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盈利模式评价方法范文

企业盈利模式评价方法精选(九篇)

企业盈利模式评价方法

第1篇:企业盈利模式评价方法范文

一、现行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评析

(一)现金流量折现法 现金流量折现法(DCF)的中心思想是任何资产的价值等于该项资产未来特定期间内所产生的全部现金流量的现值总和。现金流量折现法是一种主观评价方法,分析结果取决于现金流和折现率两个指标,而这两个变量所需信息完全需要预测,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该模型的应用前提是对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做出合理的预测,在评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影响企业未来现金净流量的各种因素,确保未来各时期现金流量的可靠计量。此外,要选择合适的折现率,也就是评估人员对企业未来经营风险的判断。由于企业未来经营过程的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对目标企业未来收益的把握和判断至关重要。

(二)市盈率法 市盈率法(P/E)又称为收益倍数法,其实质是把目标企业的财务比率或指标与市场上相似企业的比率或指标进行比较,进而得出目标企业的市场价值。市盈率法是基于成熟有效市场的客观评价方法,适用于有可比对象的成熟市场企业,因此,市场法的核心在于确定合适的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市盈率法将股票价格与企业效益联系起来,能直观反映企业的投入与产出关系,是企业价值分析中广泛应用的一种估值方法,市盈率法涵盖了风险补偿率、增长率、未来现金流和股利支付率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综合性。

(三)经济附加值法 经济附加值(EVA)是一个企业扣除资本成本后的资本收益,即资本收益与资本成本之差。经济附加值法对企业进行价值分析的核心点是企业的内在价值由当前市场价值(COV)和未来增长价值(FGV)两部分构成。前者是对企业当前业务市场价值的度量,后者是企业未来期望增长值的贴现值。如果可以确定企业的当前营运价值,就能进一步估算出未来的增长价值,而一旦这两者的价值都能确定的话,就可以推算出企业未来的收入增长率,通过判断企业能否实现该增长率来确定企业目前的市场价值是否合理。

(四)实物期权法 实物期权法的核心思想是将企业视为若干项实物期权的组合,企业的整体价值由现有价值和实物期权价值两部分组成,前者运用一般的价值评估方法进行估值,后者则采用期权思想对企业的未来获利机会和潜在价值进行评估,两者相加即为企业的整体价值。实物期权法主要借助于金融期权的思维模式和技术方法对企业未来经营过程中的选择权、投资机会等不确定性价值和经营灵活性价值进行量化,从而更好的评估决策的风险性和不确定的投资机会价值。

二、网络传媒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一)现金流量折现法 现金流量折现法(DCF)是企业内在价值评估体系中最成熟、最根本的评估方法,然而在对某些网络传媒企业进行评估时却遭到了质疑。运用现金流量折现法有两个指标至关重要,即自由现金流和折现率。由于网络传媒企业大多是高科技型企业,这两个指标的确定难度较大,同时,网络传媒企业现阶段多数处于成长阶段,净现金流量多为负数,从而导致评估者无法按一般做法,即根据企业的历史业绩来预测未来的现金流。此外,网络传媒企业的盈利模式和经营管理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造成不同评估者对同一网络传媒企业的未来预期收益率判断差别较大,从而导致折现率的显著差异。

(二)市盈率法 市盈率法是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中较为经典的模型之一,在网络传媒行业的评估中应用广泛,市盈率法可以直观地将企业的盈利情况和股票价格相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企业价值的未来预期。但是,市盈率法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对于亏损企业来说,市盈率根本毫无意义,即使通过将每股收益正常化也无法消除根本问题。其次,对周期性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时,往往会呈现出较大偏差。最后,对于大多数非上市网络传媒企业来说,找到技术、规模等相似的可比企业,选择合理的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存在诸多困难。

(三)经济附加值法 经济附加值法(EVA)与现金流量折现法相比,可以更为准确的衡量股东价值,因为前者是在扣除权益成本和债务成本的基础上来衡量企业收益的,而后者仅考虑了债务成本。经济附加值法与现金流量折现法的共同思想精髓都取决于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企业未来净现金流的折现值是企业内在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用经济附加值法对网络传媒企业进行价值分析时,同样无法克服网络传媒企业的净现金流为负的障碍,无法根据历史业绩来预测未来现金流。

(四)实物期权法 实物期权法对投资项目的不确定性、风险性以及连续性有较好的体现,能对网络传媒企业的内在价值提供另一种解释,适用于那些未来面临潜在机会、战略决策等选择权的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在网络传媒企业价值分析方面,实物期权法由于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尚未形成合理、适用的通用模型,而且实物期权的种类繁多,导致在实际应用中受阻。

三、网络传媒企业价值分析方法的修正及应用

(一)理论盈利倍数模型——对市盈率法的修正 鉴于对网络股未来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的良好预期,著名投行BT Alex Brown. INC的证券分析师Shaun G.Anderikopo- ulos通过对网络股的长期研究分析,在市盈率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盈利倍数模型(Theoretical Earning Multiple Analysis,TEMA)即P/E/G定价模型。

TEMA模型的前提假设是市盈率(P/E)的值由企业未来的预期盈利增长率(G)决定,通过乘数因子(G)把企业的市盈率和成长性直观联系起来,使得该模型的分析结果充分考虑了企业的内在增长性,从而更为准确的反映网络企业的内在价值。

其定价公式:P/E/G=K

即:P/E=G×K

其中:P—每股价格;E—每股收益;G—预期盈利增长率; K—市盈率对增长率的比率。

TEMA模型适用于那些相对成熟、可持续经营和高速成长的网络传媒企业。在确定企业的盈利增长率(G)时,必须认清该指标为复合增长率,需要综合考虑收入增长和净利润增长两方面因素。K值用于衡量相比于企业增长率的市盈率水平的相对数,一般情况下,K值越小说明相对于预期增长率而言,市盈率就越被低估,则股票价格就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二)网络传媒企业“电广传媒”实例分析 根据上述网络传媒企业价值分析理论可知,现金流量折现法,经济附加值法以及实物期权法等绝对估值法的理论精髓都是将被评估企业的预计未来收益通过适当的折现率折现到当前,得出被评估企业的理论评估价值,虽然绝对估值法可以通过计算、推测出目标企业绝对性、精确性理论价值。但由于在网络企业价值评估模型中所采用的折现率、资本成本率、预测增长率等指标都带有评估者主观判断的成分,对不同的风险补偿率、利率、预测增长率所作出的估值差异往往造成分析结果的显著不同。此外,在网络传媒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多变的形势下,预测目标企业未来5-10年的盈利情况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对网络传媒企业“电广传媒”采用相对估值法中的市盈率法(P/E)以及理论盈利倍数模型(TEMA)进行价值分析。

(1)市盈率法的应用分析。一是“电广传媒”每股收益预测。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电广传媒”2011~2013年各年每股收益预测值,本文取各金融机构每股收益预测值的均值,计算得出“电广传媒”2011~2013年每股收益预测值分别为1.556、1.628、1.738。

二是网络传媒行业平均市盈率(P/E)预测,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上述7家网络传媒企业在2012年3月30日的平均市盈率在42倍左右,而此时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全部股票的平均市盈率是17.99,相比较而言,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全部股票的平均市盈率是53.62。根据对“电广传媒”每股收益预测可知,2011~2013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1.556、1.628、1.738,这里取网络传媒行业的平均市盈率41.664,上交所平均市盈率17.99,深交所平均市盈率53.62三者的平均值37.758作为“电广传媒”的预测市盈率。可以得出“电广传媒”的合理价格区间为58.75元~65.62元之间。与当时“电广传媒”市价29.12相比,说明“电广传媒”的企业内在价值被严重低估,极具投资价值。

(2)理论盈利倍数模型(TEMA)的应用分析。运用市盈率法来分析网络传媒企业的股票价值时,有时会遇到一些极端情况,从而凸显了市盈率法的操作局限性。现实中,有许多企业的市盈率远高于股市的平均市盈率,甚至有个股的市盈率高达几百倍,例如国恒铁路(000594)的市盈率就高达1642.76,此时就无法运用市盈率法来预测这些股票的价值。但是,如果这些公司市盈率和企业的经营业绩相比较,就可以对这些超高市盈率的股票做出合理解释,投资者就不会再认为这类股票的风险太大了。TEMA模型正是基于市盈率与增长率之比(P/E/G),充分考虑了企业的成长性来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分析。

TEMA的定价公式:P/E/G=K,当股票估计合理时,K=1;当K1时,说明该股票的市盈率大于企业的实际增长率,则该股票可能被高估了。

根据前文对“电广传媒”2011-2013年的每股收益预测知,“电广传媒”的每股预测收益分别为1.556、1.628、1.738。根据“电广传媒”2010、2009、2008年度财务报表数据可知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为33.11%,综合考虑“电广传媒”发展情况,假设“电广传媒”未来3年的复合增长率为34%,当K=1时,则“电广传媒”对应的股票价格区间为52.9元到59.1元之间。

综合市盈率法(P/E)和理论盈利倍数模型(TEMA)的分析结果可知,“电广传媒”极具投资价值,其合理价格区间为52.9-65.62元之间。

参考文献:

[1]曹中:《企业价值评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2](英)布里金肖著,周金泉等译:《网络公司价值评估——前沿观点》,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版。

[3]孙继信、李明勇:《网络企业价值评估》,《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6年第2期。

[4]刘长昕:《网络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探讨》,《时代金融》2011年第6期。

[5]孟丽莎:《实物期权法对网络企业投资评估的适用性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第1期。

