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范文

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第1篇: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责任意识

伴随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大环境被拜金主义、利益至上等消极思想充斥,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社会价值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如今的网络信息社会下不断被践踏,大学生道德缺失事件频繁发生,需要完善和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意识。

一、责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作为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应该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高等学校的重要培养目标。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多大学生自我中心凸显,责任意识淡漠,功利思想严重。因此 “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怎样培养大学生?”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承担责着责任,即对国家、社会、集体、他人及自己的责任,这些责任制约着他们的生活。每个大学生都应该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承担的社会责任。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已成为重要教育命题。

“责任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范畴,是融合社会角色与社会要求的情感状态,利用个体社会角色的自我认知,充分发挥自我价值。”认清楚个体责任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促使个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萌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情感状态,促进个体的道德素质发展。“社会责任感”作为个体的情感部分在社会生活中的反应,具有相互性、特定性、利他性特征。“社会责任感是个体对社会、国家热爱的深厚情感,是主动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的精神,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关注国计民生、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联系,为国家兴旺发达而奋斗。” 陈建华表示“社会责任感是对个体所履行义务,承担社会责任的自我意识,是对社会责任的自我意识和对社会责任的觉悟,是个人对行为的一种约束,也是对自身发展提出的要求” 。情感作为与人交往的社会性的态度体验,将人所特有的情感表达过程与认识相联系,以内心深处对社会需要的态度为基础。

综上所述,社会责任感是个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面对社会赋予的责任、自身对社会承担的责任的态度的情感反应。以主动担当的情感状态为依托,展现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个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对社会的丑恶现象做出适时反应,坚定正义。社会责任感是个体在社会中立足的情感要素,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纽带,是推动个人道德品质发展的动力。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还不够,造成道德缺失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大社会环境的急功近利也使得大学生不能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为了金钱和权利不惜任何代价。据有关部门对大学生“上大学生的目的”进行调查发现,“既为社会也为个人”占首位,“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仅占9.7%,“不太明确的”占10.5%。国对于上大学的目的被大环境下的利益所驱使,偏离原有的教育方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亟需加强。与此同时,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也曾对北京地区大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的签约和违约问题调查发现,有16.3%的毕业生有过违约行为。除了大学生个体责任意识淡薄,还包括学生知行不一,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任何代价。《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调差及对策研究》课题组项目对1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当问及如何看待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问题”时,83.4%的学生认为人人有责,30.6%的学生关注环境污染,只有20.2%的学生身体力行保护环境,73.6%的学生承认自己有过污染环境的行为从过往的文献中可以得知,很多大学生表面上把自己的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联,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真正发生冲突时,大多数学生会优先考虑保存个人利益,牺牲国家利益,利益至上成为多数人的选择。责任意识淡薄、知行不一等问题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除此之外,家庭溺爱、网络信息技术也给我国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带来阻碍。需要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探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现路径。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实现路径

(一)培养责任意识,完善个人品质

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自己履行了责任这样一种意识。”生活中个体拥有负责的意识后,将其内化,外显于行为,通过行为表现展现个体品质,但这种意识在现今大学生中普遍缺乏,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责任意识的培养,因为“责任是主体主观诉求,自觉性是主体其最本质的特征。”主体以自觉实现自身的诉求,达到个人品质的塑造。社会责任感作为积极社会意识对社会能动的情感反应,指导个体社会行为,对社会事务认真负责。培养学生责任意识,除了对其自觉性的内外作用,还包括对社会、家庭、他人的责任认识的强化,发挥个体社会价值。大学生作为社会人,体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应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如果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那么当其面对突发社会事件时,容易表现得态度冷漠,缺乏同情心,事不关己。例如,药家鑫因交通肇事造成受害者重伤,害怕日后与其纠缠,举刀残忍杀害受害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过分关注自身利益,造成悲剧发生。大学优良的道德品质需要在生活中养成,培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情感缺失,利用积极心态调节个人成长,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的大学生责任意识不仅需要课堂学习理论知识,还要深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并感受社会责任,从而提高自我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重视高校管理,发展服务学习

“服务性学习”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基础上,通过投身精心组织且能满足社区真正需要的服务活动将课程知识应用于社区服务,对服务经验进行结构化的反思。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阵地,有义务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发展推行“服务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面对高校日益严重的道德缺失问题,作为管理者理应加强管理,重视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以往高校教育偏重学生智力发展,突出学生应试能力培养,以分数衡量学生的优良,忽视道德实践教育,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埋下隐患。高校管理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相脱节,不利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服务性学习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丰富了责任教育的培养方式,采取课堂理论学习与社区服务结合的新型课程模式,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应用于社区服务过程,学生反思课程内容,实现社会责任的提升。高校重视创新管理,开设服务―学习课程供学生选修,同时辅助“5.25心理健康节”、“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月”、“红色1+1”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服务―学习“的机会,完善大学生们服务学习―知识的理论实,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三)营造家庭环境,倡导感恩教育

父母被称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教育方式决定着孩子的个体发展。父母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引导其社会责任的构建,教授生活的基本技能及做人准则。伴着孩子年龄增长,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逐渐脱离对父母经验的汲取,从自身出发解决问题。可见,良好的家庭环境营造对大学生责任感内化有着重要作用。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被长辈溺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公主、王子生活,童年时期过分关注学业,忽视感恩教育,形成父母对孩子关爱是应该的想法。感恩教育不仅包括对家庭的感恩,还包括对同辈群体的感恩。孩子们除了上学完成繁忙学业,多与图书、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做伴,长期的被动接受,导致其互动交流能力退化。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无感情互动的机器生活必然会造成孩子家庭责任的冷漠,形成淡薄的社会的责任意识。营造优良的家庭环境,感恩父母和社会,将感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规范 媒体舆论,监管网络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完善,网络媒体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取主渠道。利用网络可以获取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信息:积极地信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而诸如富二代、官二代炫富,官员腐败等消极信息则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网络本是人类沟通渠道,加快社会发展进步的助推器,但失范的网络内容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腐蚀着学生的道德底线。主流媒体的舆论是误导青年学生,在没有进行核实具体情况下,非理性发表意见,扰乱正常社会秩序。控制网络内容,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的制定,从制度源头治理网络暴力,传播贴近学生生活,净化心灵的信息,利用人人网、微薄、微信等在学生生活中最为关注、使用平凡的沟通方式引导社会内容,构建制度规范的社会责任电子平台,吸引学生关注,培养健康、乐观、向上的大学生,实现网络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培养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近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29.

[2] 孙秀玲.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与重塑的理性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8(05):228-231.

[3] 陈锡敏.健全人格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高校理论战线,2005(11):49-51.

[4] 陈建华,高明.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1):95-97.

[5] 杨国安.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和培养途径分析[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9(02):48-49.

[6] 姜兵.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8(11):34-35.

[7] 许海元.当代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现状及培养对策――基于大学生生命意识现状的调查[J].道德与文明,2009 (03):96-99.

[8]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57

[9] 蓝超英.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高教论坛,2007(03): 8-11.

[10] 周春梅.试论高职院校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3:108-110.

第2篇: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责任担当;责任教育;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一、不断强化责任,勇于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历史上敢于担当的大有人在。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常以天下为己任”,用他们的行动和思想来实践了其为中华而崛起的社会责任。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孔子的“当仁不让”;文天祥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近代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有这些都是我国历史上仁人志士尽忠职守,挺身而出的生动体现,舍命担当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是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是激励我们“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无尽精神力量。

当今社会,责任是道德建设的基本元素。敢于担当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才能创造人生的精彩,做出应有的贡献,赢得人们的尊敬。同志对青年提出了“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殷切寄语;同志多次强调:坚持原则,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所有的这些都可以体现出广大中华儿女为使中华名族流传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远扬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使中华民族屹立在民族之林,呕心沥血,尽忠职守,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由此可看出,我国的民族观念与教育理念中重视培育责任意识、强调责任担当教育的优良传统。

二、大学生责任意识弱化的原因探析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与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东西方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社会问题不断显露,这些对高校大学生传统的理想信念、集体主义观念与责任担当意识产生了强烈冲击。【1】一些不正确不健康的价值观也进入到校园生活中,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正面作用,也不利于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同时还会使一部分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过于追求个人利益,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价值。

2.自身心理不成熟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有一个心理断乳期,其心理发展过程中也充次着矛盾与冲突。虽然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独立性,但由于经验不足,看问题易感情化、片面化、模糊化,脱离现实,不能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因此,往往容易陷入误区。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性,成为制约其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3.教育制度与手段不健全

