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农村工作安排范文

农业农村工作安排精选(九篇)

农业农村工作安排

第1篇:农业农村工作安排范文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20__年中央1号、省委3号、市委2号文件和县委1号文件精神,强化年初目标任务落实,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是农业生产形势平稳,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2.4万亩(其中完成水稻栽插面积20.1万亩),总产85272吨,比去年分别下降4.7和7.8;油菜籽面积11.6万亩,总产1.48万吨,比去年分别下降4.2和11.4;棉花种植面积70185万亩,总产皮棉5016吨,除棉花种植面积略有增长外,粮、棉、油各项生产指标与去年均有所下降,但仍属常年偏好水平。全县完成秋种面积19.6万亩。养殖业形势喜人,全年可出栏生猪6万头,家禽350万只,水产品总产量1.32万吨,比去年同期均有所增长。预计全年可实现农业总产值7亿元(当年价),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增幅7.5。

二是农业结构更趋优化,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在洲圩区已基本建成10万亩优质粮生产基地、10万亩优质“双低”油菜生产基地、6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和2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在后山区已建成1万亩生姜标准化生产基地和1万亩凤丹标准化种植基地。畜禽业已建成五松——西联畜禽养殖走廊(小区)和钟鸣、天门草食性动物养殖基地,以及五松、老洲等优质仔猪良繁基地等,全县规模养殖场(户)达190个(其中家禽养殖118个,家畜养殖72个),规模养殖占全县畜禽养殖比例已达到50以上。水产养殖面积6万亩,其中名特优养殖面积3.2万亩,占养殖面积的54。已建成东联、西联河蟹养殖基地1.2万亩和胥坝网箱养殖1.5万立方米。县水产开发公司良种繁殖场繁育各类鱼苗3亿尾,其中繁育大规格南方大口鲶128万尾,比去年增长40。南方大口鲶繁育被国家科技部列为20__年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东河牌河蟹申报绿色食品认证进展顺利,产品畅销上海、杭州等地。西联乡和老洲乡400公顷蔬菜生产基地已获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平”牌糖冰姜和糖醋姜已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认证证书。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增强,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充分利用县80万特色农业科技扶持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新上了华宝禽业、中厦林业、四洋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华方麻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4家龙头企业,全县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4家,新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正强禽业、铜大禽业、天宝禽业、国邦蛋鸡场、四洋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原有规模养殖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其中铜大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年屠宰1200万只活禽、生产冷藏白条禽和分割禽肉产品3万吨的肉禽深加工厂已经县发计委批准立项开始建设。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2.97亿元,带动农户2万余户,我县也被认定为全省17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县之一。“东河”牌河蟹、“西联”牌鸡蛋、“秋燕”牌瓜果、“陵江”牌鱼苗及水产品、“发雷”牌和“齐松”牌姜制品等近二十余个商标已申请注册,企业和大户的商标意识进一步增强。培育农业“双百”示范大户达264户,其中“双百”示范户迟秋燕创办的钟鸣秋燕农业科技园还被授予全县首个生态示范基地。组建了县棉花行业协会、粮油协会、西联蔬菜销售协会和胥坝网箱养殖协会,全县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达38家,丹皮行业协会被列入省级行业协会示范点,各类协会的作用正日益发挥。县花卉苗木、蔬菜、特种水产、优质畜禽等行业协会正在积极进行组建前的各项筹备工作。

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劳务经济日益壮大。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载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按照“以需定培”的原则,开设专业8个,完成培训人数3000人,转移就业率达80以上。农民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速度以及外出务工人员显著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县共劳务输出5.8万人,比去年增加近3000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3亿多元,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五是林业生态建设稳步推进,林业工作成效显著。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德援项目、世行项目和绿色长廊二期等林业重点工程继续稳步实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县完成人工造林面积9608亩,其中德援项目5668亩,世行项目2246亩,兴林抑螺1212亩,工业原料林465亩,其它17亩。完成退耕还林封山育林5000亩,绿色长廊二期工程建设10公里,四旁植树70万株,圆满完成了省市下达的年度造林任务,顺利通过省级秋季造林检查验收。完成了4.96万亩的退耕还林林权登记发证工作任务。木材采伐与林地征用审核审批手续进一步规范,“三证”管理及森林“三防”工作进一步强化,确保了森林资源的安全有效增长。

六是农业基础逐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完成了8座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和14座泵站技改,以及洲圩区多处堤防险段的治理工程。继续实施了第九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造中低产田1.3万亩。第十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天门镇全面实施,将改造中低产田1万以上。积极实施“沃土工程”,加大土壤肥力调查和监测工作力度,全县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9万亩。农村沼气、改水改厕、秸秆气化、水土保持等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其中作为全省17个新建县之一,我县今年第一次争取到了国债能源项目,核准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500口,并配套“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圈)”,中央财政共计补贴资金120万元,该项目的实施对加快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七是 农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科技兴农战略明显加强。大力推广6类13种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4个农产品地方标准,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在种养业上的示范与应用。“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被省农委和省财政厅正式授牌。以和平生姜厂为龙头的6000亩铜陵生姜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已获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建设。建立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巩固了县、乡两级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站、点,积极配合市蔬菜质量监测中心,加强入市蔬菜和基地在地菜的质量监测,共完成六大类30个品种、741个样品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98,“放心菜”工程得到有力推进。农技110服务咨询台和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其服务指导功能明显增强。全面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县直和乡镇抽调100名(其中县级20名,乡镇80名)农业技术人员,担任农业科技特派员,建立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长效机制。认真组织实施了水稻、油菜“万、千、百”优质高产攻关示范活动,万亩县级水稻示范片总增产稻谷57万公斤,油菜示范片平均亩产178.5公斤,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0。在发挥省级新桥农业科技示范园示范作用的基础上,加快了天门生姜科技示范园、钟鸣秋燕瓜果科技园、太平蔬菜示范园和老洲新世纪蔬菜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园)基地功能进一步发挥。

八是党的农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认真落实“一减免、三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抓好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工作,实行了“一卡式”发放,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20__年共争取发放国家水稻良种补贴资金265.7万元,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30万元,退耕还林资金759万元。结合“三下乡”、“3·15”维权日等,加强农业法律、法规和农资常识宣传,发放宣传资料4000多份,建立了重点农资定期质量抽检制度,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出动检查车辆50余次,人员174人次,累计检查农资经营户396户,确保了春耕生产和秋种期间农资市场的安全,保护广大农民利益。通过上半年和下半年两次全县农民负担综合大检查,重点加强对农村卫生、教育、医疗、生产性水电费等涉农收费的监督管理,确保减免农业税后农民负担不反弹。今年又争取市财政资金对我县农业生产性共用水电费给予补贴400余万元,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同时,对村级债务进行认真的调查和摸底,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形成了村级债务化解对策。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实现土地的合理流转,基本完成了全县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补换发工作,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主要措施

1、抓政策落实。在认真研究、宣传、贯彻落实20__年中央1号、省委3号、市委2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结合县委1号《关于做好20__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实施意见》,利用县特色农业(科技)扶持专项资金,加快特色农产品、农业标准化、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农产品品牌和科技示范基地等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同时将1号文件中涉及我委的工作任务进一步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并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研究相关政策,选准编制一批项目,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实现与中央、省、市有关政策的有效对接,更多地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的扶持,将党和国家农村政策落到实处,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2、抓结构调整。一是优化种植业。认真组织实施粮、棉、油“万、千、百”优质高产攻关科技示范工程,推进大宗农产品的标准化、优质化生产,大力发展特色高效、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扩大生姜、丹皮、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二是提升养殖业。以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节粮型、草食型优质畜禽养殖,重点扶持畜禽规模养殖场(户),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应急处置能力;以县水产开发总公司水产良种场建设为载体,扩大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比例,重点发展长江近水面网箱养殖,河蟹养殖以及南方大口鲶等水产良种的人工繁育。通过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逐步形成合理的农业产业布局。

3、抓产业化经营。以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建设为契机,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农副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为重点,通过因地制宜建一批、招商引一批、城镇工商企业转一批、扶持壮大一批,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步伐。同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等形式,带动农民增收。二是扎实推进农业“双百”工程。加强对认定在册的264户农业“双百”示范大户的扶持服务和引导,重点在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完善机制、增强辐射带动上下功夫,通过“双百”示范大户标兵的评比,加大扶持和表彰力度,鼓励其进一步做大做强。三是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鼓励和引导企业、示范大户和其它经济组织,创办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重点围绕优质粮棉油、生姜、丹皮、花卉苗木、蔬菜、特种水产、畜禽养殖,建立县、乡级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组织。

