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方案范文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方案精选(九篇)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方案

第1篇: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方案范文

各市、县、自治县教育(教科)局,三沙市社会事业与后方基地管理局,洋浦经济开发区社会发展局,厅直属中学(单位):

为进一步深化海南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海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琼府〔2016〕29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我厅制定了本实施意见,并经教育部核准备案,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有利于维护教育公平,有利于中考、高考改革的衔接出发,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我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培养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处理好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在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个性特长和发展潜能,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为初中毕业生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坚持普职并重。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通过系统科学的制度设计,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将适合不同教育的学生合理分流到普通高中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畅通学生成长成才的多种途径,促进普职协调发展,为多样化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坚持公平公正。不断完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规则程序,探索高中自主招生,形成指标到校生分配、统一招生录取、自主招生录取、推荐录取等多元录取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平等升学机会,确保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

坚持全科开考。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全部纳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打好共同基础,确保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海南实际,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注重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实践,使学、考、招有机衔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稳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改革目标

进一步完善我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到2020年左右基本形成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建立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公平。

四、主要任务

(一)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教育考试规定组织实施,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保障义务教育基本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考试制度。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既是衡量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又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

1.考试科目。《海南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规定的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生物、地理、美术、音乐12门科目均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避免过早过度偏科,确保达到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

信息技术、物理实验操作技能、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等为考查科目,积极创造条件将生物实验操作技能纳入考查科目。

2.考试范围。教育部颁发的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必学内容。

3.考试方式。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物理、化学、生物、地理7门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实行闭卷笔试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2门科目实行开卷笔试考试;体育与健康科目实行现场测试,积极创造条件提供自选项目供学生选择;音乐、美术及考查科目由省教育厅制定考查方案,各市县(含洋浦,下同)具体组织实施。

4.成绩呈现。学业水平考试的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生物、地理10门科目的考试成绩均以A、B、C、D、E、F六个等级呈现,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地理9门科目的成绩等级,根据考试成绩从高到低以全省当年考生人数按A等级10%、B等级20%、C等级30%、D等级20%、E等级15%、F等级5%依次确定。体育与健康学科成绩等级按考试成绩从高到低依次确定,其中A等级40-50分,B等级35-39分,C等级30-34分,D等级25-29分,E等级20-24分,F等级0-19分。

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物理实验操作技能和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考试或考查成绩直接以“合格”和“不合格”呈现,其结果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一并记入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

5.时间安排。全省统一考试的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7门科目考试安排在义务教育九年级课程学习结束后(每年6月25-26日)进行,生物和地理2门科目考试安排在义务教育八年级课程学习结束后(每年6月27日)进行,体育与健康科目考试安排在义务教育九年级下学期3月—4月进行。

6.考试组织。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生物、地理10门科目实行全省统一考试,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地理9门科目由省教育厅统一命题,统一制卷,统一组织考试,统一评卷;体育与健康科目由省教育厅制定考试实施方案,由各市县负责组织实施。

全省统一考查科目由省教育厅制定考查实施方案,由各市县按有关规定组织考试、评定成绩。

(二)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参照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由省教育厅统一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1.科学确定评价内容。综合素质评价要记录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内容,重点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参加各类综合实践活动、党团与社团活动、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情况的记录及成果,各学科学习成绩和成果,体育和艺术特长以及参加活动的成果等体现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关键表现。

2.完善评价手段和方法。进一步完善海南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设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管理平台。初中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做好写实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学校要在每学期结束时及时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的整理遴选、审核、公示等工作,为每一位学生建立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学生毕业时,提取经过审核、公示的相关材料形成《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表》,为高中阶段学校选拔学生提供依据或参考。

3.科学合理使用评价结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学校和家长对孩子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重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初中学生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招生学校应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前向社会公布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录取办法,确保使用程序规范透明、结果公平公正。

(三)改革招生录取办法

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

1.改革录取计分科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以各计分科目等级和各计分科目原始分总分呈现。各科目分值为: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3个科目各120分,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4门科目各100分,体育与健康科目50分。生物、地理2门科目卷面分各100分,2019年(即2017级初中学生,以下递推)各按卷面分30%计入录取总分,2020年各按卷面分40%计入录取总分,2021年起各按卷面分50%计入录取总分。

2.依据综合素质评价录取。要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在普通高中学校录取时,综合素质评价总等级作为门槛,其中“省一级学校”和经省教育厅批准面向全省招生的普通高中学校实验班只录取综合素质评价总等级达到A等或B等级的考生,其他普通高中学校录取时,对综合素质评价总等级的要求,由其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另行确定;若在录取时,各录取学科总分相同无法区分时,由招生学校根据考生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表》和《成长记录袋》提供的材料以及本校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录取办法,自主择优录取。普通高中学校在自主招生中,要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3.科学合理确定普职招生规模。按照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工作,鼓励和引导动手能力强、职业倾向明显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4.完善有关政策措施。继续实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招生名额向农村初中和城区薄弱初中倾斜,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引导初中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到2020年市县优质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学校比例达到50%以上。继续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的政策措施。

(四)探索和规范自主招生

支持普通高中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制定自主招生方案,探索建立高中阶段学校自主招生制度。试点普通高中“省一级学校”以自主招生方式,根据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结合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招收具有体育、艺术等学科特长以及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要求。自主招生名额控制在学校总招生计划的8%以内(其中体育、艺术特长生总比例不超过6%)。自主招生学校要严格规范自主招生办法和程序,不得重复组织学业水平考试。自主招生录取方案报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并向社会公布后实施。要将自主招生的各个环节和录取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招生结果公平公正。

(五)加强考试招生管理

1.认真核定招生计划。完善招生计划编制办法。认真落实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根据区域内学校布局,适宜的学校规模和班额以及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核定招生计划并严格执行。

民办高中与公办高中享有同等的招生权利,各市县应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将民办高中统一列入招生计划。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审核民办高中招生方案,按照学校实际办学能力逐校下达招生计划。未取得办学许可证(含筹设期间)或年检不合格的“民办高中”不得参与招生。

2.严格规范招生行为。健全招生管理工作规定,规范学校招生行为,进一步明确招生范围、招生规模等基本要求,严禁无计划、超计划招生,严禁违规跨区域和采取承诺、未经政策允许的签订协议等非正常手段提前招生,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

坚持素质教育导向,规范中考成绩,坚决刹住炒作“中考状元”、“中考升学率”等不良风气。严禁任何学校公布、提供学生中考成绩。严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中考成绩、升学率排名排队、表彰奖励。

3.减少和规范加分项目。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大幅减少、严格控制中招录取加分项目,逐步将加分的激励导向功能转移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学生加分项目;从2018年起取消省优秀学生干部、省三好学生、宋庆龄奖学金、“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我省实际保留的加分项目,严格控制加分分值。进一步完善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查公示制度。

4.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考试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录取结果等信息,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监督。完善违纪举报和申诉受理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招生录取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六)推进考试命题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思想。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要坚持有利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与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原则,兼顾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的不同功能,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突出学科核心素养。

科学设计试卷结构,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实践能力,重视对有关学科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积极探索初中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教育厅统筹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积极稳妥推进。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高中阶段学校要高度重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按照省教育厅的总体部署,认真落实好各项改革任务。

