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范文

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精选(九篇)

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

第1篇: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范文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2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52例牙槽嵴重度吸收的无牙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张口法采取印模,观察组采用试排牙时闭口二次印模法,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精细排牙和塑造光滑的基托面形态,完成全口义齿修复,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修复情况并将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

结果:随访的5个月内,观察组患者的全口义齿修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全口义齿固位稳定占73.3%(22/30),稍有压痛感占16.7%(5/30),旧义齿有轻微不适感10%(3/30);对照组分别为54.5%(12/22)、27.3%(6/22)、9.1%(2/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试排牙时闭口二次印模法对治疗牙槽嵴重度吸收的全口义齿修复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其精细的排牙和优质的基托面形态大大提高了全口义齿的稳定性、封闭性和舒适性,缓解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牙槽嵴重度吸收 无牙颔 全口义齿 修复效果 观察 印模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083-01

全口义齿修复的成功率取决于良好的固位和稳定性,这关系到患者的咀嚼功能、发音功能和外观形态,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老年患者全口义齿修复,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腔组织会出现退化和萎缩,给义齿修复造成了很大困难。临床上采用传统全口义齿修复的治疗效果并不显著,易出现固位不稳和压痛感,失败率较高。本次研究为了探讨52例牙槽嵴重度吸收的全口义齿修复效果观察,选取我院在2010年2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52例牙槽嵴重度吸收的无牙颌患者,分别采用张口法采取印模和试排牙时闭口二次印模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0年2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52例牙槽嵴重度吸收的无牙颌患者,其中男性为27例,女性为25例。年龄在55~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2±9.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性别等其他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和方法。材料:贺利氏弹性印模材、蜡片、硬石膏、拜耳牙、脱牙基底盘等。方法;①印模观察了解患者颔弓弧度,为其选取相应的无牙颔托盘,取初印模,灌注石膏,制成模型。②记录颔位关系:使用铅笔画出基托边缘,在上下颔隆突部位涂抹蜡片进行缓冲,将脱牙基底盘做临时的基托,伸展基托边缘,使之与模型一致[1]。患者试戴临时基托,根据患者颔型调整基托边缘的长度,最好延伸至唇颊沟2―3mm处;同时伸展下颔舌侧的基托,基托应让开系带,避免影响舌系带和唇的功能运动。记录每位患者的颔位关系,确定垂直距离(垂直距离=息止颔位垂直距离-息止颔间隙),若患者的牙槽嵴为重度吸收,其垂直距离可缩短2mm左右再做全口义齿修复。③精细排牙:根据患者的肤色、上下颔弓形态、面形、性别等基本信息为其选择合适的人工牙,在中性区位置排牙应保持与唇、颊的适当距离。④试排牙和闭口式二次印模:整理以上操作步骤获取的数据,尤其是患者的颔位关系和垂直距离,先进行核准校对,在准确无误的情况下进行闭口式二次印模。把已经试戴的临时基托作托盘,在暂基托的组织面调印模材,放入患者口中,以慢速放置,先放下颔基托,然后放下颔基托,指导患者进行上、下颔的咬合,在印模材僵硬固定前做好肌功能修整[2],保证完全咬合。然后等印模材充分凝固,拿出模型,灌注石膏再制成模型。最后将新模型去蜡、去印模材和基底板,刮出后堤区[3],进行热处理和抛光,完成全口义齿的制作过程。

1.3 随访。患者定期复查,观察义齿修复情况,若有异常或不适及时通知医生做相应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1.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统计软件,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比较使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访的5个月内,观察组患者的全口义齿修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有22例全口义齿固位稳定,术后随即可吃软质食物,5例稍有压痛感,进行微调后压痛感消失,3例旧义齿有轻微不适感,主要是由于垂直距离过高,超过了旧义齿的高度,患者在15d内均适应;对照组分别为12例、6例、4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影响全口义齿修复固位和稳定的因素分析。本次研究对象均为老年患者,这类人群的牙槽骨萎缩情况明显,牙槽骨形态和结构与年轻患者相比已充分改变,变得又矮又窄,使得难以控制全口义齿的固位,导致义齿修复失败率较高;另外,老年患者由于年龄的增加,患者的口腔组织出现退变,口腔粘膜的弹性降低,牙槽嵴也在不断萎缩,减少了唾液腺的分泌,降低了神经功能的协调性,这种环境和条件下进行全口义齿修复难度很大[4]。本次研究对象大多数为反复义齿修复患者,说明固位差会严重影响修复效果,易脱落、有压痛感,给患者造成外观、语言、咀嚼上的障碍和困扰。

3.2 试排牙时二次印模法在固位上的优势。本次研究采用了试排牙时二次印模法进行全口义齿修复,既具有精细排牙还有优质光滑的基托面形态,突出了该方法在固位功能和舒适度方面的优势。其原因在于:①该方法在正常咀嚼压力下获取合适精确的颔位关系和垂直距离,不受到压力不均匀和托盘摆放位置不准等因素影响,而且采用闭口式印模时,医生为患者作充分的软组织整塑,指导患者进行舌肌功能的引动,获得符合患者自身需求的基托边缘形态[5]。②试排牙时让患者做正常咀嚼动作,保证牙尖交错时获得生理性的咀嚼压力,该咀嚼压力能更真实的反应口内功能状态中的组织形态,二次印模在第一次印模基础上做了精确改良,使之更具功能性和自然性,固位和稳定性更强。③二次印模后直接作装盒充胶,无其他操作,减少由于中间操作导致的误差,因此制作的义齿印模精确度较高,同时减少了患者受到局部压迫忍受的疼痛,增强了全口义齿的封闭功能和舒适功能。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全口义齿固位稳定占73.3%,与对照组的54.5%差异具有显著性(P

综上所述,试排牙时闭口二次印模法对治疗牙槽嵴重度吸收的全口义齿修复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其精细的排牙和优质的基托面形态大大提高了全口义齿的稳定性、封闭性和舒适性,缓解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柳祝说,匡柏清,宋志荣.试牙后闭口式印模方法制作全口义齿的效果评价[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9,8(4):261-262

[2] 韩长安,金英哲.低平齿槽嵴下颌总义齿修复的临床治疗体会.吉林医学,2011,5(11):355-356

[3] 陶遵芬,汲平.52例牙槽嵴重度吸收的全口义齿修复效果观察[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8,6(4):216-217

第2篇: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 深覆 ;咬合重建;普通可摘局部义齿

[中图分类号] R783.4[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c)-163-02

上下颌前牙咬合呈深覆 关系,且伴有复杂牙列缺损是中老年口腔多发病之一,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也给修复工作带来很大难度。恢复这类患者的上下颌垂直距离,重建咬合关系,增加咀嚼功能,提高修复率,对提高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本院2007年5月~2008年12月对29例患者采用普通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治疗,术后1~2年复查,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5月~2008年12月来自本市范围内的55例中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龄38~65岁,平均51岁;对照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36~67岁,平均53岁。两组患者中口腔卫生差,均有牙列缺损[2](主要为后牙缺失),余留牙(主要为前牙)牙齿磨耗严重[3],下前牙较短,上前牙腭侧牙龈有创伤,并有不同程度的增生,腭侧牙体变薄,颌间距过低,面下1/3高度变短,自诉咀嚼功能差等现象。

1.2 修复效果衡量标准

良好:自述咀嚼功能明显改善,肌疲劳感消失,咀嚼硬物无不适感,颌面外形表情及发音功能2~4周内得以恢复;较好:自述咀嚼功能正常,肌疲劳感减轻,可咀嚼大部分食物,颜面外形表情及发音功能改善明显;较差:自述咀嚼功能低下,只能吃软食物,咀嚼硬物时疼痛。

1.3 方法

1.3.1 治疗组①修复前准备:完成必要的牙体牙周疾病的治疗。②咬合分析:根据患者余留牙、颌位及咬合垂直距离的情况、咀嚼肌及颞下颌关节的情况,确定咬合重建的垂直距离,制取分析模型,确定治疗方案。③修复过程:常规基牙预备,对磨耗严重的基牙需桩冠修复,但黏接桩后,全冠应暂时性修复。然后测定垂直距离,确定颌位关系(将蜡堤烤吹,嘱患者下颌放松,作正中咬合至确定的垂直距离高度,转移到 架上制作)。牙列缺损用普通可摘义齿修复,至少戴1~3个月,以检验垂直距离的增加和改变后的颌位是否合适。在此期间可根据患者的试用情况做选磨调整。按照普通可摘局部义齿最终合适的颌位的距离,在此垂直距离上制作金属烤瓷冠和铸造活动义齿,嘱半年复诊1次。

