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范文

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精选(九篇)

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

第1篇: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社会需求;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张志贤,男,硕士研究生,高级讲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内科教学、医疗,养生保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急需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健康养生指导。大学要以培养“适应性人才”为基本要求,以适用性为目标来培养学生,满足社会需求[1]。建立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涉及政府、医学院校和社会的复杂系统工程,本文通过论证其必要性与可行性,对如何构建和实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探讨,阐述了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提出了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一、建立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一)解决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严重匮乏问题。

目前,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缺失矛盾突出。一是医学院校养生保健师资缺乏,医学生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贫乏。二是各级各类医院缺乏养生保健医学专业人才。三是全社会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需要培养大量的养生保健技能型和实用型医学人才。

(二)改善国民健康状况。

据《2009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显示,我国主流城市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6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极低,不到3%。伴随生活压力的加大,“亚健康”和慢性病人群每年递增,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每年有近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相当于平均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据统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0%,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2]。长期超负荷工作、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主要原因,需要高素质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提供健康养生指导。

(三)规范我国养生保健市场。

近几年,我国出现了“养生大师”迷倒众生,“养生秘诀”风靡一时和养生伪科学泛滥的社会现象。一是养生保健行业鱼龙混杂,科学规范、质量可靠的社会化养生保健服务供应严重不足。二是有些健康养生类图书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养生知识和观点违背常识,颠覆传统,使公众误入歧途,损害了人民的健康。三是迷信一些流行的养生保健理论方法,表现为自诊自疗的、延误病情的、没病折腾出病的、看“大师”不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步入养生误区。需要养生保健专家倡导树立科学养生观,正确处理养生与治疗疾病的关系,规范我国养生保健市场。

二、建立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可行性

(一)养生保健医学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医院功能和内涵也向正确引导现代人健康需求和消费调整,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备受青睐。在美国约1亿以上的人口在大约700多个健康管理机构中享受健康管理服务;日本有40多万健康服务人员,平均每300人配备一个养生保健师;我国享受科学、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万分之二[3],与美国、日本相距甚远。根据有关专家预测:2012-2021年中国将出现养生保健服务人员的需求高峰,养生已成为生活质量象征、健康生活标志和21世纪最热门的产业。社会转型期,我国13亿人民迫切需要养生保健指导。如果按1000人配备2名养生保健师,全国需要260万人;按1000人配备5名专业保健按摩师,全国需要650万人,这是一个庞大潜在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就业市场。

(二)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近年来,我国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迅速,各种养生保健中心、社区养生保健医疗中心、养生馆、保健馆、养生会所、企业养生俱乐部和经络、艾炙、针灸、足疗等养生馆遍布各地。随着我国养生产业市场的规范,经国家认证的专业养生保健机构将会应运而生,都急需大批的经医学院校培养和国家权威机构认证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就业方向和发展前景广阔。一是就职于各级各类医院的养生保健机构、健康管理部门和体检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事业单位、学校、部队的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机构,养生保健教育研究机构,大型企业卫生保健部门,个体医疗机构,养生保健康复中心,健康保险公司;二是自主创业,开设健康管理公司、健康产业公司、养生会所、疗养院、养生保健康复咨询服务部;三是对特殊亚健康群体做家庭养生保健、康复医疗服务;四是保健产品生产开发和营销企业等。

三、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学历教育体系。

构建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学历教育体系重点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琦指出:“医学院校和卫生职业院校不但要承担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责任,而且还要培养科学养生与健康专业知识和技能型卫生人才,以适应当今社会医学理念的改变和医疗市场的需求[4]。”医学院校的教师要加强养生保健专业理论和技能的系统化学习,掌握养生保健教学基本方法、教学环节、教学技巧和教学规律,培养一批乐教、适教、善教的养生保健优秀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加强教材建设。国家主管部门和医学院校应加大养生保健专业教材的研究力度,组织修订、编写和开发本硕博、大中专层次规范化教材,构建科学系统化养生保健理论教育和实践技能教育课程体系。笔者编撰的《科学养生与健康》医学教材较系统的丰富了情志、心态、饮食、运动养生及全身各系统的科学养生知识与方法和“亚健康”“八高症”“慢性病”的预防及健康管理知识等教育教学内容。三是加强专业建设。医学院校应设置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教育方向的养生保健专业,如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养生康复,现代养生医学、现代康复医学,针灸推拿,养生保健师、康复医疗师等专业,逐步健全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学历教育专业支撑体系。

(二)构建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宽专业、厚基础、多类型、多渠道的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建立养生保健专业教育本硕博一条龙贯通式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硕士、博士类研究型人才。二是建立多类型、多专业基础的养生保健专业方向的培养体系,培养本专科应用型人才。三是对相关医学专业的医学生开展养生保健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四是对医院、城乡社区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执业医师开展养生保健培训,培养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养生保健技能型和实用型医学人才。五是建立高端养生保健医学教育研究机构,启动研究项目,培养专家型人才。六是建立我国养生保健医学人才执业医师考试和注册制度。

四、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

(一)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

根据社会需求决定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人才覆盖原则,确定大师型、顾问型、技能型、中西医结合型、外向型等5类人才培养模式[5],为社会培养素质良好、结构合理具有“中医传统文华根基”、“中西医思维方式”和现代医学预防思想的各类养生保健医学人才。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培养内容包括养生保健概论,中医养生,道儒佛武传统文化养生,中华武术养生,现代科学养生,现代养生医学,养生保健执业规范等。培养方式包括理论学习、技能传授、考核测试和社会实践等。

(二)养生保健医学人才的知识要求。

一是掌握养生保健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养生概论、健康本质、疾病形成、中医养生、“治未病”和预防知识。二是掌握中医基础和中药学基础知识。三是掌握常用养生方法。包括精神、情志、自然、环境、饮食、起居、睡眠、经络、药物、房事、五脏和慢性病养生。四是掌握现代科学养生知识。包括现代科学养生基本理念(健康概述、科学养生观、健康风险预警与健康评估、“养成教育”、科学养生指导),现代预防医学与养生(一级预防与养生,慢性病三级预防)。五是熟练运用传统和现代养生基本技能。包括传统养生功法、推拿按摩、拔罐、刮痧、针灸、足疗、耳针疗法和减压、排毒、营养、中西医急救技能等。

第2篇: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范文

《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进一步与国际医学教育发展接轨,同时也为今后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指导性意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新医学模式下,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完成生理疾病的诊断、治疗任务,而且还要能够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因此卫生服务模式也从个体治疗服务向着群体、预防、医疗、保健综合服务转变。为适应这一转变,满足现代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要,必须在占医学生绝大多数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培养出既懂防又懂治,防治结合的新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改革要实现从注重知识型人才培养向注重能力型人才培养转变,从单一型人才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从专科医生培养向掌握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卫生服务本领的全科型医生培养转变[2]

为了解目前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预防医学知识的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2010年5~8月,笔者对我校在江苏、浙江、山东、北京、上海等22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进行临床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以及其中16家医院的临床医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针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10份,回收有效问卷409份,回收率99.8%;针对临床医生发放调查问卷330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回收率89.7%。本文根据我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围绕《标准》提出的要求,就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和分析。

一、我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类课程在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体系中未能得到足够重视

