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旅游的目的范文

乡村旅游的目的精选(九篇)

乡村旅游的目的

第1篇:乡村旅游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目的地;生态化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4-0059-04

一、引言

乡村旅游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1]。乡村旅游目的地指凭借乡村意象和乡村旅游项目吸引旅游者前去,能够为旅游者提供多种旅游需求,使旅游者愿意停留的地理区域。我国乡村旅游在一些地区已有一定的规模和历史,但总体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规模比较小、产品单一、恶性竞争等问题,旅游对当地农业、民俗等生态资源保护不到位,利用不足,没有形成产业链,对当地经济、社会拉动作用较小。同时由于特色和生态性不足,与游客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纯净度、优美度,对人文生态环境的“乡土味”、 “地方性”、“民族性”,对农业生产系统的生态性和食品卫生的安全性越来越高的要求不相适应[2]。因此,在评估资源条件、客源条件、区位条件和当地经济及旅游业发展状况等多种条件之后,以生态学、产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将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将原有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结合,延长产业链,联系当地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大背景进行开发。深度利用乡村资源,合理进行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带动社区全面、主动参与到旅游业中,以达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经济、传承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民主文明程度等目的,使当地成为产业要素齐全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才能使乡村旅游吸引更多的游客,产生更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乡村旅游目的地客体生态化开发模式

(一)产品开发模式

1. 产品开发总体模式。

乡村旅游产品与一般旅游产品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高度参与性、与旅游氛围的深入融合性、与旅游环境的亲密接触性[3]。因此需要具有生态性、乡土特色性和参与性。产品开发首先要考虑当地的特色,结合旅游者的需求,在目的地范围内进行统一规划,维护主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对乡村社区和城镇采用葡萄架、果树、瓜藤等绿化方式进行环境整治和改造,推广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源等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乡村景观、农业资源、特色建筑和民俗文化以及节庆活动进行全面深度的开发和综合利用,以开发带动保护的方式,为游客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无公害的饮食产品、住宿产品和旅游商品以及有益游客身心健康的旅游活动。旅游开发要集约利用资源,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收入增加,尽量减少对当地稀缺资源的占有和消耗,紧密结合当地产业及文化,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多要素齐全的绿色产业链,使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旅游线路既可以仅包含某一类乡村旅游产品,也可以根据游客的偏好将几种产品组合,并且可以和其他产品组合或其他地区合作,灵活组织成各种线路。

2.主要旅游吸引物的开发模式。

乡村旅游主要旅游项目开发需要和当地资源密切结合,针对中老年市场、白领阶层、青少年市场开发观光、度假、休闲、科普、科考、健身等多样化、系列化的产品。主要可利用目的地内水域、山体、森林、地热等资源开发龙舟、木船、采莲、捕鱼、野营、健身、温泉等游憩产品和度假产品;利用田园四时不同风光、高科技农业开展观光活动;休闲项目主要是利用传统农业资源开展的插秧、收麦、拔花生、推磨等农事体验活动,还可以开展趣味性强的农事比赛和健身活动,开辟教育农园、租赁农园以及开展针对青少年的农业科普教育;在生态脆弱的区域开展动植物观赏、田园观光、探险、徒步、摄影、科考、科普等旅游活动;利用当地建筑、传统民俗资源以及瓜果、花卉等特色农业资源开发乡村节庆项目。每一个项目都要精心策划,注重参与性和生态性,在不同季节灵活调整,还要注意淡季产品的开发。

3.辅助产品的开发模式。

乡村旅游目的地还需要为游客提供饮食、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服务,这些辅助服务也要尽量利用本地资源,突出乡土性和生态性,如挖掘本地民间饮食资源,采用传统种植养殖方式开发生态、特色餐饮;利用农村闲置房屋,打造瓜果飘香的农家小院为特色住宿设施;开发筏子、畜力车、轿子等本地独具特色的生态交通工具;将本地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加工为旅游商品;将民间日常娱乐活动捉鱼、捉知了、农活比赛以及传统节庆等开发为娱乐产品。这些辅助产品和主要旅游活动可以相互结合,使游客获得更多体验。如旅游商品中农产品可以让游客自行采摘、加工,工艺品可以教他们现场制作;游客收获的农产品可由游客出资购买;游客可以白天参与农事体验活动,自己收获、采摘粮食、蔬菜、瓜果,捕猎鱼类、昆虫作为食材,晚上住宿农家小院,期间使用乡村特色交通或参与娱乐活动。

(二)乡村旅游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模式

1.功能分区。

许多乡村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乡村旅游开发尤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分区也要受到资源、生态、交通等诸多条件的限制。总体来说,乡村山体、水域、保护地、农田及特殊地貌等主体生态功能区开发程度要比较低甚至不开发,在小城镇、城市周边加大开发力度,尽量利用城镇原有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并在此基础上增加服务设施,形成若干集中服务区,同时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功能分区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兼顾生态和交通,形成游憩带、休闲区、观光区、生态科普教育区等特色鲜明的主要功能区。生态功能区保持本地生态系统的原貌,采用小规模接待的方式,因地制宜开发旅游项目,主要面向生态旅游者,维持较低的旅游容量,道路方便通行即可,交通工具本土化,不提供食宿接待设施,仅提供导游、解说标牌等旅游服务。休闲区以本地传统乡村面貌为主要风格,保持原有建筑,采用本土方式种植农作物和畜产品,开展农家生活体验项目,该区提供体验性的食宿服务和非市场化的商品购买服务,可采用自行车、电瓶车、畜力车等无污染的交通工具,尽量保持乡土生活的原真性。目的地内的县城、交通枢纽设为当地的旅游集散地,扩展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和能力,能够集中处理污水、垃圾,能为游客提供停车、餐饮、住宿、夜间娱乐、购物等多种服务,旅行社或旅游公司也集中在该区,建设度假、水上游乐、农业节庆活动会场、旅游商品加工场所等游憩场所,成为服务要素齐全的密集游憩区,风格既有一定的本地风情,又又有一定的城市商业氛围。旅游项目以高端产品为主,更多注重游客参与性和体验性,游客可以尽情欢乐,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这种功能区的环境容量较大,服务项目较多,对目的地经济和就业带动最强。

2.空间布局。

乡村旅游空间布局需要尽量借助原有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并减少旅游对乡村社区自然环境和文化的负面影响,因此总体布局宜采用沿交通干线多环散点式布局,(如图1)环内采用社区――吸引物布局模式,如果城镇间距离较近,也可以形成沿交通干线的休闲带。主要游憩区位于内外部交通联结地区或目的地内著名景区周边,以社区为中心,周围发展瓜果、花卉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开发水上游憩项目、森林、温泉等度假项目;休闲区以位于内部交通干线的小城镇为社区依托,在周围农村开发乡村休闲项目;生态旅游区仍以小城镇社区为依托,在周边生态旅游点开展旅游项目。游客流基本遵从从主要游憩区到休闲区到生态旅游区的流动规律,游客密度、服务设施和服务人员依次递减。

三、乡村旅游目的地主体合作开发模式

(一)利益相关者合作模式

1.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及其作用。

乡村旅游开发牵涉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开发商)、社区集体和当地社区居民等多方利益主体,各方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实现自身利益的主张,他们之间关系错综复杂[4]。除此之外,游客、非政府组织也会对乡村旅游开发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地政府的主要利益诉求是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地方经济,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等任务,有些政府部门也存在开发所管理的资源获利的动机。政府主要作用是制定统一的旅游规划和营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对目的地开发和经营进行管理和监督以及为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但政府权力分属许多职能部门,它们必须密切合作才能有效发挥政府职能。追逐利润是企业最基本的目标,旅游企业有外来企业和本地企业之分,外来企业经常可以带来乡村地区最为缺乏的资金、经营管理经验以及客源,但同时也导致了大量利润的外流,而且在很多地区成为“飞地化”开发的罪魁祸首,并和当地社区居民矛盾重重。本地企业一般会对社区居民就业和对当地的经济贡献较大。社区集体及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较为复杂,他们既想从旅游中获得经济收益,还需要保持原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社区生活质量、主体地位以及控制未来发展。他们是大部分乡村资产的所有者,但囿于资金、技能的限制在开发中处于弱势地位,而他们的积极参与是当地旅游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游客希望以最少的金钱和时间为代价获得最大的美好体验,他们的行为对目的地经济、社会、环境具有直接的影响。非政府组织如科研院所和各种基金会有各自特殊的利益诉求,他们能够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起到资金、技术上的支持作用,但一些环境保护团体也可能会阻碍开发。

