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才的培养范文

人才的培养精选(九篇)

人才的培养

第1篇:人才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国际化 人才 培养

引言

随着国际化势头的逐步扩大,大型跨国公司,国企,民企为了在大浪淘沙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启动了未来人才培养计划,而这其中就孕育出了大批优秀的管理培训生。这些管培生通过在各个组织,各个岗位的轮流交替的工作,诸多年之后,成为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而公司也在此过程中对人员的选拔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系统,这对公司内部人才整合,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起到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一、了解管培生技能

1.知识结构

由于公司对人员选拔时的第一印象便是简历,因此在进行繁复的各项选拔程序之前,对于简历的筛选则十分重要。而在这之中,筛选官注重的是候选人的学术背景,以及知识储备的程度与所需部门的契合程度。例如说韩国依恋公司在选择管培生时,特别注重候选者的韩语能力,因为特别在其销售部门,与客户交流意见时的语言能力将决定成功的一半。

2.能力因素

既然是管理培训生,可以说能力要求的比重相对更高一筹。比如说像管培生的解决问题的逆向思维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强大的总结能力,目标的整合能力,企业文化的融入性管理,岗位变化的承受能力,职业精神的恪守能力等等都是面试官注重的关键所在。管培生需要运用这些能力与上级进行沟通,与平级进行意见的交换,与下级进行任务的传递。

二、建立开发模式

1.业务培训

业务培训包括公司的基本组织知识以及应对工作挑战的应急知识。例如会计培训,采购过程,公司法律知识。而这些业务技能对于管培生来讲是了解公司,接触市场的一个很好的储备过程,并且在业务运用的过程中也有助于经验的积累。

2.辅助交流

辅的交流是帮助管培生更好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有利方式。它包括上级进行的询问, 中高层进行的督导,培训师的专业技能的指导,同行职员的交流与分享。这些辅助交流的方式都能够促进管培生在日后工作中能力不断的提升。

三、确立个性培养模式

1.所在职位对职员的需求

市场经济让社会涌出了不计其数的人才缺口。如同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舞台,等待着人去演绎他。一个简单的供求关系,我们需要在一个平台让其挥舞他的能力。而对于管培生来讲,职位的需求是他们进行最后筛选的砝码。

2.对职员的能力了解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质,像俗话说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如果管培生确实适合这个职位,一点要有能显示他可以担任职务的特质。个性培养发掘可以让这一特质锦上添花。

四、评估与完善

在进行完上述记录与追踪之后,公司常常会通过对管培生的工作行为记录进行评估,有些企业会为这些管培生工作记录设定1-5级的等级评定,这将为定岗提供相应的评估准则。比如欧莱雅公司的管培生评估方式:每6个月会对他们做一次严格的绩效评估,这跟他们未来的正式工作岗位和薪酬结构都紧密挂钩。绩效评估的具体做法是,在到每个岗位工作之前,公司先给他们设定一个学习的目标,这个目标具体体现为需要完成的任务计划。比如去市场部工作的话,设定的任务计划可能是学会怎么去组织和分析消费者调研报告,并根据这一报告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而到了绩效评估的时候,公司就会按照这一任务计划考查他是否达到要求。

六、总结

21世纪,事业需要大智大勇,时代呼唤创新人才。时不我待,机不可失。管培生发展需要一种机制,它应该符合两方面的基本要求。对个人来说,管培生发展的机制是人才发育、生长的摇篮,是激励他们树立崇高的个人志向,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行为习惯的熔炉,是刻苦学习、不断进步的动力来源,也是他们得到帮助,受到肯定,感受激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赵红

[2]《创建良性循环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卢朝东

[3]《组织文化》石伟

[4]《论人力资本投资》西奥多"W"舒尔茨

[5]《雇员培训与开发》(美)雷蒙德 " A " 诺伊

[6].《员工关系管理》程延园

[7]《员工福利管理》仇雨临

[8]《人员测评与选拔》萧鸣政

[9]《战略人力资源审计》杨伟国

[10]《管理思想的演变》(美)丹尼尔"A"雷恩

第2篇:人才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已有了深刻的变化与长足的发展,这给医院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为此,就新形势下医院如何进行人才培养,如何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人才,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1 医院面临的形势与医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1)新时期医院面临的形势:一方面就是医疗卫生工作服务观念的强化。医疗机构改革要“以病人为中心”,医院的办院宗旨仍然要体现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实质内涵体现新时期医院的工作具有更强的服务性。另一方面就是医院经营步入不完全的市场的轨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医院发展的外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独立经营实体的医院,已不能再由政府统包,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医院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由之路。医院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重视开发医疗市场,注重管理,走质量效益之路,走规范经营,健康有序的发展之路。

(2)医院人才素质与定位:新时期医院人才的素质:品德、服务、技术、经营和管理素质。新形势下医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有服务意识与服务技能的,掌握医学知识的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

