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设计策略范文

城市设计策略精选(九篇)

城市设计策略

第1篇:城市设计策略范文

关键词:旧城改造;城市规划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R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旧城更新规划的价值取向对城市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旧城更新规划中引入城市策划有利于平衡多方利益,促进更新地块局部与城市整体的融合;有利于处理近期与远期关系,加快旧城更新的进程;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旧城更新规划模式进行研究,探求新的规划对策,以促进旧城价值的整体提升和核心竞争力的快速提高,进而推进旧城全面振兴。

二、旧城中心区的一般特点及做法

(1)特色。作为城市发源地,旧城中心区内集中了众多具有历史意义的特色街区、历史建筑、传统环境以及古树名木,也集中了城市最古老的居民、商店、街区之间所建立的稳固的社会关系,深厚的文化积淀与鲜明的传统特色是复兴中心区功能的重要资源。

(2)优势。旧城中心区一般位于城市区位核心,是传统商业高度集中区域,无论从土地经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还是从居民心理认同程度来讲,都远比其他地区重要。

(3)问题。旧城中心区土地利用强度降低,地区发展缺乏活力。低劣的生活环境难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住房拥挤简陋、基础设施老化、公共空间匮乏、交通拥堵、配套设施不足、防灾抗灾能力低下等问题严重;历史文化特色缺乏系统保护,传统环境逐渐丧失;商业规模偏小、经济效益和商品档次偏低等问题使中心区功能面临衰退。

(4)做法。针对旧城中心区特点,采用“全面保护”与“推倒重来、大拆大建”的规划思路都难以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同时发挥旧城中心区的优势与特色。为此,我们提出“尊重民意、有机更新、新旧融合”的规划思路,理智对待现代城市发展需求与历史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通过尊重居民意愿、保护历史建筑、提高建设强度等方式协调各利益主体关系;通过梳理道路交通、更新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等措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需求;通过留存城市记忆、协调新旧关系等手法延续传统风貌,以此创造既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又能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城市中心区。

三、实例分析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行的不断加快,城市的更新改造也不断推进,广州作为现代化的大都市,市中心拥挤破旧的老城区必须进行全面的更新改造。广州市某区旧城更新改造重点项目,借鉴对以往在旧城改造过程中许多教训的反思,特别是要避免商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而损害当地居民的利益和破坏老城的文脉与肌理, 广州市政府决定在此工程中采取新的操作方式:(1)由政府主导、投资,没有开发商的介入;(2)由居民自愿决定回迁、外迁还是领取经济补偿,不搞强制拆迁;(3)建筑量在满足回迁住宅及配套需要的基础上,仅适量增加商业、住宅面积用于补偿政府投资,此外不考虑盈利;(4)改造后的空间和形态将延续老城的文脉和肌理,对基地中有价值的建筑予以保留。政府的开明态度与政策给了设计师鲜

有的机遇,同时也给设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与挑战。

四、旧城改造思路与规划设计原则

借用美国城市规划师哈米德雪瓦尼所说,“旧城改造应侧重于经济发展、历史文化延续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内容”,才能带来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各方面协调、长远、可持续的改善和提高。

(1)贯彻阳光规划原则,实现全过程公众参与,改善基本生活环境。旧城改造的首要目标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充分考虑居民的改造意愿,从住房、交通、安全、卫生、环境、生态等方面入手,满足居民现代化生活要求,是穏定社会结构和延续场所感的前提。①通过民意调查,了解拆迁意愿。在旧城改造中,通过发放居民意愿调查表、进行社区居民座谈和住户走访等方式,了解居民对回迁、拆迁补偿方式及城市环境改善重点等方面的意愿,并将统计结果作为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采取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同时应在规划公示过程中,及时吸纳居民反馈建议,将公众参与扩展到规划全过程。②根据现状条件逐步改造,避免大拆大建。面对旧城区拆迁日益困难的形势,规划应针对地段的现状特点,运用保留、改造与新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开发,避免大规模拆建对旧城区的破坏。

(2)调整用地布局,更新基础设施,复兴城市中心功能。城市功能定位是旧城中心区的发展核心,规划应通过对传统地位、未来规划、交通区位等条件的研究,确定合理的功能定位,用以指导用地布局的调整;同时赋予其现代化城市功能,恢复城市的多样性,避免由于功能单一而使城市丧失应有活力。根据条件分析,规划确定永康旧城功能定位为:集特色商业、文化娱乐、商务办公、休闲居住、医疗服务于一体的功能复合型中心区,体现历史风貌特色的城市核心区块。

(3)延续城市肌理,构筑“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并存、互相促进的规划结构。空间结构是旧城区的发展骨架,其构筑应在满足城市整体功能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延续城市空间肌理,体现旧城区文脉精华,形成新旧融和的城市新格局。面对拆除与新建的矛盾和碰撞,规划通过对城市空间的重新诠释,寻找新旧和谐的机遇,在调整用地结构的同时,构筑相应的空间格局,既满足了现代交通、土地使用、开敞空间等要求,又尊重了中心区的传统空间肌理,从而适应中心区现代多元功能要求,达到有效复兴中心区的目标。

五、设计目标

我们根据现场特点,通过多次讨论,逐步确定了项目的设计目标:三个价值体系兼顾并重。首先是社会价值。这是一个具有政治意义的试点项目,我们应该顺应本项目创新性的开发模式的要求,探索岭南传统城区复兴的新模式。其次是经济价值。通过设计的高附加值,实现低造价、高品质的住宅建筑。此外,非常重要的还有文化价值。由于项目基地所处的特殊区位,其城市文脉肌理、历史文化因素应该得到重视,设计应在岭南地区的地域性和文化性层面上作出积极的思考和反应。

六、规划设计策略

控制适宜的开发强度和居住密度:以往的旧城改造,由于房地产利益的驱动, 开发规模往往失控,改造后高楼林立,给老城区的交通和市政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严重破坏了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本次项目实践由于采用全新的开发模式, 新建筑仅供原居民回迁,保证基本的居住需求,增设少量的底层商业用房来平衡项目成本,因此开发规模和居住密度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打通开放空间系统: 充分发掘老城区、老建筑潜在的文化、历史、空间价值,优先建立连续贯通的步行开放空间系统,形成若干新旧建筑界面围合的“城市客厅”,并理顺区内车行交通,“激活” 市民生活。

融入岭南城市肌理:由于开发规模和居住密度的有效控制,规划设计得以控制新建筑物的单体体量与老城尺度的相适应,使之以群体组合方式融入老城肌理。

七、单体设计策略

新与旧的连接、融合:建筑布局上,保留建筑周边置入新建筑体量,组成完整的街巷广场空间结构。新建筑采用钢、木、玻璃、等材料,在比例尺度、组织划分和纹样色彩上与老建筑配合,新老建筑共同结合成一个融汇时代气息与历史信息的群体。

精心设计居住空间:由于新建住宅主要用于原居民的回迁,所以单元面积根据原居住面积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设计过程中我们不畏繁琐,精心布局,细分面积,争取做到功能合理、空间互借、小中见大,全部明厨、明厕,以创造现代、健康的生活方式;户型拼合方式便于灵活分配面积,入户阳台的设置把传统街巷生活立体化、空中化。群体组合关系在尺度上与老城文脉相呼应。应对岭南的气候特点,建筑群体梳状布局,楼梯间部位前后通透,加强通风采光,力求从整体上改善住区的小气候。

