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设计研究范文

城市设计研究精选(九篇)

城市设计研究

第1篇:城市设计研究范文

关键词:城市设计;理论;体验;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072-02

现代城市设计致力于城市良好空间环境的塑造,强调设计的人本主义与生态保护思想,对于现代城市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开展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工作时间较早,对此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许多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和建筑学专业都会开设城市设计课程。相比之下,我国的城市设计各方面工作开展的时间虽较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有关城市空间设计的工作不断涌现,城市设计已经成为规划师与建筑师不可回避的研究课题,并逐渐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中分离出来,发展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1]在城市规划专业和建筑学专业开设城市设计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空间设计能力,开阔视野,使学生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去审视和了解城市,并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进行具体的规划实践。

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与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建立对城市空间的完整认知,熟悉具体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具体设计工作。

为了完成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与目标,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研究应从基本理论教学、体验式教学以及设计实践教学三个环节入手,并针对具体教学内容与目的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知识要点,提高实际设计能力。

一、基本理论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是整个城市设计课程的基础环节,对于基本理论的掌握有助于学生理清概念,建立对所学知识的初步认知。

1.教学内容

城市设计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指导思想、设计原则和具体的设计方法。这些是城市设计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讲解的基本内容,也是核心内容,它是进行体验式教学与设计实践教学的基础。

2.教学目的

通过对基本理论的介绍和说明,使学生对城市设计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提高,了解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以及现实意义,并能够理解基本概念、设计思想与方法。

3.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如果单纯依靠文字的描述很难使其产生深刻印象。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一方面应在课堂教学中将理论与实例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条件,使学生对较为抽象的概念更加容易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多与学生交流沟通,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可以在课堂上设立讨论和提问环节,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师生之间充分交流,教师也能从中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在课外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校园网络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料,丰富知识,开阔眼界。

二、体验式教学环节

城市设计主要研究的是城市空间环境。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具体城市空间的调研体验相结合,将课堂理论知识形象化,改变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

课程安排学生对城市空间的现场调研,将班级学生划分若干小组,并划定适宜的空间范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地块。地块调研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街区的尺寸、道路层级、建筑性质、建筑形式与高度、开敞空间、空间尺度、区域的轮廓线、主要路径、地标与重要节点等。[2]同时,要求绘制区域的意象地图,对区域空间环境的优劣能够予以综合分析评价。

2.教学目的

提高学生对于城市空间的感性认知,培养学生空间的尺度感以及空间分析能力,使其能将理性的基础知识与对城市空间的感性认知相结合。

3.教学方法

对于具体城市空间的体验主要可采用现场踏勘、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乘坐交通工具和徒步调研,从感性层面了解不同出行方式对于城市空间的感受,认识不同空间尺度比例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走访询问生活工作在此区域的居民对空间环境的感受和需求,认真进行问卷调查,进一步挖掘空间内在的生活与文化属性以及其中存在的社会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力和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借助手工模型和图纸来解析城市空间环境,借此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思路,传递其核心想法。在此应特别注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探索性学习的鼓励。在这一阶段中,教师不应进行过多的干预和指导,而是充当组织者和答疑者的角色。

三、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城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单纯理论课的讲解和案例分析,不能完全让学生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知识,只有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设计的综合素养。因此,设计实践环节应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在相应的讲解过程中安排设计课程作业。

1.教学内容

城市设计就是对城市空间的设计。城市空间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设计实践环节应选择几类较为典型并能够代表不同层次的城市空间作为设计对象。宏观层次的城市设计任务主要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分析城市整体的空间结构形态、发展战略、城市整体意象。中、微观的城市设计以城市中的局部空间环境为对象,侧重于对具体建筑实体、空间以及环境的设计安排。[3]

2.教学目的

通过城市设计绘图作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考分析能力以及对于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对于所学课程的认识,全面掌握各种设计要点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具体的城市空间设计中去。

3.教学方法

在设计实践教学中应以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独立设计分析为主,以课堂讲授为辅。在学生设计构思阶段安排方案讨论会,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提出自己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和同学共同交流,从而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化设计方案。对学生创造性的设计方案,予以鼓励和引导,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更好地完成设计作业。在设计实践过程中,着重强调城市设计基本原则和设计方法在具体空间设计中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最终评图讲解阶段,对图纸中的优缺点予以详细说明,与学生共同探讨和分析,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与能力。

4.各教学环节的相互渗透

基本理论教学、体验式教学、设计实践教学这三个部分并非相互独立,而应将其看做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一个完整教学体系。理论教学是课程学习的基础,体验式教学和设计实践教学是对于理论教学形象化的认知与实际的应用。在相应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体验式教学与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能够调节教学氛围,另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习效率,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小结

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城市,并针对具体空间进行设计。为此,在教学工作中应安排理论教学、体验式教学与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并将三者相互结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参考文献:

[1]唐子来.不断变革中的城市规划教育[J].国外城市规划会刊,2003,(3).

第2篇:城市设计研究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动力支持,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建设,任何规划都不能只从眼下利益出发,城市的规划设计关系到城市发展,而要从能否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分析。

一、目前我国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

1、生态环境的破坏 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日益发展,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大中型企业。在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一些工厂都建在了市区之中,在每天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废气,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虽然国家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但作用却是微乎其微的。

2、生态环境没有做到合理布局 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日益发展,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大中型企业。在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一些工厂都建在了市区之中,在每天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废气,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虽然国家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但作用却是微乎其微的。 居民生活质量的好坏不单要看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设施的完善程度,还要看其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具备健康的生态环境。一个城市是否适合居住不能只看城市的规模和建筑,更主要的是看有没有合理的布局和健康的生态环境。我国现在的城市规划建设在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虽然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如水土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并对大型和重要建设项目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制定水土保持方案。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不论是具体部门还是领导都对此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了法律法规不能得到具体落实。

3、不应该过分的聚集,形成网络模式 目前,我们在认可大城市的背景之下,针对其怎样发展的事项,现在有两类看法。第一类是大饼模式的。剩下的一类是相对不集中的,多个中心并存的网格样式。实践证明,使用第一类的话,我们的城市将会面临非常严重的生态问题,而且人口过度的聚集,道路非常堵塞,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政经层次的不利现象存在。

