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工作总结范文

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工作总结

第1篇: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工作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农”发展,按照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农业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农业部门依法行政,不断提高农业市场主体的法制意识,为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良好的法制基础和环境。

(二)总体目标:通过第五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制实践,进一步增强各级农业部门依法治理观念,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三农”发展的水平;增强农业部门领导干部及公务人员依法行政观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增强管理相对人法律意识,提高维护农业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的自觉性;增强广大农民群众法律素质,提高维权能力,不断扩大农业法律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三)基本原则:

——围绕中心,服务“三农”。立足于发挥法律的保障作用,紧紧围绕“十一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重点,认真落实农业法制宣传教育各项措施,着力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推进“三农”工作有序开展,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以人为本,突出重点。立足于提高法制素质,重点加强宪法、国家基本法及农业农村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并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要求,突出不同的普法内容,提高农业法制宣传工作的针对性,使不同层次的普法对象都受到法制教育。

——结合实际,注重实效。把握新农村建设对法制宣传教育的根本需求,探索工作规律,转变工作观念,创新工作手段,改进工作方法。把普法宣传与培训教育结合起来,采取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增进普法的实际效果。大力推进机关制度建设,不断促进普法工作的长效性。

——统一组织,分级负责。“五五”农业普法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分级负责制。积极探索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工作机制,提高普法的声势,力争农业普法在广度和深度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制度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学习宣传宪法,树立宪法权威;学习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方针、政策和理论、国家基本法律制度,培育民主法制观念;广泛开展“讲法律、讲秩序、讲责任”的法制教育,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办事的氛围。

(二)加强农民权益维护密切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切实加强农业安全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强化自身安全意识;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土地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集体资产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制止农村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乱摊派行为,推进农村政务、村级财务方面规范化,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收益权,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合法利益。切实加强劳动保障、等方面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依法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三)加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等市场经济基本法律原则和制度的学习宣传,营造诚实守信、诚信经营的农村市场秩序。针对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问题,大力宣传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经营等方面法律法规,开展以打击农资等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为重点的法制教育,加强农资信用体系建设的宣传、普及,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

(四)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着力宣传公共卫生安全知识,加大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引导和教育广大生产经营主体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转变生产方式,科学合理安排种(养),全面落实防控措施。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三、对象和要求

(一)农业系统法制宣传教育主要在农业部门干部职工、乡(镇)、村干部、管理相对人和农民中进行。重点对象是农业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等 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人员,以及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等单位工作人员。

(二)着力于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实现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推进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化、规范化,坚持和完善党委(组)中心组学法制度、法律知识讲座制度、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领导干部学法登记和学法档案制度,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观念,不断提高依法管理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规范决策、管理和服务行为。

(三)着力于提高公务员遵纪守法意识,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自觉性。把法律知识纳入公务员资格准入考试考核内容,继续实施公务员学法和年度法制考试制度。广大公务员要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依法规范公务活动和管理行为,切实提高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

(四)着力于提高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坚持学法、普法、用法相统一,加大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培训。广大执法人员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掌握执法本领,自觉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不断提高行政执法的水平和技能。实行执法人员执法资格制度,落实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和执法质量考核评议等制度。继续深化执法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

(五)着力于提高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等单位工作人员依法服务的本领,更有效地为“三农”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各类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等单位的相关人员要把钻研技术与学习法律知识结合起来,认真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知识,以及与业务工作相关的农业专业法,增强守法和用法的自觉性,依法开展技术研究、推广和管理活动,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六)着力于提高管理相对人的依法经营观念,确保诚信守法经营。注重把广泛宣传与严格执法相结合,把事前教育与事后惩处相结合,加强对农业行政管理相对人普法宣传,使之熟悉法律规定的义务和权利,引导其合法、诚信生产经营的同时,保护好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七)着力于提高农民的法制素质,增强依法维权的能力。注重宣传教育与法律服务、法律帮助有机结合,创新农村基层普法宣传教育的途径和形式,引导农民树立遵纪守法观念,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尚,增强参与村民自治活动和其他社会管理的能力,了解和掌握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途径,提高依法维权的能力。

四、步骤和方法

(一)“五五”农业法制宣传教育从20__年开始实施,到20__年结束。

——20__年,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方案,培训普法业务骨干,确定专人负责“五五”普法事项,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和组织实施等工作。

——20__—20__年,根据规划的要求和重点,分层次、多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督促检查,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推动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20__年,在继续抓好普法工作的同时,完成“五五”普法考核验收,进行总结评估,表彰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二)坚持普法与依法治理相结合。大力推进普法工作,改进工作方法,改善工作手段,切实提高普法效率,增强各级农业部门和全社会的农业法制观念,进一步推进法制政府建设,推动依法治农深入展开。围绕农民群众特别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以“民主法治村”建设为载体的基层依法治理活动,以“依法办事示范窗口”创建为载体的行业依法治理活动,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和整治活动,以依法治理带动普法的深入,使普法与依法治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集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结合有关新的法律法规出台实施,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月、宣传周活动,结合执法人员上岗或农业部门领导、有关人员继续教育的需要,分级开展培训活动;结合农技下乡开展集中送法下乡活动。同时,从广大农民需要出发,继续实施“法律进乡村”活动,做到法律宣传资料进乡村、法律服务进乡村,在服务农民中教育农民。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和效果。针对不同的对象,宣传不同的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宣传手段和方式,通过培训、资料图片、以案说法、现身说法等喜闻乐见的方法,以便于接受。

(四)加强经验交流和典型推广。认真总结各地、各有关单位在普法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通过适当形式加强交流,相互借鉴,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整体水平的提高。省厅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继续办好《农业普法通讯》,使其成为“五五”农业系统普法工作的交流平台。

(五)加强农业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加强农业法制宣传园地建设,推进宣传方式创新。积极发挥农业信息网络在法制宣传中的作用,发挥电子平台的迅捷功能。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发挥传媒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服务阵地建设,利用接待制度、法律服务热线等形式,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

五、组织领导和保障

加强对“五五”普法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一)建立法制宣传教育领导机构。要高度重视“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把此项工作摆上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重要议事日程。实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责任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实行目标管理。成立“五五”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和协调,监督本地区、本部门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法制工作机构要在本部门“五五”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认真抓好“五五”普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的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

(二)落实农业法制宣传教育经费。争取把普法宣传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根据当 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普法工作实际,不断加大投入,保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正常开展。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着力建设和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学习培训,提高专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的政治、法律素质和业务能力。有计划的培养农村普法宣传骨干,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

第2篇: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工作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全面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二、总体目标

到201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全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围绕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最关键、最具基础性的问题,实现以下目标:

——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有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逐步缩小;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

——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得到加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

三、主要工程

(一)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工程

目标:

推动学校科学教育的开展,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外教育活动,增强未成年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

措施:

1.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推进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开展学龄前科学启蒙教育,积极推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性课程,逐步推进高中科学课程改革;城乡中小学应积极开设科学课程,深化科学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改革科学教育评价制度,定期监督科学教育质量。

2.建立中小学科普活动组织,指导未成年人课外科技活动。中小学普遍成立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在中小学生中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青少年电脑作品制作竞赛”等科技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举办各种类型的科普活动,增加未年人接受科普教育的机会。继续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普报告团老区行”、“大学生暑期帮扶行动”、“科普希望快车”等活动,组织科技工作者、大学生走进农村、社区和校园,直接面向未成年人开展科普教育。组织开展未成年人科普知识竞赛活动。

4.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位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加强现有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的科普教育功能。设区市、县(市、区)应建立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专门的科普活动场所。鼓励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和高校设置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普教育场所和设施,并对未成年人免费或优惠开放。发挥社区教育在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中的作用,有条件的社区应建立青少年科学工作室。

5.鼓励和支持大众传媒加大科普宣传的力度,扩大未成年人接受科普教育的渠道。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机构和团体加大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技传播力度,用优秀、有益、生动的科普作品吸引未成年人,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农民科学素质工程

目标:

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措施:

1.突出农村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实施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计划、绿色证书工程、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双学双比、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多渠道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努力办好农村村干学历教育、乡村管理大专班和农村致富培训班,做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作。

2.突出农村基层科普网络建设。稳定和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扶持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扶持农技协的改革与发展,构建农村科技服务网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科技进步。开展福建省“百强”农业技术协会创建活动。

3.突出农村科普载体平台建设。依托农村中小学、村党员活动室、乡(镇)化技术学校、文化站和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农民合作组织,大力推动农村科普宣传栏、科普活动站、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开发和充实适应需求、富有特色的展示教育内容。

4.突出农村基层科普能力建设。大力加强县级科协能力建设,支持县级科协配备科普车和加强办公手段自动化建设,增强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农村科技人员服务、为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服务的能力。

5.突出农村科普活动项目开展。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和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深入开展“院士专家八闽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巾帼科技致富培训工程”、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总结推广科技特派员、969155农业服务热线、科技入户、科技110、科技咨询服务站、科教兴村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探索科技人员与农民互动的科技咨询服务长效机制。组织科技工作者、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到农村为农民服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辅导活动,宣传和推广先进适用的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

6.开展农村科技和科普先进、示范创建活动。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乡(镇)、村、户和福建省科普先进县(市、区)、乡镇等创建活动,大力发展科技、科普示范基地,发挥它们的示范作用。

7.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按中国科协、财政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要求,在全省评选、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辐射性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等先进集体和个人,带动更多的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掌握劳动技能,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8.发挥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高等、中等职业学校和其他成人教育机构在农村科技培训中的作用。在全省各县(市、区)建立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室和教学实践基地。

