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教研组学习材料范文

数学教研组学习材料精选(九篇)

数学教研组学习材料

第1篇:数学教研组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现代材料测试方法;研究生教学;教学方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138-03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研究生培养数量与培养质量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研究生教育的三大目的是知识结构、科学研究与创新精神,其中科研和创新是重点,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的新技术、新思想,才能在知识结构、学术思想、科学思维上形成交叉复合效应,才能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做出创造性的成果。使学生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宽厚的知识基础、开阔的学术视野正是研究生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由此可见,系统的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为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湖北大学研究生院立项对现代材料测试方法这门课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现代材料测试方法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介绍材料组成、结构和形貌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常用分析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试验方法、仪器设备及应用。课程内容涉及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衍射分析、电子显微分析、光谱分析、核磁共振分析、热分析以及其他分析测试方法等多种材料分析测试方法与技术,是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工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多个学科研究生必须掌握的现代分析技术,对研究生后续科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与调整,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以知识结构为主的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须掌握各类现代材料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熟悉各类仪器设备的操作过程,了解各类分析技术在材料领域科研中的应用。课程教学目标强调了学生对各类分析技术的基本理论的掌握与理解,对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过程要求比较高,需要很多的教学时间。

2.以讲授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方式。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进行硕士招生,学生在本科阶段所学专业差异性较大,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物理学、化学等相关专业。有些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在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但各专业所学习的内容又不太相同。因此,课程教学内容对每一类材料分析测试技术都从其测试原理、仪器设备到实际应用来介绍,需要的教学时数较多,只能以讲授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方式进行课程教学。

3.以深厚理论基础为主的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内容包括了绝大多数的材料分析测试技术,非常繁杂,大部分的课时用于介绍各类测试技术的原理及仪器设备,与本科层次的教学内容只有一些横向扩充,纵向延伸不足,各类分析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介绍较少,科学方法论及分享科研经历、科研思想等内容则更少。较少的实验教学课时内也只能让学生观摩实验测试过程,学生动手操作设备的机会少。

4.以面向课堂教学为主的考核方式。上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决定了考核方式是以考试成绩与实验报告为主,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包括知识结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三个方面,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对研究生的科研思想、创新能力方面的考核评价比较少。

二、教学改革措施

1.强调知识运用与科研能力的教学目标。随着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B的重视,对研究生课程教学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反思,其中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未能结合最新研究成果、教学方法本科化严重、缺乏培养研究能力的实践环节、缺乏创新思想的启迪等。现代材料测试方法课程以学生本科阶段所学的相关知识为基础,结合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将课程目标定为:理解现代材料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各类分析测试技术的特点和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熟练运用各类分析测试技术,了解相关分析技术的最新进展。调整后的教学目标强调了各类分析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对后续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及考核方式的调整起着指导作用。

2.实践为主、讲授为辅的教学方式。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是为科研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培养创新思维模式的重要阶段,但大多数课程仍然以知识传授为主,对实践环节重视不足,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实践的提高。为此,现代材料测试方法课程教学将“讲授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方式调整为以“实践为主、讲授为辅”,其中讲授学时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实践教学占三分之二,强化学生实验操作与实际应用能力。在讲授过程中,弱化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等理论性内容,重点介绍各类分析方法的特点及数据分析,同时介绍该类技术的最新进展,结合教师科研工作,分享科研思想及科学方法。实践教学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学习操作大型分析测试仪器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掌握分析方法的特点;第二部分是根据不同的样品,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运用不同的分析测试方法对材料的组成、结构及形貌进行表征;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案与测试结果,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与评价。这种教学方式,可使研究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更有带入感,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科学思考的习惯,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享科研思想与科学方法的教学内容。常见现代材料测试方法的教材中大多包括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衍射分析、电子显微分析、光谱分析、核磁共振分析、热分析以及其他分析测试方法等内容,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在材料类本科阶段都有涉及。因此,结合学院的科学研究情况,将光谱分析、核磁共振分析等已在本科阶段学习过的内容,在课程学习网站中将其基本原理、仪器结构及相关应用等资源列出,以学生自学为主,而课程教学内容以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显微分析、热分析及电化学分析为主。X射线衍射分析主要包括广角、小角X射线衍射及光电子能谱分析;电子显微分析包括透射、扫描电子显微技术、电子衍射技术以及EDS能谱分析;热分析包括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以及动态力学热分析技术;电化学分析包括电化学工作站、电化学腐蚀、极化以及交流阻抗分析等。教学内容的精简有利于教师突出教学重点,有利于学生针对性地学习,为研究生下一步的科学研究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虽然有了精简,但相对于很少的讲授学时而言,依然难以全部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因此,建立课程学习网站,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就成为了必然。在课程学习网站中建立了包括课程简介、教学目标与要求、课件、习题、课外资源以及问题讨论区,特别对各类分析方法基础性的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便于学生自学。既有效地减少了课堂讲授任务,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讲授时,要求教师结合自身科研情况,重点介绍分析方法的特点及应用,同时分享教师的科研经验和科学方法论。既有利于学生对各类分析方法的特点与应用有更深入的理解,又有利于研究生科研思想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案例教学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被广泛用于课堂教学,通过对实际案例进行小组讨论、教师指导、总结与评价,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现代材料测试方法课程的实践教学所采取的案例教学则更进一步,不是提供已有案例供学生分析、讨论,而是提出目标,让研究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行研究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并做交流汇报,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分析等进行总结与评价。通过对学生亲身实践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价,能够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化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掌握,实现教学互动与教学相长,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现代材料测试方法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课程教学目标要求研究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常见的、重要的分析方法,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课程实践教学除现场介绍仪器结构及功能、讲解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分析实验数据与结果、指导学生操作过程外,还将学生分组,指定不同的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分析方法对材料的组成、结构及形貌进行表征。各小组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拟定实验方案,教师审核通过后,研究生自行预约并完成实验,通过对各实验数据的分析,提交检测分析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讲解。最后,教师对各小组的实验方案、实验过程、数据分析等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过程,可加深研究生对各类分析方法原理及特点的理解,提高了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的能力,逐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想和创新精神。

为完成课程教学目标,适应课程教学方式的变化,尤其是实践教学方式的变化,课程教学的工作量大、压力也非常大。针对这一问题,学院对现代材料测试方法课程的教学团队进行了扩充,由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的8位教师组成。各位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科研情况,精心备课,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也有深入的把握,丰富了教学内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对于实践教学的分组指导也能有的放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能准确解答,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率,具有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5.学习能力与科研能力并重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和必要环节,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监督、激励和导向作用,对推动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研究生教育的目的与课程教学目标,现代材料测试方法课程的考核内容以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并重、考核方式以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互补的原则进行,具体考核包括基本理论、实验操作、课程论文以及交流汇报四个部分,分别占20%、20%、40%、20%。基本理论的考核内容包括现代材料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侧重于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的考核,考核方式可以多样化,如闭卷、开卷考试或学习笔记等形式。实验操作的考核内容包括仪器设备的结构与功能、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实验数据的处理等,侧重于知识的理解与动手能力的考核,考核方式主要以上C操作的形式进行。课程论文的考核内容包括文献检索与归纳、实验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以及论文撰写格式与条理性等,侧重于知识的运用和科研能力的考核,考核形式以提交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交流汇报的考核内容包括汇报材料的制作、汇报过程的逻辑性、语言表达以及答辩过程,侧重于知识和科研思想的论证与表达能力的考核,考核方式以汇报答辩的形式进行。

