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物管理专业范文

文物管理专业精选(九篇)

文物管理专业

第1篇:文物管理专业范文

(一)重视专业实践知识是物业企业和学生的共识通过对物业管理专业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可以看出,学生们普遍看重专业实践性知识,除此之外,还看重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以及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因此,对高职院校来说,培养德才兼备的的实用性人才是其办学关键和重中之重,而这实际上也是企业对现行人才的要求。而学生的想法和企业的需求是不谋而合的,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有针对性地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二)学生对具备高素质综合能力的要求认知在能力提升方面,学生希望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思维及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校企联合教学方面有所侧重,加强实践性教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给学生提供上岗实践锻炼以及与企业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及课外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校内实习实训设施应满足“2+1”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知识学习方面,2+1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的物业管理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都比较扎实,特别是将企业的需求以及考证课都纳入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觉得专业实践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这就对校企合作中的具体人才培养和顶岗实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今后工作帮助比较大的除了所学的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之外,学生更为看重实景的现场教学以及实践性教学,所以当前建立校内物业管理实训室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没有先进的教学管理设施设备的支持,也无法进行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革。校内实训室的建立将会对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起到极大的帮助和推动作用。

(四)搭建考证平台,提供就业保障在毕业生证书要求方面,学生都希望多证在手,这样就多一份就业的竞争力。绝大多数学生希望能够拿到物业管理人员从业资格证书,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应当拿到物业企业部门经理从业资格证书。我校已在此方面与西安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培训中心共建了“陕西警官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报名点”,搭建考证平台,为学生提供报名考试以及考前培训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证书获取率。物业管理专业在校学习时间安排符合2+1模式的要求,也符合学生的需求。两年的时间在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专业核心知识,一年的时间到企业顶岗、轮岗实习,这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也符合学生的专业认知规律。在物业管理员从业资格证书考试时间安排方面,学生的三门考证课已经学完,安排在第三学期也比较适宜。这样在顶岗实习前学生就能拿到物业管理从业资格证书,在第四学期或者顶岗实习期间,可以考取物业部门经理从业资格证书。

二、结语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我们基本上掌握了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了解到当前学生的求职就业心态。为推动和改善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我们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一)校企双方精诚合作、互利共赢基于相互信任的基础至上,积极推进校企联合办学,多参加实践性活动,通过到物业公司进行参观、调研、现场教学、交流,边学习边进行实训,适当地在教学中让学生去企业实地操作以加强其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的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实训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锻炼,不断提升自己,从而让学生学以致用,实现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协调发展。

(二)搭建平台,信息共享高职院校要积极与物业管理企业实现信息与资源共享,及时了解物业管理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加强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做好就业人才信息平台工作。坚持以学生的从业工作能力为主线,通过顶岗实习或者轮岗制度提供合理的岗位,了解各部门工作方式和方法,做好桥梁和中介的纽带作用。

(三)提供机会,多方位接触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在校学习期间有兼职或者短期实习的机会,高职院校应当通过校企合作创造和提供这样的条件和机会,利用校园网或校内传统宣传方式给予学生周末兼职或者寒暑假工作的机会,这样的短期锻炼使得学生能与企业近距离接触,能够更好的学以致用。

第2篇:文物管理专业范文

2013年10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列入了由国务院审批的重大专项规划系列,该文件明确了3个发展定位:一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二是职业院校的使命定位;三是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在职业院校的使命定位中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社会管理创新、劳动者技术技能发展,让每个人都成为有用之才、共享人生出彩机会,创造更大的人才红利。以此为契机,各高职院校学习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同时结合我国国情、物流行业、企业特点,自身教学资源和办学条件不同,制定并实施了灵活多样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是总的来说都是围绕着“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来展开的,没有以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及其未来3~5年的社会需求为参考点,无法更好的为区域物流产业集群服务,也无法更好的满足社会的潜在需求。