(二)深化教学改革。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严禁压缩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国家和省级必修地方课程的课时。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结合我省实际,进一步完善课程计划,改革基础教育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初中学校师资、实验室、体育运动场地及器材等方面的条件保障,保障正常教学需求。定期对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三)提升保障能力。加强命题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命题教师的命题能力,强化对试卷进行评估和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严格对试卷命题、印制、运送等环节的保密要求,确保试题试卷安全。探索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逐步建立我省统一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平台。加强学业水平考试管理机构建设,确保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需经费。

(四)加强宣传引导。认真做好改革政策举措的宣传工作,及时回应学生、家长和社会关切。加强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和中等职业学校免费等惠民政策的宣传,为推进改革、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六、其他事项

(一)往届初中毕业生及由外省(自治区、直辖市)转学进入本省义务教育学校九年级就读的,或本省户籍在外省(自治区、直辖市)就读义务教育学校回本省报考的,可申请参加当年度生物、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其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录取总成绩。

第2篇: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方案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义务教育;成长规律;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5-0071-04

在全球教育信息化的大潮涌动中,我国的北京、广州、上海、江苏、浙江等教育发达地区的部分中小学校开展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验。教育界专家对“翻转课堂”的实验效果则是各抒己见、评说不一。

通俗地说,“翻转课堂”就是运用计算机网络和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技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自交给学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在家先行学习新知识,然后将疑问带到学校课堂中和老师及同学一起讨论解决;把传统的课内学习新知、课外消化巩固,“翻转”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内交流巩固。“翻转课堂”一般的做法是:老师先制作讲课视频或设计助学方案,在视频中讲解新的知识点和概念,然后把视频或助学方案作为课前资料发给学生。学生则在课前观看教师的讲课视频或根据助学方案进行自学;然后在学校的常规教学课堂上,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直接参与活动并进行针对性的助学辅导。

根据本人多途径深入调查研究,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对象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尤其是对低年级学龄儿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突出的优点也可能成致命的缺点。因为“翻转课堂”模式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更需要学习者有一定的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信息化技术处理能力等。同时,由于“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利用统一固定的视频画面语言(或助学方案)来代替传统的即时性面对面教学方式,让学习者在观看视频(或助学方案)中接收现成的老师见解和结论,就必须建构新的师生人际关系和改变交流感知模式。然而,义务教育阶段(6至14周岁)的学生自制能力、综合分析和信息化技术处理能力等都比较薄弱和欠缺;在没有监护人现场监管和指导的情况下、进行所谓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很容易受到网络中其它元素的诱惑而放任其娱乐性、懒惰性的滋生,从而扼杀他们在学习新知识过程擅长即时互动交流的思维天性。

无论是从中小学校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去考量,还是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和当前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外部环境去调研;或者从教育教学改革和广大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师信息素养等进行分析,都不宜在义务教育阶段推广普及“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

一、教育制度决定学校的办学行为模式

首先,国家与教育的关系只能是国家任务决定教育发展。义务教育阶段是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基的关键时期,它的成败不仅决定个人一生的命运,而且也关系到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同我们国家的兴衰存亡紧密相连。因此,国家依法强制适龄少年儿童必须接受一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这不仅是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对每一个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通过教育制度和立法,确立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精神素养,这是国家和教育的责任。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的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所以,搞好教育这件民生大事,不仅体现全社会人民的心声,而且也凝聚着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其设立与运行必须遵循法治原则,即要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第一款“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1]”这就是说我国的教育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第十九条第二款“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1]”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各层次学校的办学方向和行为模式。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对于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市化进程都起着关键的杠杆作用。可是,由于我国区域辽阔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义务教育在教学质量等各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受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局限,推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阻力仍然很大。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分别到山西、吉林、河南、广东、重庆、云南、青海、新疆8省(区、市)对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结果的分析。[2]从城乡看,农村教育仍是短板;从区域看,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从学校看,不同学校间水平相差较大;从群体看,特殊群体保障水平还不高。总而言之,从多个视角进行分析,均表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水平在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之间仍不均衡。例如: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还存在不少困难;特殊教育仍是薄弱环节,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低于普通儿童,辍学率也高于普通儿童。[2]成千上万的进城务工者一年四季流浪他乡,为了生存而奔波劳累,并长年蜗居工棚或廉租房;无数弱势群体为了生存需要不时地寻求各方的援助,更难分享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据权威调查,中国目前18岁以下的留守儿童数量保守估计超过6000万,其中6至14岁的学龄儿童就占2052万之多。试想,这些弱势群体家庭的留守儿童,连生活起居都得委托他们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亲人监护,又有多少家庭是具备现代教育信息化设施条件、可以提供其“翻转课堂”自主学习的呢?这些群体中又有多少家长或监护人有能力、有时间指导和监管孩子进行“翻转课堂”学习的呢?

其次,我们身处全球互联网的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虽不能闭关自守,但也不能置国情于不顾。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党的十也再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充分说明我们的教育方针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德为先的重要性。教育的本质,体现在德育上是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体现在智育上是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体现在美育上是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追根溯源,今天在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上,许多人几乎已经没有概念。他们或者高谈公平教育,强调社会流动渠道必须畅通,或者标榜竞争,要求教学必须讲均衡说效率;或者忽视人的身心成长规律而空谈尊重未成年的学龄少年儿童,或者只要成绩出人头地而不管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等等。思想上的混乱和教育教学行为上的急功近利、盲目效仿带来对教育的评价混乱,导致办教育者和管理教育者无所适从。其实,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教育,除培养知识与能力之外,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善良的品性同样重要,这可谓是妇孺皆知的浅显道理。

因此,要治好中国教育之病,必须先治好随意跟风攀比和模仿教育教学模式的社会之病;否则,病灶不除,我国的教育事业实在难以迈开大步。只有首先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能促进教育公平的制度体系;把握好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地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才能真正解决好我国的教育问题,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上好学”,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化,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以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也就是说,只有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律办教育,才能使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越办越红火而蒸蒸日上,进而实现伟大的中国复兴梦、强国梦。

二、遵循教育规律才会卓有成效

教育规律是教育发展过程中内部各因素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假如我们的教育行为违背教育自身规律、忘记教育初衷、忘记教育根本,最终只能让教育成为学生成长的伤心之地。因此,我们的教育行为应该符合科学,符合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满足其身心发展的需要;若违反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即必然失败。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少年儿童身心成长规律和特征之一,就是其心智尚未成熟,自控能力、认知力和明辨是非能力等都处于发展阶段。他们的好奇心和模仿力很强,但却缺乏针对性、深层次探究和思维的能力及经验;更不具备鉴别网络信息、网络广告、网络安全等等虚拟世界的真实性,也意识不到实施不当行为所引起的潜在后果和风险。如果处在没有成人监督和管理的环境中,放任学龄少年儿童进行所谓的独立自主、个性化学习,采用观看现成的教学视频或上互联网自学;由于其自制能力和判断是非能力的局限,不仅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和目的,而且还很容易受到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学龄少年儿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如果让不良的行为习惯持续发展下去的话;因长期以来受教育信息化技术产品的代劳,会导致身体相应器官的智能衰减和退化。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的教师依托信息化教育教学设施将学科建模变得支离破碎,凭经验主观地预测班级众多的教育对象会碰到共同的知识难点问题,提前瞎子摸象般地去设计微视频或助学方案,预设所谓的个性化学习指导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就等于变相地让学生的学习围绕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违背教育教学规律,而且明知故犯主观主义的错误,怎么能不越教越累呢?