制定符合教学目标的考核内容并通过多样化的考核形式,不仅检查了研究生对基本理论和知识结构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所学知识、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考核促进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进一步提升,同时,研究生考核成绩反过来对教师教学的完善与提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

三、教学实践反思

通过近三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现代材料测试方法的课程教学各个环节都逐步得到了落实与完善,绝大多数研究生都能达到课程教学目标,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科学研究工作,在有关材料分析技术方面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硕士研究生导师们的肯定,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也反映出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重点教学内容相对于多种多样的现代材料测试方法而言还稍显单薄。材料的种类与功能极其繁多,现代材料分析技术的进展也日新月异,其分析测试理论涉及多个学科,要完成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材料分析技术与方法的课程教学目标,目前选取的教学内容还是有一定的不足。学院在以后将组织师资或邀请相关专家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对一些现代材料分析技术进行介绍,让研究生能够了解更多的现代材料测试方法及其应用。二是实践教学指导的工作量大,教学团队的力量还需增强。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很高,但随着研究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课程教学任务越来越重,尤其是指导分组实践教学的工作量非常大。课程教学团队在今后还将吸纳三、四名教师,使分组实践教学环节能够保质保量地得到落实,完成课程教学目标,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艳,阳华,钟世安.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重要性之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49):36-39.

[2]姚莉,刘伟.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36-39.

第2篇:数学教研组学习材料范文

一、任务教学的基本流程

任务教学的基本流程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呈现任务、独立解决与全班交流。(如下图所示)

呈现任务环节建议教师采用板书或PPT等静态方式。这样信息可以在屏幕或黑板上保持下来。因为一个挑战性任务的学习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10分钟左右),如果学生对起始任务不清楚,那接下来的学习交流就会处于游离状态,影响学习的效率。教师呈现任务后,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任务”,着力培养学生解读“任务”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现实理解水平,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

独立解决环节是学生自我挑战的必要过程。在挑战性任务教学时,要留给学生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静静地去独立思考、尝试解决。独立解决的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个体劳动量。如果个体完成任务有普遍难度,可以通过小组研讨相互启发,再集体完成任务或继续个体探索。通过努力,学生或是找到了多种解决任务的方法,或是找到了自认为正确的答案,或是百思不得其解,正是这种差异资源与开放心态为全班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全班交流环节是挑战性任务教学的重要环节。面对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全班交流这一环节进行梳理,展现刚刚经历的思维过程,比较方法之间的差异,寻找不同方法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在方法与思维层面得到提升。

二、全班交流的组织策略

正如前文所述,全班交流是挑战性任务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与智慧的挑战。教无定法,布置的任务不同、生成的资源不同、教师的理解不同,教学方法可以有多种选择。但面对不可完全预知的生成资源,教师需要有一般的方法、基本的程序,做到有章可循,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益。

(一)重视交流预设,提升应对能力

面对挑战性任务,教师往往难于预计到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全部情况。于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会简略全班交流的环节,视课堂生成情况再随机处理。如此做法,课堂自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但也很容易出现悔之晚矣的遗憾。因此,教师在设计“全班交流”环节时,需要对课堂生成做充分的预设。

1.预设方法。

挑战性任务往往是开放的,或是有不同的答案,或有多种解决问题的路径。教师自己首先要去尝试解决任务,尽可能全面地去罗列存在的答案或路径,并将这些答案或路径进行归类。经历一个把问题做复杂,再理简单的过程。教师对任务越是清晰,对任务的答案、解决任务的路径考虑得越全面,对课堂生成信息的判断能力就越强。

2.预设状态。

课堂是动态的,我们需要不断假想可能的课堂情境。假想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或是很少有学生能完成任务;假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或是很单一;假想学生能清晰表达解决任务的过程,或是含糊不清……遇到不同的课堂情境,教师应采取怎样的反馈策略。假想的依据可以是教学经验,或是罗列理论上的所有可能,也可以进行必要的前测、访谈。教师在假想的基础上根据学习目标预设教学路径。预设一方面为课堂教学的处理提供了多种预案,另一方面也为应对生成积累了更多默会知识。当教师对可能的结果有更多预想时,课堂的大多意外生成也就不那么“意外”了。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任务教学为例:

首先,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容易折出,之类可以通过对折再对折得到的分数。其次,教师可以请个别学生课前根据任务折一折,看看他们一般都会选什么分数,选分数的学生在操作中遇到困难时怎么办,通过访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再者,教师可以作大胆的理论推想:如果全班学生只选一个分数;如果上面的分数都有人选;如果学生多数选,没有人选;如果有学生选了分数但折不出来;如果有学生选了分数且能折出来……

教师要在课堂上处乱不惊,就需要在课堂外做足功夫。经常进行预设,可以增强教师应对课堂意外的应变能力。当然教师的预设能力也是有限的,学生的创造往往出乎教师意料之外,这也正是真实课堂的魅力所在。

(二)把握材料结构,确定反馈重点

通过独立解决问题,学生会形成个性的学习结果。这些学习结果,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或是不完整的;可能教师一看就理解,也可能一下子不明白学生的想法;可能是所谓的“笨”办法,也可能是“妙解”;A与B两种结果之间可能存在显性差异,也可能似是而非……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面对丰富的资源,教师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行全班交流呢?

1.教师要把握材料的结构。

学生解决任务的方法或路径,表面上看往往并不完全相同,给人杂乱的感觉。但从其数学本质而言,事实上很多方法是相同或类似的。教师需要分析这些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把材料进行归类。用“类”的思想看材料,可以化繁为简,有效增加反馈材料的代表性。

以“大数的认识”任务教学为例:一个杯子大约可以装10000粒米,十杯大约有多少粒?想办法把十杯米的粒数记录下来。

学生记录结果(部分)

当教师看到这些信息时,首先要把握其结构,将这些材料进行适当的归类。如:材料①④虽然形式略不同,但实质完全相同,都是一万、一万的累加,结果用“数”加计数单位“万”来表示;材料②抽象概括地表示了计数单位“万”与“十万”的关系;材料③⑦都是结合计数器来表示,只是一个直接用数,另一个用珠子代表数,相对而言⑦的表示更为直观;材料⑤用中文表示;材料⑥⑧用数表示,只是后者用乘法写出了10000与100000的关系。通过适度的归类,8份材料可以归为5类。

2.教师要确定反馈的重点。

在对材料进行简单分类以后,并不是每一类材料都要进行反馈。如果教师一个一个呈现学生作品,一种一种进行解读,不但教学耗时很长,过程拖沓,同时学生的注意力也无法集中,课堂沉闷,效率低下。要在学生有意注意的最佳时间里进行有效的交流,在归类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进一步选择确定反馈的重点。教师应选择怎样的材料进行全班重点交流?