二、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多样化

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职业岗位体系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动态的系统,这要求物流人才不仅要具备首任岗位的专业技能,也要具备发展岗位的专业知识;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也经常更换职业岗位,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的基本操作技能要求,而且还要关注其日后的择业需求;不仅应使学生获得当前就业必备的基础知识技能,而且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另外,企业引进物流人才更加理性,对综合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不仅对其引进的物流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要求,而且对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团队意识及沟通技能都提出了要求。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着其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市场的特性,基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主要服务区域的经济特色及其发展趋势,结合生产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明确定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河北省的职业院校为例,“立足河北,面向京津冀”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目标,物流管理专业方向的设置应紧密结合京、津、冀环渤海地区的物流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专业符合需求,技能适用岗位”的同时,结合学院的办学资源突出“一专多能”,并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采用不同形式,对区域经济、行业特色和专业人才需求等进行调研,分析物流人才层次的差异性及物流职业岗位群需要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为中心进行专业方向调整及教学内容设计。同时,定期分析岗位和职业能力的变化和新要求,从实际的行业需求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中重新定位专业的发展,遵循学习规律、遵循人的职业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围绕职业能力调整课程体系,确保毕业生满足市场需求。根据物流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要求,在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突出职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按认知与体验、岗位实训与技能考证、综合模拟实训与顶岗实习三个层次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三)构建需求导向的专业教学团队及教学方法针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调整等改革,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行优化调整,要求教师既要具有理论教学的能力,还要具有实践教学的能力。坚持“内培外引、培引结合”的原则,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制定专任教师培养规划,加大专业教师实践锻炼和动态管理的力度,完善双师教师素质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建设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特点,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四)构建需求导向的管理和评估制度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质量保证体系,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方位监控。完善教学督导机制,改革各教学环节教学质量评价、考核制度,健全教学信息的收集、调控、反馈制度。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完善各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考核标准和工作规范,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质量考核评价标准。定期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及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体验,对教学工作质量进行全面监控,确保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第3篇:文物管理专业范文

企业文化由美国泰伦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在《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提出,他们认为,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共同遵守,但往往是自然约定俗成的而非书面的行为规范;并有各种各样用来宣传、强化这些价值观念的仪式和习俗。[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在自身发展和生产实践中积淀形成的全体员工认可并自觉遵守的共同价值观、共同信仰、共同意识,它是企业软的实力,具有凝聚功能、约束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协调功能、维系功能、教化功能、优化功能。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在提高学生技能、促进学生就业的同时,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能力强的高素质劳动者。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高职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能力,成为了高职院校促进自身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关键。[2]高职教育只有质量提高了,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高职教育应该开放办学,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渠道,以应对高职院校面临招生与学生就业的双重压力。因此,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融入企业文化是强化高职教育职业性的内在需求。职业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这就需要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学生技能培训,使学生掌握企业相应岗位的操作规范等技能知识;引导学生解决职业困惑,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而忽视了职业素养的培养,将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全面适应企业需求。企业文化蕴含了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的要求。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遵循程度是衡量其职业性文化素养的重要指标。企业文化的融入能够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凸显其职业性的特点,保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二,融入企业文化是强化高职教育高等性的有效途径。要达到高等教育所规定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更要注重与就业岗位相关的人文知识、科学知识、行为准则的学习,让学生谙熟知识逻辑和文化内涵。企业文化是区别于岗位技术的素养要求的文化表现。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遵循程度是衡量其人格、道德品质等综合素养的重要指标。高职教育融入企业文化可以强化学生基本素养的养成,塑造学生深厚文化底蕴,健全人格品性,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企业文化对高职教育的积极作用

第一,高职院校加强企业文化教育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教育是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一线人才的教育,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特殊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立足实际,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为办学目标,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育人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融入企业文化,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高职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可以形成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基于高等性和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职业性也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特征。职业性源于企业,也是企业的固有特性。因此,企业文化的融入,必将促进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组织、管理服务等方面汲取优秀企业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蕴含企业理念的特色文化,打造学校的特色,形成强校之本,最终成为独具特色的高职院校。

第三,高职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可以促进学生零距离就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直接面对、解决生产一线中的实际问题,还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能领导班组、生产线或者企业员工科学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高职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真实地感受企业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可以加快学生的社会角色转化,提高作为未来职业人的职业素养。企业文化的融入,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岗位与产品生产数量、质量的关联,逐步养成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让学生学会处理与客户、企业领导、同事之间的各种关系,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让学生适应严格的规章制度,逐步养成敬业的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为追求短期内迅速提高就业率,教育重点变为职业技能的培训和强化,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缺乏合理性。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探索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在四届物流管理专业“苏宁班”的基础上,江苏城市职业学院2012年开始实施与苏宁合作育人项目。这个项目有如下特点:

第一,创新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坚持与苏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致力于创新“按需顶岗、机动教学、灵活管理”的双赢合作机制,保证人才培养“五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要求与岗位技能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学院与苏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共同组织实施人才培养,共同开发了《企业文化》《苏宁员工规范》《苏宁物流体系知识与运作》等4门课程,保障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紧密贴近生产实践。聘请苏宁管理和技术人员,担任班级兼职导师,为学生讲授苏宁文化、讲解专业课程、设计实习方案、指导毕业设计。结合专业课程教育,定期安排学生到苏宁物流配送中心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苏宁物流商品入库、上架、转仓、拣货、分货等各环节运行的真实情景。

第二,引进“人品优先、能力适度;敬业为本,团队第一”的苏宁人才文化。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苏宁一直秉承“人品优先、能力适度;敬业为本,团队第一”的用人观。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中,引进苏宁人才文化,坚持把道德品质和价值理念的培养作为重点,在班干部选拔、奖学金评选、党员发展等方面,把诚信、忠诚、敬业、进取、团结作为最重要的指标,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价值理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引进“制度重于权力”的苏宁制度文化。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感受到的是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与企业的生产组织活动分属不同的体系,感受到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氛围迥然不同。为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够了解、熟悉并认同苏宁的企业文化,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与苏宁共同设计,把制度和规范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涵,让学生了解苏宁“制度重于权力”的制度文化,用学生守则、道德规范、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约束师生员工的日常学习、工作,规范言行举止。

第4篇:文物管理专业范文

1.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体系

首先,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最重要的是要起到其支撑的效果和作用,对于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要更好地处理人才需求的多变性,同时要加强对人才稳定性的培养,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才长期性的需求,同时可以更好地解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短期性的问题,这就可以更好地突出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性和针对性,还可以让学生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拥有更强的能力,对人才社会科学和技术教育的结合也可以突出一定的特色。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以及能力的需求进行知识模块的组建,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网络状的课程体系。另外,可以打破传统教研室的局限,根据知识模块组成教研组,召开定期的研讨会讨论。在模块之间的过渡和衔接方面可以着重研究,将模块间的关系处理恰当。最后可以在模块教学过程中聘请一些特殊行业的兼职教师,开展一些特殊的讲座课程。

其次,在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重点是实践教学,这就需要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进行培养,还要提升学生自有的素质和能力。比如实践教学的内容可以根据生产和管理的实际需求设置,在一个共性的基础之上,针对各个岗位上的技能,借助生产管理的实际操作,安排和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工作的标准和流程。另外,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工程环境和现场气氛更好的融合起来,对于硬件方面的建设也需要加强,可以建立相关的物流实验室,引进全新的技术和设备,促进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最后就是要加强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最好可以将物流实验室建成为一个社会知名的物流培养基地,这样不仅可以吸收更多的经验,更可以引进更多优秀的技术和资源,对于专业教学的改进有很大的帮助,加强产学合作,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人才培养必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才能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能够真正走向工作岗位,为社会做出贡献。经过调查可以发现,物流专业人才可以胜任仓储管理人员、运输业务管理人员、生产企业物料采购、计划、库存控制人员、商贸企业物流配送中心人员等,不同的职业岗位对物流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也不尽相同。从总体上来讲,高职物流专业的职业技能可以分为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基本技能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沟通交际能力、英语应用能力;专业技能包括仓储管理能力、物流机械操作能力、商品认知、包装和保管能力、单证处理能力、物流运输组织能力、商务处理能力以及客户关系管理能力等。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职业技能以及物流管理技能涉及面较广,但是高职院校开设的物流专业课程与普通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基本相同,而且高职院校的教学课时少,这就很容易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学了很多东西,但是都没有深入学习,这一点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改革需要围绕职业技能培养展开,适当学习理论知识,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进行课程重组与优化,构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的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二、结语

第5篇:文物管理专业范文

第1章 现代物流与铁路运输. 2

1.1现代物流的概念和特征. 2

1.2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的必要性. 2

1.3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的优势. 3

第2章 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推进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 6

