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旅游的利与弊范文

生态旅游的利与弊精选(九篇)

生态旅游的利与弊

第1篇:生态旅游的利与弊范文

摘要:众所周知,乡村旅游发展在现在社会很发达,但是也是一个很存在挑战的事宜。中国的城市发展越来越迅速,农村也需要发展,而且农村大多是青山绿水,只要好好开发都会十分吸引游客,政府也很重视农村的发展。中国城市已经发展到了顶端,要想将中国生产总值再次提高,只能选择改革农村社会的体系。但是乡村旅游能发展好也面临许多挑战,各个地方的农村会有竞争意识,会更大力发展自村的旅游事业,可能会对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也有可能为了发展自己的旅游景点与其他正在发展旅游的产生激烈竞争,还可能激化成矛盾,所以要发展好农村旅游事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当然为了中国快速发展,我们的政府要迎难而上,大力支持与开展农村旅游事业。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挑战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反思

1)现在消费者都追求心灵上的放松,旅游事业就成为一个十分值得开发和发展的事业,现代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即将跨入全面小康,旅游事业绝对是有呈直线上升的趋势的。当然发展旅游业需要国家和政府政策的支持,“三农”问题就是一个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要拉小农村与城镇的差距,也要促进农村与城市的合作,达到双赢,城市的工作者压力大,无心工作,旅游可以放松心情,城市工作者们到了建设好的乡村旅游,愉悦身心,得到灵魂的净化与升华,放松了精神,不在紧绷与劳累的工作,旅游完回到城市就能更加专心投入于工作,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城市的工作者们的专心工作能使城市工作得到进步。农村也有了固定收入,旅游业蒸蒸日上,农村居民的生活也会更好,许多农民也不用只局限于种地,收入少投入高。农村发展落后的局面就能得到很大的改善,这样城市的经济也能得到推动,农村有了固定收入,由此可见,只要能发展起农村旅游业就能达到城市与农村的双赢。

2)当然每件事都是有利有弊,旅游事业给农村经济的发展确实带来许多益处,当地物品引入更多种类做到品种多样化,农民的收入不再受局限性影响,旅游服务更完善,但与此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环境会受到影响,吸引的游客越多,游客区打扫的难度也就越大,清扫的难度加大,环境污染可能会更严重。因此生态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也是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当地居民为了取得利益,增大旅游必须品的价格,使得来旅游的旅客得到物价上的不公平对待。也有可能当地的居民为了增加景点,把不应该设立为旅游景点的地方开发成景点区,影响其他产业的生产与发展。也有可能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忽略了其他型人才的培养,不能全面发展经济。当地的乡村文化可能受到外地人员的影响。所以要完善旅游业,必须考虑周全,考虑所有利弊,传扬优点,尽力避开缺点与弊端,相信旅游业的优点能代替缺点,传扬文化,达到双赢甚至多赢。

二、乡村旅游发展困境突破相关思路

(一)把握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特性

许多人都喜欢去旅游,因此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了目前各种企业项目发展中最具潜力的新型事业之一,只要顺应世界发展的这一趋势,既可以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又可以使乡村奔向小康社会,现在中国已经有很多城镇选择了这一发展道路,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农家乐已经家喻户晓,许多城市甚至出现了一些承包制的农场,都很好的在这个社会迅速的发展下去,中国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一种趋势,因此乡村旅游发展的改革已经指日可待了。

(二)重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地的文化保护与传承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许多的乡村都在向着城镇的方向发展,因此中国乡村当地的文化也在不断的缺失,失去了它应有的传承,要想保护中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业是最好的选择,保护中华文化的遗产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中国的经济,政府会迎难而上,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同时制定政策解决问题,比如物价的问题,政府可以制定标准价格并进行实时调查,保障消费者权益,对于环境问题,可以加派人手,减轻每位清洁人员的工作量。主要是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保护了中国的传承文化。

(三)推动乡村生态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想要促进乡村旅游和生态建设融合一起发展,就需要对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进行加强:1、研究生态性存不存在乡村生态空间边界,怎么判断乡村生态系统是不是完整的,怎么判断它的安全性,怎么管理生态空间,怎么确定适合旅游发展的方案。2、研究乡村性,只有保持完整的乡村性才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如果将乡村拆并,对乡村进行整改,一些整改措施如:改厕改水,用机械进行播种,将家禽进行圈养,是不是会将乡村改的过于城镇化,影响其乡村气息。乡村变得现代化和乡村性还有关系吗,如果出现居民诉求过于现代化,会出现中国发展现状与人民的矛盾日益凸显,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三、结语

只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与人民的利益不发生冲突,能最大化的提高国民经济,可以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大力发展生产力,就可以加快乡村的旅游业发展的步伐,经济建设搞好了,城镇化发展的步伐也会紧跟上去,便有利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当然在这一发展方向上会有许多的问题没有解决,需要与全国的专业人士相互讨论,全面完善其中的相关管理制度,再配合以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地理环境优势,将中国的旅游业推动到一个顶点,将中国最美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再相应融合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形成中国特有的中国特色旅游产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相应推动着商业的发展,有效的解决了民生问题,落实了科学发展观,保持了生态环境,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97-1605.

[2]张祖群.当前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展望.中国农学通报,2014,30(8):307-314.

第2篇:生态旅游的利与弊范文

近些年来生态农业旅游悄然兴起,生态农业旅游在我国已经成为了一种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它不仅能够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还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素质,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伦理价值。但是由于一部分地区相关的生态旅游的开发者与经营者缺乏正确的生态意识以及科学的管理,这就使得在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中产生了许多问题和弊端,造成了一些严重的后果。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自然生态环境在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过程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极大的矛盾与失衡,一部分经营者会为了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而忽略了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开发以及经营旅游产品的过程中通过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来取悦旅游者,在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同时也获取了一定的经济利益。此外,作为旅游者来说,一些旅游者自身的素质水平非常低,在旅游的过程中以自我娱乐和自我满足为中心,缺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出现了任意毁坏、践踏公共环境或者公共设施以及破坏自然环境等等现象,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同时也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加快构建生态农业旅游区域的生态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加强生态旅游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旅游产品的开发者、决策者、经营者以及旅游者都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树立一种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把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这样才能保障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农业旅游的生态伦理意蕴

旅游活动反映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自身的相互关系,从深层次来看,旅游活动蕴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其中生态伦理是作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内在特征而存在的。人类的旅游活动都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载体的,因此人类必须要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一切旅游活动,协调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活动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旅游取之于自然生态环境又作用于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具体来说,旅游就是人们充分的利用本来存在的优美的自然环境条件,并按照人们的审美情趣与精神需求将原来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创新和改造,从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旅游环境和旅游风景区,以此来不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和精神需求。所谓的生态伦理所强调的是旅游的发展要以不损害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然后对自然资源加以利用并产生一定的价值。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与发展是以农业地区和农业资源为基础,依赖于农村地区和农业资源,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却有可能会造成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也是矛盾和弊端所在。一旦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也必然会导致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巨大的困境,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遭受到损害,因此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时要充分地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是实现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必然途径。