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三大主要部分组成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体系,长期以来受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学校的管理者、专业课程设置者(教学管理部门)、知识传授的施教者(教师)对前两部分知识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而对预防医学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轻视”。这就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如教师对预防医学教学研究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公共卫生类师资分配上未能将优质资源留给临床医学专业,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和临床医生认为老师教学整体水平一般或较差;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陈旧、经费投入不足;教材编写和教学内容更新不能与时俱进,调查显示有56.8%的学生、50.3%的医生对所使用的教材不满意,认为质量一般或较差(表1);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类课程学时不足;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类选修课程,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等。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类知识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主动性

这一现象主要由两方面因素引起,第一,组织安排教学任务的高等医学院校对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类课程的“轻视”直接影响学生对该领域知识的态度;第二,由于大部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将在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工作内容多为诊断和治疗,因此,学生认为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类课程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来讲没有太大用处,甚至可有可无的现象普遍存在。以上因素导致学生对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类课程学习的动力不足、主动性不强,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三)教学内容欠科学,教学方法较陈旧

目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材主要选用两个版本,一部为《卫生学》,另一部为《预防医学》。两部教材均为规划教材,均沿用预防医学专业学科体系,将劳动卫生学、环境卫生学、营养卫生学、统计学等压缩打包形成“卫生专业的大拼盘”,教学内容信息量大。我校选用前者,独立设置卫生学、统计学与流行病学等预防医学类课程。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和临床医生认为统计学与流行病学难学(表2),概念较多,内容抽象难懂,各种公式繁多而复杂难记;但对于临床实践与科研工作有所帮助(表3、4);近一半学生和临床医生都认为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工作联系不多,存在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的现象(表5),并认为有待加强的教学环节是社区实践(表6)。教学方法上目前仍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属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四)近年来国内发生的一系列公共卫生事件暴露出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育存在的深层问题

调查显示有51.9%的医学生和40.5%的临床医生认为大学期间学习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知识内容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或与实际工作需要相差太远(表7)。2003年我国大陆暴发流行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所表现出的不足和缺陷,特别是医护人员的预防意识欠缺、应急处理不当。在疫情刚刚开始蔓延时,患者中医护人员所占比例曾高达33%[3],迫使我们不得不对过去的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进行认真地反思。随后我国相继发生了2005年禽流感疫情、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2009年“甲型N1H1流感”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玉树大地震”与“甘肃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临床医务人员通常是第一个接触病患的,他们的应对措施是否正确是灾后救治、疫情防治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都提醒我们要对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进行革新。

二、《标准》对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目标要求

《标准》参照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和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充分反映了医学教育面对的国际趋势、国内环境和社会期待,为我国医学教育提高水平、保障质量明确了方向。它强调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培养,促使高等医学院校重新认识预防医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开展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改革探讨。

《标准》第一部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提出的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在10项“知识目标”中有5项涉及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类知识教育,即:①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②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③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筛查的原则,掌握缓解与改善疾患和残障、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④掌握临床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理解科学实验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⑤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在“技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能够有“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能够对患者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

《标准》在第二部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办学标准”指出,医学院校制定的教育计划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协同,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公共卫生课程,培养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使其掌握群体保健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指出“公共卫生课程通常指预防医学和(或)卫生学等课程,涵盖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健康教育、初级卫生保健以及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卫生毒理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妇幼保健学等有关内容。”

三、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改革我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思考

(一)调整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高水平的医学院校逐步开展七年制硕士、八年制博士医学教育,普通研究生教育也在稳步发展;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标准的提高,省市级综合医院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综合医院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将以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为主;作为目前医学教育的主体———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将以县区级医院、城市社区医院和农村乡镇卫生院为主,他们中的大多数将成为满足基层医疗单位需要的全科医生,全科医师必须是防治合一,并且具备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以及指导患者自我保健和战胜疾病的能力。这就要求完善和调整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强化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医学类知识在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中的地位,使其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有机融合。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加强预防医学知识的教育和实践技能的培训,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全科型临床医学人才。

(二)调整我校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的调整、教学内容的完善是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的基础。《标准》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使其掌握群体保健的知识和技能,并界定了公共卫生课程应涵盖的学科范围和知识内容。在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特点,对《卫生学》或《预防医学》涵盖的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初级卫生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等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去除陈旧过时、与实际工作脱节的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和充实与临床实践工作有关联的预防研究新进展,比如在环境卫生与健康中精减部分理论内容,增加与当前主要环境问题相关的内容。目前我校单独开设《流行病学》、《统计学》课程,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方法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对于临床医学的教学、科研、医疗工作的改进及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本研究也显示大部分实习生和临床医生认为《流行病学》、《统计学》对其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有所帮助。另一方面,要调动公共卫生学院教师的积极性,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类选修课程。由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任务重,必修课程门数多,学时多,不适宜为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类知识增开课程或增加大量学时,可以考虑为临床专业学生开设“健康教育”、“社会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环境污染热点事件”、“家庭装潢与健康”等选修课程或者专题讲座。最后,要让预防医学意识在基础课程和临床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得到强化,使预防医学教育贯穿于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如果基础和临床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能从群体和预防角度出发,以预防、治疗、康复有机统一的整体观组织教学内容,也可以改变学生对预防医学不全面的看法。

(三)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开展PBL教学方法改革,PBL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模式[5],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者应承担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探索、证明、调查、分析、解释等主要的学习责任,这就对学习者的学习技能提出了要求[6-7];也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专题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或方法,以避免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的弊端;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让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在教学中突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很实用[8]。

(四)改革考试方式,完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要努力改革现有的考试模式,可以根据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类课程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进行综合考试,以鼓励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结合临床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教师开展考试理论的培训,提高命题、考试的质量。要尝试建立学生成绩全过程评定体系和评定标准,不仅要有传统的终结性评定———期终考试,也要探索建立形成性评定考核方式。形成性评定不仅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调节和完善教师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第3篇: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预防医学 人才人 才培养 培养模式

一、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近20年来,全球经济及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使预防医学学科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从被动个体治疗进入到主动群体预防的时期,人类社会对预防医学的认知和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公共卫生事业受到高度重视,危害人类健康的传统传染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而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艾滋病、SARS、禽流感等新的传染病;以及精神疾病、心理疾病等成为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人类疾病谱的改变,使预防医学的工作重点发生转移,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控制,保证整体人群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预防医学工作者新的历史重任。

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加深,发现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概括和解释新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因为它仅从单一的生物学角度去理解健康和疾病,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如高血压、肿瘤、艾滋病等疾病的发生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997年美国精神病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Enge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以及卫生服务因素构成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因素,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综合作用和医学的整体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成为当今医学界的共识。

为了适应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卫生方针和政策也作了巨大的调整,整体人群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控制成为卫生工作的核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劳动保护法、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等。同时,加大了对公共卫生事业机构的建设力度和经费投入,各级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相继成立,发挥着人群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作用,工作范围从传统的劳动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儿童少年卫生、流行病几大卫生扩展到慢性病、艾滋病、精神、心理疾病的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等领域。为了实现我国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从北京、上海、杭州等试点城市向全国范围推广,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保障社区人群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了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使卫生资源、卫生服务正逐步从城市向农村社区扩展。体现了满足人们对医疗保健需求的公平性,为发挥预防医学的效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作用。有人称社区卫生这一变革为人类第三次卫生革命。最近我国学者提出了“大卫生”观念,认为作为社会事业一部分的卫生事业要纳入国家发展规划,政府承担责任,社会各部门配合,人人参与,使医学社会化,才能实现社会预防和社会保健的目标。它体现我国卫生工作预防为主的方针和我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二、传统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