2 新时期医院人才培养的思路

(1)人才效益性的认识:医院人才培养首先深刻认识投资与效益的关系。不难理解,医院人才的知识转化可给医院带来显著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效益的产生具有间接性与长期性的特点,加上医院管理者任期制影响,一些医院往往对人才培养存在短期效益的思想与行为,采取医院人才的“拿来主义”(主要靠引进人才),“实用主义”(缺什么人才才引进或培养什么人才,什么时候缺,什么时候引进或培养)。人才培养缺乏规划性、目标与延续性。这必然影响了医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正常开展与医院远期目标的实现。所以医院人才培养应有规划性与目标性,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并长期开展工作。

(2)实行点与面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点的培养,即指重点人才的培养,做法一般是从中、高级职称的中青年人员选择重点人才苗子,其后定目标,给任务,加压力,重投资,强化品德与学术的造就。培养目标是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目的是使其较好掌握新技术,跟上现代医学发展的步伐,使医院保持某方面的先进性。

面是培养医院人才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其理由是:其一,医院人才结构是一种由高、中、初档次医学人才互补形成的合理、稳定的能级结构,只有各级人才的合理存在,功能互补,才能发挥医院人才的最佳效果。其二,由于现代医学专业分工的精细化与病人的疾病、心理、社会因素的复杂化,使得医院人才群体性特征更显重要,医疗工作的完成有赖医院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与有序配合。所以只有搞好面上的人才培养才能使医院功能得到正常发挥,才能提高医院总体服务水平与医疗技术水平。

(3)服务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医疗卫生工作突出的服务性要求人才培养中必须改变重技术轻服务的传统观念与做法,培养与相适应的具有专业技术素质与服务素质的服务技术型人才。服务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两个“三基”的训练,第一是“技术三基”的训练,即通过医学专业基础、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专业技术素质。第二是“品德三基”的培养,这可概括为:①道德基础培养。培养其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与职业道德意识;培养其事业心与奉献精神;培养其集体亲合意识,个体互补意识,勤奋钻研精神。②法制基础教育。当前医疗卫生、法规正在逐步建立与完善,通过法制教育,尽快提高医务人员法律观念与意识,使之能自觉地依法行医,规范医疗行为已成当务之急。③心理、社会基础知识教育。通过医学与社会人文知识的教育,使之懂得病人心理因素的作用,掌握与病人沟通的技巧,提高服务社会、服务病人的意识与水平。

(4)注重临床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医院人才培养应面向病人,面向临床,培养大批能解决临床实际的临床医学人才。由于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其人才的成长周期较长,只有在临床第一线,与病人直接沟通,严密观察疾病的发生、全过程,并坚持在诊疗工作中长期实践,不断积累,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或优秀的临床型医学人才。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具体可从以下几点来着手:①要想充分认识临床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强调临床能力培养与科研能力培养并重,建立严格的规范的临床培养制度,以有利于临床型医学人才的培养。②改革人事有关制度,建立与临床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新的人事体制。③设想建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双轨道模式,即实行临床专业医师规范化临床培养与临床研究生培养同时并存的两种制度。临床研究生培养以临床科研为主要方向,临床专业医师规范化培养以临床技能与水平为主要方向,临床专业医师规范化培养并与学位制相结合。

第3篇:人才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外语人才;国际型;创新型;综合型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需求,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也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体现在综合国力上,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也因此日益为各国所重视。为顺应时代潮流,我国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其中明确指出,要“适应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有了如此的宏观背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机遇和挑战并存,怎样造就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型外语人才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能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愈加明显的作用,愈加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因而国家已经把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旨在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对于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时代特质与培养机制两方面进行思考。

再者,随着我们成为WTO成员国和国际交往的日益深入,综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校外语教学的重要课题。为了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综合型外语人才显得越发重要和迫切。所以,必须对高校外语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探讨和改革,力争为国家培养急需的高素质综合型外语人才。

本文拟从国际型、创新型、综合型等三个方面探讨高校培养外语人才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国际型外语人才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外语人才培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面临着新世纪日益明显的全球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趋势,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和提高。因为国际竞争的需求,国内竞争的需求,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的需求,都决定着我们要重视培养国际型外语人才。那么,应该如何在这一方面提升呢?

培养国际型外语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观念和过程等各个环节做起。

首先,定位要明确,即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要注意与国际接轨。为什么近年来出现了海外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通过海外学习,留学者能获得更为先进的知识和理念,掌握更为先进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从而在未来就业中更具优势。这说明人才培养理念的国际型定位已迫在眉睫。这种人才应具备以下特质:有全球视野和国际观念,了解当今时代问题和世界发展历史与趋势;有民族情怀,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中国现实国情,有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有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经营活动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有跨文化沟通能力,能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

其次,教学内容要与国际接轨。一要加强通识教育的力度, 横向上加大课程的宽度。我国许多高校在通识教育方面明显不足,应勇于开发新的渠道。比如可以考虑与国外高校开展横向合作,引进相关课程,增加学生通识教育课程的选择。二要加强国际化课程模块,通过校际间的互通有无借鉴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纵向上加大课程的深度。比如可以考虑“国际课程孵化”,提升课程的“国际含量”,即每年择优选派教职员工,到海外名校选修学科专业前沿课程,实现课程的部分甚至整体引进或移植。

