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新闻传播理论范文

新闻传播理论全文(5篇)

新闻传播理论

第1篇:新闻传播理论范文

在思想意识多元化的今天,公共意识依旧作为社会存在的基础,公众会对社会发生的各种事件作出反应,目的是确保全体利益最大化。新闻媒体对于社会的主要作用就是沟通和引导,在这种环境之下,“公共新闻”就可以充分发挥作用,消除误会,缓解冲突。在媒体中融入公共生活的元素,能够对政府的执政理念作出进一步阐释,公共意识在这个变化当中也会趋向于主流思想。

二、对于“公共新闻”的解读

(一)“公共新闻”提出的背景

“公共新闻”理论由美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其没有特殊定义,但为新闻的报道及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及技巧,它致力于在社会上担当积极角色,反映社会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提升公众的参与度,而不再是把专家视角放在公众视角之上。“公共领域”的显露为“公共新闻”的报道提供了空间。公共领域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属于一种非官方公共领域。

(二)“公共新闻”的发展

在某种意义上,政府和人民之间已经有了民生新闻作为沟通和联系,它表现出了民主化,也进一步成为表达民意的一个渠道。目前,稳定、改革、发展、创新是改革时期的主旋律,而“公共新闻”将在民生新闻的基础上,把媒体手中的话语权由政府转交给人民,给予他们参与公共决策的权利,充满了改革精神。正确引导公众舆论,使媒体报道理性的上升为合乎社会乃至促进国家进步发展的共同意志,使公众舆论的公共价值得到最大化体现。以此证明,“公共新闻”的提出与实践正是顺应了时展进步的要求。

三、“公共新闻”如何影响新闻传播理论的重构

(一)“公共新闻”是对传媒责任的重新思考

在我国,媒体多数都在对政府负责而不是社会,“公共新闻”本身具有一致性,但是,这种方式必将导致舆论监督力度不足。当政府的决策损害了社会和公民的利益时,媒体的势力便会逐渐变弱。“公共新闻”带给我国媒体的启示就是不仅要对政府负责,更要重视社会公众的感受。

(二)“公共新闻”是将话语权交给公众

“公共新闻”理论中最需要讨论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公众”。想要真正理解“公共新闻”的意义,就要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卡雷对这个问题作出的回答是“公众就是聚集在一起探讨社会的陌生人”。“公共新闻”的实践就是将话筒移交给公众,开辟出公共领域。对象群体也由此变为公众而不是受众。以往,从新闻传播学概念的角度解释,“受众”的含义更加强调观众的被动接受意识,却忽略了阅听人的主观能动性。“公共新闻”则突出强调公众的参与度是否高涨。

(三)“公共新闻”重构了媒介、政府与受众的关系

“公共新闻”的理念论述就是将公众作为理性的政治人而非消费者,媒体应该站在社会公众一方,不仅有监督政府的职责,还要帮助政府整治社会不良现象。“公共新闻”报道不能只是图片、文字的展示,应该揭露事件背后的复杂性为社会公众的思考提供帮助;鼓励公众重视事件,为公众发表意见和建议开辟新的路径,而不是通过发表煽情报道,造成局势的恶化。使传媒与国家、社会和公共领域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促进社会的稳步发展。

(四)从“民生新闻”发展至“公共新闻”,提升新闻的价值理念

“民生新闻”是新闻传播在我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作为电视新闻的初步形式向观众展现出来,使媒体靠近我国的国情、民情,与之互相适应。新闻传播的价值取向“平民化”也未必是电视新闻发展的最终取向。民生新闻的特点中,最为突出的是市井化,把关注点全部放在琐碎的生活上是它存在的最大误区。甚至某些媒体出现了低俗、庸俗化的现象,目的只是迎合观众的口味和需求,增加报道的受关注度。因此,由“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过渡,由此提升新闻价值理念是势在必行的。由此才能找出“民生新闻”隐藏的危机,并找到有效方式将其化解,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新闻的价值理念。

四、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国情和新闻传播体制共同决定了我国公共新闻未来的发展方向,使新闻理论向着结构合理化发展,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改革、发展、创新。“公共新闻”理论的提出增强了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增强了公众的社会参与意识,这些都为中国式新闻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国公共新闻的未来尚待中国新闻研究与实践的主体继续谱写下去。

参考文献:

[1].让经济新闻报道理性而鲜活[J].记者摇篮,2004(05):05-06.

