加模糊,产业链条更趋于多样化,掌握大数据思维能促进媒体转型,重塑传统媒体。但从国内媒体发展的现状分析,要真正理解大数据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性,首先需要厘清大数据理念如何在传统媒体转型中的应用。

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大数据概念的核心首先是“海量”。对于传统媒体,获得“海量”数据存在很大难度。因此,在探讨传统媒体利用大数据方面,可以先从以下三个相关概念描述数据利用的现状:数字新闻、数据新闻和大数据新闻。数字新闻(Digitaljournalism),是指对文本、图片、视频等进行数字化,从而通过互联网技术能传输的新闻报道;数据新闻(Datajournalism),是指用数据驱动的新闻,是内容量化了的报道,是用数据作为表述形式的新闻。

在国内,尽管已有大数据新闻试水,如腾讯位置大数据,推出《十一国庆旅游人气排行榜》《五一出行利器》等媒体新闻产品,但数据在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新闻生产方面的应用,更多的是对不同领域、层面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可以通过可视化和叙事化的手段创作出的数据新闻,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新闻”,也不属于在大数据基础上生产的媒体产品。

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改变传统报业信息生成模式,借助大数据技术,结合受众对国内高校改革的关注,以及对高校“双一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大学排名的兴趣,运用大数据理念,采取“量身定制”的方式,通过对国内327所大学(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高校以及军事类院校除外)的“海量”数据进行收集、挖掘,在建构科学的评价数据模型后,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进行“量身定制”的有益探索与尝试,生产出不同于数字新闻和数据新闻的媒体产品――“2016广报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并通过广州日报全媒体。

在传播模式上,“2016广报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的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内容传播模式,有效实现“二次传播”。因其专业性、权威性,排行榜的“二次传播”效应很大,扩大、增强了排行榜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同时,排行榜也得到学界、业界和高校的关注和认可,在国内外引发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三、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抢占标准权和话语权

评价体系是关系到榜单科学性的关键所在。为制定一个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评价体系,在推出排行榜前,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邀请国内教育专家研讨指标体系,同时听取高校负责人、教师及关心高等教育的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在评价体系方面,排行榜在遵循数据易采集、可采集、具权威性的基础上,设置四个操作性强的一级评价指标:科学研究指数、人才培养指数、学科声誉指数和二次评估指数,对国内327所大学40个学科进行科学评价,从而树立国内权威媒体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推动建立起更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评价体系,并希望借此增强中国在世界大学评价领域的话语权,打造世界大学排行榜第三极,建立中国乃至亚洲在世界大学评价领域的话语体系。

第4篇:新闻与传播专业评估范文

【关键词】密苏里大学 双师型 新闻与传播硕士

一、我国新闻与传播硕士培养的特点

早年,我国高校以新闻学与传播学学术型硕士教育为主,目的是为了培养教学和科研专业人才。但传统的培养模式使得新闻学和传播学专业的毕业生有着知识体系单薄、创新思维弱等问题特点,不能适应新闻与传播事业发展的需求。于是,国务院委员会在2010 年批准开设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其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培养过程中,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核机制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与师资配备无法严格区分

虽然学界已经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严格区分,高校也因此将原来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修改。但是在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里,某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仍然是由原来的理论课教师授课,所讲授的内容与之前的相差无几。而且,专业选修课的开课也是根据学生的选课人数及老师的上课时间而定,有些对于专业硕士比较重要的课程,却因为选课人数过少或是没有相应的老师授课而不能开课。最终,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方案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案并没有太大区别,这些课程的学习不能满足新闻媒体部门对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不能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2、教学内容实践性缺乏及考核机制过于宽松

专业型硕士学位的设置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对于新闻与传播学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更需要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新闻与传播硕士的课程内容往往还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课程并不多。各高校在新闻与传播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投资力度不够,教学与实践脱节。并且,高校对于新闻与传播硕士的考核机制仍然侧重于科研能力和学术论文的发表,因此新闻与传播硕士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习理论知识和论文写作上,实践活动相应减少。同时,大多数新闻与传播硕士所发表的论文学术性不高,最终导致专业型硕士学生在学术要求与实践能力上都达不到研究生应有水平。

3、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欠缺

国务院委员会在培养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培养方案中指出:“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吸收来自新闻与传播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双师型’的师资结构。”但在实际教学培养过程中,各高校对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师资配置上有很大差别。校内的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缺乏实践能力;校外聘请的教师,虽然实践能力较强,但是很多外聘教师在名义上作为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兼职导师,多数导师并未尽到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责任,更多情况学生还是与校内教师完成科研项目。同时,高校对校外教师缺乏有效的管理,兼职教师可能因为自身工作的原因无法定期指导学生,甚至无故中断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和其他工作。

二、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教学模式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作为美国第一个开设新闻学硕士学位课程的大学,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雄厚的师资队伍,更是在新闻教育上有着自身独特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其独创的“密苏里方法”(包括课程体系、实践体系、支撑体系)对美国的新闻教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独特的课程设置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沃尔特・威廉姆斯在建院初期提出他的教学理念:实践是新闻学习的最好方法;新闻工作不是封闭性的,而是一项面向全世界的工作。正是由于这样的教学理念,密苏里新闻学院培育出全世界优异的新闻界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是将硕士学位教育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研究生二年制的学生一共有16种专业方向,且每个方向都有不同的课程(“4+1项目”即本硕连读的学生也有9种不同方向的课程设置)。课程包括理论知识:美国新闻史、新闻学基本规范、传播法等;实践能力包括让学生掌握基本采访、写作、编辑等技能。