1.3.2 对照组单纯地用全冠修复前牙及后牙磨耗严重地冠,而牙列缺损也单用一般义齿修复。

2 结果

治疗结果见表1。

两组总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正常 时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基本居中且双侧对称,两侧肌肉位置对称,功能活动协调[4],前牙深覆 伴牙列缺损时致正中 位丧失或偏离正常范围,颌间距明显降低,使口颌系统的生理平衡关系遭到破坏。

所谓咬合重建是指用修复方法对牙列的咬合状态进行改造和重新建立,包括全牙弓 面的再造,颌位的改正,恢复合适的垂直距离,重新建立正常的 关系,使之与颞下颌关节及咀嚼肌的功能协调一致,从而消除因 异常而引起的口颌系统紊乱,使口颌系统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前牙深覆 伴牙列缺损时,如果单纯地用全冠修复前牙及后牙磨耗严重基牙,而牙列缺损也单用一般义齿修复,结果是患者上下颌垂直距离低,咀嚼效率低,用不上力,进食慢,严重者还会导致或加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等,因此,要以升高颌间距,确定正确的正中 关系为前提即咬合重建来修复磨耗严重的牙和牙列缺损。对磨耗严重的前牙先暂时性修复,因为垂直距离和颌位关系没有稳定,应先用硬质树脂全冠修复;对后牙列磨耗严重的基牙,在制作普通局部义齿排牙时 面用蜡雕出形态,并与对 有良好接触关系,从而恢复其 面形态。

普通可摘局部义齿可适当增加上下颌垂直距离,使下颌及髁突前下移,并稳定于正常的关节位,以重建肌肉、咬合及颞下颌关节间的生理平衡。临床上普通可摘局部义齿用于试验性治疗是咬合重建不可少的步骤,通过试用和磨改寻找最合适的颌位和垂直距离,时间可能长一些。咬合重建时升高量应以患者舒适为准,咬合升高后的下颌位置以不超过息止 位为好,以免产生关节和肌肉症状。

固定式咬合重建最终修复多选择全冠、部分冠,前牙考虑美观因素,多采用金属烤瓷冠[5],对于磨耗严重的牙采取桩核冠修复,以避免全冠脱落。后牙除采用烤瓷全冠外可以制作金属全冠,但材料应有选择,最好选用金合金烤瓷冠,因其延展性好,而钴铬合金在咬合时远不及金合金舒适。后牙的牙列缺损最终修复体用铸造活动支架义齿修复,因其人工牙耐磨,基托薄,能较好适应咬合重建后的颌位和垂直距离。

关于单双颌咬合重建是单颌重建还是双颌重建,一般来讲重度 磨损致咬合垂直距离降低者作咬合重建时,需要双颌牙列 重建;轻度 磨损时一般为单颌,需根据牙磨损的程度, 曲线的形态来决定。

在本文患者中,因咬合关系重建工艺复杂、费用较高、费时较长,治疗前一定要充分征求患者意见,将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费用、时间及可能出现的不适等告诉患者,取得患者完全同意后方可进行。若对此修复治疗并无迫切要求且有顾虑的患者,不宜进行咬合重建。

[参考文献]

[1]程,曾晓莉,曹素华,等.上海市老年人义齿修复状况抽样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09,18(5):467-471.

[2]卞金有.预防口腔医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4-262.

[3]候潇,汲平.牙齿磨耗的研究进展[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7,8(2):156-158.

[4]周继林,刘洪臣,王海鹰,等.颞下颌关节急慢性损伤的 间矫治[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0,10(1):41.

[5]陈歌杨.金属烤瓷修复技术的临床应用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0):95.

第3篇: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孟子;新儒学;生态美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新儒学日渐成为“显学”。它作为中国较早地进行中西、古今文化融会思考的学派,不仅其价值得到肯定,更成为如今学者探索如何建构中国本土的现代文论、美学、哲学等的典型个案。新儒家学者以儒统庄,以儒统佛,以儒家精神会通西方思想,完成传统文论、美学、哲学某种程度的转型,形成不同于其他学者、学派的阐释。就在这种阐释的重建过程中,有一个值得当下美学界关注的现象,那就是三代新儒家学者已经自然而且必然地完成的“新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这种转向最早体现在熊十力先生提出的发人深省的自然活力论,还有梁漱溟强调以调和折中的态度对待自然。再就是后来,台湾、香港、大陆的三位领衔的新儒学思想家钱穆、唐君毅和冯友兰不约而同地得出结论说,儒家传统为全人类做出的最有意义的贡献是“天人合一”的观念。[注:参见杜维明《新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对中国和世界的启发》,载《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2期。]这一结论似乎并不是什么全新的发现,但从他们对于此观念所作的阐释来看,这种发现也不是在复述传统的智慧。事实上,他们不仅是在回归那个他们钟爱的传统,也是为了当下的需要来重新理解这个传统。如果说新儒学的生态转向在一开始还不是有意识的,那么到了杜维明这里,则已完全成为一面明确的旗帜。他接着第一、二代新儒学往下讲,不仅完成了所谓“生态转向”,并且还将这一转向带进对中国美学的全新思考。

一、中国艺术精神里的人格修养

在现代新儒家三代学者中,第二代台港新儒家的徐复观对艺术和美学探讨较多,并且有着自己较为系统的美学思想,这集中体现在其《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他认为,在中国哲学和历史上,《庄子》集中体现了审美主体性在中国的诞生,而儒家思想中所确立起来的道德主体性,同样充满着深刻的美学内容。徐氏主要探讨了庄子与孔子的美学思想,但却很少提及孟子。杜维明先生正是看到了孟子在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因而特撰文接着徐复观往下讲,为《中国艺术精神》补充了一个“续篇”。

杜维明先生在《孟子思想中的人的观念:中国美学探讨》一文中集中考察孟子的修身观念是如何同中国艺术理论相关联的。他开篇即说道:“徐复观先生在他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指出,儒家和道家都确信自我修养是艺术创造活动的基础,这与艺术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人们去完善道德和精神的品格的陈旧观点恰恰相反。它提出了一条解答艺术本身是什么,而不是解答艺术的功能应当是什么的思路。在这个意义上,艺术不仅成了需要把握的技巧,而且成了深化的主体性的展现。”280他正是顺着徐先生的这一思路去进一步阐发孟子的修身观念的。

欲了解杜维明的美学思考,先应明确徐复观是如何阐释“修养”与中国美学的关系的。徐复观所说的“修养”,乃是一种“人格修养”,是指“意识地,以某种思想转化、提升一个人的生命,使抽象的思想,形成具体的人格”[2]362。中国只有儒道两家思想,由现实生活的体悟和反省,迫近于主宰具体生命的心或性,由心性潜德的显发转化生命中的夹杂,而将其提升、纯化,转而又落实于现实生活之上,以端正它的方向,奠定人生价值的基础。所以,徐氏认为,只有儒道两家思想,才有人格修养的意义。

徐复观强调,人格修养常落实于生活之上,并不一定发而为文章,甚至也不能直接发而为文章。因为就创作动机来说,人格修养并不能直接形成创作的动机;就创作的能力来讲,在人格修养外还另有工夫。同时文学与艺术创作,并非一定有待于人格修养。但人格修养所及于创作时的影响,不像一般所谓思想影响,常是片断的、缘机而发的,它是全面的、由根而发的影响。而当文学艺术修养深厚而趋于成熟时,也便进而为人格修养。另外,作品的价值与人格修养有密切关系。徐复观指出:“决定作品价值的最基本准绳是作者发现的能力。作者要具备卓异的发现能力,便必须有卓越的精神;要有卓越的精神,便必须有卓越的人格修养。中国较西方,早一千六百年左右,把握到作品与人的不可分的关系,则由提高作品的要求进而提高人自身的要求,因之提出人格修养在文学艺术创造中的重大意义,乃系自然的发展。”一言以蔽之,人格修养与艺术在最高境界上有其自然的结合,具有共生性。儒道两家所成就的人格修养,不止于文学艺术的根基,但也可以成为文学艺术的根基,一旦发而为艺术精神的主体因素,便对中国艺术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进而主导着中国艺术发展的总体方向。在中国,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以人格的修养、精神的解放为技巧的根本,为境界的根本,正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卷10。因此,徐复观在对传统艺术活动的考察中所发现的人格修养与艺术的这种微妙的关联,乃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特质所在。

综观中国古典美学,自孔子始,审美一直与修养有着根本的联系。中国美学讲境界,艺术以境界为最上。正如王国维所说:“(词)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不惟词如此,中国其他艺术皆如此)而修养的归宿即是境界。由修养而达境界,此一境界,既是人生境界,亦是审美境界。在中国古人那里,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何以相通?在现代人的生存境域中,世俗的人生何以成为审美的人生?杜维明先生有进一步的挖掘。

二、孟子修身观念的生态美学精神

徐复观告诉我们,要想真正了解中国艺术精神,必须从修养的工夫透进,方能得其三昧。杜维明显然认同这一结论,因而才顺着这种美学研究的方向,去挖掘孟子修身观念中所蕴涵的现代美学精神。那么,杜维明进一步阐发“修身”的出发点是什么,他是如何理解“修身”的,他对“修身”作了怎样的引申,引申的意图何在呢?