第2篇:企业盈利模式评价方法范文

在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之前,必须确定一个衡量企业价值的标准,下面就是企业价值评估的几种典型方法。

企业折现现金流量模型

一般情况下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基本思路为:一个企业的价值源于它产生的现金流量和基于现金流量的投资回报的能力。

现金流量一般是指企业的税后利润加上折旧等非现金支出,再减去营业流动资金、厂房、机器设备及其他资产方面的投资。现金流量的折现率一般可使用政府的长期债券利率,也可以根据投资者所要求的最低报酬率来确定。所以企业的理论价值等于运用适当的折现率,把企业在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折现后的现值总额。

但是这种方法有两个最不确定的因素,一是企业折现率的选择,这一点取决于决策者的经营思想和风格。二是对企业未来的现金流的估计未必准确,有时还会产生较大的偏差。

经济利润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公司的价值等于投入资本额加上与每年创造的价值相等的溢价。企业在任何期间创造的价值,不但要考虑会计帐目中的费用开支,而且要考虑业务所占用的资本的机会成本。

经济利润的计算公式:

经济利润=投入资本×〔投入资本收益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和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相比,经济利润模型是了解企业任何一年绩效的有效衡量工具,可以最大限度把由于管理者经营习惯而导致的对企业评估价值的偏差降到最低。

调整后现值模型

调整后现值模型使用税收、市场的不完善和扭曲等概念突出税收对于价值评估的影响。在利用节税收益对债务进行债务成本调整时,是通过对预计税收节减额折现来估算公司从利息支付中所获得的节税收益的。

在以上三种方法中,平均加权资本成本的选取是最重要的关键。

清算法

清算法,是指企业的价值等于变卖企业所有的资产后产生的现金,并扣除所有负债后的净值。这种方法是在假定企业不再继续存活,行将终止其生经营业务的情况下使用。所以不需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其他方面的情况。这种计算方法往往忽略了企业在未来可遇见的时期内产生的利润,从而导致对企业的价值低估。

市盈率法

市盈率,是指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与其每股净收益之比。用市盈率法来评估企业的价值时只考虑两个因素:企业的每股净收益和市场平均市盈率。公式表示为:

公司每股价值=每股净收益×平均市盈率

盈率法较为简单,平均市盈率我们可选择单一公司长期平均市盈率、行业平均市盈率或整个市场的平均市盈率。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价值型企业,但这是一种粗估法,可以和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彼得・林奇增长率法

在证券市场上有的股票特别是有些高科技的市盈率高得吓人。用市盈率法来判断,这些公司的价格远远超出了他们的价值区域。但用彼得.林奇增长率法来判断其可能还在价值区域内。

彼得.林奇增长率法认为,增长型企业的价值应等于企业的长期增长率与红利率相加再乘以企业的净利润。表现在实践操作中,可以把企业的长期增长率与红利率相加再除以市盈率。如果结果大于1,这个企业就可以购买,如果结果是2或更高,请不要错过投资良机。当然这种方法也是一种粗估法,而且请注意是长期增长率。

例:某企业长期增长率为60%,红利率为10%,当年利润为每股1元,当该公司股价为40元时,市盈率为40倍。

每股价值=(60+10)×1=70元,

(增长率+红利率)÷市盈率=70÷40=1.7

第3篇:企业盈利模式评价方法范文

巴菲特在其创作的《Lessons Forcorporate Anlerica》一书中明确提出,企业内在价值是不可忽视的概念,它重在评估企业的投资情况,提高企业的相对吸引力。其计算值只能是简单的估计值,而不是用某种计算公式精算得出的精确值。而且在利率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内在价值的估计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后,业界大部分学者又结合巴菲特提出的企业内在价值理论,从投资的角度提出了企业内在价值的概念:企业在其剩余寿命中将现金流量进行折现产生的折现值即为公司内在价值。其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企业现在与未来的盈利能力。

当前,上市公司主要依靠股票价格来评估其内在价值。究其原因,是上市公司股价高低代表了投资大众对企业内在价值的评价,股价能反映企业资本与投资大众获利的关系。而在内部方面,企业的内在价值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所有者权益及企业的未来获利能力。

二、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分析

1.影响上市企业内在价值的因素

(1)财务效应

相比普通非上市公司,上市企业财务效应对企业内在价值的影响更大。而上市企业财务效应又主要通过财务杠杆作用影响企业的内在价值。具体来看,财务杠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企业负债与优先股筹资情况。当财务杠杆加大时,上市企业的投资利润率往往要高于其负债利息率,此时若企业处于盈利状态,企业内在价值将有所提升。相反,如果企业创造的利益无法支撑债务利息需要,那么企业内在价值将受此影响而略有所下降。换言之,财务效应对企业内在价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企业负债率与利益的关系间接实现的。

(2)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内在价值。当前,判断上市企业是否具备合理资本结构的方式主要有:①判断上市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否具备成本节约、弹性适度等良好特质;②上市企业的资本结构与投资结构在结构、数量及期限等方面是否协调;③对未来环境变动进行预期,全面考核资本结构、投资结构是否具备应变能力。通常,资本结构合理性越强,资本结构愈加优化,企业获得预期盈利的可能性越大,企业内在价值越大。相反,如果上市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财务杠杆作用无限放大,那么上市企业的投资风险就会无限放大,企业的内在价值就会越难确定。

(3)经营业绩

上市企业的经营业绩通常通过股价来反馈,且经营业绩会直接影响上市企业的内在价值。具体来看,上市企业经营效率越高,经营业绩越好,股价会随之上涨,企业盈利能力增强,企业内在价值提升;如果企业股价受外部影响下跌,企业的经营业绩会受其影响下降,企业的盈利减少,企业内在价值下降。更具体地说,上市企业预测的经营业绩越好,股价越高,购置该上市企业股票的股民会逐渐增加,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变好,企业更容易获取更多高利润项目,进而促使企业实际经营业绩向上提升,企业整体盈利增加,企业内在价值顺势提高。

(4)股利政策

股利政策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分别是股利支付情况、支付方式、支付水平及支付连续性。其中,若上市企业股利支付能保障投资者的稳定收益,说明企业股票风险小,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企业内在价值高;反之,则说明企业资金紧张,企业难以继续运营,企业内在价值流失;若企业能够长期采用现金股利支付方式,说明企业投资风险低,投资者青睐度高,股价会随之上涨,企业价值也会随之提升,反之则企业内在价值下降;若企业支付水平保持某个适当的波动幅度,而不大起大落,说明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对较良好,上市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可观,企业盈利机会大,进而促使企业内在价值有效提高。

2.提升上市企业内在价值的方法

(1)强化财务杠杆效应

发挥并强化上市企业的财务杠杆效应,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上市企业当前的资本结构,促使上市企业实现内在价值最大化。而上市公司要强化财务杠杆效应,首先要按照企业发展实情调整财务结构,实现财务结构的规范化,并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股权结构,提高企业治理水平。其次,按照《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明确公众持有企业股票的最低比例,使企业能够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回购股票,实现股权结构调整,把握上市企业的财务控制权。再者,财务部门要时时核算企业的负债情况,监督企业的股价变动情况,评估企业盈利能力,并以此与企业管理者协商,适当强化财务杠杆作用,规避企业盈利风险,增强企业的财务杠杆效应,提升企业内在价值。

(2)把握企业控制权

把握企业控制权,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是间接提升企业经营业绩,增加企业内在价值的方法。而要把握企业控制权,管理者必须要先积极克服经营权与所有权两权分离产生的利益目标偏差,并采用合适的方法实现两权的规范化;同时,上市企业管理者要积极把控企业经营情况,监督股价上涨与下跌波动幅度,规避不利于企业经营、股民收益、股东利益的措施,同时要采取合理的方式消除敌意收购股票的现象,尽可能保障上市企业平稳运营,把握企业控制权,使企业正常发展,进而保障企业获取可观盈利,有效提升企业内在价值;此外,把握企业企业控制权,要求企业监事会等监督部门要时时监督企业高层职位被接管、管理者被更换的情况,以及时消除“蚕食”控制权现象。

(3)优化证券市场

上市企业内在价值与其盈利能力有关,而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通常又通过企业股票直接表现。众所周知,企业股票是置放在证券市场上的。证券市场的变动或一些不稳定情况,都会对上市企业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减少企业的内在价值。因此,要提高上市企业的内在价值,必须要做好证券市场优化工作。具体来看,可执行以下几项措施:①构建合理的证券市场运营监督机制,提高证券市场工作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及时消除证券市场不流通问题;②以立法的方式颁布提高证券市场规范化操作的法律法规,使证券市场有序发展,规避不必要的企业股价波动风险;③根据企业实情适度调整企业在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供应量,使股票价格均能实现价值回归,保障股东利益;④构建违法清偿机制,对违背证券市场规定,恶意“暗箱操作”,打击经营良好的上市企业的行为进行相应的法律惩治。总体而言,只有实现证券市场的优化,使上市企业的股票减少外部环境波动影响,提高企业盈利稳定性,才能真正有效提高上市企业的内在价值。

(4)提高政策利用效率

提高政策利用效率的直接目的是为上市企业创造收益提供更多保障。一般而言,良好的股利政策,乃至外部政府部门颁发的优惠政策,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上市企业提高经营绩效,增加企业收益,提高企业内在价值。特别是政府部门颁发的优惠政策,它能够优化上市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为上市企业与其他企业提供“通行证”,使企业获得更多合作机会。因此,上市企业要特别注重提高政策利用效率。具体来看,应做好两方面工作:①发挥监事会等监督机构的作用,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使政策得以有效利用;②发挥管理层的功能,结合政策优势进行有利决策。

