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科技与经济范文

农村科技与经济精选(九篇)

农村科技与经济

第1篇:农村科技与经济范文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学者对中国的农业科学和技术开展了深入的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科学和技术内容分析,在进度农业科技在农业科技和投资的作用这些问题等方面。

关键词: 科技进步;农业科技技术;体系推广

科技即是科学和技术,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慢慢积累起来并且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知识和经验,也泛指其他方面的技能和技巧”。他们两者虽然在概念上是相对独立的,各自有着不同的概念,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交界面却是模糊不清的,科学与技术已经逐渐的成为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也正由于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促进、紧密结合,才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科技逐渐的成为影响社会、文化、经济、军事、政治等的决定性力量。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业科技进步的内涵

对农业科技进步概念的界定,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学者就开始提出了许多的观点,并对其进行了广泛的辩论,在上个世纪末基本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观点,近年来很少有新的观点提出,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两类:

(1)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不断的创造新理论和发明新技术,推广应用新成果,把新的农业科学技术资源变为物质财富的增值,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前进的过程。

(2)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指人们利用农业科学技术来实现一定目标所取得的进展。目标可以是改善农产的品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还可以是降低生产所需成本,提高生产的效率,也可以是改善生态环境、节约能源、减轻劳动强度等。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科学技术进步又可以被分为技术革命还有技术进化这两大类。当科学技术进步表现为对原有技术或科技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时,或者在原有科学技术组织原则或原理的范围内发明新的技术体系和创造科技时,这种进步就被称为技术进化;当科学技术进步表现在技术或科技体系发生质的变革时,这就被称为技术革命。广义的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仅包含了上述对狭义的农业科技进步所包含的内容,而且还包含了农业管理人员、决策水平与智力水平等软科技的进步。

上述的两类观点对农业科技进步界定的角度是不同的,定义(1)注重界定农业科技进步的连贯过程,定义(2)则注重界定农业科技进步的范畴。其实两种界定的内涵都是相同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对农业科技进步公认程度比较高的界定是:农业科技进步是在农业经济增长中剔除劳动、土地与资本等纯经济要素投入增长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后的剩余部分,也就是说,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概念己为绝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根据上述分析,为了体农业科技技术进步的连贯过程,本文所采用的是定义(1)的定义,并据此将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分为研究与开发、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应用和农产品社会价值的实现四个环节。

(二)经济发展的内涵

从西方的经济的发展思想史,我们可以发现在西方的经济学领域中有个相似的传统,就是把经济的发展看做是为物的积累,而经济的发展目的就是发展经济,而且还把经济的增长当做是为产出的增加;而将经济发展定义为结构的改变,这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研究课题。在现代经济的研究过程中,经济发展不仅仅包括人均收入的提高和产出量的增长,而且还包括了了不发达经济地区为摆脱落后、贫穷,实现现代化的过程。经济发展核心要素就是一个结构相互变化的过程,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制度结构、经济结构以至观念习俗、文化法律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它除了包括数量关系的变化外,更为重要的是他还包括了经济活动质量相互变动的关系,比如“各部门之间投入分布的变革,以及产出结构的变革”。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就是着产出的增加,而且还是随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收入与产出结构上的变化以及文化条件以及经济条件的变革。这种发展所必须的扩张都不能不被认为是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依据

长期以来,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就是经济的发展,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又有很多,其中科学技术进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技术的进步被经济学家称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之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关系尤为密切,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的问题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主要产生了以下几个理论。

(1)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作为创始人,他对科技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及由科学决定经济关系中的重大作用在他所编写的《资本论》中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分析,并且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观点。他指出:“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力量”。恩格斯、马克思认为,“现代工业和现代自然科学一起改变了整个的自然界”

邓小平在论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时候,就己经跳出了工业经济时展的模式框架,发展了经济关系与现代科技之间的新的动态和新的关系。他指出“科学技术是我们的第一生产力,这也就说明科学的技术对现代社会经济以及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变革性地作用,这样科学技术也就成为了经济发展过程的原动力”。

也精辟的论述了第一生产力的实质意义和内涵。他指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是要把经济的建设真正地转移到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依靠科技进步的步伐上来,这是一场深刻而又较广泛的变革。这不但能够提高极大的劳动生产力,并且还可能会引起上层建筑以及生产关系之间发生深刻的变革。”

(2)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在他所编写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理论及概念。依照熊彼特的观点,他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源动力就是创新,而企业家则是实现和完成创新得主体,信用是企业家们以要素重新组合的、以预期收益为担保的支付手段。他用经济发展创新理论解释了资本主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周期性问题。

他的经济发展创新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创新理论。他把创新定义为构建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企业家们与生产各要素之间的重新组合”。他认为创新理论的概念有着五个方面的内容:生产一种消费者们不怎么熟悉的物品,或是与过去的产品有质上区别的新的产品,或者是采用另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该产业部门以前从来都没有使用过的、而且必需能够是商业经营过程中能对一种产品的新方法进行生产;获得新的供应产品的来源,即获得的半成品或原料有新的供应来源,不用理会这种来源是否已经存在,还是首次被创造出来。

熊彼特的创新经济学理论可以较好的解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象,它将“创新”做为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突出了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和核心作用。

(3)新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研究的内生化

1956年,由索洛提出了科学技术进步决定经济增长的增长模型。该模型显示,经济的增长不但由资本增长率和劳动增长率所决定,还由劳动和资本的收入增长的作用权数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决定。在索洛的增长模型里,技术的进步被作为单一的一个因素,归入到了经济的增长理论当中,并且对这个理论给予较为系统的研究,比较完整的解释并且描述了经济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增长的原因。

进入到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舒尔茨,他将生产中的技术因素延生到了人力资本上来。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能够产生递增的效益,人力资本既人的健康、能力、知识等质量的显著提高,这对经济增长地作用远比劳动力和资本的增加要重要很多,人力资本对于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新的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内生性上给出了与实践相一致的解释,其要素收益递增的新观点,为长期增长、经济持续发展找到了可靠的动力和源泉。

[参考文献]

[1]潘鸿 王臣.新型农民培训的需求与供给[J].农业经济,2009年第07期。

[2]奉梅.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7期。

[3]王健.《转型与经济增长:基于索洛模型的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2篇:农村科技与经济范文

论文摘要:介绍了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详细地阐述了农村科技服务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1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现状分析

为了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加快农民增收的步伐,使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长治市先后启动实施了以强化农村科技服务为主题的“科技兴农”“科技推广”“科技信息乡乡通”和“金钥匙”四大科技工程,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全面创新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1.1农村科技服务机构