三、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对农村生态伦理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日益加快,我国各个农村地区开始逐步深入的挖掘原有的农业资源,更加的注重生态农业资源旅游经济价值的开发。如今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农村生态意识以及生态伦理的建设对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具有着极大地影响,也成为了现代人们需要重视和思考的一个问题。农村地区的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新时代的生态伦理意识为前提和基础,而新的生态伦理观念使得人们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基础上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此看来,加强农村生态伦理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深入的研究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对农村生态伦理的影响是为了更好的优化生态农业旅游的经济发展系统,为了进一步使农村生态伦理、生态旅游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三者之间能够达到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关系。具体来说,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对农村生态伦理的建设具有着重要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并需要警惕的问题,主要从以下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农村生态伦理的建设。

首先,随着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当地的经济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这些促使当地村民的收入水平也日渐增长,村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对于村民们生态意识的提高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一方面当地经济的发展为村民吸收和接纳更多的新观念提供了充分的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农村大力开发生态农业旅游使当地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当地村民们提高自身生态意识的积极性。其次,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不仅能够使当地的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为村民们带来客观的收入,而且还可以为当地注入大量的新观念和新信息,使得当地村民所保留的传统观念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的得到改变和创新。随着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先进的生态文明观也逐步的树立并形成。特别是一些作为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和代表的地区,他们的生态农业旅游促进了当地村民生态伦理意识的形成,而生态伦理的建设也使得当地生态农业旅游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及相互影响的。作为全国示范性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在听取各个学界以及当地政府意见的过程中逐步的培养出了能够与当地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规律相适应的全新的生态观。最后,任何地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必须要以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为依托,只有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才能保证生态农业旅游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这给了当地村民直观性的示范意义,使他们更加的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树立起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调动了他们创造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对不同村民群体的生态意识影响程度不同。

当地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对于当地村民生态意识的影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当地居民不同旅游收入水平的差异引起的,具体来说就是当地村民的旅游收入水平越高,相应的他们的生态意识就会越强,旅游收入水平越低,生态意识也就愈加薄弱,当一个地区的旅游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的期望值时,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生态伦理意识的影响才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来。因此,要想保证农村生态意识的建设和发展能够达到一个全面均衡的状态,就必须要保证每一个村民都能够广泛的参与到当地生态旅游的建设与发展中去,使每一个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参与者与经营者都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取相应的经济利益,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经济收入水平,这样才能够为他们形成生态意识提供更为充足的经济条件。对于生态农业旅游系统来说,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使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达到协调统一的状态,进而实现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要保证当地的每个家庭都能够深入参与到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中,使他们逐渐的形成并具备较高的生态意识,为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的社会文化条件。

第三,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所带来的旅游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农村居民生态价值意识、地区生态意识以及公共生态意识的影响程度和方式存在着差异。

一个地区村民生态伦理构建在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下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使得村民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巨大的经济效益使村民对生态价值进行了重估,他们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的重视生态环境价值。随着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当地村民逐步的参与到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在整个参与的过程中,村民们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教育,接受了许多新的观念和思想,其中包括新的生态伦理观念,生态伦理观念的树立也意味着村民们公共生态意识的提高。总的来说,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使得村民们旅游参与度提高,进一步引发了他们生态意识的提高,使得普遍的公共生态意识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具体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最终实现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第3篇:生态旅游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旅游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0

1.地理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模式作为一个正式的科学概念是1972年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提出的,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指的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诸学科的长期教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者其他场合的教学的计划或类型。”对于教学模式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教学模式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地理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以一定的地理教学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并以此影响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长此以往形成的一套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方法体系。

国内外对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创新日趋活跃。我国教育界从1978年起正式对教学模式着手进行研究,不仅引进了大量国外的教学模式,还在教改实验的基础上自主建构了许多新型的教学模式。夏志芳在其主编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1]中提出了讲练式地理教学模式,地理案例教学模式,地理情境教学模式等10多种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当代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教学模式如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模式,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模式,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以及萨奇曼的探究教学模式等。现今比较常用的教学模式有讲练式教学模式,互动交流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情景式教学模式,审美化教学模式等。

2.适合于旅游地理教学的模式设计

2.1旅游地理教学模式设计的理论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HowardGardner)在他的《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2]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一种研究人类智能结构的新理论。他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事实上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等8种智能中的多种并不同程度地表现在各自的社会文化生活方面。

应用到旅游地理教育教学方面,旅游地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内容中有很多适于激发学生智能的教学素材。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可以得出每个学生都是多种智能不同程度的组合,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事宜的学习风格与方法,因此在具体的旅游地理教学中应当做到“对症下药”,即应当根据旅游地理的知识特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以实现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智能和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现实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做到为多元智能而教、通过多元智能来教。

2.2湘教版旅游地理教学内容分类

根据对2003年4月颁布并实施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解读,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陈述主要采用“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两类形式,其中结果性目标包括知识方面和技能方面,体验性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陈述。内容标准中每个教学要点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3]。因此,旅游地理的每一个内容也都蕴含着能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素材,只是不同的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我们以湘教版教材为例将所有内容分为三个大类:即以陈述性的知识为主的内容——主要体现知识与技能的内容,包括旅游地理学科体系中最基础的知识,有基本概念,事物的特征,分布等。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内容——即侧重于“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的内容,学生应当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通过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才能获取地理信息,发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并最终获得学习体会、观点和成果的内容。以情感的培养与激发为主的内容——即侧重于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获得的内容。将旅游地理课程标准与湘教版旅游地理内容要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我们可将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其中“了解旅游活动的基本类型”,“了解旅游规划的类型”等内容要点重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运用资料,描述若干中国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并从地理角度说明其形成原因”;“针对某一实例,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等内容要点重在培养学生切实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例说出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重要价值,品读中国当代著名的旅游者,旅游景观的欣赏等内容要点重在通过旅游地理学习让学生培养正确的积极的资源环境价值观。本文主要以实践性为主的旅游地理教学内容为例探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3.以实践操作为主的旅游地理内容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建构”中的学生主体性,认为知识是在学生自身(包括个体和群体)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基础上,通过与作为客体的知识主动、积极地进行互动中获得的。应用性是旅游地理学科的显著特色,旅游地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课程的实施课程中可以通过构建合适的情境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知识,拓展视野,并培养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启发式教学模式,尝试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等都是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引问,积极探索解决一定问题的典型代表。其中,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从某一特定的问题出发通过提供问题情境等引导学生进入探究式学习程序,并最终创造性地、有效地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同时享受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的一种教学模式。旅游地理课程中涉及很多以实际操作为主的内容,文中以湘教版教材第三章第一节中“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影响”[4]这一内容进行探究式教学案例设计。

“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影响”探究案例。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制定旅游规划的重要作用是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协调旅游开发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为了贯彻高中地理课程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的理念,要求学生对旅游业这个朝阳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自觉产生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等。

2)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组织本节教学

(1) 寻疑,布置课前预习

以长沙市为例,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名城及国家旅游局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湖湘文化的集聚地,长沙市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但是来势喜人。对长沙旅游业发展的相关统计数据及研究文献已大量存在,因此,在课前可以提出预习要求:调查长沙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并强调“影响”的内涵与外延。

(2) 示疑—创造情境,揭示疑问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交流与展示。同时提示学生自学教材中“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繁荣”的阅读材料,辅以多媒体呈现反应旅游业对当地产生负面影响的例子如“旅游对旅游地的影响—以凤凰古城为例”,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指明方向,揭示疑问即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积极影响是什么,消极影响又有哪些?

