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

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精选(九篇)

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

第1篇: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分析;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对我们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对高中历史进行学习时不能一味对课本内容进行死记硬背,而要进行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在充分理解历史内容和现象的同时对其中反映出的客观规律和道理进行探索,从而扩宽自身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对于我们自身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注重理论学习,奠定分析基础

我们在对历史事件和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的时候,必须从基本原理和理论出发,才能准确地对历史规律进行解读和把握,否则很可能会误入歧途,进入思维的僵局,从而不利于良好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和综合性极强的社会学科学科,因此对思维能力的具有很高的要求。历史思维分析能力必须具有独特性和综合性的特征,而不是一味陈述前人的观点和看法,这是我们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对自身进行素质培养的关键内容。

作为高中生,我们在平时历史学习课堂中,要注重掌握历史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使用丰富的基础理论武装自己,丰富自己的头脑,为下一步进行历史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历史分析中,要使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充分把握事物发展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有效运用正确的理论进行历史思维分析,提高思维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利用好基本理论,可以从各个层次和环节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既可以从政治背景和经济发展的阶段,又可以从事件发展的根源和影响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关于历史事件和现象正确而又富于建设性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宏观环节,从实际出发进行分析。

2.掌握事件背景,探究来龙去脉

在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之前,必须要对事件发生的背景、环节和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可以从多种角度和阶段对历史事件进行综合而全面的分析。如果在历史学习中,只追求了解事情发生的起源和结果,而不对其综合方面进行把握,就难以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分析能力,还是局限在传统的应试思维的圈子里。因此,养成良好的思维和分析能力,首要环节就是要对历史事件发生的环境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搜集,越多的资料准备和了解,就越有利于学生进行思维分析,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如此。如果缺乏相关的背景了解,在进行历史思维分析和思考的时候,就会天马行空而忽视客观实际情况,不能有的放矢的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而全面的分析,最终走入思维的误区和歧途。例如针对红军因李德的错误指导导致反围剿失败,进而被迫长征,那么对于李德的人物评价很容易陷入误区。我们应综合李德在我党事业中的综合工作来看,对于军事理论课的讲授还有积极作用,应当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

历史问题通常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因此,我们在搜集历史信息和资料的时候,要具有开阔性和发散性的思维,不可以把各个问题的影响因素割裂开来,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主观思维和客观实际相结合,进行全面的分析。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目的就在于使我们在探究历史问题时,充分把握事件发生的环境,从而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从而对事物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这对于我们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把握课堂重点,进行深入思考

历史课本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理论,在历史课堂中有充足的背景知识需要在高中阶段进行了解和把握,这是很繁重的任务。因此,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对课本内容和课堂知识进行精简和提取,充分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有效的减轻自己的负担和压力,可以集中精力进行分析和思考,提高思维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锻炼自身的历史分析思维能力。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学习时,我们要在通读课本的基础上,对课本进行宏观的把握和思考,主要掌握和分析历史事件涉及哪些主要方面,之后在这些方面的基础上,对内容的要点进行提取和精炼,从而对历史内容进行全面而有逻辑的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抓住课堂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有效的理解课堂内容的结构体系和框架,使自己从纷繁复杂的材料中解脱出来,注重进行思维的分析和探究,培养自身的历史分析思维能力。

在处理课堂难点和重点的时候,我们要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全面联系背景和环境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把握,结合课堂教学理论,进行综合性而客观性的分析和理解,从而提升自身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良好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在对教学重点进行突出的同时,可以在思考时候找准思维散发的方向,从而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找出自己思考的路径和方向,避免盲目。

总之,高中历史阶段是我们培养自身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从基本原理和理论出发,才能准确地对历史规律进行解读和把握,同时要对事件发生的背景、环节和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了解。在学习中,我们可以集中精力进行分析和思考,提高思维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自身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玉清.浅谈高中学生历史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4(8):125-125

第2篇: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历史教学的中心任务之一。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历史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算最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呢?

