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体育教学札记范文

小学体育教学札记精选(九篇)

小学体育教学札记

第1篇:小学体育教学札记范文

根据其内容,此批手迹可分五大部分:一为晚清名臣、学者致陆学源的信札,共有陆心源、徐用仪、袁昶、许景澄、王懿荣、潘祖荫、徐M、周馥、汤寿潜、陆润庠等三十余家计六十五通;二为陆树基藏同光名流曾国藩、曾纪泽、李鸿章、彭玉、应宝时、莫友芝、陈谲等七家致周学F之信件共四十四通;三为陆培之藏晚清金石名家杨岘论金石学的丛札;四为陆培之藏周学清手稿;五为晚清理学名臣倭仁楷书《李复斋先生惩忿窒欲矫轻儆惰辞》册。其中,第五种倭仁楷书册与前四种虽同为晚清名臣手迹,且装裱形式皆为册页,但一为纯观赏性的书法作品,一为以文献价值为主的信札、手稿,两者在内容、价值上并不相称,将其合为一体略嫌牵强。

另外,z宋楼为清季藏书名家陆心源庋藏古籍之所,专藏宋元刊本及明以后名人手抄、手校者,与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杭州丁氏“八千卷楼”、聊城杨氏“海源阁”同为近代海内四大藏书处之一。但此套手迹似乎除了一通陆心源本人的亲笔信外,其他与其本人并没有太多的关联,而分别是其从弟陆学源父子所藏。因此,将此批手迹冠以“z宋楼”之名,似有攀附之嫌。陆学源(1854―1900),浙江湖州人,字仲敏,号笃斋、竺斋,晚清著名藏书家陆心源从弟。邑庠生,累官刑部郎中、会典馆协修,加盐政衔。陆树基(1882-1979),字培之,学源子。富收藏,能治印。

尽管有名实不尽一致之处,但却无损此套手迹的珍贵。其珍贵之处不但在于它同时汇集了如此数量的晚清名臣、学者的手迹,其中不乏曾国藩、李鸿章、彭玉鏖、潘祖荫等名公巨卿和陆心源、王懿荣、莫友芝、杨岘等知名学者之手泽,更在于其丰富的内容,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同时,该套手札还具有特殊的书法价值。晚清是馆阁体书法大行其道的时代,千人一面的馆阁体书风备受后人的诟病。此批手迹的作者多为科举出身,其中不乏馆阁体书法名家,但此套手迹却与各家惯常示人的馆阁体书法作品大异其趣:除了倭仁的楷书之外,其他诸家的信札、手稿书风各异,个性明显,从中更能窥见个人的真实性情,因而也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

在该套手迹中,最可宝贵的当是其前四部分的文献价值。如平素较为少见的杨岘信札,在此拍品中不但集中出现,而且其内容为有关金石学的论述。周学F手稿中的《重浚城河碑记》和《长兴县志序》等为其难得之手稿,也是湖州重要的历史文献;《丙子腊八应陆存斋家看书画记》则是其追述在陆心源家观看书画名迹的情形,是时人亲述在陆家的观感,其史料价值不言而喻。周学涫字彦深,又字深甫,号缦云,浙江乌程(今湖州)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榜眼,授编修,升山东道监察御史。二十六年任广西学政。同治初入曾文正幕,主文教事。曾国藩逝世后回乡致力于治学,曾与陆心源纂修同治《湖州府志》,光绪间又与汪曰桢纂修《乌程县志》。诸家致陆学源手札以数量胜,内容也同样丰富,颇值玩味。如陆心源一札,以兄长的身份提醒笃斋“幕府最忌招摇”,可谓肺腑之言。又如袁昶其中一札,由笃斋文稿论及史实、时事,认为“民贫国安得不贫”,洋洋洒洒数百言,一气呵成,作美文或时论读均可。杨岘、周学F、陆心源昆仲均为今湖州名流,此套手札对湖州来说更显珍贵。

毫无疑问,此套手札的重中之重当数曾文正公致周学涫的亲笔信札。金陵书局设立后,周学F曾主持书局工作多年。曾文正诸札即为周任职书局期间所写,据其内容大致可知应在金陵书局初期。又,中有一札提及“敝处于同治四年十二月廿八日会奏长江水师折”,则知当为同治四年后作;其编次或有凌乱,最明显者为“八月廿一日”一札请周氏推荐门生知好入浙,另“八月廿二日”一札即已确定朱、何两君入浙。两通时间及事件前后相连,而前后倒置,中间尚间有七月、八月两函。共有三十二通,计三十八页。每札字数不多,但内容却甚为丰富,而且前后多有关联。札中不乏曾氏个人的私事,如请缦云代其批改文字、应付题字以至为自己的子、甥物色教师等。其中有“五月廿二日”一札云:“子密嘱题其先世《夜纺授经图》,敬求大笔捉刀作七绝一首或二首,但不宜次韵。鄙人素恶多人次韵,俗态不可耐也。”从中可见其写诗的一些主张。而札中最集中谈论到的问题则与其“文化中兴”大业有关的事项。

曾国藩作为晚清中兴名臣,其业绩不仅限于政治、军事,同时也表现在文化教育上。曾氏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有感于儒家道统的沦亡对国家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决定从文教入手,维系儒家“圣贤血脉”,育才培本。其中一个举措就是兴办书院,培育人才。此批信札即有一部分与此有关。如有数札内容是请幕中学者如吴汝纶、钱应溥、庞际云、陈艾、陈鼐、王大经辈评阅惜阴、敬敷、尊经等书院士子的课卷的,并请缦云汇总“评定甲乙、分别等第”。他还亲自参与评卷。如“二月八日”一札请缦云“过敝处一聚,共为评论”。札中还提及自己私人赠送士子赴考路费的:“本城公车程仪,系鄙人所私送。兹封送十金,请转交秦君际唐为荷。”由此可见文正为培育人才而尽心尽力。秦际唐为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后成为一名学者,著有《南冈草堂诗钞》,辑有《国朝金陵文钞》、《金陵词钞》。秦氏早年与曾文正的这段佳话,赖此札得以传之今世。

曾国藩中兴文化的另一举措是创立书局。他在同治三年就创办了金陵书局,开晚清大办官书局之风气。此批信札大部分即是与周学F讨论、交流金陵书局的刻书事宜。他不但为书局制定“首刊经史,兼及子集”的刻书方针,而且对书局的运作也过问,是全面而具体的,从人才配备、局友薪水到刻书都关怀备至,对刻书尤为关心。从诸札内容可知,曾氏对刻书的整个过程都亲自过问,从书稿内容、书的写样、刻样,到版式、校勘、戳印、用纸、字体笔画粗细、版片厚薄以至书的刷印、定价,甚至是断句用的小圆圈的大小,他都有具体而精当的意见,可谓细致入微,一丝不苟。一学名臣为文化的中兴而殚精竭虑,于此丛札可见一斑。

在信札中,曾国藩提到了不少金陵书局当时的刻书,如《四书五经》、前后《汉书》、《仪礼》、《尔雅》等等,可见金陵书局早期刻书确实遵循着曾文正所拟定的刻书方针。曾文正信中有关张文虎校刻《史记集解索隐正义》部分的史料尤为值得重视。张文虎校刻的金陵书局本《史记》将《史记》的集解、索隐、正义合刊,于同治五年(1866)出版,是北宋以降流传于世的比较完善的《史记》重要版本,1959年中华书局曾以其为底本,参校其他版本,出版了点校本《史记》。文正诸札中有谈及此书者。如“八月廿九”一函称:“《史记》、《后汉书》样本粗一翻阅。索隐、集解似已全录,究系定从何本?啸山校订此书,具有精心。不知曾著凡例否?若有,请借一阅。”又一函道:“啸山交来《史记》一卷,有见商之处,辄以鄙意酌批一二,请寄还啸翁为荷。”可知文正颇为关心此书的刊印,而且曾给予具体的意见。此数札也可为推定此丛札的具体年代提供有力的依据。

附带一提的是,曾札中有两札涉及刊印告示事,可知金陵书局至少在其初期除了完成正常的出版任务之外,还须为官府刻印告示。

第2篇:小学体育教学札记范文

小姐妹的国际夏令营日记

姐姐篇:我不想到伦敦留学了

到英国之前,姐姐马昕已经有了留学的计划,其中一个选择就是伦敦。马昕的家长特意为她报名伦敦夏令营,一方面希望她能存行程中照顾表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她真切地感受一下伦敦的环境,为将来的留学做个准备。为期20天的夏令营结束后,家长追问马昕行程中的感受,马昕说:“伦敦的感觉跟我以前想象的太不一样了,我想我不会喜欢上英国的,我现在已经不想到伦敦留学了。”

“伦敦并不是不好,只是不适合我。”在马昕的日记里,她这样描述了自己对伦敦的印象:“我们在伦敦眼(The London Eye)摩天轮上俯视城市全貌,泰晤士河波光粼粼,周围的建筑也很美,但我的注意力偏偏落在了那些窄得令人心悸的巷子和拥挤得只能看到人头的街道。我突然觉得藏在伦敦华美表面背后的,很可能是特别平凡,平凡得很可能会带着庸俗的小市民文化。这个念头闪过的时候,我们也升上了摩天轮的最高点,我忽然莫名奇妙地反了胃,也忽然觉得自己不会喜欢伦敦了。后来,在大英博物馆看到当年殖民者从世界各地掠夺来的艺术珍宝,更加不能接受伦敦的氛围了。当时我就决定,回去马上告诉爸妈,我不要到伦敦留学了。”

马昕的家长听了孩子的话,先是愣了几秒钟,而后露出微笑说:“这个夏令营值了。等你真去留学了,才知道不喜欢伦敦,那就麻烦了。出去旅行的意义,就是要亲身体验,有可能发现自己很喜欢的理由,也有可能发现自己不喜欢的原因,不一定正确,但真实。有收获,就值得,不是吗?”