2.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模式。

各利益相关者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掌握着不同的资源,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均衡利益、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是成功的关键。由于单一的或部分的利益相关者不能控制旅游开发的所有要素,往往也不能主动和全面代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利益的实现就需要各方的合作与支持[5]。资源、资产、技术是利益相关者合作的主要纽带,取得互补优势和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是合作的主要动机。他们利益合作和利益冲突主要在投资经营领域,因此必须首先界定乡村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和设施的所有权,所有者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收益,再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分配投资收益,还要补偿在旅游中受到破坏的环境成本及受到负面影响的社区居民。必须理顺各方关系,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采用适合的合作模式,(如表1)才能达到多赢的目的。除此之外,利益相关者应该共同参与当地旅游业的规划,以保证各方利益的实现,他们之间还需要建立利益协调机制随时解决可能出现的冲突,当地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也有赖于各方合作。总之,政府、旅游企业及社区的密切合作是乡村旅游目的地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二)社区参与模式

1.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内容与保障措施。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对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乡村十分必要[6],对当地乡土性及生态环境和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主动、全面、成熟的社区参与才能实现乡村旅游诸多目标,才能带动目的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目的地社区需要以主体的地位参与旅游业规划和管理、参加旅游相关培训,参与到生态环境和文化保护领域,最重要的是参与旅游业收益的分配。由于社区资金缺乏、劳动力素质低下、参与意识淡薄以及政府管理体制和制度不健全等原因,社区参与面临一些实际困难,需要各利益相关者需要考虑社区利益,政府、专家要对社区居民进行积极引导,及时传达相关信息,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以及帮助他们提高参与技能,制定一系列政策促进社区集体和居民参与到旅游业中,还要在社区建立健全民主制度;政府、旅游院校、协会等组织还需要对社区居民进行经常性的培训,涉及经营、服务、保护资源多个方面;政府、企业、协会和社区居民要密切合作,对乡村旅游实行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在以上保障措施下,要根据现实情况设计操作性强社区参与模式,在规划与管理、参与利益分配以及社区补偿方面促进社区居民全面、合理的参与目的地旅游业。

2.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

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社区全过程参与目的地旅游业的规划与管理,需要采用自下而上的决策模式来制定旅游业战略、目标和具体措施。可以在乡村旅游中引入类社区共管模式,由专家深入社区听取居民意见,进行讨论及对乡村社区进行调查之后来制定旅游业规划。由社区居民内部协商推选社区代表或组织旅游协会由协会代表和政府与企业代表共同组成旅游发展管理小组,负责评估规划实施后对当地生态环境、促进社区和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在能达到既定目标的情况下制定一系列措施落实规划。除此之外,小组还负责日常管理,并和社区集体与居民建立随时沟通的渠道,尽量使社区可以控制旅游业发展方向。对于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给社区居民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需要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补偿,可采用征收生态补偿金的方式获得补偿所需资金,然后采用生态技术对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发展。社区补偿可采用二次分配的方式,在旅游业收益中拿出一部分直接分配给社区居民,另外还可以用于社区学校、医院、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或是医疗、养老等社区福利的改善。社区参与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因此必须针对社区现状和旅游发展设计相应的模式使社区获得直接利益。(如表2)除了为社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产品销售机会外,还要尽量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和提供服务,项目开发和商业机会要优先社区集体和居民,并要为社区提供融资机会、降低投资风险,进行经营指导等多样化的扶持与帮助。

四、结论

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还需要达到多个目标,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开发之初需要进行详细的规划,统筹考虑乡村资源和目的地特色,开发多样化、系列化的产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带动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要服从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便于统一管理的需要,尽多的利用原有的基础设施,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目的地旅游开发需要政府、企业、社区集体与居民以及社会团体的广泛参与,理顺他们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建立合作机制是旅游业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政府尽量退出经营领域,从事改善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管理、提供政策资金帮扶以及维护社区利益等公共服务领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企业需要提高资金运作效率、自觉保护目的地生态环境以及为社区提供更多参与机会。乡村旅游需要更多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投资、经营、劳务、股份等多样化的获利形式,但并非需要全体社区和居民参与,保持目的地的传统产业是对旅游业的最大支持,他们可以通过目的地经济发展而分享旅游开发的成果。总之,乡村旅游目的地生态化开发需要因地制宜的考虑资源、利益相关者及社区实际情况,以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为目标设计开发具体模式,使乡村旅游真正成为目的地发展的引擎,最终带动当地全面发展。

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项目:乡村旅游生态化发展模式研究(2009RKB404); 山东省高校科研发展计划(J09WJ15 )。

参考文献:

[1]郭焕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与途径[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论文集[C].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1―14.

[2]杨敏,骆静珊.昆明市团结乡乡村生态旅游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2006,21(02):51―55.

[3]毛凤玲.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与深度开发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J].农村经济,2007,(04):64―66.

[4]胡文海.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07):82―86.

[5]王德刚,贾衍菊.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J].旅游科学,2008,22(02):9―14.

[6]李玉新.基于和谐发展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8,(08):99―10.

第2篇:乡村旅游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都江堰;乡村旅游;SWOT分析;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107-03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各级政府将乡村旅游业列入发展议程和重点扶持对象,乡村旅游业发展十分迅猛。5.12地震后,都江堰乡村旅游业被作为重点重建的对象之一,获得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2009年,都江堰政府编制完成了《都江堰市乡村旅游总体规划》,并提出计划在2020年将都江堰打造成“天府之源,蜀味乡村”的国际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一、 都江堰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都江堰是我国少有的拥有双世界遗产的优质旅游城市。都江堰乡村旅游业依托都江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保持着比较良好的发展状态。2006年,都江堰城乡旅游人次达到了305万;到2007年,仅乡村旅游人次就达到了217万,乡村旅游收入19 502万元。5.12地震后,都江堰乡村旅游业虽然遭到严重破坏,但经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后,乡村旅游发展势头更加迅猛。2009年1―6月,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3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亿元,分别是2007年同期的146.41%和260.67%,2008年同期的147.6%和124.6%。目前,都江堰乡村旅游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都江堰已经形成了虹口乡高原新村、安龙镇徐家林盘、紫坪铺镇沙湾村、蒲阳镇花溪村、大观镇茶坪村、石羊镇桃花源、青城后山泰安古镇等乡村特色旅游点。

二、 都江堰打造国际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20世纪60年代由哈佛大学教授安德鲁斯(Andrens)提出来的一种综合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并对其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企业最佳的发展战略的方法。SWOT分析代表分析企业或者行业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现在,SWOT分析法被广泛地应用在企业竞争环境分析和各种行业战略规划报告中。本文对都江堰乡村旅游的发展做一个自我分析,以有利于都江堰乡村旅游经营与管理者充分认识到都江堰乡村旅游业发展所处的环境,利用本区乡村旅游的优势,从而为都江堰乡村旅游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战略性的决策。

(一) 优势分析(S)

1.具有优质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国际旅游资源

根据国际乡村休闲旅游区的成功经验来看,在引导游客进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因素中,自然环境的本底质量居于核心地位。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一年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达59.59%,大气环境和水质达到了国家一级标准,有“天然氧吧”之称。都江堰有13条河流穿境而过,境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35种和珙桐、银杏等珍贵濒危植物46种。都江堰是融山、水、城、林、堰、庙、桥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境内青城山-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世界文化遗产和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都江堰全市均为部级生态示范区,此外,都江堰还获得了“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示范奖”等。这些品牌优势都给都江堰打造国际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独特的传统文化是吸引休闲度假游客的重要元素。都江堰乡村旅游文化依托于2 260多年的水文化、1 800多年的道教文化和养生文化,以及5 000多年的农耕文化等核心文化。都江堰水文化和青城山道教文化成就了以成都为中心的蜀文化,并使蜀文化经历一千多年,成为中国文化的亚文化中心。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存留、以生态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巨大水利工程;以川西林盘为核心的都江堰的田园风光蕴涵着都江堰深厚的独特的川西农耕文化和水文化内涵;以“人间仙境”、“青城天下幽”而闻名世界的青城山是中国道教文化的发源地,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都江堰有着“长寿之乡”的美誉,而与道家文化息息相关的道教养生文化、中药养生文化也逐渐成为都江堰乡村旅游独特的资源,乡村休闲养生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欢迎。

3.有发达的交通网络

优秀的外部交通串联为游客到都江堰体验田园生活提供了良好的交通依托。都江堰已经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已建成成灌高速公路、国道213线、省道106 线、灌公路、 灌郫公路、灌温公路、灌崇公路。成灌快铁可以使游客从成都出发,20多分钟即可到青城山脚下。成青旅游快速通道使从成都市区到青城山的路程将比以前的路程缩短近20公里,并且在成青旅游快速通道两边增设了健康步道。现在成郫灌城际铁路和成都市至都江堰市轻轨交通线已经正式运营。都江堰乡村内部交通网络基本完善,全市已实现村村通工程,乡村旅游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

