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教育教学能力范文

小学教育教学能力精选(九篇)

小学教育教学能力

第1篇:小学教育教学能力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体育科研、课堂教学、课余体育活动

研究内容

现任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调查,教学能力分为课堂教学能力、课余体育活动组织能力、体育科研能力、卫生保健知识科普能力。其中课堂教学能力还包括:1、教材搭配2、教法运用3、组织调动,情绪调动。4、课堂调控。通过对228所小学的调查问卷的研究,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五年制体育大专班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

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2001年,向黑龙江省的228所小学校发出660张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47份。

2.2实地访问法

利用九九体育专业教育见习的机会,用问卷和谈话的方式调查了34所小学。

2.3研究讨论法

与参加调查的同学讨论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研究未来学校需要体育教师具有哪些能力,要求每个同学都发言。

3、结果与分析

3.1 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在完成每堂课时,所表现出的多种能力,包括编写教学文件、组织教学、运用教法、知识更新、教学效果等部分。调查反映,各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大多数基本素质较好,有一技之长,但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完整;能上课但不会写教案;能够示范但说不出其要领;能够认真工作但不善于总结,致使小学体育课枯燥乏味不适合学生的特点,不能很好的完成《体育与健康课大纲》的要求,宝贵的经验得不到及时总结。出现有热情没水平、理论知识薄弱、实践水平一般的格局。

具体情况见下表:

从表中不难看出,体育教师在编写教学文件和知识更新两方面较差(33%的教师没有教案,30%的教师自工作以来没有参加过各种业务学习)。致使很多学校得体育课内容陈旧,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有甚者“一堂课两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这说明体育教师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还需要加强。

3.2 课余体育活动组织能力

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在调查的262所学校中有64所农村小学没有在课程表中安排课外体育活动,有140多所学校课程表中虽有体活课,但不能经常性的组织活动,60多所学校能够较认真的组织课余体育活动,其中只有11所学校有完整的课余活动组织机构和活动计划。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第一是学校领导对升学率抓的很紧,对体育的作用价值认识不足;第二是部分体育教师不能正确认识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工作热情低,没有奉献精神,拜金思想严重;第三是学校场地小,器材少,经费短缺,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上述情况中,城市的中小学课余活动好于农村,同时体育器材和经费情况城市也好于农村。

3.3 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小学体育教师工作能力中最薄弱环节。科研基础水平差,科研成果少,甚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成果。现有的科研成果质量也很低,70%多的成果只是一般性工作经验总结,在省级各种学术会上获奖论文只占24%,只有6%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3.3.1 最近几年体育院校才开设体育科研课,起步较晚。

3.3.2 有关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资料、杂志、书籍较少,收集信息、更新知识较难。

3.3.3 体育教师本身认识不足,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缺少科研意识,不能虚心学习他人之长。

3.3.4 小学科研设备少、条件差。

3.3.5 缺少学术交流,各种先进经验和科研成果得不到推广。

综上得出,体育教师在思想品德方面是良好的,为体育教育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教师知识结构不完整,理论水平低,教学组织方法单一,科研能力差,教学中体育课与健康课比例失调,重技轻能,基础知识被基本技能、基本技术所代替,脱离不了传统体育观念,适应不了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结论

4.1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4.2 尤其是主管学校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4.3 务必从教学战略发展的高度去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4.4 真正把“健康第一”作为工作的指4.5 导思想,4.6 把体育教师的岗位培训、教学文件的编写、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工作重点,4.7 力争使中小学体育教学到本世纪末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提出的目标4.8 。

4.2 加强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的理论教学,开设科研课和课余训练辅导课,把编写各种体育教学文件作为毕业考试内容,严格把关,注意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4.3 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体育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的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做好“考试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设立专门考试体育的领导机构实施,并及时检查督促。这样可以促进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认真对待体育课和课余活动,让体育教师有压力,让社会重视,促使教师认真研究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第2篇:小学教育教学能力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学生能力;培养

体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之一。那么,如何发挥体育学科优势,培养小学生的多种能力呢?