妹妹篇:我不会忘记的朋友

“让孩子去参加夏令营,去住Home Stay,去体验一下国外人的真实生活。”这就是妹妹孙梦妍的家长对此行的惟一想法。而11岁的孙梦妍似乎在某些方面比父母想得还要全面,从她的日记中不难看出,她对遇到的人和事都开始有了独立而明确的“个人观点”。

孙梦妍在日记里写道:“我们三个中国孩子住在一户英国人的家里,姐姐跟我说从他们家里的摆设来看是中产家庭。我不太明白中产的意思,但我能体会到他们的家庭氛围是很好的。Home Stay的家长对我们三个很好,跟我们讲话的时候,态度总是很像朋友,而不会拿出大人教育小孩的那种架子。他们会问我们:住得习惯吗?吃得习惯吗?也会要求我们几点必须上床睡觉、必须吃蔬菜,但他们对我们提这些要求的时候也是像跟朋友商量事情一样,所以我们也很乐于接受。他们说的好多词我都听不懂,只能靠猜和比划,我想我回家以后要好好学英语了。”

看着女儿对待人和事的分析总结能力变得那么强,孙梦妍的父母很是欣喜,追问女儿还想到些什么。孙梦妍说:“和我们一起住的那个同学,是个特别善良的女孩子,她处处都帮我,我和她成了很好的朋友。我们约好了下一次还要一起去夏令营,就算姐姐不能再陪我,我和她也会互相照顾的。”

孙梦妍的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决定今年再让她参加一次去别的国家的夏令营。他们相信,孩子能学会在旅途中交朋友,能学会和更多人相处,学会对更多事情发表个人见解,就是最大的收获。孩子能和朋友在一起,就能看到双倍的风景,得到双倍的收获。

妈妈和女儿的游学作业本

女儿在首尔迷上了书法

刚到首尔的时候,母女二人安顿在笑琳公司提供的临时宿舍里,笑琳每天去上课,就把女儿托付给临时保姆照顾,让保姆看着小札在家里画画、看书,或在附近玩儿。突然有一天,保姆对笑琳说:“应该带孩子去学点什么啊!这个社区附近就有好几家可以带孩子去学东西的地方,老师都能用英文交流,还有懂汉语的老师,不会韩语的孩子也没关系。”

抱着几分好奇,笑琳周末一大早就带着小札去寻找“兴趣学习班”。韩国的兴趣班有点像被拆分了的“少年宫”,一般都是每一个单独项目开设一个独立的班,比如音乐类的长笛、钢琴,美术类的素描、水彩,等等。笑琳带着小札走了好几家兴趣班,让她一家家感受,本以为生性活泼的小札会选择舞蹈或者游泳一类的项目,令笑琳大跌眼镜的是,一向坐不住的小札居然选择了书法。小札给出的原因是“那些挂在墙上的字太漂亮了!就像在跳一组很整齐的集体舞一样。”

母女一起学会“永字八法”

韩国的书法学习班有一部分课程是教授写汉字的,很多不懂汉语的韩国人也会学习汉字书法,将这种技艺当做是绘画的一种衍生形式。但对于笑琳来说,还是希望小札学一学简单的汉字书法。教授书法课的老师是一个懂汉语的韩国人,当他得知笑琳和小札只是短期生活在首尔后,就给她们布置了一个课题——学会“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中国毛笔书法的用笔法则。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听到韩国老师把中国书法诠释得头头是道,笑琳有些惭愧,而小札却非常兴奋。在韩国老师的指导下,小札开始从最基础的握笔学起,笑琳则陪着女儿捡起20多年前就扔下的毛笔。一周左右后,小札就能顺利地写出端正的“永”字了。三周以后,小札写得“永”字已经比笑琳写得更漂亮了。每个傍晚和周末,母女俩都是存练字中度过的,当小札和笑琳要踏上归途的时候,小札拿起毛笔在寄给爸爸的明信片上认真地写下一个最漂亮的“永”字,并对笑琳说:“妈妈,回国后,我们继续学书法吧!”

回到上海后,笑琳带着小札走访了几位书法老师,并选定一位开始学习,当新的老师惊讶于小札已经可以把“永”字写得很顺畅时,小札童言无忌:“我在韩国跟老师学的时候就在想,我回到上海一定耍写得比外国人更有腔调!”笑琳笑着,老师也笑着,他们知道这个孩子通过一次旅行学到的不只是一个“永”字而已。

我们住在明信片的风景里

妈妈,我找到明信片风景地了

给小少杰留了半真半假的“测试题”以后,Yuko并没有放在心上,而是偷偷和孩子爸爸商量好了,准备报个团带小少杰去东京迪斯尼玩几天。他们咨询了几家旅行社,以为一定能给孩子一个完美的旅程,而小少杰却在某一天晚上认真地跑过来说:“妈妈,我已经找到了明信片里的地址!你带我去明信片里住吧!”

这真是一个巨大的惊喜!Yuko赶快问小少杰:“明信片上是哪里的风景?你是怎么查出来的?”小少杰拿出明信片,又拿出iPad,用小手划拉着照片,一边展示一边认真地给妈妈解释:“这是日本北海道的富田农场!我拿着明信片去问了咱们社区的日本姐姐,她告诉我是北海道。然后我就给北海道的阿姨打了电话,她告诉我是富田农场。我又让爸爸帮忙用iPad上网,查到了……妈妈你看,这是薰衣草田,跟明信片里一模一样!”

看着5岁的孩子能通过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帮助做出这样的推断,Yuko惊喜得抱住小少杰,几乎要哭出来了。Yuko赶快给北海道的姐姐打了电话:“请帮我和小杰安排住宿,我们要去富田农场。这一次,是小杰安排的行程,是小杰带我去旅行!”

和日本小朋友一起上幼儿园

从北京到北海道,是小少杰第一次坐国际航班,刚一下飞机,小少杰就看到很多和他一样刚下飞机的日本小朋友是自己背着包的,于是向妈妈要求:“我的行李,我自己来拿。”Yuko把书包帮小少杰背上,并告诉他:“小男子汉,见到阿姨和妹妹你要怎么做啊?”小少杰一本正经地说:“我当然要保护她们!”

阿姨帮小少杰和Yuko安排了一处很简单的住处,距离富田农场很近,是一位日本朋友的自家度假屋。安顿下来以后,母子俩过起了一段非常北海道的度假生活。每天清晨,Yuko都会做好早餐和小少杰一起吃,然后带着他到超市买东西或者去书店逛逛、咖啡馆坐坐。每天傍晚,母子俩就在房子附近散步,有人向他们鞠躬问好,小少杰也学着样子向对方打招呼。闲散的日子过了没几天,阿姨便拿来了给小少杰申请的幼儿园临时入学的表格,Yuko也开始忙起来,因为在日本上幼儿园的孩子,一切用品都需要妈妈亲手准备,从书包到便当袋,都需要自己缝制,这无异于给一向不擅长手工制作的Yuko出了一个大难题。为了让小少杰能顺利入园,Yuko还是在姐姐的帮助下开始从头学起缝纫,当小少杰拿到妈妈做的第一个包包的时候,他说:“我会很仔细、很小心地保护,不会弄脏!”

和日本小朋友一起上幼儿园,小少杰为了克服语言不通的难题,常常会向妹妹和阿姨请教。过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小少杰已经学会了用敬语向长辈问好、表达基本需要、问路、买东西等简单的日常用语,让曾经在短期培训班学过日语的Yuko都自叹不如。

为了奖励小少杰的卓越进步,Yuko带着他去了明信片里的富田农场。小少杰自己背着书包,还特意跟妈妈要求在书包里多放上几件一次性雨衣,说是等下雨的时候大家可以穿上。游玩的途中,真的下雨了,小少杰拿出背包里的雨衣给妹妹穿上,拉着妹妹的手继续前行。Yuko和姐姐正在感叹孩子长大了的时候,小少杰回过头来说:“妈妈和阿姨要跟上我啊!不要掉队啊!雨下大了,我来保护你们啊!”

