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教育的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教育的核心素养

第1篇: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摘 要: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炙手可热的教育话题,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灵魂。“山品教育”是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山品教育;核心素养;校本课程

一、核心素养的含义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适应其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具体落实到小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上,各个国家的表述稍有不同,我国从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等为清华附小学生呈现的目标中,大致可确定以下几点: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体质强健,至少有一项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有健康的心态,悦纳自己,友善乐群,自强不息;有“天下情怀”,爱祖国,爱人民,有为社会服务和奉献的公益精神;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乐于学习、敏于求知,既能自主学习,又能与人合作;有良好的审美情趣;有敏锐的环境感知能力和信息捕捉能力,学会适应,顺应发展。

二、山品教育

“山品教育”是我校研究开发的校本课程,我校充分利用了学校地处白云山下的优势,旨在培养具有像山一样的品格――稳健宽厚、笃实好学、秀外慧中的人才,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山品教育”所有课程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考虑时代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极具自主性、丰富性和差异性,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目前,“山品教育”开设有管乐、舞蹈、美文诵读、绘画、电脑制作、观鸟、植物识别、羽毛球、棒球、下棋、剪纸、儿童文学欣赏、趣味数学等41门课程。

“山品教育”教学资源丰富,白云山和祖国名山大川优美的自然L光、丰厚的历史文化任我采撷,学校按不同课程、不同层次编写了“山品教育”教材,并与社区、社会培训相结合聘请教师,有外聘人员,有热心教育的专业人士。

三、山品教育对培养核心素养的作用

“山品教育”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重大作用。

“山品教育”所有课程都以社团活动形式进行,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充分展示才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

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学生充满自信,不断激发灵感,体现出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智慧。管乐队70多个队员,分A、B两班,有时独练,有时合奏,既有乐器,谱架要拿,还要搬凳子,拿教材,但学生有条不紊,互相帮助。即使外出参加比赛,学生也训练有素,表现出严明的纪律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舞蹈队的姑娘们,不管春夏秋冬,严寒酷暑,都穿着薄薄的舞蹈服在地板上摸爬滚打,压腿、下腰、劈叉,满头大汗,但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

棒球队的男生们,平时可能大大咧咧,但一到训练场上,就俨然成了勇敢的运动员,他们戴着防护套,投球,击棒,跑位,挥汗如雨,却乐在其中。

科普、植物识别组的学生,更表现出顽强的意志。他们经常周末跟着教师行走在白云山的沟沟岭岭、树树藤藤之中,刮破手脚、蚊虫叮咬是常事,但他们乐观向上,积极探索,把书本知识和实际观察结合起来,通过颜色、形态、气味等判断植物,培养了严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落实“山品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制订了“山品明星”评价表,从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习惯、优秀品质、客观效果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由学生自主评议、投票表决,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学习能力、个人成长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学校自开展“山品教育”特色课程后,以山品课程为载体,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在永平片2016学年小学教育教学综合评价中荣获B组(优质学校组)第一名,白云区一等奖。学校经典美文诵读表演节目荣获白云区一等奖,轮滑比赛项目获得广州市团体第二名,管乐队参加“2016年第七届广东音乐邀请赛”获管乐专场比赛银奖,棒球队在2016年广州市青少年棒垒球赛中荣获第四名,羽毛球队在2016年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比赛中荣获小学男子团体第六名,田径队在永平片第七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获公办小学组团体总分第六名,学校还获得白云区2016年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据统计,2016年全校师生共获奖120项,其中团体12项,教师45项,学生63项。在期末各学科的检测中,学生成绩也稳步提升,位居片、区的前列。

自然生活中,山有山的伟岸,海有海的深沉;草有草的翠绿,花有花的艳丽。印度思想大师奥修说过: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去比较。

核心素养,就是要关注每个生命个体的质量和价值的提升,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山品教育”校本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动手实践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突出学生是现实生活中“完整的人”,是独立的自我,对培养核心素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健词:核心素养 教育改革 途径

一.核心素养的涵义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中,各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各国纷纷组织专家、学者制定核心素养模型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OECD于1997年12月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2003年OECD出版了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建构了一个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己”和“人与社会”三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它超越了直接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框架,包含了认知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创新能力以及态度、动机和价值观,同时认为反思性思考和行动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核心素养”就是在一定时期,能够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的最关键、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超越了传统的行为主义教育目标,体现了全人教育理念;凸显了教育的本质意义;它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彰显个体与社会生命的活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途径

1.课程内容结构的调整。从课程改革的实践路径来说,课程目标的落实必须通过课程结构与分布来得以完成。因此,在更新了课程目标之后,如何将其以更加合理的方式分布在各学科课程之中,是所有改革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通过合理分配核心素养目标,各学科着重落实培养和实现某一或某两种核心素养,综合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与整体分布相较而言,这样的结构分布更能凸显学科课程的特色,也减轻了各学科所承担的目标任务。当然,它存在的不足就是核心素养目标本身的系统胜就相对被弱化了。