全市共有政府部门管理的农村科技服务机构189个,其中隶属农口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59个,占83%归属科技系统管理的农村技术服务机构30个"占37%另外,还有一大批具有农村科技服务能力的市、县两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农村技术市场、农业科研院所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1.2农村科技服务人员

全市共有乡级以上直接从事农技推广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139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6人,中级职称338人,初级职称1005人,同时,还有一大批获得“绿色证书”的乡土人才、土专家、田秀才活跃在农村科技服务第一线,这支队伍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3农村科技工作状况

总体而言,基层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大都能围绕当地工作,结合农时开展服务。调查表明,认为近年来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得到加强的乡镇占58%,办公条件在县乡之间差距较大,40%的农技服务部门有单独的办公服务场所,通讯设施、电话的占有率较高。为使农民得到及时、准确的科技致富信息,长治市从2002年开始共投入120万元,启动实施科技信息“乡乡通”工程。以农村技术服务机构、种养大户、科技推广能手为对象,安装科技信息机355台,初步构建起农村科技信息平台。目前,有12个县、市、区实现了科技信息“乡乡通”潞城市、长治市郊区、长治县和城区的部分乡镇实现了科技信息“村村通”。2004年,全市新增科技信息服务站近200个,使科技信息服务站总数达到了355个。

2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治市县区、乡镇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村科技服务仍然呈现出。总体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局部服务能力有所弱化的局面。从发展角度看,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工作仍需进一步强化。

(1)长治市农村科技服务的组织和机构较多、职能重复。全市有多个涉农管理部门,开展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科技服务机制,开展科技服务的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不能得到及时交流和共享。

(2)原有的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亟待“修复”。大部分乡镇由于没有专设相应的科技管理机构,直接影响到科技服务工作正常开展。加之,在基层行政体制改革中,各个涉农行政部门在乡镇工作的技术人员工资由原来各技术行政部门发放变为乡镇财政发放,随之而来这些技术人员的工作由原来侧重于从事技术服务变为侧重服务乡镇行政事务,造成乡镇技术人员从事农村技术服务的职能变弱!由于服务能力和经济待遇的问题,大部分科技副村长形同虚设,致使农村科技服务、中转、职能缺失、造成科技信息传达和农民对科技需要的、呼唤、不能、对接。农民群众特别需要科技服务,却不知道何处寻找。

(3)农村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全市共有农业科技人员3636名,与全市农业人口241万之比约为1:663,而农业现代化的标准是农业技术人员与农业人口之比为1:100,远远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对科技的需求。同时,农业科技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在农村、县区、行业分布不合理,在农村一线直接从事科技服务工作人的不多,而且,在其位不谋其职的情况比较普遍,再加上现行的科技服务管理体制上下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科人员的积极性。

(4)农村科技服务运行机制不活。一是缺乏激励机制,农村科技服务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与部门的自身效益不协调,科技服务单位的农技人员送科技到乡村、。到田间、致富了千家万户,获得的收益回报很低微,除成果在获奖时有少量奖金外,其他几乎得不到任何形式的回报。二是缺乏动力机制,喂入式的政府科技服务行为与市场机制下的农村经营模式的内在要求不协调。再加上农业本身的效益比较低,农民缺乏追求科技的原动力,普及新技术在一些地方难以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是缺乏市场机制,农村技术市场发展不成熟,科研与推广、服务与市场之间也没有完全按市场规律运行,行政计划占有较大比例。

(5)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缺乏信息交流和传递。政策和信息对促进地方科技工作及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长治市农村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导致基层科技服务和科技人员难以及时了解最新科技政策信息,更难以及时向上反映科技服务的需求。

(6)先进科学技术的接纳度低.技术的示范、推广难度大、成本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3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科技要服务“三农”关键在于创新农村科技服务机制,要在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建立一个利益共同体和结合点。在创建新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必须按照“三位一体”即政策、资金、技术加机制的要求,实现“五个转变”。第一,在服务对象上,由原来的一家一户为主转为以科技示范户和承包经营户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第二,在服务内容上,由原来单纯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转为生产、加工、流通一起抓。第三,在服务目标上,由原有的追求产量最大化转为追求效益最大化,通过调整结构、提高品质、增加农民收入。第四,在服务方式上,由原来的以印发技术资料,开展经营服务为主转为搞技术承包、办示范样板、抓技术培训。第五,在服务范围上,由原来的产前、产中服务向产后延伸。使产品销出去并获得较好利益。实现这“五个转变”是新阶段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出的新要求,是实现“科技兴农”的必然要求。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实行城乡互动、紧紧围绕长治市发展实际,结合城乡科技资源,创新和建立符合农村特点,适应农民需要的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形成政府引导、公益性服务、市场主导经济性服务的新格局。其具体对策如下:

3.1搭建农村科技进村入户服务体系

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搭建农村科技进村入户的平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和走农村新兴工业化道路的需要。要把农业示范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协会、村级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村科技进村入户的主要载体,积极加以培育和扶持,形成社会化组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全程化保障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1)建立以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的科技专家大院.支持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创办和领办以专家为主体的科技示范园区,并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广泛开展技术指导、技术示范、技术推广、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各区市要把专家大院建设纳入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各级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建设在资金上要给予重点支持,到2007年,市级以上农业示范园区都要建立科技专家大院。

(2)发展以农村专业协会为主体的合作经济组织.围绕转变政府职能,适应农村经济市场化和专业化的需要,积极引导和发展各类专业协会,为农村提供科技服务,并逐步将一些政府承担的农村科技推广职能向专业协会转移,形成外联市场和科研院所,内联生产基地和农户的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模式。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农产品加工协会、绿色食品协会、奶业协会、肉鸡协会和果茶协会等建设,各区市要围绕主导和特色产业,加快建立由技术推广机构、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广大农户参与的各种类型的专业协会,实现农村推广科技服务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同步推进。

(3)建立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综合网站。整合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网、技术产权交易网、农村经济信息网等网络资源,形成链接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农产品交易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业示范园区以及种养大户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向社会农村科技政策、实用技术、科技成果及市场信息,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并及时接收来自农村生产一线的技术需求信息和相关的业务咨询,建立快捷有效、双向互动的科技支农渠道。2005年底以前要完成整合工作并实现正常运转。

