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体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

小学体育特色校本课程精选(九篇)

小学体育特色校本课程

第1篇:小学体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篮球 校本课程 社区学校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完全由学校自己实施编制的课程。国家鼓励开发校本课程,为创建特色化学校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一、结合实际,发挥优势,培植特色学科,开设篮球校本课程

我校是九年一贯制教委直属学校,位处大型社区内。特殊的地理位置,给我们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学校是教育的主体,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而家庭教育则是这两者的基础。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其作用和意义已超出了教育本身。我校正是以此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通过不断摸索,找准与家庭、社区教育的切入点,扩大教育覆盖面,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发展需要,开设了篮球校本课程。学校采用与家长、社区三结合的教育,推进体育教育进社区,学生走进社区,同样可以保证校外的体育锻炼,将学校资源与社区资源融为一体,这是我校开展校本课程的一大特色。

二、篮球校本课程实施的具体措施与方法

1.建立学校校本课程管理体系。

我们成立了篮球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并明确职责,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对学校校本课程工作的协调和指导,确保做到“三协调”,即学校管理层次的协调、管理部门与教师的协调及师生间的协调,为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及篮球校本课程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证。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及实践指导能力。

我校本着发挥教师专业特长的原则,以篮球专项教师为中心,以点带面,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研讨等形式,组织大家进行篮球知识、技能的学习,以便提高我校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及实践指导能力,为篮球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开创“主辅并进”教育形式,推进篮球校本课程的实施。

所谓“主辅并进”,就是以课堂教学为辅,实现普及与提高;以篮球运动队为主,实现高质与特色。这是以九年一贯制的思路来设计的,构建中小学相衔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有效保证了体育基础教育的连贯性。

(1)以课堂教学为辅,实现普及与提高。体育教学是我校篮球校本课程的基础,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来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以此实现普及与提高。我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需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便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①小学段篮球校本课程教学。对于小学学段的学生,教学之初是以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作为教学目标,积极地去引导学生喜欢篮球,使学生在学习中就对如何从事篮球运动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初步建立学习篮球的兴趣;而后再逐步、逐阶段地进行篮球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简单传授,形成“人人喜欢球、人人会耍球”的良好局面。

②中学段篮球校本课程教学。以小学段篮球校本课程教学为铺垫,再加上篮球作为中考体育加试项目之一,教学力度更为明显,学生的意识与心态也有所不同,使得中学段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较多的篮球基本技能,技能综合运用能力普遍提高,从而更加推进了我校篮球校本课程的开展。

(2)以篮球运动队为主,实现高质与特色。对于那些在篮球教学中基础好且具有良好天赋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重要的是应采取措施来精心培养他们,尽量为他们提供施展篮球才华的空间。

4.保证课程实施时间。

校本课程的实施必须有教学时间作保障,我校结合实际,保证课堂教学一至六年级每周一课时,七至九年级每周两课时,运动队训练统一每周一次,以此确保课程实施。

5.以赛促练,向社会打开特色建设窗口。

我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展,除了学校自身的努力外,离不开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支持。以篮球运动为载体,抓特色,促素质发展,其最大的优势在于篮球教育的辐射作用。我校根据自身实际,定期开展“学校篮球对抗赛”、“我与家长亲子趣味比赛”、“与社区居民趣味运动会”等一系列活动,以此宣传和动员学生家长及社区成员参与其中,共铸特色。

三、篮球校本课程实施效果及思考

1.篮球校本课程的开设,为我校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2.缺乏全盘考虑和整体设计。校本课程正逐步落实,但评价体系还不完善,且校本课程教材很难编写和统一。

3.不可否认,校本课程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担当着一定的角色,它以其独具的特色和优势在国家宏观课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毕竟是一种新事物,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深入。

参考文献

第2篇:小学体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

一、挖掘学校文化,定位学校教育特色

我校的教育特色是“砺志教育”。确立此特色,源自于我校的学校文化、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和现实需要。首先是学校文化。我校所尊崇的客家精神,其中包含有“志在四方”、“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核心内容。第二是历史传统。在永泰村的地界上,古代有一条蜿蜒北上的小路,曾是广州城众多书生进京赶考的必由之路。村民们为彰显这段历史,把书生们聚集一块休憩之地取名为“官厅窿”(现名“官厅路”),以此激励自己的子孙后代刻苦治学考取功名。第三是地理环境。作为独特的地域标识,永泰小学背靠一座叫磨刀坑的山丘,山上有块巨大的卧石,过去永泰村民上山砍柴必经此地,在磨刀石上磨砺刀斧,夯实手柄。因此,磨刀坑、磨刀石、磨砺等词语成了当地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

二、依托教育特色,构建德育课程体系

我校在“砺志”教育特色的指引下,构建了具有我校校本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砺行活动性课程社团活动篮球、七彩动漫、书写人生、舞蹈形体、科技梦、艺术体操、长笛风情德育活动“穿衣戴帽”、“砺志”礼、“砺志”节、值周班、重走砺志路砺能环境性课程春夏秋冬社会实践舌尖之“旅”、消防实践基地、垃圾处理厂实践基地“、蓝丝带”行动

三、德育课程的实施途径与策略

(一)通过教育特色“物象化”,实施德育课程

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把特色“物象化”,把环境性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每天都能看见、听见、触摸,是很好的德育课程途径。例如我们把校徽、校印的设计与“砺志”教育特色紧密结合:校徽下半部是为一本打开的书,寓意永泰学子勤奋与磨砺之志;整体如一个阳光下舞动的小孩,既寓意学校的艺术体操特色,也寓意莘莘学子在学校的培养教育下茁壮成长;校印在设计上更融入了艺术元素,中间“留白”的地方,一方面是表示“白”的词意,同时更把“砺志”教育的意境强烈地凸显出来。又如,永泰小学的形象大使,是一组以本校学生动画图为基础造型,经过艺术加工的男女学生动漫组合。本形象大使设计融合永泰小学身心健康、行为规范、知识扎实、气质优雅、意志坚强的育人目标。

(二)通过德育课程,实现教育特色的育人目标

1.德育课程以“社团”活动形式开展如七彩动漫社团,以学校的“形象大使”为素材,结合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通过“动漫”的形式实现教育的目的。

2.德育课程以德育活动形式开展“穿衣戴帽”活动:由学校组织,依靠家庭教育。定期举行生活自理方面的比赛,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砺志礼”活动:砺志作为本校教育特色,砺志之礼必不可以少。我校的“砺志礼”包括“启蒙礼”、“感恩礼”和“成才礼”。以“启蒙礼”为例,我校每年都为新生举行“启蒙礼“,活动包含了正衣冠、赠“红包”、站“君”姿、摸砺石、存祝福、呼校训等环节,极富本校特色。成长记录活动:以德育课程中的成长系列课程为主要内容,以成长记录格为载体,学校为每一个孩子设计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成长记录格,它通过记录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学习过程、学习成果,收集教师、学生、同学、家长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反映学生学习、生活、思想方面的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使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树立信心,在不断的回顾和反思中求得发展和进步。值周班体验活动:为了培养孩子们自理能力、增强主人翁意识,特地开设了主题为“管理、体验、分享”值周班——小主人管理课程。学校在升旗仪式上安排授卡及交接仪式,孩子们通过佩戴胸卡“上岗”,强化“小主人”意识;通过体验、分享,实现教育他人及自我教育。这些都是“砺志”教育特色最核心的教育内容。

第3篇:小学体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 体育健康 地方特色

一、选题依据

2001年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及学生的的适应性”。体育校本课程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过程,通过在本校课程建设资源的基础上,对校本课程建设中学校的快速发展、学校人力资源的增强、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标准》与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有明显的优势,改变了以往教学过死的局面,在构建具有“健康第一”基础教育理念的同时,把具体教学内容选择权交给了地方和学校,迫使每个体育老师都要参与课程的建设。需要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满足学生体育需求、增进学生健康、突出学校特色的前提下,走出体育课程校本建设之路。已成为21世纪初我国体育课程改革,乃至整个体育教育改革的重大热点问题,从查阅的教育研究文献可见,对于校本课程建设的系统研究甚少。据此,本研究为校本体育课程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推动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探讨地方课程资源建设对小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为小学体育教师提供参考。