一、于意义理解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是人们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对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是人们成功地完成具有史学意义的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有层次的,即低级到高级的程序,它包含了诸多能力,包括识记鉴别能力、领会注释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同时,历史思维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它包含有顺时思维和逆时思维、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等。显然,思维的不同特征和多种表现形式,说明了历史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作如下的理解: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导致历史思维对象是大量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人类历史是纵贯古今,横跨全球,造成历史思维的条件、时间、空间是极为广阔和严格的。而且历史学科涉及到社会的各种内容又极为精致,历史发展既有同一性,又有多样化,致使历史的思维方式中既有逻辑性又有辩证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要使学生有序而非杂乱的,系统的而非零碎的,有规律的而非盲目的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仅凭中学历史教材提供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向学生转授这些有限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用日渐增进的思维能力去探求无限的知识与智慧。

二、于方式选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我们运用的任何方式都是为目的服务的,我们的目的在于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毋庸讳言,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恰当的思维方式是至关重要的。纵观历史教学的发展进程,思维方式运用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是让学生变得更智慧,还是让学生变得呆板,答案是不言自明的。乌申斯基说过,智慧不是别的,而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智慧是长期思维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方式的合理选用,探求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故此,教学中我们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授以基本结构的时候,首先注意顺时思维,顺向思维,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创造出一个历史的情境来,形象地把历史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很好地识记鉴别历史基础知识。其次是用精炼的语言,简洁的板书把分散的历史基础知识归结在一个逻辑中,让学生在一个完整体系里领会诠释某个历史事件、历史时期和历史人物,以便更好地识记和鉴别。另外在归纳总结教学内容时或给学生进行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中,我们还要运用顺时思维与逆时思维,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互相转换,让学生在识记鉴别,领会诠释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分析归总,比较评介。

三、于设疑讨论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中,巧设疑问和课堂讨论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思维活动通常由疑问而产生,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窦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如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可提出:“想一想,为什么毛泽东在这里要非常鲜明地强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已经站了起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不仅帮助学生明白本课的主旨,也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同时,也使他们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思维的碰撞中呈现和升华。培养思维能力一个重要方面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器官,所以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应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问题,此外,启发思维的难度要适中、量度要适宜,要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适时适度地指挥学生的思维活动。课堂讨论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平等气氛中,直接、自由地参与讨论,多向思维,各抒己见,相互交流,求同存异的一种学习形式,它是改变历史课堂教学的一言堂、满堂灌,从而充分调动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形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同时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展示自我;只有展示,才有发现,只有发现,才有发展,思维能力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突现并丰富发展的。

四、于能力要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与对记忆力的要求、对理解力的要求,对分析力的要求、对概括力的要求紧密联系的。我们仅以对理解力和分析力的要求为例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理解能力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所以理解不了也就难以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讲清基本历史概念,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史学理论。在日常教学中,必须给学生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个性与共性,原则与策略,必然与偶然等的辩证关系。其次,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贯通。如中国古代史中介绍战国时中原地区可购到东南西北各方的产品,引导学生不能孤立死背,而要联系春秋战国经济发展、交流增多,为秦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分析力的要求也是明显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往往不会分析,或无从下手,或东拉西扯不切要害。为此,我们在平日教学中要从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首先,要求学生历史地看问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评价人和事。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用现在的标准衡量历史事物,就难以得出正确结论。其次,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这里并不是套用极左时期的阶级斗争为纲,而是引导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即注意人民性问题。

第3篇: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历史 思维 能力

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可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的中心任务之一。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

当下对历史思维能力较通用的定义是:能够再认知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历史现象,分析评价历史客体,阐述、揭示历史规律的能力。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的训练过程。所谓“由表及里”,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讲解不能停留于表面,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其背后的内在规律,能够从纵向做一个比较,从而把知识联系起来;“去粗取精”是指在教学中要有所取舍,历史学科的知识点有大容量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必须抓住历史发展的主线,通过不断的思考来掌握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去伪存真”是指在历史课的学习中,学生要提高自己的思维质量,透过众多的历史事件深挖历史真相,从枝繁叶茂的历史知识树中突显其主干部分,从而运用类比、对比、抽象等方法把知识精化、细化。

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1、因材施教

学生的思维类型有多种,一般可以分为缜密型、敏捷型、深沉型、变通型等。但是人的思维品质类型往往具有兼通性和过渡性,不是专一固定的。历史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向兼通优质的方向发展,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掌握学生的整体情况,有要分析和把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2、循序渐进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在一节课上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在这方面要有规划,将思维能力训练写入日常教学计划中,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低级能力向高级能力进行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例如,林崇德先生认为,在思维的品质中,概括是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我们把概括能力和理解记忆能力的培养放在高一年级重点进行,而把判断能力和分析说明能力的培养放在高二年级进行,将评价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放在高三重点进行。

3、结合学生特点

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时,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进行,这包括学生在年龄、性别上的特点,心理上的特点,思维发展上的特点,学习上的特点,尤其是在历史学习与理解上的特点。教师只有摸清了学生的这些特点,对能力的培养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与学生一起共同完成教学的任务。

