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规划发展分析范文

城市规划发展分析精选(九篇)

城市规划发展分析

第1篇:城市规划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不同;统筹发展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成为社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规划是实现土地优化配置和引导城市建设管理协调发展的关键,指导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的有两个规划,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这两个规划都是以国民经济长期发展规划为依据、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及其空间资源为原则编制的,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两个规划相互脱节的状况由来已久。而这两个规划有何不同?如何进行统筹?本文在对盘县城市规划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二者的不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在我国起步时间一样,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运用上,均落后于城市总体规划,其权威性和约束力也不及城市总体规划。

(一)成熟程度不同

土地规划与城市规划均是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全面学习前苏联时期引进来的,两者均经历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土地规划在80年代才真正起步,1988年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在1991和1994年,国土局相继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试行)》,由于种种原因这次规划进展缓慢;1996年又开始了第二次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国土局又于1997年10月出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规定》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试行)》。由于规划依据、方法并不成熟、且涉及的规划层次多,至今土地规划的成熟程度仍然不高。

城市规划虽然也几经波折、不尽完善,但总的来说,理论和实践均较土地规划成熟。尤其是在1978到1988年这十年中,城市规划走过了最富有探索性的十年,理论与实践上均取得了长足进步。1989年12月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城市规划法》,确立城市规划的法律地位,1991年建设部通过了《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有关城市规划法规和条文的相继出台对于城市规划工作取到了有力的推动和规范化作用。从1980年至今,各地已按照五年一修编的周期,进行过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或修编工作。

(二)法律地位不同

土地规划的宏观控制和约束力未能在法律上充分体现。《土地管理法》及实施条例都简单地讲各级政府应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但规划应对哪些土地利用进行宏观控制,如何保证规划的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无法律约束力,违反了规划如何处置等均未能明确。相形之下,城市规划有《城市规划法》作为法律保障,规划的制定、实施和违反规划应负的法律责任等《城市规划法》均作了明确的规定。

在现行的国民经济发展体系中,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分别由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编制。两大主管部门在行政级别上旗鼓相当,有各自独立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样的分管体制造成两个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各行其是,这使得两种规划相互间不协调、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产生严重的脱节现象。一方面,有的地方偏重于城市规划忽略土地规划,导致城市用地不合理,城市用地吃紧,土地价格波动,城市出现畸形发展。另一方面,有的地方特别注重土地规划看轻城市规划,从城市发展局部出发,惜土如金,该发展住宅用地的都用来发展商业,无视城市发展的总体布局,使得土地的规划脱离城市规划,相互间格格不入的困境。所以,要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统筹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形成互补协调、互利共赢的格局。

二、统筹发展

(一)对两种规划的整体思路进行统筹

区域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深化,而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又是区域规划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两个规划要统筹编制,城市规划的编制要兼顾土地规划,因为土地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城市总体发展,土地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土地规划也要兼顾城市规划,城市的土地规划是否有效要看是否符合城市发展的总体标准。在空间上,两个规划要互补互利,在城市区域的发展中,必须要坚持城市规划指导与土地规划,必须要坚持土地规划服务于城市规划,即前者的发展是为后者的发展做铺垫,后者的发展是为了前者的更进一步发展。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到弹性规划。无论是城市规划,抑或土地规划都要具有可量化性,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而弹性规划能够有效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根据不同地点、不同时期做出适时调整,避免规划失灵以及出现重复规划。第二,做到协调规划。在整个城市区域规划中,不能片面强调城市规划,也不能一贯重视城市规划。两个规划不是彼此独立的,城市规划必须要做好土地规划,土地规划的好坏又取决于城市规划大局,在城市发展中必须注重二者的协调关系,实现互助发展。第三,做到多元规划。规划的目标不是单一的,在两个规划的具体编制中,对规划的目标要明确,不能只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最终实现多重效应叠加,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第四,做到效益规划。没有价值的规划是没有意义的规划,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效益高低决定市场成败,为此,在两个规划的编制中,一定要注重规划的效益性,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大一统。第五,做到整体规划。在两个规划的实施中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出发,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做好整体布局,既要搞好物质方面的规划,也要搞好非物质方面的规划,既要做好整体规划,又要做好局部规划。第六,做到实用规划。任何规划都是用来指导发展实践的,所以在两个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要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使得制定的规划能够落实到城市经济发展中去,为城市的发展搞好理论铺垫。

(二)对两个规划的发展途径进行统筹

两个规划受制于不同行政主管部门,这种分离的管理体制使得两个规划的侧重点、标准、目标往往出现较大差距,两个主管部门不能及时进行相关信息的交流,以及在规划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发展。这对这一现状,要统筹两个规划,必须将两个部门进行合并,制定统一的规划,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规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能够充分体现城市体系规划是一种基于整体利益的协调规划的实质,能够较好地统一行政指令,加强规划的实施效果;也能够充分考虑地方区域发展实际,立足于区域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广泛征求各利益主体意见后的综合协调;也有利于规划管理体制从上级的集权制转化为公平合理的民主制。这样制定出的规划更能适应城市发展实际,更能为解决规划问题献计献策,这样的规划透明度高、可信度强、可满足全社会的发展愿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结合有以下优势:首先,从国民经济发展总体出发,统筹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避免在两个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相互脱节、各自为战的现象。其次,这样的结合既能够满足上级规划实施的执行力,加快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也能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利用特色资源。再次,这种结合对于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可以进行及时纠正和处理,避免出现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最后,这种结合途径既兼顾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大局,有考虑了局部土地的优化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从制度方面推动两个规划

从法律制度上讲,就目前的法律体系而言,城市规划已有相关领域的法规——《城市规划法》作保障,城市规划比土地规划更加严肃、更加科学、更有可操作性。而从管理角度看,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分别由两个行政级别对等的管理部门加以编制,这必然导致两个部门各行其是,缺乏有效的沟通,行政指令措施无法进行统一,效率低下、浪费资源。另外,我国已经是市场经济国家,规划的行政属性还相当浓厚,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常常忽略市场经济规律,不考虑客观的供求状况,主观行事,造成规划与经济规律不服,与市场经济脱轨的严重后果。基于以上的种种制度诟病,要统筹两个规划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一、要创新法律制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土地的实际规划保驾护航,使得两个规划都有相关法律制度的庇护,为统筹战略提供法律保障。二、要创新管理制度,将两个制定规划的部门合二为一,统一政令,增强规划的执行力度和社会经济效应,为统筹战略提供管理保障。三、要创新环境制度,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主导,市场为次的管理方法,坚持市场运行为基础行政干预为辅助的管理,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尊重市场规律,为统筹战略提供环境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虽然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但是,站在盘县经济发展的大局上,而这却是可以统筹的,它们是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的,城市规划离不开土地规划,后者是前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规划也离不开城市规划,前者需要以后者作为坐标,为其前进明确方向。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为了更好地统筹两个规划,不论是在发展思路上,还是在发展途径、制度创新上,都要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将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共同纳入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城市规划兼顾土地规划,土地规划参照城市规划。统筹两种规划才能提高经济效益,才能提高社会效益,才能提高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容建新.大力加强土地管理 促进城市健康发展[J].中国房地信息,2003.05.

