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道路现状范文

乡村道路现状精选(九篇)

乡村道路现状

第1篇:乡村道路现状范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策略

长期以来,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集中在城市,乡村建设长期受到忽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建设差距持续扩大,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之下,进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策略研究,对于提高乡村建设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具有现实意义。

1白水县概况

白水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处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过渡地带,因境内白水河而得名。境内沟壑纵横,地形破碎。

截止2009年10月全县总人口29.3万,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4.9%。2002年撤乡并镇以来,最终在全县形成了七镇七乡的城镇体系格局。

2白水县域乡村居民点发展现状分析

2.1乡村居民点空间分布

2.1.1乡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

沿河分布:在大型河谷和狭长的沟壑地带,居民点成带型分布;在小型河谷密集区,居民点随河谷呈现树枝状分布。

沿路分布:沿着乡级以上主要道路交通线成带型分布;在乡级道路和村级道路密集区成树枝状分布。

自由分布:这种分布特征显见于受地形地貌条件影响不大,地势平坦且开阔的地区。

2.1.2乡村居民点空间集聚特征

白水县乡村居民点平均密度为0.49个/km2,密度较低。由于县域内部自然条件的空间差异,乡村居民点集聚也存在着空间差异。县域北部地形破碎严重,居民点分布密度较中部和南部地区小。

总体上,白水县域乡村居民点空间分布较为均匀,呈现出整体分散,相对集中的特征。

2.1.3乡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影响白水县乡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条件。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条件决定了白水县乡村居民点整体分散,相对集中的布局特征。除了自然因素外,规划因素和经济因素也是影响白水县乡村居民点分布的重要因素。可以讲,白水县乡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经济因素和规划因素等则主要是影响乡村居民点的空间扩张方向。

2.2乡村居民点规模

白水县域共计194个行政村,平均人口规模为405,400人以下的行政村15个,占县域行政村总数的8.11%;400―1000人口以及1000―2000人口的行政村总数分别为56个和98个,分别占县域行政村总数的30.27%和52.97%,2000人口以上的行政村16个,占总数的8.65%。以行政村为单位来看,白水县域乡村居民点人口规模主要集中在400―2000人的区间内,低于400人口和高于2000人口的行政村数量相当。而相同规模组内的居民点规模相差不大。

2.3乡村建设

对于白水来说,居民点建设水平低,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规模小、层次低且分布不均衡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近年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乡村道路建设,但是总量仍旧不足,一些自然村和偏远山区依旧进出困难。同时,大部分道路存在建设技术等级低,道路硬化率低,路况差,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3白水县域乡村居民点体系发展现状评价

3.1发展阶段判断

20世纪70年代,普朗特(Platter)把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发展过程划分为没有中心、中心不固定和中心固定三个阶段。张京祥等从整体角度将包括乡村聚落在内的区域空间演化分为农业社会阶段、过渡性阶段、工业化阶段以及技术工业和高消费四个阶段。普朗特(Platter)和张京祥等人的研究表明乡村居民点体系的演变呈现出以下规律:中心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结构从低级平衡到不平衡再到高级平衡;演变阶段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正相关的规律。

对白水县乡村居民点的现状分析表明白水县乡村居民点体系空间集聚不平衡,呈明显的单中心结构、首位型分布,根据乡村居民点体系演进规律,白水县乡村居民点体系处于空间结构不稳定的过渡阶段,为了平衡布局、稳定结构,首先需要实现由单核向多核的转变。

3.2发展现状评价

简单地讲,乡村居民点体系包含三大结构要素,即点(主要指乡中心区和村庄等最基本的地理上完全独立的居民点),线(居民点之间的联系通道,本文主要指道路交通线),以及面(由若干相邻、相近居民点组成的特定区域)。根据对白水县乡村居民点发展现状的分析,白水县乡村居民点体系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点的带动

白水县乡村居民点总体发展均衡,差异程度小,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空间增长点。而根据乡村居民点演进规律,空间增长极的出现是打破乡村居民点均衡发展,迈向高水平发展阶段的必经阶段。

白水县域乡村居民点均衡发展,造成居民点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而对于白水这样一个贫困县,更应该集中有限的资源,培育空间增长点,通过增长点的涓滴效应,带动区域发展。

(2)缺乏线上的联系

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构成体系的必要条件。居民点之间的联系体现为各种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输入和输出,而道路交通是各种流输入和输出的重要载体,即道路是乡村居民点与外界相互联系的重要通道。但是目前,白水县乡村道路建设规模小、层次低,乡村居民点与外界联系不畅,长久处于孤立发展的境地。

(3)缺乏面上的集聚

土地集约利用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保护耕地的重要举措。而白水县乡村居民点规模小,布局分散,土地利用粗放。一方面浪费了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增加了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成本。同时,小规模分散布局将农田切割的支离破碎,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也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4白水县域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策略

4.1乡村居民点体系总体规划策略

根据对白水县乡村居民点体系发展现状的评价确定白水县乡村居民点体系总体规划策略为“中心带动,集聚发展”。通过乡村居民点中心体系建设,打破乡村地区低水平均衡发展状态,以最经济的方式改善乡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城乡发展对接;通过中心居民点的带动作用促使乡村地区从低水平均衡发展向高水平均衡发展迈进;通过乡村居民点空间整合适当减少乡村居民点的数量,扩大乡村居民点的规模,促进乡村居民点集聚发展。

4.2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策略

依据上述总体规划策略,从解决白水县乡村居民点体系现状问题出发,确定白水县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主要内容,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培育点

主要是培育乡村居民点中心。即在白水县乡村地区,依据一定的条件和原则,选择若干具有发展潜力的居民点作为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居民点中心。“亚太经济社会组织早在1976 年《农村中心规划指南》中就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乡村发展的失败至少可以部分归结于缺少一个把乡村地区与高等中心地联系起来的分级恰当的空间结构,由于缺乏乡村中心系统,所以在财富的增长和较为公平合理的财富分配方面约束了乡村的加速发展。因此应重点发展乡村的中心系统。”

乡村居民点中心不是片面的地理中心,而是综合了地理、经济、人口、文化、政治、资源、环境等条件为一体的中心。

(2)完善线

主要是完善白水县乡村地区道路交通网络,优化路网结构,提高道路建设等级。道路不仅是居民点与外界的联系通道,也是居民点空间拓展的依据。据点开发,沿轴发展是居民点迈向高等级网络化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些新建居民点沿线发展,不仅有利于乡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的优化,同时有利于降低“村村通”道路的建设成本。