4、抓劳务经济。一是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按照“以需定培”的原则,采取与用人单位联合培训或委托培训的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突出为本地企业和工业园区服务,实现就地转移。二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手续,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强劳务输出的信息引导和推介,进一步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5、抓农业基础实施建设。一是设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坚决制止和严肃查处乱占滥用耕地行为;二是积极实施“沃土工程”,加大土壤肥力调查和监测工作力度,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改善地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效益。三是继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造中低产田,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四是认真组织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德援项目、世行项目和绿色长廊二期等林业重点工程,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五是以国债水利工程扫尾、防汛准备工作为重点,加强水库除险、泵站技改、保坍护岸等水利 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6、抓农业科技进步。一是完善县级农技110服务咨询台和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其服务指导功能;二是积极组织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县直和乡镇抽调100名(其中县级20名,乡镇80名)农业技术人员,担任农业科技特派员,建立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三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以示范大户为依托,积极发展县、乡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不断增强示范园(基地)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四是推进农业机械化。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对我县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给予补助,不断提高我县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7、抓农资市场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一是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强化农业法律、法规和农资常识宣传,建立重点农资定期质量抽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让农民购买放心农资,同时加大对假冒伪劣农资的打击力度,对重点地区、重点市场、经营大户实行重点检查和全面监管,维护广大农民利益。二是完善农民负担监督。继续加强对卫生、教育、医疗、农村生产性水电费等涉农收费的监督管理。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成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补换发工作,依法加强对土地承包流转的监督管理,促进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三、存在问题

在取得一定工作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影响到今后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主要表现在:一是农资价格上扬和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今年化肥、农药、柴油等主要农资价格高位运行,同比上涨了近20,农业亩生产成本增加了近40元,农资涨价基本抵消了政策性补贴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同时部分农产品价格下跌,仅油菜籽比去年同期收购价低了10以上,直接影响了农民进一步增收。棉花产量下降,但由于价格的上升(平均每担比去年上涨了65元左右),棉农基本实现了减产但未减收。二是土地流转难度加大。随着农业税免征,国家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民对土地资源重要性意识增强,加上近几年部分土地流转欠规范,农民从种植大户手中重新争要土地使用权时有发生,土地流转的难度加大,制约了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三是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洲圩区易涝,后山区易旱现象依然存在,农业稳产、高产还没有摆脱受制于自然气候影响的局面。特别是今年局部地区的冰雹、内涝、旱情及台风,给我县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四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带动力不强,农民合作组织刚刚起步,农民经纪人、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还很弱。农村市场主体绝大多数还是处于分散状态的千家万户农民,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四、20__年工作打算

20__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开好局,起好步,意义十分重大,我们将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不懈努力,稳步推进,认真做好全年农业和农村工作。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县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意见所明确的目标任务,以农村综合改革、建立为农服务新机制为契机,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以重点项目建设为载体求发展,以市场化取向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以资源的有效整合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以农业科技和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促进农业增效,以质量品牌为抓手全面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以转移农民为突破口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实现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稳步发展。

(二)工作目标

农业总产值比20__年增长4,农民人均收入比20__年增长10。

为确保上述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将细化分解如下:

1、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生姜、蔬菜、丹皮、花卉苗木、经果等优势产业,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突出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使农业总产值增长1,农民人均增收30元左右,增幅1;

2、大力发展养殖业。以县水产开发总公司、东联乡河蟹养殖协会、铜大、天宝、正强、四洋、华宝、国邦等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进一步扩大特色水产品、优质畜禽养殖的规模与效益,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养殖业同比增长8的目标,即净增1750万元,使农业总产值增长2.5,农民人均增收65元左右,增长2。

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认真抓好农业“双百工程”建设,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加工型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壮大现有的省、市级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进入市场的能力,实现农业总产值增长0.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

4、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在20__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3000人以上,劳务输出达到6万人以上,新增劳务经济收入3400万元;通过加快东部城区和工业园区等建设,不断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实现农民收入人均增收128元,增幅4。

5、大力争取国家及省市政策性投资。抓住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加大对我县农村卫生、文化、教育的投入,以及市对我县农村生产性水电费和生态公益林的补贴,加大农村失地农民保障,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提高农民的土地资源性收入,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

(三)主要措施

1、调整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按照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农业发展基本思路,结合我县实际,通过资金、政策和市场引导,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一是在洲圩区狠抓水利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10万亩优质粮、10万亩优质油、6万亩优质棉、3万亩无公害(水生)蔬菜生产基地,其中标准化种植面积分别达1万亩、1.5万亩、0.5万亩和0.6万亩;二是在后山区以农业生态保护和生态林建设为主体,大力发展丹皮、生姜两大特色农产品,建成2万亩中华白姜和2万亩丹皮生产基地,其中标准化种植面积分别达0.2万亩和0.3万亩,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构建绿色生态县;三是大力发展养殖业。建成东、西联和胥坝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2万亩(包括0.3万只网箱养殖),使县水产良种场人繁能力达到4亿尾;建立五松、西联畜禽养殖走廊(小区)和钟鸣、天门后山区草食性动物养殖基地,使全县规模养殖场(大户)达200个以上,全县规模养殖率达到60;四是在沿江快速通道两旁和“一主两辅”城区周围,以绿色长廊、花卉苗木、经果林建设为主,积极发展并形成城区近郊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同时在该区内加快农业经济循环园建设,建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区。

2、突出重点,狠抓项目建设。农业项目是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将把农业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 一是围绕市里所确立的主导产业(产品),结合全县农业“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建成一批能与市农业发展项目相衔接的农业项目库,以项目为载体争取市里对我县农业发展的支持;二是对在手的林业德援项目、世行项目、生态公益林项目、绿色长廊二期项目、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南方大口鲶规模化人工繁育与生态养殖技术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债能源项目、产业化示范县项目、部级生姜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阳光工程项目、水稻良种补贴项目和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抓紧组织实施,力争早日发挥效益;三是对渔病防治中心项目、网箱养鱼项目、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和土壤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加大跑省跑部力度,争取尽快立项实施。同时,严格项目资金管理,注重项目质量,切实抓好农业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3、壮大龙头,搞活产品流通。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县特色农业科技专项扶持资金的导向作用,增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资金,按照重点扶持,集中扶持的原则,加大对我县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力争新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二是加大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围绕粮、油、棉及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和鼓励外地工商资本到我县创办、领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我县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设步伐,实现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同时,对这些农业项目实行比工业项目招商更优惠的政策;三是不断加大对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培育“双百”示范大户达300户,辐射带动农户1万户以上,并通过加大对致富带头人的项目、资金、技术、信息支持力度,促进他们向“公司化”方向发展,使之成为产业化发展的排头兵,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雁;四是搞活农产品流通。围绕特色农产品加快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建立农产品流通的“绿色通道”,为农产品的流通保驾护航。充分运用连锁经营、产销直挂、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手段,积极参与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大力发展农资连锁经营,确保农资与农产品质量;五是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鼓励和支持企业、单位与个人进行农产品商标注册,争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以及著名、驰名商标,认真组织实施“皖优农产品进超市工程”,加强对我县名特优农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全面提升我县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六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加强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重点建设生姜、丹皮、名优畜禽、特色水产、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协会,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

4、强化培训,加快转移步伐。一是围绕市东部城区和县经济循环园建设,以实施“阳光工程”为抓手,在突出为本地企业服务的基础上,按照定向培训、定单培训的原则,积极拓展农民工的输出渠道和规模,确保输出的目的性和有序性,力争培训转移3000人以上,努力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二是配合城建、公安、社保等部门,加快与市职能部门的对接,做好被征地(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和转移工作,积极稳妥地引导他们由农民向市民过渡;三是通过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和“跨世纪农民”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同时,积极引导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走向东部,通过换脑筋、学本领、积资本,实现“孔雀东南飞,凤凰再还巢”,带动全县市场农业的发展。

第2篇:农业农村工作安排范文

上半年,松原市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省农委中心工作,扎实开展,措施得当,取得了一定成绩。