首先,他澄清,自己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探究与道家美学所不同的,或是作为道家美学之补充的儒家美学存在的可能性,而是想尽量开发这两种传统学说所共有的象征符号资源。他明确指出:“把徐先生的分析推进一步,我认为,把修身作为一种思维模式,比起人们试图系统地将传统分梳为道家和儒家来说,也许出现得更早些”,“儒家强调的人文主义,也许初看起来与道家的自然主义相冲突。但是,按照他们对自我修养的共同关注,我们不能说儒家坚持社会参与和文化传承与道家追求个人自由不相容。道家批评儒家的礼仪,儒家批评道家的避世,都体现一种对话式的交互作用,它反映出两家之间存在着更深沉的一致”。可见,杜维明并不是要论证孟子同中国美学有着什么特殊的关系,而是要借孟子思想生发出中国美学整体的特性。再者,他的直接目的是想通过诠释的重建去发现隐含在孟子思想里的艺术理论,进而指出某种衔接传统与现代的美学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杜维明所用的“修身”这个概念,并不是仅仅对于人的形体而言。修身的内容实则比形体的转化要丰富得多。“身”只是一个含意有限的形象说法,非英文“body"可以代替,它其实象征了整个自我,乃儒家文化中极其丰富和庄严的符号。所谓修身,即修己,包含了自我转化、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全过程。比之徐复观所说的“人格修养”,“修身”有着更为广阔的涵义。“人格修养”容易被人们作为纯粹的道德操练来理解。自孔孟以降,后世的一些儒者确有此一倾向。事实是,人们一直用一种不太恰当的“手段”与“目的”的用语来描述艺术与人格(修养)之间的关系,而这种表述却模糊了二者的共生关系。但是,如果我们将人格修养扩展为杜维明所说的“修身”来理解,那么它与中国艺术的特殊关联就会变得更加明朗,甚至可以说,“修身”就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根本。艺术也由此可以理解为“深化的主体性的展现”,这是传统中国所特有的一种“大艺术观”。

孟子的修身观念包含两个方面的深意:一方面,“大体”与“小体”的和谐发展。在孟子看来,心为“大体”,身体只是“小体”。修身就是要使“大体”而不只是“小体”得到发展。一个向学生传授六艺的儒学大师,必定要认识到六艺既是需要操习的动作,又是应从精神上去掌握的科目。因此他主要关心的是一个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在转化过程中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人的身、心结构中,存在着将自我发展为与天地合一的真正潜能。修身更重要的是为了体验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共鸣。“大体”可以“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但它归根结底只不过是本真的人性。修身就是要将本真的人性显发出来,而美的实现则需要这种修身的工夫。所以,儒家的修身方法不仅具有社会学的意义,也具有美学的意义。古人通过修身所实现的人生境界,自然就有审美境界的生成。

进一步引申,修身所体现出的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美学精神。生态美学本是一个现代范畴。在21世纪初的中国美学界,引起最多关注和争论的就是这个范畴。它作为美学的一种新理论或者方法,更多地凸显出传统与现代衔接和转化的可能性。因此,强调修身体现生态美学精神,其实就是对修身作一种新的现代的理解和转换。生态美学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提倡绿色的人生,审美的人生。而孟子的修身观念则明确表示,人首先要实现自身的和谐,才能与天地合流。生态美学强调整体性,而孟子在关注整体性的同时,还看到了“整体”中的“根本”,那就是人自身的生态和谐。事实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态平衡确实依赖于人本身对待外物的态度和方式,此一态度和方式则根源于人的认识和精神境界。人必须从自身做起,修身是一种重要途径,它不仅导向生态平衡,也直指审美的和谐人生。它作为自我转化、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全过程,不仅是孟子所倡导的,也是道家所追求的。《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如果我们用现代话语来解读中国传统之“修身”理念,其实它就是“精神生态”。由此,它将给予中国当代的生态美学研究以重要的启示。

三、杜维明给予生态美学研究的启示

在孟子那里,与修身一样,美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将修身作为理解美的观念的参照点,因而“美”很难成为一个完全客观化的静态范畴,它与善、与真一样,都是人不断成长中出现的品质,它们作为一种激励人心的鹄的而存在。“充实之谓美”。“当美塑造着我们的充实感时,不是作为一种固定的原则,而是作为正在体验生命的自我,和所感知的实体对象之间的一种动态的相互影响而起作用的。我们在事物当中看到了美。在描述美的过程中,我们的注意力从外在的物质形体转向内在的生命力,最后达到无所不包的精神境界”。修身包含着主体的自我转化,而这种自我转化无论在美的创造或欣赏中,都是美的真正基础。在主体的自我转化这一环节上,杜维明拈出两个重要概念:“相遇”和“听的艺术”。这更加表明他在有意识地以生态美学的眼光来解读和发现古典。

相遇。杜维明说:“我们欣赏的对象可能是一棵树、一条河流、一座大山或一块石头,但是,我们感受到它们的美,使我们觉得它们并不是毫无生气的对象,而是一种和我们活生生的相遇。确切地说,是一种‘神会’”。杜维明用“相遇”来指称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来形象地表征古典美学里物我的神会,正是为了说明,中国传统美学里并没有主客二分,古人不会把自己的人格强加于外在世界,《孟子》关于人的思想并不是一种人类中心论,就其终极意义而言,它旨在表明人的自我转化首先体现为一种态度的转变,而人的自我实现则取决于人与自然的互动。正像徐复观先生所说的:欲“成己”必需“成物”,而不是“宰物”、“役物”。

20世纪著名的犹太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人生与世界具有二重性:一是“为我们所用的世界”,一是“我们与之相遇的世界”,可以用“我—它”公式称谓前者,用“我—你”公式称谓后者。布伯所谓“我—它”的范畴,实指一种把世界万物(包括人在内)当作使用对象,当作与我相对立的客体的态度;所谓“我—你”,实指一种把他人他物看做具有与自己同样独立自由的主体性的态度,此时,在者于我不复为与我相分离的对象。[注:参见马丁·布伯《我与你》,陈维纲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7-21页。]人置身于二重世界中,即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筑居于“它”之世界,但人也栖身于“你”之世界。人对“你”的炽热渴念又使人意欲反抗“它”、超越“它”,正是这种反抗造就了人的精神、道德与艺术。布伯说:“人无‘它’不可生存,但仅靠‘它’则生存者不复为人。”布伯的学说直接针对西方思想史上两种居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虽然他的目的在于阐释宗教哲学的核心概念“超越”的本真涵义,以及澄清基督教文化的根本精神——爱心,但他对人生态度的两种概括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具有普遍性的。

生态美学批评现代人类的实用主义和功利性,痛斥他们将“我—它”关系加以绝对化和极端化,着眼于“我—你”关系的和谐建构和扩展,因为只有后者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无间,人与社会的和谐融洽。如果我们把人与世界的关系概括为主要的三种形态:认知的、实践的和审美的,那么大家就会发现,前两者所体现的其实就是布伯所称的“我—它”关系,而审美所呈现的则应该是“我—你”关系。我与你相遇,“你”便是世界,便是生命,无须有待于他物,我当以我的整个存在,全部生命和本真人性来接近“你”。最终“我”与“你”都升华了自己,超越了自己。这便是杜维明先生所说的“神会”,亦是孟子修身观念的真谛所在。因此,“我”与“你”的相遇,是审美的相遇,亦是生态精神的呈现。正如杜维明先生在《存有的连续性:中国人的自然观》一文中所指出的:人心“对自然的审美欣赏,既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占有,也不是主体强加于客体,而是通过转化与参与,把自我融入扩展着的实有”。“我”在展开审美体验时,渐渐忘记了“我”的存在,完全“化”入“你”的体内,以“你”的存在为自己的存在,逍遥游于“我—你”共同的精神世界,这即是审美化境,是生态美学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所发现的生态特征。物我合一的境界真正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杜维明还指出,对于人与自然的这种互通性和亲切性的审美体验,往往是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修养的结果,“返回自然的过程不仅包含着记忆,而且也包括‘绝学’和遗忘。我们能参与自然界生命力内部共鸣的前提,是我们自己的内在转化"。这种观点与徐复观先生对“心斋”的修养工夫的解释是一致的。可以这样说,中国古典美学是一种以修养为基础和工夫的“相遇”美学,此一“相遇”,则真正体现了深刻的生态美学精神。

