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城市的现状范文

生态城市的现状精选(九篇)

生态城市的现状

第1篇:生态城市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城市绿地、生态效益;资源与环境

一、城市绿地与绿地系统的含义

城市用地构成中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绿地”,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绿地”包括三层含义:①由树木花草等植物生长所形成的绿色地块,如森林、花园、草地等;②植物生长占大部的地块,如城市公园、自然风景保护区等;③农业生产用地。而城市绿地则可理解为位于城市范围(包括城区和郊区)的绿地。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许多城市所做的绿地规划赋予城市绿地的含义只是前两个方面,不包括城市范围的农地,即狭义的城市绿地,也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城市绿化用地”或“城市园林绿地”。

所谓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包括城市规划用地平衡表中直接反映和不直接反映的),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二、目前城市绿地建设面临的挑战

由于近些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给城市带来的负面效应——环境污染,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危害人类的各种有毒气体大量增加,氧气被大量消耗;烟灰、粉尘、放射性物质、强烈致癌物漫天飞舞;光化学烟雾已在我国许多城市出现;我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中肺癌死亡率已升至癌症死亡率的第一位;某些城市由于地形条件的影响,污染的大气不易散去,形势更加严重;由于城市中汽车数量的骤增,汽车尾气的污染火上加油。这一切使城市居民深受其害,不但使劳动生产率降低,还使人的劳动年限和寿命缩短。这一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继续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还在扩大。若再不痛下决心进行综合整治,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效会被污染所带来的后果所抵消。该问题的根本解决是减少和最终消灭污染源,但是由于经济和技术的限制尚需一定时间和一个过程。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城市污染程度同时处在高峰期,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对人的生存构成威胁,还将严重影响投资环境,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发展。在这矛盾冲突的紧急关头,只有各行各业共同投入到这一斗争中来形成全方位合力,才有可能遏制住环境的继续恶化,使经济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植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原始创造者,没有植物就没有人类。现在,植物又被作为改善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城市绿化在各行业各业中是唯一以"自然更新"方式净化环境的有效方法。城市绿化工作者应主动地投入到这场关系国计民生的伟大事业中来。

园林绿化工作者要投入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工作中来也要有一个"观念更新"的飞跃。这一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斗争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至今仍有些领导者和绿化工作者把城市绿化工作视为单纯观赏和作为装饰城市的附属性质,不免已经过时。事实上城市绿化已被国家列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城市绿化已是改善城市生态、改善市民生活、工作以至生存环境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提高城市绿化水平的措施

当今城市绿化必须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来考虑城市绿化的所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整个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达到减轻污染、改善环境、美化城市的目的。城市绿化工作者应树立起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仅要建设城市的绿化规模,更要挖潜增效建设城市绿化最本质的内涵,即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而不是形式,为了最充分发挥出城市绿化对改善城市生态的作用,有如下三大关键。

1、努力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城市绿化的首要条件就是土地。我国政府把保护环境、绿化祖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建设部制定了《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规定城市绿地率2000年达到25%,2010年达到30%;城市绿化覆盖率2000年达到30%,2010年达到35%,要求全国城市编制和修订绿地系统规划,说明我国政府对城市中绿地指标的重视。这一指标的根据是国内外大量研究材料证明的,不论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在常规情况下,30%~50%的绿化覆盖率才对其生态平衡具有临界幅度的意义,即达到或超过这一幅度,生态环境有望向良性循环方面发展,如果达不到或下降,生态环境必然趋于恶化。就当前来说,我国许多城市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不在常规状态之列,为要使生态尽可能趋于平衡,其绿化覆盖率只有大大高于这一临界幅度才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用扩大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效的方式,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用地十分紧张,这一方式在当前说来显然是很有限的,不能满足实现生态平衡所要求的绿地面积,也正因为如此,在有限绿地面积上挖潜增效,改变生态效益增长方式就成为当前城市绿化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这绝不等于说建成区内绝对没有可能增加绿地面积,目前就有些大中城市放眼长远,在市中心区搬迁了建筑,建设和扩建了绿色广场。而不少城市绿化规划者所一再提倡的对屋顶进行绿化的手段更不失为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的有效之举。

现在,城市中永久性高大建筑越来越多。从高处看下去屋顶遮盖了城市。屋顶面积占据城市建成区面积至少在1/3以上,这些屋顶质地构成对城市生态的恶化起着很大作用,尤其夏季高温天气屋顶大量吸收和释放太阳辐射,增加了室内外的温度。有些国家把屋顶绿化也纳人城市现代化的内容,无疑也是从生态环境方面考虑。各地只需结合各自城市情况进一步研究政策和进行试点推广。屋顶绿化不仅见效快、成本低,绿化效果好,当然更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改善城市生态效益明显,它不仅减少了恶化环境的面积,而且增加了同样面积的绿色植物。

2、科学合理地规划绿地位置

城市绿地的存在与大小,虽然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如上述第一位的作用,但绿地在城市中的规划位置对其作用的发挥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如济南是一座盛行东北、西南风的城市,除应在城市上风方向规划出大面积的绿地外,还应在市区内呈西北至东南方向一线错落规划出几块较大绿地,这对济南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将起到重要作用。正由于济南市多东北风和西南风,因此居住在植物园西南向和东北向的居民就可享受到经植物园绿地过滤的新鲜清洁空气,如果城市中心有一块面积较大的绿地,其所产生的生态效益会更明显,影响面更大,不论什么风向,绿地周围的居民都可受益。城市中心绿地还能在较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在酷热的夏季,使市区温度有所降低。如果把大块绿地规划在市区的西北向,则这块绿地对城市生态的改善作用就不大。如果为了某一方面的需要而把市中心的绿地迁至郊外,或将市区的绿地改做它用后再把郊外的绿地划过来"充数"以弥补部颁标准的绿化指标,这样虽然指标达到了,但其对市区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却很低。从这个意上说,绿地在城市中设置位置的重要性比绿化覆盖率的指标更重要。

3、提高绿地生态效益的效率

如上所述,一个城市第一步确确实实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城市绿化指标,第二步又在绿地规划布局方面做到了科学合理,是否绿地的生态效益就一定会充分发挥出来呢?其实不然。由于单位绿地面积上的植物配置和生长状况等不同,生态效益差别是很大的,挖潜增效大有文章可做。