海外经历是教我做妈妈的参考书

女儿没学会做一个外国小孩

女儿出生在加拿大,李代给她取名叫“许樱心”,英文名叫“Victona Xu”,加拿大人咬不准“Xu”的发音,总是叫成“Shoe”,搞得李代一听见“Shoe”的发音就想笑,于是李代又给女儿起了个小名叫“朵朵”,希望她像春天里的花朵一样,健康美丽。李代想:可能朵朵会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很西式的孩子,但西式还是中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能成长为一个快乐的孩子。

在加拿大出生的孩子,从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就享受免费的定期体检,6个月之前是每月一次,之后是2-3个月一次,医生还会免费给一些常备药品。对于一个新手妈妈来说,这种医疗服务是很大的帮助。孩子都怕医生,加拿大的医院里给孩子看病的医生是不穿白大褂的,都是穿自己的衣服,很随意也很漂亮。而且给孩子体检的地方还会放很多玩具,所以每次体检朵朵都不会害怕,反而会很高兴。

在多伦多,每个社区都有child-ren''s early year centre,这种概念很像“早教中心”,以社区为单位,全部是免费的,而且不限制孩子的年龄,只要有家长陪伴就可以去。社区早教中心会按照孩子的年龄分时段,一般6个月以下的小孩在每周某个日子有特定的活动,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玩,具体活动都有老师带着做。6-12个月的小孩一周有好几个下午,其他时间就是给1岁以上的小孩了。那里有很多玩具,上幼儿园之前的小朋友可以去随便玩,玩具也可以借回家。图书馆有很多儿童书,李代常常给孩子借书回家看。

即使是这样的教育,朵朵还是面临着所有多语种环境孩子的普遍问题——学说话晚。朵朵在社区、医院和加拿大本地的孩子接触比较多,整体环境也是英语为主。而回到家,李代和家人都是跟她讲汉语。李代一直猜测着朵朵开口第一句会说英语还是汉语,结果朵朵1岁多才慢慢地开始讲话,主要讲汉语,但很多词汇的发音很含糊,搞得李代很担心,直到回国以后,才慢慢变得标准起来。

朵朵回国后,并没有对国外的生活留有太多记忆,生活习惯上也与国内的孩子没有太大区别。李代说:“她最终并没有变成一个外国小孩儿,反而是我受到的影响更大。这段在加拿大生活的经历就像是让我读了一本教育学参考书,让我的育儿观点都改变了。”

我学会了做一个西式妈妈

国内的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都愿意“包着裹着”,而多伦多的风格却截然不同,朵朵才两个月大,李代就已经抱着她到处走了。有时候是到网球场,让朵朵看别人运动,锻炼观察能力;有时候是在社区公园里玩,遇到别的妈妈带着孩子的,就会把孩子凑在一起,让孩子之间多点交流的机会。再大一点,就带朵朵到社区滑滑梯、到邻居家做客。李代会有意识地让孩子跟各式各样的人接触,尤其是年龄相仿的孩子,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

第3篇:小学体育教学札记范文

近些年,书画拍卖市场名人信札的收藏异常火热,特别是文化名人的信札,去年某拍卖会上,茅盾的信札一页拍到了90多万元,钱钟书、冰心、郭沫若的信札一页都拍到了50多万元,价格高得难以想象,当然受众多原因影响,名人信札也并非都能以这么高的价格成交,但越来越多的收藏者进入了信札收藏或投资的领域,已是不争的事实。

信札收藏的意义何在

信札收藏的意义大致有两点。

其一,信札属于第一手材料,因为它多为作者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一般没有什么忌讳,比较可靠,对名人研究是难得的文献资料。缺点是怀有私心杂念,如推卸责任等。利用书信时,需要结合其他文献,了解其时代背景。胡适曾说:“信札是传记的原料,传记是历史的来源。故保存和收藏古人的墨迹,其功用即是为史学家保存最可靠的史料。”在我收集的20多封文史大家郑逸梅的信札中,文史资料随处可见,有封信上,他跟老朋友谈到民国时的小型报,“在清光绪年间,成为一种流派,那些所谓洋场才子,往往借此小小地盘,发泄他怀才不遇的牢骚,愤世嫉俗的感慨,或者自诩风雅,酬唱诗词。等而下之,便是记载些花丛新闻,歌场月旦,总之只供茶余酒后的消遣,谈不上什么意义两字……”类似的材料在他的书里从来没有见过,是可为文史补遗的。

其二,信札书写较多随意,一般情况下不会像创作书法作品那么正襟危坐,所以信札上的书法更具作者的天性,也更体现书法的本真。如我收藏的一页周作人信札。周作人是文学家,但与他的哥哥鲁迅一样,是真正习过字的,书法绝非俗流。他的书法作品不少见,字体以方扁略带隶味的楷书为多,此幅信札暂不论内容,书法上行距开松殊朗,点画内敛从容中多消散之气,再配了俞平伯赠送他的俞曲园“如面谈”花笺,确实古雅,是周作人难得的信札精品。

信札收藏要注意什么

喜欢收藏信札的朋友,信札收藏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流传有序。所谓流传有序,即来自收藏大家的藏品,或出自作者与出版社相互往来的信函,或出自名人晚辈之手的某些名人与同时期知名人士的来往信件等,这些信札来源比较可靠,可信度也比较高。我第一次收藏信札是在八年前,这批信札来自浙江一位文化老人的小辈,不过是老人过世了,留下的东西家中无人喜欢,所以卖了。那批信札计有100多封,有郑逸梅、钱君匋、潘景郑等文化名人。不过随着对信札的认识逐渐加深,才发现其中真正有价值的很少,作者大多是浙江小名头的诗词书画爱好者,于是我陆续处理,现在所剩无几了。前两年还有一回从民国报人姚吉光后人处买到一些郑逸梅、周炼霞分别致姚吉光的信札,其中周炼霞的一封信说到“但明日下午我即首逢出国探亲,三个月回来,故不及……”信末的日期是1980年7月27日,由此推断周炼霞当年离开大陆,去美国与丈夫团聚,并治疗“”时被打伤的一只眼睛的具体时间是在1980年的7月28日。

第4篇:小学体育教学札记范文

[关键词]《史记・八书》;修订本;改动;理据

2013年9月,中华书局《史记》修订本的精装本面世,2014年8月推出平装本。此次修订,据《修订前言》介绍:“修订本仍以金陵书局本为底本,兼顾不同印次的文本差异。校勘所用通校本、参校本涵盖宋元明清各个时期不同系统最具代表性的《史记》版本。”①修订本与点校本文字的异同研究,将成为《史记》文献学和古籍整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史记・八书》首开文化专史之先河,拓展了史书的范围,但二千多年来“对八书的专题研究仍是薄弱环节”②。本文试图从《史记・八书》修订的总体概况、两本异同的具体理据研究等角度,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肯定修订工作取得的成绩,也提出一些商讨之处。藉此以见前人筚路蓝缕之功,知今人后出转精之力,并揭示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一、《史记》修订的总体概况与《八书》校改

《史记》“八书”一体,《太史公自序》说:“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唐代司马贞称“记国家大体”。“八书”大体可分为政治(礼、乐、律、封禅)、自然科学(历、天官)、经济(河渠、平准)三类,切实反映了自远古迄汉初的国家大事与文化史实。以今日研究眼光观照,“书”是司马迁所创设的重要史书体裁,后世史书“书志体”及“十通”、“会要”、“会典”等大批政书类典籍,或为承袭流变,或作纵横扩展,共同构成研究中华文明史不可或缺的文献宝库。而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史记》金陵书局本与点校本校勘研究”(13YJA770032)、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史记)异文的类型特点与价值研究》(14YYA002)阶段性成果。

①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修订前言》第10页。

②徐日辉:《史记八书与中国文化研究》,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99页。历代对“八书”的专题研究则相对薄弱,据徐日辉先生等统计,“专题研究八书的文章,自宋代以来共96篇”①。虽说近十多年又增加了一些论著,扩大了研究的范围,考索《史记》八书的学术渊源以及太史公创立八书的文化背景,探讨《史记》为何只选择上述八项制度,为何不载后代史书所记的刑法、五行、地理、艺文、百官、舆服诸方面的制度,等等,但与《史记》研究论著达4000余部(篇)这一数字相对而言,仍然不很相称。这种状况反映在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上,也呈现出“八书”部分的遗误数量不小,商榷补正的文章不少,对此笔者也曾有订补②,多为修订本吸收。

从点校本没有自己新的校勘记,而以张文虎《札记》做代替⑧,到修订本有近四千条校勘记,应当说修订本有了很大的变化,校勘记也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对阅读《史记》文本大有助益。例如《律书》正文:“大吕长七寸五分三分(一)[二]。太蔟长七寸(七)[十]分二,角。夹锺长六寸(一)[七]分三分一。姑洗长六寸(七)[十]分四,羽。蕤宾长五寸六分三分(一)[二]。林锺长五寸(七)[十]分四,角。夷则长五寸(四分)三分二,商。南昌长四寸(七)[十]分八,征。”(点1249/9至12行,修1490/8至11行④)这一段文字,清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以下简称《札记》)引录钱大昕《史记考异》、王元启《史记正讹》等说,多有校正,而局本并未改字。点校本却据《札记》等做了8处改动,可以说出现了系统性错误,也造成了改动中最大的失误。修订本全部不改,校记[-三]说:“本篇所载律数,唐代司马贞《索隐》已疑其误,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蔡元《律吕新书》继起考辨,清代钱大昕《考异》、梁玉绳《志疑》、王元启《正讹》等多有考证,张文虎《札记》亦有申论,诸家考辨校改凡八处。黄树岩、戴念祖、罗琳《史记律书律数匡正――兼论先秦管律》指出:经过严格推算可以认定,《律书》所载不是弦律,而是管律,其资料基本无误,各家考辨误以为弦律而加以推算校勘,结论有误(《自然科学史研究》一九九四年第一期)并举《隋书・律历志》引文与今本《史记》大致相同等为证,结论是“今一仍其旧”。修订本的选择,可以说为此一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做了一个阶段性的小结。又如《封禅书》正文:秦中者,二世皇帝。各有时(月)[日]。(点1379/3,修1658/6)张文虎《札记》:“《志疑》云《汉志》作‘时日’,是。”⑤点校本据改。修订本出校不改。时月、时日,在表时间上可以通用,又微有差别,时月指四时和月分,时日指时辰和日子。参上下文“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以时致礼”、“常以岁时祠以牛”,则“时月”或更合文义。那么,修订本出校不改的做法更为允当。

