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范文

风险管理问题研究精选(九篇)

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第1篇: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范文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4.044

1 引言

风险管理的主要环节一般包括前期的风险识别、中期的风险衡量和后期的风险控制,它是在保证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降低由风险引致的不利后果。商业银行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利率风险等,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通过分析风险、预测风险和控制风险等手段,预防、回避和转移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从而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以确保经营资金的安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两个基本目标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使得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风险存在一定的隐蔽性,往往不能够在事前进行预测。而当商业银行成为管理的重心时,其风险管理通常比一般企业面临会更多的困难。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银行风险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根据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大原则,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要不断创新和改善,与时俱进,紧跟环境变化以适应突发情况。目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主要按照其内涵来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组织设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本文结合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突破已有的风险内涵分类,并提出改进和深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思路,力图对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所帮助。

2 文献综述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永存的话题,针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国内学者已经有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既包括定性分析也包括定量分析,但是研究的风险比较单一,而且对于风险的分类方式固定不变。

朱映惠(2013)针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建立KMV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信用状况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KMV模型在度量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方面的有效性。最后,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张学军(2013)针对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风险管理提升进程中遇到的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够强烈、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缺少系统合理的机制、相关的工作流程不规范、风险管理的技术落后等问题,展开深入分析,进一步理清其中缘由始末。胡正(2014)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都受到利率的管制,没有意识到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利率市场化快速的推进却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纵观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现状,多数商业银行都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的经验,利率风险管理的水平大大滞后于利率市场的要求。因此,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是我国商业银行未来一段时间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宋首文,代芊,柴若琪(2015)通过整理文献资料,针对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实践中的不足,并引入“互联网+银行”方式促进传统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式的创新,从而对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新常态下提供实现变革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张光权(2017)提出,在金融危机导致急剧的金融形势变化下,商业银行有必要明确内部控制对于银行本身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实时性的风险管理。此外,结合内部控制的现状,探求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可行措施。李红,徐雅梦(2017)采用经典RAROC模型,搜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2010-2015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分析指标值的结果,发现商业银行存在的不足,得出我国5大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好,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一般,而股份制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有待加强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众多学者从多方面探讨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其研究的重心却在单一的风险分析和管理,而缺少针对众多风险的全面管理提出管理措施。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建立多维度的风险管理方法,全面系统地管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

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不同的风险其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而且风险之间可能存在互相影响和恶性循环的可能。总之,这些风险的发生会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又叫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不能偿还借款本息或延期偿还本息而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资金使用者信誉较差、债权债务人之间的关系倒置、企业间随意拖欠货款形成“债务链”、企业的坏账造成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偏高、企业恶意破产来逃避银行债务。

操作风险在运作过程中因账务或机构设置不合理、分工不协调、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不严谨、操作手段落后等内部管理原因,使银行遭受损失。内控制度没有有效执行、制度落实不到位、员工思想教育意识薄弱、监督检查制度不到位、责任追究不严格。

市场风险市场价格的变动导致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会面临损失。资产和负债在利率波动时发生损失、银行在持有或运用外汇的活动中因汇率变化损失、由于资产重置或贷款抵押品价格变化遭受损失。

法律风险因法律规定不完善、不正确的而造成与预计情况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增加。犯罪行为和道德行为滋生,金融合约不受法律的保护。

从时间上来看,我国开始重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相对更晚些,这也是整体上发展尚不成熟的一大原因。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成熟,金融体制的不断改革完善,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虽然有所改观,但是一系列的问题仍然存在。首先,是金融资产的质量不佳。由于自我约束能力的缺乏和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健全,外加政府过分的干预和宏观政策的调整等原因,商业银行相当一部分资产已经丧失收益甚至本金。银行在放贷过程中没有严格进行信用评级操作,部分贷款难以收回。贷款的企业要么不能,要么不愿意偿还银行贷款,银行因此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其次,市场化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大。例如银行同业间的资金拆借现象时有发生,虽然对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来说是有利的,但是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和不规范的拆借行为会导致各种潜在的危机。然后,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也在逐渐加大。管理经验的缺乏,使商业银行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最后,金融犯罪案件频频发生。犯罪手段和种类复杂多样,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影响也不断扩大,特别是银行内部原因导致的盗窃和金融欺诈等事件,会使银行资金遭受进一步的损失。

4 改进和深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

鉴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大多是从风险分类的角度出发,本文提出一定的创新,分别从时间、措施和层次三个角度进行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基于时间角度的风险管理。一般而言,风险发生的时间可以按照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分类。在风险管理的事前环节,由于风险的不可预测、不可度量和难以修复,商业银行无法清晰风险存在的隐患和后果,无法判断风险发生的时间、频率、地点。在风险管理的事中环节,风险是已经被识别的,而且风险可能涉及的人员也初步确定。但是,风险影响的范围和后置效应都难以计量,无法完全确认是不是单一风险。在风险管理的事后环节,调查分析不断深入,风险事件能够被全面知悉。在此基础上,通过风险计量和分析判断风险影响,并可以通过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补救。

基于措施角度的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必须保持主观能动性,积极适应环境变化和满足业务发展要求。在长期的实践和丰富的经验的积累下,商业银行采取的风险管理主要措施包括预防、控制和监督。在风险来临之前,风险预防具有一定前瞻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可以将风险扼杀在摇篮里。在风险发生过程中,风险控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进行实时监测和动态管理。例如银行的一些风险管理模型,可以准确、及时地分析正在发生的风险,然后采取不同层次的应对方法加以处理。在风险事故发生以后,针对完全暴露的风险完善制度、优化流程,实施风险监督,包括检查、调整、纠正和问责等相关措施。

基于层次角度的风险管理。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多元化和产品的复杂化,其业务层次呈现差异化趋势。长期性的贷款、短期性的融资、投行、理财、资产管理等业务,具有高风险或低风险特征,需要相应的管理手段进行风险控制。层次风险管理有不同的阶段,当商业银行没有公开上市之前,主要采用战术性的年度经营计划或风险管理计划;当全国性商业银行完成上市,采取中长期的战略发展规划,积极靠拢国际银行业监管体系;此外,还可以通过结合务实和务虚的管理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业务进行风险管理。