我国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基本沿袭前苏联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以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儿童少年卫生、卫生毒理学基础及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为专业主干课程,此种教学模式几十年来为我国培养过大批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为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如上所述,近20年,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对我国传承五十多年的传统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严峻挑战。最近,我们对近5届本校预防专业本科毕业生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反映很多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工作岗位上用不上,很多有用的知识又没学,调查结果充分显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具体表现在: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动手,高分低能,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应用不相符合,教学内容和方式滞后于社会发展步伐。

如何改革传统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杨克敌等从社区卫生服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拓宽基础,加强临床,优化专业”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新思路,弥合预防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之间的鸿沟。在培养模式上与临床医学专业前期趋同。因为当前疾病预防与控制的模式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预防医学人才需要更多的临床知识和技能来面对疾病谱更加复杂化的人群,这种模式比较适合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对预防医学人才的需要。耿齐鸣也认为:2004年的SARS流行给我们现行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提出警示,在医学教育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和重视预防医学教育,尤其是社区预防医学教育。

赵福生认为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预防医学教育体制的改革必须与卫生防疫体制相适应.目前卫生防疫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除了指导公众进行自我保健、预防疾病、控制疫病流行、消除或减少致病因予的作用外.还有卫生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而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目前是以卫生学类课程为主.很少或没有设置公共卫生事业所急需的卫生行政执法等专业和课程。卫生监督是国家行政监督的组成部分,有很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而且卫生监督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远不能满足需要。预防医学系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有关课程,培养从事卫生执法的高级专门人才。

为了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提出毕业专题实习和卫生防疫机构现场实习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采用教研室毕业论文专题实习与卫生防病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现场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毕业专题实习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工作实际,提出若干个研究专题,给学生对专题作简要介绍和总体要求后,学生要完成从查阅文献、课题设计、实验(调查)研究、数据收集、统计分析、论文撰写到论文答辩的全过程。这种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疾病控制中心实习是实践性教学的另一重要环节,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到疾病控制中心实习,使学生直接了解现场工作实际,增强学生对卫生防病工作的感性认识,积累实践经验,并亲身参与卫生防病机构的实际工作,如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卫生监督执法等,这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毕业前训练过程,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江城梅也认为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改革重点应加强预防医学实践环节,由于相当多教师是“三门”(校门、教研室、课堂)教师,不但缺乏公共卫生实践工作,各学科专业之闻也很少教学交流,讲课缺乏生动的实际案例和亲身体验,实际上就是应试教育。建议预防医学专业老师应该到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锻炼一段时间,增加实际工作经验,以便能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请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的专家上讲台讲课,使学生接触预防医学实际工作。

殷朝阳等分析了我国预防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引入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改革预防医学教育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首先,要从时间上予以保证,实验课程学时数和预防医学实践周数要科学设置。其次,要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学生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测定、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人群健康评价等方面的实践技能训练。再有是要加大投入,大力改善目前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设施落后、环境条件差的现状,特别是要加强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建设。国外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总的说,国外比较重视知识面广、实践性强、自主学习、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如美国医学院校协会AAMC提出:预防医学教学范畴包括有最常见的课程:预防医学、社区医学、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信息学、循证医学等课程。美国公共卫生教育理事会(TheCouncilon'EducationinPublicHealth)规范了MPH学位点应包括五方面的教育内容,即行为科学、生命统计、环境卫生科学、流行病学及卫生事业管理。法国高等医学教育公共卫生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次改革,巴黎第六大学(BroussaisHotel一Dieu)医学院教学计划的第二阶段(简称为DCEM)中,基础教学内容有:(1)交流:交流技巧、卫生教育技术、文献收集、信息论。(2)流行病学:描述性与分析性流行病学、统计学、人口学。(3)规划:卫生机构评估、卫生与预防的行动计划。(4)经济:卫生机构与卫生制度管理、卫生经济。(5)法学:行政、组织及民事的法学基础,社会保护,卫生法和社会法。(6)环境:物理环境的研究方法与环境卫生学;应用社会科学方法:组织职能与卫生一社会政策的分析。除了上述课程之外,公共卫生专业的医学生还必须自主选择学习下述选修教学中的两门课程:环境与环境卫生学、流行病学、卫生机构与卫生服务部门的管理、社区保健。

综合上述预防医学的改革动向,作者认为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我国卫生战略的改变,教学重点放在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控制,保证群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及大卫生观思维。

2.根据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的职能转变,修订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相一致。如传统的三大卫生、流行病扩展到慢性病、艾滋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等。

3.注重交叉学科知识培养,拓宽授课知识面,如:人文科学、信息学、管理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等对于现代预防医学来讲都是很重要的内容。

4.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讨论课、社会实践和毕业专题实习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现场工作能力。

5.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与交流,尤其是要改革死板的考核方式。

三、构建新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在总结多年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新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设想。

如下图所示,与传统培养模式完全不同,本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为主线,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特点。学生将拥有大量的时间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另外,通过在卫生和疾病预防机构的现场教学,使学生接触实际工作,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本模式还注重人文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做专题讲座,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方法,总之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完全可以适应公共卫生机构的工作要求,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工作需要相一致,该模式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2007年获得部级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立项。

在此新的培养模式中,教学方式也要做较大的改革:如下图所示,各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均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围绕老师的导读内容和命题展开课后的课本基础理论自学,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做探究实验。把自己的观点和假设在讨论课中发表和辩论,最后形成结论和完成学习报告上交给老师。该教学方式借鉴国外一些高等院校的经验,确实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完全不会有学生上课打瞌睡的厌学现象出现。

综上所述,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我国预防医学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符合社会对预防医学人才专业要求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如何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仍然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克敌,杨世秀,欧阳宁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24-25.

[2]耿齐鸣.从SARS流行看今天的预防医学教育.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2):82-83.

第4篇: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范文

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将来顺利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事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意识的必备能力之一。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我国现阶段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经过多年摸索,我们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设语言训练类课程和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3方面来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培养,效果显著。

关键词:语言沟通能力;预防医学;培养模式;医学语言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公共卫生问题日趋复杂,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妇幼和老年人健康问题等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存在相对较低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除了急需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强的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外,还对其所从事的医务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与所服务的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良好的语言沟通是协调关系、彼此信任的重要途径,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将来顺利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事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意识的必备能力之一,也是我国现阶段医学教育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1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势在必行

1.1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实现医疗改革目标的需要

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新时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下简称医改)的主要内容是“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方案立足国情,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将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作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要求“到2020年,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改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医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不仅了解、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了解、熟悉人群的心理、人格特征等,建立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的医群关系。因此,医群沟通技能培养是实现医疗改革目标的需要,也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1.2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成为一名合格医务人员的必备条件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这是对所有医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增强,从事基层医疗服务活动的人员必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因此,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作为医疗队伍的后备力量,必须掌握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提高人性化医学服务水平,成为现代医学模式所要求的合格医务人员。