高标准完成春耕生产任务,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867.6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达到1647.39万亩,(玉米1284.7万亩,水稻170.5万亩)。全市共投入春耕生产资金34亿元,投入底化肥100万标吨。从目前看,全市农作物总体长势良好,呈现苗全、苗齐、苗壮的喜人景象;政策扶持和组织推动合力显现,棚菜生产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已建蔬菜大棚达4500亩,其中暖棚1250亩,大棚3250亩;推进农机农艺相结合,农机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上半年共争取购机补贴资金14170万元,其中,购机补贴12880万元,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补贴资金1290万元。全市推广新机具10150台;实施机械化免耕播种技术8.6万亩;保护性耕作13.7万亩;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到6月末,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83户,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1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10户。粮食加工量达到150万吨,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加工量与销售收入实现了双增长;突出示范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到6月末,全市开工项目达到162个,完成投资7亿元。完成“四清”、“四改”的村161个。建新式农居1600户。争取到省级示范村专项补助资金项目115个,申请专项补助资金2915万元;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工作有了新进展。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5万公顷。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6.8万公顷。另外,在省农委的大力支持下,松原市申办全国第八届农运会工作已经结束,目前正在全力以赴进行全国第八届农运会的各项筹办工作。

下半年,松原市农业农村工作重点抓好六项工作。一是切实抓好农业生产。重点抓好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深入抓好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和五项技术推广工作;二是全力抓好棚菜开发。继续加大典型的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大投入,确保全年棚菜任务的完成;三是稳步推进农机工作。力争年度购机补贴资金额度达到2亿元。全力抓好以玉米收获为主的薄弱环节农机生产作业,努力将收获作业机械化水平从上年的26%提高到35%以上;四是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五是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重点抓好松原粮食集团有限公司的组建和运营工作,使之尽快成为全市集产加销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六是继续深入农村改革和经济组织创新,增强农民进入市场和抗御风险的能力。(松原市农委 供稿)

第3篇:农业农村工作安排范文

【关键词】农业排灌;用电;管理;问题;措施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农村电网改造工作有了全面的发展,有利的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用电情况。但由于对农业排灌用电管理不到位,导致其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阻碍。本文主要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对农业排灌用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 农业排灌用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本地区农村的供电所及容量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农业排灌用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

1.1 产权混乱,纠纷不断

由于目前农村排灌设备的产权呈多样性,或是属于村集体,或是合伙拥有,或是仅仅属于个人拥有。导致在进行线路的铺设、设备的维护及维修方面存在管理困难的现象。往往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纠纷,在对管理工作造成阻碍的同时,对农村的治安也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1.2 供电设施老化、陈旧

由于对农业排灌用电的不关注,导致对农业排灌用电设备的投入资金较少,不能对已经损坏的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换,另外工作人员对设备的维护和检修方面存在消怠的情况,特别是产权的不明确,造成工作人员不能及时的对设备进行检修,使得很大一部分的设备存在老化、陈旧的状况。不仅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同时也消耗了一部分电能,影响了电力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1.3 安全性存在巨大隐患

许多农民安全用电意识不高,在进行排灌的时候,出现乱拉、乱扯、乱接的现象,特别是一般处于人迹较少的田地中,在发生危险事故的时候不能及时的进行解决,但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村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另外,排灌设施所处的位置极易造成被盗丢失的现象,不仅严重损害到农民的利益,也对整个电网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

1.4 费用回收存在问题

由于设备产权的不明确,导致排灌用电设备电费的回收存在巨大的困难。或者是相关的责任人不及时缴费,同时受到地方政府对农业生产的保障措施等,导致一部分费用成为死账或是呆账,严重影响了供电企业的管理以及经济效益。

2 加强农业排灌用电管理的措施

加强农业排灌用电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村电力管理的规范化,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由于农业排灌用电受季节性的影响较大,加之排灌设备分布额地点比较零散、分布的范围也比较广,导致对其实施规范化管理存在的一定的困难。但通过合理的措施,还是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农业排灌用电的管理水平。

2.1 做好排查工作,实行科学管理

由于农业排灌设备分布的范围比较大,涉及面比较广,为了有效的提高农业排灌用电的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保证农民用电更加的安全、稳定,对此首先需要的便是对其进行排查工作。供电公司可以通过与相关的水利部门等共同合作,对本地区的排灌点、电机容量等设施的分布点进行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其是否具有使用价值,对有应用价值的进行统一的规范或是维护、维修等,对没有使用价值的进行拆除,对需要增加的通过整改进行建设。同时,还要清楚的记录产权所有人、电机的容量、缴费的方式、供用电合同等情况。

2.2 加强线路设备的改造升级和维护

国家政策明确的提出:“要根据各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粮食主产区农田灌溉、农村经济作物和农副产品加工、禽畜水产养殖等供电设施进行改造,以满足农业生产用电需求。”因此,各个地区的电力企业,要积极的利用国家的政策,对本地区内的农业排灌用电进行改造和升级。

对排灌用电系统进行改造,本地区主要采用的是对排灌的线路进行改造,以及安装农业排灌专用的变压器。由于排灌设备经常出现丢失的现象,因此采用的是地埋电缆的方式。同时进行相关配套设备的建设,比如建设变压器配电房,并在机井井口的位置建设一个井房,井房中安装科学合理的电能计量装置、开关设备以及剩余电流的保护装置等。特别是树立了“供电到机房、服务到机房”的理念,使得供电企业对农村排灌用电管理的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同时,还加强了对排灌设备的检修与维护工作,固定的时间由固定的人员进行固定的全面检查和维修。对于农忙期间,更是成立了专门的应急支队,配置了专门的设备抢修车辆,应急发电设备等,保证设备出现问题时能及时有效的进行解决,帮助村民顺利的度过排灌农忙时期。

2.3 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电费回收率

为了更好的进行电费的收缴工作,可以采用磁卡计量装置,也可以积极的采用电卡预售电、预受电费、分次结算或是进行电费担保或是质押等方法。同时也可以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催缴电费或是断电、限电等措施,有力的推进电费的回收工作。

在本地区,主要采用的通过主动与产权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对农业排灌用户的电表进行统一的更换,一致使用预付费电卡表。同样的,对于新增的或是新申请安装、增容的用户,也统一的安装预付费电卡表。如有必要可以按照规定进行电费的催收或是断电等措施。

2.4 签订协议、明确责任

由于农村排灌设施的产权问题比较混乱,因此供电企业要在排查的基础上,与相关的产权人签订必要的合同,比如《供用电合同》《电费结算协议》等,特别是已经到期的要及时的进行续签或是补签。通过合同协议的签订,在明确双方责任的同时,大大的提高了电力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而促进农业产生的进一步繁荣,供电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5 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农民的安全意识

由于农忙时会出现许多乱拉、乱扯、乱接等不安全的现象,对此供电公司可以通过组织人员对农民进行安全用电方面的知识宣传,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广告等形式,不断的加强群众的安全意识。或者是开展有奖竞赛活动,积极的提高群众对安全用电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大大的提高村民在相关方面的知识。电力公司也可以通过对农民的用电技术进行培训,特别是农业排灌忙期,可以在之前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电力安全技术、操作技术或是故障处理技术等。或者是在农忙期间,组织人员深入地头,对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及时的纠正不规范的操作,以便最大程度的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3 结语

总之,农业排灌用电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实施,更影响着供电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供电公司在日常工作中,要积极的创新与发展,努力的提高农业排灌用电管理的水平。

参开文献:

[1]李敏.对加强农业排灌用电管理的分析和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10(32).

[2]巩志刚,张杰,孙晓峰.关于农业排灌用电管理的探讨[J].农村电工,2007(12).

[3]张宇风,李晓凤,刘宏.农业排灌用电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农村电工,2012(3).