(4)推广农村科技“110”服务模式。健全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110”热线,服务热线成员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资公司、龙头企业、示范园区、专业协会以及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组成,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信息技术服务。2006年年底以前,由各级科技部门牵头,在整合现有农村科技服务资源的基础上,设立指挥中心、市级要设立总指挥中心、各区县要设立分中心、镇级要建立服务站点、形成农村科技服务“110”的网络体系。

(5)建立健全农村技术市场体系。要通过发展农村技术市场,把人才、技术、信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提高到新的水平。按照放开、搞活、扶植、引导的方针,吸引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各类企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专业户和乡土能人进入农村技术市场,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中介、技术入股等促进技术成果商品化的多种活动。建立健全农村各种技术中介机构和技术交易所。深化其功能。提供市场中介、经济、信托、咨询、科技信息等多种中介服务,培养熟悉技术贸易业务的职业经纪人队伍,完善农村技术市场的法律实施和监督系统,加强农村技术市场管理、维护技术市场秩序、建立仲裁机构、为各类主体提供平等竞争机会。

3.2提高基层科技服务水平

(1)启动基层科技示范工程,引导科技资源下移。以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三农、问题解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经济发展中关键、紧迫的科技问题,选择一些适合基层实施的星火富民项目,上下联动、基层科技部门具体组织实施,以明显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为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典型示范,市、县科技部门工作要向下延伸,向基层倾斜,提高对基层科技工作的覆盖面,将星火富民摆在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的中心位置,长期坚持不动摇,真正把科技的恩惠撒向农村、

第3篇:农村科技与经济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劳动力;教育科技

引言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然而在发展中产生了新的问题,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小农经济是否仍将是农业发展的出路”“明天的地谁来种”,这些都影响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本文在借鉴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莱西市夏格庄镇3个农村(西夏格庄、夏南庄、杜家疃)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从多角度对农业及劳动力的充分利用提出了措施,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研究内容分析

早期对于农村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学者李翠红(2016)在《莱西如何跳出农业看农业》中指出:农业的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农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减少等问题,但莱西夏格庄镇出现的农业困境与之存在差异。其次莱西夏格庄镇的农村存在农业劳动力断层,但学者们的研究缺乏对农村劳动力断层中中年妇女的分析,在调研中发现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较多,其普遍缺乏就业意识和就业渠道。莱西市夏格庄镇3村经济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莱西市夏格庄镇3村农业发展现状

合理的农业补贴有利于分配国家财政支出,能够使农民获利,提高生产积极性。但在走访中发现夏格庄镇三村普遍存在农业补贴少,农民积极性差的现象。夏格庄镇农业补贴只给种植小麦的一亩地补贴163元,无化肥、农籽的供给,163元的补贴对于农民来说已是微不足道。其次农业对农民的收入增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农民所获收入入不敷出。在走访中,村民称粮食的收成越来越差,承包土地种植胡萝卜的亏损严重,收购粮食的价格也呈现廉价化。农民在农业生产上失去了积极性,除种地之外又无其他合适工作,仅仅依靠农业来发展农村经济略有不足。

(二)莱西市夏格庄镇3村农业劳动力断层现状

莱西夏格庄镇农村农业劳动力断层有以下两方面。首先年轻劳动力外流,出现空心村现象。在走访的90户人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占多数,家中基本都是老人,孩子们均外出打工。26岁至33岁劳动力转移占36%,35至45岁劳动力转移占20%,独留老人守护村庄。其次是务农妇女多,缺乏就业渠道。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中年妇女,围绕她们的无非是日常琐事,洗衣做饭闲来聊天等,这一部分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缺乏职业技能,同时思想观念滞后,缺乏走出去的勇气和信心。

(三)莱西市西格庄镇3村教育科技现状

莱西市夏格庄镇的三个农村有2000余人,但是教育资源与之相差甚远,每个村只有一所幼儿园,无图书室等文化场所,村里务农人员文化水平低。其次科技水平落后,农业生产方式未与新技术结合。农村的生产方式主要还是依靠劳动力体力劳动,从播种到收割为农民自己完成,缺乏新技术的辅助,使农业发展缓慢,农民体力负担重。政府也未将农业技术设备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莱西夏格庄镇农村经济发展的困境主要在于农业、劳动力和教育科技这几个方面,经济类型单一,缺乏产业链,未对农产品精加工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村经济转型仍困难重重,新型产业走向农村路途遥远,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的道路也是布满荆棘。

二、影响因素分析

(一)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国家政府对其支持力度欠缺,首先农业补贴少,服务项目单一,只停留在为农民提供一些微不足道的补给,导致农民积极性较低,农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也下降;其次高新技术走进农村和全方面的服务项目均未出现,未对农民进行科学种植方面的技术培训与指导,农业生产也缺乏高新技术的扶持以及先进生产工具的帮助。

(二)教育科技水平落后

教育水平的高低制约着经济发展,夏格庄镇的3个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农民在专业技术和知识方面掌握的少,对于农业科学技术有主观排斥心理,加之农村受教育层次高的人才外流较多,使得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与普及难以进行。其次农村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大多中年妇女不愿外出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农村人在经济发展中缺乏敢闯敢干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很难形成创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三)缺乏村办企业,经济结构单一

村办企业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实地观察发现,夏格庄镇这三个村庄无村办企业,村内只有一条主要干道通向外界,与县(市)级交流少,不利于村办企业的开展,导致务农妇女无就业渠道,劳动力资源浪费。村里的经济结构单一,缺乏新型产业,难以增加村民收入,未能对农村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经济发展谋求新出路

(一)政府鼓励农业,支持农业产业

政府首先应给予较多的优惠政策,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其次增强农业科技支撑,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最后,农村生产者大多处于基层,对外界信息了解相对较少,政府应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帮助农民做出准确的决策。政府在鼓励农业发展的同时应支持农业大生产项目,形成规模化种植,方便机械化作业的使用与普及,形成规模化经济。

(二)创办村办企业,增加就业机会

鼓励创办村办企业,村民可自由选择资金入股与技术入股,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尝试将新兴产业与传统农业相结合的方式,比如“互联网+农业”、“互联网+传统工艺”,实现农业信息的数据化、精品化,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开展订单业务等,发展传统工艺———雕花葫芦等,可用互联网走向世界,为农村妇女等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三)农民提高素质,创新发展思路

在知识科技高速发展下,农民不应该沉浸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首先应主动学习农业生产新技能,学习手工艺品加工,创造经济价值。其次农民应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培养农村知识型人才,这样在一代代的的努力下,农村的整体素质才会提高。最后对回乡工作的外出劳动者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创业,拉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翠红.莱西如何跳出农业看农业[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06:39-40.