1.3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提高实践质量的有力保障

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仅仅掌握书本上的基本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实践中不断验证所学理论知识,锻炼各种能力。因此,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成长必须经历实践阶段。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医学思维、锻炼应变能力的必由之路,而人群是影响实践质量的关键因素。要圆满完成实践任务,提高实践质量,就必须加强与人们的交流沟通,建立和谐医群关系,才能取得人们的信任与配合,获得更多实践经验。

1.4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高尚医德的本质反映

“言为心之声,语为情之感”。医学语言运用问题,从形式上讲是掌握医学语言艺术、遵守医学语言规范和要求的问题,实际上它是医务人员对人群情感、态度的体现,是医德医风的本质反映。医务人员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反映出不同的精神面貌与道德修养。医务人员要态度和蔼、真诚,通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来展示自己高尚的医德。

2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语言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代社会需要综合型、复合型医学人才,除了要求医务人员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外,还在综合素质、人文素养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尤其是医疗改革工作的推进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语言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语言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如下。

2.1对语言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许多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医群沟通、医群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健康”定义的认识,低估了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目光只停留在医学知识传播上,而忽视了人群心理与情感需求。这种只关心疾病不关心病人的现象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现场实践中普遍存在。有的学生仅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师交给的任务或满足于医学知识传播,不愿真正关心服务对象,不与服务对象交流或交流很少,使后者感觉不到被关注、被关爱、被重视,进而影响自己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2.2没有掌握必要的语言沟通技巧

以往医学院校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三基”上,在语言沟通方面没有针对性训练,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经验与技巧。在与人群接触时,有的学生忽视了对服务对象心理因素的观察与研究,讲解知识时语言生硬、缺乏亲和力,询问病情时只顾收集信息,不能全面考虑病人的感受,让对方心里不舒服。有的学生因说话方式不恰当,导致沟通过程不愉快,无法达到预期沟通效果,从而影响了现场实践的正常进行。

2.3轻视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

很多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往往只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忽视了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社会化程度很低,不了解风土人情,对人群缺乏理解、同情与关怀[1]。现场实践时,由于实践内容和方式、生活环境、接触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往往表现出与环境不协调、与人群沟通不畅等问题,大大阻碍了现场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严重影响其将来的就业和发展[2]。

3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途径

我院针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上述情况,采取以下措施,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强化实践能力与技巧。

3.1实施专业能力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在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时,实施专业能力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课程学习、专业实践、课题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其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学习强调理论联系实践,课堂教学中实施PBL、TBL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实践注重培养专业技能,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具备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充分运用于实践,通过课题研究与论文(调研报告)写作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公共卫生问题能力。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在不同学期进行,而课题研究则结合教师的课题或者暑期“三下乡”活动,让学生参与进去,培养其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2开设医学语言学课程,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培养

医学语言学是一门研究医学活动中医务人员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学科,和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联系[3]。学习医学语言学,不仅是医学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医学模式转变、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客观需要。医学语言学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广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正确认识医学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掌握运用医学语言的基本技能,把握医学语言职业变体的客观规律,提高医学语言的表达能力,适应各方面对医学语言的要求,尤其是医疗改革对语言沟通能力的要求,为今后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传统医学教育体系中没有医学语言学课程,普通的人文学课程又脱离医学专业实际。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对医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专门训练,完全是在毕业后漫长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4]。由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致使一部分学生语言素养差,与人沟通时语言简单,缺乏条理性、逻辑性,和群众交谈时语意模糊不清,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方式缺少创造性。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群关系的和谐发展。我院针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客观情况,面向大二以上学生开设医学语言学选修课,分别从医学语言的本质、特征、类别、应用等几方面进行介绍,重点讲述医务人员加强语言修养的必要性、语言修养的内容及途径。从医务人员和人群的语言沟通入手,结合实际,通过课内外大量实践训练,提高学生书面语和口语表达能力。课堂上我们设置特定场景由学生演示再展开讨论,课外组织学生结合实习、见习生活围绕某一主题开展辩论活动,从而加强语言沟通能力训练。课内外语言沟通能力训练不仅使学生从理论上深入理解了医学语言,而且提高了其口语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有意识地运用语言具体、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3.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现场实践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

知识和能力都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尤其重要。我院根据教师专业和研究方向,组成疾病预防与控制、妇幼保健与生殖健康、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等导师团队,以强化实践教学为着力点,建立了一批以课题研究(重点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如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农村学生营养改善与营养健康状况监测等)为中心的现场实践基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实践性预防医学专门人才。

3.3.1农村社区妇幼保健课题研究从2010年开始,我们就建立了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妇幼保健项目为中心的陵水县农村社区妇幼保健实践基地,每年承担美国犹他大学医学生社会实践带教任务,利用暑期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课题研究,2006—2009级部分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也全程参与。4年来,我们和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一起与陵水县妇幼保健院合作开展农村社区妇幼保健工作,包括收集妇幼人群健康信息、主要健康问题与原因调查分析以及健康干预等;同时,还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技术指导。在陵水县妇幼保健院及各乡镇卫生院开展的中美大学生联合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显著的社会效益。到目前为止,我院与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共同撰写发表科研论文15篇,其中SCI论文两篇。我院长期与美国犹他大学合作开展农村妇幼营养改善工作,将公共卫生研究领域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运用于基层,同时也使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一开始就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合作经验,不仅学会如何与国际同行交流、与基层群众有效沟通,而且提高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3.3.2城市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控课题研究海口市美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创建部级慢性病综合示范区,承担辖区内城市居民的社区诊断、慢性病监测、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高危人群发现与干预及患者管理等综合防控工作。我院已与海口市美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该单位成为我院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城市社区慢性病防控实践基地。我院2007级两名学生在该疾控中心实习,由于专业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都非常突出,毕业后留在疾控中心工作,一年后成了单位的骨干力量。

3.3.3农村学生营养改善与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健康教育课题研究2013年,在海南省教育厅和海南省卫生厅的支持与领导下,我院开展了海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项目,对琼中县1440名中小学生的营养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并协助琼中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现场工作。同时,与琼中县教育局合作开展中小学学生营养问题调查和营养状况监测,主要工作包括学校营养午餐的食谱制定、师生及家长的营养健康教育、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和学校营养午餐的效果评估等。琼中县也为我院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安排学生在该县的中小学长期开展学生营养监测、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治等课题研究。在这些课题实施过程中,从课题总体策划、调查问卷设计、调研过程具体实施到后期数据处理、论文(调研报告)撰写等,全部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从没有头绪到思路清晰,从羞于现场问卷调查到轻车熟路,从看着一堆数据无从下手到多种统计方法、统计软件运用自如,进步非常明显,不仅锻炼了项目策划能力、现场实践能力,而且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下,我院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已逐渐成为海南省各级公共卫生机构独当一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均得到用人单位较高的评价。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培养是因为其将来服务的对象是渴望得到关怀、渴望解决健康困惑的人群,医务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与人群健康息息相关。医学以人为本,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就必须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储备、语言沟通能力、现场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实践性预防医学专门人才,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婷,倪虎波.浅析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途径[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23(6):58-59.

[2]张芳贤.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23(12):239-241.

