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小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小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第1篇:小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家政体验;课堂方案

一、研究小学家政体验教育的初衷

本论文以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五里牌镇中心小学、泷泊镇明德小学、尚仁里乡中心小学为例,采集的数据作为依托,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采访了小学学龄阶段六个年级的学员家庭,调查对象近一千二百人。

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落地,伴随着出现的是“产假式缺员”,二孩政策更带来生源数量结构性变动的压力。近期,教育“十三五”规划提出对策:继续扩大普惠性学前及小学学龄教育资源,鼓励通过政府购买岗位等方式解决保育员、保健员短缺问题,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问题。我们做此项调查研究旨在切实帮助小学学龄的学生掌握家政基本技能,合理管理自己、有效减轻二孩或非二孩家庭中家长的负担,主要研究对象就是二孩或非二孩的家长态度,作为家政学专业的学生,有责任更有义务做好此项研究工作,从而发挥自身学习内容的价值。

小学家政体验教育是基于“生活教育”理念,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知能,通过家政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中进行自然和谐的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体验创造、体验自主、体验快乐,从而将家政教育目的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品质。进一步转变学习家政教育就是为了掌握家政技能的简单认识,树立通过家政体验教育来培养学生生活能力和责任感的科学思想。

二、农村小学家政体验教育存在的问题

被访者普遍对相关概念了解不多,我们无法确定这些被调查对象是真正了解小学家政体验教育的全部概念。可见在农村地区,即使是乡镇,也无法保证教育资源的更新,这就是农村教育中公平与效益的博弈意义之所在。简言之,存在的问题如下:

1.坚持要学习应先做人的观点,以家政体验教育载体,让学生回归生活,开展综合实践,增强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以家政体验教育为载体,形成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并建立相应的学习实践平台,丰富家政体验的空间。

3.为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的路径,实现了学校课程、家庭课程、社区课程三位一体的校本课程体系。

三、农村地区进课堂方案的方案探索

主要内容是构建家政体验教育特色文化和建立家政体验教育的评价机制。

特色文化包括:特色课程、特色活动、特色资源、特色校园文化环境的相关内容,其中“特色课程”和“特色活动”成为亮点。有家长提到“农村资源有限,该方案可向城市小学发展”、“校园文化在农村小学难以实现,孩子们放学一般就是群聚玩耍或者回家写作业、看电视,基本不会参与此类活动”,这些都给我们的调研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比如,在泷泊镇明德小学适宜在周一至周五的大课间开展家政特色活动,孩子们对评优评先较为敏感,态度积极、你追我赶、氛围良好,校园内宣传栏更新频率高,可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家政体验教育。

评价机制有三点:1.家政教育内容更新。有家政态度、家政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家政技能、实践应用等五个方面。2.教师要从活动设计、小组实践、组织展示交流等阶段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自我评价、磋商交流式同学互评等。要利用“成L记录”加强实践过程指导,帮助学生找问题、看亮点,学会“温故知新”。3.按期举行学生自评。例如每学期对学生的家政表现设定评价指标,加之老师的评价结果的反馈,可以从正反两方面促进学生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

四、针对农村地区进课堂方案今后研究方向的思考

“两会”之后谈教育,其中出现一个新词汇是“创新教育”,即以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为特征,以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与机制。不管是在农村地区还是在城市地区,家政体验式教育都符合“创新教育”这一理念,并终将绽放独特的活力和魅力。

我们有幸见到了双牌县团县委书记,和她汇报了此次调查的初步结果。政府部门表示大学生如有想法在此地谏言有关学校教育的内容,不止是“三下乡”义务支教,最好能接近农村小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有关家政教育的课题目前研究甚少,书记指示教育类的课题探索“任重道远”、“贵在坚持”,我们一定不会放弃个性化方案的探索,期待与三所小学的再次相见。

五、研究的反思

1.对建设特色课程的新认识

比如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都是连接家庭和学校的重要途径。通过“校本课程+体验活动+社会实践”的实施模式,将家庭有机地融入学校的特色建设和发展中来。

2.家政体验教育是学生自主性、主体性发挥的重要载体

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家政体验教育是让孩子们回归生活、品味生活的实践活动,在自理能力、礼仪交往、情趣生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认识和训练,而学生在这些活动就是学生自主性、主体性充分彰显的过程。