责任意识作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是社会发展的前提。这种意识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来实现。但是,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存在着误区。首先,认为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形成是一个自发的过程,经历了大学教育后,大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就会自然而然地具有社会担当意识。其次,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多以灌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学生只是肤浅的了解一些道理和形式上的教育,并没有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实践。最后,学校在教育工作中存在不足,有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造成一些学生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使学生与社会分割,缺少实践性,更不利于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

三、加强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途径

大学阶段是人生养成道德习惯,培养自觉道德意识的重要时期。引导大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想抱负,培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打开“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实践公正无私、戒奢节俭、防微杜渐等修身之道,【2】这些都需要大学生改变角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积极介入,创新方式、方法,将对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德育教育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在责任担当教育中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提高大学生的责任认知能力。因此,要牢固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他们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理想之中,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其明确意识到自身所担负的责任,逐步增强其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2.以情感教育为依托,注重健康人格的培育

情感可指引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因此,积极向上的情感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形成。高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其个性需要,关注他们的性格、习性、情趣、爱好、需要、特长、精神等人文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体验人生的意义、价值,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的主流意识和思想,客观地辨析社会存在的问题,培养其健康人格,增强其推动社会进步的意识。营造热情奔放的教育氛围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在学生心中激起波澜、产生共鸣,催化感动之心、体谅之心、情趣之心与同情之心,使他们把这种情感内化为社会责任意识,外化为社会责任担当行为。【1】

3.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实践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承担责任,只有在承担责任的实践中得到良好的情感,强烈的心理体验,才能使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有所提高。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形成的最好途径,是其品德外化的重要表现渠道。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思想,理解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使学生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将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运用到实践当中,用理论指导实践,发现不足,使其责任担当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和升华。

参考文献

[1]殷尧,高职院校大学生责任意识淡化的原因与对策[J].德育研究,第29期

[2]陈笃钦,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工作探索,2006年第4期

第3篇: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作为青年知识分子,他们的精神价值选择,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否强烈而牢固,不仅关系个体理想信念的实现,更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息息相关。如何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关心社会发展,并把它与自身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使其度过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有意义的人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含义

责任感作为一种社会情感,是在一定社会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培养起来的,也是社会化的结果,它含有较多的理性成分,并表达着一定的价值观和人生信仰。从德育学角度看,责任感是个体对自身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承担责任的一种意识,是对自己在道德活动中完成道德任务情况是否满足的道德判断;从心理学角度看,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承担人类社会和自身发展责任中做出的行为选择、行为过程及后果是否符合内心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从价值取向角度看,普遍社会责任感意味着关怀自我生命、他人生命的实现,关怀自我幸福、他人幸福和社会整体福利的实现,尊重生命、尊重且捍卫人格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关怀社会正义的实现、积极对抗邪恶和不义。总而言之,责任感是指责任主体在一定责任认识的指导下,对责任对象履行一定的责任,并由此得到相关的内心情感体验,它是知、情、意、形相统一的过程。责任感是人才必备的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因此责任感的培养是当代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性

1. 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是我国全面展开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我国教育正面临从义务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这就要求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还应注意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目前部分高校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对他人以及社会的责任意识淡薄,这种现象与我国全面展开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背道而驰,因此,高校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培育,是我国现有发展形势下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

2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是高职院校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基础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树立正确信仰,形成思想政治观念的重要阶段,加强社会责任感培育,有利于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强化道德观念,培养其崇高的思想信念和强烈的责任感。高校加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可以促使学生自主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规范自身行为,在自觉提高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同时,认识社会环境,明确自我定位,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最终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3. 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是高校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主观需要

综合素质是由思想道德品质、职业技能、文化修养和心理素质组成的,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占主要地位。社会责任感是思想素质水平的重要体现,是衡量综合素质高低的标准。目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信仰缺失,对社会环境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自身定位不明,价值取向模糊。在高校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增强学生的使命感,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自律自强,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大学生整体的社会责任感是比较好的,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相对欠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做事功利化

当前,许多高校实行的都是学分制,评奖学金的方式采取的是综合测评。实行这一制度,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多方向发展,不再同于高中的唯成绩论。实行这样的制度,本意是好的,然而许多学生为了争学分所采用的手法简直让人汗颜。在评奖学金的时候,总是会出现许多人为了加分和其他同学闹得不可开交,许多人为了加分造假的事也频频出现。

2、漠视社会公德

当代的

大学生,本该是激流勇进的一代,但是在现实的面前,许多大学生对于社会上的不公平、丑恶的事件根本不敢发声。为了自身的利益,一些大学生选择沉默,毫无责任感可言,和革命年代的大学生相比相形见绌。更有一些大学生,在公共场合不检点,随意乱丢垃圾、破坏公物的也大有人在。

3.追求权利、忽略义务

权利与义务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要享受权利就应该履行相应的义务。然而,一些大学生根本没有义务意识。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只讲究索取,不讲奉献,个人利益远远高于集体利益。

4. 舍本逐末,不注重传统,追求西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许多思潮的涌入,让当今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冲击。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渐渐的丢失了传统,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抛之脑后,过分的追求西化。一味的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忽视了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四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

当前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究其原因,既有大学生个体性因素的影响,也有家庭与社会性因素的影响。

1社会环境因素导致当代大学生偏重个人价值实现。在教育层面,社会习惯以分数作为衡量标准。在这种考分激励机制下,教师难将有限精力分配在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这类德育构建中。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更为急功近利,狭隘地将教育孩子等同于为孩子报各类辅导班提升成绩。这是青少年价值观的错位的环境因素。

2消极影响的时滞性使高校对部分大学生价值观重塑的困境显现。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不成熟,易受到成功标准庸俗化、物质化等片面观念的影响。同时我们注意到,消极理念的影响具有时滞性。幼年时期对社会形成的片面理解,由于行为主体的社会性未成熟,因此较少作用于社会,但随着行为主体更全面广泛地与社会接触,即青年阶段这种片面的理念将直接作用于社会,并呈现出突发式的特征。 3当代家庭的构成模式诱发社会责任感弱化。当代的大学生多出生在上世纪 90 年代,他们多为独生子女,这种家庭的构成模式客观上使得独生子女们独享了家庭全部的爱与照顾,在亲人的呵护中,常常忽视了对家庭的感恩意识。对家人和社会的期望相对高,对自我要求相对低;权利意识相对强,家庭责任感相对弱。从小在层层保护下,遇到的困难挫折少,生活阅历简单,缺乏社会实践,抗打击能力不强;认识事物比较片面,多以自我为中心,崇尚自我而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所看到的事物现象及问题,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辨析能力,进而容易走向极端。对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认识不到位,从而无法产生对社会负责并为社会发展而奋斗的动力。

五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建议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关系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前途。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使之成为对社会负责的公民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高等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需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以人为本”,确立科学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提高社会责任感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理念。高等学校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除了要求教师有爱心、耐心和宽容心外,还应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自身价值和人格独立,这是教育的基础,也是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前提。实践证明,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实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信任学生,就是相信人性向善性的存在和个体人格自我发展的力量,从根本上反对灌输、强迫,倡导平等对话、启发引导。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其根本内涵就是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通过和风细雨的教化、无微不至的关怀、耐心细致的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选择、自我判断、自由思想的能力,去选择他们应该、可能承担的社会责任,激发他们责任担当的勇气和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

2.培养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需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青年人的精神状态关乎国家的未来,国家的崛起关键是青年的崛起。高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高校要发挥阵地作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断唤起青年大学生对民族的自豪感、归属感,形成民族凝聚力,激

他们民族责任感。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灵魂。大学生是先进思想、精神、文化最具有创造力的群体,把青年学生团结在党的旗帜下,便是国家之幸,民族的福祉。要引导大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社会发展趋势,正确把握社会发展本质,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把人生追求同祖国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3 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需加强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第一个港湾,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有着能动的影响。家长应该有长远的目光,不能过分宠爱子女,要引导子女懂得担当,在与人交往中要懂得谦让,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在日常生活和教育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独立自主的精神,重视孩子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社会责任感相关品质的教育。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通过不断的努力,提高孩子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能力。家长要注意子女的行为规范,帮助孩子正确处理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家长更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自身的修养,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让孩子接受正面的教育。

4 加强道德情感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能起到调节作用,激发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大学生责任感。一是要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深刻了解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古老优秀的民则传统和美德。二是要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育他们任何时候都应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感恩,才能主动关心身边的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

5将社会责任感培养纳入课堂教学体系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主战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始终将社会责任感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构建了“文理基础+学科基础+专业核心+特色课程”的课程体系,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使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和所肩负的责任有一个具体深入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学院进一步深化和加强专业教育课程,提高专业课质量,着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学校要求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6在班级范围内加强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

