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策略

所谓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根据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征,不断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素质全面提升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小学生处于心理、生理发育成型的初级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展的客观需要,而且是小学生健康茁壮成长的必然趋势。下面,我结合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关键所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资源。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与过程中,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注意分类指导,因人施教,循序渐进。小学语文教材入选的作品,有的是增强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思想感情的文章,有的是培养学生从事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章,有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文章。这些文章或是抒发了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如《草原》、《富饶的西沙群岛》;或是表了达对伟人、英雄人物的热爱、敬佩之情,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狼牙山五壮士》。学习这些情感丰富而且高尚的文章,是学生塑造人生观、净化心灵的重要途径。

二、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积极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重要内容。学生处于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时,一般都会思维活跃,身心放松,乐于学习,积极提问,进而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教学《母鸡》一课时,我提出:“作者对母鸡的感情由讨厌变成不敢讨厌,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呢?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好吗”“我们大家”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让学生觉得老师和他们彼此之间是平等的,消除了学生“唯师是尊”的观念。“讨论”一词激活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调动了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好吗?”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宽松没有压力的状态。在这样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不用担心自己说错而遭到嘲笑和批评,从而全身心投入,各抒己见,自觉地互相讨论。找到答案后,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三、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关键内容之一。上海师范大学卢家楣教授在《情感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教师应重视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因素,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促成师生情感交融,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客观真实地展现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场景,尽可能地缩短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知识和得到全面发展。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时,我边用课件播放火车开动的情景,边深情地叙述:“车轮滚滚,列车远去,载走的是人,载不走的是情。一边是志愿军,一边是朝鲜人民,他们的告别声一声叠过一声,千言万语化成了一句话――”学生齐读:“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人!”我和学生深深沉浸在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里,产生了情感共鸣,这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代表着正义、和平和善良。学生走进教材或人物的心里,可以更为真切地受到感染与启发,而且可以在不知不觉的学习、娱乐过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四、加强口语交际和写作训练

1.激发学生交谈的愿望,创设无拘无束地发表见解的说话情境。鼓励学生走进集体,大胆登台,进而教他们方法,并帮助他们修正语病。同时还可通过朗读和讲演排除心理阴影。很多同学有演讲的才能,只要给他们提供机会,演讲可能就是这个同学宣泄内心的通道,他也可能因此爱上文学,在这方面有突出的发展。

2.写好宣泄情感的作文。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会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使自己的内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语文教师去探索创新。把整体育人视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把教学过程视为育人、心理辅导的过程,这样,语文课才会对学生实现心理发展,个体性格化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努力创设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二版).2001.10:1、2、4.

[2]闫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01).

第2篇: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摘要: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部分,小学语文学科是重要的主干课程,如何利用好语文学科优势,运用何种方式,本文在阐述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 具体提出相关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 语文学科 渗透策略

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教育过程, 也是学生心理发展过程, 存在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语文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它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 也是学生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过程, 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其教学要求及特点决定着它肩负着发展和培养学生情感的独特使命,它不仅要教给学生雄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和审美情趣。因而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应该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感知、理解、记忆、判断等智力因素的发展,还应该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发挥,注重发挥利用语文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小学教育真正优化成素质教育。

一、认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小学生处在少年时期,他们思想单纯,活泼好动,自理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不良现象的影响,加之他们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大多受到双亲家庭的溺爱,在幼年期可能会养成许多不良的习惯,对以后的成长相当不利,心理素质脆弱,必须对他们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行爱国主义、政治、思想、道德等教育,使他们逐步成长起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克服个人主义,养成学习、生活及日常活动的好习惯。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语文教学本身具有着极其鲜明的情感色彩。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的综合,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各种艺术形象的构思都要通过语言来表达,文字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些都是具有感情的东西。

1、从语文教育的特点来看,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从语文教育的实践来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且心理教育讲究的是主体参与性原则,不再是教师在讲台前一味地讲授,而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在活动中或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自己去体验、去感知。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使学生逐渐地认识自己,更全面地把握自己的情感、意志。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创造必要的渗透条件

1、新型的师生关系。心理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是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师生关系,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 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

2、先进的教学观念。首先是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其次是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现代教学着眼人的终身发展,即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必要的教育技能。实施课堂心理教育,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 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作业分析、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 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学应变技能──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二)掌握渗透的操作要领

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必须构筑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基础上。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领有这样几个方面:

1、整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授受,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

2、创设参与情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

(三) 把握渗透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历来崇尚“文道统一”,心理教育其实仍可归于“道”之列,这也就为它在语文课中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提供了天独厚的土壤。我认为,语文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主要内容:

1、锻炼坚定的意志。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

2、培养活跃的思维。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

3、陶冶积极的情感。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

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4、练就自省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还需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这样,个体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保证心理健康,发挥心理潜能。因而,语文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教材与教学,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比如调控情绪、自塑性格、主动磨练意志等等。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第3篇: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无论是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还是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都逐渐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教育的本质是为社会的快速发展培养需要的人才,而社会的发展使得人的成熟年龄也逐渐趋于低龄化。为了培养出更加符合时展潮流的人才,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水平,在教育阶段开展相关的心理教育课程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而语文教学又是一个以情感教育为核心的学科,因此,在这一时期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整合起来是十分必要的。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育整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育理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束缚

在教育的各个阶段,语文是至关重要的一门学科。虽然新课改政策的实施已经越来越普及,但是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仍然有一部分教师选择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在他们看来,只需要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来教学,让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即可,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以及人格发展的塑造。这样一来,

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育的整合发展。

2.教师的专业素质制约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随着教育工作者的深入研究发现,心理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未来的发展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却需要具备专业素质的教师为这一工作的开展提供可能。从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尚且无法满足这一要求,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育的整合发展受到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小学语文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整个教育工作中

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育的整合发展,本身强调的就是两门课程的同步发展,而不是将其分割开来,独立地进行教学。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是这一工作的核心任务。比如,教师在对那些犯错的学生进行教育时,可以改变一下教育的方法,将传统教育中的批评教育改变为鼓励教育。就拿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来说,难免有一部分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会不够认真,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批评学生或者说以请家长为理由来要求学生的话,就会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但如果教师能够根据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教育,对他们说一些类似于“虽然你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我认为你能完成得更好,下次向我证明你的实力,好不好?”这样的话,说不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心理教育强调因材施教

教育大家孔子,及当今新课改理念的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已经被广泛的认可。“人如其面,各有不同”,每个人的心理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差异,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坚持的原则就是因材施教。从性格内向与外向这一方面来看,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的时候,就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比如,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上课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就要在课下和他们多进行沟通,以朋友的方式去靠近他,但这绝不是说,要纵容他的这种性格,而是要适时鼓励他,通过老师与同学的帮助,逐渐改变其内向、胆小的性格。而对于那些活泼、外向的学生,教师就可以对他们适当地采取一些挫折教育,让他们能够及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适时警醒自己,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3.将情感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融合

小学语文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而心理教育的有效开展也离不开情感教育提供的有力保障。比如,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小小志愿者或者拔河比赛等这类锻炼心智、意志的班级活动。让同学之间能够通过活动逐渐深化情感,培养坚定的意志,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将书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实践中体验心理的升华、人格的完善。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对学生以后的发展还是对学生优秀品质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而语文教育恰好又在情感教育中实现了与心理教育的统一发展。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有机地将心理教育融入语文教育中,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学习能力得到同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4篇: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优厚的条件。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积极因素,敏锐捕捉课堂中的心理教育契机,充分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地发展。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这当中,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它的工具性、交际性、人文性的特点,把它与人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个性情感等因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随机性、多样性、丰富性。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思维的相互碰撞、兴趣的相互牵移、语言的相互启迪,是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1 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

1.1直接与文本对话,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小马为什么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过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马、老马、老牛、小松鼠进行对话。通过反复朗读小马与老牛、松鼠、妈妈的对话,学生体会了小马两次过河时的不同心态,同时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思考,勇于实践,不能依赖别人。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自立意识,有助于他们消除凡事都依赖父母、老师等人的心理。

1.2寻找结合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例如《落花生一文,教学时,我采用中央电视台人生AB剧栏目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组和苹果组,并进行讨论和争辩:在当今社会,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还是愿做花生那样的人呢?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到:像苹果那样的人和像花生那样的人两种人各有自己的优点,也各有自己的缺点:像苹果那样的人美丽大方,勇于展示自我,但显得浮华,而花生朴实无华、品质可贵,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现自我的勇气。最后,我指出:像花生、苹果这两类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样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陡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去评价别人,领悟到做一个新世纪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内心美,要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我。

2 捕捉课堂中的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来说,教材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机,但有时候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健康教育课,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往往出现在四种时候:其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才会使思考更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激昂、敬佩、震憾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键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总之,教学中的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随机的,这就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3 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第5篇: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 素质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这种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自然成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以教师自身的健康心理感染学生