三、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评价

1.贴现现金流量法

贴现现金流量法是一种通过评价企业投资收益或现有资产收益情况来判定企业内在价值的方式。该理论认为,上市企业的内在价值其实就是企业经营产生的所有的现金流现值总和。因此,用贴现现金流量法评价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评价方必须要具备长远发展目标,并积极收集与上市企业发展有关的各项完整的信息;同时,要在现有的风险调整机制的基础上对不同阶段的现金流进行比较,以提高上市企业内在价值评估的精确性。

当前,利用贴现现金流量法对上市企业的内在价值评价,又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其中前者重在扣除利息再进行折现,后者重在先整体折现再实行利息扣减。不同上市企业主要看其整体现金流与债务现金流的本质而定。但不管是哪种方法,其最终的导向都是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的内在价值。

2.经济增加值法

经济增加值,简称EVA,其主要是通过衡量企业组织价值、度量企业财富创造能力来评价企业的内在价值的。就数量角度而言,EVA就是通过计算企业缴纳税收后所得营业利润减去债务与股本成本的剩余收入,进而判定企业当前盈利能力与内在价值的。相比其他判定方法,经济增加值法更符合经济收益本质。而且,这种方法规避了传统企业内在价值评价方法的不足之处,有利于正确衡量企业股东的收益、管理者绩效,进而评价企业的内在价值,使企业内在价值评估结果能够为企业内部管理所用。所以,从经济学理论来看,EVA对企业内在价值的评价更实在、更客观。

3.Ohlson模型

Ohlson模型是学界研究者于1995年提出的专门用于企业内在价值评价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通过评估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完善情况,并利用代表企业价值创造活动的利润取代价值分配股利,进而实现企业内在价值评价。即这种评价方式更看重的是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而不是鼓励分配活动。据悉,利用这种企业内在价值评估方法,有利于上市企业根据不同行业现有的发展情况,评估企业自身的增长率、市场占有率等专门驱动企业增加盈利的因素,进而集合这些因素构建基础模型,制定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增加企业盈利,提高企业内在价值。值的注意的是,利用Ohlson模型对企业内在价值进行评价,最好要分清企业当前所处的阶段是成熟期、成长期,企业投资资本报酬率与销售增长率是否保持基本稳定。

第4篇:企业盈利模式评价方法范文

盈余管理作为现代会计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理解的侧重点不同,目前仍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Katherine Schipper (1989)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管理人员为了获取私利而有目的的干预对外会计报告过程的一种“披露管理”行为。Scott提出管理人员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实现某些特定目标的手段。如果管理人员在一系列会计政策中自行选择,很自然会选择那些自身效用或者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魏明海(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章永奎,刘峰(2002)认为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为了特定目的面对盈利进行操纵的行为”,特别指明“盈余管理并非限制在会计原则或者会计方法内”。企业基于不同动因会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盈余管理。本文通过分析企业在投资性房地产和债务重组两个方面的盈余管理来看如何遏制盈余操纵。

二、投资性房地产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一)利用投资性房地产定义进行盈余管理 在业务中,只有符合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条件下才可以定义为投资性房地产,但是在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中出现的核心词“资本增值”却无法落实到具体增值多少,企业可以根据主观称该资产是为了增值,将该资产定义为投资性房地产,为后续利用该资产进行盈余管理埋下伏笔。

(二)利用后续计量方法选择进行盈余管理 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一投资性房地产》,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实行。《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首先,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需满足的条件来看,在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并能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那么当无法从市场取得公允价值时,采用的估值技术将带来很大的主观性。现行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一直没有明确的规定,对于估值模型的选择和关键参数的设定缺乏必要指导和规定。因此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评估机构或者评估价格作为公允价值。若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相比,现在的投资性房地产市场已经是一个价位很高的市场,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无疑体现出企业丰厚的净资产,降低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对于上市公司则有利于企业进行融资,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实施并购重组。同时在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条件下,投资性房地产每期公允价值的增加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能在当期确认为收益,这都有利于增加企业的利润。并且,由于税法不将资产重估增值的收益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因此不会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其次,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无需计提折旧或者摊销,那么在历史成本计量下本需计入费用类的这部分金额便无需再计,同时意味着增加了利润。例如海南航空在2009年通过董事会决议进行会计政策变更,将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改为公允价值模式。根据准则进行追溯调整后,2008年合并报表层面投资性房地产增加447万元,减少营业成本442万元,增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807万元,最终减少净亏损999万元。2009年合并报表层面投资性房地产增加投资性房地产6. 8亿元,减少营业成本1902万元,增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5. 9亿元。变更直接导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由- 1. 14亿元变为3. 34亿元。通过会计政策的变更,海南航空的累计亏损减少了4. 52亿元。这一实例无疑体现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利润弹性。

(三)利用投资性房地产转换进行盈余管理 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因为无需进行折旧或者摊销,这一规定给企业增加了盈余管理的手段。体现在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与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中。首先,当从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一方面,无需计提折旧与摊销,减少费用,增加利润。特别是对于闲置的建筑物来说,本只能作为固定资产,并且每期还需计折旧或者摊销,如若将其出租,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且减去折旧费用。另一方面,由于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期间则不得转回。固定资产本不可以转回的资产减值准备,通过转换,改变了用途,转销资产减值准备,这无疑增加了净利润。其次,当在适当的时候再次从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时,所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给企业带来了利润收益,并增加了资产的账面价值。以达到美化报表的目的。

三、债务重组盈余管理分析

(一)利用债务重组范围界定进行盈余管理 新准则下,债务重组是指债务人在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在定义中的几个关键词让定义变得模糊。一方面对于何为“财务困难”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另一方面,“让步事项”若未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将会导致债务重组并未作出实质性的让步。

(二)利用关联方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 由于上市公司的债权人多是大股东,那么利用这样的关联方来实现豁免债务或者少偿还负债使重组交易本身不具有公允性,无疑给企业带来了扭亏为盈,或者合法摘掉ST帽子的机会,这清晰体现了操纵利润的空间。

(三)利用债务重组损益进行盈余管理 一方面,新债务重组准下重组产生的收益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即营业外收入。特别的,在转让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时,不仅确认债务重组利得,同时确认转让资产损益,计入当期损益。这无疑会为公司的当期利润产生重大影响,为盈余管理预留空间。另一方面,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会造成收入和费用的不配比原则,也不符合资本保全的原则,巨额债务重组利得可一次计入当期损益无疑成为美化报表的捷径。因此原本期望企业通过债务重组恢复到正常状态,不能期望其在短期内见效,而应将收益分在一个或者几个会计期间进行。例如2007年的沧州化工(600722)便从债务重组中获得了巨额利润。债务重组收益高达19.86亿元,是报告利润总额的2倍、营业收入的8倍:当年基本每股收益竟达2.68元,若剔除巨额债务重组利得,沧州化工2007年实际净亏损7.10亿元。同时,沧州化工控股子公司沧井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年产23万吨PVC装置2007年一直处于停产状态;2007年5月老厂区年产6万吨PVC生产线也被迫停产,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大幅下降。可见,通过盈余管理,公司大大改观了当时的报表,但这些漂亮的数字并没有任何经营上的实际意义。

(四)利用债务重组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 在新准则下,一方面,非现金资产清偿某债务时,规定以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和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债务重组利得,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作为转让资产损益。另一方面,当债务转为资本时,规定以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与股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这些会计处理中引入的公允价值,如同在上述投资性房地产中讨论过一样,我国多数非现金资产在没有活跃市场的情况下,企业便会通过资产评估机构来估值,这无疑给了企业人为提高公允价值的机会,进而提高每股收益,改变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果。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详细探讨了投资性房地产和债务重组中的盈余管理手段及防范措施,从每类资产或交易的定义应明确界定到会计处理中可待改善的部分,都可看出会计准则应严谨求真的重要性。同时企业也应该清晰认识到盈余管理只是实际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通过账面数字来提高盈利并不能使企业长期发展下去。在不断完善会计准则的同时,如何去完善市场监管政策也应给予极大的关注。如此双管齐下,不合理的盈余管理现象相信会得到抑制。

(二)建议 一是规范投资性房地产的界定。一方面,若将某资产作为出租的建筑物或者土地使用权而言,那么租赁协议各方面的资料应该充分地具备,不能有任何的缺漏,以经营租赁租入土地使用权转租后不能再划为投资性房地产。另一方面,持有并准备增值后的土地使用权,定义中也归属于投资性房地产。但是由企业管理当局仅作书面决议而没有硬性条件来界定很容易产生主观的盈余管理,模糊的概念应从定义中删除,建议该类准备增值的土地使用权先划入无形资产,待出租时各类资料具备的情况下再转为投资性房地产。

二是限定投资性房地产与其他资产之间的双向转换。在公允价值模式下的投资性房地产与固定资产或者无形资产转换时,可以限定转换以后的本会计年度以及以后的两个不能再次转换,无法预料的特殊状况下除外,这些特殊状况将由相关权威部门作出界定。这样不仅可以一定程度限制企业随意转换,也可以保证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是明确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选定条件。在后续计量模式选择中,一方面对于不同的情况建议采用不同的模式。相应对于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或者建筑,取得的租金收入是确定的,和市价不会有太大相关,这类资产建议使用成本模式。若使用公允价值模式,公允价值的取得一定要严格进行。否则不能进行模式转换。取得的公允价值与该资产成本模式下的账面价值差额占账面价值的比例超过某个值,如10%,方可以转换。这样既可以保证企业资产真实反应市场价格的变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随意进行模式转换。另一方面,在公允价值模式下不计提折旧或摊销,这一点也是企业在转换模式时想要利用的盈余管理手段之一。建议仍然在此模式下进行折旧或摊销,并以每年期末的公允价值为基础来计提下一年的折旧或者摊销额,不仅使得遵从收入费用配比原则,也降低此处的盈余管理空间。