(3) 探疑-----深入课堂,抓住问题

此时,组织学生对所调查的结果分类,教师展示收集的关于长沙旅游业发展前后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一些对比资料。引入教材中“旅游业发展的利弊得失”这一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以上资料的基础上讨论探究活动中所显示的观点是否成立,并举例说明。教师评述并指导。

(4) 质疑-----发散思维,提出新的问题

教师对学生探疑的过程做一个适时的点评,帮助学生得出结论:旅游业发展对于社会经济文化是利弊共存的,此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既然旅游业发展兼具利弊得失,结合熟悉的景区谈一谈在旅游业发展中应当怎样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这就在探究原有问题的基础上转向了另一个相关联又更深层次的问题,在掌握所探讨的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出新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3)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总结

罗杰斯(Rogers)认为,人都有天然的学习倾向,但他“只对能够深刻影响个人行为的知识才有兴趣”。利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来探讨“旅游业发展的利弊得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学中选取的材料如长沙市旅游发展这对于湖南学生而言是相对比较熟知的,这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正在学习着的旅游地理知识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有用的地理。此外,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的调查研究也很好地培养了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实际生活能力和技能。此外,该教学模式的使用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能抓准学生的兴趣点,在真正理解学生的知,情,意等方面需求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参考文献:

[1]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4篇:生态旅游的利与弊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ained the inevitability of reforming the system of "golden week" from making a series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n tourism industry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period of "golden week". At the same time, it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of "golden week" system reform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finally, it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our country.

关键词: 黄金周;制度改革;影响;发展探讨

Key words: golden week;reform of the system;influence;development discussion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004-02

1 绪论

1999年国务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增加公众法定休假日。春节、“五一”和“十一”法定休假3天,再加上调整的前后两个双休日,就形成了每年3个连续7天的长假,而每个长假掀起的旅游消费热也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新亮点,被人们称为黄金周。自国家实施了黄金周制度后,在每年的这三个假期内旅游业的业绩飞速上升,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在黄金周实施的九年内,也确实出现了因搞运动式的短期的旅游热而带来的弊端,黄金周与老百姓的实际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为此,本人认为这次中国政府对“黄金周”制度的改革是与时俱进的,这必将有利于我国旅游业有规模的持续稳定发展。

2 黄金周制度实施对旅游业各方面的利弊影响

2.1 黄金周旅游扩大了内需并刺激了消费,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收入中可以自由支配的比重不断提高,同时政府根据我国国情,通过给予充足的休息时间刺激中国老百姓经济思维从简单的“积累型”向“积累——消费型”转变,旅游就成为百姓们的主要休闲方式。在99年以前,我国公民每年法定的休假时间比较短,没有足够的时间出游。99年黄金周制度的出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相当多的人们进行旅游以及相关的消费。九年期间我国旅游业的主要支点就是假日旅游,由于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包含了“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从而使得假日经济成为我国扩大内需并刺激消费的主要方式。

2.2 促进了旅游业三大支柱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肯定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旅游的内部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包含在了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中,而这三大支柱——饭店业、旅游交通和旅行社之间有着密不分割的联系,共同发展正是旅游业发展的依托。因此,在黄金周饭店、旅游和交通获得了最大的而利益,旅行社作为中间纽带,将饭店和交通连接,有效的实现了共赢的局面。此外,景点、商场、娱乐场所等从中获得的收益也是相当可观的,因此,各旅游行业之间不仅在黄金周彼此合作,互相联系,并且在黄金周旅游热潮的影响下合作不断延续下去。

2.3 黄金周期间给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虽然旅游黄金周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等带来众多有利方面,但是黄金周集中出游带来的弊病也日益突出。比如:

2.3.1 对旅游资源掠夺式的开发 黄金周旅游是我国经济的亮点,各相关行业均看到了旅游业发展而带来的巨大商机,有着巨大潜力。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且有相当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但大部分处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这些地方政府和商家看中其资源的经济价值,为了增加本地区收入以及提高知名度,加大了开发利用本地旅游资源的力度。但是,开发者为了最大限度的接待游客而忽略了旅游地的生命周期,这种掠夺式的开采方式严重破坏了旅游资源。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任何一个旅游地的发展过程一般都包括探查、参与、发展、巩固、停滞和衰落或复苏6个阶段。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是由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所决定的。如果掠夺式的开采资源必然带来的是短期经济效益,而失去的却是环境、生态和旅游资源。

2.3.2 景区超负荷接待,使其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各地热点景区游人增多、拥挤,造成安全隐患增多,发生事故概率大于平常。云南省假日办黄金周通报显示,07年春节黄金周全省主要旅游景区(点)共接待游客84.15万人次,同比增长4.47%。由于每个景点的接待能力都是有限的,超过这个能力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在黄金周由于游客太多而发生在游客和景区、旅行社等之间的矛盾是很多的,甚至由于人多而发生游客踩死游客的事故,或是登山由于人多而拥挤失足等事故,几乎每年黄金周期间皆有发生。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业的正常健康发展。

2.3.3 旅游产品质量下降,导致游客投诉增多 由于黄金周旅游的相关价格上涨并且酒店爆满,饭店酒店的人员工作量是平时几倍,从而工作人员由于十分疲惫必然导致服务态度有所下降,由此也会导致很多的投诉。黄金周旅游带来的一些拥挤、商家抬价等等的社会不良影响,给游客带来扫兴和身心疲惫。有些人甚至发誓,再也不在“黄金周”出门凑热闹。由于长假期的强制性,公民除了黄金周外想另外找时间出行是十分困难的。此外,为了黄金周需要安排员工假期前连续工作七八天以上,这样就降低了这段时间的工作效率。

3 黄金周制度的改革对旅游业各方面的影响

3.1 初步缓解了淡旺季旅游各部门出现的问题 在一年有三个黄金周的时候,旅游业的相关部分收益相当客观,但是黄金周外的各部门却生意冷清。由于很多人在七天长假选择长途旅游,势必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浪费在路上,并且很多旅社利用五六天时间游玩三四个城市,从而导致游客走马观花的游览景点。由于旅程的疲累势必影响黄金周之后的工作效率,因此,很多人不愿意选择旅游社出游。而黄金周制度的改变初步缓解了旅游黄金周而导致旅行社停滞发展的问题。此外,还有效抑制了交通部门的疯狂抬价,从而使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于稳定。

3.2 保护旅游环境使旅游业可长期稳定的发展 黄金周制度改变后,使得集中一段时间内进入一个景点的人次有所降低,而是分批多次的不同时间进入景区游览,这样就大大地缓解了景区一次接待游客的能力,保护了我们可贵的旅游资源,而且并没有大幅度的降低了景区的收益,只是将一次性获得的利益分为多次的获得,因为“五一”的七天分别分给了清明、端午、中秋,这三个三天假期就给景区带来三次游客高峰。同时相对地保护了旅游资源,让旅游资源在各节假日旅游高峰期之间的时间内能够自我调整修护,从而形成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种,它的发展严重依赖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黄金周旅游给旅游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资源破坏的负面影响。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的转变,使得人们希望重归大自然,所以旅游资源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是旅游业可以长期发展下去的基础。

