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中医专业的认识范文

对中医专业的认识精选(九篇)

对中医专业的认识

第1篇:对中医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医患关系;专业选择

近年来,我国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的加深不仅直接影响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而且导致该群体的离职率越来越高[2],同时,对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也造成了负面影响。医护人员是医学事业的主体,医学生是医学人才的后备军,而即将面临专业选择的高中生又是医学生的潜在人力资源,紧张的医患关系是否对高中生报考医学类专业产生影响,相关研究较少,而高中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态度以及对报考医学类专业的影响未见相关报道。高中生思想上尚未成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容易受各种社会事件及环境的影响,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极有可能对高中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专业选择,本研究旨在调查高中生医患关系的认知现状,并深入探讨高中生医患关系认知现状对报考医学类专业的影响。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抽取了浙江宁波某中学、浙江丽水某中学、陕西西安某中学、宁夏固原某中学、山东兖州某三所中学的高一、高二、高三共26个班。共发放学生问卷1500份,回收1410份,回收率为94%,将其中112份对医患关系没关注的问卷剔除,保留问卷1298份,其中高一366份,高二509份,高三423份。

1.2研究方法

问卷设计。我们专题小组通过反复讨论、查询大量的文献资料、完成调查问卷的设计。问卷内容包括:①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户籍、地区、年级、父母亲职业及文化程度。②对医患关系认知现状:对如今医患关系紧张程度的认知情况、评价依据、主要责任方及对医患关系的未来的认识。其中紧张程度的认知情况分为三级:紧张、一般、和谐,分别赋值为1、2、3,即分值越低越紧张,此外设置选项“没关注过”。③对报考医学类专业的意向,分为“有意向”,“无意向”和“未想好”。问题均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调查方法及质量监控。对参与调查的组员进行集体培训,包括该问卷的调查目的、方法、内容及注意事项,并对100名学生进行了预实验,结合反馈信息及时对问卷项目进行调整。小组成员强调学生能够独立、完整、真实地完成该问卷的填写并当场回收。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EXCEL建库录入,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判定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不同性别、户籍的高中生对医患关系紧张程度的认知情况比较使用t检验,不同年级、地区的高中生对医患关系紧张程度的认知情况比较使用F检验,其余数据分析多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高中生医患关系认知现状

高中生对医患关系紧张程度的认知情况。①不同性别对于医患关系紧张程度的认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年级高中生对医患关系紧张程度的认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发现,与高一和高二学生相比高三学生认为医患关系更紧张,而高一和高二学生无统计学差异;③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医患关系紧张程度的认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农村学生相比城市学生认为医患关系更紧张;④不同地区对医患关系紧张程度的认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发现任意两个地区之间相互比较均具有意义,即对医患关系紧张程度的认识为陕西学生认为最紧张,其次为浙江学生,再次为山东学生,最后是宁夏学生,见表1.高中生对医患关系评价依据的认知情况。①不同性别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评价依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11.10%的男生和16.90%的女生通过社会传闻做评价;②不同年级学生对医患关系评价依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通过两两比较发现,与高一和高二年级相比,高三学生更依赖社会传闻做评价,而高一与高二年级无统计学差异;③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医患关系评的价依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50.90%的城市学生和37.00%的农村学生是通过媒体报道做评价;④不同地区对医患关系的评价依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宁夏学生更倾向于通过亲友经历(42.80%)和亲身体验(31.00%)做评价,而陕西学生更倾向通过媒体报道(52.00%)和社会传闻(31.30%)做评价,浙江和山东学生倾向于通过媒体报道(51.20%,40.10%)和亲身体验(27.20%,26.90%)做评价,见表2.高中生对医患关系主要责任方的认知情况。①不同性别学生对医患关系主要责任方的认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不同年级学生对医患关系主要责任方的认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高一与高二学生差异显著(P<0.01),高二与高三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城市和农村学生对医患关系主要责任方的认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除两者均认为患者及家属为医患关系主要责任方外,城市学生更多的把责任归为媒体,而农村学生更多的把责任归为医护人员;④不同地区对医患关系主要责任方的认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两比较发现,浙江与其余三个省份的学生对医患关系主要责任方的认识有统计学差异,宁夏与陕西的学生相比也具有统计学差异,见表3。高中生对医患关系未来的认知情况。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城乡学生对医患关系未来的认识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医患关系未来会越来越和谐;不同地区对医患关系未来的认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发现,浙江和陕西,宁夏和陕西,宁夏和山东学生对医患关系未来的认识差异显著,与宁夏和浙江学生相比,陕西学生对医患关系的未来更乐观,与宁夏学生相比,山东学生对医患关系的未来更乐观,见表4。

2.2高中生医患关系认知现状与报考医学类专业意向的关系

医患关系紧张程度的认知与报考医学类专业意向的关系。去除461名未想好是否报考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剩余83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272名高中生认为医患关系紧张,451名高中生认为医患关系一般,114名高中生认为医患关系和谐。不同医患关系紧张程度的认知与是否报考医学类专业无明显相关(P=0.361),见表5。医患关系未来的认知情况与报考医学类专业意向的关系。高中生对医患关系未来的认知与是否报考医学类专业相关(P<0.01),认为医患关系未来会变越来越和谐的学生43.20%有报考医学类专业的意向,比例大于对医患关系未来抱消极(30.40%)或不明朗态度的学生(31.20%),见表6。