一是有利于落实知识技能目标的材料。挑战性任务教学,依然要把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作为基本追求。教师要把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方法或是普遍存在的错误,作为全班交流的重点。通过全班交流与辨析,让学生清晰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方法。

二是有利于突破学生学习难点的材料。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就是能否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难点。生成性学习材料在突破学习难点上的价值是不均等的。以“大数认识”为例,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是难点。材料③⑦则是结合数位来表示100000,由于学生已经形成了一个数位上写一个数字的习惯,已经具备了“满十进一”的基本经验,所以当遇到万位上有十颗珠(或万位下面要写两个数字)的时候,就有了产生新的计数单位的需求。可见,计数器是引出并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的好媒介,是新知与旧知的桥梁。因此③⑦就应该作为反馈的重点交流材料。

三是有利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材料。挑战性任务教学与一般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它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能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各自的学习过程、获得多样的体验。对于少数或个别学生出现的“奇思妙想”,教师除了肯定激励外,还需要根据群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解读多数学生可以理解的材料来进行全班共享,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

挑战性任务生成的资源越是丰富,对教师把握学习目标的要求就越高。学习材料的选择过程,事实上就是不断思辨学习目标的过程。有了目标的指引,才有了教师对学习材料进行归类的标准。通过分类,变杂乱的素材为一组组有序的学习材料,再依据目标适度筛选,明确反馈重点,为有序、有效交流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明确反馈流程,提高交流实效

全班交流学习材料确定以后,教师需要考虑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反馈。同样的材料,不同的推进顺序,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课堂教学状态。一个好的反馈流程可以有效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能充分展现不同学生的思维过程。合理的反馈顺序并不是唯一的,不同教师不同理解下的不同编排,同样可以演绎精彩。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预设相应的反馈流程。流程设计有以下两条基本路径。

一是先低水平层次材料,再高水平层次材料。从低水平层次材料入手,可以让群体学生都有参与的知识基础与情感倾向,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可以有效落实课时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在“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基础上,再追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上文“分数的初步认识”反馈时,一般从 入手,先是反馈同一图形的不同折法,再反馈不同图形,讨论“为什么都可以用表示”,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初步的感知。若先从入手,有过实践体验的学生较少,有过成功体验的学生更少,学生更多关注的是能不能折出来,而不是可以怎么表示。对一部分学生而言,挑战性过大,会跟不上教学节奏。“先低水平层次,再高水平层次”的反馈顺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获得肯定的机会。

二是从核心问题切入,以点带面展开研讨。一个挑战性任务,往往是在研究一个问题。在反馈时,教师不是从某一学习材料展开,而是从要研究的这个问题切入。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呈现解读学习材料的过程,分析解释数学原理的过程,形成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从核心问题切入,使得交流主题更加集中,更有时效。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学,挑战性学习任务是“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3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在学生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教师不是逐个反馈学生不同的剪法,而是直接组织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样就切中要害了。

在反馈过程中,学习材料的呈现可以采用板演、投影、小黑板、口述等方式。学习材料可以逐一呈现,也可以成组呈现。一般而言,采用“先低水平层次材料,再高水平层次材料”反馈时,材料宜逐一呈现,这有利于学生聚焦研讨的问题,层层深入。“从核心问题切入,以点带面展开研讨”时,材料宜成组呈现,以便学生在比较联系中更好地发现异同,把握研讨问题的数学本质。

第3篇:数学教研组学习材料范文

摘 要:教学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各样的“公开课”中教师努力从选材、目标、形式、过程等方面实现“游戏化”,但是在日常教学中的情况又如何呢?特别是较为抽象的数学领域,存在更需要“游戏化”但也更难“游戏化”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观察尝试从游戏环境、游戏材料、游戏内容、教师和幼儿的状态等五个方面分析幼儿园数学活动游戏化的现状,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和阻碍因素。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

一、问题的提出

从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到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重要性不断被强调,但现实是在实践中我们的课程还没有真正的“游戏化”。特别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往往是教师在理念上都能认同游戏化的观点,而在实践中往往因为班级人数多,繁杂的日常事务等原因没有将教学活动的游戏化落到实处。而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数学又因为其抽象性、逻辑性强以及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所以游戏化的程度应该说是最不理想的。那到底在现实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的程度如何,实践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或者阻碍因素呢?这一系列问题促使笔者决定对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情况做一个调查,通过对现有情况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幼儿园是一所镇中心幼儿园,于2007年成功创办为江苏省优质幼儿园,现有小、中、大共20个班级,老师43人,其中在编教师23人,镇合同教师7人,代课教师13人。本研究拟对全园43名教师发放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对于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态度和理解。在问卷的基础上,对照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学历水平(见下表)在三个教龄段中分别选取不同学历类型的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现场观察,每种学历观察2位老师,共观察数学教学活动13节。其中大班4节课、中班6节课、小班3节课。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对大量相关文献进行仔细的梳理,收集有关游戏理论、幼儿园数学教学以及游戏与幼儿园教学相结合等一些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问卷法

从幼儿教师关于游戏环境的创设、游戏化的理解、游戏材料、游戏内容等几个方面对所在幼儿园全园的教师(共43人,其中包括3名园长)发放问卷调查,问卷回收43份,有效问卷4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3%。

3.观察法

观察时利用观察表进行核对与衡量,观察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游戏环境、游戏材料、游戏内容、教学评价、教师和幼儿的状态,从主、客观对教学游戏实施的现状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和概括。观察表包括数学教学游戏环境、数学教学游戏材料、游戏内容、教师、幼儿五个部分。

4.实物分析法

在本研究中,收集了教师的教案、教具、一周活动计划、一周活动预设安排表,教师培训记录表、教师培训资料、教研活动计划、教研活动记录等文本资料,这些实物将为本研究提供进一步的佐证,为分析问题提供多种视角。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环境的现状分析

本文研究的幼儿园数学游蚧肪持饕指活动室内空间且能够在数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环境。根据回收的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很多教师在准备数学教学时并不将环境的创设作为准备的一个方面,也没有考虑到环境对数学教学所发挥的作用。在调查布置数学游戏环境中教师是否会注意贴近幼儿园生活时,有75%的老师都选择了会考虑。但是实际观察到的结果是教师在布置环境时能考虑从幼儿的实际出发,但是从幼儿生活实际出置的环境未必都能与教学内容符合并发挥教学作用。无论是在活动室还是走廊等公共环境中笔者很少能观察到具有数学意义的环境。

(二)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材料的现状分析

1.游戏材料种类的现状分析

班级中幼儿在数学发展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对于教学内容,教师要注意避免游戏材料的单一,选择与教学内容、游戏内容相关的2~3种游戏材料,设计在游戏的不同环节,体现一定递进性。在调查中82.5%的教师觉得自己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中游戏材料单一,只有17.5%的教师认为数学教学游戏材料不单一。笔者观察的结果与调查基本一致,一次教学活动中,幼儿手中只有一种学具供摆弄,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一刀切”,没有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2.游戏材料与内容符合的现状分析

教师在进行数学游戏时所使用的游戏材料要与教学内容相符合,要能发挥一定的教学作用,促进游戏的顺利开展并达成教学目标。在问卷调查中,60%的教师在准备数学教学游戏材料时总是考虑与内容相符合,32.5%的教师偶尔相符,7.5%的教师选择一般不会考虑。在实际的观察中发现13节课中有11节课的游戏材料与教学内容相符合,所占比例为84.6%。

