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振兴的困境及对策范文

乡村振兴的困境及对策精选(九篇)

乡村振兴的困境及对策

第1篇:乡村振兴的困境及对策范文

村振兴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遵循国家策略,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是十分关键的,小偏整理了2020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论文1500字作文汇总,欢迎参考借鉴。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论文1500一

当前,农牧民群众已实现脱贫目标,更加关注在生产、生活、生态等方方面面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更加关注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可以说,农牧民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已全面实现,但随着经济社会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以及脱贫攻坚激发的向上动力,农牧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也不断提升。更加关注和期盼的是由吃得饱穿得暖有得住到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家庭经济收入由满足日常生活开支到追求更高生活品质;就业渠道由主要依靠公益性岗位、短期就近务工到获得更高收益、长期稳定就业;产业发展由简单的种养生产、粗加工到规模化商品化、生产附加值高的农特产品。

更加关注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的持续改善。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为农牧民群众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增强了道孚儿女农旅融合发展的信心。基于此,脱贫攻坚之后,农牧民群众更加从发展特色农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以及提高生活品质的角度,关注道路、电力、网络通讯的持续保障和质量提升;关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能力的扩展和升级;关注垃圾、污水、厕所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和治理,希望家乡更加美丽、更加生态、更加宜居。

更加关注脱贫成效和扶贫政策的巩固延续。减贫成效有目共睹,脱贫政策功不可没。因而,广大群众十分关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长效机制,担心脱贫后一旦出现灾害、大病等突发情况,自身抵御风险能力弱出现返贫;十分关注支持农村发展资金、项目、技术的持续与均衡化,担心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昙花一现;十分关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各类惠农惠民政策和公共服务的延续与扩展性,担心政策断档造成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差异,甚至是“悬崖效应”“砖墙效应”。

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

乡村振兴是农村治理的新时代,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对于刚刚脱贫奔康的贫困地区而言,解决群众所关注的痛点难点,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谋划和致力的焦点重点。

注重规划的衔接与结合。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有机衔接,将脱贫攻坚规划部署中仍需巩固拓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幸福美丽乡村打造、农旅融合发展等项目,有机嵌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中,增强规划的持续性和衔接性。要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完善全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加强总体规划与其他各类规划统筹联动,防止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注重政策的支撑与结合。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线。在坚持脱贫“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四个不摘”的前提下,以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准绳,寻找到脱贫攻坚政策与乡村振兴政策对农民扶持的支撑点、对农业发展的交叉点、对农村治理的结合点,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梯次推进。同时,要抓实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构建起适应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乡村行政管理体制。

注重愿景的统一与结合。受自然、历史、经济的制约,落后地区的乡村振兴是一个相对长远的过程。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类推进。正如相对贫困会长期存在一样,乡村也不可能同步全覆盖振兴。要深入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让广大农牧民群众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是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脱贫攻坚质量等综合因素,基于发展基础的渐进式振兴。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论文1500二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中央会议上、在调研考察中,他多次就“三农”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此次集体学习前两个月,总书记就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

定战略、明思路、论办法,主席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乡村振兴,是关乎中国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国家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下的一项伟大工程,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下,正逐步成为现实,一步一步的向着目标迈进。

振兴乡村,聚焦三农,需要解决面对的问题很多,这时候就要严格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从上抓起,严格落实《乡村振新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行动纲领。实施乡村振新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最突出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显著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呼唤,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说,就是要切实把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应认识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在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样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乡村振兴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遵循国家策略,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是十分关键的,要想让农民提高收入,一方面是加强农业的帮扶和现代化农业作业的发展,让乡村的土特产有销路,打开市场。另一方面是可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经济收入。在发展的同时,同样要贯彻国家的政策要求,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

国家重视农民,特设了农民丰收节,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重视农民的辛勤劳作,同时也为了农民的丰收带来了许多好的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同时也要保留绿水青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在此同时,农村也要大力引进发展需要的人才,引入资金,大力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化的特色农产品。同时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开拓网络市场,将市场扩大化。

要以科学、全面、实用、精准为原则,大力发展乡村事业,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落实好乡村振兴的计划,未全面实现小康生活努力,为了让乡村城镇共同发展努力。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论文1500三

12月10日庆祝农村改革40周年座谈会10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在以乡村振兴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新时代,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注入新动力。人民日报北京12月10日电。

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的建立,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历经40年的不断探索演进,已使农村的土地经营方式、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其变化之快,变化程度之深,变化范围之广,既前无古人,更是世界罕见,不得不让人感叹,这也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农村的面貌、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的农村改革包含以下几个阶段:探索阶段,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发展乡镇企业,初步形成和基本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乡城互动阶段,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开始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搞活农村商品流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村民自治为重点,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农村改革继续稳步推进。全面推进阶段,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稳定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乡镇企业体制创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城乡统筹阶段,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农村改革进入了城乡统筹的新阶段。全面深化阶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围绕抓关键补短板,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领域各项改革,注重改革的全局性、系统性、协同性,着力深化农村体制机制创新。

纵观40年发展历程,农村要发展必须有好的政策作支撑,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定然会给我国农村带来天翻地覆的巨变。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论文1500四

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攻坚克难,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深刻分析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就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作出重大部署,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取得最后胜利。

目前看,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脱贫进度符合预期。但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挑战,给我们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增加了难度。唯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迎难而上、攻城拔寨,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才能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兑现我们党的郑重承诺。

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要敢于攻坚克难,坚决完成既定任务。关于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年的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已经作出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抓好贯彻落实,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将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要继续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落实脱贫攻坚方案,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政策落实。确保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较真碰硬“督”,各省区市要凝心聚力“战”,啃下最后的硬骨头。要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防止反弹。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要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实现应保尽保。

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要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严格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严格考核开展普查,严把退出关,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实施精准帮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这个底线任务不能打任何折扣,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承诺必须如期兑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现在,冲锋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合力攻坚、顽强作战,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2篇:乡村振兴的困境及对策范文

一、基本情况

该行下辖市分行营业部和县(区)支行,行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业务范围与其他银行相比,具有独特的品牌优势。我行贷款主要用途涵盖了粮棉油购销储、精准扶贫及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建设等领域,支持领域宽泛,政策导向明确。

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行紧紧围绕粮食安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和百城提质、四水同治、森林河南、千万工程等省市级重点工程,积极发挥政策性银行的“补短板、强弱项”职能,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一)粮棉油购销储情况

我行认真贯彻执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力支持粮棉油收储,确保国家粮棉油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做好粮棉油产业扶贫,大力支持贫困地区粮棉油收储,圆满完成2019年粮食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工作,粮食收购资金供应没有出现问题。1-11月份累计发放夏粮收购贷款56亿元,支持收购小麦233亿斤,占社会收购量的40%;支持秋粮收购贷款万元,支持收购稻谷1188万斤。11月末,我行粮棉油购销储类贷款余额182亿元,我行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彰显。

(二)精准脱贫攻坚情况

我行以服务脱贫攻坚为核心,积极支持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特色产业扶贫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强有力地发挥了我行在金融扶贫中的主力军作用。1-11月累计投放精准扶贫贷款86亿元,精准扶贫贷款余额66亿元,其中: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74亿元,带动贫困人口3795人;项目精准扶贫贷款余92亿元,服务贫困人口73147人。

(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建设情况

我行大力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着力发挥补短板作用。以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水利建设、农村交通、生态林业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突出短板为重点,依法合规开展业务,1-11月对接申报中长期贷款项目8个,贷款金额90亿元。11月末我行中长期贷款余额81亿元。

三、下一步我行重点支持领域

近期,为深入贯彻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农发总行印发了《关于加强服务长江大保护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支持政策的通知》,加大了对长江大保护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支持力度,对水利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贫困村提升工程、林业资源开发与保护等5个贷款品种,从利率定价、贷款期限、审批权限、担保措施、办贷流程等方面进行了政策倾斜。

结合南阳实际,为服务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我行拟采取以下措施:

(一)全力支持高质量发展。综合用好贫困村提升工程、农村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现代农业园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棚户区改造等贷款品种,打好信贷组合拳。一是重点支持脱贫攻坚。服务贫困地区贫困村整体提升,加大对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政策倾斜和扶贫资金整合力度,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条件。目前调查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2亿元、农村人居环境项目扶贫贷款4亿元。二是重点支持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河南省是全国第二个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省份,通过支持试点地区“田水路林村”多规合一的整体布局,可实现耕地数量增加、质量提升和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改善。截止11月底,我行已调查南召补充耕地提质改造项目4亿元,已对接桐柏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亿元。三是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支持辖区内道路交通、污水垃圾处理、棚户区改造、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服务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截止目前,行棚改贷款余额9亿元,新审批棚改贷款4亿元、农村人居环境贷款38亿元,已调查镇平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综合体建设项目1亿元。四是重点支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各类现代农业园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新产品新业态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

(二)全力支持生态保护建设。重点用好林业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旅游扶贫等贷款品种。重点支持河道生态廊道建设,同“森林南阳”建设整体规划相结合,大力支持区域国家储备林建设,深度对接辖区内主干河道两岸新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把打造成为一个生态绿色城市。目前,已对接淅河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项目4亿元。

(三)全力支持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围绕河南省水利“四水同治”十大工程和农田灌区建设整体规划部署,充分发挥农发行支持水利建设主力行作用,积极用好水利建设项目贷款。一是重点支持辖区内各干支流综合治理。丹江、白河、唐河、淮河等为流经南阳境内主要河流,重点支持河道的综合提升治理和污染治理,提高下游水源蓄积能力。截止11月底,行水利贷款余额 亿元,已调查水利建设项目贷款2亿元。二是重点支持民生水利工程。包括农田水利设施体系、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灌排骨干工程建设与配套改造、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等,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农田灌溉保障、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水土保持等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支持力度。

我行当前主要融资模式为:政府和社会资本政府合作(PPP)模式、公司自营模式及扶贫过桥模式。

四、加强金融服务的建议

做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金融服务工作,要与南阳地方实际需求相结合。通过深入学习市政府近期印发的《市落实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市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工作方案》等文件,行有意愿、有产品、有政策,期望与政府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强合作,行必将以最优的服务、最大限度的资金保障和优惠政策,更好地服务南阳区域发展战略。

第3篇:乡村振兴的困境及对策范文

调研报告是整个调查工作,包括计划、实施、收集、整理等一系列过程的总结。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调查报告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响应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进一步加强农村建设,发展农村产业,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美丽宜居生活家园。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尽管在一系列强农、富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但很多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是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对农村发展战略的再提升。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求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各项涉农经济制度,而且注重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有效推动乡村发展、农民致富。经过对相关政策学习梳理,并采取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结合南城区实际,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南城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状

南城区地处县城南部,所在辖区共8个行政村:北沙河、胡家庄、南杨家庄、孟家庄、杨家庄、申奉,2个农村社区:太纺二社区、天利达二社区。南城区把农村基础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差距逐步缩小。

(一)发展农业产业

目前,农业产业调整成效明显,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省果树所种植技术为支撑,依托玉露香梨、早黑宝葡萄等产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海宏牧业为养殖龙头,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银行+农户”的肉羊生产模式。南城区现有耕地6105亩,农业人口8362人,年出栏育肥羊达到20000只,生猪出栏量9360余头,能繁殖母猪148余头,年产肉鸡65000余只。在坚持以农户为主体的基础上,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积极与山西农业大学、省果树所对接,在产业结构调整、新品种引进、产业技能培训上下功夫。申奉村在农综开发的基础上与农业大学合作,并签订合同共建140亩试验田,更好的促进科技成果面向实际应用和需求转化,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虽然目前南城区产业调整成效明显,但还存在很多问题:1、种植结构单一,农民基本还是以种植玉米等农作物生产生活;2、种植技术不发达,缺少专业农技人员的培训指导,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还需加强;3、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帮扶方式方法还需改进。