2、完善的实践体系

在硕士生的录取方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也会优先考虑具有媒体工作经验的申请者,这并不是忽略那些完全没有经验的申请者,而是对于这些没有经验或是经验不足的学生,学校会根据学生实际能力提供实践的平台:在创办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同时,学校也创办了一份面向社会发行的报纸――《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在校学生可以在该报社兼职。不仅如此,学院还创办了日报、商报、电台等,在这些媒体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部门实践。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KOMU是美国国家广播电视台NBC的一个分支机构,在这家商业电视台里,记者、制片人和电视录像制作人都由学生担任。在这些机构中,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也使得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更加符合新闻媒体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严格的考核机制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专业硕士需要在研究生阶段完成不少于37个学分的课时,平均每学期修4门课。除了新闻与传播知识的理论课外,学生还需要修一定的实践课。成为《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的记者就是该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为报纸采访、写稿、编辑。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硕士毕业生中,有75%的学生选择做专业项目,他们毕业后直接去新闻媒体工作而不会选择攻读博士学位,因此,这部分毕业生更希望对自身的工作技能有更好的锻炼,他们将目标放在了专业领域上;而剩余的25%需要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则选择提交毕业论文。

4、多元的师资队伍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师资分为专业实践课教师和学术教授两个方面。学院对于专业实践课教师主要注重于他们的工作经验、授课技能和专业成果上,这些教师大多数都是在业界有多年的媒体工作经验,能传授给学生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同时,专业实践课教师们拥有广阔的人脉关系网,能为学生的求职道路指点迷津。在对学术教授的考查上,学院更倾向于他们的科研能力、讲授能力和学术成果等。学术教授不仅为学生授课,也会参与院内外学术或行政会议,担任研究生论文评审委员,带领学生做学术科研项目。

三、对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尽管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上具有很强的借鉴性,但是由于中国和美国在文化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不能完全照搬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教学模式,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适合中国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密苏里方法”。

1、加强新闻与传播硕士课程的实践环节,创新教学内容

在进行新闻与传播硕士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必须严格与学术型硕士区分开,不能再采用“一刀切”的培养模式。在这期间,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打造相应的实践平台,加强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实践环节。首先,有实力的高校应当创办自主的面向社会的新闻媒体,不仅提升了学院的声誉,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其次,充分利用学院实验平台。新闻与传播硕士除了学到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之外,也可以利用学院的实验平台得到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此外,要加强与校外媒体单位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我国大部分高校都还停留在一成不变的专业知识的教育。创新教学内容,将全世界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传授于学生,同时也要多提供学生出国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了解在不同文化下的媒体运作的特点。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构,改进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课程还是由校内理论教师进行授课,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俨然成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一方面,应该加强校内教师和外聘教师的协调,引进优秀的校外兼职教师。例如可以聘请一些新闻单位的资深记者和编辑,加强校内外师资的交流。另一方面,原来的校内在职教师也可以安排到媒体单位挂职锻炼,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与之相对应,师资队伍的管理也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对于校内教师可以设立校内教师评估委员会,主要负责校内教师的引进、晋升、评定和解约等。对于外聘教师的评估,应由各地方政府建立起地方性的教师评估机构,主要负责校外教师的能力评定及教师的引进等,加速该地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构。

参考文献

①蔡雯、周欣枫,《新闻教育的“密苏里方法”――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办学模式探析》[J].《现代传播》,2006(2)

②武志勇、李由,《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J].《新闻大学》,2009(4)

③童兵,《为高层次新闻人才培养拓宽路径――对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期待》[J].《新闻前哨》,2010(10)

④董小玉、韩丹雨,《开放・实践・融合:构建西部高校新闻传播学硕士生培养体系》[J].《当代传播》,2012(10)

⑤卞地诗,《美国的新闻硕士教育对我国媒介人才培养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1)

⑥党苗苗,《当代新闻学研究生教育的困惑与出路》[J].《东南传播》,2008(11)

第5篇:新闻与传播专业评估范文

面对我国主持人管理中出现的管理理念落后、市场化进程缓慢、主持人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缺乏竞争意识、管理缺乏有效评估系统等问题,对明星制管理运作方式的提炼和运用,将给我国VJ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管理带来莫大的启示。

完整的策划包装体系

美国明星制生机勃勃的直接因素是善于“包装”。美国对明星主持人的包装借鉴了影视明星的运作机制,在结合主持人职业特色的基础上,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体系。各电视台将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电视运作的核心要素之一,使其成为延续原有电视品牌的贡献者和打造新品牌的推动力。对明星主持人的包装分为:

形象包装指对主持人的发型、服饰、形体等方面的协调和装饰。

定位包装根据不同的节目类型选择要包装的对象。新闻性主持人要语言干练、气质高雅,综艺性主持人要风趣、幽默、富有感染力,谈话类主持人要睿智灵活、有亲和力。另一层含义是根据包装对象的个性特征“量身定做”节目,使得主持人与节目高度融合。

宣传包装利用各种媒介途径对电视明星进行二度宣传报道,借用商业包装和炒作提高电视明星的“曝光率”,专门为各个主持人拍推广片,在电视广告节目中播出,不断强化主持人形象。