第2篇:新闻传播理论范文

0引言

随着全球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人们能通过各种途径知晓各类新闻事件。而对于医院来说,医院新闻的宣传能促使医院日常工作的顺利展开,同时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的归属感。因此,在医院宣传工作中,新闻传播理论显得极为重要,同时宣传工作需要将新闻传播思想以及传媒经济相结合,在实践操作中找寻创新,本文对处于新时期背景下的新闻传播理论实践应用于医院新闻宣传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1新时期的新闻传播理论

目前,国内多数研究新闻传播理论的专家将其分为两大特征,其一是重视西方自由主义新闻传播思想,二是重视传媒经济的实践应用。但也存有一定的缺憾,即对西方新闻传播理念探究不完整,同时并未完全掌握西方新闻传播思想的发展动态,导致现阶段仅处于消化以及介绍西方传播思想;并且对国内新闻传播的理念还尚不透彻,实践不足[1]。总的说来,我国在实践中还无法像西方新闻传播理论那样,同时也未能形成符合我国历史与现展的新闻传播思想。近年来,我国新闻传播类节目多应用叙事式,在之前长期的计划经济时期,国内新闻传播存在着极大的政治功能,导致经济功能以及社会功能被忽略。在经过改革开放后,国内市场经济体在不完善的情况下,新闻传播逐渐表现出市场化、民主化以及法制化,但这并不是终点,还需不断发展进步。现目前,全世界经济处于一体化、全球化的开放性格局,使得传媒技术不断飞速发展,传统的宣传报道已被新时期背景下的传媒手段所抛弃。人们对言论自由的意识也逐渐觉醒,并强烈要求自身享有知情权,以及新闻自由。倘若国内新闻媒体不能使之满足要求,大量的国外媒体成为了获取消息的来源,使得信息时代拉开序幕[2]。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媒体,其与世界所接轨是必然的。但我国对于新闻传播市场向来是抱着独家经营的模式,从不允许外资或是合资对国内新闻媒体进行运营。互联网让全球人类迈入了开放的信息世界,比起曾经任何时候,对国内外信息以及电视台等节目的了解变得极为容易。我国对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①增强了对传播学的中国话研究。将新闻传播学建立为一项科学的学科,做好对学科思想历史资源的挖掘以及整理工作,如若不然则荒废了其支持发展的本源。②将西方新闻传播学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尤其是非主流的传播思想。其发展共经历了三次阶段:15~19世纪,西方自由主义理论开始发展至成熟;20~21世纪初,西方社会责任理论开始至成熟;21世纪初以来,西方对自由主义以及社会责任理论展开批判和挑战。但是,我们在对西方思想进行学习时,坚决不能踏上研究新闻传播思想的旧路,而是需要对本土意识以及创新意识进行强调,研究出具有自身特有的道路。新闻传播理论是属于新闻传播规律系统性的归纳,其是由传播内容、主体、媒介以及受众四大因素组成,而新闻传播行为则是由于四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作用的过程中开始。新闻传播形式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影响也逐渐多元化起来,使之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出现新的特征。因而新闻传播主题的变化,使得人人都能成为一个新闻传播的主体,并且也都可以作为新闻的接收者。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传统单向的新闻传播方式也逐渐转变为多项新闻传播,能明显提高受众人群的参与度,从而新闻传播形式也逐渐多样化起来[3]。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新闻了解,传统的了解渠道多是通过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但在新时期背景下,新闻传播手段变得多种多样,所有人都能通过微博、网站、微信等渠道了解新闻资讯。而新闻内容的个性化、开放性的特点,使得人人都能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人人都可获得表达的权利。

