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孩子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孩子思维训练方法精选(九篇)

孩子思维训练方法

第1篇:孩子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思维能力,希望能帮到你。

一、学前幼儿的思维特征从思维发展的过程来看,幼儿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然后出现具体形象,最后发展成抽象逻辑推理的思维。学前幼儿的思维发展主要是直观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属于高级的思维方式,学前幼儿大多还没有具备这种思维能力,只能说是处于抽象逻辑思维方式的萌芽期。

二、直观行动思维又称“直觉行动思维”,主要是以直观的行动方式进行。直观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的概括能力水平低,而更多依赖感知和动作的概括。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的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在3~4岁儿童身上也常有表现。这些幼儿离开了实物就不能解决问题,离开了玩具就不会游戏。年龄更大一些的幼儿,在遇到困难的问题时,也要依靠这种思维方式。

三、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幼儿开展游戏,扮演角色,遵守规则,并按照主题来行动,就是依靠在脑海中的相关角色、游戏规则和行动计划的表象进行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3~6岁的幼儿期是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幼儿时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它是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在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动手玩科学促进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学前幼儿的思维方式,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成为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事物在脑海中的形象来思维。幼儿的脑中充满颜色、形状、声音等生动的形象,幼儿在思维时就是运用这些形象进行运算、解决问题。

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高层次的方式,幼儿后期(5岁以后),是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阶段,发展得早的幼儿表现在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因此针对幼儿的思维特点,鼓励孩子动手操作科学活动,是激发幼儿发展逻辑推理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方式。

幼儿从亲手操作、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实验结果的过程中,以具体的形象思维建立科学概念,建立事物发生变化的因果关系,建立验证猜测的实证态度,除了能激发幼儿对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连结,帮助幼儿达到比较、分析、概括和综合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之外,无形中已经培养了孩子的科学技能与科学态度。

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旨在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以扩展领悟自然世界的能力,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现代化公民。

孩子天生就像个科学家,对生活周遭的事物都具有高度的兴趣,喜欢动手操弄,观察事物的变化,这些天生的特质,只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孩子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孩子的想象力自由发挥,他的心智和思维的发展就能得到快速的成长。

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好处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不如让孩子学会自己获取这些的能力。思维训练就是要交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通过适当的思维训练,借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些材料,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例如:如何进行分析、分类,如何进行比较、判断,如何解决问题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如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1、科学研究表明后天的环境能够显著影响孩子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相互铰链,从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经过思维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有显著提升的空间。

2、“幼儿英语”、“音乐艺术”、“奥数”等知识技能型的训练不能替代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的重点是“全面”和“均衡”。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系统化的专门思维训练课程方可达到这个效果。

3、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因此,投资思维能力这个“万能钥匙”,具有很高的回报率。

4、思维训练和知识技能灌输不同,思维训练存在一个短暂的“机会窗口”。

这个机会窗口对应于儿童大脑迅速的发育的2-7岁。

第2篇:孩子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这里,我们专门为您准备了几个小游戏,希望你可以通过它们,让孩子练就逆向思维的好本领。

POINT 1: 3~4岁——起步阶段

3~4岁的孩子属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孩子的动作协调起来,为今后的思维发展打下基础。

在思维的范围方面,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没有深度和广度。

基本不能对孩子进行深层次的逆向思维训练。

这一阶段,对孩子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主要是通过给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有趣、愉快的游戏环境,让他萌发思考的兴趣,并自己动手操作,让孩子经常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之中。

NO.1 哭笑娃娃

游戏目的:在迅速反应中发展思维的逆向性和流畅性。

游戏玩法:和孩子玩一起玩经典的老游戏——“石头、剪刀、布”吧!不过,这次要做点小小的改动。每一次,胜利者都要做“哭”的动作,输的一方则要做“笑”的动作,谁先做错就要淘汰认输哦!

NO.2 反口令

游戏目的:能根据“口令”做相反的动作,训练孩子思维的逆向性及思维的敏捷性。

游戏玩法:您说“起立”,孩子就要坐着不动;您说“举左手”,孩子就要举右手;您说“向前走”,孩子就往后退……总而言之,孩子要和您“反着来”才行。如果他做错了就算输了。这可是一个非常好的家庭游戏哦!

NO.3 高个和矮个

游戏目的: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孩子的逆向思维能力及空间感知能力。

游戏准备: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积木、高矮不同的小人3个。

游戏玩法:这是一个非常适合您和孩子两个人进行的游戏。您可以在3个高矮不同的小人下面垫上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积木,使它们显得一样高。然后,让孩子根据所垫木块的多少,判断出这3个小人中,哪个最高,哪个最矮。

POINT 2: 4~5岁——关键阶段

4~5岁是孩子思维活动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孩子逆向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

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已经进入具体形象阶段,

孩子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他对事物表象的联想来进行思维。

这时的孩子开始能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对它进行概括。

对于熟悉的事物,孩子开始能进行简单的抽象逻辑思维。

孩子会运用分析、比较等思维形式,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推理。

对4~5岁的孩子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主要是不断丰富孩子的知识,发展他的语言,帮助孩子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并作出判断。

NO.1 反义词

游戏目的:在游戏过程中积累孩子的词汇量,发展逆向思维记忆力及思维的流畅性和敏捷性。

游戏玩法:这是一个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的游戏。您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说一些词语,要求孩子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说出与这个词语的反义词。比如您说“白天”,孩子就要说“黑夜”;您说“大树”,孩子说“小树”等等。

NO.2 找图形

游戏目的:孩子能根据形状、颜色标记对图形进行双维排列,体验给图形定位的方法,发展逆向思维及立体思维。

游戏准备:双维排列底板一块,一些与图上的标记相对应的图形,如红色的方形、蓝色的三角形等等。

游戏玩法:这可是一个孩子与您轮流进行的游戏哦!您可以先和孩子一起猜拳,决定谁先玩。赢的一方可以随意说出一个空格(如横三竖三),让对方找出相应的符合条件的图形放上去。如果找错了图形,就不能放上去。

看一看,是谁找到的图形多呢?您和孩子,谁比较厉害一点呢!