3.3 旅游业可能面临的问题 黄金周制度的改变必然会影响旅游业业的某些方面,据悉,五一假期的缩短将对旅行社利润最丰厚的长线出境游造成暂时的影响。可是遗地深度游、城市周边游市场会趋于活跃,一定程度上也就弥补了旅行社的客源损失。由于“十一”和春节黄金周并没有取消,那么在这两个旅游旺季间旅行社将会更多的开发组织长线旅游,而且人们也会更集中在“十一”期间进行长途旅游,而春节这个我国特殊的节日,外出旅游的人虽然会增加但是最近的未来一两年增长幅度不会太大的。如果旅游各部门之间不能够提前把握好旅游高峰的安排尺度,那么之前所说的旅游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效应将会更大,而且长久下去,加上我国跨过进入WTO后的政策保护时期后,那么必然我国的旅游业将会有更激励的竞争,顺利完整的发展路程将会有困难。

4 黄金周制度改革将改善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促使我国旅游业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4.1 使走马观花的观光旅游向其他的多方面旅游形式发展 现在人们的旅游活动不再像以往那样以游览点的多少作为衡量旅游质量的标准,而是以休闲为主要功能,以某一目的地为中心做基本的停留点,展开对周边地区的观光、运动、娱乐、购物等活动,逐渐与国际旅游形式相似,真正的享受生活。所以在三天的旅游假期内,游客可以在一个邻近城市尽情的游览,购物,娱乐等;在“十一”、春节这七天的假期内游玩较远的城市。由于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我国传统的节日,所以相对的以后以家庭为主的旅游形式会很多,度假休闲的家庭旅游将成为主体市场,以家庭为单位的旅游活动将成为家庭消费的最主要内容。

4.2 旅游产品结构将会改变——对市场细分,产品开发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消费者随着黄金周的改变也会在出游时间上有更多的选择,从而影响了旅游产品结构的改变。因此,旅游社可以对自己的产品做更多的升级改造,做更多的组合来满足游客个性化的要求并吸引游客。目前海外华人数量超过4000万,其中有3200多万在东南亚十国,在美国的华人数量也有300万,这部分人都可以成为探亲访友的潜在客源。此外,在实际工作中,还可以推进不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协同发展。

4.3 对旅游三大产业的服务质量将有更高的要求 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服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旅游企业的发展。由于黄金周对于每个部门都是超负荷工作,既是盈利时期,也是投诉的多发期。由于很多企业没有关注这一点,从而导致我国旅游业不能向国外发展。随着黄金周的改变,使得各部门必须改进服务质量来赢得客源。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游客对于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游客要求,旅游企业毕业提高服务质量以赢得声誉,打出自己的品牌,从而赢得更多的利益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5 结语

综上所述,黄金周制度的改革对于旅游业势必会带来一定能够的影响,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思想的进步,通过改善旅游业的不足之处,黄金周制度的改变可以有效促进我国旅游业的稳定发展。此外,在我国举国庆祝传统节日时,还可面向世界作宣传,吸引世界各国人民来我国旅游,使世界人民在旅游中更多认识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研究中心,旅游绿皮书,2008.

第5篇:生态旅游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中国 领队 领兼地 影响 措施

一、“国际领队”与“地接导游”的工作协调

国际领队、地接导游均为导游人员。国际领队的岗位具有国际性,是旅游计划的监督者和实现者。地接导游的岗位具有地方性,是旅游接待计划的落实者,旅游者各个旅游项目的安排与实施者。而在游览的过程中,二者会有诸如交接团队、核对计划、商定行程、协调关系等接洽工作,领队与地陪只有各司其职、密切合作才能保证一个旅游团高质量地完成游览活动。

二、“领兼地”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

(一)国外地接旅行社价格昂贵, 地接导游素质参差不齐

“领兼地”现象主要出现在欧洲路线中,欧洲线路一般是同时跨几国游玩,按照常理需要请当地的地接导游全程陪同,但欧洲旅行社一般开价非常高。据悉,一般欧洲当地旅行社提供的地接导游,人均费用在1万元人民币至2万元之间,对国内旅行社来说,这相当于自费“多收一名游客”。所以,国内旅行社会采取这种措施:让国际领队来负责当地地接导游的工作。另外,一些国家的地接导游素质不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从而进一步影响国外旅行社的声誉和发展等。

(二)高端导游人员的稀缺

目前,从各条境内外旅游线路来看,欧洲线路比较多,欧洲线路成为了高端导游最稀缺的旅游市场,如果国际领队精通欧洲各国各方面的旅游知识,旅行社会聘请他们来做“领队兼地接”。

(三)“领兼地”导游的能力越来越高

“领兼地”较强的外语能力、多年的旅行经验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会给游客带来安全感。中国旅游研究院的《中国高端旅游客户行为研究报告》中有一项调查是“团队旅行中,影响旅行感受的因素”,排在第一的是行程安排,第二是领队、导游的态度,第三是领队、导游的专业性。高素质的领兼地可以高效率地完成旅游活动,减少很多环节,为游客带来高质量的旅游体验。

三、“领兼地”现象对中国的影响分析

(一)有利影响

(1)减少旅行社费用支出,减少对国外旅行社的依赖。本国领队来做地接导游,最基本的就是减少了国外地接导游的费用,也不需要联系当地旅行社,减少了费用支出,盈利增加。另外,如果要找当地的旅行社和地接导游,在很多方面都需要两地互相配合,并且本国旅游团在很大程度上会依赖于地接旅行社。而“领兼地”就避免了这一点。

(2)一定程度上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国际领队与团队游客在语言、世界观等方面共同点较多,且已经彼此熟悉,在游览的过程中游客不会拘束,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旅游满意度。

(3)提高国内领队的专业素质。“领队兼地接导游”这份工作的工作量很大,整个旅游过程的所有的操作都是领队一人来完成。包括上下飞机,找车,联系司机,定餐,订房,讲解,还要兼做翻译等。如果领队都能胜任这些工作,那么他的专业素质会得到很大提高。

(二)不利影响

(1)不符合国际旅游的正常秩序,受到目的地国家旅行社的抵制。正常的国际旅游的秩序是要联系地接旅行社,请当地的地接导游来进行讲解。而“领兼地”把这些环节都省略了,该有的程序没有安排,不符合正常的国际旅游的程序。入境旅游是带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更为旅行社创造巨大利润。而“领兼地”的现象会为当地旅行社带来很大损失,就可能抵制我们的旅游活动。

(2)领队独自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有限。尽管“领兼地”的能力很高,但是在当地的一些民俗和生活问题上,领队处理能力很有限,甚至会造成一些民族纠纷,国家隔阂。有些问题,由当地地接处理会更方便,更容易解决。另外,领队要集多项工作于一身,必定心有余而力不足,能力有限。

(3)间接影响我国的入境旅游接待工作。我们在出境游时采取“领兼地”的做法,其他国家可能也会采取同样的措施,这会影响我国的入境旅游,影响经营国际接待业务的旅行社的正常经营。

四、减少“领兼地”现象的相关措施

(一)国家法规制定相关政策,政策支持

出入境游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的法规政策是一项很有力的手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旅行社采用“领兼地”的做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外国旅行社和地接导游的费用过高,政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政策支持。比如,减少税收、与国外旅行社的相关合作等。

(二)提高“领兼地”导游人员的素质要求

提高门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能力不够就不能从事这份工作,旅行社也会随之减少聘用这类导游员。

五、总结

“领兼地”现象的出现有其合理的原因,对我国的影响有利有弊,但长远来看,弊大于利。所以无论政府还是旅行社等都要尽量避免这一现象的继续发生,提高我国出境旅游的质量,让旅游业持续带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周莉.中国海外领队职业现状研究[J].海峡科学,2012.