修订本在学术质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将成为《史记》研究新的学术平台。对其文本的进一步校订也必然成为研究重点之一。校订文本,需要对近四千条校勘记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尤其对涉及文字改动的部分进行重点研究。对涉及改动文字的1250条,与点校本出校改符号的近800处进行对比,全面系统地研究其异同,可以清楚地看出修订本对点校本的继承以及提高之处。笔者统计,“八书”部分修订本出校勘记452条,涉及改动文字的有151条,其中有26条对原点校本改动之处做了不同处理,新增加36条;此外,点校本的排印之误、不规范的改动等28处,在修订本的校勘记中无法体现,而在《史记》文本中有所体现。

关于“八书”部分的版本异文情况,笔者曾据王绍曾、杜泽逊、赵统等整理的张元济《史记校勘记》

①徐日辉:《史记八书与中国文化研究》,第2页。

②赵生群、王华宝:《(史记・八书)校读札记》,载马景仑、薛正兴主编《朴学之路――徐复教授九十寿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75-385页;又见拙著《(史记)校勘研究》,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116-117页。拙著列入《史记》修订本“主要参考文献”。

③笔者认为张文虎《札记》有近九千条,而点校本仅有近八百处改动,且有很多改动与张文虎之说不同,不宜将张氏《札记》作为点校本校勘记的替代品。详参拙文《试论张文虎(史记札记)的文献价值》,载《史记论丛》(第八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11年,第549-560页。

④因点校本有明显的校改符号,故引文以点校本1985年10月第2版第9次印刷本为主,参见修订本2014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本,同时括注两本的页、行,以便检核。下同。

⑤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53页。做过统计①。该书有六个版本,即:“所用底本为南宋庆元间建安黄善夫刻三家注本,校本为乾隆间武英殿刻三家注本。前者简称‘宋’,后者简称‘殿’。参校本有清刘喜海旧藏百衲本、明末毛氏汲古阁刻单索隐本、明王延纯倘家注本、近人刘承干刻宋蜀大字本等,依次简称‘衲’、‘汲,、‘王’、‘刘’。”该书校勘记的总量为“原校勘记共出校四千九百余条,而批‘修’、‘补’、‘削’字者一千八百余条”,②杜泽逊从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校补》中辑出《补遗》计226条,总计5110多条。“八书”部分共有751条(另《补遗》有27条),点校本与宋本同者242条,与殿本同者459条,其他情况仅50条。列表如下:

综上可知,第一,与张元济《史记校勘记》六种版本有751条版本异文、清张文虎《札记》有1104条札记相比(据中华书局1977年排印本统计),修订本据十多种版本校勘,只列出452条校勘记,表明还只是根据修订体例做了“有限”校改;第二,修订本校勘记的三分之二,不涉及文字改动,只列出异文,或有倾向性意见;第三,将点校本不规范的暗改底本变为明改,或改正点校本的排印之误;第四,涉及改动的有151条,与点校本原有140余处改动(不含暗改)相比,在数字上相差并不大;第五,除对原点校本的改动作进一步说明外,修订本有26条对原点校本改动之处做了不同处理,新增加的有36条。我们认为,这与《修订凡例》规定的“修订本以原点校本为基础,原点校本对底本所作的校改,此次修订全部重新覆核,凡原点校本已经厘定改正者从之”原则是相符合的③,学术方面的提高也是明显的。

二、《八书》新增改动的理据研究

“八书”部分,修订本新增36条校勘记。这是修订本的亮点之一,也是学术界衡量《史记》修订情况的重要指标。新增部分多允当可信。如《平准书》《索隐》:乐产云:“诸所废兴,附上困下,皆自汤,故人不思之也。”(点1434/14,修1730/8)困,修订本校改为“罔”,校记[二八]说:“据耿本、黄本、彭本、柯本、凌本、殿本改。按:《汉书》卷六《武帝纪》:‘夫附下罔上者死,附上罔下者刑。’”“附上罔下”为陈词,如汉刘向《说苑.臣术》即有:“《泰誓》日:‘附下而罔上者死,附上而罔下者刑。…作“罔”近是。然有的改动,还可以进一步商讨。兹举数例:

例一《乐书》《集解》:“郑玄日:‘逮,及也。事,伐事也。’”(点1227/5,修1456/13)按:伐事,修订本改为“戎事”.下文《正义》“伐事之机”亦改,校记[六九][七O]同为:“‘戎’,原作‘伐’,据殿本改。按:《礼记.乐记》郑玄《注》作‘戎’。”修订本的改动似与张文虎“疑不能定”的想法差距较大,《札记》卷三说:“《记》《注》‘伐’作‘戎’,而《疏》中两云‘战事’,无‘戎’字,下文‘及时事也,注云‘时至武事当施也’。伐、戎、武字形皆相似,疑不能定,仍之。”因此,此类尽管有殿本作依据,但只能说明①张元济:《史记校勘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②见《史记校勘记整理说明》,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2页。③见《修订凡例》第3页,《史记》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殿本有异文作“戎事”,处理的方式以出校不改为宜,修订本改字的做法值得商榷。

例二《律书》《索隐》:“从子至未得八,下生林锺是也。又自未至寅亦得八,上生太蔟。然上下相生,皆以此为率也。”(点1251/13,修1492/末)按:修订本在“从”字前补“孟康注云”四字,校记[一七]:“据耿本、黄本、彭本、柯本、凌本、殿本补。按:《通鉴》卷一二四《宋纪》六文帝元嘉二十二年胡三省《注》引作‘孟康注日’。”标点为:孟康注云“从子至未得八,下生林锺”是也。又“自未至寅亦得八,上生太蔟。然上下相生,皆以此为率”也。今检《汉书・律历志》“八八为伍”师古注引孟康日:“从子数辰至未得八,下生林锺。数未至寅得八,上生太蔟。律上下相生,皆以此为率。”①可知,本文与孟康原文出入近十字,按局本无“孟康注日”来理解,则此文可以看作是司马贞据孟康注等所作的注解,于义亦通。此类情况出校说明版本有异文,是可行的,是否要补入原文,坐实为孟康的注,则似可讨论。

例三《封禅书》《索隐》:此之“一云”,与《汉书・郊祀志》文同也。(点1368/6,修1645/12)按:修订本在“此之”前补“《注》‘一云之下上畴’”七字,校记[二七]说“据《索隐》本补”。修订本补七字,意在说明《索隐》注释《集解》。然上文《集解》“之下上畴”,修订本已校改为“之下畴”,删去了“上”字,这就出现了修改后的《集解》与新补的《索隐》相差“上”字的新问题。由此可见,《索隐》本与三家注本,特别是不主一本、择善而从的局本,在文字取舍方面有一定差异,对其异文,宜审慎对待。

例四《封禅书》《索隐》:“逑亦未详,《汉书》作‘遂’。”(点1375/15,修1654/9)按:这是史文“诸逑”的注释。“遂”,修订本径改为“逐”,无校勘记。查核底本金陵书局本作“逐”,又有张文虎《札记》云:“官本‘逐’,与《郊祀志》合。各本讹‘遂’。”可见,修订本依据版本、校记做改动,似乎具有较为充分的理据。然而《史记会注考证》卷28史文作“诸述”,《索隐》作“述亦未详,《汉书》作‘遂’”,《考证》说:“述,《汉志》作‘遂’。《周礼・稻人》注:遂,田首受水小沟。《考工记・匠人》注:遂者,大间小沟。《地官》序官注:遂谓谓王国百里外。皆主道路言之。诸严、诸遂,谓路神耳。愚按:述、术通,亦道路之义。”此说显示“遂”、“逐”均有来源,点校本作“遂”字不一定为排印之误,也可能是有意的改动。修订本对点校本做改动,出校说明则更为稳妥。此外,《会注》本是修订本的参校本之一,“诸逑”《会注》本作“诸述”,或可出一条异文校勘记。

例五 《封禅书》正文:“于(社)[杜]、亳有三社主之祠、寿星祠;而雍菅庙亦有杜主。杜主,故周之右将军,其在秦中,最小鬼之神者。”(点1375/8,修1654/2至3)按:局本原文“于社、亳有三社主之祠”,张文虎《札记》:“《志疑》云:‘《汉志》作杜毫有五杜主之祠’,此误‘杜’为‘社’,《汉志》‘五’乃‘三’之讹。”点校本据改前一处“社”为“杜”。修订本两处并改为“杜”,校记[四六]说:“《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上作‘杜’,梁玉绳《志疑》卷一六以为作‘社’误。按:下‘社’字,景v本作‘杜’不误,今并改正。”修订本于下文《索隐》“谓杜、毫二邑有三社主之祠也”亦改为“杜主”( 1655/3)。参下文《索隐》引徐广云:“京兆杜县有毫亭,则‘社’字误,合作‘于杜亳’。且据文列‘于’下皆是地邑,则杜是县。”可知《索隐》主要针对前一处来谈。“三社主”是否当改“三杜主”,似还需要论证。社主,指社稷之神。如《管子・侈靡》:“夫事左中国之人,观危国过君而弋其能者,岂不几于危社主哉!”可知“社主”本为常见词。本书下文“秦巫祠社主”,《索隐》:“社主,即文三社主也。”修订本出校记[五八][六一]两条,认为当作“杜主”,而未改字。这就又造成了有关联的又属同样情况,或改或不改,前后不统一的问题。

由上可知,新增的条目在异文的取舍与处理、校勘记的写法与关联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还需要精益求精,不断完善。①《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66页。

三、两本异同的具体理据研究

点校本与修订本大部分的改动是相同的,只有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存在各种不同之处。下面分为不同与相同两个方面来谈。

