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经济调研范文

旅游经济调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经济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经济调研

第1篇:旅游经济调研范文

一、__旅游业的现状和成功经验

__旅游业20__年开始起步,主打文化与生态牌,起点高,发展迅速,实现了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巨变。目前,全县已成功开发景区(点)20多个,形成了东、西、北三条精品线路。有旅行社17家(其中1家是江西省首家县级国际旅行社),与全国200多家旅行社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有大小宾馆、住宿楼170多家,拥有接待床位万余张。旅游从业人员近6万人,年接待游客由最初的25万人次飙升至20__年的28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7亿元。旅游产业已成为__县域经济中最具强势拉动力的支柱产业,__也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经验一:目标一致,政府主导是__发展旅游产业的强劲动力。

__县发展旅游经济给我们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该县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战略定位,确保了政策的连续性。从20__年至今,该县换了5任县委书记,一直坚持旅游业在该县的发展战略定位—把旅游业作为该县的支柱产业,一任接着一任干,每任均比前任有所创新、有所拓展。今年,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壮大,该县把全县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由中国旅游集团公司包装经营,力争把__推向世界。20__年,为了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__县委、县政府根据资源优势和市场导向作出“优先发展旅游、培育主导产业”的决策,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和旅游管理委员会,出台了《加快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编制了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规划纲要(20__—20__)》及10个《景区规划》,建立了政府主导的产业运行机制。每年年初,__县委、县政府都认真制定全年旅游工作《实施意见》,召开全县旅游工作会议,研究、动员和部署旅游产业工作。全县上下积极配合,形成了围绕发展旅游业尽职尽责的良好局面,如该县广电局为了推介__旅游,制作电视宣传片,主动出击到上海、江苏、浙江、武汉等省市电视台进行宣传推销;农业局为了营造乡村美景,负责把全县公路沿线的耕地种上了油菜花。通过几年的努力,营造了一个“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的良好氛围。

经验二:放手民营、多元投入是__发展旅游产业的有力保障。

__的旅游资源比较分散,政府财政乏力,决定了__旅游不能像其他景区一样,集中资源,成立机构统一开发。针对这一状况,他们敢于打破常规,在启动旅游业发展之初的20__年,就实行了“放手民营,多元投入”的举措:引进民资、外资开发经营旅游区 ( 点 ) 项目的方式为委托开发经营,由旅游资源所有方委托投资商开发经营,委托开发经营年限一般不超过 30 年,开发商有自主开发经营权;开发商的门票收入应缴交营业税,并按门票总收入的 10 %缴交旅游发展建设基金;开发商应向旅游资源所有方交纳资源使用补偿费。在对资源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双方商定资源使用补偿费的金额。资源使用补偿费的交纳方式一般按门票收入的一定比例按年度缴纳,前二年可享受优惠。同时,出台 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拿出最好的旅游项目进行招商引资。

经验三:抢抓机遇,打造品牌是__发展旅游产业的核心目标。

旅游经济属于“眼球”经济,要吸引游客目光,扩大知名度,就必须千方百计创造轰动效应。20__年,__县赶乘国家旅游局评审a级景区的头班车,创评成为全国首批3a级旅游区,赢得了__县旅游业的第一块金字招牌。紧接着又抓住江总书记于20__年5月视察__的大好机遇,乘势而上,成功地开发了江湾景区,迅速扩大了__旅游的知名度。他们不断制造抢眼的热点,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近年来,__县在“五一”、“国庆”黄金周相继举办了“民俗风情展示周”、“民间灯彩巡演”、“__风情篝火晚会”、“美食节”等节庆活动,吸引八方宾客

聚焦__,在媒体上不断地掀起一阵阵__热。从20__年开始,__相继成功举办国际旅游文化节、茶文化节、乡村文化节、上海茶文化节__闭幕式等,通过办节,以节造势,以节聚客,以节生财,极大地扩张了__的知名度。除了“引进来”之外,他们还主动地“走出去”宣传造势,寻求区域合作。20__年,__县抬阁队80余人到南昌参加“民间艺术汇南昌”大型旅游宣传促销活动,轰动整个南昌;还成功地联合“汉之旅”,组织了 1000余人的旅游大蓬车来__旅游,迅速启动了武汉旅游市场。20__年,__县与深圳的几家大旅行社合作,组织策划了港、粤、澳旅游专列“寻梦__”活动,开展了“浙婺手拉手”、“__乡村过大年”、“自驾车游__”等大规模旅游促销活动,还举办和参加了各类旅游推介会、旅游交易会16次,组织参与了苏浙沪闽皖赣六省市旅游合作活动,建立起各主要客源地市场的营销网络,初步实现了旅游产业与“长珠闽”的对接;同时积极开展旅游区域合作,与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签署了《关于共同开发推广长江中下游旅游产品的联合声明》;赴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开展旅游促销,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等,逐步拓展海内外旅游市场。二、我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我县从1993年发展旅游业,至今已有十多年。全县旅游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事业逐步到产业的升级换代过程。尤其是近几年,我县借助脐橙节、旅游节等节会平台,不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全县旅游产业已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据统计,1993年全县接待游客0.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万元,全县接待床位仅有375张。20__年全县接待游客9.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03万元,建成了日豪大酒店、__大酒店、热泉河大酒店、__迎宾馆和建设大厦五大宾馆,拥有接待床位1627张,同比分别增长了16倍、48倍和4倍。我县旅游业的发展从纵向比较,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__等地方相比较,我们的差距已越来越大,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思想认识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把旅游业做成县域经济中最具强势拉动力支柱产业的信心不够足,措施不够有力,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部门单位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不大,举全县之力兴旅游产业的合力还没有形成。

二是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滞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整合力度不足,以__山风景区为龙头的旅游景区开发进度较慢。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条,没有实现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的转变。

三是市场化营销程度有待提高,资金投入渠道有待拓宽,市场开发和促销方式有待创新。旅游企业经营方式不活,旅游从业人员少,素质不高,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娱乐设施匮乏。

四是区位优势不明显,交通不便利。__境内路面等级低,既无国道,又无高速公路,更无铁路,对形成__山风景区大环线旅游的制约较大。

三、做强我县旅游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要长期坚持“旅游活县”的发展战略不动摇。

当前中国旅游业正方兴未艾,旅游需求和发展潜力越来越强劲,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树立“大旅游”观念,确定“大产业”思路,长期坚持“旅游活县”的发展战略,把旅游业摆上与我县工业(招商引资)和农业产业同等重要的位置,使工业(招商引资)、农业产业、旅游业成为我县经济发展中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

(二)、要进一步增强政府主导作用,形成全民办旅游的强大合力。

要加大政府导向性投入,设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继续出台和完善加快发展旅游经济的各项政策以及景区开发建设、景区管理、导游管理、宾馆管理、餐馆管理、门票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办法,建立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管理体制,尽快形成规范的产业运行机制。同时,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为旅游发展提供服务,通过全县上下的配合和参与,形成全民办旅游的强大合力。

(三)、要进一步科学定位,合理编制旅游发展规划。

1、要站在“大旅游、大发展、大区域”的高度,依托我县清清东江源、融融客家人、悠悠采茶戏、甜甜赣南橙的资源优势,把__建设成为粤、港、澳、闽等地区的重要旅游基地和休闲度假的后花园,建设成为以东江源头__山为龙头,辐射粤、港、澳、闽等周边地区的中心旅游区。

2、要组织力量对全县旅游资源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尽快编制《__县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和《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规划纲要》。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要突出“生态休闲,客家文化,体验观光”特色,逐步形成南、中、北三条精品旅游路线。南线规划为东江源__山旅游区。以__山为中心,建成寻踪探源游,温泉、东江源水库(风山水库)健身游,仙人峰脐橙、鹅公坑食用菌农业产业观光游,镇岗东生围为代表的客家围屋游,赣南采茶戏发源地九龙山采茶文化游;中线规划为县城综合休闲旅游区。利用县城的资源优势,建设东、南、西、北、中五个景点。东:完善龙泉湖森林公园景点。南:在九龙山下的白塔水库建设九龙公园,修建采茶戏古戏台(展演《茶童戏主》和原生态的采茶戏)、采茶戏祖庙、采茶戏博物馆、古茶楼、采茶戏主角塑像等,形成集中展示采茶文化的景点。西:完善城北公园景点。北:完善无为塔公园景点。中:修复西街坝老街,在临街店铺设立大堂音乐馆、蚊帐戏台、小电影院、诵经馆、九龙茶楼、九龙茶叶店、手工艺作坊、手工艺品店、客家饰品店、客家小食店、杂货店、理发店、打铁店、弹棉被作坊、风水馆等等,把西街坝建成集中展示__客家文化的旅游购物一条街;北线规划为乡村游农家乐旅游区。以__三排、官溪为中心,辐射永镇桥、莲花岩、永清岩等景点,在独立岽等脐橙基地建成亲近橙园活动区,把环境优美的村庄建成农家乐活动区。

3、要始终把保护置于开发之先,加强对生态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加强《__县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实施的行业指导,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成熟一个开发一个,开发一个成功一个,对尚未进行开发的要做好保护工作,坚决杜绝有规不依的现象。

(四)、要合力做好旅游宣传促销工作。

1、发挥政府主导优势,明确__旅游对外宣传的定位和理念,统一运作方式,统一策划,统一宣传,整体促销,突出特色,营造声势,将轰动效应和渗透效应结合起来,形成宣传促销的长效机制。强化与粤港地区优势媒体的合作,加大在粤港地区的宣传力度,全力打造“东江源__山”旅游品牌。政府出面邀请名人、记者、作家、艺术家到__观光、摄影、采风,制造名人效应。坚持每年一个主题办好旅游节、脐橙节及举办各种会议,使节会经济常态化。

2、调动部门单位的积极性,以渗透力为主,合力促销。旅游部门要设立专门的旅游网站,编辑制作画册、光碟等宣传资料;交通部门要在相关高速公路及进入__的路口设立__山景点指示、宣传标志;广电部门要制作电视专题片,在周边省市电视台播放。

3、鼓励旅游企业大胆走出去,主动出击,借企唱戏,借势追市,积极参加旅游企业、旅游商品推介会,以知名度和美誉度开拓更广阔的旅游市场。

(五)、要大力鼓励民营投资,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1、继续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扶持民间资金进行景点开发、兴办旅馆、研制__特色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等旅游产业投资。

2、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

力度,加大旅游国债项目、世行贷款和旅游发展基金的争取力度。3、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旅游业的开发经营,建立“公司+当地政府+村民”、“景区+当地政府+村委会”等灵活多元的投资机制。

(六)、要规范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和管理。

1、强化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和综合协调职能,贯彻和落实《风景名胜区条例》及旅游政策和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2、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规范旅游投资经营者开发建设以及经营服务行为,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净化旅游环境。

3、进一步完善旅游人才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体系,加速引进和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为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提供人力资源支撑。要统一全县旅游景点、人文资源、历史传说的讲解口径,加快培训一支熟悉__旅游景点的导游队伍,由导游为各单位进行有偿服务,解决各部门单位旅游接待时因无专业人员而要派出工作人员陪同这一既花钱又花时间的难题。

(七)、要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1、由县委宣传部牵头负责,成立“__文化研究会”,就我县的山水、楹联、传说、典故等进行收集研究,挖掘整理,编印成书。这样既丰富了我县的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了旅游文化品位,又能使得我县客家文化得到有效地保存和延续,为游客系统地了解和解读我县民俗风情提供便利。

第2篇:旅游经济调研范文

关键词: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09

0引言

旅游业是资源与环境高度依赖性产业,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国外关于旅游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侧重于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20世纪7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将视角转向环境对经济增长的限制研究,并开始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1世纪以来,国内旅游学界开始运用协调发展理论及方法研究旅游与环境的协调问题。杨士弘较早提出了协调发展度的划分体系与判别标准,李雪丽、程晓丽分别对我国24个旅游城市及安徽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进行分析。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河南省在全国具有代表性,代表了旅游业发展速度快、生态环境压力大、区域经济处于中等水平、产业结构面临转型升级的绝大多数省份,因此,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研究尤为重要。

1.2计算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

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是测定协调关系的两个重要指标。协调度反映的是系统或要素间总体协调程度或在一定水平下为使系统内要素综合协调程度最高,系统或要素间进行组合协调的数量程度;协调发展度反映的是系统或要素间总体协调发展程度或水平的高低。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计算公式为:

C表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度,K为调节系数,因本文涉及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故K取值为2。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计算公式为:

T表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因河南省将旅游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均确定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故α、β各取值为0.5。D表示协调发展度,D值越大,说明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整体的协调发展程度、水平及综合效益越好,反之,亦然。