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发展学生健康心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教师自身拥有良好的态度和健康心理是前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整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以健康向上的情趣带动整个课堂气氛。从走进课堂的那一刻起,就保持真诚的微笑、友善亲切的话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语文课在有爱国主义内容的课文时,教师要洋溢着正义之情、爱国之情,以你的爱国之情的曲折起伏去叩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的心潮随着你的心情激荡澎湃。讲课时,常常给学生恰到好处的一个笑容、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这都使学生倍受鼓舞;有时沉闷的课堂会使学生产生压抑感,如果教师适时讲一个小笑话,则会使学生开怀大笑,立即兴奋起来,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习个体作用,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体验到学业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意义感和价值感,从而对学习保持持久浓厚的兴趣。

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呼唤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尊重、信任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把他们看作是在人格上与我们平等、独立的个体,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这种合作友好的师生关系的建设中,学会尊重、信任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建一种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述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三、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蕴藏着心理健康渗透因素。

如:帮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的课文有《自己去吧》《两只小狮子》,帮助学生排遣嫉妒情绪的课文,如《争吵》,高年级有《将相和》等;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课文,如《蓝色的树叶》等。还有许多这样的课文,都渗透了健康的心理品质教育,让学生学会关爱,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以及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中待人处事、与人交往的道德观念和能力。作为语文老师,只要把握住这些文章的人文性质,就能很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四、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林肯曾说过:每个人都希望受到赞美。教育心理研究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及时、积极的评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而且能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重视语文教学评价艺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教师经常性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积极肯定的表扬,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同时营造出互学互助,教学相长的课堂教学氛围。

五、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耐挫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培养对挫折的容忍力超越力。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表现主人公遇到挫折后不气馁,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这些模范人物为榜样,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可以说,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语文课本就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六、搞好实践活动,渗透心理教育

教育改革不断地发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几节课的学习当然是远远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的。所以,我们必须“开小灶”——搞一些语文活动给学生补充“营养”。平时我结合语文实践活动,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现象,策化一个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小活动,并有计划有步骤开展。诸如“我能行”系列活动:“上课大胆发言,我能行”、“待人宽容谦让,我能行”、“帮助他人,我能行”、“克服困难,我能行”……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锻炼,培养心理素质。

七、以作文为渲泄,保持阳光心境

第6篇: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健康人格;情感体验;行为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这种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自然成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认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小学生处在少年时期,他们思想单纯,活泼好动,自理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不良现象的影响,加之他们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大多受到双亲家庭的溺爱,在幼年期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对以后的成长相当不利,心理素质脆弱,必须对他们进行心里素质的培养,进行爱国主义、政治、思想、道德和法纪等教育,使他们逐步成长起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克服个人主义,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养成学习、生活及日常活动的好习惯,为此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心理素质教育是德育教育改革实践中对德育内容的拓宽,是对德育对象的深刻了解,同时也是时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心理素质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教育。

2.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内容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有以下几种标准:一是要有正常的认识能力,能客观地反映外界事物,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并能进行正常的判断和推理;二是要有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三是要有正常的行为反映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较强的耐受挫折的能力;四是要有正常的交往能力,能接受他人,并与周围人友好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五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了解自我,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六是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为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含:智能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等。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智力发展规律,挖掘智力潜能,优化智力结构,培养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操和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要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把自身融于集体之中,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适应环境的改变和所遇的各种困难。

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3.1提高自身修养,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去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2营造和谐氛围,优化心理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这一精辟见解不仅强调了师生交往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师怎样才能善于与学生交往。

3.2.1以朋友的身份走进课堂。试想: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发言必将积极许多,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是完全不拘束的,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了心理负担,思考的环境也轻松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3.2.2以长辈的身份开导学生。教师的身份应是多重的,教师的责任也是多方面的,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让学生有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然而学习上的困难等还会使他们产生忧虑。如有的孩子,父母对其学习的期望值很高,这些学生每次考查前都会忧心忡忡,怕万一“失手”,该如何是好?教师此时就应以长辈的姿态出现,告诉学生成绩并不代表全部,它只是我们平时学习的一次并不全面的检查,况且,语文这门功课不是一个分数或等第所能测量出来的,只要你认真学习,学得能力,学到本领,不要太在乎这一两次成绩,如果我是你的父母,我会理解你的,相信你的父母也会的。细心开导,孩子们逐渐会对此忧虑慢慢减轻。然而,解开了束缚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佳。

3.3挖掘教材榜样,培养健康人格。新教材极为重视人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得以渗透。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仅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还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3.3.1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操。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情操。情感教育的最高要求是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尚情操。从其内容来看,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如教材中《万里长城》、《赵州桥》等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让学生为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而骄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审美感是一种与人的审美需要相联系,由美、丑现象所激起的一种高级社会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的课文举不胜举。用这些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教育学生,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友善、热爱人生、热爱生活。