(二)改善生态环境,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要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农业绿色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自“拆违治乱提质”城乡环境大整治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各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形成了源于自然,用之于田,绿色环保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村秸秆焚烧现象也没有了,农村大气环境得到了大大改善。畜禽养殖采取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的模式,以就地就近种养还田和农用有机肥为方向,加强畜禽粪污处理利用设施建设,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得到集中处理。各村积极响应上级指示,清理本村建筑垃圾以及生活垃圾,进行墙壁美化,大力改善村容村貌。虽初步建立了生态系统保护的长效机制,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很多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很差甚至缺乏,今后还需采取设立环境课堂、加强舆论宣传等方式逐步提高村民环保意识;优质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面临污染加重等问题凸显,农业生态环境成为短板,还需加强建设高标准、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三)传承发展乡土文化,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乡村发展离不开稳定的村级环境,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通过完善村规民约、社会诚信体系等,不断提升村民的自治水平,达到改进村风民风的实效,切实营造和谐的乡村发展环境。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经过长期的不断努力,各村文化机制体制不断健全,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渐丰富。

1、农民业余文化组织建设不断完善,文化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群众自发组织各种文娱活动,丰富文化生活,在提升身心素养和幸福指数的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2、各个基础设施建立健全,体育健身场所和图书馆等进一步完善,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免费对群众开放。3、目前,各村基本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且完善夕阳红养老院基础设施建设,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保障。

但受到教育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制约乡村发展也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社会心理和教育有关。千百年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致使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是围绕“远离农村、远离农业”展开的,“不好好学习,就当农民”,是乡村家长、教师激励孩子学习动机的最有效口号。人们骨子里潜移默化的渗透着一种观念,农民不是一个体面的职业,甚至只要和农业、农村有关的人与事都会“低人一等”,这样的说法虽然略显极端,但却是当前社会上的一种普遍观念。

(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在攻坚脱贫方面,南城区将扶贫开发建档立卡系统内的低保贫困户7户9人,五保贫困户23户24人,全面强化包村干部责任到人,统筹推进,结对帮扶,政策兜底。为认真落实扶贫工作提供制度保障,确保贫困人口一户不落,一人不少,全部脱贫。但在在脱贫工作中,要注重新思维的培养和运用,针对不同的贫困类型采取相对的形式对贫困对象进行帮扶,并且要加强扶志的力度,从真正意义上做到的帮扶,真脱贫、不返贫。

二、对乡村振兴发展的思考

实现乡村振兴,首要的要明确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思路:进一步加强扶持政策落实,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加强集群发展和特色产业建设。依据战略思路,找准战略重点,结合推进情况,全面规划,合理确定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一)推进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地”是农民生产生活、农村发展的载体。长期以来,农民缺乏新动力、新途径。特别是农村耕地“碎片化”,无法大面积进行创新型生产发展。土地流转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报告中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给农民吃了定心丸,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合理合法地将手中闲置土地流转出去,盘活土地利用价值。

(二)当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中小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蓬勃兴起,要继续鼓励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并重点扶持解决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在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担保难、融资贵等难题。

(三)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优势和宝贵财富,农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实行长效保护机制,改变农村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态度,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治理、生态保护问题。有效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全面推进乡村绿色发展。

(四)传承发展乡土文化,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本乡村特点的有效方式,传承发展农村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完善农村基本阵地建设,建立更加长久的运行机制,挖掘本土人才,从思想上振兴农村。

(五)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更加精准脱贫,强化脱贫质量是我们的目的。采取更加有效、创新的方式方法,改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情况。将扶贫与扶智、扶志将结合,鼓励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力争做到全部脱贫不返贫。

(六)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额重大决策部署,我们要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地位,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1、完善农村工作领导机制,建立实施乡村战略领导责任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2、强化干部服务意识,提高干部队伍对新思想、新任务的认识,紧抓落实,提高办事效率;3、根据党的领导,开展工作,制定适合本村的工作条例、机制。

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改革创新、攻坚破难,要着力构建“多规合一、全域覆盖”的城乡规划机制,要着力构建“重点突破、系统推进”的改革创新机制,我们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贯彻落实各项制度,汇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坚决把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朝着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不断迈进!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调查报告二

党的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列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作为国家战略,它是关系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国家总布局,它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问题。在xx镇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关系到全镇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镇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关系到全镇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顺利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为此,结合xx镇实际,在全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思路和具体做法。

一、基本情况

xx镇地处xx省xx西部、xx中上游,与风景区xx毗邻,全镇总面积xx平方公里,河流xx条,建成区面积7.28平方公里,下辖8个社区,共78个村(居),户籍人口12.5万人,常住人口18万人。现有基层党组织xx个、党员xx人。xx拥有中国皮都、中国鞋料加工生产基地、中国宠物用品出口基地等称号,围绕一张皮做好做活文章,以制革、皮件加工、宠物用品为中心的各项产业兴旺发达,共有企业xx多家,其中规上企业50家。里革、皮带、宠物用品(狗咬胶)出口产量分别达到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是平阳县经济副中心,北港地区经济、文化、交通重镇和物资集散地。同时,我镇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政工作全优乡镇、省卫生镇、省文明镇、省教育强镇、省体育强镇、省爱心城镇和省文化强镇,是省百强镇、省区域中心镇、省级抗台先进单位等。

二、剖析调研问题

为把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贯彻好、领会好,xx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人员深入基层、进村入户调查研究,采取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查看资料、驻村蹲点、与农户面对面沟通等方式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调研结果显著,我们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成为制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瓶颈因素。

(一)农村人才资源要素较少。xx镇以皮件、宠物用品为代表的的企业吸收了全镇大部分的农村劳动力,剩余劳动力一部分在村务农,另一部分在外务工或经商。有许多在外务工的人从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里,更谈不上对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另外,近年来,随着全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市的发展理念、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要素不断吸引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农村的资源要素已不能满足现在年轻人的发展,导致人才资源要素向本地回输较少,输血功能较弱。

(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全镇上下正在大力开展“五水共治”、“四边三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活动,人居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普还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等现象,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和优化。

(三)各村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仍旧存在。一方面是村与村之间的发展差距明显,有的村具备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发展接近小康水平;有的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集体经济不强。另一方面是不同领域的人群收入差距悬殊,伴随有一定的社会矛盾隐患。同时,干群关系有待进一步加强,只有这样才能使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实、落地,促进全镇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部分党员党性意识不强。部分村党员党性觉悟不高,党性意识不强,参与村级发展事务工作积极性不高,党的宗旨观念不强,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

三、针对性“做手术”

(一)针对农村人才资源要素较少。要大力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充分发挥“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第一,退居乡里的贤能之士,或社会各领域有贡献有影响的、能服务乡梓的人士,只要个人在人文、社会、科技等领域取得非凡业绩,且有一定影响,愿意为农村、社区建设尽力的精英名流,都将成为招募对象,成为培育的“乡贤”;第二,努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良好风尚。要想增强全镇声望,个人的学识修养、社会文化影响力虽然重要,但有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人文氛围等才是吸引“乡贤”的硬条件;第三,不问身份、官职、教育背景、年资阅历。只要能服务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在正能量方面引导示范一方,就能成为“乡贤”。第四,在吸引人才方面,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都要遵守一个“贤”字,有以德为先,以德为上,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勇气和精神。这些人都尽可能地吸引到镇里来,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引领更好的时代风尚。

(二)针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要进一步按照“两个提高,两个延伸”(提高文明素质,提高镇村环境管理水平;环境建设向美丽乡村延伸,向庭院农户延伸)的要求,开展了大清理、大整治活动,城乡卫生环境明显改观。

(三)针对各村发展不平衡。第一,全镇上下一定要营造一种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良好氛围。一些地形比较崎岖,发展空间较小的村落,村两委班子要结合本村实际,因地制宜发展一些能促进本村经济集体发展的项目,变“输血”功能为“造血”功能,努力提升本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村民人均收入水平。第二,对于有企业的村落,要在解决本村实际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基础上,有条件、有计划地吸收其他村的劳动力。第三,要让企业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多开展一些技能培训活动,让更多的人能够日有所依,掌握就业发展的技术。

(四)针对部分党员党性意识不强现象。要继续强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一步坚定全镇党员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进一步增强全镇党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正确政治方向;进一步树立清风正气,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进一步强化宗旨观念,勇于担当作为,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要不断加强和提高两委班子成员的战斗力、凝聚力。

总之,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仅局限于就三农问题去解决三农问题,而是将三农问题上升为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度,是在以往政策措施和实践成果基础上的凝结与升华,使以往的政策措施相互协同。全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重而道远,我们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将认真遵照上级的指示和安排,大范围改革,大踏步迈进,朝着新型特色小镇的目标发展,全面实施好、贯彻好、领会好这个战略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调查报告三

XX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党的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更加重要地位,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就XX来看,我县近年来围绕建设山区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县和全面脱贫奔小康目标,在新农村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作了有益探索,取得明显成效,但与X县、先进地区以及乡村振兴的要求相比,差距甚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日,县委农村工作领导组召集成员单位,分X组展开调研,各个调研组分别采取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等方式就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对全县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了梳理和汇总,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现状近年来,特别是脱贫攻坚进入决胜期以来,我县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县委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支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实现了健康稳定发展。201X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为X万亩,总产量X万公斤,完成任务的X%;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X亿元,完成任务的X%;预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元,同比增长X%。

(一)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我县把农村基础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公路201X年续建工程X个,共X公里,201X年实施项目X个,共X公里,截止201X年底XX县X个建制村比预期提前一年完成全部通硬化路,并全部通客车。201X年实施水利重点工程X项,解决了X万人饮水安全等问题。实施土地整治项目X个,新增耕地X亩。全县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建起了乡村及城镇化寄宿制学校X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教育公平一盘棋的深度融合,推进了城乡学校布局一体化。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共投入资金X余万元建起了X个集建身、休闲、娱乐、学习培训于一体的高标准、多功能的乡镇综合文化站。2017年对村级办公场所、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闲置办公用房进行了整合,X%行政村的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实有面积达到X平米以上。全县新、改建农村卫生室X个,聘用乡村医生X人,基本药物实施“零差价”制度,由乡村医生向乡镇卫生院做基本药物采购计划,卫生院统一采购、统一配送,零差价销售给村民。

2.就业服务行动扎实有效。是201X年组织“春风行动”等专场招聘会X场,达成就业意向人数X余人;二是公开招聘公益性岗位X人,见习岗位X人;三是通过人力资源公司和劳务派遣公司,招聘政府购买性岗位X人,辅警X人,各企业招聘大学生X人。同时,大力做好创业扶持工作,为X人办理创业担保贷款X万元,建成X个创业孵化基地,入驻企业X户,带动就业人数X人。将农村贫困劳动力纳入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和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输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X人,带动X人脱贫。3.资源要素向农村合理流动。从200X年开始,我县鼓励和支持各路人才和工商资本“上山下乡”,创造性利用空壳村旧村旧址“四荒”资源发展了生态庄园,生态庄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经历了从自发开发到规范发展,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从比较低级到相对高级的嬗变过程。基本形成了休闲度假、科技示范、产业开拓、家庭种养、综合开发五大类型。截止201X年底,全县已发展各类生态庄园X处,其中X个魅力庄园、X个精品庄园、X个规模庄园,累计投资X亿元。

(二)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方面。

1.土地确权基本完成。自201X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全县确权发包方X个,去年共完成X个村X个发包方权属调查任务,调查农户X户、面积X亩,签订合同X份。截止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已基本完成。在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XX县积极放活土地经营权。一方面是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201X年正式更名为“XX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各乡镇成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所”。201X年,投资X余万元建成了县、乡、村统一联网、三级联动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化平台。201X年,县农经办积极完善提升县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服务功能,加快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向乡村延伸,完成乡镇交易所规范化建设全覆盖。

另一方面是完善交易制度,规范交易行为。截至目前,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累计流转X万亩,其中承包地面积约X万亩,有效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效益。