2.1加快铁路运输规模化发展. 6

2.2建立快捷货运体系. 6

2.3全面开发铁路货运服务功能. 8

2.4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货物实时追踪. 9

2.5加快现代物流人才的引入和培养. 9

第3章 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拓展需解决的问题. 11

3.1要建立与物流业相适应的运输组织体系. 11

3.2要建立网络化的物流组织. 11

3.3要加强物流业的现代化建设. 12

第4章 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推进铁路货运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13

第6篇:文物管理专业范文

本人于20xx年x月x日至20xx年x月x日期间在xxx单位实习,实习期为x天。在单位实习期间,本人态度端正,学习踏实,工作认真,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大学所学的课堂知识能有效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在岗期间能吃苦耐劳,工作责任心强,尊重上级,团结同事,虚心好学,注重团队合作,接受新事物较快,涉猎面较宽,有自己的思路和设想。

短暂的实习,我主动了解我管理处职能范围、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基本情况,并且严格遵守我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全程参与了管理处筹备”xxxxx苑-xx”验收、交房的工作,在工作中接受能力较强,能独挡一面,在任务繁忙的情况下,不计较工作时间,加时加班进行工作。在服务中心较圆满地完成了业主装修引导、业主问题接待和处理等工作,本人运用掌握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参与小区的数字化管理,得到领导的肯定。主动要求到其它小区了解学习,先后去了xxx-xx、xxx-xx等小区。通过学习书面材料和与各小区人员的交流,本人全面地了解各小区的不同特点。并出色的完成上面交给的各项实习任务,这种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获得了管理处人员的一致好评。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希望通过学习进一步的提高专业知识,在物业管理领域不断地探索,为物业管理行业做出贡献,做一个优秀的专业管理人员。我的实习鉴定完毕。

第7篇:文物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NYP;工商管理;物流管理;教学

引言

2016年8月,笔者参加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简称NYP)办学理念与教学管理研修班的学习。通过实地考察、经验分享与交流,并到对口的工商管理系对其专业开发与设置、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教学企业等进行深入考察和交流。

1、NYP工商管理系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

工商管理系开办于1992年,属于NYP规模较大的系部。工商管理系学生培养的核心内涵是:满怀信心的年轻人。这一核心理念主要体现为:有创新能力和创意;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全球化做准备。

1.1工商管理系的专业开发

工商管理系所有专业的开发流程都需要遵循学院统一开发流程和要求。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开发新专业。如接待与旅游业管理中的会展管理专向是因近年来新加坡会展行业的大力发展而开设的。一个新专业的建设需要1-2年的时间,成立专业筹备组先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企业需求和学生学习志向与需求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准备好各种新专业报批文件,等学院批准后进一步确定培养目标,接着准备教材、实训室、教学准备工作,然后才开展具体的教学,整个过程是十分严谨的。

1.2工商管理系的专业设置

NYP学生毕业时会拿到一个基本文凭以及1-2个专向文凭。工商管理系一共有9大专业,每个专业又分不同的方向。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专向文凭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专向、供应链管理专向、企业家精神专向、客户关系和服务管理4个主要方向和零售管理、国际贸易、项目管理3个辅助方向,该专业是双方向组合的。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同时拿到2个方向的文聘,如:“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或者“供应链管理+项目管理”。这样设置可以更好吸引生源,而且学生也能有更加宽阔的就业空间。

1.3工商管理系的课程体系

1.3.1课程目标的设定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会对调研结果进行详细分析

将该专业分为顾客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零售管理、供应链管理四个专业方向。为新加坡工商企业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备企业管理能力的人才,结合校内教学企业进行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培养工商管理专项技能和企业家精神。毕业生将在人力资源管理、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顾客服务管理等相关领域担任经理或中级管理职位。优秀毕业生也可以继续在国内或海外知名大学深造。

1.3.2课程设置

工商管理系课程设置尤其注重在组织文化、创新理念、专项技能和沟通交流四个方面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其课程体系为:第一年主要是基础课,包括会计、经济、统计、管理、营销、电脑软件、商业沟通等。第二年主要是基础课(包括商业法律、商业金融)和专业课。第三年主要由加值课(相当于专业选修课,如:顾客关系管理、国际贸易、企业项目)、校内教学企业和校外企业培训三部分组成,整个课程安排采用双轨制。