3.3.2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耐挫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培养对挫折的容忍力超越力。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表现主人公遇到挫折后不气馁,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这些模范人物为榜样,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可以说,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语文课本就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3.4搞好实践活动,渗透心理教育。教育改革不断地发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几节课的学习当然是远远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的。所以,我们必须“开小灶”——搞一些语文活动给学生补充“营养”。

平时我结合语文实践活动,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现象,策化一个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小活动,并有计划有步骤开展。诸如“我能行”系列活动:“上课大胆发言,我能行”、“待人宽容谦让,我能行”、“帮助他人,我能行”、“克服困难,我能行”……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锻炼,培养心理素质。

第7篇: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

所谓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依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生长过程中的特点,通过理论的灌输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并且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育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是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二是为了小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

一、充分利用教材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在小学的教育资料里面,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心理教育的资源。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现实情况,再加上心理教育资源的疏导,利用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进行分类的疏导。在小学所有的教材里面,我们仔细翻阅可以知道,有的教材是培养学生投身祖国建设的文章,有的教材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加强,有的教材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这些文章不是表达对伟人的敬爱,比如《狼牙山五壮士》。就是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等。学习这些具有高尚品德和丰富感情的文章,是塑造小学生三观和净化心灵的主要途径。

二、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

积极创建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极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创建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通常情况下,都会激发小学生身心放松、快乐学习、积极提问、活跃思维,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才会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在《母鸡》一课的教学当中,作者提出:“文中作者对母鸡的情感,为什么由开始的讨厌到后来的不讨厌呢?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好不好?”在这段话里面,“我们大家”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许多,让学生感觉到,彼此之间是相互平等的,打破了传统的“维师是尊”的理念。“讨论”这个词语,激发了小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这样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不用担心自己说错而不敢再开口,甚至遭到批评。更多的是各抒己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讨论中。

三、高尚的道德情操

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中最为关键的运用之一。上海师范大学的卢家楣教授,在《情感教育心理学》中明确指出:“教师必须重视师生感情交往中的因素,用自己积极的情感去引导学生积极的反应,有助于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情感的相互交融,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应当足够重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客观的理论相结合,尽最大可能缩小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举个例子,在《再见了,亲人》当中,有一段课文的描述是这样的:“车轮滚滚,列车渐渐远去,带走了他们的人,留下了不变的亲情。一边是抗美援朝志愿军,一边是淳朴善良的朝鲜人民……”在这段话的结尾部分,引导学生一起朗读“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人!”这样的效果能让学生和老师共同沉浸在离别的感情当中,一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觉,产生的共鸣就是一种积极的、代表正义和善良的情感。让学生走进教材中的人物内心世界,可以更加真切的受到感染,得到启发,在娱乐的过程当中,不知不觉的学习当中,受到健康的心理教育。

四、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1. 交际能力的加强。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创建一种无拘无束的言论自由环境。鼓励学生大胆上台演讲,勇敢走进集体,利用这样的方法修改学生出现的语病问题。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的朗读,发现学生演讲的才能,源源不断地给他们提供机会。因为演讲就是学生宣泄内心想法的渠道,有的学生也会因此爱上文学,使之交际能力的培养有突破性的发展。

2. 多写宣泄内心的作文。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最能反映学生内心的一个方式。于是,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反映学生内心世界的作文题目。例如说《妈妈,我想告诉你》《老师,您听我说》等等。多多鼓励学生在作文中不能出现敷衍了事的话语,更多的是讲真话,让自己的内心充满蓬勃的朝气。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活动,从而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

总结

上述材料中我们提到了诸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实施策略,其中教育环境的创建是最为关键的。因为小学生的抵制诱惑能力是很脆弱的,只要把周围不利的因素,人为的去掉,学生才能把注意力全部用到学习当中,这样的话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要不然三心二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也会误了学生的人生发展。

在语文教学当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值得教师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把育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教学和心理教育视为教学的过程,学生的心理才能更好的发展。积极把握学生心理状况的发展导向,并进行及时地疏导和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把脱离轨道和即将脱离轨道的学生拉回来,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形成不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凤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2(18):38-39.