对于学生而言,班级就是微缩的社会环境,教师在展开社会责任感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管理,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使他们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班集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合适的集体环境,让学生体会到同学之间的友爱和温暖,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促使学生在班集体活动形成团队协作概念。通过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强化其个人利益以集体利益为前提的思想观念,从而有效的提升其整体责任意识,为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奠定思想基础。

7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应该在承担各种责任方面起表率作用,这会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重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能真正主动地承担起各种责任。

8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

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了解民生,了解国情、锻炼毅力、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广阔舞台,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产生和深化对应承担责任的认识。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性转变,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现象、社会职责的了解, 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牢固树立起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在实践中受教育,增强责任感。

总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通力协作。社会是大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社会风气、价值导向和传播媒体对大学生影响深远。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不仅要通过教育来实施,更要通过制度来保障。社会应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各种责任制度,扬善惩恶,弘扬正气,促使社会成员勇于担当责任;家庭教育要突出对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父母应发挥表率作用,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能力;学校要不断完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健全大学生责任意识的评价监督机制,努力为社会输

送品德高尚、勇于担当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于浩华. 新形势下当代青年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第4篇: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和谐社会;公民;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305-04

公民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公民意识培养置于显著位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民正义理念。”

一、公民社会责任的内涵及其意义

(一)公民社会责任的内涵

公民指具有国籍并根据其宪法享有相应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的自然人。责任“指由一个人或团体的资格(包括作为人的资格和作为角色的资格)所赋予的从事某种活动、完成某项任务及承担相应后果的要求。”[1]它有两种意思,一种是与制度、地位没有任何关系的普遍性道德要求,如相互尊重、互相帮助,这种责任与个人意愿无关,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必要承诺;另一种是指与个人所处的环境、地位角色紧密相连的任务和行为。一个人处于某种地位,就应该完成这种任务或实施相应的行为,这些任务或行为的内容由制度或习俗、职位规定,是制度性要求。广义的公民责任一般包括:一是自我责任,如珍惜生命、善待自身的天赋潜能,做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主人;二是家庭责任,如对家人履行赡养、扶助的义务;三是自然责任,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四是社会责任,如尊重他人和社会的劳动,关爱他人,遵纪守法,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为国家的发展与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在公民责任系统中,对自然的责任是基础,对自我和家庭的责任是培育社会责任的起点和前提,对社会的责任是核心和关键。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公民社会责任的逻辑基础是公民为什么可以而且应当负担责任。“公民责任实质上表现为公民基于权利作为或不作为的自由以及由此而承担的有利或不利的后果。”[2]这种对不利或有利后果的负担实际上暗含着一种国家或社会对公民的强制。而这种强制是一种基于约定的强制;同时也暗含着一种公民的自我强制。而公民之所以愿意承担这种有利或不利的后果,其前提条件必定是公民有选择的自由(意志自由),他才能对他的行为或不作为(行动的自由)负责。此外,国家或社会对公民强制的正当性,即国家或社会本身的正义性也构成了公民社会责任的一个逻辑基础。

(二)公民社会责任的意义

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公民社会责任。第一,公民社会责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这种“总和”的“社会关系”内涵了对人的社会责任的要求。具体地说,他人、社会以及大自然在给予个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对人们提出了相应的社会责任的要求。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提供的水空气土地等各种条件,同时必须承担起保护这些资源的责任,如果人们任意的污染、破坏资源、环境,那么人类将无法生存。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以其他人的存在为前提,同时,每一个人的存在也是其他人存在的前提。第二,公民社会责任是社会存在及良性运行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把社会的运行比做一台庞大的机器,那么社会责任就是机器上的一个零配件或者螺丝钉,由于公民是社会责任的载体,庞大的社会机器要正常有序的运行,每个公民就必须要承担起基本社会责任。否则,一台科技含量再高的机器,它都不可能正常或者完美地运行。

公民社会责任是现代社会的内在要求。第一,实现现代社会的自由、民主需要培养公民社会责任。自由意味着责任,责任是自由的保证,不承担任何责任的自由行为意味着行为的为所欲为,最终只能导致人们之间的冲突和争斗,使所有人失去自由。以民主为特征的现代民主政治其制度的良好运行需要大量负责任的公民作为其社会基础。只有公民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监督政府行政行为,才能保证公民民利的真正实现,推动社会民主和进步。第二,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需要培养公民社会责任。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交往打破了传统的血缘和地域的束缚,人际交往的范围更为广泛,社会流动性增强的这种“生人社会”的交往;对个人利益的肯定刺激了公民的物质欲望,容易导致一些人见利忘义,坑蒙拐骗,扰乱市场正常的交易秩序;公民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和公民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等,使得公民社会责任在市场经济健康运行中的作用愈加重要。第三,高科技时代社会的健康运行了强化公民社会责任的意义。高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威胁。公民(尤其是科学家和政治家)的社会责任的作用极为重要,它关系到人类社会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而走向文明还是走向毁灭。使高新技术为人类造福,是现代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也是高科技时代社会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第四,网络时代社会的健康运行凸显强化公民社会责任的意义。当前,网络负面性和网络犯罪不容忽视。提高公民社会责任可以使公民清楚地认识到网络交往中应承担的基本责任,有效地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营造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自由、平等的虚拟空间。

公民社会责任培养是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第一,实现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需要培养公民社会责任。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发展的黄金期”和“矛盾的凸显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两个基本的时代特征。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稳定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提高公民社会责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调控手段。第二,实现我国社会的科学发展需要培养公民社会责任。冷静思考30多年我们发展所走过的历程,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不得不承认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问题和走过的弯路,以及由此付出的巨大代价。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它的实现需要全体公民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第三,实现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培养公民社会责任。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每个公民都自觉的承担起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各守其职,社会才有活力,发展才有动力,社会才能实现和谐发展。

公民社会责任的意义重大,是“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责任的培养,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是现代社会的内在要求。公民社会责任培养是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只有人人都承担起自己基本的社会责任,才能实现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科学发展以及和谐发展。”[4]

二、公民社会责任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公民社会责任的缺失表现

第一,人与社会关系方面的缺失表现。首先,在政治领域,官本位思想严重;滥用公共权力,把其作为满足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的手段;法律意识单薄,情大于法观念盛行;在其位不谋其政。其次,在经济领域,生产活动的短期化现象严重,重复生产,重复建设,生产规模主要考虑经济利益;忽视消费者利益,产品质量粗制滥造,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企业之间恶性竞争。再次,在文化领域,文化产品数量猛增,但质量下降;作品精品少,重复、剽窃、盗版侵权、制黄贩黄的现象时有发生 。最后,在思想道德领域,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严重滑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盛行;一些人善恶不分、美丑不分、以耻为荣,思想颓败;个人信用短缺,诚信成为社会最稀缺的资源。

第二,人与人关系方面的缺失表现。首先,实惠化,与他人交往时,功利性和目的性日趋浓厚,心理交往距离扩大。其次,冷漠化,对他人缺乏信任,心理防备加重。最后,市场化,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势交易等盛行。

第三,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缺失表现。不断地向自然界扩张和索取,却忽视对自然界的保护,造成在利用改造自然过程中的无节制,使自然环境遭受巨大破坏。如今,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生态失衡已成为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全球问题。

(二)公民社会责任的缺失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存在”。无论怎样,人们的“观念都是他们的现实关系的活动,他们的生产,他们的交往,他们的社会政治组织的有意识的表现。”[5]

第一,社会体制深刻变革导致公民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受到冲击。首先,改革的复杂性和社会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我国改革实践过程中对利益分配的广泛性和不平衡性,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物质利益矛盾得以凸显。一部分人的实际利益受到很大影响,感到个人命运难以把握。加上现阶段,社会分配制度不完善,造成一定范围内收入差距拉大的情况,冲击了公民个体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心理基础。其次,市场经济承认追求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使得追求微观利益、个人利益的思潮甚嚣尘上,个人利益至上,把是否有利于个人利益作为衡量一切的唯一价值尺度,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崇尚自我奋斗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开始催生。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受到冲击,即冲击了公民承担社会责任的价值基础。再次,体制转轨,人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过去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每一个个体的利益都直接面对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人对单位的依赖性明显减低,冲击了公民个体承担社会责任的组织基础。其四,本来由社会承担的福利如医疗、住房和教育等实行市场化改革后,个人承担的压力较大,人们关心更多的是个体的利益如何维护,冲击了公民个体承担社会责任的利益基础。最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成为人们与社会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甚至不排除会成为一种主要形式。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人们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脱离了与他人的行为联系,冲击了公民个体承担社会责任的交往基础。

