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旅游经济范文

乡村旅游经济精选(九篇)

乡村旅游经济

第1篇:乡村旅游经济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旅游经济区域发展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3.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第2篇:乡村旅游经济范文

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1.在乡村发展旅游有利于老百姓加强保护乡村经济文化和历史。在乡村旅游开发前,乡村的一些特有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传承典故鲜为人所知,处于尚待开发状态中。在开发当地旅游时,经过包装宣传当地的历史传说和特有文化等一系列的促销活动,将会大大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及美誉度,从内心增强村民的自豪感。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当地政府和旅游的开发经营者会看到发展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逐渐认识到乡村经济在旅游业中产生的重要作用而加以保护和合理利用,让它成为乡村旅游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2.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旅游区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一个良好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清爽宜人的生态景观是乡村旅游能够发展下去的重要依托。而且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的原生态模式带来的价值会逐渐彰显,当地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会随着经济效益增强而逐步增强。

3.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更利于农民健康的生活。由于经济、传统习惯的影响,村民的健康习惯并不是很好,但随着游客对旅游地餐饮、住宿的卫生状况、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关注,对以吃住为主的卫生与安全的要求更高。这必然就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促使农民搞好环境绿化呀、道路整治呀、农村改厕呀、生活垃圾处置等建设,在我们这里很多不是搞旅游的乡镇已经搞完了改厕,就是受了旅游地方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影响,这些影响促使农民形成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利于身心健康。

4.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于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因为来乡村旅游的客源大多是城市中有一定收入的群体,他们的知识层次比较高,在旅游时和农民们在接触过程中,当地农民耳濡目染在无形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游客高水准谈话问题的影响。5.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观念。众所周知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和诚信放心的消费购物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石。比如在凤凰古城,就是因为治安的混乱严重损毁了的旅游声誉,给当地旅游业带来重创。

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对乡村经济的消极作用

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尽管发展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一面,但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文化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小视。

1.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来旅游的都是城市中的人,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当地村民羡慕趋同他们的生活方式,就会逐步放弃原本自己生活中独有的,也就是最具有吸引力的东西,使得游客没有新鲜感,因为他们到这儿来看到的就是和他们生活中一样的,这样当地的旅游业就会走向衰落。

2.同样道理在发展乡村旅游业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服务同样弱化了当地的旅游特色,使得原生态的景点变成了现代化的购物城市,失去了特色,因为发展就必须会加强乡村旅游管理,而在加强乡村旅游管理中就会注重设施配置情况和服务质量,一些标准化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乡村经济文化特色,导致乡村旅游地逐步城镇化、商业化,弱化了乡村原有特色。

3.利益的驱动使得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可能引发原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这些最具特色的资源的破坏和流失。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以及劳动强度不对称的对比下,许多村民会完全放弃农业生产,专心从事旅游相关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年轻村民更是如此,传统的农作物生产无人从事,乡村性大大削弱。

增添措施,促进乡村旅游和乡村经济文化大建设

1.提高认识,促进发展。在乡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大力宣传乡村特色经济文化的价值,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乡土文化的独特价值,认识到了保护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保护乡村文化就是促进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前提和重要途径,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来提高特色乡土经济文化的知名度成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3篇:乡村旅游经济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经济;农村经济;影响;研究

我国经济整体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居民更加重视不同的精神文化体验,尤其是城市居民越来越向往农村的特色文化,进而促使我国乡村旅游行业得到发展机遇。乡村旅游能够让人们亲近自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然而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提升。需要在乡村旅游业发展基础上,深刻探究更科学合理的改进策略,发挥乡村旅游经济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

一、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我国旅游行业整体格局的创新,提升了乡村旅游经济。同时,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对农村经济存在积极和消极层面的影响,值得深入分析和探究。

(一)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现状改革开放带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进而对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近年来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旅游,尤其是乡村自身就具有其特色文化,更多城市居民被乡村民俗秀丽风光所吸引,这促进了我国乡村旅游经济的有效发展。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接待超过了30亿人/次,营业收入较2017年增长45%。乡村环境和文化背景优势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带动了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成为中国旅游业的新活力。

(二)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1.积极影响乡村旅游虽然与传统农业都是提升农村经济的方法,却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传统农业主要依赖劳动力的付出来获取利润,而乡村旅游则是以服务游客获利的。以往农村居民改善经济的方式,大多都是迁移至城市,去城市工作会得到更高的经济收入,往往农村居民都会向城市迁移,甚至有的地区农村人口都迁至城市。随着农村旅游业的兴起,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添加了新的动力,农村人民不必要向外迁移,就可以在本地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能促进农村旅游经济的增长,并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助于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为农村带来更高的经济力量,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比如,福州市发挥了当地农村的农业风景区优势来发展旅游业,开启了“旅游季”模式,其中网红稻草部落创意十足,吸引了很多游客的驻足欣赏,游客也能参与到农耕体验中获得新的乐趣。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带动传统农业的发展,进而形成良性的循环,农产品可以获得更多的受众,能够有效推广农产品进行销售,进而提升农产品的影响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乡村旅游可以更好地对农村各类资源进行整合,改善了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使农村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2.消极影响乡村旅游的顺利发展能够带动农村经济的整体增长,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环境问题上面。越来越多的游客来乡村旅游,随之而来的就是垃圾数量的增加,为农村本地带来较大的环境压力,影响到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日俱增的垃圾会对农村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乡村旅游的开发使得道路更加便捷,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汽车出入,因此会产生更多的汽车尾气,使得原本良好的空气受到污染。此外,乡村旅游会导致当地的消费提高,为了提升销售额,农村的物价会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地农民带来经济压力,这一消极方面的影响,无法起到改善农村居民经济水平的作用。因此,目前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对农村经济有积极方面的影响也有消极方面的影响,还需要在长期发展中总结经验,不断平衡乡村旅游的有效发展,尽可能地避免负面因素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乡村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目前阶段乡村旅游中却存在一些丞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乡村旅游经济的有效增长,也会对农村整体经济情况带来影响。