由此可见,教育需要循序渐进,任何想颠倒或省略一些环节的做法都会得不偿失。因为少年儿童成长过程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尤其是少年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并未发育成熟,加上明辨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欠缺;如果贸然地让其独立观看现成的教学视频或要求他们根据老师的助学方案去自学,对那些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学龄少年儿童来讲,很难定位在教师预先设定的范畴开展自学活动。随之,在学校常规的教学课堂里,也就难以实现根据课前自学情况,通过课堂内小组的讨论、分析、交流来影响其他同学。同时,面对课堂内学生那杂乱无序的场景、五花八门的提问,普通教师将难以随机应变地正确控制和处理。最终,只能导致“翻转课堂”所谓的“课前自主学习,课内交流巩固”这一教学愿望成为泡影。那么,如何才能处理好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少年儿童的自控性、主动性、创造性、协调平衡地发展呢?笔者认为学校应该千方百计地采取措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这是实现高效学习的三件法宝。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少年儿童来讲,监护人和学校教师应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言教身传,在新颖有效的教学模式中帮助他们养成预习、作业、复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并善于分配时间,管理时间,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进而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直至达到能真正自主学习的目的。另外,对学龄少年儿童在不同的环境和场合发生的失控行为,在场的监护人或教师更应该根据其身心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实事求是地及时对其进行教育管理;可以采用相应的说理、引导、惩罚、批评、取消权利等多方面的措施;将情爱和威严、自由和纪律、自尊和自重有机的结合,平衡协调地处理好。

第3篇: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方案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材教法;课程改革

2001年9月在全国全面开展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不论从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数学教材教法》(以下简称中教法)作为培训中小学数学教师后备军的主要教材之一,也应从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但就目前中教法的教学现状来看,其教育观念、教学方式都与新课标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及时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新思想、新要求,失去了中教法设置的初衷。笔者通过近两年来担任中教法的实践经验,认为如何将《标准》的新思想、新要求完美渗透到中教法的教学当中去,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创新。

一、新课程标准下中教法的几点变化

1.教学理念的变化

设置中教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加完善高师数学教育的课程体系,推动数学教育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对高师数学教育专业提出了挑战。中教法作为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首先要转变的是高师教师的教学理念,中教法培养的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理念,实现教学的价值取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让学生逐步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2.教学目标的变化

中教法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要让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初中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熟悉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环节,能够简单掌握一些数学教学的基本技能。义务教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改革,要求中教法在保持原来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目标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熟悉《标准》中的内容,树立一种新型的教学观,理解新教材,能够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能够在未来的数学教学中以科学的教育理论进行教学。

3.教学方法的变化

中教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体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体现新课程改革对中教法的要求,因此,中教法的教师不仅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法,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而且要将新课程所提倡的新型教学方法体现在课堂当中,培养学生学习中教法的兴趣,通过引导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

二、中教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1.阶段性地修订教材内容

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教法作为培养新时代教师的载体,应当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变化其课程的内容,在保持内容稳定性的基础上体现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发展性。例如,可以适当增加国内外数学教育研究最新成果的内容;增加新课程改革中关于目标、原则、方法的争鸣,让学生倾听到关于课程改革不同的声音;增加数学教育理论和现代数学学习理论的介绍,介绍一些国内外成功的数学教学改革案例,让学生从根源上转变教育观念。

2.解读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

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首先要了解的是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与内容实质。笔者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发现,第一,许多中教法的教材中没有详细介绍《标准》的章节;第二,学生对《标准》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学生到了毕业,还没有仔细阅读过《标准》。因此,笔者认为,在中教法的教学过程当中,解读《标准》是中教法教师在今后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引导学生体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了解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一体教学目标,熟悉新课程改革中初中数学课程内容模块的设置。

3.加大案例教学在中教法中的比例

案例教学主要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优秀教学案例,探讨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当中,能够体会现代教学理念,了解课程改革中提倡的新型教学方法。同时,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已有的中教法知识运用其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此外,学生通过观摩优秀的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可以为实习实训积累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数学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第4篇: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方案范文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法因为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分析能力,所以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青睐。同时案例教学方法在高职高专的教学工作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应用。但是由于我国开始使用案例教学方法的时间短,经验较少,并且高职高专与普通的高等院校的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同点,所以案例教学方法在高职高专等学校中的应用成为一个难题。本文就从高职高专的角度出发,试图找出其中的解决办法。

一、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最初起源于美国,并且在上世纪末期传入我国。从广义上理解,案例教学方法就是指将案例基础理论、案例开发理论、案例应用理论等内容融合在一起的一个庞大的知识教育体系。狭义上讲就是指在教学中使用案例的基本内容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手段。本文所讨论的案例教学方法是指狭义上的概念。指教师在日常的教育中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研究与讨论,从中抽象出一定的理论与道理,从而掌握科学理论知识的方法。案例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注重分析。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案例的分析,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从中学习到相关的专业知识。重视学生的分析过程,学生掌握分析案例的能力,而不注重分析得出的结论。因而案例分析没有统一固定模式的答案,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2)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分析过程为主要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只是对学生的分析过程以及分析结果做出一定的指导与评价,而不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分析过程中去。所以说在案例教学方法中学生的自主分析、自主结论是主导,教师的指导是辅助。(3)通过案例来指导理论。案例教学都是运用真实发生的案例来进行教学活动。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来进行发散、引申。学生从真实的案例中能够通过分析增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从而对理论的掌握就更加牢固。

二、案例教学方法在高职高专教学基础课程中运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案例教学方法不仅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分析能力。对于培养新时代的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虽然高职高专等学校与普通的高等院校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案例教学方法一样可以在高职高专等学校中应用。

(一)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是高职高专教学基础课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所决定的

基础课程的教育,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仅仅扮演了一个听课的角色,至于学生听没听,听没听的懂,这些都是不确定的。但是在案例教学方法中,要求学生亲自参与到中间来,通过运用一系列的知识分析案例与解决案例,从而得到一定的结论与答案,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又能让学生加深印象,对知识把握的更牢固。

(二)在教学基础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是实现高职高专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在于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行业培养急需的实际操作型人才,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出来的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思维转动快等特征。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的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案例教学方法是高职高专学校培养目标人才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三、案例教学方法在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基础课程中的运用步骤与方法

案例教学方法在高职高专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步骤与方法是高职教学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特点,本文设计出完整的案例教学的三个阶段,即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实施阶段、课后评估阶段。

(一)课前准备阶段

课前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由教师来完成的。1.教师要根据大纲要求的知识点与教学任务,充分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选择准确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所在,因为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案例来进行教学任务。恰当的案例能够紧扣大纲,突出重点,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时候隐性的掌握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同时恰当的案例能给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带来一定的经验与指导,对于学生较快的适应今后的生活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相反,不成功的案例不仅偏离了教学主题,不能够妥善的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根据课堂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案例。2.教师要妥善的安排教学进度。由于案例教学方法是一个发散性的教学方法,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教师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时间段的控制与把握。合理的安排时间,简单的介绍案例、提出问题,将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案例的研究与讨论,并且在课堂的最后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对案例进行总结。 转贴于