1.3协调发展类型的判断标准

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根据协调发展度D的大小,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分为五个类别,若DE(0,0.2),属于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严重失调衰退类;D∈(0.2,O.4)属于中度失调衰退类;D∈(0.4,0.6)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DE(0.6,0.8)属于中度协调发展类;D∈(0.8,1.0)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类。对比旅游经济综合指数f(t)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g(e)数值的大小,可判断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滞后性,若f(t)>g(e),说明是生态环境保护滞后型,若f(t)一g(e),说明是旅游与生态同步发展型,若f(t)

2河南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

2.1协调关系相关指标计算结果

根据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的计算步骤及公式,可计算出河南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指标(见表1)。

2.2旅游经济一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根据表1绘制出河南省2004―2013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指标的动态演变曲线(图1)。

首先,河南省旅游经济指数与生态环境指数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旅游经济指数低于同时期生态环境指数,但旅游经济增长快,保持了年均25%的增速,10年来,旅游业总收入增长576%。相比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一直稳中有增。2013年旅游经济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几近相等,按照旅游经济增长的势头,未来的几年内,生态环境有可能滞后于旅游经济的发展,环境方面应引起重视。

其次,河南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关系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发展势头良好,但协调关系起点较低,2004―2006年协调发展度均低于0.7,主要原因是旅游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影响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但从2011年之后,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两者的协调程度日益增强。

最后,从协调发展度曲线看,因河南省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旅游业起步晚,2004年和2005年协调发展程度属于勉强协调类且旅游经济发展滞后型;2006至2008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步入中度协调发展阶段;自2009年起,河南省旅游业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关系进入良好协调发展阶段。2013年,河南省明确提出推进生态省建设,为进一步推动旅游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与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3结论与建议

第3篇:旅游经济调研范文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成熟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加大,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的一部分,对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意义重大。江浙沪三省是全国旅游经济发展的重心之一,其中环太湖城市圈的旅游业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如今,在环太湖城市中,苏州、无锡的旅游业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而常州与湖州则处于成长期阶段,四个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并不协调,因此寻求环太湖城市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势在必行。

近年来,相关学者对环太湖旅游经济和协调发展的研究逐步深入。王锋等利用AHP对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态势进行计算与评估,得出该地区属于有影响力的生态农业旅游地的结论,并建议在此基础上发挥区位及资源优势,提升特色农业基地的旅游吸引力。徐艺在研究区域旅游非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本质是利益协调,并建议将其贯彻于政府、企业、市场机制、协调机制等方面加以实现。

2 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分析

苏州、无锡、常州与湖州在地理位置上围绕太湖而居,历史文化相近,是我国知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并且苏锡常湖四个城市之间的合作联系日益紧密,使得各个地区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四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实力、旅游资源分布与交通条件等方面的差异,致使环太湖四个城市的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明显。表1为20102012苏锡常湖四个城市的旅游总收入及国内、入境游客接待情况。

环太湖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前景良好,四个城市的旅游总收入与国内外游客接待数量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但是四个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区域发展并不平衡,近几年,苏州与无锡在发达的旅游业的基础上,其国内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知名度较高,每年吸引上千万的游客前来观光,地区的旅游总收入也已经增长至1000亿元以上。常州、湖州的旅游业发展则相对较弱,尤其是湖州,旅游收入较低,其接待的国内及入境的游客总数较少。因此,对环太湖城市圈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缩小区域间的差异,利用苏州、无锡发达的旅游经济带动常州与湖州的旅游业发展,共谋进步,加快旅游经济的区域—体化进程。

3 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化的原因

3.1 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经济发展能力的强弱,会影响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前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为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综合性产业,其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商业、娱乐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开发等基本要素的支持,而这些要素均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相关。环太湖的四个城市中,苏州的经济发展实力最强,而湖州与苏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相比之下,湖州较弱的经济发展能力间接地限制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无锡与常州则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旭与苏州还有一定的差距。苏州作为四个城市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较强的经济实力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并提供了经济上的保证。

3.2 旅游资源的不均衡分布

苏锡常湖四个城市旅游资源不均衡的分布是导致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化的原因之一。四个城市的A级景区总体数量上有着较大差异,并且从5A级、4A级景区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截至2012年底,苏州与无锡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较多高质量、高等级的旅游资源;常州处于中间水平,而湖州的旅游资源与苏州、元锡相比差距明显。因此,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通常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较高,环太湖四个城市旅游资源的不均匀分布,使各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相对不均衡,区域差异化十分显著。

3.3 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的差异

影响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具有优势的地理位置与便捷通达的交通的地区,其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自然很高。虽然苏州、无锡、常州与湖州四个城市都是环太湖而立,但是苏州与无锡的地理位置更有优势。苏州与无锡靠近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上海市,上海成熟、发达的旅游业可以变相拉动苏州和无锡的旅游经济发展;苏州、无锡、常州的交通主要依附沪宁高速与铁路,靠近港口,交通网四通八达,十分便捷。湖州的地理位置相比则不具备优势,交通便利程度不高,其旅游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逊色于苏锡常三个城市。

4 环太湖城市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4.1 坚持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统筹兼顾

实现地区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是最佳的方式。苏锡常湖可以凭借靠近太湖的优越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与雄厚的物质基础,积极实施环太湖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必须全面考虑苏锡常湖四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交通条件等因素,制定合理可行的生态旅游规划。统筹环太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利益者,共同推进生态旅游的发展,转变依靠传统旅游资源的发展理念,大力提高非传统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实现传统与非传统旅游资源的高度结合,走可持续、统筹兼顾的发展道路。

4.2 发挥政府的协调引导作用

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与当地政府的协调引导能力是分不开的,因此,必须重视政府部门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苏锡常湖四个地区的政府应加强区域间的旅游协调与合作,制定有效的政府间协调发展机制,抛开行政体制的限制。协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关规范、严格监管、合理的评估等措施,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日趋规范化、体制化、法制化。政府部门还应重视对各旅游景区游客的教育,增强游客对景区环境的保护意识,提升游客的综合素质。同时,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引进等工作都需要政府层层把关,以此为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4.3 整合环太湖地区旅游资源,促进一体化发展

近几年,在苏锡常湖四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均围绕太湖的相近地理位置,其旅游产品的开发相似度很高。四个地区都选择打“太湖牌”作为发展旅游经济的重心之一,这确实无可厚非,但是重复的旅游资源会降低旅游区域的吸引力,造成旅游客源的减少。因此,要使环太湖地区的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必须整合旅游资源,促进区域旅游业一体化进程。苏锡常湖应结合本地区的旅游资源实际情况,开发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站在统筹全局的高度,协调各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制定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提升环太湖地区在全国旅游资源中的整体竞争力。

第4篇:旅游经济调研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业;城乡一体化;区域经济

一、前言

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其对经济的拉动性日益显现,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中国,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旅游业不仅对城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逐渐突显。随着“三农”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农村旅游业开发也受到重视。如何更好地利用旅游业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

宁乡是湖南省有名的旅游资源大县,是充分利用旅游业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典范。而作为“湖南农业第一县”,宁乡县大部分地区仍为落后闭塞的农村,在旅游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经济增长缓慢。因此,研究旅游业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着相当强的现实意义。

二、宁乡县旅游概况

1.旅游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宁乡经济发展繁荣昌盛,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湖南省三强。旅游业在宁乡县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体来说,宁乡县旅游收入的增长快于GDP增长速度。2011年全县实现县域生产总值638亿,旅游总收入对GDP的贡献率达到12.9%,旅游经济总量和增速领跑长沙;旅游业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25.2%。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宁乡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

2.整体品牌形象的构建

品牌效应的实现,将成为旅游业最大的推动力。五年来,宁乡县旅游业迅猛发展,打造了“神奇宁乡,我心向往”品牌;而在去年,宁乡县政府着力打造以“瞻以养德、泉以养生、禅以养心、动以养气、食以养胃”为内涵的“五养之乡帀中国宁乡”旅游品牌,以实现营销的目的。

3.客源地特点

根据调查,宁乡的主要客源来自本地市场,长株潭地区的客源占到40%,这与宁乡紧邻长沙市区的区位优势有关;省内游客的比例占到28%,大多数来自于周边城市;国内其他省份的游客也达到了15%,多为观光型游客,一般是去长沙旅游顺道而来的;而海外市场仍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仅为2%。

三、宁乡县旅游区周边农村地区经济现状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宁乡县旅游资源大多集中在农村地区。因此,旅游业的发展与周边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紧密相关。在抽样调查了宁乡旅游区周边部分农村地区的大体经济状况和居民生活现状后,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发现:

1.人均年收入

从上图中看出,自从2007年宁乡县成为“中国旅游强县”以来,旅游区周边农村地区人均年收入增速加快,在五年里增长率接近一倍,领先于县内多数非旅游农村地区,旅游经济对人均收入的增长有一定的作用。

2.主要收入来源

在参与调查的农户中,有37%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为传统的农耕,22%是外出务工,16%是旅游服务业,剩下的25%是其他;而10年前的情况是:50%以上的家庭靠种田维系生活,其他的大多是外出务工。

3.当地劳动力结构

从上表看出,在这些农村中大部分劳动力年龄集中在41~50岁,且大多数为女性,整体文化程度水平偏低。

4.在当地旅游业中的参与程度

据调查,在受调查的100位农民中,有62位参与到了当地旅游服务行业的工作中,参与度为62%。具体参与情况如下:

上图反映出,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的主要类型集中在旅游区的服务业(如:零售、清洁、交通工具出租等);排名第二的是“农家乐”,近几年在宁乡农村地区兴起,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而专业技能性较强的导游以及需要一定管理及营销能力的旅行社参与度却不高。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支柱产业地位没有确立,缺乏固定的游客市场

从上文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宁乡县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仍没有得到稳定的确立,其对GDP的贡献、对周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达不到一个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地区应有的水准。

与其他知名度较高的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如张家界、凤凰等)相比,宁乡固定的游客市场少,大多数游客只是到长沙旅游再顺便到宁乡看看,甚至有的外地游客根本不会到宁乡来,尤其是国外游客。

2.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发达

宁乡县的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偏远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交通十分不便,且各大旅游点分布零散,各点之间空间距离大,这就增大了开发的难度,成为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的最大瓶颈。例如知名度较大的沩山风景区距长沙市区就有两个多小时车程。不完备的接待设施、不成系统的旅游路线使得宁乡旅游区的影响力范围非常有限,客源地集中在长株潭地区,难以形成旅游的大环境。

3.旅游管理水平较低,缺乏统一对外的整体形象

虽然有“五养之乡帀神奇宁乡”的品牌形象作为引导,但从整体看,宁乡旅游开发各自为政,分散出击,恶性竞争的现象仍严重存在。个体商户多,合营企业少;“农家乐”多,旅行社少;抄袭模仿多,自主创新少……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以黄材镇为例,因为举世闻名的四羊方尊在此出土而成为旅游地,但是当地四羊方尊仿制品大多粗制滥造,且缺乏品牌营销和包装,难成气候。

这说明旅游区的盈利性机构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只要能赚钱就可以做”的错误观念在旅游区居民头脑中仍存在,这与全县快速发展的旅游形势和游客日益增长的精神层面需求不适应。

4.缺乏技术型人力资源的支持

通过对县内旅游区周边农村经济现状和劳动力结构的调查,可以发现虽然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比例较高,但是大多数从事的是旅游区基本服务业(零售、清洁、交通工具出租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导游和旅行社等行业却少有人涉足,大多依靠从城市地区引进的有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

工作的技术含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利润的高低,而由于当地缺乏这些技术型管理人才,大部分利润落入了城市的管理机构手中。这是宁乡旅游业始终无法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五、建议措施

1.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可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完善:(1)交通:加快县内旅游区环线公路的建设,推进县乡公路建设,并且优先旅游区所在的乡村道路建设;(2)住宿:政府选择性扶植、规范管理高质量“农家乐”,杜绝恶性竞争现象,实现合作共赢;(3)旅行社:对旅行社加强监督管理,建立服务到位、价格公道的旅行社。

2.提高管理水平,树立品牌理念

宁乡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而在旅游市场上真正的比较优势来自于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品牌形象的确立。目前,宁乡旅游区仍然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中的发展期,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能力之所以较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建立起内在的比较优势。

针对目前大部分乡村旅游区功能混合不清的问题,管理层可以先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如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再合理分区规划,建立起整合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同时,宁乡应该在“五养之乡”这一品牌形象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一个“养”字,涵盖了游客在宁乡各地旅游的独特身心体验,也契合了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养生的心理特征。只要建立整体形象,规划设计、宣传包装、管理服务等环节的效率都会提高。

3.建立当地的人力资源培养机制

充分利用当地的劳动力资源发展旅游业,是就地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1)充分利用当地导游的优势,强化对本土导游的培训与教育,将导游的本土优势和专业素养结合起来,建设一支思想业务素质高的导游队伍;(2)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高校旅游专业学生返乡就业,改善当地劳动力结构和整体素质,从而使相应劳动力工作收入直接成为当地居民收入;(3)对当地从事旅游业的农民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并认可自身所在旅游区的市场定位,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营销观念,提高他们在当地旅游业中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魏小安 刘赵平 张树民: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44—147.