听的艺术。艺术感动并影响着我们,古人们相信,它来自人与天地万物共有的灵感之源。讲到听的艺术,很多人马上会想到音乐。这当然是没错的。但除此之外,它在这里更蕴涵深一层的隐喻。“听”具有生态层面的重要意义。

听觉的感知作用在先秦儒学中占重要地位。杜维明相信:“如果我们将眼光盯着外部世界,那么,儒家之道是不可得见的;如果仅仅依靠视觉形象化这种对象化活动,是不能把握宇宙大化的微妙表现的。诚然,像舜这样的圣王,能够通过对自然之微妙征兆的探索来洞察宇宙活动的初几。但是,我们却是通过听的艺术,才学会参与天地万物之节律的。‘耳德’或‘听德’,使我们能够以不是咄咄逼人的,而是欣赏的、相互赞许的方式去领悟自然的过程。”生态美学一直在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抛弃西方的二分法思维模式,在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中发掘这种主体对待自然的审美的态度。因为此一审美的态度真正消融了主客二分,体现了物我的平等、和谐、共融。杜维明先生认为先秦儒家是经过身心的修养将自己开放给所置身于其中的世界,通过拓展和深化自己的非判断性的接受能力,而不是将自己有限的视野投射到事物秩序上,才得以成为宇宙的共同创造者。

听的艺术除了可以表明态度以外,还联系着特殊的感受和表达方式。“听的艺术”里所说的“听觉”,并不是指人的生理听力,而是指人的感受能力。正如马克思曾经说的,要理解音乐,必须具有“音乐的耳朵”。那么,要听懂自然,就必须具有亲和自然、体悟自然的能力。聆听与倾诉相对,自然之中自有天籁,天籁即是自然生命的倾诉。面对自然的私语,我们只能闭目倾听,用听来交流,用耳来感受。正如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惟迦叶破颜微笑一样,听的艺术正是这种无需言语的心灵默会。所以,庄子也用“听”来描述他的“心斋”:“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庄子·人间世》。此乃庄子的修身之法。在听的过程中,我们不再是外在于自然的主体,而成为各种生命力内部共鸣的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在听的过程中,我们成为各种生命力内部共鸣的息息相关的一部分。不仅庄子重视“听”,孔子更是以音乐这种听觉艺术来实现他的人生境界。所以孟子才会选择音乐作为隐喻讨论孔子之圣性:“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孟子·万章下》而代表人格发展至高峰的“圣”字之古体“圣”,即以耳为根。可以这样说,听,体现了生态学的关系原则,“听德”其实是中国艺术共有的特点,因而中国艺术是体现着生态精神的伟大艺术。

更进一步讲,“听”在古人那里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听者无言,无言与有言相对,因此也是表达方式之一种。无言甚至更胜于有言,只有无言才不会咄咄逼人,才会以欣赏的姿态和审美的眼睛“倾听”自然。有言则容易陷入主观,破坏物我的相融、天人的合一。所以才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说。所以才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说。因为无言就是没有明确的语意,于是也就具有感受的无限可能性。有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艺术的限制,言是表达的媒介和形式,有媒介和形式便是有隔,便是有限,否则便是不隔,便是无限。

无言和听的艺术都是一致的,它们象征着精神的自由和无限,表达了“我”对“你”的尊重,体现了平等和共存。因此,“听”开启了生态学意义上的关系原则,听的艺术则呈现了生态美学的精神。

综上,我们通过对杜维明先生关于孟子思想的诠释的分析,可以较显明地看到杜先生通过诠释所要指出的美学研究方法。首先,正如徐复观对人格修养的关注一样,杜先生进一步整理、阐发了先秦儒学、特别是孟子的修身观念,并进而得出结论:从修身、修养来理解中国古典美学,更容易触到中国艺术的本质,此处儒、道艺术精神之分则不显;再者,正如道家学说里存在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一样,先秦儒学、尤其是孟子关于人的思想同样开启了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生态精神。修身这一观念本身所包含的人自身、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正是生态美学所追求的理想的生存状态。这足以表明,生态学的视野和方法必定为中国美学带来更大的言说空间。

在中国大陆学界,生态美学自2000年以来逐渐成为美学研究领域的新热点,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美学研究的视野。然而众多生态美学的提倡者们却未曾注意到,杜维明这个海外学者早在90年代就已经提出将生态的方法运用到美学研究中来并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将杜氏观点进行整理和生发,一方面是想引起生态美学研究者们的注意,另一方面也是自己对生态美学研究的一种探索。

[参考文献]

[1]杜维明.儒家思想——以创造转化为自我认同[M]∥郭齐勇,郑文龙.杜维明文集:第3卷.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

[2]徐复观.儒道两家思想在文学中的人格修养问题[M]∥李维武.徐复观文集:第2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图画见闻志[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4]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8.

[5]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第4篇: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 低平牙槽嵴;全口义齿修复

近年来, 行全口义齿修复的低平牙槽嵴患者越来越多, 牙槽嵴低平的无牙颌患者实施全口义齿修复的自身条件较差[1], 所有会增加修复的难度, 现全程报道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39例低平牙槽嵴患者, 其中男21例, 女18例, 年龄65~79岁, 平均年龄(73.2±3.4)岁;其中30例患者有义齿戴用史, 由于咀嚼能力下降需要重新予以修复。上下牙槽嵴均低平患者18例, 仅下颌牙槽嵴低平患者21例。

1. 2 方法

1. 2. 1 印模制取 选择合适的成品无牙颌托盘, 获取形态完整的初印模, 灌制模型后, 使用自凝树脂制成个别托盘, 使印模膏边缘部分伸展到位, 在已经完成的个别托盘上加用印模材料, 在修整后用硅橡胶制取最终印模, 检查印模边缘的伸展和封闭状况, 应用超硬石膏灌制模型。

1. 2. 2 颌位记录 在模型上制成完整的上下颌蜡基托, 仔细检查基托在口腔内的稳定状况。首先, 确认上颌平面, 再进行张闭口运动, 确立上下颌的颌位关系, 观察面部形态是否对称、协调, 患者有无不适感, 矫正上下颌的垂直距离, 对此, 要求咬合时下唇能够自然紧闭, 鼻唇沟深浅度合适, 双侧咬肌有明显收缩感, 慢慢调整咬合上下颌的距离直至完全合适。对于下颌牙槽嵴条件较差的患者, 应当将颌平面下降1~2 cm以增强咬合。

1. 2. 3 排牙 选取形态大小协调合适的人工牙, 依照牙槽嵴吸收的程度大小和周边的生物解剖关系变化进行排牙, 以确保人工牙能够与牙槽嵴能够互相吻合, 并且要将人工牙和舌肌的相互力度作用考虑在内, 调整好人工牙的大小、作用支点, 固定好人工牙, 降低压痛感。此外, 对于后牙, 应当选择低尖牙, 适量减少颌曲线;针对前牙, 则要排列成浅覆盖形态以便于平衡颌的形成, 提高义齿的固定度;另外, 要尽可能将排牙的整齐和美观考虑在内。

1. 3 效果评定 在患者戴用义齿半年后随访, 评定义齿是否稳固、咀嚼情况、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效果良好:在经过调整后, 两周内能够适应, 能够正常咀嚼, 无疼痛感, 很满意;效果一般:经过三次以下的调整, 在随访一个月内能够适应, 咀嚼功能较好, 无明显不适感, 较为满意;效果不佳:经过三次以上的调整, 随访一个月后仍旧不能适应, 不满意修复效果。

2 结果

本组39例患者中, 修复效果良好的有26例, 占据66.7%;修复效果一般的有9例, 占据23.1%;修复效果不佳的有2例, 占据5.1%, 修复总有效率为94.9%。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 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均处于衰退状态, 牙齿的功能也受到损伤, 牙晃动或脱落的老年人不在少数, 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2, 3], 而通过患者口腔内牙槽嵴的基本条件来制作全口义齿, 是目前牙科口腔修复的主要手段之一[4]。义齿的固定位置和稳固与否是修复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制作义齿的过程为印模、固定模型、确定上下颌位和排牙, 每一个流程都不容忽视, 需要进行反复调整,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形态和自诉来保证义齿固位合适、咬合正常、排牙整齐美观。此次研究中, 39例牙槽嵴低平患者中, 修复效果较好的共有37例, 占据94.9%, 可见规范细致的修复过程能够大大提高修复成功率。

综上所述, 医生要充分了解牙槽嵴低平患者的口腔状况, 认真细致地完成修复的每个环节, 通过精心地制取、耐心地调整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徐桂, 李玉华.无牙颌低平牙槽嵴全口义齿修复体会.中外医疗, 2011,2(03):51-52.