3.游戏材料数量的现状分析

当缺乏玩具的现象发生时,儿童之间往往会出现争抢玩具以及无所事事的行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5%的教师每次教学活动都能为幼儿准备人手一份的游戏材料,75%的教师不能保证每次都能准备充足的材料。观察结果显示,53.8%的课不能在数量上满足幼儿,另外争抢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个别教师只为自己准备了教具,而没有为孩子们准备学具。

(三)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内容的现状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教师基本都是按照年级组审议制定的主题计划表中的安排来组织数学教学活动,来源于教材但经过一定的修改。虽然教师也认为内容的选择应该从幼儿生活实际出发,但也表示在实践中这样的生成活动几乎没有。观察结果表明,虽然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基本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但是孩子对游戏内容的兴趣不是很高,状态并不积极。

(四)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分析

1.教师关于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态度和理解

教师对数学教学游戏的态度影响实践中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的实施。调查显示,只有12.5%的教师表示非常喜欢,喜欢的也只占20%;虽然没有教师选择不喜欢,但是认为不太喜欢的教师占了67.5%。即便如此,教师对于数学教学游戏化的价值还是比较肯定的,能意识到数学对幼儿的意义,也知道只有游戏化才是早期数学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2.数学教学活动中对教师观察的结果与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76.9%的教师能够在数学教学中做到面向全体幼儿。但是对于幼儿个体差异的关注程度较低,只有30.7%。面对小班35人,中班45人,大班40人这样的班容量,要求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兼顾班级所有的幼儿确实很难。

对于教师的指导,笔者在13节课中均有观察到教师的指导行为。但是在指导时,教师关注的焦点往往是儿童的认知发展,几乎没有关注到幼儿学习品质以及社会性发展方面。活动最后环节的评价大部分采用整体评价的方式,13节课中4节课运用到了幼儿评价的方式,但也有2节课没有进行评价。

(五)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分析

现场观察活动后的统计数据表明,符合幼儿主动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游戏的比率为46.1%,而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更低。幼儿在参与游戏时,表现出不喜欢摆弄学具,有的丢在一旁,观看其他幼儿,有的甚至将玩具乱扔。这些和游戏环境、材料以及教师等因素都是相关的。

通过以上问卷调查和观察情况来看,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在数学教学时仍将数学知识视为教学的重点;教学方法单一;较少运用游戏;游戏材料单一反复使用,没有真正地游戏化。教有的时候对于教学和游戏的结合,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结合。游戏真正的内涵和实质并未被理解,教师对幼儿数学学习的内容以及数学学习的特点不了解以及班级人数、材料、场地等客观因素制约了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开展。

四、讨论与建议

(一)提升教师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当前学前数学教育的总体趋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重视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重视多种感官的操作活动,重视数学教学游戏化、多样化和具体化,重视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儿童对数学概念的自我建构。教师在面对这样一些变化的时候,如何调整自己的位置,如何采用适合幼儿发展的教学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该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地自我成长,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改善游戏材料

幼儿数学游戏环境的创设是幼儿有效获取知识、提升经验非常重要的条件。在建构主义的理念下,要联系幼儿的生活,在生活情境中促进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如:小班《“1”和“许多”》在环境创设上可以在墙饰上制作一棵树和树上结满了许多的果子,这些果子可用布质材料做成,挂在树上,幼儿可以随意摘取。同时这样的设计还可以为以后计数内容的学习所应用。

游戏材料选择首先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并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其次要在数量有所保证的基础上注重多样化,避免单一。如为了让幼儿通过体验探索“二等分”的概念,教师准备了可供幼儿使用的计数、丈量、秤量、折叠、切割等不同方法进行操作的不同材料,让幼儿在玩中发现、分析、思考、理解和尝试归纳自己以及同伴所运用的各种方法。为更好地吸引幼儿,教师在材料的制作上还要生动、有趣、新颖。

(三)完善职后培训,以教研促教

教师职后培训是适应社会发展、适应教育变革、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为幼儿教师提供长期或短期的专业知识的教育培训,让教师了解关于幼儿数学核心概念,了解“教什么”和“怎么教”。

幼儿园教研工作正常、深入开展需要一定的组织保证,也需要一定的制度保证。当前×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主要以全园和年级组的形式开展。为了更好地实现幼儿园数学教学的游戏化,我认为应该在教研活动中突出学科教研组。根据需要明确建立数学教研组,对参与数学教研活动的人员、内容、时间、经费等作出详细的规定和保证。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张慧和,张俊.幼儿园数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第4篇:数学教研组学习材料范文

“金属材料热处理”课程内容多而繁杂,且不易自学理解。如果开始就布置综合性很强的项目任务,则学生可能无所适从,或者推进效率低。而如果集中在课程后期实施综合性强的项目,则初期还是需要老师通过集中讲授的方式将主要知识点教给学生,这样就导致学生的上课状态没有太大改变,等到开始项目教学时,学生要么已经将前面所学忘记,要么对突然转变的教学方式无法适应。笔者经过长期实践,认为项目式教学必须与传统集中讲授式教学交替进行,从易到难过渡,这样学生能逐步适应项目式教学,同时由于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在项目实施过程碰到许多问题,使得上课兴趣大大提高,整体教学效果也比较好。笔者根据所涉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建立了“基础性”、“综合性”和“研究性”三个层次的教学项目。其中,“基础性”项目的设计目的是加强学生对金属材料热处理课程重点内容的感性认识和掌握,使学生初步掌握热处理工艺参数制定的基本原则;“综合性”项目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建立起金属材料热处理在金属材料生产过程的地位和作用,系统掌握材料制备全过程中的热处理工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研究性项目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自由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实验”,运用所学知识,针对特定材料设计制定其热处理实验方案,培养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另外,在项目教学期间,穿插组织学生去大型钢铁、有色、先进制造企业热处理车间生产一线参观学习,全面了解材料的生产过程和装备技术,拓展职业视野。

“基础性”项目包括:(1)铝合金固溶时效:了解固溶及时效处理的基本操作、析出产物的形成及析出过程中合金性能的变化;淬火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及淬火速度对铝合金时效效果的影响,掌握最佳热处理工艺参数的确定方法。(2)碳钢的基本热处理工艺:掌握钢的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的工艺操作方法,了解含碳量、加热温度、冷却速度、回火对碳钢性能的影响规律。(3)低碳钢的渗碳:掌握金相法测定渗碳层厚度的方法,了解表面渗碳热处理后的组织分布特征。(4)Gleeble热-力模拟:利用Gleeble热-力模拟试验机获得金属材料应力-应变曲线,结合组织观测,分析实验结果,了解金属材料在形变热处理过程中变形程度、变形温度和组织与性能的关系。“基础性”项目一般3人一组,完成后每人必须提交研究总结报告。“综合性”项目,主要是基于45号钢,由学生查阅文献,自己完成从热处理工艺的制定和操作、性能检测、组织观察分析和数据分析的全过程。综合性项目一般5人一组,完成后每人必须提交研究总结报告,同时以小组为单位,以PPT口头汇报的形式将过程和实施结果展现给同学和老师。“研究性”项目,主要是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对一些新型金属材料(非常规使用材料,一般为指导教师正在专注研究的材料)的热处理制度进行探索性的实验研究,确定其热处理的温度、实践等工艺参数,使学生具有综合运用热处理课程等所学相关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研究性”项目一般5人一组,完成后每人必须提交研究总结报告,同时做PPT口头汇报,接受同学和老师的问询。