[2]刘丽伟,高中理.“互联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基于农业产业链视角[J].世界农业,2015,12:18-23.

[3]徐鲲.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内在机理及制度创新[D].重庆大学,2012.

第4篇:农村科技与经济范文

资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备前提和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虽取得了较大成就,但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接踵而来。农村大量人口有效转移而耕地流转不畅,直接造成了许多良田荒芜,而部分无法转移的人口坚守面积极为有限的耕地,直接形成了劳动力浪费。我国农村传统大水漫灌、小畦漫灌的做法,使得农用水资源浪费严重,我国每立方米水产粮约为1千克,而多数发达国家大多都超过2千克。受几千年来的保守思想影响,农民习惯持有现金或储蓄而不愿投资,造成了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部分农民因“万事不求人”观念作祟,操办了齐全的、使用率却极低的农用机械,这是农业专用资产的浪费。农村还普遍存在着河沟中水草、秸杆、林木以及宅基地等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地膜以及增长剂的大量使用,造成了普遍性的农村面源污染。农民的生活垃圾,经过千家万户的日积月累,不少农村地区已经形成了“垃圾围村”的严峻现实。农村在面临着内源性污染日益严重的同时,来自城镇的外生性污染也对农村环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法则,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化解农村资源瓶颈与环境约束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生产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将组织内成员的耕地统一规划、合理流转,将原本零碎的田地整合成片进行适度规模生产,减少了耕地资源的浪费,规模化生产也有利于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采用入股方式将分散农户的资金集中起来统一购置农业设备,既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也避免了农机设备的过度闲置。加工、销售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闲暇的农民和难以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拓展了新就业渠道。现代生态学(Modernecology)强调必须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把人类的任何活动限制在生态系统可承受的弹性范围以内,方能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目的[6]。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拓宽了传统农民的生产视野,既注重当前生产发展,也重视基于环境承载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因地制宜地推广农业环境技术、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如畜禽的粪便、生活废水等,进行沼气池和土堆发酵处理后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通过集体谈判、运用市场手段化解农村外生性污染问题发挥着组织和领导作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职能的履行,对农村“发展主义意识形态”操纵下的“伪增长”行为形成了遏制,有效地避免了我国农业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陷阱”之中,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圆润共生和高级化演变。

二、科技创新与推广、农业效益提高职能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科技有硬科技和软科技之分,硬科技是指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产技能、技巧及其设备工具,软科技是指农业相关的管理才能、决策能力、智力水平以及制度创新等。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技术虽靠祖辈相传和世代效仿积累了许多精耕细作的传统方法,但与国际现代先进水平相比,无论是硬科技还是软科技,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还相当落后,存在较大差距。2013年,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仅为0.77%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2%以上的水平;我国50%以上的优良种子、70%以上的高效化肥、100%的高端农药基本上是由国际资本提供和掌握[7]。在成果转化与推广方面,也因制度不完善、投入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民综合素质较低等原因,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与推广率不高的问题还普遍存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25%左右,不足发达国家的1/3,我国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也依然延续着传统的耕作模式。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整体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农业的根本出路靠科技,这是国际经验佐证的共识。科克伦及约翰逊的农业技术扩散应用理论同样认为技术进步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因[8]。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扎根于农村,熟知当地农村土壤、气候等自然禀赋以及作物生长特性,也了解当前所用技术的缺陷所在,为种子改良、农用设备改进等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意见。如,黑龙江绥化市兴聚农业科技合作社就是由当地聚宝繁种联合社与绥化农科所、北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成立的合作经济组织,三方发挥各自比较优势,逐渐形成了“科研—推广—生产”互动循环体系,既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也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最直接、最有效的作用,就是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有效的建设力量,促进生产的发展[9],这种组织本质上是对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制度创新,也提升了我国农业管理水平。农服部门兴办型、政府发起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与纵向体系较为完善的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合作,有效地解决了我国当前农业科技推广中横向协调性差的问题。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通过能人效应、典型示范、咨询指导等途径,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起了推动作用。如,甘肃兰州永登县中川大接杏产销协会带头人,不仅自学了大量果树栽培技术、果园管理知识,还手把手地教社员嫁接、种植、果园规划布局、果树病虫害辨认及防治等技术和知识,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周围农民不断走上了致富道路,当地水果生产效益明显提高。以科技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业效益,实现农民“生活富裕”,既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社会职能,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任务。

三、文化传承、文明进步职能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我国有着五千多年漫长悠久社会历史,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这些传统文化虽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积淀深厚,但在我国近代历史中,这些文化遭受了很大的摧残和破坏。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健全,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市场经济强化主体竞争意识、利益意识、自主自立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这毫无疑问是人类社会进步。但市场经济也会因资本追逐利润本质的影响,产生负向变迁而导致个人唯利是图,滋生拜金主义,进而冲击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如广东肇庆以高文化品位享誉世界的端砚,其年产量在20世纪50年代末只有几百枚,在唯利是图观念驱使下,到90年代已经膨胀到了50万枚,其中不乏假冒、伪劣产品,严重影响了端砚文化传扬。市场经济负向影响具体作用到我国农村领域就表现为农民社会责任感的日益丧失,使农村生活逐渐失去了原本独到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农村传统文化的断代和衰退,使农村年轻一代无法对农村产生认同感、归属感。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更高形态。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村传统文化的衰退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农村文明的进步。根据新制度学派(Neo-institutionalschool)的观点,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是正式和非正式约束的集合;正式制度由政府供给,表现为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等形式;非正式约束包括价值信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是社会约束体系的重要构成[10]。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是非正式制度建设[11]。任何组织都是深嵌在特定文化与社会背景之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具有现时文化背景的章程对组织内成员的行为规范提出了具体要求,改变了有些农村地区唯利、唯亲的处事准则,形成了新的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和价值信念。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社员之间通过互相调剂劳力、互用农机具以及经验交流、技术传授等活动,传承和弘扬了我国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销售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与农村、农业以外的区域和部门的业务往来,将外界新观念、新思想输入到农村,更新了农民传统落后的意识形态,形成了新文明风气。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领社员致富的榜样示范,改变了广大农民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激发了他们勤劳致富的热情和愿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化解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资金投入不足、设施滞后等问题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较好地弥补了政府在这方面的缺位和失位。因此,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文化传承和文明进步社会职能,通过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四、村庄治理职能与农村民主政治的进步

