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

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第1篇: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

 

摘要:

本文对现行中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提出推行生活教育理念的主张,并通过个人实践,总结出一些在新课程标准下推行生活教育理念的可行性方法,以求抛砖引玉。

关键字: 生活 美术 教育 理念

 

一、当前高中美术教学面临的尴尬及其原因探究

专家们指出:“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骄阳、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①这就是高中继续开设美术课的初衷。

在理论认识上,高中美术课的地位应该与语文、英语等学科同等重要,但客观现实是,普通高中的美术课大多比较尴尬:不要说“积极”、“自主”、“主动”学习,学生连基本的美术课学习用品也没有准备。教师布置的美术学习实践活动无法开展。这些现象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反思。为此,笔者进行了探讨。

调查发现,下列因素对高中美术教学产生着深刻影响:

首先是社会、家庭、学生的因素。当今社会,功利主义风气浓厚,社会竞争压力、升学考试压力,使得家庭、学生面对各个学科的学习进行选择与放弃。美术等学科不是普通高中升学考试科目,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影响也不大,不幸地成为多数学生“放弃”的对象。

第二是美术课程内容设计的因素。高中美术课程内容太专业化,对学生社会生活的直接影响考虑不足,没有紧紧抓住“生活实用”来设计教学内容。

第三是学生美术知识基础欠缺的因素。同样出于“应试”原因,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打好美术基础,基本的美术学习用品使用技能欠缺,基本的美术鉴赏能力没有具备。到了高中阶段,面对“高要求”的美术课程束手无策,甚至于无动于衷。

第四是美术教师的观念的因素。美术教师们机械地执行“教材”要求,把学生当作跟自己一样关心和热爱美术的“专业人士”,教学目标定得高,难以吸引学生学习。

第五是相关学科知识不能融会贯通的因素。翻开学生的高中历史课本,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19世纪以来西方的美术发展等内容占了相当篇幅,语文课、英语课也有相关课文与美术有直接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将上述学科相互隔离,学生的学习也就把各科对立开来。

当然还有其他因素,需要进一步探究。

归结起来说,上述因素都与美术教学不适应学生的社会生活相关。

 

二、用生活教育理念革新高中美术教学

20世纪30年代,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学说。他指出,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在具体方法上,他强调,“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要求教学做合一,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做”就是实践。这些学说完全符合高中美术教学实际,给我们以启示。

(一)在美术教学中施行生活化教育是尊重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

从中学生生理学角度考虑,和生活相关而又生机勃勃的美术教育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的热情。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注重生活与美术教育的紧密结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审美情趣的形成过程回归于生活。一句话,要按学生的生活需要来进行美术教学。

应该认识到,我们在中小学进行的美术教育只是基础教育,绝大多数人目前都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所以,在普通高中,对学生所实施的不应当是专业化美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化美术教育,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美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更多地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摆正美术课程实施的方向。

(二)时展需要生活化的美术教学

    时代要求人与世界和谐共生,要求学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大众文化”融合,要求人格的整体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我们的人才培养要向综合全能的方向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信息化时代下,美术已广泛应用于我们商业、工业和信息网络等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可以作为我们美术教育的素材和案例。其中不乏是我们学生很感兴趣的内容。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挖掘出美术课堂所需要的各种素材,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新时代的美术教学需要贯彻生活教育的理念。

(三)落实生活教育理念,是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开展,美术教育的改革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整体课程改革思路的影响和规范。我们应该更多地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组织课程内容,才会淡化学科中心,才会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才会努力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会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②

艺术源于生活。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强调学校的课程不应被压缩在学校与书本狭小的范围内,它要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实现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理智、经验与体验的美妙和谐,知识、能力、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高度统一。生活实践是学生最多、也是影响最深的体验活动。我们贯彻生活教育理念,对学生的未来生活是有帮助的,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美术教育改革方向与生活教育理念是完全符合,是我们实验改革的政策依据与指导。生活与美术是一体的,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美术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真实的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

 

三、在美术课中落实生活教育理念的举措

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的美术教育方式可以尝试进行大胆的调整,认真落实生活教育理念,即是美术教育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其举措多种多样。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贯彻生活教育理念进行如下探讨:

(一)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帮助学生寻找学习的快乐

根据陶行知生活教育原理,要解放我们的眼睛,师生共同在生活中去发现美。快乐的体验是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教育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的强烈与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基于此,发挥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的主导作用,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美术素材,帮助学生寻找学习的快乐。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采用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素材,针对不同的情况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验到生活中普遍存在,平时又不曾引起我们多大注意的事物的美。正如歌德所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例如,广告画、现代建筑造型,都体现了现代美术风格,这些都是我们可以选择的素材,可以用来代替教材中列举的、学生难以感知的、专业性强烈的教学素材。这些素材,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美就在现实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

(二)以生活为本,开展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古语说得好:“师傅引进门,得道靠修行”。在高中美术新课程的设计模块中,就安排了很多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例如“产品设计”,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中寻找问题,设计出对生活有用的产品。在设计的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明白,知识本身源自于生活,在生活中不断地实践时,我们创造思维的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另外,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在生活中探索到的知识才会得到深化。