文化传承与创新:新建筑是传统建筑类型、建筑元素的现代版本;住宅延续基地原有建筑的肌理特征,形体处理为一系列有韵律、进退凹凸的小开间体量组合,细部精美,色彩上却采用谦和、含蓄的灰白色系。商业裙房在尺度划分、空间模式、色彩运用上与保留建筑相呼应,同时在结构方式、构造方式、材质表现等层面上大胆更新,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

八、结语

总之,在未来的城市发展竞争格局中,将日益形成崭新的竞争理念与法则,其核心内涵是城市以功能比强弱、以空间视优劣、以环境定胜负、以特色见高低。在旧城更新重新引入城市策划,有利于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直接效益与衍生效益的关系、外延增长与内涵提高的关系、经济效益与人本关怀的关系,有利于推进旧城全面振兴,实现旧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城市设计策略范文

关键词:城市绿化;景观设计重要性;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品味及环保意识已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逐渐提高,基于城市绿化下的景观设计,其重要性和涉及策略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可以为人们提供更舒适健康自然的生活居住空间,还因为我国城市绿化过程离不开景观设计,这是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和促进生态自然环境平衡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城市绿化为主要出发点,对城市绿化下的景观设计重要性和设计策略进行了主要研究。

1、城市绿化下景观设计的现状

在我国目前城市绿化过程中,并未明显体现出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和表现力,绿化形式以在城市街道两旁搭建花园和绿化带,种植各种净化空气的花草树木等为主要内容。这种单一性的景观设计并未及时跟进城市绿化的速度,不能满足人们对城市绿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求。此外,还存在着绿化面积覆盖面较小,并未进行系统全面的景观设计,这种景观设计的观赏性并未充分表达出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内容,只是对城市中的个别景观进行了加强设计,不能有效促进城市绿化进程。

2、城市绿化下景观设计应坚持的原则

1)经济性原则。基于城市绿化下的景观设计首先应坚持经济性的原则,这是指要坚持良好的城市绿化环境要与经济性和成本控制的景观设计相统一,一方面要营造出优质的城市绿化景观效果,另一方面还要对景观设计的经济性和适用性进行考虑。

2)协调性原则。坚持协调性原则是指在城市绿化的景观设计中,要因地制宜的进行合理布局,要突出城市景观设计整体的协调,还要突出周围建筑空间与景观设计相协调从而实现城市绿化下景观设计的协调性和自然性。

3、城市绿化下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城市绿化下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体现在不仅可以在城市环境与空间当中融入自然绿色景观,为人们创造了最大限度亲近自然和享受自然的机会,还体现出城市绿化新颖和别致的艺术品味,让城市的整体形象得以提升,其重要性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出了生态适用性。基于城市绿化下的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首先是体现出了生态适用性,生态适用性是指景观设计在城市绿化下,其设计和配置过程充分考虑到了各种植物的抗性和耐性,北方城市在景观设计中,对深根性本地植物进行了合理配置,且对各种植物之间的关系还能较好处理。生态适用性的另一重要性是对自然界的群落结构进行了模仿,然后将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协调统一,并且形成了多层次和复合型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最终使城市绿化获得了长期的优质绿化效果。

2)景观设计体现出了季节性绿化。基于城市绿化下的景观设计,另一个重要性的体现是为了使城市景观再现出自然生态绿色,并且可生成丰富多彩和配置合理的城市空间。城市绿化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对不同植物间的季相特征进行了充分考虑,而且使景观配置中的植物尽量达到了三季有花和四季常青的绿化要求,使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出现了繁花似锦,绿树成荫,硕果累累和枝干遒劲的绿化效果,这种季节性绿化的重要性为城市中的良好时序景观的呈现,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景观设计中体现的季节性绿化,还表现出深入了解了植物的四季景观表现和生长发育规律,而且还依据于各种绿化植物在季相的色彩变化情况,搭配种植了不同花期的绿化植物,这种设计能够使城市在不同季节都可以观赏到自然景象,进一步体现出了城市绿化的和谐美和自然生态美。

3)提高了城市绿化率。城市绿化下景观设计的另一重要体现,是提高了城市绿化率。这是指城市绿化景观设计在整体城市绿化布局中,为了更好的体现出城市的自然性和生态环保性,采取了不同的植被种植方法,比如一般会选择对称性的植物种植在城市街道花园中,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花园空间,种植不同类型的花草树木,这种极具观赏性的设计方式,能更好的利用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成立绿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面积。

4、城市绿化下的景观设计策略

文章本部分所探讨的城市绿化下的景观设计策略,主要从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策略和城市小区绿化下饿景观策略进行分析。

4.1城市道路绿化下的景观设计策略

1)功能设计。因为我国城市每条道路的不同性质会造成每条道路的绿化功能有所差异,因此在对道路绿化进行景观设计时,侧重点也会不一样。比如在对高速公路进行绿化设计时,要考虑到安全与防护为主的主要内容,进而重点考虑车辆的行驶速度和植物的尺度之间是否相协调;而对城市生活性道路的景观设计,应从静态角度去考虑通过绿化植物的运用,是否会营造出具有自然特色的绿化效果。

2)整体性设计。整体性设计是指要从城市整体对其道路绿化进行景观设计,这样可以充分表现出城市的个性与良好形象,这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标志,再者城市整体特征的形成,还包括各条道路所对应的文化与历史,因此,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要考虑到城市整体性,要从整体连续性的角度出发寻求差异,并最终达到城市整体绿化协调统一的良好效果。

3)连续性设计。连续性设计是指进行城市道路绿化的景观设计时,还要以道路本身为出发角度,考虑到道路作为一个整体,进而统一进行绿化建设。此外,对于城市道路两侧的景观设计,要考虑到道路与周边街道景观,自然景观等是一个构成系统,在景观设计的时候要注重道路与周围环境做到相互适应和相互补充。

4.2城市小区绿化下的景观设计策略

1)植物景观设计。在对城市小区绿化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小区植物再现自然生态的目的,并且可生成丰富多彩和配置合理的城市小区居住空间。城市小区绿化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对不同植物间的季相特征还要进行充分考虑,特别景观配置中的植物,要尽量达到三季有花和四季常青的绿化标准要求,使城市小区春夏秋冬四季,分别达到繁花似锦,绿树成荫,硕果累累和枝干遒劲的绿化效果。

2)建筑景观与绿化景观的协调统一。在我国现代小区中,构建整体景观各种要素的主体还包括各类建筑物,这是因为不同建筑物能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刺激,还能进一步反映出城市小区景观的独具特色的特点。所以,要求在城市小区绿化的景观设计中,注重建筑景观与绿化景观的协调统一,因为小区建筑景观设计一般以造型优美和色彩协调与比例得当为总体追求,这与绿色景观设计在不同程度上不谋而合,所以,小区绿色景观设计可以对原有地形与地貌,进行充分利用,这不仅会使城市小区建筑物错落有致和艺术性,还是小区景观绿化极富观赏性,最终实现城市小区建筑与绿化景观的协调统一。

5.结语

随着我国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战略的提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另外对城市居住空间与居住环境,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绿化建设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我国城市绿化的景观设计,要深入了解城市绿化与景观设计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全面掌握城市绿化下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并对景观设计策略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加快我国城市绿化速度,才能提高我国城市绿化率和覆盖面积,最终为人们创造了最大限度亲近自然和享受自然的机会,让城市的整体形象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第3篇:城市设计策略范文

关键词:城市设计;生态策略;夏热冬冷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n ecological urban design method in hot summer and cold winter districts. By the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various climate factors, regional characters and artificial factors, a series of ecological urban desig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are concluded and certain cases of energy saving residential districts in Wuhan are analyzed using the above methods.