第6篇:生态旅游的利与弊范文

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势头迅猛,无论国内旅游业和国际旅游市场的开发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良好势头。我国政府已经注意到旅游业的发展带给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各地旅游产业管理仍存在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势头良好

我国旅游业发展呈现逐年递增势头。201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预计为1.44万亿元,比2005年增加6700多亿元,超出规划目标1.23万亿元17.1个百分点。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1150万人,比2005年增加400万人,超出规划目标(1000万人)15个百分点。同时,我国旅游业总收入预计到2015年达到2.3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0%。我国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

(二)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经济效益可观的良好局面下,我们应当看到,我国旅游业发展还有很多问题,例如旅游产业的政府职能管理不够科学,绿色环保理念不够先进、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持续困扰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首先,政府职能定位不够科学。我国政府对于我国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资金的帮助,政策的倾斜上面。但是应当看到,从中央到地方对于究竟应当如何定位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一个科学、明确的定位。各地政府都在按照国家的大的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在本地区摸索前进。这样就很容易出现政府管得过宽或者政府只能缺失的问题,导致在具体的旅游业发展中出现负面影响。

其次,我国旅游业行业发展理念不够先进。党的十以来,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作为国家的大政方针确定下来,可见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从破坏环境谋取利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注重生态文明,从保护环境中获取长期效益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而我国的旅游业正是依托于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谋取经济效益的行业,这个行业更加应该注重将绿色环保的理念加入到行业发展理念当中,注重本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业管理方式的两种争议

当前,学术界对于旅游管理方式存在两种争议:一种主张政府主导旅游行业的发展。即政府主导型。另一种是主张由市场去自由决定旅游行业发展,即市场主导型。

(一)政府主导型

即由政府在旅游行业发展中起主要作用。政府可以利用行政手段有效的从整体上调控旅游业发展规划及配套旅游业发展的行业发展规划。这样做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使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一盘棋。

首先,政府主导型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下,政府可以依托行政规划和行政手段,对旅游行业发展制定最优的地区发展规划,可以给予旅游行业发展最大的法律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同时也可以对辖区的旅游行业给予有效的监管。这些都是其他管理模式下不能做到的优势。

其次,政府主导模式的弊端

政府主导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各地政府不能够将大公无私的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而是更多的出发点将是自身的政绩工程出发。符合政绩工程要求的,没问题,政府大力支持,与政绩工程无关的政府可作为可不作为。同时,政府对旅游业行业的“主导”作用在一些地区变成了“主管”,事无巨细均有政府决定,这就束缚了旅游业自身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又造成政府资源的紧张和浪费。

(二)市场主导型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我国政府职能的划分开始有了新的定位,就是让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行业发展的好坏完全靠市场的主导。市场主导型理论也正是符合这一理论要求的。

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旅游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所有权和支配权保持不变,仍归国家所有,而占有权和使用权合并为经营权,交由市场主导,由价值规律起决定性作用,优胜劣汰。

首先,市场主导型的优势所在

市场主导型的优势最主要的体现在旅游资源的市场决定性上。将旅游市场的经营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市场,取决于供求关系,那么旅游业的经营者们就会更好的利用自身优势,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追求市场的满意度,这样会给旅游业整体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市场的主导性,会促使旅游业的发展及时转型,跟上时展变化的脚步,及时灵敏的发现市场的变化,及时的作出相应的调整,这些都是在政府主管下不能充分发挥的优越性。

其次,市场主导型的弊端

企业在市场主导下,按照价值规律,优胜劣汰,会促使一部分企业遭到市场无情的淘汰。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旅游行业面临国际和国内双重竞争压力,国内的很多企业不符合市场需求,经营失败,遭到无情的淘汰,会给社会带来人员失业等社会不安定因素以及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时,企业在市场主导下,会盲目以追求利益至上,忽视道德法律底线,而如果政府的监管职能又缺失的话,会给旅游行业的正当发展和社会安定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政府职能与旅游业发展探讨

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很好,但是要想取得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旅游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帮助。政府如何更好的发挥政府调控职能帮助和扶持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是亟待解决探讨的问题。

我国旅游业发展既不能单纯坚持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也不能盲目坚持市场主导型。而是要将二者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好处结合起来,克服二者的弊端,找到一条更好的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道路。

(一)政府职能要尊重价值规律,坚守政府职能,科学监管

首先,坚持作为政府的统一规划布局职能。为了促进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政府应当充分利用手中的行政手段,统一规划布局本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规划以及旅游业发展的配套行业规划。例如给予本地区充分的调研哪些地区有哪些特色的旅游景区,给予这些景区科学合理的布局规划,给予企业充分的发展空间。同时,在旅游景区的布局之上,合理安排旅游发展的配套行业,例如交通运输网的布局要配合景区的布局,为游客游览提供交通便利,例如在景区合理位置布局酒店业,深入挖掘酒店业和旅游业的行业潜力,共同发展。

其次,坚守政府的监管职能。政府在企业正常经营管理中放开手,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要起到政府的监管职能。用行政的手段监督和管理旅游业及旅游业的配套产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帮助企业严格规范各种灾害的预警工作,保障企业在健康有序的条件下经营发展。

再次,坚守放开过多管理的权限,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可以交由市场主导的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交由市场去决定,由价值规律自由调节旅游资源在各行业中的流转,各旅游企业自由决定企业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政府可以起到帮助和扶植的作用,更多的经营管理权限由企业自行决定承担。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旅游产业的更快速更健康更合理的发展。

第7篇:生态旅游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 旅游购物市场;弊端;整顿

近年来,由于受暴利的驱使,旅游购物陷阱频繁出现。在一些旅游景点,购物陷阱甚至成为旅行社、旅游商店、导游人员共同开掘的生财之道。旅游购物市场出现了很多发展不成熟的现象。

1、我国旅游购物市场存在问题及原因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国旅游购物也有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产品雷同现象严重,质量低劣、价格失真;购物环境欠佳;服务人员态度蛮横等,导致旅游者对这一市场信任度大大下降。除此之外,旅游购物市场还存在以下弊端:

1.1、旅游业的“毒瘤”——定点购物

旅行社报低组团价进行恶性竞争,同时为了获取利润,经常以高额回扣为条件为购物商店输送客源。处于劣势地位的商店为了保证客源,一方面增加给旅行社、导游和司机回扣,另一方面在产品进销差价上大做文章,这必然损害旅游者的切身利益,使旅游者买到质价不符或假冒伪劣商品。

1.2、市场整体规模小,设施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市场管理

大部分的购物点都是以景点为依托,采用小摊点、小铺面的方式经营。由于规模小,实力弱,所经营的旅游商品种类较为单一,顾客的选择余地较小。同时缺乏辅助购物设施,这是国际游客不满意的主要问题。

由于市场从业主体过于分散,行业自律机制很难建立,因此给行业管理带来极大的难度,市场处于一种无序的竞争状态。市场缺乏自律和监管等方面的原因,必然导致行业的整体服务质量差。