4、与其他任务结合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要在历史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进行的,所以这并不是一项孤立的教学内容,也不是在知识教学之外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将历史思维能力的开发与训练有机地融入历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与知识的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1、理解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导致历史思维对象是大量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人类历史是纵贯古今,横跨全球,造成历史思维的条件、时间、空间是极为广阔和严格的。而且历史学科涉及到社会的各种内容又极为精致,历史发展既有同一性,又有多样化,致使历史的思维方式中既有逻辑性又有辩证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要使学生有序而非杂乱的,系统的而非零碎的,有规律的而非盲目的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仅靠历史教材提供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向学生转授这些有限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用日渐增进的思维能力去探求无限的知识与智慧。

2、拓展历史课堂教学的深度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应该讲解透彻。

3、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标下,教材不只是课程资源,同时非常重视史料的编辑。教师要多渠道,有针对性筛选史料。在丰富的史料面前,学生的思维回到历史中,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

高中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

第一步,要先读懂材料,通过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如材料选自什么文章或哪一年的谁的讲话,通过材料里边提供的时间、人物、事件来判断是课本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第4篇: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思维能力 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当前历史教学活动中能力培养目标的核心任务,思维能力会直接影响其他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是其他能力形成和提升的基础。因此,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思维能力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在高中历史学科中,历史思维能力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可以分为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在具体的历史教学活动中要注意针对这四种能力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

一、识记能力的培养

在思维能力中,识记能力是最基础的能力,也被认为是最简单的能力,然而,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历史学习活动中,识记是一个非常难过的关卡。历史学科中包含的知识点不但量大,而且十分零散繁杂,要把一个个史实清楚地记在头脑中,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即使看似没什么技术含量的识记活动,也要讲求一定的技巧。在历史学习中,一旦运用好记忆的策略,不但可以有效减轻记忆的负担,还可以大大增强记忆效果。例如,历史学习中常用到的五要点记忆法,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内容、评价,按照这个方法记忆孙子兵法的相关内容时,就可以这样进行记忆,时间:春秋时期,地点:吴国,人物:军事家孙武,内容:一本总结了前人和自己在作战过程中累积的经验的兵书,评价:是一本对后世乃至整个世界都有重要影响力的兵书名作。采用这种五点记忆法记忆某些历史事物,不仅可以提高记忆效率,还可以保证记忆内容的全面。除此以外,历史学习中还有很多的记忆小技巧,如浓缩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等,只要善加利用这些记忆策略,就可以有效提升识记能力,轻松突破记忆难关。

二、理解能力的培养

理解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经过识记,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史实,而接下来就是对这些史实进行进一步的深化理解,只有对知识做到深刻理解,才能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理解能力的培养,一是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如君主制、民主制、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基本历史概念;二是对一些基本的史学理论的理解,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历史的偶然与必然等;三是通过前后贯通加深理解。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时间和事物连贯性的学科,很多历史现象和事件如果孤立地进行理解往往很难掌握其精髓,而如果把一系列具有相关性的知识进行贯通理解,就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相关内容。

三、分析能力的培养

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只有准确地分析好问题,接下来的思维活动才能进行。就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于我国的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个问题来说,要想找出答案,首先要做的就是先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个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个概念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专制主义,主要指的是皇权的集权、专权,二是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对地方权力的集中,主要体现的是政治体制的问题。这样透彻分析概念,学生就能得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精确内涵,然后把它放在不同的历史环境,其产生的影响力自然就能轻松地得出,这就是分析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引导学生就一些历史问题、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其次要指导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分析历史事物;最后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和方法。这样由浅入深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可以让学生从表层渗透到内在,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领悟知识的内涵。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历史思维能力中最高层次的能力,也是很多学生最为缺乏的一种能力,因为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开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发表自己独立看法的能力、在不同的观点中做出判断的能力。围绕这些能力,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第一,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创新能力来源于积极的交流和互动,而平等则是交流和互动的前提。在历史课堂上,如果师生地位不平等,学生没有独立发声的机会,这样根本就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二,敢于突破历史教材。历史教材是教师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教材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形成基本的历史观念,然而,统一化的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观念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要敢于突破教材,引进一些教材以外的内容和观念,用不同的观念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进而在碰撞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思维;第三,创新历史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对于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知识具有突出优势,但这种强调教师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也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限制。在接受式的学习模式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难得到提升。因此,教师要大胆创新历史教学模式,除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外,还可以引入一些主题讨论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让学生的思维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中自由发散,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总之,历史思维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条件。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能力提升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玉秋.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A,2011(1).