4、节能环保设计方面存在问题

现代城市住宅的设计仅仅考虑的是外观的设计,在节能环保方面基本没有设计,这就直接导致了大量的能源被浪费掉了,比如说北方供暖,如果考虑到管网对热量的调节,房屋保暖设施等方面有所改进的话,改地区在供暖所投入的资金方面至少降低6 成。政府在宏观控制方面进行调节,会使效果大大改善

5、道路设计不具备科学性

部分道路只知道要拓宽,但是路面的配套设施也没有在拓宽的时候设计进去,导致环境进一步恶化。比如部分道路在改造建设的过程中,要将道路两边的树移走,绿化全部去掉,施工结束后又不进行重新栽种。

二、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1、在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上创新思想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城市功能需求不断扩张性要求我们在规划设计中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合理处理环境、人口与发展的关系,建立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在城市建设中节约保护资源,加快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设计理念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性化理念,将城市建筑的可持续功能、与自然共处的功能、舒适宜居的功能完美诠释;强调和谐的基本准则,合理的确定城市化的程度乃至城市发展空间,严格遵守绿地、历史保护区、给排水工程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利用规律,合理有效的规划城市的建筑功能;在思想上具有规划配套的思想。用发展联系的思路规划城市设计,达到一座建筑的矗立拥有完备的基础设施资源,提高建筑居住的性价比指数。

2、在城市功能结构规划上创新

城市的功能与城市的规划密不可分,好的城市设计能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增长空间,更多发挥城市功能效应。在城市规划功能上的创新,对于规划的目标、城市功能定位、未来城市发展规模、规划布局、设施配套都作出了规定,为城市功能设计提供了标杆。具有 “区域整合、多元融汇、有机聚合、核心引领”规划理念。城市的规划要与经济政治的发展相适应,具有创新的思想,才能不断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实现城市强大的功能,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

3、在城市规划文化特色的创新

城市规划设计的思路上要摆脱单一设计的思想,应该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因素统筹进行。城市的建筑应该具有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能经历历史长河的洗礼,城市规划建筑具有明显的历史文化特色,是城市品位与内在价值的体现。在设计历史浑厚的城市建筑中,要在细微之处体现当地的文化与民族风情,丰富城市规划设计的内涵。总之,要在规划设计中凸显特色、尊重历史、创新设计风格,将建筑作品赋予时代性和整体协调性,扩展城市规划的功能效果。

4、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在传统的城市建设中,很多都是为了单纯的追求经济的发展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问题突出,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要建立生态城市,就要在规划中以国家土地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根据城市目前的发展趋势和环境的现状,对城市的土地资源、水、和动植物物种做出合理的规划,并拟定相对的保护措施。

5、 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

加大对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的研究和引进,如新型快速充电纯电动车。大型交通工具使用过程中要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因而有必要加强对控管技术、末段处理技术以及发动机技术的研究, 以便能够对温室气体进行高效的处理和回收。依据城市当前的能源结构以及交通现状, 考虑引进国外对碳税征收的方式, 按照一定比例对航空燃油、天然气等征收使用税。在城市中大力倡导乘坐公交车, 尽可能采取功能重构、环境改造、空间紧凑的布局方式,路程较远时提倡公共交通, 路程较短时使用碳排放量低的交通工具。

6、对于大气污染展开的应对

在城市的环境污染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即尾气。除此之外,还有废弃物或者是一些别的污染等。车辆在行驶的时候,释放大量的气体,车辆通行带来一些声响,有非常多的尘土,严重的危及到人们的健康,而且会有道路堵塞现象发生,该项内容在城市中出现的几率非常的大,民众没有任何的好的措施来应对这种现象。在国外的一些地区,对于这种问题已经做出了非常深入的分析,具体的讲就是掌控车辆。目前发达区域,它的市中区域的车辆不断的变多。在市中心设置停车区域,汽车不能驶入中心区,人进入中心区步行或乘公共交通。像是北京之类的城市可按照此类措施,合理的掌控老城的车流情况,在一环区域内,一般的小汽车不能进入,公共交通和在此区域内居住与办公的车辆可以通行。目前,我国的汽车产量非常的大,假如将其出口是有一定的益处的,但是把它们放到国内市场中,就会导致一定的不利现象。因为发展一辆城市私人小汽车,城市要增加一定数量的道路面积和停车场面积,现在的问题是,只看生产一辆汽车增加多少国民经济产值,而没有计算相应增加的配套设施开销,车辆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然而与之协调的设备等的建设速度并不和它保持一致,因此一些区域经常性的会面对道路拥堵,各个角落都变成了停车区的现象。目前,我们逐渐的意识到城市应该掌控车流,而并非是让车流来掌控城市。

结束语

城市离不开创造性的规划设计,需要城市规划的科学指导,创造性的规划设计需要前瞻性的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应体现环保节能理念,进而保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月菊.浅谈现代建筑工程设计中环保节能理念的应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3)

第3篇:城市设计研究范文

摘要: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和效益,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近年来城市化的加剧,城市生态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城市自然湿地也面临生态退化的威胁,人们开始认识到湿地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人工湿地的应用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关键词:城市 湿地 景观

一、城市湿地的定义

目前,对湿地还没有1个科学的、统一的定义,使用比较广泛的是Ramsar《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该定义是对湿地的广义定义,是以对湿地的管理为目的而定义的。从科学研究角度该定义是不够准确的,因此,很多湿地研究学者都提出了湿地的不同定义,国际上对湿地的定义达60多种。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对湿地下过定义,比较有影响的是佟凤勤、刘兴土和赵魁义提出的湿地定义,提出了构成湿地的3个要素:有积水、过湿地和适生生物,并给出水深2m以内,积水期长达4个月以上等量化指标。孙广友等[10]认为,湿地是地球表层的地理综合体,是地表经常过湿或被浅水体(一般深度