随着电视事业向产业的过渡,中国电视的商业化气息越来越浓,但是主持人的管理还处于行政式的领导当中,没有创新,没有形成一定的模式。中国电视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包装对于节目主持人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市场理念的落后和管理创新意识的缺乏,包装策划专业人才缺乏,也没有形成一定的运作体系,甚至有时只是“兵来将挡”式的被动应付。

中国内地电视台明星包装比较成功的寥寥无几,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2005年策划包装出了风格各异的超级女生们,比如帅气的李宇春、可爱的周笔畅、女人味十足的张靓颖等。《超级女声》主持人汪涵也被包装成了一个幽默风趣、亲切平易的时尚大男孩,其人气如日中天。在内地具有这种包装策划水平和包装意识的电视台为数很少,严格来讲只有湖南卫视一家。

有效的价值评估系统

为了在选择明星时有章可循,美国的电影界有一套成熟的评估系统,好莱坞著名的“明星魅力指数排行榜”(The Ulmer Scale)专门用来评估明星的魅力,首先按照投资报酬率、生涯规划、敬业程度、配合四处宣传的意愿、表演才华和戏路宽广与否等项目逐一替演员打分数,然后按照每个演员的得分做成排行榜。这个排行榜每年更新一次,调查对象涉及全球近2000名知名演员。这个排行榜为明星们提供一个合适的报价,有了这样的参照系,制片公司的投资就有了针对性。

中国国内的主持人也应该具有这样的价值评估系统。一方面,在商业化运作的今天,对于明星产业链条上的相关价值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激励机制,对于形成节目和电视台的品牌强势具有良好的效果和重要的意义。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至今还没有一个全国性质的成熟的价值评估系统。虽然2004年央视对旗下名牌栏目和著名主持人的品牌价值做出首次测评,《幸运52》的主持人李咏位居“最具价值主持人”第一位(品牌价值4亿元),但这种评估方式不具体、评估指数和指标严重缺乏,而且评估范围窄,只限于央视本身。

以明星主播为团队中心

美国媒体相信明星制,因为这个制度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美国电视人认为,采取好莱坞包装明星的方式,将主播包装成明星,能够令新闻节目具有长期的吸引力。美国传媒界认为:一个重大新闻由一个走红的明星记者来报道和由一个普通记者报道,其效果完全不同。

在美国,主播被称为anchor(团队的核心和引导者),而不像其他国家那样被叫作announcer(播音员)。美国很早就用主播的名字为节目命名(如《汤姆・布罗考的NBC晚间新闻》),并采用特写镜头让主播与观众更为贴近,表现出主播的个性化语言甚至个性化观点。著名的新闻主持人、CBS的克朗凯特连续多年被评为“对美国最有影响的十大人物”之首。

美国的明星节目主持人中心制就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商业化运用,对于中国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管理来说,具有一定启发意义。明星制度的核心就是强调个人,强调人的个性,在一个由多人团队完成的作品中突出某一个人的作用和影响力。这与美国个人主义文化盛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人为本。电影不是简单的角色扮演,而是融入了演员个人生活体验和理解的表演;同样电视节目不再是呆板的、没有特点的播音机器,而是融入了主持人阅历和智慧的解读。对于观众来说,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他们都更愿意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性格的“人”。

以观众信任为选择依据

第6篇:新闻与传播专业评估范文

关键词 危机传播 品牌营销壹基金

一、引言

在一个快速变化的“风险社会”(beck,1996)当中,危机传播成为考验公益机构、政府部门以及企业部门的重要时刻。善于把握机会的机构,往往能够变挑战为品牌营销的大好机遇。从而增进公众对于机构的正面认知,并进一步提高自身进行资源汲取、资源配置和社会说服的能力。通常来说,危机传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机构过失和错误造成的负面新闻事件;另一类则涉及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比如地震、飓风、火灾等。本文所关心的是后一种,即中国的公益机构是如何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进行传播的,这些传播行为又如何影响了它们的品牌营销?

中国的公益机构自1990年代开始取得较快的发展,并逐渐在不同的工作领域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们辅助国家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的进步。在此期间,一些公益机构开始注意到媒体对于机构发展的价值,也采取了发新闻稿、开记者会、举办活动以及公益广告等形式,增加机构的媒体曝光。但它们较少卷入危机事件当中,对特殊时期的传播行为也比较缺乏理解和把握。比如在5·12大地震事件中,许多公益机构都赶赴前线展开救援工作,也有的积极与媒体互动,但却甚少能通过危机事件中的传播行动而推动品牌形象提升的机构。

作为新创办的公益机构,壹基金就比较善于进行危机传播,在地震时期中,它有效地通过媒体与社会大众进行沟通,迅速确立了机构的品牌。因此,本文选择壹基金为研究个案,观察它如何把握地震时期的传播机会,展开危机传播?而危机事件,又如何影响它的品牌形象?总结其中得失,抽象出规律,也许能为中国公益机构的危机传播行动,提供参考。

实际上,西方学者已经指出,危机传播就是要寻求修复组织的形象,以及增进公众对于组织的正面认识(ray,1999),更有学者提出非常详尽的危机公关的策略建议。在其中,本文选择了coombs(1999)的论述,将危机区分为危机前、危急中和危机后三个阶段,从而更加细致地分析壹基金在地震中的危机传播行为。

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本文采取了深度访谈的方式,对壹基金相关的传播官员进行了访问;另外,笔者也检视相关媒体在大地震期间对于壹基金的报道,以便更加全面理解壹基金的危机传播和品牌塑造过程。