2.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201X年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工程,我县于201X年X月底完成调研工作,对全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并赴外省考察学习先进经验,X月底确定将X村作为试点村开展改革相关工作。截至目前,已制定了《XX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并对X村集体资产进行核实。

3.全面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机制。探索“身股”作法,全县组建水利、林业、国土三类工队X支,吸纳贫困劳动力X人,累计下放各类工程投资额X万元。同时,通过“直接扶持”和“间接带动”(即带资入企)两种方式,去年累计投放扶贫小额贷款X亿元,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X户。

(三)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方面。

1.现代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以提质增效为重点,大力发展五大特色产业。核桃产业,201X年新栽植X万亩,提质增效X万亩,主产区种植总面积达X万亩,产量达X万公斤,产值X亿元。设施蔬菜产业,集中打造示范片区X亩,总面积达到X万亩,总产量X万公斤,产值X亿元。杂粮产业,打造千亩杂粮示范区X个、百亩杂粮示范片X个,新发展富硒功能为主的杂粮X万亩,总面积达X万亩,总产量X万公斤,产值X万元。中药材产业,鼓励大户集中连片种植,新发展以连翘、板蓝根为主的中药材X万亩,总面积达X万亩,产量X万公斤,产值X万元。畜牧产业,重点实施牛羊家庭养殖、猪鸡养殖、畜禽工厂化养殖、粮改饲、良种普及五大工程,新增养殖总量X头(只),畜牧饲养量达X万头(只),完成牧业收入X万元。全县农业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农村一二三产加速融合发展。近年来,我县农村经纪人、庄园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工商企业等在三产融合思路的指引下,结合实际调结构促转型升级,变单一产业为复合产业,变单一效益为多重效益,走出了充满活力的新天地。全县依托农业企业、生态庄园、煤炭等企业转型发展新上了一大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全县具有一定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X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X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X家),其中X%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县生态庄园发展到X家,其中规模的X大魅力庄园X%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麻田顺康、鲜淼酒庄等发展“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吃、住、玩、土、特、奇、鲜”休闲农庄服务链,开发农民电商专业合作社,发展“互联网+”模式,借助“电商”平台推广农产品,引导农民、农业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的“新农人”、“新业态”等等。

3.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壮大。为实现农业规模效益,XX县积极鼓励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实践证明,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截止201X年X月底,全县共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共计X个,正常经营X个。其中按产业划分:种植业X个,蔬菜产业X个,林业X个,畜牧业X个,其他X个,年产值超过X亿元。自201X年开始发展以来,截止目前全县共认定家庭农场X个,共流转土地X亩,有效实现了家庭农业规模化发展。201X年至201X年,XX县职业中学、X学校、县农技推广中心和X镇农技站、X公司、X合作社、县动物疫病防治中心等培训机构先后组织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X人,其中:生产经营型X人,专业技能型1820人。

4.农村电商迅速发展。201X年X月XX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后,我县大力实施电商本土化战略,截止目前已建成X个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创办了XX电子商务创业园,建成村级服务店X个,占全县行政村的比例X%,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村电商服务站体系。培育X等电商扶贫示范网店X家,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X人,发展电商和微商X户,带动了劳动就业X余人,核桃、茶叶、杂粮、手工艺品等X余种特色产品实现网上销售,201X年农特产品网上销售额完成X万元,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X万元。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方面。

1.改善生态环境。201X年荒山造林绿化X万亩,河道堤防治理Xkm,X个村庄实施了整村绿化工程,境内公路宜绿化里程绿化率达X%,两侧宜林荒山绿化率达X%以上。全县农村环境更加优美,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2.改善生活条件。创建省级宜居示范村X个、市级宜居示范村X个,并在全面完成省市“四大工程”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全面铺开第X轮园林村建设、污水处理、集体经济破零、创建“一村一品一主体”新路径等“八普及一创建”工程,累计投资X亿元。全县建成垃圾填埋场X座,其中无害化垃圾填埋场X座,简易垃圾填埋场X座,覆盖了全部的村庄,建成了户分类,村收集、乡填埋、县监督的垃圾集中处理系统。同时,对全县所有乡村开展环境整治和“五洁净、六要六有”专项行动,围绕拆违、治乱、提质、达标四方面,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脏乱差”现象。

3.改善生产条件。全年实施林业重点工程X项,新造林X万亩;实施水利重点工程X项,解决了X万人饮水安全等问题;实施土地整治项目X个,新增耕地X亩;实施玉米丰产方机收秸杆还田X亩;全县农机总动力达X万千瓦,机械化综合水平达X%。

4.改善环保条件。我县农村生活污水防治工作起步于201X年,目前已完成X共X个村的生活污水防治工程,共涉及受益人口X人,资金投入X万元。我县累计改造卫生厕所X座,无害化卫生厕所X座,卫生厕所普及率为X%,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X%。

(五)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方面。

近年来,XX县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狠抓环境整治、注重民风建设,实现了精神文明和脱贫攻坚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态势。

1.实施文明培育工程。组织开展了学习“X精神”活动,组织全县X个乡镇X多个行政村两委主干深入X村;精心组织“红色XX·道德讲堂”活动,全县X个乡镇,X多个农村建成道德讲堂并举办近百场宣讲活动,累计有X万多农民群众通过这个平台,感悟了人性的温暖和向上的力量;组织各类志愿者深入开展了“幸福夕阳关爱行动”、困难留守儿童助学行动、健康扶贫“五个一”活动等志愿服务,机关单位广泛参与,以城带乡,城乡共建,极大地促进了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将移风易俗与“我们的节日”、“三下乡”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在全县各举办X余场“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拒绝邪教”科普宣传活动,通过规范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春节送春联、送吊挂,移风易俗节目展演等形式,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破除封建迷信、树立文明新风。201X年,XX县县城被授予“全国文明县城”称号。201X,X镇X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201X年,XX县桐峪镇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近年来,先后有X个村镇被授予省、市级文明村镇称号。

2.将文化元素注入农村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以文化为魂,将剪纸、武术、民歌小花戏等传统文化图文并茂地融入到村镇建设中,连续多年在基层村镇举办XX民歌小花戏比赛、象棋比赛、广场舞比赛、农民篮球赛、武术比赛等文体赛事,除了对基础设施、环境整治进行提档升级以外,着力突出公共服务和文化建设,X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总面积达X多平米,村级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有序推进,“村村通”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极大地丰富了千家万户的精神文化生活。

(六)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方面。

始终把“X大攻坚工程、X项专项行动”作为脱贫攻坚主导性举措来抓,大力发展核桃、杂粮、规模健康养殖、设施蔬菜、中药材、光伏、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力争让X万贫困人口依靠特色产业增收脱贫;扎实推进红土垴、东沟二期、东长义、易居苑小区X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可安置X户,X人;实施依托参与造林绿化快速脱贫、退耕还林政策定向脱贫、生态公益林管护帮扶脱贫“三个一批”工程,全县X名贫困人口依靠林业建设脱贫;构建了“以国家免、奖、助、贷、补为主,企业、社会团体、爱心人士资助为辅”的多位一体救助体系,培训贫困劳动力X人,输出贫困劳动力X人;织密补牢低保政策、医疗救助、特困供养等“民生保障网”,力争做到不漏一户一人,实现应保尽保。201X年又有X万人可脱贫,X个贫困村退出,脱贫攻坚实现了再战再胜。预计到201X年底,全县实现整体脱贫。

(七)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方面。

1.“三基建设”全面夯实。重点实施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程、村级活动场所改造工程、集体经济“破零”工程等农村党建九大工程,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夯实“三农”工作的基础,坚持“三点发力”,推动全面过硬。一是提升组织力。培育X个基层党组织示范点,整顿X个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并大力实施集体经济破零工程,通过资源开发、股份经营等模式,X个村实现集体经济破零。二是提升凝聚力。高度重视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充实X名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选派X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挂职,圆满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选出村党组织班子成员X人,村委班子成员X人,同步培养后备干部X人。三是提升保障力。乡村运转经费、党建经费足额拨付,乡镇干部岗位补贴、村两委主干基本报酬按标准兑现。与此同时,先后实施两轮危旧狭小活动场所改造工程,新建村级活动场所X个、修缮X个,社区场所全部达标,其中X平米以上达X个。

2.平安建设得到强化。近年来,我县不断完善农村防控体系,治安防控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建改建了X个社区(农村)警务室。每日三次安排社区民警和派出所巡逻队按时、按规定进行定点和不定点巡逻,进一步加强社区(农村)的巡逻防控力度;通过网格系统共排查矛盾隐患X余件,就地化解X余件,其余全部导入调解渠道进行了化解;县信访服务中心在受理信访案件后,对一般问题当场咨询化解,对情况复杂适宜调解的信访件分类导入调解渠道处理,近年来,X%的信访案件均通过调解渠道化解。全县各类案件和事故明显下降、不安定因素逐年减少、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升的社会效果,有力地推动了平安乡村建设。

3.县委对农村工作领导进一步加强。近年来,特别是精准脱贫以来,我县把农村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县委工作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工作力度,每年召开一次农村工作会议,出台有关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逐年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制定规划,落实措施,明确责任,严格考核,推动农村工作快速发展。

4.三农干部素质不断提高。一是实施“三农”干部培训工程,增强他们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责任感和本领能力。二是实施“两个带头人”队伍建设工程(乡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乡村致富带头人队伍),扩大视野选准选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三是实施“三农”干部安心工程,关心他们的真实工作生活状态,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实现感情留人;完善“三农”干部激励机制,畅通“三农”干部的晋升渠道,实现事业留人;加大对乡村运转经费、“三农”干部报酬待遇、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实现待遇留人。同时在精神激励上重视和丰富对三农干部的荣誉鼓励,使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基层干部脱颖而出,培养造就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县在乡村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未根本解决,城乡差距仍然较大,给乡村振兴带来很大困难。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作为贫困山区,我县农村基础建设成本很高,困难重重。由于历史欠帐,以及发展不均衡,农村道路、供排水、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条件依然与城镇比、与X地区比有较大差距,与乡村振兴要求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2.农业产业不大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从设施蔬菜产业看,XX县冬季较寒冷,地下环境比较复杂,菜农掌握技术不普及,应对灾害气候能力不强,生产水平不高,易受市场冲击。从杂粮产业看,近年受连年春季寒潮和市场下滑影响,出现“谷贵无米、谷贱伤农”现象,农民种植积极性下挫。

3.农民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工作推行难。由于我县多数农村经济实力有限、农民素质不高,很多群众对乡村振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为乡村振兴是政府的事,是上级的要求,等靠要思想严重,对一些惠及自身的项目存在政府投入就干,不投入就无法运作,从而出现上头热、下头凉的现象,缺乏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导致乡村振兴的部分工作推行难。

4.农村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生活垃圾和粪便等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使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全县除X个村外剩余村庄均未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村民将生活废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沟渠、河道、池塘等水体中,废水中有机物质直接溶解在水体之中造成水体中氮、硫、磷的含量较高,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易产生硫化氢、硫醇等具有恶臭气味的物质,特别是在夏季极易形成黑臭水体,破坏水体的生态环境,危害人居生存环境。同时,部分村民环保意识薄弱,对生活污水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成本高、资本回报周期长,甚至无经济回报,民间资本很少介入,财政补助资金只能弥补部分成本,经常出现投入不足、配套资金不到位现象。

5.三产融合程度不深。一是农业产业规模不大,与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太少,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有名无实,还有一些新型主体成长慢、创新能力较差,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二是三产融合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创新。虽然出现了农民电商专业合作社、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等,真正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三是农民技能素质相对低,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农户对乡村旅游、农村电商认识等新业态认识不够,抑制了三产融合发展进程。

6.农村新型经营组织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一是管理不规范。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即便有也不严格执行,尤其是财务制度。成员账户不健全、不规范。农村合作社严格按合作社章程正常开展经营活动的不到30%。有些合作社虽然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运行正常,但内部运行不规范,合作社的章程、制度流于形式,形同虚设。二是发展资金短缺,后劲不足。农民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自身的经济基础弱,积累少,经济实力差,合作社贷款融资难,严重制约了部分合作社的发展。