2医院新闻宣传实践应用

2.1掌握新闻宣传的受众群体,提高对新闻策划的重视度

在医院开展新闻宣传报道时,其宣传对象主要针对医院医务人员、患者以及关系医院发展的社会群众。因此为了提高医院新闻宣传的影响力与宣传效果,应对受众人群的构成各特征进行全面的掌握,受众人群对医院新闻的需求以及观看度,从而制定出有组织、目的性明确的新闻报道内容。医院新闻的内容要对医院政策方针着重笔墨,同时也需把目光看向医务人员与患者,能定期对优秀医师进行深度的采访报道,同时主动挖掘价值更高的新闻。不仅达到受众人群对医院医务人员以及医疗技术水平的了解,也使得医院在社会中树立良好习惯,增强医院在外界的知名度。

2.2创新报道方式,提高读者对文章的趣味性以及可读性

多数人认为医院的新闻宣传过于保守古板,写作手法常常为三段式。因此需打破固定的写作模式,新闻撰稿人则需从自己文秘的角色中改变为转播者,将新闻事件价值更多的挖掘出来,使新闻内容具有创新、趣味性,再经过对比和探讨,确定新闻报道的主题,向受众群体传播他们想要并且需要了解和应知道的新闻内容。为了提高当前医院新闻宣传工作中新闻报道的趣味以及可读性,可将导语、正文、标题以及背景等作为写作的突破口。例如在对会议进行报道时,可将会议中所提出的吸引人、新的内容放在新闻标题或是主题上;同时在新闻报道的正文中,抛去新闻语言的精简原则,采用慢节奏的语言进行叙述,使语言更加具有多样性;另外对于人物的报道,应多使用生动鲜活的背景资料信息,让受众人群或读者产生出极大的兴趣,不产生乏味性。

2.3整合医院媒体,提高宣传能力

由于电视台、广播台、本土新媒体以及新闻网等传播媒体有着各自的优点与缺点,因此医院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应将这些传播媒体进行整合,在相关人员的帮助下,将新闻资源进行共享,同时结合传播媒体特有的传播规律,在其合作的基础上再加以分工传播,使其传播效果最大化。

2.4医院新闻宣传方式

(1)确保医院网站的良好运行以及维护,在大方、实用的基础上,对临床各科室内涵进行推广,着重突触老百姓所关心的医疗资讯,包括专家介绍、医院动态、科室介绍以及门诊时间等,将医院在学科建设、便民惠民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做法以及经验进行全方面的展示,向受众人群传递医疗讯息。(2)微信作为现目前重要的信息的渠道和载体,加大对微信服务能力的建设显得极为重要;保持每周信息的频率,使其内容包含学科建设、健康教育、便民服务、就诊信息等相关内容。(3)提高与各大主流媒体的合作及交流,通过新闻频道加强医院发展、文明创建、特色专科、健康教育等优质服务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类新闻稿件的,向百姓报道医院专业技术建设等信息。(4)对医院政务公开网站的相关信息及时更新以及维护,同时通过各媒体公开平台,对政务公开进行全面推进,提高政策宣传解读,积极响应社会关切,增强公开实效。(5)做好对舆论的处置准备工作,通过与地方媒体的合作,展开网络宣传以及舆情导向工作,帮助化解与医院相关的网络投诉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做好与相关媒体沟通对接工作的准备,及时应对媒体不实言论。(6)确保医院标识标牌等宣传相关工作的筹备,设立各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宣传活动、卫生城市创建等主题教育的宣传栏,提高医院医务人员以及患者的综合素质。(7)宣传部人员应对医院发生的重大事件等进行记录,同时确保影像数据等的收纳归档工作;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利用现有资料制作完成医院宣传短片,通过各项宣传渠道展示出去,提高医院知名度。同时医院宣传部因采取各媒体的长处,将新闻资源进行再次编辑,从而提高宣传报道的效果。