1.4工商管理系课程教学的特点

第一,“授课+辅导”模式。工商管理系大部分课程采用“授课+辅导”模式,课时分配一般是“2课时授课+2课时辅导或1课时辅导”的方式。授课一般采用上大课的方式,辅导是小班授课。第二,真实案例融入教学。教师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全是真实的案例,老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会把自己曾经的工作案例带到课堂,或者一些众所周知的真实企业案例。第三,国际视野,动态更新。工商管理系的大部分课程都是带着“国际”“全球”字样,如:国际贸易、全球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内容站也在国际的高度进行设计。另外,基本上每3-5年必须进行一次课程内容的调整和更新,把最新的行业动态加到课堂教学中。第四,教师经验,融入课堂。教师的企业经验必须融入课堂,同时,教师到企业实习后,需要把企业实习的新内容添加到相关课程中。第五,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工商管理系的老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接待与旅游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会把教学的课堂直接放到企业。

1.5工商管理系之“教学企业”

工商管理系的核心教学理念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法”,采用的是“教学企业”模式来代替“教学工厂”模式。在第三年的双轨制教学中,学生会被轮岗分配到某一家教学企业中,体验不同的商业程序及工作经验,如在零售营销管理中心的超市担任店员,以全校师生为实际服务对象,体验和学习现场促销、店面布置、理货、库存管理、收银、账务管理、客户服务等工作内容与方法,教师在此期间以公司经理或部门主管的身份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导、培训和考核。“教学企业”的主要特点为:真实环境,持续运行;实训项目,灵活安排;指导教师,专人负责。

1.6工商管理系学生学业考核

第一,除了少量课程采取课业和过程考核以外,大部分的理论课程需要采用闭卷考试,而且考试要求非常严格。第二,试卷审批方面,要求同事和领导进行审批。第三,采用全方位的严格考核模式。尤其是实践项目的考核更为严格。第四,学生只要在大学三年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即可毕业,不要求做大型的毕业设计或毕业项目。

2、NYP工商管理系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启示

2.1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启示

2.1.1严格按照社会需求设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

我们需要学习NYP,结合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开设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结合京津冀地区物流发展需要,对行业所需人才的结构、层次、种类和数量进行预测。通过参观、考察、商议、合作项目、企业专家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了解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技术发展动态与趋势,从而对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2.1.2加强系部合作,联合开办物流管理专业新方向

南洋理工学院“无界化”理念促进了不同院系师生的跨界合作,为师生提供更多综合科技创新与应用的机会,增加学院的灵活度与反应能力。物流管理专业可以通过院系跨界合作,增加物流管理专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或者物流管理专业(智能物流)等不同的方向,将物流管理与信息技术进行很好融合,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并吸引更多的生源。

2.1.3尝试物流管理专业

“双方向”改造与开发NYP工商管理专业是双方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专业包装,参与新加坡其他几所理工学院的生源竞争,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如果能设置第三方物流方向、信息化方向、生产物流方向、物联网技术应用方向、智能物流方向、航空物流方向、冷链物流方向等,让学生选择其中两个方向,将会争取更多的优质生源。

2.2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启示

2.2.1适当“宽基础、窄专业”

NYP工商管理系所有学生接受全面的商科教育,第一学年所有学生统一学习会计、经济、管理、营销等基础理论课程,围绕教学企业项目,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做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经济类或管理类的课程很少,甚至第一学期就开设了专业课,这样对于学生升入本科学习或者毕业后从事非专业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可以考虑适当增加经济、管理、沟通等课程的学习。

2.2.2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

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英语和高等数学等文化素质课程占用大量课时,但对专业课程学习作用很小,可以用《物流运筹学》来代替《高等数学》。另外,由于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时间被压缩,其知识宽度和深度不够,学生的职业发展将会受到局限。