第5篇: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

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面就这一问题发表个人的粗浅之见。

一、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全面、系统的历史基础知识体系,就无从谈论能力的培养。因为分析、归纳、比较等认知活动均需要以扎实的历史知识作为前提和支撑。全面、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是对一定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及与这一事件相关的横向与纵向知识联系的完整认知。学生头脑中有了纵横相交的知识结构体系,思维活动就有了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基础。如讲述“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时,学生可能会质疑:文艺复兴为什么不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而是古代人文精神的复兴?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就需要对“古代人文精神”的含义及对中世纪神学黑暗统治和文艺复兴表现出的精神内涵的理解,这需要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有较深刻的认知。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就容易得出结论:古代人文精神已经湮没,它不是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简单再现,而是古代人文精神的复兴和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如果没有掌握 “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当时欧洲社会状况的有关知识,就不能理解文艺复兴的实质。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线索、发展特征等方面的分析与讲解,使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形成这种体系的过程中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等能力。

二、掌握基本的史学理论,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论基础

历史思维能力包含对问题的分析、评价等活动,在分析、评价历史时,应该遵循一定的指导思想——史学理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学生全面、客观和辩证地看待历史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史学理论,才能站在正确的和更高的角度去分析评价历史。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的渗透,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地看待问题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理论;还要加强历史观的教学,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近(现)代化史观”等。熟悉并正确地运用史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有助于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导向,提升历史思维分析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如讲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时,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史观来分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给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世界带来的重大变化。从“文明史观”角度分析“新中国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里程碑,是文明的重大进步”;从“近代化史观”角度分析“它为中国工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从“全球史观”角度分析“它对国际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榜样”等方面的意义。通过分析,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就有了全面的认识,也加深了对其意义的理解,还提高了在史学理论指导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配备有大量的课程资源。如有丰富的原始材料,历史插图、漫画,图形表格,许多的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及相对应的课后阅读思考题。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它们作为载体,结合课文所学知识,对其中相关问题进行讨论、论证,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讲述“专制下启蒙”时,可采用“资料卡片”中伏尔泰的话来训练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对伏尔泰主张“自然权利”学说的理解。通过课后“自我测评”中“启蒙时期主要思想家及其主张的表格”来探究“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主张及他们的思想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探究这一问题时,必须要运用概括、综合、比较等方面的能力,在思考与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带了提高。教材中的这类资源相当丰富,教师在利用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课程目标来选择课程资源,是选择图表、史料,还是选择知识链接?要根据实际需要,没有必要把教材中的全部资源解析透彻,应挑选其中有代表性的资源,挖掘材料的内在含义,讲清分析解决问题时所运用的方法与能力,做到以点带面,这样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提升能力。

四、开展生动的课堂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最好形式

学生在课堂讨论、探究活动中,必须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还要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同时在讨论中要表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这需要学生具备历史学习的各种能力,因此,课堂讨论、探究是思维提升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新情境,设计新问题,开展课堂探究、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对学生的思维活动给予正确的引导与评价,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巩固基础知识,还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如讲述“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时,提出“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有何区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这一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这两个时期的思想家的主张进行分析、提炼,并且提示学生从事件的时代背景去寻求差别的原因。学生在查找分析各种材料的时候也在进行积极思考、论证,并且通过讨论达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在开展课堂探究活动时,首先要精心命制探究题,重视题目的新颖性、可操作性和思维性。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思;要掌握时机、因势利导;要鼓励质疑,紧扣主题,不断将探究活动引向纵深。

五、精选、精练习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提升与巩固的,做练习题就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途径。通过练习把所学的知识与能力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具灵活性与准确性,这是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必由之路。教师在命制习题时,要有针对性与目的性,围绕练习的重点和能力要求精选题目,精心整合。如命制针对选择题、材料题、图表题、论证题等各类题型的专项训练,可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表述等方面的能力;亦可针对某种能力训练的需求来命制题目。在练习的过程中要用好、用足每一道习题,变一题一练为一题多练、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如讲评选择题时可把其中的四个选项变成四道题目来讲解,亦可把题的知识点变式成材料题、问答题来演练。通过各种方式的训练,达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巩固。