2.逐步构建“因材施教”教学模式,获得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因材施教”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教育类课程学习要注重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具体教学中,各学科要根据不同专业、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兴趣、学习要求,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而是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与能力,也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

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改革给考试领域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重大挑战。传统的考试测验方法在内容和表现上过于单一,命题时不仅未能充分考虑学生问题解决、科学探究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纸笔考试方式本身也会存在诸多限制,难以在真实情境下测查学生问题解决、创新以及品德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素养与能力,因此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的需求。

3.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改革。要创新考试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当前,许多新的评价方法逐渐应用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评价当中,这些方法对于我们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改革也有借鉴意义。总的来说,进行学生学业能力和素养的评价主要有以下两大类方法。一是基于大规模测试的评价方法,包括学生学业成就测验和相关的问卷调查,前者主要依照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考查;后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身心状态、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测查。二是基于日常数据积累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袋等方法。当然,除了这些方法外,探索其他更多行之有效的质性评价方式,并且有效利用评价结果,仍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重心。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出,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突出强调在获取知识后形成的关键能力和人格发展。一定会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亦会促使我们思考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教育课程目标怎样确定、课程体系怎样建构、教学内容和方法怎样选择、评价方式怎样改进等诸多问题,适应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程目标的变化,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01)

第3篇: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学科素养;初中化学;化学兴趣;启蒙教育

化学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刻,老师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让学生们形成化学素养,发现化学的本质,培养化学思维能力。在以往的教育中,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背诵概念与原理上,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科素养培养自然受到了影响。部分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对有的物质性质没有掌握清楚,引发了很多笑话。比如有学生因“一氧化二氢”可能引发呕吐而呼吁禁止它;有学生因“二氧化碳”可能导致温室效应而认为其没有使用价值。随着新课标核心素养的明确提出,老师在化学教学中要进行启蒙教育,重点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思考。

一、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现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已经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在探索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构建。核素素养包含着学生的各项能力,包括自主发展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一般包括化学思维、化学能力、化学信息素养与化学精神。化学核心素养的本质是育人,老师在化学素养的培养中,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最根本的位置,要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理解其中的原理。初中学生刚学习化学,他们一方面对化学有着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他们不具备化学思维。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化学课程的特点,在设计上多选择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化学中的知识。这样,学生才会具备化学素养,树立科学的态度,养成化学精神。

二、目前初中化学启蒙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化学基础薄弱在很多学生看来,化学属于化学家的研究范畴,与自己的生活关联性不大。部分学生虽然认为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也不会过多研究化学,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同时,初中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化学,对化学还不是很了解。因种种原因,导致初中化学教学效果不明显,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背诵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但是因学生没有与生活建立联系,导致学生在记忆过程中非常困难,即使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记住,如果长时间不用,也会很快忘掉。另外,学生对教材中的很多物质都不认识,教材中的化学现象都是学生生活的反映,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记住了其化学性质,但是很难在生活中应用化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部分学生面对生活中的难题,很难用化学知识解释。初中学生的基础薄弱是影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阻碍因素。

(二)缺乏学习氛围化学体系非常庞大,但是初中化学课程开设得比较晚,与其他科目相比,学生学习化学的时间非常少。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知识,都需要学生们掌握,但是部分老师在升学的压力下,教学心态比较急躁,他们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总结一些常考的知识点,学生根据老师的计划学习,导致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在课堂上,老师以教材为主,带领学生们学习一些浅层次的东西,不断灌输化学理论知识。但是对于实验教学则没有充分利用[1]。众所周知,化学离不开实验,几乎所有的结论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但是部分学校因实验器材设备的缺乏,学生们无法进行实验操作。另外,部分老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不想在实验方面花费较多的时间,导致实验教学流于形式。初中化学课堂本应该发挥启蒙作用,但因种种因素导致学生学到的化学知识没有灵活性。

三、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启蒙教育措施

(一)培养化学意识与观念在化学启蒙教育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就要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与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化学思想是学生认识物质的重要基础,学生们通过化学学习,化学理念便慢慢养成了,对各种社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便会有自己的想法。因此,老师在化学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学生,通过常见的一些物质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用化学的思想去解释造成各种问题的原因。比如,在学习“燃烧”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观察蜡烛燃烧的反应,并提出问题:“同学们,蜡烛燃烧会产生什么样的物质呢?”学生们在下面思考开了,老师接着提问:“蜡烛产生的这种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老师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发现化学中的每一个现象都与自己的生活密不可分。这种方式不仅会让学生们明白化学反应的规律,还会让学生树立化学思想与观念,这对学生以后的化学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也形成了。