(3)重构面

即将白水县域内的乡村居民点按照一定的条件和原则进行重组,形成若干以乡村居民点中心为核心的发展区域。通俗地讲就是以中心村为核心对村庄进行撤并整合,探讨空间整合模式以及各种整合模式下的村庄发展策略。

5结语

城乡一体化导向要求在制定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策略时必须将乡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不能撇开城市孤立的研究乡村系统,而应该将乡村居民点置入整个城乡居民点系统之中进行研究。

第2篇:乡村道路现状范文

提倡合同管养模式,实现“有路必养,管必到位”

县道由各县(市)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养护,要充分利用现在道班资源,合理规划布局道班,突出中心道班地位,不断加大机械设备投入,提高养护效率,降低养护成本。可以将公路油路挖补和水泥砼修补等小型养护工程捆绑承包专业队伍,实行合同管理,计量支付。乡村道路由乡镇政府负责管理养护,县(市)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给予技术指导。就地就近聘用农民养护工,并签订管养合同。乡镇公路管路站提供必要的管养机具、安全标志服,供管养承包人使用。

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要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信息数据库,建立路况信息收集管理制度。县(市)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路政执法人员要定期巡查乡村公路,指导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做好路政执法工作,采取村民自治、村规民约等形式,维护乡村公路路产路权。乡村公路要逐步加强交通安全实施建设。在高路提、陡坡、急弯等危险路段,应在路侧设置限速、警示、警告标志和路侧护栏等安全实施;在漫水桥、过水路面等路段宜设置警示标志和标杆;在视距不良的急弯路段,应根据需要设置线性诱导、警告、限速等标志;在主要交叉路口、村镇、学校等路段应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必要的指示标志(方向、地名、距离)、减速带和限速标志;通过村镇的路段应加强公路用地建筑红线控制,严格控制非法建筑,不得占用公路作为集贸市场,以保证公路畅通和行车(人)安全。

资金筹措与管理

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筹措与管理实行“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统筹安排、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强化监管”的原则。县(市)交通局(或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和乡镇分别设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专户。县道日常养护资金由县(市)财政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按照每年每公里不低于5000元标准列支。乡村道路日常养护资金,一部分由县(市)政府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乡道按照每年每公里不低于2500元列支,村道按照每年每公里1000500元列支。乡镇年度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乡村公路养护管理的专项资金每年每公里不低于1000元,县(市)、乡镇安排的财政预算资金用于养护人员工资和乡村公路管理站内业道理经费以及道路维修资金。坚持农村公路“一事一议”筹资政策,筹资标准年人均46元左右,应全部用于乡村公路维修。

鼓励单位和民营企业以及个人捐赠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县(市)财政安排的财政资金,企业和个人捐资的资金,由县(市)交通局统筹安排使用;乡镇财政安排的资金以及“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由乡镇统筹管理使用。县(市)交通局应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使用管理制度,规范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养护资金的使用应当接受当地审计、财政部门和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审计和监督检查。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加强农村公路养护检查和考核

第3篇:乡村道路现状范文

关键词:乡规划镇区中心村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背景

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各省市对新疆对口支援,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这些都为阿湖乡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

阿湖乡目前无总体规划,乡域与乡政府驻地建设缺乏整体指导。缺乏总体规划,指导城乡建设缺乏依据,易造成乡域内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分布不均衡或重复建设,影响产业发展,不能充分发挥乡镇对人口与经济的聚集作用。因此,迫切需要编制阿湖乡总体规划。

二、定位与指导思想

通过上位规划、调研及与相关人员座谈分析,确定阿湖乡定位为以粮食、特色林果种植为主的农业小城镇。

指导思想:坚持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理确定城镇规模,节约用地,保护基本农田,重视环境保护;从现有实际出发,把城镇建设成“规模合适、宜居”的小城镇。

三、现状分析

阿图什市位于我国西部边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中部,现为克州州政府所在地。阿湖乡位于阿图什市西北部,博古孜河中游,距市区9千米,东与新疆建设兵团农三师红旗一场为界,南至博古孜塔格山与市区相接,西与上阿图什乡相连,北接吐古买提乡。阿湖乡乡域范围内共有1镇,即阿湖乡镇区,为乡政府所在地;共6个行政村。2011年底全乡总人口为1.75万人。

交通线与农田对城镇发展诱导作用明显。乡域人口的集中与分散与交通便利程度、农田分布有正相关的关系。尤喀克买里村、托万买里村、阿热买里村和阿其克村交通相对便利,农田较多;兰干村交通便利,但农田较少,人口分布较少;托格拉克村处于交通线的末端,且所处区域农田发展不利,以牧业为主,人口分布较少。

阿湖乡农业优势明显,阿湖乡是农业乡,种植业以小麦、玉米为主;特色林果业主要为红枣、核桃、葡萄及其他果园;养殖业以牛羊为主,主要为托格拉克村。部分村庄已开始发展设施农业等,如兰干村;工业发展缓慢,阿湖乡工业发展缓慢,现状有部分面粉厂、砖厂、轧花厂,规模较小产值较低,分布较散;第三产业处于初级阶段,阿湖乡的第三产业大多集中在镇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四、总体规划

1、空间利用分区规划:根据乡域空间利用现状,结合乡域产业布局,划定乡域空间利用分区分为乡村建设区、农田保护区、生态环境修复区、重要基础设施控制区、水资源保护区、园林保护区、牧区保护区七大类。

2、镇村体系规划:规划期内将乡域城镇的规模结构分为三个等级。镇区:人口规模2500人,阿湖镇区将成为全乡政治、经济、文化、流通中心,为全乡农业生产提供公共服务;中心村:为阿其克村,2000-3000人,借助交通优势,为周围区域提供公共设施服务;基层村:500-1000人,为阿热买里村、托万买里村、尤喀克买里村、托格拉克村、兰干村。主要发展特色林果种植和畜牧业。

3、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按镇区、中心村、基层村三个等级,明确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集贸市场等6类公共设施的配置原则和相应规模要求,提出主要公共设施的规划配套建设指标。