[2] 包雪梅.低平牙槽嵴全口义齿修复60例临床体会.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 2012,6(05):304-305.

第5篇: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修复治疗 口腔特点

中图分类号:R7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3-044-0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口腔卫生宣教工作的开展,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有很大的提高,口腔疾病常常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大疾病。多数老年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列缺损或缺失,为了维持适当的咀嚼、消化、语言等功能及良好的心理状态,口腔修复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本文对300例曾在我院行修复治疗的老年病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5月~2009年7月在我院行修复治疗的300例老年患者,其中,男性208例,女性91例;年龄58~87岁,平均66.5岁。

1.2 方法

所有病例在修复前均认真行口腔检查和治疗,记录和拍摄全口或局部牙片,拔除松动牙齿,治疗龋病、牙髓病、牙周病,残根残冠拔除或保存治疗等。与颞下颌关节有关的病例在治疗前后拍摄关节侧位片。同时分析食物嵌塞、颞下颌关节、修复前后的咬合关系等情况。

2 结果

2.1 修复情况

300例病例中257例(85.6%)为活动义齿修复;257例活动义齿修复患者共缺失牙齿2184颗,平均每人缺失8.5颗。43例(14.3%)为固定义齿修复。

2.2 义齿修复情况

257例老年患者中,全口义齿32例,上半口义齿26例,下半口义齿11例,赝复体8例。84例固定义齿修复中,男55例,女29例;共修复125个牙单位,其中,男87个牙单位,女38个牙单位。

2.3 食物嵌塞情况

以食物嵌塞为主诉或缺牙伴食物嵌塞共52例,占20.2%。

2.4 咬合接触关系情况

257例病例中,上下颌骨间无咬合接触关系55例,在义齿修复过程中咬合抬高55例,上下牙列间有咬合关系同时修复时也按原咬合关系修复147例。

3 讨论

3.1 老年人口腔特点

老年人口腔的各组织器官因年龄因素均发生明显的退行性变化,表现为颌骨骨质密度下降,牙槽骨吸收,黏膜及牙龈变薄、萎缩;牙列缺损及缺失较多,口内存留大量残根残冠,剩余的牙也存在过度磨耗,形态改变,髓腔变窄变小,根管变细,甚至闭锁,易出现根折、牙折;口颌系统的软组织、颞颌关节涎腺系统也存在退化改变等。突出表现为:①牙合 曲线异常。后牙功能尖重度磨损,交错缺牙,对颌牙伸长;余牙区牙槽骨代偿增生与缺牙区牙槽骨重度萎缩并存,以及不良的咀嚼习惯,均可造成牙列的纵牙合 曲线与横牙合 曲线异常。异常的牙合 曲线可破坏正中咬合位的稳定性,影响颞下颌关节(TMJ)的正常结构与对称性,还可造成咬合创伤,引起牙周疾病及咀嚼肌功能紊乱[1]。②咬合垂直距离降低。老年人因牙齿重度磨损,双侧后牙游离端缺失,上、下颌交错缺牙,致使正中咬合支持丧失,以及牙槽骨重度萎缩、颌不良修复等原因,导致咬合垂直距离明显降低。过低的咬合垂直距离使患者咀嚼无力,咬合时易咬腮、咬舌、咬牙龈。

3.2 修复方法

3.2.1 治疗模式为老年人制订治疗计划时,在治疗中修复体的设计制作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点,由口腔修复科的医师在综合考虑患者的口腔疾病、全身系统病史、患者及家属的承受能力及配合程度后制作切实可行的、能为医患双方都接受的方案,各分科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拔补治后再转口腔修复医师进行牙体及牙列的重建,以恢复适当的咬合功能。实施修复的方案既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口腔状况,又要考虑到义齿在老年患者口腔中使用的效果如何。

3.2.2 口腔修复方法的选择塑料可摘局部义齿通常戴用时间较短,因为其机械性能较差,戴用不舒适,不利于口腔卫生。但因其相对便宜、易于修改,在其他牙齿随后亦需拔除修复时,可较容易地修改加牙。作为老年患者的暂时义齿,有利于患者适应将来的全口义齿。与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相比,固定义齿体积小、无异物感、舒适、不妨碍发音,患者不需要取戴,咀嚼舒适。老年患者选择修复方法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口腔卫生、余留牙状况等多种因素。

3.3 治疗

3.3.1 咬合垂直距离过低的治疗在处理此类患者时,一是要去除咬合创伤和软组织损伤,二是要在患者的适应范围内恢复合理的咬合垂直距离。临床上,若缺牙较多、余牙少,或是失去原有咬合垂直距离的关系,可适当抬高咬合;若为个别缺牙,又无关节症状及重度磨损所致的牙本质过敏和多数牙食物嵌塞等症状,可不抬高咬合;若余牙较多,并伴有上述症状者,可考虑抬高咬合。由于老年人不易适应咬合加高,必要时可先使用过渡义齿,待咬合垂直距离调整合适后更换最终义齿。

3.3.2 牙合 曲线不良对策牙合 曲线不良主要是义齿修复后不易达到咬合平衡。因此必须进行修复前的咬合调磨,然后通过义齿修复进一步解除咬合创伤,恢复正中咬合位的稳定性和TMJ的对称性。大多数TMJ与咀嚼肌功能紊乱的患者都存在正中咬合位的不稳定或双侧TMJ的不对称。稳定的咬合关系也是恢复咀嚼功能、提高咀嚼效率的基础[2-3]。因此,应特别注意纠正其不良咀嚼习惯。

3.3.3 牙间食物嵌塞老年人由于牙龈萎缩、牙周病松牙、牙体缺损、牙齿面重度磨损、牙列不齐、咬合关系异常及不良修复等,常常造成牙间食物嵌塞,不仅影响牙周支持组织的健康,引起牙龈更加萎缩、牙槽骨吸收,而且妨碍正常进食,给患者带来痛苦和不安。医师在修复缺牙的同时,需注意到对有食物嵌塞部位的防嵌设计,纵型可采用牙体充填术解决。多个牙间隙嵌塞时,可采用可摘式铸造支架防嵌器或牙合 垫的方法。横型:前牙及前磨牙牙龈萎缩并伴有楔形缺损时,可用光敏树脂同时修复楔形缺损和部分邻接点下方的三角间隙。前牙多个间隙嵌塞时还可用假牙龈。后牙可酌情使用牙齿连续卡环加颊侧牙间三角固位体,牙周夹板。

总之,老年人无论在生理、病理、心理状态方面都有其特殊性。要使老年人牙列缺损或缺失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口腔科医师不仅必须具备良好的系统知识与专业技能,而且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把握问题的关键。在整个修复过程中应注意做到全身与局部的相互兼顾、治疗与护理的相互配合及治病与防病的相互结合,不断改变老年人口腔疾病治疗条件,总结临床经验,为发展老年口腔医学事业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苏凤丽,娄清玲.常见老年口腔修复问题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学,2007,6(9):112.