3.开展家政体验教育的思考

家政体验教育评价的思考:作为实践课程的评价,农村环境中可借鉴经验较少,而家政教育对学生的学校评价、家庭评价、社会评价的标准、体系和评价办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2篇:小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浅谈核心素养下如何开展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针对当前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良好开展的课程教学基本理念,同样也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本质要求。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充分反映数学的价值和本质,充分体现小学数学课程基本的理念和总体的目标。基于此,本文针对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展开分析和研究。

一、为学生构建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正式的问题教学情境,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的教学当中,不能仅仅通过教师的讲授进行培养,还应该让学生置身于不同的问题教学情景当中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就需要将现实生活和数学问题有效的结合起来。教师应该多多留意当前数学教学中能够与社会生活相关联的问题,并且能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的.那个汇总设置这样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并且,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充分应用到生活当中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提倡运用多元化的课堂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贯彻小学数学新课程的重要要求,运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小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的过程中都不能够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同样在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当中也是这样。教师教授知识是小学生获取知识非常重要的途径,当时并不是唯一的获取途径,学生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进行合作学习,倡导构建个人的知识结构。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应用合作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构建更高的知识体系。同时,合作学习还能够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思想,并且能够加深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整合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内容

第3篇:小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教育课程统整互联网+教育

一、通过课程统整,确立核心素养导向

课程统整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概念、事物、现象等学习内容或者经验组织结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课程[1]。它不仅是一种新的概念,也是一种基于课程融合、又高于课程融合的组织形式。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虽然获得了永久性的概念,但是缺乏抽象性思维,概括能力比较低,因此可以利用课程统整,精简课程结构,减轻小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1.课程统整的必要性

客观上,当今世界知识总量正呈指数型增长,知识的无限性和生命的有限性这一矛盾让我们不得不对知识进行统整;主观上,当前以学科基础和知识结构为分类的抽象宏大的课程体系不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最后,从核心素养本质来说,核心素养并非单学科素养进行简单相加积累,而是通过跨学科素养相融合来发展学生能力。

2.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统整范例

核心素养提出后,各国都试图通过统整课程来促进这一目的的达成。其中,STEAM教育是美国基于其核心素养研究(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发起的一种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艺术(Art)、数学(Mathematics)等多学科融合的课程模式。新西兰课程也试图在各科之间架起桥梁,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统整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目前这两种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统整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我国在2017年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STEAM教育和我国教育发展的联系,近年来,也对课程统整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例如,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第一实验小学基于“单元整合,五课渐进”的五课渐进法,通过五个循序渐进的课型(预习过关课、字词读写课、课文品读课、拓展阅读课、主题习作课)整合一个单元的教材内容来完成整个单元的教学。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后,学生成绩非但没有下降,综合能力反而得到提升,素养也得以培养,得到了教育界和家长的一致认可。

3.立足我国核心素养对课程统整的建议

第一,相近相邻原则。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通过统整形成一个大的知识系统。在进行课程统整的时候,一方面要抓住学科主要特点,另一方面也要顾及该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比如二年级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学习“尊老爱幼”时就可以和语文课上的“孔融让梨”进行课程统整。首先这两门学科都属于人文科学性质的学科,统整起来比较容易;其次,“尊老爱幼”对低年龄段的小学生具有抽象性,通过和“孔融让梨”统整后,可以借助“梨的大小”这一具体角度去理解“人文情怀”,进而实现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的核心素养目标。第二,有限性原则。首先,统整课程数目的有限性。并不是将越多的课程统整成一个系统就越好,超过三科课程统整就会给学校教育秩序和任课教师带来压力,并且更多的课程挤压混合在一起,反而不利于抓住其学习“核心”。核心都已经丢失,何谈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次,统整课程上课次数的有限性。有限的合理的统整课程上课次数可以巩固学生的系统知识,提高其信息编码能力,便于内化知识;但是单一的无限制的统整课程使大量知识涌入学生头脑,会使其对所学学科重点产生疑问,臃肿多余的知识最终会降低学生的上课热情,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乐学善学”这一素养也会成为水中倒影。第三,切勿矫枉过正。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而现存的分科教学造成知识散碎,不利于学生总体发展,但是存在于世界课程史上千百年的分科课程经过了时间的检验,依然是各国主要的课程组织形式。统整课程在某种程度上能弥补分科课程的不足,但是也并不是十全十美,我们在真正的教学中应该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切勿买椟还珠,矫枉过正。