另外,师资队伍也要国际化。师资队伍在外语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没有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国际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应该说,我国大部分高校中这样的师资是比较欠缺的,其解决办法一是“输入”,即引进海外高水平人才。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同志指出,“要积极吸引更多世界一流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有计划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这里面要注意的是“一流”和“高端”,不能只要是外国脸庞都一股脑儿请进来。要力争“引进一个人才孵化一个团队”。二是“输出”,即培养自己的国际化师资。比如可以与海外名校合作培养,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鼓励学科带头人海外高访等。

二、创新型外语人才

创新型外语人才指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模式,能积极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新的效果、获得新的成果的外语人才。

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时代特质表现在:思维方式上不循规蹈矩,不落俗套,善于求异,考虑问题思路开阔,不追求唯一“正确的”答案;勇于质疑权威,挑战权威,批判性地看待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独立思考具有主见;充满好奇,求知欲强,善于思考,乐于学习。在上述特质中,独特思维和质疑精神是重点。传统文化崇尚尊师重道和求同存异本无可厚非,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国际化合作与竞争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必须正视挑战,突破藩篱,着力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为各行各业服务,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同培养国际型外语人才一样,涉及多方面内容,如更新教育理念、建设创新平台、优化教师队伍、创新教育模式等。在此作者想强调的是创新教育模式。

创新教育模式,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海外名校在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思维方面的训练,师生互动性强,课堂上自由度大;另一个特点是教师传授学科前沿知识和自己的科研成果所占比重较大。国内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大部分都是偏重课堂单向传递甚至填鸭式灌输,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训练。虽然近年来也逐渐加重了多媒体教学、交际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释义式教学等改革,可是在实践中教师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和提高。这一方面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另一方面需要学校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拿出相应的政策、资金等给予充分支持和保障,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毕竟事关重大,一个缺乏创新的高校是没有希望的,一个缺乏创新的高校是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的,一个缺乏创新型人才的国家是可悲的。在该方面有的高校已经做了很好的尝试,效果很好,受到学生好评。如上海交通大学制定的“培养工程人才新模式实施方案”,提出建立“能力建设+知识探究+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精英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进行课堂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实施有效案例教学等。

三、综合型外语人才

综合型外语人才指的是指道德修养较高,语言基础扎实,文化知识广博,能够熟练运用外语从事经贸、文化、科技等领域工作的外语人才。

我国高校在培养综合型外语人才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在此,本文想要指明这一点,呼吁要坚持不懈地继续进行下去并加以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和深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理念对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指明了大方向。不少外语学院适应潮流,转变教育观念,调整和完善了人才培养模式,在确保外语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增设了经贸、管理、法律、人文社科等专业课程,由单科性的专业外语教育发展走向了多科性的外语人才培养之路,逐步向培养综合型外语人才的方向转变。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代表性的高校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它们南北呼应,建立了六种类型的综合型人外语才培养模式:(1)外语+专业知识;(2)外语+专业方向;(3)外语+专业;(4)专业+外语;(5)非通用语种+英语;(6)双学位。这些模式值得其它高校效仿和进一步丰富。

最后作者需要指出的是,国际型、创新型、综合型三种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方向并不冲突,而是互为补充,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而已。这些方向为高校的政策制定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应统筹兼顾,不可顾此失彼。同时,这些方向为评估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提供了衡量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曹德明. 高等外语院校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3.

[2] 高杰. 试论综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方法与策略.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6.

[3] 罗伦全. 高校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时代特质与培养机制. 中国人才. 2011.7.

[4] 朱丽. 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4.

[5] 庄智象. 试论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 外语界. 2012.2.

[6] 庄智象. 外语教育名家谈.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12.

第4篇:人才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新 人才 培养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91-02

1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首先要有自己的认识,到底怎样的人是创新型人才。笔者个人认为作为一个创新型人才首先应该具有“创新精神”。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综合国内学术界的一些观点,归纳一下,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观念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不受传统认知或书本老师的认知观点所限制,不受学科限制,有自己的独特想法。

二是思维具有灵活性。创新型人才可以轻易摆脱惯性,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三是认识具有新颖性。创新型人才思想活跃,能够经常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

四是人格特征鲜明。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性,敢于质疑,敢于探究,敢于从想象中探求食物的本质,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清醒的认识。

以上特征实际上体现了创新型人才的三个主要方面,即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的兴趣、动机等方面;创新人格主要表现在比较开方不受条条款款所约束、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方面。

2 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坚持的基本理念

首先需要我们革新教育思想,要清楚的认识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该怎么培养,还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也就是教育方式和管理体系上的创新。其次就是评价体系的创新,明确怎样的学生是优秀的学生,怎样的正确的衡量一个学生。而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创新意识带到人才培养具体过程中,使人们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善创新。为此,必须树立教书育人和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重点、以成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2.1教书育人的理念