Keywords:urban design;ecological strategies;hot summer and cold winter districts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1-0087-02

1背景介绍

回首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巨大发展,我们不禁为自己创造的空前繁荣的物质文明而骄傲,但同时也为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而忧心。城市、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严峻。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化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枯竭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延续的紧迫问题,同时给城市自身的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压力和阻碍。在经历了一系列环境、资源危机之后,人们渐渐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与其生活的环境休戚相关。而城市发展的本身就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如何适应时代挑战、探求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建筑环境已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历史重任,也是21世纪城市设计的指导原则和出发点。

生物气候地方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在城市设计和建设中结合生物气候条件的设计思路,它能以较小的能源和物质代价,将人的生物舒适感重新建立在与自然环境、生物气候相融合的基础之上,为城市设计提供了新的机遇。这种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城市设计思路无疑对经济条件尚不发达而又具有多种气候特征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

2夏热冬冷地区城市设计生态策略研究

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比较炎热,白天的温度为30~35℃,最高可达37~39℃.甚至40℃;冬季较为寒冷,气温一般在10~5℃之间。在这种气候区域内建筑夏季需要空调,冬季需要采暖。只有春、秋季可通过自然通风获得较为理想的热舒适性。尤其在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大多数的民用建筑热舒适性非常差,要改善这种状况相对来讲夏热冬冷地区夏季的酷热较冬季的寒冷更为难以忍受,所以其城市设计的策略应以对抗酷热为主。夏热冬冷地区针对夏季和冬季的“理想”城市规划设计指导方针不同,甚至会发生冲突。但是通过合理处理城市通风、街道布局和建筑规划设计,提出在这两个季节内都舒适、节能的城市设计方案还是可能的。

2.1选择基地的原则

在夏热冬冷气候区,夏天常高温、高湿、多雨,而冬天则非常寒冷。更重要的是,该区域冬、夏两季的主导风向经常是不同的。具体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的主导风向是东南风,冬季则以北风为主。因此基地选择一方面要保证冬季日照良好的同时还可阻断寒流侵袭、而夏季通风流畅又要防止高温辐射。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可选择在东南方向比较平缓而西北方向有高大地形或成片防护林阻隔的基地。

2.2建筑布局和密度的设计原则

考虑在夏热冬冷地区,城市结构布局首先应鼓励夏季风(东南风)尽可能穿越城市空间。它要求建筑适当地分散布置,而在冬天,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采暖费用,需要拥有表面积最小、布局紧凑的建筑。因此要求我们通过特殊的设计手段,建造一种由各建筑类型混合排列而成的“夏天暴露分散、而冬天紧凑”的城市结构模式。在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应该依靠建筑群体形态设计尽可能地使南向、东南向的夏季风得到强化,而阻挡冬季寒冷的西北风。为达到这个目的,应合理安排不同长度和高度的建筑物,使它们尽可能地顺应主导风向逐级布置,首先将体量小的独立住宅布置在最南边,然后依次是低矮的建筑类型,而在用地的北部边界则建造最高和最长的建筑(图1)。这样,整个地区就由高层板式公寓楼、多层方形公寓楼、两三层的联排住宅、双拼或独立式别墅组成,形成了迎合夏季东南风的“凹口”状态。同时能阻挡冬季的北向来风。这种由各建筑类型混合组成的地区与那些由单一类型建筑组成的地区相比,城市居住区的总体密度更高一些,也具有更好的环境质量和热舒适性。

2.3街道网络的规划设计

街道方位对城市通风有直接影响,应尽可能通过适当的布局来适应全年的风向变化。当街道与风向垂直时,会对城市通风起到阻碍作用,大大减弱屋顶上方的气流和地面的风速,所以应避免沿街布置长条形建筑;平行于风向或与风向大约成45o倾斜角的街道,有利于产生无障碍的“风道”,诱导风穿越市区。当街道与风向平行时,大多数的建筑处于风力的“真空”地带.而当街道与风向成30~60o角时,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效果较好。综上所述,比较理想的街道方位应与主导风向成30~60o,这样能产生较好的综合通风效果。在我国夏热冬冷地区,东西走向的街道在冬天与主导风向(北风)垂直.而在夏天与主导风向(东南风)成45o斜角,这种街道方位和布局将有利于减少冬季北风的影响,并能增进街道和沿街建筑的夏季通风。同时,这种布局对于加强冬日沿街建筑的日照也是有益的。因此,上述推荐的街道方位布局在季节更替中可以提供比较适宜的生活环境。

2.4景观设计

夏热冬冷地区的夏日需要凉风习习、浓荫蔽日。冬天则需远离寒风、阳光普照――舒适的环境总由这样一系列矛盾的参数控制着,它要求我们在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城市特定的地域生态条件和气候特征,通过双极控制原则积极加以调适。例如,作为行道树的法国梧桐在夏季树叶茂密,给行人提供了舒适的阴凉世界;冬天树叶尽褪,又将灿烂阳光还于行人,这是自然法则所提供的最好的生物气候策略。在夏热冬冷地区一般情况下人们的室外活动较为频繁,因此城市开放空间非常重要,而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以武汉为例,由于气候原因,在炎热的夏季街道和一些广场、街头小游园缺乏基本的遮荫设施.午后酷热难耐,居民难以外出活动,再加上一些公共场所不定时限电而基本丧失了吸引力,导致市民的出行明显减少:而在寒冷的冬季,随着近年来沿街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冬季寒风形成的“峡谷风”,下沉湍流给行人造成很大的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夏季白天和冬季夜晚武汉的城市开放空间缺乏活力。

3现代生态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武汉市青山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公司建设的绿景苑是部级康居住宅示范小区,是湖北省首家国家康居示范工程。绿景苑占地面积8hm2,总建筑面积10.69万m2,容积率1.48,绿化率45.8%,居住人口已达10余万人,是武汉市近年来形成的主要住宅生活区之一。小区的可持续设计多集中到建筑节能、清洁能源利用、能源循环利用等方面。下面我们要分析,从城市设计的层面来看这一节能示范小区是否真的符合生态设计的策略。

首先,从小区的选址分析。绿景苑位于武汉市青山区三干道之南,西邻园林路,北接钢都花园,东距长江2000余米,北距武青三干道400余米,南距东湖风景区2000余米。(图2)从区位图中可以看出绿景苑北部有和平公园,青山公园等城市绿洲,在冬季可以抵挡部分寒风。而由于选址于长江和东湖之间,其夏季微气候也较为理想。