3.1 面积问题

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各种有毒气体、蒸腾水分增加空气湿度、炎夏降低植物周围的温度、吸收噪声及吸滞粉尘等基本全靠叶面积来完成,生态效益与单位绿地的叶面积成正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增加生态效益就要增加叶面积。乔木、灌木和草坪所具有的叶面积是大不相同的。乔木的叶面积,可达到它树冠正投影面积的20倍左右,灌木只有5~10倍,草坪更小。高大乔木的生态效益高于灌木更高于草坪;由乔木、灌木和草坪结合建造的覆层结构绿地其生态效益明显大于双层或单层结构绿地,同样面积的城市绿地,其结构不同,由乔灌草结合产生的生态效益可为单层草坪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要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生态效益,必须建造复层群落,从而提高绿地生态效益的效率,切不可不切实际地以草坪取胜。

在此还要特别强调保护大树的作用。首先,绿色植物中高大乔木所具有的叶面积系数大,本身净化效率高;改善生态、气候功能显著,据德国植物学测定一株成年旺长的大树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抵得上1600株小树,足见差异之巨大,所以"种大树、见大绿、改善大气候"实为当前城市绿化工作的重要方针。其次,高大乔木增加了复层种植的垂直高度和体积,从而增加了单位绿地上的叶面积,最终增加了生态效益。第三,由于城市中高大建筑的大量涌现,只有大树才能与其相匹配,使城市景观更壮丽。但是一些城市对大树的保护实在不容乐观,按理说,在新中国建立初期50年代就已经开始城市绿化工作,到现在应该有许多大树了,但现实大树不多,原因就是不重视大树的保护,在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中,多处砍伐大树再种小树是众目睽睽的,以至一些城市包括济南,少有大树景观,这对于一个历史名城来说是多么地不相称。就现存大树看,其生存环境亦十分险恶,还有市场化的结果,对绿地、树木破坏也很大,因此,"保护市区现有大树和绿地就是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最起码行动。

3.2实现生态系绿化树种选择

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为了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如吸收二氧化硫较强的树种有侧柏、桧柏、臭椿、国槐、垂柳、大叶黄杨、银杏等。吸收氯气较强的树种有刺槐、大叶黄杨、猬实、小叶女贞、扶芳藤等。悬铃木、刺槐、女贞、大叶黄杨还可以吸收汽车尾气中排出的铅。为了群落化的需要就选择耐荫树种,如流苏、枸桔、金银木、珍珠梅、大叶黄杨、扶芳藤、爬山虎等。为了尽可能多地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就要种植光合作用强的树种,如垂柳在乔木类中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最强,常绿乔木中桧柏最强,灌木中紫薇最强,这些植物同样也是释氧能力较强的树种。

城市绿化规划部门和建设管理部门如能在上述几个关键问题上做出努力、实施,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生态效益增长方式也就从单纯增加面积(不排除增加面积;如前述应更努力增加面积)转到挖潜增效上来,绿地将以一当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华北等广大地区综合生态效益好的乔木树种有:柳树、榆树、银杏、毛白杨、加杨、悬铃木、白蜡、刺槐、国槐、合欢、臭椿、侧柏、桧柏等。在大气污染严重的情况下,首先要选择抗污染能力强的树种,在能成活、较正常的生长的情况下,才能发挥绿化防治大气污染的作用。如果在城市绿地中大量使用生态效益较好的树种,无疑城市中的生态效益又可上一台阶。

第2篇:生态城市的现状范文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5)

摘 要: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问题多、治理难。调查表明:公众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与公众受教育的程度、媒体的关注程度呈正相关;生态环境治理相关政策体系尚未形成;生态环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如何分工协作尚未形成有效方案;生态环境治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科学的考核机制。基于这些问题,提出加强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宣传教育,丰富宣传教育形式和手段;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保障机制、监督机制与考核机制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中图分类号:C936,D63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8.024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城中村治理中政府施政行为研究”(项目编号:13A095)。

收稿日期:2015-01-04

0 引论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及气候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中国目前已进入城市化建设高速发展时期,但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有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减弱。城市化水平每上升1%,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下降0.0073,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所对应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下降越少,表明城市化是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有效途径。”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治理是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点和难点,对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大意义。国内学术界专门针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的研究并不多。

“城乡结合部”指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在我国类似的概念还有“城市边缘地区”、“城乡交错带”、“城乡过渡带”等。笔者认为城乡结合部是指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城乡之间具有一定的交通、资源等优势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开发地带。城乡结合部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也面临着土地开发问题、行政区划问题、外来人口问题、环境治理问题等各种问题。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具有生态脆弱性和系统复杂性。长久以来“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模式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导致城乡结合部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壤污染问题、水污染问题、生态链问题、大气污染以及噪音污染等问题。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政府对其治理也越来越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尤其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笔者本着全局观念,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重点研究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以湖南省湘潭市城乡结合部为例,对其治理现状进行调查,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1 研究综述和方法

1.1 国内外关于城乡结合部地区生态环境及其治理的研究

城乡结合部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特有的社会现象,国外城市化进程中也存在类似我国城乡结合部的现象。在国外,埃塞俄比亚学者Nigussie以巴赫达尔市的城乡结合部附近的一个小规模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城市扩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并对其影响进行了评估。印度学者Veena以晨奈为例,通过人类-环境耦合系统建模方法(CHES)考察并得出城市化和水的脆弱性之间的关系。Franziska等提出用标准化的方法来量化生态系统服务尺度,重点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生态系统供给与需求之间如何权衡,并对实现可持续的资源供给和需求如何平衡进行了阐述。

国内学者专门针对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较有限。魏东辉等从哈尔滨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入手,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规划、管理、法律等方面多角度地提出了生态环境改造对策。沈清基从城乡生态效益指标体系、总体状态及类型评价、关联性分析、协调性分析等方面阐述城乡生态效益的分析内容与分析框架,提出了基于生态效益的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规划框架。姜英通过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建立的技术路线的论述,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

纵观国内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关于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多为针对经济发达城市、地区或生态环境破坏相当严重等地区的研究,而对中小城市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研究比较少。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关于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治理问题解决方案中专门针对政府提出的对策建议比较多,目前还没有提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思路和方案。针对这些不足,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治理研究是本课题的研究价值所在。

1.2 研究方法

(1)样本城市及样本人群。本文选取湖南省湘潭市作为样本城市。“湘潭市总人口约289万人,总面积约5 015km2,下辖湘潭县、岳塘区、雨湖区、湘乡市和韶山市五个县市区。湘潭市是湖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城市化率达61%左右”,工业是湘潭经济的主导产业,企业是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主体。湘潭矿产资源丰富,有铁、锰、铝、铅等金属矿产,因此矿业开发和生产加工比较发达。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很大,所以环境治理离不开企业的积极配合。

