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中医养生学的认识范文

对中医养生学的认识精选(九篇)

对中医养生学的认识

第1篇:对中医养生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医学院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重要性;途径

近年来,随着医学卫生知识的普及和病人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病人及其家属状告医疗卫生机构的案件层出不穷。概想原因有二:一方面的确有一些不负责任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医护工作者使然。另一方面,大量医疗事故的出现也与医护人员执业法律意识不强有关。笔者认为,广大医护工作人员在走上医疗工作岗位之前,就应加大对其相关执业法律意识的培养。但遗憾的是作为培养医学生法律意识重要途径之一的医学院校,并没有在医学生执业法律意识培养方面予以重视,导致数以万计的执业“法盲”医护人员走上工作岗位,为以后大量的医疗纠纷的爆发埋下隐患。作为医学院校法律工作者,笔者认为,医学类院校不应只顾及学生专业的培养,基本执业法律意识培养应该加强,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减少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

一、培养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1、培养医学生执业法律意识是确保病人权益的需要

病人相对于健康的人来讲处于弱势地位,他们除了肌体上的不适之外,精神上更显脆弱,这就要求医护工作人员善于与病人进行沟通,尽量为病人做好服务。从法律层面上讲,病人就医就标志着医患合同关系的成立,医护人员应该尊重病人享有的合法权利。在治疗过程中医护工作人员对病人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及治疗措施等方面都要求医护工作人员尊重病人的权利,规范自己的言行,对各种医疗行为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要有预见性。要依法进行各种医疗活动,确实把“以病人为中心,以健康为目标”的整体医疗工作做好,使每个患者都能得到优质、高效、安全的服务。然而,如何才能培养出如此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专业医护工作者?笔者认为,源头是医学院校应大力培养学生执业法律意识,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的权益得到维护。

2、培养医学生法律意识是确保医护工作人员合法权益的需要

虽然我国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医护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但由于医护工作人员工作服务性强,稍有疏忽就会引发医疗纠纷,凡此种种都要求医护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来应对。例如:一些自然死亡的病人家属常常无理取闹,扰乱正常工作秩序,威胁到医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面对此种情况,若我们的医护工作人员在校期间就得到过系统的执业法律知识培养,例如对《医疗卫生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病历书写规范》《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法律基础知识了如指掌,并在实践课堂中得以有效训练,在其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面对突发状况的时候,也许就能沉着应对,依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培养医学生法律意识是优化医疗服务质量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科技的进步,患者对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作为患者花钱为自己的身体康复购买最好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当然要求医疗卫生机构能做出与其投资相匹配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良好的医疗质量也是医疗卫生机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衡量医疗质量的好坏不应是从医疗卫生机构所具有的硬件方面来考虑,更重要的应该是从医疗机构的软实力来考量。因此,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的医学院校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期待和重视。社会期待那些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不应只是专业知识方面的人才更应是化解医患危机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高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摇篮的医学院校要勇于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4、培养医学生法律意识是医疗机构发展的需要

医护工作是医疗机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护工作人员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对象需求的日益增长,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广泛越复杂,处理不好则会增加医护工作的不安全因素。例如当病人病情突然变化,医护人员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就会因责任心差、业务能力差、处理不得当而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又会给医疗机构的声誉带来重大影响。因此,相关医护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法律意识的高低与医疗机构的发展存在着内在、必然的联系。凡此种种,都需要医学院校加强对医学生执业法律意识的培养。

5、培养医学生法律意识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在我国医护人员的学习教育中,相关执业法律法规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医护工作者缺乏相关执业法律法规知识。对此,相关机构应为其补课,要改变其长期以来形成腐朽医疗意识。随着依法治国的有效推进,人民群众自我保护意识、维权意识的觉醒,医疗卫生机构要发展,就要取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就应该在如何进一步为人民群众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上下功夫。笔者认为,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医学院校不能再坐以待毙、不负责任,要勇于负起责任,打响“强化培养医学生执业法律知识”的第一枪!唯有如此,我们的医学院校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人民的身体健康才有真保障,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才能真发展。

二、法律意识的内涵及其培养途径

1、法律意识的内涵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称。它包括人们对法律的认识、感觉、理解、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观点等等。法律意识不能够自发形成,需要进行有目的的培养。

2、医学类院校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笔者认为,医学院校培养医学生执业法律意识应该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保证执业法律课程量,创造良好法制环境。每周安排不少于4个课时的执业法律基础知识教学,开展执业法律宣传,普及执业法律知识,弘扬法治思想,创造有利于医学生执业法律意识形成的校园环境;二是强化医学生执业法律理论知识学习,提升医学生医学生执业法律实践操作能能力。着力培养医学法律人才,开展医学法学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医学院校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强化执业法律实践课程,使医学生的执业法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提升医学生处理医患纠纷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结语

社会在进步,医疗卫生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医学院校要加强对既懂医又懂法的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医学生在日后的医护工作中自觉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避免因医护工作疏忽引起的医疗纠纷,从而有效杜绝或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真正促进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律师网http:///.

[2] 吴春荣.医院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因素分析及防控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02.

【作者简介】

第2篇:对中医养生学的认识范文

【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居民对中医养生知识的认知情况,并对其认识来源及认识误区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中医养生的普及和传播提出有益的建议。方法 文献检索和问卷调查法。结果 相比于阅读书籍报刊、与他人交流、使用互联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是调查对象获取中医养生知识的主要途径,并且,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的范围认识不明确,对养生知识的识别力不强,大部分调查对象对当下流行的“中医养生”仍心存疑虑。结论 北京居民对中医养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存在不足,其认识水平有待提高。

【关键词】中医,养生,认知,水平,调查

1 引言

《黄帝内经》中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者,饮食、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记载,现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二十一世纪人人享有健康的口号”。这都说明养生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和人类的健康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1]。养生是指人们顺应自然,系统安排生活方式的一种方法[2]。传统意义上的养生更多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恰当的手段,适应自然规律以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方式,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3]。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中医养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了解人们对中医养生知识的认知水平,为其提供养生知识的了解途径和养生方法的应用方案,本课题小组选取北京地区居民进行了中医养生知识认知水平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初期问卷调查时,在北京市随机抽取2个城区,在每个城区内随机抽取1所公园,在各公园内随机选择90名市民进行问卷调查,共计180人。发放初期调查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76份(男64,女112),无效问卷4份。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于30~90岁。 终期问卷调查时,除去初期抽取的2个城区,在余下城区内随机抽取5个城区,每个城区内随机抽取2所公园,在各公园内随机选择63人进行问卷调查,共计630人。发放终期调查问卷630份,回收有效问卷608份(男288,女320),无效问卷22份,被调查者的年龄在40~90岁之间。

2.2 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应用了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先通过查找文献资料,设计初期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分为: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对中医养生理念的认识和应用状况、对中医养生社会状况的看法3大类,共48题。进行初期调查后,统计问卷数据,分析数据,整理出必要的问题,删除多余的问题,添加补充的问题,更改问卷版式,设计出终期问卷。终期问卷的内容不进行分类,防止调查对象受干扰,但增添了可选性问题。根据初期问卷的结果,提炼出常见的问题与答案,将中医养生详细分为起居、运动、饮食、保健药物、针灸推拿养生5大类,共计38个问题。由课题小组成员分别在公园随机选择人群进行调查,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与题意一致的解释, 但不诱导或暗示答案。

3 结果与分析

3.1 初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1.1 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的关注度方面