其次,从小区的建筑布局分析。建筑布局从南到北呈现了体型渐进的、丰富的群体变化,从而在夏日可以接纳东湖水面吹来的夏季风,而北侧连绵的商业建筑和板式小高层住宅则挡住了冬日凛冽的寒风。所以说小区的总体布局使用了生态设计的策略,可以达到从整体上改善小区微环境的目的。

第三,从小区的生态景观设计方面。理想的生态小区通过运用多种绿化手段,丰富小区环境,改善小区局地气候。绿景苑里,楚风楚韵和江南水乡景致,散发出浓郁的人文情怀。编钟镂空墙、楚亭、兰亭,水井、水车、水牛、坡屋顶,文化韵味与自然景观在这里相得益彰。除中心绿化、组团绿化和宅边绿化外,还充分利用周边的水面作小区的“冷源”和“氧源”。 再者,理想的生态小区应减少硬质地面、墙面、屋面面积,增辟草坪、水面,增加软质地面。绿景苑小区内铺地大多为软质地面。而且所有软质地面均与中心水面相连,强化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络状绿地系统的生物气候调节作用,全面改善小区空间环境质量。(图3)

4小结

生态条件是城市建设首先面临的自然挑战,它关系到一个城市的能源模式和人们生存环境的舒适性。在极端气候环境中,它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结构形态、街道和建筑布局、开放空间设计等。然而在我国,过快的建设速度使得大部分城市设计中难以充分考虑和运用生态策略,文中绿景苑小区的例子只是少数好的代表。但是笔者相信,随着生态问题渐渐被社会各界所重视,把生态思想融入城市设计这一理念会成为城市设计的主流思想,到时候就会实现城市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达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徐小东.绿色城市设计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国(厦门)国际城市绿色环保博览会组委会编.呼唤绿色新世纪.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l.

[2]董卫,王建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第4篇:城市设计策略范文

应对老龄化

显然,我们正日益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是一个危险,它需要更多的医疗保健设施,更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它将影响到以城市发展为核心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老龄化将会对我们的城市设计乃至建筑设计提出特殊的需要。在这些专业领域,有效的应对策略的提出,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中,值得我们深度思考。

养老地产项目将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对养老项目进行准确的分析、定位,使之与城市和人文环境能够紧密契合;在项目整体规划方面合理有效地考虑老龄化人群的独特需要;在建筑设计方面针对这一特殊人群做出更细微人性化的反馈――这些从策略定位、区块规划、单体设计层面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设计过程是未来养老地产项目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养老项目的策略定位

首先不应当把养老项目理解成单一功能的居住模式。今天,随着老年人积蓄的增多和观念的改变,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独立意识增强,愿意自己生活。因此,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网络,修建集服务、医疗、居住以及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复合型养生养老社区,将是未来城市设计复杂系统中的重要分支。因此,相比一般地产项目,未来养老项目由于其综合性、系统复杂性和所关注人群的特殊性,前期准确、全面、细致的策略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要针对不同的地理环境、区域人文、投资主体等进行分析比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教授经过多年对老年住区的研究实践,将老年社区按开发模式划分为四种类型:专业建设的养老社区、养老综合体、政府投资的福利型社区和旧建筑改造的养老公寓四大类。这几种类型一方面由于各地方政策和投资主体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另外,不同功能配套设置和不同地域文化习惯都使不同地方的老年社区类型差异很大。但总体上,政府和专家主导在其中会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以西班牙巴塞罗那政府修建的Julia Tower老年地产项目为例,当地政府将该项目纳入城市区域发展策略之中,使其与城市环境自然融合。项目集合了一个体育场、一个市民活动中心和一个老年公寓,综合的功能使这里成为激活区域城市活力的公共空间。老年公寓作为这一项目内部的唯一居住功能,成为一种持久的催化剂,推动了区域活动与周边城市活动的融合,而这座17层的建筑也成为城市北部的新地标。在这个项目中,建筑师更加细微地关注了老年公寓的社会性表达,将楼体分为“三段”,作为三个“社区”来处理,并施以不同的颜色。这三个“社区”分别设置了各自的公共活动空间,成为老年人集会、休闲的“公共客厅”。围绕这些公共客厅,宽大而充满阳光的室外走廊又可以俯瞰全城风景,成为老人散步的驻足之处。

同时,养老项目在策略定位上也需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切入。笔者曾主持秦皇岛某养老项目的前期策划,这一养老地产项目涉及更宽泛的研究内容,包含市场定位、资源定位、价值定位、产品定位,以及项目定位五方面。其中市场定位和价值定位是软性的,需要判断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和项目自身在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与区域的内在融合性:既要能够挖掘地域价值,又要能够产生新的区域价值。这其中,围绕建设专业的复合型养老社区,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如何统筹拆迁安置与就业,拉动各行业经济增长;如何进一步提高当地居民综合文化素质;如何营造适宜养老的“开放式公园社区”,并与城市景观及周边景点相联系等,都是要考虑的内容。而资源定位和产品定位则更加具体,其直接决定了未来的社区模式和产品类型。例如资源定位,涉及生态养生、建筑节能和智能养老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需要深化细分,并恰当引入具体项目与技术产品,进一步影响、渗透进未来的规划、景观及建筑设计。通过分析,此项目最终明确了以生态、健康、智能、绿色为核心的现代化高端智能养生养老社区的项目定位。

养老项目中的规划模式

不同的养老地产类型需要不同的规划模式,对于兼顾居住与度假功能、环境良好的复合型养老社区来说,恰当的功能分区,合理的交通组织,巧妙的景观处理及便利的后期维护管理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列举的秦皇岛某养老项目的概念性规划是这方面的一次尝试。这一规划占地53万平方米(与同类项目相比,北京汇晨老年公寓占地54万平方米;燕达国际健康城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北京东方太阳城占地约234万平方米)。通过前期的综合分析与产品定位,明确了由社区至组团的复合式社区配套,包括医疗护理、养生保健、文化娱乐、运动休闲、餐饮购物、生活通讯等多重功能,并明确各功能间的相互辅助与补充关系。在环境方面,尊重周边自然环境并将周边景观水系引入社区,既增加了景观层次,又为组团划分提供了边界。在后期运营模式上也做了前期制定,以出售房屋产权、出租房屋产权和以产权酒店方式销售房间为主体的销售方式,同以社区物业服务、家政服务、医疗服务、娱乐服务为主体的社区服务体系相结合,使这些综合考量充分体现在后期的社区规划中。

这个规划最终呈现出一片叶形的形态。社区内部的环形主干道勾勒出叶形的边沿,次级道路沿干道象叶脉一样放射开来,连接周边城市道路;再次一级的道路全部为步行系统,与各建筑出入口和景观节点连接。将项目地北侧天然河道引入社区中心,所有的公共建筑,如健康体检中心、疗养中心、健身活动中心等沿河两边布置。河岸景观为这些公共空间提供了很好的观景效果,也便于老年人在不同的季节进行室内外的活动。大型商业与购物中心设置在入口靠近城市干道的位置,能够兼顾为周边社区提供服务。同时,也考虑了在各组团内部设置小型超市等生活辅助功能。沿主河道设置了若干座桥,将两岸的公共建筑连接起来,方便使用及后期的维护与管理。其他各居住功能区按组团环中心区布局,能够比较均好地享受到中心区的服务。