7.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离乡村振兴建设目标还有不少差距。通过这次调研发现,农村整体创建水平不太高、活动不深入、载体不丰富、机制不健全、方法较单一,群众文明素养、文明习惯有待提高。一些村民的不良生活习惯与现代文明要求形成鲜明的反差,教育引导农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整体素质缺乏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少特色和创新。

8.农业服务技术力量不足。农业技术人才短缺和技术服务力量不足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技术服务不到位已制约着我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部门技术力量严重不足,近年来承担工作逐年加大,但人员减少和专业技术人员匮乏问题始终未能解决。

三、对于乡村振兴的几点建议

1.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一是实施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核桃、设施蔬菜、中药材、杂粮、畜牧五大主导产业提档升级,完善XX湖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九龙岗核桃产业文化基地、凤凰山核桃综合开发示范基地三大基地,建设X亩X镇设施蔬菜现代农业示范园和X万亩龙泉中药材基地,努力创建全省功能农业示范县,探索以发展富硒农产品为主攻方向的XX特色功能农业发展新路径,结合杂粮基地、核桃园区建设,分别发展X万亩功能农业示范基地,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把特色产业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二是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社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能享受到现代农业种养加贸等产业链条的各个层次的收益,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三是设计和安排更多更好的强农惠农政策,给予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补贴资金,特别是对贫困地区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业农村短板。以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为抓手,持续推进“八普及一创建”工作,完善农村联网公路、农民饮水安全、农村电气化、农房及庭院绿化美化等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县域内农村文化、教育、卫生、托老、通讯等公共服务发展,同时按照“五洁净”、“六要六有”的标准开展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大改观活动,在农村形成“环境整洁优美、基础设施配套、管理制度健全、社会秩序井然、精神面貌良好、人居环境改善”的良好局面,让农村不仅留住农村人,还要留住城里人来玩、来住、来发展产业。

3.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文化旅游,把XX红色绿色资源变成脱贫的资产。以我县获批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为载体,在整体规划、项目布局等方面予以倾斜,加大对XX旅游基础设施支持和投入力度,立足打通制约旅游发展“最后一公里”,在旅游道路、旅游厕所、停车场、景区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快速提升我县旅游综合承载力,为全域旅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成集红色旅游、生态休闲、特色文化、康养度假、产业互融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发展区。

4.突出项目带动,推进农业产业三产融合发展。一是主抓项目建设。把农业招商引资引进项目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之策,围绕农业种植、养殖、加工和流通项目,精心编制、包装项目,充分挖掘我县农业资源、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优势,突出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精深加工农业等领域,重点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市场份额多,对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项目。二是积极培育农业主体。进一步激发本地能人、种养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投入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通过帮助解决信贷、技术、信息、土地等方面难题,努力培育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经纪人。三是以核桃、杂粮等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为抓手,加快现有农业企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培育壮大一麻袋、田农宝等电子商务企业,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带动农产品销售,推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和全县农民脱贫奔小康。

5.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巩固农村环境整治成果,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对X国道沿线采煤区及x线铁矿区破坏山体生态环境地区进行修复治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建立乡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6.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加快建设农村小康社会。集中力量攻坚深度贫困,加快落实政策举措和帮扶机制,确保年底全县x个贫困村、x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掉贫困县“帽子”;突出产业脱贫“治本”功能,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增收的重中之重,坚持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因地制宜加快特色农业、光伏产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等产业项目发展,进一步压实“五有”全覆盖,确保产业真正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全面推进健康扶贫和兜底扶贫,严格落实“三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三救助(个人缴费救助、大病关怀救助、特困人口特殊帮扶)”医保政策,筑起因病致贫返贫的牢固防线,切实解决因病致贫返贫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困难,构建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资助体系,对低保、五保、残疾等特困群体应助尽助,为脱贫攻坚再战再胜提供坚强保障;全力以赴抓好易地搬迁,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要求,在加快推进集中安置小区建设的同时,发展后续产业、盘活土地资源、减免项目税费、保障搬迁户权益,统筹解决好“人、钱、地、房、树、村、稳”七方面问题。同时,同步启动奔小康工程,坚持将脱贫攻坚与决战小康同步谋划、系统推进,确保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迈入小康社会。

7.营造良好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为乡村振兴提供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一是用优惠政策、优厚待遇吸引和留住专业技术人员,改善基层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环境、待遇;二是建立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招考一批大学生到县、乡镇农技岗位任职;三是选派省市优秀技术骨干到县、乡挂职,为本地的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四是鼓励引导年轻人回乡就业和走出去的企业家回乡立业,在政策范围内给予补贴优惠、产业支持,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8.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要以户为抓手、以村委基础、以乡镇为龙头,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不断丰富文明户、文明家庭、文明村镇的创建载体,着力发挥好各类创建典型的排头兵作用,努力掀起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新高潮。引深XX“道德模范”、“XX好人”评选表彰活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巡回宣讲和善行义举榜建设活动,进一步健全好人评选、礼遇道德模范、帮扶困难道德模范机制,在乡村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第4篇:乡村振兴的困境及对策范文

在全市脱贫摘帽顺利通过省第三方考核评估之际,我们在这里召开2019年农业和农村暨乡村振兴大会,主要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及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乡村振兴大会精神,简要总结过去一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安排部署下阶段工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不断开创我乡“三农”工作新局面。

前面,乡党委副书记XX同志宣读了乡党委政府关于表彰2018年度农业、农村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决定。在此,我代表乡党委政府向受到表彰和奖励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广大辛勤工作在农业、农村和脱贫攻坚一线的广大党员干部表示亲切的慰问!希望大家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再立新功,其他同志要见贤思齐、对标先进、比学赶超。

回首过往,我们砥砺奋进,克难攻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依靠全乡人民,埋头苦干,顺利通过了脱贫摘帽省第三方评估,环境保护、防汛减灾、安全稳定、正风肃纪、管党治吏、惩贪治腐战役实现决战全胜。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主要体现在:

(一)脱贫摘帽顺利通过评估

三年来,我们始终聚焦“一超、两不愁、三保障、三有、四个好”的户脱贫和“一低五有”村退出的目标,累计投入资金近1.2亿元,其中乡级财政多方筹措资金投入500余万元,乡村面貌发生了质的飞跃,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修建村组水泥道路118.13公里,修建便民路30000余米,公路加宽5100平方米,解决了近4600余人出行难问题,基本实现了村组道路无死角全覆盖,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新修堰塘1口,维修整治堰塘27口,修建蓄水池16口,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000余亩。修建集中供水站6处,单户井、联户井整治316口,自来水主管网和户管网延伸近10万余米,全面解决了我乡13000余人安全饮水问题。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39户,各类农户实施C、D级危房改造770户,贫困户土坯房提升206户,改造村原闲置房4处,提供给25户特困人员和无房户居住,改厨383户、改厕376户,农户的居住环境和面貌得到大幅改观。改造村级活动阵地3处、建设村幸福养老院1处、建设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处,维修整治敬老院1所,全面改善了村级办公条件和农村养老条件,提升了幸福指数。对辖区内广播网络进行了全面整治、升级完善,更换和新安装广播120只,群众收听广播率达100%。免费向贫困户和特困户发放电视145台,安装卫星接收器30台,解决了贫困户和特困人员无电视看的问题。实施农村电网改造村1个,对其余各村全面进行低电压整治,逐步完成各村农村电网改造,彻底解决我全乡群众安全用电的问题。新建村级卫生站3处,全面实现了村卫生室和驻村医生全覆盖,解决了群众看病就医难的问题。积极开展“四好村”创建工作,新建阳大坎、金子山村居民聚居点两个,对长乐场村居民聚居点污水管网进行了延伸,并规划建设了农贸市场和文化活动广场。对乡卫生院进行了改扩建,并配备了相关设施设备,实现了卫生院达标。新建了乡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了窗口集中办公,为方便群众办事提供了保障。整合居委会阵地和便民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对政府办公楼实施了危房改造,极大地改善了政府的办公条件。着力美化亮化场镇,安装场镇太阳能路灯80余盏。

三年来,通过全体乡村社干部和帮扶单位及帮扶责任人的共同努力,以念兹在兹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不胜不休的勇气和毅力,以抓铁见痕、踏石留印的担当和务实作风,顺利实现了麻石垭村贫困村退出和524贫困户、1429人的脱贫,大力提升了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通过组织召开外出农民工座谈会、坝坝会,举办团年宴、脱贫成果图片展等形式,广泛宣传脱贫攻坚成果,群众认可度全面提升。我乡灯盏坝村高质量通过了2017年脱贫攻坚省第三方评估;2019年2月麻石垭村顺利通过了脱贫摘帽省第三方评估。全市脱贫摘帽实现了零漏评、零错退,群众认可度达到99.32%,为全市贫困县摘帽贡献了金子乡的力量。

(二)特色产业培育成效明显

以业主发展带动为引领,流转土地100余亩,在麻石垭村建立了猕猴桃套种黄精的脱贫奔康产业园,贫困户入园67户,并实现了贫困户保底分红;坚持因地制宜,百花齐放,在巩固川明参、生姜、畜禽等传统优势种养产业的基础上,继续拓展群众增收致富门路。

一是大力发展辣椒订单产业。采取“公司+支部+农户”的模式,乡财政进行持续投入,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3年来,群众种植积极性持续高涨,种植面积已突破千亩大关,年实现增收近400万元,年人均增收300元。

二是坚持业主带动发展青花椒产业。流转土地300余亩,在金子山村、立笔山村建立了产业园各1个,并带动群众自发栽植100余亩。

三是引进新型金银花产业推动振兴。采取“企业+专合社+支部+能人大户+农户”的模式,企业和农户风险共担,即种苗款的60%由贵州百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垫支,待农户产生收益时扣收,采取政府引导和奖补、村(居)主导、大户和群众自主参与的发展理念,全乡金银花种植面积突破1500亩,发展业主大户9个500余亩。

(三)社会管理规范有序

一是坚持依法治乡。扎实开展普法教育,努力营造法治氛围,不断提高干部群众学法、知法、守法意识,构建法治公序良俗。

二是畅通信访渠道。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重大问题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累计处理各类信访案件300余件次。

三是深化平安创建。切实加强网格化管理,做到了零死角、无盲区;干部主动下沉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信访积案数明显下降;开展平安建设和“扫黑除恶”专项行动,组建了巡逻队伍,群众的安全感明显提升。持续加大对邪教和非法宗教的排查和打击力度,全乡社会和谐稳定。2018年我乡平安建设满意度位列全市第三。

四是筑牢安全防线。坚持以道路交通、消防、建筑施工、民爆危化、食品卫生、护林防火、防汛减灾防地质灾害等领域为重点,大力开展隐患排查、文明劝导、监督检查,从源头上防止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是农村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场镇饮用水源保护区,设置防护网2000余米,规范农村畜禽养殖。严格推行“河(湖)长制”,落实秸秆禁烧责任,农村生活垃圾实现定点存放、定时清运、群众环保意识得到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工作,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确保了校园安全,努力创办人民满意教育。

三是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文化为主题,在各村开展脱贫攻坚文艺巡回演出,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是卫生计生事业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贫困和特困人群全面实行了财政代缴,群众就医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面实施两孩和计生奖励扶助政策,改革完善了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促进了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五是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扎实开展“星级文明户”创建评选活动,突出抓好诚信教育,大力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六是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稳步推进;低保,清理出不符合低保享受对象450余人,将低保动态管理工作纳入制度化轨道,实现了应保尽保;严格落实困难群体的临时救助机制,年发放救助资金50余万元。

五、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一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实现常态化、制度化。通过领导干部上党课、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开展党性教育、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认真学习党的精神和党章党规,党员干部思想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宗旨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是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通过党员远程教育、“三会一课”等方式组织党员干部群众认真学习政策法规和专业技术知识,增强发展信心和致富能力;狠抓干部作风建设,切实整治“慵懒散浮拖”,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得到进一步改进。