2.2.3适当提高课程目标的设定,将真实案例融入课程

我们容易把高职物流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在仓管员、配送员等最基层岗位,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部分课程的定位与中职层次的课程混淆不清。应当适当设定课程目标,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把课程学习的视野定位在高一点的层次。目前我们所采用的案例教学,大多不是真实的企业案例,或者对案例的来源和真实性无从考证,这样就会影响教学效果。真实案例或者经过调查核实以后的案例才能用于课堂教学。

2.2.4灵活安排毕业考核方式,注重实际效果

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毕业环节主要采用毕业论文的方式,学生写作能力薄弱,毕业设计大部分任务落在了指导老师身上,甚至出现指导老师帮助学生写论文的现象,很难实现真正的教学目标。可以借鉴NYP,学生只要在大学三年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即可毕业,但是要求加大对平时课程考核的难度和质量,引导学生注重平时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将过程性考核贯穿在三年的学习中。

2.3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启示

第一,北京信息职业技术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借鉴了“教学企业”的模式,其生产性实训基地——北信慧通超市与NYP工商管理系的“零售营销管理中心”的运作模式基本相同,但“教学企业”数量太少,应尝试开发其他的教学企业,比如“北信物流配送中心”、“咨询中心”等教学企业。第二,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都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第三,需要开发更多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可以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

2.4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启示

第一,专业课教学要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量身定制”。为学生“量身订制”课程体系和教材,保证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任务和项目,达到学习目标。第二,针对教学中的讲授、讨论、任务驱动、模拟演练等多种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但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对专业前沿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并融入到教学中,才能适应高职物流专业的发展。

2.5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配备的启示

优秀的师资力量是NYP办学成功的关键。由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实务性很强,企业教师能够对市场需求做出敏锐的反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而且具备实践工作经验和丰富的人脉关系。我们在人才引进时不能因为学历或者职称,无形中把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人才拒之门外。同时,也要鼓励专业教师脱产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将企业项目带回专业教学中。

第8篇:文物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高职学生;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201-01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利于高职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为高职学生创业搭建大平台,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成绩虽多形势虽好,但还存在许多不足。文章通过对保定市物流管理专业高职学生实施创业教育相关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旨在为物流管理专业高职学生能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保定市物流管理专业的在校高职学生和部分相关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涉及我市4所高职院校。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设计了物流管理专业高职学生相关教师2套问卷,以学生为重点,于2012年11月向保定市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高职学生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63份,回收率为92.6%,皆为有效问卷:高校相关教师发放50份,回收47份,回收率为94%,皆为有效问卷。

二、结果与分析

(一)我市物流管理专业高职学生实施创业教育的愿望强烈

通过调查发现,我市物流管理专业高职学生了解创业教育的占92.3%,对创业教育感兴趣的占86.5%,支持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占91.2%,创业教育的愿望非常强烈。

(二)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全面

通过调查,有90.5%的学生把创业教育理解为学习开办企业方面的知识,有94.4%的学生把以后的创业理解为做生意办企业:有的学生认为创业教育适合理工科的高职学生,与物流管理专业不适合。

(三)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在我省受到地理位置、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市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高职学生在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普遍不高。特别是创业心理素质不强,认为就业难,创业更难。

(四)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少

据统计,有85.4%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没有参加过创业教育实践,有93.2%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创业教育比赛。教师问卷的调查中有96%的教师认为要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89%的教师认为应建设物流管理学科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与其他院系所积极进行的创业教育的探索实践相比,我市物流管理院系的创业教育显得尤为平寂,创业型人才培养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这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物流管理学科的专业特点、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缺乏等也有一定关系。

2.对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缺少针对性,没有针对物流管理学科的创业教育体系,也没有针对物流管理学科的创业实践平台,使受到过创业教育的部分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陷入纸上谈兵。

3.河北省创业教育氛围是非常好的,政府和高校也非常重视,举办了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并推出多项举措力助大学生就业创业等。但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自身创业意识的不足,创业教育氛围不高,与当前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社会发展要求不适应。

(二)建议

1.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

长期以来我市物流管理院系培养的是传统的就业型人才,强调人才对现实社会环境的被动适应,在人才培养中注重物流管理学科知识的传承而忽略创新,注重物流管理学科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的获取而忽略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导致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缺失创业素质和能力,缺少社会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各级领导要加强对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积极创造条件,在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培养,创业实践基地的建立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扶持,弥补“先天性的不足”。