3讨论

本研究显示,与高一和高二学生相比,高三学生认为医患关系更紧张,结合他们对医患关系的判断依据(高三学生更依赖媒体和社会传闻做评价),对医患关系更紧张的认识可能与负面的媒体引导和社会传闻有关。高三学生时间紧张且面临专业选择,因此他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搜集尽可能丰富的信息,媒体报道和社会传闻作为获取信息较为便捷的渠道,对他们的影响相对较大,相反,低年级的学生不太关心时事,较少受到媒体和社会传闻的影响。因此,建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本研究证实,相对于农村学生,城市学生认为医患关系更为紧张且绝大部分评价来自媒体报道,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媒体,而越来越多的媒体聚焦于医患关系,同时将医患纠纷这一问题推于风口浪尖[5-6]。高中生缺乏社会经验,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较冲动、欠思考,更容易受到舆论和媒体的影响。钱维玲等人的研究[7-9]证实,大众对媒体报道的信任度较高,而许多媒体的报道却有失偏颇,会对医患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为了维护社会和谐,增强人际信任,培养年轻人正确的价值观,需要媒体减少不实报道,确保新闻的客观和公正,传播正能量。本研究对比了不同地区学生的医患关系认识现状,发现陕西学生认为医患关系最紧张,其次为浙江学生,再次为山东学生,最后是宁夏学生,原因可能与陕西学生更倾向通过媒体报道和社会传闻做评价,而宁夏学生更倾向于通过亲友经历和亲身体验做评价有关,由此可见真实的医患关系可能并不像报道和传闻那般紧张。但是不同地区学生的评价和依据有差异可能与教育背景和环境的不同有一定关系,这需要社会加强正确的引导。本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医患关系未来会越来越和谐,与宁夏和浙江学生相比,陕西学生对医患关系的未来更乐观,与宁夏学生相比,山东学生对医患关系的未来更乐观,这可能与不同地区学生受到的教育和灌输的价值观不同所致,也可能与不同地区学生奉献精神或改变社会的信心不同所致,具体原因还有待下一步研究证实,无论何种原因,要正确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医患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服务水平会随着而逐步提高[10],医学人文品质也将不断提升[11],医患关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本研究发现,绝大多数高中生已经关注到医患问题,对医患关系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好在高中生对医患关系紧张程度的认识并没有对高中生的医学类专业选择产生影响,而对医患关系未来的认识对其报考医学类专业有一定影响,认为未来医患关系会和谐的高中生报考医学类院校的意愿更强烈。因此,在医疗卫生人才严重不足的中国,为提高我国医疗人才培养数量,需要社会、医院、政府共同努力营造温馨而和谐的医疗氛围,使医患关系的前景更加明朗,从而吸引更多的学子报考医学类专业。

参考文献:

[1]乔文达,张宏伟.论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与医患关系[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1):105-106.

[2]连锡军.医患关系不和谐对医学生专业思想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6):102—103.

[3]王菊倩,顾伟,陆益花.医患关系现状对医学生择业和就业影响的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16):2956-2958,2992..

[4]沈丹洪.浅析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自由对医患关系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6(6).

[5]万阳.“医患纠纷”的媒介呈现[D].安徽大学,2015.

[6]阳欣哲.媒体传播对医患关系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7]吉雪菲.试析我国媒体对“医患关系”的报道方式[D].西南大学,2014.

[8]钱维玲.事件报道中的媒体社会责任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2016.

[9]谢广宽.互联网技术对医患关系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10):755-759.

第2篇:对中医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医学类专科学生的就业不仅是一个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影响医学类专科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但医学类专科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做一个系统的规划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以,加强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提高医学类专科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是各个医学类专科学校必须重视的问题。

1、 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逐渐受到各个医学类专科学校的重视,但是,就整体而言,我国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甚至还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

1.1对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识上有偏差

当前,很多人还不能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表现为:(1)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直接等同于就业指导,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增加学生的应聘技巧,帮助学生找到工作;(2)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象仅仅局限于毕业生,想当然的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毕业时进行也可以;(3)认为医学类专科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是医学类专科学校的责任,从而忽视了社会机构在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作用。

1.2师资队伍专业化不高

为了加强职业指导人员的建设,增加就业服务专业化的水平,提高就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我国于一九九九年制定的《职业指导人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把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资格分成了职业指导员、助理职业指导员、职业指导师和高级职业指导师等四个等级,并且纳入了全国职业资格统一考试,实施准入制度。但是目前我国的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没有实施严格的准入制度。很多学校的职业指导师主要是由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系部党总支书记、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等组成,师资队伍呈现多样化,而且其中专职教师不多,兼职教师多,形成就业指导课成摆设、就业指导教师多为“杂牌军”[1]。虽然这样能够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对医学类专科学生进行多方面指导,但也造成了造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专业水平整体欠佳及针对性不够强,从而直接影响了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

1.3教育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由各个学校自己组织和实施。在开展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把教学目标仅仅定位为对职业生涯理论知识的掌握。所以与之相对应的以课堂授课和讲座报告的形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也以课堂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自主研究、校外考察、模拟训练和社会调查实践环节,同时也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从而使得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性和针对性不够强,实际效果欠佳。

2、 加强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2.1 正确认识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正确认识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做好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前提。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指引导医学类专科学生在对其职业生涯的主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和研究的基础上,从而做出其最好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有效规划的教育活动[2]。它包含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的提升、职业生涯意识的培养、职业生涯定向的引导和自我职业潜能的分析、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等内容。其可以帮助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不停的调整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2.2 需要建设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随着我国不断完善的就业市场机制和医学类专科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从而对从事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首先要具有专业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科学规范的职业指导,其次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热忱服务的意识。学校也要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的创新,从而打造一支相对稳定、高素质、职业化、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为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2.3 打造全程化教育模式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学生刚入校后,还处于适应期,在这个阶段内对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还没有足够的认知。在这个时间内,要通过简要的专业介绍,使学生充分了解专业的学习目的、方法、内容以及将来的走向,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形成最基本的职业认知、职业评价和理想。从而完成自己的初步职业目标的设计。到了大二的时候,学生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充分的认知,这个时候要指导他们利用测试系统认真的分析自己的性格、职业取向等,比较准确的了解自己,对其原来设定的职业目标作出适当的调整,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在毕业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具备了比较明确的职业意向和比较充分的职业素养,此阶段可通过专项咨询、主题班会、校友座谈等方式,让毕业生充分了解到就业形势、就业方式、就业渠道等,清楚就业程序和就业油管道手续的办理,以及遗留问题的处理等,从而提高对各种就业信息的获取和分析的能力,选择最好的就业渠道。

2.4 建立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体系

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和职业能力等职业生涯规划的素养不仅仅需要通过理论学习来形成,而且更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和提升。因此,建立医学类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专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全面的认识自己和社会,寻找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社会的最佳结合点。

2.5 搭建多样化的教育平台

医学类专科学生都没有社会工作经验,如果学校只是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仅仅局限于学校,是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的。在充分发挥本单位内部资源的同时,学校还需要积极的通过多种方式与相关单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医学类专科学生提供稳定的实习基地,以充分的增加学生的职业体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定期督促和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等。(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第3篇:对中医专业的认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6(c)-0059-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compare the understand and learning effect of general family medicine (GFM) in master postgraduates major in general practice (GP) and other directions. Methods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understand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GFM, study method and effects and the willingness serve in a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in master postgraduates of GP (40 cases) and other majors (40 cases)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September 2014 to July 2016. Results GP master postgraduates were more interesting i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than other majors, so did the understand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GFM (P < 0.05). GP master postgraduates thought learning GEM would be benefit for future occupation. The willingness to serve in a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and to engage i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was stronger in GP master postgraduates than other majors, although there were concerns about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income and academic stat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ut this ratios in GP master postgraduat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other professional graduate students (P < 0.05). A case-report based learning and practice in community hospitals was well accepted by all of the master postgraduates, and they expected mor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P > 0.05). Conclusi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for GP provides sufficie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clinical understanding of GFM, which are helpful for master postgraduates in employment preparation and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So postgraduate education for GP should be further supported.