(三)用生活的标准评价实践的成果

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调查,对生活的解读,来创造出能解决生活中关于实用或审美问题的作品。在评价学生作品时,离不开生活这个最原始的标准。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是要体现出美术的多样化、个性化、创造性等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其实都源自于生活本身这个大标准。例如我们在评价产品设计的作品时,我们往往用“实用与美观相结合和人性化设计”这两个相对具体的标准来评价产品设计的作品。在具体的评价中,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在使用这两个标准的时候,都会直接地联系生活,用自身的知识和生活的感悟来运用这两个标准。因为这两个标准是从生活而来。

(四)打通学科间知识联系通道,引导学生用生活知识感悟美

    落实生活教育理念,并不等于放弃教材中选取的经典美术素材。这些素材也是艺术家们对他们自己生活的感悟。只是这样的生活离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需要借助相关学科知识作为辅助,去理解、感受艺术家们对生活美的创造,去与艺术家们感同身受。同时,相关学科知识,例如,历史、文学、科学知识的学习,其实也是学生的现实生活。只不过,学生限于自己的经验,难以打通这些知识的关联。美术教师的责任,不能只是从美术专业角度介绍、讲授这些经典作品,而在于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例如,历史课中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拿破仑战争、1848年欧洲革命等等知识,就是学生鉴赏19世纪欧洲美术经典作品的工具。这样的美术课授课,反过来促进学生对历史课等课程的学习,也就是促进了学生的生活。

总结:

今天的高中美术教学应乘改革之风,对落后的、不科学的观念和方法大力改进。运用生活教育理念,把美术专业知识与现实的生活结合起来,做到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提高美术教育的成效,真正地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注释:

①尹少淳 主编,《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 组织编写,2005年5月出版,第16页第5段

②尹少淳 主编,《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 组织编写,2005年5月出版,第5页第1段。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 主编,《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 组织编写,2005年5月出版。

第2篇: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 基础教育 美术课堂教学 发展策略

一、目前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美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目前,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以课堂内的教学形式为主要的授课形式,而很少进行过课堂外授课的形式。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加强学生对现实生活、艺术环境的美术现象进行了解。但实际上,当前的美术课堂教学很少进行室外的教学,学生一般没有课外作业,偶尔会有时,学生在课外完成作业的质量极其不好。同时,部分教师认为学生既然在课外完成作业质量差,也就不再布置课外作业,以为其他科目让步。

(二)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目前,许多教师认为这一学习领域的课内时间有限,学生的基础较差,所以不能进行口述和文字的学习检测。但实际上平均每学期学生只能完成一半的课堂作业。

学生不能完成作业的原因有:(1) 教师课时安排不合理,学生不能完成随堂作业;(2)学生进行练习时遇到的困难较多,如工具准备不全、学生对课堂内容不理解等;(3)部分学生对练习不感兴趣或不重视等。

(三)美术课堂教学设备状况

目前,从美术课堂的教学使用设备看,比较好的学校一般情况的教学设施较完善。

尽管如此,能够到专门的美术教室去上美术课的学校极少。有的老师认为,如果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学生不能完成像“国画”类的课程;有的教师认为,没有计算机室也就不能完成让学生在课堂上查阅电子资料的过程;还有的教师觉得,即使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对教学的用处也不大,或存在操作不熟练、麻烦等原因也不在课堂教学中应用。

二、目前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在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学习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这个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在美术课堂教学小学生缺乏口述、文字表达方式和评价环节;(2)教师缺少对整体教学进度的计划安排和精心设计教学的过程;(3) 学生作品中形象摹仿过于严重,缺乏创造和想象;(4) 学生作品中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5)学生在设计和创作过程中缺少对美术学习的回应;(6) 美术课堂教学中无法在传统遇到摘 要 基础教育改革和课程标准施行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是否发挥出应有的推动作用,已成为美术教育的关注焦点。本文分析了目前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美术课堂教学发展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 基础教育 美术课堂教学 发展策略创新的变革中处理好教学矛盾。除此之外,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在创作、设计和制作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自身对美术学习的思考和感性认知的升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

(二)欣赏与评述领域学习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欣赏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没有设定欣赏课明确的课程目标,教师没有目标就不能按照欣赏课的内容、环节以及意图进行教学。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课堂教学中的无效环节过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一个角度,使学生参与时过于被动,没有讨论的核心问题,这样就更无感受。

第二,在欣赏教学中,知识代替了体验。

这样就缺乏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能让学生的视、知觉同时活跃起来。第三,在欣赏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缺乏质量,这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第四,在欣赏教学中与生活和时代联系较少,忽略对美术现象的欣赏。第五,缺乏学生对实物的欣赏和在一定艺术氛围中的欣赏。除此之外,教学太过模式化,没有结合新的理念和参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除此之外,在综合与探索学习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对此学习领域的教学不理解甚至采取放弃的做法。

三、加快美术课堂教学发展的主要策略(一)认清美术基本知识、技能与美术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美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这种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要通过美术的基本知识来实现,离开了艺术知识也就不是美术课堂的教学。在美术教学中,基本知识和技能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媒介,对美术学科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完善其人格、丰富精神生活等,所以美术知识和技能只是一种载体。艺术知识和技能与美术课堂教学的关系是: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同时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课程中的呈现方式,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方面。