走访了几家曾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企业,目前已逐步建立起矿区生态建设示范基地,矿山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基于政府是环境治理中的主导力量,对湘潭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保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同时对生活在九华经济区域内的居民及周边的村民、部分流动人口进行了问卷调查。

(2)研究步骤。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个案访谈、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法等。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政策主体、政策执行者、决策制定者、受众进行多角度考察分析,了解不同主体对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的感知和认知。

2 研究发现

2.1 公众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与受教育程度及媒体的影响呈正相关

调查结果显示,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的大部分人对生态环境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绝大部分人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持肯定态度。调查对象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受教育程度、素质的高低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呈正相关。生态环境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更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媒体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湘潭市九华经济区的生态环境良好与该区重视利用媒体对生态环保进行积极的引导有一定的关系。

2.2 与生态环境治理相关的政策体系尚未形成且缺乏执行力,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保机制有待完善

中国自第一部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以来,至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总数已达2 000多条。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政策在不断完善,但与生态环境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形成体系。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难以界定生态环境破坏的责任主体,生态环境破坏难以量化,对奖惩如何做到公正合理等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环境治理的有效执行。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保机制不够完善除了法律机制不完善,还体现在治理生态环境的资金不足,技术水平落后等方面。总之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离不开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

2.3 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协作,但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分工协作尚未形成有效方案

通过对湘潭市环保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数十位官员进行访谈,借助内容分析法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通过整理了解到政府部门对生态环境建设越来越重视,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政策逐步出台。但生态环境治理面大范围广,不仅需要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协同与配合,还需要政府与各非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与协调。生态环境治理是当务之急,可持续治理与维护是保障。但现阶段如何克服部门分割等执行障碍,政府官员感到困惑,并期望学术界给予理论支持。

2.4 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治理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考核制度

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有很多,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收效甚微。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有力的监督,监管不到位,此外,考核指标少而泛,缺乏灵活性、科学性,不能根据具体问题具体考量。甚至有的考核流于表面形式,并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总之,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应该由谁来监管,应该对哪些主体进行考核,如何让考核的结果对生态环境的治理产生积极作用等问题都值得思考与探索。

3 政策建议

3.1 加强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宣传教育,丰富宣传教育形式和手段十分重要,尤其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媒体

要培养和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生态环境教育必不可少。生态环境教育能使人们了解生态环境的基础知识,从而获得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技能,并养成正确认识、理解、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其先污染后治理不如防患于未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培养民众生态环保意识。在宣传教育过程中,可以丰富宣传教育的手段和形式,对不同人群分别采取其利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无处不在,接触网络的人群不断扩大,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治理城乡结合部的环境问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覆盖面广、便于接受、影响力大等特点积极宣传教育,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调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完善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保障机制

完善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保障机制需要完善政策、法律、财力、技术等方面的保障。党和政府应当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制度保障,建立长效治理机制。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结合城乡结合部的特殊情况制定适宜的政策,并给予相应的法律保障。充实的财力保障必不可少,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广、意义深远的活动,仅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公众的积极主动性,扩大筹资范围、拓宽筹资渠道,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科学的指导和先进的技术是治理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有力法宝。探讨生态破坏的原因、分析破坏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用。总之,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持久战,需集思广益建立长效治理机制,不断完善保障机制。

3.3 重视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监督与考核

在多元主体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应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即政府、居民、村民、企业等众多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相互监督机制。对于非政府主体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政府有权对其惩戒并追究法律责任;对于政府损害其他主体利益的决策,其相关主体有权提出控告。同时非政府组织之间也可以相互监督,任何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活动都应被制止,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重视生态环境考核制度,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实行捆绑制,将生态环境考核与经济考核一并纳入考核体系。考核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考核的对象应多元化,根据不同主体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总之,不论是监督还是考核都离不开多元主体共同配合协作。

3.4 注重对城乡结合部的工业园区进行治理,建立生态工业系统

由于城乡结合部有着交通便利、土地成本低、资源丰富等优势,很多企业应运而生。企业带动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影响,包括环境污染问题、资源能源问题、生态破坏问题,以及高新技术污染问题等。如果工业园区内建立生态工业系统,即某些企业的废物和能源可以被其他企业消化吸收再利用,这种模式不但可以促进园区内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还可以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目的。生态园区追求的是经济、环境、社会协同发展并以环境效益为主。注重对城乡结合部的工业园区进行治理,可以加强生态工业的宣传,重构环境政策的绿色导向机制,积极开展城乡结合部生态工业建设试点,逐步建立成生态工业系统。

参考文献

1 方创琳.中国城市化进程及资源环境保障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 许鑫,隆玲.城市边缘区研究综述[J].社会发展,2012(5)

3 王明初,杨英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 魏东辉,宋戈,武卉蕊.哈尔滨市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改造问题及对策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8)

5 沈清基.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规划框架探讨——基于生态效益的思考[J].生态规划管理,2012(3)

6 姜英.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GIS刍议[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2(6)

第3篇:生态城市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城市绿化建设;城市生态环境

在国内外研究中发现,不管是城市生态平衡,或居民生活环境,或城市现代化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均提出城市绿化,需重点改善生态环境,使美化景观与经济发展效益得以充分发挥。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城市规划设计经验,主要分析加快城市绿化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内容。

1城市绿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

从1960年开始,社会发展注重重工业发展,资源逐渐短缺,环境恶化问题日益凸显,能源危机逐渐加重。在城市生活的局面,肺癌、支气管癌等城市疾病发生率日益提高。处于该种状况下,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最终受害者是人类,人们也无法脱离生态自然的保护。所以,在近几十年来,城市绿化得以快速发展,我国环境绿化经历了诸多阶段:在古代,自然园林是供狩猎使用,私家园林、皇家园林是供贵族观赏使用。在19世纪末,随着城市环境急剧恶化,政府征收土地开辟绿地,是供居民使用,在亚欧各国掀起了公园运动。

2城市绿化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从1990年开始,我国许多城市着手开始绿化建设,绿化建设出现了历史,能够明显改变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环境,绿化建设呈现良好势头。然而,在城市绿化进程中,因意识不强且观念落后,设计感不强,缺乏绿化特色,加上养护管理不合理,使得城市绿化处于一种无序、不合理状态。另外,还有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主要表现如下:

2.1人均绿化面积少

由近几年可看出,我国绿化前景不乐观,各城市绿化状况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且南北城市存在较大差异。在2009年末,我国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8mz的城市少于20个。随着开发区绿地增加,郊区绿地逐渐增加,我国城市绿地面积逐渐减少。

2.2绿地面积严重缺乏,城市绿化建设规划不合理,缺乏系统园林配置

未结合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绿化建设,绿化建设的文化氛围、艺术层次,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在园林建设中,未考虑居民享受、使用与休息的休闲环境建设,与自然景观融合度不高。

2.3开发商重视开发效益,未立足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绿化建设

在我国城市绿化建设中,许多开发商注重眼前利益,将城市绿化工程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所以,使得环境被肆意开发,破坏了最初合计规划。所以,政府需强化引导力度和监管力度。

3我国城市绿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在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忽略了城市环境。而鸟语花香、绿色自然的生存环境,是居民向往的居住生活。现阶段,在城市建设中,绿化建设受到政府部门关注。人居环境好坏,需依靠绿化建设。

3.1树立整体性与系统性观念

无论城市哪个角落,均属于城市整体的一部分,在绿化建设中,需立足城市整体角度,考虑局部因素。在城市绿化中,立足城市整体角度,开展园林绿化建设。

3.2建立集中性园林绿地

尽量利用城市特殊因素、有力因素,建立集中性园林绿地,使园林绿地呈片状、线状或环状。若城市用地紧张,政府不能过度依靠开发商,需尽量利用目前条件,开展绿化建设。在绿化建设方面,需节约土地开放,提高土地集中利用率,为城市建设提供环境依托。现阶段,北京、上海、沈阳、宁波等城外郊区,均逐渐向室内延伸绿地,特别是沈阳,非常注重生态建设,已完成片状环境绿化。截至2010年底,沈阳市区整个绿化覆盖面积为9750hm2,公园绿地面积3018.32hm2。对于沈阳城区绿化,其覆盖面积大于50%,绿化覆盖率达到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大于17%。在南方,上海外滩、昆明大观河等,为城市绿化提供了良好环境条件。

第4篇:生态城市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莱芜市;莱城南出入口;概念性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01.061

1本方案特色

生态网络――水中浮叶。由于孝义河与牟汶河的长期冲刷,形成了特有的地理条件。遵循生态规划理念,中部主要用地通过沿河及内部路网的组织,形成一个叶片状绿地系统,宛如浮于水中的绿叶;建筑与这一绿地系统相联系,水、生态、建筑有机融合;形成良好的城市形象。

功能布局网络――形象的空间。一轴:沿205国道现代城市景观轴;一环:环河生态景观带;三中心:北侧为购物、办公商贸性质中心;中部娱乐商业中心;南侧为物流、批发性质商贸中心;工作、生活、休闲和交流场所相交织,构成一个形象的空间。

交通网络――自然与环通。由轴线道路加穿岛接文化北路的主路网系统形成与整个城市融为一体的通畅交通网络;由水中浮叶(环河、叶茎)组织水景、绿带与道路系统相叠加形成自然和谐的步行和自行车休闲道路网络。

建筑单元组合,灵活运用。结合一环“水中浮叶”、一轴沿205国道现代城市景观轴不同的功能性质,组合成多种宜人的办公、居住和休闲场所。

2规划设计原则

“生态”与“街区”的结合;发展目标与开发现状的结合;体现现代城市的空间环境整治;以人为本的空间组织功能;塑造富有特色的商业氛围;水生态的绿色开敞空间。

3规划的总体目标

集约化利用城市土地,繁荣城市经济;美化人居环境,塑造城市南大门,提高城市环境竞争力;创造精品环境,展示现代、生态城市风貌。

4总体空间布局

布局理念。有机集中与分散:为避免主城区的高密度开发,结合自然水系,交通条件,各片区之间集中与分散结合,体现经济发达、适宜人居的现代滨河城市风貌;生态渗入:因水成景,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生态廊道、节点组织各功能片区;整体有序:与莱芜城市空间衔接,整体空间有序、美观大气。

布局结构。一轴:沿205国道现代城市景观轴。结合城市现状城南主入口的交通区位优势,通过功能片区的组织和现代建筑景观的建设,将205国道建设成莱芜市现代城市景观区,凸显城市形象;一环:环河生态景观带。结合自然和人工河流的景观,做好水文章,将水系围合的岛状用地通过路网组织创意性的塑造成“水中浮叶”的形状,叶边与叶茎结合水、绿化进行建设,整个形成适合人居、游玩的“生态岛”;三中心:北侧购物、办公商贸性质中心,中部娱乐商住中心,南侧物流批发性质商贸中心。

5用地功能布局

北侧中心区。顺河东大街北侧结合旧城改造建设成为购物、办公商贸性质中心;形成城市南部商业新中心区;莱芜长途汽车站结合孝义河进行现代化建设,位于顺河东大街、205国道东南角,孝义河北大街以北地区,并结合大面积绿化建设,形成城市广场,使其成为孝义河岸线连续景观(南秀游园)的一景。顺河东大街、205国道西南角,进行滨河生态景观建设。

生态岛。通过滨水区的利用,保持水系沿岸的开敞状态和连续性,公共活动、生活功能优先;构筑城市开敞空间系统。以水为核心的自然生态廓道,其价值不完全在于其自然性。重要的是提供人们一种接近自然的活动场所,廊道设计的目的最终是为人服务。对于城市内部,一个融合多种功能的开敞空间显得尤为重要。生态岛结合水景观,主要环河、前部结合南秀游园布置市民休闲、娱乐、度假设施,建设水主题娱乐公园,形成滨河水景休闲带;中部地区建设一些低密度的滨河住宅,带动周边开发,沿205国道西侧结合中部娱乐、商住中心区,配置一些文化、休闲性公共设施。中部中心区。结合滨河景观建设成为娱乐商住中心。建设青年活动中心,,商业贸易设施、文化设施等。南部中心区。南侧结合发达的交通设施为物流、批发性质商贸中心。