(一)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目前乡村旅游受到了社会的关注,但农村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将会导致游客的体验感降低,由于乡村旅游景点整体的服务质量不高,大大削弱了游客的积极性。比如,乡村旅游景区的道路、洗手间、工具室、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十分简陋,卫生状况也不够理想,就很难留住游客,进而限制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缺乏政府引导政府对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指导、规划,这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由于乡村旅游需要投入较大成本,且得到成效所需要的时间也较长,无法在短时间内反映政府的工作业绩,因此部分政府部门通常不愿意去投资乡村旅游项目,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三)缺乏专业人才人才进入是乡村旅游行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目前乡村旅游业缺乏高素质人才,使得乡村旅游服务工作效率无法效提升。在实际的乡村旅游过程中,游客往往无法解决食宿问题,暴露出乡村旅游管理中的问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有待提升。大部分乡村旅游企业中的员工都是农村本地居民,缺乏专业的旅游服务工作的培训,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使得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三、乡村旅游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乡村旅游有效提升对农村长期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需要积极面对乡村旅游中遇到的困难,不断完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提升乡村旅游综合竞争力,进而推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环境保护,丰富旅游项目对自然环境的充分保护是乡村旅游的重点工作,只有突出地方特色维护当地的基本环境,才能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围绕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保证乡村生态环境的健康、不受污染,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比如,河南省中牟国家农业公园,作为主要的生态建设农业种植示范区就成为游客旅游的首选,其中还有优质的水养殖区。另外,还有莫干山的农舍非常注重自然环境的宣传和保护,借助当地自然、人文浑然一体的优势景观,对旧物进行利用和空间设计,满足高端人群休闲度假的需求。乡村旅游项目的拓展需要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严格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完善相关的监督机制,大力宣传传统乡村优秀文化,促进乡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二)合理规划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的合理规划对其长久发展有重要意义,需要根据不同乡村本土文化、历史等背景构建合理、科学的旅游发展计划和策略。比如,陕西袁家村旅游项目的实施,就充分地体现了当地的人文、景观特色,袁家村构筑了小吃街、艺术街、油坊、布坊等,十分贴合当地文化,能够让游客体验乡村生活。陕西袁家村虽缺山少水却越做越大,主要原因就是它具有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以村民为主体协调发展;发挥“农家乐”特色旅游项目;注重乡村旅游投资,使得外出打工者重回袁家村;经典的市场导向。

第4篇:乡村旅游经济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 旅游扶贫 亲贫困增长

引言

2006年以来中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因其关联效应和乘数效应、统筹城乡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村就业、促进农村脱贫减贫等作用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旅游扶贫被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办作为产业扶贫中重点推荐的扶贫方式。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主导的乡村旅游发展是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促进乡村经济增长、反贫困的一种发展战略,称之为PPT战略(pro-poor tourism)。乡村地区旅游的发展确实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当地居民就业,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促进了乡村环境的改善,如此,农民应该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受益者,对当地发展乡村旅游应该采取非常支持、配合的态度。可是为什么近几年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比较好的几个地方如中国最美的乡村—江西婺源,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地安徽歙县、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甚至出现村民阻拦游客的现象呢?

我们一直理所当然地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可以让当地居民脱贫减贫。但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否确实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是否存在漏损效应?即使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整体增长,受益人群是不是贫困人口?真正的受益者是否只是贫困地区的相对富裕人群?我国乡村旅游经济的增长是亲富式增长还是亲贫困增长?如果贫困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未能让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减贫,哪些途径能让贫困人口真正脱贫减贫?

亲贫困增长的内涵

反贫困是全世界共同的重要课题,经济增长与贫困减缓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涓滴式”经济增长(Trickle-down Growth)会自动减缓贫困,即在没有任何其他减贫措施下,通过经济增长可以增加穷人就业机会,并且财政收入的增加也可以通过转移支付使穷人受益。赞同通过涓滴效应减缓贫困的学者认为,经济增长是减少贫困的充分必要条件。涓滴式增长也被称之为滴漏效应,具体是指在经济增长的条件下,强调大多数人普遍分享,没有针对特定收入群体制定具体的收入分配政策和措施,也没有过多地考虑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成果分享不公的效应。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贫困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相应地自动缓解,涓滴式增长自动减贫的观点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和批评。反对“涓滴效应说”的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是以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为前提的,仅仅依靠经济增长,对贫困减少来说是不够的。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对穷人的涓滴效应是不能自动发生的,它受到一系列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包括自然条件、风俗习惯、制度安排等。Bhagwati认为经济的某种高增长率,反而可能使贫困人口的状况更糟,原因即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所伴随的不平等,包括收入分配的不均等和社会机会的不均等,这些不均等的因素很可能抵消穷人从经济增长中获得的收益,即产生“不利于穷人的增长”(anti-pro-poor growth)。

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持续扩大、减贫速度下降,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怎样使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更加公平,使增长的成果能够为民众广泛地分享,特别是使贫困人口切实受益,逐渐成为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与政策分析的焦点。

在此背景下,一些学者提出了亲贫困(pro-poor growth)增长的概念,亲贫困增长也被译为贫益式增长、益贫式增长,该概念源于Chenery和AhIuvalia(1974)所建立的增长利益再分配模型,由Ravallion Martin于1994年正式提出,具体是指贫困群体能够参与经济活动并能从中得到更多好处的增长。亚洲开发银行将“亲贫困增长”界定为能够使穷人收入的增长水平超过平均增长水平的经济增长。“亲贫困增长”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贫困人口的收入和生活状况能否随着经济增长而改善。不同于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理论,亲贫困增长理论强调直接使贫困群体从经济增长中获得好处,而不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减贫离不开经济增长,但贫困人口能够从经济增长中分享到多少利益却取决于一系列条件,主要包括收入分配条件、人力资本、资源禀赋等。主张通过亲贫困式增长实现减贫的学者认为,贫困人口相对于富有群体而言,缺少维持自身发展的资源。因此,政府应该制定一个故意倾向贫困群体发展的战略,缩小贫富差距,使贫困群体能够从经济增长中获得更多地收益。实现亲贫困增长的途径是: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提高贫困人口的福利水平;消除妨碍贫困人口参与经济增长的外部障碍,增加贫困人口参与经济增长过程的机会,提高贫困人口分享经济增长的能力。

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增长与旅游扶贫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日益成为我国农村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旅游扶贫也成为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重要的产业扶贫方式,乡村旅游经济的增长能否自发地起到减缓农村贫困的作用?亲贫困增长理论认为,仅靠单纯的经济增长不能实现充分有效的减贫与发展,经济增长是战胜贫困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力量来源,但它只是必要条件绝非充分条件。经济增长的性质及模式(即不同群体从经济增长中的受益程度)、增长成果的分享以及不平等程度的变化等因素也是影响我国农村减贫效果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大量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的实践也证明,宏观经济效应并不等于贫困人口的获利和发展,相反,由于旅游开发的消极影响,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可能大于收益(张伟等,2005)。