(一)关于不同处理的问题

修订本尽管遵循了“以原点校本为基础”的原则,但还是有自己独立的学术判断,“八书”部分对点校本原改动之处作不同处理的就有26条。总体上讲,态度较为谨慎,理据不够坚实时多采取出校不改的方式,对点校本的改动作不同处理的26条之中多为出校勘记而不改文字。以下分三类来谈。

第一类是点校本做了文字改动,而修订本改为出校勘记而不改文字。兹举三例:

例一《律书》正文:“自含(血)[齿]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于人怀好恶喜怒之气?”(点1240/13,修1480/末)按:张文虎《札记》卷三:“王氏惺斋《史记正讹》云当作‘齿’。”点校本据此改。修订本出校不改。

例二《律书》《索隐》:又《律历志》云“阴阳相生自黄锺始,黄锺(生)[至]太蔟,左旋八八为五”。(点1251/13,修1492/末)按:《札记》:“‘生’当作‘至’。”点校本据此改。修订本保留五字不变,校记[一六]:“耿本、黄本、彭本、柯本、凌本、殿本无‘黄锺生太蔟’五字,疑此有衍误。按:《汉书》卷二一上《律历志》上:‘阴阳相生,自黄锺始而左旋,八八为五。’亦无此五字。”

例三《历书》《正义》:“黄锺管,子时气应称正北,顺行四(时)仲,所至为正月一日,是岁之始,尽一章。”(点1263/4,修1508/11)按:顺行四时仲,《札记》云:“ ‘时’字衍。”点校本据此删。修订本出校不删。

以上三例,各代表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修订本出校不改,更为稳妥。例一之中“含齿”,指口中有齿,代指人类。《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晋书・刘聪载记》:“且殿下高祖之世孙,主上之嫡统,凡在含齿,孰不系仰。”“含血”,指含有血液。可以泛指人或其他动物。汉王粲《大暑赋》:“根生苑而焦炙,岂含血而能当?”汉王符《潜夫论・边议》:“公刘仁德,广被行苇,况含血之人,己同类乎?”《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使干皮复含血,枯骨复被肉,允所谓遭仁遇神,真所宜传而着之。”含血,义可通,可以不改。第二种情况是修订本出校不改,而又提出了其他意见,需要进一步论证。例二中说“耿本、黄本、彭本、柯本、凌本、殿本无‘黄锺生太蔟’五字,疑此有衍误”。可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笔者推测,张文虎所据本有“黄锺生太蔟”,张文虎认为“生”当作“至”。然三家注有注中夹注之例,疑“黄锺生太蔟”五字亦为后人所加夹注,如改为小字,则文从字顺。第三种情况是修订本的改动可能是点校本成果的遗失。例三中的“四仲”,中国农历节气术语,农历四季的各季中间一个月(即仲月)的总称。这里为天文学名词,代指十二辰的卯、酉、子、午。上文《索隐》有“冬季常居四仲”语,点校本删“时”字近是。或因无坚实的版本做依据证明“时”字是衍文,修订本恢复为“四时仲”。然此类对点校本的改动,修订本似宜有充足的理据,作出明确的学术判断,否则的话,点校本已取得的、学术界已沿用多年的成果可能造成遗失。最低限度的做法,在校勘记中说明点校本做了删字处理。

第二类是点校本做了文字改动,而修订本做了不同的文字改动。修订本对点校本改动之处所作的不同处理,总体上讲,更为稳妥,而部分条目还可以进一步探讨,或提出更充分的理据。兹举两例:

例一《天官书》正文:直为自立,立侯王;(指晕)[破军](若日)杀将。(点1331/2,修1586/8)按:《札记》:“旧刻‘指’作‘背’,疑‘指’字非。《汉志》作‘破军若日杀将’,‘若日’二字疑皆误。”整理本又案:“《正讹》云“‘指晕”《汉志》作“破军”,《史》本误也。“若日”二字衍。’中华本据改。”①金陵书局本作“指晕若日杀将”,点校本校改为“破军杀将”,修订本变为“破军若日杀将”,与点校本产生差异。

例二《天官书》正文:城郭门闾,闺臬(枯槁)槁枯;宫庙邸第,人民所次。(点1339/11,修1596/5)按:《札记》:“《考异》云:“‘枯槁”当作“槁枯”,与“闾”韵。“闺臬”《汉志》作“润息”,义长。’”点校本据之乙正。“槁枯”二字当加增校改符号,标焉“闺臬(枯槁)[槁枯]”。否则,作“闺臬(枯槁)槁枯”,易使读者误以焉金陵书局本衍“枯槁”二字,将文字倒乙当作衍二字。点校本未取后一说,修订本则二说并取,改为“润息藁枯”。

对于例一,修订本校勘记[九七]直接引王元启《正讹》卷三:“《汉志》作‘破军’,《史》本误也。”未涉及“若日”二字。对点校本的改动情况特别是“若日”二字,采取了回避方式,而正文则作了恢复。此处是存在争议的,李人鉴《太史公书校读记》认为,点校本据王元启说改,有费解处,诸说皆有可疑处,“无法断言《史》、《汉》《书》《志》之旧究何若,姑从盖阙”②。对于例二,参考其校勘记可知修订本是据《汉志》与钱大昕《考异》之说改“闺臬”为“润息”。按照无版本依据一般不改字的校勘原则,此条没有版本依据,似以出校不改更为合理。

第三类是有一二处改动,与点校本处理不同,但未出校勘记,姑存疑。如《平准书》正文:天子既下缗钱令而尊卜式,百姓终莫分财佐县官,于是(杨可)告缗钱纵矣。(点1434/5,修1729/13)张文虎《札记》:“《杂志》云:‘杨可二字后人所加,《食货志》无。《索隐》至下文“杨可告缗犏天下”始云“杨姓可名”,则此处本无可知。”’点校本据删。修订本恢复了“杨可”二字,而无任何说明。究竟哪一种处理方式更为科学,需要有相关资料和严密论证,姑存疑待考。

(二)关于相同校改的问题

点校本与修订本改动相同的条目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八书”部分也大体如此。修订本“八书”校勘记涉及改动的有151条,点校本原有140余处改动(不含暗改),完全相同的改动达104条。相同改动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修订本校勘记在张文虎《札记》的基础上增加材料,理据更为充分,提高了校改的可信度。如《乐书》《正义》:“既能穷本(知末)知变,又能著诚去伪,所以能述作,故谓之圣也。”(点1191/10,修1416/2)张文虎《札记》:“《疏》无‘知末’二字,疑衍。官本无。”点校本据此删“知末”二字。“知末”与“知变”义复,删之为是。修订本删二字,校勘记[三一]又补充“下文日‘究本知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亦其证”为说,是也。二是将点校本的暗改变为明改,并出校说明,计有8条。这种改动底本文字即作说明的做法,符合古籍整理规范。如《礼书》《正义》:“颍水源出洛州嵩高县东南三十五里阳干山。”(点1166/3,修1381/3)按:洛州,金陵书局本作“洛水”,而点校本径改为“洛州”。修订本校记[-O]说“据本书卷四二《郑世家》‘颍谷之考叔’《正义》引《括地志》改”,将过去的暗改变为明改,并说明理由,可取。

还有一些技术性处理的问题。如点校本的校改为修订本所继承,而漏了校勘记。如《天官书》正文:“(食)[蚀]大角,主命者恶之;心,则为内贼乱也;列星,其宿地忧。”(点1332/11,修15 88/5)按:《集解》:“徐广日:‘一云“食于大角”’。”表明“蚀”“‘食”异文由来已久。张文虎未有论述,而《札记》标点本增:“《正讹》云此‘食’字亦当作‘蚀’,中华本据改。”③说明了是点校本改“食”为“蚀”。参考①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35页。②李人鉴:《太史公书校读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70页。③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36页。司马贞《索隐》:“谓月蚀列星二十八宿,当其分地有忧。忧谓兵及丧也。”点校本改字有所依据。修订本径作“蚀”字,无校勘记。然局本原作“食”,按照校勘体例,改字应当有说明,修订本似应补校勘记。

需要说明的是,两本校改相同并不一定就没有可商之处,因非本文探讨的重点,拟另文探讨,这里仅举两例。如《礼书》正文:孰知夫(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威也。(点1162/4,修1376/12)张文虎《札记》:“《杂志》云‘士’即‘出’字之误,《荀子》无。”点校本据此删“士”字。修订本出校,据王念孙说删字。管锡华先生《校勘学》“有合两本一正一误而衍者”举本文为例,由“出”之隶体误为“士”为说①。参考前人的考证、今人的致误之由等论述,“士”为“出”字之误,基本可信。而据本文《索隐》、《正义》均有“志士”字样,可知唐代司马贞、张守节所见之本已有“士”字。删“士”字则《索隐》、《正义》的注释无根。张文虎于《札记》中列出王念孙说而于金陵书局本中保留“士”字,较为可取。对此类情况,笔者以为无版本可作依据,出校说明之,不删字更妥。再如《礼书》正文:“是岂令不严,刑不陵哉?”(点1165/1,修1379/末)“陵”字,金陵书局本作“峻”,张文虎《札记》标点本案:“金陵本未及剜改,仍作‘峻’。”②点校本径改,无标记。《札记》出“刑不陵”条,并有“宋本、中统、游、毛、吴校金板并作‘陵’。《字类》引同。《说文》,陵,哨高也。它本作‘峻’,义稍别”一段,说明张文虎主张用“陵”,点校本据此改字,然未出校改符号,不符合古籍整理规范。修订本延用了“陵”字,文字与用作底本的局本“峻”字不同了,似应当出校说明。

