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范文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精选(九篇)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第1篇: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范文

论文摘要:高校成人教育是我国成人教育体系中一个最有影响力的部分,其社会功利性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易替代的。然而,高校成人教育出现了功利性教育走向,削弱了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为此,高校成人教育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实现由“功利价值”向“人本价值”的转变。

高校成人教育主要是指由普通高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在我国成人教育体系中,高校成人教育是一个最有影响力的不易替代的中坚力量,其社会功利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社会客观环境的作用,在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在较长一段时间和较大层面上存在着功利性教育走向,影响着人们对高校成人教育本体价值的认识和判断,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功能意义的发挥。高校成人教育应当发挥自身价值,更好地追求培养人才的价值意义。

一、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的含义

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是指高校成人教育的功效和利益性意义。高校成人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为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而实施的一种与穷国办大教育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形式,它是高校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起来的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一个更丰富更灵活的部分,也是我国成人教育体系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共毕业本科和专科生一千多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人数累计已经超过二千万人,非学历培训工作也开始向建立岗位培训体系制度的阶段发展,高校成人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成人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建设、提高民族素质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显示出了深远的功利性意义。

从教育学原理来分析,高校成人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调整社会结构和促进社会进步两个方面,前者主要通过改变受教育者社会集团的归属和重组社会结构来实现的,后者则是通过学校与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互换与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整合来实现的。高校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是传播和培育人们的进取、公正和民主意识与团结、协作和奋斗精神,进而提高民族素质,维护社会秩序;高校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是通过培训劳动者而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撑和智力资源的保障,同时为受教育者提供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来帮助其提高经济收人和社会经济地位川;高校成人教育由于依托普通高等教育而又面向全社会成员,因而也承载着传递和创新社会文化的功能。高校主要以扩大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而更好地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通过在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生产技能和适应能力,拓宽求业渠道,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社会成员扩大自身价值和优化职业生涯创造条件。普通高校发展成人教育是解决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实现社会功能的内在要求。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紧缺,普通高等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国民要求,普通高校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仍然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因此,高校成人教育责无旁贷地担负着重要使命,并必将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主体和核心,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一种重要标志。

二、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教育走向

所谓功利性教育走向是指将教育的公益性直接或间接地转变为以赢利为目标的商业化交换的教育行为的过程,也是一种将公共教育资源转化为个人、团体、机构和系统的产业化加工的经济运作工具的趋势。教育的功利性与功利性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的功利性是教育公益性目的实现的社会价值体现,而功利性教育则是在忽视教育公益性的状态下片面追求教育的赢利性目标的经济运作。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意义是客观存在的,并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种认识发生了偏差,高校成人教育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功利性教育走向,遭到了社会广泛的非议和怀疑,严重影响了高校成人教育的社会声誉。

近几年来,人们对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认识的扭曲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在行政管理层面上,由于国家对成人教育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政府管理部门机构淡化了对成人教育政策和理论的研究,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等教育机构自身也都出现了不重视成人教育的问题。在高校层面上,办学理念的不成熟导致成人教育办学方向和教育目的不明确,绝大部分高校对成人教育的功能的追求仅仅局限于实用的层面,甚至把成人教育看成是附属产品甚至是赚钱的工具。对高校成人教育在对象、目标和内容等方面存在着界定上的混乱,更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不能很好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没能真正形成成人教育的办学特色。在高校成人教育机构层面上,大多数高校的成人教育机构由于过分依赖普通高教而过度注重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比重很小,办学机制比较单一;对普通高教移植过多,片面强调专业要求,忽视成人学员的实际需要和基本素质的提高,因而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很少有所作为;机构系统构建不够完善,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在教育教学层面上,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技能和重讲解轻操作的状况,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简单,考试形式呆板,教育质量难以保障,致使学历文凭不能反映学员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严重削弱了高校成人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与此同时,由于高校成人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在学员就业、工资晋级和职称评审等涉及个人经济利益方面往往起到关键作用,一部分成人学员的着眼点在于获得学历证明而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其学习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严重影响着成人教育的需求,使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教育走向有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市场。

在市场经济商业化影响下产生的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教育走向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功利化为指向,在一定程度上又进一步推动了整个社会功利化的走向。功利性教育走向过分夸大了教育的工具性意义,导致实用主义盛行和急功近利思想的泛滥,这是高校成人教育的一种悲哀,但这并不是高校成人教育本身的缺陷。我国高校成人教育虽然依托高校自身的资源来运作,但其运作过程中主要是依靠向学生收费而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运行机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灵活性,经济社会中的市场供需关系在高校成人教育上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依照我国《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高校成人教育显然具备公益性特征,但营利性与以营利为目的的概念是不同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等于学校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以营利为目的必须以营利性活动为基础,而营利性活动并不一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以学养学大多只是营利性活动而已,关键在于高校自己如何处理好成人教育功利性和公益性的关系问题。高校成人教育不排斥功利性,但不应过于功利性,高校成人教育不应单纯追求片面的功利价值,而应更多地追求成人教育本身的意义,这一点应该成为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机构和每个学习者的共识。