第8篇: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从维护教师自身心理健康做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果教师以真诚、信任、期待的目光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蕴含的潜力就会奇迹般地显露出来;反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正常的学生,乃至影响学生的生命历程,妨害学生的人生幸福。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1、 愉快接受教师身分。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首先承认自己的身份,按照自己的身分进行各项专业活动。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承认自己的职业身分,按教师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才能对教师工作充满信心,才能约束自己,不参与有失教师身分的不良活动,自觉抵制外界对教师工作的不良刺激。

2、 改善自身心理环境。

一个教师具有乐观积极的自身心理环境,就会对教育工作充满信心,对教育学生有兴趣,以工作的劳苦为欢乐,教学效果就会越来越好;反之,当一个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不良,有教育偏见,厌烦学生,他的情绪、教育行为都会有异常表现,对教育教学工作会产生负面影响。教育心理环境的好坏会随着社会大环境、时间、个人阅历、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可以在自己的主观努力下得到改善。

3、 提高承受焦虑能力。

教育工作要求教师遇事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镇静,能接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如果教师毫无承受教育焦虑的能力,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稍有不如意就灰心丧气,那是无法搞好教学工作的。有的教师在工作中缺乏魄力,遇事缩手缩脚,不愿管和不想管学生,怕引起麻烦,怕承担责任;或者对学生方法简单,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均是承受教育焦虑能力较弱的表现。

承受一定的焦虑,有利于教师加强教育责任心,有利于教师心理品质的锻炼,有利于促进教师形成态度温和、乐教善管、诲人不倦的教育风格。可以通过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如主动承担难度大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或担任班主任工作等,来磨练自己的耐性。随着一个个困难的克服,承受焦虑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4、改进教育人际关系。

教育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教师和领导之间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构成教师工作、生活的特殊环境,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教师善于主动搞好和学生、同事、领导的正常人际关系,消除隔阂,相互理解,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

5、 加强心理健康防卫。

虽然教育教学工作与其他职业相比,性质较单纯,校园内的人际关系也相对简单,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人的内部心理状态是在客观世界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并随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只有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吸收正面的心理健康影响,抵制削弱心理健康的影响,正确对待生活上的不如意和工作中的挫折,加强心理健康防卫,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

6、 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

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如文学艺术、体育活动、社会公益劳动等,可以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培养兴趣特长、良好个性、主动精神、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从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二、运用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材本身有许多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佳作,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就能起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精选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

1、 整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教学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接受,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个多元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背景。

2、 师生共同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

3、 引导学生进行行为实践。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

三、组织语文实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第9篇: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营造民主和谐氛围,改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

人格感染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而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磨损了学生的个性。而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必要条件,也是改善师生关系的重要对策。

课前,教师要尽量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设计的导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听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听完后,请你们自己提出问题,好吗?"简短的几句话,赢合了学生爱学故事的心理特点,激荡了学生活跃的思维,纷纷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课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教师尽量使用风趣的语言、形象的描述、灵活的方法、生动活泼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对学生提出的片面或偏激的问题应多引导,少指责,不能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上要有笑声,要有争议,做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笑声迭起,堂上还要有争论和创造的机会。

课后,教师要将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向课外延伸。以课堂教学为主,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例如,教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许多学生被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的遭遇所感动。教师可启发学生想象: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没有死,有一天,她来到我们中国,来到我们中间,我们该怎样关心她呢?又准备怎样给她温暖和幸福?许多学生情不自禁地伸出了温暖的手,有的说,我给她漂亮的衣服穿;有的说,我让她住在我家里,与我一起学习。

二、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因素,寻找凭借点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不少是名家的名篇,课文里蕴含着兴趣、爱

好、意志、情感等各种心理信息。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课堂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凭借点。具体做法如下:

1、直取。有些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很明显,可以直接利用。如《一定要争气》一课,童第周成功后激动地想:"一定要争气。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认为很难办的事,我们中国人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办到。"这里表现出强烈的自信心。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激起他们自信心。

2、挖掘。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的因素比较隐蔽,不能直接从文章的词语、句子中作为凭借点,须深入分析,细心推敲,挖掘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比如复杂的人物性格,典型的细节描写,令人深思、回味无穷的结尾,巧妙的省略所留出的艺术空白。这些又恰是作者传情达志方面的重要表现手段。例如《小珊迪》中的小珊迪的诚实、善良,《难忘的一课》中,台湾人民强烈的爱国心,《丰碑》里,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3、拓展。有些教材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太明显,既不能直取,也不能挖掘。此时,必须拓展一下,找出言"此"与"彼"指之间的结合点。如《落花生》一课,字面上写的是花生,实际折射的是那种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人生信念。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鲁迅说:"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教师只要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就能体会鲁迅先生不怕挫折、迫害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注重自身体验与实践

1、体验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体验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树立了自信心,有了一定的勇气,自然就激发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热情地鼓励学生发言、读书:"你真聪明。""你知道的真多。""你学得真好。"恰当地进行这些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