二、危机事件前:品牌定位与传播架构

按照coombs(1999)的定义,在危机前阶段,机构可以进行危机准备和危机防范等工作,具体指明确组织的品牌定位、建立危机传播架构、明确议题管理程序、建立公共关系以及挑选发言人等。

壹基金是由李连杰发起的立足于中国的公益组织,由中国红十字总会主管。在地震发生前,壹基金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品牌探索。刚成立时,机构定位为一个执行性组织,也推出了一些项目,比如2007年7月时推出了“心灵阳光关爱中心项目”和“心理危机干预项目”。但很快,壹基金就发现国内做项目的公益机构非常多,而这并非自己的特长。经过评估,壹基金认为的自己的品牌优势主要提现在以下两方面:

1 李连杰本身具有强大的品牌价值,同时他也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网络。

2 机构工作人员大都有市场、策划、公关、广告、媒体等方面的从业背景。

于是,壹基金将自身的品牌优势锁定在对公益文化的传播,以及对公益事业的推动上,尤其是致力于搭建一个筹款与拨款的平台型机构,而不是侧重于项目执行。有了这样的品牌定位,在传播目标上的设计,就需要凸显机构的“透明、公信力、专业性、执行力”等品牌特征。这一明确的品牌定位,为壹基金在大地震时期的传播行动确立了方向。

明确品牌定位后,壹基金也在组织的架构设置、专业流程以及公共关系网络等方面,为危机传播和品牌营销做好了准备。

在架构设置方面,壹基金目前在国内有三个办公室,但其中只有成都办公室负责具体项目执行,北京和上海办公室都致力于进行品牌建设。不同的是,上海办公室是品牌中心,负责设计、策划和广告;北京办公室是公关中心,负责业务拓展和公共关系维护。实际上,将品牌部与公关部分开,建立专业化的传播流程,是壹基金能够在危机事件中作出快速反应的关键。

在传播的专业流程上,壹基金的品牌传播以事件类内容(event)为核心,配合市场活动、公关手段和广告,完全按照专业化的传播流程进行管理。

“我们有比较清晰的市场推广策略——哪几个时间点?主要的宣传对象是什么?会用什么活动方式?选择什么媒体,线上还是线下,如果线下是用什么媒体,娱乐还是财经?这跟企业没什么区别。”

在外部公共关系网络上,壹基金拥有比较成熟的媒体关系网络;另外,壹基金将自己的合作伙伴分为三类:爱心伙伴(主要是捐赠企业)、推广伙伴(主要是媒体)、专业伙伴(提供专业策略服务的咨询机构)。这些合作伙伴并没有具体义务,但却经常为壹基金的品牌营销提供帮助。比如,壹基金的策略咨询由贝恩负责,广告由bbdo天联负责,公关则由奥美负责,这些国际知名的公司都免费为壹基金提供服务。这成为机构进行危机传播和品牌塑造的重要助力。

三、危机事件中:媒体策略运用

危机阶段中的传播行动,主要指机构采取与社会大众进行主动沟通的方式和内容。如果说,准确的品牌定位、明晰的传播架构、专业化的传播流程等,为壹基金在地震事件中的传播奠定了基础,那么,它在危机阶段中所使用的一系列的媒体策略,则让它成功把握了这个机会,并迅速确立了机构的品牌。

1 增加曝光,针对不同媒体采取不同策略

在大地震事件中,壹基金注意到要针对不同的媒体采用不同的媒体策略,这往往根据机构的宣传对象、媒体的特征以及媒体受众群进行判断。

比如,为了传播的内容能够到达政府部门和专业人士当中,就必须增加机构在专业类媒体上的曝光。这一方面是专业媒体会在政府机关和主管部门当中发行,可以让其充分了解组织的具体运作,增加信任感;另一方面,专业媒体上的传播也容易在业内打响知名度。

“我们会选择譬如《环球慈善》、《公益时报》等在政府部门有发行的专业类媒体,让政府知道我们开展的项目。为了增加权威性也会有意选择上央视的采访。”

与此同时,为了增加机构品牌与社会大众的关联,则需要通过更加市场化运作的媒体进行传播。因此在地震时期中。壹基金的创办人李连杰先生接受了《南方都市报》、《南方人物周刊》等一系列面向大众的市场类媒体的专访。

在面对不同媒体的时,机构所强调的品牌形象和侧重点会有所不同。面对专业类媒体时,壹基金会突出其规范化背景,以塑造机构的合法化形象。我们注意到在《公益时报》等媒体上,对壹基金的报道,均使用了“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计划”的全名,强调它的主管部门;而且,相关报道内容都与项目、活动有关。而在市场类媒体之上,机构则使用了“李连杰壹基金计划”的名称,相对突出其作为草根组织的独立性,以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比如《南方人物周刊》以李连杰为封面(2008年13期)的报道就是如此。在这篇报道中,李连杰梳理了自己的成长历程,突出了慈善理念,但基本不涉及项目。这说明壹基金面对不同媒体时强调了不同的侧重点。

“针对《公益时报》时,(我们)会讲得专业些、深度些,可以讲公益理念和具体项目;而面对《人物周刊》,我们会强调人物性格,讲到具体的事情会讲得宽泛一些。这样报道质量就比较高。”

引导媒体寻求有别于其他组织的新闻点,提高品牌辨识度

由于地震议题涉及多个公益机构,如何适时提出更创新或更具体的概念,以提升品牌辨识度,是公益机构必须考虑的问题。一旦具备较高的辨识度,就能增加机构在媒体上的曝光并塑造机构的独特形象。