三、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价值”与“人本价值”

第2篇: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范文

论文摘要:高校成人教育是我国成人教育体系中一个最有影响力的部分,其社会功利性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易替代的。然而,高校成人教育出现了功利性教育走向,削弱了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为此,高校成人教育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实现由“功利价值”向“人本价值”的转变。

高校成人教育主要是指由普通高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在我国成人教育体系中,高校成人教育是一个最有影响力的不易替代的中坚力量,其社会功利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社会客观环境的作用,在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在较长一段时间和较大层面上存在着功利性教育走向,影响着人们对高校成人教育本体价值的认识和判断,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功能意义的发挥。高校成人教育应当发挥自身价值,更好地追求培养人才的价值意义。

一、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的含义

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是指高校成人教育的功效和利益性意义。高校成人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为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而实施的一种与穷国办大教育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形式,它是高校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起来的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一个更丰富更灵活的部分,也是我国成人教育体系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共毕业本科和专科生一千多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人数累计已经超过二千万人,非学历培训工作也开始向建立岗位培训体系制度的阶段发展,高校成人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成人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建设、提高民族素质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显示出了深远的功利性意义。

从教育学原理来分析,高校成人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调整社会结构和促进社会进步两个方面,前者主要通过改变受教育者社会集团的归属和重组社会结构来实现的,后者则是通过学校与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互换与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整合来实现的。高校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是传播和培育人们的进取、公正和民主意识与团结、协作和奋斗精神,进而提高民族素质,维护社会秩序;高校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是通过培训劳动者而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撑和智力资源的保障,同时为受教育者提供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来帮助其提高经济收人和社会经济地位川;高校成人教育由于依托普通高等教育而又面向全社会成员,因而也承载着传递和创新社会文化的功能。高校主要以扩大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而更好地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通过在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生产技能和适应能力,拓宽求业渠道,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社会成员扩大自身价值和优化职业生涯创造条件。普通高校发展成人教育是解决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实现社会功能的内在要求。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紧缺,普通高等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国民要求,普通高校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仍然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因此,高校成人教育责无旁贷地担负着重要使命,并必将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主体和核心,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一种重要标志。

二、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教育走向

所谓功利性教育走向是指将教育的公益性直接或间接地转变为以赢利为目标的商业化交换的教育行为的过程,也是一种将公共教育资源转化为个人、团体、机构和系统的产业化加工的经济运作工具的趋势。教育的功利性与功利性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的功利性是教育公益性目的实现的社会价值体现,而功利性教育则是在忽视教育公益性的状态下片面追求教育的赢利性目标的经济运作。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意义是客观存在的,并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种认识发生了偏差,高校成人教育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功利性教育走向,遭到了社会广泛的非议和怀疑,严重影响了高校成人教育的社会声誉。

近几年来,人们对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认识的扭曲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在行政管理层面上,由于国家对成人教育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政府管理部门机构淡化了对成人教育政策和理论的研究,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等教育机构自身也都出现了不重视成人教育的问题。在高校层面上,办学理念的不成熟导致成人教育办学方向和教育目的不明确,绝大部分高校对成人教育的功能的追求仅仅局限于实用的层面,甚至把成人教育看成是附属产品甚至是赚钱的工具。对高校成人教育在对象、目标和内容等方面存在着界定上的混乱,更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不能很好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没能真正形成成人教育的办学特色。在高校成人教育机构层面上,大多数高校的成人教育机构由于过分依赖普通高教而过度注重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比重很小,办学机制比较单一;对普通高教移植过多,片面强调专业要求,忽视成人学员的实际需要和基本素质的提高,因而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很少有所作为;机构系统构建不够完善,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在教育教学层面上,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技能和重讲解轻操作的状况,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简单,考试形式呆板,教育质量难以保障,致使学历文凭不能反映学员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严重削弱了高校成人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与此同时,由于高校成人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在学员就业、工资晋级和职称评审等涉及个人经济利益方面往往起到关键作用,一部分成人学员的着眼点在于获得学历证明而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其学习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严重影响着成人教育的需求,使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教育走向有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市场。 在市场经济商业化影响下产生的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教育走向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功利化为指向,在一定程度上又进一步推动了整个社会功利化的走向。功利性教育走向过分夸大了教育的工具性意义,导致实用主义盛行和急功近利思想的泛滥,这是高校成人教育的一种悲哀,但这并不是高校成人教育本身的缺陷。我国高校成人教育虽然依托高校自身的资源来运作,但其运作过程中主要是依靠向学生收费而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运行机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灵活性,经济社会中的市场供需关系在高校成人教育上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依照我国《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高校成人教育显然具备公益性特征,但营利性与以营利为目的的概念是不同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等于学校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以营利为目的必须以营利性活动为基础,而营利性活动并不一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以学养学大多只是营利性活动而已,关键在于高校自己如何处理好成人教育功利性和公益性的关系问题。高校成人教育不排斥功利性,但不应过于功利性,高校成人教育不应单纯追求片面的功利价值,而应更多地追求成人教育本身的意义,这一点应该成为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机构和每个学习者的共识。