第二,传统的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责任观不能适应社会变革。在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与生产力水平低下相联系,使人们缺乏由于分工而形成的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体之间几乎没有社会需要和追求上的差别,也很少有植根于经济行为中的功能上的相互联系,很难实际地把自身的行为与他人和社会联系起来;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计划人”,都是在被社会组织安排好的情况下被动接受社会责任的分配并承担,对社会责任的理解来自于当时体制条件下个体对社会的无条件服从;社会成员对社会责任积极承担的巨大热情来自于个体政治和社会地位骤然改变的朴素的情感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责任观是倡导一种只问奉献、不计索取的单向地承担责任的意识,不是一种理性的自主自觉的意识,更为准确的可以说是建立在当时社会体制高度认同状态下的带有回报社会的情感意识和迫于外在强大的宣传舆论冲击下的选择。

我国传统的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责任观有共同的社会体制基础,就是他们都是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社会责任观。有其自身的时代特点和社会体制的历史烙印,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不符合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主要在于市场经济体制前的社会责任观更多的是一种单向的社会主导的带有外加性和强制性的观念,不是社会主体自主决定,自由选择,同时是脱离个体的现实需要的满足和利益的实现提出社会责任的要求,不利于激发个体承担责任的主动性、能动性。

第三,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影响公民社会责任的保持与提升。国外敌对势力妄图西化和分化我国的图谋从未放弃。在频繁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交流中,我们在学习世界先进的科技和文化的同时,也会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和分化。西方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对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影响。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说,中国将随着信息流通而民主化,只要中共想在经济上竞争就不能不让国际互联网和全球化风潮进入中国大陆,随着信息流通,民主就会到来。据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的80%以上的网络信息由美国提供。一些西方国家已把互联网作为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有力的工具。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渗透和扩张,将对我国公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思想意识形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必然影响公民社会责任的保持与提升。

总之,面对社会不同领域的公民社会责任的缺失现象,我们不应悲观失望,而是要把看做是一个契机。公民社会责任缺失的实质是“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的一次重要转变,即公民从对社会的无条件服从,把自己的行为单纯建立在社会的外在强制性的评价因素的基础上承担社会责任到合理评价个体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正确认识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的承担责任。”[6]

三、公民社会责任的培养及其路径

(一)完善教育是提高公民社会责任的基础

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只有通过家庭、学校教育有效整合与互动才能逐渐形成。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对于家庭教育而言,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长不能过分宠爱,不能把孩子当作盆花养护,应该变一切包办代替的做法,要有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让他们从小就懂得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自己应该尽的社会责任。其次,要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家长要有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意识,并通过不断地学习完善自己的各方面素质,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要做孩子的好榜样,家长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如何,对孩子来说是一面镜子,父母的责任心水平可以折射出孩子的责任心,一个对家庭、社会毫无责任感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有责任心的孩子。进入学校后,学校影响逐渐成为主要因素。对于学校教育而言,首先,可开设专门的公民责任教育课,并作为重要的一环,与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环境教育等结合起来讲解,也可在各科教育与其他活动中渗透。其次,校园文化要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校园文化是一门隐蔽课程,是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有机载体。因为,学生在学校除接受课堂教学外,其余时间,大都在接受校园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而且大多是在不自觉中接受的。

(二)健全制度是提高公民社会责任的保证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不能单靠简单的诠释,更不可能单靠不厌其烦的说教,健全的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根本措施。认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可以为公民有序地参与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提供政策条件和法律保障,使每个公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能明确自己的义务,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做多少,怎么做,做到何种程度,达到什么目标。这样,公民不但能够积极、有序、不间断地参加到各种社会实践中来,还可以充分调动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扩大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形式和范围,从而使公民在自己的真实体验中逐渐培养起社会责任意识。

(三)社会实践是提高公民社会责任的关键

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是其认识过程、行为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三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社会实践是公民磨练意志、砥砺品格的重要方式。我国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在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情得到集中的释放。但是目前公民社会责任的薄弱从公民自发参与社会或集体活动的程度便可略见一斑。然而,在我国,从事义工的人口比例仍然较低。在西方社会中,从事义工人数占总人口比例为35%~40%。而据我国国务院2007年的一份报告,中国的义工比例仅为1.8%。首先,让孩子多参与一些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各种体育比赛,到社区义务劳动,充当社会志愿者。城市社区和农村实行依法选举。在实践的大课堂中,公民可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远景,树立起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当公民把那些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的,公民必须遵守的‘你必须’的社会责任,通过社会引导、自我教育及社会实践等环节,以‘我愿意’、‘我应该’的内在自觉方式表现出来,做到人人知责任、处处尽责任、事事负责任,形成公民社会责任自觉社会氛围的时候,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目标才算真正的实现。”[7]

参考文献:

[1] 杨晨,傅常红.简论和谐社会建设中公民责任意识培养[J].经济师,2008,(12):9.

[2] 陈道银.公民责任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道德与文明,2008,(2):57.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 王英霞.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公民社会责任培养的重要性[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1):10.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

[6] 胡建军.社会转型时期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财经科学,2004,(增刊):256.

[7] 崔永江.构建和谐社会与公民社会责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20.

The current status quo and its cultivation of the citizens'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our country

MA Xin-min

(Base section,Anhui audit vocation college,Hefei 230601,China)

第5篇: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人生价值观;大学生;责任意识

马克思关于人生价值的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下面就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理论相关论述中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观以及对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引领。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理论基本内涵

价值是表示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程度及其有用性的范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已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下面就按照马克思对人在不同社会中的价值评述中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观在不同的社会中,有所区别。在阶级社会中都是以私有制为土壤,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体现剥削阶级的价值观;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能够一切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公有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理想。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以公有制和集体主义为核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斗争实践中,逐步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的认识工具,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无产阶级自身的历史责任逐步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各种价值观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性,人与社会是统一不可分割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这就说明一个基本事实: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没人个人就无所谓社会;人是不能孤立的,不能脱离社会,而社会又是个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有机整体。因此,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总体上是相向互补,共生、共长的关系,具体而言,社会的总体价值增长,一方面有赖于每一社会成员的价值创造和增值。另一方面,社会的生产目的并不是为生产而生产,为积累而积累,其根本价值目标在于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创造丰富的社会财富,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从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出发,我们发现,要想实现自身价值,首先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我们现在提倡正当的个人利益、个人价值,目的在于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来。另外,我们提倡的个人利益并不完全等同于个人主义,是因为我们所说的个人利益是以集体主义为导向,以集体利益为根本的正当个人利益。因此,我们所说的个人利益是正当的个人利益,是在集体主义框架中的个人利益。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利益需求,这是人之为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的,重视实现个人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最终目标,我们提倡的个人利益之所以与个人主义所说的个人利益有完全不同。

首先,它是以集体为核心,强调代表国家、社会、人民利益的集体利益,具有优先性,是在集体利益框架内的个人利益。其次,个人利益应当具有正当性,其正当性在于不以损害集体和他人利益为代价。而是应符合法律、道德规范。如果个人的道德修养更高,在利己的同时也应当利他。在此基础上的个人利益正是我们提倡的个人利益,因为与个人主义的个人利益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次,正确处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关系。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人在追求自我价值时往往只注重个人发展、个人利益,而忽视了社会价值和整体利益,甚至将二者截然对立起来,这是不正确的。

我们要正确处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关系,正确处理义与利相统一的关系。建立“义利”统一的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内在要求。“义”作为道德价值是指人们在处理和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利害关系中所呈现的正或善的价值。既对社会和人民群众整体利益、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肯定及维护;也是对正当的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尊重和维护;对正当的个人利益的尊重和维护以及全社会范围内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发扬。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更要注重把义和利有机统一起来,做到见利思义。要正确处理和把握二者的关系,就是要求人们在各项活动中,必须把义放在首位,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二、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基本要求

责任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责任感的社会活动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同时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现在大学生普遍存在责任意识不够强,开展以培养和发展大学生责任感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理论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培育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的社会属性本质为大学生自我责任意识培养提供了认识基础

马克思的人的社会本质,为个体存在的条件和价值提供的详尽的阐述。只有正确认识到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个体的自我责任意识,是建立在个体对社会、对他人有责任感的内在基础之上的。当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而独立意识差。一些大学生入校后很长时间不能适应大学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同时缺乏为自己言行负责的意识和能力。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没有充分的认识,不懂得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就不会真正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负责任。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大学生自尊、自信、自律、自主、自强的意识的培育,尤其是对刚入校的大学生。