表1可见,调查对象对于自身身体的情况及对中医养生的关注度都比较高的。但在养生保健上的支出,有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仅仅支出少量的花费。

3.1.2 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方法的实施方面

由表2可见防病治病、延年益寿是调查对象养生保健的主要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寻求心理安慰已上升为继其两者之后的另一主要原因。

3.1.3 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的认知度方面

由表3可见,大多数调查对象关注中医养生的方式都是通过广播电视。而从表4就可看出,对于电视节目上所推广的养生方法,其效果在各个程度上几乎是平均分布的。

3.2 终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 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的认知度方面

由表5可见,调查对象对于“饮食养生属于中医范畴”的支持率最高,位于第二的是针灸按摩养生,第三则是起居、睡眠、运动养生。而由表6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流传下来的谚语毕竟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大多是前人总结的生活经验,所以能被大部分调查对象所接受。

3.2.2 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方法的实施方面

在本次调查研究中,我们主要选取了初期调查时,调查对象喜闻乐见的五种养生方式,从以上两表可以看出,散步因其简便易行成为调查对象健康保健的首选方式,更有48%的调查对象表示每天会有固定的散步时间和地点。饮食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中重要的基本内容, 饮食调养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本次调查表明大多数调查对象重视饮食养生,但欠缺一个整体、系统的认识。太极拳可能因其动作较复杂,学习有一定难度,还未能被大部分调查对象所接受。中药保健的治疗偏向性较强,只有37.8%的调查对象采用过,并且其中大部分调查对象对所服用中药的功效还不能做到完全了解,接近一半多(53.9%)的调查对象在选择保健中药时是抱着“别人说好,我也试试”的态度。穴位保健的普及率较高,且实施效果普遍反映较好,在笔者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调查对象对足三里、阴陵泉、曲池、大椎等常用保健穴位都有所了解。

3.2.3 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的关注度方面

‘目前中医养生在普及方面存在的问题’这部分调查内容在初期调查中本课题组采用的是开放性的提问方式。通过对初期调查结果的汇总,综合所有调查对象提出的意见,得出了上述图表中提到的六方面内容。并在终期调查中了解调查对象对这六方面的态度及看法。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存在的问题有两个,分别为:1.中医养生的普及过程中存在欺骗现象。2.政府对中医养生普及过程的监管力度不够。对于这两个问题,认为其存在的调查对象人数占总人数的60%。另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是大众对中医养生方法的识别能力不足。

4 讨论与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第一,在“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的关注度”方面,调查对象对中医养生的关注度较高,养生保健支出较合理,进行养生保健的目的大多为防病治病;这说明中医养生保健确实深入人心,并且有一定的效果,其方法和理念都被大众所接受。但“治未病”的理论还未渗透人心。在调查过程中,大部分调查对象表示,在身体未出现任何不适之前,不会在身体状况上花费精力和金钱。另一方面,现今保健市场存在的产品定位不清、功效宣传含糊、概念炒作、盲目跟风等缺陷,给人们的选择带来一定困惑,使人们不敢轻易尝试养生保健类的产品。

调查对象接受养生信息的方式大多为广播电视途径,其通过此途径所认知的养生保健方法和理论,其真实性和科学性都不免令人质疑;有30%的调查对象认为电视节目中所邀请的养生专家,在中医养生的方法的介绍和推广中存在欺骗现象;还有30%的调查对象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对这些欺骗现象的监管力度不足,导致人们直接或间接利益受到损害,从而失去了对中医养生的信任;另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是大众对中医养生方法的识别能力不足。这三个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政府相关机构在监管上的缺失,导致了欺骗现象的出现,使得向人们宣传的养生知识良莠不齐。而人们对各种中医养生方法的识别能力较低,又使得他们较容易上当受骗。

对此笔者提出的建议为:由卫生部在全国所有与中医有关的正规单位,例如中医药大学、中医科学院等单位,选择对中医养生有深入研究的人才,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上进行中医养生的规范性教学;或者,兴办社区健康讲座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信息普及方法;其次是对于现存的中医养生节目等进行严格的考核和筛查,并规范其传播内容,并将所有养生方法的适应人群进行详细说明,并大力宣扬“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思想。

第二,在“调查对象对于中医养生的认知度”方面,在常见的养生类别如针灸按摩、饮食药膳、保健药物等,调查结果显示认知度较高。这也归功于近年来药膳的兴起让人们对中药有所改观;而“点穴”也作为一种简单易学,效果明显的养生方法被人们所推崇;值得一提的是调查人员在公园进行调查期间,经常看到人们聚集在一起打太极拳、舞太极剑,这充分表明中医传统的养生运动也是很受欢迎的。 而在平时生活中经常涉及,但未广泛向人们传达的养生类别如环境、劳动、休逸养生等,仅有较低的认知度。同时,对于前人所总结的生活经验的古文谚语之类,调查对象较为信任;而对于现代生活中所提倡的生活环境等对健康有所影响的因素,虽重视的调查对象很多,但不重视的调查对象人数也很多。这些结果综合表明:调查对象对于中医养生的认知度总体还不高。同时,调查对象更倾向于接受平日生活涉及比较广泛,多数人都称赞的养生方法,这对于中医养生的传播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对此笔者建议:在养生知识和方法的宣传上,可加入详细的生活常识,利于民众接受和应用。如对食物搭配的禁忌, 不同体质、性别、年龄、季节应如何选择适宜的饮食, 荤素的搭配等等[4],或如某类体质的人群适用的锻炼方式,具体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等等。

第三,在“调查对象对于中医养生方法的实施”方面,散步作为平日最常见也最简易的养生方法名列第一位,其次是饮食调理,第三是太极拳;原因为大多数调查对象都表明,并没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精力和知识去合理调配自身的饮食结构,而太极拳更需要消耗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练习;进行穴位保健的调查对象和不进行穴位保健的调查对象几乎持平,而不使用保健中药的调查对象高于使用保健中药的调查对象;原因为穴位保健由于其特殊的操作方式和特殊的感觉感受,并不能很快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同时,现今社会保健药物品种增多,药物收费过高,以及药物成分、功效不明,直接导致了使用保健药物人群数量的减少。这都说明,民众对于养生方法的实施度不高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归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人与人之间的信用度降低,让人们在日常生活、居住、饮食、以及心理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压迫感和较强的防范意识。

对此笔者建议:由于现代生活的高度紧张,对于“心态平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可增进人体健康”这一观念需深入人心。可建议在社区组织培训,如五禽戏等中医养生保健方法的俱乐部,或介绍些具体的休闲方法如书法绘画、音乐欣赏、种花养鸟等。所谓压力是一种个人感受,它虽然与外界条件有关,但主要取决于个人对条件的反应,要想人们传达自我心理的调节才是健康的主要因素,并且应该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5]。

在此次研究调查的早期,笔者进行文献整理时了解到,在古代中医养生这一概念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人在日常起居的点滴中都融入了养生的方法和理念,养生已经不仅局限于某种特定的做法,而成为人们寻求身心平衡,阴阳调和的代名词。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查研究,能够使人们对“中医养生”这一概念有一个新的、更全面的认知。

参考文献

[1] 王新明.大学生体育养生知识水平的调查报告.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4(4),78-79

[2] 李庆升.中医养生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6

[3] 蒋伟铭.论学校健康教育发展与对策.昆明大学学报, 2001 , 11 (1) ,85 - 871

[4] 于红,王明皓,罗浩,等.北京市民养生保健状况调查.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8-10