(二)课堂实施阶段

在课堂实施阶段,要充分的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所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真实实现案例教学的目的所在。1.完美呈现案例。每一个经典的案例背后都有一段吸引人眼球的故事,案例呈现阶段是案例课堂教学的开始,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只有成功的开头才能吸引到学生,让学生对案例分析产生兴趣。2.引导学生展开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阶段,要重在启发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完全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可以采取随机分组,小组组合等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在不影响其他班级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可以允许学生进行讨论等。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与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动手能力。3.案例总结。在讨论结束之后让学生对案例讨论结果进行汇报,并说出小组讨论结果与理由,教师对结论进行评价与总结。指出学生的不足与疏漏,对于学生完成的知识点要进行表扬与鼓励。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三)课后评估阶段

课后评估阶段也是案例教学方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只有通过课后的充分评估,教师才能准确的把握学生对案例所要传递知识的把握程度以及案例对知识的覆盖程度,为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今后更好的选择案例提供更好的帮助。

总结: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趋势下,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能力型人才的要求提高,这就要求我们高职高专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充分的利用案例教学方法的优势,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文:案例教学方法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阮洪:关于案例教学法的尝试与思考,《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3]黄辉:案例教学法的优劣分析与比较,《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第5篇: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方案范文

【导语】

各市教育局: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和《辽宁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辽政发201623号)精神,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维护教育公平公正,构建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现就改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坚持公平公正,不断完善规则程序,为学生创造平等升学的机会。坚持科学规范,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使学、考、招有机衔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坚持普职并重,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让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高中阶段教育。坚持因地制宜,加强省级统筹管理,以市级为主实施,注重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实践,努力实现到2020年秋季,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二、主要任务(一)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全面推行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实现一考多用,各地和有关学校不得再另行组织义务教育毕业考试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1.考试科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科目,其中语文、数学、外语(含听力口语测试)、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作为考试科目;综合实践、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作为考查科目。2.考试内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要根据国家和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和要求,兼顾毕业考试和招生考试的功能,围绕引导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增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及综合性,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内容,杜绝偏题、怪题。各学科试题的难易程度按低、中、高三档试题的分值比例为7:2:1。命题采取省市分级负责方式进行,计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总分的科目委托省招生考试办公室组织命题,市里统一组织考试,鼓励有条件的市积极自主命题;其他考试、考查科目,由市里统筹安排。3.考试方式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科目实行纸笔考试;物理、化学、生物科目采用纸笔考试和实验操作方式进行;物理和化学、生物和地理、道德与法治和历史科目的纸笔考试采取同场分卷方式进行,道德与法治和历史科目实行开卷考试;外语听力口语测试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科目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论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以纸笔开卷考试和技能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信息技术科目考试采取上机操作方式进行;综合实践、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考查科目由各市根据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统筹安排。4.考试安排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坚持“学完即考”的原则,实行全省统一考试。生物、地理科目考试安排在学生八年级学年末或九年级学年末进行;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进行;外语听力口语测试在九年级下学期进行。5.结果表达在全科开考的基础上,语文、数学、外语(含听力口语测试)、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或历史、生物或地理等科目按照国家要求计入学业水平考试总分。其中,语文150分(汉字书写考试赋分不低于3分),数学150分,外语120分(100分笔试+20分人机对话),物化综合120分(100分笔试+20分实验操作,100分笔试中物理为60分、化学为40分,20分实验操作中物理、化学各10分),体育与健康60分;道德与法治、历史二科,地理、生物二科,各市须结合本地实际,分别选择一科以分数呈现,均为50分(二选一科目也可以采用等级方式呈现,然后各市依据等级每科以适当分值计入总分),所有文化课计分科目总分不超过700分。未选择计分科目均采取等级呈现的方式,一般分为A、B、C、D、E等若干等级,各等级的划分由各市根据本市初中考生数量和高中招生计划科学合理确定,省、市示范性普通高中(省重点高中)录取时均要求达到B级及以上,并适当给予高中阶段学校自主权,允许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对等级的自主要求。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科目,根据各市实际,依据自主安排的考试成绩或考查结果,可以采取等级形式或以“合格”与“不合格”或其他灵活方式呈现。(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从2018年开始,鼓励各市广泛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试点工作,以激励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发展,构建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为目的,以评价学生基本素质发展水平和学科学习水平为主要内容,以完善制度建设和技术手段为保障,采取发展性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状况和能力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1.评价内容(1)思想品德。主要评价学生在行为习惯、公民素养、人格品质、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发展水平。(2)学业水平。主要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创新意识、探究能力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3)身心健康。主要评价学生体质体能发展水平、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及在体育运动方面的能力与特长。(4)艺术素养。主要评价学生在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及艺术特长发展水平。(5)社会实践。主要评价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情况和实际效果。2.评价方式(1)日常评价。日常评价包括即时评价、成长记录、学业考查、特长表现等方面,作为学年评价的重要依据。各学科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进步,关注学生的表现,适时做好记录和资料收集工作,依据评价标准,科学分析和判断,对学生及时作出评价。(2)学年评价。学年评价是阶段性评价,在每学年上、下两个学期各评价一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定。每学年将结束时,学校在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分析、与学生及家长交流与沟通的基础上,对学生做出描述性评价(即综合性评语)。(3)毕业评价。毕业评价是初中学段终结性评价,在九年级下学期进行。毕业评价应注重对原始资料的分析与概括,以学生的日常表现为依据,通过参考学生日常评价、学年评价结果以及成长记录、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及学生互评结果等,经集体讨论,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评语。3.评价程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1)录入信息,建立档案。全省将统一建设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管理平台,各学校依据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相关信息,在市级平台上为每一名学生建立电子档案,设立电子成长记录袋,全面、全程记录学生在初中阶段各方面的状况。(2)多元评价,跟踪记录。①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写出评语。②学生互评。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班级评价小组对组内学生分别进行评价并写出评语。③教师评价。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状况进行评价并写出评语。④家长评价。家长观察孩子的综合素质表现并写出评语。(3)结果公示,汇总存档。学期、学年和毕业评价结果由班级、年级分级管理,必须在班级、年级和学校范围内进行公示无异议后确定。各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文本档案和电子档案,并将评价结果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存档,形成市、县(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三级档案管理系统,确保评价工作的规范性和严肃性。纸质版材料由家长签字确认后装入学生成长记录袋,形成学生的文本档案;电子版材料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管理平台上存档,形成学生的电子档案。学校每学期对公示无异议的评价结果进行一次存档,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每学年进行一次存档,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对初中学段终结性评价结果进行存档。4.评价结果(1)评价结果的认定。学期、学年和毕业评价,各地各校可结合实际,按照五大项评价内容或细化分解成更多具体评价项目,分项分别以等级呈现;也可以采取先分项后综合的方式,根据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以综合等级形式呈现。等级一般分A、B、C、D四个等级,各等级人数由各地按照高中录取人数和考生人数比例科学划定,D等级比例要严格控制。学期、学年和毕业评价综合性评语和认定结果要录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档案。(2)评价结果的使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初中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学期和学年认定结果作为学生在校期间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毕业分项认定结果作为学生初中毕业择优推荐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重要依据,毕业综合认定结果作为学生报考高中阶段学校的重要依据。原则上毕业综合认定结果达到C等及以上的学生准予报考高中阶段学校,省、市示范性普通高中(省重点高中)录取要求毕业综合认定结果达到B等及以上。各市要结合实际,允许高中阶段学校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提出必要的个性化要求(如5A、4A1B等)。坚持试点先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根据不同等级折算成适当分值(5-10分为宜)计入中考总成绩,逐步打破以考试成绩作为标准招生的传统做法。(三)改进考试招生录取办法1.开展考试招生录取改革试点。盘锦市从2017年秋季入学七年级新生开始先行试点,2020年秋季开学全省所有七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从2017年秋季开始,其他各市也要有计划地积极研究推进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试点。试点地区要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综合素质评价使用的基本要求,高中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订具体的使用办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坚持正确的招生导向政策。按照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工作,鼓励和引导动手能力强、职业倾向明显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积极创造条件,使有意愿的初中毕业生都能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全省优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实行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招生名额适当向农村初中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的政策措施。3.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给予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严格规范自主招生办法和程序,将自主招生的各个环节和录取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4.加强考试招生管理。完善招生计划编制办法,按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根据区域内学校布局、适宜的学校规模和班额以及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核定招生计划并严格执行。健全招生管理工作规定,规范学校招生行为,进一步明确招生范围、招生规模等基本要求,严禁违规跨区域和擅自提前招生,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学生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地方实际保留的加分项目,要严格控制加分分值,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考试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录取结果等信息,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的监督。完善违纪举报和申诉受理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三、组织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制度落实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转变管理观念,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能力。各市要按照省教育厅的工作要求,加强对本地区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统筹规划,进一步明确各项任务,制订具体的工作方案,于2017年12月底前报省教育厅。要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切实抓好落实。充分考虑教育工作的特点,提前公布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各项改革。(二)深化教学改革,保证教育质量各地各校要严格落实《辽宁省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6年修订)》《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实施意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严禁压缩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的课时。要进一步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切实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条件保障,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各地要对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情况开展好周期性评价和经常性督查,省教育厅适时组织开展抽查。(三)完善工作机制,提升保障能力各地要加强考试机构、考务组织、招生录取等方面基本能力建设。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和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严格对试卷命题、印制、运送等环节的保密要求,确保试题试卷安全。各地要确保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需经费。(四)加强宣传指导,做好咨询服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各项政策、方案的宣传和解读,及时回应学生、家长和社会关切。要重点加强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和中等职业学校免费等惠民政策的宣传,为推进改革、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各级教研部门和初中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学业规划指导,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中阶段学校要主动创新咨询服务形式,努力提高咨询服务质量,为学生报考和录取提供方便。