NO.3 我是小法官

游戏目的:训练孩子的空间想像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游戏准备:粗细不同的3根小棒,绳子3根

游戏玩法:这个游戏您一定要和孩子一起玩哦!您先将3根绳子分别在3根小棒绕3圈,但剩下的绳子的长短要相同。然后,您要请孩子来判断一下,哪根绳子最长。孩子猜出来以后,不管是对是错,您都可以让他自己亲手操作一下。

POINT 3: 5~6岁——发展阶段

从5~6岁起,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比较迅速的发展起来了,这为他入学奠定了智力基础。

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能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思维活动了。

孩子的理解能力快速地发展起来了。

这时的孩子不但能广泛了解事物的现象,而且开始要求了解事物的原因、结果、本质、相互关系等等。

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逆向思维处于高度发展阶段。

孩子开始根据不同事物内部的共同特点来进行概括、分类,推理也开始由表面、直接转向内在、间接。

对5~6岁孩子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主要是帮助孩子从相反的视角去看固有的观点、惯常的看法,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并通过各种创造活动发展他的逆向思维。

NO.1 奇怪的时钟

游戏目的:在认识时钟的基础上,发展孩子的逆向思维和判断力。

游戏准备:自制一个可以拨动时针和分针的时钟,并准备一面镜子。

游戏玩法:让孩子看着镜子,您拿着这个自制的时钟站在他的身后,并拨动时针和分针,让孩子看着镜子里时钟的影像,说出是几点钟。

通过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知道,镜子中的景象与实景是相反的,如果他伸过左手,镜中的他则是伸出右手……

NO.2 藏宝图

游戏目的:训练孩子的空间知觉能力及逆向思维能力。

游戏准备:用比较透明的纸做几张“藏宝图”。并准备几张相同的空白图纸。

游戏玩法:您先给孩子看一张“藏宝图”,然后告诉他“这是一张透明的藏宝图,如果将它翻过来,你会出现什么样的图案呢?也可以让他在空白图纸中画出来。

NO.3 扑克猜数

游戏目的:用不同的方法将隐藏的数字猜出来,发展孩子的逆向思维及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

游戏准备:1~9的牌两套(共18张)

游戏玩法:您一定要和孩子一起玩哦!先请孩子把牌洗好,然后您任意抽去一张,藏起来,并将余下的牌摊开,让孩子猜一猜,您藏起来的是哪张牌?

第3篇:孩子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把握培养语言能力的关键期

科学研究表明,2~4岁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一旦错过了关键期,就会成为心理上的某种缺陷,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著名的“印度狼孩”就是这样。虽然辛格博士花了很多精力去恢复其语言和人性,但仍然收效甚微。所以,家长要抓住和把握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去培养他的语言能力。

注意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现象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输入、处理和输出的过程。人们在“听”的过程中,语言仅仅是以声音的形式存在,并作为第一信号刺激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它只是一种输入信号,其本身并无任何意义。人们在“听懂”即理解其中含意时,它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作为第二信号,刺激、作用于大脑听觉语言中枢。而“说”是人在思维的基础上,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通过发音器官输出,同时不断调整自己思维。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的。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自言自语,就是孩子通过外部语言来进行思维的具体表现。家长在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过程中,要注意把语言的音形外壳与其本身的语义结合起来,否则“鹦鹉学舌”似的训练,不但无法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时间久了还会使他产生厌学情绪。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

许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语言能力培养和训练时,往往缺乏计划性、目的性、系统性和持久性。一些家长在孩子呀呀学语时,往往出于逗孩子玩的目的教他说话,而到孩子二三岁时,错误地认为孩子大了自然就会说话而撒手不管,以致错过了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家长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不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也不可不闻不问。

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家庭成员的语言水平、文化修养、家庭藏书情况、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兴趣等等,都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家庭成员如果说话粗俗、词汇贫乏,必然会从负面影响孩子。特别是和孩子接触最多的父母,一定要注意提高文化素养,注意语言美,使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典型。家长与孩子说话时,要特别注意讲究说话的艺术,为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和孩子说话时要比较慢,口齿清楚,语调温和亲切。不可用严厉的语调对孩子说话,也不要恐吓或者在他面前讲别人的坏话。家长对孩子说话,要多用积极鼓励性的语言,少用消极的、禁止性语言;多用提问的方式,少用命令的方式。语言对孩子的行为有强化作用,对好的行为,父母要多讲、多鼓励。对不好的行为,要尽量避免去强化它,最好是少议论,或是从其他角度,从积极方面去讲。

第4篇:孩子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方式一:填空式造句

一年级孩子虽然记忆中已初步有了词、句的概念,但不够明确,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缺乏中心和条理,词语搭配不当,所会词、句也较简单。教师应该有目的地铺设说话“阶梯”,逐步提高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学苏教版第一册第三篇识字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说话环节:“平日里,爸爸妈妈会带我们去风景优美的公园玩,那里究竟有什么吸引你呢?”孩子语无伦次地说着。我设计了一个说话环节:“瞧图上,这公园里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和有趣的娱乐设施呢?”学生有的能按顺序说一说,有的就把词串背一遍。

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情景环境,让他们身临其境有所感触,对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是有好处的。虽然有了韵文的词汇,但是孩子的表达仍不够通顺。我用填空的方式引导孩子说话,这种填空式的说话训练,给了孩子句子的结构,让孩子从文本中找词汇,大大降低了孩子的说话要求,就此解决了他们“无法有条理表达”一大难题。在孩子口语化偏重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挖掘教材的资源,给孩子提供书面化的词句。老师可以引领着造句,从词语到短句,再到长句,循序渐进。孩子会慢慢地习得文本的语言,表达就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了。

方式二:学说完整话

一年级的孩子语言不规范,不是缺少主语,就是把词序颠倒,用一些残缺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老师不重视,缺乏引导,久而久之,会养成他们说简短的词汇、说半句话的习惯。教师可以巧用识字课文来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

(一)创设环节,先分述,再连起来说说

苏教版第一册识字4课主要内容涉及去野外观察、采集昆虫标本,我设计了以下的说话训练,以此达到引导孩子理清事情条理的目的。

1.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做了哪些事?去了哪些地方?观察、采集了哪些昆虫标本?