2项目教学的实施效果及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笔者在“金属材料热处理”课程中引入项目教学后,取得了明显效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学生积极与老师交流,主动通过网络检索查阅资料,通过调研获得项目有关的实践应用方面的信息,深入钻研的精神进一步养成;二是形成了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小组成员间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和进步,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学习效率;三是产生了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学生认真完成每个具体的项目任务,解决每个实际问题,内心就会产生成就感,自信心也明显增加,反过来也促进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四是强化了操作技能,锻炼了综合职业能力。由于中小学阶段主要强调的是应试教育,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不强,更谈不上职业能力。项目教学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方面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对学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非常有好处。总结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想使项目教学在“金属材料热处理”课程中充分发挥作用,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2.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要职能应从原来的“教”转变为“导”,具体体现为引导、指导、诱导和教导。教师应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但是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主角是学生。对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关键知识点,教师应简明扼要地提出,由学生通过自学方式完成。对于部分靠学生自身能力和经验难以理解清楚的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启发性的辅导,最好不要直接告诉结果。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对于项目中的各个子任务,教师要严格督促学生按时间节点要求保质保量的完成,对项目实施的整体情况要有很好的把控。

2.2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项目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学生的学习拥有很强的阶段目的性。学生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运用互联网、文本资料、认知工具,或者与同学讨论交流实现对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展开思维活动,不再完全依赖教师的讲解。因此,项目教学拥有天然地激发学生自发学习的特点。但是,学生个体在智力水平、思维模式、学习习惯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充分激发学习的主体意识,只有这样项目教学的效果才能充分体现,进展起来也会事半功倍。

2.3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教学效果近年,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各种社交软件和云存储软件。其中,使用广泛的社交软件有QQ、微信,云储存软件有金山快盘、百度云盘、360云盘。这些网络软件可以显著改善工作效率。为此,我们在项目教学进行过程中建立讨论组、QQ群、微信群,使项目成员、班级同学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实现零障碍沟通和知识共享,通过金山快盘的协作功能实现组员协同工作,同时教师可以实时跟踪项目进展。另外,像Google学术搜索、中国知网、维普、Sci-encedirect等文献数据库都是获取最新知识的重要工具,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一方面体现了课程的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也实实在在地改善了教学效果,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视野。

第5篇:数学教研组学习材料范文

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认为,城乡中学数学现有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对师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

1、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是我们教师最需要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宝库。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给定的材料主动地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要像历史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

教师作为一种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根据农村教师的特点,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观念的转变上,教师们要积极地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优化数学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2、学生资源的开发。

开发学具。我们依据城乡中学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了一些学具。如学习第一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为了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师生一起共同动手做各种几何体,如圆柱体、圆锥、正方体、棱柱、球等等。材料五花八门,从松软的泥土到自家的冬瓜、南瓜,从商店购买的橡胶泥到菜园中的土豆,从色彩斑澜的纸张到乡村木匠师傅干活剩下的边角余料……

办手抄报。我们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制作数学手抄报——学生不仅将自己感兴趣的数学知识、故事、奇闻轶事编辑其中,而且将自己的独到的见解、独特的个性尽情展露出来。

创办刊物。

由课题组牵头创办一种面向学生的数学刊物,刊物上登载学生学习数学的收获、体会及感想,发现和提出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展现和坦露自己的奇思妙想,以及对教材的建议等等。通过数学刊物,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二、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改造教材情境,增强学生感性经验,培养学生理解能力。例如第一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中“水位的变化”,利用我县特殊地位,组织学生收集水文资料——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材料,而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园的美好情感进行了培养。

2、拓展教材学习素材,增强学生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在改造部分学习情境的同时,为学生拓展学习的素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数学教学活动资源的开发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更为细节的部分。”这种微观层次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农村中学的数学教学中显得更加突出和实际。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如第二册《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全等测量距离”,师生走出课堂,来到操场或田野,利用田头水坝实地验。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城乡中学的特点,为学生提供许多课外实践活动素材。让学生亲自实践与尝试,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学习了“生活中的数据”以后,让学生配合农村农业结构调整,在充分掌握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计算一亩田的水稻的纯收入或计算一亩田种经济作物的收入或计算喂养一头牲猪的纯收入等。

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整合校内课程资源

1、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实验年级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探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具体问题,如教材情境的设置与学生活动安排等。

2、鼓励教师,特别是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相互听课、评课,发挥集体的智慧,达到教师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教师的整体性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第6篇:数学教研组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教材内容

作者简介:赵君(1980-),男,山东泰安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副教授;吴亚盘(1978-),男,陕西西安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讲师。(湖北 宜昌 44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三峡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201205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233-02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以及信息资源的国际化、网络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国际间的技术信息交往日趋频繁,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其地位和作用愈显重要。尤其在科技界英语已经成为一种通用的国际语言。新材料是21世纪我国新兴支柱产业之一,作为材料重要分支的金属材料也在不断地发展,全球最新的材料研究进展报告以及各类测试结果多数是首先用英文形式宣布发表的。因此,为了在新世纪、新形势下让大学毕业生较好地胜任与国际接轨的工作,训练其熟练掌握本专业的专业术语、词汇以及良好专业文献阅读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大学知识培养环节。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一般是在两年的大学基础英语学习完成之后,学生在日常用语以及阅读理解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是阅读金属材料方面的英语书刊以及在学术报告上进行交流的能力仍然不足,亟需通过相关课程进行进一步加强和提高。[1-2]因此,加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专业英语”的课程建设,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该领域的英文前沿进展,而且有助于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作出重要的贡献。另外,对于学生以后从事金属材料领域的相关国际公司的工作也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一、高校工科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1.专业英语课课程地位不高

目前,各高校公共英语教学都由学校基础部或者外语学院承担,而专业英语几乎都是由各专业教研室自己安排,没有学指导,教学大纲、教学要求也都由部分专业教师自己制定,教学监督很难发挥良好的效果,所以教学质量也无法保证。此外,由于专业英语不是必修课,而是专业限选课,甚至是选修课,专业知识本身的深奥再加上非母语的学习难度,使得学校和学生都普遍认为专业英语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致使专业英语的开课率和选课率普遍偏低。[3]这种现象必然导致专业英语教学的滞后和学生后期英语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下降。

2.教材内容未能紧跟时代要求

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对我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各个高等院校在不断深化英语教学改革的同时,相继开设了系列专业英语课程,以期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高质量的教材对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效率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各高校普遍使用的专业英语教材所采用的模块基本上为“阅读”+“翻译”、“阅读”+“写作”、“词汇”+“阅读”等形式。加上教师所选教材与本专业的方向不尽相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照本宣科式教学,使得学生对书本的文字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激增了学生对英语特别是深奥的专业英语的厌恶。