第6篇: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方案范文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六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设置

表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略)

表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略)

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表一为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级的课程设置,表二为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周课时数、学年总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课时比例,每门课的课时比例有一定弹性幅度。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共占总课时的16~20%。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应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指导意见,提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的具体要求,报教育部备案。民族学校、复式教学点、简易小学等学校的课程设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自主决定。

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学校在做学年教学安排时,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

初中阶段的学校在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时,若选择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自然地理的内容;若选择历史与社会、生物、物理、化学,则应参照相关课程标准安排自然地理的内容。

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一至六年级设体育课,七至九年级设体育与健康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七至九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健康知识,应在学生进行相关体育活动时,使学生了解,但不得组织笔试。

第7篇: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方案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相关政策;发展

作为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的大学生,肩负着民族振兴的重任。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以保证他们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渠道就是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近年来,我国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吸引力和科学性出台了相关政策,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这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政策的历史演进

(一)建国初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开端

1949年10月,国家颁布了《华北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度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对高校政治课作了相关的规定,这标志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正式设置。1964年10月,国家颁布了《中央宣传部、高教部党组、教育部临时党组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规定高校的共同政治理论课除继续开设《形势与任务》课程外,还要设置《中共党史》《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等课程,这标志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初具规模并形成体系。

(二)“文革”期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误入歧途

文革期间,“左”倾错误思想贯穿教育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以通过正常的秩序开展。政治课经常被挤占或取代,政治课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成为政治运动的附属品。由于没有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无视学科设置、教学内容科学性、教育教学规律性,因此,在“文革”期间,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发展相当艰难,甚至出现倒退。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进入重建

1978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了高校的马列主义理论课程的组成部分,给思想政治课指明了方向。1982年,教育部决定在高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并结合新形势对学生进行教育,进一步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我国高校构建了思想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相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基本框架,这个阶段被称为政治课程设计的重建或者恢复阶段。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以及经验不足,处于此阶段的课程内容尚不够成熟,无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探索

1986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对教学内容提出了重要的改革要求,明确要求把改革开放理论和政策纳入课堂教学之中。国家教委在1987年3月和10月分别文件,对思想教育课的课程设置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出部署。三年制的大专,可以开设“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两年制的大专,可以开设“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课。从而形成了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的改革开放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简称为“85方案”。1984年9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的通知,指出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准备在全国高等院校增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课程。1986年3月,国家教委关于在高等学校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心内容。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进一步发展

1993年颁布的《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集于一体,形成“两课”。1995年,国家教委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规定通过教学改革,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两课”课程体系。199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正式设立,迸一步加强高校“两课”建设。1998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通知和《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交出邓小平理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地位,形成了新的课程设置方案,即“98方案”。这些政策大大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发展,特别是“98方案”方案的实施,对思想政治课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六)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深入发展

面对21世纪的新形势、新情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迫切的任务。2003年2月,教育部频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从2003年秋季开学开始,普遍开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16号文件”),进一步确定专科层次和硕士生、博士生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同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改革作出重大决策。2005年1月,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16号文件”精神,胡锦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上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新要求,即新的课程设置方案,简称“05方案”。在“05方案”中,确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4门必修课程。在有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各大高校顺利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建立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二、各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政策评析

(一)“85方案”阶段

“85方案”的提出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心内容,是“85方案”的另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而且正式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使其得以长远发展。“85方案”不管是在学科内涵的完善拓展上、学科点数量增加和学科合理布局上,都为“两课”教学、科研和师资培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98方案”阶段

从“98方案”的总体结构分析,其包括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且是学习和掌握更深层次理论的基础,便于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现实问题。“98方案”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在中国实践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从实践中继承与发展了克思主义,开创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理论体系。可以增设“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以突出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增强大学生对政治理论的认识深度,突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第二,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课程,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作为。第三,让大学生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并改造世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设置“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加以引导,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05方案”阶段

“05方案”改革是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由胡锦涛亲自指示,中央政治局常委多次专门研究,收集有关专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方面的意见,形成有针对性、考虑周全、措施有力、按部就班、求真务实的改革方案,有效地加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理论体系建设,极大提高了大学生政治理论水平。本、专科可以结合实际的需要,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作为选修课。同时进一步推进本、专科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严格民办高校政治课程设置,不放松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政治教学。“05方案”还强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中国化理论的中心内容,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和调整,应当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适应时展,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充分体现出来。

(四)对三个阶段方案政策的评析

“98方案”为体现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的有机统一,与“85方案”相比,加大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成果的分量: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为“邓小平理论概论”,把“中国革命史”改为“毛泽东思想概论”,将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力求把改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相结合,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05方案”将原来分别独立设置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并起来,变成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课;也将原来分别独立设置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课》和《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合并起来,变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新课;还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以选修课形式开设,并加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做到理论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情况有明显改善。