4、道路交通发展规划:规划确定提高乡域内主干道路等级,阿湖镇区至乡道370道路由村道提升为乡道。建设公路客运站一座,位于镇区西侧。规划阿湖镇区至尤喀克买里村、托万买里村阿热买里村和托格拉克村村道以及尤拉克买里村、阿其克村与阿湖乡域内乡道的连接,加强乡域内道路的通行能力。

5、基础设施规划:完善供水系统,建设镇区污水处理厂,对阿尔塞变电站进行扩容及设备改造,对现有线路进行改造,提高供电质量,提高电话普及率,镇区集中供热,镇区燃气管网由阿图什市天然气门站接入,完善基础设施。根据《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在镇区设置环卫站(经二路西侧)和垃圾收集点,在每个村庄根据建设用地的规模配置垃圾收集点,并推广垃圾袋装化,新建垃圾填埋场,位于镇区以东。

6、防灾规划:消防供水管网与镇区供水管网合用,在主要道路交叉点上的供水管网上设置消火栓。在村委会、幼儿园等公共场所,布置消防器材,定期维护。阿湖乡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必须进行抗震设防,建筑抗震设防按照8度进行设防,政府、水厂、变电所、邮电局、车站、医院、消防站、中小学等生命线工程及重要设施均按9度设防。阿湖镇区防洪标准按20年一遇标准设防,各村防洪标准按10年一遇标准设防。规划博古孜河、阿托河道、阿湖水库、托格拉克水库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阿湖乡南北两侧有山体,沿山前建设山前防洪堤。

7、历史文化保护:阿湖乡有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处、自治州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文物建筑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活动,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确保保护建筑不受损坏。

8、镇区规划:阿湖镇区是阿湖乡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流通中心,宜居小城镇。镇区发展方向以现状建成区为基础,适当扩大用地规模,总用地面积50.0公顷。规划形成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绿地共七大类用地。道路规划充分考虑现状,以现状路网为基础,协调好改造与规划路网的关系,合理设置交通设施。规划中心绿地位于镇区纬二路、经三路交汇处,是整个绿网格局的中心点,维系整个绿地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也是展示城镇新形象的窗口和镇区对外交流空间、主要景点及集散场所。绿地内可以布置景观小品、休憩设施、健身设施等。在集贸市场、集中供热站、环卫站、农业服务设施用地与相邻其他用地之间设置10-20米宽的防护绿地,减少对城镇的污染和影响。在镇区周围建设30米宽的防护林,并与农田林网相结合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规划小型普通消防站1处,位于镇区西部,作为镇区的消防指挥中心。消防站的责任区为镇区及周边村庄。

五、规划实施措施

总体规划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是各级政府建设和管理镇区的重要依据。规划一经批准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要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和镇区规划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执行。利用财务机制,引进开发和建设资金来达到建设城镇公共设施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的目的,引导规划实施。合理节约用地,利用市场经济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如有偿出让、收取费用等手段,促进规划实施。规划批准实施以后,要进行广泛宣传。

参考文献:

[1]雷诚,赵民.“乡规划”体系建构及运作的若干探讨-如何落实《城乡规划法》中的“乡规划”.城市规划,2009,2:9-14

[2]王勇,李广斌,王传海.基于空间生产的苏南乡村空间转型及规划应对.规划师,2012,4:110-114

[3]李玲.浅谈小城镇规划与建设应注意的问题.广西城镇建设.2007,3:77-79

第4篇:乡村道路现状范文

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是公路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截至2014年底,丰县已经建成的农村公路总里程为1700多公里,其中县道270多公里、乡道830多公里、村道590多公里。随着农村公路建设里程的逐渐增加,上级部门逐渐重视做好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工作,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2005年9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2007年5月17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意见》的通知。根据通知的要求,市、县公路管理机构分别设立了农村公路管理科,镇级政府也设立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构。

1 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现状

1.1 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构运转现状

丰县辖区内270多公里县道由交通运输局下属单位的道路管理所负责养护,乡、村公路由各镇成立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公室负责养护。根据江苏省农村公路养护技术要求,县道按照每2~3公里安排一名养护人员,乡、村公路按照每3~4公里安排一名养护人员。丰县270多公里县道,需要养护人员93人,而道路管理所在岗的管理养护人员不足50人;乡、村公路总里程1420多公里,需要养护人员357人,而各镇累计在岗的养护人员不足140人。县级公路管理机构下设农村公路管理科,核定编制四人,主要负责县道养护计划编制、养护质量巡查、养护质量考核等工作,同时负责乡、村公路的管理养护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等工作。县级公路管理机构下设农村公路管理科人员都是路桥类专业人员,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能够正常开展相关工作。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要求镇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公室配置2~4名养护管理人员,专职人员不少于2人,其中有1名为土木工程类的专业人员。截至目前,镇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公室没有专职养护管理人员,因此镇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公室名存实亡,只是迎接上级检查时临时抽调相关人员应急办公。

1.2 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的运行现状

丰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来源主要依靠省级交通主管部门的补助资金:县道每年每公里130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50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1200元。由于缺少财政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和审计,省级补助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很难全部用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县、镇两级政府由于财力困难,没有明确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用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的配套和使用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和监督模式。

1.3 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现状

农村公路路政管理是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不可缺少的执法职能部门,通过农村公路路政日常巡查工作,能够及时制止辖区内农村公路上超限超载运输、打谷晒粮、摆摊设点、堆放物品等违法行为,维持良好的农村公路通行环境,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徐州市交通运输局印发《关于切实加强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县级公路管理机构负责县道路政巡查工作,镇级交管所负责乡、村道路的路政巡查工作。县级公路管理机构根据要求已经成立了县道路政巡查中队,但是没有县道路政专项资金来源,真正按照上级要求开展县道路政巡查工作还有些困难。镇级交管所受日常管理经费的制约,也很难按照要求进行乡、村公路路政巡查工作。

1.4 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开展现状

近十年来,农村公路的建设里程飞跃式增长,农村公路的交通量也显著增加。农村公路达到一定的使用年限后,路面、路基病害逐渐增加,通过简单的养护小修已经无法改善道路的技术状况时,应该选择养护大中修工程。2012年,江苏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年活动实施方案要求:重视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县道大中修工程年度计划不低于养护里程的8%,乡道、村道大中修工程年度计划不低于养护里程的3%。由于县级财力较弱,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没有得到正常开展,因此有部分农村公路的路面、路基技术状况较差,无法达到省级要求的优良路率。