1.3、相对于其它旅游要素,旅游购物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旅游的各要素中,旅游经营者认为经营的重点在旅游景区,把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到了景区开发上。而没有把旅游购物当成一种旅游资源。很多开发商认为旅游商品投入大,回收期长,没有发展前景,因而对旅游商品的开发不屑一顾,最终导致旅游购物的发展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

1.4、部分旅游者消费行为不理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旅游过去是有钱人的消费,现在逐渐成为大多人的日常需要。但由于经济能力、观念和消费心理的差异,旅游者消费行为呈现多样化,非理性消费随之越来越普遍。部分旅游者由于对利益的冲动、贪图便宜、不计后果等消费心理直接导致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发生,例如选择旅行社时重价格轻品牌、选择旅游路线避冷趋热、购买旅游纪念品不理智,盲目的追求价廉而忽视商品质量等方面,同样会阻碍旅游购物市场的发展。

2、旅游购物市场的整顿策略

2.1、倡导购物商店与旅行社建立正常协作关系

“定点购物”是旅行社和导游的财路,为了保证旅行社和导游的正常盈利,旅游社在制定旅游活动计划时要写明各项收费内容,打好旅行社品牌。只有杜绝了旅行社之间的恶性竞争,才不会出现另负团费的现象,自然也就不会有强迫购物。

旅行社以及旅游从业人员应该坚持“顾客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为广大游客提供各种旅游服务,并通过这种优质服务赚取合理合法的利润。

2.2、开发设计特色产品,挖掘商品内涵

结合本国特色,将本土文化赋予旅游商品,增强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加大旅游商品的深加工。例如,在日本做工精细、别致的日式偶人,是结合了和服和艺伎文化,体现了日本民族特色。同一条商业街上终端旅游商品很少重复,每一个旅游景点都有自己的品牌商品,而且相当部分仅限现场销售,如富士山的旅游纪念钥匙扣,分别标着1千米、2千米、3千米高,山下买一个300日元,山顶买一个800日元,错过了就没有了。

2.3、改善购物环境与设施

现在旅游消费者越来越重视购物环境、购物设施的现代化、特色化和人性化,以至于旅游购物变成了现代人的一种休闲消费方式。此外,旅游商品与购物设施的不同组合会给游客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增加了旅游购物的魅力,无形中促进了商品销售。可以通过购物市场招牌设计、橱窗布局、商品展示等,构建体验型购物环境,创造良好的购物环境氛围。同时要注意高中低档兼备的旅游购物设施的建设,以满足不同档次旅游者的购物需求。

2.4、整顿规范旅游购物市场秩序

加强制度建设,例如规范旅游购物商店的位置、购物环境及服务质量,并对旅游购物场所划分等级。加强舆论监督,加大奖惩力度。对经营规范,效益优良的企业提出表扬;对一些质量低劣、信誉差的企业予以处罚曝光。鼓励各旅行社与优秀的购物商店合作而避免与“黑名单”的企业交易。

2.5、提高购物旅游资源的开发意识

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旅游购物看作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把购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从旅游商品、旅游购物设施及人员三个方面同时着手,通过对它们的有机整合,使旅游者获得难忘的、独特的购物经历和旅游体验,从而提高旅游购物吸引力。例如香港、迪拜通过定期举办旅游购物节活动,吸引更多客源刺激旅游购物,带动旅游收入的增长。

此外,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从事旅游购物新商品开发的企业在政策、税收上给予必要的倾斜和支持,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形成社会化投资、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进一步促进旅游商品的研发和生产,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新的旅游消费热点,这些都会极大地促进旅游购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美玉.旅游者购物行为研究.[J].旅游学刊,2005(5)

[2] 张萍萍.山东省旅游购物系统构建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3] 袁国宏.提高旅游购物品企业竞争力的思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4] 曾兰君.旅游购物市场开发的研究.[D].长沙:中南林学院,2005

[5] Xenia, Y etc. Tourist shopping preferences and expenditure behaviors [J] .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 2004(10)

[6] Michelin, K.A, Mantel, S.P .Emotional response and shopping satisfaction: Moderating affects of shopper attributions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1

第8篇:生态旅游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外部性;假日经济;假日旅游

Abstract:Holidayeconomyistheeconomiclifeofanewtopic.Hecouldhavebroughteconomiclifetoexpandconsumerdemand,increasedeffectiveness,loweropportunitycost,promotetheupgradingoftheconsumptionstructure,accelerateindustrialrestructuring,elevatinglevelsofeconomicgrowthandotherpositiveeffects.Meanwhile,theholidayeconomyhascertainnegativeimpacts.Inthispaper,usingexternalanalysisoftheprosandconsofeconomicholidayforadetailedanalysis.

Keywords:Externality;Holidayeconomy;HolidayTourism

一、介绍假日经济的外部性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门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权衡取舍。例如假日经济,国家想要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面临着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此时,国家就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权衡取舍。从而,我们不得不提到假日经济的外部性(externality)。

当一个人从事一种影响旁观者福利,而对这种影响既不付报酬又得不到报酬的活动时,就产生了外部性。如果对旁观者的影响是不利的,就称为“负外部性”,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部性”。

假日经济是指人们利用节假日集中购物、集中消费的行为,带动供给、带动市场、带动经济发展的一种系统经济模式。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因为有一部分人休息,而使另一部分人获得工作的机会。假日经济属于消费经济范畴。假日经济的主要特征是消费,假日经济具有的文化特征是休闲与旅游,假日经济具有的空间特征是流动与聚合,包括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从时间上来讲,集中在双休日与三个"七天"的节日高峰。

假日经济的产业体系涵盖面非常广,几乎涉及了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行业。除作为假日经济支柱行业的旅游业外,商业、餐饮业、娱乐业、体育产业、交通运输业、影视业、展览业、广告业,甚至是都是假日经济的一部分。

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是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日益增多的情况逐渐形成的。近年来,为拉动经济发展,政府提出了"鼓励消费、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在此前提下,推出了"五、一"、"十、一"、"春节"三个七天的假期,使我国每年的公休假日达到114天,为居民消费、休闲度假提供了充裕的时间,从而也奠定了假日经济坚实的基础。

二、假日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近来假日经济在中国异军突起,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从我国现阶段的“假日经济”来看,主要还是以旅游消费为主。假日经济的出现对我国疲软的消费市场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认识假日经济,研究假日经济,较好地解决假日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应尽快建立一个完善、协调、成熟、有序的假日旅游市场体系,使假日经济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开发假日旅游资源,在管理和服务领域利用一切机会创造出新型的内容和形式,已成为今后我国假日经济的发展方向。假日增多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几年前,中国曾发生过是“加工资”还是“加假日”的争论,最后是“加假日”占了上风。“宁加假日不加工资”,显示了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一大转变.分析家认为“假日经济”勃兴的原因有三:一是人们有了钱,解决了基本的吃穿住问题之后,即自动向更高消费水平迈进;二是有“闲”,有时间享受生活;更重要的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百姓的视野宽广了,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随之发生变化。

三、假日经济带来的利益

假日经济是在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假日经济的出现对于我国长期疲软的消费市场产生了无可比拟的拉动作用。假日旅游是假日经济的主角,假日旅游对假日经济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假日经济不等于旅游经济。假日经济是由各种需求、供给和资源配置所引起的经济行为,其消费条件是既要有钱,又要有闲,还要有文化。消费层次越高,其文化特征越浓,文化含量越大,其消费外延越广。