2.能连起来说吗?提供学生句式:我们去( ),观察了( ),采集了( )的标本。

3.提高要求,说说螳螂、蚂蚁、蝴蝶在干什么,蜻蜓怎么样……

这不是简单的填空式说话,而是结合文本,从简单的三句话“我们去了哪里?”“我们观察了什么昆虫?”“我们采集了什么标本?”到一句完整的话“我们去野外,观察了螳螂、蚂蚁和蟋蟀,采集了天牛的标本。”这样一个充满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如果孩子能提高要求,将句子说具体,那就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了孩子的想象能力,这对提高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词串分类,关注自己的感觉来说

苏教版第一册识字5课主要内容涉及到海边玩耍。提到“大海、沙滩”,特别能引起孩子的喜欢与共鸣。我觉得要能让孩子在说话时关注自己的感觉,不但积极性较高,内容也会具体生动些。

我提供这样的说话契机:要是你在海边玩,感觉怎么样?会看到、听到什么?

学生的回答是出人意料的:

如“小朋友们来到沙滩上,光着脚丫踩在沙子上,软软的,多么舒服呀!”

“沙滩上的贝壳各种各样,有的像一把扇子,有的像一只蝴蝶,有的像一只海螺,还有的像一只小刺猬,全身长满了刺。我真想去捡!”……

(三)自主学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

苏教版第一册识字6课主要内容涉及日常生活常见的建筑物。我让他们说说曾见过的建筑或设施:我在什么地方见到过什么,什么是怎么样的。

教师不仅要引导孩子掌握许多词汇,还要有意识地在课堂中引导孩子学习运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引导孩子从简短的词汇到学说完整的一句话,再到连贯地说一段话,逐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这样的说话训练较有梯度性,比起直接让学生随意地语言描述更能达到说话训练的目的。只有通过逐步训练,才能提高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挖掘现有的语言丰富、规范的教材,对学生进行有步骤、规范化的说话训练。

方式三:渗透句式

小学生低年级孩子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这种抽象逻辑思维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小学一年级中让学生运用基本句式练习说话是符合小学生低年级孩子的认知能力,是说话训练中常用的梯度练习方式。

这种较复杂的句式练习说话,让学生尝试了语句重组,不仅提高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

第5篇:孩子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训练

顺向思维是按照问题的发展脉络去认识事物,理清问题在时间上的联系,比较问题在前后阶段上的变化,按照一种固定的思路去考虑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逆向思维则与此相反,从事件的反面观察思考,着往往会出新意。

一、顺向训练使思维通畅,逆向训练使思维灵活

低段小学生的思维一般是顺向思维,他们对一些顺向叙述的问题理解起来是比较容易的。在教学中,我也发现教材的例题及练习都是迎合了学生的这一特征,多采用顺向思维。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与知识之间是互通的。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强学生的逆向思维是相当重要的。只有把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都结合在一起进行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提高。

二、逆运算训练――打通运算“隧道”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性质、运算、思路、方法都是相对的,因此都具有一定的可逆性,也就是可以相互转化。低段主要有: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等等。在教学中加强正逆运算的转化训练,不仅仅可以能让学生掌握知识本身,而且为了解整个知识结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练习中,提高学生逆向思维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孩子们初步感受“被减数=减数+差”这种抽象的概念。从而提高思维的灵敏性,准确理解各种运算的实质。在学年级上“倍的初步认识”后,一个孩子拿着书本上的练习非常得意地跑到我面前,兴冲冲地对我说:“老师,‘倍’其实很简单的。题目中出现‘几倍’时,只要用乘法就可以了,肯定是对的。”多聪明的小孩子!多善于观察的小脑袋!可惜这种思维一旦形成习惯,那么在以后的教学中,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碰很大的钉子。学生会搞混“倍”的意义,会用猜谜语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学习了“倍”的认识后,学生很容易根据一份数求出总份数,也就出现了像孩子们的“重大发现”一样。事实上,他们对倍的认识并不全面,应该说整个模型只搭了一半。而作为老师就应该试着在练习训练中去拓展另半个模型,打通运算结构的“隧道”,让学生能根据已知一个数的总份数和倍数关系,求出一份数。从而初步感知倍的意义,体会数学之间的贯通。

三、逆联想训练――向反方向运动

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在论述心理过程的可逆时指出:“在一种逆向思路中,思想并不总是必须沿着完全相同的思路进行,而只是向相反方向运动。”这里指的“向相反方向运动”是逆联想能力。

由学生从眼前的已知条件联想到与之相反或相对立的别样条件,诱导学生反过来想一想,便能使学生逐步形成由正及反的逆联想思维,那么日后学生在顺向解题感到困难时,就会自觉地调整思维方向――向着反方向作试探、猜测,从而进入新的数学意境。

四、逆思考训练――促进逆向思考意识

1.加强举反例训练

用命题形式给出一个数学问题,要判断它是错误的,只要举出一个满足命题的条件,但结论不成立的例子,就可以否定这个命题,这样的例子就是通常意义下的反例。学生举反例不仅对加深记忆,深入理解数学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纠正错误的常用方法。

整个环节通过实际的操作,有意识地举例出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2.加强倒推法训练

倒推法是一种重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即从题目所叙事情的最后结果出发,利用已知条件一步一步倒着分析推理,直到问题解决。

我首先引导学生从所求的结论出发,反向推理。寻找所需的已知条件,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解题。这样就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也可促进学生逆向思维能力逐步发展。

3.用分析法训练

分析法就是从命题的结论出发,逐步追溯充分条件,直到推导出已知条件的一种逆向思维方式。

从给出的信息中去分析出新的条件,运用逆向推理逐步完成整个过程。从而克服了顺向思维所造成的解题方法的刻板与僵化,激活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总之,逆向思维的训练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不断加强,当然顺向思维的训练更不能削弱。由于我现在是低年级的教师,因此,在教学中坚持综合练、全面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不断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使得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水平,初步形成创新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郑俊选著.《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

[2]关鸿羽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新世界出版社.