(二)重视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大学美术教育除了注重教师基本知识结构的培育的同时,应该重视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在培养过程中,融合美术课程设计理念,并结合基础美术教育教学的过程进行教学,关注教学的变化,注重教学的设计等。

(三)完善美术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开发美术课程资源现在的美术课堂教学具有模式化,这降低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快乐的程度。因此需要加强完善美术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开发美术课程资源。首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教学设计环节,从最基本的对教材的研究开始。其次,课程资源的开发应首先着眼于最容易利用的资源——教材;再次,从教材出发,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课堂教学设计相结合。

(四)注重学生的艺术体验

美术课堂丰富的创作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包括幸福感在内的丰富的体验;美术作品中的色彩、线条、材质等视觉元素可以满足学生对这一体验的审美需求等。

因此,在关注学生快乐的学习中就要注重学生从美术课堂教学中得到艺术的体验过程,发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得到快乐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应注重完善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的讲故事导入法,鼓励学生体验多种材料、工具在创作中带来的不同感受,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视觉表达符号,在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对物体形象进行变形创造等。

(五)完善美术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建立促进美术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通过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增强学习信心,有助于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认识教学效果,改进教学设计,完善教学管理。评价的类型分为真实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

参考文献:

第3篇: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基础教育;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美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笔者对现阶段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如下认识:

一、目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

1、美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目前,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以课堂内的教学形式为主要的授课形式,而很少进行过课堂外授课的形式。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加强学生对现实生活、艺术环境的美术现象进行了解。但实际上,当前的美术课堂教学很少进行室外的教学,学生一般没有课外作业,偶尔会有时,学生在课外完成作业的质量极其不好。同时,部分教师认为学生既然在课外完成作业质量差,也就不再布置课外作业,以为其他科目让步。

2、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完成作业情况

目前,许多教师认为这一学习领域的课内时间有限,学生的基础较差,所以不能进行口述和文字的学习检测。但实际上平均每学期学生只能完成一半的课堂作业。

学生不能完成作业的原因有:(1)教师课时安排不合理,学生不能完成随堂作业;(2)学生进行练习时遇到的困难较多,如工具准备不全、学生对课堂内容不理解等;(3)部分学生对练习不感兴趣或不重视等。

3、美术课堂教学设备状况

目前,从美术课堂的教学使用设备看,比较好的学校一般情况的教学设施较完善。尽管如此,能够到专门的美术教室去上美术课的学校极少。有的老师认为,如果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学生不能完成像“国画”类的课程;有的教师认为,没有计算机室也就不能完成让学生在课堂上查阅电子资料的过程;还有的教师觉得,即使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对教学的用处也不大,或存在操作不熟练、麻烦等原因也不在课堂教学中应用。

二、目前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学习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这个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美术课堂教学小学生缺乏口述、文字表达方式和评价环节;(2)教师缺少对整体教学进度的计划安排和精心设计教学的过程;(3)学生作品中形象摹仿过于严重,缺乏创造和想象;(4)学生作品中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5)学生在设计和创作过程中缺少对美术学习的回应;(6)美术课堂教学中无法在传统遇到创新的变革中处理好教学矛盾。除此之外,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在创作、设计和制作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自身对美术学习的思考和感性认知的升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

2、欣赏与评述领域学习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欣赏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没有设定欣赏课明确的课程目标,教师没有目标就不能按照欣赏课的内容、环节以及意图进行教学。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课堂教学中的无效环节过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一个角度,使学生参与时过于被动,没有讨论的核心问题,这样就更无感受。第二,在欣赏教学中,知识代替了体验。这样就缺乏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能让学生的视、知觉同时活跃起来。第三,在欣赏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缺乏质量,这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第四,在欣赏教学中与生活和时代联系较少,忽略对美术现象的欣赏。第五,缺乏学生对实物的欣赏和在一定艺术氛围中的欣赏。除此之外,教学太过模式化,没有结合新的理念和参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除此之外,在综合与探索学习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对此学习领域的教学不理解甚至采取放弃的做法。

三、加快美术课堂教学发展的主要策略

1、认清美术基本知识、技能与美术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

美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这种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要通过美术的基本知识来实现,离开了艺术知识也就不是美术课堂的教学。在美术教学中,基本知识和技能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媒介,对美术学科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完善其人格、丰富精神生活等,所以美术知识和技能只是一种载体。艺术知识和技能与美术课堂教学的关系是: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同时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

2、重视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

小学美术教育除了注重教师基本知识结构的培育的同时,应该重视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在培养过程中,融合美术课程设计理念,并结合基础美术教育教学的过程进行教学,关注教学的变化,注重教学的设计等。

3、完善美术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开发

美术课程资源现在的美术课堂教学具有模式化,这降低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快乐的程度。因此需要加强完善美术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开发美术课程资源。首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教学设计环节,从最基本的对教材的研究开始。其次,课程资源的开发应首先着眼于最容易利用的资源――教材;再次,从教材出发,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课堂教学设计相结合。

4、注重学生的艺术体验

美术课堂丰富的创作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包括幸福感在内的丰富的体验;美术作品中的色彩、线条、材质等视觉元素可以满足学生对这一体验的审美需求等。