三是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做到分工明确、任务落实,对群众反映的违规违纪现象,坚决查处,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2018年我乡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满意度位列全市第八。

上述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全乡党员干部的智慧和力量,凝聚了全乡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成绩属于过去,能否全面实现2019年的重点工作目标,乡村振兴能否真正破题,需要我们全乡上下齐心、共同努力。乡党委、政府2019年工作要点已经下发给各村(社区)、各单位、各部门,请大家认真抓好学习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大家交流以下几点意见。

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动员令。2018年9月4日,四川省乡村振兴大会第一次大会以电视电话会形式在成都召开。会议进一步传达学习、李克强总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议精神,对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动员部署。我们要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省委关于乡村振兴的要求上来,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走好金子乡村振兴之路。

一、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第一,要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定位。就是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稳安天下。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中,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么建设乡村,始终是一个历史性课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带领亿万农民求解放,紧紧地把广大农民团结在党的周围,为革命胜利提供了重要力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发展集体经济,努力改变农村贫困落后面貌,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改革率先在农村拉开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响了第一枪,由此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农业农村、城乡社会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就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的重要论断,到强调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告诫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到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从划定农村改革的方向和底线,到强调让广大农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等等,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并将其确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这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工作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准确把握“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把我们党对“三农”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境界,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被庄严写入党章,成为新时代全党共同意志、共同行动。我们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进一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

第二,要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蓝图。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乡村振兴是一次战略上的转型和升级,它比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包括经济、社会转型,还包括科技、教育和文化复兴,是一次农业的全面转型、农村的全面发展、农民的全面进步。要认识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有着比较扎实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高质量摘掉了部级贫困县的帽子,我乡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积累了有益经验。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还任重道远。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就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问题。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必须更加重视“三农”工作和乡村发展。以乡村全面振兴的要求统筹我乡工作,我们还面临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没有做优做强。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农业结构不优,优质农产品少,农产品加工业少,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强;传统农业的粗放生产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建设特色农业强乡还任重道远。二是贫困农民几乎全面脱贫但仍不富裕。尽管近年来我乡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都在以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但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而且农民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城乡二元结构还比较明显;农民务工环境趋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不足,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后劲不足。贫困人口持续稳定脱贫还有较大压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还很重。三是农村环境不断改善但仍然不美。农村基础设施的历史欠账仍然很多,公共服务水平仍然有待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反差比较大,农村垃圾、污水缺乏有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亟待改善。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下大力气解决,推动我乡“三农”工作平稳健康发展。

第三,要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目标。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是:一是坚持党管农村工作的原则。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二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把乡村振兴作为全市上下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三是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四是坚持乡村全面振兴的原则。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五是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原则。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补、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六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解决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七是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的特征,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梯次推进,久久为功。

第四,要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形势。就是随着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三农”工作、乡村振兴面临的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呈现许多新情况新特点。一是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农产品消费需求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再是满足吃饱饭,而是要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安全,造成部分农产品库存大幅增加而优质产品需求得不到满足,调优农业结构迫在眉睫。二是农业发展导向发生了变化,已由增产导向转变为提质导向。一方面,我国粮食连年增产,库存压力加大,同时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较低,形成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倒挂;另一方面,在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总体呈上涨趋势,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三是科技兴农着力点发生了变化,已由主要推动高产转变为带动农业革命性突破和产业格局重大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尤其是生物育种技术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催生智慧农业、智能装备等产业异军突起,正在深刻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流通和产业组织形式。四是城乡关系发生了变化,已由二元结构转变为加快融合发展。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和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条件逐步具备;同时,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阻碍城乡之间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五是农业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已由大量富余转变为总量过剩与结构性、区域性短缺并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既为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也带来农业生产者素质结构性下降,呈现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的趋势,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比较普遍。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三农”工作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形势需要,必须用新的思维和方式去谋划推动农业农村发展。

第五,要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道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主要包括七项内容:一是重塑城乡关系,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使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形成,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二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走共同富裕之路;三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走质量兴农之路;四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五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六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七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把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增强发展能力作为根本举措,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这“七条道路”,不仅引领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也为乡村振兴赋予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深厚内涵。只有把这些具体部署落到实处,才能激发振兴乡村的强大推动力。

第六,要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政策。就是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强化人才支撑,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农村振兴。开拓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振兴乡村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支持,更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机制保障、健全的制度保障。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制度,要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机遇,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和体制机制创新畅通瘀堵、破除壁垒、理顺关系、打通经络,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动力支撑和制度保障。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同时,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日益健全,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更加完善;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生活条件将加快改善,乡村振兴有比较好的物质条件。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信心、下定决心,牢牢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坚定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奋力书写新时代我乡“三农”工作新篇章。

二、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问题

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坚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我就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强调几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什么样的乡村才算振兴?乡村振兴的标志:一是在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上,乡村产业向多样化发展,乡村经济向多元化发展,乡村就业创业机会增多;二是乡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乡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三是乡村的功能价值日益凸显,吸引力显著增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缓解。

首先,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摆脱不了贫困,振兴就无从谈起。我乡是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乡镇,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坚决克服厌战情绪、畏难情绪、松懈情绪,一鼓作气、马不停蹄向前推进,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把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增强发展能力作为根本举措,持续在精准识别、精准扶持、精准退出上下功夫,以狠抓作风转变促脱贫攻坚,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确保贫困人口全部按照原定计划达到脱贫标准,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突出抓好产业扶贫,重点实施好特色产业带动,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变贫困村和贫困户面貌。

其次,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兴,百业兴。要把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放在突出位置,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让农村呈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三产深度融合的新景象。要优先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开展耕地质量保育,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坚决保障粮食安全。推广粮油作物优质新品种,建设优质水稻、专用马铃薯、专用玉米、套作大豆、酿酒用高粱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基地。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稳步提高耕地质量和抗旱防洪除涝能力。继续巩固好传统产业,实现生姜、川明参2000亩的种植目标继续管护好核桃产业,积极争取高接换种项目,实现芽接3000颗左右。继续管护好猕猴桃产业,特别是管护好麻石垭村猕猴桃脱贫奔康产业园,确保2019年全面投产见效。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加快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中小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工程,推动中小养殖农户融入现代生猪生产体系,加强非洲猪瘟疫病防控,稳定生猪生产。做优做强新型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实现“一村或多村一品”,达到产业多样化,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发展模式。种植朝天椒1200亩左右,充分发挥辣椒专业合作社作用,全程跟踪技术服务,产后保底收购,实现人均增收300元以上。管护好金子山村、立笔山村近400亩青花椒产业,并组建青花椒专业合作社。采取“企业+专合社+支部+能人大户+一般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新型金银花产业,全面管护好1500亩金银花,确保2020年初见成效,力争全乡种植金银花达3000亩以上,逐步完善业主大户园区内的产业便道、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启动金银花烘干房建设,力争尽快完工投入使用,打造川东北金银花之乡。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引导种养大户组建专业合作社或成立家庭农场,向上对接,积极协调项目、资金、用地等需求,通过财政奖补的方式鼓励其育大做强。实施品牌提升行动,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改进营销方式,鼓励支持专合社、家庭农场、业主大户创建电子商务平台。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强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要促进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林牧渔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将农业培育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业有文化说头、景观看头、休闲玩头,让农民有更多赚头。

其三,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宜居是乡村建设理念的升华,蕴含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乡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意味着农村不能再延续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的状况。要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就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注重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把农耕文明的精华和现代文明的精华有机结合起来,使传统村落、自然风貌、文化保护和生态宜居诸多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全面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实施生态走廊建设、面源污染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三大工程”,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开展硬化道路、改造民居、美化家园“三大行动”,加快农村供水、电气通讯、公共服务中心“三化建设”。特别要以“三清一改”为重点启动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扎实抓好清垃圾、清塘沟、清畜禽粪污,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引导农户美化家园与庭院经济、经济果林相结合,房前屋后建设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等“微田园”。开展农村“垃圾革命”。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分类,推进农村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完善“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站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基本实现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田残膜资源化利用,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2019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大力推进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工作,建立工作台账,逐步销号。开展农村“污水革命”。积极推广生态河塘、生态渠道、生态河道治理,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启动实施金子场污水处理站建设,确保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2019年河(库)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原则,大力推进农村居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开展农村“厕所革命”。落实《南充市“厕所革命”实施方案(2017-2020年)》,全面完成乡村公共厕所建设任务。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合理选择改厕模式,加快推进农村户用厕所建设改造,普及不同水平的卫生厕所。建立厕所粪污贮存、收集、运输、处理体系,推行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并资源化利用,推行粪肥还田。实施旧村改造与村容村貌提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进“农村土坯房改造行动”,持续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逐步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提升乡村环境管理水平。结合绿色村庄建设,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古树名木保护、湿地恢复等工作,搞好村口、路侧和滨水地带绿化,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河塘沟渠、道路两侧闲置土地见缝插绿。加强古村落、古民居、古树名木保护利用,加大乡村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力度,传承乡村建筑历史文化,积极引导合理保护利用。 

其四,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农耕文明是华夏历史文明的血脉,是乡风文明的根和魂。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持续开展“十二大提升行动”,稳步提升市民素质,以健康文明引领社会新风尚。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坚决摒弃好逸恶劳、“等靠要”思想,坚决破除迷信、抵制腐朽文化,坚决遏制婚丧高额礼金、乱办滥办酒席、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引导农民形成爱家园、爱农业、爱劳动、尊老爱幼、友爱互助、遵纪守法的乡风民俗。持续开展“送文化下乡”文化惠民活动,办好农家(社区)书屋,增加农村公益电影免费放映地点和场次,抓好乡综合文化广播站、村级文化广播室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先进文化统领农村阵地。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开展健康乡村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管理。开展乡村医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积极参与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全面落实二孩政策和计划生育“奖优免补”政策,大力推进人口优生优育。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对符合享受低保条件的农户实行“应保尽保”。建立健全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同步整合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养老机制,提升服务水平。持续增强社会救济,积极开展社会救助专项行动,完善儿童、妇女、老年人“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持续动态管理“星级文明户”,促进乡风文明明显提升。

其五,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层基础,是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有效治理,需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其中,自治为本、德治为基、法治为要,只有“三治并举”、有机结合,才能让自治运行更加高效、法治建设在村庄落地生根、道德建设真正融入村民日常生活,农村才会更加和谐、安定有序。要把加强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动农村和谐发展。要强化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全面构建以农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以村民自治、协同共治、厉行法治、民主监督“四大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农村治理体系。全面落实村“两委”联席会议、民主管村“五权”模式、“四议两公开”和村务监督等工作制度,推行党务、村务、监务、财务“四公开”和村级组织“小微权力清单”。开展“三分类三升级”活动,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鼓励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大力推行以“带班子强队伍、带群众强主体、带发展强产业、带真情强服务、带新风强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第一书记“五带五强”工作法,引导第一书记积极投身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主战场。要强化乡村治理能力提升。建立以规立德、以文养德、以评树德的基层德治建设体系,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族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开展德孝主题文化活动,培育一批新乡贤,推进乡村公益性公墓建设,营造崇德向善、诚信友爱、孝老爱亲、勤俭持家的良好社会风尚。要推进乡村平安建设,加快完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持续推进“扫黑除恶”行动,开展法治乡镇、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提升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谋划工作、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要巩固基层民主自治。健全完善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自治制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自治章程,提升基层自治组织自我管理与服务能力。

其六,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近年来,我乡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总体缩小,但农民增收基础还比较脆弱,农村民生短板还很突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顺应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民持续增收好势头;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处理好走出去、留下来和引回来的关系,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产业、环境留住人;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织密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全方位缩小城乡差距,让广大农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第二,怎样推动乡村振兴?一要规划先行。近年来,我乡农村建设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乡村居民住房条件极大改善,生活品质极大提升。农村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和居住环境发生了一系列改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规划先行,做好人与自然、资源与生态、发展与环境的融合,增强规划的可行性和长远性,让规划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为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打下基础。二要激活主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解决好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为了农民、依靠农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只有尊重农民的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广大农民振兴乡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才能真正达成。三要循序渐进。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乡村振兴按“三步走”战略部署,2050年全面建成,这一战略设计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视为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在推进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我们的城镇化进程还没有结束,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趋势并没有发生转变。要按照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和阶段划分,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避免一哄而上,要有战略定力,有历史耐心。