本文分析了校本体育课程的概念以及校本体育课程的现实函义,阐述了校本体育课程对小学生健康的影响。小学教育体育是整个教育阶段重点环节也是也是基础环节,学校体育课程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对社会主义和文明建设,对于提高我国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的性格所以,孩子的终身体育要从小培养,从兴趣培养,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影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可以增补学校传统体育课程面值得摸索和探究 。我国地幅辽阔,怎样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不同的文化领域下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学校是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的主要单位,在开发体育校本课程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体育需求和发展特点,利用学校的各方面资源特点结合学校实际的发展情况来进行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本文以合肥市经开区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情况进行研究,以合肥市经开区(校长、老师、学生和家长)为调研对象,并以经开区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展状况作为个案调查进行研究分析。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选取合肥市具有代表的经开区3所小学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采用自编问卷,根据校本课程建设已有理论与实践成果经验,以及采用相关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从三级课程概念、校本课程建设者、各地区学校自身拥有的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等方面编制相关问题如学校课程内涵、建设特色、人力、物力资源发展状况。 分别对经开区3所小学的体育教师发放问卷15份,回收有效问卷15份,回收率为100%。问卷内容主要用于收集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其相关人员对校本课程建设的意见,在问卷设计上要清楚地表明调查问卷需要的信息。

2.文献资料法:查阅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3.实地访谈法:以面对面的方式对学校领导和学校体育教师进行交谈和询问

4.数理统计法:将调查问卷统计整理后计算出相关统计量

三、结果与分析

(一)经开区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现状

1.教师对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意识和态度及参与程度在所调查的15教师中,13名教师始终对校本课程建设持支持态度,只有两名在执行过程中才对其认可;在参与程度上,15教师都积极的参与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工作,这说明体育教师对校本体育课程建设的态度都是积极的,其不仅有积极的态度还有积极主动参与的行为。

2.校本课程建设有利于教师课程意识及专业能力的提高 从表1看出,70%的教师被要求集体备课并持积极主动的态度,70%的教师遵守规定的课程设置,90%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等成效对其进行考核。

3.依据本地文化特色、人力物力资源整编校本教材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经开区3所小学中贯彻和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学校采用的物质资源主要体育场地和器材占50%,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知识和技术技能)占40%,学校在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中利用的人力资源主要来自体育教师占60%,班主任占30%,校外专家占10%,

(二)经开区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效

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发展学生自身爱好,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为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提供了有利平台,图表2可以看出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强调教师工作中要求集体备课的占90%以上,学校根据本校特色优势发展特色课程的占70%,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建设。

1.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有利于体育设施的改善和形成学校特色课程 国家课程的发展模式除了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和统一性外,很难实施各区、各学校的特色性与差异性。而校本课程重要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主要强调以学校为主,在国家统一要求下,立足本校拥有的人力、物力资源发展本校的办学特色,来满足学校的发展需求。

2.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我国校本课程建设过程存在一些隐性问题,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力物力资源存在差异性,加之我国在校本课程建设起步较晚,缺乏相关理论研究实践经验及充分的规划与组织能力,没有一个让学校具体观摩的标本。另外小学教师个人素质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教师很难融入到新的理念中来。

图1 指标得分、变异系数图(B1101-B432)

表和图中所有汉字为宋体五号,英文、数字采用Time New Roman,行距为最小值12磅。并且与正文空一行(如表1)。图注和表注8号字体,行距12磅。

表1 专家结构一览表

注:专家是指……。

表格采用三线表。可采用表格样式中的“简明型1”。

四、结论与建议

(一)校本课程的建设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课程改革行动

强调主要以学校为主体,尊重国家和地区体育课程的基本精神。与此同时,要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水平。因此,体育校本课程建设需要高效的内部管理和质量监控。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学校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其一,各学校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学校在文化、经济、师资和学生方面差异很大。其二,各小学的办学模式有私立和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在办学自上有较大优势。其三,每个年级的学生也会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因素他们有着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及兴趣爱好等特点。

1.体育校本课程组织管理 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在学校层面上的到落实才能算成功,首先,明确学校的办学宗旨,还要能够保证运行畅通。其次,校长的领导与支持,校本课程建设主要领导是校长,因此,校长对校本课程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校长对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领导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领域,引导体育教师进行变革与革新,从而实现学校在教育理念、办学宗旨上的统一。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希望全校人员的工作富有创造性的话,那么这方面的工作就不应该摆在第一位,它完全从属于教育过程。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2.体育教师对校本课程建设的态度 体育教师既是体育校本课程的编制者,又是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者和评价者。因此,体育教师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理论水平,增强教师素养是校本课程建设的需要。精深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是体育教师承担体育教学任务所必备的专门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素养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认识。我们认为很重要一点,教师在学校里的是科学基础学科,他应该能分辨清楚这门科学上最复杂的问题,能够分辨清楚那些处于科学思想的前沿的问题”。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承担体育教学任务,也必须具备上述体育专业知识。

(二)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保障

1.学校体育课程资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提供教学课程使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中需要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如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等课程资源进行积极合理的分析与评估,合理安排、充分利用。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发和利用校内校外的体育课程资源,满足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需要。

2.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参与者包括体育教师、学生、学校主管领导、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和校外的专家学者。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体育教师是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核心力量、从问题的诊断、教学目标拟定、方案编制、课程设计到课程评价等环节,都要依靠体育教师来完成。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主要是满足学校和学生的需求,应当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决策的讨论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创建新的、安全的、健康的、有趣的游戏。学校主管领导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作用很重要。首先,他们更好地了解学校教育改革的趋势,拥有大量的信息和资源,引导学校教师形成共识,通力合作。学生家长参与教学工作是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支持,他们能够起到发挥咨询、桥梁的作用,能够让学校教师能够清楚的对学生生活习惯、健康状况、体育的兴趣爱好更有效的了解。他们还能集思广益对教学提出合理意见,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根据学生、学校的需求的调查分析

1.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是针对特殊的学生群体,也可以说是对某一年级、某一班级的学生群体。所以,建设者既要对学生群体需求必须的调查分析,还要对学生身体和心理分析其间的个性差异。

2.学校体育资源的调查分析:为了更好的了解该校体育建设的条件和限制,其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1)体育教师参加的数量、知识、经验、态度、和能力等;(2)教学辅助人员;(3)体育设施,学校现有的体育教学器材、质量、使用率等;(4)各种体育课程教材音响的使用率。

3.问题调查分析:问题调查分析的目的要发现问题,看看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建设的状况如何;是否有与实际不相符的问题,是否对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相悖。

五、建议

第4篇:小学体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

摘 要:结合各地方体育特色学校评选的经验和学校体育管理、体育教育训练的相关原理,自然得出学校体育特色创建的目标体系;跟踪体育特色学校的发展现状和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动向,则可提出学校体育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学校体育;特色;创建;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6.000

近几年各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先后组织了多批“体育特色学校”的评选,对于学校体育特色的创建给予了很好的鼓励和支持,然而由于缺乏后续的监督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许多获评学校也没能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变得保守甚至落后,这就为学校体育特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课题。

1.学校体育特色的含义

综观现有地方“体育特色学校”的评选要求,只是较简单地从学校体育的项目规模、项目水平和学校体育成效等几个方面进行指标评价,而对于学校体育的文化认同、运动项目发展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作用,以及运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等方面很少关注。究其原因,一是相关因素的指标提取较为困难,二是对于学校体育特色的概念把握不够全面。

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体育是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种运动来实现;学校体育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由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代表队训练和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早操和课间操及科学的作息和保健措施等五个主要部分或要素构成。

把这三个概念结合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学校体育特色的含义就是学校通过运动项目的教学、活动、竞赛等手段合理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形式。其个别之处来源于学校所具备的场地、器材、师资、学生、课程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和约束;其合理性是指合理的项目、时间、活动安排,以及学校体育与学校德育、智育的完美结合;其有效性则体现在学生体质、心理的良好发展,及运动项目技能、精神的高度传承。

2.学校体育特色创建的目标体系

学校体育特色含义的明确也就为中小学体育特色的创建实施提供了相应的目标体系,它不仅需要涵盖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课程、师资等基本条件的充实,也要包括学校体育活动、管理、文化、及其与德育、美育和智育的融合等内涵的拓展。

2.1 场地、器材的补充

场地、器材是学校体育开展的必备条件,学校体育特色创建需要相对充足的运动场地和器材。但在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现状下,很多中小学校场地有限、资金欠缺,因而场地、器材的补充就需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学校现有财力和体育课程的设置,合理开发可利用的空间和设施。缺场地的城市学校可以选择学生个体空间需求小,场地利用率高的运动项目作为体育特色创建的重点以取得运动场地的相对满足;缺器材的乡村学校可以选择器材需求少,设施利用率高的运动项目作为体育特色创建的重点以获得运动器材的相对满足;场地少的还可以考虑利用教室、走廊等空间来活动,器材少的也可以通过自制、捐赠等方式来补充。