第6篇:孩子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写好作文,要具备两方面的基本功:一是会从生活中积累素材;二是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写作方法老师结合语文课教学都讲到了,对每个学生来说,只是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不同而已。学校的作文课,是教师以课堂集体训练为主,出的作文题,平时对生活善于关注的学生,作文时不觉得困难;而生活积累少的学生作文时则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勉强写出的文章必然枯燥无味,得分也不高。孩子接触的人,无非是老师、同学和家长,这对孩子通过生活搜集、积累素材有一定的影响,为此,老师和家长都有责任帮助孩子提高写作能力,各负其责,各尽其力。

第一、作为家长应做到如下几点:

1.有意识的帮助孩子积累素材

平时在茶余饭后,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家长可介绍生活中一些有意义的新鲜事及社会见闻等,尽可能讲得情节完整、生动有趣,并加以分析,让孩子知道写哪一类作文时可以运用这些内容,必要时,还可以让孩子把事情简要地记下来。要做到这一点,家长就必须做有心人,首先自己要关心周围的生活。帮助孩子积累写作的素材,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切忌一曝十寒。

2.有意识的帮助孩子寻找素材

一些家长看到孩子写不出作文来,找出范文,让其抄袭。特别是在晚上,为了让孩子早点休息,第二天好向老师交作业就包办代替。其实,以上方法都不可取。不如根据题目要求帮助孩子寻找素材,引导、启发孩子回忆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让他们自己动手练习。

3.有意识的帮助孩子参加活动

平时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吃穿,在星期天、节假日中,也要有目的地带领孩子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或是逛逛市场,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生活。家长还要注意在活动中启发孩子关心生活,热爱生活,体察生活,学会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有些家长总是喜欢把孩子整天关在家中看书做作业,结果,孩子的生活面很窄,孤陋寡闻,这不利于孩子丰富作文素材。

4.有意识的检查孩子的作文本

有些孩子接到老师发下来的作文本,往往只看一下分数和评语就过去了,他们不太关心文章中老师批改的内容。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消化老师的评语,真正理解老师提出的优缺点;同时要引导孩子琢磨老师的修改,使他懂得其中的字、词、句、标点符号修改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孩子作文的水平。

5.有意识的帮孩子创设作文的氛围

在家庭中,家长要经常关心孩子的作文情况。业余时间可与孩子谈谈有关写作文的事,或就生活中双方都熟悉的事件命题,一起讨论文章的写作方法,拟出写作提纲,作为一种口头练习。另外,要培养孩子看书读报的良好习惯。家长发现书报上对孩子阅读课外书,担心影响学习,这是因噎废食。孩子在课堂学习之余适当的看些书籍报刊,有利于丰富知识,激发写作兴趣,能起到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家长们与其高兴了领孩子吃麦当劳,不如领着他去逛书店,不如在他书桌上常放几本好书。请花些心思,引导孩子发现阅读的乐趣,让他视阅读为一件和看电视、玩游戏一样有意思的事吧!孩子的阅读就是最好的修炼过程,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他的潜能,总有一天你会惊喜地发现,孩子手中的笔已不知在什么时候发芽,开出了芬芳的花朵。

第二、作为老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重视阅读,增加潜能

阅读过程就是学习写作技巧过程。在缺少课外阅读的前提下,语文书教不出学生的语文水平,作文课也不能教会学生写作文。如果没有学生大量的阅读作铺垫,这些活动就是把稻种洒进了沙漠,没什么意义。书读得多了,写作技能自然会形成了。 古人总结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不阅读的人是蒙昧的,一个不阅读的家庭是无趣的,一个不阅读的民族是浅薄的。

2.重视积累 打好基础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语言积累、语感培养与思维发展直接源于生活,要求学生记录当天发生在身边的,或当天听过、读过、看过的新闻,做到语言精炼、流畅。

3.新闻引路 轻松入门

作文训练应当经历“掌握作文特点—掌握写作方法—不断练习中提高作文能力”三阶段,因此而设计的“新闻引路”作文训练序列(新闻写作训练—想象能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语言优化训练—研究性作文训练)中,让学生在不断练习中提高作文能力。作文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但小学到高中老师需不断重复。“新闻引路”写作训练帮助学生快速闯入作文王国,牢固把握作文内容与情感真、新,语言简明精炼等特点,并从此成为习惯。

4.先练后导 目标导学

老师应“先导后练”作文教学模式(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中学生丧失主体地位,教师指导代替了学生思维。“后导”融指导、批改和讲评于一体,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思维的特点,并据实际情况修改作文。“先练后导”教学模式体现了“目标导学,以评促写”思想,师生共同讨论得来的“评价标准”具有教学目标作用,学生根据评分标准与教师指导修改作文,努力使自己获得良好的评价。

5.立体操作 科学评价

可采用量表进行作文评价,量表的设计突出了教学重点,两个空项在“讨论评价标准”时据教学重点确定,突出了基本功训练,包括内容真实、新颖、写作步骤、语句规范、书写正确、行款讲究、标点无误等,学生经多次训练“反复刺激”后会对这些内容形成条件反射,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在错别字、病句等方面不需浪费时间;突出了鼓励创意表达,在进行量化评价同时还有必要采用互评、师评、自评。

6.转变观念 随处作文

笔者认为:作文不一定成文,课堂内外的每一句话,每一小段文字都是作文训练。实践中重要的东西才是最宝贵的写作知识。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开放性教学环境是作文教学的真正源头。就传统作文训练方式也可开放,如要求学生追求文章精品化,在不断修改中学习作文技法。

第7篇:孩子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基本能力训练 观察和比较能力 记忆和想象能力 思维和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215-02