[3]李永生,朱海兵.医务语言学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第5篇: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康复;保健按摩;职业道德;综合素质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饮食结构及习惯发生变化,造成亚健康及慢性病患者日益增多,各种疾病治疗后需要病后康复人群和频发的自然灾害造成的单亲人群、伤残人群越来越多。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和养生保健意识的提高,对健康的认识和愿望不断发生变化,健康理念和要求也出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人们已不满足于有病治病的传统治疗方式,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保健按摩新要求。保健按摩社会需求大幅度上升,这就使康复保健按摩行业日渐兴盛,各种保健按摩馆、康复中心,甚至康复医院及综合医院康复科相继建立,并很快受到了行业的重视,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而受过正规专业培训的康复医疗、保健、推拿按摩人才更是大受欢迎。然而,现有康复治疗从业人员大多是从神经内科、护理、骨伤及中医等其他学科进修后转过来的,专业技术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性规范化培养,虽有专业康复人员但数量甚微,而且多数刚从学校毕业出来时间不长,既缺乏经验又未取得资格证书,很难得到行业认可。保健按摩行业更是鱼龙混杂,人员素质也良莠不齐,大多是通过短期训练或是进所谓“速成班”培训后从业,甚至还有未经任何培训现学现用的。这些因素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也给行业声誉带来了不良影响,严重制约了行业发展。因此,加强专业康复保健按摩人才培养,同时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规范化、职业化、全程化培训,全面提升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是促进行业良性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重要举措。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毕业后不一定都能成为优秀的康复推拿按摩技师,仅仅拥有娴熟的康复推拿按摩技术也不能成为优秀的技师,一名优秀的康复推拿按摩技师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更要具有良好的、规范的职业道德素质。尤其在以高品位康复保健按摩日益盛行的今天,一个优秀康复保健按摩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文化素质、人际沟通能力、工作环境、职业形象、服务质量等不仅会影响患者疗效,影响从业人员的声誉,甚至影响行业的发展。该研究结合自身教育工作实践,就康复保健按摩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谈几点认识。

1康复保健按摩工作者必备的职业素养

康复按摩治疗过程是直接和服务对象近距离接触的过程,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既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丰富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要有较高的职业情商,积极的心态,耐心的沟通,良好的表达能力等等,可以说是既要软件又要硬件的专业技师,需要非常优秀的人才从事的职业。如果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个人修养不高,被服务对象就会对其产生抵触情绪,不仅影响治疗效果,也会造成服务的对象流失。所以优秀的康复按摩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加强自身修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行为,培养职业情感,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以高尚的职业操守和精湛的技能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才能得到患者的尊敬和认可。

1.1康复保健按摩工作者要有深刻的职业认识

康复保健按摩工作者要在执业过程中不断认识和理解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认识自己在工作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强烈的服务意识,自觉履行岗位职责、规范自身行为,针对服务对象的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技能和技巧,按时优质地完成职业过程。

1.2康复保健按摩工作者要有深厚的职业情感

康复保健按摩工作者要从自身工作的社会意义和性质上去认识自己的职业,有意识地从点点滴滴的工作中寻找乐趣,不断修炼自己职业情商,打造良好的职业心态,以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到职业活动中。要乐于从业,精于职业,从内心中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岗位,强化职业自觉性、主动性和高效性,增强个人职业竞争力。

1.3康复保健按摩工作者要有坚定的职业信念

康复、保健、按摩大多数都是一个漫长的服务过程,执业人员长期与病患接触,不仅要耐心周到地对患者热情服务,而且还要正确处理好与患者的关系,妥善解决和克服工作中的矛盾和困难,不仅要承受社会闲言碎语的舆论压力,还要承受一些患者的无理取闹,甚至身心攻击和伤害。因此,康复保健按摩工作者既要严守职业道德,洁身自好,还要有坚定的职业信念和超乎常人的勇气。

1.4康复保健按摩工作者要有良好的职业习惯

康复保健按摩是在人体特定部位进行的有一定力量、有目的、有规律的手法或辅助器材操作过程。执业人员个人形象、卫生习惯、职业操守等对疗效和患者情绪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康复保健按摩工作者要在深刻理解职业道德规范和原则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中,在专业训练中,在职业活动中不断克服自身的不良陋习,注重个人品行修养和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言行举止和卫生习惯,加强人文知识学习,培养个人气质,进而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并达到崇高的职业境界,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康复保健按摩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培养与提升途径

2.1系统化专业化的学习是奠基石

“打铁需要自身硬”。一位专业的康复保健按摩人员要成功就业并在本行业立足发展,必须要练就一身过硬的专业技能,努力使自己成为该行业的行家里手,才能在行业竞争中不被淘汰。因此,合格的康复保健按摩工作者不仅要认真完成诸如《中医学》《人体解剖学》《传统康复治疗学》《推拿临床治疗学》《手法学》《中医推拿学》《经络学》《腧穴学》等康复治疗及推拿按摩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系统化、专业化的学习,掌握国内外各种保健按摩术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熟悉和精通各类康复技能、按摩技巧和手法。学习《心理学》《保健学》和《营养学》等相关知识,熟知与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民俗文化、人文社科、宗教禁忌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了解国内外保健按摩术、按摩器械、递质及发展趋势,学习保健按摩室经营管理知识,掌握保养、维修按摩器械等方面的知识。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基础,才能突破行业局限性,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才能成为不仅能够从事伤残、病后及亚健康等传统康复保健服务,而且还能够提供心理、精神等方面服务的康复保健按摩专业化人员。

2.2良好的敬业精神是源动力

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的态度是职业康复保健按摩人员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也是造就优秀康复保健按摩师的源动力。一个人只有从内心中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崇敬自己的职业,才能激发出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在不断的学习和创新中实现职业升华,在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康复保健按摩亦是如此,如果一个职业康复保健按摩工作者自身都不热爱本职工作,甚至瞧不起这份职业,何谈敬业、尽职、守责,更谈不上创新,自然也就不可能在这一行有所建树,甚至影响行业的形象。因此,康复保健按摩从业人员要突破世俗的歧视和束缚,坚信康复保健按摩也是中华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一种劳动行业,它需要继承和发扬,需要有人去从事这种劳动,要从内心克服职业自卑感,增强职业自豪感,这样才能爱自己的职业,敬业守业,才能在在业务上有所建树,在技能上不断提高。

2.3精湛的专业技能是生命力

康复保健按摩专业化非常强,尤其是按摩讲求的是一种“零缺陷”服务。因此,精湛的专业技能是成就优秀职业康复保健按摩师的法宝,也是吸引患者的磁铁,熟练掌握各种康复保健按摩手法,能迅速准确诊断患者的病症,并能按患者体质、习惯和要求,合理选用各种手法或器具对患者自如施诊,是优秀康复保健按摩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优秀的康复保健按摩人员在专业技能方面不仅要精,而且还要新,不仅要在实践中努力练就“真本领,硬功夫”,还要努力钻研业务,挖掘自身潜能,不断探索创新,推出“特色”,拿出“绝活”,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医风,不断推动行业发展。

2.4适宜的工作环境是助推器

专业康复保健按摩人员所具备的设备、设施、环境不仅要完全符合国家相关行业规定和卫生标准,而且还要根据工作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以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服务患者、一切适应患者为目的,努力创造一个科学合理、切合实际、规范安全的硬件环境,还要营造一个即能体现个性和特色,又能体现文化内涵和品位的软件环境,即让患者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还能增强康复保健按摩效果。

2.5恰当的沟通交流是剂

康复保健按摩过程也是一项医生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艺术活动。作为专业康复保健按摩人员不仅要精通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在治疗或保健过程中,与患者进行适当的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发现患者的禁忌证,准确把握患者心理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既能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也能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升康复保健按摩疗效。但也要注意,对患者的康复治疗保健按摩是主,言语交流、环境布局等都是辅助,二者把握恰当才为上佳,尤其是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精力、情绪等灵活应变,切不可生搬硬套人人都用。综上所述,康复保健按摩是人类在同疾病与死亡斗争中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康复保健方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于人们在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病后恢复等方面,都有很大作用。从业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优秀的职业素质、精湛的专业技能,才能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康复治疗和保健按摩服务,才能夯实职业活动基础,奠定事业成功的基石,才能不断促进行业向健康、清洁的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不断推动康复保健按摩行业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化、正规化、规范化的朝阳行业的优秀品牌。

[参考文献]

[1]赵玉琴.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M].北京:中央民族大家出版社,2015:9.