2.2 课程、活动的开发

课程和活动是学校体育的实施载体,更是中小学体育特色创建的基本框架。从广义上来说,体育课程可以包括所有学生参与的校内外体育活动;狭义上来说则主要针对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的校内体育课(包括基础课和拓展课两个方面)。这里谈到的课程指后者,而将其他辅助教学目标实现的课间操(包括早操)、课余竞赛、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统称为活动。换个角度来说,学校体育特色创建中的课程、活动的开发就是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2.2.1 项目选择合理

中小学体育特色的创建需要以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选择适合在学校场地、器材、师资、财力等基础条件下开展,并有助于中小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运动项目,完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和活动体系,重点发展一个或多个特色运动项目(根据学校条件,可以选择2-3个),进而形成独具风格的学校体育特色课程。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要合理利用体育运动项群训练理论,并考虑项目在学生中普及与提高的可行性,尽可能建立能够全面发展学生体质和心理成长的项目组合。比如一个场地有限重点发展跳绳特色的学校,可以根据跳绳运动主要发展学生速度、协调、心肺功能等的特点,选择同样不需要太大运动空间,但能够强化学生力量、灵敏、柔韧的器械体操、武术作为搭配,再辅以心理拓展、团队竞技游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从而使学生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方面都能得到较好的提升,同时形成终身体育所需要的运动技能。

2.2.2课程体系完善

中小学校体育课程可分为常规体育课和体育拓展课,课程体系的完善是学校体育特色创建的重中之重。常规体育课是按照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每周的固定课时落实基础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学习的首要保障,全体学生都要参加;体育拓展课是学校体育特色项目从普及走向提高的重要阵地,参与者应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较好的身体素质条件,包含体育兴趣班和运动训练队等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是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完善的必经之路。常规课要使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接触到各类基础运动项目,并重点强化2到3个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完成中小学校体育特色项目的普及任务;拓展课则应着力于体育特色项目的技能水平提升和运动精神体现。常规课要充分考虑运动项目的学习规律和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按学段逐步推进特色项目的技能学习和文化认同;拓展课则需积极发掘学生在特色项目上的运动潜力,培养学生较全面的项目运动技能和较完备的项目精神素养。

2.2.3 活动体系健全

中小学体育活动内容丰富,但在目前而言,缺乏系统性、效率低下仍是许多学校的通病,建立健全的体育活动体系有助于化解这一方面的问题。活动的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有较多时间保障的长期活动,用以强化学生基本身体素质和特色项目的基础运动技术,比如早操、大课间体育活动等;二是在规定时间段举行的短期活动,用以展示学生基础项目与特色项目的运动技能和精神风貌,比如体育节、项目运动会等;三是不定期举行的小团体活动,用以宣传特色项目的文化和价值,如各项评比检查的项目展示,学校非体育类大型活动的竞技表演等;四是上级教育、体育主管部门主办的专项竞赛或检测。活动体系的健全需要把几类活动加以合理规划,针对各学段提出不同要求,让全体学生得以感受、体验和掌握体育特色项目的基础内容,让部分学生领会和体现体育特色项目的典型技术和文化内涵,让少数学生精熟和诠释体育特色项目的技术全貌和精神境界。

2.3 师资、管理的提升

师资和管理是学校体育正常开展的技术保障,中小学体育特色的创建离不开体育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和学校管理的制度支持;非体育学科教师对体育特色项目的文化认同状况也会影响到该项目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效果。

2.3.1 师资引进与培训

首先“学校应当在各级教育部门核定的教师总编制内,按照教学计划中体育课授课时数所占的比例和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需要,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考、择优录用的方式配备体育教师。”同时,根据学校体育特色创建和持续发展的需要,重点考察招录教师的特色项目专业素养。第二,加强现有体育师资的在岗培训,让每一名体育教师都充分认识学校体育特色创建的目标与过程和掌握特色项目推广、提升的方法与能力。第三,多组织全员参与的特色项目培训与活动,加强非体育教师的特色项目文化认同和活动参与意识。第四,重视师德教育,培养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和具有主人翁意识的良好合作团队。

2.3.2 学校体育管理制度的完善

学校体育特色创建需要有相对完善的学校体育管理作为保障。完善学校体育管理需要把体育课堂、体育活动、运动团队、体育竞赛、体质测试与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内容进行制度化实施,以确保系列计划和活动顺利开展。在此基础上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反馈、评价、公告和奖惩制度,对其他基础制度的落实进行监督。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是学校管理者和行动参与者共同来制定,以确保制度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4 学校体育与德育、美育、智育的融合

体育与德育、美育、智育是学校教育的四大方面,学校体育特色的创建需要挖掘特色项目在德、美、智育方面的教育价值,并整理出可行的教育方法,通过课程和活动将他们完美融合。体育以其集体性、表现性、竞争性、规范性、实践性、交往性等特征赋予了“育人”的独特价值,学校体育特色创建不仅仅是体现其作为运动的基本属性,还要在此过程中树立德育、美育和智育目标,并且推动它们在体育活动中的常态化落实。

3.学校体育特色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小学校体育特色的创建可以通过短时间的大力投入、 较迅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要把学校体育特色形成具有代表意义的学校文化内涵,除了更加完善特色创建目标体系的各项内容,还需要落实其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策略。

3.1切实促进学生体质和特色成绩良好发展

学生体质良好发展是学校体育开展的首要任务,也是检验学校质量的重要指标,而特色成绩的提升是特色项目发展效果的基本体现。要积极推进体育特色项目促进学生体质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围绕学生体质发展改进体育特色项目的课程、活动与管理,针对性补充特色项目对学生体质促进方面的短板;要分层次推进特色项目运动队的训练和竞赛开展,不断培养能代表项目更高水平的队员、教练和裁判。

3.2稳步提升师生特色项目文化认同

全体师生对于特色项目的文化认同是学校体育特色之所以为“特色”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特色项目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参与面广,整体水平高,项目精神集体体现突出,才能支撑特色项目长久不衰。虽然学校教师人员变动相对较小,但学生更替速度很快,体育特色形成后的宣传、培训、活动仍然需要保持常态化,坚持不辍。

3.3长期落实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动力,也是特色项目活动不断完善和创新的强有力支撑。政策支持不仅包括校内管理对特色项目的倾斜,还应包括向上级教育、体育主管部门争取相应的政策扶持,以获取更多的特色项目展示平台和发展空间,而且这种支持是长期的、持续的,配合良好的资金保障的支持。

3.4积极推进特色项目技能推广和项目建设帮扶

学校体育特色的持续发展需要较好的社会认可,而社会认可需要通过特色成效的宣传和区域辐射的影响来推进。要加大力度对学校体育特色建设取得的成绩进行宣传和推广,使其创建和维持的策略和方法得到相关运动项目联盟的认可和支持;要加强与区域范围内兄弟学校或者体育特色相近学校的交流与沟通,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结合起来,促进特色项目建设的效率与资源互补。

4.结论与建议

学校体育特色的创建需要在明确其概念含义的基础上,建立包括场地与器材补充、课程与活动开发、师资与管理提升、体育与德美智融合的目标体系,并一一达成。而学校体育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在创建目标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切实促进学生体质改善和特色项目普及、提高的成效,稳步提升全校师生对体育特色项目的文化认同,争取学校和上级政策和资金的倾斜,以及推进特色项目的宣传、推广和交流。

参考文献:

[1] 王艳,王冬冬.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9:89-92.

[2]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19-40.