[2]白墨.浅议建设用地管理的失控问题[J].理论与当代,1995.Z1.

[3]贵州省深化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J].长江建设,2004(01).

[4]任致远.论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历史使命──兼议21世纪初城市总体规划的改革[J].规划师,2000(04).

[5]孙志军.从城市设计要素建构城市特色[J].中国科技信息,2006(10).

[6]孙志军.城市规划应高度重视水环境保护——以抚顺市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06(11).

[7]周磊.基于GIS的旧村改造时序控制分析[J].科技资讯,2006(26).

[8]孙亚铃.浅谈如何加强对城市环境及生态园林的规划[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6).

[9]郭玲玲.浅议城市化与城市规划[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0).

[10]舒成勇.湖北省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及业务办公自动化系统设想方案[J].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01).

[11]李志锋,张权.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性发展浅谈[J].民营科技,2009(03).

[12]曹永卿.混沌与城市规划新思维[J].城市与减灾,1999(05).

[13]王文静.借鉴管治思想 完善城市规划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4).

第2篇:城市规划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发展;规划;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在改变城市的风格风貌和定位城市的性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重视规划设计的重要性,才能保证城市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城市发展在为人们提供优美环境、便利交通及良好生活条件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到各地区的特点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规划设计原则,是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对城市进行建设开发的基本原则。

1 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自我国城市发展过程来看,城市规划设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 我国城市发展规划起步晚。现代城市规划以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做出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起步较晚,起点较低。

1.2 规划科学性不强,缺乏长远性。

1.2.1 生态环境规划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1.2.2 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

1.2.3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1.3 人才匮乏。规划人才匮乏,管理人才质量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1.4 地方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配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雄厚,各地可结合本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景物来进行规划设计。不能盲目追风,舍近求远,搞大而全的不符合当地经济条件的规划;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及局部的心态和目的,制定规划。我国很多地区没有结合自己的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等条件进行规划设计,造成很多工程的浪费。

2 城市规划设计原则

2.1 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城市规划设计是使城市发展合理化、有序化的一种手段,其过程就必须要考虑利益要求和社会经济价值。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中,各个社会群体之间价值取向和利益倾向都有所不同。因此,各部门和人员之间存在着对城市设计要求和目标不同价值观。

2.1.1 协调城市群体。城乡结合的特色是城市的区域特征,城市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这种特殊性。各城市间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方式及规模效益、聚集效益的充分考虑,既满足本市的基本要求,又实现城市外部效益最佳化的原则,达到各显其能、相互促进的目标。城市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区域宏观决策的作用。

2.1.2 合理城市规模。城市规模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有限的特点。不确定性要求考虑到发展需求的阶段规模,具有应变能力,规划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相对有限要求既注意可能多的便利性,又考虑规模效益和人口规模相同的城市与大城市的区别,着力于提高城市的辐射能力。

2.1.3 传达文化底蕴。城市发展绝不可低估传统文化的深厚性。规划设计目标应促进传统文明的延续和现代文明的传播相结合,以提高文化素养,创造和保护城市的良好面貌。

2.1.4 优化产业结构。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体现产业性质的特点,力图反映地方特色,使之明显区别于大城市的产业特征,通过城市规划设计起促进产品市场化的作用。

2.1.5 表达生活模式。城市设计应在空间、功能、景观等方面组织出多种形态,避免简单搬用大城市设计的做法,要体现灵活性的特征。

2.2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城市规划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与国家、地区及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内部关系等。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规划设计应遵循和坚持以下原则:

2.2.1 整合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是城市规划设计原则的基本思想,坚持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整合原则。

2.2.1.1 我国城市发展要正确处理好整体发展和局部建设的辩证关系。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保证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主次分明,互相衔接,职能明确;合理安排城市工业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

2.2.1.2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作为重点处理。城市是历史形成发展、改造更新的一个产物,其近期建设是远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要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达到协调统一。

2.2.1.3 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环境建设越来越重要。以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原则,加强市容环境卫生建设和城市绿化建设,保护城市传统风貌、历史文化遗产;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既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基本原则。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定额指标、各项建设标准与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2.2.2 经济原则。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规划设计自始自终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

2.2.2.1 量力而行,合理确定建设用地和定额指标。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对于各地区的城市发展应该科学合理的确定建设用地和定额指标,量力而行。要结合实际经济情况和社会发展对一些重大问题和决策进行综合论证,特别在资源占用与能源消耗过大的建设项目中,坚决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2.2.2.2 坚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我国土地资源较为缺乏,珍惜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尽量少占农田是城市发展中最基本的原则,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2.3 安全原则。安全是现代城市发展中最重大的问题之一。城市规划设计需要将城市防灾对策纳入城市规划设计指标体系。

2.2.3.1 编制城市规划设计应当符合城市防火、防爆、防洪、防泥石流、抗震等要求。必须在可能发生严重洪水灾害和强烈地震的地区,规划相应的防洪、抗震措施。

2.2.3.2城市规划设计的治安、人民防空、交通管理建设等问题更是现代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2.2.4 社会原则。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思想,贯彻有利生产、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的原则。需要考虑以下两方面:

2.2.4.1 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公园、广场成为市民交流联系的空间,富有生活情趣和人情味的城市环境,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城市面向21世纪的规划和建设的目标。

2.2.4.2推广无障碍环境设计。城市设施应该对老、弱、病、残、幼进行考虑,在街道商店、建筑出入口、娱乐场所设置无障碍通道。

3 结语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蓝图,在城市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我国城市发展起步较晚,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城市发展过程包括经济计划、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以提供与人民需求相适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和城市形态,并依据相应的经济条件和文化内涵来实现城市的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 陈志平.规划改变城市形态[N].北京现代商报,2009,(4).

[2] 邹德慈著.城市设计概论:理念、思考、方法、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王建国著.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4] 金平.中国城市规划的弊病[J].重庆建筑―――建筑批判,2010,(1).