第2篇: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范文

一、引言

2008年9月,以雷曼公司破产和“两房”被接管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进入了更为严重的时期,迅速冲击着全球的金融市场,使得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剧烈的动荡,各国央行纷纷降息和注资以稳定金融市场、重振投资者信心。商业银行以经营货币为主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联系借贷双方的桥梁作用,由于商业银行的这一经营特点以及随着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不断扩展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信贷风险与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相比是对商业银行持续稳健经营冲击最大的风险,严重的信贷风险往往使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危机陷入破产倒闭的境地,而且信贷风险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信用恐慌,造成银行挤兑从而演变成区域性或者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来看,信贷业务仍是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对企业贷款是其最主要的资产业务,利息收入占银行盈利的70%以上。但是,目前我国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信用文化和体系建设相对落后,借款人诚信意识比较薄弱,从而导致我国商业银行普遍承担着巨大的信贷风险,不良贷款比率一直高居不下困扰着银行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根据信贷风险的特点,积极开发内部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定量分析对企业发放的贷款的信贷风险,从而有效的管理企业贷款的信贷风险已经刻不容缓成为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极具挑战性的课题。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理论界和实践界对信贷风险度量模型的研究起步较早,信贷风险度量模型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和银行各个阶段经营特点的变化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Altman(1968)运用多变量判别分析方法建立起了用于判别企业是否破产和违约的著名的Z值模型及改进模型ZETA评分模型。Z评分模型建立在企业财务变量之间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变量间不存在高度共线性以及配对的两样本变量协方差相等的假设之上。然而在现实中财务变量之间往往不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变量间也往往广泛存在着相关性,而且经营失败破产倒闭的企业与经营正常的企业之间的财务变量协方差并不相同。由于模型假设难以满足,这就大大限制了模型的准确性和应用范围。Ohlson(1980)讨论1970-1976年间105家破产公司和2058家公司反映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和流动性等方面状况的财务指标作为输入变量,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样本企业的违约状况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的判别模型有较高预测准度,运用四个财务指标作为输入变量建立的模型对企业违约状况的判别正确率高达90%以上。Coats和 Fant(1993)利用BP神经网络理论建立财务预警模型,该模型是用Altman的Z值模型中的5个财务比率来建立模型。以1971-1990年间94家失败公司与188家正常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Z值模型对破产当年具有很好的判别效果,但其提前预测效果不佳,而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效果较好,能克服Z值模型的缺点。

2.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信贷风险度量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国外的信贷风险度量模型进行介绍和引进;另一方面是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对多元判别分析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KMV模型等信贷风险度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对模型在我国的应用效果进行检验。康雷宇(2010)回顾了国外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历程,分析了2008年金融危机对世界信用评级机构的冲击及问题,并对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改革方向及最新动态进行了分析,文章最后研究了信用评级体系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对金融市场造成的影响。徐春红,路正南(2010)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压缩后构建了主成分Logistic混合识别模型,为商业银行识别和评估信贷风险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而且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如何提高信贷风险识别水平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张新红,王瑞晓(2011)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结合国内外经验,构建较为合理并适合我国国情的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选择传统数理统计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和人工智能模型RBF神经网络模型建立组合预测预警模型。 李关政(2012)把传统的Logistic模型扩展为包含宏观冲击因子的MF-Logistic模型,将其用于信贷风险压力测试。实证结果显示:基于MF-Logistic模型的信贷风险压力测试能科学地度量宏观冲击因子和微观风险因素对信贷风险的影响,并且能直观地显示银行在不同压力情景下的资本充足水平,对于商业银行和银行监管机构都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三、实证研究

第3篇: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监督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4-0104-02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互联网开始与金融行业相融合,诞生出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正在以无可匹敌的势头向传统金融发出挑战,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改变着世界。互联网金融在以方便快捷的交易优势取得了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金融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在交易中以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网络为媒介进行操作,以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的竞争优势对传统金融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并在整个金融领域取得主动权。在发展过程中,金融与互联网技术有效结合,延伸出了电子货币、第三方支付、众筹平台、P2P借贷等多种互联网金融模式。

(一)第三方支付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环境的改善和优化,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其特有的方便快捷、安全性高的特点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其中目前占领市场主要份额的支付宝发展最为迅速,此外,微信支付模式也在乘胜追击。第三方支付的业务交易规模自2013年初开始呈稳步增速态势,截至2013年8月,获得许可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有250家,共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122.59亿笔,金额总计达到6.55万亿元;到2015年9月底,交易规模突破了9亿元,是2013年第一季度的3倍。

(二)众筹融资模式

众筹融资方式是发起方以融资为目的,在众筹网站上一些创意项目或者产品,针对项目设立目标金额及其周期,向投资者以团购和预购方式募集项目资金。 2013 年底中国权益众筹市场融资总规模开始扩张;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突破4.4亿元,同比增长了123.5%;2014年全行业项目数量高达4 500个,新增了约50家众筹平台,用户规模达到790 000人。根据目前发展形势可以大胆预计,未来众筹行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张,到2018年权益类众筹市场融资规模将突破150亿元,将迎来新的行业爆发期。

(三)P2P网络融资平台

2007年6月,上海拍拍贷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成立,这是我国成立的第一家P2P网络信贷平台。拍拍贷的成立,标志着网络融资模式开始在我国兴起,并延伸出更多服务模式。2014年12月,P2P网贷行业的服务的企业超过500家,从业人员的数量约为39万人,行业存量资金为437.6亿元;到2015年增长至1 000多家。

二、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一般风险

1.流动性风险

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金融工程的发展,金融领域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运营管理中运用了大量的数据模型和计量模型,加剧市场的流动性,造成资金短缺。余额宝属于开放式基金,流动性较强。它最大的卖点是随时能够申购和赎回,所以更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比如,2013年淘宝举行的“双十一网购狂欢节”活动中,支付宝交易额突破了350.19亿元,交易笔数超过1.88亿笔,其中利用余额宝购物的金额超过70亿元,1 600万笔的交易记录刷新了交易记录。但同时,如果出现客户的大量赎回,那么在到账时间段,大额的赎回势必会给流动性带来冲击,这也就意味着余额宝面对突况的缓冲能力不如传统金融。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在P2P网络信贷中表现尤为突出。我国P2P信贷公司到2014年达到了倒闭和跑路的高峰,联网信贷行业已经暴露出风险。有数据表明,超过1 200家P2P机构中,跑路379家,整个行业面临洗牌。分析认为,之所以有这种极端情况的出现,正是由于法律不健全和注册要求比较低造成的。据市场调查显示,许多P2P机构盲目扩张业务,大量借款未收,公司贷款周转困难,甚至于有些平台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金融诈骗。因此,未来的P2P行业必须加强政府监管,才能有效控制这种野蛮化的拓展。

3.操作风险

与传统金融面对面的操作不同,互联网金融是交易者通过网络平立操作即可完成的,故存在操作风险。主要在网络金融机构由于自身交易系统、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存在缺陷和机构内部管理失误等因素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发生在2015年5月底的两起重大金融事故均是因操作失误导致的。2015年5月27日,支付宝出现登陆异常、无法转账的故障,并且余额宝不能正常显示余额,作为互联网支付巨头出现的操作失误和故障备受关注;之后第二天上午,国内另一互联网携程网系统发生瘫痪长达12个小时,用户数据面临巨大安全风险。事发后,两家机构官方均承认,系统瘫痪分别是由于摸底光纤被挖断以及内部员工错误操作所致。互联网金融操作风险一般涉及范围较广,例如,第三方支付系统经常会因为使用不当或者系统缺陷导致用户信息泄露,甚至存在资金被非法转移的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特殊风险