第5篇:小学体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

一、创建主题

“乐行文化,启智养德”,学校聚焦“乐行文化”,引导孩子们快乐地学习和实践,亩达到启迪智慧和涵养德行的目的。

二、创建背景

广辉小学位于白云山脚、南湖水畔,掩映于绿荫之中,创办于2004年,迄今为止走过了9个年头。现在拥有教学班15个,学生690人,在职教师36人。学校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拥有二十余间课室和必备的功能室。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围绕“实施素质教育,以生为本”的基本方针,以教学活动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学生实践活动为突破口,促进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逐步形成。我校的管理团队和老师自信、自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在同和街及周边地段树立了良好的办学形象,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区的肯定。让一所原先要满大街找生源的普通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发展到今天的生源基本饱和。当白云区吹响课改号角的时候,我们义无反顾地加入到课改的行列,执著前行,并且明确了“质量立校,课改兴校,文化强校”的方针。在领导、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这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校的课改模式已基本成形,课改带来的成效已经在教学质量和招生形式上显现。2011年,学校在传承原有文化理念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特色和自身发展需要,创建了“乐行教育”文化理念系统,并全力打造“乐行教育”全景。学校自创建“乐行教育”课程文化体系后,一直以“启智养德,乐行天下”为办学理念,以课程、课堂改革为先导,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对学校课程进行全面规划,创新国家地方课程,创建特色课程,打造学校“乐行教育”品牌。以“做专家型教师,打造学术型团队”为工作目标,竭力打造一支“个体素质较高,群体结构合理,自主发展创新”的师资队伍,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提升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通过课程建设,形成师生、生生、师师间民主、和谐、尊重、互信、合作的伙伴关系,促进学生高品质的自主乐学,全力打造学校品牌课程,让学校课程建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开辟出一片畅行、快乐的天空。

三、创建目标

(一)总体目标

依托“乐行教育”文化理念,通过乐行课堂、乐行课程、乐行活动等特色项目,让孩子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快乐自主、涵养德行,成为更好的自己,打造“乐行教育”特色学校。

(二)分期目标

第一阶段:(2013年9月―2014年8月)用一年的时间梳理学校文化理念系统,以“乐行文化”为顶层设计,搭建课堂、课程、活动三方面并驾齐驱的特色架构。在课堂方面初步形成“四乐”课堂模式和“四乐”小组评价机制的特色;在课程方面突出特色课程的设置,如快乐社团、书香清韵(阅读课)、乐此不疲(自编操)、不亦乐乎(器乐课);在活动方面开展“其乐无穷”大课间、秀我风采主题中队活动、自得其乐系列合唱节、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英语节、“一站到底”数学竞赛活动等。

第二阶段:(2014年9月―2015年8月)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编写“书香清韵”特色教育校本教材,分年级实施校本课程计划,建立评价制度;经常开展个性鲜明的多个特色项目教育活动,带动学生转变学习和生活方式,形成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完善文化氛围,结合“乐行教育”主题,打造文化长廊,在特色场室营造鲜明、浓厚的氛围,对特色作品进行及时展示和更换。

第三阶段:(2015年9月―2016年8月)形成成熟的“四乐”课堂模式和“四乐”小组评价机制;形成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特色项目凸显成效;形成丰富而自主的系列活动;总结特色学校创建经验,形成理论性资料进行归档,开展围绕特色学校评估的各种奖励活动,关注创建特色学校中盲点,通过深入研究,寻找解决方式;准备好各种过程性资料接受评估。

四、创建策略和措施

(一)确立“乐行文化”特色,确保创建特色主题化

学校在传承原有文化理念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特色和自身发展需要,确立以“乐行文化”为主题以及“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体现乐行、自主发展”的学校建设总体思路,全力打造“乐行文化”全景以及规范化、系统化、人文化、特色化的教育品牌。

(二)创设“乐行文化”氛围,实现特色文化物象化

完善“乐行文化”长廊内容,将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学风、教风放在显眼的位置,做到人人会唱校歌《让世界因我而美丽》。以“乐行文化”为主旨给学校的建筑命名。各特色场室布置得特色鲜明,氛围浓厚,充分利用空间展示学生特色成果。

(三)完善课程设置,使课程结构化

1.完善“四乐”课堂模式和“四乐”小组评价机制。

2.完善校本课程的研究,分年级实施校本课程计划。

3.创建一支能促进特色迅速发展的专业的师资队伍,通过行动教研,推进校本课程的实施。

(四)发展“乐行文化”下的多个特色项目,促使特色个性化

1.“四乐”课堂模式是我校自主开发的特色项目,实践证明该模式有其自身特色,通过“乐学、乐秀、乐练、乐行”四个模块,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陪伴和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

2.根据“四乐”课堂模式的特点形成的四乐评价机制,分别用四种笑脸代表四级奖励,即“乐悠悠,乐滋滋,乐呵呵,乐哈哈”四级评价。由“每课一评―每周一评―每月一评―每期一评”递进式的激励机制,让孩子们能持续地在激励中积极学习,让小组合作在激励中保持生命力。

3.继续开展“快乐社团”活动,注重成果的收集和展示。

4.开展“其乐无穷”大课间活动、“秀我风采”中队主题活动以及自得其乐系列活动(英语节、合唱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一站到底数学活动)。

5.坚持开设“国学诵读”(阅读课)“乐此不疲”(跳绳课)“乐在其中”(书法课)等校本课程。

(五)美化校园环境,营造“诗意化”育人氛围

围绕“乐行文化”,美化校园,创设优雅的人文气息,浓厚的书香意蕴。

(六)开展特色项目四个一,彰显学校乐行特色

学校从学科拓展项目、社团活动项目、社会实践项目等方面内化乐行教育课程。一重境界兴趣先导:兴趣是媒介、是平台。二重境界技能驱动,技能是保障、是动力。三重境界技能共进,技养趣,趣养技。

1.培养一些文雅气质

《国学诵读》开展经典b读特色活动,精选儿歌、诗、词、曲、对句、名句、名段、名篇等连缀成书,共三册,分别供低、中、高年级同学使用。学校保证每天中午(20分钟)为诵读时间。培养了64名“小书童”考官进行监督考核,每个学期进行考级发证书。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和老师、父母一起诵经典诗文,让孩子们在离校后能满载行囊,优雅地走向远方。在国学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遵循这样的三步教学环节:诵读经文―理解释义―自省践行。

2.一首硬笔好字,乐在其中

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15分钟为书法练习课,我校把书法教育作为学校的一个办学特色进行重点培植,并在各科教学中全方位渗透书法教育,激发学生的书法兴趣,提高学生的书法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立字立人”为理念、以“写漂漂亮亮的中国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为宗旨,确立“以字育德、以字启智、以字促艺、以字益美、以字健身、书法育人”的书法教育指导思想,通过抓课程落实、抓课堂教学,实行学生写字质量“三个一”动态管理,即日常作业每日一评,书法作业每周一评,期末检测考核每学期一评,以及加强教育科研等方式,全面深化硬笔书法特色教育。教师每个学期进行考核定级。

3.一项健身技能,乐此不疲

围绕“一根绳子,练就一身健康体魄”为发展宗旨,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工作的通知》精神,我校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实际,确立学期训练目标,勾勒三年发展规划,加强年段学生的训练工作,开展全校性的比赛活动,以赛促练,以练促学。每天保证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学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把跳绳纳入课程,期末检测考核每一个孩子的体育成绩。

4.一门兴趣爱好,乐趣无穷

开设篮球、足球、跆拳道、武术、拉丁舞、民族舞、形体美乐、剪纸、科技制作、小主持人、合唱、乒乓球、逻辑思维训练、巧记字母等社团活动,挖掘学生在语言艺术、数学逻辑、美术创作、体育运动、音乐表演等方面的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展现个性搭建平台。

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一项复杂而深入的工作,牵涉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乃至细枝末节,需要决心、耐心、用心、细心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我校已经下定决心,准备耐心、用心、细心地开展此项工作。我校秉承乐行教育精神让孩子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快乐自主、涵养德行,使我们教育工作能有效开展,更好地成就我们学校的特色。

参考文献:

第6篇:小学体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

一、构建特色文化,引领学校办学

河沙小学历来重视对学生心志的培养,“励志・立人”特色文化的定位,既符合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又综合考虑了学校生源的特殊性,符合学校校情。在“励志・立人”特色文化的引领下,学校以“励志笃学,厚德立人”为办学理念,为学校办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1.特色定位的背景

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河沙小学特色定位的大背景。培养个性鲜明、素质全面的人才,已经成为当前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唯有真正的强者才能经得起社会风雨的洗礼。且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小学教育是学生求学的起步阶段,在此时期培养学生远大的志向,才能使其不管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能立志于学,成志于行。

河沙小学自身生源情况是学校特色定位的另一个背景因素。我校经过调研分析后发现,我校学生总体上乖巧、听话、动手能力较强,但学生在理想志气、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感恩等方面相对薄弱。基于此,我校提出打造“励志・立人”特色文化,希望在特色文化的熏陶下,使学生能够树大志、立厚德,茁壮成长。