6交通组织

结合现状将道路结构调整为十字主网。即205国道和叶片状生态岛中间主径;205国道。在现状基础上,结合道路两侧用地功能的转变,加强城市内部道路设施建设,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特别是注意道路后退红线距离要考虑城市景观的需要;叶状生态岛中间主径。与205国道在中部中心区“十字”交叉,连接岛前部水主题公园。与文化南路南沿线跨河相连,顺畅城市道路,同时将南秀游园景观与叶状生态岛景观相连;环岛叶状。环河路及组团间叶径状支路;环河路。主要为沿孝义河、牟汶河连接205国道、将生态岛各功能片区串联起来的南北连通的环河路,其中南环河路跨205国道接孝义河南大街。环河路结合滨河景观建设;叶径状支路。主要为休闲步行系统。生态岛各功能片区是一个融自然、休憩为一体,以步行为主要交通方式的生态网路符合系统和开敞空间体系。步行应作为滨河生态廊道环境设计的主要实现方式。将生态岛中所有可用的开敞空间用步行道路串联起来,这种安静优美的和机动车隔离的林荫步径,贯通整个功能区――水、居住组团、广场系统、休闲娱乐区、中心商贸等。其中由公园和道路绿化带组成伸入市区生态廊道和镶嵌体,对改善生态环境形成优美的生活环境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7莱城南出入口空间景观组织

第5篇:生态城市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 生态环境 城市宜居水平

在现代城市扩建、改建脚步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了影响城市宜居水平、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城市规划与发展中,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使得城市规划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如何协调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城市规划部门面临的首要问题。针对这一现状,相关科研机构与管理部门加快了城市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研究。以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指导城市规划工作,进而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目的,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一、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在传统城市规划中,过多的关注如何解决城市用地紧张问题。这一现象使得城市加快了对周边的扩张与规划,进而使得城市周边湿地、自然环境等收到了影响。随着近年来城市内涝等问题的出现,城市周边湿地的含水蓄水能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传统城市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加强对以往经验与不足的分析。同时,利用现代生态环境保护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二、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科学分析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中,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理论的重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成为了现代城市规划工作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城市规划建设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原有生态环境以及生态平衡产生影响,其需要在城市规划中更多的考虑规划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现代生态环境理论为基础、以城市规划发展目标为重点,科学的开展城市规划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得到缓解,使城市规划工作中更多的关注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了解城市基础生态环境现状,促进城市规划的科学开展

在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首先对城市基础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以此为基础指导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指导城市规划中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与理论的应用。立足与城市生态环境基础现状、关注城市规划需求,以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理论为中心实现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针对现有城市建设工程进行生态环境理论的运用

针对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理论运用的重要性,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对现有在建工程进行生态环境理论的运用。在原有城市江边、湖边的休闲建筑中加强环境保护设施的运用,同时注重植被保护设施的设置,减少人员活动对水环境及植被的影响。另外,在城市会现有建设工程中,还应注重植被景观、绿化等配套工程的设计与应用。将生态环境理论切实落实在城市建设与规划工作中,促进城市会话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以生态环保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应以生态环保理论为中心指导城市规划工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构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从政策导向以及政府引导入手。使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将生态环保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核心,从宜居环境的改善入手、运用景观设计、生态环保技术等实现城市的科学规划。例如:增加高层建筑设计应用、减少对周边湿地等环境的征用。增加现代城市节能住宅小区的规划、注重城市道路规划、注重城市绿化设计等,以此构建节能减排城市环境,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目的。

三、注重城市基础设施中生态环境理念的运用,促进城市规划及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在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设计与建设中,城市规划部门应注重节能技术以及绿色环保技术的运用,以此促进城市规划及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中镂空步道板与植草技术的运用进行露天停车场的规划与设计。以此提高城市绿化面积,促进生态环境与宜居水平的提高。同时,注重老城区改造过程中绿化工作的开展、注重原有面积中绿化工作的开展。以垂直绿化、垂直幕墙等城市基础设施改造,促进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生态环境的改善。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应针对城市建设发展需求以及人们对宜居环境的需求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的运用。以生态环保理论为中心进行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通过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使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第6篇:生态城市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湿地资源;现状;建议;城市规划区;山东济宁

中图分类号P9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183-02

InvestigationonUrbanWetlandResourcesofCityPlanningAreainJiningCity

QIU Chen 1REN Jing-peng 2KONG Wei-jian 1ZHOU Guang-ming 1SHI Dan 1GAO Xiao-dong 1

(1 Jining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of Nansi Lake Nature Reserve in Shandong Province,Jining Shandong 272000; 2 Jining Municipal Forestry Bureau)

AbstractThe distribution status and existing resources of urban wetland of city planning area in Jining City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1 natural wetland and 9 artificial wetlands,the total area reached 2962.65 hectare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the advices of scientific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urban wetland resourc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urban wetland;status;advice;city planning area;Jining Shandong

城市湿地是指城市区域之内的海岸与河口、河岸、浅水湖泊、水源保护区、自然和人工池塘以及污水处理工厂等具有水陆过渡性质的生态系统。城市湿地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服务功能,在城市的环境调节、资源供应、灾害防治以及人居环境美化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随着人类人口的剧增,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湿地面积急剧减少,并且呈现出严重破碎化和生态急剧退化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态、人文和人居环境。城市湿地是城市周边地区的一个生态交错地带,具有强烈的敏感性,一旦城市湿地受到破坏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调查研究方法

此次湿地资源调查采取现场实地普查、结合咨询访谈和资料查阅的调查方法。通过实地测量观察滩、堤岸、水面等,进行记录分析,并进行周边环境现状的普查,现场填写表格。同时,进行咨询访谈和资料查阅,了解城市规划区内的湿地分布和保护现状。

此次调查范围覆盖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图(2008—2030年)划定的城市规划区内的所有湿地。城市规划区位于全市中心地带,含市中区、任城区、高新区和北湖新区4个区,1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30多个村、330多个国有、集体及个体企业、厂矿等,面积904.5 km2。

2济宁市城市规划区湿地现状

2.1湿地现状

此次济宁城市规划区内的湿地资源调查面积为2 962.65 hm2(不含稻田湿地),占城市规划区面积的3.28%,其中按湿地类型分类:天然湿地1处,面积1 333 hm2,占城市规划区湿地面积的45%;人工湿地(主要指河流湿地和采煤塌陷湿地)共9处,面积1 629.65 hm2,占湿地面积的55%。济宁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天然湿地1处,主要指北湖新区所辖北湖北部水域,人工湿地9处主要指京杭大运河、洸府河、蓼沟河、泥沟河、老运河、小洸河、府河、越河、杨家河和任城二号井采煤塌陷区湿地等(表1)。