9.依托星火培训基地和星火学校开展星火科技培训。以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为重点,加强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训,造就一批新型农民和种田能手;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为重点,开展农民工非农产业就业技能培训,并注重供需对接,积极开展星火科技培训。

(三)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工程

目标:

提高城镇劳动人口科学意识、学习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适应城市社会和自身发展要求。

措施:

1.加强对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的宏观管理。对劳动科技教育培训进行专门的规划、组织和监督实施;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关系,合理分工,加强合作。

2.将劳动人口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课程内容和培训教材。将有关科学素质的要求纳入各行业的职业标准,作为各类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的内容。

3.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科技培训。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和“阳光工程”,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积极开展农民工的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继续推进农民技术员职称评定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4.开展科教进社区活动。以城镇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学校、科普画廊等机构和设施为依托,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在提高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

5.加强企业科普。在企业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技能培训、技能竞赛、岗位练兵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着力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鼓励群众性技术创新、发明创造和工业设计活动;充分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

6.建立企业、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带薪学习制度。鼓励职工在职学习,形成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共同投资职业培训的机制;在职业培训中,加大有关科学知识的内容。

7.支持发展科普旅游。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科普资源,以科普教育基地为主要依托,将科普与旅游紧密结合,面向城镇劳动人口开展科普旅游。支持发展科普旅行社,为城镇劳动人口科普旅游提供服务平台。

(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工程

目标:

增强领导干部、公务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能力。

措施:

1.将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培训纳入培训规划。将提高科学素质列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负责人培训教育规划和相关计划的重要内容,在制定有关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政策法规中,体现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和干部学院应增加学员科学素质培训内容。

2.开展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各级机关学习培训制度应体现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要求;鼓励支持各级机关开设科普宣传栏、科普图书资料室,在广大公务员中大力普及科学知识。

3.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参加科普活动。举办讲座、报告会等科普活动,编辑出版相关的科普读物,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作科技发展动态和提高科学素质的专题报告。

4.发挥有利于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提高科学素质的平台的作用。充分利用全省科普场馆、科普期刊、科普教育基地、学术年会、院士专家八闽行、“6.18项目成果交易会”等科普资源和平台,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接受科学思想、科学知识教育提供服务。

5.将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纳入综合素质的考核内容。在公务员考试录用、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测试环节,列入与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具体内容。

(五)科学教育与培训工程

目标:

加强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提供基础条件。

措施:

1.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途径,开展中小学和农村化技术学校科学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尤其重视县及县以下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的培训,提高学历层次和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鼓励师范院校设置科学教育专业,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科学教育教师。

2.建立科技界和教育界合作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动员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参与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科学教师培训。

3.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老教授协会的作用,动员组织离退休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公务员和企业事业单位管理者参与科学教育与培训。各县(市、区)要建立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组织,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

4.加强科学教育研究。按照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的要求,促进科学课程的完善与发展,更新课程内容,提高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质量,改进教学方法。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5.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中科学教育的教材建设。根据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特点和需求,以科学发展观、先进适用技术、职业技能、现代科技知识为主要内容编写教材,并逐年出版。

6.加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科学课程的需要,建立健全实验室、图书室、电脑网络教室、科技活动室,充实实验仪器、教具、音像设备、计算机等教学器材,并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7.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和培训。鼓励和支持科技馆等科普场馆、社区学校、化技术学校等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运用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构建不同职业、不同工种、布局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

目标:

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集成国内外科普信息资源,建立科普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平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

措施:

1.搭建社会化科普服务网络平台。集成国内外现有科普图书、期刊、挂图、音像制品、展教品、文艺作品以及图片、科普志愿者等各类科普信息资源,构建数字化科普信息资源库和共享交流平台。通过互联网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

2.促进科普创作的繁荣和发展。扶持和鼓励原创性科普作品创作,表彰优秀科普作品,开展优秀科普作品推介、展演和展示活动,扩大科普作品的影响。

3.支持和鼓励面向公众生产生活实际需求的科普创作。鼓励并组织创作公众普遍关注的卫生保健、生活常识、致富技术、环境保护等科普作品。

4.加强科普创作队伍建设。以省科普作家协会等为骨干力量,有计划有重点地扶持和造就一批科普作家及热心创作的科普工作者,构成我省科普创作队伍的主体。

5.建立健全科普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和交流机制。充分保护知识产权,创造公共信息资源公平使用的法制环境。

(七)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目标:

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公众通过大众传媒接受科普教育的渠道明显增多。

措施:

1.发挥广电在科普宣传的作用。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应安排科普专栏固定节目,继续办好“走进科学”、“农家新事”等电视、广播科技栏目。

2.在报刊开设科技、科普专栏。办好《福建科技报》、《科学与文化》等综合性科普报刊,使其成为我省报刊科普宣传重要阵地。由省科协指导和协调,定期设计出版适合城镇、社区、学校、农村等公共场所张贴的科普宣传挂图。

3.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等综合网络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海峡科学网》、《福建科技网》等专业科技网站扩大科技新信息、新知识内容,建立网上“虚拟科技馆”,开发科普教育游戏软件,提高科技传播的吸引力、时效性和覆盖面。

4.积极开拓科普宣传领域。利用电视、电影、声像、摄影、戏剧、文艺等传播形式,增进科普教育的效果。

5.编撰科普重点人群科普读本。鼓励编写适合本省青少年、农民、城镇务工人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需要的科普读本。

6.提高各类媒体对于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各类媒体要加强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应对突发事件的科普宣传报道。

(八)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目标:

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新旧结合,各具特色的科普基础设施体系。

措施:

1.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多渠道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的公共投入。

2.加强科技馆及科普活动场所建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场馆及设施的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投资计划。设区的市和县(市、区)应当建立科技馆和科技活动中心。乡(镇)、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科普画廊(橱窗)、科普活动室。在社区和街头设立科普画廊(橱窗)的,有关部门应当免收有关费用。

3.支持和鼓励社会办科普事业。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投资兴建科普场所、提供科普展品和教具、维护场所运行等方式兴办科普事业。鼓励有条件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团体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他场地设施。继续命名和表彰省科普教育基地和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4.支持基层科普设施及功能的改造和完善。引进和开发适应公众需求的科普活动项目、创新活动方式,增强吸引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5.支持和发展科普展品巡展。鼓励科技馆定期为乡村、社区、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举办科普展品巡展,提供科普服务。

6.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提供捐赠、资助;吸引境内外资本投资兴建和参与经营科普场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专业科普场馆,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四、保障条件

(一)政策法规

建立和逐步完善我省科普政策法规体系,明确党政部门、社会组织、企事业及公民的科普责任、权利和义务,进一步推动我省科普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为科普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贯彻实施《福建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促进各地制定本地区科普发展的具体政策。

——协助各级人大、政协对执行科普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检查和视察,严格执法检查监督,保障科普法律法规实施到位。

(二)经费投入

采取多种措施,加大科普经费投入,为福建省全民科学素质工程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将科普专项经费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投资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增加对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的科普资金扶持,保障科普工作的顺利开展。

——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科普工作。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科普产业,落实国家有关减免税费等具体政策。

(三)队伍建设

培养专业化人才,发掘兼职人才,建立志愿者队伍,加强理论研究,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落实激励专兼职科普工作者的相关政策。为科普工作者在科普研究、科普创作、学术交流、出国考察、技术培训、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申请科普项目经费和奖励等方面提供政策引导与服务。对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组织予以表彰和奖励。

——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活动,加强业务学习,全面提升在职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人员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

——通过高等院校和有关研究机构培养大批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专门人才;改革文博专业课程内容,为不同类型科普场馆培养适应性广泛的专业人才。

——增强科技界的责任感,支持科技专家主动参与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促进科学前沿知识的传播。

——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理论研究,加强国内外、省内外及海峡两岸学术交流,把握基本规律和国际发展趋势,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实践提供指导。

五、组织实施

——成立福建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领导。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将有关任务纳入相应工作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相关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推进福建省全民科学素质工程建设。

第3篇: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工作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和谐发展”的良好风尚,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工作目标。到2010年,全县党政领导重视、部门配合得力、社会各界共同推进科普工作的格局基本形成;科普组织网络、阵地设施、志愿者队伍、工作手段不断完善;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初步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到2020年,全县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组织网络、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主要任务及职责分工

(一)坚持面向未来,强化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教育

1、不断加强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通过校园广播、邀请科技专家教授进校园为学生作报告等形式,对广大学生进行科普教育。重点普及保护生态、节能降耗、健康文明生活、安全避险等知识和观念;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优势,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

2、广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比赛、“三小”(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活动及其他各种科技知识大赛;建立和巩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大手拉小手”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组织学生进基地、大专院校实验室和大型企业生产车间,进行科普调研活动,在校学生参与率不少于85%。

牵头单位:县教育局、团县委;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环保局、县科技局、县农委、县妇联、*报社、县科协、各乡镇。

(二)立足强基固本,强化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1、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依托农函大辅导班,对基层党员干部开展中长期实用技术培训;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充分发挥农函大、县科普活动中心、乡镇农民技术学校等培训阵地的作用,深入实施“阳光工程”,每年对农民培训不少于2万人次,重点开展农村实用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知识、现代科技、农村现代化和小城镇建设管理等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在广大待业青年中广泛开展生产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1-2门农业生产实用技术或职业技能。

2、加强农村经济组织建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和扶持由专业户牵头,以乡村能人为核心,以技术推广和传播为手段的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把更多的农民发展成为协会会员,不断提升他们的科技意识,增强他们发家致富的本领。