NieholsonT对菲律宾的布若塞岛(Boracay)进行研究时也发现,旅游发展初期旅游者以背包客为主,住宿以当地人经营的家庭旅馆为主,但当该岛旅游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国家主要旅游目的地,外资兴建的大批旅游食宿设施代替了家庭旅馆,原先的当地经营者被挤出旅游经营圈;同时,新的旅游需求都集中在大的高档星级酒店中,他们需要的是标准化的、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技术的人,而这些人员常从外地引进,当地贫困人口失去了大量的就业机会(NieholsonT,1997)。

经济增长是减轻贫困的有力武器,对减贫有较大的正效用,但经济增长的性质和模式(即不同群体从经济增长中的受益程度)以及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是影响经济增长减贫效果的重要因素,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加剧甚至会抵消部分经济增长的正效用。张昕欣(2010)基于安徽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经济增长减贫的同时,收入分配在贫困人口内部的分配变得更加不公平,收入分配向轻度贫困者倾斜,而深度贫困者则获得更少的收入。在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存在类似情况。我国有些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减贫使贫困地区相对富裕或者说轻度贫困者脱贫致富,但深度贫困者由于资源极其有限,没有机会参与旅游开发或者只能参与旅游业中低收益水平的工作,从而没有机会或较少分享旅游经济增长的成果。

我国大多数乡村地区发展旅游业是靠对外招商引资,旅游业发展投资靠这些从外地招来的商人或公司,旅游业发展所得也又回流到他们那里,这样就可能出现了漏损,造成虚假繁荣,当地经济并未显著增长。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适度规模经营与合法流转,导致土地被集体入股后,形成适度的规模,被政府或外来开发商统一经营。农户尽管能收取租金、获得股金,然而贫困人口因为在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各方面都非常欠缺,旅游参与能力低下,不但不能从当地旅游发展中受益,还要承受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物价上涨,降低了其实际购买力因而更加贫困,乡村成为城里人或者外来投资者的“飞地”,出现乡村旅游目的地“飞地化”。所谓乡村旅游目的地“飞地化”,是指城里人或者外来投资商占据了当地旅游业中的经营者地位,并且占有绝对或者绝大部分的受益权,使得乡村旅游目的地形成了城里人的飞地。旅游飞地化与旅游扶贫目标相悖,降低了旅游扶贫效应。

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是贫困人口的获利和发展,目标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贫困地区社会积极变迁,而不是旅游产业的发展。

Bardhan&udry(1999)也认为,一般来说,通过经济增长帮助贫困人口的最重要方式就是增加他们有生产力的就业机会,包括在农场和城市非正式部门的自我雇用机会。因此,使得贫困人口能够被纳入经济增长的轨道对于缓解贫困是非常关键的。但是,有一些贫困人口却因为很多原因被排除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之外。另外,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存在的集聚向心力可能使资源流出落后地区,从而强化了区域间的不平等。所以,通过不平衡发展战略创造了经济增长点之后,贫困人口是否有机会获得分享增长的机会,这一点对于能否成功降低贫困非常关键。如果在通过不平衡的发展战略创造了经济增长点后无法保证贫困农户也有机会平等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则可能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经济发展成果的夭折。

我国乡村旅游经济亲贫困增长路径

(一)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是国民福利的提高,尤其是工资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以便使人的价值在增长中体现出来,这需要收入分配政策的科学制定和落实。

“穷人中的穷人”即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是今后扶贫的主要对象;收入分配对减贫的负面影响需要多倍的收入增长才能弥补,在今后时期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对减贫尤其重要:经济增长与减贫进程并不完全一致,在很多时期出现了“亲富增长”,现在有必要选择“亲贫困增长”路径。

乡村旅游收入分配最主要是土地收入分配,其次是门票收入分配。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会在一定的区域内开发一定量的商业用地,商业用地的收益要比农业用地的收益高出很多,如何去分配这部分利益非常重要。由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多为政府或者外来投资商统一管理,虽然在这个过程当中,农民会拿到转让土地或者享受到现有资源带来的利益,但是在后期的经营过程当中,大部分的利益归政府或者投资者,这正是近年来一些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与当地乡村旅游管理方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给投资商非常优惠的条件,包括极低的土地征用费用,农民所得利益不足以补偿他们失去土地造成的损失。相对富裕的村民可以通过农家乐、家庭旅馆等方式参与旅游开发经营活动受益,甚至脱贫致富,但是对于那些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他们没有资金和能力参与到旅游经营活动中来,这部分失地的贫困人口就会变得更加贫困。