[2]王良健:南岳风景名胜区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开发战略[J].社会科学家,2002,17(5):23—27.

[3]保继刚: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旅游规划[J].建筑师,1998,8(5):41—50.

第5篇:旅游经济调研范文

2014年教育部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这意味着对大部分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改革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服务地方经济,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趋势。《旅游经济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入专业课程传授所接触的必修基础课,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课程,其教学效果将深刻影响学生的学科认识和专业思维方式。所以旅游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必须从学校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定位出发,通过革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等手段,培养学生能够以经济学的视角解决现实中旅游现象与问题的应用能力。

一、旅游经济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一)课程内容

旅游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现象、经济过程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旅游活动,特别是研究旅游活动的商品化以及旅游商品的构成、特征及其内部的相互关系,旅游经济活动的实现及其产生的效益。主要包括旅游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矛盾与调节机制、旅游产品的生产与供给、旅游消费、旅游市场、旅游收入与效益、旅游业与旅游经济发展等。

旅游经济学课程内容具有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和教学内容的应用性两个主要特点。首先,旅游经济学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旅游活动,所以需要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作其理论基础。但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经济活动的运行及其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现象、关系与规律,又涉及到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等相关内容。所以本门课程是多学科的融会贯通,课程内容广泛复杂。其次,旅游管理专业是一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必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仅要有分析问题的视角和思路,也要有能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而旅游经济学的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二)课程特点

《旅游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研究旅游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现象、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因此,旅游经济学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

现代旅游经济学综合了经济学、地理学、旅游学、管理学、生态学、历史学等学科而形成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交叉性是指借鉴经济学、旅游学、地理学以及其他学科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研究旅游经济有助于拓展研究深度与视野。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与研究过程中,要求教师掌握相关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学等相关学科基础性理论,做到融会贯通,才能对知识结构体系有一个完整的把握,才能突出教学重点。作为一门学科,旅游经济学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在突出综合时尤其把握其与关联学科相区别的特质,避免重复教学和落入俗套,否则会造成构架不清、边界模糊、重点不突出、知识重复等问题。

旅游经济学是旅游管理及其他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性学科,但又不同于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学、管理学等学科,是集应用性、工具性、基础性、技能性与理论性于一体的学科,其运用经济学理论解释旅游经济活动;利用旅游学的基本规律来阐述旅游产业经济性;同时为旅游管理学提供经济与社会活动的规律、效益。因此,旅游经济学能科学认识旅游活动、旅游产业在经济领域中所发生的矛盾运动。因而,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旅游学、旅游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并灵活运用于旅游经济学的教学,融会贯通,使学生领悟旅游经济学知识的精髓。

二、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一)明确课程定位,调整更新课程内容

目前高等院校各专业的课程定位一般都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学科体系及学生发展水平等因素综合制订的,其核心是专业培养目标。邵阳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所以课程理论定位上不能将旅游经济学定位为西方经济学、旅游学、管理学、旅游市场营销等课程的简单相加,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尽快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提高综合素质。在学校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地域性特点,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特色课程研究内容。在课程定位明确的基础上,优化现有课程内容体系,调整更新课程内容,适当删减旅游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重复内容,如旅游产品、旅游市场、旅游营销策略等。增加当前旅游发展实践中的热点、重点问题讲解和分析,选用当地旅游景点景区的案例,运用本地旅游经济数据来充实教学内容,使授课内容反映旅游现实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可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根据专业开发、专业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需要,优选3~5种《旅游经济学》教材,以某一教材为基础,其余教材为支持,吸纳有关行业专家的意见,对旅游经济学的结构体系、课程内容、习题案例等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全新的自编教材及《旅游经济学》讲义。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专业兴趣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主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在旅游经济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特点,应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如相关基础知识、原理与方法可采用课堂讲授,而涉及一些旅游政策法规、旅游新闻、旅游热点问题则用课堂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并对讨论作出总结。《旅游经济学》的部分章节采用演示教学法,运用多媒体、人物模拟场景等方式对内容进行演示,从而增强理论知识的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材中比较容易理解的章节可以让学生担当教师的角色进行讲解。在授课的同时任课教师要列出一些参考教材、阅读资料和旅游相关期刊等,让学生课后查找阅读,同时要写下阅读后的想法和见解,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知识面,也培养了他们自觉学习的能力。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强调学生课程学习的参与程度,通过案例学习、情景发言、专项调查、小组讨论及辩论比赛等环节可以直接反映学生的求知精神、知识水平与创新能力。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进行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甚至能发现教材、文献和权威们某些不完善之处,形成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三)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锻炼职业和岗位技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旅游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课外实践,努力建设校内、校外实习基地,以强调教学的现实性、操作性和应用能力培养。教师指导学生对当地旅游产品、旅游市场、旅游消费等进行调研,同时将学生分组、并指导问卷设计,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等;通过与旅游管理部门或旅游行业协会的合作,收集旅游经济发展的数据,分析旅游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与企业建立广泛联系,签订教学实习、社会调查、联合培养、合作办学等协议,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学生在基地内参加各种实际操作和现场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能力提供平台,使学生由感性认识旅游经济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巩固课堂上所学内容。

(四)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师自身能力素质

现代教学法对教师具备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旅游经济学的任课教师既要精通理论又要是业界行家,目前多数高校的情况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师资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直接从事教学岗位,因而专任教师需不断学习,主动适应新形势下的旅游教育事业,不断提升自己,主动对接产业,融入行业,自身要积极掌握旅游经济研究的方法与技术;学校和系部也要为《旅游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人员提供一些学术交流和进修机会,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培养适应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教学人员应利用闲暇时间在旅游企业挂职锻炼,积累旅游实践经验。此外,学校也要主动邀请校内外旅游行业的领军人物、旅游相关企业的优秀经营者、管理者,围绕旅游经济学理论、实际的旅游经济问题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做一些学术报告,这可以让师生感受一些学术大家和企业家的思维,开阔视野,加深对旅游经济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理解,了解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重点,从而提升教师自身能力素质。

(五)转换考核模式,严格考试管理制度

现行的考核模式下,学生应付标准化的考试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不但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不利于培养其自学能力与创新思维。所以《旅游经济学》要以过程考核为主,总成绩可以根据考勤、作业、课堂问答、讨论、专项调查等几部分按权重计算,这样,在调动、鼓励学生的学科参与的同时也能够客观、综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能力和水平。同时,考试也要严格考试管理制度,出卷教师必须在统一规定时间上交考题,教研室主任先进行形式审查,通过后各教研室要组织专业教师审查;考前学校要召开考试工作会议,然后各系传达精神,让监考教师明确监考职责,各班举行班会,让学生明白违纪必定严肃处理,在安排监考任务时,不能安排任课教师监考所带班级;试卷阅卷完后,做好考试成绩分析和试卷分析工作,组织专业老师针对考试情况分析讨论试卷的难易程度、得失分数的知识点区域、成绩比例,以此为基础调整下次本门课的教学内容、考试内容以及考核方考试式。

第6篇:旅游经济调研范文

【关键词】耦合协调;旅游产业;县域经济

0 引言

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发展,俨然成为了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由此许多地方政府把旅游产业的开发与发展作为“活县”、“富县”、“兴县”、“强县”的重要举措。湖南省攸县经济的发展长期依赖于煤矿资源的开采,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县域,但在两型社会构建的大背景下,经过政府和多方的努力,县域旅游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这对于类似攸县的资源型县域来说,也不失为调整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随着资源型县域所面临的难题逐渐增多,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所以当前研究旅游产业与资源型县域经济之间的耦合协调性关系非常及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来自《2004-2012年攸县统计年鉴》、以及《2004-2012年攸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

1.2 研究方法

(1)齿轮模型

(2)耦合度评价模型

借鉴物理中的耦合度函数计算方法:

其中C表示某城市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度,C∈[0,1]。本文只涉及两个系统,故取k=2。为了避免当两个系统各自的发展水平都较低时,其耦合协调度却同样可能较高的这一缺陷,对上述模型进行了修正,即:

其中: D 表示耦合协调度,T表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综合协调指数。α指县域经济对旅游业发展的贡献度,β指旅游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度,且α+β=1。从上述的齿轮模型中,不难得出α/β=?棕a/?棕b,故α/β=旅游收入增长率/县域经济增长率。

为了更细致地反映实际状况,将旅游产业系统与县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划分为以下十种类型:①D∈(0,0.1]为极度失调;②D∈(0.1,0.2]为严重失调;③D∈(0.2,0.3]中度失调;④D∈(0.3,0.4]轻度失调;⑤D∈(0.4,0.5]濒临失调;⑥D∈(0.5,0.6]勉强协调;⑦D∈(0.6,0.7]初级协调;⑧D∈(0.7,0.8]中级协调;⑨D∈(0.8,0.9]良好协调;⑩D∈(0.9,1.0]优质协调。

(3)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权重赋值

要计量耦合度,需先测算出旅游产业系统与县域经济系统各自综合评价指数,该处利用线性加权法进行测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 w1和w2分别为旅游产业系统和县域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nij为第i个系统的第j个指标,即:

其中: lij为第i 个系统的第j个指标,lmax、lmin表示lij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由于旅游产业与县域经济耦合关系的研究错综复杂,因此,需要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方法,分别构建了旅游产业系统和县域经济系统的指标体系,并用AHP法进行了指标权重的赋值。

攸县旅游产业综合指标体系:旅游总收入(权重0.1358)、接待游客人数(权重0.1237)、景区数量(权重0.1469)、星级酒店数量(权重0.1142)、旅行社数量(权重0.1087)、公路旅游周转量(权重0.1136)、旅游总产出占全县GDP比重(权重0.1458)、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权重0.1113);攸县县域经济综合指标体系:GDP总量(权重0.1015)、人均GDP(权重0.1038)、财政收入(权重0.1128)、城镇居民人均支配收入(权重0.1241)、农民人均纯收入(权重0.1136)、第三产业占GDP总量比例(权重0.1317)、财政占GDP总量比例(权重0.1283)、户籍人口(权重0.0926)、邮电业务量(权重0.0922)。

2 调研结果与分析

2.1 调研结果

利用齿轮模型,根据每个城市的旅游收入增长率和区域经济增长率得到α值和β值。如下表1。

表1 攸县旅游产业增长率与县域经济增长率

根据上文所述的耦合协调度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攸县2004年-2012年的旅游产业与县域经济综合指标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的耦合协调度,并判断攸县旅游产业与县域经济耦合发展的类型,如表2。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旅游产业系统和县域经济系统的发展都呈现强劲的上升趋势,2004-2012年以来攸县经济的发展水平一直保持在10%的增速平稳增长,即便是在2008年,虽然正值金融危机,但经济发展受其影响较小,仍实现了14.6%的高速增长,逆势上扬。而旅游产业在这九年里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虽起步较晚,2007年之前还未形成规模的旅游产业,每年接待的游客保持在20万人次左右,但发展速度惊人,市场前景广阔。特别是2008年,县内4A级景区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园挂牌吸引了260万游客,实现旅游收入5.2亿元,同比增长了近372%,实现了阶段性质的飞跃,并维持着30%以上的增速全面追赶县域经济发展。

表2 攸县旅游产业与县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数值及水平

从耦合协调度结果分析,攸县旅游产业与县域经济的耦合度逐年提升,由2004年的极度失调优化为初级协调,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从时间序列上看,攸县旅游产业与县域经济的耦合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04-2007年为严重失调期,2008年耦合度得到极大改善,一直到2011年保持为勉强协调,2012年则在前期良好的发展基础上顺利进入初级协调阶段。

3 总结与建议

经过对攸县2004年-2012年的地面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旅游产业与县域经济存在着交互耦合关系,旅游业开发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县域经济结构,推动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的进程。

结合煤炭资源型县域旅游开发的条件及特点,对已废弃的矿场、矿坑、设备可以部分保留或稍加改造,以开展工业遗产旅游专线,对仍在生产的矿区可开辟专门的线路以发展现代工业旅游。工业旅游既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还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造与优化,同时还可结合农业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休闲、娱乐、观光等为功能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开展农业观光游,进行产品的组合开发,可谓一举多得。

(2)当前攸县旅游产业与县域经济的各自发展水平都较高,但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尚处于初级协调阶段,这说旅游产业对于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够,县域经济对于旅游产业的支撑作用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攸县境内虽拥有酒仙湖、白龙洞、皮佳洞、攸洲森林公园等众多景点, 但目前只有酒埠江风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其他景区普遍存在知名度不高、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等问题,有些景区由于采矿业的发展而遭到了严重污染,比如桃源谷景点因溪水被严重污染被迫废弃。对此,则需要政府加强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与此同时完善旅游景区的交通、住宿等基础配套设施,从广度和深度丰富旅游产品,开展徒步、野营、探险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增设避暑、疗养、水上娱乐等项目,扩大“攸县香干文化节”的影响力,提升旅游品牌价值。

【参考文献】

[1]方法林.基于齿轮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36(2):119-125.