壹基金的赈灾工作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当时政府关注的焦点是汶川,而壹基金却强调陕西等地也值得关注;当时大家更多关注灾民的温饱,壹基金则为灾民提供移动厕所,并推行“垃圾分捡站”,以改善灾民的日常生活环境;当很多机构赶赴一线开展紧急救援时,壹基金就在考虑灾后重建问题,随后它推出一系列灾后重建项目,比如在汶川县、茂县、理县开展“四川省阿坝州妇女羌绣就业帮扶计划”,发动灾区妇女从事羌绣手工劳动,既鼓励和帮助其就业,也有利于羌绣文化的保护和拯救。

对于这样一些工作方法和切入角度的不同,壹基金主要通过李连杰接受媒体访问时进行强调,这构成了媒体报道壹基金的新闻点,也提高了机构的品牌辨识度。

当然,由于当时媒体尤其关切灾民救援和安置问题,壹基金的一些新闻点难以得到媒体的充分理解和重视;另外,由于情况紧急,而壹基金在此时的人手也不够,因此对于议题的引导还是不足,所以在议题中壹基金的品牌形象还是与一般公益机构的区隔不够大。壹基金在后期评估中发现了此一问题(下文将详细讨论)。

3 表现发言人的魅力和发言技巧,避免过度煽情

在地震议题中,李连杰作为壹基金的新闻发言人,为机构的品牌确立做了很好的工作。李连杰有多年面对传媒的经验,在发言中,他常常能够直人主题,紧紧围绕机构理念,充分阐述机构的项目和募捐制度,强调组织的专业性和透明度。不得不说,拥有李连杰这样的发言人是壹基金非常大的优势。

当时有关中国红十字总会善款募集与使用的各种讨论很多,李连杰努力强调,壹基金与主管单位中国红十字总会在募款和拨款的程序设计上有所不同。这种表达很快为壹基赢得媒体的关注目光,也凸显了品牌自身的特点。

4 加强与媒体深度沟通,严格进行风险控制

在一个媒体高度关注的危机事件中,如何控制传播过程的风险因素,往往也非常重要。壹基金在这方面的工作也表现得比较出色。

在安排李连杰接受采访时,壹基金会与媒体单位进行深度沟通,与对方一起探讨和挖掘话题,并且严格过滤访问提纲。比如,在李连杰接受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栏目采访时,壹基金就通过这种方式控制媒体出口。而且,在控制问题的同时,壹基金也对回答做足准备,充分挖掘发言素材。

“针对媒体的特性,比如《鲁豫有约》是故事性的,那就需要垫理出很多故事,我们准备了很多。而一些严肃性媒体,比如cctv9的一个英语访谈,就可以不用从人物入手,可以直接回答。”

当然,由于李连杰先生有演艺身份,有自己的经纪团队,他对媒体也有自己的理解,因此他的发言并不可能都是设计和规划的结果。

四、危机事件后:品牌评估与修补

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的阶段,机构应该采取评估、学习以及后续沟通行动。事实上,在快速变化的危机传播过程中,机构打造出来的品牌形象可能与预期有所不同,并导致了在一段时间内品牌形象的固化。因此,在危机事件后展开品牌形象评估和形象修复措施,将帮助机构调整品牌形象的不足。壹基金就比较严格地展开了这一程序。

1 进行品牌评估

在地震议题中,壹基金的危机传播还比较成功,但由于媒体过多关注机构的赈灾项目,使得壹基金在品牌形象上,似乎呈现为一个以赈灾扶贫为主的执行性组织,这与壹基金设定的品牌定位不相符,与其他公益机构的辨识度也不够高。

在议题逐渐平息后,壹基金就进行品牌形象评估,并设定将来调整的方向。比如,在未来的工作里,壹基金虽然会持续推进灾后重建项目,但在宣传上会有所弱化,而把传播重点放在能彰显品牌特性的项目或活动上。这是一个重塑品牌形象的过程。

“目前,我们安排的采访会比较弱化赈灾方面的东西。反而是李先生在达沃斯获奖这种新闻,可能会提升品牌形象,我们会去重点强调。”

2 进行组织形象调整,塑立新的发言人

在危机传播过程中,壹基金借助李连杰的品牌价值赢得媒体关注,但由于李连杰具有演艺身份,他的个人形象也会给机构带来风险。因此,一个成熟的、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应该要淡化这种个人风格。壹基金采取的方法是:塑立新的发言人,把机构ceo作为新的发言人推广出去,很多采访场合都由其出现。

3 增加品牌的落地方式

如上所说,壹基金通过评估发现,与李连杰有关的新闻一直是媒体喜欢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壹基金考虑增加落地活动,同时注重活动的设计,让媒体通过落地的新闻点去展开报道,深入挖掘。一旦媒体对这些新闻点感兴趣,就会更多记住壹基金而逐渐淡化李连杰。

五、研究发现

危机传播与公益机构的品牌发展往往密切相关。如果把握住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的传播机会,采取明确的传播策略,主动与大众沟通,注意风险控制和后期评估,机构的品牌就能够得到彰显。反之,则可能陷入被动,甚至失去公众的信任。

本研究说明,公益机构在重大危机事件中的传播行动,也有一套成熟的程序可以遵循,这表现在危机传播的前期、中期以及后期等各个阶段。作为一个公益机构,壹基金的危机传播处理表现了富有策略的一面,这些专业化的操作程序,可以为更多的公益部门以及其他部门提供借鉴。