二、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作用

只有健康的湿地才有健康的人类。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就是维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就是支撑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的体现。首先,能充分利用湿地植物以及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净化城市污染物,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微气候,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环境。其次,为动植物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湿地由于生态环境独特,决定了其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第三,满足城市居民欣赏自然、享受自然和对自然的情感依赖,以及更好地利用湿地丰富的景观要素、物种多样性,对公众进行环保宣传和湿地的生态重要性教育,提高人们的湿地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城市人工湿地景观设计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城市人工湿地景观的设计需按整体性原则,统一规划,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和实施目标,因地制宜。而不是强调统一的标准。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湿地范围湿生环境,还应考虑到周边城市功能带的衔接问题,要同时处理好自然生态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之间的矛盾问题。设计要尽可能的同时兼顾当前的利益和长远利益。

2.地方性原则。本质上,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应该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与结合,实现滨水湿地及其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城市人工湿地景观设计需要对当地的自然生态过程进行有效适应和结合。这就要求应该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景观设计必须首先考虑当地人的传统文化,尊重当地的传统生活习惯和民俗风情,以及当地人的审美取向。其中,乡土植物和乡土材料的使用就显的至关事要。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在当地生长,而具管理和维护的成本最少。只有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有效适应的本地物种,才能有效的保持地域生态的平衡。景观设计中要体现“乡土”韵味,植物配置尽量采用当地乡土植物,仅以外来植物作为点缀,采用自然式栽植的方式。

3.人文性原则。城市人工湿地景观设计要尊重人文历史,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要根据当地的人文风情,和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来进行湿地景观的设计。保持风土人情也是城市人工湿地景观设计的目标所在,只有通过恰当的景观设计手法,全方位利用各种湿地设计要素,以铺地,湿地人工小品,甚至是与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发展史密切相关的特色农业文化充当文化的载体,才能充分挖掘出所在城市的历史人文文化体验。

四、城市湿地资源的保护对策

1.科学的湿地景观设计。维护湿地生境的生态安全是城市湿地治理的重要措施。作为市民重要的娱乐休闲场所,在恢复及重建湿地生境时,应通过科学的设计,保护和利用湿地环境。1)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分析干扰类型和作用机制,通过科学地规划设计,控制干扰的发生及扩散,保护城市现有的湿地。2)合理设计湿地坡面。湿地坡面是水陆过渡区,不合理的坡面设计会增加湿地的危险系数,降低其生态、娱乐功能。很多护坡采用水泥、毛石硬化,建造堤坝,使市民与水面遥遥相望,无法满足人们的亲水性。

2.以本地乡土物种为主。乡土物种是适宜生长于本地生境的物种。利用本地物种可营造乡土风景,也可节约成本,盲目引进外来物种易给当地湿地原有生物带来不利影响。生物入侵造成本地物种多样性的消失及物种绝灭。在引入外来物种之前,须分析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引进物种的利益与风险评估,建立严格的监管体制及检疫体系。

3.适时监测和调控。在湿地生境退化和丧失较为严重的区域,可通过恢复和重建湿地生境来维持其特有功能。例如,一些工业区中的湿地具有控制污染的环境功能,城市公共绿地中的湿地可为鸟类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具有供人们娱乐、休闲的社会功能。在恢复此类湿地生态系统时应选择容易栽培的乡土物种,另外还必须建立调控机制和评价体系,对城市湿地进行持续的测定和调控。

城市湿地对城市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湿地的景观规划也就显的尤其的重要,我们只有好好的珍惜我们身边的自然资源才能建设出人居环境最好的城市。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孟亚凡.湿地及其在高科技园区中营造[J].中国园林,2001(2):26-28.

第4篇:城市设计研究范文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空间环境;设计

现代化城市建设不仅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实用性,还需要响应时展的号召,强化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使得城市文化在空间环境建设中有所体现。但是在实际的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中,很多城市并没有达到人文要求,设计者过于强调空间环境的形式和构图,导致文化因素与人情因素被忽视。城市文化在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中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协调空间形式和美化空间构图有较大的意义,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城市文化特征。

1城市文化特征

1.1地域性

由于人类在出现的时候,就是分地域的,在初期时,不同的人群之间是相互隔绝的,因此,其按照自身的生存等方式创造了自己的文化,所以,城市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1]。不同地域的城市文化,受到的自然环境影响存在差异,形成的景观文化特征也就各具特色。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这也是城市文化地域性的体现。在地域性的影响下,城市文化变得越来越稳定,还具有一定的传承性。

1.2包容性与选择性

在当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文化体现出了较强的包容性。任何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不能仅仅凭借内部成员创造并且传承的单一文化长久存活,因此必须要包容多样的文化形式,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文化自形成开始,就需要为了保护自身的内部文化对相关的制度进行选择。由于城市的发展需要不断进步,就需要保护内部文化,并且对外部侵略动机进行消除,因此,就需要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或者与之接近的价值观念进行利用,进而形成自身的独特的城市文化。

1.3多样性与连续性

城市文化的多样性与连续性是在地域性、包容性和选择性的基础上形成并且体现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因子,与城市的历史积淀进行碰撞,使其能够形成形式多样且丰富的文化价值,因此城市文化就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城市文化处于不断的积累和传递之中,但并不是对原有的文化兼容并蓄,而是需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吸收其中的有益部分,再进行选择和加工,促进城市文化系统的改良,使其能够不断优化。

1.4可视性

城市文化的可视性与时代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就当代城市来说,在发展过程中是抛弃了现代主义的极端理性主义和技术的。这种不断趋于感性化的文化发展,更加注重传统的回归,还添加了一定的艺术性和人情味,甚至从某些层面看,还具有乡土气息和大众化。但正是这种趋于感性的城市价值观发展,使得城市文化能够更多地运用于城市符号系统中,强化了人们对城市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关系

城市空间环境设计可以说是为了迎合某一群体对价值观去向与功能需求而进行的一项活动。这种活动的开展与城市文化不同的表现形式及其中不同的元素有较大的关系。在进行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以城市文化为精神支柱,一旦其中缺乏城市文化精神,城市空间环境的设计就会缺乏感性特征。现代社会在发展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正在将城市文化往有序—无序—有序的方向转型,我国很多新兴城市在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使得城市文化富有更加独特的魅力。当然,社会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环境建设是离不开的,因此要加强城市的整体发展,增强城市形象,就需要将城市文化与空间环境设计进行有效融合,满足时展的需求。