第3篇:城市规划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落实;科学发展观

1城市规划与科学发展观的联系

近些年,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总结其中的经验,主要是由于在城市规划管理领域开展的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城市规划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活动中,重点把握和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深邃的精神内涵是开展学习活动的重点内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工作的指导思想能够促进城市规划工作的全面开展,通过科学组织和编制城市的规划布局,能够进一步提高城市的品位,强化城市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效果,对于真正实现城市规划的合理布局起到了积极的效果。结合城市的具体实际情况,有效的开展城市规划工作,并且科学的制定一些大政方针,能够从很大程度上转变城市规划中的一些错误行为,为城市规划工作提供坚强的保障。城市规划系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精髓主要是由于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是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只有坚持这一指导思想的地位不动 摇,深入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取得胜利。深入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把握和理解实质内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实质,重点强调和说明科学发展观的丰富理论结构,理清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同时还要在理论方面加强创新概念的学习,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为实现城市规划系统的全面创新和重点突破创造有利的条件。

2当前我国城市规划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

2.1城市规划的管理力度偏软

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在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规划部门执法的工作手段过于偏软,经常出现以罚代管的现象。这就影响了规划部门的执法力度,有时也会导致城市规划工作的不严格执法现象的出现,但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管理的方式不够恰当。当前,规划管理工作也有一些制约因素,如在管理方面还是沿用传统的落后体制,管理的机制不符合当前的体制要求。机制的改革长期没有落实到位,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这些情况也严重影响了规划工作的体系改革,这些问题与实际需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很多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根本解决,有时过于依赖政府的管理和调节,导致城市规划工作存在相互推诿的现象,不能实现有效的监管。这也说明城市化的管理工作应该从全局角度出发,必要时应该采取强制手段进行管理。

2.2城市规划的管理水平有待加强

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随意性较强,城市在进行建设方面缺乏全面应有的规划设计,导致没有进行合理规划时就进行施工,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整体效果。城市的主体建设必须满足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进行一切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的过程中都应该重点考虑人的因素,一切建设工作都要满足人的因素,在一切城市的建设和规划过程中应该以科学的发展态度面对规划工作,不能过于随意。一些城市过于追求城市化的进程,大力盲目的进行推进,导致这些不经过合理规划的城市建筑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浪费了大量金钱,还造成了整体规划效果的缺失。这些事例说明应该在城市建设中杜绝随意现象,避免出现形象工程等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不能过于追求片面的建设,这样会导致城市化建设的失败。

2.3规划法律体系的缺失

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法律体系存在严重的不健全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城市规划进行的发展,由于在规划建设方面严重缺乏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导致很多的城市在规划建设当中出现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行政管理处罚方面的不协调发展。很多的制度由于不完善让很多的城市规划处罚力度不够明显,有时由于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忽略城市规划的重要性,造成随意性较强,管理方面的缺失,都是造成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

2.4城市规划档案管理不严

根据我国的城市规划档案管理的总体情况来看,能够反映出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很多的地方规划部门都不重视,导致很多单位都存在着不够重视的问题,这就说明疏于利用和管理是严重制约城市规划档案管理的重要问题,有时还有一些错误的思想认为城市规划的档案管理对于地方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太多的意义,这也会导致规划档案的利用效率严重不足,大量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档案被长期积压起来,没有真正的发挥效果。很多的档案管理人员也普遍认为城市档案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没有太大作用,也不需要为他们做什么服务,不需要去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主动服务的意识比较淡薄,影响了规划档案的利用效率。

3解决我国城市规划领域问题的有效办法

面对各种问题,应该加强对城市规划方面的管理和监督,使城市的规划管理焕发出全新的生机。

3.1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主要体现在应该重视人的因素。就是应该特别注意这些特殊的弱势群体的状况。在很多城市开展的针对弱势人群的情况,建设的一些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等建设用地的使用,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居民的居住问题,也为有效的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3.2合理有效的进行规划

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应该具有良好的空间发展布局规划,这样也能为政府提供良好的决策依据,能够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强有力的规划手段能够真正的提升城市的品位,创造适合人们居住的环境,展示城市自身的特有的魅力。通过实施公平合理的规划原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制定一个公平合理的规划制度,同时应该完善规划思路,时刻保持良好的城市建筑风格,这样也能增强城市的影响力,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领域应该深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规定,为推进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更好的便利条件。

3.3应该深刻学习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虽然土地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应该深入开展土地的节约利用。应该坚持城市土地的使用节约合理化使用。一些切规划应该坚持从科学的态度出发,还应该坚持合理的标准。在开展数字化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相关规划的措施的建设,要强化信息数据管理,对相关的规划管理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应该严格遵照部级工作系统运行管理标准执行,对各项工作系统都应该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4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能够看出,城市的规划工作应该全面深入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深入的落实到城市规划工作的每一处地方,特别是在城市规划管理的设计研究方面,更应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坚持城乡发展的统筹规划,合理布置,各项工作都要按照有关的规划制度执行,这样才能保持城市规划工作的科学合理运行。

参考文献:

[1]陈林,王轶.“以人为本”思想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8,(01):56-59.

[2]林燕海.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J].中国建设信息,2006,(22):13-16.

第4篇:城市规划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发展;规划;交通问题;对策

如果在城市规划前期没有科学合理的进行交通方面的分析和实地考察,就很容易为日后的交通问题的日益严重埋下隐患。比如城市环境污染、交通安全以及交通拥堵、城市用地紧张等交通问题在现在的城市中普遍存在,所以如何在城市的交通规划里遵循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是非常值得去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1.城市发展规划里所存在的交通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步伐也逐渐的加快,加上城乡一体化的推行,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使城市的规模很快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虽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表现的象征,但由于发展方式或者是体制上的不同步,从而导致的城市的扩张较为盲目,缺乏合理的规划。忽视城市内在的社会功能与环境的质量,导致交通问题越来越凸显。经过分析调查,可以将造成城市交通问题的原因归为以下几点:

1.1城市机动车增长速度较快,而道路容量相对又严重不足。

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可以发现我国城市道路的总容量很低,人均道路面积也低于国际标准。虽然各个城市在近几年来逐步的进行城市交通的改革,大力的拓展交通面积,还将城市人均道路面积扩大到了630平方米左右,但其的增长比率还是不能满足城市交通的增长比率。以湖北省武汉市的交通情况为例:近十几年来,道路的建设面积的年涨幅约为6%,而机动车的年涨幅约为19%,这两方面有着很大的差距,通过武汉的交通数据,能够很明显的推测出我国大城市的交通的基本情况,城市的道路的扩展速度无法同日益增长的车辆数量相匹配,这就逐步的造成城市发展中路与车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1.2部分城市出现功能整体协调的失衡,导致交通需求增加

在目前我国的发展阶段,城市依旧还是各类公共资源高度聚集的中心,在有限的城市范围内,教育、服务、医疗等都聚集在城市的中心地区,再由于城区的区位优势普遍较高,各类资金密集型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在城区集中。这也造成了城市交通的压力。

1.3各个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较差

目前,我国城市的公交出行的分担率只有35%。远远低于南美和欧洲等大城市的45%到65%的出行比例。由于城市道路的拥堵情况日益严重,公交系统的车速也不得不随着降低。据统计,我国目前的城市公交车平均速度约为每小时10公里,比自行车的速度还低。另外还存在着站点不足、等候时间间隔长、准点率不足等问题。