一、利用启发性的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学生思维的创新不能是被动的,而应该是在学生自主思考和锻炼中锐意创新的,所以,教师要坚持开放性教学,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展现自我意识的独创性,培养发散思维,这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情感,体验创新性思维过程,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大鱼网”游戏活动时,首先会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鱼儿的了解,它们的体貌特征、生活习性是什么?如果鱼儿离开水又会怎么样?经过短暂的思考学生立刻就有了答案,踊跃发言,很快就总结出“鱼儿生活在水中,如果离开了水,鱼儿将不能生存”的结论,随后,再在地上画圈,这时不用我介绍,同学们就知道圆圈代表池塘,圈外代表河岸,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了起来,游戏效果事半功倍,实现了游戏的真正意义。这样对学生进行启发,影响学生的心理行为,循序渐进达到既定目标的方法,对学生形象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培养创造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灵活运用体育游戏,激发竞争合作意识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所以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引入游戏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表现欲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明确游戏规则,或者以个人为单位,或者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比赛或竞赛的方式选出优胜者,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通过这样的过程,不但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在游戏过程中,要加强安全关注,避免出现安全事故,以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非常丰富,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设置相应的体育游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鼓励学生在小组范围中自主探究和讨论取得比赛胜利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营造公平、挑战、合作、竞争的氛围,并启发学生对体育游戏进行创新和改编,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将篮球场地进行改造,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构思,在篮球场地上设计了“投远比赛”“过独木桥”“击中目标”等游戏活动,通过以上方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挖掘品德教育素材,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坚持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围绕学习内容展开德育工作,让学生在从事体育锻炼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比如长跑这些对学生耐力有着较高要求的项目就有着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力的作用,而足球和篮球这些团体竞技项目就有着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作用,所以,要将德育贯穿于教学内容中,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例如,耐力跑这个项目对学生的耐力、意志和信念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控制呼吸和步伐节奏的方法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意志力的强化教学,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运动员带伤参加比赛和奥运冠军如何刻苦训练的事迹;还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之间互相鼓励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鼓励来激发学生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决心,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分解目标的方法,将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小目标,降低难度,缓解紧张情绪,从而激发学生战胜困难、完成目标的决心,完成原本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超越自己。这样一来,不但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还起到了延伸教育的效果,从体育延伸到生活,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分解细化,一步一个脚印,直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四、发挥体育学科特点,加强学生心理教育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与之相关的体育知识和竞技技能,增强身体健康,同时还要肩负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增强社会适应力的责任。体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受主体先天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按照学生的交际准则,组织好每一堂课,将课堂中的教学材料转化为生活实际,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体情况和实际困难,进行分层递进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参与过程中学有所成、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只有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才能真正展示学生的个人魅力,呈现良好的精神风貌,提高课堂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于身体素质较弱、体育能力较差的学生,应多多鼓励,并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增加学生的成功机会,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失败与挫折,消除学生的自卑、害羞、排斥等不良心理。总之,作为小学体育老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并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小军.对学校体育实施创新教育认识与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8):96-97.

第3篇:小学教育教学能力范文

关键词: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引言

从笼统意义上来说,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强调教师在教育科研工作中,如何系统且科学探究教育规律、教育方法及存在问题的能力[1];从具体层面讲,教育科研能力具体包括教师展开教育科研时所表现出的课题选择、研究实施、信息整合、方案设计、活动组织、成果展示及运行等方方面面能力[1]。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不仅可促进其自身成长,更可推动整个专业化的教学发展。换言之,青年教师能力培养是国家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推动国家基础教育教学中产生深远影响。

一、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积极意义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提出,发展与科研是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创新技能及教育技术[2]。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及变更,传统一成不变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及手段都会被新型教学理念及模式颠覆,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教学改革。而为了加快教学改革进程,必然少不了教育科研,只有深入探究教学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强化改革,才可从根本上转化教师理念。简而言之,基础教学事业的深入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至关重要。青年教师大多历经早期适应、中期稳定、稳步发展及后期成熟4个阶段,通过开展教育培训,可予以青年教师科学的教育科研指导,强化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认知,激发教育科研热情,并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以帮助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适应到教学工作中。此外,强化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可推动专业化向更深、更广领域发展。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研究者,通过亲自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反思、总结,可及时识别教育中存在的漏洞,及早采取措施进行优化完善,对推动专业化深度、广度发展有积极意义。

二、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当前,国内强化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主要参考“F—D模型”[3],具体途径如下:

1.提升教育科研意识,激发热情及动力

青年教师是小学教学教育行为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队伍的新鲜灵魂,更是整个教育领域中最具学习潜力的生力军。然而,在教育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切忌采取强制式手段“赶鸭子上架”,而是通过科研成果展示、定期开展理论培训等手段提升青年学生科研意识,认清“科研兴学”、“科研兴育”“科研兴教”的现实价值,逐步形成科研意识。此外,学校方面应注重采取予以适当奖励等手段激发其内驱力,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教育科研事业中,时刻保持科研热情与动力。

2.坚持校本培训为内核,强化理论教学

校本理论培训是小学继续教育培训的有效途径,具体培训中应充分尊重学校发展方向及教师的实际情况。针对青年教师教育科研中常见的问题,学校方面可从青年教师科研社会不合理、选题难及方向不明确等弊端有针对性提出培训策略,具体有:①强化科学指导。学校方面可建立帮扶机制,坚持以老教师骨干领头、青年教师跟岗学习为出发点,由有经验老教师引导青年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实践,并在实践中逐步掌握适合自身发展的研究手段。②注重理论知识储备。学校方面可邀请资深的专家、教研人员或本校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科研教育专题讲座,就如何强化科研、做好课题、撰写论文等重点内容进行深入讲解,以提升青年教師的科研认知及知识储备。③重视实践交流。学校校本培训应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开展科研成果展示、经验交流与分享,搭建互动合作、相互学习的开放式平台;组建青年教师科研小组,借助团队协作积极发挥集体力量,以实现个人突破、团队互进发展的目标。

3.组织教育科研实践,提升实践水平及能力

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可分为能力形成、能力发展两个阶段,而介于两者之间可穿插科研实践操作。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科研实践活动中,自主开展科研并撰写出相关的课题结果,然后将科研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最后通过教学成效检验该科研项目的价值。而科研发展需以校科研室为“领头羊”、各科研项目组长前面“牵头”,引领各科研小组深化开展教育科研,并组织青年教师参与论文编撰,以提升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投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可有效检验该科研项目的时效性、教育价值及成效。总之,应让青年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教学,应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并提升自身科研能力与教育水平。

结语

总之,强化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是教育教学的大势所趋。为此,学校方面应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组织教育科研实践,提升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认知,发展其科研能力,以最终实现教育科研的培养目标。

作者:范秀玲

    参考文献 

[1]吕林,唐敬.小学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特征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5(10):56—57. 

第4篇:小学教育教学能力范文

1.对教育技术概念缺乏基本的认识。在日常的培训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认识清楚教育技术是什么?教育技术能够做什么?而是简单的认为教育技术就是一些表面的概念,抽象枯燥的理论,认为教育技术就是简单的做做课件。教育技术的定义的最权威的命名组织是AECT(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1994年AECT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2005年AECT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而对各种恰当的技术过程和技术资源进行创造、利用和管理的研究及其合乎伦理道德的实践。

2.没有理清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培训过程中有些教师认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就是学习计算机技术,认为教育技术能力就是掌握课件制作的能力,甚至有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基本的技能,就不用培训教育技术了,殊不知这是极其错误的。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与信息相关的技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传输与呈现。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即关注教育中的技术,其研究对象是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计算机技术的内容非常广泛,可粗分为计算机系统技术、计算机器件技术、计算机部件技术和计算机组装技术等几个方面。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探析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特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短期培训相对集中,学校资源显得不足。目前能够在短时间内承载的学员相对有限,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资源不能在短时间内满足大量的学员的培训需求,所以,也使得短时间的集中培训效果大打折扣。然而,被培训的教师大都是中小学一线教师,平时的教学工作量大,如何在短期内掌握教育技术能力,从培训中收到实效,还是需要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4.培训方法运用不够恰当。目前,尧都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大多采用团体推进、整体划一的运作范式。这既不能满足个性学习的需求,又难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而在培训过程中,部分授课教师缺乏教学激情,不能“言传身教”。讲授教育技术却不使用教育技术,所采用的内容传递方法也不“对症下药”,使技术和理论脱节。忽略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的导向,培训模式单一,忽略教师已有的知识体系。教授理论的教师缺乏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联系与分析,教授技术的教师只局限于一般的基本操作,缺乏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应用案例的示范教学。受训教师要么听到的是高高在上、毫无可操作性的空泛理论,要么进行的是与其教学工作实际脱节、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一般操作内容。教无所优、教无所长,学无所补、学无所获,使得教育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