3.专业英语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作为一类特殊的材料,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数据库和网络资源获取金属材料方面的研究和相关知识是专业英语课程的授课目标之一。然而,令人可惜的是,从现在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进行实际应用的情况来看,专业英语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太理想,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命题作业让学生搜索相关知识环节中学生对检索关键词的选择、数据库的使用非常模糊,不知从何下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翻译相关产品的英文说明书出入太大,有的甚至背道而驰;在大四学生毕业课题论文环节中的外文翻译的译文可读性差,抄袭和借助翻译工具的现象比比皆是。由于部分学生英语底子薄、基础差,加之专业英语的枯燥性和词汇的难懂性造就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偏差,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勇于探索教学方法、合理组织课堂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实际应用性。唯有让学生们能够获得所学有所用的满足感,教学目标才会得以达到和体现。

二、提高“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探讨

针对上述一些问题,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通过近几年的专业英语教学体会,认为在以提高教学效果为核心的目标下,任课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

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当然也是所有教学的最终目标。所以教学管理部门要从思想上提高对专业英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该部分教学的管理,规范课程设置,严格考查,及时研究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也要求专业老师能够因材施教,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专业英语的地位,特别是那些以后将跨入研究生行列的学生更要重视专业英语的学习。应坚持以教材为主,并补充一些金属材料以及材料科学工程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最新前沿新闻,充分利用机会多给学生介绍一些时下新材料、新技术研究成果的英文资料,还可简略介绍本领域的相关英文期刊和杂志,让学生阅读通俗易懂的小文章。总之,教师应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此课程的重要性,在以内容吸引学生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他们主动阅读专业文献,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其对本专业的热爱和对相关专业英语知识的兴趣。

2.合理选取专业英语的教材

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载体,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材的选取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大多数工科院校的金属材料专业英语教材多数以专业阅读理解的形式,多采用“课文”+“词汇”+“翻译”,课文内容枯燥无味,使大多数学生对这样的课本知识产生很大的厌烦和抵触情绪,从而在内因上极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选择教材时,应在符合本校本专业的特色方向下,尽量选取集专业科普知识与实际应用并重于一体、内容编排图文并茂的科技新书,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紧密相关的专业英文期刊和杂志内容来作为辅助教材。辅助教材的内容应做到贴近本专业课程,反映该领域的学科方向和内容,并能够及时体现全球研究者的最新成果和报告。这些生动有形的教辅内容无疑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开阔他们专业知识的眼界。

3.优化教学内容,注重教学侧重点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英语绝大多数为选修课程,教学课时较少,因此,教师在众多教学素材中必须有所侧重,教学的进行应能够反映该专业的知识体系,比如:从材料内部结构的组织成分到材料宏观性能再到合理选择材料制备工艺为主线的教学体系,能够使学生较好地加深专业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分别从简单的专业词汇、阅读、翻译及写作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大学工科专业的英语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单纯地传授词汇和语法,而应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为主。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实际讲课时要围绕金属材料学科,从基本词汇入手,通过将日常生活能够接触到的材料制备、表征、评价等知识融合于课堂知识当中,增强专业英语知识的朴素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材。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数据库及网络资源,下载最新的材料类英文科研学术论文,既能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也能使其了解科研论文的写作规范,同时能够接触到最新的专业词汇,从而增加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

4.采用专题讨论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课堂授课中,任课教师可采用专题讨论的方式进行相关知识的分解和细化,根据金属材料的相关性质,结合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或者科技创新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分别成立不同的专题汇报小组,由学生根据本小组内部的相关研究领域和进展情况进行咨询和选题,通过查阅部分的英文文献、会议报告,并将小组所获得的信息汇总,统一制作PPT进行课堂交流和讨论。在分组讨论汇报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期刊文献、各种专业数据库以及各类工具书,在具体任务中充分体现专业英语的实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实际课堂中,采用此形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能使他们在实践中切实发挥自己的所学,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科技热情,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

5.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多采用声像视频资料,提高教学效果

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板书和口述相比,声像视频资料在调动学生的兴趣上面有着绝对性优势。专业英语的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既有英语作为非母语给学生带来的困难,又有专业词汇、专业知识给学生带来的困惑,因此,教学方法如果枯燥单一极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为了充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可适当准备一些英文原版的声像资料,比如:英文版的热处理简介、机械加工过程等视频资料。通过这些知识熟悉而语言陌生的资料,不但可使枯燥的教学带来新的生机,而且还能让学生提高专业听力,极大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另外一些专业学术会议和讲座的视频、影像也是材料专业英语听说训练的素材。与材料关系密切的产品说明书、进口大型仪器操作规范等,也是很好的贴近生活现实的教材。

三、结语

根据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英语的特点以及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授课中优化知识内容,多采用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知识,更能使学生掌握收集、整理相关信息知识的动手能力,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的。融无限的趣味于有限的教学内容中,将单调枯燥的专业词汇、文献变得生动形象,这样不但能够增加学生为获得知识而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而且也会提高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能适应未来的专业岗位,使教学质量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庆华,胡前库.材料类专业英语的教学思考[J].职业时空,2010,6(4):113-114.

第7篇:数学教研组学习材料范文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 渗透用转化思想求三角形面积公式

这节课我们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谁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怎么知道的?

2. 渗透用猜想验证法推导公式

能大胆猜想一下三角形面积会和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有关? (分两个环节,一是渗透转化思想,二是用渗透猜想验证法. 导学,包含三层意思:目标是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数学思想是用转化思想. 数学方法是猜想、验证. )

二、合作探究

1. 明确小组合作要求

(1)根据研究材料提示,用分一分、画一画、算一算、拼一拼等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

(2)根据自己的情况,可适当调整研究顺序.

(3)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和组内同学交流,汇报你们组的研究成果.

2. 提供研究材料,小组合作探究

材料一:你能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吗?有什么发现?(单位:cm)

材料二:根据材料一的发现,能想出方法求下列三角形面积吗?(单位:dm)

材料三:小组合作用信封中11个三角形拼组,你们能拼成功几个?在什么情况下能拼成功?

研究总结:

1. 你们组拼成功了几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原三角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2. 能完整地说说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吗?

3. 还有用其他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设计意图:提供给学生三份研究材料,材料信息量大,包含分割法、补充法、拼组法. 操作时间10分钟左右. 一次性提供给学生这么多的学习材料,目的是让学生借助材料间的逻辑关系,自主构建知识序列. 第一层次,直观地把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平均分成两个三角形,为理解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为公式的推导提供最直接的感观. 第二层次,借助第一层次的直观基础,让学生用补充法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面积是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第三层次是动手拼组、验证,之所以把这个材料放后,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去拼组,避免拼组仅仅停留在拼组的操作上,脱离与公式推导的联系. 同时提供给各小组的都是11个三角形,但能拼组成平行四边形的个数分别在2-5之间,这就给了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为学生真正理解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提供了主动思考的素材. 相比仅仅提供给学生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显然这样的素材思维含量更高. 三份研究材料完成后,一份总结,是对研究材料的再思考的提示,让这些信息量进行重组,促进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能从本质上理解,而非走过场. )

3. 小组汇报、交流整理

(1)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三角形的底就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高就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三角形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

(3)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 底 × 高 ÷ 2

(4)其他发现或方法,解疑.

4. 应 用

红领巾的底是100 cm,高33 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三、当堂训练

1. 一块标志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2. 你能想办法计算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吗?

(设计三种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3. 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你还能画出和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夹在平行线间的同底三角形)

4. 学校校园要种一块三角形的绿化带,面积是12 m2,请你当个小设计家,可以有几种设计方案?