村庄治理是指政府、乡村组织以及村民等利益相关者为了增进乡村利益和促进乡村社会发展而共同参与、谈判和协调的持续互动的过程或状态[12]。村庄治理涵盖了农民日常生产生活及农村集体经济等多重内容,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特别是税费改革后,大部分村庄陷入“原子化”状态,村庄治理面临着“无人参与、无钱举办”的局面[13]。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当今,大量农村精英外出务工,根本无心参与村庄治理,这无疑制约了村庄治理水平的提高。村集体经济的管理与监督也是村庄治理中一个极为棘手的难题,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不择手段通过骗选、贿选等手段混进村干部队伍,使村集体经济成了村干部个人及其利益集团的“敛财金库”。如广东江门古井镇某村林某、钟某两次贿赂选民,当选村干后非法转让和倒卖土地、侵吞村委款项以及郑州花园口镇申庄村原村支书侵占近16亩农地建别墅出售等事件,都是典型案例。更应警惕的是,受低俗电视、影碟中暴力情节的不良影响,不少农村地区缺少教育和缺乏判别能力的青年开始崇尚暴力,给村庄治理带来了新的隐患。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詹姆斯N·罗西瑙(JameN.Rosenau)认为,治理是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虽未得到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的管理机制[14]。在村庄治理中,有许多角落和事务都是授权机构难以触及的,未得到授权的组织充当了事实上的治理主角。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农民家庭为基础单元,把农民整合到同一利益联盟里。利益追逐是经济主体行为的原始驱动力,利益联盟则是参与各方理性妥协、互相认同的结果。利益联盟的形成有利于避免和化解农村内部各主体间的矛盾和冲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向社员宣传遵纪守法,合法经营的思想,提高了农民的法律意识,为村庄法制建设奠定了最为重要的思想基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使村庄治理中形成了“农民、合作组织、村两委、基层政府”等多元治理主体[15],增强了村庄治理的内生性力量。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社员通过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来共同管理组织事务,这本身是一种能减少个人主义和机会主义并可有效避免道德风险的关系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必将对村庄治理产生深远影响。多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通过设立监督机构,强化了廉洁监督和财务监督。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让农户分享到了外部规模经济和分工经济,提高了农民家庭收入,增加了农村青年接受正规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如河南灵宝市信达果业合作社不仅使社员亩均增收约3000元,户均增收约2万元,其每年开展的20余次技术培训,也使社员受益匪浅。总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村庄治理,促进了农村民主政治进步。

五、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职能与农村人际关系的和谐

第5篇:农村科技与经济范文

摘要:农村经济发展有赖大批有文化、懂技术、高素质的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更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 :经济 农民 素质 科学

调查显示,农村居民具有科学素养的比例极低,为城市居民的六分之一,只有全国公民具备的科学素养的30%,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这一庞大的落伍群体,已成为影响生产率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并导致劳动力素质不高。全国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比例较高,科盲更为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一、农民较低的科学素质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的影响

1.拖慢农业市场化进程。由于长期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农民的营销观念局限于小农经济的“生产什么产品就销售什么产品”的思想之下,而不是按照目标客户的需求,按照“消费者需要什么产品就生产什么产品”的知道思想去组织农业生产。再加上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严重的特点,常常使得农产品生产与需求反差过大,造成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加大了农业生产的风险。

2.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研究证明,农民的文化素质与其收入水平成正比,农民的文化素质越高,越容易寻找和掌握致富的机会。农民的素质低下,农村的劳动生产率也很难得到提高,收入就很难增加。而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即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条件。

3.阻碍农技进步与推广。目前,在我国农村,由于农民的普遍素质低,从而导致了科技成果不会用、不敢用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业科学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进而影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4.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素质相对低下,往往对经济增长盲目追求,采取一些缺乏组织和长期规划的不良行为,造成农业生态资源和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边际产出效率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阻碍精神文明建设。长期以来,大多数农民在空闲时节缺乏进行积极健康的娱乐活动,一些地方宗族、地域观念根深蒂固,封建迷信盛行。农民的保守观念、宗法观念、封建等级观念大大地限制了他们的眼界,许多农民往往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在愚昧习俗面前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关键对策

1.完善农村科普工作措施,提升农民科普教育水平。加强对农民培训是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对于科协工作者来说,要注重经验的积累和模式的探究,特别是树立“三服务一加强”的科学技术协会工作新理念,把探索、创新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作为加强党的基层执政能力、带动农民科学素质提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来抓好。在服务“三农”中,突出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村一品”为突破口,发挥市、镇(街道)、村三级培训网络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开展培训,呈现出以科技开拓“一村一品”,以“一村一品”拉动农村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化,开创农民素质培训新模式。

2.加强城乡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源,完善科普工作平台。科技馆不仅是开展科普工作、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因此,要加快市科技馆的建设步伐,并积极发挥现有各类场馆和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在农村,科普宣传栏是科普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落实长效机制,做到专人负责、经常维护、常换常新。

3.加强农村科普队伍建设,夯实科普工作基础。要站在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科普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实施农村科普员全覆盖工程作为―项重要任务来抓。要进―步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兼职科普员的培养,顺应新形势的新要求,逐步做到“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

4.推进农村科普教育创新,培养新型实用人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农村科普教育工作也应不断创新,要大力普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科技知识和有利于农民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树立环境意识、生态意识、资源意识,倡导“低碳”生活,发展“低碳”产业。科普内容及形式应力求生动活泼、雅俗共赏,以满足农民科普教育需求。

综上所述,民以食为天,三农问题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首要关键。因此,必须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全面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农民尽快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切实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艳芳.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兰州学刊,2009

第6篇:农村科技与经济范文

论文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在于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具有广阔的前景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13亿人口.其中农业人口9亿多人,农业劳动力超过4.5亿人。“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三农”问题既是困扰我们多年、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世纪性问题,其影响的严重性和全局性已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三农”问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来想办法、出点子、拿措施。农村职业教育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培养新型农民为主要目标,以反映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科学、新技术、新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在服务“三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将为实现科技兴农、科技创新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探讨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使其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更为有效地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成为当前一个极为紧迫的课题。

1 “三农”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加快解决“三农”难题,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又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也应相应的得到提高,而我国的农村还很落后,农民重视教育的意识还很淡薄,加之广大农村地区科教事业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迫在眉睫,需要有关政府部门和基层教育工作者勇挑重担。