三、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价值”与“人本价值”

第3篇: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范文

教育经济功能 个体经济功能 尝试性初探

所谓教育功能,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产生的功效与能量。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教育功能指向了社会和个体两个不同的方面。如果说研究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宏观的大方面,是对教育与社会整体发展的把握,那么研究教育的个体功能则是微观的小方面,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存在。所以,在对教育的研究过程中,就要求研究者能够把握社会和个体这两个方面,去探寻教育的功效和能量。就教育的经济功能来说,同样也理应从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和个体经济功能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然而,在已有的教育学文献和研究成果中,甚少、甚至没有涉及到教育的个体经济功能这一概念,更谈不上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笔者认为,这在教育的经济功能研究方面,无论是从理论的完整性来讲,还是从实践的指导性来说,都是极大的缺失,应该尽快填补这个空白并使其得以完善。我们不揣简陋,以教育的个体经济功能为对象进行尝试性的探究,正是基于这种考虑。

如果我们把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简单概括为:教育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那么,教育的个体经济功能一言以蔽之,就应该定义为:教育是促进个体经济收入提高的重要手段。教育的个体经济功能的具体表现笔者初探如下。

一、教育是提高个体经济收入的前提条件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人才激烈竞争的世纪,知识经济替代了原有的以物质为经济的形式。经济形式的改变,影响着社会、政治等等诸多方面,这一历史性变革对于我们的教育,同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挑战。首先,这一变革使知识、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更加成了一种必然。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与源泉。知识――科技――生产,三者紧密结合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其次,随着知识科技地位的不断提升、加重,教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只有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才能得到知识、得到技能,才真正有可能使知识和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才真正有可能成为经济竞争中的赢者,才能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知识经济新时代的又一个标志就是,衡量效率的标准从强调劳动生产率向强调知识生产率的方向转移。教育――经济,经济――教育,时代已将两者紧密地关联到一起,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俗话说的好,知识改变命运。当前我们已经进入知识型社会,无论从哪个角度和方面来说,知识都能给你带来盈利与收益,个人的工资收入就是最明显的表现。现今社会中,收入高的职业对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虽然说学历并不等于个人的工作能力,但人们也不得不承认,受过高等教育即学历较高的人,相较于学历较低的人而言,知识储备量相对较多,知识面更加广阔,眼界更加开阔,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更快,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工作能力也明显较强。受教育程度代表收入(Academic certificate is dollar),这是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的训言,它勉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哈佛人不断向前,追寻着他们心中的梦想。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对知识经济时代所依靠的智力劳动者而言,知识拥有的宽度和广度是第一位的。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受教育程度越高,相应地所获得的知识量也就越多,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推导出这样一个结论:受教育程度越高获得智力劳动的机会就越大,也就是获得人们通常所说的好工作的机会越大。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好工作就等于是高薪工作、高收入工作。因此,我们又可以推导出一个相应的结论: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而事实也是如此,不少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一个个体的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往往影响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个体经济收入水平的高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往往经济收入水平较高,反之,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往往经济收入水平较低。如北京市统计局2007年公布的一项对2000户城市居民家庭进行调查的数据表明:收入最低的为未上过学的群体,他们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49.8元。收入最高的为研究生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7.3元。 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家庭、甚至是经济困难家庭,都愿意为其子女偿付学费、甚至是高昂的学费,供他们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以期望他们能获得较好的工作和较高的经济收入。这就足可以说明:教育是提高个体经济收入的前提条件。

二、教育可以提高个体的市场竞争能力

个体的市场竞争能力,也就是一个人在就业市场中被认可和被接纳的程度。我们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教育与社会关系理论来解释这一问题。第一种是筛选理论,也被称作文凭理论。该理论把教育水平看成是反映个人能力或未来生产率高低的有效信号。第二种是劳动力市场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教育是决定一个人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还是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哪一个劳动力市场就业又决定了一个人经济收入水平的高低。从上述两种理论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受教育程度、学历及文化水平高低对于一个人就业的至关重要性,而获得这些的前提就是教育。因此可以说,教育决定了个体所处的劳动力市场所在,教育规定了用人单位选聘新进员工的基本标准。