3基于城市文化视角的城市空间环境设计分析

3.1体现人文关怀

3.1.1活动安全感

在进行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将人文关怀体现在活动安全感上。交通问题是现代社会带给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很多城市的中心区车辆拥挤,交通比较混乱。很多现代人处于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城市空间环境中,在穿越商业街时会产生紧张的心理,影响购物等商业活动的开展。比如:水城威尼斯虽然用水面、船舶等形成了特殊的景观,能够聚焦人们的视觉感受。但是对于当地人而言,其还是更加喜欢在没有受到汽车威胁的城市空间当中穿过小街道。诸如此类的空间活动还有很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在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中体现城市文化。城市建设需要以完善的步行道系统为主,在步行街、地下通道以及空中步道等,增强人们的活动安全感,强化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中的文化体现。

3.1.2宜人的尺度

我国在现代化发展迅速的过程中,开始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建筑,在有限的土地上,建筑的数量越来越多,空间尺度就越来越小,给人一种压抑的心理。尺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体现城市空间环境的文化融合的。对于城市建设来说,要将城市文化体现在空间环境设计中,就需要采用内部空间尺寸的8倍~10倍设计外部空间。在这种尺度的空间环境设计中,会给人一种亲密和舒适的感觉[2]。在设计广场的时候,其高度不能超过邻近建筑物的2倍,否则就会使人感到空旷和分离,降低了聚合性。一旦广场的高度小于建筑物的高度,建筑物之间就体现了较强的干涉性,过于封闭,违背了城市文化的内涵。

3.1.3完善的街道和广场

家具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环境设计需要在城市的可见处体现较强的人文关怀,进而增强城市文化的体现。城市空间环境设计需要考虑到人们开展社交活动过程中的便利性。对于公共空间来说,需要设置完善的街道和广场家具,售报摊、钟塔、休息座椅以及饮水台等的设计不仅能够使得人们在开展社交活动过程中的舒适感,还能够起到较好的装饰点缀作用。对于城市商业街区的空间环境设计,需要考虑到购物者的精神体验,留出足够的休息区,使其能够在闲暇之余进行交谈或者观赏街景,强化城市文化给人的精神感受。

3.2充分接近自然

3.2.1绿化城市

绿化在空间环境设计中有重要的作用。从生态上来讲,能够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从视觉上来说,又能够给人一种安静的气氛,对于现代城市建设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城市文化视角上来看,城市绿化能够增强城市的人文气息,达到城市与自然发展的和谐统一。比如:英国的牛津城市农场项目,在东部的佛罗伦萨公园建立了社区主导型城市农场,在这个区域中,人们可以种植蔬果并且开展社区活动等,使得城市建设具有独特的魅力,将当地人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这种城市文化体现地淋漓尽致。设计者在进行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设计绿化环带、立体绿化以及庭院点绿。一方面能够保护建筑,减缓建筑物之间的不协调,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得人们在城市生活中有接近自然的感觉,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活气息。

3.2.2水体

水体设计是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内容,水是城市的血脉,在城市空间环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利用水体进行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其流动、聚散和渗透的特点,反映和反射建筑。在城市建筑中还可以将水以线条的形式在内部穿越,使得城市空间形成一个整体,强化水体环境的体现[3]。另外,还能够在建筑群体的中心设计喷水池、水幕等,形成视线或观赏的焦点。将水体作为城市文化与空间环境设计结合的元素,能够反映出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城市形象的多变性,丰富城市环境。

4结语

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环境设计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开展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体现人文关怀,在考虑城市建筑功能性的同时,还需要保证人与自然以及文化体现的协调性,增强城市建设的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倪军.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探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6):58-61.

[2]夏莹.中小城市文化广场的内部空间环境设计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0):120-121.

第5篇:城市设计研究范文

【关键词】建设规划;小城镇;城市设计;物质与人文形象

1概述:

小城镇建设规划是一项全面的、综合性的城镇建设方案。除了与小城镇的建设用地有关之外,还与小城镇的功能、空间、经济、环境和形体等因素有关,并与政府的政策导向、行政指导以及规划的长远性有关。

城市设计是以改善和提高空间环境质量为目标,尽可能地满足当地居民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使居民获得舒适且有人情味的生活空间。通常,在镇区建设规划初期,城镇规划为城市设计提供框架和指导,城市设计为城镇建设规划创造很良好的空间和形象,使小城镇的建设规划和城市设计达到完美结合。小城镇建设规划主要是从宏观上对小城镇的用地进行规划布局,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关注小城镇的整体设计,从小城镇整体环境的改善出发,使小城镇形成良好的整体空间形象。我们从城镇整体物质形象的塑造、城镇结构关系的建构及城镇人文形象的造就等方面来探讨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城市设计问题,进而全面完善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内容。

2小城镇整体物质形象空间的塑造

2.1小城镇的主要公共空间

小城镇通常除了街道空间外,公共的休闲空间通常非常缺乏。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中要特别注重小城镇的公共建筑空间、广场空间、街道空间及河流绿地等空间的设计与营造。

1)城市规划设计要结合建筑的综合功能、人流活动规律以及用地的性质来形成不同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用来满足小城镇居民多种生活活动方式的需要。建设规划不仅要考虑主要的公建设施(如商业建筑和活动中心等)布置,还要考虑小城镇的布局特征、重要的交通场站和居民的出行方式,以及城镇范围的林地、河流和山体等自然景观因素进行统一设计,同时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绿地园林规划等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打造一个良好的自然景观空间。

2)要设计一个丰富的有层次感的小城镇空间,不仅要建立不同性质和功能的公共空间,还要建立性质相同的不同规模的空间。对于城镇的绿地建设,不仅要分类别,还要按照不同地域范围来确定,按照片区或镇区来设定;如广场的建设要考虑不同功能组成,如休闲娱乐、交通集散、集会和市政等不同内容。