2.特色文化的内涵

俗话说:“志向是天才的幼苗。”“励志”即激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达到立成学之志、立成长之志、立成才之志的目的;“立人”就是让师生学会立身、做人,尤其是要做感恩之人。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意指自己对人有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由此可见,“立人”这一特色文化内涵,重在德育,只有学生立身做人,才能推己及人,造福社会。

在践行“励志・立人”特色办学的过程中,河沙小学通过体育运动、艺术教育、科技教育三大特色项目等,锻炼学生的意志,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与志气,使“励志・立人”这一特色文化的内容更为丰富,育人目标更趋清晰。

3.办学理念的含义

“励志・立人”特色文化的实施需要一双能统领全局的“眼睛”,这双“眼睛”即核心办学理念。河沙小学的办学理念是“励志笃学,厚德立人”,“励志”“厚德”是教育途径和手段,“笃学”“立人”是教育目标。

“笃学”语出《论语・泰伯》:“笃学尚行,止于至善”,即专心好学的意思,而“厚德”即深厚的恩德,出自《淮南子・论训》的“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河沙小学以“励志笃学,厚德立人”激励师生的理想和志气,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培养志向远大、专心好学、懂得感恩、德性高尚的教师和学生。

二、推进特色建设,实践特色文化理念

1.建设“励志校园”,以景感染师生

“励志、感恩”是河沙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基于“励志・立人”的特色文化,我校以砖红色教学建筑为主色调,上面写有学校励志的校训和三风,充盈着阳光与活力。正对着篮球场的办学楼上悬挂着我校的办学理念,使学生在享受阳光体育之时亦能感受到学校的育人氛围。

走在校园里,一排排绿树环绕着篮球场和足球场。操场一角的老树下安放了乒乓球桌,供学生学习之余休闲娱乐。伴着朝霞或夕阳,不时可见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身影,一切如画卷般和美。

2.打造“励志教师”,倡导德能兼备

为打造“励志・立人”的特色文化,我校致力于培养励志教师,在提高师德的前提下,加强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研训结合,使教师自身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强大的心志。

河沙小学通过集体教研和专业培训等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结合新课改的大环境,引进全新的教学思想,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观念;破除“一刀切”的教育观念,确立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构建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相统一、共同发展和差异发展相统一的科学教育过程。

此外,我校以“课题带动、骨干推动”为动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着力培养骨干教师群体,缩小教师之间的差距。目前,我校教师在科研上成果显著,已有“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品质培养的研究”“小学低年级以励志故事开展感恩教育的研究”“如何在小学生中开展天文知识活动的探讨”“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等市、区级课题研究;我校参加“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深入探索项目”研究,成为荔湾区第三批“跨越式”课题实验学校。科研课题研究给学校、教师、课堂带来了变革,我们的教师在研耕中成长,在亲历实验的过程中实现励志“跨越梦”。

3.推行“感恩德育”,渗透育人目标

“感恩”是河沙小学“励志・立人”特色文化的育人目标之一。为此,我校将感恩渗透在各项德育主题活动中,该活动系统现已初具雏形。我校围绕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文明养成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生命健康教育五大重点,开展系列特色活动,帮助学生“立人”,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与感恩品质。

(1)通过教师节、建队日等重大节日,组织相应主题班队活动

如利用关爱老人社团组织主题活动;利用教师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等节庆开展送温暖活动,在培养学生形成感恩品质的同时提升学校在河沙社区的办学声誉。

(2)2010年9月成立了河沙小学关爱老人社团,以开展德育特色活动

该社团成员由少先队大中队干部20人组成,社团围绕“关爱老人,爱满河沙”主题,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把河沙敬老院作为创建社区少先队“感恩教育”的特色阵地,深入开展学雷锋“五册”(敬老册、拥军册、手拉手册、助残册、绿化册)活动。

(3)组建家校联系网络,实施家校联动

我校把办好家长学校的工作纳入特色教育工作的整体计划中,并组织学生、家长、教师参与感恩现场活动;观看孝亲励志电影;利用各大节日进行感恩渗透,教会学生关注孝道,学会感恩。

4.构建特色教育体系,激发教育活力

河沙小学以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多年来不断推进励志课程建设,构建“励志・立人”教育体系,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1)“励志课堂”践行“六个优化”

课堂是我校实践“励志・立人”特色文化的主渠道。“励志课堂”的核心是积极导向,引导学生每天说好的、听好的、看好的、学好的,对任何事情都要从积极的方面去自主思考。为此,我校认真规划,调整学科课堂安排,充分发掘教育点,在各学科中渗透励志元素,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我校对“励志课堂”提出了“六个优化”。一是优化教学观念,面向全体,注重能力,发展个性,民主平等;二是优化教学目标,重视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优化教学过程,坚持精讲巧练,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重视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四是优化教学方法,加强教法研究,注重学法指导;五是优化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激趣,创设情景,挖掘潜能;六是优化教学评价,坚持动态地评价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会每个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学会与同学相处,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这些都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实际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时穿插上述励志教育内容,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同时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学会调节自己的感情、情绪、思想和行为习惯,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校本课程开发“多元化”

在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上,我校通过科技特色项目积极开发校本课程。通过立足学校师生实际,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并在科学实践中立志为学,成就远大理想。河沙小学从地方特点、学校特色、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以特色项目的开展为载体,构建校本活动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内容打破年级,横跨学科,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选择有趣、丰富,能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内容,通过感知、思考、实践、交流,从而达到获取知识、提高技能、锻炼身体、陶冶身心的目的。

在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上,我校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坚持通过精品课程培养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心怀感恩之情。为此,学校编写荔湾文化精品课程“弘志・感恩”,通过励志、感恩故事,结合小学生的年级特点,通过榜样渗透和学习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感恩国家、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的淳朴感情,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并对社区产生辐射。通过这些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校本课程的灌溉,渗透“立人”理念,使学生爱家乡、爱生活,激励他们做文明“河沙人”。

5.大力发展三大特色项目

目前,在区教育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河沙小学体育、艺术、科技三大特色项目日趋成熟,成为打造特色学校的重要载体。我校的阳光体育活动使学生在运动中养成坚韧的心性;艺术教育则在音乐、舞蹈、美术、书法中渗透“励志・立人”提倡的感恩元素,使学生在端正审美之余传承中华文明的优秀品质;科技教育让学生在科研求知中敢于探索,立志为学。

第一,在阳光体育方面,我校开展“阳光体育展演风采”系列活动,以踢跳类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踢毽子、“8”字跳绳、定点投篮、定点足球、30米对向接力等阳光体育竞赛,在比赛中坚韧心志。学生以“励志”之心积极拼搏,赛出自己的风格,欢笑声、加油声溢满校园。

第二,在艺术教育方面,我校要求每个学生至少拥有一项艺术才能,并在艺术表演中渗透感恩教育。围绕“励志・立人”中与感恩有关的育人元素,我校教师在小品编剧中渗透感恩元素,如以“武松打假”为主题,让学生感受感恩和诚信教育。我们还在美术科中渗透感恩教育,如在书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翰墨飘香之中书写眼中的感恩世界。

第三,在科技教育方面,我校围绕科技教育特色项目,开展植物种植系列活动,组织认识分辨植物的课程;设置植物种植园地,营造学科学、重实践的浓厚氛围,使学生在科学探索中树立志向,从而成志于行。我们让学生动手感知科学,让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出研究报告,并进行科学的描述与交流。

第7篇:小学体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

[论文摘 要]学校推进科技教育与创建科技教育特色,需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运演路径选择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意义和不可替代的实践价值。通过建立合作、整合、体验、活动四大机制,能促进校内价值认同一致、学科渗透互动、学习走向生活、智能多元开发,构建适合学校实际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促进学校课程发展,并更好地体现其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配置是学校整个课程体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择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特色发展,课程是关键。当前,小学科技教育愈来愈引起重视,推进科技教育,特别是创建科技教育特色,须充分认识校本课程运演策略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意义和不可替代的实践价值。因为学校特色课程文化的重建与否与学校特色教育的内涵发展有着必然联系,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和科技教育特色建设的创新发展就必须重视学校课程文化的重构和实践运演。