5.学员年龄结构及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在培训教师中学员年龄结构比较复杂,有些学员是刚任教的大学毕业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比较快,年龄较大的学员接受较慢,这样他们之间差别就很大,使得教学工作在开展过程中进展缓慢;学员所在学校的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有些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相对较好,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也就相对较高;有些学校的信息化程度比较低,学员相对来说信息素养也较低。

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教育技术在城乡上的差距。尧都区中小学教师中,城区教师普遍有过利用教育技术制作课件参加公开课和优质课大赛的经历。这说明他们已基本掌握了电子课件制作的基本技术,并且能够用于教学实践。但是,另一面,农村教师还有相当多的在这方面处于空白状态,对此技术知之甚少或者干脆一无所知。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不只反映出教育技术在城乡表现出的巨大差距,对我们更是一种警醒。

2.信息化环境的不同。学校的硬件设施薄弱,硬件利用率不高。在尧都区乡镇各中小学中,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设置电脑教室。部分教师反映,他们学校只是有电脑,但电脑放在校长办公室里,他们没机会用,似乎也不想用。绝大多数学校有卫星接收设备和多媒体教室,但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多媒体教室不对教师开放。在教学资源方面,尤其在农村年龄大点的教师使用的教学资源也只是一本书、一只笔、一个黑板,只有年轻的教师使用过多媒体课件。教师因为学校的硬件设备达不到要求,计算机操作不熟练,缺乏制作课件的知识与经验,学校的教学资源匮乏等原因,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少使用过教育技术授课。

3.培训教师方面的问题。目前我区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由教师进修学校承担。施训教师一部分接受过大专以上计算机专业学历教育,有过较为系统的理论和技能学习,另一些则是“半路出家”。有些施训教师参加过省级教育技术培训,有些则没有。这样,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效率就产生了一定的差别。造成同一内容不同教师讲授的繁简深浅和方式的不一样,讲授的效果不一样。这种效果则直接影响了教师学习的结果。另外,教育技术培训时间紧,任务重,强度大,难免使施训教师产生倦怠感,这从另一方面影响了教育技术的培训效果。

4.教育管理者方面的问题。教育技术能否更多地应用于教育实践,教育管理者的作用举足轻重。也就是说领导重视,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就会尽可能完备。学校领导注重提供教育技术的应用平台,诸如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科研、比赛等活动,促使学科教师在进行公开课、示范课的教学中,开始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就会极大地推动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促进教师教育技术的大幅提升。相反一些学校领导不重视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教育技术的整体意识淡漠,导致学校教育技术的硬件严重匮乏或设施闲置,严重挫伤教师学习和运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阻碍他们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的掌握,迟滞教师整体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教育发展的滞后反过来又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得这一循环不断地恶化下去,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在就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成为改革当中的一个恶疾;另一方面,极个别领导的不重视,以及对教育发展趋势的不了解,导致很多学校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不够重视,导致一些学校把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建设作为了一项政绩工程、面子工程。

三、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

加强对尧都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结合以往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在培训过程中应做好以下措施。

1.要利用现代化手段。利用现代化手段,使学员能够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有最初的认知,师资培训教师除了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之外,也要善于利用网络学习,充分利用现在的博客、微信技术,让培训学员对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有一个最初的认识。教师可以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教学方式,比如,从网上下载内地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从学员感兴趣的角度,切身体会教育技术能力在相关学科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2.要对学员分专业授课。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是让所有学科的教师掌握其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因此,针对不同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训练,使所有学科专业的教师均能利用教育技术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3.要制定培训计划。建立长远培训规划??根据本区特点,做好寒暑假参训人员的报名统计工作,合理规划其参训时间,避免出现培训人数的高峰和低谷,建立培训的中长期培训计划。

4.要提供资金保障。教师培训应有资金需得到保障,政府应拿出一些奖励资金,对优秀教师实施奖励,以提高他们培训的积极性。我们尧都区政府在教师全员培训———网上继续教育学习方面,做到了全员免费培训,而在同样属于继续教育的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方面,则是学员们自己负担,在学习积极性方面受到了制约。