第7篇:新闻与传播专业评估范文

一、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二十多年来新闻传播学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对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层次的教育,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661个新闻学类本科专业点,其中新闻学209个,广告学232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编辑出版学50个,传播学24个;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基地主任童兵教授介绍,在经过十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后,目前全国共有新闻与传播学硕士点123个,其中新闻学60个、传播学63个;博士点19个,其中新闻学10个、传播学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另有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3个。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涂光晋教授、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中心黄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胡正荣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张金海教授、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建伟教授根据此前的调研,分别就国内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情况做了专题报告。综合各专题报告的统计,目前各专业师资情况如下表:

总体而言,各专业的师资状况呈现出高职称、高学历和年轻化的特点;在研究方向设置及专业课程设置上,普遍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研究方向设置宽、窄不一,而且仍有扩展的趋势。调查者认为,这种趋势反映了学科建设的繁荣,但繁荣背后潜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科边界的模糊。例如,大部分学校将广告学专业归属于新闻传播学,但也有不少院校依托于经济、管理、文学、艺术等学科;编辑出版专业在不同院校分属于出版编辑、出版发行、文艺学、新闻传播学、纸浆造纸工程、图书馆学等;传播学的学科定位与边界不清也导致传播学科专业特性不清、课程体系缺少规范以及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含混。

二、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建议与对策

1.关于优化学科结构

学科结构的调整是本次会议的热点和焦点,引起了代表们的热烈讨论。一种意见认为目前新闻与传播学下设两个二级学科,整体结构偏小,建议通过修订二、三级学科目录、增设二级学科以调整结构、夯实中坚力量。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学科边界,回应其他学科的蚕食之势,维护本学科的整体权益。胡正荣教授认为目前广播电视专业与社会的互动进一步密切,学科发展态势良好,已有几年一级学科授权单位自主设置了广播电视学博士招生方向,应当将其设置为二级学科,有利于学科内涵的建设。张金海教授、厦门大学黄星民教授等建议,将广告学提升为二级学科,既将其专业归属明确到新闻与传播学,也可为广告学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李建伟教授、南京大学张志强教授等则认为编辑出版专业晋升为二级学科条件已成熟。

但也有些代表则认为,在优化结构的同时更应关注学术品质和学理基础的建设。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董天策教授指出,学科结构的调整应当以学科内涵和学术成就作为重要参照指标,应当着力提升学术品质和内涵。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吴飞教授认为,二级学科不宜设立太多,应当考虑这些学科的学理基础。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方晓红教授认为,结构调整需要考虑学科本身的生存与发展,如果将其他部分从传播学中抽出设立二级学科,传播学可能会被架空。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吴予敏教授指出,传播学科本身具有跨学科性质,一方面,研究生生源的多元化是必然趋势,既面临困惑,但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机遇;另一方面,媒体工业发展趋势下,传播手段的融合性也会越来越强,因此不能只考虑为单一媒体提供人才而增设二级学科,而应当立足于发展多元传播学教育。

2.控制研究生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新闻传播专业在校学生约10万,教师约1万人,教授约1000人。就发展速度和数量来看,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超常规,专业点过多过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罗以澄教授介绍,自1983年以来,新闻学类专业点保持连年高速增长,几乎每五年翻一番,可以用“几何级态”来表示这种增长状态。

就本次五个学校提交的调查的报告看,新闻传播专业一位导师所带研究生的人数大约在8~24人之间,半数以上导师与研究生见面的时间难以保证。胡正荣教授介绍,“一个茶壶配若干个杯子”是对高校研究生培养中一个导师带若干弟子现象的生动描述,这种现象导致每个学生分配到的资源非常有限,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而且糟糕的是,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与会人士认为,新闻传播教育规模偏大,需要控制。黄旦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建议:建立硕士点的准入与退出制度,由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学科评议组共同牵头,研究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评估及检查方案。

3.关于提升教育质量

“培养目标不明确”是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普遍问题,“大学教育高中化,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趋势同样出现在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生培养目标究竟应以研究型人才为主还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面对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既应肯定研究方向开设的多样性、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同时也应注意学术规范和人才规格。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芮必锋教授认为:新闻传播教育不要被传统学科、市场和宣传部牵着鼻子走,而应培养分析能力强、有独立思考意识的人才。华中科技大学信息与传播学院院长张昆教授认为,研究生培养应存在着“一”和“多”的矛盾,即单一的培养模式和要求与多样化的生源(来自不同学科)、多元化的需求和目标之间的矛盾。西北大学杨立川教授主张,硕士生培养应定位于有较强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一线人员,作为业界与学界的连接。

代表们普遍关注研究生规模扩张后的培养质量问题。涂光晋教授认为,应当加强对新建专业的适当检查和招生规模的适度控制。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张志强教授认为,强调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政府监管、学界指导和学校自律三个方面的力量。方晓红教授等则认为,研究生培养的规模与质量应当建立自我约束机制,过度强调自上而下的评估有可能会制约发展。罗以澄教授介绍了他在英美等国考察的情况,英美等国的专业评审基于自愿,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由专业评审委员会认定,同时努力获得社会认可。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高福教授指出,目前研究生来源广泛,来自外语、文学、工科等跨学科的学生增多,而来自经济、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其它社会科学的较少,因此应当慎重对待学制问题,加强新闻传播学基础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培养。黄星民教授指出,研究生培养的学制宜灵活,不能以牺牲质量来完成时间的缩短。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白贵教授批评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存在实用化的倾向,淡化了对新闻专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