在现今社会上,通常用教育学历来表明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一般来说,受教育者的学历从两个维度表明了个人受教育的水平和内容:一个是纵向维度,指不同层次级别的学历,表明接受不同层次阶段的教育。另一个是横向维度,指同一层次但不同类型或不同学校的学历,虽然表明的是同一层次的教育,但由于学校的类型和声誉的不同,教育学历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当今社会,由于职场运作规则还不是十分的完善,一方面,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无法在短时间内进行确切的衡量;另一方面,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中,求职者在面对一份薪酬优厚的工作时,也难以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虚假的欺骗行为,这就更加大了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考核难度。多数用人单位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困境中,无可奈何地只能在“文凭高低同个人能力成正比例关系”这一较为安全和明确的前提假设中选聘求职者。因此,作为受教育程度的一种外在体现――学历或文凭成为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等选聘人才的重要指标,因而也成为决定个体职业分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在求职竞争中显露头角,犹如鹤立鸡群,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最终得到心仪的工作和令人满意的收入与待遇。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储备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工作中,他们会更加得心应手。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将更加快速地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总言之,教育可以提高个体的市场竞争能力,进而提高市场就业能力,最终的体现是个体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

三、教育可以提高个体的理财能力

所谓理财(Financial management)即对于财产(包含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知识产权)的经营。多用于个人对于个人财产或家庭财产的经营,是指个人根据当前的实际经济状况,设定想要达成的经济目标,在限定的时限内采用一类或多类金融投资工具,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达成其经济目标的计划、规划或解决方案。具体实施该规划、方案的过程,即是理财。

理财,主要是指两大方面,即开源和节流。开源,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有效地、合理地处理和运用自己已有的钱财,把钱用在刀刃上,让自己的钱财最大限度地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也就是“有钱会花”;第二层是采用科学方法和手段,用多余的钱合理地、有的放矢地投资经营,使之产生最佳、最大的经济收益和利润,也就是“用钱生钱”;第三层是利用自己现有的经济财务条件,从财务的角度进行人生事业发展规划,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的利用价值,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做财务准备,也就是“以钱谋路”(人们常说“越有钱就越有路、越有路就越有钱”的道理就在这里)。节流,即节约用钱,做到用最少的钱办最大、最多的事。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事实:有的人能把一个钱当成十个钱来花,而有的人却把十个钱当成一个钱来花。从实质上来讲,前者是增加了经济收入,而后者则是减少了经济收入。

理财是一门学问,而理财知识则是理财能力的基础,这种知识像其他类型的知识一样,都需要通过教育来获得。当代教育中,不仅有专门设立的理财培训机构,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甚至中学也都已经开设了相应的理财课程,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也有理财相关知识的渗透。人们通过多种途径的教育获得了理财知识,增强了理财观念,进而提高了理财能力,使开源节流成为一种可能。

四、教育可以提高个体的综合经济能力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收入的增加,财富的积累,更需要人们具有综合经济能力,因为综合经济能力是当今时代财富宝库的“金钥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综合经济能力就是金钱,综合经济能力的提高就等于收入的增加和财富的积累。

综合经济能力,从个体经济收入提高和财富积累增加的角度来说,除了需要具备一系列的一般能力以外,还需要具有一些特殊的能力。例如:人际交往能力、创业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发展预测能力等等。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亲人关系、战友关系、同学关系……诸如此类的人际关系就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好的无形财富。受教育程度越高,同学分布越广,人际交往、沟通范围、空间也就越广;受教育程度越高,同学层级越高,人际交往、沟通层级也就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个体的文化程度越高,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也就越强。总之,受教育程度越高,财富来源越广、财富来源越易、财富积累能力越强。再如,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况与事件。当人们遇到突发事件需要面对时,每个人的表现都不尽相同。有的人六神无主、惊慌失措,有的人沉着冷静、机智应对,不同的表现则取决于人们的知识丰富与否和应变能力的高低。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各方面知识越丰富,使得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就越高。这些人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快速找寻知识库中相关知识,正确地处理和解决所遇到的突发事件。同时,也能够及时地从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中解脱出来,调整好心理状态,将全部身心投入到弥补损失、增加收入的工作中去。

特殊能力,更重要的是创业能力。可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文化知识就越丰富,业务综合素质就越高,创出一番新事业的可能性、现实性就越大,何况国家还为创业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条件。个体创业,是个利国、利民、利己一举多得的事情:一是繁荣社会经济市场,为国家的市场经济建设贡献财富;二是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是个人收益,即照章缴纳税款、合理支付工资后的剩余部分,就是自己的经济收益。

综上所述,教育不仅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个体经济收入提高的重要手段。教育的个体经济功能,相较于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来说,还并不被人们所关注。但是,对于每一个人而言,个体的经济状况与教育又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本文作为初探性研究,仅仅从四个方面尝试探讨了教育的个体经济功能,旨在抛砖引玉,可能会挂一漏万,有许多方面的内容还未涉及,笔者将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加以补充。

――――――――

参考文献

[1] 郭馨梅,李佳.加强转型期北京居民收入差距实证分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 高蔺莎.论教育对个体向上社会流动的作用.继续教育研究,2008.