四、全课总结

第8篇:数学教研组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PBL教学法;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郑艳(1973-),女,山东临沂人,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莫时旭(1964-),男,广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计划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39-02

材料力学实验是高等学校工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桂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14个本科专业都设置了材料力学实验课程。材料力学实验是巩固材料力学基本概念、树立严谨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1]随着学生数量增多、实验课时减少、实验设备缺乏和人员编制不足等问题的出现,高校实验教学往往疲于应付,很难达到优质高效的实验教学效果,更谈不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在材料力学实验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轻实验重理论,实验教学基本是由教师讲解实验内容、演示实验过程,学生按步骤完成实验、记录数据,最后提交实验报告。学生在整个实验教学中只是按照教师或教材的指导机械地操作仪器,缺乏深入的思考过程,甚至有些实验项目因为设备台套数太少而只能走马观花,学生收获甚少,对相应的理论知识也只是一知半解,实验课无法提高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教育部在2007年下达了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通知,要求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创新性实验改革,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时间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建设创新文化,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2]很显然,目前材料力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无法满足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PBL教学法的提出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1969年由美国的Barrows教授提出,目前已发展成为国际上非常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PBL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性教育。与传统的教学法不同,PBL将问题与学习挂钩,让学生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中;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让学生主动学习;它设计具体的教学任务,把学习过程设置到有意义的、复杂的问题情景中去,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索和相互合作来分析、解决问题。PBL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在学习过程中问题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学习了隐含在问题背后的专业知识,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目前在许多国家PBL教学法得到了广泛应用,最初应用在医学领域,后来被逐渐推广到管理学和工学等专业领域中。1993年斯坦福大学成立了PBL实验室,旨在促进本科生、研究生能够参与到跨学科、跨地域的合作中来。蒙特瑞伊技术研究学院针对工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试图通过使用PBL教学法来解决。奥尔堡大学在土木工程专业科学硕士教学体系中也采用了PBL教学法。[3]

本文把PBL的教学理念引入到材料力学实验教学中,研究和实践PBL教学模式在该课程中的应用,提高了桂林理工大学工科大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二、PBL教学法在材料力学实验中的实施

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对材料力学理论课程的理解,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笔者把PBL教学法应用到材料力学实验教学中,采用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教师总结点评的教学思路,充分发挥了实验教学在工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1.教师提问问题——设计实验命题

材料力学实验教学的时间一般安排在相应的理论内容讲授的2周后。因此,在任课教师讲授理论课的同时,就把相应的实验命题下达给学生。任课教师设计实验命题时,改变了原来仅仅是验证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或验证构件应力分布规律的目的,注重与工程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大基础力学基本实验的信息量和新颖性;加强对学生进行现代力学测试方法和实验技能的训练;增强了实验的思考性和启发性,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4]例如:在设计金属材料拉伸实验时,学生首先要对实验进行设计,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通过阅读金属材料拉伸实验的国家规范文件,学生可以了解实验对试件形状尺寸的要求,以及为什么实验过程中要采用标准比例的试件,掌握对实验测试条件的具体规定;根据不同金属材料的强度,设想出拉伸实验对相应设备的技术性能要求,包括对载荷及位移传感器的量程和精度要求,对万能试验机的加载能力的要求以及加载速度的设定等。准备工作就绪后,学生就可到实验室熟悉万能试验机、载荷和位移传感器等设施,了解该实验设备的适用范围,掌握参数的设置方法,为下一步实验做准备。基于上述信息,学生可以拟定出金属材料拉伸实验的程序步骤,并拟定出数据处理方法。把文献所得和实验设备的调研内容写成实验预习报告,并交任课教师评阅,任课教师认为合格后学生就可进入实验室完成拉伸实验。在用电测法测量构件的应力、应变的同时,由任课教师首先讲解应变片的工作原理、电桥原理和电阻应变仪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然后准备多种试件(不同材料和构件)让学生自行分析按何种方向贴应变片、如何贴,让每一位学生都参能与到小组讨论中,然后以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定出自己小组的具体实验方案。

2.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动手做实验

学生查阅实验规范并掌握设备的性能,对实验有一个明确的思路,从而可以确定实验方案,各实验小组可与实验教师联系,确定实验时间并按要求完成相关实验操作、数据收集整理。在实验过程中,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如在金属材料拉伸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思考低碳钢什么时候产生屈服、什么时候强化?铸铁、铝合金材料的拉伸过程应该是什么样子?不同材料的强度极限σb、屈服极限σs、面积收缩率ψ和延伸率δ会有什么不同?并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拉伸实验,通过实验进行对比得出结论,思考在实际工程中如何去选材,从而明白选材的重要性。[5]实验过程中比较不同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的不同,思考为什么工程结构中要保证破坏形式是塑性破坏,而尽量避免脆性破坏?为什么工程中钢材的设计强度值要选用屈服强度?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增加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从而掌握、获取并运用知识的能力。

3.教师总结点评——师生互动总结实验

实验完成后,学生分别撰写实验报告,除了完成相关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图表绘制外,还需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如有时拉伸曲线不太理想是什么原因?完成实验后,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实验报告给任课教师评阅,必要时任课教师要进行统一评析,引发学生积极探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三、结论

实验教学是工科大学生人才培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经过3年的实践,把PBL教学法应用在材料力学实验教学中,笔者发现除了能较好地完成材料力学实验教学任务外,还提高了学生的一些能力。

1.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对于工科大学生来说,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4]PBL教学法应用到实验课教学中可以为我们提供较好的情景教学平台,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金属材料的拉伸实验中,在确定材料的塑性性能时,需要确定试件拉伸前的截面面积,按规定采用三点法(标距线内两端及中部)十字交叉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每个断面的直径,取三个直径的最小值为原始截面直径,从而换算出截面面积。在确定直径环节,启发学生思考取最小直径作为原始截面直径的原因并让他们相互讨论,经过探讨使学生们了解在拉伸过程中截面最小的地方发生破坏,让他们在体会活学活用的乐趣的同时,增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应用PBL教学法进行材料力学实验课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独立完成实验,仅靠书本知识远远不够,还必须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如金属材料拉伸的国家标准实验方法、材料性能规范手册、材料力学实验教材等。在文献检索过程中,学生需要开动脑筋自己寻找学习内容,这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这种不断寻找、不断发现、不断思考、不断补充完善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了良好锻炼,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无穷。

3.提高了独立研究的能力

在材料力学实验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还可以使他们的思维方法得到科学训练,使学生掌握踏入社会进行专业研究所必需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实验方法。如文献检索的能力、实验设备及相关工具的应用能力、实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能力等。在PBL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查找文献、分析与解决实验问题,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进行专业技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此外,在应用PBL教学法进行材料力学实验课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为了较好地完成实验任务,必须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协作,需要他们相互讨论、补充、归纳,既要有分工,集众人智慧;又需要合作,集体完成实验。需要学生既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又要有团队合作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独立研究能力也能进一步得到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陶阳,刘萍华.土木工程专业材料力学实验课程的构建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115-116.

[2]徐国强,胡玉林.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究,2011,(4):36-37.

[3]黄英,李贵林,等.PBL教学模式在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5):94-96.