亚洲的新闻传播教育如火如茶发展之时,英美新闻传播教育界则在思考应对正在到来的新挑战。据英国威斯敏斯特媒介研究中心Colin Sparks教授介绍,在英国不少新闻院系正在调整对策:适应瞬息万变的产业对多种技能的显着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认可多重择业的可能、适应国际学生而不是只注重国家特性、不同的学校采取不同的培养途径等等。美国马里兰大学Thomas Kunkel教授认为,在美国整个媒介大环境和新闻工业正处于转型期间:传统新闻业持续走低、可替代媒介在崛起,针对这种形势,新闻院所更关注多媒体以及获得多面向的传播技能,同时亦试图延续新闻专业主义技能与标准。香港中文大学陈韬文教授通过调查发现:从业者与学生最看重的能力依次是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广博知识。他认为当前新闻传播教育面对的问题有:信息科技冲击传媒的传统边界,社会加速变化需要适应能力强的人,全球化迅速发展需要更多拥有跨文化和跨境传播素养的人,新闻传播行业的短期需要与长期需要的矛盾:上手快与后劲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陈教授认为应当改进课程设计。 转贴于

4.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

第8篇:新闻与传播专业评估范文

狭隘情绪与媒介全球化

媒体、专业主义和公共理性

日常新闻实践中的专业勇气

《环球时报》英文版的品牌特色

全球声誉竞争中的国家品牌指数调查

计算机辅助质化分析与新闻传播研究

中国公益电视的发展现状与国际传播作用

乐视云助力广电媒体打造融合生态圈

媒体融合语境下电视的集体记忆建构

报业融合转型,需深挖“技术”这块儿宝藏

我国地方新闻广播的突围之路

央视新春问“家风”引领弘扬核心价值观

心怀时代主动担当满怀深情用心写作

传播与媒介域:另一种历史阐释

《端纳档案》:民国热下的冷考据

传播伦理:互联网治理中至关重要的机制

中国电视观众的电视剧消费口味

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动力分析

传播资本主义和西方民主的局限

理解公众对科学家的社会信任

马来西亚华文媒体人的口述故事

霍尔理论遗产的学理性和方法论启示

2014年国际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综述

海峡两岸共办期刊的实践与建议

我国体育报纸融合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凤凰卫视全媒体新闻的实践与探索

大数据时代如何用数据知道更多

“媒体云”:传统媒体转型的有力抓手

北京电视台台网融合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网络论坛讨论的分析指标与分析维度探索

传统新闻媒体从来没有一个敌人叫新媒体

聆听:以南非视角看自下而上的新闻伦理

兼论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MODS:基于大数据的户外媒体价值评估体系

新环境下户外媒体的价值及发展趋势

户外媒体与大数据营销

回归本源拥抱未来——户外传播的新考量

面向未来的户外媒体价值评估系统

挖掘数据价值开展数据营销

《延边晨报》的电商发展之路

“一带一路”宣传中的八项注意

灯塔守夜人——浅论传媒实践与教育中的数学思维

记者的情怀——写在第十六个记者节到来之际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挪威“慢电视”分析及其启示

从严办报实干兴报以“三严三实”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融媒体时代地方党报巩固壮大主流舆论的思考

中小报商抱团掘金之路——南京日报社非报经营的合纵连横

第9篇:新闻与传播专业评估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会计核算;应对措施

一、通货膨胀下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通货膨胀冲击了传统的会计假定

货币计量是会计的基本假设之一,而币值不变则是这一假设的前提。基本涵义是:用来进行会计计量的货币本身的价值是稳定不变的,或者即使币值变动,它的变动幅度也是微不足道的,而且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这种变动使得货币的升值与贬值可以相互抵销。这种假设,自从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通过货币政策干预国家经济以来,币值的变化一直较为剧烈。这表明:货币计价使得币值不变的会计基本假设相当明显地脱离了经济现实,其意义已丧失殆尽。因此,这一假设不能不发生动摇。货币计量的优点是:它可以抽象掉各种经济业务的具体形态,用观念的货币计算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这有着极大的综合性。但是会计工作人员使用货币计量这一项假设时,是假设币值本身是稳定不变的,它的变动幅度也是很小的,并不影响它的计量价值,依靠货币计量假设,会计人员才有可能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进行计量,才有可能编制和提供会计报表,是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但是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货币本身的价值不断下降,货币计量单位本身在发生变化,财务报表所反映的货币金额缺乏一致性与可比性,使得编制出来的会计报表,不能提供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通货膨胀使历史成本会计原则失去一定作用

历史成本原则是传统会计最基本的计量原则,也是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基础。历史成本原则的前提条件是物价稳定。在物价稳定时,按照历史成本原则提供的会计信息比较客观、可靠,对于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投资、信贷等的决策,是有用的。但是,如果物价持续地不断波动,涨跌较为剧烈,那么,历史成本原则就会缺乏一定的现实基础。当通货膨胀时,损益表反映的经营成果徒有虚名。一方面,由于少摊成本,企业的资本补偿不足,再生产会处于萎缩状态;另一方面,将虚假的利润进行分配,必然导致企业的资本受到侵蚀。久而久之,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能力会逐渐萎缩,处于自我清算之中。在持续、剧烈的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如果仍按历史成本编制财务报表,则显然难以满足现在的和未来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及广大公众的需要,因而历史成本原则受到了剧烈的冲击。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标准是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由于通货膨胀情况下的历史成本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与现实经济环境的差异性,从而导致它的相关性随之降低。如果将这种会计信息用于预测和决策,即便不导致失误,其可用价值也是极低的。从形式上看,历史成本是由交易双方确定的,有据可查,可以验证,具有可靠性。但是,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历史成本与现行价值往往相距甚远,从而使财务报表的可信程度随之降低。其形式上的可靠性被实质上的不可靠性所否定。在通货膨胀时,历史成本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都是很低的,通货膨胀会降低传统会计的信息质量。