2.2湿地生物资源

2.2.1湿地水生植物现状。规划区内有各种植物654种,其中藻类植物115种,维管束植物539种。水生维管植物分布最广的为黑藻、菹草、光叶眼子菜、水花生和金鱼藻,其次是微齿眼子菜、篦齿眼子菜、竹叶眼子菜(马来眼子菜)、莕菜、芦苇、菰,再次是莲、芡实和菱。

2.2.2动物资源。规划区按照动物地理区划该区属古北界、华北区、黄淮平原亚区,规划区动物区系属鲁西南平原湖区,区内动物资源以古北界动物为主,东洋界动物次之,其余为广布种。根据普查规划区内湿地有各种脊椎动物247种。其中:鱼类56种、两栖类6种、爬行类11种、鸟类156种、兽类18种。规划区内还有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昆虫等多种无脊椎动物。

2.3湿地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2.3.1宣传力度小,社会各界对城市湿地的保护利用认识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对湿地保护宣传不够,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湿地的价值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重利用、轻保护湿地资源的思想在社会中普通存在。城市湿地保护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尚未引起地方领导的重视,尚未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城市湿地保护利用的舆论氛围,这对城市湿地保护利用是十分不利的[2]。

2.3.2生态安全问题突出。城市湿地受城市建成区扩张的影响,形成了在城区中面积较小、分布不均匀、孤岛式生境的斑块,斑块之间的连接度低,湿地内部生境的破碎化较为严重。泥沙淤积,湖泊围垦,垃圾填埋,以及城市建筑和交通建设等对湿地的填埋、占用和改造,致使湿地不断萎缩,生态功能持续退化,生态安全问题日趋严重。

2.3.3城市湿地污染严重。主城区湿地大部分水质较差,如府河、洸河、越河、老运河,由于承接大量的城区污水排放的负荷,排污处理不达标或者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完全处理,直接排入河流湖泊中,致使水体水质整体较差。部分湿地富营养化严重,水体呈深绿色甚至发黑,极大地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自净能力日趋减弱,自然景观逐步消失。

3建议

3.1科学规划湿地,将其纳入未来的城市规划体系

合理地规划保护城市湿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城市湿地的保护,全面加强城市规划区内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坚持重在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良性发展的方针,使城区湿地持续健康发展。

3.2加强水体污染防治,促进湿地保护恢复

在源头上控制污水排放,注重规划区厂矿企业的污水排放监督工作,争取实现工业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的零增长和含有毒、有害污染物污水的零排放,全面达到达标排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结合湿地的水系建设、植物配置,同时通过湿地的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净化措施,进行水质净化工程建设,再经过水体的流动,保证湿地水质,促进湿地保护恢复。

3.3结合规划区内湿地资源状况,做好湿地公园的建设工作

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结合规划区内的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避免湿地的盲目开发,减少对城市湿地破坏。只有这样,城市湿地公园才能够更好地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湿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更好地推动城市湿地的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

3.4加强宣传,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

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渠道,开展形式多样和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如科普讲座、制作专题片、环保志愿者等活动,广泛宣传保护湿地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湿地保护意识。让人们认识到湿地的各种效益、价值,认识到破坏生态环境、危及生态平衡的危害,形成全社会支持湿地保护事业的良好氛围[3-5]。

4参考文献

[1] 王建华,吕宪国.城市湿地概念和功能及中国城市湿地保护[J].生态学杂志,2007,26(4):555-560.

[2] 何丽芳.城市湿地的生态文化价值与保护利用[J].北方经济,2012(9):23-24.

[3] 张斌.福建沿海湿地保护现状与可持续利用[J].福建林业科技,2004, 31(2):97-100.

第7篇:生态城市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绿径 输氧系数 指状规划 绿道 绿带

随着近年来沙尘暴、沙漠化等现象的日益严重,人们认识到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城市绿地作为“城市之肺”,越来越受到城市规划的关注。对有限的绿地在生态类型、斑块群落结构、空间格局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而不再仅仅是绿地的美学效应了。

1 绿地生态效应的几个概念

1.1 手指状规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彼得-布莱茨的罗夫为首的一批规划师提出了大哥本哈根区域规划建议,就是著名的手指状规划。手指状规划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个整体城市,而是若干个不连贯的小城镇。他们紧靠快速火车铁路线,犹如穿在线上的珍珠。未来的城市集中在五根伸出的手指上,而现有的城市则就是掌心。选择此种方案在生态效应方面的体现就是有可能从手指缝隙中保存楔形绿地。

若城市地处内陆,其对外交通向四面八方放射,就可能产生星状反吸引模式。若从长远来看,其夹角迟早要被填充,终于形成传统的大城市。西蒙特在《地域环境》一书中提出解决办法:限制个走廊进入市中心区,使它们与环线相接,在郊区道路焦点上建立新的城市次中心。市区由居住走廊构成发展轴,以快速有轨电车与市中心联系;二次中心则由铁路与交通干线沟通,可视为地区性发展轴。

如果能够坚强立法,严格控制一开始指状规划师后的楔状绿地不被开发,那么绿化在城市中的生态效应就会起到很大作用。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边界总是在不断的扩大,预留的楔状绿地总是被不断的侵吞。

1.2 输氧系数

在常年盛行风的作用下,位于各方向上的城市保护绿地对城市的输氧作用不同,可称之为输氧系数,规划实践中有两种比较明显的情况。第一种,在城市规划的范围内,位于城市输氧系数大的方位,如果绿地的产氧量大,应将强管理和适时进行植物的更新换代,以保证充足持续的氧气供给量;如果绿地的产氧量小,应通过改善植物的种植结构,增加种类和绿地面积,以增加产氧量。第二种,在城市规划的范围内,位于城市输氧系数小的方位,如果绿地的产氧量大,在保证其生长发育的情况下,要进一步疏通城市的输氧走廊;如果绿地的产氧量小,除了要改善植物的种植结构、增加种类和绿地面积外,还应着重限制在此方位上各类城市用地的建设和对绿地的侵蚀。应当把产氧量多的绿地置于输氧系数大的方位,把产氧量小的绿地置于输氧系数小的方位。