第6篇: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 前牙缺失;散在间隙;正畸与修复技术

[中图分类号] R78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2-012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orthodontic combined with prosthodontic in treatment of repair in anterior tooth loss and dentural diastema. Methods Sixty-four cases of anterior tooth lost and dentural diastema patient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denture restoration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orthodontic combined remediation technology. Two groups with the overall effect, good rate, complication rate were compared. Statistical analysis prosthesis loosening of teeth, inflammation pain tendency and other results. Results All cases were followed-up for 3 to 18 months. Excellent rate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93.7%, control group was 81.2%; Complication probability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3.1%,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12.5%)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Key words] Anterior tooth loss; Dentural diastema; Orthodontic and prosthodontic

牙列缺损在我国发病率约为25%~53%,常见病因有龋病以及牙周病,长期的前牙缺失会引起前牙散在间隙、缺失牙间隙减小、邻牙向缺隙处倾斜移位及继发龋、牙周袋等问题,进而诱发产生牙周组织改变和咀嚼功能减退的症状。临床发现,长期、多牙位的缺损除可造成牙周组织、牙髓等局部功能障碍外,甚至对全身健康有不良影响[1]。在口腔颌面部美学的层面上,口唇区的前牙缺失散在间隙还严重度影响容貌美观,上唇失去前牙支撑则会出现唇部内陷以及发音功能障碍。本院采用正畸与修复技术治疗前牙缺失伴散在间隙患者,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口腔科自2010年8月~2013年5月前牙缺失伴散在间隙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排除标准[2]:①患有心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血液病者。②急慢性口腔炎症者、牙槽骨有病理性改变、口腔黏膜病变者。③有颌骨放射治疗史。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因、前牙缺失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首先采集患者临床信息资料,结合X线片、印模和灌制模型、口腔检查结果制定完善治疗计划和预后评估。对照组单纯应用义齿修复技术,依据患者口腔情况以及个人意愿选择决定固定义齿(fixed partial denture,FPD)与种植义齿常用设计方案[3]。①FPD修复:术前检查缺牙区牙槽嵴、完成牙体、牙周治疗准备工作,正确选择基牙并参照Ante定律选择基牙数量,同时注意获得共同就位道。对于单牙缺失用相邻牙作为基牙设计双端FPD,固定桥制作中需记录上牙合架和咬合关系,以便技工制作更准确。确定修复计划后采用VITA系统比色,取印模灌模型,在模型上制作暂时桥,最后行FPD的试戴与粘结。②种植义齿:局部麻醉后在前牙区牙槽嵴顶腭侧或唇侧作黏膜切口,暴露牙槽嵴,剥离、翻开黏膜瓣。用球钻以手术导板为指导定出植入点再逐级备孔至与直径相配,佐以生理盐水降温冲洗,最后植入种植体。术后进食流质食物,并使用抗生素3~4 d,1周后拆线。

观察组应用正畸联合修复技术,正畸过程均采用方丝弓矫治器。首先使用弹性较好的0.012或直径的Ni-Ti弓丝牵引结插入后槽1个月,随后换0.014,随着矫治的进展,逐渐更换为0.018直径的圆丝弯制后插入颊面管,弓丝嵌入全部托槽后结扎固定,排齐、整平牙弓。第二阶段使用一定硬度的不锈钢粗丝作为引导丝,利用螺旋推簧或链状皮圈牵引将牙齿向近远中移动,集中间隙,必要时设计腭托、舌弓增加支抗,同时连续结扎上颌第一恒磨牙和第二双尖牙的托槽及第二磨牙的颊面管以防止支抗牙前移。矫治过程中尽可能将散在间隙集中至一处,深覆合过小导致合龈距过小时必须充分打开咬合,以利于修复。间隙保持3~5个月后同对照组相同行义齿修复治疗。

1.3 疗效标准

参照Spiekermann[4]及NHI等疗效标准:优:修复体形态与邻牙及对侧同名牙相协调,种植体坚固无动度,动度测试值(PTV)-8~+10,X线检查种植体周围无透影区,咬合关系良好,前牙覆合、覆盖正常;良:修复体形态与邻牙及对侧同名牙比较协调,种植体松动幅度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来判定对照组和研究组在总体疗效优良率、修复后并发症上的差异;计量资料行t检验。P

2 结果

2.1 总体疗效比较

观察组行修复治疗后随访发现,1例患者的固位体边缘有龋坏和缝隙,1例患者出现牙髓炎引起的自发痛,优良率达93.7%;对照组在行修复治疗后随访中共6例患者有修复体松动、周围黏膜炎、美观不理想等问题,优良率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修复后并发症比较

两组在修复后并发症的比较中,观察组发生率(3.1%)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随访中项目检查和医患满意度比较

两组在修复后的随访中对患者满意度以及医师对检查项目的满意度均进行统计分析,在修复体形态、边缘密合、患者颜面的美观与面容协调的满意度比较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前牙包括口角区内的切牙和尖牙,位于牙列的前端,易显露于与口唇启合之际。研究发现[5],高达91%的前牙缺失患者有局部牙槽嵴缺损,患者唇颊部失去组织支持而易显面部衰老伴,这对越来越追求颜面美观的当代人有重大身心影响。对于缺牙患者伴错合畸形,常规修复疗法可能导致修复体固位不良、易损坏,既无法获得美观效果,也无法恢复良好咀嚼功能,只能单纯起到填充间隙的作用[6]。本研究数据表明观察组疗效优良率为93.7%,较单纯应用修复技术的对照组高出12.5%,以及在随访中修复体边缘密合、面容美观等方面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可见应用正畸联合修复技术,通过正畸技术将前牙散在间隙集中至原失牙处,同时排齐牙齿、压低伸长牙、直立间隙两侧牙轴,能为修复体安放提供理想条件,建立的正常生理咬合状态有利于修复体长期稳定性。修复前正畸治疗主要目的有[7,8]①平行固定修复基牙,使修复体顺利就位;②理想分布牙弓内、间牙齿;③获得适当根尖楔状骨壁,降低牙周病发生率;④改善唇肌闭合功能。修复前正畸使牙合面间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取得协调关系,这种新的平衡不易复发,并能达到平衡、稳定、美观三者的有机结合,开拓的失牙间隙更为后期的义齿修复、生理咬合做好准备,而基牙平行令牙齿制备时不易损伤牙髓。此外,分散牙应使其牙周直立、牙根平行共同分担修复牙的受力负荷,若患者有严重骨吸收,则使垂直向合力向牙长轴方向传导[9]。行固定义齿修复治疗时,牙周储力是修复的生理基础。研究发现[10]发现1 kg的合力需12.8 mm2牙周膜面积支持,可以衡量基牙的支持力大小。因此,所修复缺牙牙周膜面积之和大于等于基牙牙周膜面积之和是保证基牙健康的先决条件,义齿才能行使其功能。行种植修复治疗时,修复体的大小、形状、位置由邻牙和对颌牙决定,对缺牙间隙的检查,在远中、切龈、唇舌三个方面的检查尤为重要。多数人工前牙种植体在龈1/3的美观效果差,有学者提出,通过铸造的金帽固定在种植桩上,内固定金帽直接粘固于种植桩的针道内,则种植体可以任意角度植入理想骨区内。无论应用何种修复技术,修复前正畸提供的良好就位道、修固体固体装置所需的空间、和谐的咬合关系可减少牙体预备时对牙体组织不可复原的磨切,保障牙体牙髓的健康和固位,减轻患者的痛楚。

数据显示对照组的修复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远高于观察组,分析发现修复前正畸去除的一些病理性因素例如散在间隙、深覆合、个别牙反合,对于修复治疗后的牙周软组织健康和余留牙有积极影响,可降低修复后并发症发生率。若不考虑术前正畸治疗直接行修复治疗,则可能加重或甚至产生新的错合畸形,造成修复体松动脱落等不良后果。临床研究发现[11],青年人的颌骨关系异常通过矫治可处于稳定状态,而成人可在2~3个月内快速出现牙周恶化和骨丧失,且骨适应性很小,往往需要修复前基牙准备及联合正颌外科治疗,可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及有效及时的投入治疗有重要意义,同时制定方案时可辅助采用Bloton指数分析法来诊断上下牙弓的牙量不调,判断前牙宽度异常[12]。

综上所述,应用正畸与修复技术在治疗前牙缺失伴散在间隙修复患者中有显著疗效,较单纯应用义齿修复技术更好实现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张群慧,熊宇红. 成人牙列间隙正畸修复联合治疗18例效果观察[J]. 交通医学,2010,12(4):73.

[2] 孙卫革,刘向辉,张玲,等. 正畸与修复技术在前牙散在间隙修复中的联合应用[J].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1, 12(4):287.

[3] 吴军,钱玉芬,蔡中,等. 龈下残根正畸牵引后桩冠修复12 例分析[J].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2,14(1):89.

[4] Spiekermann H. Hnplantolongy[M]. New York:Thieme Medical Publishers Inc,1995:299-304.

[5] 赵付生,刘辉,胡德蓉. 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矫治不同年龄骨性Ⅲ类错骀的硬组织变化[J].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3,4(1):47-50.

[6] 鲍琰,齐翊. 红花注射液预防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J].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2,11(5):13.

[7] Mirabella D,Giunta G,Lombardo L. Substitution of impacted canines by maxillary first premolars: A valid alternative to traditional orthodontic treatment[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13,143(1):125-133.

[8] 侯敏,柳春明,梁立民. 成年人个别前牙缺失伴反颌畸形的修复前正畸[J]. 北京口腔医学,2010,34(5):32-33.

[9] 朱北兰,郭月红. 42例牙缺失患者正畸后修复的疗效观察[J]. 口腔颌面修复杂志,2011,24(3):55-56.