第3篇:对中医养生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医学职业素养;医德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的改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逐渐提高。如同各个行业需要职业素养,培养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对于改善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各医学院校仍是以医学专业知识教育为主,职业素养教育相对仍然欠缺。如何对接受了较少职业素养培训的在职医务人员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目前尚无具体措施。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先秦时期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是教化和约束人们的最佳社会行为规范。学习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医务人员的医学职业素养。我科室自2008年以来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传统文化学习对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培养的作用梳理如下:

1医学职业素养的定义

1994年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首先正式提出"医学职业素养"一词(medical professionalism ),此后开始了关于"医学职业素养"概念的探讨。国外学者认为医学职业素养是一个能够解释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特质和态度的理论结构,可以指导医务人员的行为。2011年我国学者提出这样的定义:医学职业素养,即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它是医德医风、人道主义、专业水准三个方面的总和,它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是个人或组织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反映[1]。医学职业素养是指导医疗人员从业过程中的行为准则,是医疗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特质、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医学职业精神是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2]。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医疗人员才可能真正担当起其服务于社会的责任。

2学习传统文化对医学职业素养培养的影响

医学职业素养是为了完成医疗服务工作,在思想品德、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等长期学习和实践中所达到的技术水平以及在职业认知、人文关怀、行为规范等方面逐渐达到的正确态度[3]。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很复杂的过程。系统规范的医学职业素养教育,可以使医患双方受益。尽管目前尚无标准的职业素养培养规范及措施,但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优秀的传统文化规范了人们的社会行为、道德准则,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传统文化学习同样可以在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1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医务人员培养正确的医德观念 《左传》书:"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立德即做人,立功即做事,立言即做学问。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最重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人之根本。"立德"对于患者生命健康所托的行医人员,尤为重要。魏晋杨泉在《物理论。论医》中书:"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利达不可人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如果医务人员人员懂得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并以"仁义礼智信"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及追求,将有益于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医乃仁术",只有具备仁爱精神的人才可以做医生,古今中外,亘古不变。但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文化断层",现代人很多不懂或不重视传统文化,失去了对最佳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缺失的传统文化教育,真正造成的是素质教育的缺失。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医学生的重要性[4],但在医学教育乃至整个社会中仍然普遍缺失。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将有益于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树立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及根本的观念,对于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会有重要的影响。

2.2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医务人员努力提升专业水准 唐朝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论述了有关医者必备的素质,一是精,二是诚。有关"精"的解释:"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即要求医务人员有精湛的艺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明朝裴一中在《言医。序》中写道:"学不贯古今,识不通天下,才不近仙,心不近佛,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做医以误世"。医学泰斗裘法祖老先生竭其一生,献身医学事业,其座右铭是:"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学问要知不足"。医生是治病救人的职业,必须医术精湛,否则即便有仁爱之心,也枉为庸医。德才兼备是对医务人员的根本要求,医务人员有责任努力学习、认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努力做到"笃信好学"(《论语。泰伯》),"止于至善"(《礼记。大学》)。

2.3传统文化学习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 有作者认为,现代医疗环境中,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越演越烈等,主要原因是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医学教育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弥补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5]。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出发,实现医学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承接[6]。明朝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提到"医家十要" ,如:一要仁心,二通儒道,三精脉理,四识病原,五知气运,六明经络,七识药性,八会炮制,九莫嫉妒,十勿重利,等,对医务人员的德才有明确的要求,辩证应用于培养当前医学职业素养,将有重要的作用。《万病回春》中关于"医家、病家通病"的论述,更是可以对当今医患关系有很好的启示[7]。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其核心是医学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学职业道德,将有益于医学职业素养的提升。

医学的本质决定了医务人员应具备实效的治疗技术及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8]。清朝王旭高言曾这样说:医,仁术也。其心仁,其术智。爱人好生为之仁;聪明权变为之智。仁者余而智不足,尚不失为诚厚之士;若智有余而仁不足,则流为欺世虚妄之徒。作为医务人员,具有仁者之心尤为重要,只有发自内心尊重生命、不被利益驱使的医务人员,才可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服务于患者。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自本土,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将有益于培养医务人员的人道主义情怀,提升医学职业素养,有益于我国医学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恬,宛小燕.浅议如何定义医学职业素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815-816.

[2]李本富.试论医生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3-4.

[3]王玉,唐菲,王云峰,等.中国八年制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内容、方法与途径[J].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 34(4):573-576.

[4]袁纲,李和伟,张荣兴,等.在德育中融入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10):1078-1080.

[5]潘秋平.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与传统文化的救赎[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3):291-293.

[6]段振东,张前德.论医学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承接[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4):267-270.

第4篇:对中医养生学的认识范文

问卷采用自编的医学专业学生(以下简称医学生)人文素质调查问卷,分别考量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医学生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以及医学生对人文教育的满意度情况.在调查问卷设计、预调查与现场调查,资料整理与录入环节认真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数据准确、真实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数据用SPSSl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2调查结果

2.1医学生对高校人文教育的态度

(1)对人文素质重要性的认识.调查显示,对人文素质的重要性,67.5%认为非常重要,29.9%的同学认为比较重要,认为毫不重要的占1.1%,无所谓的占1.5%.(2)对选修人文课程目的:有74.1%的同学选择是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68.2%的同学选择了养成健全高品位人格;64.3%的同学选择了追求人生真谛;60.9%的同学选择了陶冶高尚情操;19.6%的同学选择了仅仅为了修满学分.(3)对学校人文教育情况的调查.对学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情况的调查显示,满意的占13.3%,比较满意的占36.2%,一般的占44.2%,不满意的占6.3%;对学校人文课程设置情况,满意的占8.9%,比较满意的占33.7%,一般的占49.9%,不满意的占7.4%;对学校人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满意的占10.3%,比较满意的占32.8%,一般的占51.7%,不满意的占8.7%.(4)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因素.在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最主要因素调查中,38.3%的学生认为是“社会主流导向,造成医学生忽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23.0%的学生认为“学校措施乏力,无法吸引大量同学参与其中”;27.7%的学生认为“课业负担较重,影响了在人文素质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5.1%的学生认为是“家庭氛围的影响,造成从小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也有6%的学生兴趣不大,不喜欢在人文素养方面花费时间和精力.

2.2医学生对自身人文知识的学习情况

(1)医学生对自身人文知识满意度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对自身人文知识非常满意的占9.1%,比较满意的占33.7%,一般的占52.6%,不满意的占4.6%.(2)医学生获取人文社科知识的主要途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医学生获取人文社科知识的主要途径有阅读人文书籍和刊物(42.2%)、电视和广播(24.6%)、网络(25.7%)和教师传授(7.6%)等.其中,对医学生人文书籍和刊物的阅读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能做到”经常阅读人文书籍和书刊的”只有17.5%,“偶尔阅读的”占到71.5%,“对人文书籍和书刊不感兴趣的”占了7.4%“,觉得浪费时间”的同学占3.6%.

2.3医学生价值观的调查

对于问及学医的目的时,选择“做一名合格的医生,治病救人”的占38.2%,选择“医生职业比较稳定”33.3%;选择“医生职业社会地位和收入比较高”的占11.3%;有15.9%的医学生选择了“学医并非本人意愿”;选择其他的占1.4%.对医生收受红包的态度,有9.3%的同学认为“医生那么辛苦,收红包也可以理解”;34.6%的同学认为“病人及其家属送红包一方面是出于感激,另一方面也是买个放心”;44.5%的同学认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职责所在,道德上不允许收红包”;也有11.5%的同学认为医院有明文规定不能收受红包,医生应该遵守规定.