3、拓展农村科普阵地。在全县建设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配备科普宣传员,推广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改貌。

4、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利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科普赶集等活动,通过开展科普讲座、举办科普展览、发放科普资料、播放科普影视等形式,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

5、开展“育家风、促民风、树文明乡风”主题活动。以培育积极健康的新型家风为切入点,宣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农村大力革除陈规陋习,切实弘扬文明新风,不断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深化新时期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评选表彰一批家风建设标兵户,推广扶持一批农村文化中心户,征集一批文明和谐的家规家训和村规民约。

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农委、县科协;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财政局、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县卫生局、县科技局、县林业局、县司法局、县计生委、团县委、县妇联、*报社、各乡镇。

(三)围绕城镇发展,强化城镇人口科学素质教育

1、深入开展“科教进社区”活动。督促有关部门加大对社区基层公共科普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在资金和场所上给予优先安排;充分利用专家咨询、科普讲座、展览等形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大力倡导“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社会风尚。

2、加强企业职工的继续教育。大力普及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知识,提高管理干部的决策水平和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在企事业单位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工作;广泛开展操作比赛、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厂会协作”、“金桥工程”等活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与进步。

牵头单位: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总工会;责任单位:县发展计划委员会、县经贸委、县科技局、县文化(广播电视)局、*报社、县科协、各乡镇。

(四)实行机关先行,强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教育

1、建立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习机制。认真贯彻《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把科技知识作为干部理论学习和党校培训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干部公开招考、竞争上岗以及公务员录用时,充分考虑科学素质因素,切实提高全县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知识水平。

2、鼓励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参加各类科普活动。有针对性地面向各级领导干部组织系列科普报告会,每年组织不少于3场次;督促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在每年的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带头参与科普活动。

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县人事局;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直机关工委、县科技局、县卫生局、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县司法局、县总工会、县妇联、团县委、县科协、各乡镇。

(五)针对女性特点,强化妇女科学素质教育

1、提高妇女受教育程度。坚持男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创造有利于妇女接受教育的社会环境;强化社区家庭教育作用,不断提高家长素质,完善多元化的资助渠道,帮助特困女学生完成学业;深入实施“双学双比”活动、女性素质工程,在各类文化技术培训中,女性比例要达到1/3以上,切实提高农村妇女的科学文化和实用技术水平;重视残疾妇女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残疾妇女素质。

2、加强妇女人才的培养。研究制定妇女人才培养规划,在政策导向、环境构建、工作条件、资源倾斜等方面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推动妇女工作专业人才、党外妇女人才、优秀女企业家等人才培养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妇女人才梯队,带动整个妇女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女干部和女后备干部的培养,使之经常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女干部的政治、业务和综合素质,提高其参与竞争的能力;根据行业特点,不断提高企业职工代表中女代表的比例,充分发挥女职工在民主参与和民主管理中的作用。

3、提高妇女保健意识。为妇女提供生理卫生、心理健康和卫生保健等咨询服务,不断提高妇女自我保健意识,积极参与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

牵头部门:县妇联、县委组织部;责任部门: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县教育局、县农委、县计生委、县总工会、县残联、县科协、各乡镇。

三、时间安排和保障措施

(一)时间安排。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工作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年上半年):学习国务院颁发的《科学素质纲要》精神;研究制定贯彻《科学素质纲要》实施意见。

第二阶段(2007年下半年):举行*县《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启动仪式;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对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工作情况进行督查、考核;年底召开总结汇报会,交流一年来纲要实施情况,确定下一年重点工作。

第三阶段(2008—2009年):推动各项工作开展,针对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提出并落实相关措施;开展中期评估。

第四阶段(2010年):继续推进实施工作;对“十一五”期间实施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研究制定2010—2015年实施意见,提出2016—2020年阶段性目标。

(二)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成立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科学素质纲要》在我县的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科协,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协调和落实县领导小组作出的工作部署。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认真完成承担的工作任务。牵头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会同责任单位研究制订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工作方案。各地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2、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和完善多渠道的投入机制。根据财力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科普经费、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同时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承担的实施任务,统筹考虑和落实所需经费。要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及个人资金支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3、强化队伍建设。要注重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科协干部、各级各类学校的科学课教师等专职队伍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充分调动在职科技工作者、大学生以及离退休科技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的兼职人才队伍和科普志愿者队伍。

4、突出重点环节。坚持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抓住科学教育这个关键环节,努力建立校内外、社区、企业、乡村以及机关等科普宣传教育机制;加强科普资源整合力度和社会化科普资源库建设,推动全县科普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主渠道作用;针对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共性问题,每年确定一个工作主题,围绕主题开展工作。

第4篇: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工作总结范文

一、加强农村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具有城郊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区“奋力崛起、率先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全区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科教兴区战略落实到基层,对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全区上下对此必须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加强农村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推进*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快组织实施。

二、农村科普工作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科普工作,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围绕科协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提高全区人民科学文化素质服务的根本理念,全面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紧密结合*区农业农村工作实际,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广大农民和农村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贡献。

三、农村科普工作的总体要求及目标

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民和农村青少年为重点工作对象。提高农民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保护环境、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能力;提高农村青少年学习新知识、运用新技术、健康成长、科学生活的能力;提高农村公众反对愚昧迷信,革除陈规陋习,识别和抵御的能力。

以宣传科学发展观为重点内容,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的树立和落实。要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农村的特点,重点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宣传和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保护耕地、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观念和知识,在农村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知识、科技致富、文明生活的良好社会风尚。

以搭建农村社会化科普服务平台为主要工作方式,有效发挥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动员、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科普工作,集成并共享科普资源,通过社会化的农村科普工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以提高基层科普服务能力为突破口,逐步形成为农民和农村青少年提供科普服务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农村科普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丰富农村科普资源,发展基层科普设施,使农村科普工作总体薄弱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使农民参与科普教育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

四、围绕宣传科学发展观,广泛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宣传活动

科普宣传活动是增强广大农民和农村青少年科技意识,在农村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知识、科技致富、文明生活的良好社会风尚的有效形式,是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科普的重要平台。要以宣传和普及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以农民和农村青少年为主体。要与农民文化娱乐生活相结合,采用他们易于理解、容易接受和乐于参与的内容和方式。要注重活动的策划和对活动效果的评估,把公众参与和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作为评价科普活动的主要指标。

要着力抓好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青少年科技传播等重点科普活动。要把面向农民和农村青少年的科普宣传作为活动的重点。科技下乡活动要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形成动员科技工作者常下乡的工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农村基层科普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农民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科普活动。

加强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示范户建设,广泛开展科普示范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创建集技术示范、科普宣传和培训为一体的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支持它们健康发展,发挥好它们的示范带头作用。

五、充分利用各类农村教育培训资源,进一步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科技培训是广大农民和农村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提高科学生产和科学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科普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面向农民的科技培训,注重培训工作方式的创新。积极与组织、宣传、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共同完成各级政府实施的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等现代传播方式,积极参与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学会、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以下简称农函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农技协)等在农民科技培训中的作用。农技协是农村基层重要的科普组织和科普工作平台,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要坚持农技协“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联合相关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扶持农技协做大做强,指导农技协发挥好科普示范作用。“*”期间,中国科协、全国性学会和地方科协将重点扶持1万个农技协。各级科协组织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支持,为农技协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持农技协得到各方面的服务。

六、围绕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农村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

提高广大农村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在整体上有较大提升的关键。各乡镇和基层科协要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组织科技工作者参与农村科技教育资源建设,结合地方特点开发与科学课程相结合的低成本科学体验活动,增强农村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积极开展农村科技教师和科技辅导员培训,提高他们实施科技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积极开展农村青少年心理生理健康宣传教育,在农村进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珍爱生命远离”、“预防艾滋病知识”等内容的巡回展览。针对经济困难、进城务工等家庭中农村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提高他们抵抗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

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省、市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和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未成年人校外科技活动设施,在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农村学校科学课程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期间,中国科协优先支持“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在农村试点,同时支持地方科协开展农村科技辅导员、科普员培训。区科协要积极争取上级科协的支持。

七、围绕推进科普工作、促进区域科技进步,深化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创建活动

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创建活动是全面推进我区科普工作的重大举措,是通过推动科普工作发展促进区域科技进步,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

创建工作要以贯彻实施《纲要》、提高区域公众科学素质作为根本任务。要坚持“党政主抓、科协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在提高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增强基层科普服务能力、优化科普工作社会环境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率先实现农村科普工作的有关目标。

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是科技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区科协要与科技部门加强在区域科技工作中的协调配合,逐步把创建科普示范城区作为实施“科技富民强区”计划的基础条件。

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基层科协要把农村科普工作与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科普示范乡(镇)、社区(街道)、村创建活动,带动农村科普工作发展。

八、推进“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切实增强基层科普服务能力,逐步形成农村科普工作的长效机制

建设乡村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员,是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科普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活动站是在乡村组织农民开展科普活动的阵地,宣传栏是农民身边的科普信息窗口,科普员是根植基层、直接面对农民的科普工作者,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期间,力争在全区6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一站、一栏、一员”,并发挥有效作用。

要坚持新建、完善和利用相结合,主要依托农村中小学、乡镇党校、村党员活动室、农村化技术学校、文化站、科技大院图书室、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点等设施和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农技协等各类基地,通过充实健全其科普功能,建设乡村科普活动站;与农业、科技、组织、宣传、教育、文化、卫生、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共建,以争取财政资金和吸纳企业资金相结合的方式,建设科普宣传栏;主要在乡村科普组织中的骨干、基层干部、教师、科技人员、回乡知识青年等乡土人才中选拔乡村科普员,加强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开展科普活动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农村基层科普队伍的骨干力量。