2.2小城镇的实体

小城镇的实体通常是指各类构筑物和建筑物等,是小城镇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城镇实体,城市设计主要考虑公共建筑的整体组织布置。城镇建设重视小城镇公建的组织设计的目的是保护城镇景观,创造协调和谐的城镇形象,并控制建筑空间与实体的比例关系。城市设计首先要考虑使公共建筑布局合理,形成城镇景观的主要节点和次要节点,从而形成城镇的实体景观系统;还要对小城镇轮廓线进行控制,城镇轮廓线的关键是合理控制建筑物体量、高度和体形等,使主要因素形成城镇轮廓线的主要控制部分,这样城镇轮廓线就具有很好的清晰度,丰富了小城镇的整体空间。

3小城镇整体人文形象的塑造

3.1历史文化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一般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些地方种族群体的传统文化及其演变对城镇空间的组织和发展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进而形成独特的城镇文化。因此,城市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城镇的历史文化形态。在城市设计中:1)要强化地域文化特征,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在小城镇景观设计的总体构架中融入这些因素,保护一切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如居民生活方式、村落布局和民俗民风等,延续小城镇的人文特色。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如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等要进行重点保护。2)要处理好小城镇的经济建设与特色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和各项特色文化保护相结合。3)小城镇是一个动态协调发展的空间环境。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要充分反映当代城镇居民的生活,创造既有人情味,又具有时代感和个性特色的城镇风格。

3.2意义性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的意义性是由实体要素及空间要素共同形成的一种内在文化内涵,主要由社会习俗、历史传统、思想观念、文化形态及聚居方式等影响所形成.其随着实践的推移和小城镇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小城镇的意义还表现在环境方面,不仅能使环境具有强烈的安全感、可识别性和归属感,还能使其与居民的生活融成一体,使环境更加宜人。

3.3社会环境的表达

小城镇的发展与形成是社会生活的具体反映和需要。在小城镇物质形态的背后还潜藏着人与人、人与物的各种关系和关系网络。这种社会形态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沉淀而成,能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对居民的精神依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并能给居民带来亲切感、安全感、邻里感、自我感、社会感和归属感。小城镇社会组织结构有地缘、血缘和宗教缘等,这种组织结构会使居民感到安全和稳定,有利于社区的安定。因此城市设计最好能保持原有的社会网络,这样既可以增加环境的舒适感,也可以产生一种内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和谐的人文环境。

4小城镇的结构关系

城镇结构是指城镇的空间区位、形体分布特征及其组织规律,是功能要求与技术能力在空间和形体上的具体表现。城镇在经过长时间的变迁,都逐渐呈现出各自的组织关系和结构形态。城市设计在镇区建设规划中要注重小城镇形体和公共空间的关系,建立统一的整体结构。

由于受城镇用地规划、建筑寿命、环境容量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指标的影响,部分城镇结构通常存在维持原状的趋向,使小城镇的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城市设计要充分尊重小城镇的这种原有结构,使其得到延续和保护。

城市设计必须关注城镇的结构性衰退,使各组织要素和子系统能够按照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建立新的动态平衡,维持小城镇的结构稳定。

5结语

通过对城镇人文形态、物质形态、整体结构关系的研究,探讨城市设计与城镇建设规划的关系,使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内容更加深化,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

作者:李晓明

参考文献: 

[1] 江霞.试论中国 特色的建筑理论[J].山西 建筑,2013,31(7):14-16. 

第6篇:城市设计研究范文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交通组织与步行体系

城市综合体设计, 尤其是以组织繁杂的城市交通为核心的综合体设计, 必然要建立一个基于行为需求的多层面的交通整合系统. 包括与综合体步行体系配合景观空间规划; 区域交通功能与城市交通分布的整合;城市机动交通体系与城市步行体系的整合,在这一系列的整合关系中,步行交通体系构成了所有要素的

核心。其基本思想是多层人行系统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为骨架,成线型多触角向外伸长蔓延,体现出流动、生长、变化的扩散性,结合紧凑发展、集约用地、综合利用、统筹兼顾的城市社区建设,形成互动、可持续的区域交通环境。

二 功能构成与土地使用

从各国城市的综合体开发发展趋势可以看到,现代综合体商务活动的多重复合性与灵活组织是其开发强适应性的重要基础,在基本功能组成上结合城市需求,衍生出一系列品牌商业、高档餐饮、酒店、商务型服务式公寓、展览、休闲娱乐等强关联性业态,形成具有效率与效益的互动生态链。

三 空间形态与街区体系

为了适应现代城市开发的需要, 现代城市综合体以”街区BLOCK“ 的开发模式, 通过将片区的功能划分为若干街区单元,进行组团式的开发.获得整体的功能组合效益,开放的街区体系布局除了应当满足上层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指标要求, 街区的总体规划格局不同, 所形成的城市空间模式也就有了差异.也就进一步决定了特定的基地的开发方向, 不是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庞然大物与钢筋混凝土的丛林, 而是一个环境友好的开放的市民体系。

四 产业链结构与经济循环体系

城市综合体不是一个孤立的物业形态, 开放的规划形态决定了其城市公共性,尽管城市综合体在规模上在不断膨胀, 其中的商业规模仍然是受消费能力限制的相对定量, 剩余的巨大体量将被居住与办公, 更多的娱乐与文化、展示等功能所消化。

五 自然资源与生态体系

现代城市综合体建设涉及到生态学和景观意义的地景维护层面,自然的地理空、地景地貌永远是形成景观主题的优先素材 ,也成为城市自然生态的敏感地带。国外最初城市综合体开发, 本身就是从城市滨水区域这个独特的城币景观带的治理开始的。

六某地块城市综合体布局设计解析

综上所述. 现代城市综合体如同城市有机体中的细胞与器官, 协助完成了城市的基本新陈代谢过程,随着现代城市功能的开放化、复合化、多元化, 任何一组城市建筑都不可能独立于城市功能而独立存在,必然要被放置在系统、开放、动态的前提下考量。此地块城市综合体项目的策划与设计,正体现出一个特定地区面对城市重大发展机遇所做出的积极回应, 它在部分疏解了市中心的商务功能和拦截了市中心的商务压力的同时. 成为一个充满意义与对话的主题型商业地产。

1 构思与立意

深层挖掘基地潜力, 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出发, 提升土地价值, 建立起基于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秩序和谐的共生形态(图12 ) :