第5篇:小学教育教学能力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 游戏教学 意志品质

小学生是祖国的新一代,是国家、民族希望之所在,国家、民族的兴旺,有赖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小学生要担负起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重任,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强健的身体素质,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各种教学中利用尽可能利用的方法、手段、途径培养小学生的素质。

小学体育教材中,游戏教材所占的比重较大,也是小学体育的基本教材,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影响,大都喜爱游戏活动,因为游戏的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它包括队列游戏、奔跑游戏、跳跃游戏、对抗与负重游戏、球类游戏、智力游戏等。因此,通过游戏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少年儿童认识自然和社会,加强同学之间的了解,而且可以培养小学生朝气蓬勃,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机智果断、勇敢顽强等优良品质。

一、通过游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驱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肌肉运动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和获得某种活动技能,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一节篮球运动技术课中,我在讲解完高运球技术后,马上安排一个“运球接力比赛”的游戏: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组,组成纵队,每组第一位同学拿到球,听到口令后高运球到球场另一端线再折返回来交给第二位同学,以此类推到最后一位,最先回终点的一组为胜。这个游戏,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运球技术,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游戏教学,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小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和家庭,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干部子弟、有农民的孩子,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求知学习,走到一起来了,因此必须培养他们团结友爱,相互帮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小学游戏教材中能够培养这种精神品质的内容比较多,如1—3年级“奔跑”游戏中的《老鹰抓小鸡》、《大渔网》、《8字接力跑》、《跳长绳比赛》、《打龙尾》等等,这些游戏大部分都需要分组,编队,且具有对抗比赛的特点,因而需要教师在游戏前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男女比例均衡,身材大小搭配合理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队,同时教师在导入或激趣谈话时要强调,做好这个游戏关键是同一组队的每个队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心中要有一个目标,为自己的组队获得胜利而作出不懈的努力,这样所分出的组队自然形成一个临时的集体,而每个队员心中也自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我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我要为我的集体出力流汗,再者,教师要讲清楚在这个游戏中在某一个具体环节上怎样团结协作,怎样才能配合默契,达到取胜的目的,如果教师这番话讲出来以后,或正在讲时,学生中有了比较明显的反应,这种反应现象正是这个游戏教学的目标初步,在组织初赛、复赛之后,教师必须总结出获胜组队或失败组队之所以获胜或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每个队员之间的团结协作和相互配合是否到位,如此一来不管是胜方还是败方的队员心理自然产生再决雌雄的欲望,而这时,学生思想上的集体主义已经产生,已经成为一种很强大的凝聚力,这就达到了这个游戏教学目标——培养小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通过游戏教学,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一个人重要的心里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主要表现为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等方面,这种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遗传或自发形成的,必须在后天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培养才能形成,小学生正处在意志品质的形成期,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其学习、工作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小学生的这种良好的意志品质,小学1—3年级游戏教材中的《障碍赛跑》和4—6年级中《障碍接力跑》就可以达到培养小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教师在分组以后,在每个组的前面设置2—3个障碍,如用长凳子作“矮墙”,用皮筋或绳子作“钢丝网”等,所设置的障碍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大小,身材高矮而定,由于小学生的意志性格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诸如:执拗、任性、冒失轻率、活泼而缺少自制等,在跨越障碍时,难免有失误失败的现象,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或把障碍的难度变小或进行鼓励,使之品尝一下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滋味,这样久而久之就可以培养小学生勇敢顽强、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

四、通过游戏教学,渗透学生的思想教育

体育游戏往往不是单纯的活动性游戏,而是一种体力与智力、德育相结合的活动,可以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如多数游戏是集体进行的,有的游戏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借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如”绑解手帕”接力游戏中,手帕如何”绑”与”解””前后靠”,追拍中的”追”与”逃”等体育游戏,都是在一定规则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活动。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可以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告诉学生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从而达到思想教育效果。

五、通过游戏教学,培养小学生的情商

小学生的年龄大抵在6—12岁之间,说实在的,这个年龄正是爱玩的年龄,如果不让他(她)们玩,其情绪必然受到压抑,而被压抑的情绪必然影响其学习情绪,而小学体育中的游戏教材,说到底就是“玩”的教材,所以我们何不利用游戏教学,调动小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在丰富多彩、趣味十足的游戏氛围中发逐步丰富其情感呢?