二、利用“互联网+”教育,创新核心素养落实载体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教育风起云涌,为教育教学带来诸多便捷。小学生好奇心重,对计算机新奇的人机交互极有兴趣,因此可以通过“互联网+”教育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作为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载体。

1.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学生“自主发展”

“互联网+”教育创新原有教育模式,使核心素养中的“自主发展”成为现实。互联网的便捷性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从小学生自身出发,通过“一对一教学”“在家上名课”,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弥补自身短板,真正地做到了因材施教。另外,学生在使用互联网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深化了解“信息意识”和学习“技术应用”这两项素养的过程。

2.个性化设计,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核心素养不只是重视知识的储量和内容,更强调知识习得过程,因此提出“学会学习”这一素养。根据斯金纳操作条件学习理论,当一个学习任务完成后,及时的检测和反馈不仅有利于对当前知识的巩固,还有利于下一步的学习。然而现实教学中很难做到这一点,要么是课堂上来不及检测,要么是“大一统”的反馈缺少针对性[2]。通过“互联网+”教育收集的基于大数据情景化的个体数据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反馈,使学习的进程和安排掌握在学生自己手里,促进了4A(Anytime,Anywhere,Anyb-ody,Anyway)学习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素养的提升。

3.基于核心素养对“互联网+”教育的建议

第一,立足学生身心智力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核心素养的培养。和以往教学以单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不同,“互联网+”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在贯彻核心素养的落实上更具优势。比如在上课之前,通过讲解多媒体教学工具,鼓励学生从“技术应用”这一层面去体会“互联网+”教育这种新的课堂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多方面立体的图文内容使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感受到“人文积淀”和“人文情怀”,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站在一个审视者的角度,对这堂课所用的多媒体课件内容进行点评,进而培养其“审美情趣”。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一边借助互联网展示中国在全球的地理位置,一边讲解我国悠久深远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国家认同”感;继而展示北京、上海、西安、广州等城市的分布与位置,让学生形成认知基础和“人文情怀”,然后让学生课下借助计算机绘制“家”“学校”及周边的重要建筑物,这样既巩固了课上所学的知识,又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技术应用”能力;最后让学生点评这节课所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其“审美情趣”的发展。第二,支撑系统的完整性。在“互联网+”教育这种新的课程模式中落实核心素养,必须配有完整的支撑系统。基于小学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其支撑系统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说明。硬件上,需要有配套的计算机等教学辅助设施来保证“互联网+”教育的可行性,在硬件设施供给充足的情况下还应考虑将核心素养融入其中所需要的技术支持。软件上,老师的能力影响授课效果。胜任这种教学模式的老师首先必须具有精深的互联网知识,学会将互联网知识和现实课程结合;其次还需要对核心素养有深刻独到的理解,上课过程中将核心素养“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

三、改革教学方法,拓展核心素养落实途径

基于核心素养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发和实施新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本文认为,基于课堂内部的“深度教学”可以使知识更加立体丰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类、“自主发展”类核心素养;在课下通过与实践相结合,使抽象知识变得“可感知”“有温度”,提高学生“社会参与”方面的素养。

1.课上深度教学,立体呈现“文化基础”

与以往教学主要凭借螺旋式课程的累积来实现教学目标不同,深度教学不是一味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也不是将教学重点仅仅停留在符号表面,而是通过深入丰富教学层次设计,实现立体价值。通过“有限教导”“多元教导”“情感教学”“全景立场”让小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更加自主愉快地学习,获得积极的、有关核心素养的情感体验,形成自我认知。

2.课下实践互补,多面丰富“社会参与”

传统的课堂不能满足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题的现代教育,更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方式应该是课堂上听课与课下动手实践相结合。从学生角度来说,小学生动手探索能力比较强,领悟抽象理论知识有困难。在实践中不但能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习的基础理论,而且也能发现和探索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内涵,从而在实践创新中领会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角度来说,其第三个大方面“社会参与”中包括社会责任在内的六方面的能力,显而易见,这六个方面主要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靠单纯的课堂教学是实现不了的,因此必须通过实践促进学生落实该素养。

第4篇:小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091-01

背景:国家倡导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之教育理念,为高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外语学习的英语课程要承担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国际理解”功能,从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出发,培养学生面向全球化的视野和理解多元文化差异的能力。在高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高中英语课堂的建构,将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融入教学中,注意高中英语课堂的建构。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和内涵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体现了英语学科特有的语言能力与文化意识的要求,又囊括了其作为一门普通课程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语言能力是指借助语言以听、说、读、写、看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包括知识、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品质。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表现为一个人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水平和特点。学习能力指学习者应主动拓宽英语学习渠道,积极运用学习策略,从而提升学习效率的一种品质。笔者尝试将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融入教学中,建构唯美,情景和活力的课堂。