儿童画是一种非凡的艺术形式,是儿童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理解后用形象表达情感的方式。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观察和研究表明,绘画活动是美术活动中儿童喜欢的一项活动,这种造型活动不仅能促进儿童心智的成熟与发展,而且对培养儿童的绘画基本能力即观察、比较、记忆、想象、思维、创造等能力起着重要作用。[1]

一、了解儿童画的特点

儿童绘画不像成年人绘画那样有着十分明确的计划和目标。儿童在绘画时受到自身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存在着自身的基本特征。儿童都有一颗未被世俗污染的纯洁心灵,他们天真、可爱、随心所欲的特点,决定了儿童画的“天真无邪”,这种“天真无邪”的画,往往大胆、夸张、变形,看似不合常理,却通画理。这种画表达的是儿童对这个世界最直观的认识、理解和感受,所以,儿童画是孩子们内心对事物观察、认识和理解的真实再现。

二、为儿童画教学现状诊脉

儿童画是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造型·表现”这一学习领域的范畴,要求学生达到三个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2]知识目标基本概括了造型艺术语言的要素和原理;能力目标则要求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情感态度目标突出艺术教育的特征,强调体验乐趣、产生兴趣,并形成一定的价值态度。这三个目标绝不能孤立对待,在实际教学中,它们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十年课改后的今天,在儿童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都已经非常明确了,而能力目标的培养则被许多教师明显淡化甚至边缘化了。打个比方,这三个目标就象一串珍珠,知识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是那些圆润的珍珠,能力目标则是那根串起圆润珍珠的绳子。在当下的儿童画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忽略了能力目标的培养,造成了知识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的培养无法同时在课堂上呈现,形成现今儿童画课堂教学中比较普遍的两种较为极端的教学方法。

1.以知识目标作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表现在教师常常提供范画让学生临摹,并对绘画的方法、步骤及要求都作了详细的介绍和演示。在这种教学方法下,虽然学生的作业整齐划一,体现了一定的“水平”,但这种模仿性的“水平”极大地压抑了儿童自身创造的积极性,阻碍了儿童各种能力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画匠而不是艺术家。这种方法过分的强调了技能、技巧的学习,而忽略了人的情感因素、天性的发展。绘画是一门非常感性的“技术活”,一个人由于他的环境、经历、性格、年龄、当下的心情等等,都能使他对事物的观察、认识的角度产生影响,对美的认识和理解也会有所改变。如果我们的孩子只是借助别人的画学会了一定的绘画方法,即使画的再好,人们也只会说:“画的很像”,那么,孩子自己的能力、感情呢?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呢?自己的创造力呢?如果这一切都一无所有,早期智力开发和素质教育又从何谈起呢?

2.以情感态度目标作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是现阶段非常“时尚”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表现在,以愉悦学生的感受和使其积极体验、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儿童的审美意识为目的的基础素质教育。这种以“快乐美术”为目的的基础素质教育并没有错,它能极大地调动起儿童的观察、比较、思维、想象和创作的激情。这种教学目标下的课堂最大特点就是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游戏、合作、展示、活动层出不穷,课堂上热热闹闹,教师激动无比,学生掌声雷动。但对于真正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呢?有些教师唯“兴趣”第一,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而疏忽了课堂教学中该有的技能、技巧的学习,它导致了课堂上技能、技巧教学的淡化,基本能力训练的缺失。由于学习绘画的技能、技巧必须得有一定的目标和任务,如果一味地搞花架子,一味地迁就,那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等这些绘画的基本能力和美术素养该如何培养,如何形成和提高呢?

以上两种孤立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对能力目标的培养,它使学生缺乏对学习过程的感知觉的体验,压制了学生形象思维的空间,使他们的绘画基本能力得不到训练和提高,也就丧失了儿童绘画的最终目标——情感的表达和个性的彰显。

三、儿童画基本能力的训练

儿童绘画是通过感觉、知觉、想象等心理活动展开的,整个过程以多种能力的综合活动来完成。因此,注重能力的培养是儿童绘画的首要目标。只有把训练学生对形象的观察、比较、记忆、想象、思维、创造等能力作为重点,学生的潜能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

1.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的训练

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各种能力培养的基础。许多科学家、研究学者之所以能够在他们的研究领域内有所成就,很多时候并不因为他们比他人更聪明,而在于他们更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在于他们非同寻常的观察力。观察,顾名思义,既要有“观”又要有“察”, 但是,儿童,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不善于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观察任务,往往只“观”不“察”,因此,训练学生有意识、有计划、持久的观察,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比较能力则是在观察的基础上有意识、有计划对观察的对象进行比较,找出他们的相异之处。儿童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比较能力的训练正是顺应了儿童的这一特征,对孩子进行求异心理的培养,是个性彰显的前提,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个性的彰显,所以对儿童进行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的训练,是判断儿童的绘画作品是否富有创意的最基本的能力保障。在此,笔者在对儿童进行训练上分两个时间段进行。

首先是课内训练。为了让学生掌握人物的面部表情,第一步,提出观察的任务:一个人的面部到底能做出多少的表情。然后请几位学生上台表演各种面部表情,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并且个人说一说、小组议一议:五官在不同表情里的位置、形状和大小的变化有什么不同。通过引导学生有目的的看,使学生印象深刻并且迅速掌握面部表情的特点。第二步,激发他们形象思维的潜能,引导孩子进行发散思维。经过这样的引导后,学生会提出有关面部表情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既能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又能提高他们观察的全面性、深入性和独特性。第三步,对学生提出进一步的任务:比较各种不同表情之间的区别。通过引导他们观察形象、比较形象的相异之处,鼓励他们寻找出更多的相异之处,越多越好。通过这样寻找的相异之处越多,越有助于他们观察能力的提高,这样就形成了“观察——比较——再观察——再比较”的良性循环轨迹。