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基层科协要在工作指导、科普资料、设备、经费等方面,对“一站一栏一员”予以支持。区科协会同相关部门负责对乡村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员进行具体指导、日常管理和培训,并为他们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使之成为农村基层科普活动的主要依托。科普活动站要定期开展活动,科普宣传栏要及时、定期更换内容,科普员要利用“一站一栏”开展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科协对“一站一栏一员”建设的支持。

九、加强农村科普队伍和组织网络建设,支持基层提高科普服务能力

基层科协组织是科协面向农村开展科普工作的关键环节。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关心和支持基层科协的队伍建设,区科协要指导基层科协按照章程规定正常开展活动,发展乡(镇)、村级科协组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农村科普组织网络,加强业务指导、项目引导,优化工作环境,推动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发展。

加强包括农村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农民技术人才,科协及所属学会、农村基层科普组织的工作人员等在内的农村科普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农村科普中的突出作用,组织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技下乡,与乡村、农技协等开展结对服务,支持科技工作者服务“三农”的项目。加强基层科协农村科普专兼职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加强农村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教育、传媒工作者、离退休科技工作者、科技青年志愿者和高校学生参加农村科普工作。

十、深入贯彻落实《科普法》,营造有利于农村科普工作的良好环境

各级要认真贯彻落实《科普法》,把科普工作纳入科技工作全局,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区划调整的实际,制定农村科普工作计划;制定和实施更多、更有利于农村科普工作发展的政策;经常调研科普工作情况,及时解决科普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将农村科普工作纳入各级部门目标管理和干部业绩考核制度。

各基层科协要主动加强与其他部门的配合与协调,搭建社会化的农村科普服务平台,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支持有关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开展科普活动。

第5篇: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工作总结范文

一、发挥农广教育培训职能,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大力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

为深入推进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黑龙江垦区农广校组织开展了黑龙江农业职工基本情况普查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并提出工作建议呈报给农垦总局党委。2007年,黑龙江垦区出台了《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关于全面实施从业人员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黑垦局发[2007]16号)政策文件,明确提出由农广校承担垦区“十一五”期间的从业人员素质教育培训任务。近三年垦区农广校连续超额完成“百万中专生计划”招生任务,累计培养中专生、职工职业高中生近4万人,已毕业8万余人。其中2011年、2012年中专招生分别为1.2万人和0.8万人,目前在校生3万余人,在校生数和新生数均位居全国农广校系统省校排名前列。截至2012年底,培养垦区中专生3.7万人,职工职业高中生13万人,累计达16.7万人。

(二)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

经过多年努力,农广校取得了黑龙江垦区下岗再就业培训基地、职业教育培训基地、阳光工程培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基地等资质资格。2011年,在全垦区组织开展了垦区实用人才培训工作专题调研,通过发放调查表、举办座谈会、进户走访等多种方式,了解农工需求,确定科学的工作思路,形成垦区农广培训特色。同时,各级农广分校结合本地农业需求,利用现代媒体资源,扩大农科培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2011年分别与黑龙江省农垦电视台开办农业科普技术栏目“黑土地”;与黑龙江省人民广播电台“北大荒之声”开办“农科天地”栏目,结合全省农事需要和农民需求,制作播放现代农业实用技术。2012年黑龙江垦区农广校在垦区建立了216个大培训联系点,其中省校级11个、市校级105 个、县校级110 个,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实用技术集训班、现场操作培训班和巡回培训班617期,征订、发放实用技术培训光盘2万张、书籍2万册。组织5万余人参加了中央校举办的共计23期的现代农业科技、农技人员技术更新、农耕文化网络大讲堂培训,学生学员参训率达100%。此外,通过开设学校网站、打造信息平台、设立宣传栏、开通“大喇叭”、建设职工书屋、举办专家现场指导、开展职工读书月、读书征文活动,评选职工读书明星等多种形式传授推广宣传农业新技术、新品种。

(三)努力提高内涵建设水平

垦区农广校加强教学管理,2011年修订编发了《黑龙江垦区农广校教学管理细则》和《黑龙江垦区农广校教学管理汇编》。紧跟形势设置专业,学校根据“两结合”即农业需求与学员选学相结合、现实需求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工作原则,2011年增设了农机使用与维护、设施农业、现代农艺技术、循环农业生产与管理等5个专业,2012年又增设了观光农业经营、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农产品营销与储运3个专业。为切实服务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组织经验丰富的骨干专业教师和农业科技工作者精心编写12种垦区地方教学培训教材,教材内容突出科学素质、职业技能和生产经营能力,针对性强,实效性好。

(四)巩固加强农广体系建设

2011年,重新调整黑龙江垦区农广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组长由农垦总局分管教育的副局长担任,教育局局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组织部、宣传部、农业局等23家单位主要领导组成,并以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办文件形式印发给垦区各级党政部门,为农广校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和工作氛围。各管理局、各农场分别成立或调整农广校工作领导小组,均由当地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作为成员。各级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农广校工作,解决发展难题。理顺体系管理机制,针对垦区地域线长面广,分校遍布全省、比较分散,办学水平差异大,存在个别瘫痪现象等现状,垦区农广校核实清查各分校人事编制、严格规范分校名称、统一刻制分校公章、规范管理分校校牌制作,积极争取党委支持,保持住各级分校主管体制不变,公益事业单位性质不变,办学格局不变,为农广事业稳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组织保证。

(五)实施重点项目建设

垦区农广校通过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和发挥体系工作合力。2011年争取国家中职教育建设项目资金500万元,购入美国凯斯拖拉机等6台大型现代农业机械,在852农场建设集农机展示、教学培训、指挥管理多功能一体化的黑龙江垦区农广校首家现代农业实训中心,为培养大批农机驾驶员、维修员等实用人才搭建了观摩学习和实践操作平台。2011年、2012年在中央农广校指导帮助下,在红旗农场等地建立了6个全国农广校系统节能减排宣传培训示范管理区,自行筹资又增建6个垦区级示范基地。按照总局校主管、9个管局校协管、9个农场校具体负责的工作原则,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完善培训教室23个;建立“致富早班车”广播站35个;新建藏书300册以上的职工科技书屋20个;新建节能减排科普宣传橱窗35个、张贴科普知识挂图1800套;印发宣传材料5万余份;开办培训班28期,培训学员3000人。

第6篇: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工作总结范文

一、深人调查研究,切实加强领导。从1978年开始,我们就组织专人,深人广大农村,围绕教育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这个总题,目,开展调查研究。许多生动的事实充分说明,当前农村中等教育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普通高中盲目发展。1965年前发展起来的五千多所农业中学,在“十年动乱”中.几乎被摧残殆尽,造成农村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二是教育质量大幅度下降,又缺乏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学生极不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同时,在调查中也看到有少数农业中学十几年、二十年顶风逆浪,坚持办学,为农:业生产做出了显著贡献,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许多地方的公社、生产队的技术队伍,几乎全由农业中学的毕业生组成。掖县西由农业中学和曹县梁堤头农业中学历届毕业生担任社队经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人数,分别占现有同类人员总数的86.1%和85%。滕县吕坡农业中学建校16年来,为本大队培养了605名毕业生,大大提高了青年农民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使这个大队的粮食亩产由1964年的400斤提高到现在的1300多斤,其他副业生产也都有大幅度的增长。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农村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关键在于党委重视,加强领导。1978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每年都召开会议,研究农村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问题;组织交流办农业中学的经验;制订文件就改革工作中的方针、政策问题做出明确规定;有关领导同志还深人基层帮助解决改革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工作的开展。有些县委也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加祥县农业技术中学由县委副书记、县长任校长,教育局、农业局各有一名副局长和驻地公社一名党委副书记任副校长,配备了两名专职副校长,组成了强有力的校务委员会。由于加强了领导,迅速配齐了专业课教师,解决了25亩地的实验农场和一所兽医院,学校越办越巩固,群众称之为“培养田状元的学校”。

二、坚持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正确方向,努力按照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的需要办学,适应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后的新形势。农业中学、农业技术中学的办学方向端正不端正,办得好不好,主要看它为农业现代化培养的劳动后备力量是否优良,学生毕业后回到社队是否热爱农村,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是否做出贡献。因此,几年来我们始终注意抓了这一关键问题,努力端正办学方向,不断克服抛掉“农”字特点,同普通高中在升学问题上争高低的倾向。这类学校一定要学农,围绕专业技术课的学习,开设有关普通文化课。专业设置要适应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新形势,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的需要,因地制宜,开设群众最迫切需要的专业。目前,全省农中和农业技术中学开设的专业有农学、植保、农机、农经、农电、林果、蚕桑、蔬菜、畜牧、兽医、卫生、会计、木工、建筑、缝纫、编.织、刺绣、烹饪、无线电修理、钟表修理、文艺、幼师、渔业等二十多种。不少学校还设了必.修专业课和选修专业课。同时,有些地方并始试办四年制农业初中,以三年时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一年时间学习农业技术知识。为此,省和各地、市部分制订了二年制、三年制农业中学、农业技术中学、以及四年制农业初中的教学计划,供各地参照执行。