因此,在关注学生快乐的学习中就要注重学生从美术课堂教学中得到艺术的体验过程,发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得到快乐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5、完善美术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第4篇: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

美术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掌握美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够从事专业美术教学和其他美术工作的技术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培养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小学文、理科教师,以此来引导学生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对小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现在的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是按照美术专业教学体系设置的,无法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较高的专业标准与要求,也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美术的兴趣,因此,修订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势在必行的任务。

(二)美术课程的设置

美术专业的课程针对的是专业美术的学习人员,有其自身的特点,即课程周期较长,课时量大,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连续性及循环性,这样的安排能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现行的小学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往往是课时相对较少、内容较多,每周只有2个课时,一学期短短的34课时根本无法使学生完全掌握较多的教学内容,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也无法完成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

合理的教学内容也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美术专业根据其专业性质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强调的是专业性,并且,课程内容也较为细致,学生往往要长时间训练,才能掌握此类技能和技巧。小学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虽然内容繁多、种类全面,但由于课时有限,每项内容都无法深入讲解。因此,这些定制好的教学内容犹如纸上谈兵,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更不用说学生对每个内容的掌握,只有增加课时量,优化配置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美术常识与技能。综观上述现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一是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感知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形成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并不能简单地认为美术课就是单纯学习绘画技巧、了解美术史知识,而是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二是师资力量薄弱。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多维性要求老师的专业素质要更全面,而目前配备的教师基本都是美术专业教师,没有小学教育的从教经验,只能单一地从事绘画或设计的教学,运用的教学方法也都是自己学习专业美术课程的方法,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发展。另外,从师范教育内部看,其他学科的教学条件、重视程度往往都优于美术教育,这就造成美术教育地位低下,人心浮动,师资不稳的情况。

三是教育理念过于传统。目前,传统的美术教育理念、方式及内容等方面已不能满足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要求,特别是在传统授课方式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都与时展产生了诸多的不适应,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学校安排的课程内容也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知识和美术技能严重脱节。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普及美术知识与技能,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人文素养,并不是简单地学会某一样绘画技能,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而非大量的小学文理科教师,所以,要适应未来发展之路,就要以“通才教育”为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

二、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内容的整合及应用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育人发展的需要,并结合学校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对学校美术课程内容进行筛选与整合。经过几个学期的实践与摸索,从学生到小学实习的效果来看,我们制定的课程内容符合了人才培养方案,运用的教学方法对课程内容的实施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课程内容设置如下:

1.中外美术史知识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外美术的变迁和发展,加深学生对中外美术史的认识,提高审美鉴赏力,懂得珍惜人类的文化艺术遗产,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素描

素描课程教学要从绘画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技能诸方面培养学生造型能力。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主要指比例、结构、形体、空间的基本塑造及相互间关系是否正确。本门课程主要从几何形体、静物的基础训练开始,主要训练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要善于发现自然界存在的美。

3.美术字

美术字是在汉字楷书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而成的字体,其特点是字形整齐、笔画统一、间隔均匀、结构严谨、形态优美、大方醒目,其使用极为广泛。在电脑普及的今天,美术字的书写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在学校这个场合中,美术字却有很强的实用性,在课堂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还可以创作出独特的美术字体,增加其学习爱好与兴趣。

4.色彩知识

要从色彩基础知识、材料性能、方法诸方面培养学生色彩表现能力。色彩作为专业基础课,主要是熟练地用色彩语言塑造形体,表现情感。

5.教学简笔画

教学简笔画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科目,在课程的安排上,为了达到更高的实践技能标准,我们把双手蒙眼画简笔画加入到课堂训练当中,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简笔画的技能,并可以达到边说边画、改写、创编的要求。

6.黑板报的设计与应用

学生通过制作黑板报,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并在其中融入审美情趣、社交能力的展示,以达到将来与小学教学有机结合的效果。这不仅能起到宣传教育作用,还能美化环境,同时黑板报的设计集美术字、色彩、简笔画、素描等技能于一体,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综合绘画的能力,所以,作为小学教师掌握黑板报编排美化知识和技能十分有必要。此外,手工制作、纸版画、纸雕、砂画等美术选修课的开展,也丰富了学生的表现技能,对新世纪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小学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强调的是美术技能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以实用为目的,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用灵活的绘画与制作方法来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并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同时,注重相关专业的综合性与交叉性,让美术课程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如,制作精美的教学挂图,用简笔画的方式形象地表达出抽象的文章内容等,这都是对美术课程的拓展运用。

第5篇: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育任务现象人文教育学生为本

一、美术是什么

在学校众多的学科中,一方面中小学美术课对于学生升学的影响是微乎其微(除少数报考美术专业的学生)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将来并不从事美术相关的职业,学生的学习态度明显带功利性,普遍存在重视不够的情况,美术课在学生的潜意识就成为可有可无的课。而另一方面,学生不了解美术、不清楚美术与他,与生活的关系,认为美术在他生活中也是可有可无的„„也正是学生没有真正的了解美术、学习美术对于他自身发展的意义与作用所造成的结果。在美术的含义及其特征上认知的缺失,使的学生在糊里糊涂的学习,学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事实是很多在中学学习过美术课程的人却不了解什么是美术、分不清美术的门类或者具体的画种,这应该算是美术教育的一个不成功之处。