(二)马克思自我价值的实现理论为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自我价值的实现体现在个人对他人社会的贡献。这就要求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培育中,要把自己和家庭、社会集合起来处理自己生活中的事物。同时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是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的空缺也是造成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重要因素,加强对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应当有目的地帮助学生养成这种责任感,要让他们懂得:不应单方面地要求得到家庭的关爱和呵护,还必须对家庭负责、社会负责,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三)马克思的集体主义思想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认为,要想实现自身价值,首先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集体主义是我们处理此关系的遵循的原则。同时,提倡正当的个人利益、个人价值,使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都能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个人不能仅对自己的存在负责,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他还负有对社会的责任。一个缺乏深厚的社会责任感的人是不可能出色地完成他作为人的责任,更谈不上人生的升华和超越。因此,大学生只有走向社会、深入社会,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自己的爱心献给社会,才能使自己的时代风采得到最充分的展现。

三、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现实途径

(一)注重家庭教育中责任意识教育的含量,让孩子从小就体验到责任意识

家庭教育在整个社会教育系统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其影响是巨大的,甚至贯穿了人的一生。家庭教育首先应当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让其懂得对自己的过失要承担责任,要付出代价,使他们懂得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从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筑起一道承担责任的堤坝。这样孩子在成长中才会认真反思自己,审视自己的言行,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

(二)以身作则,强化师表育人功能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是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形成的引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言传不如身教。正如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自身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以人格来感染学生。

(三)净化环境,创建良好的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和环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尚的风气,良好的秩序,幽雅的环境,多彩的文化,不仅可以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胸怀,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培养学生愉悦的情绪。

(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

个人的责任感养成应该是知、情、意、行四个过程的统一,这个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产生和深化对自己应承担责任的认识,才能形成履行责任的行为和提高履行责任行为的意志水平,才能获取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因此,要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

(五)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在自我教育中增强责任意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责任感的形成正是责任主体在无数次的内化与外显的交替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应特别强调大学生参与自我教育的意义。责任教育应从小处着眼,大处落手,不能游离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外,要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实践中完善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

(六)要整合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合力

责任感教育是需要全社会合力推进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调,整合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局面。学校、家庭、社会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三个重要环节,只有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大学生既然是社会责任的重要承担者,就必须在大学期间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要求他们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那份责任。

参考文献

[1] 朱秒宽.创立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论的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2).

[2] 傅泽风.马克思价值实现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海派经济学,2013(3).

第6篇: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教育;责任感

责任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于自身心理和行为的规定性,包括外在的社会规定性和内在的自我规定性。责任意识则是在明确责任的内涵基础上自觉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从而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我国大学生责任缺失、责任感淡化并不是偶然的,它既与转型社会的环境有关,也与大学生的自身因素有关,更与高校教育管理有关。本文试从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端正人生态度有所帮助。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现状分析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社会群体必然会对其提出一定的权利和义务的要求,这种权利与义务就是个体的责任。责任意识可以分为个体责任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两个维度。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现状

伴随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社会形态与结构的剧烈变化,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呈现出鲜明的多样性,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责任意识呈两极分化状态。即很多大学生通常处于过度强调自我责任意识或极度缺乏自我责任意识的极端状态,而很难确立正确的平衡的个体责任意识。具体说就是,要么过度强调自我价值目标的确立与实现,突出个人利益,追求物质回报,表现得急功近利;要么忽视甚至漠视自我责任感的建立,缺乏人生规划,沉迷于网络,生活上追求享受,铺张浪费。

2、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精英,要勇于担负起社会、民族和国家的期望与重托,更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应该体现出对关系社会、民族、国家发展命运的重大问题的关心,应该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去关心、思考与应对所面临的种种难题。从实际情况看,大学生中既存在着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群体,也有社会责任意识的表达方式缺乏理性的群体。

(二)原因分析

造成当代大学生在自我责任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范畴产生上述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方面:

1、家庭条件氛围。当今的大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较大,他们从小生活在溺爱的家庭氛围中,生活条件优越,缺乏生活的磨炼,缺乏换位思考,自我性表现明显,视长辈的关爱和呵护为理所当然,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而多,对自我的要求低而少,总考虑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权利意识强而义务意识、责任意识弱,造成社会责任意识的先天不足。

2、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由于受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影响,我国的大部分学校推行应试教育,学校只注重升学率,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功能,忽视了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塑造和培养,使学生真正接受思想教育的水平在不断下降,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造成严重冲击。

3、个人的自身素质。个人原因是造成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内因。大部分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是好的,但由于自身所处的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造成个人认识的片面性和观念的偏颇性。认为现实社会就是每个人只为自己打算,看不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依赖、互相承担责任的关系,从而弱化了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二、大学生责任教育的主要内容

从广义上说,责任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责任感的社会活动过程。本文把研究的范围限定在高校这一领域,特指在高校里进行的各种以培养和发展大学生责任感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过程。对大学生进行责任观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大学生自我责任意识的培养

因为个体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个体对社会、对他人有责任感的内在基础。当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习惯了家长的“包办”,自我意识强而独立意识差。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很迷茫,不会为自己确立目标,失去动力;不能为自己正确地设计未来,缺乏为自己言行负责的意识和能力。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得对自己负责的人,还能真正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负什么责任。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大学生自尊、自信、自律、自主、自强的意识。

(二)加强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的培养

家庭教育的空缺也是造成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应当有目的地帮助学生养成这种责任感,要让他们懂得:不应单方面地要求得到家庭的关爱和呵护,还必须对家庭负责、对父母负责,使家庭幸福美满、父母健康安乐。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个人不能仅对自己的存在负责,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他还负有对社会的责任。一个缺乏深厚的社会责任感的人是不可能出色地完成他作为人的责任,更谈不上人生的升华和超越。因此,大学生只有走向社会、深入社会,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自己的爱心献给社会,才能使自己的时代风采得到最充分的展现。

三、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途径

(一)注重家庭教育中责任意识教育的含量,让孩子从小就体验到责任意识

家庭教育在整个社会教育系统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其影响是巨大的,甚至贯穿了人的一生。家庭教育首先应当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让其懂得对自己的过失要承担责任,要付出代价,使他们懂得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从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筑起一道承担责任的堤坝。这样孩子在成长中才会认真反思自己,审视自己的言行,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

(二)以身作则,强化师表育人功能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是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形成的引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言传不如身教。正如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自身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以人格来感染学生。

(三)净化环境,创建良好的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和环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尚的风气,良好的秩序,幽雅的环境,多彩的文化,不仅可以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胸怀,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培养学生愉悦的情绪。

(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

个人的责任感养成应该是知、情、意、行四个过程的统一,这个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产生和深化对自己应承担责任的认识,才能形成履行责任的行为和提高履行责任行为的意志水平,才能获取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因此,要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

(五)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在自我教育中增强责任意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责任感的形成正是责任主体在无数次的内化与外显的交替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应特别强调大学生参与自我教育的意义。责任教育应从小处着眼,大处落手,不能游离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外,要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实践中完善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

第7篇: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责任;大学生;社会实践;支持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3-0150-004

大学生是青年的中坚力量,承接着社会的当下与未来,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水平关乎国家的未来与发展。甘荫全(2010)、傅晓峰(2011)等的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出现了自我责任放大与社会责任弱化的趋势,表现为重物质实惠轻理想目标、重个人本位轻社会本位、重自我实现轻社会责任。[1]苏玲(2008)的调查研究指出,由于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大学生对社会和国家责任持“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三无”态度。[2]《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2005)明确指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其社会责任感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活动等,使其责任感和践行能力获得提升。

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推进,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也遭遇了一些问题。往往是,参与民主选举却“被安排”,参与助老公益活动却苦于“被纠缠”,参加社团却被组织“顶替民工凑数”等。这些社会实践活动非但不能促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反而导致了大学生的责任承担危机。由此可见,要实现高等教育中“责任公民”培育目标,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是关键,而完善的支持体系是根本。

一、社会实践活动支持体系不完善引发的

大学生责任危机分析

社会实践支持体系是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与参与水平提升的各类要素结构以及运作机制,其功能主要体现在:提升大学生的公民认知水平、建构适宜的实践角色体系、评估与安排实践任务、提供积极的实践指导以及反馈评价、落实与监控实践活动的基础保障等。目前的社会实践活动支持体系尚未完善,从而导致功能缺失,阻碍了其在责任公民培养中的作用发挥。