二、建构唯美课堂,激发学生交流兴趣

一个优秀的、唯美的课堂建构,不仅能够将所要教授的知识完全自然的融入其中,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收英语教学中的语言知识点,让学生们从心理上有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来进行接下来英语学科的学习。例如在教授高中英语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的时候,里面有很多的节日,如Double Ninth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Spring Festival等,这些节日都是著名的一些节日,老师可以选择Spring Festival作为例子,利用课件给学生观看一些有年味的图片,建构起一个唯美的课堂,让学生能够在其中找到学习乐趣。之后,让学生以写关于不同节日的话题作文,从而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类比的方法,话题为纲,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兴趣来进行英语的学习。

三、创设情境课堂,拓展学生语言空间

一个好的课堂,离不开课堂情境的创设,教师只有将课堂以更好的姿态呈现出来的时候,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才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课堂,将语言的运用以多种方式运用到课堂的教学中来,拓展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整体水平。例如,在Wildlife Protection 这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先用多媒体放映关于动物图片的PPT,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设置问题:“Do you know Top 10 most endangered animals in China? And what are they?”然后学生进行课文的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思考:“What’s the problem of these animals commonly facing?”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相关的情境之中。读完课文后再思考:“1.What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wildlife should be ?2.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endangered animals?”让学生在对这些问题回答的过程中,思考和阅读结合,既掌握相关的课文材料,又拓展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更好的拓展语用的空间。

四、关注活力课堂,彰显语言交际魅力

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充满蓬勃的朝气与活力。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关注活力课堂,多组织相关的语言交流活动,让学生们的才能得以彰显,帮助学生积累英语学习和交流的经验,为以后英语的学习和发展中奠定更扎实的功底。例如在教授Music这个单元的时候,可以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和原因。用Have you heard about the famous bands in the world ? Which one do you like best?问题作为讨论的引导语,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在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一旁给予学生点拨,帮助学生解决一些不会表达的词汇,让学生能够在表达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表达,更真切的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语言能力运用起来。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探索如何将英语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落实到课题教学中,实现核心素养和教学设计的有效结合,使核心素养真正融入课堂。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2.

第5篇:小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本阅读;课堂体验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历史课程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人文性,即“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呢?近几年来,我们坚持教学改革,大胆创新,探索出了课本阅读、课堂体验、“历史180”校园之声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

一、课本阅读,铸就核心素养的出发点

川教版初中历史课本忠于课标,倡导的新的课程理念,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川教初中历史课本的读本特点,注重课本阅读,注重阅读方法指导,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课本阅读,积累历史史料应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措施和途径。如在学习“俄国农奴制的废除”一课时,课本用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大字小字、辅栏、史海拾贝为我们呈现了大量的信史,通过阅读积累,学生就能清楚的了解认识到俄国农奴制废除的背景,农奴制的废除和俄国的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从而更加深刻、更加真实的理解俄国农奴制废除这一对俄国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在学习“抗日战争”这一主题时,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呈现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大量史实,学生就能自觉的从史实中真实的认识到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通过阅读课本呈现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西安事变”、“国共合作抗日”、“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胜利”等大量史实,学生就能自觉的从史实中真实的认识到中国人民为赶走日本侵略者,争取抗日战争胜利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和艰苦卓绝的努力,认识到民族团结,共同抗日是夺取抗战胜利的保证,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博怀和坚持团结抗战、持久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从而认识到民族团结,共同抗击外来侵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核心价值观念。在阅读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段民主革命这一历史专题时,通过阅读积累课本呈现的大量史实,不仅能认识到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自由的艰难历程,更能深刻认识到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是百年抗争的必然选择。在川教版历史课本中通过大量的历史实物图片,历史地图,大字小字、辅栏、史海拾贝等史实叙述,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史。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阅读历史课本,积累历史史料,从史料中得出认识、观点、结论,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的核心素养。