假日经济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社会的经济发展,也给国家政府,商家,消费者带来良好的经济利益。此时,政府加大对商家的税收,商家迎来比平时更多的消费者,而消费者可借此假日享受更多的打折优惠。可见假日经济给社会各界带来了如此丰厚的利益。假日经济的发展,对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将产业重要作用。假日经济的出现,对于启动市场,扩大内需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假日经济也存在某些弊端

假日经济使人们对旅游资源有了创新发展,政府也为此转向以需求管理为导向的宏观调控。但是,假日经济中过于集中的消费(或旅游),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资源配置不合理,在对国外消费趋势和我国发达城市消费的分析后,提出要将假日经济引导到市场更广阔的休闲消费,休闲经济中来。

假日经济使国家扩大内需,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假日经济也存在着许多弊端。

在各行各业生意都兴隆的同时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交通拥挤、住宿告急、服务下降等等令不少消费者抱怨“挤车难、住宿难、吃饭难、游玩难”。再看看我们的服务水平,不少出租车司机“坐地起价”,不是拒载就是宰客;旅游景区层层留下“买路钱”。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假日经济中最大的弊端则是环境问题。在假日经济,假日旅游蓬勃发展的今天,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不可忽视。假日经济既破坏了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也降低了旅游质量。不合理的假日旅游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威胁着旅游业长远的发展,也影响了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假日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有人认为,良好环境是基本人权,不应该因为经济方面的考虑而贬低。环境如此之重要,以至于无论代价多大,都应要尽可能保护它,但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很少有人赞同这种观点。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但是,必须把它们的价值与起机会成本相比,也就是说,与为了得到它们而必须放弃的东西相比。完全消除污染是不可能的。想要完全消除污染就要把许多使我们享有高生活水平的技术进步颠倒过来。很少有人愿意为了使环境尽可能清洁而接受不去享受自己的生活。环境保护为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假日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必须重视环境问题。

五、解决办法

对于中国“假日经济”的发展方向,经济专家建议,要尽快改善假日服务质量,尤其是与“假日经济”紧密相连的交通、旅游、餐饮等行业。此外要倡导一种新的消费习俗,变必要消费为冲动性消费,使假日消费成为一种不是为生活必需的,而是一种时尚的消费。

而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休闲消费方式,是假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旅游的方式把假日经济的各种消费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综合体现。只有合理调整假期,调节市场,充分发挥现有旅游设施和交通运输的作用,使旅游行业与其他行业的配置更加合理,才能使假日经济这一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得以更好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降发展。

总而言之,“假日经济”已开始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好的开头固然令人欣喜,好上加好。在次,本人呼呈,“假日经济”商机无限,请善待下一个“假日经济”!

[参考文献]

第9篇:生态旅游的利与弊范文

日本生态旅游的历史可以划分为黎明期、调查研究阶段、实践推进阶段、课题提出阶段、全国开展期等5个期间[3]。

1、概念形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

这一时期,日本开始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但对“生态旅游”本身的认识还没有形成。1987年成立日本环境教育论坛(JEEF)。1989年,设立日本最早的生态旅游推进团体———小笠原观鲸协会。

2、调查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

环境厅和自然保护学会等有关机构开始着手进行生态旅游的调查研究。为探索国立公园的利用方式,环境厅(现为环境省)以“环境保护型自然体验活动推进方策检讨调查”为题,开始对知床、奥日光、八丈岛、西表岛、屋久岛等5个地区展开为期三年的调研。1992年,日本环境教育(JEEF)生态旅游研究会成立,并以“什么是生态旅游”为主要课题开展持续数年的学习研究。日本自然保护协会(NACS-J)在对地区旅游企业和游客指导方针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于1994年编辑出版了《生态旅游指南》。

3、实践推进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

这一时期,各地开始学习屋久岛、小笠原、西表岛等较早实践生态旅游地区的先进经验。1998年,日本生态旅游推进协会(JES,即后来的NPO法人日本生态旅游协会)和北海道生态旅游研究会设立。之后,JES在各地举办全国性的大会,为生态旅游的普及做基础性的铺垫。

4、课题提出阶段———21世纪初期

21世纪初,各地设立的团体及导游在生态旅游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课题提出的时机已经成熟。诸如解说技术的提高、充足资金的保证、导游人员的延续等一些实际问题日益突显出来,迫切需要研究解决。2000年,日本自然体验活动推进协会(CONE)成立;2002年,北海道建立生态导游资格制度;2003年实施的《东京都岛屿地域自然保护和适度利用纲要》,规定了关于小笠原特定区域的准入规则;《冲绳振兴特别措施法》规定了冲绳环境保护型自然体验活动(即生态旅游)的推进措施。

5、全国展开阶段

2003年,日本将生态旅游的推进定位为国家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升国民对生态旅游的关注和兴趣。早先致力于生态旅游的地区,如小笠原、西表岛、屋久岛、北海道等具有典型自然环境的地区,也以此为契机,开始在原有旅游地域及未开发的山林山地等地区开展生态旅游。2006年12月,日本全面修改《旅游基本法》,制定通过了《旅游立国推进基本法》。2007年6月,通过《生态旅游推进法》,标志着日本生态旅游体制全面形成[4]。

日本生态旅游推进法

(一)生态旅游推进法产生的背景

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生态旅游因分散旅居的特点对环境造成的负担较小,在世界各国逐步发展起来,并逐渐取代围绕名胜古迹周边区域观光的传统旅游模式。这种旅游模式使游客既能在自然中身心愉悦的活动,又能享受地域固有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因而受到人们关注并不断聚集人气。在日本,农村生活体验型的绿色旅游和充分利用自然旅游资源并保全环境为目的的生态旅游,也开始不断发展壮大。1998年,以生态旅游运动推进为目标的生态旅游推进协会的诞生,标志着日本生态旅游的正式开始[5]。2002年是地球峰会(即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10周年,联合国将该年度定为“国际生态旅游年”,一时间生态旅游在全球展开。生态旅游作为生态保全型旅游,其推进既减少了环境负荷、可持续的保全环境,又因旅游产业的振兴使地域摆脱贫困,因而深受世界各国关注。然而,对作为旅游资源的自然环境该如何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是各国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为发展经济而大兴旅游,过度开发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若强化环境保全而过分限制,生态旅游的魅力就会大打折扣。要充分利用地域的自然资源,开创出地方特有的旅游产业,同时又能对自然和传统文化进行可持续的保护,生态旅游开发和自然环境管理就必须都要遵循科学合理的规则。日本的有些地方的旅游经营者自己制定规则进行生态资源的保护,如小笠原的“鲸鱼观察”规范,但这种规则是只对有关人员有拘束力的内部规则,对外不具有强制适用的效力。生态旅游要在全国范围开展推进,因这种地方自主规则的适用而产生的纠纷必然会不断发生,这将成为阻碍生态旅游推进的因素之一。必须深刻把握生态旅游的精神实质,在致力于环境保全的同时有序地实施生态旅游,既能按预设的模式发展,又能大大降低管理成本。然而仍有些地区为追求经济利益而降低管理成本,严重破坏了生态旅游的良性推进。为了生态旅游能健康有序的发展,防止对生态环境的恣意开发,必须设计科学合理的管理规则。《生态旅游推进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该法基于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利用,推进新形态的旅游产业,在谋求地域振兴的同时,将旅游引发环境破坏的危险限制在最小[6]。此法的出台,使生态旅游活动的良性推进有了法律保障。