[3]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 陈.教育经济功能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第4篇: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范文

关键词:德育 德育的经济功能 经济建设

一、关于德育

所谓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互动,把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品质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素质的教育。”〔1〕我们今天所讲的德育是适应社会发展,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德育。它包括五个要素。那就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和纪律的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2000年7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在教学内容上要适应青少年学生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纪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的功能也不是单一的,通常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德育的政治功能。除此之外,德育的功能还包括德育的经济功能、文化功能、自然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德育的经济功能是指学校德育对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时所产生的间接或直接的影响作用。德育的经济功能一直以来容易被忽视。其实在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众多诸如权钱交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时,我们传统的伦理道德受到冲击,人们不再笃信和恪守仁、义、礼、智、信等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伦理规范。许多人道德信念被扭曲,缺乏理想和健康的追求。在这种社会的背景下,德育的经济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二、德育的经济功能表现在哪几方面

德育参与下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意识形态,总是以其独特的方式对经济的发展或延缓起着导向作用。通过德育使得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最主要的是形成一定的经济思想、经济道德、从而影响其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其。从微观层面讲,德育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与道德激励。从宏观层面讲,德育为经济进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社会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现代德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一、德育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与道德激励,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德育从思想上调节和控制着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影响人们观察、认识自然与社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影响着劳动者的主体意识、科技意识、全球观念。这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大卫·C.麦克莱兰所讲的那样“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决于那些具有企业家气质的人的能动性。这些人喜欢一个人负责,他们听取别人对工作质量的反映,并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功效。他指出,思想意识在提高进取心方面十分重要,通过训练可以提高企业家企业家的进取心,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培养现代人的精神、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制约影响作用”〔2〕德育通过培养劳动主体的这些良好的品德,调动、支配、调节和作用于现代科技成果的生产运用,从而推动科技这种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生产力,最终形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和经济效益。

二、德育为经济进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不单需要法治,同时也需要以德治国。市场经济是指无形的手,它能够调节资源的配置,激励生产者该进生产技术,实现优胜劣汰等优点。但同时它也有盲目性、滞后性、波动性等缺点。如果没有必要的道德约束和社会良知、社会规范,单纯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效益最大化追求,这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势利主义风气和拜金主义盛行。因此,合理健康的道德信念和规范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道德资源是一种可以转化的特殊社会资本。这就如同诚实守信之于交易行为,勤俭节约之于经济管理等。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增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形成奋发向上,讲求信誉、竭诚服务、崇尚奉献、服务大局的良好氛围。我们知道,日本在二战后经济濒临毁灭,但它却能在很短时期内得到恢复和发展,一跃为世界经济大国。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一些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细心研究之后发现,“日本成功的秘密不仅在于有其科学的管理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日本培养了其国民具有良好的劳动道德。二战后日本生产率的增长是美国400﹪,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企业的决策过程注重集体参与,企业组织注重集体价值观”。〔3〕而这种“集体价值观”不正是我们现代道德所提倡的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精诚合作、讲求信誉、竭诚服务、崇尚奉献、服务大局的精神。

三、现代德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人们需要是多方面的,这些需要是需要人做出判断的,良好的道德教育会使个人与社会自觉地对各种需要是否合理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于那些不合理的、过分、过高的或是根本无法实现的需要,作出理解地抑制。现代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总是以其特有的价值导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经济精神是贯穿在现代经济全过程中的,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向的无形力量。现代经济精神包括“经济行为合理,高尚的动机,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经济交往中的信誉,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意识,健康文明的精神追求等”[4]一个健康、良性发展的市场经济制度是少不了现代经济精神的。而德育在促进现代经济精神形倡导现代经济精神方面是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的。

总之,德育的经济功能与价值在当今社会是越来越突出了的。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德育工作,重视德育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所产生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瑞瑞.德育与班主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风.论现代德育的经济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07,(3):119-121.