1.1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人才培养的贡献

受长期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影响,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民在某种意义上讲还是弱势群体。农民整体素质低于城市市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文盲率较高。因此,需要“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业新型劳动者,即新型农民。农村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合农村经济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基础职业技术素质和掌握适当的专业实用技术为着眼点,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对初中级人才的要求与成长规律,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实践表明,职业教育不仅能塑造现代的新型劳动者,培养出大批技术型、工艺型、管理型人才,而且职业学校还是科技传播的重要阵地,是推广科技成果的重要纽带。它能通过教学和多种宣传途径,把新科技传播、普及、推广到全社会,利用自己的优势搞“实验田、示范田”,建立科技辐射联系点,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形成多层次、多功能,遍及整个社会的科技推广网络,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农村职业学校已成为农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基地。

1.2农村职业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举办的一种重要教育类型,一个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成度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按照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改变劳动力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协调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占有很大优势.贫富的差距不仅仅因为勤劳和懒惰,而缘于知识的差距。古语说“天道酬勤”。现在还应加上“天道酬智”,因为劳动者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与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1.3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围绕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内容,面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需要开设课程,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大力推广新型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转化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探索出一些较好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通过推广科技项目和实用技术,服务“三农”。农村职业学校一方面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实施科技开发和技术攻关,推广农业新技术;另一方面开展对口支援活动。进行实用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送科技下乡。这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实行产教研结合,农村职业学校已成为农村实用新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基地。我国的农业科研。仅靠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所远不能够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它们多半远离乡村,有着诸多的不便。而农村职业学校扎根于农村,能及时了解“三农”的需要。并依靠农村职业学校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实施产、教、研结合,针对“三农”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加以解决.并通过基地示范迅速推广,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1.4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民继续教育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农村人口多、文化素质低,满足广大农民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需求.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民对学习和培训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对知识和技术的渴求将是农民群众的重要需求.因此.在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  1.2农村职业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举办的一种重要教育类型,一个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成度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按照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改变劳动力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协调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者占有很大优势.贫富的差距不仅仅因为勤劳和懒惰,而缘于知识的差距。古语说“天道酬勤”。现在还应加上“天道酬智”,因为劳动者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与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必由之路。

1.3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围绕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内容,面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需要开设课程,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大力推广新型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转化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探索出一些较好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通过推广科技项目和实用技术,服务“三农”。农村职业学校一方面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实施科技开发和技术攻关,推广农业新技术;另一方面开展对口支援活动。进行实用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送科技下乡。这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实行产教研结合,农村职业学校已成为农村实用新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基地。我国的农业科研。仅靠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所远不能够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它们多半远离乡村,有着诸多的不便。而农村职业学校扎根于农村,能及时了解“三农”的需要。并依靠农村职业学校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实施产、教、研结合,针对“三农”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加以解决.并通过基地示范迅速推广,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第7篇:农村科技与经济范文

关键词:民族地区成人教育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8-188-0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所吸纳的劳动力日趋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每年净增600700万或更多的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出现农民工“返乡潮”,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力骤然增大,对我国的农民就业、耕地和农业生产环境的保护形成巨大的压力,严重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然而,危机中蕴藏着机遇。农民工“返乡潮”也正是培训农民工、提升农民工素质的有利契机。因此应该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对返乡农民工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指导,进而促进劳务产业升级,增强转移劳动力的市场竞争能力,以屈为申,实现更高层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1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者受教育状况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而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人口与自然资源紧缺的矛盾还会加剧。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但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不高,9亿多农村人口中,有2亿多文盲和半文盲,占整个农村人口的23%。农村从业人员中平均受教育程度不到7年,其中文盲和半文盲占到了8.96%,小学占33.65%,初中占46.0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1.35%,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或通过技术培训的不足20%,而美国的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为13年,且大部分农场主都是农学院毕业;日本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为14年,农民中大学生占农民总数的5.9%以上;荷兰农民大部分是高级中等专业农校毕业,而且每年还有将近20%的从业农民进入各类职业教育学校,接受专业性的继续教育;德国农民中有6.7%是大学毕业,有54%接受过至少3年的农业职业培训。我国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只占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的2.7%,占全国农业总人口的0.06%,远低于美国和日本。我国平均每万亩耕地中仅有0.8个农业技术人员,每万亩森林仅有0.53个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我国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现状影响着农村家庭的经济来源。例如以种植业收入为主要经济来的家庭比例,受教育水平在小学及以下的高达81.5%,初中占到77.8%,高中占52.4%。低层次的劳动力,不仅限制了我国农业科技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难度,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国际化的重要因素。有很多研究证明:劳动生产率、收入水平都与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呈现正相关。农业部一项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年均收入高中比小学要高出1.6倍;初中比小学高出1.4倍;小学比文盲高出0.5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研究报告认为,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43%,初中毕业可提高108%,大学毕业则可提高300%。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农民是否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取决于他们能否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农村蕴藏着的巨大的人力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其根本问题在于这些劳动力资源的文化科技素质必须提高,而素质的提高必须依靠教育。

2发展成人教育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高效转移的根本保障

一个国家的经济由贫穷到富裕的发展过程中,一般都经历着由落后的农业经济部门向先进的工业生产部门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过程。由于先进的工业部门所要求的技术水平和能力相对较高,从农村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必须掌握相应的技术才能顺利地实现这种转移,这就需要大力发展成人教育。通过成人教育广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提高接受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能力,才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合理转移,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是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需要,也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不可或缺的手段。但我国农村劳动力不仅文化水平低,而且所受专业技能培训也十分有限,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既制约了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劳动力转移层次的提高。一方面,低素质的“农民工”难以在劳动力市场上和“下岗职工”相抗衡,另一方面,低素质使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周期的相关程度增大,因为缺少文化和技术的农民工往往只能选择在建筑、运输等部门干脏活、累活和苦活,经济过热时,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就会增多;一旦经济萧条,“农民工回流”现象就会出现。这样一来,使得中国特色的农民工流动就业随着经济周期而上下波动,这一点在2008年底全球经济危机下表现得非常明显。而在“返乡潮”中,返乡的主要是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继续留任或找到新岗位的多为文化水平较高或有一技之长者。可见,无论是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还是从转移的稳定性来考虑,切实做好农村教育工作,提高作为农村发展主体的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农村发展的当务之急。第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一批懂市场经济规律、善经营、会运用先进科技技术的农民人才;第二,农村城市化建设、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乡镇企业的发展均离不开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过去农民进城打工干的都是“苦、脏、累”的活,现代社会打工不光靠体力,而要靠技术、知识和智慧,这就需要农民不仅要学农,而且要学工、学商,学习法律知识等。因此,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从而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科技、经营、法律等综合素质,是实现剩余劳动力高效合理转移的根本保障。