1.5 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监督与考核的现状

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每年对县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质量进行一次背靠背考核,根据背靠背考核结果进行排序;市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每半年对县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质量进行一次考核,根据考核情况进行排序;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每季度对乡、村公路管理养护质量进行一次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拨付省级补助管理养护资金。由于镇级政府没有足够重视乡、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没有按照要求配套管理养护资金和正常开展乡、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导致县级对镇级管理养护考核没有正常开展,县级对镇级的省补管理养护资金的拨付基本暂停,县级对镇级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考核变成了一纸空文。

2 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措施

2.1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系

市、县、镇三级人民政府应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纳入正常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范畴,并逐级签订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年度目标责任书,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序列。进一步明确县、镇两级人民政府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中的主导地位作用,充分发挥地方人民政府的积极性,把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落到实处。

县道的管理养护工作应委托给县级公路管理机构负责,能够充分利用县级公路管理机构现有的人员、技术及设备等资源开展县道管理养护工作,有效避免机构重复设置和人员膨胀,很大程度上降低公路养护管理资金和人员经费的支出。乡、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工作是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中诞生的新生事物,健全机构和机构的正常运转是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乡、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工作线多、面广,人员稳定是正常开展工作的基础,县、镇两级人民政府应该重视镇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构的人员配备,做到镇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构定编定员,有3名以上养护管理人员,专职人员不少于2人,其中有1名为土木工程类的专业人员。镇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构逐步培育一支人员稳定、专业性强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队伍,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可持续发展。

2.2 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保障制度

燃油税改革以后,省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补助资金列入了省级财政预算,市、县、镇三级也应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县、镇两级财政每年应该明确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用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保障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配套资金有着落。

2.3 要推进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正常开展

建立健全农村公路路政管理机构,明确县级公路管理机构在农村公路路政业务的管理范围,明确资金来源,保障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的经费和路政装备的投入,切实推进农村公路路政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促进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明确乡镇交管所在乡、村公路路政管理的范围,逐步实现乡、村公路路政管理全覆盖。农村公路路政管理机构要依有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办理农村公路路政许可、实施路政处罚、采取强制措施等。要针对农村公路沿线特别是集镇段、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城郊结合部的乱搭乱建、打谷晒场、摆摊设点等严重影响车辆安全行驶的脏、乱、差现象,开展路域环境整治工作。要加大农村公路超限超载车辆的治理力度,防止超限超载车辆在农村公路上行驶。

2.4 要推进实施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

随着农村公路使用年限的增加,农村公路逐步进入大中修周期。县、镇两级人民政府每年应安排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保障农村公路技术状况稳中有升。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管理,规范设计、招投标、施工组织、质量控制和工程验收等环节的管理。

2.5 要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监督考核

要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绩效审计制度,重点考核省级补助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的利用情况,促进省级补助资金100%用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使用的检查、审计和监督,应由财政、审计和纪检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每半年进行一次监督审计。通过公开的监督审计,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投入与产出的效率,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要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检查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监督考核制度,建立以单位和个人为责任主体的考核体系,加强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考评,考评结果与管理养护资金拨付、奖罚体系挂钩。省、市监督机构应增加农村公路日常管理养护的抽查频率,增加日常抽查检查的分值比重,能够有效提高管理养护机构的日常养护意识,避免定期迎检时突击式养护。

第5篇:乡村道路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公路;管理;养护

近来年,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村交通状况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而且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之间文化交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农村公路养护现状

随着农村公路建设里程的增加,路面等级和通达能力不断提高,四通八达的农村网络体系逐步形成。然而由于农村公路使用频率逐步增加,群众爱路护路意识淡薄,造成前修后坏,硬化路面断裂现象严重;路况下降,部分路段甚至交通中断;农村公路养护主体不明确,责任不落实;安全标志、附属设施等工程不完善;养护资金不到位等问题,基于我国农村公路养护现状,为加强我国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充分发挥农村公路的效益,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迫在眉捷。

2.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几点建议

2.1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出动宣传车、利用新闻媒体认真宣传贯彻《县乡公路管理养护条例》,用足用活“两个依靠”,积极营造县乡领导重视,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并对所列养的公路和失养路段进行实地对比,使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从根本上认识到公路养护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建设是政绩,管理也是政绩”的思想,使各级领导从根本上摒弃“重建轻养”思想。

2.2狠抓责任主体落实。依据国家《公路法》规定,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主体是县级人民政府,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主体是统一的,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属行业管理和技术指导部门。各县区应结合当地实际,有必要时请市政府出台文件,以尽快确定人民政府有关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以及养护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具体职责,做出具体规定,明确县区和乡镇各自的责任,上、下协同,共同做好农村公路管养工作,积极思考,尽快探索出农村公路体制改革的方案,明确责任主体、落实责任,构建分级养护管理体系,并狠抓落实,不论县道、乡道、村道都做到建一条、养一条,落实养护责任,使养护管理不出现盲区。

2.3完善机制,措施到位。要对农村公路实行长期有效的管理,还必须完善相应的责任机制,公路管理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各乡镇成立农村公路养护站,由乡镇政府领导,在业务上接受交通主管部门指导,统一负责辖区内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县交通主管部门设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公室,配备专业人员对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进行统筹规划和指导,并采取百分制考核的办法定期对各路段的养护质量进行检查考核,按奖励机制予以兑现,督促各乡镇养护站做好养护管理工作。

2.4 狠抓管理养护人员落实,提高管养水平。每条乡村道路都要按照规定的标准安排专职管养人员,并配备必要的养护工具,要按时足额兑现养护工人的工资,充分调动管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县级交通管理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基层管养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养护人员的管理养护技能。

2.5实现规范化养护。为使乡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信息化、规范化,应该协调各乡镇对全县乡村公路进行界线划分,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哪条路属于谁管理一目了然。还应注重通村水泥路安全文明设施建设,在新建公路上完善标志标线,满足公路使用功能;在山岭、陡坡、急转等路段完善相应的安全配套设施;在公路沿线醒目位置设置公路宣传教育牌。在此基础上,对所有农村公路实行档案化管理,包括对每一条公路的起止点、道路结构、两侧绿化、管线埋设、边坡结构等的详细情况说明及养护检查考核记录一一存档。

第6篇:乡村道路现状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农村公路健康、和谐发展为目标,明确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养护资金筹集渠道,进一步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全面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大力开展农村公路交通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提高农村公路综合服务水平,营造农村公路“畅、洁、绿、美、安”的良好交通环境,树立农村公路“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文明形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活动目标