第6篇: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多元化思维能力;逆向思维

近几年来,素质教育逐渐普及,考试制度也随之不断改革,但对于学生能力的考察程度却是有增无减,这也就从一定意义上促使初中历史教学应声而变。

国家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依靠教育,因此对教育制度的深化和改革,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所在。在具体的实操中,对于历史课程的教学而言,如何培养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最为重要,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如今更加注重解惑的讲课方法,即与以往相比更侧重于对每一位学子的思维训练。

据笔者观察,与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方式不同的是,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显要难题是无实践、多抽象,多数老师讲课倾向于重知识、轻理解,重灌输、轻引导、重结论、轻演绎。

对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过多地追求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长此以往,往往使得本就处于叛逆期的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历史课程的学习丧失兴趣,认为历史课只能用来考分数。导致的严重后果是,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来应付期末考试,这样不仅抹杀了历史的有用性,更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全面发展,有道是不读史不能明智。

本文认为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恰恰是解决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这一症结的药方,配合各项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发掘出一条适合中学生正确学习历史课程的途径和方法。

一、何为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能力,即是一种与常规思维方式相左的思维模式,也常被称之为反向思维,常言道:“倒过来思考”说的就是逆向思考的方式。作为一种求异思维,对于习以为常的结论、或者常识反过来思考的一场逆向思维方法,“反其道而行之”。

对于中学生而言,让思维朝向对立面发展,从知识的另一面进行锲而不舍地探索,从而树立新的认知。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历史课本中的“司马光砸缸”,顺向思维的方式是先从水缸救人,然而司马光却另辟它径,使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果断的用石头打破大瓷缸,从而就出水缸中的同学。

上述实例,便是采用逆向思维处理问题的方式,通过这种思考方式的不断训练,使得中学生轻松掌握一种新的学习技巧,同时也可以练就多维度认知历史、判断当前、预知未来的能力。

二、如何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的最根本目标是,使每一位中学生在成长阶段获得对历史知识的深刻认知,培养他们对历史、对当下、对未来的把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多强调知识形成的过程,减少对结果的关注,避免使学生陷入死学的漩涡。

对于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擅长启发式授课,徐徐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思考、多质疑,用疑问来启发新知。

比如,在母系氏族公社中,缘何是女性在生产和生活中占据着无比重要的位置,男性则处于附庸位置?再比如,为何有的国家信奉伊斯兰教,而有的地区信奉基督教,缘起是什么?对于学生们千奇百怪的问题,作为历史老师,不应该阻止,反而应给予肯定的态度,将学生的问题,集中起来一起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逆向思考、推理演绎的能力。例如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个从结果刨根溯底追究问题的原因,教师此时应当引导学生顺藤摸瓜,层层推理,步步设问,最后寻出战争爆发的原因。

可以引导学生首先提出“一战”的性质是什么,学生根据查询课本得出结论“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掠夺之战”。随后,老师循序渐进指引学生进行分析,参战的双方是谁,学生再次查询资料得出,双方为同盟国与协约国,并得出这是河蚌之争,是世界两大帝国主义集团的利益之争。紧接着,老师会继续发问,这两个帝国主义集团是怎样出现的,学生再次讨论、查阅书籍,得出各大帝国主义国家因利益之争,引发不可调节的矛盾。继续推导,具体矛盾有哪些,以及形成这些矛盾的原因又是什么,结论是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殖民地的掠夺。追问,掠夺殖民地的原因是什么,推论出是因为帝国主义国家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丰富的资源,这又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刺激下引起的西方国家的迅速扩张。

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都是一个系统地、连贯性的过程,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前后相继的因果联系,在历史授课中,通过引导学生从结论循序渐进地反向找到事件发生的原因,实际上,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反推运用,更是逆向思维学习初中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这个“顺藤摸瓜”的过程中,教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对历史事件不得其解或了无兴趣时,均可采用这种逆向思维和推理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

三、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的多重思路

除了逆向思维能力,还需要辅以其它的思维方法来配合逆向思维使用。具体说来,首先,需要有怀疑精神,“尽信书不如无书”,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对所学要保持怀疑的态度,多问为什么,这是培养逆向思维能力的前提。例如,清末中国处于一个翻天覆地的剧变中,作为两个时代的衔接阶段,历史课本的讲述也许并不能完全解答学生的疑问,如李鸿章的历史地位是怎样的,清朝末年为何遭受各帝国主义的瓜分,带着众多的疑问,教师引领学生通过上网、或图书馆查阅更多详尽的资料,最好来自我解答心中疑惑。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不提倡将历史故事化,但要鼓励将历史形象化,几千年的历史,正是由一个个单独发生的历史事件串联而成,在解读这些历史事件时,不仅要运用逆向思维能力来理解历史,也要鼓励中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提高学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