第三,靠什么来推动乡村振兴?一要落实党管农村的基本原则。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党管农村的原则不能放松、力度不能削弱,党领导“三农”工作的干部队伍要配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责任人,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二要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要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加强乡村振兴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干部,形成人才向农村一线倾斜流动的用人导向。三要培养“三农”人才队伍。要加快培育新型农民,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通过培训提高、发展培育,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要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巩固、壮大、提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农民培训力度,推进农民创业创新,确保农业“后继有人”。四要引导返乡农民工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等人才到农村创业。农民工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有着农村生长的背景,有着城市生活的经历,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回馈故里建设乡村。五要强化乡村振兴资金保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鼓励引导金融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大力吸引工商资本下乡。工商资本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他们中的大部分从农村走出来,天然的熟悉农业、亲近农民,是乡村振兴的资源和机遇。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也为他们返乡干事创业带来了机会。我们在设置好保护农民权益的防火墙的前提下,搭建好桥梁和舞台,优化投资环境,遵循市场规律,让更多的工商资本在乡村振兴中大有作为。六要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要落实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政策,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实施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持续深化农村承包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确保农民收益。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要处理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生产的关系,在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上坚持宜大则大、宜小则小。要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上的引领作用,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推进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适度扩大规模经营。要保护好小农户利益,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在进入规模经营、现代生产中更好分享成果。要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建设覆盖农业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衔接。

三、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保证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党中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要完善党委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要坚持党委把方向、出主意,政府做规划、抓落实,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压实党委、政府一把手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村党支部书记要下大力气抓好“三农”工作,当好乡村振兴的具体操盘手。

第二,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利用村“两委”班子换届的机会,选出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社会认可的村“两委”班子,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要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加大基层基础保障力度,确保基层党组织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制度理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党支部必须穿好“三条线”。一是穿好为民服务的工作导向线。乡村振兴决不能一拍脑袋就开始撸起袖子干,要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村里人最有发言权。村党支部必须多一些“群众视角”,积极深入基层第一线,通过与广大群众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清楚老百姓真正需求的,明白哪些是符合实际的思路。只有站在群众的角度上想问题、办事情,紧密联系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实际,与群众有更多的感同身受,才能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二是穿好积极主动的工作标准线。农村党支部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发扬“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主动作为精神,从老百姓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想在前面,主动作为。乡村振兴工作不能消极应对,更不能为了应付而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只有坚持积极主动、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实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是穿好接续奋斗的工作规划线。乡村振兴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不怕任重道远,我们不怕急难险重,但我们就怕不坚持,不坚持,再好的规划也只不过是抓不住的一把散沙。不坚持,再好的时机也是水中月、镜中花。农村党支部要发扬“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甘于做铺垫性的工作,甘于抓未成之事,久久为功、接续奋斗,用实在的行动奋力实现乡村振兴。

第5篇:乡村振兴的困境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人力资源;教育与培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就是紧跟新时展脚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乡村振兴战略计划的提出,给农村地区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乡村振兴人才资源是关键,乡村人才匮乏也逐渐成为影响农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农村地区在实施乡村战略规划过程中,需要以更多优秀的人才作为关键支撑,需要从科学化配置人力资源入手,在落实绿色兴农基本原则的同时,从物质文明建设以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角度入手,建设农村生态工程,实现治理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基础目标。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困局

(一)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思想观念滞后。我国农村的人口基数较大,劳动力资源相对来说也比较丰富,但由于受到文化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局限,使得农村出现人力资源开发不完善的问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固守传统的思想理念,整体素质有待提升。而思想保守是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产生影响的核心因素,大部分农业工作者都满于现状,不愿意学习更多新的技能与知识,思想观念不上进,教育模式存在滞后性特点。上述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还会导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无法发挥出来。(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式不合理。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实际情况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地方政府部门也存在对人力资源缺乏清晰认知的情况,无法提出合理化配套的解决方案,限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工作开展,没有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农村长期发展战略计划,缺乏明确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指导思想等。另外,在农村劳动力的发展阶段,没有从全局性的角度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工作,也存在人力资源开发评估结果缺乏准确性的情况。长久以来,在农村地区的发展阶段,虽然领导层逐渐意识到了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建设活动的重要性,但是还存在制度体系不健全的情况。政府部门没有发挥职能作用,党组织在人力资源的实际开发过程中,没有编制长期战略发展规划,对人力资源开发不主动,没有定期做好系统化培训工作,不利于合理化配置人力资源。而没有做好整体把控工作,会导致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当地实际情况相背离,甚至盲目地落实开发计划,影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效率。(三)缺乏健全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保障机制。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阶段,需要建立配套的人力资源开发保障体系。当前,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实行了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但是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无序性。而农村人力资源有限,就会导致资源无法有效地整合与利用,限制了地区的信息传递与人员流动。此外,主管行政机构没有开展合理化的农村资源开发与组织体系设计工作,导致政府主导人力资源开发效果不佳。在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农村人力资源保障机制,也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关键。当前,农村范围较广,人口数量较多,老龄化程度较高,使得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无法真正改善,县、乡、村三级养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有待完善。此外,有些领导层存在滥用手中权力的情况,会损害农民的利益,使得农民抵抗领导干部的响应,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较为紧张,影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而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属于长期的民生项目,政府部门的核心职责就是获得更多财政投资,使得各方积极融入到乡村振兴的战略计划规划过程中。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困局破解策略

(一)强化农业教育和培训,优化农村人力资源结构。首先,教育部门作为引导者,与各级教育机构、学校合作,做好农村人力资源综合素养的全面统筹规划工作,还能扎实地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做好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适当地增加农业知识、乡土文化等,宣传当地的特色。通过不断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做好农村后备人才的学历教育工作,渗透到高职教育范畴中,切实提升农民的学历层次,进而实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的互通以及衔接。其次,做好农民的培训教育工作,切实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专业技能水平。在编制农民培训长远发展规划的同时,做好经常化、制度化的培训工作,还要提升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在开展培训工作的过程中,发挥专业人才的优势,促进实用与实训互相融合,获得市场信息和相关政策等,避免出现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保障培训效果与质量。再次,对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处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做好在线培训工作,提供在线咨询服务。最后,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完善的农村人力资源体系,对培训开发对象进行准确的定位。在提升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的同时,培养出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紧缺的人才等,建立合理化的人力资源结构。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拔有明确务农指向、学习能力突出的农民,对其进行重点培养,使其成长为职业的高素质农民。在大学教育、高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覆盖农业、林业、园艺等多个专业,并且为农业产业发展引入更多技术型人才。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核心要求,引入与培养出更多创业就业、营销管理、信息技术人才等。通过进一步加快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步伐,构建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确保其顺利履行农村教育与传承,满足乡土文化发展、新时代农村建设的基础目标。(二)促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培育乡村振兴引路人。农村基层政权是国家政权的基础,也是落实农村战略发展方针政策的关键。鉴于农村村民委员会、党支部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管理与组织作用,关注村干部的培养,并且以培养农村原生干部为核心主体,支农干部作为补充,培养出更多懂农业、知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工作队伍。第一,配备综合素养较高的农村干部人才队伍,尤其是要保证村委会主任、村支书的选拔、任用的公平性、公开性,遵循相应的程序与基本原则,选拔出更多对党绝对忠诚、有责任心的人才,并使其能带领村民致富、为乡村振兴做出自身的一份贡献,委以重任,在履行工作职责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第二,关注农村后备干部的培养,建设后备干部人才库,还需要以创新创业、经济发展优秀人才为依托,将其培养成为农村就业致富、生产、科技专业人才,还可以以返乡中高级人才、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等作为后备干部的关键选拔对象。采用重点培养的方式,吸收更多人才加入党组织,提升其党性修养,还能承担农民致富的责任担当,提升其带领群众实现乡村振兴的工作能力,充实到领导班子中。第三,促进大学生支教,实现科技兴农的基础目标,并且由相关部门与单位带领实现精准脱贫,充实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与此同时,还需要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薪资待遇、福利待遇水平等,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开辟广阔的晋升渠道。第四,农村从上至下的行政任务、建设任务有很多,各项事务也具有复杂性的特点,村干部也存在职责分工不清晰的情况,存在考核监督缺位的情况,薪资待遇缺乏相应的保障,而村干部不作为、难作为也逐渐成为基层治理面临的难题。因此,要想做好村干部的管理工作,就需要适当的提升薪资待遇,激励干部开展各项工作。在经济条件优渥、建设条件良好的农村,可以推进村干部职业化发展,并且给予其良好的乡镇公务员待遇,使其了解基本职责分工,做好绩效考核工作,做出薪资福利的规定。通过落实考勤制、坐班制,开展规范化的村务管理工作,激励村干部积极作为,做好现代化的村级治理工作。(三)实现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体系。乡村振兴的基础就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并且解决农村人力资源面临的困境,最关键的就是要搞活经济。在促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同时,做好农村土地征收的工作,还需要对宅基地制度改革有一定的了解,使得土地能为农民带来更高的收益。另外,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做好农业加工业、农业服务业,在加工与转化农业资源的阶段,注意对农村新产业业态进行培育,并将重心放在促进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方面,促进电子商务、信息流、物流的可持续发展,适当的增加农业比重。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农村市场体系,并且将市场机制在农村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挥出来,并促进农村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疏通与拓宽土地、资金、信息流通渠道,合理地利用农村资源,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优化的目标,创造较高的经济收益。在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的基础上,设立产权评估登记机构,为农村产权抵押创设良好的环境。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体系。(四)完善财税政策和金融服务,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第一,要给予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充足的财政资金支持,并编制完善的实施方案,对时间进行把控,使得财政资金能得到合理利用,发挥实际影响效用。具体来说,对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小农户、返乡农民工等给予多方面的支持,鼓励其参与到生产经营活动开发、创业、就业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向重点项目倾斜,同时拓宽农村产业发展范围,落实“双创”的财政政策,将财政杠杆的实际作用发挥到最大化,通过稳岗补贴、培训补贴、福利津贴等方式,使得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到农村发展中。第二,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税收基本政策,真正实现减税的核心目标。通过进一步优化与完善农村产业税收扶持体系,确保农业合作组织的合理性,建设家庭农场、种养加工销售一体化企业,促进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的紧密融合,了解最新的税收政策,定期减免所得税。在建设分配调节税收体系的同时,针对农户购入的农业种子、化肥、机械等,需要整合生产资料,以发票作为基础依据,实行增值税退税,以此减轻农民间接税收负担。针对于农民工返乡再就业,也需要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第三,落实金融供给侧改革,切实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水平。在构建全方位乡村振兴发展格局的同时,将金融机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促进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且落实完善的农村信用征集、评价体系。在探究完善小农户无抵押、无担保小额信用贷款政策支持的同时,激励农商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提供创业资金,充分发挥出中小金融机构的实际作用,还需要将返乡创业农民工归纳到我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范围中。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基金的方式,真正降低金融机构、融资企业的风险,实现金融机构与企业共赢发展目标。第四,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保障机制,从关注物化成本逐渐转变为全成本管控,落实第三方灾害评估机制、政府监督理赔机制,使得农户可以及时获取到资金赔付,解决其生产经营事业失败的后顾之忧。在建设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多方风险分担机制的基础上,切实提高农村企业以及农业从业者的融资可得性。

主要参考文献:

[1]申小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策略探究[J].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8(03).

[2]谷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陕西省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J].乡村科技,2020(02).

[3]陈艺丹,曹爱萍.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困境及路径选择[J].江西农业,2019(24).