通过创建活动,带动我市农村公路路况水平明显改善、交通环境明显优化、服务标准明显提高,做到路容整洁、路面良好、路肩整齐、排水畅通、桥涵完好、标志齐全、绿化美化,最终实现有路必养、养必到位,有路必管、管必有效的目标。

三、实施范围

全市各乡(镇)、村创建省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示范乡(镇)、村。文明示范乡(镇)、村将所辖已硬化的乡道、村道全部纳入创建活动实施范围。

四、实施标准

(一)示范乡(镇)标准

1、健全管理养护组织。各乡(镇)负责本乡(镇)辖区的乡、村级农村公路及其附属设施的管理养护,要设专门管理养护机构和专职人员,建立乡(镇)农村公路管理办公室,要设固定的办公场所,悬挂办公室名称牌,配备必要的办公、通讯设施和管理及生产用交通工具。各乡(镇)要明确1名分管副职兼任农村公路管理办公室主任,配备副主任1名,配备管理人员2名,并要明确责任和分工,切实做好乡、村级公路管理养护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确保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2、完善管理养护制度。明确乡(镇)农村公路管理办公室、村委会及相关人员在乡、村公路管理养护中的责任,制定乡、村级公路管理养护规章制度,按照相关要求与养护人员签订养护合同,日常管理养护要规范,检查评比措施要得力有效。

3、筹措到位管养资金。各乡(镇)要积极多渠道筹措乡、村道路管理养护资金,充分利用“一事一议”政策,引导沿线村民投工投劳养护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必须单独建账、单独核算、接受审计,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挪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

4、切实加强管理养护。各乡(镇)的农村公路要做到路面技术状况良好、路肩密实整齐、排水通畅、桥涵构造物完好、公路标志齐全和标线鲜明、可绿化和美化路段实行全部绿化和美化,确保路容路貌美观。过境路段要达到路面整洁、路肩硬化、边沟砌筑、排水通畅、道路两侧绿化美化亮化、栅栏统一整齐美观、保持无垃圾无违建无占道。

5、认真落实管养办法。各乡(镇)要认真落实《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划定各村及养护人员管理养护路段范围,督查各村确定养护人员、经费、管养责任落实到位,检查、评比、总结本乡(镇)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情况。

6、确保养护安全生产。各乡(镇)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加强农路养护中的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农路养护生产安全。

7、有效进行路政管理。各乡(镇)要建立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网络,乡(镇)路管员和养护人员作为乡、村级路政管理联络员,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农村公路路政执法大队,保持农村公路路容路貌、无乱堆乱放、无侵占公路用地现象,及时制止挖占公路、打场晒粮等现象。管理和维护好农村公路标志、标牌等设施,对缺损、丢失的要及时补齐,对歪斜的要及时扶正。

(二)示范村标准

1、村民委员会要采用各种宣传方式,入户宣传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提高村民养护意识,要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村民委员会要成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领导小组,负责本村的村级道路养护。要确定村级公路协管员,负责村级公路日常管理养护工作。村级公路要达到路面技术状况良好,路肩密实整齐,排水通畅,桥涵完好,可绿化美化路段要全部进行绿化美化。村屯过境段要达到路面整洁、路肩硬化、边沟砌筑、排水通畅、两侧绿化美化亮化、栅栏统一整齐美观、保持无垃圾无违建无占道。

3、各村要按照“一事一议”的规定,或是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多渠道、多方式筹集村道管理养护资金,通过村级投入、社会资助、受益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补充和解决乡村级公路管理养护资金不足问题。

4、各村要设置和完善村级公路指示和安全警示标志牌及村道养护责任牌和路线牌。

5、各村要建立村道管理养护规章制度,制定村道养护检查标准,保证村乡村级公路整洁通畅。

五、组织领导

为保障省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示范乡(镇)村创建工作顺利实施,成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示范乡(镇)村创建检查验收委员会,其组成人员如下:

各乡(镇)长

六、几点要求

第7篇:乡村道路现状范文

党员干部春节回乡调研报告一: 

风和又拂南山绿,春早更催万象新。xx年春节期间,我局干部职工,特别是老家在农村的干部职工,利用回乡过年的机会,访民情、问民生、听民意,深入到群众中去,切身实地的感受到了家乡近几年的大变化和农村农民精神风貌的大改观。现就本局干部职工调研情况进行综合整理,报告如下:

一、家乡新事物

走在平坦的水泥路,感受着浓浓的年味,家乡以崭新的面貌迎来了新的一年。回乡欢度春节的干部纷纷感受到家乡发生的新变化,经济健康、稳定、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得到夯实,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竞争优势明显提升。干部职工普遍感到,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和深入,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各乡镇村级公路升级改造全面完成,每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几乎都有文化休闲小广场,配套有标准的舞台、篮球场以及健身器材,而且都组建了本村的篮球队和文艺队。 现在农民吃穿不愁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各个村里设立了农家书屋,书架上摆放着各类书籍,时不时有村民过来看书借书,农业技术方面的书籍最受欢迎、实用。村支部宣传人员说,农家书屋给村民创造了聚在一起的机会,常常几个人围在一起交流,互相推荐,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不再像以前农闲时没事干,整天东家长西家短,打麻将玩小钱。村里的文化休闲广场的建成,让群众有了锻炼、娱乐的好去处,既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生活,又给村里增添了更多的祥和气氛,更成为村民们过年时的欢乐之地。

二、家乡大变化

(一)文化设施建设。近几年,全县行政村修建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里配套有农家书屋、室、青少年活动室、多功能室等功能室,并且把村篮球场、健身广场整合成村级文化休闲小广场。使村民开会有场地,学习有场所,健身有设施,娱乐有兴致。村里定期举办篮球赛、舞会、学习日等活动。特别是村干部利用各大假日,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赛事,更是增强了全体村民的健身热潮和自信心。村民现在是能上微机了、都爱读书了,健身流行了、跳舞定期了。农民感觉村里好多方面和城里的差别不大了。

(二)道路通行状况。自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来,进村道路和村里街道由土路建成了水泥路面。村路入口,标语醒目,彩旗飘飘。村内道路,灯光明亮,清洁卫生,每条村巷都写有名称,树牌立字,井井有条,令人耳目一新;宣传标语贴近生产生活,时常更新。走在平坦宽阔的水泥道路上,再也不担心雨天走亲戚时满脚泥泞的烦扰,村里呈现了路通、宽敞了,街绿、漂亮了,灯亮、热闹了的新面貌。