1.4停车空间和停车设施严重不足

我国大部分的城市规划都进行的比较早。所以导致在进行城市交通规划时,缺乏科学合理的预测,对静态交通的发展问题缺乏足够的考虑,在一些大中型的公共设施和建筑上没有严格的按照规定划分出停车空间,也没有进行设施的落实,或者出于利益以及方便的考虑,将已修建的停车场所改做它用。随着现今的汽车数量的上升,停车场的设施以及管理政策都难以进行科学合理的应对,从而造成机动车的停车设空间与停车施严重缺乏。

1.5其他原因

在城市里,还存在着一部分市民缺乏应有的交通知识与素质,他们的交通安全意识以及法制观念都很淡薄,使机动车与自行车电动车违章行驶,抢道、行人违章横穿马路等行为屡见不鲜,很容易造成交通拥堵甚至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

2.我国的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和解决方案

大城市交通情况非常复杂,造成大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城市交通规划一直是全社会人民关注的重要问题。社会上众多学者专家在城市交通规划、城市道路建设、城市运输服务、多样化出行手段等许多方面进行了科学的论述和探讨。也提出很多比较先进的理念。如:日本的工程学者提出了在东京市修建地下交通枢纽系统,来改善城市拥堵的交通。这些案例给资源有限,经济水平不高,人员密集的中国在面对交通拥挤情况时,带来了实质性的参考。

2.1构建完善合理的体制,加强上层引导力

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是一个城市的基础,是城市是否繁荣的生命线。城市交通体系有着公共性、服务性、市场化的特征。直接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国现有的公共交通体制比较落后,需要重新构建合理可行先进的经济体系、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管理。通过上层的引导,科学化的管理,合理利用宝贵的城市公共资源。才能解决当下公共交通体制的矛盾和问题。

2.2发展城市公交智能化

发展城市公交的智能化,体现在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调度智能化、能够及时的反馈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优化线路的调整。当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技术采集的数据信息也更加准确,在城市公交管理中多运用GIS系统能够更加智能快捷的规划好城市公共交通。

2.3大力发展大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

当前特大型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极为严重,这就要求着城市应当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轨道交通系统有着准时、快捷、高效等特点比较适合特大型城市。但是轨道交通的缺点也非常明显,造价高昂、建设周期漫长、技术要求高。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在城市客流量比较大的路段建造轨道交通系统。在建造城市轨道运输系统是应当循序渐进,切勿盲目大规模兴建,立足长远,做好统筹规划。

2.4 国家出台政策引导小型汽车的发展

当前国家出台了汽车产业政策,这也就决定了汽车工业作为我国国民支柱产业的主要发展目标。当下特大型城市交通情况不容乐观,城市中一些大排量的汽车不仅带了更多的污染废气而且也占用了更多的行驶路面。出台一些政策,限制大排量汽车,推动小排量的小型汽车的发展,才能缓解当前大型汽车造成路面拥堵,停车场拥挤的现象。

2.5大力发展微循环道路运输系统

从西方国家道路发展的经验来看,在城市的主干道建立支干道等微循环道路系统对缓解城市交通拥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主干道并不是非常宽敞,但是支路比较多,交通四通八达,城市微循环系统很发达。反观我国城市主干道非常宽敞,但是道路设计不符合规范,城市支干道不够发达,使得城市的主要车辆都集中在城市的主干道上,这就加剧了城市交通的拥堵。要想改善这一状况,应当完善城市的微循环道路系统,加大公路密度,缓解交通压力,提高城市交通运输的效率。

2.6加大宣传力度,号召市民低碳出行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增长,汽车已经逐步的走进千家万户,市民出行通常使用私家车代步,造成上下班高峰期,道路拥堵严重,车辆运行速度缓慢。这就要求这政府机构加大宣传力度,号召市民低碳出行,近距离可以步行,既能锻炼身体,又能缓解交通压力。远距离可以乘坐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一些特大型的城市可以在城市非常拥堵的路段采用单双号限行的政策,缓解交通压力。

3.结语

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环节,关系着居民的切身利益。市政规划部门在进行城市道路规划师一定要高瞻远瞩,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规划方案要经得起考验,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要求。城市交通建设部门在建设城市道路时要细心谨慎,将最先进的技术投入道路建设中,并且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打造出高效、快捷、安全的城市交通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国家赋予的职责,造福百姓。■

【参考文献】

[1]郭亮,贺慧,杨超.基于行为需求的城市交通规划目标与对策研究[J].城市规划,2012(01):17-18.

第5篇:城市规划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市规划、现状、问题、完善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现阶段新型城镇化开展的时代意义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超越国界的世界经济活动,通过一些对外的贸易、流动资本、转移技术、提供的服务以及互相联系依存所形成的一种覆盖全球的有机的经济整体。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们国家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中有很大的优势,同时,对于自身的产业升级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城镇化的发展创造了很大的空间。信息技术在快速发展,世界正迈向信息化的时代,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信息已成为其得要的剂,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很大的改善,信息产业也是一个走成全球的产业。一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一些新的行业诞生,例如信息咨询行业以及互联网行业等,二是发展了服务业,使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得到改变。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城镇化的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例如数字城市概念以及智能城市的出现,对城镇化的空间布局以及网络交通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开展城镇化进程的必然因素分析

首先,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基数较大的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比较少,我国共有十四亿人口,大约占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如今也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数量多,拥有充足的劳动力,这也是一个优势。然而,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所以,要把人均的意识增强起来,对各种资源都要大力节约。与此同时,还要对人中实行一定的调节与控制,所以,这对城镇化的环境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工业化的进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常情况下,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的进程的推进,这对于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较为发达的国家工业化进程会经历3个时期,一是工业化的初期,主导的是轻工业,二是工业化中期,主导的是重工业,三是工业化后期,主导的是服务业。国情的特殊性以及世界形势的因素,我们国家的工业化首个阶段是为了对国防的巩固,对西方世界的威胁以及封锁的解除,所以,重工业成了我们国家的工业化的起点,第二个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的轻工业,第三个时期是进入二十一世纪重工业的开始,最后一个时期发展的重点是服务业。尽管重工业的基础比较好,但是,导致出现重工业较重,轻工业较轻的局面,产业结构发生畸形。