3分析与讨论

3.1医学生能够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现实中重视不够

人文知识的积累是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基础,人文实践是医学生将人文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人文行为的具体体现.通过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同学能认识到医学生人文素养非常重要,但从制约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影响因素和医学生人文知识阅读量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医学生对人文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人文书籍的阅读也比较欠缺,主动学习人文知识的时间不足.因此,医学生想提升人文素养的愿望是强烈的,积极的.但是由于课程压力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投入到人文知识学习和实践中的精力不够,这也是导致医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的重要原因.

3.2医学生对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满意度不高

开展医学生人文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学校的措施是否得力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十分重要.调查显示,有23.0%的学生认为学校措施乏力,无法吸引同学参与人文课程的学习和提升;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医学生的满意度不高.在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发现,有69.4%的医学生认为教师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但是“对学校教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情况的调查”结果却显示出非常满意的比例只占13.3%,比较满意的占36.2%,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所占调查人数的比例仍不足50%,可见,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

3.3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教育发生偏差

上述的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对医生的认识已经发生变化,医学生的价值观比较功利,容易受到金钱和物质的诱惑,医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缺乏.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亟待加强.

4建议与对策

4.1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等医学教育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医学生将来面对的是一个个特殊的群体,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探索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高等医学院校要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认识到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使全校师生员工,附属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的带教老师,深刻领会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平时教学、管理和临床实践之中.要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设置人文课程的比例,发挥专业教师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作用,让人文精神在医学科学知识的传授中和医学的实践中,体现出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

4.2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人文教学

专业课在医学生的学习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要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绝不单纯是人文社科教师的事情,医学专业教师更应担负起重要的责任.因此,专业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优势,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运用自身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情怀,阐述医学的人道主义精神,用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感染和教育学生,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3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西方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医学教学改革,教学中采取了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病例为中心(case—basedlearning,CBL)及以任务为中心(task-basedlearning,TBL)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国内,也有部分高校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如中山大学医学院在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中采用了理论教学-调查研究-撰写总结相结合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把学生自学、专题讲座、师生讨论、社会调研等教学方法融入到医学人文教育的过程当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部分高校,如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在探索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方式,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较国内和国外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在医学人文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应该在讲授的基础上广泛采用包括学术研讨、课外阅读、情景模拟等教学模式,并积极探索“基于案例的学习”以及“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

4.4多渠道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在学校的教学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至关重要.一名优秀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师,必须兼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丰富的医学素养,从而实现在教学中将医学和人文相互融合;一名优秀的医学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医学经验,也要具备高尚的职业情操,从而把人文精神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只有通过专业教师和人文社科教师的共同努力,人文教育才能取得实效.当然,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也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引培并举“,充实学校人文师资队伍:一是要结合学校的特点,建立人文教育培训机构,分层次、分阶段地对校内人文教育专职教师和医学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国内外知名的人文教师,不断提升学校的人文学科实力;三是要充分发挥各附属医院中医德高尚、临床经验丰富医师们的教学资源和教学优势,打造具有医学特点的人文师资队伍;四是要积极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激励教师提升自身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教学氛围.

4.5搭建医学院人文学习的平台,增强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第5篇:对中医养生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师;医学人文关怀;大学职能

Abstract:The questionnaire is organized by three levels from cognitions , affections and behaviors, which is aimed at understanding connotation of medical humanities care and practicing situation of clinicians in the prefecture-level hospitals,so that it could provide some basis to perform its functions.in medical vocational schools .

Key words:Clinicians; Medical Humanities care; University Functions

1课题设计与样本分析

1.1课题设计 本次调查是2014年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医学高职高专构建面向医护人员及社会群体培训体系研究”的问卷组成之一。选取云南省四家地州级三甲医院作为调查对象,目的是了解临床医师人文关怀的认知、情感、行为,为教学改革及高职高专面向医护人员及社会群体开展人文关怀培训提供循证依据。

1.2问卷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收回176份,有效160份,回收率为80.00%,有效率为90.91%;四家医院分别为48份,44份,27份及41份。

1.3样本分析 从医时间:1年~5年的85人,6年~10年31人,11~20年32人,21年及其以上的12人;中专5人,专科18人,本科129人,硕士研究生8人。

2医师对行医过程中医学人文关怀的自我评估

2.1医师人文关怀认知层面的自我评估 有74.38%的临床医师意识到医学的局限性和未知性,而能弥补医学不足,或认为具有无限性的是人文关怀,所以93.75%的医师意识到所有医护人员均应是健康教育者,即将医学人文融入医疗实践中;有73.75%的医师希望人文素养和医术得到提升,说明大多数医师已经意识到自我人文素养的不足;63.13%及88.13的医师认为如果自己是患者家属时希望知情权得到尊重及从医护人员那里了解到疾病相关信息、用药注意事项、合理饮食、锻炼与休息的知识,这表明,医师换位后的需求同样存在认知缺陷,这与从医过程中有20%的医师没能意识到自我人文素养的缺失, 及6.25%的个体没有关注医学人文与医术同等重要特别吻合,见表1。

2.2医师人文关怀情感层面的自我评估 有45.63%的医师在看到医护人员被打或被杀的报道时感到心寒,甚至有辞职的念头,这部分医师虽然大多数能通过一些途径缓解内心的不快,因95%的医师能在上班时至少保持心情稳定,但5%的医师仍可能情绪波动,见表2。

2.3医师人文关怀行为层面的自我评估 有4.37 %~6.25%的医师对患者及家属缺乏医学人文关怀,有11.25%及20%的医师闲暇时没有向家人、朋友进行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及常见急救知识普及的意识;有4.37 %的医师不会安排能提升自我生活质量仍至生命质量的闲暇时间,见表3。

在表3中单独选择“与朋友聊天”的视为闲暇时间安排无意义。

2.4不同工龄临床医师人文关怀知、情、行自我评估比较 从总体来看,不同工龄的认知比较分别为82.4%,81%,81%和81.3%。但从具体内容看,对“医学的局限性”、“健康教育者”、“提高诊疗费降低药价”,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作为患者家属时“知情权得到尊重”、“渴望获得相关医学信息”,“重拾听诊器”等认知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2.5不同工龄医师情感层面统计 从总体方面比较,不同工龄的情感表达分别82.4%,81%,75%,和83.3%,行为方面分别为90.6%,93.5%,93.8%,和91.7%,而具体统计分析,P值均>0.05,即,无论情感层面还是行为方面,各工龄段之间无明显差异,见表5,6。

3医师医学人文关怀有效性分析

3.1认知对医学人文关怀有效性的影响

3.1.1认知的主观性是医学人文关怀的关键 表1反映出有七成多的医师能很好审视自我,意识到自我人文知识满足不了患者需求,渴望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实际上,这部分医师从认知层面,已提升了人文关怀的有效性;二成的医师在医疗实践中有人文关怀体现,但没意识到个体人文素养需要不断提升;不到一成的医师在医学实践中缺少提供人文关怀。显然,后两种情形医学人文关怀极为有限,甚至缺失。同时,不同工龄段的医师在渴望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需求方面,数据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差异性。

医术是仁术。当医师的认知达到将医学人文内化为个体人格的一部分时,医师即能在每个实践步骤、环节、乃至细节自然、流畅地体现出医学人文关怀,医师的举止、行为方能释放至善、至美的医学人文价值,畅扬医学人文精神。