4.拥有良好的品牌和规模优势

都江堰的乡村旅游发展比较早,规模和特色都比较突出。都江堰为适应国际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长寿资源、茶叶、中药材和农家庭院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起了青城红阳猕猴桃农业观光基地和青城绿茶农业观光基地和农家休闲旅游、中药材、花卉苗木、银杏、茶叶、双孢菇等菌类、生态畜禽等特色农业产农业产业园区。目前,都江堰已建成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214个,百亩以上示范园区106个,产业化示范园区17个。都江堰是全国最大的猕猴桃出口基地,远销日本、欧盟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都江堰种植生产的地道药材川药应用历史悠久,栽培技术成熟,产量大、质量优,川芎市场占有率已达10%。现在,都江堰正在加大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并加大力度进一步挖掘现代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生态体验功能,以便丰富国际乡村旅游产业的内容。

5.乡村旅游国际化有大都市成都作为依托

旅游业是一个依托性强的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旅游大环境。“天府之国”成都,不仅是我国西南的科技、贸易、金融和交通中心,而且是亚洲首个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成都倾注了大量的力量,用于发展旅游景点、餐饮、住宿、会议展览、运输、娱乐休闲、购物、安全和卫生保健等,以保障更多游客的旅游。成都为旅游活动提供了完善的配套设施。此外,都江堰、青城山和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与九寨沟、黄龙、峨眉、乐山连成一线,相得益彰,成为西部黄金旅游线上的枢纽。

(二) 劣势分析(W)

1.开发档次较低,与国际旅游目的地不相匹配

目前,都江堰的乡村旅游的主题旅游资源以乡村景观、乡村生活和特色种植园为主,当地乡村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多层次体验方式的营造方面还不够。农家乐经营项目比较单一,满足不了市场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大部分农家乐仍然局限于展示农家活、农家菜、农家景,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缺乏对乡土风情、民俗传统、养生文化等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利用。都江堰的整个乡村旅游当前核心特色的提炼和整体形象的塑造仍然是不够的,这和打造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不相匹配。

2.人才缺乏,整体经营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绝大部分是当地的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系统和专业的旅游工作的培训。因此,业务水平、服务水平、管理水平等都比较低,没有达到国际水平。由于人才的缺乏,乡村旅游经营者经营观念落后,缺乏创新和长远的竞争意识。很多经营者的目光仍停留在菜品味和价格上,以文化特色和服务水平等吸引游客的不多。

3.营销力度不足,国际营销能力弱

国际乡村休闲度假目的地的打造需要很强的国际乡村旅游营销管理。目前,都江堰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销售大多没有形成体系,乡村旅游产品立体营销能力不强,国际营销能力弱。很多乡村特色产品的精心策划包装和促销不足,导致乡村旅游产品国际认知度低,影响能力十分有限;乡村旅游的客源最主要还是集中在成都及其周边地区,国外远程客源市场的开发能力远远不足。农产品也只有少数的远销国外市场,大部分仍是以国内市场甚至只以四川市场为主。

4.相关产业和配套设施发展滞后,满足不了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

与一般的农业观光旅游景区相比,国际乡村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上要求更高。都江堰的乡村旅游形式还比较单一,农业、商贸、服务产业之间的联系不很密切,还没有形成互补、互动、高效、共生产业一条龙协调发展的局面,不能充分地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乡村旅游区内旅游标准设施还没有完善,只有设置了部分景物介绍牌、标识牌和数量不多的游憩休息设施,而游客公共休息设施和观景设施还只是初步建立,不能对国际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打造形成有力支撑。

(三)机遇分析(O)

1.灾后重建给乡村旅游国际化带来了发展契机

地震后,都江堰的乡村旅游业被作为重要的重建部分之一,相应的救助政策、项目扶持、金融支持等给都江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契机。都江堰乡村旅游在来自上海的对口支援专家的协助下,对旅游资源重新进行整体规划和整合。利用地震后地形地貌的变化,都江堰虹口景区、虹口漂流都有了专门设计的方案,一批地震遗址公园也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旅游资源。同时,全国首批高端乡村连锁酒店和10万亩现代农业聚集区已经开始投入建设。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的多场推荐会上,都江堰与上海一直是“捆绑”宣传;都江堰利用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海旅游节等契机,开展都江堰旅游专题推介,借助上海世博会走向国际化。

2.城乡统筹和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机遇

成都是全国城乡统筹试验区,而都江堰是试验区中的示范区。都江堰的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09年,成都市确立了建立“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在成都全域和成都经济区范围内形成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都江堰作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优质自然资源的世界遗产城市,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3.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受到政府的重视

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2008年,省政府《关于加快恢复振兴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若干政策,2009年和2010年的省委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推动乡村旅游加快发展、规范发展。都江堰政府提出,将都江堰打造成中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典范试验区、中国100 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使都江堰市乡村旅游成为驰名中外的“天府田园”的代表,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的形象之一;都江堰市作为“全域成都”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的旅游龙头之一,使其乡村旅游成为中国第二代旅游产品的国际化标本。

(四)威胁分析(T)

1.由于地震的破坏,都江堰乡村旅游不可能短时间内全面恢复

5.12地震中,大量具有旅游价值的民居、院落坍塌或者损毁,部分植被、田园风光被改变;以青城山――都江堰为背景的乡村旅游资源被严重破坏;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也受到了损伤,并对旅游企业正常运营和基层旅游管理机构运转造成较大影响。部分乡村旅游资源正处于旅游业的恢复重建期,但恢复重建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同时,都江堰乡村旅游的形象的恢复和升级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2.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给都江堰乡村旅游国际化带来压力

近年来,由于乡村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成都市周边地区很多特色乡村旅游业都给都江堰打造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带来了竞争压力,如知名度非常高的三圣乡的“五朵金花”、温江花博园、郫县农科村等。国内其他地方很多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比较成熟,有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知名度。如云南丽江乡村旅游业已经从单一的农业观光型向生态农业型、科级示范型和农村民俗型转变,每年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游客的前往。国外乡村旅游业发展比较早,特色鲜明,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并且成为很多国家乡村旅游发展的学习典范。如澳大利亚葡萄酒业旅游、日本的务农旅游、匈牙利的文化乡村旅游等。

三、都江堰打造国际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策略

(一)SO策略分析

发挥双遗产的核心吸引力,挖掘都江堰乡村独有的文化底蕴,充分利用水文化、道教文化、养生文化和其他川西民俗文化,将文化特色融入到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去,丰富乡村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的内涵。同时,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营造都江堰独特的天府田园乡村氛围,对国内外远程游客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另外,建立以上海为中心的客源营销中心,并通过网络营销,将都江堰独特的乡村魅力推向世界。

(二)OW策略分析

利用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体系。建立长期完整的人才培训机制,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通过国内外各种会交流,借鉴先进的管理和服务理念,提高乡村旅游管理的水平。以电子商务为平台,建立都江堰乡村旅游的立体的营销体系,增加都江堰乡村旅游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曝光度和旅行策略的强度。

(三)ST策略分析

将传统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转化成为生态观光和乡村文化体验并重的模式,塑造具有独特文化品味和特色的核心乡村旅游产品,培养都江堰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树立国际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品牌。

(四)WT策略分析

创新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使之与都江堰全市的发展相协调、相融洽。借助各方面的援助和技术,整合都江堰的乡村旅游资源,避免产品单一,使资源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优化配置,使形成农业、商贸、服务产业共同发展的旅游产业集群,强化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李坚.基于SWOT―PEST分析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4):193-194.

[2] 杨涵.成都乡村旅游促进田园城市发展的思考[J].中国商贸,2010,(14):143-144.

[3] 叶琼秀,覃建雄.成都市近郊乡村旅游SWOT分析及发展模式探讨[J].四川地质学报,2010,(3):97-100.