[2]姜嫣,马耀峰,高楠,等.区域旅游产业与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以东部十省(市)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1):47-50.

[3]丁红梅.论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对安徽经济的影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2,30( 5):57-61.

[4]周志宏,周雨婷.我国省级旅游产业绩效的对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 12):139-141.

[5]生延超,钟志平.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旅游学刊,2009,24(8):23-29.

[6]何丹. 辽宁省森林旅游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

[7]刘广元.重庆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绩效评价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

第7篇:旅游经济调研范文

[关键词]旅游业;金融业;耦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7)03-0074-11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7.03.013

引言

产业间互动协调发展是市场供给和消费需求的必然趋势,可以在产业间产生叠加效应,实现互相繁荣和互利共赢。旅游业与金融业互动协调发展,既是金融服务旅游经济,推动旅游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体现,也是旅游培育金融业增长点、增加金融衍生品的过程,同时也促进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为加快旅游业发展和适应新时期旅游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和《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提出要推进旅游与金融互动协调发展,鼓励旅游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加大金融支持旅游实体经济力度,使金融对旅游业的服务水平得到改进和提升,推动设立旅游产业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发展旅游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等一系列旅游业与金融业互动发展的方向和任务。由此可见,旅游业与金融业通过整合两者高度互补的优势资源,可以打造出具备旅游服务、金融服务的双重优势产品,全面提升旅游者的需求和体验,顺应并推动我国旅游业与金融业互动协调发展的趋势。

国外学者对旅游业与金融业互动协调发展的研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展开,主要集中在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方面的研究。Vogel从生产运营、经济特点、企业融资等方面入手,对旅游业中的重要产业部门――航空、饭店、游船、主题公园/游乐园等进行了分析与论述[1]。Peric等分析了1991―2009 年由国际金融公司(IFC)投资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担保的旅游及酒店产业发展情况,得出国际金融机构的项目融资对发展中国家旅游及酒店行业的促进作用[2]。Hawkins和Mann分析了世界银行在旅游业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的地位与作用[3]。Markandya等通过世界银行在旅游业项目投入的分析,指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国家经济增长的潜在贡献,认为要获得更多收益应加大银行对旅游业的投资[4]。

国内对旅游业与金融业互动协调发展的学术研究大致有两类观点:一是金融业支持和助推旅游业发展的单一方向思考和研究。如杨建春和施若运用贵州和浙江两省的金融、旅游产业发展数据,运用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对两省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动态效应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省金融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存在较大差距[5];叶春明和赵宇华认为金融对我国旅游业发展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而目前我国旅游金融支撑存在政府投资、银行信贷投资、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旅游市场投资效率、金融服务产品开发等多方面的问题,并提出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建议[6];胡文琳[7]、江锋[8]、王智勇和赵越[9]、胡海燕等[10]分别以江西庐山、广东梅州、云南丽江、新疆可可托海景区为例,分析了当前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症结,提出了消除金融抑制,加大相关金融支持的对策与建议。二是将旅游业发展与金融业的具体板块进行互动融合。如王一林从银行视角来将银行业务与旅游产品进行结合,确立了“创建旅游金融特色银行”的战略定位,并在产融结合、养老金融及个人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探索[11];杨复兴和舒海通过“旅游金融”概念的提出,借用物理学的耦合概念,分析其耦合发展的逻辑脉络,并从银行、证券及保险等3个方面对旅游金融产品进行了创新思考[12]。

随着旅游业与金融业互动协调问题的不断深入研究,金融支持或助推旅游发展的文献相对较多,而忽略了金融业如何借助旅游业来发展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如何使旅游产业发展壮大这一最终目的;同时,由于数据和资料局限,这一问题也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此外,两个产业互动协调发展的机理研究方面尚处于空白。而两个产业的互动协调发展又亟待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鉴于此,本研究从产业耦合的视角切入,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分析旅游业与金融业互动耦合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借鉴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以东部经济大省――江苏省为例,对两个产业耦合协调发展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得出两个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的结论与建议。

1 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发展作用机理分析

旅游业与金融业之间互动耦合发展的理念来源于产业边界模糊[13]、金融中介[14-15]、金融约束[16]等理论,其耦合发展过程在市场需求、企业推动、政府引导等驱动力下形成的,可视为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融合过程,并能使产业资本得以积聚及增值[17]。一方面,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作用明显,旅游消费不仅直接拉动了交通、食宿、娱乐、购物等传统产业,也对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挥着重要带动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金融业通过加快和改进自身服务,为旅游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完善金融产品、创新保险服务、培育企业上市,助推和支持实现旅游繁荣,并实现金融业价值的增值。两个产业系统相互耦合发展的作用机理(图1)。

3 江苏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3.1.1 研究区概况

江苏是我国东部经济大省,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广东,旅游业与金融业发展水平多年来位居全国前列。以“吴韵汉风”著称的江苏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富集,改革开放30年多来,江苏省旅游业稳步增长,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多年来位居全国前列。2013年江苏省旅游总收入7195亿元,同比增长14.1%,占全国24.41%;接待境内外游客5.22亿人次,增长10.9%,占全国15.44%;旅游业增加值3212亿元,增长14.2%,占地区生产总值5.43%1。江苏省金融业在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日益凸显[34],有力支持和促进了地方实体经济的发展。2013年年末江苏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85604.1亿元,比上年末多增332.3亿元,占全国8.20%;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61836.5亿元,比上年末多增652.1亿元,占全国8.60%;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筹集资金283.7亿元,比上年增加75.2亿元,占全国4.12%;全年保费收入1446.1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占全国8.40%①。整体看来,旅游业和金融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加。

多年来,江苏旅游业与金融业的耦合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一是产融结合力度加大。根据2012年的《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银发[2012]32号)精神,江苏省旅游局与省邮政公司签署游邮联合战略合作协议,将乡村旅游建设作为贷款融资的重点;2014年江苏省旅游局与农行江苏省分行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包括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支持下,坚持旅游与金融互动耦合发展,积极探索金融支持旅游发展模式。二是融资渠道得到拓宽。2012年全国第一只智慧旅游产业基金由江苏物泰发起成立,该基金将为有竞争力的智慧旅游企业提供股权投资扶持。2013年,为支持江苏旅游项目的发展,省财政厅和省旅游局联合设立了江苏省旅游产业发展基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旅游企业融资难问题。

综上所述,江苏优越的资源和区位条件、厚实的经济基础以及政策的扶持必将使其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程度得到提升,一方面,旅游业在金融业的支持和助推下,打开投融资之门,优质企业必将脱颖而出;另一方面,金融业在服务旅游经济同时,创新金融工具和产品,培育新的增长点。

3.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江苏全省及其省辖市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研究2001―2013年江苏省旅游业与金融业互动耦合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所用的数据来自《江苏统计年鉴》(2002―2014)、江苏省旅游业发展统计公报(2001―2013)、江苏旅游业年度报告、江苏13市统计年鉴及13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2013),保证了数据具有较强的可靠性与权威性。在已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对两个产业综合评价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值高达0.971,结果表明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两者具有较强的耦合互动发展关系。根据公式(3)~(6)对江苏旅游业和金融业系统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进行了计算(表2)。

3.2 实证分析

3.2.1 全省情况分析

据上述耦合评价模型,分别计算出2001―2013年江苏全省旅游业与金融业系统的各项综合评价值,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数值(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1―2013年江苏全省的旅游业与金融业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基本呈逐年递增态势,表明两个产业13年间整体发展状况良好。从旅游业综合评价值来看,2003年、2013年出现下降情况,其余年份均为上升状态。形成以上情况的可能原因在于1999年实行的黄金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江苏旅游的迅速发展,2001年、2002年旅游业增速明显。2003年受SARS疫情的影响,使旅游业发展出现了下滑。2004年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同比增长率达到225%。从2005年开始每年增长速度呈现下降趋势,2008年的奥运会对江苏旅游有一定促进作用,但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增速未见明显提升。2010年上海世博会带动了江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011年、2012年后世博时代使旅游业发展趋缓。2013年受全球经济不景气、人民币升值、食品安全、雾霾天气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导致海外游客减少,造成江苏入境游出现了“双下降”1。从金融业综合评价值来看,各年均呈F上升趋势,其中2004年、2005年、2007年和2009年的上升幅度超过30%。究其原因,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好转和各项扩大需求的政策作用下,2001―2003年江苏金融业保持稳定的增长。2004―2007年江苏省经济连续保持高位平稳发展,金融业综合实力增速明显。2008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金融业吸引外资大幅减少,增幅有所下降。2009年银行机构数大幅提升,共设立各类银行机构44家,相当于前5年机构设立的总和,全年新增贷款9137.6亿元,创历史新高2。2010年以后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金融运行平稳,增长速度开始下降,直到2013年世界经济温和复苏,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升,增速又出现加快势头。根据旅游业与金融业的发展水平,2004―2012年为>,表明旅游业发展情况优于同期的金融业,而金融业发展的滞后性,说明了金融业对旅游业的支持和服务还不能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还制约了江苏旅游业的发展。

从2001―2013年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总体分布来看,江苏省旅游业与金融业的耦合度在0.855~1.000之间,其均值为0.979,表明江苏省13年间两个产业互动发展的耦合性良好,要素之间互动强劲。与此同时,耦合协调度的发展在0.238~0.949之间,其均值为0.643,呈现逐年持续上升的态势,其中,2001―2004年为失调阶段,该阶段旅游业与金融业发展的影响程度低且协同度较弱,两个产业之间促进作用不强;随着2005年江苏经济总量、三大需求、工农产值、城乡居民收入等各项经济指标均创近年新高3,旅游业与金融业的综合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两个产业在特色旅游金融服务、旅游多元化融资渠道、旅游保险市场、旅游企业支付环境、旅游消费贷款、旅游金融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耦合发展,产业间的互动耦合也进入协调阶段,2005―2013年协调程度越来越高,产业之间的协同效应逐步增强。

3.2.2 分区分市情况分析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江苏省旅游业与金融业互动耦合发展情况,依据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出2001―2013年江苏省3大区域及13市旅游业与金融业系统的各项综合评价均值,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均值(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2001―2013年江苏省13市的旅游业与金融业系统的综合评价均值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基本呈苏南、苏中、苏北递减态势。从两个产业综合评价均值来看,苏南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均值分别为0.770和0.673,苏中地区次之为0.419和0.379,苏北地区最低仅有0.292和0.261,苏中、苏北的旅游业和金融业综合评价均值都低于全省平均值。由此可见,苏中和苏北的旅游业和金融业综合带动效应远不如苏南地区,对整个江苏旅游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也较弱。从分市情况来看,旅游发展水平最高的是苏州,均值为0.938,而金融业发展水平最高的是南京,均值为0.882,全省两个产业发展水平最低的是宿迁,仅为0.045和0.152。南京、无锡和苏州的旅游业和金融业综合均值超过0.70,为两个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常州、镇江和南通的均值低于0.70超过0.40,为两业发展中等水平地区;扬州、徐州和连云港的旅游业均值低于0.70超过0.40,金融业均值却低于0.40,为旅游业发展中等而金融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泰州、淮安、盐城和宿迁的两业均值低于0.40,为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将13市旅游业与金融业综合评价均值进行对比,>的地区有南京、常州、苏州、镇江、扬州、徐州、连云港,表明以上地区旅游业发展整体情况优于金融业,而其他地区则为旅游业发展滞后于金融业。

从耦合度平均值来看,2001―2013江苏省3大区域及13市旅游业与金融业均处于高度耦合状态,除宿迁(0.840)外,其余地区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度值都大于0.90,表明各地区两个产业系统要素之间达到较好的共振耦合。同时,江苏省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非常显著,13市的耦合协调度在0.316~0.951之间,其均值为0.643,协调度最高的是南京,最低的是宿迁。苏南地区的耦合协调度(0.842)显著高于苏中(0.582)和苏北(0.479),苏南5市均为协调状态,其中,南京、苏州达到了优质协调;苏中3市虽然也均实现了协调,但协调等级低,南通和扬州为初级协调,而泰州仅为勉强协调;苏北5市大都为失调状态,仅徐州和连云港为勉强协调。