[10] Olsen TM,Kokich VG. Postorthodontic root approximation after opening space for maxillary lateral incisor implants[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10,137(2):158-159.

[11] Robert T. Esthetic Substitution and Autotransplantation of Teeth in the Maxillary Anterior Region[J]. Semin Orthod,2013,19:3-12.

第7篇: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可摘局部义齿;应用;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7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3)12-0041-01

可摘局部义齿又称为活动义齿,是利用天然牙、黏膜和牙槽骨作支持,借助固位体和基托等部件取得固位和稳定,恢复咀嚼功能,改善美观和发音,患者可以自行摘戴的一种修复体。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牙列缺损修复方法[1]。选取临床2011年6月~2013年6月修复牙缺失36例采用可摘局部义齿临床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36例修复牙缺失患者,男27例,女9例,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45岁。前牙缺失修复:单个13例,连续2个以上7例;后牙缺失修复:单个11例,连续2个以上3例,牙列间隔缺损2例。

1.2方法:根据检查情况,拔除对患者口腔健康及义齿修复不利的牙齿,保留有价值余留牙并作相应治疗。修复前还应对余留牙进行牙周洁治,去除牙结石,改善口腔环境。预备基牙为可摘局部义齿提供有利的固位、支持和稳定。可摘局部义齿安放在天然牙上的金属部分,起固位、支持和稳定作用。放置固位体的天然牙称为基牙。固位体对基牙应无侧向压力,不损伤软硬组织,显露的金属要少,以免影响美观。按固位体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直接固位体和间接固位体。基牙的选择牙周健康,牙冠固位形好的余留牙做基牙;虽有牙体疾病,但已经治疗或修复的余留牙;虽有牙周疾病,但已经治疗并得到控制的余留牙;牙槽骨吸收到根长1/2或松动达Ⅱ度的牙不宜单独做基牙。前牙的选择应以美观原则为主,后牙的选择应以恢复咀嚼功能为主。可摘局部义齿卡环的数目一般为2~4个,不宜过多。卡环数目过多时,固位力过大,使义齿摘戴困难,并使基牙受力过大。可通过调整义齿就位道和调改基牙形态,来调节基牙倒凹的深度、坡度和制锁角度的大小[2]。卡臂尖进入倒凹的深度应小于1mm,倒凹的坡度应大于20°。铸造卡臂尖进入倒凹的深度为0.25mm,弯制钢丝卡臂尖进入倒凹深度为0.75mm。也可通过选择卡环的材料和类型来调节固位力。铸造卡臂弹性小,固位力较大。而钢丝卡臂的弹性大,固位力相对较小。还可以通过改变卡环的形态,调整卡臂的长度、直径和截面形态来调节固位力。义齿保持稳固、安定的性质,即抵抗功能性、水平或旋转作用力的作用。义齿初戴时,应教会患者正确的摘戴、使用和维护义齿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摘戴义齿应沿一定的方向,不宜用大力摘戴义齿,或用牙咬着使义齿就位,以免卡环变形,无法戴入或松动。如义齿出现裂纹或发生折断时,应及时复诊修理。

2结果

局部可摘义齿36例均恢复了牙列缺损的牙体形态与功能临床满意效果。

3讨论

可摘局部义齿修复范围广,制作时磨除的牙体组织较少,便于患者清洁和洗刷,损坏后容易修补和添加。夜间摘除后可让基牙及支持组织解除压力,得到适当的休息。此外,对于缺失牙伴软组织和牙槽嵴硬组织缺损的病例,其可以填塞缺损区,恢复适当的外形,修复效果好[3]。但义齿有一定大小的基托,体积较大,初戴时异物感明显,需要一段的适应时间;其稳定性较差,咀嚼效率低。可摘局部义齿的适应证范围较广,适应于各类牙列缺损患者,特别是游离端缺失牙的患者;凡是适合制作固定义齿者均可制作可摘局部义齿;即刻义齿通常选用可摘局部义齿形式。其他适应证为:缺失牙伴有牙槽骨、颌骨和软组织缺损者;需要在修复缺失牙同时升高颌间距离者;可摘式夹板兼作义齿修复和松牙固定者;腭裂患者需要以腭护板基托关闭裂隙;可摘食物嵌塞矫治器;以及患者不能耐受制作固定义齿需要磨除牙体组织而改做可摘局部义齿者。

初戴义齿时,口内会有异物感、语言不清、咀嚼不便、恶心甚至呕吐等不良反应。一般经练习1~2周后即可改善。摘戴义齿不熟练。需要耐心练习。戴义齿时不要用力过大或用牙咬合就位,以防止卡环变形或义齿折断。摘义齿时。最好沿就位道相反方向取出。义齿后。常有疼痛现象,可暂时取下义齿泡在冷水中,复诊前2~3h戴上义齿。以便准确地找到痛点进行修改。饭后和睡前应取下义齿刷洗干净(可用牙膏)。并对口内余留天然牙进行正确地刷牙和使用牙线。夜间不戴义齿,将义齿洗刷干净后浸泡在冷水中。切忌放在开水和酒精以及其他的消毒液中[4]。如感觉戴义齿后有不适的地方,应及时到医院复诊。不要自己动手修改。若义齿发生折断或损坏时,应及时修理。并同时将折断的部分带来复诊。最好半年至一年复诊一次,不仅对义齿进行必要的处理。同时对余留天然牙进行护理及治疗。

告诉患者保护余留基牙。戴用局部义齿后,余留牙更易储藏食物残渣。余留牙对龋病、牙周病更易感染,同时患者更应了解基牙对义齿的使用期限和发挥功能的重要性。使患者自觉地维护口腔卫生,定期到医院复诊检查。患者必须清楚,口内有冠修复体的牙或无冠修复体的牙均存在龋坏的可能,但也应让患者明白,只要坚持在医生的指导下,认真地进行口腔保健、护理,是可以使余留牙保持健康而持久的保存。当患者使用游离端义齿时,应让患者了解自己义齿的特点,由于牙槽骨的吸收是缓慢而渐进的,不会被患者自己察觉;而且一旦牙槽骨发生吸收,义齿的翘动会损坏基牙支持组织,甚至导致基牙丧失。因此。必须定期复诊、检查,进行重衬。患者往往认为新戴用的义齿是一劳永逸的,医生必须让患者了解可摘局部义齿不是永久性的修复体;而且必须了解所戴用的义齿在以后的使用中还存在着修理和重做,这样也可促使患者爱护自己的义齿、做好口腔保健和定期复诊。

参考文献

[1]郑麟蕃,张震康. 实用口腔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 1149-1150.

[2]马轩祥,赵铱民. 口腔修复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72-375.

第8篇: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 老年口腔疾病;口腔修复;活动义齿修复;固定义齿修复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也在不断提高,来我院就诊的老年患者也越来越多,在接诊的口腔修复的患者中,大部分老年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列缺损或缺失,这就造成了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降低[1-3]。在临床当中我们发现由于老年人的口腔常存在着多种疾病,情况比较复杂,加之老年人多有骨质疏松、牙槽骨吸收、神经肌肉功能退化等一些系统性疾病,上述原因就加大了口腔修复的难度。本文中笔者收集我院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80例口腔科修复治疗的老年患者,就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中笔者选取研究对象为2010年8月-2011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的80例口腔科修复治疗的老年患者。老年患者的年龄50-80岁之间,平均年龄74岁;老年患者的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7例,,中学、中专或技校30例,小学33例;老年患者经济状况:月收入水平低于l000元者13例。3000元以上者25例,2000-3000元者12例,l000-2000元者30例;住院付费情况:医保者5例,自费者30例,公费者40例,农村合作医疗者5例。

1.2方法

①由专业的口腔修复医生(也就是镶牙医生)进行全面检查,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②拔除患者牙齿的残根、松动不能保留的牙齿,治疗口腔内有问题的牙齿;③实施补牙、洗牙、牙周疾病的系统治疗,并保证剩余牙齿的健康;④修复医生(镶牙医生)进行牙体预备,取印模,适戴牙;⑤让患者戴牙及复查。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l6.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同期组患者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80例口腔科修复治疗的老年患者病例中50例(62.5%)为活动义齿修复,患者共缺失牙齿425颗,平均每个患者缺失8.5颗。30例口腔科修复治疗的老年患者(37.5%)为固定义齿修复。50例口腔科修复治疗的老年患者中全口义齿患者20例,上半口义齿患者5例。下半口义齿患者15例,赝复体患者10例。30例固定义齿修复老年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共修复125个牙单位;其中,男87个牙单位,女38个牙单位。见表l。