第3篇:乡村旅游的目的范文

一、 项目指导思想及建设背景:

1.据农业农村部消息,农业农村部关于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要突出服务乡村振兴。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眼乡村产业发展需求,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选择盘活利用模式。要统筹考虑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和历史文化传承,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模式。鼓励利用闲置住宅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创意办公、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以及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仓储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支持采取整理、复垦、复绿等方式,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整治,依法依规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为农民建房、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提供土地等要素保障。

2.为了积极落实国家“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扬泰机场二期工程的建设是势在必行。随着机场提档升级,人流、物流、产业流将会迅速聚集,得天独厚的优势,临空经济区建设将成为丁沟的载体和平台,将大批发展要素吸引到这里,机场经济圈正在崛起。

3.光线中国电影世界项目是我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将在空港新城规划区内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摄影棚组群。西浦光线电影学院落户,既凝聚着西交利物浦大学多方面的资源优势,又涵盖光线传媒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品牌IP等多领域的实质内涵。两个项目将对地区影视文化旅游全产业链发展,空港新城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4.丁沟镇朱桥村朱套组位于启扬高速机场互通高速路和安大路机场连接路交汇之间,紧邻机场。朱套,名如地形,四面环水,村落房屋之间小巷多,风景秀丽,有“小江南”的美誉。小村落民风淳朴,人文历史悠久,明朝的举人进士韩如善和朱三嘚曾居住此地。目前,除去首批拆迁户,该组还有65户人家,309人,耕地445亩。该地段将受益于机场利好辐射

二、项目方案、方式,建设规模、实施进度及投资分析(另详):

1.乡村游(农活体验、果蔬采摘、捕鱼)机场旅客变游客;

河道和村道整理;各种公共设施和配套设施完善;农田、八边地、河流由公司集体承包,统一规划,有机生态种养殖;

2.民宿居民交闲置房屋入股或租赁,一户一方案,改造装潢预算和施工监理(不新增建筑面积,旧房改造)。首批50个床位(经济型、中式精品型、乡村田园风型、集装箱型)。

3.餐饮农家乐,特产便利店,乡村酒吧,烧烤(200人次)

资金来源:政府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村企合作企业资金+农户个人资金=1000万

三、项目组织、劳动定员、运行操作:

公司运行:扬州市源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户

项目名称:水韵朱套—小江南

四、项目社会效益分析、风险分析:

项目效益达成村居环境好,人人有事做,户户有钱赚,文旅品牌响。

风险分析:1.坚决守住法律和政策底线,不得违法违规买卖或变相买卖宅基地,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所,严格禁止私搭乱建;2.公司与农户,公司与集体的合同合法合规,要有法律约束效应。村民要树立集体意识、抱团意识、规范意识和大局观念;3.特种行业经营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措施;4. 经济下行,消费滞后,管理可能落后,收益周期延长; 5. 政策性拆迁;

第4篇:乡村旅游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国内;乡村旅游;开发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较多,何景明和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05期)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二.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一)传统的乡村旅游

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实际上,传统的乡村旅游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都广泛存在,在中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

(二)现代乡村旅游

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乡村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这种“回老家”的旅游或者传统的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的区别。目前我们谈论的乡村旅游是指现代乡村旅游。

三.乡村旅游开发分析

(一)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我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目前正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国内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和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等几个方面。

(二)乡村旅游开发类型

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逐渐呈现出产业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多样化。国外一些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旅游主要有:农业旅游、农庄旅游、绿色旅游、一般指偏远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和区域的旅游等。

综合国内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乡村旅游基本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类:

1.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

2.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乡村旅游。

3.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4.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

(三)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乡村旅游层面理解不深,概念混乱。目前部分学者将乡村旅游等同于农业旅游,有的甚至片面地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严重地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掩盖了乡村旅游所包含的其他类型。许多乡村旅游景区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多数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有的甚至歪曲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经营和开发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品牌效应差,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开发以及对乡村旅游文化狭义和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对农村其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许多乡村旅游项目盲目上马,开发中城市化倾向明显。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有的乡村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此外部分乡村在开发乡村旅游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农村旅社建成高楼大厦,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

此外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多以专项旅游产品出现,如观光果园、观光茶园、高科技农艺园、多功能花卉园、休闲渔场等,与其它景区和自然资源结合程度不够,旅游从业人员中农村人员偏少,旅游收益主体不以农民为主。而发达国家开发乡村旅游主要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民的收入,一般以小型开发为主,农户为参与主体,旅游收入只是对当地农民收入的一种补充,这与我国的乡村旅游有较大的区别。

参考文献:

[1]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何景明;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J];旅游学刊;2004年01期

伍卓;彭小月;;刍议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之路[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李华敏;乡村旅游行为意向形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第5篇:乡村旅游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市场营销;营销策略

一、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目前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并没有达成共识,各国学者对其的界定也各有差异。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将乡村旅游的概念定义为: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方式的活动。我国旅游学者对其界定为: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因此可以看出,乡村旅游是依托农业这个大环境,将农村生活、农业生产融为一体并进行旅游开发的。乡村旅游一般以城市周边的农村自然景观和田园特色风光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体,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古老乡村劳作体验、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为目的。因此乡村旅游被称为人类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之一。

在我国,乡村旅游是在满足了市场多元化及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亟需调整的要求下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的情况,而且能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当地经济收入,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乡村旅游以农家乐和农村观光的形式为主

乡村旅游主要为旅游者提供一种回归自然的体验,其通过提供特色农家旅馆、农家菜肴、农家生产劳作等一系列能够享受农村的旅游活动,使得旅游者能够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并采购特色农产品。这种农务采摘旅游能够推进乡村旅游的健康长久发展。

2、在开发层次上处于低水平的开发阶段

在我国,近几年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经历的时间较短,对其的开发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没有转变传统粗放的开发模式,切没有明确的主导方向。

3、主要分在景区边缘地区、老少边穷地区、都是郊区

在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生态景观及原始的乡情习俗,构成一个个特色浓郁,且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乡村旅游地,这些能够为乡村旅游所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的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三、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1、产品开发项目缺乏弹性,开发项目单一,粗放式经营管理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以观光旅游和农村自然景观为主,其农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虽然现阶段对其开发的旅游产品和内容名目众多,但是都没能充分的开发利用这些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没有充分挖掘其价值。开发项目单一,切没有深度和特色支撑。一些开发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对产品进行不合理和过度开发,造成环境破坏、影响当地文化等问题。存在对产品开发并运作期间管理混乱的问题,部分管理人员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不能及时的解决突发问题,更有部分开发管理人员过分的追求效益,忽视旅游者的差异需求和满意度,产品缺乏创新,形象设计意识不强。造成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管理形式粗放。

2、价格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由于其本身的特点要求,一般对其的开发都处于城市郊区或者景点附近,依靠城市辐射或者景点辐射得到客源,所以在价格方面大多较低,以吸引游客。乡村旅游以农村景观为主,其资金投入势力和政府支持强度相对于风景名胜区较弱,其主要吸引周边城市周末、节假日休闲度假的出游的居民,这些居民出游的弹性较大,对价格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因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少,因此在“薄利多销”意识的促使下,对乡村旅游的营销采用低价策略。合理的低价策略能够增加经济效益,但是过度的地价营销会导致乡村旅游经营的恶性循环。

3、营销意识不强,营销手段落后

我国乡村旅游的销售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体系,个体农民营销意识薄弱,地方政府依然采取先发展当地旅游再营销促销旅游的策略,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产品促销方面,轻促销或者无促销是乡村旅游的普遍现象,缺乏市场经营理念和市场开拓意识,只局限于简单的“住农家、吃农菜、干农活”的层次,对产品的研发、包装、市场销售等方面没有创新意识。在营销手段方面,旅行社是基本的销售方式,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高和网民用户的增加,网络销售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乡村旅游营销方面,仍然选择单一的旅行社销售,忽视网络销售。

4、旅游基础设施过于简单

乡村旅游以农村旅游为主体,绝大部分旅游的选址在农村,并且很多旅游活动是在农村居民的家中进行,因此对旅游设施的建设还不完善,对设施的日常的修建和维护没有标准化、规范化。农村居民因不能提供旅游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强大资金,使得旅游场地设备的简陋和不完备,从而不能使用先进或者统一的旅游设备,满足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所依托旅游设备的需要,从而减少游客量。

四、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1、乡村旅游市场营销观念的创新

观念创新是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先导。然而营销意识的淡薄和营销理念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在传统营销模式的创新中转变观念、更新策略,才能顺利地完成市场升级。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观念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与现阶段的旅游市场需求相适应,必须满足目前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必须首先在市场环境的大背景下进行营销观念的改革。传统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营销意识,必须将体验经济理念融入旅游市场营销观念中。乡村旅游不仅要通过让游客感受“亲情”从而建立感情,还要具有旅游的知识观,能够拓宽游客的视野和增加知识积累,还要在经营乡村旅游的同时保护环境,将绿色营销观念深入到乡村旅游市场,从而协调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2、加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宣传促销

旅游宣传是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促进旅游产品销售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乡村旅游要保持不断扩大的客源市场,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全方位,多形式的乡村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渠道多种多样,如积极如积极参与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旅游促销会议,通过展览宣传促销;编印旅游手册、乡村旅游公园简介,导游图等刊物宣传;制作旅游纪念品,如风光明信片、T恤衫等;与各大旅行社及宾馆联营,让利依靠他们帮助促销;制作旅游标示牌,门票宣传等。提高乡村旅游地整体旅游形象质量和知名度,除对旅游产品整体成功的宣传促销外,还应维护旅游产品的整套形象,保护旅游产品的质量,要以实见闻,而不能让旅客扫兴而归。