[2]李艳,张长杰,王晶.浅谈康复治疗师在医疗服务中的语言艺术[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0(14):999-1000.

[3]张保峰,罗素英.我国现代物理治疗师的技术素养与发展状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2):199-200.

[4]龚迪.关于康复治疗师工作的认识和体会[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1):1055-1056.

[5]刘婵,陈翔,汤行录.我国康复治疗师培养的几个问题[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9):895-896.

第6篇: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范文

摘 要 体育教育在中国源远流长,通过锻炼不但能够增强体质,提高人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同时对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有一定疗效。目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体育项目,如武术、导引、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这些都是体育运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间贯穿了传统中医保健理论的大部分内容,笔者提倡在高等医学院校推广中医理论指导的保健体育,防病治病,增强学生体质,挖掘、继承和弘扬传统保健体育中的精髓,树立“身心兼修”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育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中医保健 体育教学 渗透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佛学无一不是为完善道德、人格、社会而提出的理论观点。现代社会文明呼唤人的素质的提高。实践经验表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就其精神实质而言,是人的现代化,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健身、强体、抗病是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目的,而贯穿传统中医养生保健理论的体育运动方法是最有针对性和最容易取得成效的,也是大学生应该学会的基本的体育技能。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是要教给人们长寿、健身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是在当前和以后的学习、工作中都用得着的、有益于自身健康的技术和知识。

现在,高等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多以提高竞争性运动的成绩和技能为目的,课程设置大多是田径、球类,大多是围绕运动会的项目和体育达标而设,体育课成了比赛课和测验课,而球类课打比赛,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医药院校培养的医学人才是与人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既要考虑发展学生的一般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如何结合学生的医学专业特点,通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身体素质。

在丰富多彩的祖国医学宝库中,中医养生学是其中耀眼的一颗明珠,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众多的养生方法和技术的一门学科。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点是动静结合、神形合养、性命兼修,从养生流派来看大体可分为道家养生派,以“长生不老”作为养生目的,以“清静无为”为养生指导思想,以导引和服饵丹石为主要养生方法、佛家养生派,以“见性”为养生理论。以“静养”为主要方法、儒家养生派,以“中和”为养生理论,以“健身养性”为主要方法、医家养生派,以药物、食物等为主要养生手段,可见,传统保健体育属于以“动”为主的养生方法,中医养生术中的按摩术,导引术、气功养生术大部分内容属于传统保健体育的范畴,医学家们从生命科学的角度为保健体育提供了可强身健体的理论依据,而大量坚持保健体育锻炼从而健康长寿的例证又为医学家们提供了运行养生的事实依据,两者相辅相成,使保健体育运动不断普及,也使中医养生不断丰富,最终殊连同归,起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作用,丰富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宝库。

保健体育包括为导引、医疗体育和传统武术等,导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和创造的自我身心锻炼的理论和方法,它通过姿势的改变、呼吸锻炼、身心松驰、意念集中等锻炼方法的调节来增强人体各部分的机能,诱导和启发身体内在潜能,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等都属于中医导引的范畴。医疗体育在锻炼时,强调放松机体,平衡呼吸,安静大脑,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及植物性神经系统,缓冲不良情绪对大脑的刺激,降低大脑的应激反应,从而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预防疾病的发生。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术动作为基本素材,遵循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套路或在一定的条件下遵照一定的规则,两人斗智较力,形成搏斗,以此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武术注重内外兼修,使人体各部分得到全面的发展。

传统保健体育运动讲究对人体生命功能进行强化和优化、有目的的活动,要求人体的各系统或器官在人的生命的全历程中都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尤其是人的生命功能的两大要素:物质的形、体、命,同精神的神、性、心的协调发展。就是讲究两大神经系统协调发展,即注重信息、运动系统和植物或自律神经系统的协调发展。其运动提倡“意、气、形”合一,认为加强内脏器官的锻炼,即“养内”更重要。

传统保健体育运动方式适合未来体育发展的需要。正如前人所预言,未来理想的体育健身模式,是“个人的自由运动”或“个人的分散的体育锻炼”,传统保健体育运动可以让人们根据自我身心的特点自觉自由的进行体育锻炼。尤其是作为医学生在学好医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传统保健体育运动的学习,能够加深对医学知识的学习。

在医学类大专院校开展中医理论和体育教育的结合,应该是体育学科和中医养生保健学科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及范围应由体育界和中医界人士来界定和研讨,撇开门户之见,把中医养生保健学和体育学的基本技能和知识让广大学生掌握,达到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目的,对于养生体育知识的普及对于大学生自我锻炼、自我保健以及辅导或影响别人,都将是终生有益。这不但发扬了中医国粹文化,而且也发展了体育事业。笔者认为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养生的加强,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措施和方法。首先应客观认识高等医学院校非体育专业的体育教学目的,其次,根据各自的情况进行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 翟立武.高等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改革特色.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3).

2 王向晨.传统保健体育在中医院校体育校本课程中的开发.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83-84,102.

3 王耐.中医理论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5):81-82.

第7篇: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全科医学;家庭健康调查;医学生;职业倾向;影响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3.02.021

职业趋向是职业价值观的核心标准,是个体在长期社会变化中所获得的关于职业经验和职业感受的结晶。专科医学生是医学教育的最低层次,学生普遍情绪比较低落、消极和不自信,感觉职业前途不明朗。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帮助学生准确选择就业岗位,实现专科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极需研究的课题。本研究针对社区全科医师工作岗位,改革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专科层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在第一年暑假,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家庭健康调查,对比分析该活动对学生职业趋向的影响,旨在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来培养专科医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职业理想。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0级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75例,其中男36例(占48.0%),女39例(占52.0%);农村20例(占26.7%),城镇55例(占73.3%)。62.7%学生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28.0%家庭成员在3人以上,9.3%家庭有慢性病患者和残疾人。见表1。

1.2研究方法 学生在第一学年末的暑假,对家人和亲戚开展不少于20名的家庭成员健康调查,撰写调查体会和调查报告各一份。针对家庭健康调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学生对家庭卫生需求了解、社区实践效果、对专业学习的影响三个维度,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参与家庭健康调查的学生进行资料获取,并与学生在进校初期(尚未实施家庭健康调查前)问卷调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和评价家庭健康调查对学生职业趋向的影响。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m 3.2软件双人双录入,经逻辑检查无误后利用SPSS 17.0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对部分数据采用X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为a=0.05。