其次是课外训练。艺术来源于生活。[3]笔者经常会给孩子们布置一些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观察任务,如,认真观察一下你们每天走过的人行道上的地砖,跟家里的地砖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闻一闻,摸一摸,每棵树都长的一样吗;班上女生的头发都梳着一样发式吗;蛋糕店里的师傅把蛋糕、面包的款式都做的一样吗,它们的味道都一样吗。等等。利用儿童各种感官的体验,加深印象。在这种寻找相异处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就会在愉快的体验中得到训练,使学生能多角度、多方法、多思路地展开对生活与自然的观察活动,获得表现的灵感和方法。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雁过无痕地将观察能力、比较能力的训练植入其中,使孩子们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得到训练和提高,让他们具备一双敏锐的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眼睛。当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形成和提高后,他们对美就不会视而不见了。

2.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的训练

绘画是靠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形象的记忆能力是绘画活动的前提。[4]教师应如何引导孩子不断地丰富自己脑海中的形象储存,积累丰富的形象词汇和形象语言呢?笔者常常有目的的布置一些任务给孩子,例如:看看街上的红绿灯都有哪些形状;看动画片时,认真观察一下自己喜欢的人物,他们的表情、服装是怎样的;吃西瓜时,看看西瓜皮的花纹和瓜子长什么样,熟的西瓜与不够熟的西瓜它们的瓜瓤颜色一样吗;蜗牛的触角在什么情况下两边会不一样长;等等。引导他们在观察的同时有意识地记忆。并且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如,写生、默画、拍照、文字书写等等不同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样的训练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不仅掌握了大量的形象词汇和形象语言,而且还很大的提升了他们的写生能力、摄影技术、文字表达能力、线条的运用能力等等,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们自觉观察并记忆身边的物、事、人的好习惯,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孩子们有了这种对生活、对自然细节的观察、比较、思维和记忆的训练,自然就能拥有了丰富的形象词汇和形象语言,下笔时就能够较容易地在脑海中提取形象素材,即时闪现各种记忆的图象、知识、经验和情感的符号,最终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而想象是对这些记忆中的形象素材进行重新加工组合,生成带有个人情感的新形象。想象力是一个人素质能力提高的关键,但是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可以通过训练而得到提升的,因为经过想象的形象是来自孩子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后内化而生成的形象。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展示一个竹编的筐子,提出问题:这个筐子可以装什么用?在什么场合会出现这种筐子?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他们非常踊跃地说出许许多多筐子能使用到的地方,并且情不自禁地将记忆中这种筐子所出现的场合说出来。接下去学生创作的作品就丰富多彩了:有画农贸市场一角的,让画面里的许多筐子装进各种农副产品;有画专门卖筐子的店铺,画面展现了编织竹筐和买卖竹筐的场景;有画街头卖本地小吃光饼夹的担子;有画农民正在田头采摘瓜果,筐子里装满了丰收的果实;在大海中的鱼船上,装满鱼虾的筐子;等等。而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情绪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了,反过来又更进一步激活了他们记忆和想象的长河,为下一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训练提供了丰富的形象词汇和形象语言。

3.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训练

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各种采集到的信息知识进行分析、比较、记忆、想象、概括的加工过程,是人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过程,是人类智力活动的灵魂和核心。[5]而形象思维是带有抒情性的思维,是外界形象经过内化后形成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是提高人才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因此,只有把训练儿童形象思维能力作为重点,儿童的绘画潜能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

要想通过绘画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首先要把“是否能画一张漂亮的画”、“能否获奖”、“能否画成像画家那样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后面,而将“是否敢于画”、“是否敢于画与众不同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前面。因此,在这方面的训练笔者分两步进行,即师导——生说、师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笔者注重以引导者的身份,积极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根据笔者设定的人物动态,寻找自己脑海中的记忆形象并加入个人情感内化而生成的新形象,再对这个新形象进行情景的溶入。而这整个过程都要求学生用语言来表述,而教师作为辅助者,根据学生的语言表述在黑板上勾勒出学生的构思,这不仅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空间。

总之,在儿童画的教学中,教师要统筹规划好“三个目标”在课堂中的比重,并根据教学效果随时进行比重的调整,设计好基本能力的训练方法。儿童画的能力训练重点是需要连贯性的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全局观念,使基本能力的训练能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始末,成为孩子们学习绘画的重要保证。孩子们通过基本能力的训练,不但绘画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且由此还带动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述能力、概括能力等等的综合学习能力的明显提高,这就是儿童画基本能力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振威. 浅谈高中美术“基本能力”教学的落脚点[J]. 教育学文摘,2013(7):136.

[2]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 2007.3

[3] 王宏建. 《艺术概论》[M].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1

[4] 孙维. 培养小学生绘画创作能力的方法[N] 吴江日报, 2008.12

[5] 张世富.《心理学教学指导(第二版)》[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

第8篇:孩子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生态;练习;设计;展开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18-02

一、缘起

课堂练习,是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课堂练习也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自己教学效果及时调控教学的有效手段,具有巩固、强化、反馈、提升、发展等重要作用,对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练习单调、重复和机械。练习题的安排,常常是同一类型的题目让孩子反复多做,类似“题海战术”,对同一内容的学习在不同课时缺乏递进性和关联性的规划设计。原因是教师就做题而就做题,单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而缺乏学生思维层次的发展。

2、书面练习多,实践性练习较少。原因可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对学生学业评价方式的单一,对学生的书面练习比较多。对发展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的意识薄弱。而且受时空的限制,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的机会也少。

3、教师对练习的设计点状化,缺乏综合性的整体考虑。原因是由于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仔细分析,对某一类知识,它属于哪个领域、该用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此年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在这个年段要达成的目标等,然后规划可以采用哪些形式的练习,练习要让学生在知识掌握和思维发展上达到哪种程度,没有进行整体规划。

4、重问题解决,轻思维激发,轻思想感悟。好多老师现在走入一个误区,都觉得练习课就是找点题目,让孩子做做,孩子都会做了,能就说明他已经掌握所学的知识了。其实这还远远不够。练习,不是光做题,而是要通过练习,让孩子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孩子的思维,感悟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力量,从而会用这样的思想来解决新的问题。