3、开发特色浓郁、高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产品由核心部分、外形部分和延伸部分三个部分构成。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融合为一体组成旅游产品。优秀的旅游产品能够极大的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特色的旅游产品是吸引国内外游客高档次的旅游项目,因此必须全面的打造富有特色的优秀乡村旅游产品。加大对旅游产品研发、包装等的创新,使得旅游产品差异化,并根据当地的特地因地制宜打造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应该极力的增加具有地域风土人情、感人故事、农事农活等能展现本地区魅力的旅游活动,在实施产品策略时,必须采用新思路、新方法,以提升产品的质量。另外,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应尽量保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具体表现在不仅保持大自然的原生韵味,而且保护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避免因开发造成文化污染,避免把城市现代化建筑、设施移置到乡村景区。旅游接待设施也应该与当地自然及文化协调,保证当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和“精品”给游客。但这并不是说阻止乡村进步,阻止当地发展经济,而是实现旅游与经济发展二者的最佳结合。

4、乡村旅游市场的细分,准确定位目标市场

乡村旅游市场的具体场所主要是在城市郊区或者景点附近,这些地区必须具有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自然资源,城市或者景点附近的居民会利用节假日体验乡村旅游产品。但是由于各个乡村旅游产品所处于的地理位置、区位环境、资源条件、产品种类及知名度都不同,因此在选择具体的目标市场也是不同的,所能应用的组合战略和营销策略也不尽相同。因此各产品在确定目标市场时,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定客源市场。所选细分的市场必须符合市场营销主体的经营目标、产品形象等。否则,便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5、加强乡村旅游的管理,明确管理模式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专业的管理知识。乡村旅游具有旅游业的所有特性,从属于服务行业,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进行量化和标准化,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并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地方政府可以组织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增加其对乡村旅游的认识,提高其自身的业务知识、服务意识和管理理念,在充分认识旅游产品整体性的基础上,协调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价值。为了促进乡村旅游更健康的发展,政府还必须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严惩一切恶意或坏旅游环境或者旅游活动的行为,规范当地旅游市场的秩序,从而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使得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乡村旅游的目的范文

到乡下享受大自然的精髓,是人们在传统都市旅游、海滨度假、人造景区以外的又一种旅游选择。世界旅游组织如此定义: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文化为产品核心的旅游。构成乡村旅游最核心的是自然、人和文化。

2006年,国家旅游局在成都召开的全国首届乡村旅游现场会上就将我国的乡村旅游归纳为十个类型:乡村度假休闲型(农家乐型)、依托景区发展型、旅游城镇建设型、原生态文化村寨型、民族风情依托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现代农村展示型、农业观光开发型、生态环境示范型、红色旅游结合型。之后的《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提出:到2015年力争实现乡村旅游接待人数7.71亿人次,收入1145亿元,直接就业989万人,间接就业3680万人,旅游从业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5%。以往不起眼的乡村旅游,如今正成为国内旅游消费的一大亮点。

对原生态生活的追寻

我国乡村地域广大辽阔,种类多样,加上受工业化影响较小,多数地区仍保持着自然风貌和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有着古朴的村庄作坊、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这种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始、真、土”的特点,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的优势,为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提供了优越条件。

乡村旅游不仅仅是单一的观光游览项目和活动,还包括观光、娱乐、康疗、民俗、科考、访祖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复合型使得游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游客不仅能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欢快之余,还能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

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构成,我国的乡村民间文化绚丽多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乡村的各种民俗节庆、工艺美术、民间建筑、民间文艺、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乡村旅游浓厚的区域本位主义和家乡观念特色的非规范性,使民间文化具有深刻的淳朴性和诡秘性,对于城市游客来说,这些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调查显示,热衷乡村旅游的主要是社会中产阶层和上层阶级,他们对乡村的价值与文化极有兴趣。乡村旅游产品的购买者主要是家庭旅游,一类为带有5-12岁孩子的家庭,他们更喜欢待在农庄,亲近家畜;另一类是空巢家庭或银发族,较多为50--65岁之间的夫妇,他们更注重从乡村度假中感受生活的质量。乡村良好的自然风光,质朴的农耕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是乡村旅游吸引这些游客的重要因素。

为地方发展注入新活力

乡村旅游不仅使城市里的游客得到身心愉悦,也使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农村劳动力得到有效释放。

据相关部门测算,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农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在四川阿坝州,近年涌现出的271家“农家乐”中,直接从业农民1184人,带动周边农户超过3000户。乡村旅游不仅让周边农民致富,还拉动距离较远的农民从事旅游运输、种植养殖和商品生产,增加收入。

乡村旅游的发展还拓宽了传统农业的内涵与外延,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的住房变为旅游接待的旅馆,山场、农田、果园、池塘、老屋成为旅游吸引物,传统的农村种植经济正向服务经济转变。2008年10月,党中央在《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2009年年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强调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将乡村旅游作为“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的重要举措。可见,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关乎农村经济发展的大事。

据悉,乡村旅游将是实现我国未来人均出游两次以上目标的主要领域,乡村旅游将成为大众休闲旅游的主打产品。到2015年底,国家旅游局将在全国创建100个旅游小镇,建设1万个旅游特色村,带动和促进全国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的发展之路

许多专家认为,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正处于重要的发展阶段,呈现多样化、多元化和特色化的发展趋势,乡村旅游逐渐成为融观光、考察、学习、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品。乡村旅游的产业规模较大,增长速度快,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但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

对此,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指出:“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发展乡村旅游要深入挖掘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不断提升乡村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形成自己的特色,变文化优势为资源优势、绎济优势。”

事实是,乡村旅游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另一方面也出现诸多挑战。

专家认为,发展旅游是乡村的一种战略选择,但不可能完全代替其他经济形式,不能简单地把旅游当作增加收入、发展经济的引擎。此外,目前相当多乡村旅游规划都表现出定位不准、装饰城市化、乡土环境氛围不足等偏差。乡村旅游的这些城市化倾向,降低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调查显示,在一些乡村,由于受传统生产方式和文化价值的影响,村民对以服务为导向的旅游业非常陌生,他们缺乏组织旅游业的专业技能,不了解游客的需求和兴趣,不理解发展与保护的平衡关系,不清楚村落发展的承载力,导致盲目破坏性开发,牺牲了村庄的原生态环境,成为房地产开发商的经营对象,破坏了“农”的环境,失去了“家”的氛围。在开发乡村旅游的同时,忽略了乡村旅游的生态性和有限性,只是一味强调经济性。

乡村旅游不等于一般性的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必须重视规划,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创新发展模式,要让农民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吃、住、行、游、购、娱的传统六大要素向文化、环境、信息、管理与服务、科学与营销的新六大要素转变。乡村旅游一定是精品,绝不是一般的农家乐。

目前,大多地方的乡村旅游项目很单一,农家乐经营的主要项目就是打麻将、打扑克,吃农家饭,却没有把当地的民俗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中去,也没有很好地展示田园风光。在发展上一哄而起,没有通盘考虑,盲目建设一些重复性的、低档次的农家乐,结果导致旅游设施闲置,导致个别农家乐接待水平不高、经营效益低下。

第7篇:乡村旅游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 中国重庆 乡村旅游网 未来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兴起,而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并已经成为当前最热旅游活动之一。2008年是重庆乡村旅游年,重庆将用1000亿来打造乡村旅游,扩大重庆乡村旅游在全国的知名度,创建重庆乡村旅游品牌产品,促进重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必需迅速组建以网络为平台的重庆乡村旅游网站。利用乡村旅游网站进行电子商务营销,增加乡村旅游网的在线服务体验,增强虚拟网络旅游的真实性,促进乡村旅游网向“网站优化、用户体验优化、客户的优化”的纵深方向发展,建立起具有特色的重庆乡村旅游网站。

一、中国乡村旅游网站的现状

从1996年开始,中国具有一定旅游资讯能力的网站已有5000多家。其中专业网站300余家,目前中国的旅游网站主要有四类;一为对一些旅游景点、旅游路线、旅游知识等方面做简单介绍的门户网站。二为具备宣传自我和信息的功能企业网站。三为能够以良好的个和强大的交互功能迅速占领网上的旅游市场份额专业旅游网站。四为旅游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平台的政府背景类ASP(应用服务供应商)。2007年12月14日以农家美食、乡土特产、民俗荟萃等10个栏目的“中国休闲农业网(中国乡村旅游网crr.省略)”在京开通。该网站以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的政务信息为核心内容,为广大旅游者了解相关信息、寻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目的地提供了一条便捷的网络通道,为消费者和乡村旅游提供者可和检索乡村旅游市场的各类服务信息。随着“中国休闲农业网(中国乡村旅游网crr.省略)的建立,全国跟风而建的乡村旅游网站出现了很多,如北京乡村旅游网、武汉乡村旅游网、贵州乡村旅游网、桂林乡村旅游网、广东乡村旅游网、婺源乡村旅游网、浙江乡村旅游网等。然而重庆对电子商务运用于乡村旅游的重视不足,至今没有建立起重庆乡村旅游网站,致使重庆乡村旅游网站的发展滞后于全国乡村旅游网站。但全国乡村旅游网还仅局限在对乡村风光,农家乐园、农家产品、乡村旅游产品的介绍,乡村旅游线路并没有深入,游人对网站只是简单的浏览,仅仅为广大旅游者了解相关信息、寻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目的地提供了一条便捷的网络通道,并没能提供游客可以在网上互动式,参与式、体验式乡村乡旅游,模拟出对乡村旅游产品在网络上的体验,提供虚拟的乡村旅游,从而建立起乡村旅游网络品牌,体现为游客提供有效的网络服务。