2.结果

2.1调查对象 发放问卷76份,回收75份,有效回收率为98.7%。学生对自己家庭及亲戚开展调查,调查对象以中年人为主的61人(81.3%),其次老年人为主的42人(56.0%)、小孩为主的26人(34.7%)、残疾人为主的5人(6.7%)。

2.2学生对家庭卫生服务需求的了解 学生通过开展家庭健康调查,34人(45.3%)对家庭成员卫生需求有所了解;35人(46.7%)了解家庭成员的生活行为习惯。调查显示,家庭成员主要卫生问题依次是:没有健康观念72人(96.0%)、就医不方便71人(94.7%)、生活习惯差69人(92.0%)、缺医少药68人(90.7%)、无钱看病67人(89.3%);存在较多不良生活习惯:吸烟和饮酒73人(97.3%)、从不体检68人(90.7%)、不爱卫生66人(88.0%)、食盐和食肉过多62人(82.7%);仅16人(21.3%)认为卫生资源充足;家庭成员常患疾病排前八位的依次是高血压(72人,96.0%)、消化道疾病(72人,96.0%)、糖尿病(69人,92.0%)、上呼吸道感染(67人,89.3%)、皮肤病与性病(59人,78.7%)、泌尿道感染(58人,77.3%)、癌症(57人,76.0%)、脑卒中(53人,70.7%);学生认为家庭卫生服务中最需要的是健康咨询与体格检查74人(98.7%)、饮食指导72人(96.0%)。

根据生源(农村和城镇)、家庭月收入(3人)三个维度分析学生对家庭卫生需求的了解、生活习惯的了解、当地卫生资源拥有情况三方面的差异(见表2)。学生对家庭卫生需求的了解,家庭月收入3人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从学生来源、家庭收入与性别角度分析对学生全科医学专业学习的影响 通过家庭健康调查,学生认为对全科医学思想的建立、学习医学知识的动力和愿望、对全科医师工作性质的理解、全科医师工作职责的认识、自身沟通能力的锻炼等有较大帮助的分别有56人(74.7%)、60人(80.0%)、56人(74.7%)、57人(76.0%)、56人(74.7%)。

按学生来源(农村和城镇)、家庭收入(

表4显示,通过家庭健康调查,学生运用全科知识比例从71.1%提高至86.7%,对没有运用全科知识的原因从“理论和实践差得太远”变为“缺乏全科知识”;认为家庭健康调查对临床实践有帮助的学生从86.8%提高至96.0%,特别是在与患者沟通和取得患者信任方面较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对学生职业倾向的影响 通过家庭健康调查,学生对毕业后选择全科医生职业比例从48.7%增加至73.3%,对选择全科医师职业的原因上从“先就业后择业”转变为“待遇太低”、“前途好、服务方式人性化”;对不愿选择全科医师职业的原因从“前途不明朗”转变为“只能在社区工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研究分析得出,来至农村的学生对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比较熟悉,经济基础较差、家庭人员较少的学生比较关注家庭成员的卫生需求。学生来源、家庭收入、性别等因素,对全科医学专业思想的建立,全科医师工作职责的认识方面具有一定影响。通过家庭健康调查可以提高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识,同时对学生职业倾向有一定影响。

3.1帮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卫生需求,感受医学生的社会责任 在假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期间,开展医学生家庭健康调查,让医学生认识到家庭卫生需要优质卫生服务与严重缺乏卫生资源之间的矛盾,了解到家庭成员存在较多卫生问题如缺乏健康常识、不良行为方式和健康观点与缺乏医疗卫生保障之间的矛盾。特别是来至农村的学生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感受至深。从而更加理解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在强基层和医学生应担负的社会责任,为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思想起到积极作用。

3.2提高学生对全科医学专业学习动力,感受全科医学专业的优势 通过家庭健康调查,也有利于医学生对全科医学思想的建立、对全科医师工作性质的理解和全科医师工作职责的认识,激发了学习医学知识的动力和愿望,锻炼了自身沟通能力,融洽了家庭关系。特别是在女生和来至农村、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中更为明显,这可能与女生对职业发展问题比较依赖,容易听取他人的意见,比男生更加重视职业自身的价值等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对男女两性不同的角色要求有关。另外,来至农村、家庭收入水平越低的学生亲友依赖程度越低,即独立自主性较高,这部分学生奋斗和进取意识很强烈,独立意识和责任感比来自城市的学生相对较高。而来自城市和高收入家庭的医学生环境相对优越,社会支持相对健全,他们能够制定出更高水平的职业目标,也比较依赖自己掌握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也提示,国家在中西部地区开展的面向农村定单定向培养医学生,在招收学生时可考虑学生的农村背景等,使培养的学生能够真正下到基层社区工作。

3.3影响学生职业趋向,使之更加理性和务实 从家庭健康调查对专科医学生职业倾向的影响因素的改变来看,他们择业时开始关注发展因素,希望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才能,能够学以致用,有发展的空间和环境等;其次是关注保健因素,希望工作稳定,有满意的收入和福利,有良好的环境和住房等。对工作单位的规模、级别、知名度等已不是大学生选择职业的首要条件。充分表现出专科医学生的务实性和个人化的倾向。他们的职业趋向更加理性务实,面对竞争激烈和逐渐完善的就业虚名,而更加注重实际。

第8篇: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医学教育;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

高职医学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才的重要途径,以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保健机构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从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疾病预防、保健、疾病康复、计划生育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工作。随着医学模式以及疾病谱的不断变化,加之各种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以及越来越多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严重威胁,我国的卫生服务更加注重预防的重要性,对基层医务人员在疾病防控、人员管理、技术指导、康复复诊、健康管理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1]。因此,新形势下高等职业医学教育必须认真审视和深刻反思,加大公共卫生与防疫医学等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适应新形势下的基层医疗机构对卫生人才需求的挑战,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一、明确预防医学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中的地位,引起学生的重视

预防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互渗透,与临床医学相比较,预防医学具有更加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作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教育的重点是培养面向农村、面向社区的助理全科医生[2]。因此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临床专业知识,还要知晓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等理论和技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由于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变化,各种慢性疾病对我们健康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而且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我国的卫生服务工作越来越注重预防的重要性,强调临床与预防的结合,因此,基层卫生机构对“六位一体”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3]。目前,大多数临床工作者对预防意识表现淡薄,给高职医学教育提出思考课题。而且,在传统上,对临床专业学生的培养更多的是强调临床专业技能,反而忽视对预防技能的培养。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后备军,高职临床专业的学生必须接受足够的预防医学教育,掌握必要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树立大健康、大卫生和预防为主的观念,真正做到防治结合。在课程教学的不同阶段,加强思想政治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将思政教育、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宏观的预防理念,提高预防医学知识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价值。因此,要帮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明确学好预防医学的重要战略意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基层医学人才的挑战。