3结语

本文不仅提出了在新时期背景下,国内对于新闻传播理论的特点和其研究的主要方向,同时对医院新闻宣传工作需要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进行强调,满足受众人群对医院新闻传播的需求,使其更加具有可读性和创新性。因此,如何对新闻传播媒体之间的合作以及协调问题进行处理,使新闻传播效果以及新闻资源共享达到最大化,还需更多的研究以提高医院新闻宣传工作。

参考文献

[1]宋沛霖.图片资料编辑在群众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8,9(6):148-181.

[2]罗艺.新时期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与创新思考-读《三思新闻教育》[J].青年记者,2018,78(18):104-105.

第3篇:新闻传播理论范文

一、引言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新闻传播的客观环境发生极大改变,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新闻传播理论与新闻传播实践更好地融合,助推新闻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新闻传播研究的热点问题。在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等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新闻传播研究的客观环境更为复杂。为促进新闻传播研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探寻新闻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加强新闻传播研究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具有现实意义。

二、新闻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相融的重要意义

作为研究新闻信息传播现象的学科,新闻传播研究对促进政治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新闻传播研究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系统性,需要在正确、全面的理论指导下开展实践研究。新闻传播理论可认为是新闻传播客观过程中所形成的规律,受不同政治体制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将形成不同的新闻传播理论。基于新闻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新闻传播研究理论遵循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就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闻传播过程而言,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催生了不同的新闻传播研究理论(即资本主义新闻传播研究理论和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研究理论)[1]。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新闻传播研究理论和实践发展水平均较为落后,自改革开放以后,新闻传播研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累累硕果,我国也逐步形成了富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新闻传播理论。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新闻传播研究理论建设仍然与新闻传播研究实践的发展节奏“有所脱节”,为此,加强新闻传播研究理论建设,推动新闻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的相融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闻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认知

(一)新闻传播实践“孕育”新闻传播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脱胎于”实践,新闻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同样具有这样的包含关系。应当认识到,新闻传播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始终跟随新闻传播实践不断嬗变、完善和发展。新闻传播实践是无止境的过程,新闻传播实践更是促进新闻传播理论发展完善的“源头活水”。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多领域全球化的背景下,“软实力竞争”成为各国在国际舞台上“角力”的重要体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传播实践可谓迎来了空前良好的发展机遇,从某种角度而言,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的历程便是中国新闻传播实践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直接印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有力、稳健领导下,新闻工作者们不断发挥自身的力量,新闻传播成功扮演了各地区、各民族联系的“纽带”角色,为促进中国内部稳定、繁荣发展作出不容忽视的历史性贡献;同时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实践中“慎言慎行”“握好笔杆子”,将中国和世界发展的真实历程客观地呈现在公众面前,为推动中外信息交融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峥嵘”的实践历程之中,新闻工作者逐渐摸索、总结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理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新闻传播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与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共同之处,二者均起源和发展于新闻传播实践[2]。

(二)新闻传播理论反作用于新闻传播实践新闻传播理论支撑新闻传播实践有效应对深刻、复杂、多变的新闻传播环境,有效解决新闻传播实践面临的现实问题。在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实践面临更加深刻、复杂而多变的新闻传播环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闻传播实践所面临问题的难度。特别是在如今的信息化环境之中,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正加速传统传媒格局的转变和推动传播秩序重建。最为典型的是,以“双微一自”(微博、微信、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组分正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发挥不容忽视的作用[3]。新闻传播实践正逐渐由传统的专业化媒体机构传播转变为公众参与的大众传播,传播机制逐渐由“党政主导传播”转变为“社会多向传播”,传播范围也由“单一、局部地区传播”向“跨地区、跨时空”转变。新闻传播理论是对于新闻传播客观规律的总结和归纳,是在长期的新闻传播实践中总结而出的宝贵经验,新闻传播理论如同坚定的旗帜,它能够从新闻传播制度构建、内容生产以及传播渠道优化等角度有效加强新闻传播实践对复杂多变新闻传播环境的应对,提高新闻传播实践技巧性、艺术性,增强新闻传播实践之成效,适应新时期新闻传播实践的发展需求。