关于门票问题。首先是乡村旅游目的地是否应该收门票的问题,其次是门票收入如何分配的问题。

门票是最容易引发争议的焦点问题,婺源门票实行通票制时引发过一场讨论,2013年持续升温的凤凰古城收费事件经过持续酝酿,俨然成为一个公共事件。很多网友反对凤凰收门票,认为这是政府与民争利,因为景区收取门票可能直接损害到凤凰古城商户的利益和游客的利益。凤凰县副县长回应称,收门票以后,凤凰游客总体是增长的,但散客确有减少,下一步将对营销政策和管理方式进行小调整。该副县长也表示,目前家庭旅馆、古城商铺、从事拉客人员及沱江河下游农家船,是当前利益调整中矛盾最大的群体,凤凰县正在进一步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畅通诉求渠道,目前农家船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大家的经营问题会逐步解决。但是从亲贫困视角来看,能够参与餐馆、商店经营的人口要么是外地商人,要么是本地乡村精英,即贫困地区中相对较富裕的那部分人。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商开发当地旅游后,这部分人是脱贫致富了,足以弥补他们失地的损失。但那些最贫困的村民却为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做出了牺牲,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因此,我们可以说我国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经济增长是“亲富增长”,这也就不难理解一些地方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以后贫富差距迅速拉大的原因。一方面是当地最富裕的村民很快积累了百万千万的财富,另一方面是最贫困的那部分村民依然在温饱线上挣扎,甚至比旅游开发前更贫穷了,因为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连口粮也需要现金性收入购买,而旅游发展又导致了物价上涨,他们的实际购买力更低因而更加贫困。这种乡村旅游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带动当地村民致富,但不利于最贫困人口脱贫。乡村旅游目的地集中收取的门票除了一部分被政府用作管理费以外,政府会将门票收入按比例分给村民,这对那些没机会参与到旅游经营活动中来的贫困村民就是一个补偿。尤其有些乡村旅游目的地已经变成了城里人的“旅游飞地”,由于当地商铺太贵,对本地居民又没有任何优惠政策,当地居民根本就买不起家门口的商铺因而无法参与到乡村旅馆、餐馆、土特产商店的经营者行列,事实上,凤凰古镇上的商家绝大多数是外地人,如果凤凰景区收取门票只是以牺牲古镇商户的部分利益为代价,换取更多的古镇保护费用和当地居民失地补偿、生态补偿等费用,那么这样的乡村旅游发展方式就是在扭转过去的亲富倾向,变得更加亲贫困,更加有利于旅游扶贫目标实现,从反贫困的角度来看,是应该支持的。也更因为此,西江苗寨收门票时当地社区居民绝大多数人没意见,凤凰县的绝大多数人对征收门票也没意见,因为只是减少了小部分相对富裕者(旅游住宿业、餐饮业、旅游商品经营者)的收入,增加了贫困人口的收入,有利于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富差距的缩小。而在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江西婺源,李坑、江湾、汪口等景区于2011年7-8月出现了部分村民为争取门票利益而拦阻游客,导致婺源几个核心景区关闭的现象,主要是当地村民认为景区门票分红不公所致。古镇、古村落居民为了发展当地旅游,在房屋装修、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做出了牺牲,他们的房屋、他们的农作物都是很重要的乡村旅游吸引物,他们要求从门票中获得部分收益是合理要求,理应得到满足。

(二)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贫困人口在面对自然灾害等冲击时,由于缺乏财产收入、投资机会和其他渠道来规避风险,具有更大的脆弱性,容易陷入更深的贫困。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通过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农村基本医疗保障等保障性政策来增强农民抵御各种冲击的能力,对减轻贫困人口的风险能够起到很好的减贫效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全可以大大减少因病致贫人口,农村养老保障的全面推行可以减少老年贫困人口,减少老年人子女的负担,大大减少农村的福利贫困。

我国已出台农村医疗、养老保障政策,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和参保农民本人三方,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农民与当地财政的增收,其实是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有效方法,从根本上夯实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此外,当地乡村旅游社区也应该积极利用土地流转和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所得资金,帮助那些最贫困人口参加农村医保,旅游开发扶贫属于“涓滴式扶贫”方式,低保制度、贫困补助等措施属于“瞄准式扶贫”方式,两种扶贫方式的有效结合更有利于旅游扶贫目标的实现。

(三)提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

提高贫困人口分享经济增长的能力是实现亲贫困增长的根本途径之一,能力贫困是收入贫困的根源,只有提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贫困人口旅游开发经营参与度和参与水平。提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的主要途径是提升贫困人口的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对于贫困人口的教育和培训投资应当作为政府或公共部门大规模减贫政策中的一环,大力开展旅游服务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能力。医疗和卫生的普及也是提升贫困人口人力资本存量的一个因素,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契机,引导和帮助当地村民使用自来水和现代厕所设施,改善穷人的卫生条件从而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提升他们的人力资本。

总之,如果能选择合适的乡村旅游经济增长路径,发展乡村旅游确实是一种理想的产业扶贫方式。建设美丽中国乡村,实现全面小康,将不是遥远的梦想。

参考文献:

1.王生云.亲贫困增长测度研究述评[J].统计研究,2012.29(7)

2.阮静.经济增长与贫困缓解—基于亲贫困增长视角的研究[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3.王铁.基于pro-poor Tourism(PPT)的小尺度旅游扶贫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08

4.张平,刘霞辉,袁富华等.中国经济增长路径、效率与潜在增长水平[J].经济研究,2012(11)

5.周天勇.高级发展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章元,许庆.一个农业人口大国的工业化之路:中国降低农村贫困的经验[J].经济研究,2012(11)

7.万广华.城镇化与不均等分析:分析方法与中国案例[J].经济研究,2013(5)

8.何景明.边远贫困地区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省思—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中心的考察[J].旅游学刊,2010.25(2)

9.郭凌.王志章.乡村旅游:实现农村包容性增长的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12(8)

作者简介:

第5篇:乡村旅游经济范文

引言

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广大乡村也就成了旅游的新热点,越来越多的人青睐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安徽旅游开发起步也比较早,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逐步发展,经过近些年的开发,也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开发模式,涌现了一批典型旅游景点。乡村旅游在实现农村产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安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安徽旅游资源丰富,并且有60%的旅游资源在农村,这就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多年发展,安徽省乡村旅游形成了多种开发类型。据统计,目前省内80%的游客选择乡村旅游,每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3千多万人。但是,目前全省乡村旅游的经济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经济发展,出于这种情况,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二、乡村旅游开发对安徽乡村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

(一)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脱贫

乡村旅游开发能够对贫困地区起到扶贫作用是对乡村经济最大的影响。在促进当地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等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再加上农村旅游开发较为适用于农村的生活环境,其小规模经营也无需过多的金钱投入,这样可以使农村和农民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获取最大的收益。

(二)乡村旅游推动产业发展

(三)乡村旅游实现了经济增长多元化

促使农业与第三产业结合在一起,推动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事也为周边的经济发展提供条件。随着乡村旅游的逐渐壮大,逐步建立起规模化的产业群。

(四)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改造

乡村旅游产业的开发主要依靠集体投资、个人投资,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新形式。在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下,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促使乡村在道路、照明、通讯、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造方面得到了巨大改善。

三、乡村旅游开发对安徽乡村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目前安徽境内的乡村旅游产业虽已初具规模,但仍旧处在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因此乡村旅游开发也会对乡村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村旅游开发会造成乡村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

由于乡村旅游开发进程的加快,安徽境内的游客数量和旅游活动也同比增长,造成了日益增加的生活垃圾,这终将会导致乡村环境的污染。另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景点的改造导致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

(二)乡村经济的开发引起了众多经济纠纷

由于政府的招商引资策略,投资乡村旅游的大多是外来投资者,他们获取了占比较大的收益份额。但乡村旅游的主体是村民住宅或是农业用地,没有当地居民的配合,乡村旅游根本无法有序进行,这使得投资者和农民形成了一种利益依存的关系,出于利益的分配不当时常引起经济纠纷。