三、“两条腿走路”,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在改革农村中等教育结构工作中,我们实行了教育部门与社队办学并举,全日制教育与半农半读教育并举,不搞“一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首先,每县拿出一所条件较好的普通高中改办为农业技术中学,面向全县或部分公社招生。从1979年开始,现已改办60所,计划1982年完成。其次,积极恢复、整顿、发展农业中学。我省现有农业中学,多是社、队集体举办,国家扶持。这是在当前条件下,较快地发展农业技术教育,适应农村建设需要的一个可行的办法。如肥城县1979年举办的14所农中,除原有校舍外,共新建98间房,国家仅补助了二万多元,其余都是社队集体解决的,群众积极性很高。不少社队都将其农场、科研实验园地并入农业中学,使农业中学顺利地解决了教学实习和科研基地。办学形式坚持从实际出发,有社办几个大队联办,有条件的大村队也可单独举办,灵活多样,不强求一律,做到办一所,巩固一所。第三,结合调整中学布局,将公社高中或公社五七学校改办为农业中学。第四,在普通高中设职业技术班。

四、教學、科研、生产实习紧密结合。农业技术教育着眼于为农业现代化培养人才,就必须教给学生必须具备的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从事现代化农业生产、进行农业科学研究的能力。因此,必须妥善地安排教学、科研、生产实习。目前多数学校实行五天教学,一天生产实习;少数学校实行四天教学,两天生产实习;也有的五天半教学,半天生产实习;科研结合教学和生产实习进行;生产实习根据专业课教学的情况灵活安排,有时集中有时分散。解决好专业教材问题,是农业技术教育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几年来,我们在省农业厅的协助下,先后编写了十本农业中学专业技术教育课本,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各地各个学校结合教学编写的教材、补充教材共三百多门类。科研方面,最普遍、最大量的是在地、县农科所的指导下,教师带领学生种实验田、种子田、丰产田。主要项目有:良种培育,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耕作方法改革、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的试验,作物高产栽培措施实验等,为当地提供良种、提供经验,作出示范。如滕县官桥农业中学,他们在50亩地的校办农场上,除了完成教材要求的实验实习项目外,还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年年进行小麦、玉米的良种培育、引进良种试验和高产栽培等技术试验,使每届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参加一个或几个项目从种到收的全过程。几年来,在作物品种对比试验方面,先后提供了适合当地栽培的优良品种34个,自己培育出小.麦、玉米亩产均在千斤以上的高产新品种各3个,为国家和集体提供作物良种40多万斤。掖县西由农中,结合教学开展科研,在教师指导下,气象组坚持天天观测大气候和田间小气候的变化,得出了气温、地温、积温、温度、雨量、寒流、霜冻、冻土、冰雹等影响作物生长的气象因子,为研究小麦生长的外界条件提供了数据。穗分化观察组,对七个小麦.品种和五个玉米品种从生长锥末伸长期就开始,一直到收获,连续几年记载了根、茎、叶等生长形态,绘制了720多张图片。田间实验组进行了品种、水肥、群体、叶面积、去叶、去雄、微量元素、低频电处理种子等78个项目的实验,总结探讨了小麦亩产千斤的栽培技术。当地群众称为农业生产的“参谋部”。

五、建设一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农村教育的教师队伍。办好农业技术教育,必须有一支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特别需要.有一支专业课的教师队伍。几年来,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渠道解决的:一是从现有教师中选拔有一定基础或专业相近的教师担任;二是从对口部门调配技术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三是从社会聘请部分退休、闲散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校代课;四是安排有关院校培训专业教师,三年来省地两级共培训专业教师六百人;五是从1981年起,适当分配部分农林大中专毕业生担任专业课教师。农业中学、农业技术中学的教师比普通中学的教师更为辛苦,既要搞好教学工作,又要指导学生参加劳动和科学研究,因此,在政治,上、生活上更应关心他们。几年来我们一直强调做好农中教师队伍的建党工作,特别注意发展骨干教师入党。他们做出成绩,及时表彰;对那些成绩突出,业务水平较高,具备特级教师条件的,同样晋升为特级教师。各地都选拔了一批忠实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农业技术教育的优秀教师到学校领导岗位上来。对于他们的生活,各地都在住房、物质供应等方面给以应有的照顾,许多学校都从校办工厂、农场、科研等收益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教师的福利。对于教师的粮、菜也进行了补助。绝大部分农业中学的民办教师实行联教计酬教学责任制,待遇得到妥善解决。有的实行工资制;有的实行工分或实物报酬,略高于同等劳力。

六、多种渠道解决经费问题。由普通高中改办的农业技术中学、农业中学,原来的经费渠道不变,专业课教学和实验实习费用由地方财政补助。社队集体举办的农业中学由社队集体投资,国家以适当补助。同时,大力提倡勤工俭学。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勤工俭学,是农业中学能够鞏固发展的原因之一。现有办得好的农中,很多都是在当地党委领导下,由师生自己动手,从无到有,克服各种困难办起来的。如1958年创办的曹县梁堤头农业中学、掖县西由农中、滕县官桥农中,以及近几年举办的利津县徐集农中,建校时都一无所有,靠师生自己动手,建起了自己的.学校,不仅培养了人才,也创造了一份雄厚的家业,改善了办学条件。据1980年底统计,全省农业中学共有校办工厂52个,年产值116.18万元;纯收入37.54万元;农林场22965亩,收粮236.11万斤,收入47.29万元;其他收入14.93万元,总计,纯收入99.76万元。这对于办好农中,是一个极其有利的物质基础。

我省农村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工作,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认识问题。有些地方受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对农村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因此在这些地方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推广不开,落实不了,全省很不平衡。在办学方向上有些农中受单纯追求升学率影响,一味向普通中学看齐。

第7篇: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工作总结范文

一、背景和意义

《科学素质纲要》实施五年来,全区各地各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工作大局,大联合大协作,务实进取,扎实工作,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一五”期间,我区未成年人、渔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稳步推进,科技教育培训和科普活动广泛开展,科普设施不断完善,科普资源逐步丰富,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进一步增强,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大联合大协作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区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发展还不平衡,公众整体科学素质水平还不够高。科学基础教育与大众传媒科技传播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普资源整合力度还不够,科普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十二五”期间,必须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平稳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必须进一步加大科学素质建设的工作力度,明确责任,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的全面完成。

二、方针和目标

指导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围绕区委提出的以加快转型升级为工作主线,围绕凝心聚力建新区、创新实干促跨越总体要求,加快建设更高层次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更具品位的海滨宜居城市、更富魅力的海洋文化强区、更加完善的海岛社会管理体系,为实现更高水平的科学发展而努力奋斗,以提升服务能力为核心,以科普资源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提升工作水平,大力推进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进一步推动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不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建设群岛新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作出新贡献。

工作目标:

到2015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在“十一五”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科学普及工作深入开展,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广为传播,全区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升,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力争处在全市前列。

——全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继续突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工作主题,加强对低碳经济、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的宣传普及,努力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促进公众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创新型人才大量涌现。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继续推进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促进科普资源更加丰富,科普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公众接受科学知识的机会与途径不断增多。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机制更加完善。“政府主导,部门推动,社会参与,优势互补,协作配合”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巩固,科普资源共享机制逐步完善,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的体制初步建立。

——公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公众了解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的渠道不断拓宽,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处理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显著提高,未成年人、渔(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持续提升,五大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三、重点任务

根据指导方针和目标,在“十二五”时期实施以下五大行动、六项工程,并建立一套机制:

(一)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针对全区各个年龄段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学校(幼儿园)科学课程教育为基础,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丰富课外校外活动内容为手段,充分发挥学校(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者的综合教育作用,激发未成年人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使他们从小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

1.将科学启蒙教育融入学前教育日常教学活动。结合幼儿特点,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通过图片认知、互动游戏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

2.推进基础教育阶段科学素质教育。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严格落实科学课程标准,完善考核评价制度,鼓励学校开发以科学教育为内容的校本课程;进一步推广“做中学”的经验和成果,扩大科学教育方法的创新与实践,鼓励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动手实践等方式,提高科学素质;鼓励普通高中开设丰富多彩的科学教育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大力推进通用技术课程的普遍开设,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课程的综合性与连贯性,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切实提高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改革职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开展立足于工作和生活的职业指导教育。

3.丰富校外、课外科学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学生进实验室、动手做科研、科学调查体验等活动,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科普教育基地、素质教育基地和科技工作者的作用,组织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与科学家面对面、科技专家进校园、走进科学殿堂等活动;不断提高科技竞赛活动质量,办好区中小学科技运动会、“三模”比赛等竞赛活动;积极鼓励企业、协会和民间开展普及性科技活动,扩大参与面和影响力;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提高新居民子女的科学素质。

4.营造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创建平安校园、科普学校、绿色学校、和谐学校、健康促进学校等活动,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自救等知识,加强珍爱生命、远离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宣传教育;定期开展学校科技节、读书节、科技周等常规教育活动,设立科普教育长廊、板报,营造师生自由讨论的文化氛围。

5.探索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总结推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科普教育共建共享试点工作经验,分步骤扩大试点范围;开展海洋科考活动、科技流动站进校园、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等工作,鼓励中小学校利用科普活动中心、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普教育基地、素质教育基地等资源,开展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

6.重视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作用。鼓励中小学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对家长育儿观念、方法给予指导,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鼓励家长为未成年人进行科学探究、科学学习提供条件,引导未成年人广泛接触自然、社会,培养未成年人亲近自然的情感。

7.巩固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成果。进一步提高渔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为渔农村未成年人尤其是新居民子女提供更多参与科学教育培训和科普活动的机会,培养其改善生存状况、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自我发展的能力。