3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最佳途径

劳动力素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和规模起着关键性作用。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水平的主要手段,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介。教育的形式有多种,各有偏重和优势。但对于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而言,除普通义务教育之外,发展农村职业与成人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生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对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的根本问题在科技、在教育”,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而职业与成人教育正是教育与生产的连接点,是将科学知识、专业技术转化在劳动者身上,使科学技术这一潜在生产力变成现实生产力的手段,是培养、提高、更新劳动力的根本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职业与成人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全国农村职业与成人初等和中等学校占全国职业学校的60%以上,为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不能升高一级学校的农村青少年和广大农民创造了更多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累计扫除青壮年文盲8681万人,培训农民工12.9亿人次,每年为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800万农村劳动力提供转移前培训,有力地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农村职业与成人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是直接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教育和培训,开发他们的潜力,提高他们掌握运用科学技术、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变化和社会改革的能力。职业与成人教育,在教育功能上具有直接性、速效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最有效最迅捷的途径,农村职业与成人教育则能够直接、迅速的提高农民素质,根据经济发展需要,灵活多样地培养多层次多规格多方位的技术专业人才,造就一大批具有经济发展意识和较强劳动技能的新型劳动者。同时,以农民培训为重点开展农村职、成教育,使农民掌握在非农行业就业所必须的技能,获得相应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使他们具备参与人力资源市场竞争的实力。可见农村职业与成人教育在提高当代农民整体素质中始终发挥着核心作用,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有效转移的强力助推器。

4农村成人教育推动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应对措施

基于我国目前教育体制及国情,发展多层次与多类别的农村职业与成人教育,是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进而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的最有效措施。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政策和法规,采取有力措施,多方筹措资金,以形成社会各界共同投资办学的多元化模式来加大对农村职业与成人教育的投入,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高效务实的农村职、成教育规划,以统筹发展为长期战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4.1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与成人教育体系

为适应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和整个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的要求,必须建立农村职、成教育快速反应机制。应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这个中心,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龙头,高、中等农业院校为依托,远程教育为主要方式,乡(镇)农村教育资源和推广机构为补充,创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的农村职业与成人教育体系,实施“农民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农村发展需要,创造性、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素质齐备的现代农村劳动者队伍。

4.2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灵活设置专业

应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积极发展农村职业与成人教育,要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方针,积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专业和课程,确定办学模式和途径,以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领域为原则,以减轻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为目标,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目的,因地制宜地进行一些实用性强、目标明确的职业与技术培训,如短期技能培训与业余长期教育相结合、企业培训与政府培训相结合等,实现多渠道、多方式的培训,便于农村劳动力灵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式。强化“一技一训”、“一业一训”,系统培训和急用培训并用,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要逐渐使农民培养起要就业就要培训的思想观念,增强农村成人与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提高农民教育的有效性和广泛性。在培训内容上不仅要培训相关的就业技能,还要向他们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文化知识,从而能有效利用培训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又提高综合素质和自我学习进步能力。

4.3以就业为导向,倡导定向培训

大力发展灵活多样、实用高效的农村职业与成人教育,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农村职业与成人教育的重点。根据市场和企业的要求,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体,以适应岗位技能要求为目标,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工种、不同的岗位进行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加大农村职业技能教育,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在培训方式上采取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校乡联合等形式,面向农民工开展定向培训,提高劳务培训的针对性,让农民真正看到培训带来的收益。同时,注重劳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全方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使农民工逐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既要“对口”,还要“接口”,这样才能变盲目流动为有序流动,可以避免盲目分散转移中因供过于求给城市带来的外地人员过多而产生的社会问题,也可以缩短民工适应企业生产需要的时间。

4.4为发展本地经济,提倡创业培训

为本地区就业创业培养人才是地方农村职业与成人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2009年我国农村劳务经济将面临着一个转型期,即由向外输出转为向内挖潜输入的关键时期,要积极开展回乡创业培训,加大本地就业培训和创业的补贴力度,建立回乡再学习、再就业的政策机制。在培训方向上采取积极稳妥的方式,立足本地培训资源,提供优惠的资金使用和用工优先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大力发展个体经济、中小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扩大本地的劳务需求,并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实现跨区域流动与就近转移联动,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找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与在外人员返乡投资所求的结合点,加强要素回流的载体建设,努力为返乡创业者构筑创业平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扩大本地劳务需求。要创新理念,加强协调,牢固树立“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的理念,将引“凤”还“巢”工程作为扩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经济质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破口。

农村职业与成人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农村终身教育的主体。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重视“三农”工作的大好时机,通过思想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和内容创新,提振精神,大力发展农村职业与成人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经济法律综合素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高效合理转移保驾护航,最终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整个国家经济的繁荣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梁雪妮,那世英.大力发展农村成教,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中国成人教育,2004(6).

[2]梁雪妮.论农村职业与成人教育对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要性[J].教育与职业,2009(5).

[3]刘怀廉.中国农民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第8篇:农村科技与经济范文

关键词:农业发展、城市经济;经济模式;问题、策略

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一直处在小农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农业经营体制下,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完善的趋势下,我国不断加快着改革开放步伐,尤其是在加入WTO后,我国农村之前分散的小生产方式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下,也使我国农村经营组织中的小企业对外生产经营能力萎靡而且在竞争中很容易被淘汰。从另一方面而言,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过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这种变化是我们充分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国家的富强不能单纯依靠于外向经济的带动力,想要抵御金融危机,以我国的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拉动内需以及刺激国民消费,努力发展繁荣国内经济市场,强化内向经济的发展是极为必要的,更关键的是,需要着重提高全民的购买力,在我国国民中,农民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有着潜在的生产能力、购买和消费能力,特别要注重农村市场,农村合作社,农村企业,发展农村经济,开发农民的生产力。现如今农村生活水平和人均收入都在不断地提高,但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