[4]任静.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困境及其解决对策[J].乡村科技,2019(23).

[5]师连枝.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困局与对策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19.38(03).

第6篇:乡村振兴的困境及对策范文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时代意义

(一)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方位的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总体战略的关键一环,是乡村振兴之魂,起着精神保障和价值引领的作用。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地促进乡风文明,优化乡村文化生态,消解农民的精神贫困。在精准扶贫的政策推动下,即便广大贫困农村地区实现了经济上的脱贫,但精神上的贫困只能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切入点来消解。另一方面,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优化乡村单一的产业结构,利用乡村特色农耕文化、非遗文化传承等优秀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改变乡村传统以养殖、种植经济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模式,注重发展文旅融合的第三产业,通过“互联网+文化+产业”模式,能够将广大乡村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二)乡村文化建设为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引领

城乡二元结构的客观存在,导致了强势城市文化与弱势乡村文化的“文化势差”,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与城市文化的差距越来越大。乡村文化建设能够促进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未来趋势中留存文脉,得以传承和弘扬。首先,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聚集多元的文化参与主体,留住新鲜血液,让更多青年人才投入到乡村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认识到乡村文化的优势,在乡村物质和文化建设中,培育文化自信。其次,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能够实现文化软实力向物质硬实力转变。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文化阵地,兴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发展文化产业,从而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经济基础,能够实现文化惠民,实际的激发村民文化自觉,由文化自觉达成文化自信。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主体困境: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队伍缺失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下,大多数村民涌入城市谋求发展,这直接导致了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缺失。一方面,乡村社会空心化严重。生长于农村的青壮年群体选择进城务工,逐渐向城市迁移,为村庄考量的公共意识有所下降。此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人才不愿意回农村,倾向于留在城市生活、学习,加剧了乡村社会空巢化、空心化的趋势。乡村留守的妇幼、老弱群体因为受自身的教育程度、年龄、能力、价值观念等影响,难以担当乡村文化振兴的大任,这造成了乡村文化自我建设的主体缺失。另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缺口较大。难以逆转的人口外流趋势不仅造成了人口结构的空心化,更造成了乡村精神文化的空心化,随之大量人才资源流向城市,导致乡村地区人才供应短缺,传统乡村文化、非遗传承队伍后继乏人,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断层的困境。

(二)载体困境:乡村文化建设的承载资源退化

乡村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需要通过各种文化载体来具象化。乡村文化建设的载体普遍存在利用率低、建设失衡、缺乏乡土特色等问题。首先,在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层面,乡村建设重经济、轻文化的价值取向,极大的忽视了乡村地区农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乡村文化活动场所也存在着场所设施陈旧、管理缺失和利用率低等问题,许多公共文化设施成为摆设。另外,村民们对承载乡村传统文化的文物古迹保护意识淡薄,而且对民间技艺的传承重视程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乡村文化的物质承载资源。其次,在乡村文化建设的意识载体层面,表现在村民对文化建设重视不足,重经济而轻文化,乡村文化发展欠缺活力,且由于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构成的冲击,物质上的差距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上的认同,村民普遍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价值困境:传统乡村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念弱化

城市文化、市场经济趋利的价值导向、经济理性对乡村社会的强势介入,导致乡村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念在交流碰撞中处于弱势地位。首先,随着大众媒体在乡村社会的普及,外来文化和城市文化给乡村传统价值观念带来一定冲击,造成村民普遍出现价值困惑和信仰迷失。一是价值观念泛化,传统优秀美德、乡规民约受到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一些地方普遍出现诚信缺失、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现象。二是价值取向功利化,受到市场经济趋利导向的影响,村民出现片面追求物质功利主义思想和工具化价值思想,对原有的乡村文化价值观念产生怀疑,理想信念模糊和信仰迷失。其次,村民缺乏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教育引导学生以“走出农村”为学习目标,学校教育日常给学生灌输的城市价值取向,造成乡村学生对城市生活更加向往而对乡村文化更加漠视的价值逆差。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一)主体培育: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多元主体的参与

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是“人”,加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参与,鼓励农民、乡贤、它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之中,凝聚不同主体的作用,搭建多元主体参与文化建设的格局,形成乡村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首先,基层政府和机关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扶持,完善相关政策,发展文化产业与乡村支柱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在乡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农民返乡就业。此外,要完善用人机制,借助“选调生“、”三支一扶“等国家政策吸引人才回流,补充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缺口。其次,发挥乡贤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乡贤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精英力量,是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故土的有效载体,能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应发挥乡贤的强大号召力和凝聚力带领村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力。最后,鼓励其它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社会各界都应该支持乡村公共文化的建设,建立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结对帮扶机制,加强城乡互动,形成以城带乡、以强扶弱的局面。鼓励高校、企业、社会参与到乡村建设之中,引进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智力、文化资源,对接学生课外社会实践、科研等活动,将先进文化观念、教育理念引入乡村之中,促进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守正创新:坚持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并举

我国乡村社会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创造了发达的农耕文明,蕴含着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加强对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对于承载乡村记忆的物质文化遗产,基层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重视摸底和普查工作,将承载传统文化的农业遗迹和文物古迹纳入保护名单,划好历史文化保护红线,对于民间零散的的多种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梳理,制定科学化的保护措施。对于承载着着核心技艺和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抓好传承人的培养,同时积极探索其经济价值,以达到村民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双重满足。其次,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实现乡村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结合当地特色,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打造文化品牌,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人文底蕴浓厚的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此外,要盘活农村文化资源,发展文旅融合的新型文化产业,将艺术设计、资金、技术融入文化产业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之中,实现文化产品的“生产及消费”,以达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良性互动。

第7篇:乡村振兴的困境及对策范文

 

“十三五”时期,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粮食年产量连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多。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村即将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实践证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驰而不息重农强农的战略决策完全正确,党的“三农”政策得到亿万农民衷心拥护。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迫切需要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迫切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党中央认为,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2021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产量达到1.3万亿斤以上,生猪产业平稳发展,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启动实施,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平稳过渡,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改革重点任务深入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

 

二、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设立衔接过渡期。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并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节奏、力度和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抓紧出台各项政策完善优化的具体实施办法,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以大中型集中安置区为重点,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持续加大就业和产业扶持力度,继续完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

 

(五)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实施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深化拓展消费帮扶。持续做好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统筹用好公益岗位,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就业援助。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吸纳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在脱贫地区重点建设一批区域性和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加大对脱贫县乡村振兴支持力度。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确定一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集中支持。支持各地自主选择部分脱贫县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实行分层分类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坚持开发式帮扶,帮助其提高内生发展能力,发展产业、参与就业,依靠双手勤劳致富。对脱贫人口中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

 

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七)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粮、棉、油、糖、肉等供给安全。“十四五”时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稳定种粮农民补贴,让种粮有合理收益。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鼓励发展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饲料,稳定大豆生产,多措并举发展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健全产粮大县支持政策体系。扩大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支持有条件的省份降低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保费县级补贴比例。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保护生猪基础产能,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积极发展牛羊产业,继续实施奶业振兴行动,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推进渔港建设和管理改革。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发展。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支持企业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保持打击重点农产品走私高压态势。加强口岸检疫和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减少生产、流通、加工、存储、消费环节粮食损耗浪费。

 

(八)打好种业翻身仗。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加快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加强国家作物、畜禽和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对育种基础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深入实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实施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建设南繁硅谷,加强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研究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政策,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九)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科学划定各类空间管控边界,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明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不同的管制目标和管制强度,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健全管护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中央和地方共同加大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2021年建设1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增加的耕地作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指标在省域内调剂,所得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和改进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严格新增耕地核实认定和监管。健全耕地数量和质量监测监管机制,加强耕地保护督察和执法监督,开展“十三五”时期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

 

(十)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到2025年全部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完善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深化体制改革,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平台。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支持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造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提高农机装备自主研制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加大购置补贴力度,开展农机作业补贴。强化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提升防控能力。

 

(十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把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围绕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水平,建立指标体系,加强资源整合、政策集成,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创建,到2025年创建500个左右示范区,形成梯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格局。创建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组织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稳步推进反映全产业链价值的农业及相关产业统计核算。

 

(十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加强可降解农膜研发推广。在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建设一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县。支持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试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推进以长江为重点的渔政执法能力建设,确保十年禁渔令有效落实,做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地下水保护与超采治理。实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强化河湖长制。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完善政策、有序推进。实行林长制。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全面推进草原禁牧轮牧休牧,加强草原鼠害防治,稳步恢复草原生态环境。

 

(十三)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把农业规模经营户培育成有活力的家庭农场。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加大对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扶持力度。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投入品、技术、装备导入小农户。支持市场主体建设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培育高素质农民,组织参加技能评价、学历教育,设立专门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吸引城市各方面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参与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建设。

 

四、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十四)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2021年基本完成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明确村庄布局分类。积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对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尽快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对暂时没有编制规划的村庄,严格按照县乡两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确定的用途管制和建设管理要求进行建设。编制村庄规划要立足现有基础,保留乡村特色风貌,不搞大拆大建。按照规划有序开展各项建设,严肃查处违规乱建行为。健全农房建设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监管体制,3年内完成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完善建设标准和规范,提高农房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加大农村地区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力度。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要因地制宜、稳扎稳打,不刮风搞运动。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十五)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着力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有序实施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继续通过中央车购税补助地方资金、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债券等渠道,按规定支持农村道路发展。继续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全面实施路长制。开展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创建工作。加强农村道路桥梁安全隐患排查,落实管养主体责任。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加强中小型水库等稳定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保护,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工程标准化改造,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完善农村水价水费形成机制和工程长效运营机制。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全面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推进燃气下乡,支持建设安全可靠的乡村储气罐站和微管网供气系统。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加强煤炭清洁化利用。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农村及偏远地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农业农村遥感卫星等天基设施。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加强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加强村级客运站点、文化体育、公共照明等服务设施建设。

 

(十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研发干旱、寒冷地区卫生厕所适用技术和产品,加强中西部地区农村户用厕所改造。统筹农村改厕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利用,建设一批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健全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管护机制。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城乡环卫一体化第三方治理。深入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

 

(十七)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继续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县城和中心镇新建改扩建一批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完善农村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开展耕读教育。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网络教育。加大涉农高校、涉农职业院校、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健康管理水平,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采取派驻、巡诊等方式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水平。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选建一批中心卫生院。加强县级医院建设,持续提升县级疾控机构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强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实行医保总额预算管理。加强妇幼、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乡村延伸。深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合理提高政府补助标准和个人缴费标准,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推进城乡低保制度统筹发展,逐步提高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质量。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动村级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推进农村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十八)全面促进农村消费。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促进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加快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推进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完善农村生活性服务业支持政策,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网点,推动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满足农村居民消费升级需要,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

 

(十九)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壮大县域经济,承接适宜产业转移,培育支柱产业。加快小城镇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挥小城镇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有条件的地区按照小城市标准建设县城。积极推进扩权强镇,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镇。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推动在县域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增加适应进城农民刚性需求的住房供给。鼓励地方建设返乡入乡创业园和孵化实训基地。

 

(二十)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制定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考核办法,确保按规定提高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用于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和乡村建设行动,制定出台操作指引,做好高质量项目储备工作。发挥财政投入引领作用,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坚持为农服务宗旨,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实施最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的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明确地方政府监管和风险处置责任,稳妥规范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保持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县域农村金融机构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做好监督管理、风险化解、深化改革工作。完善涉农金融机构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强化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支持市县构建域内共享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保单质押贷款、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抵押贷款业务。鼓励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增加首贷、信用贷。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加强对农业信贷担保放大倍数的量化考核,提高农业信贷担保规模。将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做法逐步扩大到全国。健全农业再保险制度。发挥“保险+期货”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二十一)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充分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不动摇,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有序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根据乡村休闲观光等产业分散布局的实际需要,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方式。加强宅基地管理,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规范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日常登记颁证工作。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完善审批实施程序、节余指标调剂及收益分配机制。2021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研究制定依法自愿有偿转让的具体办法。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提供综合性交易服务。加快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继续深化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五、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二十二)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将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组织推动、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协作帮扶、考核督导等工作机制,根据实际需要运用到推进乡村振兴,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省、市、县级党委要定期研究乡村振兴工作。县委书记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建立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省、市、县级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都要确定联系点。开展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轮训。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领导,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人才服务乡村激励约束。加快建设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选派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对在艰苦地区、关键岗位工作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重用。