3.1.2认知能力是医学人文关怀提升的基础 认知能力源于认知水平。医师医学人文关怀的认知能力,是其认知水平的应用,认知水平与个体原有知识结构,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思维、评判性思维、跨界思维能力及资讯筛选、整合能力及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等因素有关。从本次问卷统计看,看书、查资料、写文章等能促使医师个体医学人文素养提升的行为,无论任何工龄的医师,无差异性,并且在95.6%的调查对象中,属于经常,值得肯定。但是,作为精英人才,4.4%的个体忽视或欠缺医学人文关怀及相关认知能力,也是值得关注的。

3.1.3认知实践能力是医师医学人文关怀的决定因素 认知实践能力即医师医学人文关怀能力。医学人文关怀,要求医师不仅为患者提供高满意度的技术服务,还要为患者提供心理的、精神的、情感的安慰和援助[1]。这就要求医师有多层次、多侧面广博、深隧的学识,及较强沟通能力,应变能力,专业知识科普化能力等。认知能力,是认知实践能力的基础,学习是认知能力转变为认知实践能力的源泉。所以,终生学习必须形成医师的素质。

3.2医师人文关怀有效性与个体情感投入的关系 关爱是医学人文关怀最基本的要求;博爱是医学人文关怀的追求[2]。情感投入本身即是人文关怀,情感直观表露的语言,更能体现医师的职业素养。本次问卷中,93.8%的被调查对象上班时常有微笑,95.6%的医师上班时“精力旺盛,信心满满”,或“状况一般,心情稳定”。让人揪心的是,近5%的医师在行医时缺乏情感投入,甚至表现为情感枯竭。伤医事件,在侵蚀着大多数医师不断修筑的人文关怀“源”,对情感耗尽的医师更是致命打击。医师也需要他人的关爱。医师自身都不健康,如何保障服务质量。显然,社会也关注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呼吁“尊重医生就是尊重生命”[3]。

3.3医师人文关怀有效性与个体行为程度的关系 敬畏生命是医学人文关怀的核心,生活-生命质量是敬畏生命的现实体现。医师对自我生命、家人、朋友生命心存敬畏,才能谈到上敬畏患者及家属的生命。WHO认为:健康知识的传播速度决定了健康水平提高的速度,也决定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医师智慧安排闲暇时间,拓展自我的兴趣爱好,促使自我处于动态健康水平,不仅有利于个人、家庭、组织,还关乎到患者健康水平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4医师人文关怀知情行与院校教育的关系

4.1医师人文关怀知情行调查结果与医学类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职能[4]的关系 大学教育的核心内涵即自我教育的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教育。自律和思考是自我教育的核心理念,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方法教育程度的直接反馈。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0%的医师没有意识到医学人文关怀及自我人文素养提高永远“在路上”,说明这部分医师没思考过“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而6.25%的医师没有人文关怀的意识,这是对医学高职高专人文课程开设缺失的直接反映;是医师不能观察、思考后医学时代医师急需构建人文素养的客观体现;是医师在医学生时期即需解决的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教育不足的投射。充分发挥大学人才培养职能,促使医学生认知能力、自我构建知识结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形成将来学习的“固着点”,为解决新知识摄入的质和量问题做好铺垫。

4.2医师人文关怀知情行调查结果与医学类高职高专发展知识职能[4]的关系 希波克拉底认为“爱人与爱技术是并行的”。在本次调查中,73.75%的医师有同时提升人文素养和医术的渴求,这必然推动医学类高职高专挖掘生产知识潜能,促进社会“知识源”正增长的职能。

4.3医师人文关怀知情行调查结果与医学类高职高专为社会服务职能[4]的关系

4.3.1医学类高职高专为临床输送合格的医学人才 调整认知,整合教材,改进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活动。具体举措如:审视医学生与临床医师的差距,构建技术、人文并重的教学内容,开发校院合作的培养模式,融跨界思维、叙事医学、舒缓医疗等于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医学生认知能力、认知实践能力。

4.3.2医学类高职高专为临床医师提供人文素养提升的平台 院校通过建立培训中心,针对医师人文素养方面,展开社会观察、理论研究、实践调研、课程开发等工作,通过①校内短期培训,即根据医师需求、服务群体需求及国内外发展情况,开设短训课程,发挥大学“能量源”作用;②院内主题式培训,即走出校门,走进医院,根据需要或预期需要,针对性地为医院制定主题讲座,发挥医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如本次问卷调查中,不同工龄的医师对健康教育者的认知具有差异性,即P值

参考文献:

[1]刘虹,任元鹏.医学人文若干概念的诠释-结构主义哲学的视角[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11):55.

[2]李怀东.医学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04):536.

第6篇:对中医养生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社区医生 职业认同 定向培养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20-02

当前医疗职业工作风险高、医患矛盾突出、社会舆论苛责,医生生存环境恶劣,严重影响医生职业的神圣感[1]。生活条件、医疗设备、福利待遇、教育文化、卫生娱乐等方面的城乡差距,造成当前我国基层医疗队伍不稳定,基层医生流失严重,并有逐年升高的趋势[2]。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新医改中提出的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部署,浙江省人民政府于2009年4月启动了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试点工作,课题单位位列三所试点院校之一,具体承担金华、丽水、衢州、义乌农村社区医生的定向委托培养任务[3]。作为承担定向培养任务之一的试点院校,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系统设计职业认同培育方案进行实践,引导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反思、自我成长,提高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生的职业认同感,对稳定基层医疗队伍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1 职业认同的内涵

职业认同是社会认同的一部分,是指与职业群体内部其他人共享的态度、知识、信念、技能等。它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4]。“过程”是指职业人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职业角色的过程;“状态”是指职业人当前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职业认同是生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文化学、女性学等多重视角展开,研究对象涵盖了教师、医生、护士、咨询师、商业人士、低收入群体等。近十年来,职业认同研究从西方引入国内,成为一个新兴领域。目前国内对医学生这一群体的职业认同研究非常少见,主要是针对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同类概念的研究。

2 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职业认同培养实践的意义

职业认同是个人职业发展的起点,也是生涯发展的核心、生涯成功的动力之源。大学学习阶段,医学生只有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深刻的认同,才可能真正领会医学的内涵,将职业精神渗透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医学生在职业社会化过程中,只有对即将从事的职业具有高度的认同,才能在专业学习中投入极大的热情与精力,才能为将来从事的农村基层岗位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和心理准备。国内外研究表明:医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开始于专业教育阶段,而医学院校读书时、实习期及上班第一年是医学生职业社会化重要的初始阶段[5]。在这一阶段,医学生主要通过与教师、临床带教老师及其他医生的互动,才使其掌握的医学知识、技能、规范、价值、文化得到内化而形成职业认同。

医学教育为终身教育,它包涵了三个阶段:学校基础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大学三年虽然时间短暂,却是医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形成与巩固重要初始阶段。目前国内针对医学生职业认同的研究非常匮乏,而针对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生这一特殊对象的研究还未有尝试。开展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生的职业认同教育实践,总结提升职业认同的教育教学策略非常必要。

3 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职业认同培养的实践探索

在调研的基础上,由学校、委托培养单位与行业共同参与,系统化设计综合性、立体化的农村社区医生职业认同教育实施方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现进行总结。