(一)缺乏公民教育,导致大学生的公民主体性与社会责任意识的弱化

我国近几年才在中小学开设了公民教育课程,大学里没有系统的公民教育课程,导致高校公民教育弱化和参与意识培育的滞后。[3]大学生群体依然有“臣属型政治文化”的认同。“我们现在对你们中央这么满意,这么拥护,无论你们做什么样的对策,我们都拥护,你们还不满意吗?”[4]。这种“顺民”般的表达,实则是一种放弃公民参与权、回避社会责任的消极心态。

(二)缺乏适宜的实践角色,因角色虚化或冲突而导致责任的虚无或冲突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尚处于高校单方负责的状态,社会组织、机构只是被动接受。由于社会机构正常运转的岗位设计缺乏接受“新人”的空间,且受制于实践时间短期、集中的限制,社会组织与机构不愿意为此再花精力做岗位评估和设计。在“无空缺”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实践参与体验是一种 “影子”身份,即一岗多人,无所事事。这种“多余的人”的感觉,允许他们游离在角色之外,从而导致责任虚无。另一方面,在一些企业参与实践的学生,常被视为廉价的“打工仔”, 完全按照一线工人的工作量来安排任务,每天处于高负荷、重复简单动作的工作状态。这种安排,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知识层次以及所处过渡期的特殊性,造成大学生的角色预期与现实安排之间的冲突。加之缺乏必要的交流与引导,大学生在“打工挣钱”的氛围中,常产生一种被压迫与被欺骗的感觉,很难产生对工作的自觉责任意识。

(三)缺乏合理的任务安排,导致学生对“被转嫁责任”产生质疑而拒绝承担

有些社会机构在大学生的任务定位上表现得较为随意,将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交给学生,学生在执行中屡屡受挫,对于实践单位转嫁责任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如有的街道将长期积压的纠纷问题转交学生,让学生去拔居民违规栽在苗圃里的蔬菜。虽然该街道工作人员是出于“居民不会对学生有过激行为”的假设与投机心理,但这一做法实质上是将责任转嫁到了毫无社区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身上。“如果人们认为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是个人或组织转嫁而来的,这就肯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履行责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5]

(四)缺乏设计或流于形式,产生“无责任体验”的结果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着走过场、缺乏系统化研究与设计等问题。一是因为目前高校关注的重心依然在课堂教学与专业知识传授方面;二是社会实践活动对校外社会组织与机构来说,常被视为“额外负担”。这就造成社会实践被简单地等同于给学生时间走出校门、让学生自己安排,至于学生会做什么、怎么做、是否有效等则无暇顾及。有的学校甚至将社会实践活动简化为 “用报告换学分”。一些实践基地在接待学生方面缺乏责任教育规划,学生如同游客一般,走马观花。这样的参与过程,容易导致自由放任与无责任体验。

(五)缺乏有效指导,造成大学生责任认识不清与担当不力,从而出现“责任退缩”现象

社会实践让大学生面对的世界变得复杂多样了,他们要承担的职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仅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学生的角色转换到新的社会角色上,还要适应新的环境以及遵循新角色的行为规则。大多数的学生一开始是充满热情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但实施过程中,由于学校专业指导教师任务繁重且数量严重不足,而实践单位缺乏经过专业训练的指导人员,因而导致整个实践过程经常处于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状态。这首先会导致大学生对所承担角色的责任认识不清。其次,大学生在履行角色义务时,常常由于缺乏应对能力与工作技巧而遭遇挫折,会使他们产生退缩与放弃的念头。

(六)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与反馈,导致“责任承担”的动机激励缺失

由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多为短期的活动,大学生与实践单位的工作人员很难建立起熟人关系,因而存在着沟通消极、反馈乏力的问题。接受社会实践的单位在给出书面鉴定时,多是对一个群体作出宽泛评价,学生看不到对“自己工作”的评价,诸多大锅饭式的褒奖性评语对个体的激励效果微乎其微。

(七)缺乏基础性保障,造成“非正式性”的暗示与学生“应付”的心态,偏离了课程的责任目标

在就业压力以及人才竞争激烈的现实面前,与传授专业知识相比,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从制度到操作等各个层面都还缺乏足够的关注。从课程建设的角度看,社会实践活动在目标、内容、形式等方面尚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被边缘化状态时时困扰着师生,如活动经费短缺或滞后、活动基地匮乏、管理部门权责不清、管理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等。由此导致学生将社会实践活动仅视为为拿学分而迫不得已应付的活动。从实效看,会造成课程责任教育目标的偏离。

二、建构“责任引领”的合作性支持体系的思考

马卡连柯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 正是基于责任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规划纲要将社会责任感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予以强调。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与知识教育不同之处在于,它需要多方的协同,形成合作性支持体系。

(一)整合各类资源,形成稳定、开放、合作、共同责任的支持性要素结构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需要校内外多部门协同参与、相互配合的复杂过程,是一种共同责任的承担。“共同责任是一种责任意识,是一种对对方利益的承诺。这就意味着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教育合作具有其客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6]目前,政府、学校、社会组织与机构等构成了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支持要素,需要以“共同责任”为前提,整合各类要素,建构合作的、以“社会责任培育”为核心目标的要素结构。针对我国目前社会管理体制,在要素结构中,政府应居于政策性引领的地位;高校则是具体运作的核心枢纽,社会组织与机构则成为实践开展的实体依托单位。

(二)明确结构中各要素的角色身份,形成共同责任意识下的多层次分工合作的职能体系

明确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支持体系中各要素的角色身份,各司其职并且尽职尽责,既是职能体系积极运作的保证,也为大学生提供了责任榜样。

1.政府承担着引领的角色,提供政策支持与强有力的宏观协调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倡导,更需要大量实质性的政策干预。公共政策应通过科学规划和有力组织,引导社会成员的奋斗进取、积极向上。[7]以美国 “服务学习”为例,政府在政策推进中发挥了强有力的引领作用。1990年布什签署了《1990年国家和社区服务法案》之后的一段时间,又颁布了一系列推进性政策,学习制度化、连续性与深化。至奥巴马执政时期,服务学习又得到大力推进,“为初中和高中的学生设立一年50小时社区服务的目标;制定指导服务学习的国家指导方针,以为学校发展服务项目和引导学生实践提供更好的指导”。[8]与制度相呼应的,是各级各类支持“服务学习”机构的建立,其中包括美国国家服务学习信息中心、国家服务学习协会和国家服务学习合作组织等。

由此可见,政府的政策引领与强有力的推进措施,在整个参与支持体系中扮演着核心的权威角色,并发挥着宏观统筹的职能。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与意见,但各级各类参与主体尚未在政策、制度上获得全面动员,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缺乏刚性标准,实践活动的评价结果在人才选拔标准中少有影响力。因而,政府需要有更加具体的政策,监督与规范各参与主体的职责,并建立多层次的管理机构,加大执行力度。

2.学校承担“教育”与“主管”的角色,需发挥积极的主导、统筹与协调作用

学校既是进行系统的公民教育的主要场所,又是落实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最直接的职能管理部门。因此,学校首先要提升公民教育的水平。闵惠芬(2005)指出,“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我国公民意识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上都存在着严重的失衡问题,如教育内容空洞,教育过程走过场,教育手段单一、僵化等。因此,重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体系,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主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9]其次,从实践活动设计到实施与管理,学校都要承担起主管的角色,要改变学校在职能行使中的消极应付状态,设立专门的职能管理部门,理顺关系,主动规划、设计与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最后,高校要提升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教研关注与投入,形成不断完善与创新的课程体系,并主动积极地通过建立实践基地等方式与社会组织、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社会实践搭建扎实的平台。

3.社区与社会组织、机构要有“局内人”的角色意识,将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纳入常规管理之中

社会各组织、机构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因目前尚未有对社会各类组织、机构参与实践活动的明确规定,导致社区与社会组织、机构的“局外人”意识较强。在社会实践活动推进的过程中,社会组织机构应自觉承担国家公民的培养责任,不仅积极配合学校建设实践基地,而且要设置与高校社会实践工作对接的职能机构,以确保信息沟通的顺畅、有效协调与合作,主动挖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介入在社会管理中的新形式与新功能。

(三)建构多主体参与的互动平台,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的支持

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在社会实践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需要为他们搭建获取信息、交流感受、积极反馈的各类互动平台。由政府、学校以及社会组织与机构、个人参与建构的各类现实的或虚拟的互动网络平台,首先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角色库。丰富多样的角色,既能够激发大学生参与的兴趣,鼓励他们自主选择适宜的社会角色,主动联络实践单位,也能激发大学生对自主行为以及对社会负责的意识。其次,互动平台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空间,也便于相关部门和指导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及时监测,为有针对性地指导提供信息服务与其他支持。最后,互动平台还能够给大学生提供一个成果展示空间,激发学生对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结果产生较强的成就感,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与此同时,大学生在互动平台中的活动,也能够丰富互动的内容,促进平台建设,拓宽互动平台的操作空间与影响力。

(四)形成多主体参与的实践指导体系,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规范化、责任导向的帮助与指导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是贯穿整个实践过程、决定其实效的重要因素。要整合学校与社会组织、机构各自的专业优势,以合作培养责任公民为出发点,形成指导上的互补性对接。

首先,学校要加强公民教育,培养大学生自觉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素养,为他们负责任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建构良好的认知。

其次,学校要主动开展针对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培训与教研活动,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指导教师队伍。与此同时,运用行动研究等科研方法,不断改进指导策略,形成规范化的、有效的指导策略体系。

最后,探索高校与实践依托单位多种形式的合作指导策略,形成多样化的指导模式,确保在常规活动与专业指导方面密切合作,使得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角色转换顺利,角色承担有力,在责任承担中获得成就感。

参考文献:

[1]甘荫全等.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及纠正[J].人力资源管理,2010,(4):70-72.