 

(二十三)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成员单位出台重要涉农政策要征求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意见并进行备案。各地要围绕“五大振兴”目标任务,设立由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领导的专项小组或工作专班,建立落实台账,压实工作责任。强化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促检查等职能,每年分解“三农”工作重点任务,落实到各责任部门,定期调度工作进展。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

 

(二十四)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持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有序开展乡镇、村集中换届,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与换届同步选优配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加强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协作、有效衔接。坚决惩治侵害农民利益的腐败行为。坚持和完善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加大在优秀农村青年中发展党员力度,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激励关怀,提高工资补助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和村务公开“阳光工程”。开展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加强乡村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推动就地化解矛盾纠纷。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地区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加强县乡村应急管理和消防安全体系建设,做好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等重大事件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

 

(二十五)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在乡村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广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加大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治理,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的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

 

(二十六)健全乡村振兴考核落实机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每年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对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开展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加强考核结果应用,注重提拔使用乡村振兴实绩突出的市县党政领导干部。对考核排名落后、履职不力的市县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建立常态化约谈机制。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强化乡村振兴督查,创新完善督查方式,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政策举措落实落地。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将减轻村级组织不合理负担纳入中央基层减负督查重点内容。坚持实事求是、依法行政,把握好农村各项工作的时度效。加强乡村振兴宣传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第8篇:乡村振兴的困境及对策范文

今年以来,我委认真贯彻落实区委、政府乡村振兴工作各项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编制完成《甘州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对全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总体设计和阶段谋划;坚持项目带动战略,紧紧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结合部棚户区改造、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等乡村振兴工作重点,实施前进牧业万头肉牛养殖小区、天倚生物2万吨小麦淀粉、高标准农田、平山湖乡喀尔喀小镇等乡村振兴项目71项,完成投资22亿元;紧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认真研究投资政策,申报争取乡村振兴类项目30项,资金1.35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签约东盛融通肉牛养殖、贯党珍稀菇业恒温保鲜库、农业清洁生产示范等项目34项,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受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环保政策趋紧、市场不景气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尤其是生产经营性投资呈断崖式下降;二是近年来国家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逐年减少,受支持项目的条件提高,给争取资金带来一定困难;三是招商引资工作针对性、实效性还需进一步加强。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保证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

一、抓项目建设,夯实乡村振兴基础。认真落实乡村振兴规划,发挥好我委综合协调职能,整合部门项目资金,紧紧围绕“一圈七带”示范工程,科学谋划布局项目。坚持示范带动,配合建设局及沿线乡镇加快国道227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示范带和张肃公路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带建设,抓好出城口改造、沿线绿化带建设、明永万亩戈壁农业示范园、新墩双塔民宿客栈等项目。尤其是我委牵头实施的2018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坚决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重点向国道227线和张肃公路沿线村社倾斜,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二、抓资金争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紧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和省市十大绿色产业培育发展机遇,加强政策集成研究,围绕国家省市投资领域和重点,科学谋划储备项目,强化汇报衔接沟通,提高捕捉、筛选项目信息的能力。特色小镇方面重点争取碱滩屋兰古镇、平山湖喀尔喀小镇、甘浚镇祁连温泉小镇3个特色小镇项目;十大产业培育方面重点争取循环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等项目;对已经上报省发改委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期、棚户区改造、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高标准农田、黑河甘州段河道治理等64个项目,盯死看牢,力争更多的项目得到国家和省市资金支持。

第9篇:乡村振兴的困境及对策范文

一、XX村委会基本情况

XX村委会位于XX镇东北部,距镇政府大约1公里,农业人口418户2056人,9个村民小组,56名党员,1537亩耕地,人均0.75亩耕地,4243亩林地,人均2.08亩林地。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4户109人,低保人口30户81人,特困供养人口18户18人。2020年年底贫困人口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4359元,较2019年提高2333.7元,约为省定贫困标准线(4000元)3.5倍。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严守纪律,坚持专心驻村

XX乡村振兴工作队在驻村期间严格遵守《**省乡村振兴工作队选派管理办法》以及县有关规定,自觉服从镇党委、政府的工作安排,坚持吃住在村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全力按时、按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驻村期间,工作队坚持务实工作作风,针对XX村委会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认真调研,并广泛听取当地干部群众意见并进行认真的梳理、归纳,认真撰写《XX村乡村振兴工作队2020年度工作计划》等文件,为进一步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和更好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做了充分准备。

(二)抓基层组织建设,实现班子队伍好

1.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工作队积极指导村党支部建立健全党支部职责、党员议事等各项管理机制,大力推进党支部工作规范化,并组织村党支部定期正常开展“三会一课”活动,不断提高党员的理论知识水平,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2.配合做好村级组织班子的配齐配强工作。认真配合协助乡镇党委做好村级组织班子的配齐配强工作,同时根据村级党组织换届工作需要,配合村委会着重从返乡创业青年、党员带富能人等优秀人才群体中选出优秀村级后备干部,着力打造一支业务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基层党员队伍,切实为群众服好务,提高群众满意度。3.积极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争取配合县委组织部专项资金对村委会办公楼进行修缮升级,并向帮扶单位县XX申请经费1.5万元对村委会宣传墙等进行了更新,着力推动村级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堡垒。

(三)坚决疫情防控阻击战,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1.把疫情防控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扛起责任担当。今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工作队严格按照省“一级响应”要求,立即中断春节假期,全员返回工作岗位。第一时间召开疫情防控工作部署会并成立疫情防控工作小组,全体人员明确分工,广泛动员、迅速行动,全力以赴开展重点人员排查管理、防疫宣传、设卡值守、环境消毒等各项工作;2.使党旗飘扬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面对防控人手不足的问题,工作队号召村内10余名基层党员成立先锋防疫队,在疫情防控中亮身份、当先锋、做表率,该做法还得到了人民日报传媒**、中国农网、《XX新闻》《XX党建》等新闻媒体及公众号的宣传报道;3.对村内重点人员开展地毯式排查。为落实重点人员排查工作要求,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联合镇驻点干部、村党支部广大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排查重点人员,做登记、量体温、讲政策,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心留给群众。通过加班加点地毯式排查,完成辖区416户2056人的走访任务,摸排2000余人次,做到对防控重点对象全知道、能找到,出现异常情况能够及时报告,为精准防控提供基础支撑。4.落实常态化防控要求。工作队认真落实新形势下内防反弹、外防输入各项举措,认真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对镇卫生院反馈本辖区发热人员进行为期14天的健康跟踪,经加大排查是否存在从疫情重点地区返乡的人员。此外,坚持利用村级公示栏、标语、广播、微信等形式,广泛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积极向群众宣传正确的疫情防控知识。

(四)抓精准脱贫攻坚,实现小康社会好

工作队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和XX镇党委各项指示部署,将脱贫攻坚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背水一战”的干劲和“严实”的工作作风,严格落实每周例会工作制度,及时传达省、县以及镇有关脱贫攻坚的工作指示,联合帮扶责任人、镇驻点干部、村两委干部提高政治站位,坚定“四个意识”,“拧紧发条”,明确任务分工,树立一盘棋思想,全力以赴抓实抓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1.完成减贫目标任务。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109人已于2019全部实现脱贫退出,提前一年完成减贫任务,2020年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质量。2.“三保障一安全”保障到位。2020年全村共有建档立卡在校生30人,无失学辍学情况,均已按时发放教育补助,做到不漏发一人,不错发一人;实现2020年度基本医疗全覆盖,贫困人口报销比例全达标;对全村24户建档立卡户住房等级进行鉴定,鉴定结果为A级18户,鉴定结果为B级6户,无C、D级危房。今年4类人员危房改造1户,已竣工入住,目前未发现存在质量问题;我村所有农户日常用水除岭门村为水塔供水外,其他自然村均是集中供水,并定期进行清洗消毒,水质检测合格。3.认真开展贫困劳动力务工专项行动。组织帮扶责任人配合就业部门采取点对点,一对一帮扶,介绍工作岗位,组织开展专场招聘会。截至目前,全村建档立卡劳动力60人,已务工47人,较2019年增加2人,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此外,组织帮扶责任人对外出务工人员奖补发放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全面落实就业奖补政策和疫情期间贫困户额外务工补助,实现外出务工人员应补应补。4.开展“消费扶贫春风大行动”。针对贫困户王秀娃户存在蜂蜜滞销问题,积极组织挂点单位县XX干部职工开展爱心认购活动,并帮助其参加消费扶贫集市进行销售,累计帮助其销售蜂蜜28斤,增加收入4200元。此外,积极参加县镇消费扶贫春风大行动,以实际行动助力贫困群众增收。5.落实产业帮扶。以资金入股方式参与产业化组织化,采取“合作社+贫困户”或“公司+贫困户”的发展模式,2020年投入94400元,贫困户24户109人入股XX乐香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每年实现分红8%。此外,严格按照二次分红评分标准,依据贫困户实际情况实行差异化分红,强化勤劳致富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意识。6.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各类问题整改“清零”行动。认真梳理2016-2020年以来反馈的脱贫攻坚存在问题进行整改,结合实际制定村级整改台账,按照时间节点完成整改,并收集佐证材料归档;7.全力做好脱贫攻坚迎检工作。工作队认真对标文件要求,按照脱贫攻坚“大比武”六比内容及评分标准,加班加点逐项收集相关材料及工作台账,共计完成23项指标34个盒子的档案资料收集工作,并不断做好查漏补缺工作,紧扣标准一项项落实到位。8.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积极开展省级、县级脱贫光荣户评比、“夜校+有奖问答”“脱贫靠奋斗、致富感党恩”等活动,帮助贫困户掌握脱贫攻坚应知应会政策内容,激励贫困户主动甩掉“等、靠、要”思想,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贫困群众脱贫信心,今年我村共评出1名省级脱贫光荣户、1名县级脱贫光荣户。

(五)抓“三清两改一建”,实现人居环境好

(一)1.认真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工作队联合村党支部成立了人居环境整治先锋队,结合每周六扶贫日活动按时组织党员干部以及贫困群众开展“四爱”卫生健康大行动,并制定“四爱”卫生整治计划表,持续组织开展辖区环境卫生整治,确保全覆盖不留死角,努力营造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该行动还得到了**日报的宣传报道,进一步营造了“全民动员、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今年累计开展人居环境整治950人次,清理转运垃圾300余吨。2.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按照上级要求,明确任务到人,全力推进辖区渗漏户和无厠户改造进度。截至目前,全村共有渗漏户18户,底线任务数15户,已竣工16户,竣工率107%,共有无厠户16户,底线任务数6户,已开工6户,竣工6户,竣工率100%。3.开展农村污水治理。按照《**省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工作方案》,对辖区5个自然村黑臭水体以及416户农户污水排放情况开展全面排查,并对排查出1个黑臭水塘进行有效治理。

(六)抓乡村特色项目,实现产业发展好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工作队调研中发现XX村委会一处撤销的教学点校舍情况良好,结合实际撰写《一封来自XX镇XX村委会石坑小学的信》通讯稿面向社会寻求合作方,并利用微信等网络渠道进行传播,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前,已对接XX渔业有限公司正式进驻XX村委会,采用“公司+村委+农户”的方式发展养殖蚂蚱产业。当前,村委会已配合公司方完成项目前期装修、征地平整、搭棚等工作,积极推动项目早落地、早竣工、早见效。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强化自身,提高服务群众能力。以学习促进落实为目的,深化对各项政策知识的熟悉程度,不断整改、加强学习,切实提高乡村振兴工作队执行政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