三、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问题所在分析

首先,缺乏规划管理的实施手段,一方面城市规划没有全面的审批管理,按国务院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分区规划以及控制性的规划,应该经政府进行审批,如果审批不及时的话,城市规划管理的权威性就会面对严重的挑战。没有充分的规划实施管理依据,就会导致决策的失误。因此,有个别房地产企业对规划会进行随意更改。另一方面是城市规划执法主体管理职能不健全。目前,许多城市的规划执法主体管理职能都不是太健全,还没有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管理模式,导致城市规划无法达到统一。最后,城市规划与管理没有足够的费用投入,现在城市规划执法职能需要的经费,还没归入财政的预算费用中,经济来源非常不稳定。规划工作的经费不足,在规划的编制以及新技术应用方面都没有足够的资金。除此之外,城市规划人员也没有太高的素质,很多城市在管理执法方面出现力量不足的局面,在处罚标准方面也较轻,规划执法水平与城市规划工作不适应,城市规划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其次,缺乏规划管理公众参与机制。现在我们国家很多城市的规划管理还是以政府一方事务为主,没有把社会各界的聪明才智充分的发挥出来。对社会效益的规划,经济效益的评价,还未形成规范的表达机制。这也使得我们的城市管理工作出现很多问题,有些政府部门过度追求经济利益是非常突出的表现,对于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在社会效益中的实现较为忽略,这对整个城市持续性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四、新型城镇化理念下的城市规划完善性策略分析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关键是规划。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规划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要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从我们所看的四个城市和国内外经验特别国际上优秀城市来看,抓好发展规划有以下几点需要高度关注和重视。

一是抓好城市发展目标定位的规划。每个城市都要有发展目标定位,纽约是国际大都市,法兰克福是国际交通枢纽城市。我们江西要建设什么样城市?我认为要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城市、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我们的目标定位应该是生态城、园林城、现代文明城。从这几天所看的四个城市的特点,苏书记亲自倡导的“一大四小”等一系列城市建设思想,在实践中给城市建设带来了巨大变化,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群众营造“美的空间、人的乐园”。

二是抓好城市发展规模的规划。城市不仅要做大,关键是要做优。我们要以营造最适宜人居环境、最佳创业环境为目标,根据基础条件、能源资源、环境容量等,科学确定城市人口规模和 区域规模,使城市有足够的承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城市成为最佳最优城市。

三是抓好城市发展形态的规划。城市形态应提倡功能明确、生态连接、多核组团式的发展。荷兰的商业中心在阿姆斯特丹,行政中心在海牙,港口城市在鹿特丹。世界上比较优美的城市,除新加坡之外,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是很好的,由14个岛屿互相联系,组团之间以森林、河流、海岸线为连接,交通快捷,城市在绿树丛中,人们生活高度方便,文化素质、文化程度比较高。我们要防止简单“摊大饼”式发展,倡导组团式形态。

四是把城市发展特色的规划做好。把城市的特色创造出来,就要对江河、山林以及湿地等这些自然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创造出具有特色的产业,通过历史文化以及旅游资源的利用,把城市文化品位提升上去,把城市个性的魅力彰显出来。

五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城市规划离不开精心的论证,历史的积累与沉淀对城市的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进行规划与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对人民与历史负责。不但要把建设的规划工作做好,还要为人们创造休闲娱乐的空间,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是把规划科学决策的机制完善起来。要以政府为主导,通过专家的指导,部门间的合作,公众的参与,科学的决策,对规划进行严格的编制,并进行审批。

五、结束语

总之,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城市的建设对整体规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也处在非常关键的时期,也面临着很难得的机遇,所以,对于中内以及省委对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要认真落实,相信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一定能为我国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范恒山,陶良虎.中国城市化进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田光进.中国城镇化过程时空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 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 杨焕彩.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J].山东经济改革研究,2010(7):4 - 9.

第6篇:城市规划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发展规划作为城市的综合部署,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种形势背景下,城市发展规划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合理。本文对新技术运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虚拟现实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今后我国城市发展规划提供一些帮助。

一、城市发展规划运用新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国的城市规划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城市发展规划工作不断完善,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城市发展规划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城市发展规划对于反映经济发展规律和产业增长的关注不够;城市发展规划对于人的实际需求与城市整体布局的协调有待提高;城市发展规划对于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匹配性研究不够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规划。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城市发展规划满足新时期的发展需要,我们必须寻求新的出路,新技术就是在此时应运而生。

新技术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新技术的应用使城市发展规划更加科学合理。在城市规划中,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和信息,使城市发展规划的决策更加科学。比如,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以为城市发展规划提供地理数据、属性数据以及各种空间关系,使城市发展规划中涉及到的各项资料更加完整和准确。其次,新技术的应用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效率。与过去相比,新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城市规划工作的自动化,提高规划部门的工作效率,对于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效率也具有重要作用。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规划中通过数据和模型可以帮助城市规划决策者完成很多复杂的工作。由此可见,新技术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我们就对一些新技术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二、新技术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1、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简称VR,它综合了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立体显示技术语音输出技术以及网络传输技术等多种技术,借助于这些技术和计算机设备模拟出来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通过触觉、视觉以及听觉等方面的模拟为使用者提供服务,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目前,这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工业仿真、军事、房产开发以及娱乐游戏等多个领域。在城市发展规划中,一方面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获取工程项目的资料,使工程项目的设计、规划以及管理等工作更加快捷,提高了城市发展规划方案的评审和设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空间中通过对城市规划成果和城市发展过程的再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风险,提高了城市发展规划的整体质量。

2、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发展规划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顾名思义,它就是模拟和扩展人的智能的一种科学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计算机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在人工智能技术中,计算机就是实现这项技术的物质手段和载体,人工智能的各项应用都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实现的。现在,为了延伸人类的各种智能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人工智能的各项研究越来越多,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城市发展规划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决策支持系统方面。一方面,在决策上,计算机的决策支持系统借助于知识、数据以及模型,通过人机交互进行的方式对城市发展规划进行半结构或者非结构化的决策,对城市发展规划决策者起到辅助作用;另一方面,在管理方面,决策支持系统作为数字城市中重要的数据分析工具,能够完成大量的复杂工作,提高城市发展规划管理水平。

3、GIS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

(1)建立城市规划数据库

进行城市规划的前提就是城市的空间地理数据以及城市目前的发展现状。城市自身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数据系统十分复杂,城市的地形图数据、规划控制数据、地下管线数据以及其他的属性数据都囊括在内。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就要利用GIS技术来建立起完善的城市规划数据库系统,对城市规划的各种数据进行实时的存储和管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起城市的空间分析模块,为城市的规划提供支持,实现城市规划的高效化、合理化。

(2)实现图文信息一体化

图文信息一体化指的是城市规划过程中一些属性数据与图形二者之间的双向查询。图文信息一体化对于城市规划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以往城市规划的进程中,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瓶颈就是图形数据与文档信息的有效关联。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依托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对城市规划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设计,实现属性数据与图形数据之间的有效关联和高度集成,进而进一步实现图文信息的一体化,为城市规划提供一个可视化的信息系统。