第5篇: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范文

一、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业

国民经济按照产业发生的先后顺序,一般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1984年,我国第一次对产业进行划分时,将教育划分为第三产业的第三层次,即属于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教育属于第三产业的P教育大类。因此,教育具有产业性,这是教育的物质属性的客观特征。

但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业,教育具有多重社会功能。从社会有机体构成要素的角度,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经济功能方面,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劳动力适合社会生产的需要,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还可以改变生产的技术层次,最终改变生产的技术结构和社会的经济结构。此外,教育还可以帮助劳动者形成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观点、态度、行业习惯等。政治功能方面,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从而使一定的社会政治秩序得以稳固。同时,教育通过选拔、培养国家管理人才,可以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与发展。此外,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可以产生直接影响。文化功能方面,教育具有延续、选择、整理和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无论是以物还是以人为载体的文化延续,都离不开人对文化的掌握,离不开教育。而进入教育的文化材料都是经过了教育的选择、加工、整理的。文化的创新离不开掌握较高文化生产技能的人,这种人也是教育的产物。鉴于此,教育产业不能像一般的产业那样以营利为目的,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否则就会使教育违背其自身的特点及规律,偏离其社会分工和定位,从而掩盖其本质属性。

二、教育不能纯粹产业化

“教育产业化”的合理性,是在教育属于“第三产业”的概念下,强调其产业属性的一面。通俗的理解,“教育产业化”泛指利用市场手段扩大教育资源、利用市场机制“经营”教育的各种举措。

但目前,在教育产业化的实践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把学校变成企业后,学校靠收费赢利,择校费、赞助费等各种名目的收费层出不穷;高校收费也节节攀升,甚至超出了普通民众的承受能力;为创收而拍卖学校的经营权、公立学校转制或合作办学等做法也陆续登场,但这种产业化多是以转嫁教育经费困难、政府创收、摆脱财政困难为目的的,这种做法是有的地方政府在推卸增加教育投入的责任,这必将会阻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教育产业化”的这些失范行为,混淆了培养人的教育规律和物质生产的经济规律,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即公共属性和公益性,败坏了教育的崇高社会形象,扭曲了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导致教育领域的逐利,甚至由此滋生腐败现象。这既造成了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和社会的不公平,也造成了家庭经济能力有限的学生身心健康上的伤害。此外,学生为了少缴费和选择较好的学校,会依靠死记硬背等方式片面追求高分数,这在客观上是在不断强化应试教育,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带来直接阻碍,并最终严重影响受教育者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公平、和谐和健康发展。

三、树立正确的教育产业观

反对教育产业化,并不是主张教育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更不是主张因循守旧。

第6篇: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范文

家长送子女上学主要是为了使其获得谋生的本领,他们关注的更多的是考试的成绩及能否考入大学,以便在日后激烈竞争的社会中获得最佳的位置;学生被身不由己地卷入知识与技能的理性训练之中;教师或主动或不情愿地充当着应试教育的帮凶……

长期以来,社会、家长、学校、教师的目光集中在了少数——在个别学校也可能是多数——“成功”学生的身上,而那些被遗忘的失败者只有带着沮丧的心情忐忑不安地走上社会,那不甘的“升学情结”便会变本加厉地追加在下一代的身上。教育对于受教育主体——学生的意义到底应在当下的教育过程中展开,还是应放在尚未触及的未来实现?如果说那些“成功”的学生虽然失去了很多,但毕竟也算成功了,而那些处于我们视线之外的学生,他们得到了什么?

受应试困扰的基础教育如此,那相对自由的高等教育如何呢?

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背景下,作为直接面对就业市场和生产并传播知识的大学,浮躁之风日渐盛行。教师忙于科研疏于教育,学生也急于投入社会一显身手,没有硝烟的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专业化知识的加深,使人文知识相对贫乏,“快餐知识”却炙手可热。各种资格证书漫天飞舞,人格证书却难觅踪影。先天不良,后天欠补,难怪有人惊呼,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太贫乏了。不知是应试教育的惯性使然,还是为了使迷航的心灵得到慰籍,投身新一轮更加实际的功利性追求成了大学生消除迷茫的必然选择。

我们不妨再换个角度来看一下今天的教育。

随着人力资本理论和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和实践,教育活动本身已经逐渐成为知识要素和人力资本的生产性活动。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权与使用权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使专业化知识更显示出了其优越的经济价值。由于知识本身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受到重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更加密切和直接。

于是乎,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呼声日渐其高。教育成了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领导也抓住了挽救教育补给不足,促进教育规模发展的救命稻草。市场经济的概念和运行方式冲进了校园,仿佛一夜之间,学校、教师、学生都赤裸裸地置身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市场了。教育的经费来源、办学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招生分配、内外部管理体制等开始转向了经济的要求,学校创收、开发不得不列入学校的主要工作日程。盲目的扩招、合并、设立分校成了某些部门、某些人追求经济利益的合理的运行方式。教育的这种功利性追求不但在形式上得到了体现,同时也更深入的影响着教育的其他方面。