(三)乡村旅游逐渐拉大贫富差距

乡村旅游项目会占用部分村民的耕地,从而引起村民收入结构相应改变,来自于旅游业的收入比例相应增加,但是每个村民由于自身素质和认知能力的差异,往往影响到他们在乡村旅游业中获得的收益高低,长此以往最终导致农民之间贫富差距的增加。

四、安徽乡村旅游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乡村旅游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既要做到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同时又要使当地村民生活质量和收入有所提高,两个方面都需兼顾。出于此,想要实现乡村旅游业及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乡村农业经济和旅游经济相辅相成

乡村旅游的经济发展的载体是乡村自然环境,所以要想发展旅游经济,保护当地乡村的自然环境是必然条件,开发乡村旅游正是因为乡村气息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如果因为乡村旅游的发展丧失了乡村气息,那旅游发展也会受到负面影响。当然,既然开发了旅游业,就要适应形势从而进行调整,因此,要把农业经济和旅游经济协调起来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能单单考虑经济利益最大化,也要考虑生B和文化等综合因素。

(二)增加村民的旅游收入,减少乡村旅游收入的漏损

一般来说,乡村地区的旅游收入乘数效应较低,主要根源是旅游收入的漏损严重。由于外来投资者数量的增多,有些旅游产品也是从外地采购来的,这就造成乡村旅游收入的漏损上升。如果依赖外地的物质和资本,那就要支付这些服务费用,从而导致当地经济收入减少,所以,依靠自身资源维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才会使乡村经济蓬勃发展。

(三)做好乡村旅游发展的规模与风险的评估与监测

开发乡村旅游势必会给乡村原本落后的传统工业经济以及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所以应该科学、合理的在当地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进行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因此对乡村地区旅游环境容量的评估和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五、结语

第6篇:乡村旅游经济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 经济 观光 农村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广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自然优闲的田园生活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于是乡村旅游就成为了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随着“世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城市(城区)联盟第一次峰会”举行。乡村旅游已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倍受世界关注,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成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

一、乡村旅游的概述及内涵

(一)乡村概述

西班牙学者Rosa Mary′a yagu e perales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Traditional Rural Tourism)和现代乡村旅游(Modern Rural Tourism)两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乡村旅游是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实现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的目标的一种旅游方式。

(二)乡村旅游的内涵

(1)从地理角度看,乡村是一个空间概念,与城市相对,是指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人民所住的地方。

(2)从乡村资源看,不仅包括乡野风光等自然资源,还包括乡村建筑、聚落、民俗、文化、饮食、服饰、农业景观和农事活动等。

(3)乡村旅游的特色是乡土性和地域特征,要让参观旅游者体验到与城市不一样的生活。

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促进了社会资源和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的共享以及财富重新分配的实现,并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产业结构优化等做出很大贡献,推动欠发达、开发不足的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乡村旅游对于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村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促进农业产业多元化。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21世纪的来临使人们原有的价值观、消费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开始意识到旅游是一种提高精神层次和优化生活品质的新方式,它是一种对精神和生活品位的追求,而绝非是单纯意义上的工作之后的休息与调整。同时,人们对于旅游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再满足于“赶场式”的疲倦旅游方式,旅游的需求开始由“表层游”转向“体验游”,在这种背景下,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健康、前卫和个性的消费模式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城市居民休闲,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结构,

(2)促进农村人文环境的改善提高。生活压力的增加,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许多现代化大都市都形成了明显的热岛效应和钢筋水泥现象,这给城市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旅游成为人们缓解生活压力、调节紧张状态、体验自然环境的最佳选择,乡村的居民正可以通过迎和城市居民这种需要以乡村风貌成为旅游本底,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将乡村装点成旅游度假腹地;并促使乡村民居形成产业型、环保型、生态型、文化型、现代型发展思路。

(3)促进农民多业化,解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能为社会创造5个以上的就业机会,从而产生极大的联动效应。乡村旅游不仅为周边地区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的岗位,而且为周边地区的农副产品的销售提供了一个大市场,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使农民以旅游为主业、种植为副业;甚至当地农民和剩余劳动力可以弃农做工或经商,向旅游区转移,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经营活动,农民的身份可以从务农转变成农商并举,同时农户还可以通过独立经营,形成私营企业;吸引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让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去外出务工向自己创业转变,这样即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浪费需求也发展了农村经济,使得农民多业化。

(4)促进城镇化进程与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发展会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环境、文化、使目的地的社会逐渐向现代化迈进。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使农村由传统功能向现代功能转变,,乡村旅游在满足现代化城市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多种消费需求时,同时又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随着城市远郊乡村旅游的开发,乡村道路、通讯等配套设施得到改善,农户的城镇意识增强,非农收入比重增大,农村经济向二元经济转变,以乡村旅游为主导的核心区域正逐步形成,并使城镇轮廓日益得以突现。为了开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需要配套建设道路、住宿、餐饮、水电、通讯、管理、防护等服务设施从而推进了城镇化进程。

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乡村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其最大优势就是把旅游发展切合农村实际来获取经济效益,但是乡村旅游还存在着对旅游层面理解不深,各自为政,缺乏规划和策划、人才匮乏、开发产品特色少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加强领导统筹管理,采取有效举措使其发挥最在优势,以其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乡村旅游经济范文

【关键词】体验经济;乡村旅游;旅游开发

体验经济最早由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提出,托夫勒认为人们生活富裕以后,消费者对市场商品的取舍依据不仅仅是质量、性能、价格等硬性标准,而是开始重视所购商品能否为他们带来美感、自豪感和新鲜感,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逐渐成为他们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消费者乐意为这种无形的收益付款。真正引起世人关注的是在1998年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二世和詹姆斯·吉尔摩尔出版了《体验经济》,体验经济学家派恩指出:“所谓体验就是指人们用一种从本质上说以个人化的方式来度过一段时间,并从中获得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系列可回忆的事情,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一、体验经济与乡村旅游