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美术,人随时随地都可能与美术发生一定的联系,但什么是美术?美术具有什么特征?却未必谁能说清楚,而这是在美术教学之前,必须弄清楚的问题。难道这个问题,只需要教师知道或者只有上了美术专业的人知道,而其他人不需要知道?美术新课程标准追求的理念:“要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而“基本的美术素养包括一是对美术内容和现象有基本的了解:”美术的含义及其特征实际上是美术内容中最基本的知识点、也是关键的知识点,最基本的普通知识。实际上同样的内容,小学生学、初中生学、高中学学、大学生学、研究生也学习,每个学段的学习的要求不一样,深度不同而已。对于小学生谈这个问题有点勉为其难,但对于中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是完全能够理解。

二、美术教学不应轻视理论、忽视人文精神教育

当前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偏重技法技能训练的倾向,而其中绘画的技能技巧训练又首当其冲。美术课几乎等同于“图画课”、“手工课”,与之相应被利用的是精讲多练的教学法原则,教学中重视技术轻视理论、忽视人文精神教育的情况是有代表性的。有不少中小学美术教师反映:“长期以来,我们把美术课学习的‘双基’要求作为主要任务,对学生要求以技能学习掌握,画得像不像、做得像不像为标准”,“一味死抱素描,要不就钻在中国传统国画的套子里,在技法中磨来磨去”,“所以在实际工作中,美术教学蜕变为技能教学,教材变成了技法书”。还有教师指出:“历来把美术与绘画等同,于是形成了以绘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绘画技能训练,而把美术的众多门类排斥在外”,“美术课常常被绘画临摹教学所取代”,“学生们机械地临摹大师们的名作,‘依样画葫芦’,画虾必学齐白石,画竹必像郑板桥,连下笔顺序都安排好了”。

上述种种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美术知识技能教学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片面地受到重视、有的甚至把美术课等同于美术技能训练,掌握美术知识技能成为了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2.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没有突出美术学科的特点。主要采用简单模仿、重复操练、注重形似、强调准确的方式。3.绘画成绩成为了衡量教学的主要标准,成人化的绘画要求扼杀了儿童的审美兴趣。显然,美术教学的“重技轻理”倾向,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不符,与审美教育的要求相违背。那么,在教学实践中,为什么还会产生这种普遍现象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涉及到学科教育的历史原因,催发和滋长这一问题的教育大环境和社会大背景,值得深入探究。

三、反思当前美术教学,推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我们应该对美术教学进行反思:美术的课堂结构,是否在真正意义上注意了“教”与“学”双方的动态研究?在“教”与“学”之间。评价的标准是否能真正的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探究性放在评价之中?怎样改变上课程式化的惯性,使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和研究深入到平常的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我们如果总是对教学问题用一种陈旧的标准和模式去规定,将占用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和生命空间,不给学生自主的权利。经验在教育中是重要的,但经验不等于教育和教学的全部。在一定的情境下,经验使我们忽视对普遍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教育意义的探究,缺乏在课程与教学领域里实现一种文化取向的自觉性,严重防碍甚至歪曲了教育的原本意义,很难让学生得到情感、智慧以及创造力培养的美术学习权利,更不用说通过这个权利获得进入“生活世界”的路径。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师生在课堂共同上演着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闹剧,对教师自己提高教学水平也是极其有害的。

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诠释着教育的本质,严整着教育的序列。“教”应该向“学”转移,纠正那种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程式化行为,真正地从实际出发,使学生能够学有所获。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教师的任务是使学生身上那些意识的东西成为自觉意识到的东西,而学生通过不断地向教师提供新鲜的经验,提供能够从本质中吸取能量的象征,反过来也扩大和拓展了教师自觉意识的领域。”事实证明,成功有效的教育在于教师和谐、开朗、优质的工作,在于学生能从中获取他人生的未来。从有效教学这个意义上说,美术教育应该是最不强调一律性的教育,美术课程是最不追求标准答案的课程。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只要教师平时注重对学生每四十分钟学习过程的分析、比较,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对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选择,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有可能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给予比较充分的估计,善于发现学生身边可以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我们方能摆脱程式化的束缚,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师生间才能建立双向互动的,足以润泽学生心灵的美术学习与探究的空间。

参考文献:

第6篇: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

摘要: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三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同时,在课程标准的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涵盖了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所有学科,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外语、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因此,研究把握新课改,彰显新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对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新课改;新理念;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2-0048-02

一、美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分析

修订后的美术标准更具有人文追求的前瞻眼光,基础教育的美术课程不是专业方式的学习,而是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要的素质教育,更具有人文追求的前瞻眼光。《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注:下文简称课标)开宗明义到,“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课程愈发凸显了其“视觉性”因素,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特点,这是因为学科本体始终是理解美术教育的基础和立足点所在。此外,课标也强调美术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和愉悦性,学生应该习得具体的美术操作技能。这一方面旨在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为了使学生享受美术学习过程的乐趣,这是培养学生自信心、养成其健康人格的必要前提。课标对美术教育“基本理念”的陈述立足于原有“实验稿”的基础,指出了美术课程所应具备的四大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其中,“面向全体学生”是课标理念突出强调的一条,旨在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美术的权利。就教师教学实践来讲,此要义可做两方面解释:①要注意因材施教,兼顾班级内不同程度学生美术学习的需要,使之能够各取所需,同时实现互相合作。②从大体的教育环境上讲,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的美术教育应引起重视。这要求一线美术教师能够积极开展地方美术文化资源、开发具有适应性的美术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等。基础教育的美术课程不是专业方式的学习,而是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要的素质教育。