1.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技术风险是目前严重阻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具体来说,互联网金融技术风险主要体现如下:第一是计算机病毒或黑客的攻击。例如,2015年6月18日,美国万事达等公司的服务商数据处理中心被黑客侵入,导致4 000万个客户信息被截获,致使客户资金处于危险状态。第二是相关加密技术不完善。一些支付机构只追求便捷支付,却忽视了安全问题。2015年6月,发生在珠海市的一起特大金融案件轰动全国,犯罪团伙非法盗取买卖个人信息,通过制造扫描探索软件,用以批量测试和比对支付账号和密码,进行网络套现,来盗取支付宝资金,致使客户资金损失惨重。第三是TCP/IP 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容易使得客户个人信息泄露。有数据表明,2013年,国内某知名保险公司80万客户保单资料被泄露。此类事件的高突发性,引发了我们对互联网金融领域数据管理安全亟待改善的深思。

2.业务风险

互联网金融在拓展业务时面临由于虚拟业务的特殊性而遭受损失的可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消费者由于自身条件及需要不同,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也各有特色,所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产品的差异给网络金融机构造成损失。第二,网络金融机构在为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出现失误、差错或侵害客户权益行为,致使其信誉下降而遭受损失。2009年7月,在杭州成立了数字金融服务中心,又称“数银在线”和“在线贷款超市”。这是在我国成立的第一家B2C模式贷款平台,所以在当时享受了多项政策支持。然而,该企业在创办4年之后,由于创新过度,长期找不到稳定赢利点,加之管理不善和运营故障等问题产生了无法挽回的流动性危机,最终破产。

3.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互联网金融机构及相关主体在金融活动中因法律方面的原因而招致损失的风险。互联网金融是建立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基础上所形成的特殊运作机制,随着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和市场利率化的推出和深化,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步伐加快,互联网金融向传统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框架提出挑战;相应地,与传统金融相比较,网络金融背景下的法律风险更加复杂和突出。对此,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却还不够完善,且机构内部对风险应对能力不足,极易引发法律风险。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网络金融体系脆弱

金融体系内部的不稳定是引发金融风险、产生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网络背景下,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促进金融领域劳动分工细化、生产链条拉长的同时,使得处于生产链条各个节点处的不同金融部门之间的依赖性增强;另一方面,网络金融交易平台在为消费者提供快捷、便利服务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资产之间的相互渗透程度和各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关联程度。以上二者的综合使得整个金融体系更加脆弱,导致单个部门的问题向其他部门迅速传导和扩散,产生“多米诺骨牌”,从而引发各种金融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自身具有虚拟性

目前,公众对互联网金融交易持反对和怀疑态度的呼声日益强烈。互联网金融依靠的是计算机技术和电子设备,在数字化金融信息、电子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引进了虚拟化的金融实务运作。然而,虚拟的互联网金融在交易时不受时间、地域的控制,交易对象也不够透明,导致信息不对称、网络失密。泄密的可能性增加也给犯罪分子创造了可乘之机,从而滋生了一系列的金融诈骗案件,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甚至给消费者带来巨大损失。

(三)金融立法的滞后性

金融领域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中,而我国在互联网金融政策法律方面却相对滞后,难以适应网络金融日新月异的发展。事实上,作为新生事物,大多数国家尚未形成配套的法律法规,原有的法律法规明显滞后,从而使部分网络金融问题暂时处于无法可依的不确定状态,造成相关主体在网络金融系统上的法律行为和后果具有不确定性。

(四)政府部门监管的缺失

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政策并未覆盖到互联网金融,主要是针对传统金融体制的,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与其发展速度明显不协调。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缺失引发了一些网络犯罪活动,影响了金融消费者权益。近几年来,愈演愈烈的P2P网贷平台跑路风潮正是由于监管的漏洞导致的。2015年1月,我国P2P网贷平台总体数量高达到1 664家,而其中问题平台高达345家。其中诈骗跑路的平台占到了59%,提现困难高达34%。所以,对互联网的监管是我国当前应该加以重视的问题。

四、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堵塞技术漏洞,降低技术风险

首先,我国应该实行互联网技术统一标准,并加快与国际计算机技术标准接轨的速度,这样不仅有利于检测和防范各种互联网金融风险,还有利于将互联网金融风险降到最低。其次,为了降低成本,我国目前采用技术外包或者技术引进的形式,主要依赖外国的研发技术,这并不利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持续性发展。所以,我国应加大科技投入,加强自主创新,在软硬件方面,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研发力度,切实在关键技术,诸如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技术,防病毒扩散技术等方面有所提升,减少对发达国家技术的依赖。同时,应该加强互联网技术人才配备,严格市场准入,提高设施和风险控制标准,严格网络金融企业的资产质量管理。大力扶持资质优良、信誉良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而对于那些不符合标准且突破监管底线的企业给予行业禁入的重罚,将其限制在监管黑名单中。

(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减少法律风险

首先,我国政府应该建立互联网金融统一的法律规范。探讨总结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针对这些实际问题,相关部门要提出一些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解决措施;根据现阶段情况调整电子金融和电子商务具体安全问题的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清晰界定网络交易主体的权利义务,在弥补现有法律法规缺陷的同时,坚决打击互联网金融犯罪行为。其次,适时完善网络交易标准,明确市场准入规则、业务标准等制度。尽管我国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获得了合法身份,但是总体上来说还处于“三无”的尴尬状态。

(三)加强对网络金融的监督管理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不仅要考虑到金融方面的监管,还要兼顾互联网属性的特点。随着新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目前我国已经陆续出台了针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但是总体数量偏少,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还不完善。这就要求监管当局要紧跟互联网金融创新步伐,对新出现的互联网金融新模式密切关注,防止发展脱离正常轨道。相关监管部门要明确责任,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组织形式、准入资格、经营模式、风险防范等各方面进行规范,动态跟踪行业潮流,以继续完善监管。

(四)建立风控制度,构建网络安全体系

由于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起步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对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的管理、控制和防范还远远不够。第一,要加强其内部的安全性管理。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考虑组建专业的风控团队,包含法律、金融、互联网三个领域,对企业运营中的各种风险做出合理准确的预测和评估,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从而能够全方位监控潜在风险。第二,要提高技术层面的安全性。要加大针对黑客入侵与病毒防范技术的开发力度,加大对数据安全方面的投入;请专业的数据安全服务商对企业的数据进行全面评估,并且定做适合的安全系统;还应该对企业员工进行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和数据安全操作的培训,使得企业从意识到运作都能对网络和数据的安全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刘志洋.互联网银行含义及其风险管理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4,(1).