3.1 尝试“教授”班主任制度,创新学生管理模式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是学校和家长沟通的桥梁。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挑选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具有教授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在开学典礼上隆重介绍给学生,为学生树立标杆,提升专业自豪感。“教授”班主任,凭借渊博的知识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在学生当中树立更高的威信,将教授魅力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每一个细节。根据农村社区卫生工作的特征和变化,为学生定制工作服、配备专用医药箱,设计农村社区医生学生形象;坚持晨跑、晚自修、离校请假制度,通过半军事化管理,锻炼党员强健的体魄,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将来从事艰苦的农村基层卫生服务奠定思想和身体基础。设计针对性的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召开家长见面会,学校领导、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学生和家长零距离沟通交流,通过上下级班级结对互助发挥老生对新生的“传帮带”的作用;通过班级班标设计、固定教室和寝室的文化氛围营造,强化了学生的归属感和使命感。

3.2 重视传统医学精神教育,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生于毕业后岗位明确――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职业规划工作缺乏前人积累的可借鉴的经验与教训,更需要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导向和牵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典型导向、感情导向、协议落实等方式,将传统医学教育有机地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加强职业认同的渗透式教育。如在学生赏析1975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反映赤脚医生题材的电影《红雨》,看到主人公红雨在上门服务路途中被泥石流冲下的大石块击中昏迷,还紧紧抱住小药箱的场景时,学生们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让未来社区医生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在职业生涯人物访谈环节,介绍到白发苍苍的赤脚医生出身的社区卫生工作者,学生肃然起敬。另外,学院定期邀请工作在基层一线岗位上的全科医学专业毕业校友回母校分享工作心得,让学生了解母校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历史,培养基层医疗岗位也是一个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的理念。

3.3 职业认同教育内涵融入课程体系,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参谋和决策作用,召开农村社区医生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会,围绕“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解析传统临床医学教学方案的优缺点、适应执业助理医师的考试、“六能合一”的切入点,确定目前基层医疗队伍职业认同现状,将农村社区医生迫切需要的能力和知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将职业认同教育内涵有机带入课程体系中,重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的人才培养方案。“六能合一”的教学理念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中。

3.4 突破传统三段式教学模式,早期接触临床

依托完备的临床实践资源,建立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交替体验制,让学生入学即接触临床,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激发其融入职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寒暑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会实践、参与门诊社区体检、专业课程的社区实践等早期接触临床等活动,参与社区医疗工作讨论、社区健康宣教、社区卫生状况调查、帮助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突破传统三段式教学模式,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使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熟悉社区,联系社会,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

3.5 双导师制全程渗透,稳固学生专业思想

所谓导师制,就是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导师小组,选聘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讲师组成导师队伍,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6]。以班级为单位,5~8名学生一组,每组配备学校导师和医院导师各一位。两位导师共同配合,帮助学生早期准确理解人才培养方案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带领学生开展课外见习,参与教学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情谊”深厚的两位导师还将为学生毕业后到基层工作提供业务指导。通过双导师制的全程渗透,稳定了学生的专业思想,增强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扎根基层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加快了师资团队的建设,提升了教学管理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6 营造浓厚学习氛围,隐蔽课程全方位强化

相对显著课程,隐蔽课程主要通过各种有形、无形的内容呈现,对学生感官、情感、心灵进行持久的、反复的刺激,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染[7~8]。设计了医德规范学习、学生列队晨跑制、医学生宣誓仪式、农医之家自主学习平台、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交替体验制、班级专用固定教室等都是隐蔽课程,真正从价值层面、责任层面、实践层面来教育学生,进行全方位强化。以仿真理念为指导,全面引入医院的诊疗机构设置、先进医疗设施和管理模式,建设“仿真医院”,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浓厚的医学文化氛围中,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3.7 培养和使用环节无缝对接,增强学生归属感

多方联动,加强学校与政府、行业交流,培养和使用环节无缝对接,形成人才培养合力,增强学生归属感。依托行政协调手段,学校牵头召开一年一次的金丽衢义农村社区医生培养研讨会,为人才培养把好质量关。密切学校和卫生部门在农村社区医生相关政策和基层医疗机构现状等方面的沟通和联系,定向培养卫生局定期派出行政官员到学校进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或回到生源地联谊,加强双方交流,让培养单位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学生及时了解家乡的医疗卫生政策和医改措施,增强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牢记肩头承载的历史使命。

总之,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职业认同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卫生部门、行业多方面的密切配合,多方位、多角度地全程化渗透。职业认同教育教学策略的实施需要一个周期,职业认同教育教学策略实施取得的效果有待毕业生赴基层工作岗位后由卫生行政部门和老百性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高金庆,马旭之,杨威.医患矛盾的产生与和谐医患关系建立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3):181-183.

[2] 王芳,朱晓丽,丁雪.我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公平性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108-110.

[3] 浙江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省财政厅[Z].关于开展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试点工作的通知浙卫发〔2009〕82号.

[4] 穆俏竹,柏兴华,苏兰若.急诊护士职业认同、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关系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2(3):99-102.

[5] 刘秋颖,苏彦捷.初次就业个体的职业认同获得及其相关因素[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57-264.

[6] 胡野.农村社区医生学校教育三全体系构建的成因与实践[J].浙江医学教育,2012,11(1):1-3.

第7篇:对中医养生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医科;人文素养;教育;图书馆;路径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患互信缺失、医疗纠纷突出;究其原因,大多数是由于医务人员态度、责任心、沟通能力及以医谋私等因素即医学人文缺陷所致[1]。自20世纪以来,现代医学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生不仅需要具备科学素养和精湛医术,还需要具备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因此,医学教育必须随之改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这样,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成为我们共同的责任[2]。高校图书馆是协同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对医学生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是图书馆的神圣职责;但人们对其作用路径认识模糊,以致于其教育效果未能显现。本文以某医学院图书馆为个案,对图书馆在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作用路径进行调查研究与实践探索,为高校有效拓展医学人文素养教育领域提供资料和路径支撑。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某医学院临床专业在校一年级(大一、2013级)至五年级(大五、2009级)本科学生为调查对象,每一个年级200名。

2.调查内容与方法:在文献研究[1-3]的基础上,自设计《“图书馆在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作用路径”问卷调查表》,其主体部分包括7个问题:医学生基本信息;医学生对“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认识;图书馆履行教育职能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图书馆开展人文教育最佳的持续时间;图书馆进行人文教育的作用机制;医学生从图书馆接受医学人文素养教育的路径;图书馆进行人文教育的抓手。本调查表,在预调查的基础上,经过相关专家、学生多次讨论、反复修改后定稿。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本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次随机抽样方法,于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蹲守某医学院图书馆社科阅览室(社会科学图书阅览室)、自科阅览室(自然科学图书阅览室)和大学生自习室,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取其“阅读经历和主观体验”的信息。实际发放问卷1000份,每一个年级200份。问卷填写时不记名、调查人员不暗示,监督被调查对象亲自填写后、由调查人员直接回收,回收有效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率达100%。

3.统计学处理:调查数据的录入统一采用Excel2003软件,由参与调查的本科生进行双人重复录入及核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逻辑有效性;问卷调查结果部分的数据采用SAS9.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统计描述用人次百分率(%)表示,5个年级之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医学生对“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认识:本题正确答案是“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均重要。被调查对象平均答题正确率为:45.9%(451人次);其中从2013级~2009级学生答题正确率分别为[人次(%)]:26(13.0)、59(29.5)、87(43.5)、124(62.0)和163(81.5);其χ2值为23.19,P<0.05。