四、新时期新闻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思考

新闻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新闻传播实践孕育新闻传播研究理论,新闻传播研究理论指导和支撑新闻传播实践取得良好成效。笔者认为,新闻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二者之间具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融合关系,关于新时期新闻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个人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党性和群众性的统一新闻传播研究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应当以党性和群众性的统一为基本原则。新闻传播研究理论和实践均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取得胜利的必然前提是坚持党的领导。为此,新闻传播研究理论和实践融合应充分尊重党性和群众性的统一。具体而言,新闻传播理论和实践应当体现阶级意志、权利,这要求新闻工作者开展工作时,首先在思想上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性,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将党的政策、方针融于新闻传播实践中,正确、全面地展示党的纲领、方略。其次,新闻传播研究理论和实践应当体现群众性,亦即人民性,这要求新闻传播研究理论和实践充分考虑人民的权益,为民解忧。回顾历史经验可知,只有充分坚持党性和群众性的统一,新闻传播研究理论和实践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妥善报道特殊性事件新闻传播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主要任务是系统性地传递客观的新闻现象和信息,促进新闻传播业进步。当前正值社会转型发展的特殊时期,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时常见诸报端。特殊事件的报道是新闻传播研究理论和实践均关注重点问题,例如,中外新闻工作者都热衷于跟进热点事件,同时,在事件报道中探索、总结出值得推广的报道经验(也可称之为研究所取得的理论)。天津塘沽爆炸事件是一起轰动中外的重大安全事件,当时有新闻工作者第一时间对此事件进行了跟进报道,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地传播了事件的客观信息。针对该事件中网上所流传的谣言、虚假信息,有新闻工作者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微信等渠道快速地进行辟谣,有效消除了虚假信息传播的不良影响。由此可见,新闻传播研究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应当注重妥善报道特殊性事件。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有必要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对特殊性事件妥善报道的事例进行深入剖析,总结新闻传播实践经验,为推动新闻传播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铺垫良好基础。

(三)加强本土化研究上文提到,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任务是传播执政党的新闻信息。从更深层次地角度分析,新闻传播的意义在于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目前我国的新闻传播研究理论和实践发展水平较之于西方国家还有所不足,新闻传播学研究理论诞于西方,服务于中国发展。为实现新闻传播学的“洋为中用”,加强新闻传播研究理论和实践的本土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闻传播研究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应当加强本土化研究。一是应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围绕“新闻传播为公、为民”的核心原则,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体系的新闻传播价值取向。二是应当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传播研究理论和实践融合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新闻传播研究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提供了必要的哲学养分,它对新闻工作者所必备的政治素养、职业素养等提出了系列的观点和理论,这对于新闻传播研究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三是注重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备许多有益于新闻传播研究理论和实践融合发展的元素,新闻传播研究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应充分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例如,“民本思想”“为生民立命”“先天下之忧而忧”等,吸收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新闻传播研究的文化底蕴[4]。四是积极借鉴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本土化研究并非是“闭关锁国”,一方面,新闻传播理论和实践的本土化研究要围绕中国新闻传播的客观环境和诉求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另一方面,中国新闻传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又应当以高度开放的态度,保持国际化视野,积极借鉴国外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成果[5],同时,反思其研究的局限性,以本土化研究为核心,加快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研究体系。

五、结语

新闻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新闻传播实践孕育新闻传播研究理论,新闻传播研究理论为新闻传播实践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撑。进入新时期,新闻传播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应体现阶级意志和权利,充分考虑人民的权益,为民解忧,坚持党性和群众性的统一。与此同时新闻传播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何促进新闻传播业的进步与发展,促进新闻报道系统性地传递客观的新闻现象和信息,有必要从新闻传播实践出发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其中的新闻学、传播学机理。

参考文献:

[1]喻国明.大数据方法: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范式创新[J].新闻与写作,2014(012):43-45.