第9篇:数学教研组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 中学地理教学模式 GIS

GIS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system)的简称。它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以多种形式输出数据和图形产品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利用GIS可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GIS在中学地理教学方面的应用相当广泛。它不仅已经成为中学地理教材的一部分内容,还经常应用于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后练习和课外活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中学地理教学的教学目的、教学程序、教学手段,及至教育思想与观念,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变。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的原则和学习自主性程度的不同,可将基于GIS的教学模式分为以下几类:情境化教学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和自主型学习模式。

一、基于GIS的情境化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真实情境的创设,认为这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因此,创设的情境越真实,越有趣味性,体验感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GIS软件当中的虚拟现实和可视化等功能可以实现对现实情境的真实模拟,从而实现对地理情境的再造、复现或模拟,使学生身临其境;另一方面也可通过GIS加入一些游戏互动环节,增强情境的趣味性。学生在对情境的体验、观察、互动和分析过程中逐渐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由此形成基于GIS的情境化教学模式。

情境化教学大致分为5个步骤,如图1。以“等高线地形图”这一知识点为例,理解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以及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鞍部与陡崖等地形部位是这一知识点的难点。根据这一难点可确立“创设立体地形模型场景”这一主题,再通过选择合适的素材来创设情境。比如可以寻找现有的等高线地形图进行数字化,也可以在GIS中自行绘制二维等高线并赋予高程值,形成数字化的等高线地形图。利用该数据创建三角网数据,就能建立数字高程模型,从而创设立体化的地形模型场景。在情境呈现环节,可引导学生对山体模型进行旋转、缩放、色彩变换和调整视点,学生就能够快速参与到情境的复现活动中。这时教师再顺势指导学生将等高线叠加于山体模型之上,让学生观看等高线的投影过程,理解等高线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剖面线分析、坡度坡向分析及各地形部位的辨识等,从而总结出等高线与地形部位和坡度之间的关系,解决难点。

基于GIS的情境的教学较适用于形象具体的地理事物、原理和过程的学习。通过GIS创设具备动态性、可控性和互动性的场景,使学生容易接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该模式对创设者的要求可高可低,创设的场景越逼真、越细腻、互动性越强,对地理信息技术和课堂的把控能力要求也就越高。

二、基于GlS的探究式学习模式

探究式学习是教师围绕某一主题,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材料,让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阅读、归纳、假设、推理、验证、评价从而获取知识的过程。材料的有效呈现和分析是这个过程的关键。GIS具备良好的地图图层和属性数据库管理功能以及地图查询、制作功能,可为教师提供形象、直观的图文素材;同时也具备数据统计和地图分析功能,可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材料分析。因此,GIS在这两个关键方面都具备优势,能够构建基于GIS的探究式学习模式。

探究式学致分为4个步骤,如图2。以“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这一知识点为例,建立气候、土壤、植被与自然带的联系,理解世界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这一知识点的重点。可根据这个主题先准备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世界土壤、植被分布图等纸质材料;再对这些纸质的地图材料进行扫描,在GIS软件当中进行矢量化,确保各个图层在数据库中能够准确叠合,并输入与图相对应的自然带、气候、植被、土壤名称等的属性数据,添加相关的地图要素,从而制作出符合主题的专题地图。呈现材料时,可先演示GIS的一些简单功能,再抛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利用这些功能进行探究。问题的设置应由浅入深,如可先引导学生对各图层进行隐藏、显示、调节透明度等操作,直观感受各要素的分布关系;再引导学生把地图放大到某一区域让学生辨别局部区域的异同。最后教师再进行正确操作,让学生认识进一步深化。

基于GIS的探究式学习比较适合有丰富图文素材、特别是较多地图素材的教学内容。利用GIS进行探究时,要避免让学生进行复s的操作,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软件上,所以教师要实时观察,及时排除学生在软件操作上的困难,引导学生利用好GIS工具进行有效分析,才能得到较佳的教学效果。

三、基于GIS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研究性学习模式与探究式学习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需要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不同之处在于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材料由教师提供,而研究性学习模式则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等途径收集、整理、分析材料,最后呈现结论。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GIS的地理空间数据录入、分析和呈现功能,进行数据处理、材料整理和成果表达。因此,GIS完全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有力工具,形成基于GIS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研究性学致分为4个步骤,如图3。在确定主题时除要考虑与所学知识点相对应外,还要充分考虑主题的可行性。如果实施有难度,教师要建议学生改变选题或研究角度。也可先给出若干可行选题让学生自选,保证研究性学习任务能按时完成。比如“人口分布状况与城市功能区分布的关系”这一选题虽好,但可行性不足。可建议学生从各功能区人流量人手进行调查。再如“学校周边商店分布规律”比较贴进中学生的生活,具有可行性。当确定主题后,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整体配合完成研究任务。有的同学可以到校外对商店进行定位,调查各商店销售的商品类型和营业规模等情况;有的同学可以在校内运用GIS软件进行分布图的制作、材料整理与录入等工作。在分析材料环节有时需要应用GIS当中的缓冲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以及各种插值计算等功能。教师可在选题前先介绍这些内容,让学生了解各功能的用途、特点,以便使选定的主题更具可行性。在最后的小组汇报交流环节,教师可鼓励学生应用GIS的专题地图制作功能导出规范、漂亮的图表,加以精彩解说,让他们感受成功,培养竞争意识。

基于GIS的研究性学习适用于有多个并列知识点的教学内容,且这些知识点较贴近学生生活。该模式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有些研究方法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学习,所以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帮助学生解决软件操作上的障碍,保持较高兴趣。

四、基于GIS的自主型学习模式

自主型学习模式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法和策略,而教师只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并进行针对性的个别辅导。该模式的关键是建立一个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求的自主学习平台,且该平台必须具备操作简单易懂、内容资料丰富、形式新颖趣味、可修改拓展、可定制打包等特点。GIs具有较强的二次开发功能和数据库管理功能,与网络技术相结合能够组建一个较好的自主学习平台,为构建基于GIs的自主型学习模式提供基础。

自主型学致分为4个环节,如图4。在主题引入环节可以通过GIS软件进行开发,制作优美的平台界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如在学习某地区区域地理时,可安排一些跟该区域有关的热点文字、精美有趣的图片或者网络热门小视频放置于平台界面,激发学生兴趣。在自主学习环节,学习材料的组织可分为向导式、问题解决式两种。向导式是在每个或多个节点给出不同选择,学生根据兴趣定制不同的学习路径或形式。问题解决式则是呈现较多材料给学生,并提出一些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源或利用软件提供的工具对材料进行分析,解答问题。如采用向导模式对区域地理的知识内容进行学习,可先用地图呈现该区域的地理位置。学生找到位置点击后,界面跳出该区域气候、地形地貌、人口、经济、风土人情等知识点链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选择要学习的内容。在学习每个知识点时,可安排相应的练习或问题,且设置一些问题与其他他知识点相关联,互动交流环节一方面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向教师请教,或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完成度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另一方面是在分小组学习前提下,学生之间对主题进行讨论和分工协作。学生在完成学习后,还应进行相应的测试或成果评价。教师可将测试的结果和讲解@示于软件界面,让学生及时了解知识掌握的程度并进行错误分析;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点的难易度和时间安排,将最后环节设计为成果展示,让学生自己呈现学习成果,增强学习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