[2] 张海滨.我国互联网理财业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研究[J].海南金融,2015,(1).

[3] 邓舒仁.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的文献综述[J].华北金融,2014,(12).

[4] 王达.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中美互联网金融的比较――基于网络经济学视角的研究与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14,(12).

[5] 周宇阳.互联网金融风险问题的研究[J].武汉金融,2014,(12).

第4篇: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范文

一、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大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大企业内部没有建立特定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

我国想当部分的大企业没有根据业务的需要建立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虽然随着对税务风险管理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大部分大企业都建立了税务岗位,但是部分管理层对税务风险管理认识不足,仅仅将税务岗位看做企业一个组织,没有发挥管理部门应有的作用。相关科室的主要业务局限在常规的税收、报销等范畴,没有对其赋予税务风险管理的具体职能,限制了税务风险管理职能的发挥。从事税务管理工作的从业人员,大部分是企业财务部门的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业务素质训练和培养,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对税务政策的把握往往出现偏差,造成企业税务风的发生。

(二)未能建立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1、大企业的税务管理机构与其它机构缺乏高效信息沟通许多大企业的税务管理机构只是税务政策的执行者,很少直接参加大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对于政策的出台缺乏必要的了解,更多的只是执行企业的税务政策。和其它相关部门缺少足够的税务方面的信息交流。大企业中的其它部门由于不直接参与税务管理,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将税务信息反馈给税务管理部门,这样往往造成税务管理部门的信息滞后和税务政策的被动。

2、大企业的税务管理机构与税务机构缺乏顺畅的协调由于我国的大企业缺乏有效的渠道同税务机构进行有效沟通,又由于当前的税收制度不完善,税务政策的变化对于企业产生的影响无法在第一时间反馈给税务部门,造成大企业经营和税收政策变化的不同步。在我国当前的税收体制下,税收政策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持续性,如果税务从业者不能准确把握税收政策,往往会产生执行过程中的偏差,这样就造成税务风险的发生。

(三)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1、对大企业所处的税务风险环境缺乏足够的分析,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不够明确大企业由于没有建立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对可能产生税务风险的因素缺乏足够的识别,对产生的税务风险原因分析不到位,因此难以形成明确的税务风险管理目标。由于缺乏明确的管理目标,无法有效指导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也不便于大企业对发生的税务风险进行客观评估和有效规避。

2、大企业尚未建立完整的税务风险管理动态监测系统由于对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大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无法准确预测税务风险,也就无法动税务风险进行动态监测和有效分析,难以有效规避潜在的税务风险。

3、大企业缺乏税务风险评估和监控体系由于缺乏税务风险的事前监测,也就无法建立有效的税务风险评估体系,对于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的税务风险也无法进行有效监控,当税务风险真正发生时,大企业也不能准确做出判断和相应决策。由于缺乏完整的税务风险监控体系,因此在实际经营生产过程中无法对涉税的各种环境进行及时有效监控。

4、大企业缺乏常态化的税务风险机制当前我国大企业面对税务风险时,更多的是被动的承受,不能及时采取维权措施,主动应对税务风险的机制尚未建立,对于税务风险预防和应对缺乏足够的对策。对于税务风险的事后处理主要限于对发生的税务风险进行公关处理和风险承担,缺乏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对于如何构建风险规避模式缺乏统一的科学方法,对于如何避免发生类似的风险没有形成常态化的风险规避模式。

二、构建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对策分析

(一)培养先进的税务风险管理理念

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层对税务风险的意识和税务风险管理理念的深化与否,所以要想提升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水平,首先要在企业范围内培育先进的税务风险管理理念。大企业的管理者要具备企业发展的战略思维,用战略发展眼光去审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问题。根据《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的相关管理规定,大企业的决策者应该对税务政策具有敏锐的把握能力,发挥战略发展眼光,根据变化的税收政策和制度,立足于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从大企业发展实际出发,建立完整的税务风险内部管理制度,制定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税务风险应急体制,并对企业税务风险运行情况进行及时跟踪和调整,不断提高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大企业范围内宣传税务风险管理重要性,在全员范围内建立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大企业应该做好广泛的动员工作,使全体成员认识到税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税务风险管理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将其视为企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使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理念深入到每位员工心中,内化为员工的日常工作动力。通过培训等手段不断提高税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大企业要不断按照税收政策,对税务部门相关人员进行不定期的专业培训和新税法的政策宣贯,使税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不断提升,使税务政策内化为企业员工的日常行为,在人员素质提升过程中不断提高员工税务风险管理必要性的认识、不断完善大企业税务风险防范体系、不断提高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规避能力,从而促使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二)建立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机构

大企业在建立税务管理部门的同时应该不断完善税务风险管理机构,同时在人员配置方面应该配备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人员从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企业在税目申报、发票报销、税务内部检查、税务评估等方面应该设置专门的人员进行实际操作,这些岗位人员应该加强对国家税务政策的研究,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发挥好政策的引导作用,对企业经营行为进行集中管理和规划,最大限度减少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财务损失。大企业自身发展要求税务部门人员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能够准确掌控税务政策的内涵,严格遵守税务制度和企业相关规定,在规定的时间内依照相关程序进行税务风险管理,充分利用大企业的系统化分工,提高体系内部运行效率、最大限度减少企业税务风险。

(三)建立完善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

1、合理配置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人员大企业由于涉税项目较多,企业需要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并配备业务较为熟练、专业水平相对较高的税务人员。这些部门的人员在企业重大决策或者方案制定时要积极参与,以便了解企业税务政策出台的背景,从而更好的执行税务制度,彻底改变以往只参与执行不参与政策制定的局面。由于税务人员参与了政策的制定,在执行过程中也会增加和相关部门的沟通,从而有利于税务风险管理的高效有序开展。

2、建立大企业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大企业由于类型不同,涉及产业不同,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也应该有所差异。具体建立何种税务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首先取决于企业类型,再次和大企业管理层对税务风险意识的认识程度密不可分。虽然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有所差异,但是对众多大企业进行调研发现,一个完整的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一般都包括几个相同的部分。大企业税务风险组织架构中各种部门之间相互联系,方便相关部门之间税务信息的交流,这样既保证了税务风险管理的有序进行,又方便大企业随时查找潜在的风险,方便企业做好风险的事前预测,可以有效规避企业税务风险。

第5篇: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范文

摘 要 企业的财务活动伴随着资金风险,市场经济越是活跃,企业资金风险受到的外部干扰越大,而企业内部由于风险防范意识薄弱、资金管理存在漏洞、财务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都会造成资金风险。怎样降低企业在财务活动中的资金风险管理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关键词 财务活动 风险管理 研究