[2]苏玲.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缺失的现状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58-59.

[3]王振国,李亚楠. 大学生参与认知受限的原因及训练[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143-144.

[4]刘世保.责任教育研究与指导[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5]况志华,叶浩生.责任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6]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王春城.公共政策引人向善的社会价值导向[J].行政论坛,2013,(2):76-80.

第8篇: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范文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The Analysis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SHANG Hui

(Zhengzhou Tourism Professional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09)

AbstractState college students shoulder the important task of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It has a strong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not only to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the growth and talent, but also to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s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With the changing times, students awarenes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cern ab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become another important issue.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责任意识的培养,《礼记・大学》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尽心上》中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论语・泰伯》中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顾炎武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梁启超说“人生于天地间各有责任”,等等。正是这种强烈的社会关怀和社会责任意识促进了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当代大学生有无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将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才教育质量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1 社会责任意识的内涵

要界定社会责任意识的内涵,首先要了解责任的概念。《汉语大辞典》对于责任的界定是:(1)某种职务和职责;(2)人们分内应做的事;(3)做不好自己份内应做的事,因而应该承担的责任。本文所说的责任涵盖第一和第二个含义,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责任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依存与社会依存性,而中国学者大多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界定责任的概念。结合责任的内涵及其他学者对社会责任的界定,笔者认为社会责任指个人对国家、民族、家庭及他人的生存和发展承担的职责和使命,以及未承担职责所应承受的后果。每个“社会人”都担负着相应的社会责任,只有每个人都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社会才能正常运转,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①

社会责任意识是指个人对于所应担负的社会职责、任务和使命的自觉意识,它要求社会成员除对自身负责外,还必须对他所处的集体及社会负责,正确处理与集体、社会、他人的关系。②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人才质量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

2.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

首先,大学生的国家忠诚意识较强。笔者一直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在与学生接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祖国有较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近几年,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及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大学生的国家主人翁意识有所增强,尤其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学生立场坚定,并更趋理性的分析问题。近几年“”、“”和一些国际活动频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家稳定发展和统一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维护和支持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立场。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更大大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激情,民族自豪感和国家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在事关国家荣誉和领土等问题上表现出较高的爱国热情。

其次,志愿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平台,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有较强的志愿服务的意愿,并积极参与到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中。笔者所在的学院有一个社团组织叫“爱心社”,顾名思义,“爱心社”的社团宗旨是以爱心表达为主,经常组织各种爱心捐助及到社会福利院、孤儿院、养老院等参加志愿服务,“爱心社”每年招新都有大量的学生积极报名并成为其中一员,这一社团也迅速成为我们学院规模较大的社团。很多大学生自愿到西部或落后地区基层进行支教、支农、支医;在四川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支援行动中,有很多大学生参与其中,不能参与到救援一线的青年大学生们也积极捐款捐物;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举办期间,也活跃着大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身影,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当代青年大学生们日渐增强的志愿服务意识及所反映出的大学生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爱国激情。

最后,社会事务、公共事务的关注意识高于其他同龄群体。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大学生较之其他社会群体更关注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尤其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便捷的关注、参与社会及公共事务的渠道。如笔者所在的学院,在没有学院组织及号召的情况下,学生自发参与到“熄灯一小时”的全球环保活动中。

2.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理想信念层面,重物质轻信念。部分大学生没有清晰明确的理想信念,得过且过,“混日子”;还有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太过狭窄,往往把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的实惠的短期任务设定为自己的理想信念,比如英语考过四、六级,找份稳定的工作,或是工资收入高等成为自己的理想追求,这也导致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在学习中更注重专业技术的学习,忽视基础理论和道德修养方面的提升。这表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确定往往都是从个人利益及眼前利益角度出发,而没有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对社会责任考虑较少。

其次,在价值观层面,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市场经济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在新旧两种体制转变的挤压下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过去以集体、社会为重的传统价值观念在崇尚个性的今天受到严峻的挑战。部分大学生不能把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统一起来,在学习、生活中过度强调自我的价值实现,摆不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用冲突时,更多的强调自我需要,忽略甚至抛弃社会责任,在学习、生活中一旦遇到挫折,不少大学生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过多地谴责社会。可以认为,相当部分大学生的利益观念已日益向个人倾斜,以个人为本位的合理利己主义,已成为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价值取向。③

第三,在知行统一层面,知行脱节。当代大学生处于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视野开阔,接受信息能力强,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一定的认知,很多大学生具有正向的情感反映和认知,如多数大学生认可要理国,要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要积极服务社会等。而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往往做不到主动参与及自发行动,大学生对80后社会责任意识的评价中,46.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责任感强但履行社会责任少”,说明学校教育中社会实践方面的“缺位”,也暴露出大学生“知行分离、言行不一”的道德缺陷。④

3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出现问题的原因

首先,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果。市场经济为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市场经济也带来了各种不良的风气,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个体本位、利益驱动、金钱至上等观念被大学生们广泛接受。并表现于思想和行动中,对自身利益的高度关注,忽视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集体意识和全局观念淡漠;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很多大学生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在个人价值实现过程中,重物质享受轻精神境界的提升,把金钱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准。

其次,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源于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通过先进的武器装备给当时的国人上了生动的一课,从此,西方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影响和改变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和影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一方面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对话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不同文化的交流出现了不对等,一些国家的文化表现强势,当今世界面临着单一文化的威胁。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与较高的生活水平,导致青年大学生对西方社会的盲目崇拜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认同,比如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及因特网为代表的美国文化借助商业机制和高科技手段对中国的渗透愈演愈烈。西方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文化影响力向全世界渗透其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我国也深受影响,其中青年大学生凭借较强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成为受西方文化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在吃喝玩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西方的观念和制度。由于青年大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和坚定的政治信仰,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摒弃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

第三,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和学校存在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从当前家庭教育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家庭更倾向于给孩子提供更优越的物质成长环境,且更关注孩子智力方面的培养,更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但却忽视了人格素质及责任意识的培养和教育,这是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校教育的重智育轻德育,注重应试教育的教学体制,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失德育教育,进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重视专业技术方面的学习,忽视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提升,恰恰是这种教育体制在大学生身上的一种延续。诚信缺失、作弊风行、道德沦丧等现象成为大学校园亟待解决的道德难题,而这恰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缺失的负面效果。

社会责任意识是决定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是建立优秀品质、培养一切美好行为的首要因素,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肩负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只有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才能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全力以赴,真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视国家、民族振兴为己任。如何有效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希望通过本文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分析,能够引起学者及高校的关注,并进一步探讨有效的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这一群体为中华民族复兴做出最大的贡献。

注释

①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代序).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②陆军恒.培养社会责任意识[N].人民日报,2002-12-19.