旅游业是较早进入体验经济的行业,旅游从本质上讲是就是人们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去寻求某种体验的一种活动,它是一种天然的体验活动。游客投入时间和金钱参与旅游活动,追求的不是物质结果,而是一种探索、一种感受、一种挑战,留下的是一种经历,一个回忆,还有一种在心理上的彻底放松,当然还有舒服地享受休闲时光。在体验经济条件下,旅游者的特点是追求个性,,强调参与,重视互动和感受,因此,旅游体验项目的设计需要在视觉、活动、声音、味觉和触觉等方面追求产品的特色个性和差异,通过调动旅游者的视、味、嗅、听、触感官,使其全方位地参与体验,从而与旅游者内心的情感产生共鸣。乡村是人们放松心情、回归自然的好去处。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不仅追求旅游产品或服务的结果,更注重旅游过程。乡村旅游是以远离都市的乡野地区为目的地,以乡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通过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方式。乡村体验旅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欣赏,而是通过进行体验融人到乡村生活中。乡村体验旅游的核心就是充分利用城乡差异,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

二、体验经济下乡村旅游的特点

(一)需求差异性

传统的大众标准化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体验经济下的旅游者的需要,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要体现个体的差异性,如学生市场中需求表现为增长见识、陶冶情操,都市白领是为了缓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对回归大自然、体验淳朴的乡村生活需求较多。因此,在乡村体验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重需求的差异性,根据旅游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旅游产品,即实行旅游产品市场的高度细分化和产品类型的高度差异性。

(二)参与性要求

没有参与的旅游项目,充其量带给游客的只是一种暂时的感官感受。随着旅游者消费观念的成熟,走马观花似的旅游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尤其是面对精力充沛的年轻旅游者,这样的旅游对他们的吸引力远没有参与来的强。在体验经济下,游客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制造。

(三)注重情感需求

旅游者在注重旅游产品和消费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的愉悦和满足。一个美好的旅游过程使旅游者获得的满足感是旅游者最为重要的收获。而一个另人不愉快的旅游过程往往会成为旅游者事后投诉的诱因。因此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中注重游客情感愉悦和满足,包括娱乐、教育、逃避和审美等,希望旅游者在自然或人工营造的体验中得到真实的审美刺激,进而融于其中获得心理愉悦,从而消除疲劳,留下难忘的、美好的回忆。

三、体验经济下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一)游客的目标市场细分

按照游客年龄、性别、收入、个性、社会阶层等因素进行目标市场细分,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市场开发,如针对老年银发游客可以安排舒缓类活动项目,使项目距离相对较短、时间较长、环境较稳定。针对青少年学生市场可以安排一些刺激性和情调性的旅游活动项目,使青少年学生在旅游过程中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提高综合能力。针对都市白领阶层,这一群体的受教育程度高,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接受新事物较强,收入水平也比一般工薪阶层高。但他们所面临的工作压力大,为了缓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对回归大自然、体验淳朴的乡村生活需求较多。对知青群体,市场开发潜力巨大,特定年代的经历让他们刻骨铭心,而现在这些回城知青往往处在事业的辉煌时期,他们中的许多人愿意回到当年留下酸甜苦辣的乡村回忆往昔的甘苦,感受第二故乡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他们的下一代生活在城市,很难理解父辈当年的艰辛,在农村开发农事旅游等参与性活动,可以使青少年感受到丰富的乡土知识和风情,也有利于两代人的沟通和理解。

(二)乡村旅游特色的挖掘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突出乡村特色,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突出乡村特色就是要把农耕生活形态的典型景象提纯集粹,将牛羊慢踱、鸡鸣狗吠、村口老树、门前小溪、戏台等农耕生活形态,及插秧、割稻、灌园、牧牛羊、饲鸡兔等农事活动再现于景区的乡野大地中。同时要挖掘各层面的民俗文化内容,物质层面的文化主要有各种民俗工艺品,精神层面的文化主要体现为农村各种传统节庆活动,要将这些节庆活动进行挖掘,将农村的纯朴民风原汁原味地展现给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营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抛开钟表,没有号令。任凭自己意愿行止起坐。如炊烟轻袅、闲云舒卷,营造舒缓闲淡的氛围,真正满足广大旅游者缓解都市工作和生活中紧张情绪的需要。

(三)参与性体验项目设计

体验经济时代的新型旅游者追求动感与差异,渴望冒险与成功,因此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策划多种体验活动项目,如“农家乐”只是乡村体验旅游的形式之一,应该在现有的观光、垂钓、采摘等项目基础上增加体验性强的活动,如将农家的农田、菜地、果园、花圃、池塘以及圈舍,有偿地提供给游客使用,或者租赁给游客,农家提供种子、农具、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以及种植养植计划和日常管理方案;游客们在一小块“责任田”里自己躬耕,亲身体验那种“兴耕耘、植五谷、驯畜禽、创编织”的农业生产过程。体验项目还可以包括农事活动、篝火晚会、烧烤、乘坐畜力车、乡村节庆活动、民间婚礼等活动、学习简单独特的歌舞、传统手工制作( 绣花、编织、扎鞋底)等。

第8篇:乡村旅游经济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必要性;发展策略

1 清远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概述

1.1 清远的乡村旅游资源已得到了部分的开发

近年来,清远依靠其农业资源丰富,农村景观类型多样,独特的民风民俗和地方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传统饮食等,开发出一系列颇受欢迎的乡村旅游产品。清远的乡村旅游注重树立品牌,几年的时间就形成了一批有一定特色的新型的旅游项目。比如,连南县的“千年瑶寨”、盘王节等且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英德市茶趣园、英西峰林、连州地下河、阳山农家游、清城区的牛鱼嘴乐园、清新的温泉绿色生态园均是省内知名的乡村旅游景点。

1.2 清远实际的乡村旅游已形成了一定的模式

现在,清远乡村旅游已经初具规模,并主要呈现出三种发展模式:一是“农家乐”旅游模式,农户利用自家的房院、自家种的菜、自家饲养的家禽等开发的集餐饮、住宿等于一体的旅游,如在阳山阳城镇的“农家乐”旅游就有不少户;二是农园观光采摘模式,利用农村的果园、菜园、花圃等发展及观光采摘等于一体,如清新石角镇,就是利用村里的万亩果园,春季赏花观光,秋季采摘瓜果;三是农业科技旅游模式,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养殖场等开发的旅游,如清城区的“红旗谷”中小学生实践基地。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清远的乡村旅游地除在吃这方面旅游服务设施相对较完善以外,其他方面服务设施落后,许多景区没有相关配套的设施设备。乡村旅游产品缺乏科学规划,专业人才匮乏,经营管理不规范;缺乏对乡村旅游经营特点和规律的深层认识,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宣传营销观念,宣传促销手段单一,对新的营销手段认识不够。