企业在对内、对外的财务活动中,资金会受到来自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的财务收益与预期计划收益形成差异,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这就是资金风险。企业所处的外部市场环境、会计从业人员的人为因素,以及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等财务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构成了企业的资金风险。如何应对这些资金风险,成为当前企业在风险管理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1. 市场环境影响及应对措施

1.1 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因素属于企业的对外财务活动,这种财务资金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金往来上,也就是负债或赊账。有其它企业欠款,也有自身企业的赊账。主要形成于企业的上下游合作伙伴间,由于物料、原材料等进销压款造成,不但是资金风险,也是一种信用风险。每个企业都有一个经过科学测算得出的负债比率,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少企业能做到严格把控负债比率并及时调整负债比率值的。因而造成企业在对外财务活动中多伴随着较大的资金风险。

1.2 市场环境影响的应对措施

有效控制对外财务资金风险的主要措施是实施资本结构的优化。资本作为企业的生命,其结构的优化程度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资本结构优化是有效控制资金风险的重要策略。资本结构优化的关键是合理运用财务杠杆效应,也就是负债。

首先,及时调节负债比率。负债比率没有统一标准,而是依据企业自有资本状况、结合同业的平均值,制定的匡量范围,根据市场波动、负债预测等因素随时进行调节。当资本回报率下降时需要降低负债比率;而当资本回报率升高就需要提高负债比率,以此来实现资本价值的优化。

其次,优化负债结构。负债结构指企业各类负债数量配比,包括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而短期负债占比直接影响着负债结构。因此要有效降低短期负债,减少资金占用。

第三,广泛拓展融资渠道。企业发展需要多元化融资渠道,以降低筹资成本。在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仅靠有长期合作关系的银行作为融资渠道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企业还需考虑自身资本结构和偿还能力来确定贷款比率,为银企长期合作打下基础。

2. 人为因素影响及应对措施

2.1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指财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良莠不齐,一些人法律意识淡薄,受利益驱使违规操作。最常见诸如虚开发票、挪用公款、违规投资、设置体外循环小金库等,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风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会计造假。会计造假的种类很多,如会计凭证造假、会计账簿造假、成本核算造假、税金核算造假等形式。主要由于会计准则存在一定制度缺陷、审计环节漏洞、内部监控制度不完善等因素造成。

2.2 人为因素影响的应对措施

对于人为因素的影响是资金风险管理中最难管控的环节,也是最易管控的环节。因为人是最不确定的因素,存在极大的变数,但是完善的制度和坚决的执行可很好地起达警示和降低风险的作用。

首先,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企业要严格选拔财务人员,着重考核忠诚度、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三方面;并且定期进行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的考核与培训。广泛吸纳财务人员进入管理层,一来警示财务人员不能知法犯法;二来使财务人员对资金进行有效监管,从根源上防范资金风险。

其次,强化会计准则的执行力度。强化会计准则的实施,严把资金的流进流出,做好资金的入账审批,对于不明资金要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处理,资金审批手续不全决不入账。财务部门定期进行自查,同时加强审计检查环节,使企业账务的透明化。

3. 资金使用不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3.1 资金占用与贬值

资金占用多因资金管理不当引起,是企业的内部财务活动。首先,资金管理缺乏整体规划,未做到专款专用,常常“拆东墙、补西墙”,大量闲散资金未被有效利用;其次,财务报表提供信息量不足,缺乏准确性、及时性,导致决策层盲目投资;第三,资金回收监控力度不够,应收账款长期未回收,导致资金循环不畅;第四,收益分配未按预算执行,或预算数据不实,导致收益资金分配不合理;第五,备用资金的规划与投资,受利率汇率等外因影响,或企业选择的投资方向与项目等内因影响,导致企业投资不当,大量资金被长期占用,因而形成资金贬值。

3.2资金使用不当的应对措施

资金使用不当是企业内部财务资金运作中的常见现象,与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企业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首先,提高应收账款的回收速度。应收账款回收是盘活企业资金链的关键,企业需要建立健全欠费考核机制,定期开展应收账款的清理工作;财务部门科学测算出企业的收支平衡点,可有效提升催缴欠费工作的弹性机制。

其次,强化资金的集中管理。尤其是对于集团型企业,或分支机构较多的企业,财务结算中心对资金应采取集中管理,可掌握集团及分支机构、下属单位的资金流向,严控资金审批流程,使闲置资金合理再分配,防范体外循环资金账户,有效控制收支平衡。甚至可实行财务负责人派驻制,可有效掌握下属单位或分支机构的资金动向,降低资金风险。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面临着外部市场环境、会计从业人员的人为因素,以及企业内部的资金运用不当等资金风险,适当的资金风险防范措施,是当前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和保障。

参考文献:

第6篇: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建议措施

1.综述

1.1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实际财务收益与目标财务发生了脱离,企业经济损失可能性发生。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财务风险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可以通过分析产生风险的原因,探索风险控制的方法,有效防范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财务风险的发生导致企业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发展,企业财务风险必须实现优化管理。

1.2财务风险成因

第一,因企业战略目标定位偏差而诱发财务风险。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应该基于公司的总体控制能力和现有综合资源的配套支持,要考虑企业现有的人力、财力、对所进入行业的认知程度等多种因素,量力而行,否则,将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

第二,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内控失效而诱发财务风险。内部财务监控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而独特的系统,目前很多企业没有建立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即使建立了,财务监督制度的执行也打折扣,如缺乏对资产损失的责任追究制度,对财务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从而引发财务风险。

第三,因债务比例过高而诱发的财务风险。企业资本结构中债务比例过高导致企业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从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这种过高的负债比率不但使企业有利息负担而且到期要偿还高额的债务本金,在企业经营状况比较差的情况下还会导致企业资不抵债。

第四,因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差而产生财务风险。企业在债务融资后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现金以偿还到期的债务和利息,如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较差、变现能力不强而缺少足够的现金,这将使潜在财务风险变成现实财务风险,从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第五,因企业的财务决策失误导致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由于企业财务决策不科学、投资决策失误导致企业投资收益率低于企业的融资成本,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并威胁到企业到期债务的偿还,由此增加了企业静态财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最终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

2.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造成企业财务风险偏高

我国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比较普遍,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管理目标就很难实现,企业股权融资过高和低股利政策,与企业财务管理中风险报酬管理是不符合的,企业成本过高,企业财务风险就偏高。另外财务风险管理中,高风险高收入之间是成正比例的,但是一旦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过于追求财务杠杆带来的收益,就会加大企业负债率,这样资金和负债比例失衡的资本结构不合理,债权人就会追加风险溢价,企业定期支付利息和固定费用就会随之增加,企业投资者因为风险的增大,其报酬收益增加,企业股票和债券等其他方式的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的加大,必将带来财务风险的加大。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比较晚,许多配套制度不健全,使得许多企业投资者主要看重股票波动收益而不是资本利得。对于企业的经营收益主要通过送股或者配股来完成,这隐藏了企业财务的内在风险。