二、加大临床与预防医学课程整合,培养新型基层医学人才

为了培养预防与诊疗、保健与康复等综合服务能力为一体的新型“防治结合型”基层医学人才,在“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思想指导下[4],结合预防医学课程在临床专业的特点,加大临床与预防医学课程整合。针对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如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心脑血管疾病、营养与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脏病以及心理与精神障碍性疾病等,开设基于案例的临床与预防医学交叉整合课程。根据我国基层卫生机构对人员岗位能力的要求,适量增减、整合教学内容,更好地体现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适当增加利用社会医学的手段进行初级卫生保健,实施个人和群体的防病、保健等内容;增加有关基层卫生服务、健康宣教、健康促进的内容;增加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策略,以及各种新发传染病的防治。课程内容涵盖各种慢性病的流行病学概况、病因及危险因素、社会危害与经济负担、早期诊断、多学科防治的融合,通过对诊疗技术、预防保健技术、保健康复技术和心理干预技术等方面的技术整合,达到综合干预措施的目的。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课程整合更好地在课程教学中体现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帮助学生树立“医生不仅要医病,还要医人,更要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预防疾病”的观念[5]。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服务于基层医疗机构,针对基层工作主要特点,教学应以基层卫生服务、新发传染病控制、各种慢性疾病预防以及食品安全等为主,形成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更加符合“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的宗旨。

三、强化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临床医学专业中有关预防医学的内容体现在多个方面,很多内容较抽象,对高职学生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可以针对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选取典型案例,激发学生兴趣。讲授事件相关基本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标准化病人(SP),鼓励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典型事件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教学[6]。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如卫生统计学,可以利用在线上直接教学,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快速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课后利用多种渠道及时布置练习以巩固课堂知识,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针对基层常见疾病健康教育和慢性疾病的管理,在教师指导下,鼓励学生结合临床知识对疾病进行健康教育和预防,对糖尿病患者给予饮食指导、高血压患者进行危险因素的评估及健康指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可充分利用学院自身的实习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半理论半实践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进入社区,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开展社区实践活动,开展健康教育、营养指导、慢病管理等社区活动。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自行设计方案,教师进行适当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进入社区工作奠定基础。除此之外,带领学生积极开展涉及家庭成员健康的临床服务,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预防医学在临床职业规划中的重要性[7],依托临床知识对社区开展预防医学教育,更加深入地对临床医学生进行预防医学的理念教育,让学生认识到预防医学对家庭乃至社会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利用课堂所学知识,依托学院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开展学生的科研创新力培养,鼓励学生结合临床知识、综合预防知识及所学多学科的知识方法,自己参与选题,尝试社会性比较强的健康管理和促进内容,再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依靠省级或校级的科研项目资助,开展设计性、综合性调查研究和实验,并协助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综述或调研性论文。鼓励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的课题和项目,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转化,让学生体会和理解疾病预防的理念。

第9篇:对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美容中医技术 教学方法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1

《美容中医技术》是在中医学和美学理论指导下,研究防衰驻颜、强身健体的理论、原则和技术方法,采用药物、饮食、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等养生保健手段,对人体进行内外综合调理,以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驻颜美形之目的的专门技术课程[1]。它是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笔者认为要教好学好这门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确立合理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病因等美容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代表性的美容中药与方剂;常用中医美容方法;美容经络与腧穴。熟悉:病机学说;诊法辩证;中医保健美容;中医美容与养生等知识。了解:美容中医发展史。常见损美性、衰老性皮肤病的中医诊治。(2)能力目标。培养自学能力,归纳与总结能力;学会拔罐、刮痧、艾灸、推拿等美容操作方法;学会驻颜、润面、美齿香口、美目、聪耳、健鼻、香体、美手等中医保健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对常见的损美性皮肤病做出初步的诊治。(3)素质目标。学生在学习与体验中,逐步培养对美容中医课程的兴趣与爱好,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具有运用所学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自我保健意识;逐步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情操。总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将中医基础理论和技能与美容临床紧密结合,融会贯通,在以后的工作中对健康、亚健康人群美容与养生做出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指导。

2 课程内容选取与组织

(1)内容的选取。①本课程教学内容应紧跟医疗美容行业发展趋势,并参照“美容师”职业资格考试,选择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突出实践在课程中主体地位,并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再就业能力。②强化实践教学,将技能操作作为学生本门课程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加以严格训练,使他们的操作做到既规范又娴熟。③加强素质教育和职业情感培养,培养学生树立为人类追求身心健康、整体和谐美服务的专业思想。④融入双证书教学。⑤重难点的确立应突出职业性和适用性。我们确立的重点为:藏象学说,美容经络与腧穴,各种美容保健技术手段操作方法及应用,常见损美性、衰老性皮肤病的中医诊治。难点为:美容经络与腧穴,各种美容保健技术手段操作方法及应用,常见损美性、衰老性皮肤病的中医诊治。(2)内容组织。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构建模块化递进式课程模式。①基础理论模块以验证性学习为主,共40学时。包括概述、中医基础理论、常用美容中药与方剂、美容经络与腧穴,中医美容与养生,常见损美性及衰老性皮肤病的诊治等内容。②基本技能模块:以实训为主,共44学时。包括中药美容,针灸美容,推拿美容,刮痧美容,拔罐美容等常用的美容中医技术及常用的中驻颜,润面,美发美齿,健鼻美手等常用的中医保健方法。③岗位实际工作模块以顶岗实习为主。

3 课程实施

(1)教学模式。①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完成实训项目,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了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实训地点与职业环境一体化。②将“工学交替”有针对性的运用于课程的整体设计。(2)教学方法。理论部分: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案例式等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推进以多媒体为重点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并将本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及时引入于教学之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实训部分:主要运用示范教学、角色扮演、分组讨论、职业岗位亲身体验等教学方法。突出教、学、做一体化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①示范教学法:主要应用于学习技能的初期,特别是学习一些基本技能时是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方法。②角色扮演法主要用于实训操作提升阶段。学生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体验岗位能力对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较以往单纯的老师授课,学生听课教学效果更好。③分组讨论:通过实训分组,建立小团队,团队人员自动分工,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讨论完成教师提供的案例。分组讨论多与案例分析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结合运用。④职业岗位亲身体验:真实感受职场环境,有助于提升职业修养,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3)教学手段。①多媒体教学,课程多媒体课件;②DVD教学光盘:③教学做一体化中医美容实训室。④针灸挂图,石膏模型人,拔罐器,刮痧板,美容床,艾灸条等实验教学用具。(4)师资培养。①提高职教理论水平 通过岗前培训、新老教师、结合教育理论讲座、加强职教素养。②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通过集体备课和业务学习、提升自身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结合行业企业培养“双师”人才及科研能力。③教学能力培养:通过互帮互学、督导与指导来实现。④职业能力培养:通过优秀课竞选、开展公开课来提高。

4 课程评价

(1)学生考核。实训考核占45%,培养职业道德和实际操作技能;理论考核占50%,为基本理论储备,培养职业理论素养。平时出勤及课堂回答占5%,提高出勤率及课堂教学效果。(2)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效果的好坏通过督导评教、同行评价、学生评教、校外专家四个方面综合评定,这样使教学效果评价更全面更合理。

5 课程改革思考

(1)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走出去”和“走进来”等多种方式,各院校也可选派人员赴师资力量强的老院校进修深造,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2]。(2)加强素质教育和职业情感培养。目前美容市场比较乱。为了规范美容行业,作为高校我们更应加强对美容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的培养,培养学生树立为人类追求身心健康、整体和谐美服务的专业思想。(3)注重与现代医学现代科技相结合。高等中医美容的教育应当重视与现代科技、现代医学有机的结合,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手段挖掘祖国医学美容的财富,从而开发出无毒副作用的效果很好的中医美容化妆品及美容产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