三、落实政策是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保证

(一)落实政策,不断推动学科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作为学科依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6个。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本要求,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确定研究方向,解决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力量薄弱、学科建设经验不足,学科方向不够明确等问题。

(二)落实政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

落实中央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政策,切实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在“活”字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三)落实政策,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中央出台的相关政策,高校务必要贯彻落实,要求教师具有某方面的专门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学科内容体系。如教“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师,不仅要熟悉和掌握本门课程的理论体系,而且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对中国近现代史有较深入的了解。各高校要切实改善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待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员编制、经费投入和教学科研条件,及时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达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和政策。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和社会考察制度,做好涉及教师各个方面的工作,适应新课程需要重新予以调整配套,在职务聘任、科研立项、国内外学习进修和物质待遇等方面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的特点,在政策上予以扶持,确保现有队伍的稳定。

四、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

(一)落实政策,抓好理论课程的教材编写工作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条重要的途径,从理论课把关,正确引导学生。但上好这门课程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上好一门课,离不开一本好的教材作为指导。因此,国家有关部应当集全国的科研力量进行教材的编写。一般由中央领导同志牵头,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作为重大项目,纳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在落实“05方案”相关政策时,、教育部联合起来成立教材编写小组,组建一支强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审队伍,严格按照定向申报、择优遴选、集中编写的方式,各门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课题组都设有首席专业作为相关的负责人。高度重视政策的落实,使得政治理论课体系建设顺便地进行。

(二)推进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离不开各门课程的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只有结合起来,才能把握新的课程体系的整体性,才能做好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落实相关经费,是加强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设计时,要突出马克思主义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充分了解政治理论生成的历史背景,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同时,还要立足国情,掌握世界政治变化的情况,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关部门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大力支持的同时,要专门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精的师资队伍,增加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研究经费,促使思想政治课不断创新,出科研、出成果、出人才。同时,指派专人对各大高校进行监督,防止个别学校敷衍了事和形成不良风气,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进一步推进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加强党对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的领导,不断开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新局面

进一步加强党政领导,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相关政策得到有效的实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政策。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落实相关的政策措施,分派一名副书记或者副校长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主管,利用学校的有效资源,充分调动高校宣传、教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等有关部门积极性,相互配合,各负其责,严格执行课程设置新方案。建设强有力的师资力量,切实改善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待遇,提高相关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工作环境,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真正感受到更多党政领导的关怀。对于新教师,要尽量让他们适应岗位,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加强党的领导,还要树立大教育观念,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社会支持相结合,把大德育观摆在重要位置。积极调动各方面的因素,争取社会方方面面的参与、支持与配合,集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提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C].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沙健孙,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若干思 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6),

[3]杨瑞森.“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分与合,2004.

[4]石云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史研究[M],武 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第8篇: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方案范文

关键词:微课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一、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特征

在法律传统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唯一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负责全面传授法律知识,学生则埋头苦记笔记。至于课后学生是否复习,如何复习则不是教师的任务,教师与学生唯一的交集就是课堂。因此,这种教学模式要想得到如期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性。但实践证明,学生往往听完课程之后,几乎没有记下什么。雁已飞过,却没有留下痕迹,教学效果并不如意。而微课程则是指时间短、内容简单,一次微课只涉及一个教学知识点,并运用网络开展的一种新型教育方法。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对微课的定义为:“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具有新颖性、生动性的特征外,它还是一种新型的“课程”组成单元,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的资源结构表征,微课在我国推行伊始就受到学生的喜爱。微课和传统教学相比较虽有诸多的优势,但是如果不与翻转课堂相结合进行教学,那也只是一种教学理念而已。所谓翻转课堂是指将传统传授模式裂变为三个教学过程即课前,课中和课后。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课堂传授。翻转课堂的课前阶段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大数据去寻找微课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然后将通过网络得到的知识点在课堂中进行讨论,总结,消化。课堂结束后,学生带着课堂讨论中的疑问再次通过网络去寻找答案。这样,学生通过这三个阶段能够学习到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以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这种学习方法针对于中国学生的教育现状而言,其效力如何还需要经过我们长期实践才能得到答案。但在2010年9月美国教育部曾一份在线学习的研究报告表明学生通过在线学习至少和教师面对面讲授的学习效果一样。

二、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设现状

在国外的实践中,与“微课程”相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和Microlesson等,但人们对微课程的研究方向并不完全相同。在国内的研究中,与微课程相近的概念有“微型课程”、“微课”等不同提法,目前学术界虽然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基本已达成这样的共识:微课将引领教学改革。我国率先提出微课程建设的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微课程在法律教学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促进了法律课堂极大丰富,但这种教学模式仍处于不断探索之中。微课程不仅仅作为配合教师上课的教学资源而存在,还应该与“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相结合,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单纯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形成双向交流机制。目前,微课程教学取得显著成果的是美国可汗学院,他们的课程主要是以讲授知识点为主的“小”课程.每段课程影片长度约10分钟,由易到难的方式将相应的微课程衔接起来进行视频教学。可汗学院已突破了传统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甚至被认为正在翻转课堂。2010年,美国中小学开始了利用可汗学院课程进行翻转课堂的实验。在国内,利用微课程进行翻转课堂实验最初是从基础教育开始的。其先进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教学思想逐渐被推广到高等教育教学应用,并迅速“火爆”起来。如上海交通大学于2012年推进了在线教育平台———“南洋学堂”的实施,在校内试验与推广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应用,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来推进在线教育的发展。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的结合正在悄然声息的改变的中国教育传统模式。

三、法律微课程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困难

(一)意识形态转变需要长期的过程

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自新中国建立起来已经推行了几十年,家长和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教授的教学模式。学生从上学伊始就被灌输课堂认真听讲,课后大量做题的机械性学习思想。这种思想根深蒂固的扎在家长和学生的心里。所以,要想改变他们的思想并非易事,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量变是质变前提,只有经过大量的量变的准备,才能成功推行新的教学模式质变。

(二)网络还未达到广泛的普及

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的核心武器就是网络。学生通过网络熟悉现行的法律法规,阅读法院的各种判例等,为翻转课堂做好前期的准备。所以离开了网络,微课程和翻转课程就难以实施,终究只是纸上的实践而已。就目前而言,不仅仅是高中以下的学校,甚至包括大学教室里没有安装网络。一方面这是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杜绝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教学以外的其它行为所致。所以要在全国范围了立刻推行翻转课堂是不可能的,需要时间和资金的支持。

(三)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的运用可能造成部分学生的惰性

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积极参与。虽然这种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具有极大的先进性,能带动大部分学生积极的参与。但是对于那些习惯于被动得到知识、动手能力差、思维不活跃的学生来说,这种课堂也许是一种负担: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利用网络进行问题的提出与思考;不知道如何分析法律现状以及法律运用的恰当性。还有一部分学生并没有把学习当成一件神圣的事业完成,他们仅仅是为了文凭而学习,学习的动力不足。那么新的教学模式对他们来说成效也是不如人意,毕竟课堂的教学时间是固定的,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所以可能会造成部分学生学习的惰性。

(四)国内部分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我国应试教育模式下,传统教育模式更适合学生参加应试教育。如果采取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部分学生因为课程的教学的灵活性而没有认真积极准备,这样会影响学校的升学率。因此,部分学校特别是高中以下的义务教育学校不愿意采取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我们对某所高中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我们一共发出300份问卷,收回来278份。问卷中30%(取整数,以下百分比均取整数)学生认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有意思,想尝试;51%学生认为他们目前最关键任务是考上好的大学,希望老师积极讲授各方面的知识;12%学生认为无所谓;7%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由此可见。在高中学校推行翻转课堂的阻力比较大,这种现状的转变需要长期过程。

四、微课程和翻转课堂有机结合,推动法律课程创新机制

法律课程是一门严谨的学科,牵扯到法律,法规,政策的综合运用。传统教学模式认为:只要教师将最新的法律、法规等传达给学生,学生课后死记硬背即可。但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一个问题: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非常之繁多,让学生死记硬背不仅不能很好的运用于实践,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死记硬背下来的东西易于忘记。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弊端较大。那么如何将微课堂与翻转课堂有机结合,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法律课程改革呢?