四是通过行政手段严格规范公允价值取得方式。如今市场上大部分企业都是从各种资产评估机构中获得估值,建议一方面,可以为某些类资产的市场指定一个专门对其估值的部门,如国土资源部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可予以权威估值。从此处公布出来的估值作为市场上的标准估值,企业不得引用其他处估值作为公允价值。同时,该部门也应该将其评估的各类详细信息进行公布,如评估方法的选择、评估假设、评估模型的选择、评估参数的选择、评估的过程及结果等信息。企业应该提供详细真实的资产详细状况,如物业的名称、所在位置、基本概况、产权情况、抵押或担保的状况、价值类型的定义。若未形成稳定市场的资产类,财政部应对于其使用条件,应考虑的各种因素,确定公允价值的程序和方法等做出严格的规定,以制止因此而可能导致的盈余管理。

五是规范债务重组界定。债务重组定义中的“财务困难”建议量化到与公司的盈利状况联系起来,对于上市公司。若存在以下条件之一,则认定为财务困难。条件一是最近一年连续亏损,条件二是因为三年连续亏损,股票被暂停上市。条件三是最近一年期末股东权益为负值。条件四是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情况。根据上述具体条款,在一定程度上来限定随意的债务重组。

六是降低债务重组利得盈余管理空间。财政部在2008年12月份的《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中作出规定:“如果接受控股股东或控股股东的子公司直接或间接的捐赠,从经济实质上判断属于控股股东对企业的资本性投入,应作为权益易,相关利得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关联方之间进行债务重组也可以借鉴此条,将债务重组利得不是计入当期损益,而是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既体现了资产转让中的利润获得,又避免企业利用关联方进行盈余管理。非关联方之间,对具有使用寿命的非流动性资产产生巨额的债务重组利得,可分期将利得平均计入当期损益,而不是一次性计入。这样可抑制企业利用短期扭亏为盈的可能性,造成漂亮的报表假象。

第5篇:企业盈利模式评价方法范文

论文关键词: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盈余管理;会计政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房地产用于对外出租或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为了更好的规范这类业务的核算,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增加了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计量和转换作出了全面的规定,并将公允价值引入到后续计量之中。公允价值有利于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利于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许多商品难以获得公允的交易价格,并且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选择余地大,估值技术和估值模型仍有诸多欠缺,这为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1 投资性房地产盈余管理的空间分析 

由于准则规定在成本模式下,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和《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规定,对已出租的建筑物和土地使用权进行计量,计提折旧或摊销。因此,投资性房地产盈余管理的空间主要集中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模式中。 

1.1 利用后续计量模式的可选择性进行盈余管理 

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并且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计入当期损益。由于近年来房地产价格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企业所持有的房地产账面价值往往低于市场价值。对于坐落于大中型城市中心城区的房地产,通常具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因此,这些房地产满足使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条件。虽然准则规定成本模式转换为公允价值模式应按会计政策变更处理,转换无法立即产生收益,但企业在以后各期却可能由于这种会计政策的选择获益。一方面转换可以增加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同时增加企业的资产和所有者权益,降低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有利于企业进行融资,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施并购重组。转换相当于因为资产的重估增值而调整账面价值,而这在历史成本计量原则下一般是禁止的。另一方面转换后的投资性房地产不计提折旧,减少了企业每期的费用,同时在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条件下,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增加能在当期确认为收益,这都有利于增加企业的利润。并且,由于税法不将资产重估增值的收益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对于作为投资性房地产核算的建筑物或土地使用权也一律需要计提折旧或摊销,因此,在目前的条件下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不会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也不会使企业失去折旧的“税盾”作用。 

1.2 利用资产类别的转换进行盈余管理 

准则规定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企业可以与关联方签订租赁合同,将闲置的房地产从原先的固定资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核算。同时,如果满足准则中的相关规定,便可以使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同时,企业可以将原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转换时转回,从而规避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损失》中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的规定。准则还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应当以其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可以在适当的时间解除与关联方签订的租赁合同,重新计提折旧,并将转换时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损益。这样通过两次转换,企业在转换期间内减少了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获得了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收益,同时增加了资产的账面价值,从而达到粉饰报表的目的。 

1.3 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不同进行盈余管理 

根据准则的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该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这表明公允价值首先应该从公开市场报价中取得。当无法从公开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时,可以使用估值技术取得公允价值。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市场机制尚不完善,房地产市场尚不成熟,公开报价不易获得,并且由于存在大量的投机行为,公开报价也未必是公允的价格。因此,上市公司目前更倾向于使用资产评估机构或房地产评估机构的评估价格作为公允价值,其次是通过参考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获取公允价值。现行准则中,没有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作出明确适当的规定,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对经营业绩有利或能够达到特定目的的方法。估值模型本身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容易受到主观判断的影响,但准则对于估值模型的选择和关键参数的设定缺乏必要指导和规定。企业还可能选择关联方资产评估机构进行房地产评估,出具对自身有利的资产评估报告。这都给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操作空间,使企业可以通过操纵公允价值满足自身利益,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2 投资性房地产盈余管理的实例解析 

2.1 世茂股份的盈余管理 

上海世茂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商业地产开发运营的上市公司。2009年6月30日,世茂股份临时股东大会通过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政策变更的决议,公司根据准则规定进行了追溯调整,导致增加2009年度利润总额408万元,其中因不计提折旧增加2009年度利润总额102万元,因公允价值变动增加利润总额306万元,增加投资性房地产1317万元,增加留存收益987万元。当年下半年,因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产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1.61亿元,约占当年利润总额的54.51%。2010年,世茂股份因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4.26亿元,约占当年利润总额的31.14%。然而,该公司并未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进行会计政策变更的原因。世茂股份租售并举的经营模式导致该企业拥有大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且其商业地产主要坐落于北京、上海等地区,市场交易活跃,这给使用公允价值模式提供了必要条件。2009年全国范围内房地产价格普遍高企,发达地区涨幅尤为明显。世茂股份在此时进行会计政策变更,公允价值的大幅变动直接导致了当年及此后一年的利润大幅增加,相对于其他采用成本模式的房地产企业而言,业绩更加“漂亮”。并且,由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净利润暂不得用于利润分配,上市公司无需担心这部分并无实际现金流入的利润将增加企业利润分配的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企业使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忧虑。 

2.2 海南航空的盈余管理 

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航空运输的上市公司。2009年12月14日,海南航空董事会通过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政策变更的决议,根据准则规定进行了追溯调整,导致2008年合并报表层面投资性房地产增加447万元,减少营业成本442万元,增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807万元,最终减少净亏损999万元。2009年合并报表层面投资性房地产增加投资性房地产6.8亿元,减少营业成本1902万元,增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5.9亿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变更直接导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由-1.14亿元变为3.34亿元。通过会计政策的变更,海南航空的累计亏损减少了4.52亿元。2010年,该公司因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3.48亿元,约占当年利润总额的7.96%。2009年,海南的房地产价格涨幅明显。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文件,海南国际旅游岛正式获批,此举更是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又一轮上涨。海南航空的投资性房地产主要位于北京,三亚以及博鳌,受益于这轮涨价,其房地产的市场价值已经远远高出账面价值。海南航空此次的变更在当期就产生了巨大的效果,直接使公司扭亏为盈,并且在第二年给公司带来了近8%的利润总额,效果十分明显。 

3 投资性房地产盈余管理的防范措施 

3.1 重新规定后续计量模式的使用范围 

现行准则以能否持续可靠取得公允价值为依据进行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选择,并且企业对所有投资性房地产只能采用同一种后续计量模式。对于用于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或建筑物,企业获得的是租金收入,与该项资产的市场价值并无太大的联系。通常在合同签订时已载明租赁期间承租方支付的费用,且出租房并无租赁到期时将其转让的意图。因此,对于这类资产使用成本模式即可。并且公允价值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不计提折旧或摊销,企业只有营业收入,却没有营业成本,收入费用在逻辑上不配比,违背了基本的会计原则。而对于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士地使用权,由于企业持有的目的是待其增值后进行转让,需要及时了解资产的市场价值,掌握充分的信息,以选择合适的时机对外出售,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因此有必要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准则可以规定企业应根据投资性房地产的业务类型选择后续计量模式,且企业可以区别不同的投资性房地产同时使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 

3.2 增加不同类别资产二次转换的限制条件 

为了防止企业利用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重分类操纵利润和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盈余管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重分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由于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首先在金融工具领域得到广泛使用,其准则制定相对较为完善。因此,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可以借鉴金融工具准则,规定企业将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且以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因持有目的改变,转换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在本会计年度及以后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内不得再次转换为以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同时对因不可抗力或其他特殊状况导致可以转换的例外条件作出规定。这样即截断了企业利用资产类别的转换进行盈余管理的道路,又可以保护企业必要而合法的利益。 