一、建立合作机制,多界面价值认同

当代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表明,影响特色课程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课程本身的因素,又有来自学校内部和外部的因素。而在诸多因素中,学校理念文化在课程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因为一所成功的特色学校,应有不同于一般学校传统教育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宗旨,必须根据学校传统教育文化特色、师生特点、教育环境、办学信念及独特的发展方向确定特色课程目标、结构和内容。耐斯等人的研究发现,全校性的改革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学校文化、资源、组织结构和领导四个因素。学校文化方面,要求学校内成员必须认同及分享以下价值取向:强调学习、珍惜互助与合作、接纳不同专业的意见、重视相互参考与支持。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力军,使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在特色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校整体性行为,全校性的课程改革就会容易成功。也就是说,教师的开发态度、合作精神、合作行为是校本课程有效实施和整合的有效保证。

学校在建构科技教育特色建设理念时,有位教师提出了“传承科技启智未来,学做合一提高素养”的建议,他认为这与学校办学理念“在实践中求真,在实践中求学,在实践中求发展”以及校训“强学力行”具有较大的相融性。教师对科技教育理念文化的深度思考,反映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文化自觉,能以学习、开放、反省的方式投入课程开发。此后,学校通过“建立组织,明确职责;宏观指导,落实责任;强化培训,提高教师;挖掘资源,编撰教材;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健全制度,加强评价”等一系列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使科技教育文化以强大的影响力规范着学校教育的精神气质,科技教育特色创建工作逐步成为全校教师的普遍自觉,体现在每个教师的期望和态度中,不断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还通过学校理事会和家长学校向社会、家长广泛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科技教育特色文化,使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得到街道、社区、家长的广泛支持。通过多年努力,学校领导、教师共同参与编写的校本教材《科艺苑》纳入课程后,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为了用好校本教材,教师们主动参与校本课程教学方案设计,实现资源共享。

笔者认为,校长对课程的领导主要包括课程的价值领导和课程的教学领导,而课程的价值领导主要是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变为具体的引导决策,拓展校本课程的合作领导的空间和质量,因为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技教育的内容需要向现代科技领域不断拓展和延伸,课程目标、类型、内容需要不断完善,只有确立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参与者和开发质量的主要决定者的意识,由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教育专家共同担当科技教育特色教育责任,合作参与课程开发,才能反映学校对课程的价值追求。如果学校领导、师生、家长对学校特色教育课程理念没有一致的价值认识,就会缺乏课程建设的动力机制,教师缺乏创造性,并得不到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那么再好的校本课程也必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建立整合机制,多学科渗透互动

众所周知,当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学科界限,正向协同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新趋势要求加强学科联系,让学生获得跨学科的知识。美国普渡大学科学与数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约翰·斯塔韦尔认为:“完善的科学教育都强调科学是认知方式和认知体系的统一体,主张将科学探究与科学知识学习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社会性存在,其发展不是割裂的行进,而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 因此,科技教育不仅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等相关学科的教学任务,而且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精神气质、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方式的综合性教育行为。应该承认的是,不同学科有其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不同学科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思维和教学方式,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和学生也有着不同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然而,教师们更应该认识到科学课程文化的重建是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补充,这需要多学科教师的合作、交流和互动。为保证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和配置,学校应建立开放的组织氛围和教研制度,引导不同学科的教师打破同一学科和年级的组织和界限,围绕科技教育课程文化重建的主题,建立起新的非正式的开放的组织气氛和组织制度,以利于设计和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整合的学习和教研主题,推进不同学科教师的互动和学科整合。

如学校通过建立开放式的备课组,让科技教育骨干教师参与其他学科集体备课活动。在此过程中,语文、品德等学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学人文教育元素,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艺术学科组织学生绘科技幻想画、临摹获奖科技制作、排演科技小品、让学生在场景中扮演科学家的角色等;数学学科在计算、测量等教学中,密切结合科学学科教学,指导学生将科学实验数据转换成简图、表格、图像等,并指导学生运用图像和表格中的数据建立模型进行预测,指导学生运用分数、小数、百分数等运算方法就调查结果进行统计,让学生在整合性学习中激发学习科学的内在动机。由此可见,科技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知识内容拼凑在一起,教师应该形成多学科角度思考问题的综合性课程观,加强研究,积累丰富的科技教育整合性资源。学校要赋予教师课程职责,让教师在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提高课程合作、课程沟通、课程建设能力,推进课程开发实践,形成科技教育特色课程。

三、建立体验机制,多渠道走向生活

课程的主要内容都是人类科技文化知识和经验的结晶,它反映了人类科技文化的基本成果。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知识经济”概念起,人们逐渐认识到基础教育的概念需要扩展,需要把经济、技术及实践性的知识包括在内,使科学教育结合现实生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了解科学原理、发展智慧潜质、增长知识技能。因此,小学科技教育的课程设计更应关注与生活的联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现代的世界是一个科学的世界。整个中国必须接受科学的洗礼,方能适于生活。”

为了使课程的内容实用化、生活化,就必须结合当代科技和社会发展实际,把生活、社会、科学、技术各个方面的问题和知识不断纳入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教学中。如学校十分关注本地区的人文底蕴、自然风貌、科技进步,通过搜集、归纳、分类等信息加工过程,逐步形成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自然经济、人文科技、生态面貌等方面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建立科技教育实践基地,形成有质量的科技教育活动方案,并组织教师围绕“小学生科技教育生活化的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引导师生发现和探究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环境教育等方面的科技现象及现代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原理。根据校本教材的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开展“生活科技实践行活动”,以专题形式加以设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定期请专家作环保科技专题讲座,请园艺师作栽培现场指导,请工程专家作“感知教育”基本知识讲座等,并带领学生走进姚桐斌故居等科技教育实践基地,让地方和社区的自然人文资源成为科技教育课程开展的不竭源泉。

实践型课程是校本课程开发追求的基本形态,强调体验和参与,课程设计理应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与实验,坚持不懈地关注和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综合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指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获得对科学知识的深刻认知,并通过实践环境主动建构科技知识。同时,要帮助学生认识科学在他们个人生活中的作用、价值和重要意义。如学生自主研制的风能太阳能双能驱动小车在市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20个学生的科技小制作获国家专利,其作品内容和项目均来自生活实际,证明了学生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的科技教育资源十分丰富,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合理选择,使其与校本课程有效对接和互补,才能充分发挥校本教材的作用,使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既能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建构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四、建立活动机制,多形式开发智能

任何教育都是从活动开始的,科技教育课程建设更是如此。在建立活动机制的实践中,必须确立以儿童为本位、以儿童兴趣为主题的课程观,十分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小学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教材所选内容无疑是学校科技教育的基本内容,但学科知识是从一定的知识体系中选择加工形成的,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课程的内容不仅仅是与某一个专业领域的人才相适应,因此,学校的课程开发应弥补科学学科课程的不足,重视开发和丰富活动课程,平衡课程类型,让学生在自主性体验活动中提升和发展科学素养。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意志、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如果没有学生自我参与的主体活动,任何外在的“灌输”都是无效的。科技教育活动课程的设计,必须尊重和满足个性的兴趣、需要和意愿,在兴趣发展的基础上将知识掌握和智力发展统一起来。如学校的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下设的少儿感知气象工作室,借助学校数字化气象台和实时气象数据网上平台,组织学生观察、记录、公布气象信息,学生十分喜爱;以制作“小三模”,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的“金钥匙工作室”,每周组织学生学习航模基本知识,动手操作拼装和制作航空航天模型,定期组织班校竞赛活动,并积极参加省、市科技模型大赛,学生对杆身橡筋飞机、空中轿车飞机、东风一号模型火箭、太阳能气垫船等模型制作兴趣浓厚;以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机器人拼装、编程、调试等技能的“罗伯特工作室”,引导学生从小就接触前沿科技。各工作室设相应的班级工作站点,在以上科技教育活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参加相应的工作室和工作站点,让学生各选其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

完善的科技教育活动课程应该分年级、分程度设置,使其与学生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能力水平相匹配。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需要反复研究、实践和改进。为了克服活动课程内部缺乏连续性的缺陷,学校通过多年实践研究,逐步发现各学年段学生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和各年龄段学生的兴趣中心,并根据这种自然顺序,不断完善、充实校本教材的工艺制作、园艺栽培、模型制作、智能机器人四大模块,初步确立活动指标和预期学习活动结果。活动中,由师生根据预设的课程目标,通过查阅资料、计划组织活动、解决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安排从事的评定程序,初步形成科技教育的活动课程体系。这一活动课程体系适合小学生对外部世界的探究,具有与生俱来兴趣的特点,学校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提出的要求注意难度适中,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学生匹配分析能力和策划能力提供了历练平台。如课内课外结合型科技活动,引导学生活学活用科学学科课程中的科技知识和技能;普及科技制作型活动中,引导学生从制作杆身直升机模型开始,随着年龄的上升,再制作放飞杆身橡筋动力飞机、空中轿车飞机、东风一号伞降火箭、太阳能气垫小船等;在文娱表演型活动中,组织学生自编自演各种科技类文艺节目,使校园科技节与艺术节融汇一体;在评比竞赛型活动中,组织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参加省市科技创新大赛,学校主动承办、协办各级机器人大赛,为学生展示新兴科技技能和特长创造机会;在科普宣传型活动中,让学生以自己制作的科技制作、科学幻想画丰富校园环境文化;在探索研究型活动中,组织学生写科技小论文、搞小发明参加专利申请等。开展这些活动的宗旨是用丰富的科技活动去实践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的文化理念,在每一个学生心中播下科技创新的种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2001(6).