输氧系数的计算公式:Si=Fi*Ui

式中:Fi为i方向的风向频率(%);Ui 为i方向的平均风速(m/s)Si表示来自i方向的污染程度。

1.3 绿道

绿道(Greenway)是指不同宽度的绿色廊道构成的网络。根据功能,主要可分为三类:生态绿道,休闲绿道和历史遗产廊道。绿道主要指自然形成,或历史本来存在,如河流、山谷构成的廊道,也包括完全人工的,如城市林荫道,运河廊道当然也包括在内。廊道连接各生境岛屿对野生生物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态学家提出建立景观廊道线状联系,可以将孤立的生境斑块连接起来,提供物种、群落和生态过程的连续性。

1.4 绿带(GREENBERG)概念

随着人们认识绿带在大伦敦规划中限定城市发展轮廓的作用。绿带概念作为控制城市发展和为城市提供生态绿地的作用,被广泛的应用到大城市的规划中。比较典型的有华盛顿景观规划和政策框架。

2 生态规划概念的实践

2.1 波斯顿骄傲的“蓝宝石项链”

早在100多年前(1879-1895),Olmsted和Eliot就将公园、林荫道与查尔斯河谷以及沼泽、荒地联系起来,规划了至今成为波斯顿骄傲的“蓝宝石项链”。在 1883年,景观设计师克里夫兰得(Cleveland)为美国明尼苏达的明尼阿波利斯做规划,当时明尼阿波利斯还是一个小镇,克里夫兰得让市长和决策者在郊区购买大面积的土地,用以建立一个公园系统。在土地还远未被开发时,就非常廉价地买到了大块土地。这一行动是为50~ 100年之后的城市所规划的。如今100多年过去了,城市已经扩大了几倍,但这些廉价购得的土地却成为城市中宝贵的绿地系统。这样一个绿地系统的形成,不光是要一个好的概念,同时需要城市决策者提前50-100年进行投资。在同时代,当堪萨斯和克里夫兰都还是小镇时,就用便宜的地价在其郊外购置大量土地,结合区域的河流水系规划建设并一直保护了一个绿地系统。这一当时尚在郊区的绿地系统而今已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部分了,成为居民身心再生的场所。由此可见,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需要有前瞻性,更需要突破城市规划的既定边界。需要从战略高度规划城市发展所赖以持续的生态基础设施。 2.2 广州的总体规划

广州的总体规划中提出城市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根据生态优先的原则,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提出了一个“巨型绿心”规划方案,以营造生态和谐的“绿色广州”。

这一规划由绿心、绿核、绿廊三部分组成。绿心即都会生态核心区,包括海珠果树保护区、小谷围生态公园、东南部生态农业保护区等面积达180平方公里的地区;绿核指地区生态调控区,包括陈家林风景名胜区、芳村花卉博览区、大夫山森林公园、莲花山风景名胜区、白云山风景名胜区、香江野生动物园等;绿廊指生态联系廊道,包括珠江及其支流沿岸绿带、组团绿化隔离带、道路绿化带等。

方案以巨型绿心为生态核心,以珠江、白云山为生态主廊道,以珠江支流、城市组团间绿化分隔带为生态次廊道(绿廊),以主要风景名胜区为地区生态调区(绿核),形成开放式生态网络结构。

广州市的概念规划也提出:以山、城、田、海的自然特征为基础,构筑“区域生态环廊”、建立“三纵四横”的“生态廊道”,建构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生态结构体系。建设“三纵四横”生态廊道: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城市无限制蔓延,提高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同时维持生态系统良好的结构,以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规划在广州市域形成三纵四横的七条生态主廊道,构成广州市域生态格局。另外,在“区域生态环廊”和“三纵四横”基础上,打通汇集到珠江、沙湾水道、市桥水道等密布城乡地区的河网水系形成网状的“蓝道”系统,加之城市基础设施廊道、防护林带、公园等线状和点块状的生态绿地,共同构成了多层次、多功能的复合型网络式生态廊道体系,形成了“山水中的城市,城市中的山水”的山水城一体化城乡生态格局。

3 结语

通过对国内外生态绿地效应的了解,可以强化我们在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绿地规划的重视,规划师、建筑师要有前瞻性眼光。

参考文献

第8篇:生态城市的现状范文

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关键技术;研究分析;建议措施

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主要是通过研究城市园林绿化状况,测定其改善和净化城市的环境数据,通过调查健身和居民休憩用地的需要,合理的布置绿地生态和城市绿地面积,研究绿地的设计和规划、建设和维护技术,评估和分析城市的园林宏观效益和投资状况,并制定有效的措施。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有效实施可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改变城市空气质量,为维护城市形象做出了贡献,下面重点对城市园林绿化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并给与建议。

一、城市园林绿化的主要思想

城市绿化主要是指通过简单的表现手法来对城市环境进行美化和改善,达到城市生态效益的目的,管理方式相对简单。但是新型的城市园林绿化技术是在城市绿化的基础上,真正的融入园林绿化的概念,实现园林和绿化有机的统一,以达到环境和生态平衡的状态。城市园林绿化的手法相对要复杂,采用的园林工艺也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通过改善园林绿化和环境问题,来实现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绿化生态,促进社会发展的效果。在城市园林绿化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汲取城市园林的精华,在普通城市绿化的基础上,对该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恢复和重建城市生态。

二、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意义

城市园林绿化是美化城市形象,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其具体表现如下:

1.城市园林绿化中必然会存在很多植物的种植,而在城市园林中种植的植物,一方面可以为城市带来树木资源和旅游资源,改善城市的旅游环境和生态环境,让城市的空气质量提高。另一方面还以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维持社会的安定。2.为不同生物的发展和生存创造了好的环境,在城市园林中可以容纳更多的不同生物,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等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有利于保持生物的多样性。3.有利于保护环境,城市园林的绿化过程就是工作人员对城市进行模拟和重建的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园林美化技术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了城市现代技术的仿真,为植物生长提供很好的环境。4.提高城市的整体素质,在城市中建设园林绿化,不但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的质量,净化空气,还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使居民可以感受到良好的环境的同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更好的协调好人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城市园林绿化的关键技术