二、美术课程的目标与呈现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其目的是便于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写教案时更明确、更方便。课标鲜明地提出了美术课程所应具有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其纳入到课程总目标的基本陈述之中。明确了学校美术教育不是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同时也需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有所成、学有所乐,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和情感态度取向。

1.“三个维度”的提出涉及教学观念的深层次转型,是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需要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同时也对四大学习领域所应具有的分目标做出了详尽说明。

2.“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从美术语言、美术题材和制作技巧、造型活动的过程这三方面指出了该学习领域所要达成的目标。本学习领域突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淡化了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

3.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第一,“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与价值”,强化了设计与工艺之间的具体差别;第二,“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功能的角度思考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这是对“物以致用”设计思想的具体执行;第三,“根据意图选择媒介”,强调了人在进行设计行为之前的构想、预见和选择过程;第四,“体验设计和制作的过程”是“过程与方法”维度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具体体现。

4.“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将形成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了解美术与文化情境、生活的关系及培养健康和多元的审美情趣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学生在追求此目标的过程中,一来可以对美术作品获得直观的感性理解,二来也可以锻炼自身的理性思考与判断能力。

5.“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分目标在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别提及了“综合”的具体内容和层次——“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并指出“学会以社会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等具体教学方法。

三、要在美术教学中真正体现新课标的指导性作用

美术教育在审美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学校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美术教育担负着贯彻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历史重任。其任务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适应的审美能力;确定高远的人生理想。

“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课标提出了一些具体和实在的做法,如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形成创意并运用美术语言和多种素材创造性地加以表达,解决问题。笔者通过近期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处在儿童期的小学生,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因此,每当笔者走进教室,总是神采奕奕地出现在学生面前,慢慢的,学生都把笔者当成了他们最亲近的人。同时,教师在上课时除了要注意表情丰富,语言要亲切以外,声调还应有高低变化。比如,在讲《我的太阳》一课时,笔者就出示画有太阳的投影片,一边唱着、一边跳着:我们一起摇呀摇太阳……让学生充分感受热烈、活泼的特点。在讲《谁画的鱼最大》时,笔者就在学生们面前做颈、肩、胯、四肢的动作,并带着他们一起活动,随着舞曲跳几步优美的舞,使之从动作中体会到:鱼在水中轻快地游动着,它们在水中是那么欢快地唱着、跳着、摇摆着。讲《大家一起画》时,笔者又打破常规,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操场上用各自喜欢的方式画画,全体学生都极其兴奋,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

2.在教学中,笔者采用启发式教学,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着手,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扩展开来。人们都认为美术教育是激发创造性和获取创造性表现能力的手段之一。众所周知,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创新,西方从文艺复兴时期就有艺术家搞创造性活动:“斯普托尼克打击”曾震惊了美国,美国从1958年开始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与人才的开发教育;日本早在1952年就开始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习惯的限制,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并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更加主动地学习、探索、实践,走出过去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展示全新的自我,让每一堂美术课都有精彩的体现,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散发出灿烂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靳馥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美术教学质量[J].甘肃教育,2010,(10).

[2]孙永宝.浅谈美术学习兴趣的持久性[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7).

[3]杨洪军.浅谈对新课改下美术教学的几点感受[J].中国校外教育,2009,(S4).

第7篇: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理念;有效性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体验生活的乐趣;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加强了艺术修养,提高了审美素质。

美术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提高美术课堂的有效性及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怎样来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明确目标提出教学理念

美术课程中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它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打破学科知识的界限,教学活动从学科基础转向更广泛的生活和人的身心发展的基础。课堂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所应达成的学习任务。它区别于美术课程总目标,也区别于各学龄段的阶段目标,它更强调单位时间内的效益。同时,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因此,制订教学目标应该具体而准确,并且具有可检测性。对美术课程来说,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同样包括观察、感知、认识、实践、表现、创造、反思、评价、合作、交流等能力。首先树立能力生成的教学理念,努力为美术课营造艺术能力产生的环境。我们在教学上要树立新型环境理念,努力为美术课营造艺术能力产生的环境。所谓环境理念,实际操作起来就是为美术课的内容和上课场所营造能让学生能感受艺术和艺术能力生成的“物理环境”、“空间环境”和更高层次的多学科沟通与交融的知识情景情境。这些环境的创设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艺术学习和综合艺术能力的形成。其次树立能力发展的教学理念,努力在美术课中为学生创造一些联系个人成长的因素,发展艺术能力。在教学中要体现 “以人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这一个教育新的理念催生的美术课程新标准精神,新的美术课就要纳入影响学生成长因素进行教学,树立能力发展的教学理念和支持的观点。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培养学生兴趣形成的主要外部条件

兴趣是学习新知的动力,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浓厚兴趣呢?我认为必须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大胆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认识到美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美术是宝贵的精神文化的重要性。