小学游戏教材的内容都是少年儿童所喜爱的内容,如《老鹰抓小鸡》、《快找同伴》、《青蛙过河》、《打龙尾》、《钓鱼钩》、《骑马赛跑》、《传口令》等,小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最易表露出各种行为和情绪,心里健康专家的有关研究表明:人即使是成年人,在游戏时一般是不设防的,也就是没有伪装的,少年儿童则能在游戏中显露出他原本纯真的童真童趣,教育教学的实践也告诉我们,上游戏课时,小学生表现出的高兴、愉快、生气、内疚等情感都是由游戏本身的客观事物引起的,在游戏中获胜了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失败者呢则神情沮丧,萎靡颓唐,面对这些明显的情感,教师必须适时进行教育,面对胜利和失败需要有正确的认识,胜不骄、败不馁,对偶尔的胜利和失败要看淡些。培养其积极向上的情感,克服消极的情绪,在对抗性的游戏比赛中,大家要遵循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这样不仅培养了小学生的情商,而且渗透了德育教育。

当然,小学体育教材中的游戏教学内容不只可以培养以上所述的几种素质,还可以培养小学生其他的良好素质,诸如个性特征,身体素质,判断能力,思维能力等等,我们要善于运用游戏教材的教学,培养小学生的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第6篇:小学教育教学能力范文

一、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意义重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成为一项重要的数学教育目标,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学生一生中应用最广泛的能力之一。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独立思考能力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意义重大。

二、当前不少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原因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欠缺问题最典型,其原因是灌输式教学方式的盛行,主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深受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影响。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向学生教授基本的数学知识,学生的主要目标则是考个好分数,升个好中学,因而只能盲目接受,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在课外时间大量作业充斥学生的生活,让小学生无法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只能根据教师教的内容和大量作业被动地学习,从而丧失了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虽然没有了升学压力,但仍存在各种各样的学校联考、排名,以及重点中学的招生考试,这样的应试教育禁锢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造成学生和家长看重的是高分数,而学校最看重的是优秀率和学校排名。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建立在能够有所创新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在小学教育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营造民主的数学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会严重阻碍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为了让小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教师要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连加法时,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积极讨论,并鼓励他们采用多种方式计算,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结合教学实际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

有些学生认为上数学课是很枯燥的事情,往往提不起兴趣。所以教师完全可以结合生活中的趣事进行教学,挖掘新颖的素材,创新出更有活力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十以内加减法时可以利用手指进行教学,在教学生“乘法法则”时可以给学生创设生活中都会遇到的购物等场景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感觉。

3.设置合理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控自己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有深度和广度并有较强思考性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辩论和思考。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问题来源于生活并没有现成的类型可以套用,都需要通过自己独立地思考和探索解决。设计问题还要具有挑战性并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既有联系又有距离,让学生既能感觉到这种关联且能知道问题涉及哪些基础知识,又要让学生能感觉到其中的距离并有足够的信心跨越它,却又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即所谓“跳起来摘桃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让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以及积极思考的探索热情,便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引发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自己的“聪明”、实现知识迁移和释放能量,教师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并引导学生自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讲课不宜过细,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后所理解的原理不容易被忘记。让学生独立思考就要允许有不同意见,而不是标准答案,教师对于学生的分析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并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

4.创造课后探讨的学习方式。

第7篇:小学教育教学能力范文

教育工作者就如同学生的示范,自身的能力高低对于学生是具有模范作用的,自身的素养不仅仅是通过知识储备来体现,更多的是在情感、道德、态度、情绪上进行表达,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1革新思想,转变思维

传统的语文教学对于小学生的目标只是识字认字,而没有什么情感要求,这样是应试教育所导致的,现代教育应该从情感出发,追求的是素质教育,知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内容而不是全部,因此教育思想应该要革新,思维方式要转变,能够建立新的教学思想,这一过程并非瞬间转变的,应该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警醒自己。