创新型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创新教育要把指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放在首位,注重培育学生的爱国、诚信、责任等情操和创业、协作、奉献等意识,加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文艺术教育,培育学生健康优良的人格品质。这就要求坚持教书育人的理念,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我们教师的第一天职。

2.2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必须坚持“主体主导”的师生关系,把课堂归还给学生,按照“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构建以“个性化学习”为主导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兴趣先导,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潜能。

2.3 以创新为重点的理念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基础是实践。以实践为基础,就是要求我们教育加强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开放的课堂氛围,积极表扬敢于创新敢于发言的学生,鼓励学生质疑并加强研究。

2.4 以成才为目标的理念

实施创新教育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所以我们引导学生成功、成才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师的责任,学校的任务,摆正考试分数的位置,明确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喇叭花”而是银杏树。

3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创新教育应该是以古为今用,外为中用,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更加重视以下几种教育模式:

3.1 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与自学结合

坚持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在创新教育中,营造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学;教师发挥主导性,创造性地教。

教师发挥主导性,创造性地教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平等的教育主体,从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挥出发选择和设计教育,使学生能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主要体现在学习的目的性、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性上。明确的学习目的可促进学业进步。改变学生学习的观念体验“学海无涯乐坐舟”,以老师为孩子王带领孩子们乐学,创造性地学习,以身示范。这既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本质要求,也是今后从事实际工作的需要。

3.2 课内与课外并重、校内与校外结合

课内和课外是学校教育的两种基本形式。课内教育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课外教育通过课外活动开展,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是对课内教育的强化和补充。

4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4.1 建立先进的创新教育文化

文化观念对人才培养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力。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就创新人才培养而言,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对创新教育是有消极影响的。而创新包含着否定,包含着批判,也蕴含着超越,而追求服从与统一,是对创新的反动。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敢于从价值态度和文化情感上去超越这些阻碍创新教育的传统文化,即需要建立一个有利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宽松、活跃、积极向上的校园人文环境。

4.2 加强创新教育实践和教学质量监控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教师为前提,带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教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注意激励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要通过典型引路,鼓励创新,活化教法,引导创新,分析比较,启发创新。还要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在“模仿”中创新,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

5 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5.1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的最好老师,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5.2 设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一切新的东西都是从“疑”字开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也是从对苹果落地的疑问开始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巧妙地设疑,启发学生从疑难中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要留给学生多一点的创造空间,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统一问题。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告诉每一位老师:只有善于诱发学生积极思维,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进行创新性活动。积极思维源于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消化、吸收。在实践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实现教学互动效果,启动学生独立学习,积极思考,让其创新思维不断地开发。

5.3 树立“求新、求异”的观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

创新就是要求异,不要雷同,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意识,敢于参与,敢于提出,就是成功。我还积极发现学生创新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和鼓励。

创新型人才不会凭空从天而降,他需要肥沃的土壤才能茁壮成长,这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倾注大量的心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施开良,姚天扬,俞庆森.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和模式探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23(3).

[2]杨新春,许珂敬. 论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3).

第5篇:人才的培养范文

2008年10月25日,国内首个企业传播人才战略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召开,“21世纪企业传播人才论坛”也同时宣布成立,我国的企业新闻人才培养悄然起步。那么,什么是企业新闻人才?企业新闻人才是新闻人才中的一部分,是指在企业内从事新闻相关业务,具有较高的调查研究和采访技能与表达能力,以自己创造性劳动对企业新闻事业的发展和企业的进步起到积极影响的人。①

企业新闻人才的特殊素质要求

企业新闻行业兼具文秘、企业(行业)、营销、新闻、策划等多门类学科的知识和特点,对企业新闻人才的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一是要求具备较强的公关能力和熟练的媒体交往能力。近年来,在大大小小的招聘会和报刊、网络的招聘广告上,“有数年媒体经验者优先”的字样越来越频繁地撞击着人们的视线。企业看中的就是记者、编辑多年的媒体背景。继高学历、“海归”之后,媒体背景正在成为企业新闻人才素质中的“金字招牌”。二是要求具备较为对口的专业素养。除了大企业的内部报纸之外,诸如展览公司、专业营销公司、医药公司、艺术品公司、房产公司等企业因为业务需要而不得不办一些不定期的刊物,对新闻人才有着旺盛的需求。三是具备“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素质。企业新闻人才需要具有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如笔头硬、写得一手好文章且速度快,最好是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复合型人才。成熟的外资企业将新闻撰稿、媒体公关等职位由一人多职或多人兼顾的方式来完成,就是要求具备复合型素质。

我国企业新闻人才的培养现状

在目前市场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企业新闻人才需求大增。如:上海汉彬洲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咨询顾问陈汉敏认为,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企业的很多信息要与媒体沟通,意味着在新闻宣传、市场营销、危机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需要大量新型传播人才。②但我国的企业整体品牌形象和公司新闻传播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企业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稀缺已经成为国内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企业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稀缺的表现,一是国内尚无一所高校正式开设企业新闻传播专业,之前已开设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其着眼点基本是为媒体单位培养人才,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都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二是我国高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专注于各类媒体,缺少经济、商务及企业经营管理课程的设置,培养出来的传媒类毕业生,知识结构和实际能力都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复合型传播人才的需求。