图1 总平面图图2鸟瞰

1) 与城市原有的肌理有机结合, 在城市形态上表现为处理好建筑实体与外部空间的虚实关系, 交通的顺畅链接和形态的有机引导。

2) 对街道空间的再塑造和延续: 作为城市主干道, 两侧已经被林立的商铺界定, 而作为综合体建筑, 在整体形态上应当避免淹没于琐碎的铺面中, 因此大幅度的绿化退让带是其布局的突出生态策略。此外,在综合体内部形成流动与逗留空间的结合体,在延续原有街道界面和流动功能的同时,对建筑首层的室内外公共空间进行塑造,吸引市民, 提升街区环境品质。

3) 对城市功能的补充与提升:考虑综合体自身功能的同时,考虑与城市宏观环境的互动,即如何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所辐射出的巨大商机做出回应, 精准地完善地区的高端商务平台, 实现街区功能的多样性, 增加街区活力。

4) 在尊重环境的前提下体现标志性与独一性,这种标志性建立在与周边建筑形态、形式、体量等整体协调的基础上, 在秩序中体现个性, 通过竖立新的消费理念, 实现消费新风尚, 成为具有中产阶层特征和国际商务的心理满足感的场所。

2 功能与格局

项目地块东临商业区, 分为两块,总规划用地面积72204m2。北地块为一期工程: 分为东区和西区, 用地面积36035m2 。东区商业以零售为主, 底部为2层商业裙房,西区则以服务性商业设置为主, 底部1层为商铺, 共计地上建筑面积约54463m2, 商业裙房高度约10 m .地下1层为商业零售空间和地下车库, 建筑面积2310Om2;两个下沉式广场将地下1层商业空间和地面商业街融为一体。地块南部为二期工程: 功能上也分为东区和西区, 西区为6栋多层花园式办公,东区则为四星级酒店,共计地上建筑面积为35660m2 地下建筑面积为11400m2。北部地块基地形状呈垂直于城市主干路的狭长形, 面向城市主干道的宽度窄而纵深长,如此天然地势对于商业铺面最大程度的争取面向街道的商业展示面来看, 无疑是非常不利的, 如何将主干道的过经客流引入基地是项目面临的首要难题。主入口的人流引导采用了典型的双首层规划设计理念, 两层高度的钢框架形成醒目的入口, 自动扶梯在此将人流分别带到2层和地下1层的商铺。地下1层是一个方正精巧的内庭院, 简洁的几何形态上分布有绿化与铺地, 界定出恬静高端的商业消费氛围, 同时为商务办公人群提供了必要的户外活动空间,一部通透的钢化玻璃围合的自动扶梯划分出内外庭院的柔和界限, 在纵向上自然将狭长的院子分为外向的前院与相对幽雅的后院, 并形成自身形态上的竖向焦点,前庭院相对外向, 结合以精品零售的主题, 形成主题院落;后院结合大餐饮、休闲餐饮满足对外环境的特殊要求, 形成内部空间的有机延续。整体庭院内部与通向2层的自动扶梯有密切的视觉联系, 最大限度的提升2层铺面的商业价值。院落中央2层的钢架廊桥将两侧分开的铺面连通, 形成回字形的商业环路。整个规划边界退让了城市道路红线20m , 宽阔的绿化带显现出项目的生态化个性与高贵气质。整体布局如同一个巨型结构,半下沉的广场与2层商铺空间构筑了一个立体交织的底层空间, 8栋各具特色, 又在形态、规模与高度上协调统一的独栋塔楼拔地而起, 各自的标志性的干练形态暗示出企业源源不断的创意与活力,塔楼与商业地盘共同遵循的生成原则是内部空间最大化的流动与融通以及与外部景观资源的最大可能的沟通与共享,同时, 外部规整、内部巧变的模式也透出传统空间模式与现代商业地产文化的高度和谐(图3) 。

图 3

第7篇:城市设计研究范文

关键词:紧凑城市;设计方案;区域协调

中图分类号:TU984;X16 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1-0168-0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型经济的迅速兴起,城市化现象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中尤为重要的因素。城市化的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还有城市人口的激增问题。人口激增所带来的土地资源骤减、城市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已经成了现代社会当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此种背景下,必须放弃原有的粗放的发展模式,转而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道路。因此,便提出了紧凑城市理念,即在提高土地利用率,创造城市生活空间的同时,也为现代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实践意义。

1 紧凑城市概述

在地球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口激增已经使得土地资源变越来越紧张。怎样以最小空间的土地和资源容纳最多的人口,已经成为了现代城市发展当中的主要课题。紧凑型城市理念作为一种可以缓解城市蔓延和无序发展现状,实现资源集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被广泛应用到各大城市的发展规划理念当中。

紧凑城市理念最早是在19世纪初的美国和欧洲被提出来的,现代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遭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出了一种紧凑、多样的城市空间。

而紧凑城市的初步原型是在中世纪所呈现出来的,中世纪中的城市呈现出高密度、适宜步行以及在文化方面具有象征性的特点。在之后的城市规划设计当中,美国、欧洲以及澳大利亚开始对各种紧凑型城市概念和城市规划设计进行大力倡导。在这种紧凑型城市社会规划当中,主要解决的是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之下带来的城市竞争力、私人交通以及城市蔓延所引起的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社会公平对弱势群体的高度重视度这单个方面的问题。

紧凑城市理念当中的内涵,提倡紧凑城市政策,这样在最大限度的使得低密度的城市从社会、经济以及环保的角度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在此种理念指导下的城市,可以使得更高密度和混合用途的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降低非再生能源的消耗,减少人们对于小汽车的依赖程度,社会交往的机会也不同程度的得以提高,创造出更加适宜步行和具有包容性质的公共领域[1]。

2 我国城市的发展现状及弊端

2.1 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

在我国的城市当中,部分城市已经呈现出“摊大饼”的发展趋势,城市当中的土地利用模式变现为粗犷的外延模式,集中表现在近些年的“开发区热”,在“开发区”当中的建设是以无限制低密度的向外蔓延的方式来进行建设的。与此同时,城市人口的激增也给城市的交通道路和其他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可以看出城市当中小汽车的激增数量和大规模的道路设施建设共同导致了城市蔓延现象的发生,如果并对其进行大力控制,城市无限制的蔓延将会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当中出现,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2.2 产生的弊端