二、课堂体验,铸就核心素养的着力点

课堂是历史学习,“立德树人”,培养核心素养的的主要阵地。学生的阅读在课堂,理解在课堂、体验在课堂、认识在课堂、感悟在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升华在课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教师应抓牢课堂体验这个着力点,通过师生合作、学生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通过分工、合作、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展示等活动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合作,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在体验中获得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课标要求是我们培养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核心素养的出发点和根点?。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核心素养呢?课堂合作,情境体验应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措施和途径。如在学习“西安事变”时,在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西安事变的背景、概括、中共和平解决的方针和努力、意义的基础上,创设情境:穿越时空,回到1935年的西安。你就是一位从东北流亡到西安的学生,根据以情境片段段说出你的见闻和感受。片段一:东北沦丧。片段二:辗转流亡。片段三:一二九运动。片段四:西安事变。片段五:民众心声(学生、市民谈论捉蒋、杀蒋、放蒋)。片段六:来到西安。片段七:民众心声(放蒋、、张学良)。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分组开展讨论。在学生讨论成熟时,随即进行课堂展示点评。通过情境体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从而形成热爱党,相信党,跟党走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取向。情境体验可以让学生穿越时空,设身处地的走进历史,理解感悟历史,从而从历史中吸取营养,获得独自的内心体验,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境体验重体验,重认同。具有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设计简单,可操作性,可控性强,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情感形成的?认知规律。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途径。

三、“历史180”校园之声,铸就核心素养的支撑点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质疑和说明自己的观点、看法,对历史进行有意义、有创建的阐释。在开展历史手抄报、历史小论文、主题演讲等历史实践活动之上,立足于学校实际,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立足于历史教学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性和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人文性。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宗旨,利用学校的校园广播设施,创办了播音小栏目――“历史180”校园之声。“历史180”校园之声,就是在学校的校园广播语音平台的早上7,30、中午12.00、下午17.30开始播音中,开设历史小栏目,播出历史类节目180秒。早上由七年级播放,主要讲述历史故事,中午由八年级播报,主要讲述历史人物,下午由九年级播报,主要讲述历史感悟。我们要求分班分组,每一位学生都参加,以小组合作写稿,合作播报完成。通过“历史180”校园之声,讲述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表达历史思考、历史感悟。我们在注重课本阅读、注重课堂体验的情形下,为学生创设平台,让学生应走出课堂,让学生把自己积累到的历史知识,体验,感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去运用,使自己是历史知识,体验,感悟得到深化和升华,助推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

【参考文献】

[1]文章明.一套特色鲜明的历史实验教科书――川教版《中国历史》评价.《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第6篇:小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一、核心素养------育人目标、教育本质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音乐“新常态课堂”,自然离不开“核心素养”这几个关键字。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与音乐学科相关的:

其中第一大领域“文化基础”中的“人文底蕴之审美情趣”,让学生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

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基础――科学精神-----勇于探究”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呵护个性发展,鼓励孩子们的音乐创造。

核心素养中的第二大领域“自主发展――学会学习”需要我们在音乐课堂上多指导学生怎样自主学习,小组互助学习。

这逐条逐句都与音乐学科相关联,都需要我们音乐教师来完成。

现场展示课,台湾专家们的灵动课堂,点亮了我们心中的理想教育。那么,何为核心素养下的音乐课堂?让我原本模糊的概念更加清晰了。

二、不一样的台湾课堂

1.亲近幽默、润泽童心------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

作为一个听课者、旁观者,听台湾老师上课,“轻松、快乐”油然而生。课堂笑声满溢,学生会被老师幽默风趣的话语所逗乐;会被夸张、极具表现力的示范所折服;会被每一处都精心设计过的课堂习惯训练所吸引。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

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把幽默艺术运用于课堂,用幽默的语言来进行教学,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乐学情境,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集中学生注意力。试想,这不就是提高教学效率最重要的方式方法吗?学生乐于听,才能进行学,帮助学生高效的接受和消化学习的内容。

幽默,绝对是一座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走上这座桥,教师与学生间将不会再有深深的隔阂。不过,幽默只是课堂中的“佐料”,而不是“主菜”,在合适的时机适当运用即可。

2.知识容量小、能力训练广--------知识技能为载体的能力培养课堂

黄世杰老师在他的讲座中讲述了时下教师的一些现状:忙、茫、僵化、平庸化等。因为工作忙,变得茫然;因为没时间用心思考、疲于各种应付,变得僵化;最后变得平庸化。黄老师还用一个图片风趣的反映了教育中的另外一个问题: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抱着一个比他身体大几倍的奶瓶喝奶。教师在课堂中没有考虑现实情况,总是想把自己知道的一切都教给学生,而没有考虑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就像图中所示,这个婴儿能喝下这么多奶吗?他会不会被呛到吗?