1.2扩充专业知识,创新授课技巧

教师的知识储备是其教学的基础,知识储备要求教师不断的对其进行丰富和填充,让其变得饱满,基础知识是对课内知识的一种扩展和延续,像是课文的作者相关、文章背景等等都是需要教师自身去了解和学习的,这样才能够让文章的情绪更加饱满,让学生可以建立起相应的阅读情绪。

1.3教学热情激昂,职业道德高尚

小学生阅读教育并非简单的事情,初期的兴趣培养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建立了阅读兴趣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提供帮助。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可以对学生提供细致的关怀,以激昂的热情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用高尚的职业道德来持续的对学生进行关心和爱护。

2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兴趣

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阅读中来,这需要教育工作者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探索来寻找恰当的兴趣激发方式。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积累,因此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激发兴趣的主要途径。

2.1提前准备

课堂阅读教学需要在课堂之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对学生的兴趣研究,个性研究来寻找恰当的引导方式,这是教育前期的重要工作。例如一些和课文相关的故事背景,一些逸闻趣事等等,将其作为前期引入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文章内容充满兴趣,激发阅读热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带着疑问和思考来进行阅读,在阅读中提升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若是单纯的对着课文阅读,那么学生很难有代入感,缺乏兴趣。

2.2引入现代技术,提升阅读趣味性

不少的科学设备和技术可以被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正是最典型的一种技术和教育的融合,使用多媒体设备不仅能够节约板书的时间,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多媒体教学更加的简便,现代教学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让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可以通过各种感官刺激来加深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兴趣的指导下进行阅读,就不会那么的枯燥乏味,会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2.3巧妙设置提问,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提问也颇具技巧性,方式恰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适当的提问方式往往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自信心,对于困难生尤其如此。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尝试针对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比如,对于困难生,可以先提一些比较简单的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并给其以鼓励,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有自信心,同时还启发了学习课文的兴趣,然后根据其回答问题的程度循序渐进的进行引导。课堂提问的巧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为,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2.4建立情景,代入阅读

阅读的情感教育需要通过进入文章情境中才能够感受到,因此建立情景有助于学生获得阅读情感。情境的建立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故事情节演练,通过表演来加深印象和理解,这样在情境中去阅读,具有代入感,在进行一些课文赏析的时候,可以播放音乐,通过音乐来建立情境,阅读起来身临其境。

3积极引导学生培养阅读的自主性

阅读自主性的培养是提高阅读水平的关键。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拥有自主意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动学生脑筋,从而培养学生自辩、自治、自学的能力,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具体来说,引导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包括培养自主意识和传授自主阅读方法。

3.1建立学生独立阅读的自信心,增强自主意识

小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尤其体现在阅读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经意不恰当的批评,常常会挫伤学生的幼小的自尊心,从而产生对阅读学习的反感和惧怕情绪,这种反面的情绪会在左右学生今后对课文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老师在课堂中,应当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多鼓励,少批评。

3.2注重教授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第8篇:小学教育教学能力范文

一、课堂活动,创新思维

科学和劳技的教育很多都体现在生活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综合性的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的直接参与和间接学习合为一体,让他们大胆地探究、挖掘自己的潜力。

四年级下学期《营养要均衡》,我以学生的劳动为前提,设计了一个去市场买菜的环节,让学生通过一个简单的劳动过程,体会买菜不仅是够吃,还要考虑到营养搭配问题,把整个教育的重点、难点贯穿于买菜的整个过程。学生在经过思考、讨论后参与这个活动,其实也就是老师想让学生明确营养要均衡。在合理买菜、搭菜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受局限,他们可以大胆的创新,不拘泥于老套的菜肴搭配,大胆改革。

二、回归生活,再现课堂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教学效率,不仅要立足课堂,更要面向生活,走向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发挥课堂和生活各方面的优势,相互补充能源,在生活中寻找各类知识建构点,在课堂把知识建构点连接起来。例如《食品包装上的信息》一课,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并认识了很多食品的包装品种,如材料、形状、软硬等。在学生见识了一系列包装后,布置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各种包装能带给我们的信息,学生可以通过家中食品包装的调查,或深入超市寻找各种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并进行详细记录。最后再现课堂,让学生谈谈食品包装带给我们的信息到底有哪些。由于学生所看到的、记录的东西都是在生活中观察到的,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很容易就能把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反映全,如食品包装标志及绿色食品包装的标志,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配料及营养成分,食品储存方法,食品生产厂家、地址、邮编、服务热线等。学生的生活调查和课堂总结相互联系,充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生活化,在生活化中也更加体现了学生的实践创新。