二、建立重庆乡村旅游网站的重要性

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实现城乡共发展共繁荣,是中央赋予重庆的三大战略任务之一,也是重庆特殊市情的客观要求。重庆乡村旅游成为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突破口,故乡村旅游在重庆大城市带动大农村中有特殊的作用 。据市政府《关于开展2008乡村旅游主题年活动的实施意见》,今年将利用乡村旅游主题年活动平台,招商引资100亿,培育出一批有规模、有影响的乡村旅游精品。今年重庆市将围绕乡村旅游,开工建设100个乡村旅游项目,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休闲、体验去处。并通过中国三峡国际旅游节、都市旅游节及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等平台,开展100项旅游宣传促销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吸引海内外游客,还可促使重庆旅游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为此,重庆市还将启动乡村旅游示范区评定,评定40家示范区、100家农家乐。由于重庆乡村旅游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市场都很分散,又存在着距离,大量分处在不同地方的乡村旅游供应需要组成一个庞大的网络,才能完成产品销售和接待任务。重庆乡村旅游网的建立,必将降低乡村旅游企业经营成本,借助于因特网可以很方便地与其他企业建立网络型商务联系,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充分发挥旅游企业的多品种经营优势,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同时游客通过对重庆乡村旅游网站,可大大地降低了对重庆乡村旅游信息的寻找成本,使旅游者可以便捷从旅游目的地和相关企业中获得更多的、更有用的信息,弥补网下旅游无法解决大量散户旅游服务要求的不足,节省乡村旅游消费者信息搜寻成本。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组装操作复杂的个性化旅游产品得以实现,并逐步形成个性化旅游线路满足乡村旅游者个性化需求,建立起重庆乡村旅游网络品牌,实现乡村旅游品牌化战略。

三、构建重庆乡村旅游网站的可行性分析

传输技术的突飞猛进已经使网上在线交易成为现实,网上交易资格认证、网上合同的签订、网上收付的完成等方面在技术上都已经解决,同时,新发展的网上模拟技术、全景技术还为消费者提供了购买前全面了解产品的可能性。由于旅游业是一种异地消费,旅游景点充满了感性价值,对旅游商品的个性化需求十分显著,因此网络虚拟技术对旅游者事先掌握所购旅游产品的信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旅游者可以在选择产品时通过网络进行虚拟的全方位感受,以决定对产品的价值认定,更可以在网上提出自己的特殊要求,实现产品“定制”服务。 重庆已拥有自己的旅游网站,网络技术成熟,建立乡村旅游网站提高了技术保障,同时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为重庆乡村旅游网的发展提高了政策及资金保证。

四、重庆乡村旅游网站的发展方向

1.走特色化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重庆是中国第四大直辖市,也是中国城乡配套改革试验基地,是中国西部最重要的港口,重庆有着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重庆打造乡村旅游主要是对乡村旅游景点或景区的投资建设,而利用网络展示重庆乡村旅游的平台却没有建立。注重对重庆乡村旅游网站的建设,搭建乡村旅游的电子商务体系,建立重庆乡村旅游数据库,应用网络技术为游客进行有效服务,建立和发展重庆乡村旅游网站是重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必然所至。重庆建立乡村旅游网站不能走全国大多数乡村旅游网站之路,仅从乡村旅游经营者或政府的视角去介绍产品,没能关注乡村旅游者的真实需要,网站没有特色,没能组建起乡村旅游者在线购买旅游产品,更没能利用网络为乡村旅游者提供满意的产品,打造出乡村旅游网络品牌,推动重庆乡村旅游网站向着“网站优化、用户体验优化、客户的优化”发展,实现网络营销与其他营销方式相比无以能比的优势迅速地进入并占领,提高乡村旅游网络品牌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重庆乡村旅游网站还应与其他省市自治区乡村旅游网点相链接,共同关注乡村旅游的发展,打造乡村旅游网站交易平台,特色化、品牌化,网络化,集团化发展之路。

2.重视客户关系,以消费者为中心

重庆乡村旅游网站建设成败的关键是对目标市场把握及定位,重庆乡村旅游网站应以诚信为本奉献最好的服务,树立良好的品牌,并不断加大技术投入,有效地为游客服务,领导乡村旅游网市场的潮流。重庆乡村旅游网可以利用友好且便于使用的用户界面、精确的搜索引擎是增加消费者访问流量的重要驱动力,网站展示资料,旅游信息以及利用BBS与用户加强沟通等,而应向能与乡村旅游经营者或商与中间商进行交互式的面对面的视频交流与沟通,利用网上进行乡村旅游线路及旅游产品的在线体验活动。即时的网络互动沟通、个性化的自助服务平台。可以全方位的为广大网民及与旅游相关的各界同仁,提供的交互式网络服务;在纷繁复杂的资讯信息海洋中以独特的视角,第一的时间,周到的服务,协助用户和客户准确快速有效地达成目标,以新型式的商业运作创造出辉煌业绩。

总之,乡村旅游在重庆旅游业发展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网站优化、用户体验优化、客户的优化”的乡村旅游网,必将推动重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实现中央对重庆以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熊剑平刘承良袁俊: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与网络系统构建[J].经济地理,2006年

[2]战璐:传统旅游企业电子商务化的可行之路[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2年9月

[3]李胜利:论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模式与前景[J].经济师,2003(4)

第8篇:乡村旅游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 集散中心 乡土性 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乡村旅游发展与存在问题

城市化的发展,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不断充裕的生活资料和快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则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城市人与自然的纽带。“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成了现代城市人的本能而又现实的需求,由此也就再在客观上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潜在消费群体。费孝通先生曾说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事实上,从文化层面上看,由于受农耕文化的影响,乡村风光、乡村风俗所体现的浓郁的乡土性,使得乡村成为旅游活动的对象物,对旅游者具有潜在的吸引力。因现实的需求和客观的自然文化遗存,乡村旅游应用而生。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和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人口反贫困,新农村建设以及旅游市场容量的扩张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十年来,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不仅在实践层面对于解决和促进上述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乡村旅游自身也取得了预期的经济效益。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乡村旅游在发展的过程还存在若干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乡村旅游的产业化进程以及产业升级。

第一,旅游主题同质化。因乡村旅游的开发过分依赖农业资源,而不是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对于地域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特色文化不够突出。由此导致开发模式单一,同质性旅游开发项目较为普遍,旅游产品雷同,旅游者体验活动较少。钓鱼、打牌、采摘、吃农家饭似乎成为乡村旅游的“主旋律”,如此必然造成了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同质化倾向,难免出现恶性竞争,而不是区域联合开发,形成发展合力。

第二、资源利用简单化。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规划指导,旅游资源开发粗放,对于旅游资源进行初级利用,缺少深度开发和内涵式发展的意识,一些地方将乡村旅游项目仓促上马,粗制滥造,盲目开发,结果欲速则不达,导致大多数开发项目处于低层次水平。一些地方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而忽略了旅游业的质量增长,乡村资源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运用,还造成了浪费和流失,结果使得旅游景观退化、旅游环境恶化,最终导致旅游效益降低。

第三、发展水平低层次化。一是信息化程度低,乡村旅游空间组织不仅仅是铁路、公路、航运连接的物理通道,它还将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网络建立起来的信息通道、数字通道。然而由于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乡村“信息获取能力”的客观差距,以及乡村旅游经营者对信息认识的观念和能力的差距,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与信息化发展的水平。二是目前一些乡村旅游景点存在管理水平落后,服务档次不高,存在污水垃圾处理以及消防安全隐患诸多等问题,游客重游率低,乡村旅游美誉度下降,影响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三是乡村旅游运输网络布局不够合理,运输能力不够。“自古及今,山之胜多妙于天成,每坏于人造。”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地大都处于山水景观较少有人类工业化发展的地带,所以才能满足游客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需要。但是凡事有利则有弊,该类地方与城市交通衔接配套以及合理布局尚嫌不足,客观上影响了散客的流通性,市场容量出现瓶颈制约。

因此,构建乡村旅游集散中心不仅是凸显不同地域特色乡土文化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和运营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