养老项目中的建筑设计

优秀的养老地产项目除了体现在规划设计方面,在建筑方面的设计也需要充分地考虑到老年人的需要。在这一方面,需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机能,结合对建筑功能的不同需求,对老年住宅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但总体上,“不仅要将老年人的住处仅仅视为一个容身之地,给予物质和安全上的关照, 同时更应当有心理和社会意义的考虑”,已成为专业领域内的共识。

目前国内的老年住区多为独居式的老年公寓,既有新建的专业配套齐全的,也有旧建筑改造的。改造现有住宅的内部条件,使之完全或基本上适合老年人的需要, 这种方式更经济,也易于实现。具体一些的措施,比如去除台阶等障碍物,在必要的位置增加扶手,减少金属、玻璃等不安全材质的使用等,都是比较简单可行的措施。

另一种是考虑到几代人合居的复合户型,这种居住方式更关注老年人特殊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特点。多数老年人都希望能够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与年轻人保持日常的交流,而不希望被孤立成单纯的老年人群体。在这一方面,复合户型既能满足几代人同住的需求又可以避免互相干扰,且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习惯(未来的养老模式中90%为家庭式养老)。

第5篇:城市设计策略范文

【关键词】城市发展;园林设计;策略研究

1前言

城市园林将人文、文化、自然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城市园林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城市园林不仅可以满足生态环境需要,休息娱乐需要,生活趣味需要,更重要的是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市园林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主要内容,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达到的必然成果。而城市园林设计是形成良好城市园林的决定性条件,但是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城市园林设计存在诸多的不足,这就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的进程,下面就对我国城市园林设计中的不足及策略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城市园林的健康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2对我国城市园林设计存在不足的分析

2.1城市园林设计程序的纰漏

普遍认为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有很大差别,将景观设计归于建筑设计的附属物,把景观设计误解为只是单纯的雕塑、植物栽植。甚至把建筑后的景观设计就根据电脑的三维动态效果进行设计,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对程序的错误编写不能做到科学的规划布局,例如在某些景观建设中,不考虑交通、消防、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布局,那么当树木成长到一定高度后,就会影响到这些基础设施的使用,从而导致人力浪费和经济的直接损失。任何问题存在都会影响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要正确认识园林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内在联系,避免园林设计中出现的一切纰漏。

2.2城市园林设计的层次划分不清晰

我国目前的生活现状是人口基数大,人均土地占有量少,在城市建设中这样的弊端表现的更加明显,根据我国城市绿化率不足的难题,提出了屋顶城市绿化的设计方案。但是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却远远做不到绿化空间最大化利用。城市园林设计层次划分不清晰的主要表现是:过分注重植物种植后的美化效果,而忽视了植物对环境生长条件的需求,最终导致植物该开始种的时候很令人有赏心悦目的欣喜感,在后期维护和生长中就不能表现出优势。因此应该对园林设计进行合理的层次划分,例如在地面种植高大乔木以便于防风固沙;靠墙面处种植有攀援能力的植物以便提高立体效果;在阳台设置种植槽以便业主种植花草,在屋顶处种植低矮灌木防止积水。

2.3城市园林缺少人性化设计

准确地说居民满意度才是城市园林设计的基础,一个优秀园林设计方案最终的评定权是掌控在实际应用人群的手中,因此在城市园林设计中不要只顾及到设计图像的美观化,还要赋予园林设计具有人性化。园林景观设计的实用性可以为建筑作品增添色彩,只要这件艺术品符合了大多数人的品位要求才能说是成功,当设计师听到群众发自内心的赞许时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在城市园林设计中融入更多的人性化,会让更多的人陶醉于这样美好的氛围之中,这也是我们对园林设计提出的最终目标。

2.4城市园林设计中考虑角度不够全面

城市园林设计中考虑角度不够全面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景观设计形式过于简单。城市园林建设在发达的沿海城市发展的较迅速,由于当地资源占有量有限,常常是为了快速达到绿化效果,在城市活动密集的中心地带铺设大面积草坪,在周围稍微点缀一些常见的乔木形成简单的绿色景观,草坪的退化与其他绿化植物相比速度较快,因此说这样的景观只是为了暂时改善生活居住的环境并不具备欣赏价值。另一方面是随着城市工业的不断扩展,生态环境已经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排放的各种有害物质对居民的身心健康构成了威胁。因此很多专业人士提出了将“森林”引入到城市建设中,提出无需种植名贵的花早,只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最好的。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地方政府为了提高城市的美化度,不惜重金去购买名贵的品种来装饰城市,但是这些所谓的名贵花早并不符合生态环境的需求。

3对我国城市园林设计不足采取的应对策略

3.1丰富城市园林的艺术设计

城市园林设计不只是点和线技术的融合,也要重视四季变化对景观设计效果的影响。人类的科技的进步只是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而不能对自然俺人类需求做出改变,例如土地格局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而形成的,在对城市园林设计时要加以科学的利用,园林设计方案要衬托出独特的地域特色,无论何时自然赋予我们的格局已经注定,追求潜在的艺术价值是素有设计永恒的主题。因此,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时,要遵从大自然的感觉创新出更有价值的艺术设计。

3.2城市园林设计要有传统文化气息

人们对于城市园林的要求往往会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认为园林设计中占有一点传统的文化气息就是被赋予了灵韵。因此在对城市园林设计时,尽量做大传统文化与周围环境的有机结合,最大程度的来满足大众的审美情趣和精神的追求,以丰富的传统文化为理论依据,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所设计出的园林被更多的人所关注,从而体现设计的真正价值。

3.3城市园林设计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城市园林设计要把环境的影响是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实际地理环境来展开合理的布局,力求做到功能齐全和层次分明的完美结合。城市园林实际中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体是指,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环境变化情况和所选择植被的自身情况而布置园林景观,达到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生态的良好发展、人们身心健康、经济增长的综合效果最优化的目的。城市园林设计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园林生态效益和人们生活环境取得双赢的保障,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有生态学基本理论、植物生长规律作理论支撑,又遵循人类未来发展的总趋势。

3.4城市园林设计要科学预算建设费用支出

由于城市的发展情况不同,各地的施工成本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在对城市园林进行设计时要科学预算建设费用。一般好的园林设计,施工成本与维护成本完成后,已经严重超出单位的经济承受能力,这样就会造成单位财政的巨大压力,在后期的工作中由于受到成本的约束,只能采取低水平的修复,装饰效果达不到预计的效果,很多原来设计的功能不得不丧失,甚至有些单位承受不住这样的压力,干脆放弃了后期的维护管理。因此在对城市园林设计时,要组织一批专业人员对投资费用进行科学的预算,并综合各个方面因素来选取最佳的设计方案,这样做能减少企业的盲目性建设和合理化的运用资金,有利于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更好的开展。

4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扩大,园林绿化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园林绿化工程会被作为一项基础工程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园林绿化工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要尽最大努力来克服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在实践中来充实自己,为我国的城市美化工程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尹益臣.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13).

[2]姚菊俊.如何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进行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08(29).