牵头单位:区教育局、团区委

参加单位:区委宣传部、区科技局、区人力社保局、区环保局、区卫生局、区文广局、区气象局、区妇联、区科协

(二)渔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围绕全区统筹城乡发展和新渔农村建设的整体部署,结合渔农村产业发展需要和渔农民自身需求,努力探索适合渔农民的科技教育、传播和普及模式,进一步提升渔农民依靠科技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和增收致富能力,促进渔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1.贯彻落实《渔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建立适应建设新渔农村和培养新型渔农民的要求,符合我区“三农”实际、具有时代特点的提高渔农民科学素质体系和机制。充分发挥以依托科技学院、区职成教中心和社区学院建立的培训机构为龙头,全区各部门教育培训机构为支撑,实训基地和乡镇(街道)成校为基础的渔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作用,开展渔农业科技培训,提高渔农民的创业创新能力。

2.全面实施“渔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搭建渔农民教育培训的社会化服务平台,整合、开发提高渔农民科学素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并实现共享利用。建立渔农民实用人才库,至2015年计划纳库人才5000人。深入开展“双证制”教育培训,“十二五”期间,招收农函大学员4万名,短期培训渔农民6万人次以上,培育各级科技示范户600个以上。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企业岗位实际要求,对渔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订单式培训或定岗培训。开展渔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劳动预备制培训、渔农民创业培训等,提高自主创业能力。鼓励开展进城务工人员、渔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3.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普节、全国科普日等活动,继续实施渔农林牧首席渔农技专家、科技特派员、渔农村工作指导员、大学生村官科普员制度。以“两创四敢,百名渔农技专家进园区”、“渔农技人员服务进乡村”、“放心渔农资下乡”等为载体,每年开展3次以上渔农技专家科技下乡活动。做好科技入户、渔农技110、渔农民信箱、科技之光、博士生科技服务、“三渔农”网络书屋、环保科普行动等,探索为基层科技服务的长效机制。

4.继续实施科普惠渔农兴村计划。加强渔农村基层科普队伍建设,发挥渔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渔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工作队等示范带动作用。开展科普示范县(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创建,促进科技发展,提升科普能力。

5.健全渔农村科普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渔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推进广播电视对渔农节目服务工程,推进电影下乡等,丰富渔农村科普内容。依托渔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渔农民专业合作、企业等发展基层科普组织,加强对培训机构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鼓励渔农民在职学历教育,开展渔农民专业技术职称评定。

牵头部门:区渔农办、区农林局、区海洋与渔业局、区科协

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区科技局、区人力社保局、区文广局、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

(三)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

围绕经济转型升级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企业培训教育、企业职工文化和科普设施等平台建设,提升城镇劳动者和谐发展新理念,努力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1.深入开展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讲理想、比贡献”等活动,着力打造一批学习型、创新型、技能型团队,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抓好企业科普橱窗、职工书屋、文化共享服务点等平台建设。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技术(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利用有关实验室、产品陈列室等建设科普宣传阵地。

2.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社会化职业培训网络。广泛开展技能比武和培训。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开展青年岗位能手活动、青工技能大赛等,提高青年职工科学素质。大力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和发明活动,加大企业职工文化“五个一”工程实施力度,全面提升职工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深入实施全国妇女巾帼建功活动,广泛开展妇女岗位培训和创业技能培训。

3.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建立企业发展的人才激励导向,全面实施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师带徒制度,力争通过五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知识技能型人才。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交流合作、服务咨询和保障维权的平台。加强培训鉴定网络建设。

4.进一步探索以培训学分制为核心的培训管理和服务。

牵头单位:区人力社保局、区总工会、区安监局

参加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区科技局、区卫生局、区文广局、区气象局、团区委、区妇联、区科协

(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围绕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增强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能力,为提升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认真抓好干部教育年度计划和实施意见的落实。依托各类干部培训院校,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培训。重点培训党政领导、地方和部门各级科技行政管理干部、科研机构负责人和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负责人等科技管理人员。把科学素质教育纳入干部的培训课程,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列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2.注重培养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养。要将科学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等战略思想以及我国科技发展规划等作为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指导干部所在单位在开展自主培训时,注重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教育培训;组织科研力量开展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专题研究,为开展良好的教育培训提供科学方法。

3.组织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各类科普活动。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积极参与全国科普日等活动,带头了解科学、宣传科学、运用科学,不断增强其抵制伪科学的能力,切实为公众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科学的榜样,发挥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群体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中的表率作用。

4.加强公务员培训,建立公务员多岗位培养锻炼和交流机制。在做好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在职培训等四类常规培训的基础上,加大培训教育改革创新力度,进一步推进以培训学分制为核心的培训管理和服务,完善培训登记制度,健全公务员培训的长效机制。

5.举办高层次科技报告、论坛等,普及现代科技知识。邀请省内外科技专家进行科学知识、方法、精神、理论的宣传教育。举办高层次专题科技培训教育,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的科技教育培训。

牵头单位:区委组织部、区人力社保局

参加单位:区委宣传部、区科技局、区环保局、区卫生局、区气象局、团区委、区妇联、区科协

(五)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

围绕建设文明和谐社区,发展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社区居民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促进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1.健全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工作体系。加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协调与服务,根据社区的实际状况与需求,明确责任主体,配备专(兼)人员,建立必要的工作队伍,将科学素质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落实经费预算,切实把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工作落到实处。

2.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围绕安全健康、节能环保、防灾减灾等内容,依托科技周、科普日等宣传平台,开展科教进社区、全民健康行动、社区科普大讲堂、节能减排家庭行动、心理健康咨询等活动。在进城务工人员聚居地、新居民子弟学校等,开展针对性强、互动度高的特色科普宣传。

3.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建立完善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科普画廊等基础科普设施,拓展和发挥其服务功能;结合社区信息化建设,发挥互联网、移动通信、移动电视等新型传媒的宣传功能;健全街道科协、社区科普小组等基层组织,完善社区科普宣传员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开展科普示范街道、社区、楼宇、家庭等创建活动,50%的街道、社区达到省级基层科普示范单位的标准,80%的街道、社区达到市级基层科普示范单位的标准。

4.构建社会化社区科普工作格局。有效整合社区内外科普资源,建立共建共享机制,鼓励学校、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等积极参与社区科普活动,依托相关企事业单位建设社区科普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牵头单位:区科协、区妇联

参加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区科技局、区民宗局、区环保局、区卫生局、区文广局、区安监局、区气象局

(六)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加强科技教师队伍、教材和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和创新教育培训方法,提高质量,激发公众接受科学教育与培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效果明显增强。

1.加强科技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实施科技教师轮训计划,5年内全区中小学科技教师接受科学教育专业培训的比例达到100%,积极发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鼓励更多的科技人员参与到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中来,壮大科技辅导员队伍。在职教师培训增加科学教育内容,推进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和课程实施能力建设,广泛开展中小学科学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提高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和师训部门协作,实施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全员专业发展培训,组织幼儿园教师科学知识培训,加强科学教育骨干教师培训。

2.提高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材质量。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进一步提高科学课程教材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直观性和互动性;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及各种科学素质教育与培训的教材建设,根据渔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特点和需求,编写教材,满足不同人群对科学教育与培训的需求。

3.加强教学与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场所、基地,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为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提供硬件支持;加强中小学特别是渔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实验室、图书室,充实实验仪器、教具、音像设备、计算机等教学器材;开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4.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科学教育。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界和科技专家参与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师培训,强化各级党校、行政学校、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职业学校、函授学校、广播电视学校等机构的科学教育和培训功能,支持科普场馆、市民学校、化技术学校等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活动,努力打造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科学教育培训基地。

牵头单位:区教育局、区人力社保局

参加单位: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局、区科技局、区农林局、区海洋与渔业局、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区科协

(七)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

加强科普资源建设,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丰富科普资源种类和总量;加强科普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全区科普资源及信息的共享交流平台;充分发挥科普资源社会效益,把全区的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普优势,大幅提升科普能力,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提升全区科学素质基础建设整体水平。

1.加大科普资源开发力度。鼓励、扶持优秀科普剧、科普动漫、科普漫画作品创作,重视报刊、电视、网络和手机等媒体科普资源开发,提升民生、生态、应急科普资源产品的质量,鼓励和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科普资源开发建设。

2.加强科普资源有效整合。探索和建立科普资源共享平台,逐步将各区域、各部门自用的科普资源整合起来,有效利用,形成合力;推进数字化科普教育平台建设,发挥网络优势,通过科普信息、资源导航、资源搜索、资源展示等功能,实现全社会科普资源共享;加强科普人才资源库建设,进一步充实和壮大科普人才队伍,为科普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3.建立科普资源共享机制。逐步开放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的实验室,充实和利用好图书馆、文化馆、各种活动中心等场所以及学校、社区等基层单位的科普资源要素;整合各类科普资源,以巡展、交换、重点支持等方式,提供优质的科普展品、展览。

4.加强科普展览、教育、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开展主题科普展览巡回展出,推动展览和展品在各类科普场馆、服务机构之间交流。开展简便易行、具有特色的科普展览和科普活动,增加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和学校、社区等基层单位的科普内容。

牵头单位:区科协、区科技局

参加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区文广局、区民宗局、区环保局、区农林局、区海洋与渔业局、区卫生局、区安监局、区气象局、区总工会、团区委

(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进一步提升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质量和效果,加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科技宣传力度,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科技传播新格局。