因此,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当前数学课中练习的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努力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有效练习设计和展开的策略,旨在通过研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使思维得到灵动发展。

二、思考

1、让孩子在练习中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思考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有效的数学教学是过程与结果的和谐统一。数学的学习不仅是看结果,也要注重过程,二者不可偏废。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让孩子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给以孩子策略的指导。在我们教材上有这样一道题:在计数器上表示212要用5颗算珠。这道题目是要孩子用指定数量的珠子来表示三位数,以加深对数的理解。经过调查,孩子们大多数会写出几个三位数,但是不全面、无序,而且通过这样的解题过程,在数学思维上对孩子的提升不大。基于这样一个对教材和学生的考虑,我进行了这样一个练习的设计和展开:

(1)经历练习联想的思考过程。做题不是就题而论,而是要让学生知其然而所以然,遇到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从简单问题想起,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让孩子先从简单的1颗算珠想起,来表示一个三位数,发现只有一种方法。然后再用2颗珠子表示一个三位数,这个时候,我教会孩子先确定百位,然后剩下的一颗珠子再放在十位和个位,发现共有3种。完了后,我问学生:你会用3颗珠子来表示一个三位数吗?生在练习本上试着探索。最后交流用4颗珠子、5颗算珠表示三位数。

(2)引导孩子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我特意呈现三角形状的板书:

500;

401、410;

320、311、302;

221、212、230、203;

132、123、113、131、104、140

目的是帮助孩子发现规律。我通过一些提示性的问题,引导孩子发现规律,找出方法,让孩子感悟到,原来这样的问题一点都不难,而且还有规律呢。这样的方法也真好,由易到难,孩子能够掌握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自觉地运用方法。

(3)归纳总结,方法提炼,形成策略。教是为了不教,通过做题,引导孩子回顾,不断反思。引导孩子发现,可以从简单的问题想起,从中发现规律,建立方法结构;在思考的过程中,做到有序思考,树立有序思考的意识。为孩子的可持续学习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注重实践活动――提升操作思维能力

有些教学,过分的注重书面练习,而其它形式的练习,如:动手练习、动口练习、社会实践等则很少。这样,就可能让学生脱离现实生活,动手能力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发展。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挖掘教学内容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发展综合能力。比如有趣的七巧板,本单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常见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初步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经验和方法;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对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形成较为透彻的认识,从而为进一步认识多边形、探索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提供帮助。教材先通过两道例题教学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认识,再结合所学知识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有趣的七巧板》。基于课堂学习的基础,我对这一单元内容进行了整体综合的练习设计,分为三课时。

第一课时设计的练习,即为巩固基本概念;第二课时设计的练习,为一些深化概念、拓展性的练习;第三课时的练习,是让学生进行的一个实践性练习。学生利用七块板,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非常有创意。经过了这样的一个实践活动,学生深化了对七巧板的认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相应地,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创造能力不断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大大增强。

3、整体关联设计――帮助学生思维建构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已经由以前的“双基”发展成了“四基”,说明学生获得仅仅获得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已经远远不够了。而是要通过知识这一载体发展孩子的思维,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重视技能训练,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1)理解教材,挖掘练习题背后的育人价值。练习最直接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所以练习停留在简单模仿与重复上,忽视练习中的思维因素。而实质上,练习只是一种手段,培养能力与发展思维才是目的。教师不能就练习而论,而要挖掘练习题背后的育人价值,深度剖析。例如,线段的教学。在认识线段这节课完了后,书上“想想做做”里有这样的3个题目,分别过平面上2个点、3个点和4个点画线段。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水平比较低,而且又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线段的特征,而不下定义。我们对其仔细剖析,第1题是让学生用直尺把两个点连成一条线段,是既练习了画线段,又能使学生初步体会“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第2、3题,让学生利用给出的三个或四个点,连接其中的每两个点分别画一条线段,它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体会线段与有关多边形的内在联系。深度挖掘了这道题对孩子思维发展的培养。

(2)拓展教材练习,进行横向和纵向拓展。既然我们挖掘了背后的育人价值,我们的课堂练习,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并且学生的思维也得到发展。所以在练习设计的时候,我们既要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培养和发展孩子思维的深刻性,还要设计类型多而丰富的练习,培养和发展孩子思维的发散性。一方面我进行纵向拓展,让孩子画画5个点,6个点等,引导孩子发现规律,进行纵向思维深刻性的发展。另一方面,我还进行横向沟通,如握手问题、数线段问题、车票种类问题等。原来各种问题都有一个解决的方法,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得到了发散和发展,形成了新的方法结构。

4、数学思想引导――提升数学学习素养

通过设计各种练习,不仅有书面练习,还有各种实践性活动的练习。不仅有课堂上学习新知的练习,还有课后巩固知识的练习。还有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学会了有顺序思考、从简单问题入手和图形结合等。他们在以后的碰到的问题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运用思考方法,变显性的解决问题为隐性的思想的引导,其实这就是练习的价值。解决问题只是一个过渡状态,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方法的存在,感受到思想的力量。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1)引发儿童的需要。做练习、解决问题,不是最终的目的。学生完成作业也不是老师压着去完成的,而是儿童的一种自身的需要,为了学习巩固新知、巩固新知、用学到的新知去解决问题的一种积极主动地行为。

(2)经历思想方法形成的过程。任何一种方法、策略,都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这样学生才有深切体会,题目只是过渡阶段,只有让孩子亲手经历了才有自己的理解和重新。

(3)感受思想的价值。经历了过程,分析、回顾、反思、总结,才能感受到思想的价值。

(4)强化、形成内化。思想是一种意识形态,领悟了、掌握了,如果能积极地、主动地去运用它,那么它的价值就存在了。所以教师在练习的设计时,可以有意识的再设计一些类似的练习,不断地渗透、不断地强化,让孩子形成内化。这样,就是练习的真正的价值所在了。