[2]郎劲松,刘睿.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2003年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传播学系列前沿讲座综述[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4(001):108-110.

[3]邱沛篁.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优秀新闻传播人才[J].新闻界,2012(3):66-67.

[4]郑保卫.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第4篇:新闻传播理论范文

关键词:新闻传播理论;结构性贫困;问题分析

理论体现了对实践的抽象和总结,实践也反过来需要理论的指导,如果理论缺乏回应实践的能力,则理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将无从谈起。当前中国新闻传播理论的结构性贫困问题体现在多方面,我们正逢社会转型时期,新型互联网技术发展和移动通信革命是新闻传播面临着不同以往的形势。我们需要集中解决当前新闻传播理论的结构性贫困问题,提升社会新闻传播质量。

一、新闻传播理论的结构性贫困问题分析

(一)理论自主性缺席

30多年来,中国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在理论资源上做“增量”,努力将源自西方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移植到中国来,理论的跨语境旅行,造成了中国新闻传播理论资源的快速繁殖,但这种去语境化的理论移植,与中国问题缺乏根本性的联接,理论缺乏“在场”感。我们在新闻传播上出现的理论自主性缺席影响了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信息资源利用和创新上的自主性,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新闻传播理论基础薄弱。此外意识形态的影响也会造成新闻传播理论自主性缺席问题。

(二)理论范式缺失

理论范式缺乏是造成当前新闻传播事业整体发展瓶颈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理论范式缺乏为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这样的理论指导实力影响下,我们的新闻传播工作呈现软弱结构特征。

(三)鲜有对实践重大问题的有力回应

我们开展新闻传播工作的主要依据就是理论,理论内容的抽象性特征显著,在中国新闻传播系统在内涵、结构以及功能上都发生变革的背景下,新闻传播理论也要求作出相应的转变,对实践中出现的挑战进行回应[1]。但是从当前的新闻传播理论发展现状来看,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关注重大问题,但是局限于无差别的理论研究结果,我们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对重大问题的回应体现出批量生产的特征。这种高速变化的新闻传播实践和我们的新闻传播理论之间产生了巨大落差。

二、解决新闻传播理论结构性贫困问题的措施

(一)提升理论自觉性

只有在新闻传播理论上具有自觉性,我们在新闻素材整理和应用上才具有足够的条理性和特色,这样的实践工作目标才符合现代新闻传播需求。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要从全新的角度出发理解新闻传播工作,深入开展理论工作研究,为实践提供强大的理论基础支撑,将新闻传播理论发展和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二)积极回应重大实践问题的挑战

消极回避问题对新闻传播工作的有效性提升不具有积极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直面重大实践挑战,满足社会大众的新闻信息获取需求。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路径之一,想要提升社会精神文明水平,我们就要不断丰富新闻传播理论,有效回应我们的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借鉴先进理论成果,解决新闻传播中的复杂性问题在,使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

(三)树立科学坚持态度

新闻传播理论结构直接关系到社会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工作质量,因此我们需要借助理论研究内容揭示实践问题,树立追求真理的新闻传播意识。在开展新闻传播实践工作的过程中,要遵循客观真理和规律,建立具有科学态度的新闻传播工作体系,保证新闻传播工作的先进水平。

(四)强化自主性理论研究

理论自主性缺席是影响新闻传播工作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我们的新闻传播理论自主性逐渐提升,才可以更好的促进新闻传播理论结构的合理发展,进而更好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2]。为了转变我国新闻传播理论一直具有的依附性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塑造具有内部需求的自主性理论体系,为新闻传播工作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改进传统新闻传播工作中的不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的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工作中,理论自主性缺席、理论范式缺失鲜有对实践重大问题的有力回应等都是主要的传播结构问题,这些问题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新闻传播工作陷入发展困境,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也造成了不良影响。本研究通过理论借鉴和参考,提出了提升理论自觉性、积极回应重大实践问题的挑战、树立科学坚持态度、强化自主性理论研究等应策略,希望本研究内容可以有效提升我国新闻传播工作质量,为新闻传播理论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黄旦.对传播研究反思的反思——读吴飞、杜云飞和张涛甫三位学友文章杂志感[J].新闻记者,2014,12(02):140-141.