第9篇: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范文

一、建立责任意识教育理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然而,伴随着高校扩招、合并、教育产业化等一系列市场化运作,人才培养方向就出现了自上而下的偏差。学校单纯的追求高就业率,而出现了重技能轻素质,重专业知识忽视基础知识的尴尬局面。这种局面不利于我们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人才。我们的教育体系承担着的是为社会培养担负未来历史使命的人的职责。这样的人必须首先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所以责任意识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中应处于最基础性地位,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具有高度责任意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且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人格心理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挑大梁、立大志、做大事[1]。

二、优化责任意识教育环境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的生存和发展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并且人又是环境的产物,人与环境矛盾的运动推动着自身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同时人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既离不开主体自身的学习和自悟,也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一般来说,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大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行为的养成,都是在这些活动中形成,并且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我们要打造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网络,建立开放的教育模式,使学校责任意识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整体化的、全方位的轨道,这样才能增强责任意识教育的整体合力与效应。

(一)优化家庭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也是最先对人实施教育和影响的地方。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否对子女的个性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尽管家庭环境似乎对大学生群体责任意识的提高距离较远,但是绝不应该丧失其教育主体的地位。特别是对当代家庭责任教育缺失的大学生群体,家庭这一责任环境更显重要。首先,父母的榜样作用效应不减。父母自身品德修养会对孩子造成直接的影响,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家长必须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交流。营造轻松、民主、对话式的氛围,打破权威专制的传统交流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平等与自由,并积极参与家庭事务的处理,以主人翁的姿态提高对家庭的责任意识,而不是被动地依附与寄生在家庭中。

(二)优化学校环境

增强责任意识教育的时效性,离不开学校的参与。同时学校仍是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首要主体。学校是大学生长大成才的摇篮,是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学校教育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力度,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实施教育和影响。因此,优化学校环境尤为重要。首先,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大学生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受益者,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很大的感召作用,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开展以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的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其次,加强高校师德修养。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2]培养有责任意识,积极承担责任的人才,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责任意识。教师的魅力,依靠的是真理和人格力量,教师自身行为上的示范作用甚至比言语示范和书本知识更有教育力量。因此,教师不但要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更要明确自己在学生成长和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性,以良好的人格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责任意识来感染和教育学生。再次,发挥校园媒体的重要作用。在重视考分和考研率就业率的高校氛围中,宣传和表扬道德上的典范,通过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营造“负责光荣,失责可耻”的舆论氛围。

(三)优化社会环境

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培养和提高,仅仅依靠家庭和学校是不够的,毕竟我们的学生最终还需走向社会。因此,积极营造与倡导家庭和学校环境方向一致的理念对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提升意义深远,如果社会环境不利于责任行为的实现,那么我们的前期教育就会功亏一篑。当今中国是一个多元社会,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利益关系的多元化使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人们的精神价值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使广大的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无形的道德教育,从而自觉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同时,社会广大媒体也应该帮助大学生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宣传,注重引导,把自己舆论导向的优势最大化。在社会上广泛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如“三下乡”活动、“扶贫帮困”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形成求同存异、包容多样,最广泛的责任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大环境。

三、深化责任意识教育内容

调整和更新责任意识教育内容体系,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这个大方向不动摇,在教育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认知能力。与中小学责任意识教育不同,大学生群体的责任意识教育任务更加艰巨,他们中间有少部分人已经形成了不良的道德品质,夹杂着不正确的责任认知,这就大大增加了我们工作的复杂性。同时,大学生群体有走向社会的过渡特点,需要适应社会也具有改造开拓社会新局面的能力。他们由于其自身的知识结构逐步完善,思想独立性增强,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迅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者实施教育影响时有强烈的针对性而且理论上有一定的深度。

(一)生命责任意识教育

生命责任意识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群体意识到生命不仅是人生的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珍爱自我生命的同时爱护地球上一切生灵。生命的存在是一切理想和抱负实现的前提,是我们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足够重视。把生命责任意识放大到整个世界,也是我们对大自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一种尊重。

(二)行为责任意识教育

行为责任意识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大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同时懂得通过自己的行为正实现着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明白行为的重要性。首先要懂得,什么样的行为是才是负责任的行为,如何做出负责任的行为以及怎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需要做到调节、监督、评价、反省这四个环节,同时,正确面对因自我不良行为造成的后果,不逃避。

(三)成才责任意识教育

成才责任意识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大学生在不断完善自我的同时提升责任意识,把自我发展、个人成才能够与祖国的前途、名族的振兴紧密联系起来。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性活动通过追求自我、创造自我、实现自我进而达到自我的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又是层次较高的一个群体,他们肩上担负着祖国的未来,因此必须做到立志成才,成为一个德才兼备、追求真理、敢于创新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样才能做到更好地回馈社会。加强成才责任意识教育,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样有重要的作用。

(四)回馈责任意识教育

回馈责任意识的目的是让大学生们懂得,只有尽到自己的职责对社会和人民做有益的事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人生的尊严和价值,这样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大学生成才后,应该明白是家庭、社会、国家培养了自己,应义不容辞地回报大家。做到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忠于祖国,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社会新风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四、改进责任意识教育方法

(一)通过双向对话、自我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的责任理解双向对话打破了传统教育方法中教育者向被教育者进行单一地灌输说教的方法。它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之间通过相互尊重的、信任的、平等的交往,达到灌输和教育的目的,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教育沟通,也是一种信心、情感的双向交流。对话性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强调个体德性的自主生成。自我教育方法是指受教育者通过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反思等方式,主动接受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以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的方法[3]。在责任意识教育上,只有通过双向对话和自我教育方法相结合,加深对责任意识的理解,责任意识才能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个体品质。

(二)通过角色扮演、实际体验方法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实践实际体验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为直接理论来源。实践是检验人的思想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而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与角色是密切相关的,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的骄子,祖国的未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出与自己角色相适应的言行。这两种教育方法的结合,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习得并内化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也有利于理解责任意识效果的提高。

(三)通过榜样示范、修养指导方法培养大学生的责任理想榜样示范也称典型示范法,它包括直接示范和间接示范。我们可以通过具有代表意义的人和事起到示范引导、警示警戒作用,以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规范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帮助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鼓励学生向榜样学习[4]。同时加强修养指导,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素质。责任理想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提炼出的一种美好的愿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美丽蓝图。

五、拓宽责任意识教育途径

(一)加强学科渗透

进课堂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教育途径上我们要利用好这一主渠道,加强责任意识教育。传统的责任意识教育基本上是依靠思想道德修养这一课程完成的,这种力度显然不够。事实上,每个学科都隐藏着责任意识教育的素材。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责任意识教育中的渗透作用,把责任意识教育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在其他学科实践中实现责任行动的转化。人文学科可以养心,自然学科有开阔人的胸襟和视野的功能,两者相互渗透互相补充。因此只有把这种隐性的教育和显性的教育结合起来,责任意识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校德育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责任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它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陶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是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重要载体,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正确的导向,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宣传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在增强责任意识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我们亦可以把责任意识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比如,学唱红歌、毕业和新生文艺晚会、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淡化了教育痕迹,提高了责任意识教育的可接受性。

(三)开展社会实践

责任认知和责任情感最终都要落实于实践中接受检验。责任意识教育成败的关键就是看我们的学生能不能履行责任实践。一切责任意识教育的理论只要还没有运用于实践中,它都具有抽象性质。因此,我们必须对实践环节足够重视。我们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走出学校走进社区,在这一活动中实现尊老爱幼、回馈社会的良好品质。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有利于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把责任意识的客观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达到知行统一,提升自我素质。

(四)利用网络媒体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充斥着90后大学生的生活,他们迈进了标准的拇指时代。互联网的快捷使大学生们接受了更多更广的知识,同时也养成了思想开放程度高、观念更新快的特点。可以说,互联网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加强责任意识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和媒体。首先,善于利用微博。这一活动广泛流传于大学生群体中,它具有可复制性、共享性、适时传输性的特点,把感人的事迹、适用性强的名言警句通过微博感染大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其次,加强校园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抵制腐败思想和不良社会风气的网上传播。再次,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念。切忌过分依赖和沉迷于网络游戏,逃避正常的社交活动和真实生活,利于网络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是十分可取的[5]。

六、健全责任意识教育机制

(一)健全管理机制

科学的管理有利于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开展,它是调控教育各个环节、各要素顺利运行的重要机制,也为增强其实效性提供重要保障。健全责任意识教育管理机制,首先要建立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工作的领导机构,并指导各院系开展工作,从领导和组织制度上加强重视。其次,制定相关工作人员职责制度,以制度化的形式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是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只有相关的工作人员认真扎实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责任意识教育工作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再次,制定工作目标。根据学生责任意识现状作出科学决策,制定工作计划,实施最佳方案确保教育目标的最终落实。

(二)健全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指用激励的手段、发挥激励的功能来调动教育各主体的积极性。激励手段可以包括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在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中,学校要不断完善各种奖励制度、奖励内容,使广大学子明白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这种机制的运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具体运行中,会遇到很多不确定的、反向的、干扰性的因素,因此,我们要积极地防止和控制这种不利因素处于主导地位,以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