2.2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缺失,使财务管理风险加大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包含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的规范,有企业内部预算管理制度、投资核算管理制度,企业会计内部监督管理制度、 存货盘库管理制度和材料验收入库管理制度等,但是目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这些制度普遍存在不到位,管理制度缺失,企业现金流管理不能按照国家有关管理制度进行操作,这就造成资金管理的混乱。而现有的管理制度又不能适应当前财务管理的需要,财务管理制度过于陈旧,不能对当前财务管理活动起到监督和规范作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因流程缺乏制度保证,产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加大。

2.3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企业财务风险缺乏预警机制

我国目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单薄,企业财务风险预防不够。 特别是领导阶层意识不强。企业高层风险意识强弱,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构的设置状况,管理者风险意识弱的企业不进行财务风险管理。财务风险管理也缺乏一定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由于财务风险管理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要求专业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必须是具备高等数学知识、统计知识以及一定的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但是目前这种复合型财务人才还比较少。另外目前财务风险管理还没有一个可以起到指导性的理论来引导企业风险管理。企业财务风险一旦发生,对企业的影响巨大。

3.改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3.1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减少财务管理风险

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状况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状况密切相关,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必须以减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为根本考虑前提,企业融资过程要考虑多种影响因素,选择最佳的资本结构,并确保筹集资金顺利运行。我国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带来的风险比较大,特别是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问题十分严重,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资本结构的好转,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促进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使资本结构趋于合理化,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通过资本和负债之间的调整,企业综合资本成本最低化,确立合理的资本负债比,预防财务风险发生。

3.2优化财务控制机制, 加强活动风险管理

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是指在财务风险管理中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动态管控体系,既是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核心,也是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利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找出业务风险点,并施以恰当方法降低风险。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应以预防为主,通过增加、补充或规范各内部控制环节以减轻可能面临的风险。要建立内部监督机构,对高风险区域进行经常性检查,及时发现已经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要善于转嫁风险。企业的风险管理必须渗透到企业控制的全过程。设立良好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

3.3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过程控制,完善企业财务风险体系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体系,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就是要完善企业财务风险识别、 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企业财务风险预防、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等各方面,形成一个严密的体系。企业财务风险就是财务不确定,一个全面和综合考虑的观察视觉,有助于企业财务风险识别准确性的提高。简单推测后的确定性财务风险,就需要进行财务风险评估,财务风险评估是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企业财务风险评估必须对财务风险进行等级划分,这样才是合理的评估。分析出财务风险评级结果,对于存在财务风险的项目就要进行有效的财务风险预防,即使以前没有财务风险的项目也可能在新的环境下存在新的财务风险。

4.总结

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涉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职工的收入、就业等切身利益,企业的领导和全体员工都应高度重视,各负其责,通过设立机构,完善财务风险内控机制,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进行监控,以降低和化解财务风险,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科]

【参考文献】

[1]周首华.现代企业财务理论前沿专题[M].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第7篇: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电子银行 电子银行业务 风险管理

一、引言

电子银行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和金融相结合的产物,现如今已经在全世界范围推广开来,有着蓬勃生命力。电子银行业务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收益以及风险。为了可以保证银行的正常运行,最关键的就是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二、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特征

电子银行风险的特征是由其手段和技术的方式所决定的。银行运行时的风险特征包括有:

1、风险监管难度提高。电子银行的交易是在网上完成的,是虚拟化的交易,模糊了交易对象,也使金融业务不受地理及时间的限制,交易的过程也变得很不透明,更加多样化了金融风险产生的形式。

2、加大了风险的破坏性和突发性。某些金融集团利用国际金融交易网络平台进行大范围的国际投机、投资活动,因为熟知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就钻空子逃避金融监管,操纵市场从而转嫁危机,使得银行危机爆发的突然性和可能性被增加。

3、加快了扩散的速度。远程处理功能是高科技的网络技术所具有的,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的同时,也加大了支付清算风险的扩散速度,加大了风险的扩散面和补救成本。

4、增加了风险交叉传染的可能性。物理隔离的有效性在网络银行中大大减弱了,客户和金融业的相互交叉、渗入,加强国家间以及金融机构的风险相关性。

三、我国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问题

1、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未能形成健全的、完善的司法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国内电子银行的发展则受到影响。有关电子银行的法律非常有限,不能对电子银行业务活动各个方面制定规则。

2、风险管理人才匮乏

站在目前我国银行的人力资源结构,可以看出在这方面有着相关实际经验的人员是极少的。①极缺乏从事创新型电子银行产品开发与服务的人才;②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方面的人才;③从事电子银行信息系统生产运行安全管理方面的人才少。

3、研发创新能力不足

因为我国银行长期受到发展程度较低的金融市场环境以及利率的严格管制,直接导致银行的创新能力的不足和创新意识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产品单一、差异化不明显、层次低。

4、信用制度不完善

我国个人和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至今仍没有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机制进行约束,通常都以资产质量为代价扩张银行的规模,影响了我国银行的信用地位。而且我国电子银行客户资料因为其支付系统是各自为政导致其零散不全,难以共享很多信息资源,严重了我国电子银行业务的经营和发展。

5、缺乏良好的外部软硬件环境

部分人对新兴的电子银行业务知道的比较少,难以接受电子银行及电子货币的观念,没有一定的信心,使得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客源不足,同时大多客户安全意识淡薄,为犯罪分子提供了网络犯罪的机会。

6、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建设商业银行内控制度跟不上金融电子化的发展,没有完善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基本框架、策略方法、管理机制以及工作流程,没有认真执行一些制度,致使许多银行内部人员伺机作案及违规操作,给电子银行的安全运行带来风险。

四、我国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建议

1、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尽快形成健全的、完善的司法体系,制定与电子银行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实现电子银行的平稳安全运营,确定我国电子银行业务的管辖权。明确银行内部监管员工的职责范围,同时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内部监管员工进行监督管理;加强银行内部的规章制度建设,规范员工行为;实现对电子银行员工的职业品德教育,避免内部交易。

2、增强风险管理人才储备

电子银行业务的健康运行,不仅要求员工对日常银行业务娴熟,还要同时具备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和金融业务知识的专业化知识,以及全面的风险管理意识和道德素养。因此,银行应该不断对内部员工进行各方面的科学合理培训,加强对国内外优秀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工作,提供满意的报酬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坚持责任与利益相一致和效益优先、稳健经营的原则,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机制。

3、提高研发创新能力

银行必须把传统经营理念转变成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增强时代精神,树立创新意识;提高产品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科学有效的创新人才激励和考核机制;进行产品的创新,避免产品的同质化;实现创新产品的个性化和针对性,紧紧抓住当前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语音识别技术及人工智能以,推动电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