(3)进行自然条件分析

在对城市进行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对于城市现有地理信息的调查和分析可以使用GIS技术。通过利用遥感卫星可以实现对于一些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获取,通过一些专业的GIS软件将空间地理信息进行分类并且进行一系列的数据分析。比如,利用GIS软件对一些面积进行测算,就可以对城市的当前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必要的了解,从而对于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城市的用地规划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利用GIS技术对城市规划进行自然条件分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的效率,进而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4)进行模拟预测

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依据城市发展的战略来对城市的发展规模进行预测,进而制定出一些城市分期建设的经济技术指标。在进行模拟预测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相应的数学模型来对城市建设的综合环境以及其发展的规模进行评估,进而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在这个过程中,GIS技术中的空间叠置分析功能、拓补分析以及缓冲区分析等会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对所有要素进行综合的分析进而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预测结果,进而为城市的规划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预测结果的合理性关键在于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其与GIS系统的结合,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GIS的相关模块来对GIS系统进行二次开发进而进一步提升模拟预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4)进行城市总体规划

目前我国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对城市的土地资源的开发、整治和利用进行总体上的规划和安排。利用GIS技术建立起城市总体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土地的总体规划利用进行动态的管理。城市总体规划管理系统具备统计以及空间分析功能,城市规划人员可以依据自身规划的实际需求来对城市空间信息数据中的一些可以利用的数据信息进行分类统计,进而对城市的土地利用等进行全面的深层次的数据分析,对多种城市规划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优选,从而为城市的总体规划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结束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我国城市发展规划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在信息化的城市发展规划中,需要以虚拟现实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为支撑,这些技术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城市发展规划,使城市发展规划更加科学,提高了规划项目的管理效率,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今后,我们要加强对城市发展规划中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文,李翅.城市发展对我国城市规划新技术与方法的改革探讨[J].中国经贸导刊,2010,04(12).

[2]牛羽.浅谈城市发展规划中新技术的应用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10(22).

[3]吴伟,孙毅中,成骅,赵晓琴.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平台建设进展[J].江苏城市规划,2009(12).

[4]刘友欣.浅谈GIS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08).

第7篇:城市规划发展分析范文

Abstract: City circumstance, the scope and level of city economy development directly affect city logistics and city logistics system planning. This paper is established in cities of Yangzi River Delta Region,discusses characteristic of the city,analyses factors while city logistics system is planned. Flow of city logistics system planning,mode of city logistics development and methods of strategic positioning advanced based on it. Finally logistics system of wux is positive analyzed.

关键词: 城市物流;系统规划;发展模式

Key words: city logistics;system planning;development pattern

中图分类号:N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0-0074-04

0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物流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在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同,并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使经济能够持续高速发展,一些地方政府相继制定了物流规划,力争将现代物流业作为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目前,城市物流系统规划成为物流领域研究重点之一,高俊[1](2003年)分析了城市物流内涵、探讨了城市物流和其他物流区别,并阐述了城市物流规划意义和注意事项。程世东[2](2005年)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城市物流与其他物流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城市物流规划必要性,介绍了城市物流规划内容。陈倬等[3](2007年)提出了城市物流脆弱性概念,拓展了城市物流系统研究深度。蒋满元等[4]从绿色物流、和谐物流等角度对城市物流系统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对城市物流系统研究文献引入不同的物流概念,深化了城市物流系统规划研究理念。但对城市物流系统的研究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城市物流系统规划对城市所处经济区域、城市规模等影响城市物流系统因素考虑不多。

城市所处区域环境、城市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城市物流规模,进而影响物流系统的规划。本文立足于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探讨了该类城市特点,分析了规划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类城市物流系统规划流程和城市物流系统发展模式、战略定位方法,并以无锡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1城市物流系统规划概述

1.1 相关概念

①城市物流。城市物流是指物品在城市内的实体流动、城市与外部区域的货物集散,以及城市废弃物的清理等活动高俊[1]。城市物流与企业物流、行业物流、区域物流等物流相比具有配置的资源不同、追求的目标不同、研究的内容不同、综合的程度不同等特点。

②城市物流系统规划。城市物流规划是指在一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范围内,根据现有物流状况以及未来的物流发展需求,从社会的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城市经济、交通、环境等各个方面,合理配置城市物流资源,以最小的社会消耗完成城市物流[2]。

1.2 城市物流规划的意义和内容

①城市物流规划的意义。城市物流系统规划涉及面广,需要考虑因素多;城市物流系统规划为对城市物流活动进行总体优化与控制,具有重要意义:1)加快城市化进程;2)提高现代城市功能;3)改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4)消除物流背反现象;5)利于城市产业结构优化;6)实现相关各领域协调发展。

②城市物流规划的内容。城市物流基础设施规划,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进行物流园区的规模预测、布局规划、物流配送通道的规划。城市物流配送体系规划,确定适合的城市物流系统配送模式,配送车型,提出与之相适应的配送道路系统和交通管理措施。城市物流信息平台规划,城市物流发展政策研究。

2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物流系统规划

2.1 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的特点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涵盖了江浙沪两省一市共16个城市。2007年长三角GDP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8.9%。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具有以下特点:①城市经济规模大,除上海以外,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等市生产总值都超过3 000亿元。②第三产业比重大,2007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1.9%,江苏八个市三产比重为38.2%,浙江7个市三产比重为40%。③人均收入水平高,2007年16个市中居民收入有15个超过15 000元,9个超过20 000元,平均收入达到19 719元。④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实际利用外资由2000年105.64亿美元提高到2007年374.23亿美元,年均增长19.8%。⑤进出口总额高,2007年长三角城市进出口总额达7 774亿美元,占全国比重为35.8%。

2.2 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物流系统规划流程

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物流系统规划确定了未来一段时间物流业发展方向,要建立起符合该区域城市社会、经济、生态发展需要的社会化、专业化、可持续性化的物流系统;需要系统了解区域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特征,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规划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

①城市物流系统发展模式分析。城市物流系统的发展模式分析是对城市区域环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城市物流市场及现代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揭示城市经济、物流基础水平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和城市物流系统之间关系。确定城市物流发展的模式,首先需要分析城市所在的区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其次,分析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对应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应当分析包括城市经济总量、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城市的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等因素。第三,应当对城市物流市场进行分,包括城市公路里程、城市道路面积、城市客、货运量、城市客、货运周转量等因素。最后分析现代物流系统的特征。城市物流系统发展模式的分析流程见图2。

②城市物流系统战略定位。城市物流系统战略定位是确定城市物流系统在区域物流系统中的地位。通过分析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交通运输发展状况及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水平在区域中的地位,对城市物流系统设计指明方向。其战略定位步骤见图3。

首先是确定城市物流战略定位影响因素。其次是确定战略定位指标,对影响因素具体化,在科学、合理、可行等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指标体系。第三是选择城市物流战略定位评价模型。最后使用该模型进行城市物流战略定位分析。