第6篇:城市设计策略范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生活基础设施、景观工程的完善,国内城镇逐渐摆脱了破旧、落后的面貌,市容景观上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仍存在着一些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缺乏必要的维护、维修机制夜景景观大多都是曝露于户外,常年受雨水侵蚀、烈日曝晒,因此损坏率也较高,所以必须有相应的维护、维修机制,否则不仅会影响整体夜景景观效果,而且对资源也会造成重大的浪费。

2.缺乏本土相关专业的人才建设二三线城市在夜景建设阶段都需要向外引进大量人才,而由于这些“舶来”设计师对当地的风俗情况、地质地貌等自然条件不可能达到百分百的把握,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就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的遗漏和不合适,这样就没法把区域性地域性的优势发挥到最好;另一方面,在后期施工和维护方面,无法第一时间排除解决出现的问题,小毛病就能积累成大的全面积瘫痪,加大了维修的资金负担。

3.缺少中长期的规划一项成熟、成功的夜景景观设计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性,总的来说就是必须包括短期规划、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其中短期计划指的是在当前一些参考基数(包括人口数量、自然环境、城市规模等硬性指标)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一些列处理方案和计划;中期计划指的是充分考虑一定年限中的浮动因素而定出的相应措施;长期规划指的是根据城市定位和战略需要对该城市的夜景景观设计有个大致的、规范性的总体定位。然而近年来许多人误认为夜景景观设计就是所谓的“一次性工程”、“快餐工程”,忽略了必要规划的重要性。

优化城市夜景艺术设计水平的对策以及措施

1.建立快速、有效的维护维修机制快速有效的维护维修机制应该是包括信息收集部门、信息调查部门、施工部门和检测部门,即要从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高度去把握、处理问题。并且各个部门之间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只有调查、收集工作做好,才会及时发现问题、排查问题,让施工部更好更有效率的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施工部的高效高产又为今后的信息工作做了良好的铺垫,总之,我们不能只重视其中一个或几个环节,应该把它们视为一个整体,只有在各个方面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作用下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机制。

2.加强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建立完善的科学管理制度科学的夜景工程景观规划需要专业的景观规划人员,政府应加大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针对本地区的丰厚的资源特点与良好的环境状况,科学地制定景观规划方案,如确定夜景轴线、动停空间、开发强度等具体规划项目。

3.制定一套完整的近期、中长期发展方案首先应该对项目所在城市的自然条件、城市规模、人口数量、城市性质等进行一项全面的调查以规划一个大致的定向,为下一步的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之后可以以若干年为一个基点,对具体的工程项目、亮化程度以及基金预算等做细致的规划,最后工程完工以后应该及时的安排后续工程,指派区域责任人,负责日常的检查和维护工作,形成较合理的反馈系统。

结语

第7篇:城市设计策略范文

关键词:城市景观 保护 设计

0 引言

城市景观环境,是城市设计中一种表象的物质形式,通过视觉审美而形成。城市景观规划,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 发展 相关任务和目标,是整个城市建设的重点部署内容。旨在全方位考察城市内容及其周边的环境,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通过设计以及施工建设来达到提供给居民以理想、安静、舒适等 交通 居住环境。作为城市的景观设计以及建设,对城市土地综合利用,改善土地相关特有功能,都十分有利。城市景观的保护意义重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1 城市景观保护现状概述

我国 经济 的腾飞,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而在城市建设中,相应地面临的困难以及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比如由于 历史 、 政治 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随着历史的河流而相应改变。但是长期的封建思想,使得人们在追求美丽景观的过程,日趋漫长。特别是官僚主意以及暴发户特征意识,导致

2.2 生态景观保护设计 除了建筑景观的保护设计外,生态景观的保护设计也是城市景观保护设计的重点。因为,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第一生产者——绿色植物,它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为主要的纽带,其为城市整个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所以绿色植物的保护设计以及生物多样性设计,是城市生态景观保护设计中的主要内容。植物园以及树木园,作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中心,必须全面收集相关植物,重点保护相关等级的生物,必须组建生物基因库以及城市种子库,便于对生物进行离体保存。植物园既是植物资源迁地保护、植物 科学 研究的基地,也是对公众进行植物科普宣传和 教育 的基地,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核心作用。笔者认为,植物园、动物园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均存在一些限制:①保存超过一定限量的某一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标本,在 经济 上是行不通的;②保护中几乎没有直接的生境敏感反应(habitat.resonsive)发生,所以这种人为控制的种群往往无法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③受到保护的种群其遗传基础似乎很窄小,但又不可能大量收集其个体以使之表现出广泛的基因型;④保护还依赖于政策和资金的持续稳定,但这远没有把握性;⑤在很大程度上将动植物物种与野生的群体和 自然 环境相隔离,其结果往往是削弱了物种的自然生态习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这样并未起到真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在城市生态景观保护过程中,充分利用景观规划方法,实现最优化保护效果,这样可以减少植物园以及生态园的数量。

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景观规划可以分两种方式来实现。①传统保护模式,即基于物种保护的方法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②最优化保护模式,即基于生态系统保护的方法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一般来讲,第一种方法在早前运用的比较广泛,它对于濒临物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效果;而第二种方法是从源头来避免濒临物种的产生,强调的是和谐 发展 ,即全面联合景观系统以及生态系统,让各物种以更好的状态来生活于生态系统中,或适应新的生态系统。从实际效果来说,从物种保护这种单一的保护来看,这种做法有待改进,因为,单一的物种保护只是没有办法之中的办法,充其量只能是事后保护而已,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来改善事后的环境,人为地构筑适合物种生产的环境。而生态景观学最优化景观保护是以最优化模型为基础,从事前控制出发,充分考虑生态和谐因素,建立适合物种生物链的生态保护模式,是城市景观保护中可持续设计的重要环节,所以,以第二种保护模式——最优化保护模式,是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

3 结语

城市景观保护意义重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全面认识当前景观保护形式,从建筑保护到生态保护出发,才能把我国城市景观保护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 文献 :

[1]王启照.城市景观设计新思维——可持续发展范式刍议[j].上海商业.2009.(9).48-50.

第8篇:城市设计策略范文

关键词:烟台市;历史文化核心地段;文脉传承;活力营造;创新发展

1.项目概述

1.1 项目缘起

烟台市历史文化悠久,“山、海、岛、城”城市空间特色明显,但是近年来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张,城市肌理被逐步破坏,特有的城市风貌正在逐渐丧失。为了维护和延续烟台城市特有风貌,规划对历史遗存丰厚的烟台山至塔山区域进行历史文化核心地段城市设计,以期传承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激发老城活力。

1.2 项目特点

(1)项目位于城市中心区,是城市历史文化核心承载地

规划基地位于烟台城区的中心位置,东、西边界分别为解放路和胜利路,北起烟台山,南至塔山,总规划面积3.23平方公里。规划基地是城市历史文化积淀最为厚重的区域,区域内集中了2个部级历史街区,分别为烟台山-朝阳街历史街区和所称里历史街区。基地内历史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共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整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同时,基地周边也存在多处城市级文化设施,主要有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文化广场和科技广场等。