二、乡村旅游集散中心的构建及其功能

(一)概念界定

旅游集散中心的出现是应对旅游市场“散客化”的一种调适措施、手段乃至切实可行的载体。自1998 年,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旅游集散中心以来,随后在各大城市陆续建立旅游集散中心。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有两个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几乎所有的旅游集散中心都是以城市旅游为主,二是乡村旅游集散中心一直处于缺位状态。因此,非常有必要构建乡村旅游集散中心。所以,乡村旅游集散中心是为解决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发挥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游客集散、特色构建、市场规范、信息咨询、交通组织等功能的综合性、企业化运营平台,目的在于实现乡村旅游市场定位准确、服务水平提升、空间组织合理、产品更新及时,更好地满足游客个性化旅游需求和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乡村旅游集散中心的主要功能

1、游客空间集散功能

乡村旅游集散中心的核心功能就是游客的空间集散功能,集散中心通过对于线路的组织,信息的收集与反馈,针对旅游流客源市场空间分布规律,在目的地的可达性,交通组织的便捷性以及线路组合的合理性等方面统一进行协调。不仅减少乡村旅游目的地自备场站建设成本,克服各自为阵,重复建设的不良行为,同时也为游客集散提供各种优化的选择方案,也正是在这个意思上,集散中心才被称之为“旅游超市”。乡村旅游集散中心的构建就是要打造一个质优价廉、方便快捷、多重体验的乡村旅游“超市”。

2、凸显旅游产品特色功能

任何一种旅游形式,必然要依托一定的旅游资源。离开了旅游资源,旅游的发展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归根结底,失却了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就很难称之为旅游资源。就乡村旅游资源而言,主要由具有良好的生态性的自然资源和具有鲜明特色的乡土性人文资源构成。换而言之,就是和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以及渔猎文化相关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风民俗,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自然景观。但是就一定区域而言,地理地貌乃至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经济利益的驱动,在这种情况下雷同与重复似乎不可避免。乡村旅游集散中心的构建就是要发挥这一协作共同体对于区域资源整合的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以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农耕文化和乡土文化作为灵魂,打造特色鲜明、相互补充的系列旅游产品。

3、旅游市场规范和服务功能

如前所述,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以自组织为肇始的,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管理水平、服务水平低层次化等现象。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需要加强旅游“硬件”设施的建设,也需要不断提升旅游“软件”服务的质量。通过构建乡村旅游集散中心,一要建立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和评价体系,通过不断完善和配套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以及旅游咨询、旅游后评价等相关措施的实施,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二要依据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在软硬件上规范农户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和接待能力等,建立统一的星级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使乡村旅游的服务标准达到和保持应有的水平。三是要配合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切实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努力营造整洁的村容村貌,良好的乡风文明氛围,为旅游者提供愉悦、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

4、旅游信息咨询功能

建立并完善统一的区域性乡村旅游信息网,宣传区域旅游资源、人文特色、旅游设施建设、旅游行业的监督管理等旅游信息,以满足游客的需要;不断完善网站功能,强化咨询服务意识,重点解决旅游网有展示、无咨询的现状;增加网站主客互动系统以及网络游客预订和交易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市场动态监测系统,详细记录相关游客信息,各乡村旅游发展主体之间共享并及时通报市场动态,打破条块分割格局,发挥整体联动功能。

5、旅游交通组织功能

习惯上认为,旅游集散中心就是以组织交通为主要功能的,因此,便捷化城乡旅游交通系统是乡村旅游集散中心的重要的功能之一。按照旅游通道连接资源最丰富、费用最低、流量最大的原则,开通城区至景区的公交线路,增加城乡对流旅游车次,班车定时定点往返于城、乡、景之间,使三者联系更紧密、对流更快捷。此外,进一步打造由铁路、公路组成的多维交通体系,以保障相邻城市带间城乡旅游资源互补、旅游客源与目的地互动,促进城乡旅游流的空间转移。

三、乡村旅游集散中心构建的意义

其一,乡村旅游集散中心构建有利于协调城乡旅游产品的市场供需对接。通过打造一批高质量的具有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科普等功能的农业庄园类乡村旅游产品,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品牌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对市民,特别是城市高端旅游市场旅游需求的吸引力;举办类似“寻根问祖大会”、“乐游乡村”、“认知你身边的新农村”等一系列活动,加强对乡村旅游产品的满意度与意见征求的调查,塑形象,打品牌,使之成为城市旅游的有益补充和扩展。

其二,乡村旅游集散中心构建有利于实施乡村旅游差异化定位战略的举措。配合党中央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的政策以及“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根据当前国内旅游迅猛发展的良好形势,把握当前机遇,统一规划、积极引导,根据不同区域乡村在旅游吸引物、尤其是进一步挖掘乡土文化,延长乡村型旅游产业链,凸显乡村文化气息,彰显乡村旅游、休闲、购物等独特魅力,使之成为有别于城市旅游的另一个大旅游市场。

其三,乡村旅游集散中心构建有利于加强城乡旅游交流合作。依托乡村旅游集散中心这一平台,把城市旅游发展中的经验传授给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一步改善和提升乡村的旅游基础设施水平、提高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规范乡村旅游市场,提高乡村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同时,积极推动城市在投资资金等方面对乡村的支持,缩小城乡旅游的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强区域旅游吸引力,促进区域整体旅游形象的形成。

其四,乡村旅游集散中心构建有利于城乡联合进行市场营销,进而扩大旅游市场容量。城乡之间联合进行市场营销,尽快建立区域整体的预订和销售网络系统,提高区域旅游的竞争力。建立统一的城乡旅游宣传营销系统,通过网站、报纸、电视、城郊公交车、广告宣传牌、分发宣传画等多种形式宣传旅游产品,进一步激发旅游需求。在往返于城乡的交通车辆上加强城乡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的宣传,城乡旅游重要交通通道上共同治理和美化交通环境与旅游视觉景观,以塑造良好的区域整体旅游形象。

四、乡村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

(一)乡村旅游集散中心空间布局

本质上讲,乡村旅游集散中心最关键的是为了给散客提供快捷、安全、畅达的交通便利,因此,如何布局旅游集散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空间布局是否合理是事关集散中心运营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就目前现状而言,旅游集散中心大都是布置在大城市,主要是依托大城市的已有的交通系统以及大城市较多的游客。但是乡村旅游集散中心的核心目的在于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乡村旅游集散中心的空间布局应该综合考虑客源市场和目的地的现实状况,除了在大城市布置以外,还需要在中心城市以及部分乡镇设立集散中心的配套服务设施,藉此形成集散中心网络空间结构。换而言之,就是要以旅游中心城市为客源核心,以重点旅游景区为市场支撑,专题旅游线为联结纽带,旅游线路为交通廊道,最终形成旅游流从客源地到目的地 “面—线—点”的空间状态。

(二)乡村旅游集散中心的遴选原则

就旅游集散中心发展来看,大都经历过一定程度的挫折,除却运营模式以外,最主要的因素在于集散中心的空间布局。因此,乡村旅游集散中心的构建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确保集散中心能够真正发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作用。一是区域联动原则,集散中心就是要组成区域性的乡村旅游协作共同体,形成合力,统一规划,有序开发;二是区位优势原则,乡村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地要依托具有区位优势的大、中、小城市,便于组织客源,有利旅游线路组合;三是区别对待原则,乡村旅游集散中心的建立要避免前期旅游集散中心出现的问题,各地不考虑实际,一哄而起,结果导致有些集散中心名存实亡,因此要审慎抉择,根据区域旅游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选择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机。

(三)乡村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的具体举措

第9篇:乡村旅游的目的范文

今天,全省乡村旅游发展与创建旅游强县(区)工作现场会开幕了。这次会议是在“十七大”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胜利召开的大背景下召开的,是一次全面贯彻十七大及中省有关会议精神,服务大局,坚持以旅促农,推动我省旅游业全面发展的会议。因此,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两大主题,总结交流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经验,进一步加强全省乡村旅游管理和“创建”工作,加快培育和壮大县域旅游经济,促进全省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一会,景省长还要就我省的乡村旅游工作做重要讲话。下面,我先根据今年全省旅游工作的安排部署,就全省乡村旅游及创建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乡村旅游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省乡村旅游在国家旅游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倡导与高度重视下,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积极推动和大力扶持下,各级旅游、农业及相关部门努力加强管理,农村基层组织积极响应,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和丰富的乡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民生活及农业生态等资源,以城镇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大力开展旅游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壮大县域旅游经济,调整旅游产品结构,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市场需求,做强做大全省旅游产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截至目前,全省有22个县(区)开展了创建旅游强县(区)活动,其中,宝鸡市扶风县于20__年11月通过了国家旅游局“创强”达标验收并被命名为“中国旅游强县”,跻身于全国首批17个“中国旅游强县”行列。西安市临潼区、长安区、户县,宝鸡市眉县、咸阳市乾县、淳化县,铜川市耀州区,汉中市汉台区、南郑县、勉县、留坝县,延安市黄陵县,安康市汉滨区、岚皋县,商洛市柞水县、商南县等16个县(区)通过了省级旅游强县(区)达标验收,并于今年1月被命名为“陕西省旅游强县(区)”。