第5篇:新闻传播理论范文

一、编码与解码需对等

传统传播学把受众作为被动的接收者,事实上,这一点已经被历史证明它的弊端。我国的新闻曾有一段时间只报喜不报忧,本以为是大家都觉得大好局面,却没想到这种做法即使报道失真又损害了报刊的威信。这个事例提醒了我们解码的重要性——在编码时,永远不可忽视解码人。霍尔认为,在意义交流的编码和解码双方之间存在基本的相互联合、相互依存的关系,既成对等时,它才产生。新闻所用的是语言符码,语言符码又根植于我们的文化、社会背景之中,要使看新闻的人会按编码者的想法解码,就要在编码时呈现受众所能理解的符码。曾说,“报上的文章‘短些,短些,再短些’是对的,‘软些,软些,再软些’要考虑一下。不要太硬,太硬了人家不爱看,可以把软和硬两个东西统一起来。”新闻既要做得符合大众的理解水平,又要切合文化、社会背景。[4]如果按编码者个人意志来完成新闻报道,并与解码者处于不平等地位,最后只有两种结局,一是造成解码者的“选择性感知”,尤其是在网络信息庞杂、信息过剩到让大众屏蔽不及的如今。二是由于不对等产生“扭曲”和“误解”。尤其需要提及的是,由于地域之间有较大的文化差别,在对外国新闻时,更加应注重编码的对应性,否则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例如,陈力丹在关于819讲话的评析中举例,2013年8月1日,我国各主要官方网站均在显著位置持续48小时安排一篇文章《中国若动荡,只会比苏联更惨》,文章称“俄罗斯已经从一个强大的国家变为一个在经济上无关紧要的世界二、三流国家了”,引用了一些道听途说的话,第二天,俄官方网站《俄罗斯之声》中文网站回应了中国网站的批评,并准备把文章翻译成俄文拷贝给外交部。这就是编码者站在不对等的立场上对解码者进行传播的典例。

二、三种地位

霍尔认为,受众对媒介文化产品的解释,与他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立场相对应。相应的,存在着三种假想地位:“主导-霸权的地位”,大体上按照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进行解释;“协商”地位,加以一定修正以使之有利于反映自身立场和利益;“对抗”地位,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全然相反。由于我国的新闻集团都是国营性质,尤其是各大日报,常被群众反映有着浓重的党性,特别是在我国报业刚刚起步的时候,报刊所刊登的新闻大多是在歌功颂德。邓小平在《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到,“《新华日报》最近做得好一些,过去报喜不报忧,现在也报忧了”,这就说明,新闻工作者的编码如果妄图行为控制,往往会适得其反,如果坦然地呈现,往往会得到群众的理解。只有尊重新闻传播的内在规律,才能使新闻工作产生良好的效果。如果编码者与解码者始终处在对抗地位,一方自以为是地传播,一方满不在意地忽略,那么新闻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陈力丹在关于819讲话的评析中提到,“如果读者认为党性色彩太重,其实是党性发挥不够的表现,也就是人民性不够,为人民服务不够”。要想解码者按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进行解释,就要按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进行编码,即坚持人民性与党性的统一,把群众作为基石,把群众放在首要位置。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告诉我们,编码是实现新闻真实性的第一步,如果要想解码者有合乎实际的理解,就一定要遵循新闻传播的内在规律。一个扭曲的平面绝不可能还原本来的世界。

作者:刘青青 单位:长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