[Key words] General practice education;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Postgraduate education; Recognition; Learning effect

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慢性肺病四类最重要的慢性病是导致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这四类疾病也成为关注的要点以及慢性病管理和防治的重点[1]。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构建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探索建立包括医疗联合体在内的慢性病干预的全社会网络体系和分级诊疗策略,协同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医疗护理康复等服务,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慢性病防控的第一防线[2]。而社区全科医师的整体素质是关系到慢性病分级管理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全科医师的综合素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提高全科医生临床水平,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是我国实施慢性病管理、分级诊疗等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和必经之路[3]。

目前,我国对全科医生的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开展了很多培训教育工作,并且出台了全科医学专科医师培养标准、全科医学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细则等各种制度和标准,针对全科医学继续教育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4],但对在校医学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和教育效果却鲜有研究进行专项讨论。本研究针对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效果进行专项调查研究。旨在调查和评估目前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对全科医学、分级诊疗和慢性病管理的认知和认可度,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效果,以及毕业后工作意愿和顾虑等,以期优化全科医学课程设置和教育方式、方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全科医生,最终提高全科医学教育水平和慢性病管理水平。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2014年9月~2016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在校全科医学三年级硕士研究生共40名作为调研对象,其中,男14名,女26名;并按年龄、性别及入学成绩匹配同期其他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40名作为对照,其中,男14名,女26名,内科学专业20名,外科学专业10名,妇产科专业10名。其他专业研究生以往均未接受过系统性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与其他专业研究生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访谈调查内容包括对全科医生的认知和对分级诊疗、慢性病管理的了解,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学习的必要性,全科医学的学习效果和方式、方法等,去社区或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意愿及顾虑等共20项内容。比较全科医学和其他专业研究生对全科医学的认知度和学习效果,探讨目前在校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对提高全科医生素质、促进全科医学人才储备和培养的作用和不足之处。问卷由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处教师发给调查对象,而后由教育处老师进行问卷收集和数据统计。对结果评价者和数据分析者均设为施盲对象,聘请第三方人员负责数据管理与评价,避免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过程出现人为因素而影响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Epidata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和管理,采用SPSS(V 20.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回收率为100%。

2.2 有关全科医学的认知和认可度调查

调研对象中,表示“以往曾听说过全科医学”者在两组研究生的比例均不足一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过研究生阶段学习之后,大多数全科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充分了解学习全科医学的必要性和专业特点,全科医学专业更多学生认为全科医学应作为所有专业的基础课之一,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全科医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全科医学的专业认知和认可度更高。见表2。

2.3 对于全科医学学习方式看法

两组大多数学生赞同到社区实习的方式,认为病例讨论是最佳的学习方法,并且?勺檠芯可?都希望能通过国际间交流学习得以启发和提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4 对于分级诊疗、慢性病管理的认识

全科医学专业较其他专业研究生更了解分级诊疗,对于慢性病管理更有兴趣,更能认可全科医学是慢性病管理的有效方式,而且更多全科专业的研究生认识到预防对于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所以经过研究生阶段学习后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能更好地理解全科医学和慢性病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认知度明显好于其他非全科医学专业的研究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5 对于未来择业和专业发展的想法和顾虑

与其他专业研究生比较,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认为全科医学学习有助于未来择业,工作稳定性高,对于未来社区开展全科医学和慢性病管理的工作有较充分的思想准备,社区择业意愿明显高于其他专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全科医学研究生仍有工作环境、收入和学术地位、专业发展等方面的顾虑存在,但比率明显低于其他专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病已经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科学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至关重要,有助于减轻患者个人和国家的医疗和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实施不同级别医院协作,科学而完善的分级诊疗、慢性病管理是医疗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部分[5]。在慢性病预防与治疗、康复等方面全科医学的价值进一步凸显,对社区全科医生的要求也相应提高。WHO对全科医生的定义是:全科医生为每一个寻找医疗保健的人提供综合性医疗保健服务,必要时也安排其他卫生专业人员为其提供有关服务;职责是提供高质量、综合的、持续的和个体化的保健;能够为患者制订保健方案,选择经济效益比较好的措施;通过有效解释和帮助,开展健康教育,代表社区倡导健康促进活动,管理健康资源,利用卫生资料,在卫生系统内与个体或组织一起工作,满足患者和社区的要求[6]。因此,全科医学更加注重社区常见病和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强调健康教育、咨询和康复相关的全程综合医护服务。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年龄老化,专业知识与临床能力老旧不足,在临床医疗和慢性病管理方面极其薄弱,缺乏预防、康复、家庭照顾、健康咨询等相关知识和技能,达到慢性病管理等的职责要求尚需提高[7]。也因此,国家教育部、原卫生部提出要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全科医师,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服务[4]。要求医学生通过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其防治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和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能力,能运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达到社区卫生服务相应岗位的职责要求[8]。我国多数地区的社区医生和基层医生没有接受过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师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全科医生的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9]。

2011年开始首都医科大学等5所高校开始培养全科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经过了本科阶段的系统学习,初步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和理论,进一步的研究生阶段学习有助于确立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进一步系统学习和实践本专业相关理论和知识[10]。高校开展研究生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是更高阶段的教育,充分学习和实践后的全科医学教育,可以为全科医学工作提供和储备更优秀的人才。

要实现全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了解研究生阶段的医学生对于全科医学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以及进行相应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效果评估。因此,本调查包括对全科医学学习的作用和意义(包括学习的目的和必要性、学习方式、方法等项目),对全科医生的了解,去社区或基层工作意愿及顾虑,对分级诊疗、慢性病管理等政策的认识等共20项内容。虽然多数研究生之前未曾听说过全科医学专业,但经过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后,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较其他专业研究生更加认同全科医学,认识到全科医学不同于其他专科体系的特点和重要性,对于慢性病管理的意义和兴趣明显提高,而且其他专业的医学研究生也有认为有必要了解全科医学,表明医学生已经开始意识到全科医学的重要性。