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将这种多元化的思维训练方式,运用到其它学科中,以此来实现多学科能力的综合、协调发展。逆向思维、批判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单独运用的,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同样相辅相成,能力的巧妙、多元利用,才能提高学生对各学科的兴趣,从而获得多学科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教师对于中学生历史课程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循规蹈矩地授课,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培养,对于一名中学历史老师而言,需要做到的是不断地转变教学思路、创作教学新理念、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能力。如此以来,历史课程的教学才能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英国)罗素著,靳建国译.《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于友西著.《历史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于光远著.《我的教育思想》,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苏春景,毕宪顺著.《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第7篇: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育教学 培养 历史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中面临普遍的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较弱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学生历史学习中存在的历史思维问题,在历史课堂教育教学中,笔者有针对性的采取了一些措施。

一、在历史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1、开拓学生历史思维,主要抓“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什么”三个问题。“是什么”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历史概念、历史时间、历史事件以及基本的史实、历史特征等,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与基础,没有基础知识,思维能力培养可以说是空中楼阁,是无从谈起的。 “为什么”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史实基础上的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综合、归纳总结,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从而得到答案,掌握学习的知识。“为什么”是探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内发生的一些历史要素。比如分析事件的背景、原因、后果、意义、地位等历史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问题。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沿着一定的历史史实的发展轨迹思考,运用一定的方法分析归纳。“说明什么”是在前两步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学生要通过分析归纳后对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的结论与认识,如历史发展的历史线索、历史意义等等。

2、设计问题,培养分析概括教材的思维习惯。一般来说,历史教育教学活动是比较单调的,高中教材内容也比较艰涩、难懂。因而在通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一些启发性思考题,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教材,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养成思维习惯和好的学习习惯。设计问题的出发点要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在学生知识与能力范围内设计,也可以相对有点难度。中国近代现代历史教材中不同阶段出现的“新”什么什么的问题,是很好的培养学生思维的内容,让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分析、归纳“新”的含义,“新”与旧的不同,“新”的社会影响等等问题,活跃课堂教学,解决历史问题,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培养。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我们的历史教育教学中,有一些知识学生可能在平常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大概的内容,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中就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鼓励学生提出一些新问题,对一些问题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师生共同解决。学生质疑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有什么说什么应该成为历史课堂教学中提倡的学风。

二、在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几种历史思维能力

1、科学严谨性思维。在历史教育教学中,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分析、评论,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据此要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性思维的品质,即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评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全面地、辩证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能力的学生,这是学习历史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2、多边的开放性思维。在历史教育教学中,有些重大问题要从多方面寻找历史特征才能把握,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多边的开放性思维,即宏观历史观、整体历史观、人类文明观的培养,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锻炼整体地、宏观地把握历史知识的能力。这样思维才不会局限在一定的模式下,才能开放地、多角度的分析历史问题,形成科学的结论。

3、求同与求异比较性思维。在历史教育教学中,许多问题要通过相互比较来理解好掌握,比较式教学方法是历史教育教学常用的方式方法之一。

4、由点及面性思维。在历史教育教学中,面对具体、多样、纵横交错的历史内容,在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的过程中,面临的许多问题都需要从一个点切入,才能提炼出理性的认识。在历史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能力,无疑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内容,也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途径,教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总揽全局,另一方面要抓重点抓典型,这不是个简单易行的事情,教学中主要是多训练多指导,引导学生思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在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要贯穿的几种历史观点

1、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即科学历史观。这个特点要求在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即科学历史观,也就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在科学历史观的指导下,正确的分析历史事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2、全球历史观。在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历史教育教学承载着时代的历史使命,让学生要站在历史的起点上看问题,学历史,看中国知世界,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就必须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全面的看问题和分析问题,这就是要有全球历史观。

3、文明历史观。人类历史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文明史,历史教育教学就是从历史纵向和横向展现全球的文明发展史以及世界各国的文明发展历史。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发展以及演进,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世界各国文明的多样性等等文明成果的传承,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都要用文明史观来理解。

4、现代化历史观。高科技的今天提到现代化时,学生不会陌生,那么现代化的实现过程如何呢?过去的人们如何生活?历史教育教学要讲述的主线就是人们怎样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问题?也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进行的纵向的综述,就是讲述科技怎么带动社会进步的问题,整个一部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讲述的主线其实就是中国的现代化问题。

5、社会历史观。每次社会变革和进步,都会有许多的历史

第8篇: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

一、问题的分类

如何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分类,目前还没有最具权威性的说法。这里,仅从学生思维活动的特征和提问的内容将历史问题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判断型问题

这是指对历史事实、概念、结论等作出判断或识别的一类问题,设计有“对不对”“是不是”“是这样,还是那样”等问句。(例如:“有说汉武帝信仰佛教,你认为对不对?)