第4篇:农业农村工作安排范文

【关键词】 农业 用电 问题 策略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的民生大事,特别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电力企业把履行社会责任的触角尽量延伸到了“三农”的末梢,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由于农村工作的特殊性,“两网”改造和农电体制改革的局限,农村排灌用电设施及其管理一直是一个盲区,结合农业排灌用电管理现状和困难,谈谈对此项工作的看法。

1 农业排灌用电管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1 安全管理隐患多

农业排灌设施产大多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兴建,老化严重,加之产权大多属于集体或私人所有,无专项资金投入更新改造,也没有专人进行维护,在日常使用中随着设备老旧,普遍存在安全隐患,加上农民缺乏安全用电意识,发生触电、人身伤亡事故的风险高。特别是遇恶劣天气和季节性高强度用电的影响,断线、倒杆、变压器烧毁等引发的触电事故隐患几率大大增加。成为行政村和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和谐发展的定时炸弹。

1.2 电能损耗问题突出

由于排灌设施设计标准不高,经过多年运行已严重老化,变压器损耗、低压线损和表损都转移到电力企业。而且,由于其计量管理落后,有的甚至无表排灌,反窃电难度大,变压器空载运行情况普遍,排灌供电任务和电力设施现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犹如“小马拉大车”。

1.3 电费回收难以结零

排灌用电季节性、随意性大,每遇防汛抗旱,在政府的高压下,农村排灌用电往往都是火线上阵的政治任务。到结电费时,由于农村经济原因和政府农民生产性集体支出“一事一议”制度,往往协商成“秋后算账”,而且村委会存在借机加价现象,分摊到农户的电费计算复杂不能及时结零或久拖不缴,不仅影响了电力企业效益,而且给管理该村的专职电工套上了包袱。

1.4 电力设施容易被盗

农电体制改革后,农电员工工作量加大和跨村管理用电,导致无暇顾及排灌设施,加之村委会护线组织不健全,责任心不强,又未安装必要的防盗设施,给近年来日益严重的“三电”盗窃份子可乘之机,影响正常供电。

综上所述,排灌电力资产隶属关系复杂、农村经济发展与电网建设脱节、农电体制改革不到位、“三农”工作的复杂性以及电力企业管理的力不从心是造成农村排灌用电管理困难现状的主要因素。

2 农业排灌用电管理的解决对策

2.1 千方百计筹措排灌电网设施建设资金

任何一项管理制度的实施都附着在物质实体上,特别是对于复杂的农业排灌用电设施,尤显重要。规划科学合理、建设标准现代统一、产权明晰透彻的排灌设施的建设改造如能到位,可以说为其管理难解决了至少一半的工作量。而按照《电力法》相关精神,集体电力资产是“谁投资,谁收益”。目前摆在政府和电力企业的这块“烫手山芋”,似乎谁投资,谁管理,都不大愿意。笔者认为,要抓住当前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和“十三五”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规划”正在实施的大好机遇,双方都把农业排灌用电设施的改造和新建纳入进来,能很好解决此难题。首先,由于其他能源价格的上涨和利用的相对不便利性,农村对电力能源用于排灌更有吸引力。第二,在新农村建设中,电力企业与政府协调沟通,试点性地开展农业电力排灌电网改造,受益者出资一部分、电力企业在规划中解决一部分,利旧一部分,工程由电力企业与政府签订施工合同的方式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在改造中,要特别注意加大科技投入,多采用最新适用技术,提高排灌电网技术装备水平。第三,在施工中发生的诸如青苗补偿费、占地费、除障费等,应明确由地方政府全部承担,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

2.2 在管理上落实三个到位

排灌设施改造到位后,电力企业要与政府签订相关的用电合同、委托管理协议,制定出台专门的管理办法,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而电力企业要做的,就是把农电体制改革后正在实施的“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核心举措到位,填补排灌用电管理空白。

一是规范的安全管理手段落实到位。农业排灌用电设施安全管理交由就近电工组管理,落实安全组织措施。在技术措施上,设备必须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管理人员要强化对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正确动作率达到100%。而且对于抗旱季节临时挂钩用电的老大难问题,要大力推广用电控制箱“五件套”。同时,要加大农村安全用电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安全用电知识和有关电力法律法规,印制安全用电常识宣传画报,组织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的安全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专职电工安全责任心教育,彻底摒弃“资产不归我管,安全马虎管”的思想,使其充分认识安全用电的重要性,主动强化农业排灌用电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宣传、安装、投运管理工作。

二是市场化电力营销手段落实到位。在观念上首先要把农业排灌用电作为电力企业增供扩销的增长点来对待,决不能因为其电价低,影响均价和企业效益而放松管理。要在改造后集中人力对排灌用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掌握核实第一手资料,健全排灌用电专门营销信息系统,实行人员包点。同时,要加强营业普查力度,对农业排灌电价执行到位要与物价部门随时沟通;要加强电费回收力度,建立向政府汇报回复机制,争取政府最大支持,及时回收电费。要持久落实“三公开”、“四到户”措施,及时向农民公开电价电费,让农民明白排灌;要加强稽查力度,对查出的乱加价、借机乱收费行为,特别是集体个人窃电、违章用电等扰乱正常供用电秩序行为,坚决予以打击。这样可确保国家优惠电价政策得到落实,电力企业经济效益不受损失。

第5篇:农业农村工作安排范文

关键词:安徽省;农村工业化;环境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087-02

一、安徽省农村工业化引发的环境问题

农村工业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农村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安徽省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农村工业企业排放“三废”引致的。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安徽省农村工业企业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全省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 50%以上,而污染物处理率却大大低于全省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安徽省农村工业企业快速发展而危害农村环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环境污染点多面广。安徽省农村工业企业呈现“多、小、散”的格局,给农村环境带来了数量众多的污染源,而且如此众多的污染源有逐步形成面源污染的趋势,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恶化,同时也加大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2)直接污染严重。农村工业企业的厂点通常与农田、农民住宅交织在一起,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农民生产生活区域内,对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3)污染控制、治理难度大。安徽省的大多数农村工业企业生产工艺落后,能源消耗高,产品附加值低,行为短期化特征突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总是希望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因此造成污染物排放失控。此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等一系列环境管理制度形同虚设,造成农村工业企业重污染项目蒙混过关,加之环境保护部门对重污染项目的监管力度不够,致使超标排污现象普遍。

二、安徽省农村工业化引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农民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对环境保护问题关注不够

由于收入水平偏低,广大农民更多地关注自身生存问题,再加上在农村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农民的环保意识普遍薄弱,没有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农村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因此,在农村工业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不会威胁其生命安全时,农民极少对环境问题予以关注,再严重他们都能听之任之。更有甚者,为了能在重污染企业挣点钱,甚至成了这些企业的保护者,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恶化。

(二)农村工业企业进行环境污染防治的意识不强

安徽省农村工业企业多为就地取材、高消耗、重污染的粗加工行业,如砖瓦、陶瓷、水泥、石灰、粮油加工、酿酒、饮料、造纸以及小化工等。而且,这些企业集中程度低,布局混乱,分散隐蔽,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甚至缺乏相应的环保设施,使其污染问题变得非常突出,已经成为农村环境的最大污染源。但是,由于处理“三废”的成本较高,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大部分农村工业企业消极对待环境污染的防治,有的甚至闲置污染防治设施搞偷排。

(三)政府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对环境污染监管不力

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安徽省部分地方政府在加快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中,往往只从自身政绩的角度出发,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换取当地一时的经济增长,忽视环境效益,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对于能够为地方财政收入做出贡献的农村工业企业,即使其污染环境再严重,地方政府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其肆意排放污染物,甚至充当这类污染企业的保护神,给其开绿灯,根本无视其对农村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从而致使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难于登天。

(四)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执法不易

第一,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不健全。随着农村工业化的推进,农村环境问题层出不穷,现行的环境法律已不再适应农村环保工作的实际需要,导致很多农村工业企业钻了法律的空子,使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很多基层政府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往往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并不会主动及时地去制定相应的环保政策。

第二,大多数环境法律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弊端。例如,《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等规定,对造成水体严重污染的企业单位,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程度,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按照直接损失的30%计算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20万元。这样的处罚金额仅仅是违法企业牟取的暴利的一小部分,加上自我污染治理的成本远远高于违法成本,而且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很难彻底治理,因而,违法企业宁愿接受处罚而直接排污,也不愿加强污染物排放前的处理,导致农村环境严重变坏。

第三,农村环境执法机构不健全、执法力量薄弱。由于缺乏充足的财力支持,目前安徽省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和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全省乡镇一级基本没有专门的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不到百人,乡镇环保基本处于“三无”(无人、无经费、无装备)状态,“无人管环保、无力管环保”的现象普遍,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农村环境执法力不从心。

(五)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是安徽省各地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环保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保队伍建设进程缓慢,环保机构设置滞后,环境监测、监理设备老化,环保执法工具和装备落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治理。

三、安徽省农村工业化进程中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

虽然农村工业化的推进不可能做到零污染,但笔者认为,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应该将其对环境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为此,笔者对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解决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

(一)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农民是农村工业化危害农村环境后的直接受害者,因此,解决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需要广大农民发挥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各基层政府应在农村地区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电视、电影、互联网、广播、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介向广大农民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提升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能力。

(二)优化农村工业的布局,实现农村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目前,安徽省大多数农村工业布局混乱,污染排放分散,增加了环境治理的难度。因此,政府必须通过合理的规划来规范农村工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建立农村工业园区,并进行合理布局,实现农村工业企业的适当集中,既降低污染治理的难度,同时对农村工业园区统一实施环境治理也可降低治理成本。同时,要努力实现农村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大力推广无污少害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逐步改变农村工业高耗、低效、污染重的被动局面。

(三)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制

第一,加强农村环境立法,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目前,虽然安徽省已经制定并施行了以《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为主体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是,有关安徽省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缺憾颇多,以至农村环境污染防治陷于无法可依的局面。因此,必须尽快构建完善的安徽省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例如,在《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中设立“农村环境保护”专章,明确规定农村环境保护的具体内容;加快配套的单项法律、法规的制定,如对农村工业企业的污染防治进行规范,提高环境污染的处罚额度,切实改变“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局面。

第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一是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执法机构。各乡镇应设置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并由其承担环境执法工作,保证环境保护法律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同时,还应配备环保专职人员,并在每个村(组、居委会)设立环保工作联系人,及时传达政策、反馈信息。二是强化农村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建设。应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同时,强化农村环境保护执法人员的“法治”观念,确保其执法过程中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

(四)建立多元化的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体系

目前,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是安徽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难题之一。为了满足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需求,必须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体系,多渠道筹措资金,并实现资金的高效率利用,从而有效地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满足农村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彭培泳,田义文.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法治对策[J].新西部:下半月,2010,(6).