在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上,由于临床医学尤其全科医学的特点,要求医学生结合临床,用于实际,对于患者,尤其慢性病患者的接诊、临床评估、处理和长期管理、教育,不仅涉及到专业知识更加考验临床实践能力,因此通过到社区实习和进行病例讨论的模式,更加真切地接触患者,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提高临床能力。在北京世纪坛医院的研究中,通过导师组模式,结合临床、康复和预防等多学科共同带教全科专业医学生,提高了学生临床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全科医学骨干人才[11]。首都医科大学在全科医学概论课程见习中运用“案例为中心、问题为基础”的情景式教学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12]。本研究也提示研究生对于到社区实习和病例讨论的学习方式非常认同。

未来择业意愿是考评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普遍认可全科医学专业,毕业后愿意去基层、社区工作,同时普遍存在工作环境、地位、收入、发展等顾虑。因此,在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同时改善全科医生的待遇和就业环境也很重要。只有在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生职业发展两方面共同促进,才能产生最终良性互动效应,共同发展[13]。在研究生毕业职业规划中,是否对所学专业的职业特点有充分的认知和未来职业发展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能否坚持本职业、减少职业倦怠的核心。全科医学教育真正能够发展壮大,必须一方面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建立质量考评指标体系,加强师资力量,落实经费、培训基地等,并将全科医学教育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中;另一方面应通过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认知培训让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长期规划,才能在毕业后得到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14-15]。形成专业学习和就业需求的有效激励机制和良性循环,才能切实促进和发展全科医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全科医生,更好地完成分级诊疗和慢性病管理任务。

第4篇:对中医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基层医院 临床药学 应用

临床药学是药理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实际应用,是将药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医学及护理学理论有机结合,指导临床医疗及护理工作。临床药学工作需要充分发挥药剂人员的专业特长,使临床用药科学合理,减少药物的浪费,控制耐药菌株产生等不良反应,增加用药安全。合理用药是临床医疗安全的的基本的要求,这项工作主要是通过临床药学人员具体实施,药学人员运用药学专业知识,帮助医护人员,提出个体化用药方案,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增加用药的安全性。现阶段,我国二级及以下基层医院没有采用医药分家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以药养医",临床药学是医院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学科[1]。临床药学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很多的现实问题,有待于今后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现就笔者了解的情况浅析如下。

1 基层医院临床药学存在的问题

1.1临床药学人才队伍匮乏

1.1.1从事临床药学的工作人员数量缺乏 由于临床药学人员队伍缺乏,从业人员数量少,不能进行科学分工和排班,专业人员需要身兼多职,力不从心,对付日常工作困难,没有精力考虑本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有时甚至连基本轮班都困难,工作都没办法按时完成。

1.1.2临床药学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在基层医院临床药学还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学科,临床药学专业人员队伍不仅是数量不够,目前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还急待提高。临床药剂人员不仅需要有广泛而扎实的药理学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强大的临床实践能力,掌握必要的临床医学及护理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社会协调和沟通能力,能深得医生、护士及患者三者的充分信任。需要具有主动指导临床药物的应用,设计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同时还能将临床药学知识通过健康教育进行宣传,以增强社会人群对临床药学的了解和认可。尤其当前抗菌药滥用之时,充分发挥临床药学的专业知识优势,在全社会倡导规范应用抗菌药物,让社会人群逐步了解临床药学的知识的重要性。

1.2医院对临床药学重视不够

1.2.1医院领导团队对临床药学认识片面 一个学科要想在基层医院发展状大,除了需要一支强大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外,还需要得到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在目前的基层医院的的管理层面内部,还有一部分处于管理岗位的领导,管理知识欠丰富,管理眼光短浅,临床药学知识贫脊。根本看不出临床药学发展的重要性,不相信临床药学对医院临床医疗及护理工作发展会带来的有力促进,同样也不知道临床药学工作会给医院带来经济效益。这些原因导致基层医院领导不重视临床药学工作[2,对临床药学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不积极,专业队伍扩展困难,专业队伍的专业素质低。对于临床药学工作开展所需设施、设备不配备,工作难以正常开展,造成临床药学工作开展既无软件可谈又无硬件可用,严重影响临床药学工作的发展。

1.2.2医务人员对临床药学工作了解不深入 临床医疗及护理工作是基层医院的主要工作,其他工作都属于辅助工作,科室也称为辅助科室。在国家对医院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这也是医院为了解决生存问题的办法,本来也是无可厚非的。临床药学人员在基层医院也是处于次要地位。医院的医疗及护理人员对临床药学工作了解不深入,认识不清晰,甚至认为临床药学工作是没有必要存地的,临床药学工作人员也是靠医生及护士才能养活,认为临床药学工作过余简单,不可能对临床医疗及护理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临床药学人员的建议和意见根本不采纳,甚至不屑一顾,导致临床医、护、药专业技术人员之间工作不协调。

1.3临床药学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1.3.1人们对临床药学存在偏见 由于社会人群对临床药学工作缺乏了解,临床药学工作的社会认可度不高,临床药学人员的专业水平难经让患者认同,与患者沟通存在障碍。患者只相信医生和护士医疗指导,对临床药学人员的用药建议表示怀疑。

1.3.2市场经济弊端障碍临床药学的发展 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步阶段,市场经济还很不规范,有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并不少见。有些不法商人钻市场混乱的空子,应用不法手段促进药物的临床销售,医疗领域产生不正之风,临床医生开处方拿提成、开检查拿回扣。把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及合理收费不予与考虑,造成药物滥用、药品浪费,严重阻碍了临床规范用药和科学治疗,影响了临床药学的发展,减弱了临床药学人员的作用。

2加快基层医院临床药学工作发展的方式探讨

2.1基层医院高度重视临床药学工作 如何加快基层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发展,是每位基层医院临床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首先要医疗机构高度重视临床药学工作,从领导层面到医院职工对临床药学工作有个正确的理性的认识。

2.2临床药学工作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要不断地巩固自身的专业理论基础,适时更新临床药学专业理论知识。与时具进,把新地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药学的实际工作之中去,更新指导思想。及时更临床用药指导方案,加强知识更新的宣传工作,主动与临床医生及护士交流,阐明新的药物应用观点,应用专业知识消除专业隔阂,争取到同事的理解和支持。寻找合适时机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向社会人群宣传滥用药物的危害,增加社会对临床药学工作认识和了解,争取社会对本质工作的支持和帮助,有利于临床药学工作的广泛开展,提高与临床药学专业人员的沟通和协调能力[3]。逐步开展临床查房和会诊工作,增加临床药学人员在医院的知名度。

2.3增强人们对临床药学工作的理解 基层医院加强对临床药学工作的宣传,增强社会人群对该项工作的了解,提高临床药学工作的社会认可度和信认度,实行新形势下的药学服务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郭 其,徐晴姣.基层医院临床药学工作开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0,3(8):15.