(三)村容村貌状况。自全区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专项活动以来,全县各村屯都设置了很多垃圾桶,各家各户实行门前三包政策,村干部带头、老百姓积极踊跃相互配合。现在村民们都知道以后自家垃圾不能随便在村里的偏僻处乱丢,或者再往绕村河里倒了。村民们很自觉地把生活垃圾归集到那几个大垃圾桶,然后由保洁员负责定时清运。

三、家乡建设现状面临的一些情况

(一)对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专项活动的看法:虽然全区现在还在继续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专项活动,如要持续保持,则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能兴起一时之风。还有些乡镇宣传力度不够,所以还存在许多群众的清洁意识比较淡薄,这不仅需领导干部带头,更需深入群众的心里去,积极做好发动群众真正地一起参与清洁乡村的专项行动来,用行动夯筑幸福家园。

(二)对于农村文体活动的看法:

1.专业人才数量少。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乡镇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还有许多行政村五户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户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在乡镇、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年龄出现偏大或偏小两个极端、主动性弱。在农村,平时在家都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青壮年男女几乎都外出打工或者在外成家,所以导致村里出现年龄偏大或偏小两个极端。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

3.文体活动开展经常性差。有些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舞狮,唱唱歌等,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党员干部春节回乡调研报告二:

 追忆往昔,杨柳郁郁绕沟渠,今归来兮,雪花纷纷裹天地。今年回东北老家过年,迎接我的再不是小时候凛冽刺骨的寒风,而是银白色天地间和暖的冬阳。这也恰似老家的现状,日子虽然还有些许不易,但是毕竟一天天好起来。回乡几天,漫步在倍感亲切的雪景里,踏着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土地,感受到这方水土滋养出的质朴、善良、乐观和希望,这一切始终在无形中默默地感染我、激励我。

乡村的低碳生活

回老家过年最直接的体会是花费低,能耗少,而且任何物品物尽其用的程度远远高于城市。不浪费似乎就是父母一辈子生活的准则。拿拖布来说,他们还是不会去超市买现成的拖布,母亲都是将废弃衣物等剪成的布条儿钉到使用多年的t字形木棍上,这样自制的拖布虽然不及工厂制成品那么精致,却是十分好用的。还有,这次在老家吃到了在市场上根本买不到的晒干菜。东北秋末霜期快到的时候,自家菜园种的蔬菜一般都吃不完,母亲为了能让这些自家产的好东西免受霜冻,便早早地就把茄子、豆角、土豆等新鲜蔬菜或生或熟的切成条状、块状,晒干,装袋保存起来,待转年春天自家没有新鲜蔬菜的时候吃。节约无疑是父母生活内容的最佳诠释。比如用水,母亲经常是洗过衣服的水接着洗抹布,然后用来拖地,最后再用来冲洗院落,反正都是用到无法继续使用为止。春节期间,好些剩饭剩菜,母亲舍不得扔掉,于是就仔细分类、装袋,拎好远送去给养猪的邻居。

对于父母亲的生活方式,大多生活在城市的人估计无法理解,从前我也不明白,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生活也并非如此拮据,还有必要这样吗?现在我懂了,父母这种传统的、甚至说有些原始的生活方式不是抠门,不是愚昧,而是健康的、可持续的,或者用时下时髦的话说,是低碳的。

乡村公路

老家发展最大的希望和瓶颈都在路。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喊了不知多少年,连村头屋墙上的标语都已被岁月腐蚀得不再清晰,乡亲们始终望眼欲穿地期盼着。听说到去年,借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村里领导们才终于在乡村道路建设上花些心思。村里那条夏天泥泞、冬天颠簸的土路终于真正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一条宽阔敞亮的水泥路也终于姗姗来迟。别看只是一条水泥路路,它给老家人们带来的可不仅仅是村容村貌上的改变。自从修了水泥路,村里通了公共客车,人们出行方便了,货物运输也容易了,村里超市的老板再也不用自己开三轮车去乡里县里进货,公共汽车可以直接捎货上门;来往商贩也可以直接深入到村里进行买卖,乡亲们再也不用为手里有好东西卖不出去发愁了;另外,村里有些年轻人买了车,搞短距离载人载物运输等等。路修好之后,乡亲们致富的途径更加宽广了。

但与新建村路功能发挥不相适应的是村路管理养护方面的滞后。路修好才一年多,已有一些路段出现严重破损了。可是,乡村道路管养的主体责任与路政管理工作并不到位,谁来谁负责协调管理?谁来组织维修队伍?谁支付维修资金?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棘手问题。俗话说,修路,建路,二分修建八分养护,真不知这条承载着乡亲们美好愿景的希望路能发挥多久作用?

乡村教育

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农村老家培养出一个真正走出农村,脱离农业的孩子虽说要不上百年,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父亲在村小任教近三十年,他总是感叹:这些年,学校里走出去真正考上大学,留在城市工作的学生十个手指数得过来。春节抽空回到十多年前自己就读的小学校园,发现变化很大,修了新围墙,盖了新校舍,换了新桌椅,配备了微机室,学校教学的硬件设施完备,环境优良,图书、文体器材、教学仪器等也都有相应的配套。可是越来越好的教学环境并没有激发起孩子们学习热情,目前初中毕业,高中没念几天就辍学在家的农村学生特别多,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抬头。

在全国高校都紧锣密鼓扩招的大潮中,老家的孩子们为何在升学的路上停止了脚步呢?仔细想想,这与农村教育长期被定位为城市教育的延伸,而没有立足乡村生活与乡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关系极大。除了为升学做准备,农村教育并没有发挥其他更多的功能。乡村教育的发展该何去何从?我想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上,立足乡村社会与乡土文明,除了为乡村孩子提供现代性价值中必不可少的发展机会,更应该给他们提供乡村社会的精神滋养,促进他们对乡村文明与乡土价值的内在理解,增进他们的乡土认同,厚实他们的乡土精神底气,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使他们获得一种在与现代化接轨的过程中又不失乡土精神资源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乡村教育也可以为浮躁的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增加一份源自乡村大地的质朴与宁静,为置身现代化之中的每个人提供一份乡土自然的清心与慰藉。