(二)叙述型问题

这是指对历史事实、概念、结论以及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等进行叙述的一类问题,设计有“是什么”“怎么样”等问句。

这两类问题,主要检测的是学生对于历史事实、概念以及结论的再认再现能力,思维要求相对不高。尤其是问题设计的封闭性,直接影响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但对于促进学习和强化记忆历史基础知识仍具有一定的作用。

(三)述理型问题

这是指对历史事物发生的条件与原因、条件与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等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类问题,设计有“为什么”等问句。

(四)评价型问题

这是指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类问题。设计有“对……你有怎样的评价”等问句。

(五)运用型问题

这是指对拟定的历史情境或可联系的现实,要求学生用新获得的知识和过去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设计有“当你……你该怎么办”等问句。

这三类问题,思维均具有一定的扩散性。与前两类问题相比,它具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知其然而且要求知其所以然,不仅要求学生知其现象而且要求知其本质,不仅要求知其局部而且要求知其全局,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而且要求学生运用。因此,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从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我们不仅要恰当地运用前两类问题,更要注重对后三类问题的研究。

二、问题的设置

这里,主要从学科特点和思维范式来谈问题的设置。

(一)从思维的敏捷性出发,设置识别型、判断型问题,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判断真伪的能力

思维敏捷性的训练,是时代对人类的要求。思维敏捷性的前提是正确,关键是迅速。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相关史料或有关教材设置识别型、判断型的问题。如讲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我们可以从时间、地域、条件等方面设置判断型的选择题或判断题,又可选用有关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的有关史料,设置材料题,让学生从中提取民族工业艰苦创业的有关信息。长此以往,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提取信息和判断真伪的能力,而且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二)从思维的灵活性出发,设置评价型问题,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思维的灵活性具有五个特点:一是思维起点灵活,即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活而不钻牛角尖;三是概括迁移能力强,运用规律的自觉性高;四是善于组织分析,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史实设置一些评价型问题,如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如何评价曾国藩?由于这类问题具有一定的“弹性”,即问题的可争议性和研究性,在“是”与“不是”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思维空间。只要学生持之有故、言之有理,允许有不同的结论。这样便使学生获得了极大的自,从而可以更加自由地投入对问题的研究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张扬,发散性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三)从思维的深刻性出发,设置述理型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思维的深刻性即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会碰到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这正是进行思维训练不可忽视的材料。如,秦始皇和汉武实行了封建文化的专制政策,但结果却不一样:前者走向崩溃,后者走向鼎盛;中国人最早发明了火药,但被欧洲人学去变成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国的利器;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一方面要求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束缚和压迫,另一方面又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为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与德、日、意在二战前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等等。通过对这些现象进行设问,可以帮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并透过这些现象看到历史发展的本质,预见历史发展的方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述理型问题的设置常常和叙述型问题结合在一起。

(四)从思维的批判性出发,设置发难型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思维的批判性强调“知其所以然”。历史学习的批判思维表现在对传统的或一般的结论、观点能够大胆质疑问难,对前人积累的知识能够正确地分析批判,从而获得新的思维成果。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们的认识无不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由于受时代与阶级的局限,人们对于客观外在的认识常常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甚至是谬误。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如商鞅变法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变革,历来都是被肯定的,但商鞅的“禁止弃农经商”即在重视农业生产的同时反对经商,显然不利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好像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源就是杨贵妃,这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发难,对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于当今的中学生──信息广泛,视野开阔,且求异心理和探究心理强,只要教师引导得当,是会收到很好效果的。