第5篇:对中医专业的认识范文

1.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山西医科大学2007级本科全日制医学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包括I临床、护理、VI腔、麻醉、药学、影像、儿科、预防和法医九个专业共500人。

1.2方法

使用自制的与医学生知识结构相关的内容的问卷。问卷设计经课题组认真讨论并参考以往相关研究后修改形成j。为了最广泛的体现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了按比例抽样的方法,各系选取三分之一的同学接受调查。调查数据使用SPSS13.0进行处理,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9份,有效问卷479份,回收率97.8%,有效率95.8%。问卷一共设计了15个问题,大致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2.1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程度较高

调查显示,对所学专业感兴趣的学生有60.6%,无所谓的占17.5%,不感兴趣的有18.3%,厌恶的占3.2%。这表明多数学生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具有主动学习的愿望。

2.2医学生学习专业课负担重,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度相对较高

在调查医学生用于学习专业课花费的时间和掌握程度上,42.9%的学生花去课内外大部分时间,34.3%的学生是在课内学习专业课;75.7%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专业知识基本掌握,6.2%的学生认为自己很熟悉专业知识。这表明作为医学生要想全面掌握专业知识需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负担偏重。

2.3医学生知识结构不平衡,文史知识普遍缺乏

在调查中有90%的学生认为自身知识结构不合理,其中53.7%的医学生认为自己的知识面狭窄。在医学、文史、理化、其他娱乐类这四方面知识中,认为缺乏文史知识的占42.1%,缺乏医学知识的占30.1%。而在最喜欢的五类读物(文史类、经济类、艺术类、时政军事类、科普类)中,选择文史类的也高达37.9%。可见,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状况普遍不够满意。由于绝大多数医学生在中学阶段是理科生,所以文史知识相对贫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4医学生知识结构重理论轻实践,尤其缺乏实用技能

对于如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55%的医学生认为应该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在最希望开设的选修课中,有57.6%的医学生选择了希望开设实用技能类的选修课。可见,医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获取,缺乏实践环节的训练,与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2.5医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途径单一

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医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网络,70.8%的学生偶尔去图书馆,6.8%的学生从不去图书馆。74.2%的学生偶尔去听学校开办的讲座,20%的学生从来都不听。这表明医学生改善自身知识结构的愿望缺乏有效途径加以解决,制约了医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阻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在促进医学生成长成才方面,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环境均呈现科学发展不足的特征,亟待改变。

3问题及原因

通过对医学生知识结构现状的分析,发现医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3.1医学生知识面偏窄,且缺乏创新精神

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思想下进入高校的医学生很难从原有的学习方式中扭转过来,追求分数成了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导致学生只注重考试科目的学习,忽视其他方面知识的掌握。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53.7%的医学生认为自己知识面狭窄。这种现象制约了医学生的发展,对其今后成为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也极为不利。此外,医学生除了知识面窄,还表现出思维定势,缺乏创新意识。医学生接触的知识大多为书本上的知识,学习内容多,学习压力大,在传统教学方法的教育下,极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呆板、固执成为普遍现象。

3.2知识构成不合理,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素质

医学生在对待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的关系上,存在着重专业知识轻其他知识的倾向,尤其是人文知识更显匮乏。从调查结果可知,76.8%的医学生对待专业课学习的态度都非常端正,花费时间较多,且专业课掌握程度较高,75.7%的医学生能够达到基本掌握。但与此同时,41.8%的医学生认为自己缺乏文史知识,79.5%的医学生认为专业技术与人文素质同等重要。这一数据充分表明在医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对专业教育重视有余,而人文素质教育严重不足。然而医学是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综合性学科,无论是医疗实践还是社会发展,都要求医学教育是突出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通识教育。医学模式的转变也对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与职业道德的养成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存在的比较紧张的医患关系,就是医务人员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偏低的典型表现。

3.3知识结构不平衡,重基础理论,轻实践技能

目前,我国多数医科院校比较重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对实践环节有所忽视。在具体安排中,用于实践的时间短、次数少,实习计划往往因某些客观原因难以真正落实。加之有些教师重理论、书本,轻实践、实习,不注重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往往使实践、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据统计现在大学生90%的知识在毕业以后的实践工作中得不到有效应用,这其中虽有自然陈旧老化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所致。从本次调查结果发现,56.6%的医学生认为需要加强社会实践能力,并且276人选择实用技能技巧类的选修科目,这也充分说明了医科大学生在实践能力上的缺乏,需求较大。

3.4医学生在校期间拓宽知识面的途径单一,且效果不好

为了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医学生的知识面,各医学院校不懈努力,相继开设部分非专业的选修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高校扩招后,限于师资的数量、结构、专业和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条件和设备的限制,在课程设置上很难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往往根据教师而非需要而开课。这样不仅降低了选修课在医学生心中的地位,造成医学生敷衍了事的学习,而且起不到推动医学生知识结构合理化的作用。与此同时,医学生对学校现有资源的利用率也较低,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同学获取课外知识的途径是通过网络,仅有22%的医学生经常去图书馆,只有5.8%的医学生经常听学校的讲座,竟有20%的医学生从不听学校组织的讲座。可见,医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途径非常单一,对现有可用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不利于医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

4对策与建议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生的培养也由单纯的专业培养转向以专业为主导、以相关自然学科和人文知识为基础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模式。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必须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卫生管理能力等J。的相应的医学院校就要转变教育观念,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设置医学生培养方案,优化医学生知识结构,全面提升医学生素质。

4.1转换教育观念,调整课程设置,加强人文教育

医学院校应该转变教育观念,适应医学模式转型,将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医学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调整课程体系,增加人文类课程的种类和学时数,促进不同学科的知识渗透,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目前,山西医科大学各医学本科专业在必修课上开设的非医学课程只有4门思政课和英语、体育、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等9门课程,在选修课上非医类课程每学期均在10—15门,其中人文知识类课程所占比例不足50%。可见,医学院校应该加大人文类课程的比重,促进文理知识的渗透,创设多学科综合的课程体系,使得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更高层次上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有利于培养出具有较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综合型医学人才。