这种以高增长、高消耗、高排放以及高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的城市发展模式,给城市的空间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弊端。首先,加剧了城市空间的无序和低效开发,城市受到粗放发展的影响,使得中国现在的城市空间呈现出无序的状态,在全国的183个城市当中,其中有40个城市要建造城市CBD,盲目地向国际大城市看齐。加之城市中的开发区建造的数量庞大,经常会出现闲置的现象。在一些沿海的城市当中,资源的环境压力也相对较大。其次,对城乡发展的不协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地区城市间的发展不协调,也就是说呈现出东部的发展要明显高于西部的发展现状;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协调,这个是由于资源的垄断和行业配置的特点决定的,在加上市场的因素,会形成典型的城市膨胀现象,而中小城市则严重的发育不足;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协调,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方面,并且在近年来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对人口和产业分布的不均衡,在各地政府中,对于各类产业园和城镇地区都保持了足够的关注度,但是对人口聚集和外来民工的落户却没有保持足够高的重视度,造成了产业和人口分布的不均匀。而后加剧了城市城市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在传统的粗犷的发展模式下,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发展的平衡性,忽视了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以及生态环境的建设,使得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平衡性被打破,城市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最后,加大了城市的膨胀速度,在一些大城市和行政中心当中,各种资源都向其靠拢聚集,导致了近些年的大城市人口迅速膨胀,用地规模也在逐步的扩大,城市空间也在不断的蔓延,造成了城市当中的膨胀病现象[2]。

3 紧凑城市理念下对城市的规划的相关建议

在我国的城市发展当中,首先政府需要为实现紧凑城市发展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制定有效的政策将紧凑城市的理念落实到城市空间规划的设计当中去,有效的推动城市向紧凑型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的竞争力的同时,还要保持城市的环境问题,维持社会的公平。在我国,城市的中心地段,大多都是属于历史遗留下的核心地带,在这种基础上,对于中心地区的稀缺性都可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低价太低的地方应该进行适当的避免,一些公共设施和开放的空间规划设计都应该避开城市的中心地段。与此同时,在城市当中的近郊地区,一些政府经常会经过招商引资来吸引投资商的投资。在我国的紧凑新城市当中,较高工薪的阶层依然是住在城市中心的,工薪阶层则会被排挤到离中心区域相对较远的地区,造成了社会的平衡。紧凑城市的理念,对于居民往往是陌生的,居民对于紧凑城市当中所提倡的生活呈现出一种消极的态度。如果切实的利益收到损害的话,对于紧凑型的城市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要实现城市的紧凑型设计规划,就应该对各方面进行协调,倡导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因此,在城市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利用合理的生态手段为人们创造出良好的居住环境;其次,还要对城市当中的空气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减少各种污染物对城市当中的污染。

为了缓解城市当中的资源紧张现象,应该采取节能减排的方式,在城市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方面提倡“偿还原则”,并且在城市的空间规划设计当中提倡紧凑型的城市布局和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最大限度的缓解能源紧张的现象,对城市当中的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要采用节能建筑,大力提倡新型能源的利用与开发,在消耗少的情况下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的舒适程度,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3]。

4 结 语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当中,紧凑城市的理念应该以渐进的方式来向各大城市当中进行大力推广,在推广的同时还要协调好城市发展、城市经济产业发展转型以及居民对此的认可程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做到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以一种更加合理的方式对城市当中的发展做进一步的引导,最大限度的有利于紧凑城市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菁菁.紧凑城市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启示[J].科技致富向导,2012,(29).

第8篇:城市设计研究范文

关键词:市政工程;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合流制;分流制

一、规划设计给水系统

我国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扩大了城市规模,并逐渐使变频供水系统得到推广,尤其是智能供水系统,在城市给水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种情况提升了市政城市供水的复杂度,也增加了用水高峰期的供水量,由此满足居民的用水需求,城市供水厂也因此增加了供水量。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给水系统过程中,要掌握城市用水量的变化,并制定合理方法对日常用水量进行控制。设计人员还应考虑城市供水的安全性,并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分析供水系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时间,将未来城市供水系统的发展空间预留出来,从而确保规划设计出最适合城市经济发展的供水系统。

在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城市主要的供水方式以变频供水设备为主,这种方法提高了城市的用水效率。在给水设计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用水高峰期,供水量很难在短时间内,大幅增长,以至于导致用水系数波动过大。为了适应这种用水量的变化,应扩大时供水厂的规模,提高水塔水位,从而储存更多水资源,确保城市有足够的存水可以应对用水高峰期。这种设计方案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并为给水工程的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设计排水系统

现阶段,防洪排涝是昆山市城市建设排水系统的重要工作,是推动成功城市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动力。在进行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中,城市防洪排涝的工作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主要是内洪和外洪。内洪主要是排放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外洪主要是以预防为主。在设计城市排水系统中,应针对水流量较小地方,设计水资源排放,并综合考虑排洪和排水,通过这种方式完善城市的排水系统。在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将雨水及时排出,并保证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在规划设计雨水系统中,要明确城市的防洪排涝系统的建设,并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将雨水系统与整个城市的规划设计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最适合城市发展的市政雨水系统,提升城市生活的安全性。以某城市的市政给排水设计为例,综合分析该城市的雨水系统设计。因为地域和气候不同,该城市有较长的雨季,降水量较多,经常形成大量积水,导致水库积水量不断增加。所以针对这种现象,相关设计人员要做好雨水系统的规划,这项工作于防洪排涝工作和尝试竖向规划相连,尤其是平地地区,对三者结合的这种情况,具有较高的要求,例如蓄水问题和积水问题。还有一些地方在设计河流时,运用的是五年一遇不漫溢的标准,相邻市政路面的排水设计应规定在重现期一年以内,一旦出现洪灾,就会给地下管道带来很大压力,导致水体外流的情况出现,所以设计人员应合理控制压力流,协调竖向标高,使排水性能得到提升。

我国一直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所以在昆山花桥规建局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中,时刻注意绿色和低碳的环保理念,并将城市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考虑进去,使环保的绿色理念贯彻到千家万户中,从而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在进行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中,忽视了环境保护问题,只重视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这对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运作具有一定负面影响,长此以往,会出现重大问题。