由此,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在教育与社会诸关系中正超乎寻常地凸现出来,教育的功能被狭隘地以经济上的功利主义所涵盖。正在膨胀的功利性追求越来越模糊和遮障着人们审视教育价值取向的视线。仅在教育与经济关系圈内争论的,经济决定教育还是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无异于置身庐山而欲辨其本来面目,其结果是进一步强化了教育对经济的依附,使教育沦为经济的附庸,从而使教育丧失了其在建构人的精神上的主体独立性。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得不服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并受制于不健全的社会需求及评价,从而导致教育的裂变。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教育的举办和发展正在以片面地追求和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主要目标,经济意识和经济行为日益渗透到了学校教育活动中。在教育的诸功能中,过分强调教育的经济功能,相对忽视教育的其他功能的经济主义倾向已经出现。

如果说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在批量地生产着“技术理性工具”的话,那么,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却在更高层次上快节奏地生产着“知识理性工具”。如果说教育的社会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忽视着个体的人的话,那么,教育的经济主义倾向则把所有的人拉回到了“经济人”的樊篱之中。这样的教育不但违背了为社会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初衷,长远地看,也未必会对健全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第7篇: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范文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世界第二。在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的同时,由于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所隐藏的诸多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中等收入陷阱”是各国经济发展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是我国当前诸多问题中最大的挑战。

经济高速增长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石,依据世界发达国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在经济发展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是其后续发展的关键。资源的高效使用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主要力量,而教育则是技术创新的源泉。

二、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人口红利和丰富的物质资源,高投入低产出,加大资源投入带动经济发展,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经济发展动力已显不足。要想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资本深化等于人均储蓄减去资本广化。在稳态下,人均储蓄等于资本的广化,恰好能够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资本和替换折旧资本而不引起资本的变化。在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时,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提供的劳动力不断增加,人均产出逐渐增加,经济总量持续上升,但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人口的持续增加,致使人均产量增加速度逐渐递减,直至增长率为零,经济总量达到最高点,此后,为了保持资本和劳动的比率不变,需要将更大比例的收入用于投资,进而使得资本深化更加困难,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技术作为一个外生因素,具有不断提升有效劳动产量,引起人均产出持续增长的功能,即在稳态下,人均产出的增长率取决于技术进步的比率,工人对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及其自主创新的能力。技术进步使我国依靠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向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制造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克服资源短缺,使资源供应满足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需求。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先决条件。但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技术能否不断进步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三、教育与技术进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不再仅仅作为一种简单的技能存在,而是一种资源,一种创造成效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

新经济增长理论肯定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明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来自技术进步。而国家改善技术增长方面的重要要领域是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改善技术,推动技术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教育作为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来源的基础。教育通过向受教者传授前人的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使人们能够便捷的认识世界,使人力资本不断得到积累进而促进技术持续进步。我国虽是人口大国,但随着老龄化的加剧,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期将很快结束,从而减缓经济增长的速度。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况下,要保持经济的持续高增长,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将我国的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实现人力资本红利,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教育与经济发展具有一致性,教育可以通过人力资本的提升改进技术,促进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推动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教育还可以适应并引领产业结构升级,为市场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知识失业问题;产业中从业人员知识水平和技术含量增加,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迈入发达国家行列。

四、结论

我国要发展经济、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首要任务是大力发展教育,以教育促进技术进步,实现技术的不断创新改革,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当前应加快教育发展,为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储备。

1.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增加教育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同时,严格把关教育质量。随着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教育供给人才数量不断增加,但就近年来就业状况看,大学生就业困难,失业率偏高,造成资源严重浪费,阻碍了经济发展。因此,我国不仅要重视教育的快速发展,更要注重提高教育质量,保证教育更快、更好、更健康的持续发展。

2.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完善教育结构体系

第8篇: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范文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因此职业教育亦称职业技术教育或实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其与其它教育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职业性,它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的。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人自身发展的产物,而且是发展到某个特殊时期的产物。但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受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为迎合市场需要,急功近利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忽视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而我国教育方针所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技术诸方面的全面平衡发展。正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把全面发展的人定义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也就是说,他们的体力和脑力都得到充分发展,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各方面都能适应当代社会生产和生活,他们的一切才能和品质都得到全面的和合理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致使当前的职业教育与人才全面发展目标相偏离。

2产生偏离的原因分析

2004年教育部高教司1号文件《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就业导向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但这种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的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制约了人的全面发展。

2.1就业导向过度重视了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职业教育是与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领域,是直接为经济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教育,因而职业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而这一逻辑思路的基本前提是从经济的视角来理解职业教育的功能。职业教育具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多重功能,但其核心功能是育人。从经济的视角来强调职业教育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是无可厚非的,但必须警惕一个倾向:过度关注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忽视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育人,是促进人的职业化,关注的不仅是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而是受教育者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职业教育不能把就业作为自身发展的根本目的。