3.3 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上述结果,本研究认为影响江苏省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程度的因素可以分为外因和内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基础、区位、资源条件及政府政策支持,而影响两个产业耦合的内部因素则由产业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从外部因素角度来看,南京、无锡、苏州等苏南城市位于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地带,紧临上海,经济基础较好,各种生产要素流动便捷,“苏南模式”“昆山之路”“江阴板块”等一系列优质发展模式成为支撑苏南经济高速增长的生力军[35]。苏中、苏北距中心城市的位置相对较远,受经济中心的吸引和辐射比较弱,经济基础远不如苏南地区发达。同时,苏南旅游资源丰富且知名度较高,截止2014年10月,江苏拥有4A级以上旅游景点160家,其中,苏南5市就占有98家1。相反,苏中、苏北大多地区旅游资源欠缺,高品质的景点和项目不足[36],导致金融业无法对旅游业进行有效投入,出现南通、泰州、淮安、盐城和宿迁等旅游业发展滞后型城市。此外,政府政策对产业间耦合发展方面提供指导,宽松的政策有利于产业分工和协作,从而促进产业互动协调发展。江苏在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发展的政策支持方面整体较弱,且在苏南、苏中、苏北区域之间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向旅游企业流入的引导资金不足、政策执行的长效机制不健全、政策落地困难、推进缓慢及实施过程中缺少明确的牵头部门等问题。

从内部因素角度来看,旅游业与金融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影响了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江苏旅游业虽然在过去35年实现规模从小到大的跨越,产业地位明显提升,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苏南地区旅游发展水平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五市中南京、无锡和苏州属于旅游发达地区,镇江和常州为旅游较发达地区[37],且金融业支持力度较大,两个产业耦合紧密,协调度等较高。而苏中、苏北部分地区由于旅游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企业经营规模小、管理不规范、产权不明晰、信用等级低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缓慢,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弱,出现融资渠道受阻、融资成本高等现象。对于2004―2012年江苏出现的金融业相对旅游业发展滞后现象,表明金融业中资本市场在利益最大化原则下固守风险规避,要求资金在安全性的前提下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收益率,而旅游基础设施和项目的投资量大、周期长、风险难以控制,相悖的供需加大旅游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另外,按照信贷配给理论,银行倾向于贷款给抵押充足的企业或者项目,而部分景区采用经营权、收费权等未来收益的方式抵押,由于潜在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严重制约了金融对旅游的支持。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研究在分析旅游业与金融业系统互动耦合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耦合评价模型和耦合指标体系,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对江苏省2001―2013年旅游业和金融业耦合发展的时空演变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1)江苏全省旅游业与金融业在研究期内发展较快。旅游业和金融业的综合评价值在13年间得到了大幅提升,分别从0.032、0.101增加到0.883、0.918。2004―2012年为>,表明旅游业发展超前且金融对旅游支持力度不够,两个产业间的联合多为旅游资本追逐金融资本。

(2)旅游业与金融业两个系统存在显著的耦合发展关系。江苏省13年间两个产业互动发展的耦合度变化不大,其均值为0.979,说明两者要素互动强劲。耦合协调度变化幅度较大,从2001年的0.238提升到2013年的0.949,协调等级也越来越高,2005年作为耦合协调度的分界点,之前为失调阶段,之后进入协调阶段。

(3)旅游业与金融业区域间发展具有显著差异。两个产业综合评价均值呈苏南、苏中、苏北递减态势。13市中>的地区有南京、苏州、常州、镇江、扬州、徐州、连云港,表明以上地区旅游业发展整体情况优于金融业,而其他地区则为旅游业发展滞后于金融业。

(4)旅游业与金融业区域间耦合协调度有待提升。江苏3大区域及13市旅游业与金融业皆处于高度耦合状态。而耦合协调度数值显示达到优质和良好协调的城市只有南京、苏州和无锡,尚有淮安、盐城和宿迁处在失调阶段,其余地区虽然实现了协调,但协调等级低,仅为初级协调和勉强协调。

4.2 建议

综合实证分析的结果,江苏旅游业和金融业的耦合协调发展不仅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产业自身的特点更是制约两业耦合的重要因素。为促进江苏旅游业和金融业耦合协调度的提升,今后应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一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和服务。在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互动过程中,旅游业的资金缺口大与信用等级低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所以要实现金融的支持,首先应提升旅游业的信用等级。江苏旅游企业通过探索项目“BT”(建设―移交)、“BOT”(建设D经营D转让)、“TOT”(转让D经营D转让)等模式[38],转让一定时期特许权、运营权或一定比例收费权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信用保证,增加信用等级。其次是拓宽金融业的信贷方式。针对旅游景点投资期限长、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对于江苏“三圈三带三轴”规划内重点旅游开发项目,可发展信贷组合管理工具――银团贷款,而中小旅游企业可以实行联保联贷等方式,实现贷款金融机构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最后是强化旅游金融服务。金融机构要完善旅游区各项网络基础服务设施,为旅游者提供线上、线下支付、消费等旅游电子化服务。在江苏全省推行金融旅游卡,金融机构联手旅游企业结成战略同盟,集信用卡和旅游服务、消费功能于一体,实现“一卡在手,玩转江苏”。此外,金融机构应简化个人旅游信贷的申办程序,鼓励使用个人信用担保来实现贷款业务。

另一方面,新耦合发展模式。为促进旅游业的加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借鉴已有的参考文献[39-41],江苏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可采用以下3种模式:主动耦合模式、互动耦合模式和重组耦合模式。耦合协调均值处于失调阶段的淮安、盐城和宿迁适用主动耦合模式,旅游业主动争取金融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支持,金融业则跨越该产业与旅游业之间的产业边界来促进和助推旅游产业发展,此模式是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发展的最基本模式。对于已经达到协调但等级较低的镇江、常州、南通、扬州、泰州、徐州及连云港可采用互动耦合模式,该模式强调两个产业要素相互渗透、两个产业资本互动耦合,实现由产到融和由融到产的两业产融结合历程,最终达到改变对方产业链的目的。随着旅游业与金融业耦合的不断深入,对于耦合协调度达到优质和良好的南京、苏州和无锡等地区,可以采用目前两个产业耦合发展最高形式――重组耦合模式,该模式引入金融业的理念和做法,通过旅游资源、产品等方面的资产化,放大和创造旅游要素价值,扩展旅游产业发展空间,使旅游业在重组发展中提升自身的价值链,形成新型的旅游金融发展方式。

本研究从产业耦合角度研究旅游业与金融业互动发展,利用耦合评价模型测度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对两个产业的良性耦合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耦合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对研究模型的运用不够深入,导致区域内横向比较和区域间纵向演变的研究尚存在不足,有待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Vogel L H. Entertainment Industry Economics: A Guide for Financial Analysis [M]. Song Rui, Lin Hong, trans. Beijing: Citic Press, 2003: 7-16. [哈罗德・L・瓦格尔. 旅游经济学: 金融分析指南[M]. 宋瑞, 林红, 译.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3: 7-16.]

[2] Peric J, Mujacevic E, Simunic M.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 investments i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Cultural Studies, 2011,(1): 1-17.

[3] Hawkins E D, Mann S. The World Bank’s role in tourism development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7, 34(2): 348-363.

[4] Markandya A, Taylor T, Pedroso S.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ssons from Recent World Bank Experience [R]. Bizkaia: BC3-Basque Centre for Climate Change, 2014: 20-25.

[5] Yang Jianchun, Shi Ruo. Comparison of the dynamic effects of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Guizhou and Zhejiang [J]. Social Scientist, 2014, (6): 88-92.[杨建春, 施若. 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动态效应比较――以贵州、浙江两省为例[J]. 社会科学家, 2014, (6): 88-92.]

[6] Ye Chunming, Zhao Yuhua. Study on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J]. Financial Theory and Practice, 2009, (10): 57-61.[叶春明, 赵宇华. 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9, (10): 57-61.]

[7] Hu Wenlin. Suggestion on finance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ulture: A case study of Lushan in Jiangxi [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2,(12): 80-82. [胡文琳. 金融推动旅游文化发展的建议――以江西庐山为例[J]. 金融与经济, 2012,(12): 80-82.]

[8] Jiang Feng. Study on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akka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J]. China Statistics, 2014,(5): 44-46. [江锋. 金融支持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 中国统计, 2014,(5): 44-46.]

[9] Wang Zhiyong, Zhao Yu.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support for Yunnan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Lijiang [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2007,(7): 113-116. [王智勇, 赵越. 金融支持云南旅游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丽江为例[J]. 济问题探索, 2007,(7): 113-116.]

[10] Hu Haiyan, Huang Lin, Luo Honglian. Development of tourist resources and choice of financial support: With financial backup for the development in national 5A Keketuohai natural attraction as a case [J]. Journal of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12, 33(6): 32-38. [胡海燕, 黄林, 骆红莲. 新疆旅游资源开发与金融支持路径选择――以金融支持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可可托海景区发展为例[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33(6): 32-38.]

[11] Wang Yili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ourism financial innovation [J]. International Finance, 2012,(7):9-11. [王一林. 旅游金融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 国际金融, 2012,(7): 9-11.]

[12] Yang Fuxing,Shu Hai.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finance [J]. Tourism Research, 2012,(3): 20-22.[杨复兴, 舒海. 旅游金融的发展思考[J]. 旅游研究, 2012,(3): 20-22.]

[13] Choi D, Valikangas L. Patterns of strategy innovation [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19(4): 424-429.

[14] Shaw S E.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M]. Shao Fujun, Xu Xiaoming, trans.Shanghai: Shanghai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1988: 20-26. [爱德华・S・肖. 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 邵伏军, 许晓明, 译.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88: 20-26.]

[15] Mckinnon I R.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M]. Lu Cong, trans. Shanghai: Shanghai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1988: 15-21. [罗纳德・I・麦金农. 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M]. 卢骢, 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88: 15-21.]

[16] Hellman T, Murdock K, Stiglitz J. Financial restraint: Towards a new paradigm [J]. Economic Herald, 1997,(5): 42-47. [托玛斯・赫尔曼, 凯文・穆尔多克,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金融约束: 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 经济导刊, 1997,(5): 42-47.]

[17] Cheng Jin, Lu Lin, Zhu Fubiao. On the study progress of tourism industrial merging and its enlightenment [J]. Tourism Tribune, 2011, 26(4): 13-19. [程锦, 陆林, 朱付彪. 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启示[J]. 旅游学刊, 2011, 26(4): 13-19.]

[29] Gong Yan, Guo Zhengrong. Study on the efficiency and countermeasures of Jiangsu tourism: Analysis based on super-efficiency DEA and Malmquist index [J]. 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 2014, 28(4): 7-12. [龚艳, 郭峥嵘. 江苏旅游业发展效率及对策研究-基于超效率DEA和Malmquist指数分析[J]. 华东经济管理, 2014, 28(4): 7-12.]

[30] Zhu Yingli, Li Xiaoji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with economic growth in Henan [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9, 25(5): 69-73.[祝英丽, 李小建. 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9, 25(5): 69-73.]

[31] Wang Yongsheng, Ao Haiyan, Chen Hang. Research on evaluation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J]. Journal of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4, 7(4): 304-308.[王永胜, 敖海燕, 陈航. 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 7(4): 304-308.]

[32] He Yiqing, Liao Wenqiang, Bai Caiquan, et al. A study on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between financial 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six provincial capitals of central China [J]. 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 2014, 31(7): 70-75.[何宜庆,廖文强,白彩全,等.中部六省省会城市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耦合发展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 2014, 31(7): 70-75.]

[33] He Ruiya, Zhang Yuxi. Study 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and public finance system: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28 provincial regions of China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28(7): 31-37. [和瑞, 张玉喜. 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与公共金融系统耦合协调评价研究――基于中国28个省级区域的实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28(7): 31-37.]

[34] Project Group. The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of Jiangsu financial industry [J].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8, 10(5): 47-55. [课题组. 江苏金融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10(5): 47-55.]

[35] Pan Linyuan, Ji Wenlin. The cause and countermeasure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of Jiangsu [J]. Contemporary Economics, 2008,(5): 89-93. [潘林元, 吉文林. 江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及对策[J]. 当代经济, 2008,(5): 89-93.]