4.2增加医学生实践环节的比重,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的应用性学科。医学生只有在学校阶段动手实践、充分锻炼,才能在进入工作岗位后顺利适应岗位需要,尽快成为业务骨干。学校不仅要加大医学生专业实习的比重,为医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创造更多的条件,而且应该利用各种条件促进医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让他们了解社会,学会沟通,提高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J。只有理论和实践实现有机统一,医学生的学习才会卓有成效,医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升,从而推动我国医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4.3努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我国的医学

院校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普遍面积小、建筑老,加上长期以来沉重的专业学习负担和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多数学校在校园的文化氛围,尤其是人文氛围方面有所忽视,普遍呈现活力不足、气氛沉闷、思想单一的状况。这不利于医学生培养开阔的视野、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精神。医学院校应该大力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通过校园装饰的表现、校BasicMedicalEducation,Jan.2012,Vo1.14No.1园道路的命名、校园雕塑的展示,以及建立医学人物事迹陈列馆、医学博物馆、医学史长廊等各种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6篇:对中医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全科医学生 学习现状 就业心态

2011年7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全科医生的发展,关键在于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全科医师。依托医学院校培养全科医学生是培养全科医师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有效方式。”为实现这一目标,除外部环境保障、政策和经费支持外,最关键的医学教育质量如何还要看学生的学习状况。要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全科医生,本科阶段学习现状不容忽视。调查显示,全科医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毕业后从事基层医疗工作的积极性。全科医学生不良的学习现状和心态必将使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遭遇瓶颈。本文以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为例,对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主要从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专业认知、职业发展规四个方面展开问卷调查。

第一,全科医学生学习态度不佳,调查发现全科医学生旷课情况频发,部分全科医学生在校期间还存在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的问题。如课后选择自主学习的学生不到一半,另外,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对60分万岁的看法持理解态度,只关注考试结果,而不注重学习过程。同时,笔者在与这部分全科医学生进行访谈时发现,部分全科医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工作已经稳定,在大学期间对自己唯一的学习要求是“不挂科”,而本身高考录取分数就高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他们,经考前“突击”结果往往能实现这一目标,从而不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以后去基层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业也是抱着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但还是有小部分全科医学生,在考试中有挂科现象,甚至面临“留级”违约的风险,更有甚者表达了想违约的意愿。

第二,全科医学生学习动机不足,通过调查,19.7%的学生旷课的原因是“对专业本身不了解,学习没兴趣”。经过进一步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选择定向培养的全科医学专业是父母的意愿或由于全科医学专业的订单式培养模式,给予了一定的学费补偿,毕业后即可就业的形式相对其他专业而言就业压力较低。但是“即便免费培养的医学大学生因为一纸契约而到基层医院工作,也很可能身在乡镇心在城市,无法长期扎根服务于基层,而是采用诸如毁约、跳槽甚至改行等方式涌入城市”。通过以上情况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的职业理想不是来自学生本人,而是受制于外界条件。因此,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相对偏低,而“不认真听课,上课玩手机,对授课内容不理解课后未能及时巩固”的学生占18.8%,说明有些学生即使按时上课,也是“心不在焉”,听课效果不佳。

第三,全科医学生专业认同感不强,现阶段,除个别较早开设全科医学专业的医学院校外,大多医学院校在校生对全科医学缺乏具体的认知,其中包括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学生。同时低年级者对全科医学的认知较高年级者普遍偏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相对匮乏兴趣。这势必会对基层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造成“质”的影响。调查发现,有7.0%的学生在对全科医学专业的学习上存在误区,认为“学校的基础理论课程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以后临床工作中学习技能操作”。有9.0%的学生认为“作为全科医学生,学好理论课足矣,不需要进行科研探究的学习”,然而“科研工作是提高全科医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全科医生具备科研能力是信息时代基本素养的重要内涵和医学发展的迫切需要”。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这部分全科医学生对从事此专业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及专业能力认识不足,可见学生在校学习全科医学时,还未真正意识到全科医学的重要地位。

第四,全科医学生基层服务意识不浓。调查显示,当问及全科医学生“在与当地卫生局合约期满后是否选择留在基层”时,并非所有人都愿意继续在基层就业服务。部分女生表示愿意继续服务基层,对她们而言有一定的专业归属感,喜欢基层社区服务方式这一原因所占的比例较高。“广东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站服务的就业率很高,其实行5+3的模式和不断调整的国家政策都鼓励全科医学生于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工作好找且稳定能给医学生很大的心理保证和生存后路,使医学生读书更有方向性和目标性。但有部分在校成绩较优秀的学生更愿意选择继续深造,或通过考取证书,在某方面纵向发展成为专科医生。“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很多医学生把二级医院作为短期过渡的跳板,借二级医院作为自己解决生存问题、积累工作机会的平台,从而为跳往三级医院这一更高平台做准备”,这符合“先就业再择业”的社会现状,十分具有现实性。又或者做一名兼职基层医疗专家,全科医学生的涉及范围比较广,所以于基层,可选择这条道路,即使以后不是从事有关医学的工作,兼职当医疗专家也可以为自己留条后路。

全科医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的学习状况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其今后择业心态和自身基层服务质量,更会间接影响整个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推动和发展,包括医疗卫生服务团队的形象。因此,各大医学院校自全科医学生的本科培养阶段就要“从严抓起”。站在医学生个人角度,“适时调整就业观念和期望值,与社会发展协调同步。自入学开始,学校、学院必须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医学是一门神圣的科学,医学学习与社会使命、个人责任紧密相连,只要踏实工作都能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国家应设立教育质量监测系统和评估监控机制,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督导机构也需加强对教学教育环节的监控。且在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全科医学专业相关知识的宣传,给予学生更多的社区卫生实践指导,提高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学习欲望,激起他们将来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兴趣。培养医学生的服务意识,使之在毕业后愿意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而除通过学校的教育影响改变就业观点外,政府还要加大对基层卫生资源的投入,制定倾向基层的卫生政策,吸引医学生基层就业。“首先,保障基层医务工作者收入能上台阶,达到甚至超过临床医学生毕业后的期望收入值,以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其次,对长期在城乡基层工作的卫生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方面给予适当倾斜”。而开设全科医学专业的医学院校很有必要首先向其介绍全科医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学科地位与作用,密切结合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和工作实际,让学生首先对全科医学有一个较高的认知水平。在学校教育阶段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从“质和量”上壮大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队伍,保障患者的就医环境。

参考文献:

[1]李丽芳,何剑,刘亮,程博.全科医学生培养对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性[J].当代医学,2011,(20).