(一)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

要想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就需要注重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和设计问题,其中主要注意下面几点:1)首先要设计生态环境。为了让城市在发展中达到生态平衡的状态,通过建设城市园林绿化,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规划和设计,通过分析生态环境跟城市绿地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城市重要的生态环境因素引入到园林绿化设计中,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2)注重城市区域的设计。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时必须要突出显示区域的重要性,实现区域内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通过城市园林区域性的有效设计和规划,将城市区域内的经济、环境和社会要素等联系在一起,进行统一的结合,以满足整个社会发展需要,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3)设计城市的形象。城市的形象中一部分来自于城市园林绿化中的植物和绿地的美化质量,因此,必须要打造完美的园林绿化状态,来保持城市的良好形象,可以在规划和设计中融入城市文化和历史的特征,将文化历史要素贯穿在城市园林的绿化设计中。4)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技术水平。城市园林绿化可以为城市改善生态平衡,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同时改善了城市环境,还可以通过提高园林的绿化手段来,改善绿化的工艺,将艺术的手段融入到城市园林绿化中,起到美化城市形象的作用。

(二)城市园林绿化中对植物的组合技术

因为在城市园林绿化中,不同区域和不同的地理环境都会对城市园林的绿化状况和植物的种类选择产生影响。所以,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过程必须要针对具体的项目进行具体分析,研究之后制定出相应的植物组合技术方案。其中主要依靠下面的几个方面进行植物的组合:1)依照该区域对植物的特性要求,分析该区域对植物生产环境的要求,研究植物的生产特点,能否适应于当地的生长环境,然后对土地进行先关的处理。2)必须要注重绿地功能和性质的差异性,具体的分析绿地植物的生长要素,然后根据绿地特性来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3)选择植物时要看绿地的面积,如果某个区域的绿地面积很小,那么在此区域内就不适合种植过高、过大的植物种类,可以选择一些植物高度较小的灌木或者草本植物等,避免出现植物跟绿地出现冲突,影响整个环境的协调性。反之,如果绿地面积过大,就可以选择一些相对高大的植物种类。4)为保证该区域跟整个城市的色调一致,避免出现色彩上的矛盾和冲突,就需要分析整个城市状况和绿化状况后,适当的调整绿化区域树木的颜色,来达到整体的协调一致。

(三)城市园林绿化中对植物区域进行构建技术

植物区域主要是指在城市园林中种植一些跟自然环境相协调,能够采用正确的生态结构,体现出植物生长层次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中可以尽可能的种植一些稳定性好、成本投资小,且占用空间区域小的植物,让植物发挥其最大的优势和功能。区域中的空间结构决定了该植物区域的稳定性。因此,需要对这些区域的功能和优势进行分析,充分的利用该区域的优势,让其为城市的形象增光添彩,维持社会生态的稳定性。

(四)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养护管理技术

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中必须要注重植物的养护和管理工作,因为这关系着植物的生长质量和生长状态。有效的植物进行管理和养护,可以促进植物的健康成长,改善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达到城市园林绿化的目标。其中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判断植物管理和养护的水平和质量:1)看植物的生长状态和受到病虫侵害的状况;2)植物的造成的交通阻塞问题;3)植物的生长跟城市的环境适应性4)植物生产中是否产生了污染现象。

结束语

人们对现代园林绿化的问题越来越关注。城市园林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净化城市空气质量的重要途径,对城市的建设和维护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要合理的布置绿地生态和城市绿地面积,研究绿地的设计和规划、建设和维护技术,评估和分析城市的园林宏观效益和投资状况,并制定有效的措施。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维护了城市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王保忠,安树青,王彩霞,宋福强,张智俊,石明旺,尹大强.城市园林绿化及其关键技术[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04:16-18.

[2]瞿哲峰.市场化之后: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监管机制再造[D].复旦大学,2008.

[3]李红星.西北地区城市园林绿化大树移植的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第9篇:生态城市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绿色生态城区;西宁市;指标体系;生态系统健康

Primary studies on construction of green ecological city zone in Xining

ZHANG jian-guo, CHEN ke-long*, ZHANG liang

( 1.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Xining 810008 )

Abstract: It is the final trend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to find the road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with characteristic of intensive, intelligence, green and low-carbon. It has become a focus about how to build green ecological city zone related to local feature. Take Xining as exampl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green ecological city zone, with the theory of ecosystem health and it’s research method, stud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system health in Xining, put forward helpful advices about construction of green ecological city zone in Xining. The result shows the deficiency of the construction in Xining i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 The solution is both building and industry, to achieve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buildings, and the green transition of industry.

Keywords: green ecological city zone; Xining; index system; ecosystem health

中图分类号:Q142.9 文献标识码:A

1背景

1.1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

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是现阶段推动我国实现内向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从1978年到2012年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7.12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2.57%,旧城镇化模式背后潜藏着的诸多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凸显。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任务,指出了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此后,如何顺应新的形势,及时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成为各地研究的热点。

1.2 绿色生态城区的概念及内涵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6102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XJY012,10CJY015)

通讯作者简介:陈克龙,男,安徽巢湖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 : 。

绿色生态城区是指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筑、交通、产业配套等方面,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运营的城市开发区、功能区、新城区等[1],尺度为3-15平方公里[2]。在新型城镇化路线提出后,如何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在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截至目前,关于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对于西部地区重要城市建设绿色生态城区的研究仍属空白。本文将以西宁市为例,以绿色生态城区内涵为基础,以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及研究方法为手段,研究西宁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现状,并提出西宁市建设绿色生态城区的有益建议。

2 西宁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2.1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理论

“生态系统健康”概念源自于Rapport 等[3]提出的“生态系统医学(Ecosystemmedicine)”理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理论是将“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的研究方法运用于城市生态系统中,通过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揭示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是否合理、功能是否完整、运行机制是否高效、系统是否处于良性循环状态等问题的科学理论。现有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研究,主要涉足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概念及内涵的探讨[4, 5]、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6-9]、评价模型的建立[10, 11]、评价实例的开展[12-14]等领域。

2.2 研究区概况

西宁市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谷地,城市中心地理坐标为101°49′E、36°34′N ,平均海拔2261m ,市区面积7665km2,常住人口217.79×104,平均年降水量380mm ,平均年蒸发量1363.6mm ,平均年日照为1939.7h ,平均年气温7.6℃,属大陆高原半干旱气候。西宁气候宜人,素有“中国夏都”之称,是青海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内陆开放城市。“西部大开发”,特别是青藏铁路的贯通,给西宁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西宁市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环境压力也日益增大。西宁市作为生态大省青海省的省会、青藏高原第一大城市理应在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中走在大多数西部城市的前列。因此,评价西宁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探讨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的驱动机制,提出西宁市建设绿色生态城区的有益建议,可以为西宁市城市建设管理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内涵[15-17],参考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相关研究[6-9, 12-14],确定了包含了四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并确定标准值,见表1。

表1西宁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值

2.4 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