第8篇:旅游经济调研范文

[关键词]旅游学科;研究进展;研究热点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1)05-0022-08

引言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旅游产业走入人们的视野并迅速壮大,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与此同时,旅游研究成果和学者数量急剧扩大,以期刊数量为例,20世纪60年代仅有一两份旅游期刊,目前,全球公开出版的英语旅游学术期刊已超过60份。在英国,与旅游相关的博士论文数量从1990年到2002年增长了8倍。可以说,旅游研究已成为学术领域的一门“显学”,受到来自政府部门、学界、业界以及普通民众的重视。

实际上,旅游研究最初受到重视,主要集中在欧洲国家,并且是由政府部门对旅游业重视开始的。由于二战后大众旅游广泛兴起,给欧洲各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使英国、法国等国从国家决策层面出台推进和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因此,对旅游产业的研究是从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开始的,而且是以定性的方法来分析旅游产业。随着人们对旅游经济效应的认识逐步加深,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开始进入旅游研究领域,最早引入的经济理论是质量控制,即旅游产品的质量控制。此后,经济学在旅游学科的研究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并以实证研究为主。随着旅游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其对社会、文化以及环境的影响逐渐显现,并引起广泛重视,但经济学在旅游研究领域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据《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原主编贾法瑞(Jafari)在1988年对美国博士论文选题的分析结果,按照学科重要性排序,对旅游业影响最大的是经济学,其余依次为人类学、地理学和社会学。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对旅游产生的综合影响越发重视,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对旅游业的影响愈加显著,但是包特瑞等人(Botterill,et al)于2003年对英国博士论文选题的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学依然占最大比例,不过所占比重下降,其次分别为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商业研究和环境科学。根据揣博(Tribe)的观点,目前,旅游学科研究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以经济、管理为主;二是从文化、社会角度以及其他非经济类视角分析旅游产业,其中,前者的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核心,而后者更多的以定性分析为主。

本文将从旅游学科发展的几个阶段、研究方法、学科范围、理论范式和当前主要研究领域进行深入阐述,并对我国旅游研究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

一、旅游研究的发展进程

目前比较公认的是贾法瑞按照年代划分的5个阶段:

(一)倡导阶段――20世纪60年代。强调旅游业的正面经济效应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企业、公共机构以及其他组织都十分关注旅游业对经济的积极作用,因此在这一阶段,对旅游业的正面看法大行其道,认为旅游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可以使其他产业受益;旅游业对许多国家是可行的经济替代产业;旅游业能够为接待国提供所需外汇等。为了更加突出发展旅游业的好处,有学者还提出其他观点:旅游可以保护自然和现有环境;能够复兴传统文化,积极地推进文化活动,以及有助于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推动全球和平等。这些观点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直接动力,大大推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进程。

(二)警示阶段――20世纪70年代,强调旅游的负面效应,尤其是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许多问题,并带来了不利影响,从而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挑战拥护者的立场。这种新的声音,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几乎听不到,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这些学者既有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者,也有从事自然和文化保护研究的学者,代表性观点为:旅游业提供的就业绝大部分是季节性和低技能岗位;只能给公司和大企业带来收益;旅游破坏了自然和风景资源;使接待地社区及其文化商品化;破坏了接待地社会结构等。两个阶段截然相反的观点,使研究者相互之间的攻击不可避免,包括相互交换意见、提出反对意见以及尖锐批评对方的立场等。

(三)适应阶段――20世纪80年代,强调改进旅游方式,减少负面效应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改进旅游方式,通过科学规划,尽量减少负面影响。许多学者建议以接待地社区为中心,利用当地社会文化和现有的自然环境,为旅游者提供有益的活动,降低旅游活动对当地资源和居民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促进当地居民与旅游者彼此之间的交流。具体采用的形式包括:适度旅游、社区旅游、控制性旅游、农家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农场旅游、绿色旅游、原住民旅游、体验旅游、自然旅游、负责任旅游、乡村旅游、合理旅游、小规模旅游和可持续旅游等。这些经过改进的旅游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政府、业界、当地居民以及研究者的认可,但是在实践中,过分商业化以及失去控制的旅游活动也比比皆是,许多经营者换汤不换药地利用以前的手段开发新的旅游形式,也是这一阶段乃至到现在一直未能完全解决的难题。

(四)知识更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旅游学科逐渐成熟,全方位分析旅游产业

前面3个阶段的总的立场是在考虑培育旅游产业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些发展条件和动力,到了20世纪90年代,旅游业已经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并且成为一个巨大的全球产业,其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产业内部,而是与社会经济体系紧密关联,因此第4个阶段以知识更新为基础,学界的研究人员不再局限于讨论旅游产业的科学定位,而是系统研究旅游产业结构,并与其他学科领域相融合,在更广泛的多学科领域中定位自身的位置;从个人、团体、企业、政府和系统层面探讨旅游产业功能;确定其影响因素和受其影响的方面,旨在更精确和全面地定义旅游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的地位,为形成旅游产业科学的知识体系而努力。

(五)公共阶段――21世纪前10年,旅游成为社会现象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增长,使其获得了产业内外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尽管经历了“9・11”、伊拉克战争和SARS等突发事件,但是“短期的伤痛带来了长期的收益”,并未阻挡住旅游业大步前行的脚步。目前,政府部门、决策者和民众对旅游的关注不仅仅是在经济领域,而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来研究和看待。旅游研究成为“没有哪一个单独学科可以囊括、研究或理解(旅游);只能通过学科的边界交叉来研究,应当寻求并形成多学科的视角”。这种趋势不仅在产业层面体现出来,而且从研究成果的主题变化也明显表现出来,根据肖和史密斯(Xiao&Smith)于2006年对过去30 年《旅游研究纪事》发表的论文主题所做的统计,研究主题所涉及领域由传统的经济学、旅游、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休闲等领域,逐渐拓展到心理学、管理学、文化、艺术、历史、法律、宗教、环境、政治、伦理等其他学科,显示出旅游正在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二、研究方法

(一)定量研究的是与非

自从经济学在旅游学科中占据主导地位后,实证研究一直居于领导和统治地位,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主要旅游学科期刊《旅游研究纪事》和《旅游管理》(Tourism Management)都对论文范式提出具体要求,所有论文都要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发现与讨论和结论。研究工具一般包括:离散选择模型、社会核算矩阵、数据包络分析、影响评估模型或部分可计算均衡模型等。

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许多学者越来越多地质疑定量分析方法,认为实证研究有很大局限性,任何实证研究都有许多限制条件,结论也不具有一般性。而且认为,定量分析不能完全反映问题本质和意义。一些学者开始探索实证研究之外的范式,这种范式的转变使定性分析方法在一些领域得到认可。尽管如此,根据瑞利和拉夫(Riley&Love)Elo]对《旅游研究纪事》、《旅游管理》、《旅行研究》(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和《休闲研究》(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4种期刊所发文章使用的分析方法进行的调查显示,上述4份期刊从创刊到2000年期间发表的论文中,实证研究方法居于绝对统治地位。也就是说,定量分析方法仍然在旅游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目前,定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测度经济影响、评价游客流动、创造细分市场战略和确立游客心理测量标准等方面”。

(二)定性研究的功与过

正如提出旅游产品“原真性”概念的学者科恩(Cohen)所说,旅游研究中的许多开创性工作都是从定性研究入手的,定性分析方法在旅游学的初始研究阶段比较受重视,为奠定学科基础作出了极有价值的贡献。但是,这些成果通常都发表在非旅游期刊上,如著名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最初发表在地理学期刊,麦克康奈尔(MaeCannell)提出的“舞台真实性”发表在《美国社会学》。由于定性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被学界所质疑,阻碍了其在旅游经济领域的应用。目前,定性研究主要应用在与旅游相关的社会、文化和环境等领域,研究范式以案例研究为主,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主/客关系、旅游对文化的影响、旅游对民间艺术的影响等。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旅游已由单纯的经济产业转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定性研究有逐渐受到重视的趋势。贾法瑞认为,定性研究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视角,帮助学者从单纯的实证主义以不同范式来解释和理解现象。根据包特瑞在2003年对英国与旅游有关的博士论文的研究方法所做的调查结果,运用定性分析方法的博士论文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揣博在2006年发表的文章认为,旅游学研究总体上已经走出了应用经济领域的狭窄范畴,具备了后现代研究方法的雏形。目前学界的普遍看法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多元化方法将更适合研究和分析日益复杂的旅游问题。

三、学科范围与理论范式

(一)学科范围

旅游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上的新兴学科,40多年来从其他学科借鉴了理论范式、分析方法和研究成果,逐步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同时也为其他传统学科拓展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尽管迄今为止旅游学科尚未建立完整的、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但是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研究体系,涉及的相关学科包括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18个相关学科,见图1。

在各学科对旅游研究的影响中,根据揣博于2006年对主要旅游期刊总引用率涉及的学科分析结果,依次分别为:经济学38%,社会学7%,地理学6%,心理学3%,哲学和人类学1%,也就是说,经济学依然是对旅游学科影响最大的。

(二)理论范式

理论范式是奠定学科发展方向的基石,更是构建学科体系过程中的里程碑。旅游学科的理论范式大体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旅游经济/管理范式,多来自经济学/管理学领域,主要运用一些分析方法,对旅游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具体解析和阐述,在旅游的经济影响和经济预测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另一个是以社会学、人类学和地理学为基础建立的旅游范式,为旅游学科独有,对推动旅游研究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1.旅游经济/管理学范式

旅游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中包含7个理论范式,由于这些理论范式来源于其他学科,并不为旅游学科独有,所以仅作简单介绍。

实证主义:以物理学为基础的研究社会科学的手段和方法,由法国哲学家孔德(Comte)最早提出。混沌理论/复合理论:由劳伦斯(Lorenz)、海侬(Henon)、梅(May)等人提出。混沌理论将世界视为非线性和流动的,认为微小的变化可能会引发大规模变动的结果。解释性社会科学范式:由托马斯(Thomas)、斯库(schutz)等人提出,与社会构成主义和现象学相关。参与范式:由莱文(Lewin)最先提出,以释放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研究地方发展为基础。批判理论的方法:以马克思理论为基础,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主客观问题。女性主义观点:与西方的三次女权运动相关,从女权主义角度强调妇女的生存体验,打破世界固有的男权统治的思维框架。后现代方法:由劳埃德(Lyotard)、保德拉德(Baudrillard)以及雷坎(Laean)等提出,将世界看做多元现实构建的,并且现实元素之间互不支持。

2.旅游范式

属于旅游学科的4个理论范式,分别为:

原真性问题: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文化旅游产品的真实性和文化商品化,这个范式由社会学者麦克康奈尔于1972年最先提出,科恩于1988年提出“舞台真实性”加以完善,成为文化旅游、民族旅游产品开发与规划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影响至今。

游客凝视:由社会学者尤瑞(Urry)于1990年提出,认为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阶层以及不同历史阶段的游客在看待不同景色、不同人群、不同历史和文化时的关注点各不相同,如何区分不同背景的游客的兴趣点,规划和营销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主/客关系:由人类学家史密斯(Smith)于1977年出版的《主人与客人》首先提出,并于1989年修改后再版,是旅游影响研究中具有开创意义的学术经典,主要研究游客对接待地社会结构产生的诸多影响,强调游客给接待地文化带来不利影响。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由地理学家巴特勒(Butler)于1980年首先提出,此后被广泛引用、论证和质疑,但也是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核心内容是分析旅游目的地的演化过程,认为在不考虑内生 和外生因素的条件下,旅游地的发展分为6个阶段: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退阶段或复苏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旅游业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4个范式都受到了来自学界和业界的质疑和挑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4个范式为旅游研究奠定了学科基础,对研究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尽管存在诸多质疑,在学术领域中仍然是引用最多、应用最广的理论范式。

四、当前主要研究领域和内容

旅游研究内容涉及面很广,本文讨论的领域以旅游管理学为主,根据瑞安等人(Ryan,et al.)的分类,结合我国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主要内容包括:

(一)旅游营销

“旅游营销”源自管理学中“服务营销”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引入旅游研究中,是旅游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旅游营销已由传统的简单分析方法转向运用模型化理论,主要使用的模型包括旅游者购买决定、定价细分策略等。研究内容大致包含6个部分:目的地营销、市场细分、游客行为、营销功能、营销研究以及IT营销。其中,目的地营销管理、营销规划和营销战略功能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和目标、IT营销也是比较主要的研究领域,而营销广告、授权和培训等问题受到的关注较少,关于营销理论和研究方法更属于冷门话题。总的来看,旅游营销研究还处于满足从业者需求阶段,更多的是分析游客心理,运用营销策略,实现营销目标,而对理论研究重视不够。

(二)旅游经济影响与需求预测

旅游经济研究在旅游学科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也是学科地位得以确立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经济学领域研究方法的不断突破,以模型为主的旅游经济研究也达到一个高潮。目前,旅游经济影响与预测包含的主要内容有:

1.估计产业乘数。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线性回归等方法,测算国际、国内旅游支出对经济的巨大影响,进而确定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预算支出。

2.评估旅游影响。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社会核算矩阵对旅游产业的影响进行分析,估测接待人数的上升或下降对旅游接待地产生的经济影响,从而得出一个接待地适度的接待规模。

3.旅游者需求预测。需求预测是目前比较热的一个研究主题,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十分重视,采用项目合作或直接投入研发力量等方式推动该领域研究水平的提高。需求预测是利用时变参数模型来进行具体分析的,这一模型将在旅游需求预测领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旅游规划和社区参与

旅游规划是指导旅游产业发展的导向性文件,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但是从实施效果看,旅游规划与市场结合方面往往是失败的,因为规划是事先制定的,因此难以适应旅游发展和变化。很多学者认为,尽管在许多情况下旅游规划几乎涵盖旅游开发与运行的所有环节,并作为专家的指导性意见出现,但是在实际中,规划得以完全实施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了使旅游规划对实际开发与运营更具指导性,20世纪90年代旅游规划领域引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将可持续性理念应用于旅游规划的开发原则中,并采纳了接待地空间承载力和适度规划的概念,偏重于对旅游开发实践进行科学引导。

与此同时,随着旅游活动对接待社区的影响越来越大,并且经常出现与社区经济社会目标相冲突的情况,一些学者提出规划应注重旅游与社区之间关系,认为规划内容对接待地社区有着相应义务和责任,因此旅游规划者被要求应充分考虑接待社区居民的经济和社会需求。但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和繁多的需求变化使旅游规划难以面面俱到,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最大程度的公众参与,建立合理的参与机制,使规划者在考虑企业部门的利益之外,充分考虑旅游所依赖的接待社区的长远利益。这一点在理论上已经有诸多论述,但在实践中依然面临很多问题。目前规划领域的学术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规划与开发、以社区参与为导向的规划研究。

(四)城市旅游

城市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兴研究领域,由梅西森和沃尔(Mathieson&Wall)于1982年在《旅游、经济、自然和社会影响》中首次提出,其后皮尔斯等(Pearce,et al.)肯定了城市旅游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此后一直是比较热门的研究领域,与城市旅游有关的论文数量持续上升。

佩基(Page)认为,最有影响的文献有3篇:

1.艾斯沃斯(Ashworth)的《城市旅游:关注下的不平衡》是关于城市旅游最有影响和引用最广的研究成果,作者在分析总结文献的同时,对城市环境进行了阐述,认为“因为大多数旅游者来自城市,许多人将城市作为度假目的地,旅游对城市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影响非常巨大,因此将旅游视为一种城市活动严重制约了旅游的发展,同时也忽视了旅游者在城市功能中的重要性”。

2.詹森-沃贝克(Jansen―Verbeke)的《休闲购物――旅游业中一个富有魔力的概念?》为城市旅游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该文在总结大量零售业文献和重新归纳城市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旅游购物概念,突出强调了旅游者的购物支出对城市经济的重要作用,为城市旅游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3.盖兹(Getz)在《旅游购物城――开发与规划战略》一文中,专门对旅游购物城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发展趋势,提出了将大型零售商业(如Outlets)选址在城市周边区域可以吸引旅游者的观点,拓展了旅游购物作为城市旅游者的一个主要活动的概念。

目前,关于城市旅游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领域:理论与概念发展;需求与供给问题;旅游者行为;管理、规划和政策;模型和预测。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城市旅游的管理、规划和政策领域,较少关注的是旅游者行为。研究方法大多以案例研究为主,或者以社会心理学范式为主。

(五)主题公园

自第一家迪士尼公园1955年在美国加州开业以来,主题公园成为发达国家休闲、娱乐和旅游活动的主要方式。目前,全球主题公园产业的收入每年已经超过150亿美元,大约有超过130个主要主题公园散布世界各个角落;发达国家人均每年参观主题公园的次数为,美国和日本0.6次,澳大利亚0.5次,欧洲0.23次。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主题公园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但是主题公园的兴起也始终伴随着争议,人们批评其将文化庸俗化,破坏艺术美感等。

目前,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主题公园作为旅游吸引物如何更好地吸引游客,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利珀(Leiper)指出,主题公园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拥有巨大的基础市场,认为其选址不要在距离主要公路很近的地方,因为路边吸引物的目标市场是大量低支出的过路游客,而这对资金密集型的主题公园来讲是远远不够的,主题公园要求有高消费能力的游客,而且需要在一个地方的停留时间超过一天。罗杰克(Rojek)提出,主题公园的一个重要元素是提供一个安全、可靠和可预测的环境,并以效率、预期与 控制为原则。方德斯和米尔纳(Fodness&Milner)认为,主题公园的游客构成了一个可以广义描述的但是很少被理解的一个游客层面,他们运用感知技术对佛罗里达的顾客选择进行了调查,并对游客的选择行为进行了详细分析,为主题公园的市场定位、主题选择和促销战略提供了指导意见。

而对于主题公园的运营情况,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原因主要是主题公园属于企业经营,许多数据涉及商业机密,研究者很难得到一手数据,因此,关于主题公园以及旅游者吸引物的研究成果往往仅限于一般性阐述,高质量的分析研究较少见。

(六)旅游与自然环境: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

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一直是旅游的主体,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渐显露出来,尤其是对许多脆弱资源造成破坏的现象,令人们对以自然环境为主的旅游活动爱恨交织,为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自然旅游提出了诸多改进意见,代表性的观点从采取诸如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审计等软措施,到旅游概念重塑、纳入新的旅游形式、限制旅游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新的概念和分析模式不断进入旅游研究领域,人们从主要关注资源基础、监督使用和面临的问题以及评价产生的影响转变为关注不同旅游者类型及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着重强调旅游如何使用自然环境才可能对野生动物保护或自然资源产生有益影响,而不是简单地谴责其破坏环境。

正是在这种反思与改进不断交错的过程中,“可持续旅游”(或“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理念成为拯救自然旅游的代言人,出现了大量书籍和文章讨论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的含义和价值,并将其视为自然旅游的“代名词”,但是关于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的概念并不统一,也未能形成一个广泛接受的基本原则。而且“可持续旅游”和“生态旅游”的提法遭到滥用,几乎所有的旅游活动都被冠上了生态的标签。

在繁多的研究成果中,真正被广泛认可的开创性研究是布(Boo)于1990年出版的《生态旅游:潜力和陷阱》一书,首次提出生态旅游概念,而且将游客活动方式分为被动和主动形式。对这个领域发展作出最全面和最出色的总体评价的著作,分别是维尔(Weaver)撰写的《欠发达国家的生态旅游》,范奈尔(Fennell)出版的《生态旅游》一书,以及尼尔等(Neil,et al.)著的《生态旅游》,这三部著作都包含了详尽的参考书目和有关该领域广泛讨论的话题和争论。在具体研究内容上,已深入到生态旅游的各个方面,从经济收益、管理手段到旅游者形象以及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等等。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连续一体化模型、调查问卷和频谱效应等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同时大量采用案例研究。

(七)原住民旅游/少数民族旅游

长期以来,原住民(少数民族)旅游问题受到许多国家的关注,不仅将其作为解决原住民就业和提高收入的手段,而且还作为本国旅游促销的形象代表,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国,土著、因纽特人和毛利人的形象被广泛用于旅游促销宣传当中。但是更加清晰、明确地对待原住民(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是从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发表的《世界原住民国际十年宣言》(The International Decade of theWorld’s Indigenous People)开始的,此后原住民旅游成为学界一个比较重视的研究领域。

传统研究中,旅游学者主要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原住民旅游,多运用影像、形象描述旅游活动印象。随着国际社会对原住民问题的关注,关于原住民旅游的书籍和文章显著增多,研究内容涉及原住民旅游的各个方面,包括旅游与原住民之间的冲突以及宗教问题等等;研究方法也逐渐多样化,一些定量分析原住民旅游的文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旅游期刊上。这方面的开创性著作包括:巴特勒和韩驰(Bulter&Hinch)于1996年出版的《旅游与原住民》,该书是原住民旅游研究的第一本理论著作;布莱斯和史密斯(Price&Smith)于1996年出版的《脆弱社区的人和旅游》是第一本从人类学角度研究原住民社区冲突问题的著作,刘和奥坦(Lew&Otten)于1998年出版的《印第安部落的旅游与博彩业》是第一本关于印第安旅游发展的著作,罗宾逊和邦尼菲斯(Robinson&Boniface)于1999年出版的《旅游与文化冲突》第一次系统地分析了原住民旅游面临的文化冲突问题。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原住民在当地旅游开发过程中参与度始终较低,而且原住民对展示自身文化作为旅游产品在各部落有着不同认识,例如,美国印第安旅游以发展博彩为重要特征,一些部落因博彩业而迅速致富,但是一些部落则对此持否定态度,并且对博彩旅游提出质疑。另一方面,旅游者对原住民文化的关注和兴趣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瑞安等发现,仅有33%的游客对原住民文化感兴趣,尽管许多游客到原住民地区旅游希望体验当地特有文化,但只是期望获得一种“原住民体验经历”,然后带回日常生活中。同时,佩彻(Pitcher)通过对访问原住民部落的649个游客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游客对原住民的认识多来自经过加工的文学畅销书,许多人到原住民地区来是寻求他们头脑中的“影像”,而这与真实的原住民文化存在很大偏差。因此,原真性问题经常被旅游学界讨论和反思:到底提供什么样的旅游产品才能反映原住民文化的“原真性”?目前得出两点结论:第一,原住民文化已进入旅游主流,原住民文化体验的性质及其文化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来自游客与原住民之间的供给和需求创造了新的原真性。第二,原住民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以概括为“他们的精神至少来自三个世界:一是他们自己的世界,为其提供了传统的身份认知;二是后现代世界,西方主宰的企业实践和消费主义;三是互动的世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汇。

五、对我国旅游研究的启示

回顾我国旅游业及旅游研究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其发展轨迹与世界旅游发展历程大致相同,都是从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开始获得政府重视,进而使学科快速发展,并且因产业过快发展对环境造成破坏受到争议。尽管如此,旅游产业始终在快速增长,并且从单一产业逐步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并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如果从改革开放作为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正式开始,那么,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是中国旅游研究的初期阶段,在此期间,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入境旅游对创汇的积极作用以及更好地发展入境旅游等方面,并对旅游是否可以成为一个产业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争论,旅游学者的背景以地理学、历史学等为主。

随着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愈加显著,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正式确立了旅游业的经济产业地位,也从此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旅游热”,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旅游开发成为新一轮中国旅游大发展的主旋律, 旅游研究亦成为炙手可热的新兴学科。从事旅游研究的人数和发表的成果数量呈几何级数快速增长,学者的学科背景也从地理学、历史学拓展到经济学、管理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等多个学科,其中,从经济角度对旅游产业进行研究成为行业主流。

1998-2010年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中国旅游业迅速经历了倡导、警示、适应、知识更新和公众关注等多个阶段,并且呈现出一种混合交织状态。在我国,旅游学界和业界没有出现明显的旅游警示阶段,但是对旅游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的质疑和批评始终与积极倡导的声音相伴随。目前,整个行业和研究领域仍然处于适应和知识更新阶段,更多的处于媒体关注层面,普通公众的参与度很低,尤其是当地居民的参与度远远不够。一方面是缺乏参与的渠道,另一方面是旅游规划制定者对当地居民的意见重视程度不够。如何将当地居民的意见纳入旅游规划中并受到重视,是发展旅游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2009年10月,国务院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并将其视为拉动内需的重要产业,再次确认并强调了旅游产业的重要地位,但是尚未改变整个产业发展的总体进程,对研究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科地位的进一步加强,确立了旅游研究的主流学科地位。

从研究内容看,国内旅游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研究内容与国外逐渐接轨,前面提到的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城市旅游、旅游规划、旅游营销等研究领域,也是目前国内旅游研究的热点;也有一些研究选题,比如旅游中的性别研究、旅游中的伦理道德等,国内学者关注较少。从研究角度看,与国外相比,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相对宽泛,多从宏观角度研究相关问题,论述多流于表面化,对产业的深度研究显得较为欠缺。由于国内旅游学界对国外相关文献了解有限,总体上文献基础比较薄弱,而且对国外研究进展缺乏及时跟踪和了解,国内外学术沟通渠道狭窄,极大影响了国内旅游研究成果的质量。