(一)法律微视频的拍摄与运用

项目参与人于2008年至今,在学校一直从事法律教学工作。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播放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视频。《今日说法》这个栏目中,有案情的介绍,有专家的评述,与动于静的有机结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运用微课程与翻转课堂时,亦借鉴《今日说法》的模式:先让学生就一个法律问题拍摄一个微视频,在微视频中进行角色的分配,完成一个小的案例故事。拍摄完后学生先就案例中所牵扯的法律知识进行课前准备;在课堂上,专家的角色由几位同学担任。先由学生案例知识进行发言,讨论,辩论;后由学生专家总结。这种形式很好的将微课与翻转课堂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笔者在一线教学中一直采取这种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将法律知识运用于实践,摆脱了死记硬背的苦恼和缺陷。

(二)建立“有教有类”的个性化学习主义理论

学习主义理论是本杰明.布鲁姆创立的,其理论核心就是要求学生有足够时间去主动学习。只要老师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并帮他们找到学习的方法,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掌握学习的内容,使他们达到良好的发展水平。建构学习主义理论中包含了两个大的方面,首先是对新的法律法规的信息的建构,同时也要对传统的教学经验进行改造。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学习主义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的的知识经验而进入发生调整和改变。第二,教师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担任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改良者,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伙人,进行角色定位的转化,教师的身份由主导作用更换为伙伴,积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动机。而个性化学习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即是个性展现和养成的过程,也是自我实现和追求个性化的过程。个性化学习强调学习过程应该针对每一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和独特的潜能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手段、内容等,促进学生在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

(三)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要科学适用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阶段以进行教学内容选择与展示为目的。课前的微课程是翻转课堂关键一步,我们可以在这个阶段将本单元要掌握的法律知识点,法律课程的核心内容,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等以微视频,图片或PPT等形式向学生进行展示,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学习,把握知识点,然后分组进行微视频拍摄。视频的拍摄无需专业化,普通的相机即可,避免给学生造成经济上的压力。课中的环节需要教师参与和重点关注的环节。在课中,以学生微课视频展示为主,通过法律微视频引发讨论点,并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来解决课前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课中阶段,教师要善于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教授,如何运用法律法规解决实际生活中案件,而不是单纯问题答案的给出。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并点评,然后根据联系情况来制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做到有的放矢。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师生在互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课后阶段是总结和反思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要总结本单元的知识点掌握程度;而教师也要反思: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知识的能力有无得到锻炼;教学模式是否引起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通过师生的总结和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按质按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四)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体系

法律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最大不同点在于实用性强。法律知识全在于运用。而法律学科学生就业最多的地方有:公安,检察院,法院,律师,公司法务。就业所处的地方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亦不同。因此,在微课程和翻转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按照岗位的不同,将学生未来想从事的职业进行分组,按照小组进行分项工作,完成岗位要求的任务。如在法院的法官是站在公平的角度进行客观公正的审判,他所解决的案件要考虑全局,照顾到原被告双方的利益;而如果站在律师的角度,律师就是为当事人服务的,在合法的范围内完全维护当事人的利益,无需考虑对方的感受。公司的法务人员要从风险控制的法律体系中建立风险控制的意识等等。学生在完成各自工作项目时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取对不同业务岗位的岗位要求。从而提升学生对待问题的分析能力,培养他们对待工作的责任心。

(五)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新机制

传统教学中,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手段就是期末考试分数,于是乎就出现了在期末考试前为应试而占位所出的千奇百怪的招数。临时抱佛脚的场景每个学期都在上演。这样的评定机制根本无法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优劣。而微课中的翻转课堂教学就是要打破现有有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传统做法,建立一种新型的评价机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可以选择观看自己的任课教师的视频来学习,也可以观看其他老师的视频来学习,因此,只要能够顺利通过学习,不管是微视频的制作,还是课中的讨论和点评等都应该计算学分,打破传统的试卷定分的评分机制。这样的机制,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的创新成败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的高低和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态度优劣。它不单单是对传统课程讲授模式的补充和发展,更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颠覆。翻转课堂的讲授模式是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的变革,但在资源利用方面并无深度的变化。因此,我们仍可以在现有的教育资源基础上进行翻转课堂的创新与发展,重点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翻转课堂当然也没有那么神秘,只是将传统的传道授业、答疑解惑辅助以现有的数字化工具,进行角色变更。虽然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诸多好处,但在研究中,也有诸如以下的担心:这种教学模式是否适合所有的学生?如果学生并没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仅仅当成一种学习负担怎么办?如何将该方法进行广泛的实施?哪里寻找更多的优秀教学视频?这些问题要想解决,需要进一步扩大翻转课堂的实验范围,然后进行数据的整理归纳才能得到答案,这需要长期的实践。

作者:吴玲 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曾贞.翻转教学的特征、实践及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12,(7).

〔2〕金陵叙事的博客.翻转教学形式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2,(10).

〔4〕刘艳婓.翻转课堂教学应用研究-以《报编实务》课程教学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2014.

〔5〕王明友.新课程北京下地理课的“学案导学”模式[J].中国民族教育,2009,(4).

〔6〕唐晓勇.翻转课堂:数字技术引发的学习变革[J].教育教学,2013,(9).

〔7〕桑海翎.微视频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类课程中的应用[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

第9篇: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方案范文

关键词:商务统计 CDIO 项目驱动学习

1 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1-3]。

基于传统的观念意识,工程或者项目训练往往应用于理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与隶属于人文社科下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似乎关系不大。然而伴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新时期条件下对人才的知识、个人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赋予了崭新的内涵,在经管基本理论、系统化实践能力、综合性素养及其思维整合等方面都对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全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代经管人才需求的变化,在人才教育模式中引入CDIO理念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以CDIO模式为载体,结合课程特点,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应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4]。

2 统计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统计学依然难学

经管类学生对商务统计课程存在较为突出的畏难情绪,看到教材中很多晦涩难懂的公式符号就心生畏惧。而且由于经管类专业招生时文理兼收,对于数学底子比较薄弱的文科学生来说,对商务统计更是感觉高深莫测[5]。

2.2 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矛盾依然突出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方法论科学。但传统的统计教学过程中,仍然围绕统计学的理论、概念为重点进行讲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方法轻应用等现实问题,造成学生应用能力欠缺,动手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的情况[6]。

2.3 缺乏有效且全面的学生能力培养

以现代教育的理念来考量课程教学,理论教学是手段、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是基础,全方位的能力培养才是现代教学的目标。