2.图书馆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基本原则、最佳的持续时间与作用机制:被调查对象88.0%(880人次)的认为图书馆对医学生开展人文教育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专业知识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相融合”;91.5%(915人次)的认为其最佳的持续时间为5年;87.5%(875人次)的认为其作用机制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内省化作用”。

3.医学生从图书馆接受医学人文素养教育的路径:本题为多项选择题,被过半数以上研究对象认可的、从图书馆接受医学人文素养教育的路径(由高至低)分别为[人次(%)]:馆藏文献资源977(97.7);名医名师讲堂926(92.6);医学人文网络874(87.4);学科馆员个性化导读814(81.4);图书馆员言传身教726(72.6);特定时空环境648(64.8)。

4.图书馆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抓手:此题亦多项选择题,被过半数以上研究对象认可的、图书馆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抓手(由高至低)分别为[人次(%)]:图书、期刊、数据图书馆采购与建设969(96.9);常规建立人文讲堂911(91.1);办好医学人文网站862(86.9);建立学科馆员(人文)制度814(81.4);加强图书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优化其服务态度757(75.7);图书馆文化、环境建设696(69.6)。讨论医学人文素养,是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医务人员的内在品质和人文情怀的综合表现,主要体现在:对患者生命的尊重、对患者尊严的维护以及对患者生存价值的关怀;它是医务人员非技术因素如仁爱之心、社会道德、责任情感等在医疗过程中长期修炼和内化的结果,均关联着患者的健康与安危[1,4]。人文素养是医学生未来从事医疗工作应当具备的前提条件,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必然要求。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和非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学生确立良好的生命伦理意识、职业道德意识、人际关系交往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形成弘德善医的人文素养[5]。本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对“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认识模糊,平均答题正确率只有45.9%,表现出重科学、轻人文的倾向;其问题的根源恐怕在于教育者的知行分离。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专业教学的“硬”和人文教育的“软”、专业教学的“显”和人文教育的“隐”、专业教学的“快”与人文教育的“慢”等一系列专业教学与人文教育的不同特点,造成了医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认识不足[5]。同时也表明,从低年级至高年级医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认识逐渐清晰起来;这说明医药院校的人文教育成效明显,但不容乐观。本调查结果进一步显示,被调查对象多数认为图书馆对医学生开展人文教育要“坚持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持续5年时间并通过学生内省化发挥作用”。救死扶伤既需要医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更需要丰富的人文关怀精神,缺一不可,如同一“丿”和“乀”构成“人”的全部;即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渗透,将知识、能力等显性教育的成份,以及感悟、体验、激励等隐性教育的内容,通过医学生心灵感知和情感震撼,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素养,共同提升医学生综合能力,从而才能解决患者生理与心理的疾苦、维护人类生命健康[6]。然而,医学技能的掌握和人文素养的形成即医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医学人文教育通过不断激发医学生更深层次的动机,帮助医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认知,提高职业认同,坚定医学职业的信念。因此,医学生人文素养不是某一阶段的教育重点,而是从医学生入校,持续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的全过程,且延伸至整个医学生涯[7]。

本调查结果还显示,被调查对象认可的图书馆人文教育路径依次为:馆藏资源、名医名师讲堂、人文网络、个性化导读、馆员言传身教以及特定时空环境等。馆藏资源的经典作用,是高校图书馆开展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独特优势,这是人们公认的;如何保持这一优势,一方面,要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建一批特色鲜明的集成式人文资源库,充分发挥图书文献的整合功能,不但使之成为人文教育的发散地,而且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与科研工作;另一方面,优化馆藏结构,适当增加优秀人文典籍的比重,最重要的是系统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医学人才的社会主义方向与性质[8];开设名医名师人文讲堂,这是近年来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图书馆的成功做法,效果很好,影响较大;大学拥有最宝贵的资源即教师,这是与文献资源同等重要甚至高于后者的资源;大学图书馆要把两个轮子同时转起来,在充分利用人文文献资源的同时,更要利用好教师这个资源;把校内外人文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名医名师请进来,定期开设人文讲堂,真正使图书馆成为学校人文教育的基地,实现图书馆人文教育功能的多样化、常态化[9];现代大学生就像是网络下的蛋,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浅阅读”“阅读娱乐化”等单纯兴趣驱动的网络时代特点;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设计人文教育的方式方法,让人文教育更加贴合医学生,开阔其视野,促使其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医学和医生职业,有助于从更深层次激发其职业认同,自觉培育人文修养[10];学科馆员利用其信息素养,对医学生开展个性化人文导读,可以引导医学生系统、高效地阅读人文经典书籍,起到深层次塑造人格、陶冶情操、感悟教化的作用[11];图书馆员的一言一行对医学生人文品质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图书馆员的教育与培训,优化其服务态度,提升其人文素养,让其用自己的语言教导人,用自己的行动带动人,用自己的做法感动人,用自己的表现启发人[12];优秀的人文环境是一股强劲的教育力量,只有加强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构筑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文化环境,形成朝气蓬勃的浓厚的学术氛围,才能很好地完成教育人、启迪人、感染人、熏陶人、引导人的任务[11-12]。

总之,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如同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共同支撑着医学生的成长。在“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很有必要,但对大学生成长的帮助呈下降趋势”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在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可以有所作为。本研究提示,高校图书馆可以采用“一贯制、全维度、渗透式”架构[1],通过优化人文馆藏、举办人文讲堂、创建人文网站、设立人文馆员制度、强化馆员教育与培训,以及完善图书馆文化等有效途径,不断提升图书馆在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作用,为培养更多既有医学知识、又有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孙鹏,陈俊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11.

[2]吉聪.高校图书馆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2):315-315.

[3]王丽娟.大学图书馆人文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116-117,124.

[4]徐茜.创新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机制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1):52-54.

[5]籍刘英,王雨晨,左祁湲,等.医学生职业认知和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4):432-436.

[6]龚謇.中西方医学人文教育的比较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5):792-794.

[7]陈燕萍,吴立明.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10:501.

[8]孙强,赵莉.贵州省属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2:530.

[9]唐晓应,田汉族.现代高校图书馆服务职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301.

[10]任青青,郑木明,林新宏.医疗缺陷成因的人文背景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518.

[11]张黎,乐虹.临床医生准入制度公平性[D].华中科技大学,2012:5.

第8篇:对中医养生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临床专业医学生;科研能力;认知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临床诊疗水平的发展过程主要是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临床科研阐明机理,并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因此,掌握良好的临床科研能力有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医院的主体是医生,而对医生的培养又是从临床专业医学生开始。由此可见,在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框架下,加强临床专业医学生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既是前阶段(医学本科教育阶段)的一项重要岗位胜任力培养任务,更为后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阶段)临床科研实践打下坚固的基础。为在“5+3”培养模式下更好地探索我国临床医学人才科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笔者特针对某高校临床专业医学生科研能力认知情况进行问卷研究,并就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调查对象为某高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大学三年级本科生472人,其中男性医学生227人,占总人数的48%,女性医学生245人,占总人数的52%。

(2)方法:采用笔者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临床科研与基础医学的区别,学校对临床科研的重视程度,是否参与过临床科研过程,从事临床科研活动的最主要原因,报考哪种类型研究生及其原因等。散发问卷前,先向被调查者具体讲解调查的目的及意义,当场完成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72份,回收有效问卷472份,回收率100%。