第9篇:旅游经济调研范文

一、全域旅游的提出与演进

2015年8月18日至19日,安徽黄山市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研讨班上,李金早局长从国家旅游局层面,首次明确提出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部署。随后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旅发[2015]182号)。通知中明确提出“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旅游业带动乃至于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2016年2月9日,李金早局长发表署名文章《全域旅游大有可为》,进一步完善全域旅游的定义,指出“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h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随着国家旅游局全域旅游理论的逐步成熟与规范,全域旅游的轮廓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在大众面前,全域旅游的理论研究基础越加成熟。通过概念的调整,全域旅游的意涵有六个重大变化,表现如下。

1.“一定的行政区域”调整为“一定区域”,说明根据地方实践和理论分析,发现全域旅游不必拘泥于行政区域划分,根据旅游资源特征和旅游产业现状划分的跨行政区域的特定范围可能更适合全域旅游实际创建和发展,因此概念针对这一实际需要而提高了灵活性。

2.“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调整为“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而优势产业是指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通过两者定义可以看出主导产业在产业地位上远高于优势产业,其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显大于优势产业。过去的表述中,全域旅游的理想蓝图和发展路径(即目标和过程)均要求旅游产业的定位是优势主导产业。而新的表述中旅游产业成为优势产业即可,是适当下调了预期与要求。针对长三角、珠三角等二产、三产发达地区旅游产业比重较小的现实问题,做了理论上的优化,从而使全域旅游理论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扩大。

3.“全社会共同参与”调整为“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共同参与”表示全域旅游的对社会影响止于参与,没有明确说出对社会影响的具体目标和程度,而新表述“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对全域旅游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有了更准确的认知,指出全域旅游既能够也应该为“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带来优化和提升。这一表述弥补了过去概念对于全域旅游社会价值方面阐释的不足。

4.“带动乃至于统领”调整为“带动和促进”。这个概念的调整类似于文中第二点变化,下调了预期,反映了概念对旅游产业发展预期的深刻认知。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参考德国、美国、日本等超大经济体的产业结构,中国现有的经济结构和支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未来产业结构中,旅游产业地位甚至旅游加关联产业的“泛旅游”产业地位在很多地区可能都不具备成为统领产业可能。考虑全域旅游要在全国众多地区推行,其发展模式应该具有相当的普适性和包容性,因此这个新表述适当下调了预期,更契合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实际。

5.“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调整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一表述的调整,表明对全域旅游社会价值的预期进行了下调,发展全域旅游带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对全域旅游的要求过高。尽管旅游相关的经济产业、社会职能部门和公共事业很多,但肯定不是全部关联,因此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存在现实困难。调整为协调发展,表示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既应该也能够影响相当多的经济产业、社会职能部门和公共事业向更关注大多数社会个体(旅游者及旅游服务者)的方向转变,更有利于大多数社会个体的方向转变。这种转变契合了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要求,具备促使社会协调发展的可能。因此这一调整使全域旅游的概念更具有合理性。

6.“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调整为“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这个调整是整个概念的根本性调整也是最重大的理论突破。根据这一调整,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从旅游行业发展理念升华为统筹社会经济的一种全新发展理念,极大的扩展了全域旅游的外延。全域旅游涉及社会经济的多个方面,包括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因此仅仅局限于旅游产业内的一种发展模式,难以落实这一理念的丰富意涵和系列目标。只有将全域旅游视为统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和新理念,站在社会经济的全局去思考、去推动,才有可能真正落实这种理念,实现全域旅游的效果和价值。

基于“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调整为“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这一个根本性调整,显而易见,全域旅游的研究视角应该跳出旅游产业,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视角下审视,从全产业和全社会的新高度统筹研究,这样才能厘清审视全域旅游这一全新理念的适用范畴,确立全域旅游理论的研究边界,同时也有助于真正推进全域旅游工作的实践。

二、全域旅游的提出背景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国首次提出经济进入新常态。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应“坚持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保障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明确提出新常态下“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中央经济会议指出“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就是要深入研究市场变化,理解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供给侧改革是破解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层面突出矛盾的关键思路,而全域旅游理论的提出为落实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发展全域旅游,能够有效促进三产融合发展,以快速增长的旅游消费市场倒逼相关产业创新发展、品牌发展、文化发展、情怀发展,对于尽快实现三产的结构性调整和提质增效具有积极的现实性意义。

同时,另一方面,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由于国内旅游已经由团组式观光为主的消费形式,转变到以休闲体验为主的大众化多元消费形式,因此,产业内部供给侧也必须适应这一需求,旅游业供给侧改革就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全域旅游的提出,正是系统改善旅游发展环境和丰富完善旅游体验内容,从而有力的推动旅游目的地型旅游产品建设的必由之路。

2016年03月17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国内面临“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挑战”。具体包括“农业基础依然薄弱,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空间开发粗放低效,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仍然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国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目标下,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各地政府迫切需要符合五大发展理念的经济新引擎,以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全域旅游,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广大乡村,具有促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等十三五期间的主要社会发展目标更快实现的社会功效。因此在国内许多省份、市县和地区,全域旅游成为统筹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理念和模式,受到到广大地区党政一把手的认同和践行,也使得全域旅游这个超越旅游产业的新概念得到了全社会高度关注与广泛探究。2016年9月,宁夏视察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书记的肯定,将全域旅游工作推上了新的高度。

三、全域旅游的内涵

部分学者从旅游目的地理论入手阐释全域旅游的内涵,指出“全域旅游是旅游目的地理论的自然升级”。旅游目的地理论是旅游景区的自然延伸,是旅游产品升级的高级阶段,是旅游产业发展高级阶段的必然需求。旅游目的地理论,仅仅将关注停留在相关产业和相关部门对旅游提供保障的水平与能力上,而没有对相关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路径。随着旅游目的地理论的践行,旅游业者和学者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旅游目的地建设仅仅依靠旅游行业是远远无法实现的。旅游目的地建设所需要的大交通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信息化技术应用、法制环境、生态环境等内容迫切需要旅游行业与相关行业部门深度联动,共同推动。因此这就需要对相关行业和相关部门的发展提出相应目标、发展路径和发展动能。旅游目的地理论的边界就需要进一步放开,旅游目的地理论就需要进一步升华。

基于这一实践认知而提出全域旅游,是对“旅游目的地”概念的升华。全域旅游的基本内涵之一是引入“旅游+”,通过旅游指引,将旅游产业与其他业有机地结合,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合力,不仅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资源、产品和支撑,同时也应促进各行各业产业发展和社会职能完善。“促进各行各业发展和社会职能完善”是旅游+的根本目标,是全域旅游的根本使命。全域旅游围绕“旅游+”的概念,明确了“产业融合、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方面的发展要求,明晰了其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发展目标,将旅游产业发展蓝图提升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路径,由产业单一发展目标提升为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因此,全域旅游的基本内涵是“旅游+”的发展模式,是统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四、全域旅游的外延

张辉(2017年2月《旅游现象认知的理论误区之一:全域旅游》)指出“全域旅游的解释便就是一种有限度的旅游化过程。”张辉认为“以旅游消费为重心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是一种旅游化过程,这个旅游化过程不是旅游产业的事情,它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目的是通过旅游化发展方式提升相关产业的附加值,而不是要做大做强旅游业。张辉提出“旅游化浪潮正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旅游化是工业化之后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思路。在我国一些地区,特别是旅游资源丰富、不适宜大规模集约化工业发展的山区,我们可以通过旅游化的发展方式,不必通过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来解决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

张辉旅游化的理论正是对全域旅游概念外延的有益探索,正如张辉文中所言“问题是(全域旅游)为什么要定位于以旅游产业为优势产业呢?以旅游消费为重心和以旅游产业为优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旅游化正是以旅游消费为核心,构建起以移动者和定居者双向核心的社会管理体系和经济发展模式,是植根与社会经济全视角,破解工业化遗留问题的社会经济发展新思路。旅游化是社会经济面向移动者完善保障、释放消费,是聚焦新群体的社会经济完善与修复,不强调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注重经济产业的新发育、新成长。旅游化通过各个产业和政府各部门的“+旅游”,来消除弥补工业化发展的不足与缺憾,其发展的结果未必实现旅游产业成为优势产业,未必旅游产业成为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因此旅游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旅游”,从空间域、产业域、要素域、管理域各个角度+旅游(+旅游,即关注、服务、聚焦移居者,关注旅游消费),从而构建起以移动者和定居者双向核心的社会管理体系和经济发展模式。旅游化是工业化的升级路径之一,是旅游产业高度发达所带来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发生深刻全面变化的总和,是“+旅游”的问题。

而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全域旅游是“旅游+”的问题,是以旅游产业为核心,依靠旅游产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激发相关产业发展新动能,进而由经济发展撬动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路。全域旅游是旅游引领下的各产业做大做强和旅游产业推动下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是旅游化初级阶段的问题,是旅游化道路上的一个阶段性的子模式。

通过与旅游化的对比,全域旅游的外延昭然若揭,其概念的外延在于是否依托旅游资源、是否旅游行业处于主导地位、是否旅游带动下实现了产业结构性调整,是否由旅游产业发展推动了社会协调发展。只有从旅游出发,围绕旅游发展,最终实现旅游主导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发展模式才属于全域旅游的范畴。

五、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理论探究

全域旅游是一种发展模式,而全域旅游示范区,是践行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而建立的理想蓝图。2016年9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认定条件包括政策支撑、旅游交通、公共服务、智慧旅游、旅游环境、旅游要素、宣传推广、共建共享等八个方面。国家认定标准的提出,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特征勾勒基本框架,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阐释全域旅游理论,也能够指导具体工作开展。但我们应看到,受创建三年时间的掣肘,国家认定标准并不是全域旅游示范区最终蓝图的特征,而是全域旅游阶段性蓝图的特征。全域旅游创建,涉及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涉及行政深化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显然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因此认定标准提出的考核目标作为定量标准使用难免存在争议,但作为定性的示范区特征理论研究,已经较为成熟。

从理论研究来看,依循全域旅游的定义,全域旅游的最终蓝图应该是以旅游产业为龙头,统筹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因此应该具有相关产业全耦合、生态环境全共生、公共服务全覆盖、体制机制全支撑、政策法规全保障、文明素质全提升的“六个全”特征。

1.相关产业全耦合。指旅游产业的龙头地位已经夯实,旅游产业的拉动作用已经十分明显。大量相关产业的发展战略已经受到旅游产业的影响而发生了调整和优化,旅游产业的对相关产业链条的孵化带动和制约影响已经十分强烈。

2.生态环境全共生。指生态环境已经与旅游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即通过旅游发展生态环境已经得到人为改善,同时旅游发展已经依靠生态环境改善实现经济收益,两者已经形成良性的利益共同体。

3.公共服务全覆盖。指城乡、景区内外已经能够享受到均等完善公共服务,区域差别几乎消失。公共服务的内容包括水电暖、污水、垃圾、安全、消防、通信、金融等旅游需要的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长期居住所需的公共保障实现全覆盖显然需要长的时间,在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理想蓝图中可以后置。

4.体制机制全支撑。指行政体系能够对于旅游产业带动下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充分规范的支撑。体制机制保障不仅限于产业经济方面的支撑,更涉及社会发展方面的体制机制和环境生态方面的体制机制支撑。

5.政策法规全保障。指政策法规健全清晰,能为大量旅游者常年涌入而形成动态人口社会提供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有序社会经济生活。特别是在国家法律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全域旅游示范区应积极完善地方政策法规,建立安全、便捷、透明、高效的“阳光”特^。

6.文明素质全提升。指通过旅游活动的持续影响和政府社会的有意引导,本地居民文明素质显著提升,并能够对外来游客产生积极影响,使整个区域的文明素质得到显著改善,达到中国社会文明窗口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旅游产品全时空”,指依托旅游资源基础和文创新业态等二次开放,形成空间分布合理,四季内容丰富的旅游产品群落。这个“全”经常被作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特征而被广泛谈论。笔者认为,这个“全”是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基础,也是创建条件,唯有一定区域内具备相当比例的旅游产品群落,才能够支撑起旅游产业对整个区域的拉动作用,也才具备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因此旅游产品的全时空是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基础条件,尽管也会在创建成功后,呈现为一个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特征,但从理论来看,作为条件认知更具有合理性。

六、结语

全域旅游提出时间不过三年,距离理论成熟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由于其影响面广、涉及内容多,非常值得广大业者和学者探索研究。尽管理论尚未成熟,实践也尚在探索,但我们应该意识到,全域旅游不是破解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万金油,全域旅游是旅游系统为具备旅游资源优势的地区指出的一种新发展模式,即使是在旅游资源优势地区,这种模式还有诸多探究之处。正如李金早局长所说“不是所有地区都有条件在近期实行全域旅游,全域旅游要分步推进,切不能搞运动,不能刮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