3.3 加强投资性房地产的信息披露 

第6篇:企业盈利模式评价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定价

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创业板已上市一年多,上市企业达153家,平均市盈率高达78.53倍,最高甚至达到106.04倍,发行价普遍过高,企业市场价值与企业内在价值偏离过多,这不仅损害了投资人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影响了创业板的正常运作,企业也会因此面临一定的经营风险。正确评估高科技企业内在价值,使企业股票价格围绕评估价值上下波动,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业板的有序运营。

一、高科技企业进行价值评估与定价的意义

在管理学领域,企业价值被定义为企业作为一种特殊商品,遵循价值规律,通过以价值为核心的管理,使所有与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普通员工、政府等)均能获得满意回报的能力。企业价值通过企业在市场中保持较强的竞争力,体现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未来盈利能力。

企业价值评估是指投资者或者证券公司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企业的公平市场价值进行分析和衡量。企业进行价值评估的意义重大,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在企业内部,企业价值评估作为公司战略与公司财物的交汇点,是企业进行价值管理的前提;在企业外部,譬如在金融市场中,企业价值评估可以为投资者的投资活动,如合并、并购、收购、资产出售、资产重组和股份重构、上市等重要交易提供合理的参考价格,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基础。

创业板的成立给高科技企业融资拓宽了渠道,截止到2010年9月,前23批已上市的120只创业板股票首发合计融资854.62亿元,平均每只股票首发募资7.12亿元。创业板上市是高科技企业寻求发展、解决资金瓶颈的有效措施。但是,创业板成立一年多,发行价和市盈率过高,企业的市场价值严重偏离企业内在价值,给创业板市场以及企业自身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正确评估高科技企业价值成为消除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高新科技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公开之前,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从而制定合理的股票发行价格,得到投资者的认可,获得更多的资金,是创业板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在创业板上市之后,企业的购买方和转让方需要估计企业公平合理的价值,以便双方在各自对同一企业的不同估计结果基础上进行协商谈判,从而达成最终的产权转让或兼并收购要约。高科技企业定价为企业融资活动提供了运行帮助,为投资活动奠定了决策基础。

二、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的难点

高科技企业之所以溢价过多,主要原因在于其异于传统企业的自身特性,导致了企业价值评估难度系数较大,评估价值与企业实际价值误差较大。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的难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科技企业中无形资产的比重远远大于有形资产,而无形资产的评估相对有形资产较为困难。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高科技企业主要以技术、专利、商誉、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等无形资产为价值核心,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有形资产与实物资产。同时,由于其自身的不可复制性以及不确定性,无形资产的评估成为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的重点以及难点。

2.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讲,在市场中很难找到具有可比性的企业。一方面由于高科技千差万别,一般很难找到行业、技术、规模、环境及市场都相当且可比的企业;另一方面,我国的产权市场还未发育成熟,交易数量有限,要进行全面的比较还缺乏条件。这会给评估师利用可比企业信息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带来更大的难度。

3.创业板对于高科技企业持续经营要求至少3年,很多高科技企业经营周期比较短,历史财务数据有限。而在企业价值评估中,往往是利用企业过去的数据来估计当前的输入变量,比如说估算企业的风险系数和预期收益率。对高科技企业而言,缺乏历史信息是评估的一个难点。

4.创业板对于高科技企业的盈利能力要求较低,因此上市的高科技企业大部分目前未盈利或者盈利甚微。高科技企业由于面临的市场不稳定,加之成功率较低,现金流量在一定的时期内波动会比较大,高科技企业创业初期可能只有负的现金流。但高科技一旦转化为生产力,产品的高附加值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此时正现金流量的数值也会较大。除了少数企业成立后就有盈利外,大部分高科技企业(包括大部分网络企业)目前没有盈利或是盈利甚微。这对评估人员来说,意味着无法根据现在的盈利估算出未来的盈利。实际上,由于利润是负数,由历史数据计算出的增长率也是没有意义的。

5.高科技企业的收入确认方面还存在问题。由于高科技企业产品销售和服务的特殊性可能导致账面收入与实际收入不符,尤其是软件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它们的收入确认问题在会计界引起很多争论,从而也给评估时对企业历史或现有的收入进行确认增加了难度。

6.高科技企业的不确定性太大,对风险缺乏有效测量,难以估计企业的未来收益,即使进行估计,主观因素也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也使得企业的价值评估面临一定的难度。

三、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应用对比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共包括四大类: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和期权法。

成本法的原理是指通过重置成本扣除各项损耗值来确定企业的资产价值的。成本法测定所有者的未来利益是通过确定替换被评估资产未来服务能力所需的货币量,因此又被称为重置成本法。这种方法的假设依据是:新的资产价格与该资产在其寿命期所能提供的服务经济价值是相当的。直接以重置成本对评估对象进行评估和调整,具有评估准确性高等特点。对于上市的高科技企业而言,其创立时间短暂,缺乏历史数据,且更注重企业未来收益状况,所以目前成本法在创业板的使用并不广泛。

市场法,也被称为相对估值法和可比公司法,其原理是指通过被评企业与已知企业进行比较,根据已知企业的整体价值得出被评估企业的整体价值。其内在假设是:同行业中的企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可比性,相关指标符合正态分布。市场法在上市公司股票估价中经常应用,具有代表性的模型主要有:市盈率模型、价格销售比模型、市值销售比模型、经济附加值模型、市值比访问量模型、营销回报模型等。

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讲,一方面企业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人员不可同一,技术不可复制,因此也很难找到可进行对比的企业,历史数据少,用修正指标来进行比较也比较困难。另一方面高科技企业创始时间短,部分企业可能还没有盈利,这种情况也难以用市场法进行估值。但是目前市场法在创业板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尤其是市盈率倍数法。

收益法的原理是通过企业未来可预测的每年预期收益进行收益还原以及折现处理。收益法假设企业的价值是由未来的收益额决定的。采用收益法评估企业价值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确定收益额为何种形式的现金流量;二是确定企业的增长生命周期;三是确定相应的折现率。收益法的主要模型有: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利润折现模型、股权现金流量折现法、红利折现模型、资金现金流量折现法等。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讲,由于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高科技企业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企业的未来预期收益、生命周期和贴现率就越来越难以做到科学预测,收益法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挑战。但是目前经过相关系数的调整,自由现金流量方法在创业板高科技企业的定价中应用还是比较普遍的。

期权法是在收益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期权是一种证券化契约,该契约赋予其持有者或买方具有在期权到期日或到期日之前任一时间向其卖方按预先约定的价格(执行价格)购买或出售契约所规定的一定数量标的资产的权利。为取得该权利,期权购买者需在购买期权时向其卖方支付一定金额的保险金,称其为期权价格。在期权定价模型中,最著名的是Black-Scholes模型。

高科技企业具有期权性质,因为高新技术企业能产生机会价值。由于市场对其某些经营活动有良好的预期,愿意为获得未来的利益承担风险,所以机会价值属于买权价值,其中空头方为高新技术企业原有的所有者,多头方为高新技术企业潜在的投资者。期权的发生,是风险从高新技术企业所有者到潜在投资者的转移。

但是,基于上市的新股定价的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标的资产交易也比较困难,专利技术的预期收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法得到统一的期权价值,作为收益法的新阶段——期权法也有着诸多的局限性。

四、高科技企业进行定价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企业上市的股票必须以企业内在价值为基础。脱离企业内在价值过高的股价难以使投资者认同,会给企业的融资带来一定的阻碍;脱离企业内在价值过低的股价虽然容易形成市场,但是会损害原始股东的利益。

其次,要意识到正确评估企业内在价值的重要性,尤其是选择合适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重要性。国际通用的四种估值方法在理论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可以通过修正模型来完善传统的模型。

第7篇:企业盈利模式评价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定价

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创业板已上市一年多,上市企业达153家,平均市盈率高达78.53倍,最高甚至达到106.04倍,发行价普遍过高,企业市场价值与企业内在价值偏离过多,这不仅损害了投资人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影响了创业板的正常运作,企业也会因此面临一定的经营风险。正确评估高科技企业内在价值,使企业股票价格围绕评估价值上下波动,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业板的有序运营。

一、高科技企业进行价值评估与定价的意义

在管理学领域,企业价值被定义为企业作为一种特殊商品,遵循价值规律,通过以价值为核心的管理,使所有与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普通员工、政府等)均能获得满意回报的能力。企业价值通过企业在市场中保持较强的竞争力,体现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未来盈利能力。

企业价值评估是指投资者或者证券公司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企业的公平市场价值进行分析和衡量。企业进行价值评估的意义重大,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在企业内部,企业价值评估作为公司战略与公司财物的交汇点,是企业进行价值管理的前提;在企业外部,譬如在金融市场中,企业价值评估可以为投资者的投资活动,如合并、并购、收购、资产出售、资产重组和股份重构、上市等重要交易提供合理的参考价格,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基础。

创业板的成立给高科技企业融资拓宽了渠道,截止到2010年9月,前23批已上市的120只创业板股票首发合计融资854.62亿元,平均每只股票首发募资7.12亿元。创业板上市是高科技企业寻求发展、解决资金瓶颈的有效措施。但是,创业板成立一年多,发行价和市盈率过高,企业的市场价值严重偏离企业内在价值,给创业板市场以及企业自身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正确评估高科技企业价值成为消除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高新科技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公开之前,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从而制定合理的股票发行价格,得到投资者的认可,获得更多的资金,是创业板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在创业板上市之后,企业的购买方和转让方需要估计企业公平合理的价值,以便双方在各自对同一企业的不同估计结果基础上进行协商谈判,从而达成最终的产权转让或兼并收购要约。高科技企业定价为企业融资活动提供了运行帮助,为投资活动奠定了决策基础。