(五)从思维的创造性出发,设置运用型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维的创造性或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它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在新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并独立地新颖地且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根据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在历史教学的 过程中,我们应有机地设置一些运用型问题,让学生借助联想,运用直觉,释放灵感,以期达到“独立、新颖且有效地解决问题”的目的。比如讲述“罗斯福新政”时,不妨设置这样一个问题:“罗斯福新政实施后,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敲富人竹杠’和‘天天吃烤百万富翁’,甚至前总统胡佛还指责罗斯福是个共产主义者,假如你是一位议员,你会向国会提出什么议案或发表什么意见?”可以想见,对于当今思维活跃的中学生来说,这一开放型问题的提出,一定会掀起不小的波澜,尽管是为那时的美国人分担一份忧愁。总之,问题的设置,是一个无法穷尽的矿藏,不停地挖掘自有丰硕的成果。

三、问题的解决

设置问题的目的在于借助“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和综合文化素质。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实现这一目的呢?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发现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但有三点是基本的,这就是正确理论的指导、科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民主氛围的创设。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对于历史学科来说,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也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缺少正确理论的指导,纷繁复杂的矛盾将成为无法解开的谜团,问题的解决只能是一句空话。例如,奴隶社会中,奴隶主用极残忍的手段对待奴隶,任意残杀,为何还要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呢?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先进的社会制度,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还要进行改革?等等,如果我们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以及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无法说明其理由。因此,每一个从事历史教学的人,都应该认真自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提高自身理论思维能力,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蕴含着巨大的理论思维力量和高度的智慧洞察力。同时,每一个从事历史教学的人,都应该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教材或史料中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也才能鞭辟入里、条分缕析地把问题说清楚,讲明白。

第9篇: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一、历史思维能力的概念理解和实践意

1.历史思维能力的概念理解。当下对历史思维能力较通用的定义是:能够再认知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历史现象,分析评价历史客体,阐述、揭示历史规律的能力。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的训练过程。所谓“由表及里”,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讲解不能停留于表面,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其背后的内在规律,能够从纵向做一个比较,从而把知识联系起来;“去粗取精”是指在教学中要有所取舍,历史学科的知识点有大容量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必须抓住历史发展的主线,通过不断的思考来掌握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去伪存真”是指在历史课的学习中,学生要提高自己的思维质量,透过众多的历史事件深挖历史真相,从枝繁叶茂的历史知识树中突显其主干部分,从而运用类比、对比、抽象等方法把知识精化、细化。

2.历史思维能力的实践意义。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从传统的“背课本”学习方法中解脱出来,激发其自我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其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思考中建构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这不但符合新课程标准关于“自主学习”的要求,也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第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

学生通过透视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和真相,能够从历史的长河中获取人生的智慧,从而运用到对于当前各种事件、现象的判断和分析中,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对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1.实现多元化开放式课堂教学,优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新课标提倡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式的、气氛活跃的、由学生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学模式。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的多元化、开放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在具体的历史课教学中,教师要在讲授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学生对一些难点、疑点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自主发言等形式。例如,一些学生课下对于历史人物传记很有兴趣,而对于课本中历史人物的记载或者评论持怀疑甚至是否定态度。多元化教学模式正好可以满足这类学生学习的愿望,在讲到他们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时,可以鼓励他们在课堂中畅所欲言,把自己心中的历史人物形象讲述给全班同学听,教师则对其进行适当引导,让他们把对历史知识的关注点从历史人物这个点扩大到历史事件、时代背景中。这样既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使之主动探索历史规律、历史真相,并提升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可以在探究式学习中不断地锻炼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深化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在讨论中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培养团队意识,在发言中训练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帮助。此外,多元化教学方式还有助于提升全班学生的学习效率,构建出高效率的课堂,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效果。

开放式的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个思维活跃的氛围,每位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氛围,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兴趣小组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每位同学对于历史知识、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的关注点,对于具体的知识点也有其自身独到的理解和看法,因此,可以按照课本内容,以时间段为划分标准,对关注同一历史时间段的同学进行分组,让他们自由抒发自己的观点。例如,一部分同学对于近代史感兴趣,可以让他们组合讨论“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或者讨论“作为外交家亦或是卖国贼的李鸿章”这样的主题。学生为了使自己的论点能够说服对方,首先便会夯实基础知识,努力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事实,并且能形成知识脉络;其次,学生还会对一些疑难点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和研究,并主动与教师探讨。总之,开放的课堂学习环境不但能够强化、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使之在主动探究、讨论中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

2.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课本的内容是丰富的,除了文字性的表述外,还有大量的图片、注释等,很多同学在学习时不是很注重这些信息。因此,教师有必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说明,在备课时可以结合这些“隐性”知识,对课本知识进行补充,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依据自己的爱好和知识做补充,这样既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也可以强化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对于基本规律的掌握,从而从宏观上强化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历史教学要达到一定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