后 记

第8篇:乡村道路现状范文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全省县到乡公路实现了黑色化,镇与镇、镇至行政村公路实现了砂石化。根据《公路法》和《__省公路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管养县道以上公路,这使得管养公路从资金、人员和管理技术都有保障,路容路貌能够得到长期保持,而乡道、村道建成后,由于很多地方养护资金、养护队伍长期得不到落实,导致了砂石化道路建成不久,就病害众多,几乎处于无人管养的状态,不利于在农村公路建设中长期发挥作用。

新一轮乡村公路建成后,在苏北很多地方,以上问题仍然存在,县乡级政府没能给予高度重视,主要是养护管理机制没能建立,养护体制不明确,缺少管养资金的投入,有重建轻养思想。建好的乡村公路,雨后路肩出现积水较多、车辙较多等现象,长期下去必将直接影响路基稳定,直接缩短乡村公路的使用寿命。这些管养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农村奔小康的进程。公路“三分建,七份养”,乡村公路的建成后的主要目的是加快城乡经济交往,尤其是苏北,通过乡村公路,苏北得天独厚的水产品资源、粮食资源等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大中城市,农民的腰包才能会一天比一天鼓起来,所以加强乡村公路管养工作,使其保持长期良好的技术状态极为重要。这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今年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工作会议着重强调了乡村公路管养工作重要性,指出并分析了当前全省乡村公路管养工作存在的问题,对今后乡村公路管养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笔者结合基层工作实际,浅谈一下问题解决的方法。

一、依照《公路法》,解决养护体制不顺、职责不清的问题

依照《公路法》,乡村公路建设与养护,乡(镇)级人民政府是主体,可是根据笔者调查,目前苏北大多数乡(镇)人民政府没有成立乡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平时农村公路管养工作由乡(镇)水利、城建等部门代管,没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负责人,管养工作几乎处于空白。笔者认为,当前可利用机关事业单位进行改革的机会,迅速成立乡村公路管理机构,把乡村公路管养人员纳入编制,各乡(镇)根据里程数要定人定编,将养护任务逐一落实到人,只有按照《公路法》和《__省公路管理条例》执行,确定了管养主体,有了专门的管养机构和人员,乡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才能走向正常化,乡(镇)级人民政府领导干部,首先要确保思想认识到位,将建设与管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必须选派一些思想好,作风过硬,工作责任心强的干部充实到乡村公路管理岗位上来。另外,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在履行交通主管部门的职能时,切实加强对乡村公路管养工作的督促、指导和帮助,对乡村公路管理机构制定一些考核奖惩办法,确保乡村公路管养工作落实到位。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乡村公路养护经费不足问题

解决乡村公路养护经费,是养好、管好乡村公路的核心问题。以往乡村公路管养工作较难到位,除了养护机制没能建立外,其主要就是资金来源问题,根据《公路法》和《__省公路管理条例》有关规定,这类经费是由乡(镇)级财政负担。而实际上大多数乡(镇)级人民政府没有把乡(镇)村公路养护这笔经费纳入每年政府财政预算。要解决农村公路养护资金问题,笔者认为可采取多方面、多渠道的方法:一是乡(镇)级人民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拿出一点;二是可以从公路沿线受益村、组中集一点,采取谁受益,谁出钱的方法;三是公路沿线的厂(矿)、企业赞助一点;四是可以采取以路养路的方法,也就是将公路沿线的树木进行拍卖和承包,将这部分钱作为养护经费;五是各地从“五小车辆”缴纳的规费中拿出一点补助乡村公路养护经费的不足。总之,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保证乡村公路的养护经费按时足额到位。这样才能保证乡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走向正常化、正规化。

三、加强养护人员培训,解决养护技术问题

在乡村公路养护经费已经解决情况下,必须还要有一支专业化公路养护队伍。这次在全省范围内新建的乡村公路在路面的等级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目前,在建和已建成的乡村公路都是以水泥混凝土路面为主,路基最低宽度达6米,路面宽度达3.5米,不少地方路基宽度达9米,路面达7米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有的地方路面宽度达9米,甚至达9米以上,路的等级不断提高。因此,必须要有一支懂得修理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路面病害的养护队伍。路面的养护起点高、要求高,这对于乡(镇)道路养护职工是一个新的课题,必须要认真学习养护新技术,不断提高养护技能。

按照有关规定,县级交通主管部门有义务对乡村公路的建设、养护进行指导和督促。新一轮农村公路建成后,根据乡(镇)公路养护人员技术差这一状况,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应分批对乡村公路养护人员进行逐一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要以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其预防、修理方法等知识为主。总之,随着公路等级的提高,养护人员的养护技能也要随之提高,决不能停留在过去的养护水平上。加强乡(镇)村公路养护人员的技术培训,是目前我省县、乡两级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公路新建水泥路面、沥青路面总里程数越来越多,到20__年底全省几乎所有乡至行政村公路都要全面完成改造任务,所以对养护人员的培训要早准备,分批进行。这样,乡村公路就能有一支专业化养护队伍,管养工作就能跟上。

四、加强县、镇政府配合,解决公路环境问题

过去乡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几乎是个空白,平时公路上堆积物占满整个路面,并缺少各种标志、标牌和安全警示桩,这样,一是给乡村公路沿线的群众生命财产带来不安全因素,二是给公路沿线群众出行带来极为不便。乡村公路路面本来比较窄,如果路面堆一些草垛、木材等障碍物,农民出行将受到

阻碍。目前,正在全省改建的乡村公路大多数为四级公路,如果再和以往一样,路政管理长期处于没人管、没人问的状况,新建的农村公路还是不能发挥它的效能,所以乡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也是一项重要工作。首先,加大乡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宣传力度,在农村形成浓厚的爱路、护路舆论氛围。县级路政管理部门要协助乡(镇)级人民政府将《公路法》有关路政管理方面的条款运用张贴标语、横幅的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公路上的法律法规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由于乡村公路缺少路政执法人员,公路上的违章建筑、乱堆乱放等侵犯路产路权行为无法依法得到整治,平时应由乡(镇)级人民政府牵头,县路政执法人员配合对乡村公路的违章行为要定期与不定期的整治。