二、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的难点

高科技企业之所以溢价过多,主要原因在于其异于传统企业的自身特性,导致了企业价值评估难度系数较大,评估价值与企业实际价值误差较大。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的难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科技企业中无形资产的比重远远大于有形资产,而无形资产的评估相对有形资产较为困难。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高科技企业主要以技术、专利、商誉、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等无形资产为价值核心,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有形资产与实物资产。同时,由于其自身的不可复制性以及不确定性,无形资产的评估成为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的重点以及难点。

2.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讲,在市场中很难找到具有可比性的企业。一方面由于高科技千差万别,一般很难找到行业、技术、规模、环境及市场都相当且可比的企业;另一方面,我国的产权市场还未发育成熟,交易数量有限,要进行全面的比较还缺乏条件。这会给评估师利用可比企业信息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带来更大的难度。

3.创业板对于高科技企业持续经营要求至少3年,很多高科技企业经营周期比较短,历史财务数据有限。而在企业价值评估中,往往是利用企业过去的数据来估计当前的输入变量,比如说估算企业的风险系数和预期收益率。对高科技企业而言,缺乏历史信息是评估的一个难点。

4.创业板对于高科技企业的盈利能力要求较低,因此上市的高科技企业大部分目前未盈利或者盈利甚微。高科技企业由于面临的市场不稳定,加之成功率较低,现金流量在一定的时期内波动会比较大,高科技企业创业初期可能只有负的现金流。但高科技一旦转化为生产力,产品的高附加值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此时正现金流量的数值也会较大。除了少数企业成立后就有盈利外,大部分高科技企业(包括大部分网络企业)目前没有盈利或是盈利甚微。这对评估人员来说,意味着无法根据现在的盈利估算出未来的盈利。实际上,由于利润是负数,由历史数据计算出的增长率也是没有意义的。

5.高科技企业的收入确认方面还存在问题。由于高科技企业产品销售和服务的特殊性可能导致账面收入与实际收入不符,尤其是软件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它们的收入确认问题在会计界引起很多争论,从而也给评估时对企业历史或现有的收入进行确认增加了难度。

6.高科技企业的不确定性太大,对风险缺乏有效测量,难以估计企业的未来收益,即使进行估计,主观因素也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也使得企业的价值评估面临一定的难度。

三、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应用对比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共包括四大类: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和期权法。

成本法的原理是指通过重置成本扣除各项损耗值来确定企业的资产价值的。成本法测定所有者的未来利益是通过确定替换被评估资产未来服务能力所需的货币量,因此又被称为重置成本法。这种方法的假设依据是:新的资产价格与该资产在其寿命期所能提供的服务经济价值是相当的。直接以重置成本对评估对象进行评估和调整,具有评估准确性高等特点。对于上市的高科技企业而言,其创立时间短暂,缺乏历史数据,且更注重企业未来收益状况,所以目前成本法在创业板的使用并不广泛。

市场法,也被称为相对估值法和可比公司法,其原理是指通过被评企业与已知企业进行比较,根据已知企业的整体价值得出被评估企业的整体价值。其内在假设是:同行业中的企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可比性,相关指标符合正态分布。市场法在上市公司股票估价中经常应用,具有代表性的模型主要有:市盈率模型、价格销售比模型、市值销售比模型、经济附加值模型、市值比访问量模型、营销回报模型等。

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讲,一方面企业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人员不可同一,技术不可复制,因此也很难找到可进行对比的企业,历史数据少,用修正指标来进行比较也比较困难。另一方面高科技企业创始时间短,部分企业可能还没有盈利,这种情况也难以用市场法进行估值。但是目前市场法在创业板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尤其是市盈率倍数法。

收益法的原理是通过企业未来可预测的每年预期收益进行收益还原以及折现处理。收益法假设企业的价值是由未来的收益额决定的。采用收益法评估企业价值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确定收益额为何种形式的现金流量;二是确定企业的增长生命周期;三是确定相应的折现率。收益法的主要模型有: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利润折现模型、股权现金流量折现法、红利折现模型、资金现金流量折现法等。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讲,由于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高科技企业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企业的未来预期收益、生命周期和贴现率就越来越难以做到科学预测,收益法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挑战。但是目前经过相关系数的调整,自由现金流量方法在创业板高科技企业的定价中应用还是比较普遍的。

期权法是在收益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期权是一种证券化契约,该契约赋予其持有者或买方具有在期权到期日或到期日之前任一时间向其卖方按预先约定的价格(执行价格)购买或出售契约所规定的一定数量标的资产的权利。为取得该权利,期权购买者需在购买期权时向其卖方支付一定金额的保险金,称其为期权价格。在期权定价模型中,最著名的是Black-Scholes模型。

高科技企业具有期权性质,因为高新技术企业能产生机会价值。由于市场对其某些经营活动有良好的预期,愿意为获得未来的利益承担风险,所以机会价值属于买权价值,其中空头方为高新技术企业原有的所有者,多头方为高新技术企业潜在的投资者。期权的发生,是风险从高新技术企业所有者到潜在投资者的转移。

但是,基于上市的新股定价的高科技企业价值评估,标的资产交易也比较困难,专利技术的预期收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法得到统一的期权价值,作为收益法的新阶段——期权法也有着诸多的局限性。

四、高科技企业进行定价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企业上市的股票必须以企业内在价值为基础。脱离企业内在价值过高的股价难以使投资者认同,会给企业的融资带来一定的阻碍;脱离企业内在价值过低的股价虽然容易形成市场,但是会损害原始股东的利益。

其次,要意识到正确评估企业内在价值的重要性,尤其是选择合适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重要性。国际通用的四种估值方法在理论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可以通过修正模型来完善传统的模型。

第8篇:企业盈利模式评价方法范文

关键词:知识资本 评价 知识

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于1959年在其《明日的里程碑》一书中创造了“知识工人”新词汇,并在其1988年发表的《新型组织的出现》提出了知识社会,标志着知识正式登上了人类经济的舞台,人类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没有统一的定义,如Wiig(1993)认为知识包括事实、信念、观点、观念、判断、期望、方法论、实用知识等;Beckman(1997)将知识定义为知识是人类对数据及信息的一种逻辑推理;Spek&Spijervet(1997)认为知识包括一切人类认为是正确且真实的洞察力、经验、认定过程;Davenpont&prusak(1998)从知识的形态、组成元素、主要功能和存储主体因素来定义知识;在韦伯字典上,知识是存在于人类心智的一些事实和原则;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知识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人类经济由各种组织组成,知识经济的到来,使知识被视为企业继土地资本之后新的经济资源-知识资本,彼得·德鲁克在《大变化时代的管理》一书中也指出“知识已经成为关键性的经济资源和支配因素,也许是唯一的比较优势的来源”,西方学者研究的重力开始从单纯的知识的研究逐步转移到知识资本的研究,研究热门之一是对企业知识资本的评价。

知识资本评价理论的发展

知识资本评价理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20世纪80年代早期为萌芽阶段

瑞典学者斯维比认为知识资产评价方面的工作是知识管理的核心。他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生产知识产品的企业的管理的问题,进而系统研究了企业的知识资本及其计量的问题。并提出核算知识资本的"不可见平衡表",开创了知识资本会计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日本学者伊丹(Hiroyuki Itami)在1980年前后研究了“不可见资产”(Invisible Assets)对于企业的价值。

(二)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末为发展阶段

该阶段,学者们提出很多有价值的计量理论,最具有代表性的是Sveiby提出“无形资产监测器”理论;Kaplan和Norton提出“平衡计分卡”理论;Edvinsson和Malone提出“斯勘迪亚导航仪”理论;Baruch Lev提出价值链计分卡理论。

(三)本世纪为扩散完善阶段

因为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知识资本已成为各国知识资本学者与实践者们研究的聚集点,各种学术会议、演讲报告、研究论文和其他相关出版物备受瞩目。我国在本世纪也逐步参与到这方面的研究,将西方知识资本计量理论应用到企业实践中去,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知识资本评价模型的发展

(一)国外知识资本评价的发展及内容

知识资本计量模型主要针对知识资本的构成,主要的模型按时间顺序如下:列夫·埃德文森,帕特里克·沙里文认为企业知识资本由人力资源和知识资产两部分组成;斯维比将知识资本分为:雇员能力、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三部分,即E-I-E结构。内部结构为雇员知识和技能在组织内的传递提供支持,而外部结构则保证企业知识资本的最大化;托马斯·斯特瓦特,圣特·昂格认为知识资本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顾客资本;卡普兰,诺顿认为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实现战略目标,需着眼于内部生产经营过程、外部顾客、当前财务状况与未来发展潜力四大方向,充分利用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对企业知识资本和经营业绩进行全面计量与正确评价,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瑞典的斯勘迪亚保险公司提出了斯勘迪亚导航器,将知识资本分为五部分:财务部分、顾客部分、过程部分、更新与发展部分和人力部分,并且其他四部分以人力为核心。斯图尔特(Stewart)提出了知识资产检测器;Brooking提出技术经纪人的知识资本审计模型:市场资产、人力资产、知识产权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斯维比又提出了无形资产监测器;Bontis提出了知识资本的钻石模式,用实证验证三种知识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二)国内知识资本评价模型的发展