(2)是“山、海、城”景观地位显要的标志性地段

基地北端烟台山灯塔是城市地标,南端塔山三合塔是城市的制高点,项目基地是烟台“山、海、城”特色的集中体现区。同时,从城市发展脉络和空间演变来看,基地内形成了从城市起源到开埠通商一直到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风貌和空间格局。

1.3 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历史街区保护力度不够,原有城市文脉割裂

总体来讲,规划范围内两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力度不够。历史建筑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两个历史街区周边的城市开发,也没有很好的考虑在功能和空间上与两个历史街区进行有效的协调和衔接。空间和功能上的割裂,使得城市文脉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延续。

(2)片区活力不足,功能有待优化

项目区域位于城市中心区段,是城市历史文化核心承载地,现状旅游服务、特色商业和文化休闲功能缺乏,严重制约了历史街区和烟台滨海景区旅游业的发展,导致此区域整体缺乏活力。近现代住区现状公共设施、公共开放空间和绿地较为缺乏,难以满足居民日常游乐休闲的需要,导致住区日常生活活力不足。

(3)城市风貌有待进一步强化

基地内城市风貌特色正逐渐淡化,历史街区周边建筑风格、色彩、体量不协调,特色不够明显。特别是1990年代中期以来,新建建筑正逐渐蚕食朝阳街历史街区的历史风貌,街区的风貌完整性受到较为严重的损害。

1.4 规划目标与重点

(1)改善和提升旧城区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

(2)明晰和凸显城市整体空间发展脉络,增强和扩大城市中心地区的城市承载力、吸引力及凝聚力;

(3)保护和传承烟台城市特有文脉,留住烟台城市的记忆;

(4)通过有机更新,创新发展,打造和培育 “形象突出,特色鲜明,文化厚重,富有活力”的城市历史文化核心地段。

2.历史街区文脉保护和传承的设计策略

2.1 强化历史街区保护

加强朝阳街、所城历史街区的保护,传承城市文脉、延续城市肌理;对待历史街区,不搞推倒重来的大拆大建,而是因地制宜,通过功能梳理、建筑质量评价,实施重点改造,整合资源,体现特色、注入功能、完善设施、改善环境;使保护与发展协调互动。

朝阳街历史街区以“全面保护街区历史风貌、再造海港开埠文化氛围”为目标,突出各历史时期的近代开埠建筑风貌特色和街巷广场格局特征。所城里历史街区以“全面保护古城风貌、传承胶东民俗文化、延续传统生活气息”为目标,突出奇山所城明代海防城堡的街巷格局和胶东传统民居的建筑风貌特征。

2.2 打造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轴

(1)更新改造向善街街区,实现三个街区的融合衔接

规划分析借鉴了朝阳街历史街区、所城里历史街区特色空间组织模式,对向善街街区进行了更新改造,将其打造成为“院落式情景消费街区”和“以文化休闲为主题的新都市客厅”。规划通过小街区密路网、主题合院、折坡屋顶等规划设计手法的运用,在空间组织模式、路网组织模式、空间尺度、建筑高度、建筑风貌、建筑色彩等多个方面南北两端的历史街区进行了协调和衔接,充分体现城市了肌理的传承,历史文脉的延续,风貌特色的融合,并通过历史文化轴线的规划,将三个街区有机串联融为一体(图1-3)。

(2)形成延续的历史文化景观轴

规划历史文化景观轴线北起烟台山,空间上与烟台塔相对应;南至体育公园,空间上与塔山三合塔相呼应。作为历史文化核心地段的统领,整个历史文化景观轴南北串联创意商业街区、奇山所城历史街区、体育公园和军事文化教育设施,形成以文化、旅游、商业、娱乐、运动休闲功能为主,尺度宜人、空间开合有序的反应不同时期城市建设和建筑景观风貌的活力轴线。在历史文化景观轴的打造中,规划充分挖掘街区历史文化价值,恢复传统街区风貌,保留街区传统民俗风情和原生态生活方式,进行现状业态的调整和升级,并注入文化与商业有机结合的新功能。

2.3 传承文脉,塑造“历史画卷、文化长廊”

从城市文脉传承的角度考虑,规划提出了打造“历史画卷、文化长廊”的整体构想,以实现和强化城市肌理的南北延续和城市文脉的古今传承。

(1)历史画卷

充分体现规划地段不同区段发展建设、土地使用、景观风貌的不同侧重,协调历史街区与城市更新区,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关系,以奇山所城城市发源地为基点,南北展开,形成反映不同时期城市发展建设风貌特色的“历史画卷”。

(2)文化长廊

深入挖掘烟有的历史记忆,整合、延续城市的空间肌理和历史文脉,以人为本,加强地段内文化项目的策划,以文化为魂,贯穿整条发展带,使规划地段成为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发展,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长廊”。

3.街区活力激发和改善的设计策略

3.1 完善功能设置,激发城市整体活力

针对街区整体活力不足的现状,本次规划从城市整体角度出发对该区域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梳理和界定,确定商业商务、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生活居住为该区域的主导功能。

规划强调更新区段与周边功能的充分衔接,合理确定各类用地规模和不同功能用地的构成比例。通过对街区现有功能的置换、提升,特色服务、文化创意以及旅游休闲功能的植入等措施,增强了街区功能的多样性;设置混合用地,体现功能复合。街区功能的完善和多样复合设置,使得更新街区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能够保持活力以适应新的发展。

3.2 加强项目策划,催生市场活力

为了确保城市更新项目适应市场需求,更好的沟通开发者与规划设计者、规划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可行性、可操作性以及对城市建设项目的操控能力,需要将项目策划的方法引入城市更新规划中,以满足城市更新规划复杂性、投资渠道多样化以及城市规划自身完善和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1]。

因此,项目重点加强了业态和项目策划的内容,以期在保证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质量的同时,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市场活力,更好的推进城市更新的健康推进。

3.3 构建慢行绿地开放空间体系,承载日常活力

为激发和承载居民日常活力,规划结合整合改造,沿福来里街规划设置休闲绿道,串联体育公园、居住社区绿地、山体绿化;通过东西向绿化,增强与周边南山公园、文化广场等开敞空间的联系。结合绿地开放空间系统的营造,规划注重打造该区域的慢行交通系统,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活动的需求。

4.创新发展的规划建议

4.1 延续、创新住区组织模式

规划通过对现状住区空间组织模式的研究,在延续现有住区模式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提升宜居性的住区空间模式创新建议[2]:

(1)在现有的干路网框架下深化城市支路网,形成大开放、小封闭的住区结构;

(2)有效衔接住区道路与城市道路,构筑开放道路网络,缓解交通拥堵;

(3)公共服务设施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沿支路形成生活次街,加强与城市互动;

(4)形成点、线、面协调布置的绿地开放空间系统,注重院落绿地开放空间和活动场地的营造,形成确保住区安全的“监视网络”。

4.2 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城市更新设计导则

规划将城市设计导则与法定控规图则有机结合、衔接一致,对各地块进行二维量化控制、三维设计引导和公共空间设计控制,既突出了城市设计的重点和特点,又做实了控规的内容,增强了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4.3 构建时序控制的规划建设引导