[2]马延伟,马云鹏.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j].教育研究,2004(3).

第8篇:小学体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

我校学校现有占地面积为:5433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021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为:6.27平方米、20个教学班;体育教师3名;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小,体育活动项目少,急需开发体育锻炼项目资源;在跑、跳、投教学时,学生怕苦怕累,情感体验少,易产生厌倦感。广东省教育厅要求少数民族聚居市县和少数民族聚居乡镇的中小学校及举办少数民族班的厅直属中学开设具有少数民族特色体育项目校本课程;各有关中小学校要以校为主,结合学生的愿望需求,从竹竿舞、龙舟、珍珠球、射弩、陀螺、板鞋竞速、押加、武术、独竹漂、藤球等传统体育项目中,选择适合的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绿翠小学体育老师黄德娥组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特色和实际需要决定围绕竹竿舞开展特色项目建设,2013年对竹竿舞的分类、分布、形式等进行考察,发现竹竿舞注重上肢锻炼而轻下肢锻炼,而竹筷舞则侧重上肢锻炼轻下肢锻炼,如果两者结合并形成校本教材,既锻炼学生全身协调又提高学生兴趣;于是引导师生开展竹竿舞、竹筷舞创编;通过大课间、n余时间开展试点活动;形成竹竿舞、竹筷舞的校本教材《翠竹舞影》。全校范围开展普及化、大型化、艺术化的竹竿舞活动,并让竹竿舞走向社区、走向街头、走向舞台。2013年创出编排特色在竹竿舞中、竹筷舞,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和体育活动项目,竹竿舞是我创建体育特色活动项目。

1. 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校绿翠小学,学校在2013年提出“以竹文化为载体,把学校办成一所培育健康、阳光学子的精品学校”的办学目标;学生健康体质是保障学生学习的根本,学生健康体质、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学校经过近几年的飞速发展,逐渐形成一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要建设成为具有特色的学校,就要实施特色化的课程。因此,要提升学生健康体质水平,根据学校翠竹特色发扬传统体育文化,将竹竿舞、竹筷舞教育列为学校的体育特色课程之一。打造体育教学特色主要鉴于这样几个原因。

1) 是由于当前计算机、网络的普通,学生使用计算机交流的较多,不愿意运动

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堪忧。

2)随着体育器材不断更新换代是传统体育项目的侵蚀,竹竿舞、竹筷舞这一传统体育项目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的环境较差。

3)由于很大部分家长或部分学校领导不是太重学生体育教学,觉得学习好语文、数学、英语或艺术就可以了,所以学校的部分体育教师是兼任获是代课老师,流动性强、体育专业水平也不高,师资也存在严重的问题。为了让学生能有良好的体质,让竹竿舞、竹筷舞体育传统项目这一国粹能继续焕发应有的光彩,我校就构建小学体育校本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

2.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要大胆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内容,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列为学校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校本课程既是打造特色学校的需要,

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3、切合学校体育教育实践,满足学生需求的体育校本课程,并使之成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形式。以校本课程的理念构建和完善我校体育教育的课程体系,是我校体育老师深化体育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程理念在我校体育老师具体实施的体现。

二、 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1.构建小学体育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打造学校体育教育特色。按照校本

课程的相关要求,规范学校体育教学。从教材、课堂、评价体系、活动等多方面入手,形成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

2.创建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传承和延续体育艺术的精髓。通过体育教育,让

学生了解和领悟体育博大精深的魅力。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意志毅力以及体育艺术的兴趣爱好,大面积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水平。我校少数民族体育特色 “竹筷舞”、“竹竿舞”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按照教师的要求有节奏进行原地击掌,听音乐、口令进行击掌或比划打竿动作跟不上节奏;听音乐并伴有跺脚和跳跃动作的协调性差,掌握不了打竿和跳竿节奏打,例如打竿练习:打竿者一般为8人,分两排蹲着或坐着,按要求打相应的节奏,其他学生站在一旁跟着节奏击掌或跳跃。例如:打2/4拍两竿闭合打两次,分开再打两次,但学生跳入竹竿中往往只顾着看脚下的竹竿忘去了手中的竹筷敲击。 竹筷舞上下肢动作练习不协调如:A)在地面上画若干相距50厘米的平行线,或者将每根竹竿相距0厘米平行摆在地上,根据口令、竹筷舞上下肢动作敲击上下肢并跟着节奏明快进行各种跳跃,如:弹踢腿跳、后踢腿跳、分腿跳、单双换跳、单脚连跳等,学生通常记得上肢运动又把下肢运动忘了。B)将每根竹竿相距50厘米平行分开,在规定节奏下打原地不开合的竹竿,学生在不开合的竹竿中有节奏的进行以上各种跳跃练习,提高竿间感觉。C)教师示范并讲解跳开合竿的时机把握:在闭合的两竹竿即将分开的一刹那,脚跳进,并在其间跳相应的节拍,以下按同样的方法继续跳跃。切不可把脚跳进已分开的并即将闭合的两竿间,否则脚将被两竿“咬”住而终止。练习过程中很多学生被“咬住”打击学生自信心和练习的积极性。

3.提高师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教师的体育修养决定者实施的效果。因此,提高教师的体育素养是重中之重。体育专职教师依托学术交流、外出培训、学历进修等途径,促进其专业成长与提高。各学科教师和体育兼职教师的提高则依托校本培训,名家名师辅导,体育作品展览、三笔字竞赛等途径。校本培训内容包括百家讲坛、体育培训课程等,形成全面系统的学习网络。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通过继续完善体育必修课、课外社团、特长培训等校本课程设置,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社团活动和每年一度的体育现场赛,开展“冬季长跑送温暖”、“庆六一趣味体育节”、“体育家进校园”等课外活动,保证我校学生人人参与体育锻炼。让学生在好的体质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挖掘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丰厚学生的民族文化根基。

主要内容:

我校少数民族体育特色 “竹筷舞”、“竹竿舞”教学作为体育教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校体育老师都对此进行过一定程度的分析与思考,纵观其他的研究过程与方法及成果,很大程度上都是从如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如何提长时间保持学生竹竿舞方面的兴趣进行探讨研究。《翠竹舞影》作为校本特色教材。首先立足于推广少数民族体育特色项目的开展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学生通过竹竿舞教学培养学生对竹竿舞的喜爱,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体育素养,提高体育实效性;转变老师教学观念,提高教科研水平及驾驭课堂的组织能力;有效地促进学校营造和谐校园氛围和学校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如下:

1)加强对体育特色项目开展的管理和扶持力度。加强制度化管理,建立一系列运动管理制度,保证学校少数民族体育特色 “竹筷舞”、“竹竿舞”正常开展。每年都认真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每学期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并及时记录好各项活动的开展情况,每学期、每年度做好总结回顾和反思。

2.研究内容

我校少数民族体育特色 “竹筷舞”、“竹竿舞”从方法论角度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全体学生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生动活泼的发展,并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客服困难后取得“发现”或“成功”的快乐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在少数民族体育特色竹竿舞的实践中,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而扩展了其体制、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主动学习、愉快发展”就成其方法的主要特征。

3、编写符合我校实际的体育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是指合乎学校实际的具有地方、学校特色的,省市规定的教学用书之外的小学、初高中各学科配套教学用书、选修课教材及其相关资料等。为了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根据中小学新课程素质教育理念和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目标、规律,我们编写了一套校本教材。我们从三年级开始开设“竹筷舞”、“竹竿舞”体育课,从敲竹竿到跳竹竿舞,从竹竿舞到竹筷舞,从脚的跳法到手的舞动,循序渐进安排教学内容。编写这套教材的宗旨是为我校的体育教育提供帮助,使学生的体质能力和实用体育锻炼能力共同提高。我们将竹竿舞技法和竹筷舞技法整合在一起,教师可根据教学建议实施教学。教材的编写力求体育锻炼实践练习与体育欣赏能力培养相结合,技法提高与丰富知识相结合。