3 讨论

虽然近些年我国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仍然存在着老年人口素质较差、社保医保不健全、经济基础薄弱等非常多的情况。这些不足表现在老年口腔疾患方面,有:老年人大多没有良好的口腔卫生意识、老年患者对口腔疾病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也存在着对口腔医生安排的治疗不理解不配合等等状况。

据相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老年人牙列缺损率为12%-88%,老年人的牙列缺失率为7%-14%,但是老年人口腔牙列的修复率非常低,即使进行修复的老年人中不良修复占得比重也很大,这就与国际上“8020目标”相去甚远。

近年来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老年口腔医学的发展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并且建立了具有老年特性化的防治学科体系,在老年人口腔疾患的残根残冠的保留、口腔治疗模式、生理特点、新技术新项目的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4-7]。

老年人口腔的各组织器官因年龄因素均发生明显的退行性变化,表现为颌骨骨质密度下降,牙槽骨吸收,黏膜及牙龈变薄,萎缩;牙列缺损及缺失较多,口内存留大量残根残冠,剩余的牙也存在过度磨耗,形态改变,髓腔变窄变小,根管变细。甚至闭锁,易出现根折、牙折;口颌系统的软组织、颞颌关节涎腺系统也存在退化改变等。突出表现为:后牙功能尖重度磨损.交错缺牙.对颌牙伸长;余牙区牙槽骨代偿增生与缺牙区牙槽骨重度萎缩并存。以及不良的咀嚼习惯.均可造成牙列的纵殆曲线与横殆曲线异常。②咬合垂直距离降低。老年人因牙齿重度磨损,双侧后牙游离端缺失。上、下颌交错缺牙。致使正中咬合支持丧失,以及牙槽骨重度萎缩、颌不良修复等原因,导致咬合垂直距离明显降低。过低的咬合垂直距离使患

者咀嚼无力,咬合时易咬腮、咬舌、咬牙龈。

治疗模式为老年人制订治疗计划时.在治疗中修复体的设计制作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点。由口腔修复科的医师在综合考虑患者的口腔疾病、全身系统病史、患者及家属的承受能力及配合程度后制作切实可行的、能为医患双方都接受的方案。各分科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拔补治后再转口腔修复医师进行牙体及牙列的重建,以恢复适当的咬合功能。实施修复的方案既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口腔状况.又要考虑到义齿在老年患者口腔中使用的效果如何。

口腔修复方法的选择塑料可摘局部义齿通常戴用时间较短,因为其机械性能较差.戴用不舒适,不利于口腔卫生。但因其相对便宜、易于修改,在其他牙齿随后亦需拔除修复时。可较容易地修改加牙。作为老年患者的暂时义齿,有利于患者适应将来的全口义齿。与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相比,固定义齿体积小、无异物感、舒适、不妨碍发音,患者不需要取戴,咀嚼舒适。老年患者选择修复方法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

全身情况、口腔卫生、余留牙状况等多种因素[8]。

总之,老年人无论在生理、病理、心理状态方面都有其特殊性。要使老年人牙列缺损或缺失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口腔科医师不仅必须具备良好的系统知识与专业技能,而且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把握问题的关键。在整个修复过程中应注意做到全身与局部的相互兼顾、治疗与护理的相互配合及治病与防病的相瓦结合,不断改变老年人El腔疾病治疗条件,总结临床经验,为发展老年口腔医学事业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苏凤丽,娄清玲.常见老年口腔修复问题的临床分析册[M].中国当代医学,2007,6(9):112.

[2]潘小波.老年口腔修复现状[J].广西医学,2006,28(3):323.

[3]周嵩琳,柳海,张小良,等.重新修复42件全口义齿修复体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6):35-36.

[4]刘洪臣,储冰峰,王燕一.老年口腔修复的特点[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4,(02).

[5]王华风1430022武汉.老年患者的活动义齿修复[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0,(01).

[6]朱琳虹,李斌.老年患者口腔修复特点及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15).

第9篇: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老年患者;全口义齿;再修复

牙列缺失成为中老年口腔患者常见问题,解决的办法主要为戴全口义齿。但是由于中老年人的活动能力、适应能力下降,更换义齿频次降低,长期使用会出现颌面磨平,高度变短,唇颊内陷,口腔周围皮肤松弛,影响了老年人的语言能力、形象。为减轻义齿磨损给患者带来的不适,现将我院收治的60例全口义齿再次修复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分组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0年l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全口义齿磨耗严重老年患者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66~83岁。旧义齿修复时间12~30年,息止颌间隙6~19mm。从旧义齿可发现:①原无牙颌牙槽嵴都有2~5mm高度;②面下大约1/3高度下降明显;③人造牙面的磨耗严重;④4例患者的左侧人造牙耗损比右侧要多,因而呈歪嘴貌。

1.2方法 把这些牙列缺失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具体的修复措施为:利用初、终印模,完成具体的工作模型。垂直距离的确定:对于对照组,首先测出息止颌位垂直距离,再减少2mm或利用原垂直距离作为新义齿的咬合位垂直距离。对于实验组,测出旧义齿咬合位垂直距离,并添加2mm当作新义齿的咬合位垂直距离。部分病例还应适当调整,尤其是存在偏侧重度磨耗的需再次确定其正中颌位。义齿制作的相关流程与常规全口义齿制作相同。

1.3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的不同反应作出评价。满意:患者对义齿的美观程度较为认可,面部恢复饱满,较为适应,咀嚼功能恢复较好,固位比较合适,上、下颌均有较好的吸力。初次应用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调整l~2次后,随着配戴时间的延长,患者适应较好。基本满意:颌位有所偏差,咀嚼功能恢复一般[1],上、下颌位固位不佳,多次修复之后仍有少量不适,对义齿的适应期较长,对效果基本满意。失败:上、下颌位固位偏差较大,咀嚼功能丧失,固位疏松,患者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Microsoft excel2003版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戴上经修复的全口义齿后,每周进行复诊,适度调整全口义齿,同时作好相应的记录,包括新义齿的舒适度、患者咀嚼、说话、表情等实际状态。随访时间1~3个月。经随访可知,对照组患者适应时间一般在2~5w以上;而实验组所需的适应时间明显缩短,一般在l~3w。同时,对患者语言、表情及使用舒适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实验组比对照组的临床效果明显。

3 讨论

由于本文的患者大部分为老年人,在全口义齿修复过程中,患者身体机能下降较为明显,特别是钙质流失方面,有些患者甚至出现了骨质疏松等症状。全口义齿修复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第一,牙槽骨吸收导致的变窄或变平;第二,牙列的缺失,从而导致异性牙槽骨吸收,进而导致颌骨的变形和萎缩。根据义齿安装的过程,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要点:①在临床上,患者的口腔情况对于患者的术后修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决定着手术应该采取何种修复措施;②全口义齿修复的基础就是准确的印模,一般所采用的方法是双重印模法;③义齿的基托制作必须注意保证边缘部位的处理达到封闭的状态,从而提高义齿的吸附力和口腔边缘的密闭性;④患者的牙槽嵴、牙台龈距离、面部肌肉、颌位关系等对于安装义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⑤美学方面的要求。在安装义齿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患者的身份、地位、性别和职业等因素,并根据患者的要求,合理进行义齿的选择和仿真效果的考究,使义齿的修复达到美学效果的要求;⑥术后的不良反应。义齿佩戴过程中也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从而导致义齿的复诊;⑦义齿固位不良可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牙槽嵴的质量不好[2]。如果出现义齿固位不良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解决。首先,托盘的选择必须个别化,并进二次印模。其次,根据牙槽嵴的实际情况。进行后牙形态的合理选择,以减少侧方力;第三,排牙的位置和操作必须足够有耐心,并检查正中关系是否正确,第四,细心的医嘱至关重要,它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组实验确定新义齿的垂直距离方法为在旧义齿垂直距离的基础上加2mm,极大减少了新义齿的适应期。患者使用新全口义齿需要一定的适应期。老年人身体健康会逐年变差,使用义齿的动机也不如以前强烈。同时,神经肌肉的功能也逐渐衰退,导致适用性也更差。利用常规方法制作的新义齿很难让他们短时间内适应[3]。有关研究显示,在相同的载荷条件下,垂直距离的变化会对无牙颌的不同区域产生有差异的应力效果。牙列严重磨耗会引起咬合过低,从而让髁状突后上移位而导致关节损害,而髁状突的形态会呈现不规则的变化 因此,全口义齿修复工作中,最关键的是正确确定垂直距离。

参考文献:

[1]王洪玲.影响全口义齿修复效果的因素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6(24):64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