三、设计合流制和分流制

在市政道路的给排水设计中,应采用合理的方法处理污水。昆山市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都通过集中污水的方式处理城市的污水,如果形成一个大规模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能够提高污水处理的工作效率,还能提高污水处理的质量。但是在长时间的污水集中处理中,需要大量的污水投资,而且水资源在运送途中还会消耗很多能源,处理后的水资源排放,也需要资金,所以集中处理污水这种方法逐渐淘汰,目前,城市多通过合流制的形式处理污水,同时污水处理又属于分散化发展,能够减小污水处理的资金投入,这种水资源被处理后,就能被利用,使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在城市中,人们生活和生产产生的污水,一般都选用合流或分流的形式进行处理。城市新城区通过用的都是分流的形式,旧城区采用的都是合流的方式处理污水。从市政工程中,排水系统来讲,分流制的污水处理,并不适合我国城市发展,因为城市雨水系统和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出现交叉现象时,那么分流的污水处理方式也等同与合流制的处理方式。所以相关单位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应从化粪池入手,但是这种工作的技术性较强,所以施工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平和团队精神,确保分流制得到有效实施。水体污染的程度较高时,可以通过截流式合流制,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处理污染水体,并具有明显的效果,尤其在一些中小城市,更适合使用这种方法。国家强调合理利用水资源,所以应从水体的污染控制逐渐变成水体的生态修复,这种优化设计能够提高水体的利用率,污水厂可以适当将水体污染融入江河,因为江河具有良好的自净能力和恢复能力,可以从源头上对水体污染程度加以控制,进而从污染源上处理污水问题。

在城市市政工程给排水的规划设计中,要科学合理的进行设计,市政给排水只是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中的一部分,所以应参考城市的整体规划与城市设计相协调。在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时,还要充分考虑城市现有的市政给排水系统,只有保证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城市市政给排水系统相协调,才能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市政给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中,应详细分析城市的设计方案,使城市市政给排水系统更加合理、科学、完善。

第9篇:城市设计研究范文

摘要:物质的客观环境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源泉,城市环境的设计则是城市孕育和滋生时代情绪和情感的文明途径。然而,当代城市环境正以不同的方式日益恶化,无论是城市的“主观环境”还是“客观环境”都身处逆境,亟待新的城市环境设计理念的诞生。本文主要立足于城市环境设计的现状,从设计理念的创新角度出发,对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方案提出几点建议和看法,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环境;设计理念;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197-01

一、中国当代城市环境的现状与认知

中国当代城市环境的现状分别体现在两个方面的矛盾上:

一是发展与设计之间的矛盾。近年来,民用与商业建筑飞速发展,却忽略了建筑体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设计,导致建筑群体本身与周围生态、人文环境的不协调,造成城市人居环境的日益恶化;同时,许多城市盲目建设“形象工程”,大兴城市公共艺术,在追求艺术趣味的同时缺乏对人文历史的传承、公众参与的研究,反而影响到了城市的形象定位。

二是现代文化同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现代城市中,古老而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建筑正逐渐消失,剩下清一色的西化建筑,从材料到装修,从整体到细节,本土文化和民族传统特色的内容少之又少。加上大量模仿、克隆的“作品”,无论是建筑还是景观,都造成了视觉上的污染,包括豆腐渣工程的频频现身等等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都成为了城市环境中的败笔,甚至使整个城市丧失了生命的灵性。

二、城市环境设计理念的探求

(一)心理学角度上的设计理念探求:现代心理学有研究表明——制约情绪以及情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环境的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城市的环境设计不仅要能满足城市生活的基本功能需求,还应该能够满足城市居民追求积极心态的各项心理需求,城市的环境设计要考虑到环境的心理导向性功能。

(二)传统文化角度上的设计理念探求: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犹如尚未深入挖掘的宝藏,例如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道教“无为”的自然观,意在为人处事都要尊重自然,与自然相统一,不以主观臆断而为之;又如中国的古典园林文化、堪舆学文化等等,都可以加以借鉴和深入研究。

(三)管理学角度上的设计理念探求:管理学与设计学相互学习借鉴更是设计理念创新的一大亮点。在城市环境设计中,管理学的范畴涉及面较为广泛,从广义上讲,城市环境的建设依附于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其中,管理部门的管理流程和设计师、规划师的设计流程之间的配合和监督如何做到合理化、科学化就成为设计理念中的创新环节。

三、城市环境设计方案的几点建议

(一)城市环境的功能性布局和定位应充分考虑宜居性的心理需求

宜居性的心理需求是指除了能够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使用功能以外,还能够充分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追求与享受。这就要求设计者和规划人员在城市环境设计的方案中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成果,加以深入研究和创新,使城市的环境设计方案不只停留在空间、体量、尺度、色彩等形式美学的表层上。设计人员要深入了解居民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需求,研究城市居民的各项行为特点,掌握认知和使用空间的科学规律,并在方案的制定中首先考虑城市居民的行为需要,其次考虑形式美的法则,进而进行环境空间的功能布局与设计。

(二)城市环境设计方案应考虑生态与人文系统的整体性

城市环境的设计方案应该着眼于整个城市环境的总体质量,重视开发项目间的有机整体联系和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协调性。具体来说,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环境的情感表达,同时结合当地的生态系统,保留当地的人文特色和地域特色,将城市的环境作为有机整体来对待,从而进行方案的优化设计,以传承和创新为主,打造出富有生命力的城市宜居环境。

(三)城市环境设计方案应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理念转变

城市环境设计在强调视觉美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生态效益。人与环境从来都是息息相关,唇亡齿寒,可以简单地说:城市的环境建设理念应融入“天人合一,道法天然”的生态自然观。这既是各级政府与环保部门今后在城市环境建设中的努力方向,同时也是时代赋予环境设计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四、结语

总之,城市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作为一个实体的空间环境,她的命运很大程度取决于城市规划设计。如何解决城市环境设计中发展与设计、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革新与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基于以人为本的城市环境设计理念,着重于提高城市宜居的环境质量,而不仅只是形式的美化和改善,仍需要我们设计师和规划人员进一步探讨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