2 清远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2.1 顺应了市场需求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生活空间日趋缩小,逐渐失去了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而随着生活水平及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的旅游观念也发生着转变,厌倦了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对生态、体验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比起舟车劳顿,更喜欢近距离亲近自然的、生态与健康的休闲活动;长期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也缺乏对于农村、农事和大自然的基本了解。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从热门拥挤的旅游胜地疏散到广阔的农村,体验幽静的田园生活,感受乡村田野宁静、清新的空气和淳朴的民风,成为新的时尚休闲,满足了城市人舒缓工作压力、老年人向往闲适生活、年轻学子扩大知识视野和陶冶情操、外国游人感受中国乡土文化和风土民情等不同层面的多种需求。

2.2 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条绿色道路

“三农”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清远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农民收入增长难也一直是政府头疼的事情,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是摆在每届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大大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且是一种绿色经济,因此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旅游者在乡村旅游中所追求、所享受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是返璞归真的体验,幽静的田园,清新的空气,碧水蓝天的环境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前提,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必须选择生态效益型的发展模式,防止过度开发而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这样的乡村旅游才有生命力,才能得到旅游者的青睐,从而进一步促进村容村貌的改善,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2.3 加快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使传统的低效益农业向现代化高效益农业转化,从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向综合开发型农业模式转化,一直是清远市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发展乡村旅游,将多形式、多渠道地丰富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协调农村经济结构的比例关系,带动农业产业化、农业基地和市场建设。

(2)优化旅游业产业结构。现在很多的风景名胜区已经人满为患,尤其在集中假期更是超过了景区的环境承载力,而且传统的观光游览也无法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旅游需求层次的需要。开展乡村旅游丰富了清远市旅游产品的类型和内涵,延伸都市旅游产业链,也优化清远市旅游产业结构,开拓新的旅游空间,缓解清远市旅游热点地区压力,形成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2.4 保护挖掘传统农村景观文化遗产的需要

我国广大农村几千年来形成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是我国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利用的最珍贵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受到现代农业的冲击和认识上的误区,许多农业文化遗产类型已经或正面临着消失的威胁,传统农业文化面临着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城市化进程、生态环境恶化等的冲击。而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使旅游产品的类型不断丰富的同时,也使当地农民认识到农村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更加注重对当地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和挖掘,使古老的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得以传承和发扬,全方位地保存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农业景观与文化遗产。

3 清远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3.1 资源分析

清远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旅游具有资源优势:一是自然资源优势。清远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农村地理环境多样化,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其中不乏奇特的自然景观和地理风貌,如溶洞、地下河、峰林;而且农林牧副渔品种齐全,农作物种类繁多,并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传统特产。例如,英德的茶叶、清新的竹笋、连州的东坡腊肉、阳山的板栗等,物产十分丰富。二是人文资源优势。清远历史悠久,古文化源远流长,其特殊的发展历史形成了典型的多元文化,多个少数民族也聚居于此地,主要有瑶族、壮族,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独特的民风民俗和地方文化大都保留在乡村。这些形成了清远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

3.2 区位分析

清远位于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距离广州不到40分钟的车程,交通十分便利,北江贯穿整个城市,水陆交通发达,是珠三角的后花园,地理位置十分优越。8个县市区之间都有高速公路连接,村村都通柏油路,为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

3.3 政府支持

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大力倡导“中国乡村游”,提出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时尚 ”的旅游主题。在各级政府、旅游部门的主导下,中国的乡村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对于发展清远的乡村旅游,可谓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4 清远发展农村旅游的策略

4.1 加强政府部门规划的统一指导

清远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子,必须全局一盘棋,统筹兼顾,预先做好规划。要做到依据本地的特色,发挥地方的优势,做大做强,做出品牌,一县一品牌,一村一项目。不要重复建设,更不能铺张浪费。相互拆台的事情要不得,要形成地方与地方之间的联动,形成有特色的旅游圈、旅游带。

4.2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清远的乡村旅游在吃的方面是可以的,但其他方面如住的方面、卫生方面、合适方面等还需加强。要将清远乡村旅游办得使游客进得来、住得下;玩的愉快、走的高兴;加大道路、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建的力度,充分调动农民投资积极性,重点进行旅游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接待户的客房、厨房、厕所的改造,使更多的旅游者到乡下体验乡村旅游的同时,也能体验到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

4.3 挖掘地方特色,提升文化内涵

特色是旅游产品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所在,也是旅游开发的灵魂。清远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丰富、规模宏大,而且种类多样、特色鲜明。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必须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一是要突出清远乡村自然景观的优势,引导游客领略独特的田园风光、山水景观,满足游客旅游审美的需求。二是要突出乡村的传统文化优势。清远乡村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象繁荣上,必须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才能持久而兴旺地发展下去。充分挖掘古村、古镇的文化内涵,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土工艺技术,使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享受的需求。三是要突出体现地方民族特色,挖掘农村特有的民风民俗,增强乡村旅游产品的“乡村性”。在建筑、服饰、饮食、歌舞乃至旅游活动的设计等方面,尽可能体现出民族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满足游客对跨文化差异的了解、感受和体验,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4.4 统一专业包装,提高品牌知名度

清远的乡村旅游应该采用多种促销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可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多种手段进行宣传,开设乡村旅游专版和专栏、增加乡村旅游专题和时段。新产品投入市场可以首先与旅行社合作,通过定价优惠,结盟合作,互惠互利等方法 联合促销,借助中间商力量,使营销活动辐射范围更广,获取充足客源。

第9篇:乡村旅游经济范文

住宿收入是旅游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贵州省内目前的乡村旅游接待的经营企业,在旅游服务的过程中一般仅作为餐饮或休憩场所。虽然配套有住宿条件,但游客基本上不会在农家过夜。这不仅极大的影响了旅游收入的增加,也无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发展和提高当地居民收入的作用。本文就以贵州省的乡村旅游住宿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产品形式单一、缺乏特色。贵州省的接待设施主要以家庭旅馆的形式为主,即当地农民利用现有住宅改造为旅馆。因其价格低廉、原生态性保存较好受到国内外传统观光型旅游者的欢迎。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旅游需求越来越丰富多样且高要求,这一传统形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游客的要求了。另外一方面,因为这类接待设施由现有民居自我改建,缺乏专业统筹规划,又受到经济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缺乏鲜明特色或主题,雷同较多,难以满足游客的心理需要,也不利于行业良性发展。