这副图,这个例子,再加上现场所展示的台湾音乐课堂,让我意识到,为什么观课之初我在质疑,台湾课堂围绕一个小知识点------分辨拍子的学习,就要花去整整一节课的时间?而我的课堂大约10分钟就完成。

同一知识点,我的课堂只重在孩子能听辨,而他们的课堂则是感受,体验,有了这样的拍点感觉后,去分辨拍子,最后鼓励表现。让学生不光能分辨拍子,还能根据不同的节拍感觉去表现音乐。

细心思考,每一个小知识点不都需要层层深入,落实到底么?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停留的表层,知识的掌握只是我们装饰的表层肤色,而知识背后的能力训练才是肌肤内里的血脉。

想想,短短的40分钟,环环扣中核心素养中的要求:

学习拍号----让学生具有艺术知识的积累;

课堂上合作参与-----让学生具有发现、感知、欣赏音乐美的意识,自主学习,小组互助;

鼓励学生创编动作表现音乐-------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个性发展,鼓励音乐创造。

这不就是我们所追求的音乐课堂么?在愉快的环境下,进行一连串以孩童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孩子成为的学习主体;音乐课堂应该启发儿童潜能,开发儿童对艺术学习的兴趣,提升艺术知能及鉴赏能力,陶冶生活情趣,启发健全人格发展。

三、扎实高效的内地课堂

深入挖掘、翻转课堂:

现在的音乐课堂中,我们还会出现只注重书本知识,缺少对歌曲的挖掘思考。解翔老师的《八分音符》这节课,颠覆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流程:以学唱为主线,通过学唱、突破难点而掌握各种音乐知识及演唱技能。

解老师将常态课堂倒叙呈现,先提炼本课的难点的“八分音符”,从难点入手,设计一系列多彩的音乐体验活动,将八分音符这个知识点做深做实,不光会认它;会读它;会听辨它,还会表现它。最后,出示本课歌曲自学唱,会发现歌曲中的难点-----八分音符,碰见它的出现,孩子们迎刃而解。整课轻松、流畅,通过前面对附点八分音符的深入体验学习,孩子们在歌唱中没有遇到瓶颈而畏惧演唱,不光唱得准确,而且更加自信大方的表演了!

四、体态声势细节化、潜移默化助表现

声势练习是现代音乐教学中的一种运用较为广泛,影响比较大的教学方法之一。什么是声势?即能够发出声音的姿势动作。单纯的听觉体验比较抽象,声势教学法把音乐和感官统一起来,将音乐植入动作化语言中,形成对音乐的具体体验。

恰当:

音乐是听觉艺术,欣赏者从听觉感受音乐后,还得通过联想,进行再创造。在头脑中形成想象性形象。听觉感受的是声音,头脑中出现的是想象性形象,心灵上受到震撼的是情感。这不正是核心素养中----“发现、感知、欣赏美的基本能力;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教学实施的过程吗?

有效:

第7篇:小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幸福课堂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我们用数学的观点,思维方式和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和品质精神等等。幸福n堂把对教育的爱倾注到每个孩子的身上,尊重生命本身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以最纯朴,最敏锐,最真诚的情怀去研究学生,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舒展生命的个性,唤醒和引发他们内在的生命活力,提升他们的课堂生命质量,让生命潜能得以开发,享受课堂带来的生命意义,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最终达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数学“幸福课堂”,又是怎样一片风景?教师采用一些提增学生“幸福指数”的策略,学生一定能还我们以高涨的情绪、盎然的兴致、扎实的知识、深层的思考、积极的探索。

一、在幸福课堂中,构建学生的数学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结构。而结构化思维和建模思维是数学学习者应具备的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在结构化思维的构成中,我们要关注数学学习的“三维结构”――数学问题的内部结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结构化思维,就在于引导他们用尽可能少的数学知识作为基石,不断建构知识结构、完善认知结构,应用结构化思维解决问题,从而为终身发展垫底基础。建模思维是在数学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历“观察数学问题进行简化――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探究并推理论证――检验――解释――拓展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有助于学生探索事物间的内在规律,有助于他们学会数学观察,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观点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数学素养。例如,首先,我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如果一个苹果的价钱是3元,而一个菠萝的价钱是9元,菠萝的价钱是苹果的三倍,那么苹果的价钱是菠萝的多少呢?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都积极参与到这个思考当中来,然后我让学生通过查阅教材来了解分数。查阅完毕之后,我跟学生之间开展了对话。学生回答:“9是3的三倍,因此,3就是9的三分之一”,我说,“对,这就是我们本次课的教学内容,你们还能找出生活中的其他例子来说明分数的应用吗?”许多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课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往,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幸福课堂教学圆满进行。