(三)通货膨胀影响了资产的正确表达和使用

估低了资产,高估了收益,使企业成本计算陷入困境。传统会计对企业资产的计价是按其发生时的实际成本入帐的,这样的话,传统利润的计算方法势必是:利润等于现时的销售收入减去历史成本。在通货膨胀状况下,必将虚增了当期的利润,甚至出现虚盈实亏的现象,造成利润虚增的主要原因是历史成本低于现时的重置成本,表现为低估了资产,折旧费偏低存货成本低估两个方面。由于低估了企业当期的成本而引致的利润,是有名无实的利润,因为这部分所谓的“利润”是少计成本的结果,不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如果把这些“利润”按一定比例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进行分配,就无异于企业本身的自我清算。结果造成用企业的资产来支付未实现的税金,增加职工的福利,这实质上是在吃企业的“老本”。

(四)对责任会计的影响

通过核算环节,已经对各责任中心的实际执行与之前确定责任目标或者责任预算进行比较,揭示其差异性,并对它的经营业绩作出进一步的评价。最后通过调查和分析,编制责任会计报告,责任会计报告的内容包括责任目标和实际执行情况及其差异的揭示,并根据重要性原则对差异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出原因,提出改进中的意见等,责任会计对加强经济核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会因通货膨胀的影响而大大降低。

二、通货膨胀条件下会计核算的应对措施

(一)通过制订会计政策去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过制订合理、科学的会计政策,去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这是一般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比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就针对通货膨胀影响和企业成本补偿不足的问题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在存货的计价方法上,允许企业采用后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能够是企业近期成本与现行收入相配比,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因存货变动而产生的损益,使得计量的收益较为接近实际。由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存在着经营风险,商业信用不可避免地带来损失。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为求得经营上的稳健,根据估算,预先计算出这些损失的数额,在资产负债表上能真实地反映应收账款可实现的净值。

(二)实现从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向现行成本会计模式的转变

现行成本会计是以资产的现行成本项目或劳务变化时的价格反映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的会计模式。现行成本会计的特点是以资产的现时成本作为计价的基准,以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以个别物价变动作为计量基础,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不是用简单的方法将会计信息按照历史指数进行调整。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西方通货膨胀会计学中有用的东西。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由于没有摆脱传统会计的基本原则,只是对历史成本利用一般物价水平对每项资产进行一定的调整,所以,我觉得对通货膨胀影响的消除是有限的;现时价值会计完全是以新模式出现,而且是以每项资产的现行成本为基础反映企我国的港奥台地区也已普及。在众声喧哗的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传媒精英很容易被“草根”传播淹没,传播权已经由专业精英垄断向草根平民赋权,一个平民网红,一个人气艺人其影响力可能高于一家主流媒体机构。能否出台顶层设计,让我国高校的新闻传播资源也能用于中小学以至社会民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和普及,这对净化网络不良空气,化解戾气,提升民众的公民意识和政治参与无疑有现实意义。

(三)对“媒介融合”认识陷入误区

媒介环境学派先驱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的“内容”好比是一片滋味鲜美的肉,破门而入的窃贼用它来吸引看门狗的注意。媒介的影响之所以非常强烈,恰恰是另一种媒介变成了它的“内容”。在互联网时代,所谓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一定是传统媒体融入互联网新媒体,传统媒体成为互联网新媒体内容生产体系中的一环,一个常见的误区便是在传统媒体体内孕育新媒体,所谓传统媒体是“母”,新媒体是“子”。实践证明,这样一种模式很少有成功的,我国当下的广电集团和报刊集团转型便面临着将旧的生产机制打破,融入新媒体涅槃重生的考验。而对于新闻传播教育而言应该更加具有前瞻性,先贤的思想为我们预言了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实,应该勇敢地打破新闻传播传统专业和课程的束缚,将传统媒体内容融入新媒体架构内的全新内容生产。

(四)新闻传播教育理想和新闻从业的现实处境尖锐冲突

最近这些年,国内著名新闻传播学院如人大、复旦、武大、中大等新闻专业毕业生实际从事媒体编辑记者职业的就业率微乎其微,一个班级三十四五人,真正从事新闻业的也不过三五人而已,甚至不足七分之一。新闻专业毕业生到媒体行业工作的比重不到10%。很多学生高考志愿填新闻专业,是奔着记者这一职业的理想光环而来的。到了新闻传播学院,经过四年学习进入实习阶段,才发现理想离现实是那么遥远,国内记者从业环境极其恶劣,“防火防盗防记者”是公开的秘密,而薪资福利却远远不及付出。中国新闻学院每一年在校本硕学生超过21万万,而目前中国持有新闻记者证的采编人员共有23.6万余名。这意味着,新闻专业在校生的数量已逼近全国记者总数。

三、发展基于媒介融合生态链的新闻传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