三、劳动制作,花样百出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所以在课后制作环节中,完全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思想。

五年级上学期《做个太阳能热水器》主要让学生设计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太阳能热水器,认识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效能。在课堂上,我给学生分成几个大组,确定好组长后由组长带领组员商量决定组内的太阳能热水器如何来制作,怎么制作,用哪些材料制作等问题。热水器的评判标准首先是水温,在相同的时间和阳光照射下,哪组同学设计制作的热水器水温最高;其次是热水器的选材,哪组同学所选用的材料环保、经济、耐用,最后是热水器的制作技能,在组装过程中,查看热水器的制作工艺水平。同学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兴趣盎然地一起讨论,大胆说出各自的想法,小组同学齐心协力首先设计出方案,然后分配各组要带的器材,决定下次约定的时间,大家一起制造出全班最棒的一个太阳能热水器。一个星期后的展示课上,果然不负众望,我看到了八个与众不同的太阳能热水器,纵观这些作品,应该说各有特色,有的是用鞋盒作为主材料的,有些把旧衣服也用上了,还有的同学做起了粉刷匠的活,甚至还有同学特意去超市购买了铝箔纸作为反光材料……同学们都发挥出了自己的想法,制造出了有特色的热水器,在相互的参观、评比、打分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学到了对方的设计精华,也把自己的创意展示给了全班同学。我想,这样的一节课外制作活动课,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这正是现在科学课所需要的理念。在整个动手制作活动中,学生们也玩出了花样,更玩出了创意。

第9篇:小学教育教学能力范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课改理念逐渐深入基础教育一线,与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发生碰撞,改变一线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可以说成为课程改革进一步走向深入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使新入职的高学历教师在实践中发挥引领作用,适应课改,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

 

一、课程体系有待优化

 

小学教育方向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依据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理论课较多,实践教学较少,虽然各培养单位在制订具体培养方案时适当调整了实践教学的比例,但只是微调。整体课程设置部分依然沿袭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仍然是学科逻辑,注重学科知识系统,忽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导向,体现的是知识本位,而不是以能力为本或者是以人为本。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实践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相去较远。

 

二、授课方式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

 

小学教育硕士的培养在授课方式上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尤其重视案例教学。目前,研究生授课教师大多来自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教师,教学方式多采用讲授法,课堂以授课教师为主体,偶有提问,但问题面比较小,问题研究性不足。而教育硕士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采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习惯于“老师讲,学生记”的传统学习方式,学习上不主动,习惯讲授法,作业多是纸笔作业,实际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欠佳。

 

目前随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可以说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重大变革。对小学教育方向的教育硕士而言,离开了课程改革实践去传授知识的话,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授课教师不能采用旧的授课方式培养新课程理念下的未来小学教师,这样空对空的教育使得学生进入实习之后很难融入课堂。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

 

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和行业联合建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场所,在教育硕士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来看,小学教育方向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全都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但从基地建设和作用发挥情况来看,它和培养目标之间尚有很大一段距离。主要表现在:一是培养单位大多将注意力放在按照文件要求设置多少实践基地、签订多少份协议上面,没有将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划紧密结合,因此对基地建设没有深入研究,流于表面。二是因为相关政策和财力制约,培养单位在基地建设上投入不多;而各小学因为各项任务繁重,也未能将基地建设列入重要日程。

 

此外,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双导师的协同指导,校内导师主要结合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实践进行指导,校外导师主要结合教育硕士的见习、研习、实习经历,和校内导师一起合作完成实践教学部分。目前,校内导师大部分既带学术型硕士,又带专业型硕士,学术型和专业型混用。学术型导师往往缺乏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实践指导只能用理论代替。而小学的校外导师大部分是本科学历,对双导师制了解不深,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不了解,再加上小学老师一般担任班主任或者担任两个班的科任老师,多被事务性工作缠身,时间较为紧张,指导起来往往力不从心。而由于经费限制,有的高校只有很少的实习经费,有的则没有,这也导致学校对实习的积极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