第5篇:小学体育教学札记范文

19世纪时,由于汉学学科的建立,法国涌现出了一大批翻译作品,它们基本出自汉学家之手。其中,法国汉学家儒莲(Stanislas JMien , 1797 - 1873在翻译方面成果卓着,在他为数众多的译作中,不仅有蒙学教材《三字经》、《千字文》,哲学宗教着述如《道德经》、《太上感应篇》、《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地理类着作如《大唐西域记》,科技类作品如《天工开物》、《景德镇陶录》,更有相当数量的戏曲小说作品。相比之下,其中《平山冷燕》、《玉娇梨》、《白蛇精记》等小说译作较为中国读者所了解,而对于他的戏曲翻译,人们则知之甚少。本文拟借助笔者对法文原始资料的梳理与发掘,尝试就儒莲初期的戏曲翻译活动及其源头进行一些探讨。

一、国内对儒莲的戏曲翻译的了解,一般多限于《灰阑记》、《赵氏孤儿》两种。事实上,在存留至今的大量儒莲亲笔书信中,也可看到若干与戏曲翻译相关的记载。例如,在笔者所见儒莲写给其同事、东方学家朱尔·莫勒((Jules Mohl, 1800-1876)的信件中,至少就有两封直接谈及此事。其一写于1831年11月17日,信中说:“我冒昧地将我们昨天一起读过中文版的这第二个剧本寄给你。如果它并未令福礼埃(Fauriel)先生不悦的话,我会抽空将同一集子里的剧本翻译出三十部来。”“三十部”看似随口一说的玩笑话,其实不然。儒莲手稿中存留的一份清单表明,他很可能的确有过一个较为庞大的戏曲翻译计划。这份手稿中法文并用,剧名后多附有点评:

剧目后的各种赞誉之词以及对剧目翻译状况的说明,都显示这份剧目清单很可能是其翻译计划中的部分备选剧目,而《单鞭夺架》后明确标注的“待译”字样更清晰地点出这份清单与翻译构想的紧密关联。

另一封相关书信因邮戳模糊,无法确认具体日期,但根据前后信件,大致可判定写于1832年初。信中谈及他近日正在生病,而“雪上加霜的是,我还有两部分要修改(我那部中国正剧的最后两部分)”。在正文结束之后,儒莲在附言中又补充道:“我从上周六以来在动手翻译一个非常有趣的剧本,等它到了能对阁下拿得出手的程度,我会给您看的。”

显然,写信的1831-1832年间儒莲正对戏曲翻译热情高涨,他兴致勃勃地与朋友分享他正在阅读的戏曲作品,并积极开展着翻译工作。从时间上看,第二封信中所说“中国正剧”当指出版于1832年的《灰阑记》译本。而儒莲不仅在病中也惦记着要将译本改定出版,手头同时还兴致高昂地翻着另一个“非常有趣的剧本”。不过,不久之后面世的《灰阑记》己是包含唱段与念白的全译本,可见写信之时,儒莲虽还忙于修改,但译作离“拿得出手”的阶段也己为时不远。考虑到1832年《灰阑记》译本序言中称《看钱奴》等四部译作己经完成,而1834年《赵氏孤儿》全译本也旋即问世,想必儒莲此时在戏曲翻译上己有相当积累,工作也进入较为熟练自如的阶段。显然,这己不是最初的尝试与探索期,其戏曲翻译活动的开端仍可向前追溯。

二、儒莲的戏曲翻译活动肇始于何时,此前似未见探讨。不过,据笔者所见的若干种材料看来,至少可以上溯到1829年。是年5月,有四名中国基督徒远渡重洋,来到巴黎遣使会总会学习,以备日后接受神职,回国传教。他们原定要在巴黎居住六七年,但由于“七月革命”爆发,法国政局动荡,最终于1830年11月被提前遣送回国。四人旅法期间,儒莲和他们有所接触,尤其与四人中受教育程度较高,拉丁文水平较好的李若瑟多有交流。儒莲在着述中,曾几度提及与李若瑟的交往,其中有两处与戏曲翻译有关,其一为1834年《赵氏孤儿》译本序言。在该序言的一条注释中,儒莲称:

我经常有机会去咨询1829年来巴黎的四个中国人中最机灵的一个,李若瑟先生。不 过我从未在他那里得到过哪怕对一行诗句的解释。在1867年关于中国语言文学研究进展的报告中,儒莲再度谈及1829年时与李若瑟的交往: 1829年,有几个中国基督徒来到巴黎,儒莲先生和他们中一人建立了长久的联系。他名叫李若瑟,比他的同伴们受过更多的教育,而且能流利地说拉丁语。儒莲起先想和他一同阅读一个中国喜剧,但他发现这个年轻人不能读懂夹杂在对话中的那些唱段,并得知在他家乡,只有一两个读书人能理解中国诗歌。从《赵氏孤儿》序言上下文可知,注释中所提及的“诗句”实为剧本中的唱段。而1867年报告中的文字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显然,儒莲戏曲翻译活动的开端至少不晚于李若瑟等人旅法时期,即1829年。那么,儒莲戏曲翻译初期,即1829年乃至更早的时期,其译稿大致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呢?笔者有幸在法兰西研究院的图书馆中发现了若干种儒莲戏曲译作的手稿,因而得以尝试对儒莲的翻译作进一步考察。目前存留的手稿包括《赵氏孤儿》、《西厢记》、《看钱奴》、《货郎旦》四种。《赵氏孤儿》译本为残稿。包含了从楔子开始,到第一折后半部分“奈灵公听信谗言,任屠贼横行独步”的译文。《西厢记》存有两个不同时期的译稿,均为残本。

一份接近于1833年译文,为一至六折。另一份内容接近于1872 - 1880年刊印本的译文,仅包含第一折的一至四幕。《看钱奴》同样是两份译稿,页码完整,一份由剧情梗概及片段译文组成。另一份为剧本全译。《货郎旦》译稿一份,保存完整,但其中大部分唱段尚空缺待译。显然,这些手稿分属儒莲戏曲翻译的各个不同时期。从形式上看,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四类。第一类译本是法汉对照型,每段译文均先抄录中文原文,然后在每个汉字旁标注有读音、释义,然后是依据这些释义连缀而成的整句译文,如《赵氏孤儿》译稿。第二类是剧情梗概夹杂片段译文型,以第三人称叙述剧情,然后在某些段落暂停第三人称叙事,加入原作的译文片段。如《看钱奴》译稿一。第三类是唱段空缺型,对白部分译文基本完整,而在原作唱段处则留出空白,以待补充,如《货郎旦》译稿。第四类是完整翻译型,译文包含了全部唱段及念白,并附有较多注释。如《西厢记》及《看钱奴》译稿二。很显然,这些不同的手稿,产生于不同时期,反映了儒莲的戏曲翻译实践随语言能力提高而日渐推进的过程。《赵氏孤儿》译稿残本虽然被图书馆列入儒莲手稿“己刊稿”部分,但经笔者比对,发现与1834年出版的《赵氏孤儿》译本差距甚大,可见此残本并非1834年单行本的底稿,而是其戏曲翻译初期留存的另一版本。而其特殊的形态颇可帮助了解儒莲早期的戏曲翻译活动。

三、不过,以戏曲翻译为语言学习辅助手段的做法,仅仅是儒莲自发的偶然,还是另有渊源呢?答案很可能是后者。以戏曲翻译作为学习中文的手段与方法的构想早在18世纪就由来华耶稣会士马若瑟专程提出。

马若瑟(Joseph de Premare,l666-1736)被公认为18世纪来华传教士中中文水平最高的一个,其作品中影响最大的当数《汉语札记》与《赵氏孤儿》。这两部着作虽然均得到研究者的广泛