(三)在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中积极开展创业教育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教育,是以能力而非以学历为导向的教育,它是大学创新教育的深化。我们必须从狭窄的知识教育单纯就业教育转向以提高综合素质为主的创业教育,把创业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开设与创业教育有关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课程,向学生介绍创业所需的社会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培养学生创业协调能力和把握市场机遇的能力。

第9篇:文物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 西部地区 物业管理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西部地区物业管理教育体系主要独立院校和成人进修及等构成,学历包括中专、大专本科等,十几年来为我国物业管理输出了几十万名物业管理专业人才,他们与其他专业类的毕业生一起, 正逐步取代过去国有后勤改制转行的后勤人员及房地产转行人员,成为物业管理的中坚和支柱。但是随着近年房地产和物业管理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方面所表现出的巨大反差导致物业管理的社会地位日渐低下。学生的就读就业热情遭受一定打击, 一些曾经开设了物业管理专业的院校招生困难,至取消招生。

目前西部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学校主要有:长江师范学院,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四川文理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西昌学院,成都工业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兰州外语职业学院等。

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各高校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情况的认真调查和仔细研究,目前有这样三种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服务理念为中心、以技能为中心及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服务理念为中心的模式―以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以服务理念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服务理念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与业主交流的技巧,为业主提供优质的服务。经过对各个高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的研究,我们认为西部地区有多所高校的培养模式是以服务理念为中心,如长江师范学院,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院等。现以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培养方案为例:

培养方向:能在物业管理企业、房地产中介从事客户服务、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等基层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能力要求:物业招投标能力、制图与识图能力、物业管理投诉接待及处理能力、签订物业管理合同、协助编制物业管理方案的能力、房地产中介服务能力。

课程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企业管理原理、经济学原理、房地产市场调查、商务秘书实务、物业管理概论、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房屋销售及管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建筑基础、居住区规划、制图与识图、物业管理实务、园艺绿化管理、物业修缮技术、房地产经纪、物业招投标等专业课程

该模式的优点是:物业管理人员能以服务取胜,有利于树立企业的品牌,缺点是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难以胜任总体管理工作。

二、以技能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以三峡联合职业大学为例

该模式由一些有理工背景的院校创立, 以技能教育为中心, 重视技能的培养, 培养物业管理人员具备解决技术性问题的能力, 将职业资格准入引入学历教育,旨在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和管理人才。

该模式旨在培养从事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的运行维护、能源和室内环境品质管理及大型物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现以西部地区有三峡联合大学培养方案为例: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物业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熟悉物业常用设备设施的结构性能及操作方法。

专业课程:工程制图、电工及电子技术、建筑CAD、建筑电气控制、物业管理法规、物业管理实务、物业管理财务基础、给排水工程、电梯控制技术、空调系统运行与管理、智能化物业管理、房屋修缮管理、房地产开发与营销、毕业实习等。

就业去向:在大中型外贸企业、物业管理公司、写字楼、房地产开发公司、建筑安装公司等单位从事物业管理、物业设备设施的施工安装及维护管理工作

该培养方案就明显的体现了培养学生技能的意识。这样的培养模式的优点是:物业管理人员有能力为业主解决一些技术性问题,容易出实效。缺点是缺乏服务的意识,不注重沟通能力的培养。

三、复合型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以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为例

复合型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吸取了前两种好的办学经验,走的是复合型的人才培养道路。尽管这条路还不成熟,但它毕竟代表了物业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西部地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房地产学院等正尝试采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以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培养方案为例:

主要课程:物业管理专业英语、经济学、管理学、物业管理基础、物业管理会计、建筑制图、公共关系、物业环境生态、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招投标、物业管理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智能建筑、物业智能化系统、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物业管理市场营销等。

就业方向:毕业后能在政府办公楼、高档酒店商厦、写字楼等单位担任物业总管,维护管理各种智能设备、设施,并从事物业规划、管理及经营等工作。

从该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及就业方向来看,该校尝试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基本体现了文、理、工相结合的理念,毕业生既能学习一定的管理财务知识,又能掌握基本的物业操作技能。

(作者:2008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现供职川外重庆南方翻译学院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经济统计类)

参考文献:

[1]符培尧,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北京房地产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