三、后记

练习是学生数学知识与学习方法真正掌握与提升的过程,是一些常用思考方式方法的必要训练平台。在练习中,学生自然会摆出自己经过课堂交流后所形成的个性化的新知识建构内容,孩子的思考方法才能在练习中慢慢得到强化,思维能力才能在日积月累中得到提高。但由于本人的经验有限和知识的不断深化发展,我研究的小学数学生态式课堂练习设计还比较粗浅,例如,拓展训练、开放训练,需要较长的时间探讨,影响基本技能的巩固;不同的课型,还要形成不同课型的练习模式等等,这些都还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深入研究和学习。需要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第9篇:孩子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课堂 教学常规 阅读 口语交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127-01

课堂,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实行课堂教学改革,基础还在有效训练课堂常规,没有课堂教学常规的改革,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现状。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发展语言,启迪思维,为进入高年级写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需将常规训练纳入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尝试。所谓常规训练,是在固定的时间内进行的固定项目的训练,训练的时间,一般只安排在课堂的前十分钟内进行。常规训练有的与本节所讲内容有直接关系,有的则无。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阅读的训练、创造性思维训练和口语交际训练。

1 阅读训练

训练的方法,一开始按学生座位排列顺序,依次进行。一节进行不完,下次接着进行。每个学生的阅读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分钟,内容不限,要求做到:口齿清晰,发音准确,语句流畅,能读出标点符号。已经学过的文章要读出感情,读出语气,做到轻、重、缓、急,适可而止。这时候其他学生的任务是集中注意力听。训练中注意“范”“荐”“调”。

1.1 “范”即老师范读

进入二年级,拼音教学结束,阅读教学刚刚起步,学生读的能力差,但模仿性强,因此,不管是课下还是课堂,老师都要进行适时指导,根据情况,有时老师也要当场向学生进行阅读、背诵的表演。这样,既起到了示范作用,也为学生作出了表率。

1.2 “荐”即推荐,包括两方面内容

首先,教师向学生推荐适合儿童特点而又感兴趣的大量课外读物,期中好的段落篇章,让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背诵。如《海上日出》等言辞优美,情文并茂的文章让学生熟读,最后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下来,然后在常规训练中检查。其次,老师或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或写法相似文章来读,训练中老师检查读的情况。这些文章由于都是学生自己上网找的,而且是特别感兴趣的,所以他们学得快、记得牢。

1.3 “调”即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的培养与人的认识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需经常不断的加强教育,使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其次,采用个人积分、小组总分。每进行完一次张榜公布,好的予以热情鼓励和正确评价。差一点的,肯定其优点,课下婉言指出缺点。这样学生经常意识到自己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不断的获取知识,不断的成功,由成功而带来的乐趣,是一种巨大的内驱力―― 兴趣,促使自己去阅读,阅读中有了丰富的知识,就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培养起来了,仅仅限于十分钟的阅读训练,已经满足不了他们要求,有时时间到了,许多学生仍然跃跃欲试。没有叫到自己,气的都流出了眼泪。不能让孩子失望啊!于是,教师这样补充:每天下午放学,准备好阅读材料的同学,到办公室接受检查,达到要求的,额外加十分。学生不请自到,这就为具体指导孩子们阅读提供了良机。

2 创造性思维训练

思维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思维首先借助于语言,阅读训练中学生掌握了一些语言,这只是为进行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条件。思维一般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必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使学生掌握多种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思维能力。思维训练做到以下两点:“精”“巧”。

2.1 “精”:精心设计问题

常规训练时间短暂,要在短时间内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思维能力,让全班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自觉地动口动脑,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问题,做到难易适度,繁简适当,体现训练的巩固性和创造性。

2.2 “巧”―巧妙点拨

二年级学生识字量少,知识面窄,词语贫乏,所以在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等品质方面较差,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题目:两个人同时要过一座独木桥,其中一人从南边来,一个往北走,他们两个谁也不给对方让路,怎样才能过去?题目说出后,有的同学只顾想办法怎样才能过去,却没有详细分析题目。这时教师提示:不要急于想办法,再详细听一遍题。同学们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是朝同一个方向去的,根本不用为过不去桥而发愁。通过这样一道题的练习,学生受到了启发,遇到问题要详细分析,不能马虎大意。阅读训练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拓宽了知识面,思维训练,学生学会了思考,有了语言,又会思考,这就需要表达,进行口语交际。

3 口语交际的训练,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老师或学生读文章,学生讲述主要内容、或学生讲故事。(2)将学生听到的、见到的周围发生的事情或者电视中的精彩镜头讲一讲。(3)老师设计题目:如《今天该我值日》《我的妈妈》《美丽的校园》……像这些较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学生不会感到无话可说。(4)结合图画,让学生学会交际。看图说话,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学习了《阿德的梦》后,教师选了一幅图画,内容是:一个孩子梦见自己坐上神州8号卫星飞上了蓝天。利用课余,把图画画到了黑板上,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讲述故事内容,这时,馨怡同学在前面几位同学说的基础上,模仿着课文,讲出了这样一段话:“晚上,我看了一会《从小爱科学》,躺下就进入了梦乡,我梦见自己乘上了神州8号卫星来到了月亮上,真开心。只见四周的星星像洒在碧玉盘里的珍珠一闪一闪的,嫦娥姐姐跳舞给我看,还拿出月饼招待我,我玩得正开心,忽然一下子醒了,原来自己好好地躺在床上,刚才只是做了一场美丽的梦。”学生说得好,同学们鼓掌欢迎,老师热情鼓励,这样也增强了孩子们说好的信心。对表达能力差的同学,婉言指出缺点,这样也不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口语交际,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以上所谈的三种训练,根据当堂授课任务量大小,恰当安排,有时将几种训练交替进行,让学生经常换换口味,更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期达到预期的训练目的。

经过一年的尝试,常规训练使学生受益匪浅:首先,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扩大了视野,发展了语言,增强学好语文的自信心,为以后写作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常规训练,能在短时间内,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最重要的,常规训练,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完成当堂课的授课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克昌.河南省特级教师教学经验谈[M].河南大象出版社,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