[2] 夏玲,吴勇.安徽省农村环境问题研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3] 张焕波,韩端.新型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探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2,(3).

第6篇:农业农村工作安排范文

农业节能减排是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农业农村在节能减排中大有可为,但目前我国的农业节能减排的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农民节能意识淡薄、与国外差距较大。这些方面应该引起各级政府、相关行业与部门的高度重视。

做好农村生活节能减排,是农业节能减排的重要部分。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常规商品能源的推广应用,并且成本高,多数农民难以负担,出现了农村居民对优质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商品能源供应落后之间的矛盾。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居民生活用能仍以秸秆、薪柴等低效燃烧为主,室内外环境污染相当严重,能源利用效率低,仅为25%左右,节能潜力巨大。因此,开发农村可再生能源,做好农村能源节约,不仅有利于改变农民传统生活能源消费模式,减少农民对商品能源的依赖,而且能够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农业机械节能减排开展如火如荼

近年来,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推动下,我国农业装备水平快速提高,农业机械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农业机械节能减排的任务也日益繁重。为做好农机化节能减排工作,农业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机化节能减排工作的通知》。农业的节能减排主要靠农业机械的节能减排。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农机化技术直接关系到节肥、节药、节水、节种和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是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的载体和手段。做好农机节能工作,不仅能够推进农机化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且对整体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机维修节能减排是农机节能减排的重要内容。做好农机维修节能减排工作,开发和推广先进适用农机维修保养技术和设备,对节约能源、降低排放、减少污染、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做好农机维修工作,加快农机维修先进技术推广应用,促进农机节能减排,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组织有关专家,从现有大量的农机维修技术中遴选出了10项有明显节能减排效果的农机维修技术。入选的十项农机维修节能减排技术在技术上成熟可靠,其明显的节能减排效果,在农机维修生产实践中已得到证实。

2.大力推进农村生产生活节能减排技术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地区商品能源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对国家能源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农村地区的能源供应问题不容忽视。

2.1加大农村沼气工程实施力度 继续以沼气建设为重点,引导农民改圈、改厕、改厨,改善农民生活生产条件。积极发展秸秆沼气,解决沼气原料不足问题。加快推进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沼气建、用、管、服的有效衔接,提高沼气使用率。在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2010年新增沼气用户500万户,全国农村沼气用户达到4000万户。同时带动沼气施工、制造、科研创新和服务体系的发展,推进沼气产业发展。

2.2加快推进生物质能源开发 加快编制秸秆综合利用规划,合理布局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优化秸秆利用结构。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设一批大型综合利用工程,集约、循环、高效、充分利用秸秆资源,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和随意堆放问题。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加快研发以秸秆等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质燃料,适度发展非粮能源作物,走中国特色的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

2.3大力推进农村生产生活节能减排技术 农业部已经了《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十大技术》,下一步将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药、节农膜等资源节约型技术,加快发展节油、节电、节煤等农业机械和渔业机械技术及设备,推进高能耗农业机械的报废和更新换代,降低农业装备能耗。筹划实施新一轮农村省柴节煤炉灶(炕)升级工程,推广高效、低排放、省柴、节煤炉具,使热效率平均提高10%,加快推进秸秆成型燃料产业发展。

第7篇:农业农村工作安排范文

一、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继续执行国家农资综合直补、国家良种补贴、省种粮大户补贴、省水稻良种补贴、农机购置和作业环节补贴、种粮大户水稻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各项政策。落实“农机作业券”制度,鼓励实行农业机械化作业,对实行水稻机械化插秧、油菜机械化收割的,县财政按实际面积给予补助。大力推广优质高产粮食品种和省工节本增产技术,县财政每年继续安排3万元资金专项用于优质粮油试验示范补贴。县政府统筹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小型收割机械等小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继续安排救灾种子储备专项经费10万元,完善粮食作物救灾种子储备制度。

(二)着力提升茶、菌主导产业。继续落实茶叶基地发展补助政策,乡镇统一规划并经主管部门认定、坡度25度以下山地、山坞田连片发展5亩以上的,经主管部门验收合格,按实际验收面积一次性补助200元/亩;老茶园改种换植,通过项目验收的,一次性补助300元/亩。茶叶加工厂优化改造,经验收合格,达到省标准的,每座奖励3万元;被确认为骨干示范茶厂的,每座奖励5万元。推进食用菌县内生产小区建设,新建20万袋以上生产示范区,厂房达到3000㎡以上的,一次性补助6万元。

(三)积极培育竹产业基地。毛竹速生丰产林造林连片50亩以上,一次性补助300元/亩;“杉改竹”、毛竹一般造林一次性补助150元/亩;毛竹低产林改造、抚育、扩鞭一次性补助100元/亩。推进毛竹示范园区建设,经主管部门立项并实施的新建和修扩建竹林道,按项目管理要求,给予一定的补助;对修建蓄水池等竹林抗旱设施,发展节水灌溉的,给予一定的补助。

(四)加大油茶低产改造力度。连片50亩以上的油茶低产改造、抚育,经验收达到标准的,一次性补助80元/亩。

(五)积极发展清水鱼生产。新开挖坑塘建造永久设施并进行标准化养殖的,给予一次性补助12元/㎡。属一般性设施的,从鼓励发展角度出发,给予一次性补助8元/㎡。建设一批高标准清水鱼示范园区,分年度对示范园区堰坝、进排水渠道等配套设施予以适当补助。县财政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清水鱼品牌建设和开拓市场奖励。

(六)改造提升蔬菜等传统产业。在规划范围内新建标准钢架大棚(面积在180m2以上),配套安装微灌设施的,一次性补助10元/㎡(发展食用菌的参照执行);山地蔬菜示范基地,在规划范围内连片30亩以上,修建标准蓄水池,安装微灌设施,以及县重点蔬菜基地新添置电子(太阳能)杀虫灯,按实际投入一次性补助30%。优先安排实施蔬菜基地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蔬菜基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以奖代补奖励标准提高到30-35%。新发展连片50亩以上蚕桑的基地,一次性补助100元/亩。小水果连片种植5亩以上的,补助200元/亩。

二、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七)扶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带动合作社发展、促进农户增收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仓储、精深加工、配送设施建设和技改扩建等贷款贴息。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报经税务部门批准,可减免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农业龙头企业依法缴纳的增值税,以近3年最高额为基数,增加的县可留用部分全额补助;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扣除上交省20%部分),以最高额为准,增加部分前5年由县财政给予等额贴补,后5年减半贴补。对列入农业综合开发的产业化经营项目,采取无偿、投资参股等方式予以扶持。

(八)提高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发展能力。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示范性专业合作社项目补助、贷款贴息。联结农民50户以上,或带动基地发展200亩以上,包售本合作社社员农产品的专业合作社,一次性奖励2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需搭建临时建筑的,可按程序办理临时用地手续;并按照临时使用土地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土地,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享受县级农业龙头企业税收、展销摊位补助、交通运输“绿色通道”等扶持政策,优先申报部级和省市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优先安排国家和省市科技扶贫项目。

(九)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对本县内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出口的,在现行工业品出口奖励的基础上,每美元奖励人民币0.01元。对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类境外贸易促销活动,展(摊)位费给予50%补助,每个展(摊)位最高补助额不超过1.5万元人民币;企业参加政府组织的境内各类贸易展销活动,展(摊)位费给予50%的补助,每个展(摊)位最高补助额不超过1万元人民币。