二、结果

调查结果(见临床专业医学生临床科研认知调查表)显示,临床专业医学生对临床科研的认知感觉“良好”,但实质上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学生临床科研经历主要体现在参加过专家讲座(18.4%)和参加过学术会议(12.7%),而曾本人主持或参与他人临床主持的科研课题的学生仅占13.4%。这当然也与调查对象所处阶段有关,大学第三年在五年制医学本科教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基础与临床知识相互结合,学生对临床科研的兴趣正处于可激发状态,应予以引导和启发。一些高校在本科教育中并未对临床科研能力培育给予足够重视,学校支持临床科研的工具性学科(如文献检索、统计软件应用、论文撰写等)的课程设置与能力需求阶段不完全匹配。

三、 讨论

强化高校的临床专业医学生临床科研认知能力培养,消除其对临床科研的认知误区,是提升我国高校临床医学人才临床科研能力水平的基础性工作,要从源头抓起,应该在医学本科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临床专业医学生的临床科研理念和思维方法,进行一定的临床科研方法教育。当然,针对临床专业医学生临床科研认知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改革,必须融入“5+3”模式这一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措施当中,并与其他相关改革协同推进。

1.加强领导认识,提供保障措施

我国是人口大国,病例众多,用于临床科研的研究材料非常丰富。但目前我国临床研究还没有在国际临床医学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受到传统思维方式和科研评价标准的影响,部分临床专业医学生临床科研创新观念落后,具备较高临床科研素质的人才严重不足,这将会导致我国临床科研发展滞后于基础科研。国内这种临床科研现状,使得临床转化医学研究推进缓慢,已很难满足我国临床医学事业发展及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也不符合临床医学人才成长规律。高校应该主动提高站位,加强认识,将对临床专业医学生临床科研认知能力的培养提升到探索我国临床科研人才培养和临床科研能力提升有效途径的战略高度,在设立专项教改项目资金、引导培育重点教学成果、提供改革系列配套政策、统筹整合校内优势资源等方面,给予包括临床科研认知培养在内的整个临床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大力支持。

2.结合自身特色,探索综合改革

“5+3”模式通过5年医学本科教育和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两段式培养,从而做到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无缝衔接,真正实现以临床医学生职业胜任、能力提升为核心的递进式、序式的整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要素和学位要求是高度一致的,都体现为两个阶段的培训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体系,在临床科研能力培育方面也是如此。高校应强化两阶段一体化培养的理念,可通过部门合并,或采取专项小组下设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摈弃因传统管理部门分设而形成的割裂培养思维和分散资源配置,共同制订“5+3”模式中高校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两阶段侧重点及相关衔接工作的管理制度及实施办法,使得“5+3”模式中临床科研能力两阶段一体化培养理念得以真正落实。如徐州医科大学通过教务处、督导组、临床医学系、临床学院(含基本外科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等单位在校内临床专业医学生中择优选拔组建卓越医师班,进一步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同时,将卓越医师班作为载体,开展临床科研认知能力培养试点改革,通过齐抓共管、协同推进,探索一条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包含提升临床科研认知能力在内的卓越医师培养综合改革途径。

3.整合学科资源,创新实践模式

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充分整合校内公共卫生学院、医学信息学院及附属(教学)医院的优势资源,创建和发展校级、院级循证医学中心、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并在此过程中,向优秀本科生提供参与临床科研活动的机会,以问题为导向,提高本科生对临床科研在临床实践中所发挥作用的认识,并探索以各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为载体,明确鼓励临床专业医学生与相关学科的医学生及研究生联合申报,进一步加深其参与临床科研的兴趣。此外,高校应通过举办临床科研讲座,展示临床科研成果,介绍转化医学前沿等方式,进一步强化本科生临床科研意识。在临床科研方法教学中,应通过将部分原有研究生课程(主要与临床科研方法有关课程,如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文献检索、统计软件应用)进行课程重组优化,并将本科阶段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前置,逐步提高上述课程的教学要求。

4.优化带教模式,提高基本技能

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操作技能和临床科研能力训练,导致学生缺乏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实验过程中经常出现不能快速适应的情况,导致实验能力差。另外,由于临床教师的重视不够,或受工作负荷过大影响,带教中没有严格按教学大纲要求,或大纲要求不具体,无细化规定,在实验操作和基本技能方面对学生的监督和指导较少,出现学习与实践脱节现象,无从进行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学生和老师间互相抱怨。建议充分利用某些有实力高校的品牌效应,与多家综合性学科的医院达成协同发展的目标,重点寻找自身主持或参加临床科研课题或项目的临床医生,尤其是通过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临床医 生, 来带教临床专业医学生实验教学。如开展外科学总论实验――家犬静脉切开术、盲肠部分切除术及家犬小肠部分切除术科研活动,不仅可培养和规范临床专业医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又能从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临床科研方法,提高临床科研思维。临床专业医学生除可巩固自身本科教学课程知识,还能逐渐培养临床科研的意识和兴趣,为以后的临床职场打拼培养良好的临床科研能力。

随着我国加大对科技评价的改革力度,重数轻质、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的现状将得以扭转,这将进一步完善国内对于临床医学及临床医生的科研评价标准,强化分类评价,这就为临床医生及医学生开展临床科研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高等医学院校应主动适应这种转变,在“5+3”模式下,加大教育教学改革步伐,为培育出“研究有特色、临床有口碑”的优秀临床医学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第9篇:对中医养生学的认识范文

P键词:职业素养;医德;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医学院校的教育培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学生毕业之后大多数是直接走向医疗的第一线。因此,作为我国医护人员的重要来源,他们职业素养的培养对我国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形象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高职医学院校的职业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以理论为主

高职医学院校的课程教学,一般是以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医德教育的课程时间很少,而所有的课程教学多在大一进行,大二以专业课程为主、以技能学习为辅;到了大三,多数学院是让学生实习,致使职业素养的培育不足,学生的职业素养时间不够,以至于步上工作岗位时,对于医德的认识也不足。并且许多学院的医德教育课程,皆是课堂讲学,学生以“听”为主,没有实践行动,也没有在课堂之后加深认识,使“医德”课程缺乏感染力和引导作用。

2.医德教育的考核以理论为主

高职医学院校的职业素养培育,本身教学程度就不足,而学院的课程考核多数是理论考核。单方面以理论成绩评价学生的职业素养认识,忽视了学生平时的道德行为和意识,包括平时技能实训时职业道德的体现也没有纳入成绩。这导致学生对医德的认识建立在理论分数上,而忽视了工作岗位甚至生活时的道德行为规范。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育相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枯燥乏味,并且缺乏针对性,致使学生缺乏兴趣,上课不专心,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丧失意义。因此,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培育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的教育课程中加入医学职业教育,既能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能使课程具有针对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并且达成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目的。两项结合既避免了两门课程同时开展浪费时间的情况,也促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的关联性,在面对高素质岗位要求时能更快适应,具有可行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育融合的途径

1.开展学院活动宣传

在医学院内开展学院文化活动,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职业素养要求,通过宣传资料或拉横幅等方式,全学院内宣传,促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之间的关系,两相结合,形成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引起共鸣,促进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快速建立。

2.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加入医学职业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加入医学职业的认识、医德对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就业指导等职业方面的课题,可以树立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有助于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并且两个课题相结合避免了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3.适当开展课外活动

开展学院文化技能活动,如护士礼节活动、心肺复舒技能操作等活动,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4.增加社会实践活动

学院可以通过社区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开展义诊活动。比如,口腔爱护、职业病预防治疗和艾滋病宣传等活动。通过义诊、宣传的社会活动形式,加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并且也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练习。

综上所述,高职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培育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还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有所帮助,增强了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我国人才的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