4、重构信用制度

信用制度是金融市场的生命线,无论新兴发展中的市场,还是发达成熟的市场,都会面临着不断完善和健全信用制度的客观需要,尽管在信用制度比较完善的市场上,严重的信用缺失也还是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给金融市场带来严重的恶果。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必须得从现代信用制度建设入手,以信用专业服务机构为主体,以信用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企业信用制度,规范个人信用制度,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创新政府信用制度,努力重新构建一个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信用模式。

5、构建良好的外部软硬件环境

加强把电子银行业务进行推广,努力地把社会大众对使用电子银行的思想观念提升,改变人们传统银行业务办理方式,同时还得接受电子货币、银行的观念。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防范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强化客户安全意识,客户使用电子银行的安全意识必须积极提高,通过各种机会以及渠道向客户介绍各种安全风险注意事项,正确的引导客户在如何控制风险和防范风险上进行重点关注。

同时要不断地建设和发展我国网络基础设施,保持并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并且具有国际顶尖水平的创新产品。而且,国内银行必须树立知识产权意识,应当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体系,加强对金融产品的专利保护,形成自身的强有力的竞争手段,同时防止国外银行威胁国内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或者向国内银行收取专利使用费。

6、加强内部风险控制

商业银行首先要制订全面的电子渠道业务的规程以及安全规范,在业务和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及时修订完善,确保可以及时滴发现同时处理好系统运行当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其次要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要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深入开展爱岗敬业活动,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降低内部违规事件出现的机率。再次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构建电子渠道业务流程与权限相互制约体系,建立严格的授权和保密制度,科学分配电子银行业务各环节的权限,加强对信息系统人员的监控。增进内部审计的效果必须要增强针对电子银行业务审计人才的储备工作,培养和引进同时具备审计知识、通信网络技术和的计算机技术专业化人才,充分考虑到产品开发初期安全性,绝对不投入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要定期重新评估其技术支持来源,从而确定现用的方案是否可以适合其业务之后的发展,在满足预期的将来需要上是否有着足够的弹性。

五、结束语

电子银行业务在我国的发展还得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会受到很多方面的以及风险隐患的影响,要想使得其安全稳定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完善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加大相关技术人员的培养,进行相应的内外部风险控制制度,为我国的银行业务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8篇: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热点;风险识别;风险处置

Abstract: the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is project management an important content, is also the risk management theory in the field of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lobal scope, thanks to the continuing boom 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a particularly outstanding issues. Along with our country economy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mpetition intensifies, China'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 the project contract will face more and more risk. How to effectively manage project risk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 spot of attention, so the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research has a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at first the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are reviewed, and then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the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and focus on the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hot issues were discussed, finally the actual case analysis of risk management.

Keywords: engineering projects; Risk management; Hot; Risk identification; Risk disposal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工程风险管理概述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就是对工程项目活动中涉及到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以最少的成本,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风险事件所造成的实际效益与预期效益的偏离,安全地实现工程项目的总目标。

在各国风险管理研究中,美国的风险管理起步最早,理论研究与应用范围很广,拥有这方面大量的人才。与美国相比英国的风险管理研究有自己的特色,英国学者提出了“风险工程”的概念,该框架模型的构建弥补了单一过程的风险分析技术的不足,使得在较高层次上大规模地应用风险分析领域的研究成果成为可能。英国除了有自己的成熟理论外,许多学者还注意把风险分析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大型的工程项目当中。英美两国在风险研究方面各有所长,且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代表了该学科的两个主流。

我国的风险管理研究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同时被应用到项目管理之中。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原材料的价格由国家控制,国家是唯一的投资主体,企业没有独立的经济效益,风险由国家承担。只是在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对风险管理的研究已经在学术界成为了一个热点,在大型工程项目的实践中,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二、我国实行工程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一)减小大型工程项目发生巨额损失的可能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在建筑行业得到普遍地运用,工程项目的投资及规模都在不断扩大。譬如在我国已经出现了三峡、奥运场馆建设、世博会场馆建设等大型工程项目。这些大型项目在建造或运行过程中,任何的疏忽大意都有可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经济损失及难以弥补的后果。

(二)缩小风险影响的范围

当前建筑业社会化生产程度不断提高,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变的越来越紧密,一些项目所涉及的范围已经由地区扩展到了全国,而且影响也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间合作也在不断增加,因此风险事故造成的影响波及面将更为广泛。

(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项目承建者能否取得预期或更高利润是能否更好生存和发展的标志。当前建筑承包商处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经营者的直接经营动机在于为企业和个人获得最大利润,市场经济公平原则告诉我们,在追求高利润的同时企业经营者必须承担项目失败的风险,这就迫使建筑承包商渴望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来避免不利后果的出现。

三、工程风险管理方面的热点研究

(一)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获得较多公认的体系,虽然其中个别过程在分类上还存在争议,有的概念也没有获得完全一致的公认解释,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处置已被公认为项目风险管理体系中三个核心组成部分。下图便是工程风险管理体系示意图。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体系示意图

(二)风险识别与分析

风险识别与分析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三个核心内容中的基础性环节,只有全面、正确地识别与分析项目所面临的潜在风险事件和可能诱发这些风险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素,才可能做出恰当的风险决策,选用合理的处置措施对风险进行处置。

风险识别常用的方法有:

1、专家调查法

专家调查法包括专家个人判断法、智暴法和德尔菲法等。该类方法主要利用各领域专家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找出各种潜在的风险并对后果做出分析和估计。德尔菲法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末,最初由美国兰德公司首先使用。使用该方法的程序是:首先选定与该项目有关的专家,并与这些适当数量的专家建立直接的函询关系,通过函询收集专家意见,然后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各位专家,再次征询意见。这样反复多次,逐步使专家的意见趋于一致,作为最后识别的根据。德尔菲法应用领域很广,一般用该方法得出的结果也较好。

2、故障树分析法(分解法)

该方法利用图解的形式,将大的故障分解成各种小的故障,或对引起故障的各种原因进行分析。譬如,将项目投资风险分为市场风险、政策调整风险、资源风险、技术风险等。该方法经常用于直接经验较少的风险辨识,通过对投资风险层层分解,可使项目管理者对投资风险因素有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风险大的因素进行针对性的管理。不足之处是应用于大系统时容易产生遗漏和错误。

情景分析法

一种能够分析引起风险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方法。它可以采用图表或曲线等形式来描述当影响项目的某种因素作各种变化时,整个项目情况的变化及其后果,供人们进行比较研究。

风险识别中应注意以下的问题:识别的风险是否全面(可靠性问题)?满足辨识要求的数据、资料和实验结果所需多少费用(费用问题)?调查的结果有多大的置信度(偏差问题)?