(十)推进木竹精深加工。年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木竹加工企业,经林业部门批准,可以直接到林区收购木竹。县外调入原料,用于铅笔、家俱、木(根)雕产品等精深加工的,在办理出运手续时,免征一切费用。以毛竹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企业,可以根据生产需要向所在乡镇申报年度用竹计划,采伐计划不受乡镇年度计划的限制。

(十一)继续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对首次被确认为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农产品,奖励2万元;对首次被确认为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的,奖励1万元;对首次被确认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省森林食品基地的,奖励5000元。对新获得市著名商标、市名牌、省著名商标、省名牌、国家免检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认定的,按《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县委[2008]32号)规定予以奖励。对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的,一次性奖励企业经营班子奖励3万元。品牌、农产品认证复评,以前没有享受过县政府奖励政策,有效期满通过复评的,视同新评,给予相应的奖励。同一系列产品(基地)同时符合多项奖励条件的,按就高原则,选择确定其中一项执行。企业、协会等各类主体制定并通过审核、实施的农业系列标准,部级标准每只奖励2万元,省级地方标准每只奖励1万元。对在境外注册商标且该产品有出口实绩的,每只商标一次性奖励注册企业经营班子1万元人民币。

三、加强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十二)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县财政每年安排42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千库保安、千万农民饮用水、水土保持、河道整治、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对县里确定的重点和一般性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采取“以奖代补”。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水利自主管理体系建设,着力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十三)改善农村社区环境。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整治村、整治提升村的村庄环境整治、生活污水处理等工程资金配套。县财政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列入国债项目并经验收合格的沼气池,县财政给予每只1200元的补助;未列入国债项目,池容8—10m3的,县财政给予每只不少于800元的一次性补助。省级绿化示范村每个村以奖代补村庄绿化经费1万元。县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家乐创建工作。

(十四)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继续完善农技110服务体系,县财政安排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村级农民信箱联络点建设,提高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水平。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推进电视、电脑、电话“三电合一”,优化“三农直通车”栏目,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强化农产品供销信息服务。

(十五)推进森林景观带建设。认真落实好重点生态公益林损失性补助政策,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公益林补偿配套。生态公益林造林、补植补助100元/亩,其中第一年60元,后两年20元/亩·年;退耕还林补助200元/亩,其中第一年160元/亩,后两年抚育20元/亩·年;速生丰产用材林补助140元/亩,其中第一年100元,后两年抚育20元/亩·年;一般用材林和杉木萌芽更新一次性补助30元/亩;生物防火林带,一次性补助300元/亩。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通道彩化和村庄风景林建设,经林业主管部门立项,以经济树种景观林为主,适当配套茶园景观林和观赏树种景观林的,所需苗木由林业局安排。

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和服务体系建设

(十六)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适应农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新趋势,完善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加大省级农技推广项目实施力度。鼓励农技人员通过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等方式开展农业推广,农技人员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身份、待遇3年内视同在岗人员。

(十七)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坚持把外出务工人员“回炉提升”、本地企业用工、农村困难群众和新型农民技能作为培训重点,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自主创业的能力。对参加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获得证书且有创业项目的,其贷款额度在3万元内,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县财政给予3年的贴息补助。

(十八)加强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完善与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相适应的工作体系,健全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重大动(植)物防疫应急储备金纳入县财政预算,并根据需要与可能,有所增加。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所需的疫苗、村级动物防疫员工资、农户(经济主体)损失补助和实验室检测费用等均在重大动(植)物防疫应急储备金中列支。

(十九)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农资储备和市场管理。建成“衢州市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健全农产品例行监测制度,整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资源,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的覆盖面,确保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加强公共植保体系建设,对接受统防统治等植保合作社服务的,县财政按实际面积予以补助。

(二十)扩大金融对农村的有效投入。进一步加大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广泛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信用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评定,用足授信额度,扩大小额农贷。落实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对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实行基准利率;对从事棉、油、茶叶、食用菌、蚕桑、畜禽、蔬菜等生产经营大户,贷款利率上浮幅度不超过30%;专业合作社成员联保贷款的,贷款利率上浮幅度不超过20%。大力推进林权、土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拓宽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在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开展资金互助组织试点,缓解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短缺,促进扶贫资金与农户生产经营有效结合。

(二十一)扶持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在县外新设立龙顶茶、食用菌、清水鱼等农产品专卖店、进超市,年销售农产品在50万元以上的,每家一次性奖励2万元。经县茶叶协会授牌定点销售龙顶茶的企业,在门面改造时统一宣传标识的,给予每家3000元补助。加快推进木材、农产品特色市场规划建设。继续执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

五、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

(二十二)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因村制宜,加快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在落实县特色产业扶持政策的同时,县财政统筹安排300万元资金,对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发展茶菌、竹木、油茶、清水鱼、蔬菜瓜果、小水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及基地配套设施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和贷款贴息。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来料加工和家庭工业发展,对有突出贡献的来料加工经纪人予以奖励。

(二十三)加快形成全社会帮扶合力。按照“结对帮扶落实到乡(镇)、扶贫重点下移到村、扶贫对象明确到户”的要求,继续落实“县领导联系到乡镇、部门联系到村、干部联系到户”的工作机制,深化万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与万户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活动,落实机关单位、县级骨干企业挂联帮扶低收入村制度,积极引导工商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与贫困村、低收入户结对,动员社会力量和公益组织对低收入农户进行援助。对帮扶低收入村(户)工作突出的部门、单位、企业和个人,要予以表彰。

(二十四)推进下山搬迁。紧紧抓住省里加大扶持的机遇,以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地质灾害重点村整体搬迁为重点,提高补助标准,加快推进下山搬迁。加快东城脱贫小区建设,鼓励公寓式安置。进一步加大退宅还耕和宅基地整理工作力度,新增耕地复垦经费补助2万元/亩。复垦为耕地所增加的指标,优先满足集体经济项目、村庄整治、下山搬迁小区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六、鼓励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

(二十五)加大返乡创业人员扶持力度。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发展高效生态特色主导产业的,其贷款额度在5万元内,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县财政给予3年的贴息补助。从事二三产业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参照招商引资工作经费补助标准予以奖励。

七、深化农村改革

(二十六)整合支农政策。坚持“突出重点、优势互补、稳步推进”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村重点项目建设,以高效生态的特色农业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生态林业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和农村社会管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为平台,加大项目、资源、政策整合力度,稳步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加大整合资金的绩效评估,对整合支农资金工作成绩突出的部门,给予表扬表彰,并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奖励。

(二十七)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严格遵守“三个不得”的基础上,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方式组建、并依法登记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享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从年起,县财政对当年新增规模流转土地(指水田)在50亩以上的,流转期限在5年以上的,按实际流转面积,一次性给予流出户每亩100元的资金补助。

(二十八)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认真落实农村住房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政策性保险制度。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对能繁母猪、水稻、油菜、大棚蔬菜、生态公益林和用材林、生猪、鸡、淡水鱼、食用菌等农产品,按省定要求给予保费补助。

(二十九)完善项目申报制度。财政性补助资金采取项目申报制度。各乡镇、各类经济主体实施的财政资金补项目应当在年初提前申报至业务主管部门,根据项目管理要求予以安排立项,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八、附则

(三十)已享受《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相关政策的企业,不再重复享受本《政策》。

第8篇:农业农村工作安排范文

(一)我市农村环境现状与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乡镇规划得到重视;农村公路建设、能源建设、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步伐加快,测土施肥、秸秆还田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环境监管能力极为薄弱,农村人畜粪便、生活污水、垃圾任意排放,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地区饮用水水质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使食品安全令人担忧。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成为影响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广大农村地区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是通过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让农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农村的具体行动;是改善农村生活和生产条件、缩小城乡差别的具体措施。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的总体目标,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创建环境优美村、镇为载体,引导农民树立清洁生产理念,逐步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环境友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各级政府要把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作为农村的重要工作来抓,积极组织、大力宣传、认真落实。要在充分尊重农村意愿的前提下,提供必要的技术、物资和资金支持,发动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和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2、统筹规划,形成合力。各部门要集中力量,在原有规划、计划的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统筹安排农村环境建设资金和项目,重点保证“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需要。

3、综合整治,和谐发展。坚持发展科学发展观,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创新适合农村特点的环境保护工作模式,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县域经济发展,在发展中改善环境质量。

4、重点突破,总体推进。在环境优美镇、村创建上要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引导和推进一批具有较好基础的镇、村首先达到环境优美镇、村的标准。

5、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重点内容,重点抓好村容、村貌、卫生、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村镇规划和环保能力建设。项目的安排要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先解决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工作目标与任务