(二)生态旅游推进法的特征和主要内容

1、作为议员立法起草法案被通过

地球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在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做出选择总会面临两难境地。到2007年,生态旅游在推进中仍面临诸多难题。虽然生态旅游在观念上已被大众理解接受,实践中也形成了具体的操作方法,但是由于垂直领导的行政关系导致的弊端给生态旅游的实施造成很大障碍,当事人甚至不能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方案去操作。对行政关系进行调整需要付出时间,而环境问题却刻不容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振兴地方经济的生态旅游既已广泛推进,就应成为旅游立国的核心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超越垂直领导的行政关系弊端的议员立法成为有效的解决手段。《生态旅游推进法》基于环境委员会委员长提案,以众参两院所有议员赞成而一致通过。

2、是一部同时调整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关系的单行法律

该法第1条明确了立法目的:保护自然环境、振兴旅游、推进环境教育。充分利用地方自然资源振兴地域经济,同时要保护好环境资源。从这个角度看,《生态旅游推进法》堪称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律,加之2006年通过的《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两部法律成为日本21世纪环境保护与旅游立国的里程碑。

3、以英语“Ecotourism”的片假名“エコツーリズム”直接为法律命名

日本的法律用片假名来直接命名的寥寥无几。“生态旅游”可以用日文汉字“生態観光”来直接表示,但用片假名更能把意思形象的表达出来。生态旅游不仅是指一种特殊的旅游形态,其内涵包括实现推进旅游、振兴地方、保护环境三个要素的平衡,是一个能体现开发和保护并重理念的专有概念。为恰当准确的表述出这种细微的差别,按照英语词汇的片假名来表达书写显得更为贴切。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生态旅游推进法的贯彻执行也并不只限于环境省,而是包括国土交通省、农林水产省、文部科学省等多个省厅。

4、提出日本型生态旅游的四个基本理念

生态旅游推进法第3条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充分考虑自然环境、谋求旅游振兴、谋求地域振兴、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环境教育[7]。2003年,环境省“生态旅游推进会”提出“生态旅游典型示范地域”进行交叉思考,摸索日本型生态旅游应具备的方向性的东西,这对后来立法层面上基本理念的形成具有深远的意义。

5、以各地生态旅游推进协会为基地

在环境省设置的“推进会议”中,明确了日本型生态旅游在三种类型的地域大力推进:像知床和屋久岛那样残存的原始自然地域、以大众旅游为主体的地域“生态旅游化”以及那些未进行旅游开发的山林山地之间的地域,并将其中的13个地方选定为生态旅游典型示范区。从这开始,日本的生态旅游得到快速的发展,推进以山林山地为主要阵地的“日本型生态旅游”逐渐形成了。与有着广袤自然生态资源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相比,日本的原生自然环境显得非常有限。然而,包含在自然公园里的一部分的中间山林山地,从亚寒带到亚热带南北延绵3000多公里,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宝库。同时,历史积淀形成的与自然环境紧密相关的地域文化,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形态。

日本型生态旅游的主要舞台是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山林山地。具体来说,是在农村、山村和渔村,根据情况也可以是城市街道地域和城镇。充分发掘利用地域特有的自然环境,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能够身临其境体验地域独特的魅力,这种旅游形态的应用范围可以无限延伸。为振兴生态旅游,首先设立以市镇村长为中心其他关系人参加的“推进协会”,以协会为中心来选定生态旅游的地域范围、找出地域独具特色的珍贵旅游资源,进行导游培训、设计项目、开发市场,规划设计地域生态旅游的具体方案。在此过程中,国家在宣传活动、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给予支援,但仍以各地推进协议会为主体。6、明确规定生态旅游为公民的权利自然环境因国家和地域而不同。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振兴旅游,谋求地域活性化,实现可持续的环境保全,这让因人口少子高龄化导致地域活力低下而倍受困扰的日本,找到了地域恢复元气的动力。充分利用地域自然环境的优势,促进往来人口的不断增加,才能建设繁荣的地域社会环境。

在村落区域,子孙不在身边的老人们,用山村的乡土料理款待前来的游客,给他们讲述相传久远的民间故事,并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和活力。生态旅游运动之初,这样的情景在日本随处可见。而这样的景象靠中央政府的财政预算来推进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要靠地域自立、自律的能动的完成,这正是《生态旅游推进法》的重要使命。各地的推进协会,没有把地域宝贵的自然资源重新指定为“特定旅游自然资源”。什么样的自然资源能脱颖而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在日本全国范围内,无论孩子还是老人都有权参与这类问题的解决。地方居民共同参与,探寻地域珍贵的自然旅游资源,为振兴地域出谋划策[8]。《生态旅游推进法》立法化的最大的效果,便是把原本只是一部分关系人参与的生态旅游,建设成为普遍参与的新型旅游形态,并在各地得到广泛的推进。当然,生态旅游的概念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尚需要时间。正因为如此,生态旅游的推进会让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全遭受怎样的影响,还需对事态发展给予高度关注。根据情况,也有可能需要对法律本身进行修改。为此,《生态旅游推进法》附则规定了本法施行5年后须进行修订。

对我国生态旅游法制化的几点启示

(一)科学界定生态旅游的概念

目前,由于缺乏对生态旅游的统一认识,理论界对其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实践中对生态旅游的称呼也千差万别,使得人们对生态旅游及相关概念的认识相当混乱。必须统一各方面的认识,明确界定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将生态旅游的概念与相关概念区分开来。有关行政部门和民间团体在生态旅游概念的表述上要体现保护环境、振兴旅游、促进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等方面的内容。生态旅游的目的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振兴地方经济,同时更好地保护地域环境资源。

(二)扩展生态旅游的活动空间

尽管我国生态旅游的空间范围在不断扩大,一些地方甚至在人迹罕至的原始自然山林区域开发生态旅游,但生态旅游的主要区域仍是各类发展大众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大量人群蜂拥而至,给这些区域的环境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要减轻旅游给生态环境造成的负荷,就必须不断扩展生态旅游空间。除已开发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等地域外,那些未进行旅游开发的山林山地之间的林地,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也有必要发展生态旅游。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山林山地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随着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相关法制的不断健全,这些山林山地应成为生态旅游的主要舞台。具体说来,生态旅游的主要区域是农村、山村、渔村,甚至一些生态环境较好的城市街道地域和乡镇。

(三)加强生态旅游的实证调研

生态旅游能否有效推进,取决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情况。有成功经验可取远比“摸着石头过河”、“以环境换经验”的做法要好的多。有关部门要加大生态旅游推进典型区域的调研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编制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形成正确的发展导向。引导科研单位、学术团体积极开展生态旅游的科研课题,深入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建议,为生态旅游的立法和相关决策提供理论依据。要对经营者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的积极性、民众对生态旅游的需求、专业人才的培养、生态旅游对地域环境保护的效果以及旅游为经济发展的贡献等问题进行调研。要对生态旅游取得巨大成就的区域进行经验总结,宣传经典做法及取得的实际效果;要选取不同形态的典型地域进行比较分析,根据各地的资源状况、市场状况等设定具体的发展模式;还要对那些目前看起来和旅游无关的山林和山地之间地域进行调研,逐步探寻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