2.产品质量不高。

2.1服务质量较差。省内乡村旅游住宿都是家庭式的,因此服务接待人员也就是该家庭的成员,他们一般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缺乏基本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例如游客需要客房服务,特别是夜间很难找到服务人员的帮助,使得客人的感到种种不便和不满,导致客人不愿住下来。

2.2舒适程度不高。在省内的住宿设施中,床的舒适性、房间私密性较差,不能满足客人的希望得到完全放松的需求。而且绝大部分接待设施所用布草缺乏专业的洗涤和保养,导致旅游者无法安心使用;厕所设施简陋、乱倒乱扔生活垃圾、随意排放生活污水等导致污水横流、蚊蝇肆虐,不环保且不健康,导致游客不愿意“住在农家”。

3.管理制度不完善。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例如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和指导,存在乱建设、乱开发现象,对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缺乏监管力度。在经营户方面来看,他们缺乏低碳管理知识和手段。例如没有关于布草的洗涤的制度、如何使用新型能源取暖烹饪来降低成本、如何使用可循环使用餐具降低成本等相应的制度;对服务人员缺乏必要培训和要求等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住宿接待设施的高耗能和高排放。

4.缺乏低碳经济意识。贵州经济和文化一直比较落后和闭塞,乡村旅游住宿的经营者一般都是当地农民,他们大部分人没有很高的知识文化水平,更加不理解低碳经济。他们更关注经济效益,较少关注全局和可持续发展。例如大部分经营者追求眼前既得利益而牺牲环境,为了降低成本大量使用一次性的用具、餐具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问题,无疑成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进程中,制约发展、影响收入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发展低碳乡村旅游住宿的策略

1.创建“绿色”住宿条件。乡村旅游之所有受到普遍欢迎,是让生活在城市中饱受污染的人们,回归到低碳生活的方式,所以住宿设施也要体现这一特点。首先接待设施所用的建筑材料尽量使用当地纯天然、可循环的材料,装修尽量简化,这样既可以保证绿色环保又可以保证较低的成本。其次客房内的一次性用品如洗衣袋、牙刷、纸张等使用可回收用品或者提倡游客自行携带。同时,可以考虑在客房设计上体现绿色、环保、自然,例如在客房可以仰望星空或者充分呼吸新鲜空气的露台,减少照明或者空调的使用等等,充分实现低碳生活。最后,因为贵州老百姓一般是煤炉取暖做饭的习惯,但是这一方式消耗大、污染大,所以应尽量鼓励旅游接待户使用节能环保的新能源,例如利用水能或沼气,真正符合低碳经济。

2.丰富住宿产品形式。省内目前的住宿以家庭旅馆的形式为主,随着人们对住宿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必须推出丰富的住宿产品来满足市场的需求。首先针对对旅游条件要求较高的游客,应适当推出“绿色星级酒店”,以安全、健康、环保搭配优秀的软硬件设施,满足客人度假、享受等需求。例如减少浪费,客房产品尽量重复使用;严格遵守国家或地区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不使用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倡导宾客节约用水用电、节约使用物品等。其次,针对“背包客”的旅游者,推出“青年宿舍”、“背包旅馆”等住宿设施。这类住宿重在展示是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强调自和集体性。例如不使用一次性用具,客人每天像在自己家一样清理“旅舍杂务”、打理生活。

3.打造舒适的住宿条件。

3.1软件方面。无论是什么形式、什么等级的住宿设施,它的服务质量永远是赢的客人回头率的关键因素,也是竞争的核心内容。在旅游淡季时,住宿接待人员和游客之间可采取采取“一对一的服务模式”,注重营造出家庭式的温馨氛围,充分实现“个性化服务”。例如接待人员统一穿着印有本店标示的传统服装,搭配训练有素的服务技能,加上良好的仪容仪表仪态,热情友好的态度都可以极大提高客人对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

3.2硬件方面。要重视符合低碳要求下,不断提高和完善硬件的质量。首先在娱乐方面,可以提供上网设施满足现代人的娱乐习惯,还可以推出露天电影院等新鲜又低碳的娱乐活动。其次贵州气候冬暖夏凉,气候宜人,但是较为潮湿,所以空调高耗能且作用不大,可以不安装空调。夏天利用自然通风和周边绿色环境达到避暑效果。而冬天可以通过安置石灰等天然方法来除湿,当然要将石灰隐藏在不显眼的地方或者美化掩饰。

4.政府加强管理和扶持力度。当地政府应该加强对乡村旅游接待户的管理和扶持,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当地经济和提高居民的收入。

4.1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要乡村旅游的住宿业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和水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可以由政府出资进行相关的培训。首先要对经营管理者进行管理、特别是低碳经济的培训。例如学习管理的专业知识,升华他们的管理水平、提升他们低碳经济意识;也可以牵头组织管理者到不同地区进行交流学习,开拓他们的眼界。另外一方面也要聘请资深优秀的服务人员或者专家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4.2引导建设住宿相关的配套设施。传统的住宿接待经营者缺乏统一的指导和规划,往往不能充分利用资源实现最大的产出,不能实现低碳性。例如乡村住宿经营者一般都是单家独户自己清洁布草,不能像星级酒店一样对布草进行专业高标准的清洁保养,这样既无法保证布草的清洁和整齐程度,而且耗能高效率低、折旧、报废率也比较高。所以可由政府单独出资或者与商户按一定比例共同出资,在一定范围内修建专业的、低排放的洗衣房,对周边住宿接待点的布草进行集中统一清洗,实现低耗能高效率高质量。

5.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优势。电子商务以其快速、低耗能传递信息的优势,在旅游业已经广泛使用,但是在乡村旅游中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使用。国内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主要是展示乡村旅游产品信息,提供少量信息搜索服务,很难适应和满足当今消费者的需求。我们需要建立的是可以实现网上住宿预订,同时提供投诉与反馈、信息搜集、信息交流等功能完善的服务网络,实现更好的销售率。例如河北省涞源县假日农家院经营者孟志刚,给农家院做了个专题网页吸引客人,这一形式已经成为涞源县乡村旅游招揽客源的重要渠道之一。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