(一)工作目标

到2010年,农村环境污染趋势得到一定控制,农村饮用水源地得到保护,畜禽养殖业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得到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得到一定改善。到2015年基本达到“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目标。

(二)主要任务

根据我市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和近期治理目标,到2010年重点完成以下六项任务。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的保护。首先,要改善农村饮用水质量,划定水源保护区,严格保护农村饮用水源,特别是农村人口相对密集居住区的集中饮用水源。其次,要防治农村工业和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对饮用水源的污染。第三,要建立农村水源水质监测制度。第四,要杜绝工业企业、畜禽养殖、化肥农药对水质造成污染。

(2)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积极开展土地退化和矿山植被破坏的生态修复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严格控制因不合理开发导致新的土地退化和生态破坏,加强封山禁牧、封山育林。

2、强化乡村污染治理

(1)防治土壤污染。开展土壤环境现状调查工作,根据不同土壤污染类型,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试点,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

(2)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加强对畜禽养殖的环境监管,科学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重点保护的区域、流域和生态敏感区;要规范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对超标排放的养殖企业进行限期治理;要遵循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综合利用优先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生产沼气、生产有机肥、堆肥等工艺处理模式,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与达标排放率。

(3)治理乡村工业污染。制定乡镇环境保护规划,对乡村工业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对工艺落后、设备简陋、污染严重的乡村工业企业,给予限期治理、取缔或关闭;乡村工业发展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有条件的地区,应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对污染实行集中防治。

3、开展村镇创优活动

要积极开展村镇环境创优活动。引导和推动一批具有较好社会基础、较强经济实力、良好环境的村镇率先达到环境优美乡镇、环境优美村的标准。环境优美村镇创建工作要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发挥的提高自然环境调节能力,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经济。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2)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积极开发绿色、环保、高附加值产品,推进乡村工业生态化,提高乡村工业档次和效益。新建乡村工业要实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秸秆等再生资源转化及循环利用,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水平。

4、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采取市直部门包扶,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动员广大村民积极参与等综合措施,在全市广泛开展清垃圾、清柴垛、清路障、清宅侧、清违建和改水、改路、改灶、改厕、改圈及村屯绿化等“五清、五改、一绿”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5、提高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水平

(1)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示范。通过秸秆气化为村民提供燃气。

(2)推行农村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工作。开展太阳能、民用炉灶、炕节能示范工程项目建设。

6、推进农村环境建设

大力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各有关部门要配合建设部门采用适用技术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要加强农村环境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环境监管,适当加强乡镇一级环保机构建设与人员配备。

四、重点工程

(一)环境优美村镇创建工程

环境优美村镇创建工程已纳入我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对具有较好社会基础和较强经济实力的乡镇、村,率先开展环境创优工作。全市建设20个环境优美乡镇,100个环境优美村。

(二)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和饮水安全示范工程

建设5个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和饮水安全示范工程。在县(市)进行农村饮用水源地周边污染源调查的基础上,划定水源保护区,设置水源保护区标志,各建设1个饮用水源保护示范工程。同时,开展水源地周边截污、工业污染治理、农业生产污染防治等工程。

(三)再生资源转化与循环利用工程。建设5个资源转化与循环利用工程。各县(市)要组织资源再生与循环利用技术研发,选择经济适用技术,开展农村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各建设1个资源转化与循环利用工程。

(四)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程。建设5个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各县(市)要根据种植业和养殖业布局,因地制宜的选择生产有机肥、沼气、堆肥、粪尿处理、各类环境技术模式,各建设1个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五)乡村工业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5个乡村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各县(市)推行清洁生产,建设和完善乡村工业污染治理设施,各建设1个工业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六)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建设5个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示范工程。各县(市)要开展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环境调查与评估;编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发展规划;开展产地水、土壤、大气环境质量定期监测;各完成1个(有机杂粮、野生茹、干鲜果品等)有机食品基地建设。

(七)村屯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1、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路、改灶、改厕、改圈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2、农村生活垃圾实现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理、集中处理。3、实现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做到达标排放。4、村庄道路要硬化平整,道路两侧栽树种花,要清除柴草堆、物料堆、垃圾、残土堆、粪肥堆,无散放的畜禽。

(八)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工程。完善8个县(市)区的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建设。1、加大农村环境的监测和监管力度,加强县级环境监测站基础设施、装备和队伍建设,初步建立农村环境应急预警系统。2、加强农村环保科研能力建设。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畜禽养殖废水处理达标排放与资源化技术研究,加大农村科技人员培养与引进力度。3、深入开展科普与宣传教育工作,举办农村环保技术知识讲座,组织当地农民观看科普挂图、展板、宣传资料等,向农民传授农业环保实用技术,引导农民自觉保护农村环境,形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要成立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卫生、民政、交通、建委、公用事业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行动计划的组织与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负责实施方案的制定、调度、协调和考核工作。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

(二)政策措施与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把“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采取政府补贴、部门支持、农民自筹、市场运作等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各部门要统筹安排专项工作资金,形成合力;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要作为环境优美村镇的配套工程进行安排,根据国家规定,从排污费中解决部分资金,用于“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工程建设,确保农村环境保护有稳定的投入,并随财政收入的增加逐年调整。

(三)科技支撑。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环保实用技术研究的投入,加快现有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解决实施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加强农村科技人员培养与引进,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加大农村环保科普工作力度。

第9篇:农业农村工作安排范文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试点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老区贫困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试点工作坚持以扶贫开发为宗旨,以促进老区贫困乡村集中连片区域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帮助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为中心,以培育壮大扶贫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通过政策统筹和机制创新,加大财政扶贫资金与其他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的力度,探索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产业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新路子,使试点区域内贫困面貌有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有较大提升,在推进扶贫开发与加快老区建设上,为全省、全国探索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2、基本原则

一是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实施“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必须尊重群众的意愿和要求,要把解决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放在首位。

二是效益覆盖的原则。实施“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要坚持项目到村组,效益覆盖到户,使广大贫困户普遍受益。

三是长效性原则。实施“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要立足于能使贫困农户长期受益,真正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

四是群众广泛参与的原则。实施“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要动员和组织广大贫困农户积极参与,投工投劳,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贫困面貌。

3、贫困农户参与机制

一是普遍参与的动态管理。在试点区域片区组织力量对贫困人口进行重新调查摸底,登记造册,由村民无记名投票民主评选贫困户,并公示确认。建立贫困农户档案,完善贫困农户参与和退出制度,建立贫困农户动态管理机制。

二是贫困农户广泛参与的决策权。群众广泛参与制定村级规划。让“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贫困村村民全程参与村级规划的编制,组织引导群众分析致贫原因,讨论脱贫对策,确定脱贫规划。在此基础上,组织贫困农户自主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脱贫项目。

三是贫困农户的参与和知情权。确定村级规划后,进行张榜公布公示,让贫困农户明确具体帮扶项目、帮扶单位、资金来源、技术措施以及目标要求,确保村民特别是贫困农户的知情权。在具体项目建设上,动员组织贫困农户以出工投劳方式参与项目建设,激发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扶贫开发的责任心。

四是贫困农户广泛参与的监督权。把实施的项目在村委会公开栏公示,成立村级项目建设监事会,吸收贫困农户为监事会成员,增加透明度,实施"阳光工程",接受群众监督,从而保证了建设项目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

二、目标任务

根据我县白莲产业发展总体布局,结合省、市、县“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总体要求,在我县11个乡镇中,选择贫困村相对集中的驿前镇、盱江镇、赤水镇等6乡镇纳入试点区域,对其集中连片分布的28个行政村进行统一规划,实施连片开发(详见表一)。

1、总体目标:经过三年试点工作开展,完成全县28个试点村的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工作任务。扶持28个试点村种植绿色白莲2.2万亩,试点区白莲平均亩产90公斤/亩,实现白莲总产1980吨,形成贫困农户具有稳定收入的扶贫产业,实现试点区域内600户,3000人脱贫困目标。试点区域内建设一批基础设施,使村容村貌整洁卫生,社会事业长足进步,贫困面貌显著改观。