企业新闻人才的培养方法

第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合理制订新闻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高校要了解企业的新闻人才需求。新闻院校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了解企业用人的专业类型,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据此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这方面,西方国家新闻院系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英国城市大学新闻系主任罗德・艾伦(RodAllen)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访问时说:“我们必须有超前意识。今年进校的学生要几年后才进入市场接受检验,我们应当考虑到他们毕业时市场需要什么。我们一方面要倾听传媒业界的意见,同时要自己作判断,根据业界对现状的分析,预测它们在未来几年的具体需求。”③

目前,企业最需要培养懂企业、懂市场、懂传媒的复合型企业传播人才。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高级顾问徐源说:“以我们公司为例,每次招聘进来的新员工包括传媒人才在内,上的第一课就是市场,如果高校能多培养一些复合型人才,势必会给公司减少很多中间再培训环节。”

二是高校要调整好企业新闻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对学生培养的具体内容,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能力结构。高校传播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专注于各类媒体,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中缺少经济、商务及企业经营管理课程群的设置,师资也以新闻传播学专业为主,致使培养出来的传媒类本科毕业生,无论知识结构还是实际能力,都无法满足现代化企业对复合型、应用型传播人才的要求。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系创办的企业传播辅修班,是我国第一个培养企业新闻传播人才的专业,其专业设置很值得我们借鉴。它分为三个模块。第一模块为企业商务文化课程模块。该模块包括企业组织与文化、企业文秘与写作、企业管理与心理、商务与职场礼仪、商务谈判、企业与市场调查和企业营销实务6门课程。第二模块为企业传播技能课程模块。该模块包括企业公关策划与危机管理、企业品牌传播、企业发言人实务和企业媒体采编实务4门课程。第三模块为企业实践课程模块。该模块包括实训课程和毕业论文与调查报告2门课程。④专业设置突出了企业对新闻人才的特殊素质要求,即培养懂企业、懂市场、懂传媒的复合型企业新闻传播人才。

第二,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着力提升新闻人才素质。

一是理论讲授与调查研究、业务训练相结合。许多企业普遍认为,企业新闻人才除了要有相关的学历和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有若干年工作实践经验。企业新闻人才首先需要具有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如笔头硬、写得一手好文章且速度快,最好具有多方面才能,如复合型人才。其次是要有多年工作经验,对本职工作有钻研且非常懂行,富有较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准。因此,企业新闻人才的培养有别于普通新闻人才,区别之一就是要加强业务训练,把学生送到企业实训,通过组织学生赴知名企业进行实训,积累学生的企业实践经验,巩固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相关技能。同时对企业传播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将实践经验与理论思考相结合。通过相关调研,强化与企业合作,了解企业需求,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以继续教育为延伸,为企业新闻人才充电加油。企业是继续教育的主体,高校是企业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企业只有以高校的高智力做后盾,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才能有高起点、高水平和高质量。为企业服务、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也正是高校当前深入发展、改革的方向。开展校企合作,是企业新闻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校为企业进行传媒人才继续教育培训,不但有利于企业新闻人才的成长,而且能够提高企业新闻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保持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新闻从业者产生安全感、稳定感,能维持员工的心理健康、激励员工的士气等。另外,新闻是常干常新的事业,尤其在当前,新闻传播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理论、新经验、新方法,一些旧模式、旧观念逐渐被淘汰,企业新闻工作者更需要及时补充“营养”。

第三,积极探讨实施“订单式”企业新闻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又称为“合作教育”,即企业按其发展规模,预测人才需求量,向学校“下订单”。学校与企业在某个专业共同挑选学生,共同制订教学计划,部分课程由企业派专家讲授,教学实习也由企业承担。学校对每份“订单”设置了一定的淘汰率,使学生学有动力,竞争意识增强,也确保为企业提供合格人才。

由于我国企业新闻人才的培养刚刚起步,“订单式”企业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实施。可以肯定的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根据本单位新闻人才的需求,和新闻院校签订“订单合同”,为企业新闻宣传提供了人才基础。这种计划性的人才培养强化了企业的人才战略,把现行的人事招聘制度适当外延,突出了人才培养的提前率,便于人才聘用的透明化管理,能有效实现企业需求和新闻人才培养的对接。通过这种对接,供需双方都能找到利益契合点,同时也节省了人才产业链条中的冗余费用,缓解了目前高校新闻传播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张仕勇:《企业新闻人才的素质要求》,《新闻爱好者》,2008(10)。

2.李绍强、钱红艳:《企业传播需复合型人才》,《南京日报》,2008-10-26。

3.钟新[英]:《新闻学与传播学严格分界――专访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罗德・艾伦》,《国际新闻界》,2002(4)。

4.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教务部,《企业传播专业辅修班招生简章》,news.省略/newmedia/2008-10/05/content-10151147.htm