③城市物流系统的设计。城市物流系统的设计是在确定城市物流发展模式和城市物流战略定位基础上,对城市物流系统进行全方位规划,包括两个阶段:规划方案设计和规划方案优化。规划方案设计包括[5]:物流基础设施配置、物流园区设置、物流企业培育、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物流政策法规的实施等内容;规划方案优化是对各方案进行论证和比较的基础上对方案进行优化修改,最终制定规划方案。如图4所示。

3实证分析

无锡位于长江沿岸、太湖之滨,是以沪宁杭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是长江经济发展带的区域性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具有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的独特区位优势,“十・五”以来无锡物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3.1 无锡市城市物流系统发展现状

目前无锡已经基本形成了“三纵、三横”城市主骨架市域公路网,加上无锡机场、国家一、二类口岸等重点工程的持续建设,已拥有对外开放码头24个、通航城市16个,实现了与上海机场的空陆联程,基本形成了公铁水空为一体的物流综合服务体系。

无锡现代物流业对外开放程度明显提高,全市已拥有新东南物流、住商高新物流等一批合资合作的外资物流企业。重点规划建设的无锡综合物流园区、江阴长江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和无锡口岸物流中心进展顺利,后期规划的宜兴物流园区、藕塘物流园区和无锡空港物流中心也进入了规划建设启动阶段,江南商贸物流城、锡澄商贸物流集聚区等一大批物流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初步形成了以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为主、具有不同特色的物流服务体系。

由政府支持、依托无锡电信公司与上海艾旺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无锡物流公共信息化平台初具规模,其“一库三平台”基本实现了物流的信息、信息查询、动态跟踪、车辆调度等系列服务功能,目前已进入市场推广阶段。此外,无锡星网、无锡大明等一大批以企业为主体的物流信息中心建设项目相继启动,初步实现了跨地区物流信息的互联、互通。

3.2 无锡市物流系统规划研究

对无锡市物流系统进行规划研究,按照前述规划步骤,首先确定无锡市物流系统发展模式、然后进行战略定位分析,最后进行物流系统设计和改进。

①无锡市城市物流系统发展模式分析。影响城市物流系统规划因素很多,本文参考了长三角地区十一・五规划等文献资料,将物流战略定位影响因素分为环境轴、资源轴和成长发展轴三个轴,考虑了城市道路长度(A1)、城市道路面积(A2)、邮电业务总量(A3)、注册到位外资(A4)、客运量(A5)、客运周转量(A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A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A8)、进出口总额(A9)、全社会货运量(A10)、货运周转量(A11)、汽车数量(A12)、固定资产投入(A13)等13个因素。通过统计年鉴查询得到16个城市2003~2007年的在这13个指标上的数值并求得每个指标的平均数,经过无量纲处理得到如表1所示数据。

使用SPSS聚类分析中Hierarchical Cluster功能,对表1数据进行分类得到表2的分类结果。其中第一类只有一个城市即上海;无锡和苏州、南京、杭州、宁波等五个城市属于第二类;其余10座城市则属于第三类。这和我们日常的直观印象较为相似。

第一类城市属于国际性大都市,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在区域中位于首位,产业结构合理,城市物流系统流量大,城市物流系统较为完善,城市物流需求量、供给量,城市物流的输入量及输出量基本处于平衡,本文称该物流发展模式为平衡型发展模式。第二类城市属于区域性大城市,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处于跟随的地位,产业结构较为合理,某一两项指标在区域中处于领先,比如苏州市的邮电业务总量、客运量,城市物流系统处于发展完善阶段,由点及面逐渐形成城市物流系统的特性,比如无锡市正在加强航空口岸建设,以航空口岸的建设带动城市物流的发展,具体分析城市经济规模及水平,城市物流系统流量及流向发现物流输出量大于输入量,本文称该类模式为输出型发展模式。第三类城市无论从城市经济还是城市物流系统来说都相对落后,处于追赶者的地位,本文称该物流发展模式为追赶型发展模式。

②无锡市城市物流系统战略定位分析。在进行无锡市城市物流系统战略定位分析时用以上的指标,选取如下模型对第二类五座城市的物流系统的重要性进行排序[6]。

设:比较区域为n个,影响城市物流战略定位的因素有m个,则 i城市物流战略定位的模型为:

我们对无锡市所在的第二类模式中五座城市进行物流战略定位的分析,得到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到无锡市物流重要性在五座城市中排名第4。

③无锡市城市物流系统设计。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无锡市城市物流系统发展模式在长三角区域属于输出型模式,城市物流系统服务于本城市经济的发展,服务区域核心城市的经济发展,以输出为主,城市物流系统的构建如图5所示[7]。

④无锡市城市物流系统优化。在无锡市城市物流系统设计的基础上,需要对物流系统进行优化,提出以下措施:

1)发展特色物流。大力发展口岸物流,充分利用无锡机场良好的物流设置和完善的口岸基础设置,提升无锡机场物流中心功能,优化通关条件,创造快捷的通关条件和良好的服务环境,提高通关速度,逐步形成集进出口货物集散和国内原辅材料及产成品的仓储、分拨、配送为一体的国际物流中心。

2)打造综合港口物流。借江阴港港口功能转型期,充分利用以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为代表的内河航运系统,形成高效的港口综合运输体系,建立便捷的物流系统,从装卸型的简单服务港口向功能型的综合服务港口转变。

3)探索服务外包物流。建设包括物流园区、保税区、港口、交易市场在内的公共物流服务平台,针对远洋、近洋、内贸运输的不同特点,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运作、互助互利的方式建立离岸物流商贸中心,信息和技术服务中心,口岸物流服务中心。

4小结

区域物流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地区,对该区域城市物流系统做有效的规划能够促进区域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本文给出了该区域的城市物流系统规划步骤,并对无锡市城市物流系统规划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该市城市物流系统发展的模式,及在区域物流系统发展中重要性,在现有城市物流系统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措施。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物流系统规划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城市物流系统的绿色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高俊:《城市物流规划初探》[J];《物流科技》2003(2):7-9。

[2]程世东等:《城市物流系统及其规划》[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3):55-57。

[3]陈倬等:《物流系统脆弱性的概念与内涵》[J];《物流科技》2007(4):5-9。

[4]蒋满元:《现阶段城市物流绿色化发展趋势的动因与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11):13-16。

[5]李磊等:《城市物流体系框架设计》[J];《同济大学学报》2004(2):54-58。

第8篇:城市规划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任务内容编制成果编制程序论述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总体规划是通过确定城市未来发展目标,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步骤和行动纲领,并引导和控制社会实践来干预城市发展。具体方式是提供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控制土地使用及其变化。下面就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内容、编制成

果、编制程序展开了几点论述。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二、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应当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应包括下列内容:

1.设市城市应当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应当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3.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

4.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三、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成果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成果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总体规划说明书、有关专题报告及资料汇编、城市总体规划图纸等几个部分。