2.2就业导向夸大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

就业功能是职业教育经济功能的延伸。就业导向反映出社会对职业教育缓解就业压力的良好期望,但不能因此夸大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严峻的就业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息似乎给人以这样的信息反馈:不是社会上缺乏就业岗位,而是我们的职业教育没有适应社会的需要,只要职业教育从专业的设置、培养目标的确定到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的选择都紧紧围绕着就业来进行,就能化解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缓解就业压力。但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中虽然有教育的因素,但主要原因在教育的外部,其主要根源一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科技的发展,技术的革新,经济界提供的劳动岗位有减少的趋势,这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共同问题,而这一问题在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大调整的时期就会显得更为突出:二是我国的劳动就业准入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许多中小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大量雇佣没有经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农民工,也使得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为突出;三是许多企业在用人工存在过度消费的现象,本来可以由职业院校毕业生胜任的工作却由大学毕业生甚至研究生来担任。可见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不是教育单独所能为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是很有限的,职业教育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由于劳动者素质差而造成的劳动力结构性失业。

第9篇: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范文

关键词:学生资助制度 定位 功能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为了确保让贫困生能享受高等教育机会,政府采取措施建立和完善高校学生资助制度。2007年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后来一系列相应政策办法出台,标志着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建立。

一、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的定位

1.实现教育公平理念的主要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对于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高额的学费成为步入高校的大门槛。如果由此剥夺了贫困生的就学机会,那有失教育公平的理念,教育公平一直以来备受社会的关注,牵动着千家万户,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于是给贫困生以资助,确保每一位学生不因贫困失学,不能因为经济的原因而受到限制,体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所以建立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是体现社会公平的必然需要,它通过对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多种形式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资助,使学生享受均等的教育机会,在学业的中途资助可以减轻困难生的家庭负担,部分地改善他们生活状况,使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处于同一竞争的起点,维护了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消除环境中的经济障碍和社会障碍,保障其对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拥有权,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任务,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理念。

2.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而高校资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一个特殊群体的特殊权利的保障,那就是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保障。贫困生不是生来贫困者,由于社会、家庭等各种原因成为高校里的生活窘困者,但这个群体在校园里,当其他的社会保障体系把更多的其他社会成员纳入进去后,身处高校里的贫困生可以有高校资助体系覆盖,得到的关怀更直接,更有针对性,对于这个尚未走向社会,不能依靠自身工作获取报酬的年轻的群体来说,是一种特殊的保护。所以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高校资助体系保障了贫困生的平等受教育权,受救助权。

二、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的功能

高校的学生资助制度不仅保障了学生的生活,解决了经济上的困难,同时也具有一些其他的功能。

1.感念社会,育德育人的功能

高校资助制度不仅让学生能够享受到更好的高等教育资源,还承担着指导贫困家庭学生成才成长的重任,要让学生在内心深处确确实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中国传统教育中提倡“饮水思源”,“喝水不忘挖井人”,就是要每一个得到帮助的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将来再回报社会,回报资助自己的人,去关怀更多的人。所以高校资助制度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扶贫或社会救济,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贫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在育德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可以通过资助工作的实施,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感恩、互助、关爱、友善的思想,组织引导贫困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明确权利与义务,体现学校、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爱,让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顺利学习、顺利毕业、顺利成才,毕业后回报社会。在此过程中,培养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成为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2.促进竞争,激励上进的功能

一些贫困生由于经济状况的原因,心理上常出现迷茫、脆弱、敏感的表现,资助制度的实施,可以减轻他们的部分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自信和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有益的自强教育,使贫困学生能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了尊重和关怀,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培养责任担当和肩负使命的理想和信念,由此而变得更勇敢。同时资助制度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发掘和彰显了他们身上的坚韧与顽强精神,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暂时的贫困,树立一个长远的人生目标,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通过不懈努力来改变自己和整个家庭的命运,从而使之精神上更加昂扬向上,学习上更加勤奋努力。他们中不乏一些人心怀伟大志向,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典型,为学校树立了良好的学风、校风,影响教育了更多的学生。高校的资助制度用自强精神来推动更多的学生成长、成才,激励贫困生努力追求上进、奋发图强,实践中也证实,受过资助体系帮扶的贫困生普遍学习目标明确,成绩优秀,具有一定的经受考验的能力。

3.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功能

国家要发展经济,但需要一定数量的人才,人力资源是未来社会必不可少的资源,于是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所以高校资助制度作为高等教育有效实施的有力保障措施,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实施得力,能够让更多莘莘学子顺利完成学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从而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来回报社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资助制度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品学兼优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爱民.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合理运行模式研究.中国高等教育,2010,(11).

[2]刘天问.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浅析.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8.

[3]姚轶懿.基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激励功能分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8.

[4]王小元.论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对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