自20__年以来,全省一大批乡村旅游点和工矿企业踊跃参与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活动,其中,有52个单位通过了国家旅游局达标验收并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有11个单位通过国家旅游局达标验收并被命名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户县农民画庄、金台西府天地、枣园村文化旅游演艺厅、城固桔园、柞水东甘沟、礼泉县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汉滨毛坝田园等一大批重点乡村旅游建设项目,在省、市、县各级政府及旅游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招商引资、科学规划、精心施工,相继建成投入运营,为我省乡村旅游发展发挥了良好的引导示范作用。

全省广大农民群众因地制宜,自主创新,积极创办“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形成了一支乡村旅游的生力军,不仅为发展乡村旅游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且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加快农民致富增收奔小康发挥了良好地促进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农家乐旅游经营点已发展至10000多个,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3万元的农户超过4000家。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全面奔小康步伐的高度认识乡村旅游,定政策、出措施、促发展;各相关部门也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积极配合,极大地推动了我省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发展乡村旅游任重道远

近10年,我省乡村旅游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指引下,旅游行业增强服务大局意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全省乡村旅游获得了飞速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省的乡村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完成,重点是大力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素质。要通过量的积累提升乡村旅游的地位;通过改善和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增强乡村旅游的竞争力;通过市场宣传促销扩大乡村旅游的影响力。

一是要上规模。我省是农业在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的省份,发展乡村旅游有非常广阔的市场。我省又是一个多山的省份,陕北的黄土高原、陕南的秦巴山地、关中的渭河平原地貌特征各异,有山有水,自然风光秀美,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理想的旅游资源。我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史上,我省长时间处于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灿烂的历史文化有许多以民俗文化的形式传承至今,形成了我省特有的民间风俗,它们是我省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石。我省发展乡村旅游是大有可为的。但我省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规模还是比较小的,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规模与我省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不匹配,与全国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还不能达到我省建设旅游强省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要求。因此,下一步要加快扩大我省乡村旅游产业规模,从扩大规模入手,进一步加快我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步伐。

二是要创精品。什么是旅游精品?旅游精品的基本条件有四

条:第一是要有一定的规模,法门寺文件的价值非常高,但旅游价值要远弱于兵马俑,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法门寺文物的规模太小;第二是要有品位,它是打造旅游精品的核心。旅游产品品位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它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影响力。只有高品位的旅游产品才能具有广泛的吸引力;第三是要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标准推动发展。一个旅游精品应该是有标准的,是注重细节的,是经过精心打造的;第四是有市场。打造旅游精品要以市场为导向,只有为市场接受了的旅游产品才能成为旅游精品,而只有旅游精品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旅游精品是客源的保证,旅游精品是产业发展的发酵剂,旅游精品代表了一个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形象,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对进一步推动我省乡村旅游有重要的意义。我省目前的乡村旅游产品中很薄弱的一点是缺乏旅游精品,特别是缺乏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精品,直接影响了我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下大气力打造几个具有全国影响的乡村旅游精品是我们下一步做好乡村旅游工作的重点。

三是要打基础。总体而言,我省还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省份,这个大环境决定了我省农村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一些县、乡、村还部分存在着通电、通路、通水、通讯、通邮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资源丰富,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要进行政策倾斜,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积极改善落后农村的基础设施,为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四是提高认识。现在全社会都在关注“三农”问题,以旅促农,旅游业服务大局,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旅游工作者的共识。我在这里要谈的是如何认识乡村旅游发展经营模式问题。旅游的本质是追求文化差异,人们旅游的目的就是追求异质文化。作为旅游经营者,要有意识地保留异质文化,通俗地讲,就是旅游经营要有特色。你的特色就是旅游者追寻的目标,就是你的吸引力,无论是食、住、行、游、购、娱,都要保持特色,你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在我省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农家乐旅游,我们发现一些经营户有城市化倾向,住宿设施、饭菜口味、一些基础设施都向城市靠拢,迎合城里人的日常习惯,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集团化经营模式,失去了乡村旅游的质朴和天然,失去了特色,也就逐渐失去了吸引力,最后失去了客源。因此,对乡村旅游经营户进行教育引导是非常必要的。从经营的项目都要有乡村气息,特别是用餐上体现当地风味,要有自己经营的特色,要教育乡村旅游经营者牢固树立没有特色就没有客人的意识;要积极引导乡村旅游经营者在提供乡村旅游产品时,一定要突出特色,保持特色,以特色取胜。同时,各级乡村旅游管理部门在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标准时,一定要考虑乡村旅游的特色问题,标准要为特色服务,切忌一个标准管到底,有了标准,丢了特色。

三、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乡村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点多面广,个体为主,这既是乡村旅游经营的特点,又是行业管理的难点。在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时,要充分考虑乡村旅游的特点,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发展措施。

1、完善发展规划,坚持科学发展

重点要抓好县级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旅游业较发达并已经编制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县,可通过重新修编总体规划,将乡村旅游发展工作纳入总体规划。目前尚未编制旅游规划的县,应加快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将已经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工作尽快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加以引导和规范。

各市,要在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工作的规划,要把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工作纳入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统一考虑。有条件的市,也可以另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但必须与《旅游总体规划》相互衔接。

全省各市、县(区)乡村旅游发展工作,要认真贯彻《陕西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精神,与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要相吻合。做到依法规划,按规划指导与管理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工作。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发展条件

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对偏远山区、农村要进行政策倾斜,大力扶持,做到通路、通电、通水、通讯、通邮,为这些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基本条件。

要努力解决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问题,广开渠道,筹措资金,用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各地要在小额信贷上制定政策,向乡村旅游倾斜,优先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

3、实施精品战略,打造乡村旅游龙头

要大力实施乡村旅游精品战略,各地在进一步扩大乡村旅游规模的同时,都要把乡村旅游精品建设做为今年乡村旅游工作的重点,力争每市都打造出一、二个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的旅游精品。县、乡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把打造乡村旅游精品作为做大做强乡村旅游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给予有潜力成为乡村旅游精品的乡村旅游产品重点扶持,帮助他们解决资金、管理、人才培训等方面的问题,使他们尽快地成长起来。

4、加强行业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省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全省各旅游强县(区)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农家乐”旅游经营点要全面加强行业管理,乡村旅游的重点就是围绕提高服务质量,围绕旅游经营单位增收提效、围绕乡村旅游做大做强做工作,送服务下乡,进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一是要加强标准化建设,用行业标准规范乡村旅游经营与服务行为。在交通、住宿、餐饮、卫生、安全等方面,各市(区)要建立统一的标准,统一贯彻执行。在各市(区)基本完善乡村旅游服务标准的基础上,省旅游局再总结提高,统一出台全省乡村旅游管理工作标准。目前要重点抓好市、县(区)两级乡村旅游管理与服务标准的制定与贯彻落实工作。二是要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工作。特别是对餐饮和服务管理人要切实采取措施,搞好教育培训。三是要全面提高安全、卫生管理水平。针对乡村旅游环境、安全存在的薄弱环节,县(区)政府要加大监管力度,树立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的意识,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确保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特别是晚上住宿的客人及保证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物品不被盗窃,食物不中毒等。相关部门要按职责分工强化管理,切实维护好乡村旅游发展环境,维护好乡村旅游的整体形象。

5、加强市场营销,提高经营效益

当前我省乡村旅游经营普遍存在着等客上门,被动经营的情况。一些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基础较好的乡村旅游经营点,目前仍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境地,没有在市场中充分发挥应有的效能。要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促销工作。要通过举办乡村旅游节、油菜花节、桃花节、采摘节等有特色的民间节庆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大乡村旅游宣传促销力度。

各级旅游、农业、文化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合作,结合各地开展的大型文化旅游宣传活动,对乡村旅游进行宣传。各乡村旅游点要积极主动联系省内外旅行社和其他旅行商,通过邀请考察、体验乡风、品尝饮食文化等形式,加大组团力度,培育客源市场,搞好乡村旅游产品营销工作,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四、关于“创建”工作

在全省广泛开展的创“中国旅游强县”、创“陕西旅游强县(区)”、创“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通过各种“创建”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我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今后要继续大力抓好各项“创建”工作。

一是要继续实施政府主导的各类“创建”工作。实践证明,“创建”活动是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有力抓手,抓“创建”就是抓县域旅游经济的大发展,县、乡两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抓“创建”工作,把“创建”作为一个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制定方案,调配人员,落实责任,严格奖惩,抓紧抓好,抓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