各项美术活动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使学生产生正确的活动动机,认识到活动的意义,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的、有积极意义的兴趣。而教师本身的兴趣品质,对培养学生的兴趣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必须有熟练的绘画技术和语言艺术,从多种途径影响和激发学生各种兴趣的产生。

在不断鼓励学生进一步掌握一定技巧的基础上,还根据实际情况,为他们的作品定期举办小画展。不但师生看,还请家长看,同学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既达到相互交流和促进的目的,又激发了他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把对绘画的兴趣和对美的追求,又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运用电化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美术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这就必须强化直观教学。教师应从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走出来,将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引入美术课堂。这样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欣赏课的时候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就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多媒体在美术欣赏课中的运用给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同时还能使学生了解到电脑多媒体教学演示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打破“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精讲”、“多练”成为现实。

实践证明,美术教师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看图能力、识图能力、绘画能力。让学生理解更透彻,思维更活跃,思路更开阔,反馈更迅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学生教育教学中,所有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所以,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现代化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电脑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也要有分寸,它不能包含美术教学的全部,因为我们知道美术课包括的内容很多,如:手工制作、写生绘画、欣赏等等,这些电脑都代替不了,我们更不能因为多媒体而忽视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因此,我们作为美术老师应该正确地利用电脑多媒体,扬长避短,让电脑多媒体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四、立足于美术教学的本土化,设置好教学环节,灵活选择教学

内容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切实针对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只有切合实际,同时注意创新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才会让学生感兴趣,也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创新中又是要重在它的实效和实用上而教师要研究个体意义上的创新。在学校和班级依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创新,在现行的教材上的创新。也只有即实用又有创新的东西才能得到学校及上级领导的支持和肯定,才会有发展的潜力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素材,有待于我们去开发和利用。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多一双审美的眼睛,多一分探索的精神,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拓展教学领域。 利用现有的美术资源获取最新的和美术有关的信息,遵循教学规律推动有效课堂的实施。

第8篇: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

【摘要】如何更好的提高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学习、全员参与、多元评价,满足学生表现、参与、交往、合作的欲望,充分体现美术鉴赏教学的“主体教育”理念。

关键词 主动;参与;探究;合作;评价

当前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困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美术课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在美术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惑,主要有:(1)为了追求“人文性”目标,丧失了美术课的特点(2)教学活动生动活泼了、多媒体技术丰富多样了,但美术和美育内涵为何淡薄了?(3)到底什么是好课、优质课(有效教学)的标准?教师该如何打造自己的优质课?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一句就提出:“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在美术鉴赏模块成就标准中第一条就是通过“美术鉴赏”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

1.创设情境,激活学生主动参与。

创设课堂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在一个教学主题开始以后,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

新的课程标准,把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各学科课堂教学都应承担的任务,美术鉴赏课也不例外。所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是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的中介和桥梁。

3.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实施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生生互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生生互动主要是指小组内部、小组之间的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过程的参与中,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达成学习的目标。

4.全员参与,引导学生体验内涵。

新课程理念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每个学生的参与和每个学生的发展,全员参与就成了它的重要特征。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去,亲历探究过程。

5.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进行多元评价、主体评价和发展评价,关注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

如何检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美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否优化,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以一定的标准进行检测。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和课堂文化建设情况以及教学的负效三个方面来进行检测。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预期达到并可以测度的学习结果及具体规格,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核心功能﹑激励功能和测度功能。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呢?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主要指学生的参与度、作业状况和学习的生成性状况。其中包括问题的参与、交流与讨论的参与、思维的参与、实践的参与、评价的参与等方面的程度,可以通过问答、眼神、注意力、气氛、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来判断。作业状况包括学生作业完成的数量、作业效果、作业过程等方面的情况,可以通过巡回观察、作业展示、互动评价等方式检测,重点是通过作业状况了解学生对教学核心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生成性状况主要指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发散、类比与拓展的能力,教学中可以看看学生有没有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愿望,是否有新的问题提出,能否运用本课学习所得解决实践问题。

(二)课堂文化建设情况

一堂好课除了应达成教学目标之外,形成良好的课堂文化也是很重要的方面,课堂文化包括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学科特征的凸现和健康心理情绪等。师生关系建立应体现为平等、亲和、自觉;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体现为轻松、活跃、有节奏、有秩序;美术的学科特征应体现为感性的、感观的、感觉的、感化的;健康心理情绪表现为渴望、快乐、回味。

(三)反思教学的负效应

教师的反思意识是有效教学的理念之一,而对教学的负效应的思考是教师反思的一项重要内容,课堂教师中的内容、课件、演示、评价、作品等有时可能会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或者副作用,负效应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教学有效性的程度,需要在教学中对负效应进行有效的把控,让其最小化。