关注,但对于两者间的关联谈及者却甚少。不过,若从马若瑟晚年在华当时的境遇以及他与傅尔蒙(Etienne Fourmont, 1683 -1745 )的交往中考察,当可清晰地看到两者间的紧密关联。马若瑟在来华耶稣会士中,属于索隐派,由于其观点而被教廷视为异端,因而着作被禁止发表。此时他己近晚年,又被流放到广东,生活及研究条件很差,因而,马若瑟于1725年通过书信与巴黎东方学家傅尔蒙建立起联系之后,始终对傅尔蒙寄予厚望,希望使之接受并认可他的着作,以期通过傅尔蒙使其着作得以发表和传播。 在这样的期待下,他将自己最重要的着作《汉语札记》寄给了傅尔蒙。这份手稿于1730年2月11日抵达巴黎王家图书馆。当时他并不知道,傅尔蒙也写了一本中文语法书,题为《中国官话》,希望藉此证明自己在中文研究上的权威地位。因而他将马若瑟视为竞争对手,非但没有帮助马若瑟出版《汉语札记》,反而故意将其束之高阁。不知就里的马若瑟为了再次敦促傅尔蒙出版《汉语札记》,在1731年寄去了《赵氏孤儿》译本及两封书信。正如鲁进在《马若瑟为什么翻译了》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马若瑟的《赵氏孤儿》译本并不是,至少不主要是出于文学或戏剧的考虑而作,它实际上是为了敦促傅尔蒙出版《汉语札记》而产生的一个副产品。不过,鲁文对于该译本究竟如何起到敦促作用不免语焉不详。实际上,细读马若瑟当年的书信,不难得到更为清晰的理解。据书信所述,当时随《赵氏孤儿》译本一同寄往欧洲的,是一盒毛笔,40卷《元曲选》和两封致傅尔蒙的信。其中一封只是简单的寒暄,意在向傅尔蒙介绍两位寄信人的情况。另一封长达九页的长信才是正文,其中用相当篇幅对中国戏曲的艺术形式作了介绍。事实上,马若瑟信中所推荐的这一语言学习方法与其《汉语札记》中传达的语言学习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汉语札记》共包含三个部分,导言部分是对中文的语音语调汉字等做的一个概述。正文部分是将中文分为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分别进行了词法和句法的总结和举例。值得注意的是,马若瑟将口头语体的部分放在了前面,而他用以佐证的文本材料正是戏曲与小说。在“口语及通俗语体”的导论中马若瑟这样写道:中国的语言,不论是存留在古书中的,还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都有着它恰如其分的独特的美……我现在着手来阐述汉语的独特的气质及其内在的美感,并且将第一部分限于对这种高雅方言(译者注:指官话)的探讨—例如那些出身高贵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所说的那种语言……合宜的做法是首先指出我用以归纳总结出下文这些结论的某些作品;不过,有必要提到的只是其中最重要的那些。这些作品一言以蔽之,就是戏剧,和某些叫做小说的短小文章。首先要提到的是《元人百种》……可见马若瑟对于通俗语体的总结,并非来自日常生活,而源于口语体的文学经典,因为,在他看来,编写这部语言教程的目的在于让法国读者学到中国“上流社会”的口语表达方式。因而在他所选为语料和范本的作品中,《元人百种》才被放到了一个特定的地位上。不论是在导论中陈述的语言教学观,还是在书中挑选的实际例句,或是让傅尔蒙通过翻译《元曲选》进行中文学习的建议,都表明了他以经典文本,尤其是作为口语典范的戏剧文本为典范为主要依托开展语言学习的核心观念。

马若瑟的这种观念可以上溯到耶稣会的教学观与戏剧观。作为建立于16世纪的一个对抗宗教改革的教会组织,耶稣会对于教育非常重视,把教育视为争取青年、巩固天主教会影响的主要手段,因而其教育事业发展相当繁盛。1761-1762年法国议会下令关闭耶稣会学校,致使全国将近80%的男子中学被关闭。可见耶稣会在当时欧洲中等教育领域影响面之大。在教育上,耶稣会有两方面举措非常突出。其一是对于古典文化教育的重视,其二就是戏剧教育。“耶稣会把戏剧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系统地纳入到学校的教育中,同时也借助它进行牧灵工作,为天主教信仰赢得更多的信众。戏剧也因此受到特别推崇。”尽管教会对于戏剧,在很长时间内所持的态度都是否定的,有关戏剧利弊问题的争论虽然在耶稣会内部也时有发生,但在耶稣会看来,戏剧的问题并非来自其本身,而是由于人们对其没有正当利用。如果善加利用,戏剧也可以成为道德教化的利器。他们对戏剧的宽容及鼓励,以及在教育中对戏剧的运用,除了出于对戏剧所具备的道德教化作用的重视外,也因为这种形式非常有助于学生学习古典语言及修辞。“文字的学习藉此得到了一种强烈的鼓舞,要令年轻人熟知拉丁语所有的奥秘,很难有比这更好的方法了。”因而,对耶稣会而言,“戏剧不仅仅是一种娱乐,而是一套真正的机制,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第6篇:小学体育教学札记范文

关键词:反思型教师;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连续性发展

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过程中最引人关注的问题,因为这一次课程改革以全新的理念挑战了原有的课程与教学传统,要求语文教师变革创造。而“语文课程内容的笼统,语文教材在‘确定性’方面的简陋”要求“每一个语文老师的每一堂语文课都要对课程内容或教材进行这样或那样的阐释。”即语文教师要参与课程开发,成为课程开发者。这就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如何才能实现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呢?众多研究表明:成为反思型教师是其有效途径。

一、何谓反思型教师

反思型教师是针对技术型教师观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师观。教学作为一项智力活动,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反思。

反思型教师不仅是教育实践者,也是自身教学行动的研究者,反思型教师会主动地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准,进行自我评价,并坚持不懈,从而进一步推动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二、成为反思型教师是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大量的实践表明,成为反思型教师是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原因何在?接下来本文将从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历史趋势、连续性原则两个方面探析其理论原因。

1.成为反思型教师是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历程的必然趋势

从整个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历程来看,有一个从群体被动专业化向个体主动专业化转变的过程。

语文课程开发和语文教师的成长及专业发展已融为一个统一的过程,相应的,教师专业化也由“技术熟练者”即“技术型教师”转向“反思性实践者”即“反思型教师”。

2.反思型教师可以推动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连续性

我们倡导语文教师个体内在的主动专业发展,然而一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需要贯穿教师发展的一生。

首先,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定义看,所谓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名良好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其次,从语文教师这一职业来说,职前师资培养的功效已经非常有限,语文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更多的是在在职阶段获得的。

第三,语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是个学无止境的领域,想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不断学习、探究、实验、总结,接受终身教育。

可见,反思型语文教师所具备的反思能力和态度是语文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的根本动力,因此也是推动语文教师专业化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成为反思型语文教师的实施策略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反思型语文教师呢?首先要具备对自己教学方法、内容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的能力。那么,又该如何提升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研究和改进的能力呢?如何培养语文教师的反思习惯和态度呢?主要依赖于以下三点:

1.要进行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

对教育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就为语文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提供了理论依据。常规的语文教学往往依赖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因此并不能超越原有的教学传统,而反思型教师之所以能够在教学上不断创新是因为他们注重的恰恰是对原有经验的批判性反思。

2.坚持写反思札记

坚持写反思札记有利于语文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所谓反思札记,就是把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记录下来,以帮助自己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了这个基础,就必然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会断然醒悟,那长久躲闪着你的真理的实质,会突然在你面前打开。

3.参加观摩讨论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师需要和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当其他教师对我们的教学实践提出建议或质疑时,往往会使我们的思路更为开阔,激起我们更为深入的思考。

总而言之,成长为一名反思型语文教师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语文教师的专业化。然而成长为一名反思型教师并不仅仅是靠教师个体的主动努力得以实现的,其阻挠因素还有很多,因此这就需要外部环境(尤其是学校环境)的支持和监督,建立一套教师评价体系,为反思型教师的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也推动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让最终实现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92).转引自:李海林.《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再认识.语文教学通讯,2005(Z2):10.

第7篇:小学体育教学札记范文

关键词:兴趣 原动力 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习变得轻松快乐,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由于相关部门、一些家长和有些老师片面强调教学质量,一味地追求学习成绩,导致上课时就是为了赶任务,教学就是为了压成绩,因而在上课过程中对教材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不敢深究,对学生有兴趣的事情不敢放手,因为一旦这样做时间就不够,教学任务就完成不了。虽然,教改一再提倡素质教育,一再强调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现实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还是“满堂灌、填鸭子”似的教学,因而也就导致教改精神无法得到真正的落实,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甚至讨厌。那么怎样才能改变目前语文学习的这种尴尬局面呢?我就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作以下几方面的探讨。

一、拓展开去,开阔视野,认真做好读书札记、课前五分钟、日记、游记

一个知识渊博、造诣深厚的学者,他获得知识的途径也必然是广泛而丰富的。同样中学生要想学好语文仅仅靠一节语文课、一本语文书是绝对不可能的。要想学好语文除了上好语文课、学好语文课本之外,还要尽可能地做到:①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作好读书札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有限的生命里,要想学到无限的知识,进行大量的阅读是必要的,而做读书札记则是大量阅读变得更有效的保证。②阅读是为了补充知识,内在的知识更多的还要通过外在的语言表现出来,而课前五分钟,则是锻炼这种语言表现的最好方法,语文老师千万不要吝啬这五分钟的时间,往往伟大的演讲家、出色的辩论者就因这五分钟而产生;现在很多学生,在私下里的时候,有一直说不完的话,但一旦真的要让他在公共场合表现的时候,就变得脸红耳赤、说话吞吞吐吐,半个钟头说不出一句话,而课前5分钟,则是改变这种状况、锻炼学生胆量的最好方式。③阅读是从历代的智者中获得已有的知识,而日记、游记则是从生活中获得及时的感知。即我们常说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得真知。读得多了,要是自己不写作,那就像一个想学游泳的人,学了很多的理论,却从来不下水,结果也是不会游泳的。写作业也一样,因而,指导学生节假日、星期天要尽量地走出去,从现实生活中、奥秘无穷的大自然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驾驭课堂进程,注意课堂调控

课堂调控,一般包括进程节奏的控制、气氛的适当调节和学生注意力的调适等几个方面。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应有的创造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最佳的心态下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个学生发生心灵上的沟通。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学生的不同意见,不要轻易做出否定的评价。教师不是高高在上,应贴近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关怀和帮助。教师要采用亲切的教态、温和的语言和巧妙的方法,结合学习内容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诱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催促思维。教师应对学生创造性完成学习任务持期待成功的热情态度,并以赞许、微笑神情表露出对学生的信任态度,从而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三、有效的课外互动

课外互动是指语文教师和学生在课外的相互活动与交流、交往。

目前教育界普遍认同“大语文教育”,认为语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语文教育不但要注重课堂还要注重课外的学习与活动。

如何在课外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语文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谈心,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第8篇:小学体育教学札记范文

一、以教学反思促进教师成长

教学反思就是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后,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及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只不过是狭隘的经验,最多也只能够形成一些肤浅的知识。”如果经过教学反思,那么教师的教学水平就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且能对后继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加强教学反思就显得更为重要和必要了。因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教师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二、以教学反思促进高效教学

进行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只有不断地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才能在后续教学中少走弯路,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有效的教学反思是促进高效教学的有效途径。

1.教学反思思什么?