2、工作任务:重点培育发展试点区域的扶贫主导特色绿色白莲产业,提升产业化扶贫水平,推动老区贫困地区绿色白莲现代农业发展,加快老区贫困地区群众增收步伐。

(1)具体任务:在试点区域内建设绿色白莲生产基地2.2万亩,实现良种(太空莲品种)、良法(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全覆盖,扶持成启食品等3家企业发展。力争通过三年试点,绿色白莲扶贫主导产业实现综合产值10亿元,试点区农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2)工作措施:一是建设白莲生产基地。在试点区域内大力培育发展扶贫主导产业绿色白莲标准化生产基地专业村、良种繁育专业村,实现“一村一品”目标。二是推广白莲新品种。推广“太空莲”等白莲新品种,优化试点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三是扶持白莲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扶持成启食品等3家白莲深加工企业发展。四是扶持白莲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对新建莲农专业合作社和各种协会予以扶持并规范其行为,提高扶贫主导产业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五是加强莲农技术培训。通过免费培训、免费技术指导,提高区域内贫困群众的素质,提高莲农自我发展的能力。六是围绕发展壮大扶贫绿色白莲主导产业,对试点区域实行综合治理,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切实解决制约经济发展、影响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

三、试点资金的整合

试点区域的连片开发由县人民政府统一规划,试点规划项目资金的筹集使用贯彻以下基本原则:

1、资金整合原则。县人民政府将国家专项安排的试点财政扶贫补助资金统筹安排到试点规划建设项目,并以试点补助的财政扶贫资金为粘合剂,依据试点规划建立资金整合机制。县向省、市相关部门申报涉农资金项目计划时,重点申报试点区域规划建设项目。同时,积极争取省、市相关部门在计划安排给县项目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试点规划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

2、坚持资金使用管理规定原则。县整合用于试点的省、市相关部门涉农项目资金,由县人民政府负责统一协调县相关部门,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改、管理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使用管理。

3、探索创新资金管理机制原则。在试点中积极创新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方式,综合采取以奖代补、贴息、担保等方式开展试点工作。同时,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按照相关规定,严格实行资金报账制、政府采购制度,以及项目招投标制等。

四、试点规划建设项目

(一)试点总体规划及整合投入安排。我县试点工作总体按三年进行规划,规划建设项目以扶贫主导产业开发为主,兼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通过三年的试点,力争整合投入试点的资金达到4.58亿元以上,其中用于扶贫主导产业连片开发的资金达到3.8亿元以上。投入渠道包括:

1、国家安排试点补助财政扶贫资金1200万元(2010年安排500万元,2011年拟安排500万元,2012年安排200万元);

2、县财政预算配套安排投入资金1260万元;

3、企业投入、招商引资及群众自筹投入力争达到3.86亿元;

4、争取省、市相关部门支持新增安排项目建设资金6000万元。

(二)试点规划建设项目

1、扶贫主导产业绿色白莲开发。共规划子项目8个,三年内计划整合资金38374万元。其中:国家安排试点补助财政扶贫资金700万元(2010年安排270万元,2011年拟安排312万元,2012年拟安排118万元),县级配套、招商引资、群众自筹和企业等投入37674万元。具体规划建设的项目如下:

(1)原种基地:在县莲花科技博览园建设原种基地50亩,其中:1M2水泥小池600个,10M2水泥小池110个,66.7M2水泥小池120个,建设渠道500米。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其中:安排国家下达试点补助财政扶贫资金78万元(2010年安排),其余资金通过整合和争取省、市相关涉农项目资金解决。

(2)一级良种繁育基地:2010年建设“太空莲”一级良种繁育基地1000亩,其中:驿前镇田西村400亩、姚西村300亩,盱江镇小港村300亩。项目总投资420万元,其中:安排国家下达试点补助财政扶贫资金100万元(2010年安排),项目区受益莲农自筹320万元。

(3)二级良种繁育基地:2011年-2012年在其余25个试点村建设太空莲二级良种繁育基地3000亩,每村约130亩。项目总投资1260万元,其中:安排国家下达试点补助财政扶贫资金300万元(2011年安排220万元,2012年拟安排80万元),项目区受益莲农自筹960万元。

(4)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在28个试点规划村建设太空莲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2万亩,项目总投资5280万元,其中:安排国家试点补助财政扶贫资金110万元,其余资金由莲农自筹解决。

(5)白莲模式化栽培技术示范:在试点片区驿前镇13个试点村建设莲田套种泽泻生产示范基地1.5万亩;在旴江镇下湖村、小港村、下坪村等3个试点村建设莲稻套种基地1000亩;在长桥乡双港村、长桥村等2个试点村建设莲烟轮作基地1000亩。项目总投资815万元,由项目区受益莲农自筹解决。

(6)经济服务组织建设:支持26个试点村每村成立1个专业合作社或白莲协会,加强合作社运作机制和购销体系的建设,并添置必要的服务设施设备,建立比较完善规范的章程制度。总投资52万元,其中:安排国家试点补助财政扶贫资金52万元(2010安排52万元)。

扶持试点区域内7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总投资7万元,争取省、市相关涉农项目资金解决。

(7)莲农技术培训:在试点区域乡镇开展科技推广与技术培训,主要推广“太空莲”高产栽培技术、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虫害无害化处理技术及模式化栽培技术,形成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成套推广相结合的梯度推进实施层次。三年内拟培训莲农6000人次,总投资60万元,其中:国家安排试点补助财政扶贫资金60万元(2010年安排25万元,2011年拟安排25万元,1012年拟安排10万元)。

(8)产业化项目:在工业园区建设1万吨大型低温冷库,2条2万吨鲜莲罐头生产线,2条2万吨鲜莲汁生产线。项目总投资36000万元,其中:县自筹300万元(2010安排200万元,2011-1012年每年拟安排50万元),其余资金主要由县招商引资和企业贷款投入。

2、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内容重点是加强试点区域的交通、水利建设,实施项目共需投入资金4745万元。其中:国家下达试点补助财政扶贫资金安排500万元(2010年安排230万元,2011年拟安排188万元,2012年拟安排82万元),县自筹300万元(2010-2012年每年安排100万元),其余资金主要通过争取省、市相关专项资金解决。具体规划建设的内容:

(1)交通建设项目:完成试点区域内行政村通水泥路项目,需建设通村公路8公里;完成中心自然村通组公路建设150公里。

(2)水利建设项目:完成试点区域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灌区渠道防渗配套工程项目;解决试点区域内22000人畜饮水困难。

3、社会事业发展。试点区域内规划建设项目计划投资2735万元,其中县本级财政安排资金660万元(2010-2012年每年各安排220万元),其他建设资金主要通过争取省、市相关专项资金解决。建设项目的内容是:

(1)教育方面:对15所中小学改建、扩建,总建筑面积18988平方米。

(2)卫生方面:对4所卫生院进行改建、扩建。

(3)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五、进度安排

根据“一次规划,一步到位,一年完成”、“竞争开发”的原则,结合试点规划区域内白莲产业发展现状,确定三年试点规划村进度:

2010年:完成驿前镇姚西村等12个行政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任务(见附表一),完成成启食品企业生产线安装和设运营项目,完成50亩原种基地建设项目。

2011年:完成驿前镇田西村等12个行政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任务(见附表一)。完成莲香食品企业设备更新和改造。

2012年:完成驿前镇河东村等4个行政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任务(见附表一)。完成莲妹子食品企业设备更新和改造。

六、组织实施

1、成立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分工。为了加强试点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许爱军担任,副组长由县委常委、副县长揭秉华担任,成员由县委农工部、县扶贫和移民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水利局、县交通局、县教育局、县卫生局、县白莲产业发展局等部门和所在试点乡镇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扶贫和移民局主要领导兼任,抽调部分工作人员,办公地点设县扶贫和移民局(文件另行下发)。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和组织试点的各项具体工作,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把具体的项目资金落实到部门、到乡村。同时各有关乡镇也要相应成立领导机构,抽调专人负责各类项目的实施。

2、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试点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对革命老区的关心和关爱,是一项惠民利民的大好事。县内各新闻媒体和宣传广电部门要把试点工作列为一项重要宣传内容,大力宣传试点工作的进展、成效和先进典型事例。试点所涉乡镇、村要深入召开各种群众会议,把试点工作的内容、目标、要求、优惠政策明明白白地宣传到每一户农户,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试点工作中来,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3、精心组织安排,分步实施项目。我县试点项目规划经省、市批准后,全县所有项目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深入试点区域六个乡镇的村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完善所主管项目实施的规划,确定每个实施项目的目标内容、规模和资金筹措渠道、实施步骤,统筹谋划好项目实施的年度计划。对当年能完成的要确保当年完成,不能当年完成的要力争确保年终完成。项目主管部门要把资金的拨付与项目的工作进展挂钩,及时拨付资金,确保各类项目的顺利实施和任务按时保质完成。各乡镇作为项目实施的主体要主动积极介入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