1.提升媒体科技传播质量和效果。坚持媒体科技传播的严谨性和严肃性,弘扬科学精神,揭露伪科学;电视台、广播电台、今日等主流媒体要发挥科技传播主渠道作用,增加科技节目的时间和内容,为公众提供更多的科技知识和信息;加强科技传播的针对性,关注社会热点和公众需求,贴近生活,贴近基层,服务大众,提高实效。

2.发挥新型媒体的科技传播功能。加强互联网新技术在科技传播服务中的应用和网络科普资源的开发和培育;发挥网络电视、楼宇电视、手机等移动媒体的科学传播功能,大力开发适合移动媒体传播的科普资源。

3.提高大众传媒从业人员的科学素质与科技传播能力。有计划的开展大众传媒从业者科学素质培训,增强其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中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探索举办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交流互动,不断提升其服务大众的能力和水平。

4.建立大众传媒应急科学传播体系。发挥电视广播受众广泛的优势,提高各类媒体对于公共突发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的反应能力,针对受众的不同心理和层次需求提供多样化的科学抗灾信息服务;发挥移动媒体方便快捷优势,强化抗灾应急期间移动媒体的科技传播能力,形成规模辐射效应。

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

参加单位:区教育局、区科技局、区农林局、区海洋与渔业局、区文广局、区气象局、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区科协

(九)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大力加强各级各类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社会设施资源的科普功能,优化科普基础设施布局,形成各类科普基础设施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1.落实《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年)》,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公共投入。加强对科普基础设施发展的监测评估。

2.重点加强区科普活动中心建设。发展主题、专题及其他具有特色的小型科技馆;因地制宜推进社区科普馆建设。

3.鼓励建设和发展一批专业或产业科技类场馆。充分利用企业闲置、淘汰的生产设施或已有的产品、技术展示场所,建设富有特色的科技博物馆、科普展示馆等。支持企业结合产品推介、技术成果展示等开展公益性科普宣传。

4.建设和发展各级各类科普基地。到2015年底,使各级科普教育基地总数大幅提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向公众开放研发机构、生产设施(流程)或展览馆,建设科技展示馆、产品展示馆等,并引导向社会开放。推动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妇女培训基地、文化艺术中心、展览馆、渔农家书屋等增加科普教育功能。引导主题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景点等开展相关主题科普宣传,扩大科普覆盖面。

5.要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具有科技教育、培训和展示等多功能、综合性的县(区)级科普活动场所,利用现有综合文化站、体育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开展群众性科普宣传。

牵头单位:区科协、区发改局、区科技局、区财政局

参加单位:区委组织部、区教育局、区人力社保局、区环保局、区农林局、区海洋与渔业局、区卫生局、区气象局、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

(十)科普人才建设工程。

着力提升科普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科普人才队伍结构,建立由科技工作者、科协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等组成的专兼职结合的科普人才队伍。

1.加强专职科普工作者队伍建设。建立和健全科普工作者教育培训体系,开展多形式培训和进修活动,积极开展科普理论和政策方面的交流研讨,提高科普专职人员的业务水平。

2.巩固兼职科普工作者队伍。依托各级学会的人才优势,鼓励和支持专家、科技人员积极投入科普创作和科普产品的研发设计;发挥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技社团的作用,在实践中培养一批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人才。

3.调整充实科普讲师团队伍。鼓励在教学、科研、生产领域颇有建树,热心科普事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科普讲师队伍中来,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为基层提供各种科普服务,打响科普讲师团品牌。

4.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充分调动各界人士参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积极性,不断扩大科普志愿者队伍;引导大专院校学生走向社会,积极参与科普公益事业,开展科普志愿服务;加强管理,切实将科普志愿服务落到实处。

牵头单位:区科技局、区科协、区人力社保局

参加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区民宗局、区环保局、区农林局、区海洋与渔业局、区卫生局、区文广局、区气象局、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

(十一)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工程

实施公务员、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促进工作,进一步提高广大公众对生活的幸福感。

1.建立公务员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技术包,包括工作体系、评估工具、心理行为训练技术、心理健康服务流程及标准课件等。建立公务员心理健康促进的操作平台与长效工作机制。

2.积极推动老年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组织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促进的知识培训。

3.加强应急心理危机干预,制定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建立政府主导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制度,实现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事故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制度化。

牵头单位:区卫生局、区科协

参加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区人力社保局、区科技局、区文广局、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

(十二)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加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机制。

1.建立科研与科普密切结合机制,将科普工作作为科技创新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不涉及保密的情况下,使公众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科技发现和创新成果。

2.强化科普事业的投入保障机制,逐步加大对科技场馆等公益性科普设施的投入。落实完善捐赠公益性事业税收政策,广泛吸纳民间资金投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落实和完善有利于科普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

3.完善科普宣传各方参与机制。社会各界应当自觉履行《科普法》、《科学素质纲要》规定的社会职责,结合工作特点,积极组织开展科普活动。

4.建立科学素质行动监测和考核体系,开展科学素质调查,完善科普统计。大力宣传和表彰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

牵头单位:区科技局、区财政局、区委宣传部

参加单位:区委组织部、区发改委、区教育局、区民宗局、区人力社保局、区环保局、区农林局、区海洋与渔业局、区卫生局、区文广局、区安监局、区文广局、区气象局、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区科协

四、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

1.区人民政府负责领导全区《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工作。每年召开全区科学素质行动工作会议,总结和部署年度工作。各成员单位按照《科学素质纲要》的要求,将有关任务纳入相应工作计划,履行工作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区科协要发挥实施工作办公室综合协调的作用,适时召开联络员会议、牵头单位协调会议,牵头制定全年工作计划,开展培训交流,表彰奖励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组织成员单位举办或联合举办区级重点活动,共同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指导乡镇(街道)《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开展工作。

2.乡镇(街道)人民政府负责领导当地的《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要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将重点任务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机制,制定政策措施,为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提供保障。

3.完善联合协作机制。健全和完善各级《科学素质纲要》工作领导小组等工作机制,明确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履行好组织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等职能,推动各部门落实相关任务。十二项工作任务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要明确分管领导和负责部门、联络员,负责落实科学素质建设任务;要结合工作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创造性开展工作,合力推进科学素质建设工作上新台阶。

(二)保障条件

1.政策法规。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区有关实施科学素质行动、科普宣传的政策法规,完善促进科普事业发展的各项措施。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对科协工作领导的意见》、《关于动员和组织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为“两创一促”作出新贡献的意见》及《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不断提升科学素质建设的水平。要结合纪念《科普法》颁布10周年活动,开展实施情况检查督促。

2.经费投入。各级政府根据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实际和财力情况,年初要制定科学素质建设经费投入计划,每年用于组织开展科学素质建设的重点活动、培训交流、表彰奖励、检查督促的所需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及我区有关科普经费的规定,科普经费投入幅度必须与科技投入相一致,高于同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各成员单位要求根据承担的《科学素质纲要》实施任务要求,落实所需经费,列入单位年度预算。鼓励企业、个人对科普事业的捐赠,捐助单位或个人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三)进度安排

1.启动实施。2012年,制定全区“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实施方案,并启动实施工作。根据我区实际,每年组织年度实施工作计划,明确重点任务和责任单位。做好“十二五”《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动员和宣传工作。

第8篇: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工作总结范文

我乡创建科普示范乡工作,根据县委《关于创建全省科普示范县实施方案》的要求,紧紧围绕加快实施“科教兴乡”战略这一重大举措,切实提升科普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做好科普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促进了科普工作的群众化、社会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在具体工作中从增强公众的科技意识,完善科普设施,巩固科普阵地,健全科普网络,壮大科普队伍,提高全民的科技素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入手,有力地促进全乡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

为了加强对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乡上成立了由政府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创建科普示范乡《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创建标准》,召开了创建活动动员大会,通过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出黑板报、培训业务骨干等形式,广泛开展了宣传动员,充分调动了各村、各单位和广大群众的重视和参与,为科普示范乡创建奠定了基础。

二、切实加强科普网络建设

在健全全乡科普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村科普分会,组成人员***人,建成社科普小组**个,组成人员**人,各村由村委会主任任科普分会会长,做到工作有计划、有制度。在企业上,组建了**蔬菜加工农民协会和**辣椒加工协会两个体现合黎特色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会员达3655人,各村根据实际,组建了运销、制种、蔬菜、畜牧等专业协会11个,参会人数达865人,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已成为全乡科普工作的有效载体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在**初级中学开展了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建立了以教师为主体的青少年辅导员协会,开展了以“学好本领、建设家乡”为主题的作文竞赛和“小发明、小制作、小创作”以及“生物百项”等科技竞赛活动,开展了2次青少年科技传播活动,建成了中心小学和初中2所科普特色学校。结合素质教育,充分利用课外兴趣活动小组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

三、加强科普阵地建设,努力改善科普工作基础条件

乡上按总人口年人均0.1元的标准,将科普专项经费列入乡村预算,做到了足额落实到位。结合科普示范乡创建活动的开展,乡上依托宣传文化站,建起了综合科普活动室,面积达413平方米,科普图书室面积34平方米,藏书达1.8万册,并配备了远程电教设施,为全乡科普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科普专栏定期科普信息,分别在各村建起了10个科普活动室和科普图书室,科普图书达4500多册,配备了科普宣传电教设备20件,科普专栏10个,村科普夜校活动正常,做到了有组织、有教师、有教材、有教学计划。