1.城市总体规划文本的主要内容

1.1说明规划编制的依据和原则。

1.2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要点。

1.3城市规划区范围。

1.4城市性质、城市人口发展规模及用地规模。

1.5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

1.6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保护。

2.城市总体规划图纸的主要内容

2.1市(县) 域城镇分布现状图。图纸比例一般为1:50000 ~ 1:200000。

2.2城市现状图。图纸比例一般大中城市为l:10000 ~ 1:25000,小城市为1:5000。

2.3城市用地工程地质评价图。图纸比例同现状图。

2.4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图纸比例同现状图。

2.5城市总体规划图。表现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各项规划内容,图纸比例同现状图。

2.6环境保护、防灾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图。

2.7近期建设规划图。

2.8各项专业规划图。

四、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1.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1.1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的收集,应根据规划内容要求,结合城市特点,拟定调查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最终形成资料汇编。

1.2调查城市各项用地的分布和面积,并要求经过实地踏勘,查明各种用地的界线,在图上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形成城市用地现状图。

2.城市性质的确定

城市的职能是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城市的主导职能就是城市性质。城市性质是城市建设的总纲,是体现城市的最基本的特征和城市总的发展方向,科学地确定城市性质是充分发挥城市作用的重要

前提。

2.1确定城市发展性质的依据。a.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对城市建设的要求。b.城市在所处区域的地位与所担负的任务。c.城市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包括资源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建设条件和历史及现状基础条件。

2.2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确定城市性质的一般方法是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就是在全面分析说明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定量分析就是在定性基础上对城市职能,特别是经济职能采用一定的技术指标,从数量上去确定主导的生产部门。确定城市性质应当以区域规划为依据。如区域规划尚未编制或编制时间过久,应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以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为依据,结合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原则性质展开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3.城市规模的确定

城市规模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即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3.1城市人口规模。城市人口规模的研究主要是对城市人口发展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的结果对规划期限末城市的人口总数作出判断。我国目前常用的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方法有综合平衡法、区域分配法(城市化法)、环境容量法、线性回归分析法等。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可完全信赖,但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校核。一般的做法是以一种方法为主,以其他方法进行验算以弥补不足。对根据各种预测方法所得出的城市人口发展的数量进行全面评估。同时考虑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城市发展的政策、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与水平以及财政能力、城市的环境容量等,最终确定规划期末的城市人口规模。

3.2城市的用地规模。城市的用地规模是指到规划期末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大小。在对城市人口规模进行预测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的《城市用地分类与城市规划用地标准》(GDJ137-1990)确定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的指标,就可以计算出城市的用地规模。城市的用地规模=预测的城市人口规模×人均建设用地标准。

4.城市总体布局的确定

城市总体布局反映城市各项用地和空间的内在联系,主要是通过合理组织城市用地和空间,保障城市各项功能的协调、城市安全和整体运行效率,塑造优美的城市环境和形象。城市道路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有密切关系,因此在确定城市总体布局时,应同时确定道路网的基本框架。城市用地布局模式是对不同城市形态的概括表述,城市形态与城市的性质、规模、地理环境、发展进程、产业特点等相互关联。大体可分为以下类型:

4.1集中式的城市用地布局。特点是城市各项用地集中连片发展,就其道路网形式而言,可分为网格状、环状、环形放射状、混合状以及沿江、沿海或沿主要交通干道带状发展等模式。

4.2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城市用地布局。一般有集中连片发展的主城区,主城形成若干具有不同功能的组团,主城与组团间布置绿化隔离带。

4.3分散式城市用地布局。城市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组团,组团间被山丘、河流、农田或森林分隔,一般都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参考文献:

第9篇:城市规划发展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 土地规划 可持续 发展

一、 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城市用地显得很重要,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很多的土地,国家相关部门虽然严格控制城市的建设用地,但是城市土地规划往往只是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出发,不把全局的土地资源供需考虑在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规划没有起到限制作用,城市建设的用地不合理地扩张,侵占了耕地,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1.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

城市用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区域内已经被建设、被利用的土地资源,二是已经被有关部门批准,列入了城市规划的区域范围之内,有待于开发、建设的土地资源。另外,需要指出的一点就是,按照我国城市规划法中所规定的城市区域内的所有非建设的用地,象山石、树林、池水等占用的那部分土地资源,也属于广泛意义上的城市用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发展,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键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既有兼容性,互有侧重又互为弥补,同时还具有矛盾性。它们在规划法律依据、指导思想、理论依据上有矛盾之处,给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困难。

2.矛盾性:供需矛盾、过分扩张

现在我国建设用地规划把人均建设用地指数作为标准,好像很合理,实际上忽略了很多因素,比如区域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城市中建设用地急剧扩张的原因等等,从而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效果。

3.兼容性:互有侧重、互为弥补

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来看,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都是区域规划的组成部分之一,二者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它们是互相补充、缺一不可的两部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立足点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远景发展和统筹发展,侧重点不仅是科学分析城市用地的范围和规模,还有保证城市用地和其他用地的平衡、保护地球自然资源,注重整体性原则和坚持可持续发展。

二、发达国家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启示

西欧各国的城市化水平较高,极大地带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这当中,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功不可没。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土地利用规划理念,对我国传统的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研究方法上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生态优先的发展策略

针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的状况,应进行城市的合理容量和城镇建设的生态适宜性研究,在建设和保护的地区之间,建立起土地要素合理流动的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从而达到控制环境容量小的城市,发展环境容量大的城市的战略目的;同时应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区范围内的用地划分为城市化发展促进地区、城市化发展控制地区及非城市化发展地区三部分,通过生态限制因素的分析,确定不可建设区及控制发展区的范围。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中,必须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结构对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求将土地利用对环境的破环减少到最低限度。

2.强调区域观念

城市的土地利用不能就城市论城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不再是孤立的封闭单元,而是处于区域的循环甚至国际交流圈中。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应着眼于本地区、更大的区域甚至全世界,从区域经济、大型基础设施等方面来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重要性及土地利用发展的优势和制约条件。规划编制中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应提出基于区域合作精神,超越行政区划的土地空间发展模式;针对城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这―特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土地利用的规模、发展方向、区域基础设施布局等提出相关建议;通过研究当前国际国内背景下区域关系格局,分析城市发展的优势及存在问题,将区域合作的组合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并提出相应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重整策略。

3.强调与社会、政治、经济的紧密结合

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必须进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才能保证其科学性。以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为研究的切入点,紧密结合宏观区域经济竞争的要求,对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战略选择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进行分析和展望,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特别是从城市高速成长这一特征出发)对城市的土地利用进行分析,提出构造适应知识经济的未来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新理念,以求在区域合作、中心城市建设、居住适宜性、历史传统保护等方面及相应的土地利用空间重整策略的编制上注重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

4.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