二、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先进农村经济发展体系相比较,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仍是起步阶段,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整体实力弱,承担风险能力差;农村经济内部运行不规范,并不遵循合作制的基本原则,而是反映出合作制原则与公司制原则的一种混合,突出表现在农村经济组织的治理结构没有形成民主控制的决策机制,没有建立按照盈余返还的收益分配分配机制。不少合作组织被发起人所控制,普通农民社员的参与度低,普通成员与组织没有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一些系列的问题,本文就农村经济体系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方面缺乏国家的政策支持,我国目前还没有以农村经济发展体制及发展组织配套相关的法规和扶持政策;无论是以企业拉动型还是政府牵头型,以及项目引子等形式而建立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企业或组织,还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各类农村合作社,都存在缺乏国家相关立法就法规的支持,各个农村合作组织都是通过组织内不约定和合同作为规范的准则,缺乏相应的法律条款,这使得我够农村经济在抵御风险是会出现漏洞或不和谐。因此,除了政府推动型合作经济组织,在其它多种类型合作经济组织中,法律地位的问题就摆在农民一方的面前,其组织在法人登记注册、信贷、经营、税收优惠等各方面存在着许多困难,自己的合法权益便无法保障。因此,建议我们国家在重视农村经济创收的同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是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章可循。

另一方面缺乏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维护。农业现代化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农业体制为稳固基础,自完成以后,农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土地的所有权归集体,农民享有使用权。目前,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公司须成为农业的经营主体,要以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经营、管理,从而最终实现规模效益。然而,据悉目前全球还未有一个以公司为农业经营主体的国家。可以说,我国农业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实行家庭为基础的农业经营体制是功不可没的。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得以改善、农民素质水平提高的同时,许多符合中国农村、农民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在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过程中油然而生。然而在以家庭经营模式运行的我国农村经济模式,在国际竞争中也凸显出作用的同时也显露出很多问题。由于家庭经营模式为主是的很多经营疏于管理和生产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对品牌的建立缺乏概念,使的我国农村经营产品走不出国门,发挥不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针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特点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经济未来的发展策略

当前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前提下,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和提升的空间。本文针对我国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策略作出如下分析。

一方面,坚强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和人才战略,自建国以来,我国家领导人就把农业问题类为中央头号文件,农业的发展关乎我国人民的民生和温饱,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我国领导在农业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基层干部经济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对于经济和管理相关知识应加强学习,结合其实际工作情况互相学习和交流,不停止对自身政策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的提升。并且要重视培养农业专业人才,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同时鼓励中青年农民到经济技术发达地区去工作和学习。另一方面,鼓励那些大中专毕业生走入农村,鼓励那些走出农村后学有所成、有一定资金积累的人回乡创业。

另一方面,加强科技投入和品牌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提倡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将农业科研成果切实有效的应用到千家万户。对于农业的科技扶持包括从下列几个方面。首先,加大对于科教兴农的投入力度。在加大财政对农技研究推广的转移、支出的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科研究推广,而对于农业产业企业,更要加大投入力度,从而达到促进其自主创新发展的目的。其次,通过以深入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为前提,建立起一个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从而创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信息体系。再次,应该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以及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做好对于基层农技所的设备、技术应加大投入力度,以及数量更多、更专业的农技推广人员的投入。并且,在推进、加强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同时,做好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与此同时农业品牌竞争力要不断的进行巩固和提升,同时加大对农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成功构建以生产、生态、经济、文化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对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的推进,既有利于推动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全国产业布局;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农村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提高在全国区域的协调发展。

总结

第9篇:农村科技与经济范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以及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劳动力剩余、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在系统分析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有建设性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经济;资金;技术;信息

党的十要求,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构建和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已有长足进步,但未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态势,在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1.1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自身生产及经营的农产品。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的总量日益增加,但并未达到农民所需要的程度[1]。特别是有些农产品存在较大的波动性,以致于农民收入难以保证。此外,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有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到农民的收入。通常在农产品增产时,市场价格往往较低,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同时,在国家出台的政策影响下,往往农产品缺乏最低收购价保护,进一步使农产品价格难以提升。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整体发展态势难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影响到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导致农民收入难以提高。

1.2剩余劳动力过多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过剩的情况,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农村人口和土地间存在较大矛盾。伴随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农业机械化操作后,农村劳动力剩余情况日益明显。在此形势下,对农业劳动力需求会大幅降低。如此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也使经营规模减小,不利于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

1.3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看,农业科技的投入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农业科技研究队伍、科技推广及宣传、管理机构完善等方面的投入存在不足[2]。因资金投入、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农业生产服务体系不完善。同时,因服务体制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使农业生产服务体系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在农村存在新生产技术推广难、农业信息缺乏等问题,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推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2.1充分发挥经济发展要素作用资金、技术及信息是经济发展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3个要素,诚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而言也是如此。只有将3个生产要素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可实现新年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首先,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为基础,资金缺乏则农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则无法高效运转,所以要加大资金投入,不单单依靠财政投入,还应拓展农村资金筹集渠道,政府应出台扶持政策,加大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力度,鼓励企业参与到农村经济建设中,以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需求;其次,一方面要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的科研力度,不断创新和改进生产技术、农产品品种,开发更多优质高产的农产品品种[3];另一方面,要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完善基层农技推广站,及时向农民推广新生产技术、新品种,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最后应充分发挥出信息的效用,主要是市场信息,只有准确掌握市场信息,才能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农业生产,才能确保农产品对路销售,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保障农民的经济收入。

2.2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首先,农业政策的有效执行需要相应法律法规给予保障。近年来,虽然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与农业科技推广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可操作性不强,约束力也不够。因此,要不断推进法律体系建设,把国家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相结合,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保障农业科技的顺利推广[4]。同时,有关部门也需要制定相应的监督机制,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受到社会和国家的重视,如此才能督促各地区各级政府推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给予农业发展必要的指导。其次,各级政府应增加经费投入至基层科技推广中,大力支持基层公益性组织,充分保障基层农业生产技术推广部门的利益,进而带动更多的社会性机构参与到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中来。此外,政府还应利用专项经费开展试验田、农业机械、仪器设备购置等工作,支持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保证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最后,要优化农技人员结构,全面提升农业技术生产工作者的素质。要想推进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建设,就必然需要人才的支持。所以,要积极优化农业生产技术队伍的结构,强化技术人员的专业和能力建设,使他们能真正参与到农业经济建设中,发挥出重要作用。而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视并加强对农业生产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进而带动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

3结语

农业经济发展是我国“三农”建设中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收入,也关系到农村的和谐稳定,同时还关系到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所以,在认清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下,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及信息等作用,推进城乡建设,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技展望,2015,23(6):144-146.

[2]管明旺.试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山西农经,2014,11(7):201-202.

[3]张令玉.论创新区域经济大发展模式之实操战略.北京:中国经济出,2012(3):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