四、狠抓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强化辐射带动效果

结合我乡实际,建立了产业特色明显,示范效果显著,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科普示范点6个,其中县级1个,乡级5个,**村无公害蔬菜示范点以新技术、新品种引进为重点,以无公害蔬菜生产为目标,带动了1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形成,每年都引进新品种10--20个,新技术5---10项;***村精细瓜菜栽培示范点成为全乡温室结构调整的样板;**村番茄标准化栽培示范点为番茄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村综合养殖场示范点已成为我乡集繁育、育肥、销售为一体的集散地;**黑河生态园种羊场以小尾寒羊和波尔山羊为主的优质种羊达500多只,成为推动我乡养殖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五、广泛开展科技宣传,示范、推广、普及成效明显

第9篇: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工作总结范文

全市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方向,调整教育结构,提高办学效益,切实服务农业产业化,积极探索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运行机制,促进农村教育和经济的紧密结合和协调发展。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是:切实转变就教育抓教育,就经济抓经济的现象,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与经济相脱离的问题,实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建设的“转轨合辙”。

用3年时间在农村普通初中全面推行“全员、全程、定向、分流”的职业渗透教育;使农村新增从业者接受9年以上的文化教育并掌握基本生产技能;到本世纪末,县市集中建设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标准较高的职教中心;建成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每个县(市)争取创办一所部级示范成校,三分之一的乡镇成校创建成省市级示范

乡镇成校。为全市三分之一的农户各培养一名科技致富明白人,使教育的科技贡献份额在市内乡镇企业科技贡献份额中占一半以上,基本形成农、科、教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实现建立“教育强市”的发展战略。

二、积极推进普通、职业、成人教育统筹

㈠在普通教育中大力渗透职业教育。小学高年级要结合劳动课、活动课等传授直观的农业生产技术,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家乡、爱农村的思想品质。对初中学生从初一至初三全程教育过程,根据其家庭生产项目和当地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组成不同的特长专班、兴趣小组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渗透,纳入常规教学,实行初中毕

业生二次分流(毕业后分流和升学考试后分流)。普遍高中要改变单一的办学形式,开设职业技能课和职业指导课,鼓励高中毕业生报考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各地要依据渗透和分流的要求,结合当地产业化生产和经营需要,认真编写乡土教材。对不能继续升学的毕业生还可采取其它培训方式,组织他们学习实用生产知识和技术。

㈡积极构建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教体系。各地要依托现有地方高校及条件较好的中专积极发展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院校**大学争取开设为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服务的专业;在襄阳农校和市机电工程学校开办高等职教专业;增开农类自学考试专业;进一步加强与农、林、水产高校的联合办学,拓宽为农业产

业化培养高层技术人才的渠道;切实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效益,除结构调整外,今后一般不再布设中等职教新校点,集中力量建好由政府统筹,各有关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性职教中心;到1999年底前,各县(市)建成一所办学条件好、教育质量高的职教中心;各职教中心要打破职成教和部门所有的界限,将本地各类职业教育机构有机地组合起来;要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建好2至3个骨干专业,发挥龙头示范作用。

㈢进一步完善农村成人教育网络。乡镇重点办好化技术学校,村级依托村小办好农民文化技术培训学校,使之成为当地人才培养、科技示范、技术推广的基地。村小以上的农村中小学图书阅览室要有指导当地生产发展的图书、报刊及资料,定期向农民开放。村小一校两用,白天供学生上课、晚上举办农民科技文化夜

校,定期举办现代农业科技咨询讲座。鼓励行业、部门和社会力量兴办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类成人培训教育,办好农广校和农经函校,向农民广泛传播现代农业科技知识。

㈣三教之间要相互渗透,优势互补。主要在5个方面统筹,即:教学设施和实习场地统一使用、统筹安排,普通学校学生实习可以利用职业学校实习基地,在县级及其以上职教成教的培训基地要尽量统一起来;办学经费上统盘考虑、协调使用,先用、急用、重用要一致;教师安排上要通用,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可以到普通学校从事劳技课、活动课的教学,普通学校文化课教师也可到职业学校任教;勤工俭学项目可以彼此共同开发,普通学校开发的项目可到职成校推广、普及,职业成人教育可以联合开发利用勤工俭学资源;教学方法手段等可以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三、大力实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结合

㈠大力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方针,动员、组织、统筹、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培植、开发和利用农村教育资源,促进农村的科技进步和经济振兴,实现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㈡进一步明确农科教各部门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的职责和任务。农科教各部门要分工负责,各司其职,紧密配合。按照农业出题目、科技出项目、教育出人才的职能分工,农业部门要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多从科技和教育上找出路,真心实意地依靠科技攻关、推广和开发,依靠教育培养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科

技部门要在重视基础性研究的同时加强应用性研究,注重传播农业实用技术和现代科技知识。教育部门要进行必要的人才预测,利用自身优势,培养培训农村生产、经营和发展乡镇企业的科技带头人,把已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尽快推广到农民手中在培养人才中开展科技实验和推广。

㈢积极探索农科教结合的途径,把“结合点”的选择作为突破口。

1、以职业学校和乡镇化技术学校为基地,在培训中结合。各类培训本着“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由农科教部门以推广实用技术为主,政府安排人才的培养培训,解决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应用需要的人才,从而加快技术推广和普及。

2、以技术推广和基地建设为依托,在辐射中结合。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要根据本地农业产业化的特点和传统优势,为中、小学划定适当的土地和小型厂(场),作为科技实验、技术推广的基地。由农科教部门共同开展科教实验和示范,依托基地的科技实验和示范培训人才,依靠人才推广技术,向农户辐射,形成燎原之势。

3、以服务组织为载体,在技术推广中结合。各级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和县、乡成人、职业教育机构,共同建立健全服务实体,通过技术推广承包、技术服务,把实用技术传播到千家万户。

4、以示范项目为样板,在示范中结合。县(市)成、职教育培训机构和乡镇化技术学校要积极吸纳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以科技部门为指导,围绕农业推广项目建立示范项目点,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通过科学的种、养、加示范,带动农民科学致富。

5、以合作计划为龙头,在指导中结合。大中专学校要结合本校开设专业实际积极与乡镇合作,共同推进“大中专—乡镇合作计划”,协助乡镇引进智力、人才、项目、科研成果及资金,下派科技副乡(镇)长、村委副主任和技术人员等,把教改试点乡镇作为教学实习、技术推广及后勤生活供应基地,形成校促乡、农助校的互利局面。

6、以“百万千工程”为纽带,在互促中结合。认真组织“燎原计划”、“星火计划”、“丰收计划”和重要攻关项目的实施。从农科教有关部门选派有关人员组建**市农业科技推广讲师团,按照农时季节定期到县、乡、村巡回指导,举办讲座,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活动,把科学知识和技术送到农民手中。

四、完善运行机制,健全保障措施

㈠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科教兴农富民的思想。由单纯依赖资源开发和增加投入发展经济的旧观念向依靠人才开发和科教兴农新观念转变;由单纯依靠教育部门办教育的观念向全党全社会抓教育的新观念转变;由只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旧观念向“三教统筹”、协调发展的新观念转变;由单纯追求升学的旧观念向“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新观念转变。

㈡切实加强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作为科教兴农、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措施,采取有力措施抓好保证。市、县、乡要建立由行政一把手任组长,分管教育、农业、科技等工作的负责人及部门领导参加的改革领导协调小组,设立办事机构,配备办事人员,安排必需的经费。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制订本地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中长期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统筹安排人才培训计划、科技开发、项目推广、基地、资金的共同使用;动员协调科协、妇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参与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总结经验,评估工作,推广典型。各级领导都要建立联系点,及时解决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进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对工作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市政府每2年召开一次全市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会议,总结成绩,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推进工作,促进全市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㈢理顺管理体制。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重点在县市,关键在乡镇。县、乡政府要在教育经费筹措、师资配备、学校管理等方面统筹兼顾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普通教育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提倡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实行政府统筹、部门联办或经济部门主办、教育部门主

管的体制。办学形式可一校多点、一校多用,实行职前职后结合,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结合。

县、乡、村3级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县(市)一级要集中力量建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职教中心,成为县(市)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龙头和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乡镇一级要重点办好化技术学校。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校园面积10亩以上、基地面积30至50亩以上、设施齐全的乡镇示范化技术学

校,形成人才培养、科学实验、技术推广、生产经营、社会服务多位一体的教学体制。村一级着重办好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利用村小学教育设施和智力优势进行短期实用技术培训,大面积推广实用农业生产技术,达到致富农民的目的。

㈣加大投入力度。要按照“三个增长”的原则优先保证教育经费的财政拔款。

同时开通教育经费的多种筹措渠道,以满足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市、县、乡同时从农业开发资金、科普、科研专款、教育公用经费中分别列出一定比例作为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专项资金,用于技术培训、项目扶持和奖励。

㈤建设稳定合格的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培养培训。要根据一补充二提高的原则加强农村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建设好师训基地,分级培训师资。每所农村普通中小学应逐步配备2至4名实用技术专业教师。要利用高校和中专大力培养职业技术专业教师。鼓励农、林、水产、种养殖等专业的毕业生到职业学校任教。鼓励高、初中毕业生

报考职业院校,通过培养、相近专业改行培训、从有关部门聘请、调配等多种途径补充职教师资队伍。要切实解决教师的工资、住房、看病、子女就业等实际问题,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要在教师评先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对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人员要一视同仁,享受同等待遇。农业科技部门的科研科技人员

要主动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兼职教师。

㈥办好改革示范区。市政府重点抓好**3个实验县(市)和36个实验乡(镇)。每个县(市)都要办好3至5个试点乡(镇)。每个乡(镇)都要办好3至5个示范村和若干个综合开发示范项目,从而达到“点上提高水平,面上整体推动”的目的。

㈦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