国外关于知识资本构成模型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模型很丰富,立足于企业实践,我国则始于2000年,对知识资本的主体分类都能从国外的已有研究中找到原型(参见表1)。这是由于国外对此研究已经很成熟,所以中国学者在主体内容上主要是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各个组成部分具体的指标选择以及评价方法则存在很大差异,是学者创新的主要地方。

国外企业知识资本评价方法综述

在知识资本评价这一问题上争论颇多,至今尚没有较为统一的标准。但所有的方案不外乎都是沿着以下两条思路展开:一为宏观方法,它对知识资本所包含的具体项目不作分类区别,而是将企业知识资本视为一个整体来估算;二为微观方法,它与宏观方法恰恰相反,先把知识资本细分成各类独立的项目,针对每一个项目分别进行估算,然后相加求和,即得本企业知识资本总量。

(一)宏观知识资本评价方法

1.James Tobin提出市场价值模式,认为IC(知识资本)=MV(企业市场价值)-BV(账面价值)。

2.James Tobin提出Tobin’q值,Tobin’q值=资产的市价/资产的重置价值。Tobin’q值大于1则代表公司成长性好,知识资本价值高,小于1则知识资本价值低,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3.NCI研究中心所提出无形资产评价法,计算步骤为:计算企业前3年的税前盈利;计算资产负债表中3年的平均年终有形资产价值;以资产除以赢利计算企业的资产报酬率;列出3年的行业平均资产报酬率;计算赢余报酬,赢余报酬=1-4*2⑥计算前3年的平均所得税率,乘上赢余报酬,再从赢余报酬中扣除,即得到税后盈利,此盈利便是无形资产的报酬额,代表一家企业运用无形资产超过同行业的能力;

4.Ante Public提出VAIC(知识增值系数)法,计算方法为:计算企业增值,企业增值=企业产出-企业投入;计算财务资本增值系数,财务资本增值系数=1/所有财务资本之和;计算智力潜力增值系数,智力潜力增值系数=1/企业智力潜力④计算企业智力能力,企业智力能力=2+3;

5.Strassmann提出管理决策的报酬(ROM)法,他认为衡量管理人员的能力与效能才是智力资本衡量的重点所在,计算方法为业务上的附加价值=总收益-采购成本-税金,管理所创造的附加价值=业务上的附加价值-管理成本-营运成本-股东价值;

6.Stern,Stewart&Co.提出经济附加价值(EVA)法,即EVA=税后营业利润-机会成本。

7.Baruch Lev提出知识资本价值(KCV)法,计算方法为①利用公司过去三年的实际盈余和未来三年的预期盈余来估算公司平均的每年盈余;②从资产负债表中找出公司财务资产的总值,估计其平均税后报酬率,二者相乘后即能算出从财务资产可获得的盈余;③公司实体资产的总值,乘上其平均税后报酬率,算出可从实体资产赚得的盈余;④将平均每年盈余扣除从财务资产及实体资产得到的盈余,剩下即为知识资本盈余;⑤将知识资本盈余除以知识资本折现率,即可得知识资本的现值(价值);

8.Kossovsky在2002年以选择权的评价模型为基础,提出TRRU(Technology Risk-Reward Units)Metrics模型,计算方法为:

PV代表公平市价的计算指标,知识资本的五个变量为

K:下一阶段发展智慧财产之估计成本;T:至下一阶段的估计时间;S:可供比较科技的现值 ;r :折现现金流量的估计风险 ;σ2 :假设投资于这些可供比较科技与相对于r的无风险资金成本后的报酬变异数取对数值。

9.Baruch Lev,Marc Bothwell提出知识资本赢余法(KCE),认为知识资本赢余(KCE)=调整后3年平均历史正常赢余-由金融资产贡献的赢余-由有形资产贡献的赢余;知识资本的总体价值=知识资本赢余(KCE)/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平均回报率;

10.Pricewater House-Coopers提出公司实际期权定价法(AOP),用贴现现金流量度量资产价值,用现实期权理论为商誉定价。用公式可表示为:公司的总体价值=有形资产 无形资产的贴现现金流量 商誉(企业期权)。

(二)国外知识资本评价的微观方法

卡普兰,诺顿采用平衡计分卡对企业4个主要方面进行业绩测量,斯维比、埃德文森普等采用普通指标体系计算法,如无形资产监测器模型、斯勘迪亚导航器模型,对这些模型的各个部分分别建立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评价,可参见上述理论模型。即首先建立知识资本构成模型,再针对每部分设定指标发放问卷,利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所以该方法重点在于指标的正确选择。

国内知识资本评价方法综述

国内学者对知识资本计量研究起步也很晚,尚处于探索阶段,也是分为两个流派,一部分学者采用国外已有的宏观方法模型对本国某公司的知识资本进行评价研究,大部分学者研究知识资本评价的微观方法,即建立适合国内企业的指标体系,并进行相应实证研究。主要的成果有:2000年,隗斌贤对西方的市场价值进行了修正,认为知识资本的价值应区别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核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2002年赵建生、李克华探讨了知识密集型企业价值的评价方法,提出了企业创新能力价值的评价方法;2003年湖北经济学院的刘国武提出了基于生产函数模型的知识资本分析,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模型;2005年重庆大学的张宗益和李金勇采用CIV法对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以及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的知识资本水平进行了评价。微观方法研究主要以2000年范徵的指标体系研究为端,采用了层次分析法。近几年的学者则主要不断改进指标体系,并普遍采用非经典数学中的模糊数学原理进行评价,将知识资本的评价综合评价方法密切结合了起来,但具体操作步骤,指标选择,权重选择的方法存在差异。

结论

对企业知识资本的评估研究甚多,但根据实证研究,采用不同方法所评价得到的企业知识资本存量差距很大,现存的知识资本评价方法都有其应用限制,以后的研究一方面将更多的针对方法的准确性与科学性,以及各种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则需因企制宜,针对各类企业研究适用于该类企业的方法,将方法在具体企业具体化。尤其是微观方法,更需要针对企业建立适合该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探讨采用更科学的量化方法来客观评价企业的知识资本。

参考文献

1.陈晓雨,王甜,孙阿楠.知识资本审计模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6

2.范徵.知识资本评价指标体系与定量评价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0,9

3.金加林,吴育华.智力资本度量方法的比较与评价[J].科学管理研究,2004,12(22

4.李元旭,陈志刚.知识资本计量综述[J].科学学研究,2001,09(19)3

5.梅小安,罗丽.知识资本评价方法比较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4,12

第9篇:企业盈利模式评价方法范文

关键词:网络公司;价值评估;实物期权法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011-03

引言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网络的发展势不可当。网络给人们的生活或办公带来不可思议的变化,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商机。网络股在市场中的表现既带给人们惊喜,也带给人们失落。例如,分众传媒2005年在纳斯达克上市时,市值7亿美元,2007年,分众传媒正式进入纳斯达克100指数,当时市值74亿美元,两年间,分众传媒的市值增长了10倍以上,而在2008年底中国网络股的大幅下跌中,分众传媒的股价也跌到了历史最低点。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网络股股价的飙升以及下挫,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估网络公司的价值?由于网络公司的特性,在运用传统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其进行评估时遇到了窘境。但是,随着网络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我们亟须对网络公司的价值有清醒的认识。本文会对现存的网络公司价值评估方法进行比较探讨,从中选择出较为合适的方法并进行改进,希望通过研究,使人们对各种评估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相关人员了解网络公司的价值提供帮助。

一、网络公司的特点

由于网络的发展势力,如今涉及到网络的公司有很多,但网络公司主要分为四类:互联网基础设施制造或供应公司、互联网软件和服务公司、互联网媒介和内容服务公司及在线商务公司等。前两类的有关互联网基础设施制造及软件应用的公司更主要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制造和服务业,而互联网媒介和内容及在线商务公司则是真正完全由互联网本身的应用和兴起而产生的全新的组织形式,也正是这种组织形式的价值评估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困扰。本文所要研究的网络公司就是后两个类型的网络公司(下文将直接把这两种形式的公司简称为网络公司)。

网络公司的价值评估之所以给人们带来困扰,是因为网络公司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司类型,它与传统公司存在许多不同:

1.网络公司特有的增长模式。阶段一:通过提供免费服务及各类优惠条件以吸引用户,此时一般持续亏损;阶段二:随着用户的急剧增长,网络效应开始出现,收入高速增长,总成本增幅趋缓,但仍处于亏损阶段或盈利较少;阶段三:在达到盈亏平衡点后,收入继续保持高成长,平均成本迅速下降,收入开始暴增。

2.许多网络公司当前没有现金收益或收益甚微,未来具有不确定性。

3.由于缺乏某些会计数据,对网络公司的价值分析可能被迫依赖非会计或非财务数据,但这些数据的可靠性受到人们的质疑,而且有些数据可能会不便公开。

4.传统公司的资本结构包括负债和权益,但网络公司的资本结构是权益占主导地位,甚至一些网络公司的资本结构是权益占据全部,没有负债。

二、网络公司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分析

由于网络公司的特性,它的价值评估给人们带来了困扰,但人们对其价值评估方法的研究也没有停止过。目前的网络公司价值评估方法主要有:修正的市盈率模型、相对估价法、贴现现金流量法、实物期权法。本文在对各种方法进行优劣比较后,最后会着重说明实物期权法的优势并对其进行改进。