教学反思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进行:一方面是反思教师的教。它包括:①总结本课的亮点,积累成功经验。一节课下来,教师应反思课堂中的成功之处,并且对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这样才会使自己的教法越来越活,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②查找不足的原因,探索应对策略。不是每节课都是一帆风顺、尽如人意的,教师应勇于面对自己的失败,更应该及时查找失败的原因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解决策略。另一方面是反思学生的学。教师反思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出现的困惑与问题,有利于今后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学反思写什么?

教学反思一般是把某个具体教学活动环节进行简略叙述,然后分析自己在其中的成败得失,最后谈谈自己的困惑、思考、见解和感悟。

(1)反思成功之处。

课堂教学后,教师要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如对教材的理解准确到位、完美的教学设计、教学中巧妙突破重难点、教学过程中较好地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应变得当的教学机智、创新的教法和学法、合理的板书设计等,把这些课堂教学的亮点及时记录下来,可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2)反思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中难免有不满意之处,即使是专家或名师上的课,也难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更何况是我们普通教师上的课。课堂教学后把不足之处进行回顾、梳理、反思、探究和剖析,作为后继教学的参考,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反思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一节课上完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中自己对教材的把握是否准确、教学目标定位合不合理、教学环节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心理发展规律、预设是否合理等问题。反思备课是否有效,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4)反思教学效果。

教学后应反思教学时间的安排是否合理、组织教学方面有什么收获、教学重难点是否有效突破,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表扬激励学生的效果如何、是否有效利用生成为教学服务等问题,及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思考如何改进并写出“再教设计”,从而达到完善教学、丰富教学经验的目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5)反思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智慧的闪现,不善于积累就会一闪而过。课堂教学中,思维碰撞的智慧火花、有效的生成资源的灵活利用、偶发事件的灵活处理方式、教学的瞬间灵感等,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这一个个亮点,记录下小课堂中的大智慧。

(6)反思学生的闪光点。

关注学生的课堂,总会有惊喜与感动。教师将学生在课堂中迸发出来的智慧火花积累下来,如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好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独特的见解等,能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思路。

三、以教学反思促进专业成长

名师的成长道路上,见证了反思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曾有幸聆听张齐华老师的讲座,讲座中介绍了他个人的成长经历:毕业后在一所村完小教学,在一次参加全国教学大赛活动前,为了上好一节课,试教不满意,无数次地修改教案并试教,直到满意为止。成为名师后的他,仍然在不断地进行着教学实践和反思。他执教“平均数”一课的教学设计,四个版本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又如,全国特级教师贲友林有一个习惯,就是写教学札记,他喜欢把课上的一些精彩片段在课后记录下来。他的班级中哪个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能被他记录到札记中,那是一件很骄傲、自豪的事情。贲老师写教学札记不也是反思的一种形式吗?

第9篇:小学体育教学札记范文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默会知识;专业成长

长期以来,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特别注重教师在认识和理论上的提高,与此相应在教师培训中,我们比较重视让教师学习理论知识,热衷于请专家作报告,热衷于让教师脱产进修,热衷于教师的学历达标。毫无疑问,这些做法确实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但是我们常常发现,这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往往不能实现“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对接,很多教师听了理论,有所感悟,回到课堂,依然故我。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忽视了更为重要的一种途径:通过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在教学反思中增进教师的“默会知识”。

“默会的知识”(又称“缄默的知识”,又称“内隐的知识”)的理论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出生于匈牙利的英国哲学家波兰尼(M.polanyi)提出“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默会知识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这种知识即是所谓的“行动中的知识”(knowledge in action),或者“内在于行动中的知识”(action-inherent knowledge)。 因此,默会知识本质上是理解力和领悟,属于怎么想、怎么做的层次,它不能系统表述和言传,具有个体性和情境性等特点。默会知识概念的提出对于教育学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更是如此。

一般认为就教师知识结构而言,除了学科专业知识(所谓本体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所谓条件性知识)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不同于对许多情境概括的正规的学术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种知识有很强的内隐性,无法言传,而是“内在于行动中”,因此属于教师的默会知识。由于默会知识是教师在常态下不能清晰地感觉到的,因此如何通过对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反思,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教师的默会知识显性化,从而帮助教师了解它的存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策略。

熊川武教授将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反思性教学源于教学实践,贴近教师专业生活,把教师的专业生活过程同时看成是教师不断自我学习、发展的过程。反思性教学看重的不是理论的灌输,而是教师专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而随着教师对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并解决,教师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这对教学水平的提升大有帮助,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实际的效果。

一、教学设计:在反思性备课基础上的教学能力提升

教学过程与工程施工绝然不同,在于它的对象是人,是人的思维活动。教师不可能采用同一方案去塑造他的所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根据前次教学中的反馈信息,进行深入的教学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修改教学方案,完善教学设计。这次反思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的阐述、学习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教学评价等。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不可能既定模式去套用,因此教学设计中要做好:一是为学生创设了独特的情境和学习途径,能够引导他们兴趣盎然地主动探求;二是保持了学科和班级的特点,教师个人的风格。所以教师本人对内容的理解、对材料的取舍、对媒体的选择、对策略的制定以及具体流程的设计都显得尤为重要。

在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完善上,应该包括:

1.教学目标设计

包括认知领域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和情感领域目标设计的完整性、适切性和可操作性。

2.教学策略设计

策略应符合现代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体现教学的主导性和主体性;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容量恰当,重点突出,体现内容的有效性、系统性和有序性;重视启发,活跃思维,方式、方法多样,选择适当;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教学媒体使用适时、适量、适度、有效;教学结构组合优化,优质高效。

3.教学评价设计

形成性评价:提问、练习、测试等形式多样、反馈强化及时、内容设计合理,要求适度;总结性评价:知识覆盖面达80%以上,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重视实践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测评。

二、教学实践:教学设计基础上的课堂教学实施能力

1.进行课例研讨

课例研究是触发新的教学行为、产生新的教学理念的沃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在校本培训中我们鼓励教师以实际课堂教学为载体,以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切入点,以改进课程实践为目标,广泛开展课例研讨活动,引导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实践,积极提升实践智慧和专业化水平。

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课堂研究意识,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节公开课。由教务处统一协调安排,保证每周都有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公开教学展示,周四教研活动中全体教师再分组进行集体评课活动。这些来源于身边的鲜活教学案例,对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2.参加教学观摩

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因为这样可以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很重视观摩公开课,只要有可能,她从不错过任何一次听课的机会。她曾说过,我这个特级教师是“听课听出来的”。当然,这里的“听”还包括对照自己进行分析和反思。于漪对听的每一堂都要研究、思考,哪怕是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如何反思?一位教师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比照于漪老师深钻细研的功夫,反观自己对教材的把握,你或许会为自己“蜻蜓点水”式的浅薄而汗颜;比照魏书生老师的“商量”教学法,反观自己的课堂现状,你或许会发现自己正陷入个人专制、“一言堂”“满堂罐”的误区……这位教师这种“比照”的反思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3.开展微格教研

把自己的一节课或数节课的教学进程用摄像机或录音笔记录下来,然后居于一种旁观者的角色来观察、分析自己的教学活动,这是对教学行为反思的一种比较好的手段。比如说,可观察这样一些内容:在课堂上我讲授的时间有多少?我讲话的音调怎样?我的体态语言是否丰富?我在教室里是怎样行走的?学生听课时的反应如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观察到自己大量的行为信息。

三、教学研究:实践反思基础上的专业能力升华

开展教学研究,是使默会知识显性化的重要手段。一般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1.写课后教案

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显出动态生成性,有些课堂中的突发问题或值得深思的现象在课前很难预料到,课后教案把自己上课时的课堂实录详尽、及时地记录下来,并对其中某些片段和环节进行不断的反思、总结,从而扬长避短,以便于今后教学的提高。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完整地写课后教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在当今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很重的情况下,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写反思札记

与写课后教案不同的是,写反思札记并非要求面面俱到,也并非每节课都写,可以一周写一次。写每节课反思札记时,可这样思考:在这节课里,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效果?哪些精彩片段值得仔细地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写一周札记时,可这样思考:在这周里,什么样的情形下,感到与学生关系最密切?什么时候和情景下感到最焦虑或沮丧?我在教学中做的所有事情中,如果给我重试的机会哪些我将会做得更好?我感到最自豪的教学活动是什么?为什么?等等。与写课后教案相比,写反思札记一般无需花费过多的笔墨和时间,但不如写课后教案详细,容易忽略一些比较重要的信息。

3.写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在于“让教师重述和重写哪些能够导致觉醒和变迁教师和学生的故事,以引起教师实践的变革”而成为校本培训的有效形式之一。在学校校本培训中鼓励教师每天主动进行叙事研究,以随笔、手记、案例、实录等方式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和教育事件。让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描述和分析的基础上内化理念、生成智慧、提升素质。

以上对反思性教学的一些做法的介绍可能很粗浅,但它确实是教师默会知识显性化的重要途径,当然,以反思性教学为中心的教师专业成长中教师自我发展的激情是关键。但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管理功能也不能忽略。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记录下来,整理成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发现教师成长的共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提供适合每一位教师特点和水平的帮助与指导。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实践性知识:老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