教材里我们设置了如下栏目:

4、设置科学完善的教学活动。

1)必修课我校在三年级以上开设每周一节的体育必修课。体育必修课是体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体育专职和兼职教师利用新课程理念对学生实施教学。不仅是要教会竹竿舞、竹筷舞技法,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水平,更是从体育行为的品德、习惯等方面入手,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全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年级 目标与要求

三年级 打竿节奏:

每2人一组竿,在垫竿上打出各种有特色的声音,给跳竿的人一定的节奏感,学会平步跳。

1.能念出拍竹竿舞的操竿口诀 2.能念出4/4拍竹竿舞的操竿口诀

3.学会3/4拍竹竿舞的基本跳法4.W会4/4拍竹竿舞的基本跳法

重点:连续做出双脚跳的动作,且在竹竿的敲击下,不让竹竿夹住碰着脚。

难点:鼓点、竹竿的敲击声和脚步动作的协调配合。

四年级 搓绳小步、磨刀步

教学目标:

做法:使学生基本掌握绿翠竹竿舞的搓绳小步、平步、磨刀步;发展学生身体协调性、灵敏性;激发学生对绿翠竹竿舞的兴趣,培养同学间友好相处、团结协作的能力。

理论教学:

做法:让学生了解绿翠小学的翠竹文化和竹竿舞的特点、作用、品德修养,练习的时候注意安全事项。

五年级 开――合套路,单人跳、双人跳:

教学目标:

做法:学生学习绿翠竹竿舞开---合套路动作,掌握基本开合套路要领,1.单人跳2.双人跳发展学生协调,减少运动损伤。

六年级 1.在绿翠三、四年级学习两年的基础上,熟练竹竿舞的各种套路。

2.在各种套路的基础上不断加大难度,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敏度以及其他综合素质。

3.引导学生探索、开发、创编新的套路。

4.培养互相协助、相互配合、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为终身体育运动打下坚实基础。

2)体育社团活动

体育社团是由学校一批热爱体育的同学组成的,由专职体育教师组织活动和进行培训。社团的活动是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每周组织一次社团活动,由体育教师进行体育临摹和创作以及各级比赛的赛前辅导。由于体育社团里的同学体育锻炼水平较好在他们的带动下,更多的同学爱上了体育,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体育兴趣。

3)体育特长培训

我校在每周星期三下午设置了“体育特色课程”,即由学校设置几十个课程,

由学生自由选择,然后到不同的地点上课。这几学期选择体育培训的学生越来越多, 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兴趣渐浓,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体育教师丰富多彩、

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吸引着他们。

四、效果与反思

我们取得了如下一些成绩:

1、构建小学体育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深化学校初见成效的体育教育特色。

2、创建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传承和延续体育艺术的精髓。

第9篇:小学体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样就把课程的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我校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了校本英语教材的开发,并编写了两本英语教材。本文着重探讨校本英语教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校本  英语教材  思考  实践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简称SBCD)的思想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定的民主化。它对于学校办出特色,向学生提供最迫切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根据学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和社会对我校英语教学的需求,学校迫切感到有必要开发和编写出适应我校实际的校本英语教材,并在编写中体现英语特色建设目标。我校在自编英语教材方面,进行了开发和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校本英语教材开发的背景

1、理论背景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实施小学英语课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在积极推进小学英语课程过程中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之一。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语言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要按照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它应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及其认知发展水平。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逐步引起了课程理论界的重视。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就难以实现。

2、学校背景

我校自1996年创办以来,就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了英语课程,并把小学英语教学定位为学校办学特色之一。但在教材的使用上,也经历了不断选择的过程,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由开始的美国教材《彩虹与风筝》过渡到人教版《PEFC小学英语》;又由《英语300句》过渡到《新标准英语》;最后到现在的《PEP小学英语》。另外学校还开设《剑桥少儿英语》供兴趣小组使用。经过对各种教材的尝试,学校决定从小学二年级至五年级统一使用《PEP小学英语》教材,六年级使用初一教材,便于和初中衔接。

这一重大问题的解决,将另外一个问题推到了面前,那就是学前班和一年级英语教材的选择使用问题。经过学校领导的认证,学校决定组织一批长期实践在小学英语教学一线的教师编校本英语教材。

3、特色需要。

我国部分学者和实际教育工作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学校要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就不得不在课程开发上下功夫,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就是在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为了更进一步体现我校小学英语教学特色,开发和编写出体现我校特色的小学英语教材就成了当务之急。开发具有学校特色,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能真实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形式,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凸现我校办学特色。

二、校本英语教材开发的实践

校本课程的开发一般分为分析环境、设置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五个阶段。分析环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始阶段,开发者必须进行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要针对本校教师群体,分析他们的需求。课程目标决定课程性质,课程开发者必须全面考虑教师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社会角色和发展方向。组织课程就是选择和确定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实施课程包括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课程试验,推广和教与学的过程。课程评价包括对学员学业的评价和课程本身的评价。按照这样的操作程序,我校进行了校本英语教材的开发,对此笔者有比较深刻的体会。

1、加强领导、制订方案

校本英语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创造性工作。它没有现成模式可搬,需要确立领导组织和课程编写人员,要求相关教师要积极投入,主动参与。同时要制订详细的编写方案,并不断修正方案,为达到目标而努力。

我校在确立校本英语教材的开发之后,就成立了由分校校长、教务处主任和4位英语教师共同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英语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领导工作,并明确责任到个人,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在核心小组的领导下,制订出了详细的教材编写方案。并成立教材编写小组,进行需求分析和资源分析,明确编写目标,选定参考教材,同时对参与教材编写的教师进行培训和理论指导。

正是由于前期的这些准备工作做得充分,我校校本英语教材的开发才得以实施。课程的开发离不开一定理论的指导,而实践探索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实践上升到理论,从而指导实践。我们运用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实践,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2、选择内容,确定要素。

校本课程必须通过一定的内容实施来实现其培养目标,我校校本英语教材的培养目标是有趣性、口语化和衔接性。即从内容选择、训练形式上考虑,要符合低幼儿童认识规律,以趣促学,以口语交际为主线,以儿童日常生活学习用语为载体,紧扣低幼儿童的需求;既独立成立,有较为完整的教学内容和知识达成目标,又要注意与PEP教材第一册的衔接。

在选择和确定了课程的这些构成要素和课程内容之后,参加教材编写的教师就进行搜集国内外众多的小学英语教材、音像制品、杂志等出版物,并结合学校英语教学理念和实践进行反复论证,审慎编写。在此过程不断进行修改,尽量考虑学生的需求,力求开发出一套既富有鲜明时代特色,又能够充分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理念的校本英语教材。

3、实施课程,凸现特色

经过编写组成员的反复论证和不断修改,历经四个月的辛苦努力,我校两本校本英语教材《学前儿童英语》和《快乐儿童英语》终于得以问世,标志着我校在实践“教有特色、学有特长”的办学理念上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我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分为两个层面,即对教师和学生的培训。有了好的教材,还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在教材编写成册之后,学校组织教材编写人员对相关教师进行了培训,主要从编写体系、达成目标和使用教材等方面进行了培训,使教师了解教材内容。另外还就教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交流。对学生的培训是教材实施最关键的一环,教材编写成功,获益最大的是学生。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需求而开发的,同时也体现了学校的小学英语办学特色。自编小学英语教材的实践较好地体现了我校的课程特色,也势必将推进我校小学英语特色的早日形成。

三、校本英语教材开发的思考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优势和风格,进而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特色。我校校本英语教材的开发与实践才刚刚起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笔者有如下思考:

1、办学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因此教育改革实践是课程开发的必经之路。课程开发者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大胆创新,做出成绩,真正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2、课程评价是课程开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本课程只有实施科学的管理和评价,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3、要充分体现校本课程价值,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要求课程开发者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4、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应通过实践不断修改和完善校本课程。

通过对我校自编英语教材的理性思考,按照科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程序,我们还需要做大量工作,尤其是做好师资培训这个核心工作。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认真对待,科学操作,坚忍不拔,就一定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淳  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  2001年8月

2、王斌华  《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12月

3、崔允淳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