现代的美术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也越来越新颖,有些传统的教学方式渐渐的被所谓的新的教学模式所替代。新课程改革不能抛弃传统的、直观的、示范的教学方法。有的老师以为改变就是抛弃以“注重了技能技法就不是新课程,似乎示范就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背离了新的课改理念。这种对美术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是有偏颇的。美术课是技术性非常强的课程之一,没有一定的美术基本功是难以上好美术课的。随着多媒体的使用,无论多难技法可以事先在动画软件中准备好,电脑完全可以实现直观的演示。电脑作为教学手段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合理的运用现代教学工具是为了更好的、更充分的将美术教学发挥得更完善,让美术课更引人入胜、更精彩;但,不能滥用多媒体。美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技术,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凡技术就要展示,没有展示的技术就是空口无凭,就不能使人信服。技术上的东西可谓不看不知道,如果不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技术要领与感受,学生很可能或根本走不上正确的路子。让学生知道绘画不单纯是技能的表现,技能是为画面服务的,是为主题服务的,是多门艺术的相互渗透,再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学生的思路就会非常开阔,话题就会非常宽泛,就会产生广泛的文化情境。示范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欣赏、观察、思考进而模仿,师生相互交流,就很容易掌握基本的方法,达到一定的水平,学会表现事物,在表现的过程和结果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第9篇: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全课程;美术教育;学科融合

一、全课程教育下的美术课程

1.全课程下美术课程初领悟

主观意识下的美术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艺术的魅力,提升其审美能力,通过教授美术学科的相关专业知识,为学生打下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但是学龄儿童刚刚离开幼儿园,很难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过于严苛和专业的教育会给他们带来压力与厌烦感。

初次接触全课程,很容易使人困惑,什么是全课程?是将各科课程结合在一起学习?

“所谓教育,其实就是一个整体”。全课程教育就是一种全人教育,采用教师包班与跨学科学习进行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覆盖学校生活、推动学科全面融合的综合性课程改革,其目标是让学生拥有幸福的童年生活,让学生沿着“全人”的方向健康成长。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入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兴趣更为重要,如果教师强加给W生各个学科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讲过分抽象,无法理解,会认为学习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导致很多学生失去学习热情。在全课程这种教育形式的引领下,语文、数学、英语与音体美不再有明显的学科界限,学生能够深刻感知到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的分科与偏科问题,令人领悟到全课程的魅力。

2.义务教育教科书与全课程教育实验系列读本之美术课程对比

以一年级美术课程为例,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将学科课程与全课程下的美术课程进行对比。

(1)课程特点。义务教育教科书的重点在转换学生幼儿阶段完全游戏性自我表现的意识上,难点是引导学生有明确的美术学习指向。全课程教育实验系列读本将一年级开发作为始业学段,一是将学科融合,精心设计主题单元,将各科融为一体;二是游戏精神,让学生在游戏与体验中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更加主动地去探索自身与世界;三是温馨的教室,每个班都有教师,有自己独特的班级文化与氛围。

(2)技能技巧。义务教育教科书内容简单,要做到“寓教于乐”,最终达到学习目标。全课程教育实验系列读本中没有专门的技能技巧学习知识,而是通过每一主题单元的学习,学生不惧怕画错或者画得不像,主动去创造、去体验,大胆尝试,从而创造出不一样的作品。

(3)学科技术支持。义务教育教科书采用视觉形式展示美术课程所需的内容知识点,注重美术学习与表现的兴趣,将美术造型与色彩及创作表现的基本知识系列呈现,有明晰的“学科”支撑。全课程教育实验系列读本打破了传统分科教学模式,将各科融为一体,用体验的形式去感受艺术的魅力。

(4)课堂环节。义务教育教科书以图示加文字的形式呈现,传达美术课程内容所需的基本表现方法,通常以设问导入、学生回答为主。全课程的课堂形式多样化,以文字、图片、故事等形式呈现,通常以提问导入,由学生自主创造问题,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与自主探究能力。

(5)学习要求。义务教育教科书将低年龄段学校的美术学习视为“收集”,是细致观察的时代,以便将心中希望的事物用双手表现出来,重点体现在转换学生在幼儿阶段完全游戏性自我表现的意识。全课程将一年级设为始业阶段,开发了“始业课程”,目的是幼小衔接,让学生从幼儿到小学能够有所衔接,不突兀。

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一些学校正在探索全课程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全课程教学方式正在不断磨合。全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逐渐渗透到美术课程中,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在考验教师教学能力与个人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个性,更好地促进美术学科的教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全课程下美术课程的特点

全课程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其影响下的各科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学科的大融合,打破了固有的分科模式,使美术教学更加多样化,更趋于生活化,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感受到全课程这种教育形式所带来的魅力。

全课程下的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融合,既有本学科的特色又有其他学科的特点,使美术教学更具吸引力。全课程下的美术与语文课程息息相关,互为补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审美观的同时增强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开阔思维;全课程下的美术与数学相关理念的融合,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理性,具备了逻辑思考能力,对于早期智力的开发与进一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课程下的美术与传统文化知识、科学常识相互渗透,不仅便于学生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新鲜事物的能力与方法。所以,全课程下的学习更具趣味性又不失技巧性,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快乐而充实的。

二、全课程带来的美术课程变化、融合与创新

全课程下的学科相互融合、协调统一,在语文、数学、英语课堂上有美术的身影,而在美术课堂上又常常能够见到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影子。美术课程融合其他学科,还加入重要的常识,如点线面、渐变色、对比色、冷暖色调等,并根据学生的课堂掌握程度与能力水平,集中训练某一板块,如色彩、背景的添画等。全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却更注重学生的独特性,在其影响下,师生能够共同成长,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