在幸福课堂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应充分尊重知识的生成过程,让课堂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课堂,而更应该成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课堂,学生在享受课堂学习的幸福的同时,培育了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课堂是师生精神相遇的地方,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视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享受学习为教学的最高境界。幸福课堂应摆脱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任何知识不是死板地、枯燥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质疑―实验探究―验证―得出结论”这么一个过程,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变得鲜活起来、丰富起来。比如我在教学探究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在猜想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用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具实验探究,充分交流,自己从实验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亲身实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对圆的周长公式完善了认知结构。

二、在幸福课堂中,营造学生数学情感的体验场

数学情感主要指学生数学学习体验中获得的美感、道德感、乐趣感、实践感和理智感。几何图形的美妙、方法的多元、游戏的引人入胜都能成为学生体验数学乐趣感的元素。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直觉、猜想、实验、等实践活动能产生积极的实践感。幸福课堂应是学生情感的体验场所,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中可以得到自然地流露,毫无毕露的展现自己的想法。比如在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当我问到:为什么说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学生们在课堂上就开始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有学生说“因为0不比正数大也不比负数小,所以0谁都不属于”。也有学生说“0就像正负数的一条分界线,正数是比0多的,负数是比0少的,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这些回答都来自孩子们自己的思考,他们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陶醉于自己的思绪当中,享受于这种愉悦的课堂氛围。

三、在幸福课堂中,开启学生数学学习的探究泵

第8篇:小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 核心素养;培育途径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要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于是,落实和培养核心素养成为了进一步深化课改的关键,是当前课改的必然趋势。

作为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初中思品学科,更应走在课改的前沿,努力落实培育核心素养。这就要求初中思品教师必须认识到本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公民素养”为核心的知识素养、调适素养、思辨素养、信念素养和行动素养。所谓知识素养指的是学生能掌握思品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调适素养指的是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自主调节和处理各类关系和矛盾。思辨素养指的是通过本课程,学生能运用辩证的思维和方法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信念素养指的是通过课程学习,学能能把外在的知识技能内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行动素养指的是学生运用思品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或是采取某种行动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和培育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通过课堂教学能把学到的思品知识和技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意识并付诸实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教材案例要“精于取舍”

教材中有许多案例,这些案例往往看似有些陈旧,所以许多教师喜欢自己在课外选取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案例,作为教学资源。但是要注意,不是所有课外选取的案例都适合课堂教学,我们应该选择那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熟悉案例,比如学生与父母、教师的冲突或中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碰到的困惑等,然后进行加工改造,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为了追求新鲜而丢失材料的适用性,这是一种极为不妥的办法。有时当我们找不到合适的课外案例时,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案例,因为这些教材案例是专家们进过长期而认真的斟酌筛选出来的,其典型性和科学性是无可置疑的,所以教师教学^程中不必舍近而求远。

例如:在全国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活动中,《做友好往来的使者》的朱翠华老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文化不仅是民族的,还是世界的时候,就采用了教材中固有的案例,即二战中日本两座古城得以幸存的历史故事。教材的这个案例能够充分地反映出这部分的理论知识点,典型而真实,又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易于学生的思考。所以这样的教材案例应该得到充分利用,而不是一味追求案例的生活化、新鲜感,丢失案例本身应该起到的作用。

二、活动形式要“就实避虚”

思品课堂生活化不是形式上的生活化,在活动设计中不能流于是形式上的热闹活泼,而是要适合教学内容,体现教学效果。比如:《拥抱和平》中,用教材主要知识编制歌曲,各小组再相互评价,并演唱出歌曲。此形式较为新颖,学生参与度也高,课堂氛围也比较活泼,感觉活动设计很生活化。但实际上,学生为了编制歌曲需要在课前花费较多时间,而且在演唱过程中,学生把更多精力发在了演唱技巧之中,所以这使得原本用于学习教材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学习编制歌曲和练习演唱技巧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持续了近半节课左右的时间,在最后阶段又显得单调,所以生活化的课堂在此时显得流于形式。

三、布置作业要“融于生活”