2.4 缺乏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在传统教育中,考核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局部技巧的应用上,无法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更谈不上灵活应用这些知识。

从统计学所存在的问题可发现缺乏实践与应用的统计学教育需要采用工科中工程训练思想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和综合内化能力。为此,我们采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来实现教学与实践创新的新途径。利用CDIO中基于项目的学习思想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有效整合学科内知识和学科外知识,达到一体化的培养效果。

3 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驱动学习

3.1 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是开展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驱动学习的基础,由于在项目中需要应用专业内多学科的知识,因此需要整合与商务统计相关的若干课程,提取相关联的知识点,构建一体化的教学方案。在商务统计课程教学和项目开展过程中,涉及的已学课程有管理学概论、商务实践导论、管理定量方法、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其相关的后续课程则有市场调研、生产运营管理、质量与流程管理、项目管理等。这种把已学课程、商务统计课程和后续课程中相关知识点整合起来所构建的一体化教学方案,可以综合培养学生在项目管理、计算机应用、运营、调研等专业技术能力。

3.2 项目驱动学习

项目驱动学习方法要求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以完成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项目为主要目标,项目包含了课程教学内容以及一体化的教学设计目标,学生经过一系列的CDIO过程最终完成项目。这种学习方法既深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对学生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结合CDIO项目开展的步骤,项目驱动学习的实施过程由6个核心阶段组成,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实施内容、侧重于不同的能力培养,具体阶段性内容如下:

(1)课程理论教学阶段(I)。商务统计课程知识点的学习,主要包括:数据的测量尺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抽样分布与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统计模型的介绍和统计软件SPSS,Excel的应用;(2)前期准备阶段(II)。教师项目内容与要求,学生根据项目需要进行组队并推举出各小组项目主要负责人;(3)项目构思阶段(III)。各小组对项目目标分析;经过前期调研确立项目的需求并且预测项目开展可达到的目标;对项目进行预算分析与成本分析,以便确定资源的分配与利用以及人员的配置;项目报告会(报告项目构思阶段的各项成果并对其进行评估)(4)项目设计阶段(IV)。主要工作包括调研方案、抽样方案、运营方案、进度表;团队分工及项目报告会(报告项目所拟定的相关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估);(5)项目实现阶段(V)。主要内容包括基于项目的调研与抽样;调研与抽样数据的整理;利用所学知识及其相关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基于中期检查的项目报告会;(6)运行与评价阶段(VI)。包括项目结论、总结和建议,评估项目实施具体解决了哪些问题,给出哪些建议,总结项目开展的主要收获及其相关反思等;项目报告会(学生对各自成果进行集中展示);评价(构建评估团队对项目成果进行模拟客户评价)。

在项目驱动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容易被激发,对各种统计方法的优势和局限、在实际应用中统计效果的差别都会给予关注。例如:我们在商务统计课程设计以《高校专业培养质量分析》为题的项目,要求学生自主调研、统计分析,并通过汇报和评估的方式对他们的研究结论进行合理评价和总结,使该项目的实施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进行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而教师则是以项目指导者的身份给予技术和方向性指导。这种模式的学习需要学生从理解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到思考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案再到方案的实施整个过程进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要研究设计调研方案、抽样方案,保证调研的有效性和数据收集过程的科学性,再到探讨研究方案可行性,预期结果以及对项目运营方案、进度表、团队分工进行规划等。第二阶段是数据的整理分析,学生将思考如何根据统计学教授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筛选、甄别,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和统计推断,进而还原研究问题的原貌,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研究问题进行客观有效的分析,并得出合理的建议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克服许多统计分析的困难,出于项目统计分析的需要,将迫使他们必须对管理定理方法、计算机应用等与统计内容有关联的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自学和知识整合,在项目开展的整个过程中,项目报告会(I-IV)贯穿其中,学生对项目的进展及时进行汇报,对项目中主要问题及预设解决方案的可行性与教师进行沟通;最后一场项目报告会学生将对整个项目进行汇报,由外请专家、教师和学生形成评估团队对项目进行考核,对整个项目的设计、实施和成果给予中肯的评价并给出建议。这样通过对一个完整项目的运作,一方面培养学生用统计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而且整个过程也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领导能力和项目整体运作能力的训练。通过项目的开展,课程学习过程和项目实施过程会形成良性互动。

3.3 课程学习目标设置

基于CDIO的教育理念,改革后的商务统计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对原有目标进行大幅度扩展,其学习目标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传统技能性目标,另一个是CDIO能力培养目标。

传统技能性目标主要体现为本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的具体技能,由以下8部分组成:(1)具有项目中各类文档的编辑能力;(2)需求分析、项目设计以及项目目标的实现;(3)社会调查方法的掌握;(4)数据获取、整理与分析;(5)统计方法应用;(6)项目管理方法的实践;(7)项目运营;(8)商务统计的作用辨析:分析项目构建过程中,原始数据与统计结果之间的关系,说明商务统计给系统构建带来的作用。

在CDIO能力培养方面,商务统计课程在CDIO四个大层次中的34个微观层次上建立了能力培养目标,在“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中共培养了9个方面的能力,在“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工作和交流”中培养了7个方面的能力,而在“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系统”中一共培养了13个方面的能力。在基于经管类的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一方面侧重CDIO能力大纲中基于个人能力与素质方面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同时侧重于项目的实现过程,让学生在实践项目中去深化理解课程理论知识。具体目标矩阵(见表1)。

对于具体能力的培养,我们需要在课程学习中明确贯彻与培养这些能力的对应阶段,否则CDIO能力培养目标矩阵的制订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能力培养目标主要在课程理论学习和项目实践的过程中落实(阶段I~VI),在表1中,我们给出了每个阶段具体培养哪种能力,同时可以看到每个阶段可以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如阶段II培养了3.1.1,4.1.2等),同时各个阶段中的能力培养可以有重叠(如阶段IV和阶段V均对3.2.1进行培养),其实每个阶段都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但各个阶段会侧重不同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各种能力的培养随着项目开展得到逐步提升。

4 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CDIO思想可以很好地应用到商务统计课程中,虽然与工科培养的侧重点有一定区别,但是基于CDIO的教育模式较为全面地刻画了学生全方位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该模式在商务统计中的成功应用可以给其他经管类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改革后的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全方位能力。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可以强化学生阅读、理解、运用统计资料的能力;培养其利用统计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的设计、分析、实现到最终的决策,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统计理论和统计思想的掌握、对多门学科知识进行有效整合与贯通,增强他们严谨的商业化决策思维能力;通过各个阶段的项目实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性。

其次是“学以致用”与“用以致学”相结合,深化理论的理解与实践的应用。基于项目的学习让学生应用相关理论知识感受真实的社会与市场环境开展全真的项目设计,力求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把发现的“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办”等问题带回课堂研讨,通过问题研讨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深化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为后续理论知识学习与综合职业技能锻炼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2-20.

[2]Zhao Hongbo. Teaching innovation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based on CDIO [C].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tics,photonics and energy engineering,2010:75-78.

[3]Yang Liu, Chunting Yang, Xiaoyan Yang.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based on CDIO[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 2009:301-304.

[4]戚德臣,王广平.基于CDIO模式的高职院校营销全真实训项目的构建[J],职教通讯,2010(6): 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