第6篇:人才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审计;培养;人才

我在大学学的是会计专业,毕业后一直在会计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因而对审计工作的人才培养感触颇深。从审计对象看,既有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还有对大型企业集团年度经营状况的审计:从审计企业类型看,既有工业交通企业,流通企业,还有金融企业和新闻单位。多年的审计工作实践,使我感到审计工作是门综合性、应用性、政策性很强的科学。要搞好审计工作,必须加强对审计人才的培养。要从学校做起和在工作实践中刻苦的不断努力,培养既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才;培养既精通国内业务知识,又要具有通晓国际业务的审计人才;培养既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又要懂的政策、讲究方法的人才。总之,只有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我,才能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审计专业人才。

一、应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

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应包括审计人员所应具备的两项基本素质:一个是专业知识素质,另一个是思想道德素质,即通常所说的“德才兼备”。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针对进入会计职业界的新人就提出了三项核心素质能力要求:一是专业,即建立决策模型,评价风险,撰写报告、研究等方面的能力。二是人格,即适合会计职业的个人特质,解决问题和作出决策的能力,与人合作、沟通的能力,领导和项目管理的能力等。三是广阔的商业视角,即战略思维、市场导向、资源管理、法律观念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要求在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也同样适用。因而,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对各种能力素质的培养,其中具体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指分析综合能力、归纳推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自学并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科研能力等。

以上诸种能力的培养,在现实生活中十分缺乏,涉及有关能力培养的教科书也寥寥无几,往往从学校毕业后很难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实践证明,一个审计人士的成功或者说一个台格的审计工作者,专业技术能力只占全部积极影响因素的很小一部分,更多的则要靠上述诸种能力的综合运用。这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引起了相当的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而我们大学教育缺乏接受这类培养的机会,导致学生毕业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要去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大部分用不上,而要用的知识学校里没学到,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去积累提高。如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需要与有关部门的行政领导和管理人员打交道,需要检查和评价他们的工作,并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改进建议报告给他们及其上级有关部门。正是由于审计人员会发现被审计单位和人工作中的错误、无效或效率不高的情况,所以也就会存在着潜在的各种矛盾,人际冲突,也就必然需要熟练的协调能力,适应的表达和应变的能力。因此,在学校除了学习基本审计理论和方法外,还有必要结合审计实践中的案例,组织行为学中有关人际冲突、人际沟通的方法理论来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才能胜任审计工作。

二、应培养国际化审计人才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外界环境已经和正在发生变化,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当今世界知识经济风起云涌,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改变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市场也必定是开放的市场,经济贸易的全球一体化必然要求审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要求培养通晓各种国际会计、审计、国际经贸,金融知识和其他相关国际知识的高层次人才。为此,我们的教育和学习应瞄准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积极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级审计人才,这才是具有前瞻性的举措。

目前,一些国家为若干专业设有国际通行的专业资格,为各自的领域设定准入标准。这种专业资格代表了各个专业的国际水平,审计职业也不例外。我们的教育要直接瞄准国际标准,全中国的国情和行业特点,既要采用国际流行的专业教材,掌握最新的教学内容,又要借鉴国际流行的教育模式:既要改进专业设置,革新教材内容,也要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这样就能使审计人员及时掌握世界上最新的理论和方法。只有这样,我国的审计人才才能在国际会计市场上有立足之地。

三、应培养具有高科技电算化审计人才

电子计算机的使用是科技现代化主要特征,审计工作也不能例外。要培养国际化审计人才。一方面要通过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教学模式的科学化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审计人才;另一方面,要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熟练掌握和使用现代科学技术。

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民经济、电子政务和社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这种变化既是对审计工作的挑战,也是对审计人才培养的挑战。这种挑战源于包括财务在内的各种管理活动的信息化环境日益完善,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日益普及,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信息的记录介质、存取方式、处理方式正在实现电子化,从而导致了各种业务和财务数据的迅速电子化。在这种条件下,传统的审计方式、方法和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甚至开始被废弃,全新的审计方式、方法和手段必将取而代之。我们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应用科学化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掌握科学技术的高素质审计人才。

四、应培养多学科复合型审计人才

第7篇:人才的培养范文

目前,重点院校、地方院校、高职院校均开设了广告类专业,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重点院校开设广告专业已经有相对较长的历史,主要为4A广告公司、大型企业和媒体培养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广告技工”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介于重点院校与高职院校两者之间,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广告专业不可能把自己的定位等同于重点高校,也不能把自己等同于高职院校的广告专业,地方本科院校广告专业应该侧重于为中小型广告公司、中小型企业培养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体现地方特色。从办学定位的角度来看,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为地方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服务,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广告专业应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充分利用独特的地方资源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以广告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专业发展的立足点。首先,在广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地域性,充分考虑地域特色和地方市场的实际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及时和全面地掌握地方市场,为毕业后进行广告传播打好基础。如我校广告学专业在深入研究孝感经济和“孝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增开相关课程,使本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孝感地方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其次,可根据地方特色开展相关研究活动,如根据我校临近农村的特点,指导学生开展“孝感农村户外墙体广告”研究;结合孝感麻糖米酒这一品牌,开展调查研究,为孝感麻糖米酒这一品牌的传播提供了参考。