[2]李瑜,杜兆丰,刘圆月,徐群芳,何雪梅.医学院校学生学习现状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2,(3).

第7篇:对中医专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医用化学;护理专业;实验能力培养;素质教育

医用化学也是学好后续医学课程如生化、药理、生理、临床检验等的基础。如何使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呢?

一、明确教学目标

护理专业的主要课程是护理学,医用化学是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师应重视护理专业岗位与相关化学知识、技能需求的联系,淡化化学学科意识,注重化学与医学的相关关系。从知识性、趣味性、关联性、渗透性、实用性出发,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化学知识,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化学基础更弱,且层次不一。学生中有上过高中的,还有初中未上完的。最头疼的是,不少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淡漠。很多学生对医用化学不够重视,认为不重要,觉得这门课的知识在以后护士工作中用不到,认为护士只要会发药、打针、输液就行了,没必要学化学。有些学生对化学还有厌学情绪。学生对医用化学认识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更谈不上认识到医学和化学的关系,对为什么学习医用化学缺乏足够的认识。第一课尤为重要。教师可列举一些日常及医疗上的实例,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在护理专业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或与医学相关的话题或内容为切入点,逐渐将化学知识渗透进来,让学生了解到医学离不开化学,学护理不能不具备化学知识,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师备好每一节课

教师不仅备教材、备内容,更要备学生。教材内容繁多而教学课时少,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强而与医学相关内容偏少,缺乏与医学的密切联系,实用性不强,导致学生未能体会到化学在医学、在护理专业中的实用价值,因而很难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可适当调整教材的内容,打破其完整性和系统性,降低难度,注重其与医学的关联性,突出化学在医学上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现状,尽可能地把化学知识讲得浅显易懂,围绕化学与护理专业的相关性进行教学,努力使每一个知识点都与医学相关,让学生易于接受、产生兴趣。如讲碘的性质时,教师可以注重讲碘酊的成分与用途、人体缺碘的症状及生活中如何补碘。讲到分子的极性及相似相溶原理时,着重讲水分子的极性及维生素VC、VB的水溶性和VA、VE的脂溶性。讲到配合物时,从NH3与H+可以配位形成NH4+,讲到NH3也可以与Cu2+配位形成比较复杂的离子,同时联系学生熟知的血红素、煤气中毒、VB等讲配合物的知识及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领悟化学的魅力及化学与医学的关系。因为在生活中,化学与医学无处不在。如甲醛对人的危害人所共知,劣质的衣服中含有甲醛,装修材料中也含有甲醛等;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元素、微量元素的摄入,碳酸饮料不宜多喝等;又如家里的肥皂、洗涤剂、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等等。

四、教师及时充电,补充医学知识,提高医学素养

医用化学应以化学在医学中的实用性为重点,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化学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同时要了解护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及护理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教师都应通过书籍、期刊、网络等搜寻相关医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医学知识水平。医学知识的积累和提高,有助于教师将医学知识更好地融入到教学中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到医学知识。

五、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

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要有认真、踏实、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更要有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8篇:对中医专业的认识范文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医学生知识结构单一,重专业轻人文高校本科教育的主导思想是应试,分数成为衡量医学生专业基础学科学习的优劣标准,导致医学生只注重考试科目的学习,对学科外的其他知识不够重视。[2]同时,医学行业的准入门槛不断升高,就业压力大,医学本科学历已经不能满足大中型城市普通医院的要求,甚至医学硕士学历也不一定能够进入三级医院,考研、考博成为医学生的主要目标。在完成本专业学习的同时,还要复习研究生考试内容,难有余力对其他学科进行关注。(二)国内医学院校对学生的法学知识教育重视不够许多学校或系部不开设法律课程;有的仅作为选修课程由学生自行选择;有的作为一般考查课,仅讲授一些法学基础知识及普通法律知识,而针对医疗实践工作实用性的法律知识讲授很少。笔者所在院虽然开设了《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但授课教师均为非法学本专业的教师,在着重讲授了大学生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后,涉及法律基础方面的内容仅占教学计划的四分之一。(三)医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不能敏感发现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法律关系据统计,笔者所在院全日制在校学生大部分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占的比重很高,这批学生的成长轨迹几乎相同,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在父母的呵护下生活,很少接触社会,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从调查结果可知,68%的同学认为法律对自己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关系密切;有32%的同学认为法律对自己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关系不大。由于对法律知识不够了解,导致医学生不能敏感发现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法律关系,从而也就无从谈起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了。

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第9篇:对中医专业的认识范文

随着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营养及膳食对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和预后的有益作用日益凸显,因此,需要专业的队伍进行营养及膳食指导工作。目前,营养师、社区全科医生、广大临床一线大夫是主力军。然而,我国营养学专业虽然在解放前就有开设,但期间两次受专业调整而中断。我国医学类院校中,营养学本科教育程度不一,尤其是临床等专业学生的营养学教学较为薄弱。本文通过对我国医学院校营养学本科教育现状的梳理,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与同道们共议。

一、我国营养学本科教育的历史回顾

从1922年开始,燕京大学在家政系下开设营养专业,几乎与国际同步;之后不少大学在家政系下设有营养专业,必修课程有生物学、化学、食物学、营养学、营养治疗学等,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理学士,其主要方向是培养营养师。如燕京大学每年选送1―5名优秀毕业生,定向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一年,学习各类疾病的营养治疗及管理学,之后获得营养师职称;从1934年到1951年间,北京协和医院间断培养了41名营养师[1],其他各大学营养专业的毕业生为数不多,毕业后多在全国各大医院中主持营养科工作。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家政系被撤销,营养师的正规培训自此中断。后期,大学课程中涉及营养部分的教学主要由卫生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或卫生学教研室承担,但教学时数极少。

直至上世纪70年代,随着肠内、肠外营养的兴起,营养学教学重新受到重视。卫生部与教育部于1985年协调修订了医学专业目录,在临床医学(二级专业)下设立有医学营养(三级专业)。中山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青岛医学院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所院校相继成立了医学院营养学系,并招收医学营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为临床营养医师,学制五年[2]。各院校大多设有基础营养、临床营养、食品卫生与食品毒理、营养生化、营养检验、食品科学等课程,并有专业的生产实习,这期间各校约有毕业生1500余人,毕业后主要在全国各医院的营养科室或其他临床科室、高校、卫生防疫部门等从事管理、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然而到了1995年,因为医学专业目录调整,取消了三级专业,将医学营养学归并到临床医学专业中,不再单独招生。