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作为育人的思品学科,应该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探究学习,感悟出道理,并在课后转化为实践,让学到的理论融于生活。融于生活是思品课堂的逻辑起点,也应该是思品课堂的价值归宿。而布置作业是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适当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方法,也可以更灵活地运用到社会生活当中去。除了一些书面课堂作业,也可尝试布置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灵活地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这样可以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

例如:朱翠华老师的《做友好往来的使者》一课,从师生互动感受文化差异到活动探究领悟面对文化的态度再到最后阶段布置作业:扬州的小使者,为建城两千五百年庆典做志愿者,接待来自远方的客人。

总之,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思品课堂的实践化,指导学生逐步将思品的核心素养吸收内化,也就实现了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9篇:小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

新课改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得到教师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将核心素养培养落实于学科教学,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若要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引开展教学,教师就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探索更为细化、更加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常态的数学课堂彰显精彩的学科特质,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借助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活跃学生数学思维,使其养成主动思考和学习的习惯[1]。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将知识内容更加形象地展示,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如创设生活化情境、问题情境及游戏情境等。同时,教师还可以灵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视频、动画及图片的方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刺激学生感官,使课堂活动更加有趣。例如,在“认识钟表”的教学设计中,由于学生对于钟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还停留在表面认识。所以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利用钟表,引导学生学习自我管理,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和学具等教学材料进行课堂导入设计,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图片中学生正在起床,墙上挂着的闹钟显示为7点,床头柜电子闹钟显示的时间也是7点。这两种实物是生活中常见的闹钟,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钟表上的秒针、分针和时针的意义。教师创设这样的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掌握钟表时间的读取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钟表知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拨动钟表活动,从而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内容。在具体活动中,教师可以“小明的一天”作为主线,让学生在特殊时间拨动钟表,使其显示的时间和特殊时间一致。教师借助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二、组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创新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素养,教师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这样既能促使学生积极实践所学知识,也能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推陈出新。在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加强对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的控制,确保学生需要付出一定努力才可以完成任务,加深学生的实践体验。在具体课堂中,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年级层次、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确定主题,再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探究活动。同时,实践活动不应仅局限在课内,教师还应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方法应用到课堂之外。例如,在完成“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组织折纸、画圆等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除动手类实践活动外,教师还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又如,在完成“可能性”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中奖和商场抽奖等问题;在完成“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的开支情况,从而使学生充分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通过组织实践探究活动,教师可促使学生积极运用所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丰富学生人文底蕴

人文底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找到人文素养与数学知识的结合点,并以此为契机渗透人文教育,从而达到丰富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2]。第一,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时,可适当引入数学史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第二,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积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第三,教师可将各学科知识有效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重要性,在巩固学生所学的同时,拓宽其知识面。例如,在“圆”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可以引入与圆相关的历史知识,介绍我国“天圆地方”的传说,如此,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圆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随后,在圆周率的讲解中,教师还可以重点介绍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他将圆周率精确到了第七位,一直到16世纪才有其他数学家打破这一记录。如此开展教学工作,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枯燥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乐趣,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还能获得与数学相关的历史知识,体会到数学学科历史的悠久,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的巨大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在数学上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及民族自豪感。

四、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增强学生责任意识

责任担当在核心素养内容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3]。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给其以后的学习、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第一,讲解数学知识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学生灌输责任意识,使其认识到具备良好的责任感是当今社会的要求;第二,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小组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探究,引导学生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并与其他成员积极配合,保证任务完成效率;第三,为激发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小组间竞赛,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成员能认真、高效地完成分配的任务,优胜的小组将会获得“有责任小组”的称号。例如,在讲解“运算律”知识时,为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可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小组长。课堂上教师给每个小组成员分配不同的计算习题,只有所有成员均单独正确解答习题后,才算完成小组任务,而哪个小组完成任务时所用的时间最短,即为获胜组。笔者发现,各小组成员接到任务后均积极思考、认真作答,虽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学生不会解答,但在小组长不放弃任何一个小组成员的号召下,其他成员给予该学生积极的帮助,最终在小组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缩短了整个小组的任务完成时间,这样,在培养学生大局意识、合作精神的同时,还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借助这样的课堂任务设计,笔者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并给予各小组成员不同的计算任务,引导各成员在认真负责完成自身任务的同时应具备良好的责任心,给予其他学生力所能及的帮助。另外,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当今的社会,使其认识到不仅在学习中,在社会上自己也应做一个有责任的人,从而促进学生责任意识更好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