体现本校学科背景特色。目前,广告界已达成共识,中国的广告教育必须走多元并存发展的道路,每一个设立广告类专业的学校,基本都是根据各自学校原有的学科教育资源确定专业培养方向,具体来说,大致有新闻传播学背景、经济学背景、美术设计背景三大类,另外还有少数是中文等其他背景。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难以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更需要根据学科背景有重点地培养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一是根据所在院系的学科背景设置课程,培养有1~2个方面专长的特色人才,如:我校广告学专业设置在文学院,学生进校前没有美术基础,而我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校级品牌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两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我们充分利用这些优质资源,加强学生的文化底蕴的培养,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广告文化、基础写作、广告文案写作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广告策化、广告文案写作方面的能力;二是根据所在学校的学科背景设置不同的选修课模块,我校有经济学专业,我们设置了广告经营与管理方向,力争培养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避免培养的学生同质化。根据广告专业所在学校和所在院系的学科背景培养学生,既可以使不同学校培养的学生形成优势互补,满足广告业界的需要,解决目前广告专业培养的学生看似过剩实则不够用的现象,又可以发挥本校优势,使地方院校培养的学生相对有特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获得广告业界和学校的双赢。

体现理论基础上的应用特色。教育部高教司颁发的教高〔2005〕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若干意见》第10条明确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合理制订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不得降低要求。”文件的出台说明了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而实践教学对于广告这一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特别是地方院校的广告专业来说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质量堪忧,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则是实践教学条件的欠缺和实践教学的零散化,没有形成体系,实践教学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没有体现出来。本人认为应从以下三种课堂来分层次进行实践教学,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人才,使培养的学生成为“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有发展潜力的人才。

一是合理设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找准第一课堂的实践度。广告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地方本科院校不同于重点院校和高职院校,生源的质量和培养目标低于重点院校但高于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广告专业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而地方院校广告专业应该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但又不能完全停留在这一层面上,既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要特别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不同的地方院校广告专业,可根据学校定位设置不同的学时比,如江汉大学新闻传播系广告专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增加实践学时,电脑图文设计、电脑三维动画、广告摄影摄像、影视广告实务等课程二分之一的学时用于实践,广告文案写作、广告调查与效果测定、公关策划、网络传播、市场营销学等课程三分之一的学时用于实践。④

二是积极举办与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课外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实践作用。积极举办与组织学生参加广告比赛、摄影比赛、演讲比赛、创业比赛等各类课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并采取有力措施给予保障与鼓励,如对在全国性广告比赛中获奖的学生与指导教师给予重奖,获奖学生可以把获奖成果作为创新学分计入总学分中,甚至可以免修相关课程。

三是充分利用企业、校友等校外资源,构建实践教学的“第三课堂”。目前,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广告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缺乏和教师实战经验的不足等条件限制,学生往往难以接触到广告运作的关键环节,这一弊端到四年级专业实习时更为明显,专业实习是广告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时机,很多地方院校广告专业的实习只能采取学生自主实习方式,实习管理与指导难以到位。要改变这种状况,地方院校应进一步开辟实践教学课堂,把广告公司、企业等作为实践教学的第三课堂,一方面可聘请有丰富广告实践经验的往届毕业生担任兼职教师,采取短课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弥补在校教师对学生实践指导的不足;另一方面挑选具备一定培训或教学条件的地方企业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的基地,有条件的地方院校还可选派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全程跟踪指导,使实践教学的第三课堂与第一、第二课堂形成良性互动,培养出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体现资源的整合性特色。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广告专业作为新专业,办学资源更加有限,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应将校内外资源有机整合。一是整合校内师资资源。广告专业涉及的学科较多,如经济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管理学、文学、艺术、美术等,是一门边缘性的、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多方面的师资,处于地方高校中的年轻的广告专业是难以把这些人才都聚集起来的,明智之举是整合利用,可在全校范围内打通使用,采取组建教学团队的方式整合本校师资资源。二是整合校内实验室资源。可建立全校性公共实验室,实行实验资源共享。如我校将全校计算机打通使用,组建了“计算机应用示范中心”,(获湖北省示范中心建设立项)弥补了广告专业实验资源的不足。三是依靠重点大学资源。地方本科院校广告专业一般缺少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可依托重点大学办学,获得指导与帮助。如我校广告专业实验室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中心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在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得到了指导与帮助,有力地促进了广告专业的发展。

注 释:

①徐凤兰、杨乃近:《广告人才培养及市场需求调查报告》,《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1(3)。

②秦宇霞:《解析中国广告教育的三大误区》,《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

③殷小兵:《沿海地方高校广告专业的定位》,《莆田学院学报》,2006(4)。

④阮卫:《复合型广告人才培养体系初探》,《新闻界》,2006(2)。

第8篇:人才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医院 人才 开发 培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蓬勃兴起,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已成为竞争中取胜的第一要素。[1]作为知识密集型单位的医院,必须培养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能力、适应医院发展需要的卫生人才,医院才能够获得持久的竞争力,才能在医疗市场中持续占有一定的份额[2]。当前,如何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吸引、培养、壮大人才队伍,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医院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1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是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发挥人才效益的关键环节。