(三)风险的评估与分析

风险评估与分析就是衡量风险对项目实现既定目标的影响及其程度。常用的方法有:

1、调查和专家打分法

首先将工程项目所有风险列出,设计风险调查表,然后利用专家经验,对各风险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估,再综合成整个项目风险。

2、蒙特卡洛模拟方法

又称统计实验法或随机模拟法。该法是一种通过对随机变量的统计试验、随机模拟求解数学、物理、工程技术问题近似解的数学方法,其特点是用数学方法在计算机上模拟实际概率过程,然后加以统计处理。该方法是西方国家常用的项目风险分析方法,也是当今风险分析的主要工具之一。

影响图法

该方法由美国Howard教授等人提出的一种表征决策分析的网络图形,它是概率估计和决策分析的图形表性,是将贝叶斯条件概率定理应用于图论的成果,是复杂的不确定性决策问题的一种新颖有效的图形表征语言,数学概念完整,关于概率估计、备选方案、决策者偏好和信息状态说明完备,具有决策树不可比拟的优点,影响图的最大优点是:①能直观表示随机变量间的相互关系;②计算规模随着不确定因素个数呈线性增长。

(四)风险处置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最后阶段是风险处置,即根据已有的风险识别和分析结果做出风险管理决策的过程,也就是决定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已被识别和分析的风险。一般来说,风险处置技术分为两大类:控制性技术和财务性技术。

1、控制性技术

控制性技术主要作用是避免、消除和减少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限制已发生的损失继续扩大,包括风险回避和损失控制。

(1)风险回避策略

风险回避策略是指当项目风险潜在威胁发生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太严重,又无其它策略可用时,主动放弃项目或改变项目目标与行动方案,从而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例如,企业目前正面对一项技术不太成熟的投资项目,如果通过风险评价发现项目的实施将面临巨大的威胁,项目管理组织又没有其它可用的措施控制风险,这时就应当考虑放弃项目的实施,避免巨大的风险事故和财产损失。

(2)损失控制

损失控制策略是通过缓和或预知等手段来减轻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减缓风险带来的不利后果,以达到风险减少的目的。这是一种积极的风险处理手段。

财务性技术

财务技术包括风险转嫁和风险自留。

(1)转移风险策略

转移风险策略是将风险转移至其他人或其它组织,其目的是借用合同或协议,在风险事故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有能力承受或控制项目风险的个人或组织。具体实施时可表现为财务性风险转移(如银行、保险公司或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为项目风险负间接责任)、非财务性风险转移(将项目有关的物业或项目转移到第三方,或者以合同的形式把风险转移到其他人或组织身上)。

(2)风险自留策略

风险自留策略是指项目组有意识地选择自己承担风险后果的策略。当采取其它风险规避方法的费用超过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时,可采取接受风险的方法。在实施项目时,应在风险规划阶段做好准备工作,当风险事件发生时马上执行应急计划,减少风险损失。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际案例分析

某公司开发一航空型号产品,是国家的指令性项目。在项目论证时,就一致认为该产品开发的制约关键是A型探测舱。项目团队确定,对A型探测舱进行重点风险管理。

(一)风险识别

A型探测舱在开发初期,从高层管理角度用专家调查法和头脑风暴法得出两级风险因素基本情况:

一级风险因素分为六类,主要有引进风险、研制风险、制造风险、进度风险、费用风险和不可预测风险,二级风险因素分为若干。

(二)风险分析与评价

用主观评级打分法确定A型探测舱计量标度,见下表。

风险评价包括项目所有阶段的整体风险,各风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及其对项目的总体影响和项目主体对风险的承受能力。

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专家打分作客观分析。计算结果为86.594,属于很高的风险。

(三)风险处置

对照风险管理对策,A型探测舱主要采用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风险自留和后备措施等多种组合策略。

(四)结果

A型探测舱最终用了一年零八个月提前实现了项目总目标。

结语

综上,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有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及企业自身的实施情况。及时分析建设项目管理中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灵活掌握和运用各种策略和技巧加强风险管理,以减少或避免可能产生的损失,才能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彭雄,陶楚平.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浅析[J].中国水运,2009.1.

第9篇: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范文

利率和信贷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防范问题研究

一、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分析和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也必将面临日益严重的利率风险,主要包括重新定价风险、选择期权风险和其他风险等。选择市场基准利率、研究利率期限结构构造及进行利率预测,是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

1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重新定价风险:主要来源于资产负债在总量及期限结构上的不匹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失衡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是在总量结构上资产与负债总量之间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由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资金运作渠道有限,造成大量资金积压,承受着持续利率调整的风险。二是在期限结构上,普遍存在着以短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的情况。三是在利率结构上,同期限的存贷款之间没有保持合理利差,利率市场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存款成本的上升和优质信贷资产利率的下降造成存贷利差的下降。

(二)基差风险:即使当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差额为零时,由于实际利率调整中存贷利率调整幅度往往不一致,同样使商业银行面临利息收入下降的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各行均有权制定存贷款利率,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导致利率波动加剧,利率基差风险加大。

(三)选择权风险:根据我国有关政策,客户可以根据意愿决定是否提前提取定期存款,而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应对,在利率下调时,客户可以保持定期存款获取高利率;而利率上升时,则可以提前支取再存,以获取高利率。对于贷款,一些优势客户往往在利率下调时,要求提前还款再以较低的利率贷款。

2加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一)适应央行宏观调控方式的变化,做好利率走势分析。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逐步走向间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来传导政策意图,间接实现金融宏观调控。因此,商业银行要关注央行政策举措,捕捉政策信号,准确预测政策走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减少政策性风险。

(二)加强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一是积极运用敏感性缺口理论和技术,在准确预测和测量利率风险的基础上,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使缺口值始终适应利率变化方向,降低差额风险。二是采用投资组合、新产品开发以及借人资金等利率风险管理手段来控制利率风险;三是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交易品种的增多,可以通过表外项目对利率风险进行控制。

(三)构建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定价机制。资金定价的目的是收回商业银行付出的各项成本、实现发展目标、获取目标利润、有效控制风险、实现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定价体系是商业银行取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

(四)建立利率风险防范机制。一是利率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利率风险指标体系,能直观反映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水平,准确评判利率风险损失值。二是利率风险规避机制,在准确预测和测量利率风险的基础上,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降低差额风险。三是利率风险分散机制,将资金投向不同区域、行业、企业,形成资金在地区、行业和企业问的合理配置,以风险的分散平衡原理,优化风险组合,分散风险损失;四是利率风险转移机制,通过一定的工具,如利率互换期权期货等,使利率风险转移或置换,以降低资产负债的利率风险度。五是利率风险补偿机制,在利率风险发生并造成损失时,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取得补偿。如在办理资产或负债业务时,附打一些保护性条款,在利率发生急剧变化并发牛损失时,从其他渠道及时得到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