与此同时,部分医学院校在卫生二级专业下设置了相应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三级专业,如哈尔滨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江西医学院等。与上述情况相同,于1995年前后因三级专业的取消而分别停止招生。这期间总共培养毕业生约300―500人,满足了当时卫生防疫机构或食品企业对于公共营养师的需要[1]。

二、我国医学院校营养学本科教育的目前现状

从1995年至今,我国大多医学院校是在五年制的临床医学、护理、全科医学和预防医学等专业中开展营养学教学,基本没有在医学专业下开设营养学专业培养。从2004年开始,部分医学院校开始开展非医学学位的营养学专业教育,主要是四年制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和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

(一)五年制专业的营养学本科教育

在临床相关专业(临床、影像、口腔等)的本科教学中,目前大多医学院校没有开设独立的营养学课程,一般在《预防医学》或《卫生学》的课程中系统地讲授营养学知识[3]。以我校为例,临床相关专业学生主要在《卫生学》的课程中,以章节的形式学习基础营养、公共营养、常见慢性疾病营养和食品安全的内容,根据临床专业各方向不同,学时为15―24学时不等,大多为理论课,实验课时占3―6学时或不安排,课程主要由公共卫生学院教师承担;涉及临床营养的知识主要在各临床课程中讲授,大多由临床医生承担。

护理、全科专业一般开设有独立的《临床营养学》课程,并且有不少院校设置为必修课。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营养、医院膳食和常见疾病营养。如我校护理专业,这门课的学时为27个,理论21学时,实验6学时,课程讲授由公共卫生学院的教师和临床医护人员共同承担。

预防医学专业中,中山医科大学作为曾经开设过营养学专业的院校,目前仍每年从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招生中分向培养营养学方向的学生,其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可在第三学年自由选择营养学、妇幼卫生学和卫生管理学之一作为专业方向。其他大多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没有设置营养学方向,主要是通过《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这门必修课程的系统讲授,一般学时为60―80学时不等,其教学内容一般以基础营养、人群营养、公共营养和食品安全为主,临床营养分配的课时较少或不开展课堂教学。

(二)四年制专业的营养学本科教育

目前医药类高校培养的营养相关专业人才主要是四年制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04年,教育部首次批准医药类院校招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中国药科大学、广东药学院和我校为首批的三所医药类高校。截止本次统计,已有12所医药院校可以招收该专业的本科生。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科交叉性很强,涉及理、工、农、医和管理等学科门类,医药类高校多是侧重与人类健康和医学关系更密切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医学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学科特长,不同于工科院校以食品生产的基本工艺和设备基础知识为主,农业大学以动植物生产、食品工艺、环境科学为主。我校从2004年招收第一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I的本科生开始,课程设置中就安排有系统的医学基础课和预防医学课程,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借此学生能更好地从促进人体健康的角度,树立对饮食与健康的全面认识和正确评估,学习和实践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4]。我校该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学习食品专业的主干课程外,在四年级的第一学期要完成临床营养学课程的学习。临床营养学理论教学由学科系老师和附院营养科资深医师共同完成,并在附属医院见习、学习和了解。

另一??学制为四年的本科专业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开设的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实际上该校曾于1985年至1995年招收过五年制医学营养专业的本科生,当时因教育部调整专业而停招。该校自2004年开始重新招收该专业,但学制改为四年,授予的是理学士学位。目前该专业主修营养学、食品学和食品卫生学等基本课程,同时开设医学基础、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大部分毕业生在医院营养科、疾病控制中心、食品监督所、营养与食品相关公司、营养研究机构等工作。该专业还与国外一流大学开展联合培养,例如从2010年开始,该专业学生在交大完成前两年的课程后,可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营养科学系继续后两年的专业学习,最终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双理学学士学位。

三、我国医学院校营养学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营养相关疾病发生率的快速上升,无论是广大居民,还是专业人员对营养知识的需求都日渐增长,而作为专业的营养医师,更需要学科路径清晰、资质认定公认的专业培养[5]。然而,我国医学院校的营养学本科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需求增加,营养学本科教育有待加强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是我国人群的主要死因,肥胖和糖尿病的患病人群也在快速增加,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营养因素密切相关。虽然我国成年居民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知晓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整体仍处在一个较低的知晓水平,而知晓膳食指南的人群在营养知识、膳食及营养素摄入等方面均优于不知晓的人群[6]。从整体看,广大居民需要科学的营养知识来防病治病,而遍布社区卫生服务点的全科医师正是这些正确知识的传播者,其自身更需要具备足够的专业营养知识。

另一方面随着营养风险评估和营养支持在临床中的应用加深,国际上一致认为广大临床医师需要更专业的临床营养知识储备[7]。厉芳红等[8]通过对在校临床学生与临床医务工作者营养知识及需求情况的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为临床营养学对临床工作有帮助,但不熟悉临床营养学的评价方法;过半数的临床医务人员认为在校所学营养知识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

我们从前述教育现状可以明显看出,营养教学工作在我国多数院校临床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中是一个薄弱环节,未引起足够重视。虽然营养学知识在预防医学课程中有系统讲授,但由于学时较少,只能讲授营养基本知识,营养学的重要进展无法展开深入;临床营养知识多是零散教学,无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且学时不固定。护理、全科专业虽开设有独立的营养学课程,但也存在着课时偏少、缺乏实践的问题。在校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其营养知识的缺乏势必对以后的临床医疗工作产生负面影响,故应从教学课时、教学手段和增加实践等多方面共同改进,加强在校医学生营养知识的学习。

(二)营养医师缺口大,专业资质认定有待进一步推动

随着对营养观念的转变,营养在临床治疗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专业营养医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强。2011年出台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明确提出医院应设营养科(室),并配备与其规模相适应的(医师、技师、护士、厨师、护理员等)营养专业人员,其中营养医师占专业人员的比例不少于50%,临床营养专业人员与床位比不少于1∶200。

然而目前培养营养学专业人才的专业主要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这两个专业的学生虽经过营养学的系统学习,但因不具备医学学位而无法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继而在临床上仅能以技师的身份参与工作,也不能在社区以全科医师的身份开展工作。现阶段临床上的营养医师大多都是临床等专业学生,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后经过在营养工作岗位上的继续教育而培养出来的,存在着专业基础不牢且培养时间较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