其次,完善乡村公路各类标志、标牌,确保安全畅通。以前,农村公路大多数为砂石路,路面等级低,几乎没有设置各类标志标牌,经常造成各类交通事故的发生,使广大百姓生命、财产蒙受损失。另外,由于无指路牌,来往的行人走错路。因此,对完善各类标志、标牌已势在必行。县乡两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完善乡村公路各类附属设施的重要性,特别岔道口、弯道、陡坡等特殊地段安全桩极为重要。应在每条线路的起讫点要埋设路线名称及线路经过的镇、村名称等标志,还要对行车时速要进行限制。以前路况不好,农用车、摩托车还不得不“限速”,现在路平坦了,车速快了就要进行限速,尤其在沿线学校、工厂等人口聚集较多的地方要有明显标志。这样,可以提示行车人在经过这些地方时能注意安全。这类工作起初应有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协助乡(镇)级人民政府进行指导、督促、完善,确保路政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开展。总之,新时期乡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要像国省干线公路那样重视起来,对乡(镇)级政府来说,是一门新课题,也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县、乡(镇)政府紧密配合,真正履行《公路法》所赋予各级政府的职能,让省政府倡导的为民办实事永远“实”下去。

第9篇:乡村道路现状范文

关键词:丘陵地区; 社区总体规划; 雁湖社区;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规划背景

近年来,乐清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面貌显著改善。但是应当看到,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农村地区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偏小,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村社会管理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农村社区是由一定的地域人群、按照相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行共同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所构成的农村基层社会生活共同体。通过集聚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推进社区建设,有利于公共资源向农村基层延伸和集约利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图1区位图)

本文以雁湖社区为例,探讨农村新社区规划编制过程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策略,以期对新农村社区建设起到一定指导作用。雁湖社区作为典型的山区农村新社区,位于芙蓉镇西北部(图1),北临雁荡山风景区,南接芙蓉镇区,东接小芙社区,西接雁楠社区,为北雁荡山风景区的西大门,交通便利。

雁湖社区辖丹灶里、尚谷山、长山头、山坑、长徼等14个村,现状总人口13099人,现状总用地26.3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90.1公顷,山体林地约2232公顷,农田约230公顷,水域约80公顷。现状人均建设用地68.81平米。区内有黄金溪,往北流向雁荡山景区,往西流向楠溪江,往东流经芙蓉镇区流向芙蓉池。区内主要的交通线路为山老区联线白芙线。其建设条件有着典型的山地社区特性为了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方针,满足社区建设的更高要求,雁湖社区在充分考虑以上建设现状和山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社区建设规划编制(规划年限为2012年~2030年),明确了发展方向,力求实现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生态景观健康的目标。

2、存在问题及规划设计思路

规划设计小组重视公众参与,走访了雁湖社区内14个村庄农家,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村民的家庭结构、就业状况、居住状况、道路交通状况、基础设施状况、绿化环境状况等及规划期望和改善设想。其中,90%以上的被访者最关心和迫切希望改善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交通上。如村域道路狭窄,公交站点缺乏,对外交通不畅。另外,村落内基础设施匮乏、宅基地环境不佳等问题也是农民关注的问题。因此,规划从雁湖社区发展现状出发,充分考虑农民的需求,合理归并分散的村庄,确定居民集中居住点;构建与住宅规模相匹配、符合社区需要的道路体系、基础设施;同时,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维护乡村风貌,利用农村地域特色,开发旅游业,建设具有雁湖人文特色的新农村社区。

3、社区总体布局

3.1社区总体发展战略——“依托大雁荡、借力芙蓉镇,促产业转型;建山水体验暨乡村旅游区”。

“依托大雁荡、借力芙蓉镇,促产业转型”:依托雁荡山这一国际品牌,推进雁湖境内旅游景点、线路、产品的开发。雁湖景区作为雁荡山风景区西大门,以及在芙蓉总体规划中的功能和地位,将雁湖开发成为雁荡山风景区西大门旅游接待中心及旅游服务基地。抓住这一机遇,在黄金溪周边发展旅游服务基地,由以单一农业为特色的基础产业转型为集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山水体验暨乡村旅游区。

“打造山水体验暨乡村旅游区”:加快乡村旅游休闲化升级步伐,改变乡村旅游从传统单一的观光,提升至休闲旅游,从“农家乐”的简单模式到“休闲度假”的体验模式,规划应改变从传统旅游到现代乡村旅游的转变。

3.2社区的职能定位—— “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特色的生态型宜居型农村新社区”。

“农业基础”:雁湖地处山区,域内工业较弱,农业还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社区中有种植药材、茶叶,南部有水稻、蔬菜、枇杷种植。

“发展乡村旅游为特色”:规划将雁湖打造成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成为雁荡山分景区之一。

3.3社区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利用社区现状资源特征形成“三大功能区、十个产业基地”。

“三大功能区” 即北部旅游产业区、中部综合生活区、南部生态农业产业区。

“十个产业基地”即三个旅游景点、二个旅游服务基地、餐饮服务基地、爱国教育服务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枇杷种植基地、畜牧养殖基地。

(图2产业规划图)

3.4社区空间结构—— “两带连四片”。

“两带”即东西向黄金溪滨水旅游景观带和南北向山老区联线的白芙线形成的山地旅游观光带。

“四片”即北部乡村旅游区、中部文物古迹保护区、中南部居住生活区和南部生态农业种植区。

(图3社区空间结构图)

3.5社区土地利用规划

3.5.1社区建设用地规模

雁湖社区总体规划用地面积为26.3平方公里,社区建设用地面积106.1公顷,建设用地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构成。

3.5.2社区用地发展方向

社区内居民点向核心区即尚古山、丹灶里、长山头、山坑、路上和西滕6个行政村所在地集聚。核心区建设用地向东南向靠雁楠公路发展为主,远景随着核心区规模扩大可向芙蓉镇区靠近建设。同时利用现状开发基础和用地自然条件,各组团在现有开发基础上适当拓展,形成“北旅南居”的空间发展格局。

3.5.3核心区规划用地结构

核心区用地规划结构概括为“一心、两轴、三组团” 。

“一心”即规划以教育、文体、医疗、商业金融、集贸功能为一体的公建中心。

“两轴”即沿黄金溪水系发展轴和沿雁芙路交通发展轴。

“三组团”即由道路分割形成的三个规模相当的居住组团。每个组团涉及两个村庄,规划人口约4000人,同时配套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公建用地,为居民生活和生产提供服务。

(图4核心区规划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