(一)修正的市盈率模型

市盈率是股价与每股收益的比率。市盈率模型的标准公式是:目标企业的价值=估计收益指标×标准市盈率。估计收益指标一般为近期的税后利润,但考虑到经营的波动性,多采用最近三年税后利润的平均值作为估价收益指标。标准市盈率通常有如下两种可选:与目标公司具有可比性的公司的平均市盈率或目标公司所处行业的平均市盈率。但由于相当一部分网络公司目前并没有利润,因此,传统的市盈率模型无法直接运用于网络公司的价值评估。但美国华尔街著名的证券分析师亨利・伯罗杰(Henry Blodget)将传统的市盈率模型进行了修正,他的大致估价过程为:首先,分析被评估公司的目标市场份额;其次,确定利润率;再次,计算净利润;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确定市盈率。伯罗杰对传统市盈率模型的修正在于:没有使用市场的平均市盈率作为估价标准,而是将市场的所有股票划分为三类,一类是传统的成长较慢的公司的股票,市盈率较低,一般在10倍左右;另一类是高成长的科技网络公司的股票,市盈率较高,一般在75倍左右;其他公司介于这两者之间。

修正的市盈率模型使用预测收益指标代替历史数据,克服了网络公司一般都缺乏历史数据的障碍,但也存在一些缺陷:(1)网络公司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估计的市盈率也许会与真实的有较大偏差。(2)所有能够得以生存的网络公司都有其创新点所在,而且网络公司在不同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经营模式和收益水平,模型难以将这两点考虑在内。

修正的市盈率模型主要适用于对前景有合理的估计、发展开始逐渐稳固的公司,也就是相对比较适用于处于第二阶段末期或第三阶段的网络公司。

(二)相对估价法

相对估价法也有好几种,目前运用较多的是价格销售比模型和市值销售比模型。价格销售比(PS)=股价/销售收入,市值销售比=股票市值/销售收入,两种模型的本质区别不大。下面重点介绍价格销售比模型。

价格销售比模型由于采用的销售收入,所以不会像市盈率模型那样,出现毫无意义的负值,而且,销售收入难以被人为地扩大。在无盈利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同行业的平均价格销售比率(根据套利理论, 只要部分公司的价格销售比率比其他竞争者的价格销售比率大,后者就会加入其中增加竞争性,从而使价格销售比率趋于平衡)乘以本公司的销售收入,得到预期价值。在有盈利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如下模型进行评估:

PS=P0/S0=+。式中:P0,股权资本的价值;S0,基期销售收入;Pm,公司净利润率;R,股利支付率;g,前n年的增长率;r,股东要求的股权收益率;Rn,n年后的永久股利支付率;gn,股利的持续增长率。rn,n年之后的股权资本的要求收益率。此模型可用于对高速成长的公司进行评估。

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网络公司的未来的预测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评估并不会是一件很顺利的事情。

1.对于无盈利模式,同行业的平均价格销售比率对于网络公司来说,没有考虑网络公司之间的不同,但网络公司个体的创新对于它的生存发展很重要。因此,平均的价格销售比率可能与某一网络公司本身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

2.对于有盈利的情况,模型中运用的部分因素的预测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只要网络公司没有实现稳定的经营,它仍存在较大风险的,模型得出的结果就可能是错误的。

此种方法更多是用于判断公司股票的价值在同类中是偏高还是偏低。

(三)贴现现金流量法

该方法的思想是任何资产的价值等于其未来全部预期现金流折现得到现金的总和,公式表示为: V=。DCF法应用的前提假设是企业经营持续稳定,未来现金流可预期。这往往隐含了两个假设条件: 企业决策不能延迟而且只能选择投资或不投资;项目在未来不会做任何调整。因此,DCF方法只能估计公司已经确定的投资机会和现有业务的未来增长产生的现金流的价值,忽略了企业当前隐含的未来增长机会的价值以及当前潜在的投资机会在未来可能产生的投资收益。而网络公司的发展市场的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基于未来可确认收益的DCF法对网络公司价值评估并不是十分适用。

此种方法较适用于处于第三阶段的网络公司,但并不是所有的第三阶段的公司都适用,只有那些投资决策会明确作出并不会进行更改、发展方向明确并且稳固、在同行业中处于较前位置的网络公司才更适用。

(四)实物期权法

以上方法各有优缺点,但它们都有两个共同的重要缺陷:(1)以上方法往往通过预测未来具体的现金流量,但对于网络公司来说,现实中有许多不确定性,未来具体的现金流量不是那么容易进行准确评估的;(2)以上方法往往假设企业做出的决策是不会更改的,但是,网络公司的经营过程要求创新点,随着环境的变化迅速改变策略,而且网络公司具有很大的未来增长价值。以上方法不能做出评估或不能做出很好的评估,然而实物期权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实物期权可以分为以下六种情形: 推迟期权、扩张期权、收缩期权、放弃期权、转换期权、增长期权。公司的决策的不确定性越大,风险越大,期权的价值也越大。就目前来说,网络公司属于典型的高风险公司,实物期权法能更准确地描述风险的价值,从而可以更准确地进行价值评估。而且网络公司的很多特点使得其在价值评估中很适合应用实物期权方法。例如,在网络公司的第一阶段,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此时可以应用推迟期权,放弃期权;在第二阶段,网络公司的状况开始出现好转,一般都面临一个临界值,突破临界值之后,将凸显出效用的递增性、成本的递减性并开始盈利, 公司可以根据发展的情况应用扩张期权、收缩期权、放弃期权、增长期权等。在第三阶段,网络公司的成本继续减少,收入增加,开始赢得暴利,此时可以应用扩张期权、增长期权等。所以,网络企业的特点和不同发展阶段决定了在价值评估中适合应用的实物期权方法。

由于实物期权更好地评估了决策的风险性和隐藏的未来价值,所以,在这里它不作为一个独立的评估方法。我们选择将贴现现金流量法和实物期权法相结合来评估网络公司的价值,贴现现金流量法能够很好地评估公司未来的具体现金流量,但是对于网络公司隐藏的增长价值无能为力,这一点恰恰可以通过实物期权法来弥补。用公式表示为:V=VDCF+Vf, VDCF为贴现现金流法计算的公司确定的经营项目的净现值, Vf为期权的价值,也就是不确定的投资机会的价值。

金融期权的定价方法很多,在每种定价方法中,也有多种模型可供选择,如常用的有Black-Scholes模型和二叉树期权定价模型。就目前来说,Black-Scholes模型更受到大家的推崇,大部分计算实物期权的模型均以此为基础。

根据无套利思想,可以推导出Black -Scholes 微分方程,然后根据不同的边界条件,得到不付红利的欧式看涨期权和欧式看跌期权的定价公式:C=SN(d1)-Xe-rtN(d2),P=XertN(-d2)-SN(-d1),d1=,d2=σ。其中:C为看涨期权的价值,P为看跌期权的价值,S为标的资产的当前价值, X为期权的执行价格,N(*)为标准正态分布的累计概率分布函数,r为期权有效期间的无风险利率,t表示期权当前的有效期,σ为标的资产资产价值的波动率。

在对网络公司的隐藏价值进行评估时,我们可以根据市场环境和公司发展前景对投资机会做出判断,选择该应用哪种期权,但一般应用的是看涨期权。

3.对实物期权法的改进和应用程序

我们可以将贴现现金流量法和实物期权法结合起来对网络公司的价值进行评估,这也就是对实物期权法的改进。在具体应用中,我们在搜集相关财务数据后,利用贴现现金流量法来计算公司确定的决策所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净现值;对于隐藏的或是不确定的投资机会,我们先计算出截止到做出投资时的净现值,再据具体情境选择应用具体的实物期权法的模型,把投资机会的净现值以及投资额等数据代入模型计算出期权的价值;将贴现现金流量法计算出的净现值和期权的价值的加总即为公司的价值。

例如,我们简单假设某网络公司目前运营两个项目,音乐下载和在线搜索,共投入150万,预计今后3年,每年产生60万的净现金流量,3年后,该公司可进一步开发音乐下载功能,这时,公司只需再投入200万,预计往后的3年每年获得现金净流量分别为:65万、100万、75万,我们假设无风险利率为6%、风险折现率为15%、波动率为30%,那么我们知道,对于正在运营的项目,在初始时刻,它的净现值为137-150=-13万,而公司可进一步开发的后续投入,因为目前网络音乐下载前景看好,我们可以将它看做是一项看涨期权,因此,对于此项期权,200万的折现值132万元为执行价格,将3年后得到的现金流量折现,计算得到现值119.3万元为标的资产的当前价格,将各项代入B-S模型的看涨期权定价模型得出期权价值为28万,因此,公司的价值应该是(-13)+28=15万元,而不是-13万。

结束语

从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将现金流量法和实物期权法结合起来,可以对网络公司的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但是对于实物期权法来说,它其实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它假设无风险利率固定不变,又或是期权有效期内不支付红利,而实际上,这些条件不会一成不变。所以,也许并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准确无误地计算网络公司的价值。但至少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可以选择应用哪种方法来对公司的价值进行预测和估计,让我们对网络公司的价值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能够对相关决策人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冯耕中,吴月琴,于洋.新兴网络企业价值评估研究述评[J].预测,2003,22(5):68-70.

[2] 王少豪,李博.网络公司价值分析及评估方法[J].中国资产评估,2000,(6):21-26.

[3] 刘芸.实物期权在网络企业估值中的应用――B2B电子商务企业估值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5,(18):69-72.

[4] 约翰・布里金肖.网络公司价值评估一前沿观点[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32-44.

[5] 金永红,叶中行,奚玉芹.价值评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8,82-112.

Research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value assessment method of the network company

SONG Li-ping,GUO Xiang-yu

(Economy college,Harb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