保护更新项目不同于新建项目,应突破过去只管结果的思维定势,构建时序控制的规划引导,使规划转到既管结果又管过程的动态规划方向来[3]。作为一种动态的规划手段,把城市更新空间开发的诸多要素如政策、市场推动和时间序列结合,在正视城市的现实状况、科学预测未来城市发展规模和定位的基础上,确定不同时间阶段对应的城市空间开发的区位、规模和类别,是一种按照时间序列所作出的城市空间全面开发的规划[4],将以往规划中终点的合理变成过程的合理。规划按照“突出重点、先易后难、有序改造”的原则,合理安排了开发和改造时序。

4.4 选择合理的建设模式

(1)渐次的小规模开发、重建、改建和调整

城市保护更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避免传统的大拆大建模式,提倡渐次的小规模开发、重建、改建和调整。不间断的小规模改建是有生命力的,这种改造的实质是通过街区有机的自发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小规模更新,实现新的具有传承的生活秩序。

(2)提倡原著民参与,扩大参与者范围

在政府的鼓励下,积极引进官方与民间资本,引导原著居民主动更新维护,既延续他们在那里的生活,又适度进行商业开发运作,实现街区的自我保护更新。

(3)采用“捆绑式”开发模式,吸引企业参与

历史文化核心地段的保护更新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地区的城市建设,其建筑高度、开发强度等都有一定的限制,其经济效益有限,甚至亏损。在这类地区可采取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城市局部地块开发相捆绑的模式,通过新地块高强度的开发弥补开发企业更新保护的经济利益,以激发开发企业保护更新参与力度。

5.结语

本文以烟台市历史文化核心地段城市设计项目为例,结合规划设计需重点关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对城市设计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在“新常态”背景下,探索出一条更加优化的保护更新道路,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空间品质,实现城市有机、和谐和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宣艳.项目策划方法在城市更新规划中的运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23-24.

[2] 杨建辉.无锡市住区空间模式特征及规划策略研究[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居住区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4:19.

[3] 段莹.武汉市旧城更新过程特征及时序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69.

[4] 夏南凯主编,张林兵、王耀武、鲁赛参编.城市经济与城市开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93.

第9篇:城市设计策略范文

在我国建国初期,才初步开始发展城市的居住区公共设施建设,对公共设施的设计、选材和规划还没有显确的要求,仅能满足简单生活上的需求。从1950年到2003年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发展,从初期简单的功能布局和要求,到中期1978年改革开放后《城市规划法》的出台促进城市居住区公共设施深入改革,再到后期《全国2000年城镇发展布局规划纲要》的完成,使城市居住区公共设施建设逐渐成型走向成熟。面对人们对新生活不断需求,公共设施的功能也在一步步的趋向完善。从2003年至今居住区公共设施的建设没有太多的创新和改善。以辽宁省鞍山市为例,作为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其经济发达程度及城市化水平均为中等,是可作调查研究的典型城市。同时,选取典型城市的三个典型居住区进行调研,即绿色智慧城、九星花园、永缙学府,它们均建于2000年左右,公共设施的建设基本满足人们生活的要求,比较准确反映我国绝大多数居住区的公共设施水平。经过实地调研,部分社区公共设施的老化,在功能上失去其本身的使用价值,而且大多数的设施,都是用一些不节能环保、不可循环利用的材料,没有太高的回收利用价值。加上后期维护的不当,一些公共设施的存在基本上就是摆设,逐渐被人们慢慢的淘汰。

二、低碳环保设施引入的重要性

在一个工业和生态矛盾突出的城市,低碳设计和低碳生产是实现经济和环境和谐共处的重要途径。低碳设计,不仅仅体现在对环境资源的缓解和抑制,更重要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和改善所在地区城市的环境需求,从根源上解决环境和资源的问题。城市居住区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区域,居住区的低碳公共设施设计对当前的环境来说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对于居住的环境与资源的平衡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三、城市居住区公共设施的低碳改进策略

1.居住区公共设施使用材料的环保性

现今公共设施多使用金属、硬性塑料作为主要的材料,在满足一些硬性设施的基本要求之后却存在着一些弊端。金属满足硬度和稳固的同时,在后期会出现腐蚀现象而不易维护。金属结构的设施外表主要用油漆进行保护,油漆的使用对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而且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雨淋,材料本身会出现锈蚀,降低其强度和稳固性,如不及时维护会造成很大安全隐患。而硬性塑料成分,虽然避免了金属材料的易腐蚀现象,但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硬度会下降,脆性加强,同样存在安全隐患。大部分的公共设施老化后,由于部分零件不易拆卸且材料的不可回收,难以实现低碳环保。因此,在公共设施的选材上应考虑使用一些硬性高、可循环、可再生、易降解的材料,如木塑复合材料(WPC)和热塑性弹性体(TPE)等。木塑复合材料是用塑料和植物纤维加入少量的化学添加剂经过专用配混设备加工制成的一种复合材料,适用于室外长椅、木塑花箱、标志牌等。由于原材料使用自然界中的可再生资源,可以减少对纯木材的需求,减轻资源对环境状况的影响。热塑性弹性体其环保无毒和舒适的手感是适用于居住区公共设施的标准性环保材料。比如运动器材的把手、凳椅座垫及园艺细节等。这些新型低碳材料的使用不仅满足公共设施的硬性要求,也符合低碳设计理念。

2.居住区公共设施的节能性

以电能为例,作为居住区公共设施的最主要能源消耗之一,居住区的路灯、景观灯、广告灯、交通指示灯、草坪灯和音响等设施均是以消耗电力能源才得以使用,而在维护环节这些设施还受易自然因素的影响,如出现雷雨大风、电路老化等情况,都会对线路、照明和使用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电力资源主要以火力发电这种高碳排放的方式进行生产输出,所以选择低碳的电能消耗方式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可以将清洁能源太阳能和公认的第四代照明技术LED节能灯广泛利用到居住区的照明设施中。太阳能电池板将白天储蓄的电能供应到路灯、草坪灯等采用LED节能灯具的公共设施中国,减少对资源的消耗,且遇到停电等紧急情况也能正常应对,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同时也节约了能源、实现低碳设计。

3.居住区公共设施的循环利用

居住区一些到使用年限的公共设施,其材料的无法回收利用造成资源和环境的浪费与污染。面对不可回收性、不可重复利用的问题,我们应在选材和结构上设计成可拆卸、可回收的部件。可拆卸还可以降低产品运输的成本,减少运输中对能源的消耗和碳的排放,将低碳理念贯穿始终。例如公共座椅的坐面、展面易磨损,可以在设计始终,全面考虑做到拆卸、维修、回收、循环、再利用等各个环节。在回收后,能够对部件进行二次加工或者多次加工使用,实现可重复利用的低碳要求。

4.居住区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与全周期规划的低碳性

实现低碳设计策略,还应将公共设施与绿色植被结合起来配套建设,用增加植被面积及层次的方式来增加植物叶片面积,从而增加对工业、汽车尾气等的碳排放的吸收,将低碳做到每一个细节。全周期规划的低碳性,不仅表现在居住区公共设施产品的全部设计流程上,更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对公共设施的合理使用。以正确的使用方式减少对公共设施的损害,这样就可以减少设施的维修、更换,从而提高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进一步减少后期维护的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