1.1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与医院的改革目标和发展战略紧密地结合起来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帮助医院实现既定目标。要实现医院的战略目标,就要让员工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需要对整个医院的人力资源进行系统的、战略性的规划[3]。医院需要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保证人员规模、素质和奉献精神符合医院的战略目标,使医院在每一个发展阶段有充分的人才资源作支撑和保证。

1.2 建立全新的全员聘任制

打破传统的计划模式,在医院建立全新的全员聘任制,克服终生制、论资排辈等旧有陋习,搞活用人机制,能够人尽其才,提高医院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真正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1.3 建立人才开发的长久机制

医院要发展,人才是关键[4],通过工作制度、薪酬待遇、工作环境、教育培训等一系列工作制度的变革和完善,挖掘人才、使用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对医院的贡献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对工作的满意度,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感;不断增强人才对医院忠诚度,培养人才对医院的归属感,使人才愿意长期为医院服务,始终保持工作激情,推动医院不断向前发展。

1.4 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测评体系

在选拔人才时,要按照岗位规范的要求,从岗位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动机等几个素质程度测评,以达到全面了解拟聘人员的德、能、勤、绩状况,提高人才选拔的成功率。

1.5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人才竞争的根本是机制竞争。医院要: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制度;建立权责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建立科学、公正、公开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合理的薪酬制度是建立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推进器[5]);建立员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竞争机制;建立完善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

2 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优先选拔现有人才

2.1 内外一致的原则

在选用人才上坚持两条腿走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医院管理者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不能忽视现有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避免出现新的人才流失的情况。

2.2 引进和培养并重

人才是医院学科建设的基础,为把人才的培养工作摆到医院工作中的优先位置[6],一是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派重点人才到国内专科医院进修学习;二是医院邀请全国、全省知名专家、教授来院,帮助医院进行技术帮带和课题指导;三是采取以老带新,立足岗位和外出参加学术活动的方式,进行重点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其本专业的技术水平。

3 加强医院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使用

有计划地选拔使用学科带头人,是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医院学科带头人是人才队伍中的主导力量,他们的学术技术水平,代表着医院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科技术建设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丽娟.加强人才资源开发促进医院可持续性发展.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5,12(3):213-215.

[2] 周晓东.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现代医药卫生,2002,18(4):346.

[3] 张英.医院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3):141.

[4] 刘祥富,叶乔生.医院人才建设处理好几个关系.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4,11(4):354-355.

第9篇:人才的培养范文

中青年时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最强,是智力高峰期,富有创造力和开拓精神,且年富力强,精力充沛。其次,由于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加之医疗保险等因素的种种限制,医院的经济效益减少,部分中青年医务工作者拥向沿海地区寻求更多的效益,从而导致了人才流失,人才“断层”的现象。

二、引入激励机制,加大培养力度

如何巧妙而艺术地运用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中青年医务人员学知识、钻技术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在医疗工作中的创新精神,多出成果,使医院的整体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增强其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已成为医院各项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许多人认为,金钱是激励个人的主要手段,但当前许多的心理学家则认为金钱虽然是重要的激励因素,但人们希望满足的不仅仅是经济需要。美国人亚布拉罕马斯络把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只有排在前面的那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才能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只有当前面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出其激励作用。在一般情况下,在满足前面四类需要的前提或基础上,人们才会产生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会竭尽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作出力所能及的最大成就。

我们正是充分认识到医学人才利益需求的客观性,也意识到了中青年医学人才的重要性,在对中青年医学人才的培养中作出了较大的努力。近年来,我院大胆地将激励机制引入人才培养中,将竞争机制引入人才管理,并合理地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政策,使我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在近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

(一)加强院校协作,开拓人才培养渠道

为了加快我院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速度,提高医院的医疗、教学和科研水平,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今年初,我院与湖北医科大学签订了联合开办研究生学位课程班协议,拟在3~5年的时间内为医院培养20~30名医学硕士研究生。目前,已有23名中青年医务人员参加了该研究生班的学习。

(二)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作为医学人才,他们更加注重工作上的成就感、受到重视、提升以及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责任等。可见,工作上的激励也是物质与精神奖励之外的又一个重要措施。因而,努力为医务人员创造一个宽松稳定的工作环境,随时解决他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协调好上下级、同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重视人才、加强培养,适时地选送各专业的优秀人才外出参加培训及进修学习,在业务上不断地充实其内涵,促进知识的更新。

(三)合理制定奖励政策,加强政策扶植力度

为了鼓励职工参加各类学历教育,我们制定了《关于职工参加各类学历教育的若干规定》,对参加学习者,除每年给予一周的考前复习时间外,对通过自学途径取得研究生、双学位、本科、专科毕业文凭都分别给予1000、500、300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全年参加职工继续教育学时达150学时以上者均分档次给予一次性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