(二)培养化学思维与能力虽然初中学生在初三才开始学习化学,但是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启蒙教育中,老师仅仅是引路人。因此,老师要发挥学生的潜能,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们的思维在探索中得到开阔。同时,老师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用化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2]。例如,在实验“氢气还原氧化铜”中,为了探讨氧化铜是否已经消耗完,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化学知识解释,老师在讲解知识点时,可以给学生们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根据老师创设的情境思考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不仅会增加,还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到达真正启发学生的作用[3]。

(三)培养化学学科精神初中化学属于启蒙教育,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物质的结构与形式,最终的目标是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学科精神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在化学课堂上,要让学生们看到化学对我们生活的贡献。为达到教学效果,老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们树立科学精神[4]。首先,老师要用化学中的重要人物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通过门捷列夫、侯德榜等人物,让学生们了解他们在各自领域中对化学所做的贡献,学习他们探索、坚持的精神,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其次,老师要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在学习教材中的知识点时,老师要让学生们自己探索,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不断改变条件,总结化学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精神。在核心素养视角下进行化学启蒙教育,老师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教材的特点,通过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们喜欢上化学。学生也要发挥自己的智慧,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四、结束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时期,学生们对化学的了解不多。老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们打好基础,通过引导,为学生打开化学的大门,让学生在化学的领域中主动探索。在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生活的意义,让学生树立化学思想,并给学生创建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美妙,提高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许宏林.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启蒙教育的分析[J].新一代:理论版,2018(10):31.

[2]丁丹丹.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启蒙教育的思考[J].化学教与学,2018(001):15-19.

[3]贾广英[1].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启蒙教育的思考分析[J].下一代,2018(9):1.

第4篇: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高等教育

1.前沿

国家重视素质教育,2010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定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了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的本质要求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2014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随后给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该总体框架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问题具体化和细化,为落实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和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奠定了基础。目前,高等工程教学是高等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高等工程教学尤其需要重要学生核心素养教育质量。目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评估手段。因此,本文基于工程教学专业认证理念,构建层次分明学生核心素养实践操作体系,健全具有高等工程教育特点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

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内容详实和具体,最新2015版通用标准包括7个大指标、37个小指标组成及专业补充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遵循三个基本理念: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这些理念有利于引导和促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落实在培养目标制定和评估、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及质量监控机制的全过程中,采用学生学习效果、能力提升作为标准来评价教育质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并重视教育质量提高,使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以立德为根本任务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相同的教育理念,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能够适合于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实践。

3.学生核心素养实践操作

为了有效地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核心思想,有效地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实践操作体系。(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前提。培养目标要求能够反应专业定位,学生达到能力及具有的综合素质。依据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制定面向社会公开、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符合学校定位的培养目标,同时培养目标需要涵盖学生核心素养的3大方面内容。同时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后预期取得的成就。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和学生核心素养理念,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在国家工业制造业领域从事专业相关技术或管理工作岗位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类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通过5年左右的社会和职业领域实践具有解决生产或管理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能力、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健康生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能够通过自学途径拓展知识,更新自身知识体系结构,适应自身发展,学会学习。(2)毕业要求。毕业要求的制定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专业需要制定明确的、公开的毕业要求,并且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达成。为了达成专业制定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需要依据培养目标的标准落实学生的培养,并依据毕业要求来表达和具体化学生核心素养所需的能力。为了有效地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结合学生核心素养内涵,依据最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需要制定12条毕业要求,并且毕业要求覆盖以下内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工程专业知识、工程问题分析及表述、方案设计、复杂工程问题表达、现代技术工具使用、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社会责任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团队合作、终身学习。具体包括知识运用能力,复杂工程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健康生活能力,学习能力。明确了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后,为了达成相关标准内容,需要设置课程体系,支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定量化分析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效果。结论目前,工程教育认证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它基于学生产出的能力培养,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能够适合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随着培养体系的有效落实必然能够提升我国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春华.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学科组建设[J].教育视界,2016,9:22-25.

[2]苏继红.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教育改革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7:88-90.

[3]一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34:1-1.

第5篇: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英语;核心素养;培养与践行

小学英语以课堂的教学教育和课后的反思教育为主来培养和践行核心素养。针对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六个方面都有相应的教育方式和践行方法。小学英语教W致力于为学生以后更好地践行核心素养和学习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英语教学现正处于改革创新发展的新阶段,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改革发展和核心素养的践行问题,下面笔者就实际教学中如何践行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提出几点意见。

一、人文底蕴的培养和践行

人文底蕴具体是指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小学生通过英语的定期学习和熏陶,不仅可以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和技巧,还可以积淀下一定的人文底蕴。例如,在进行“My school”这篇课文的教学时,笔者首先会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的了解,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对学校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具体的了解,而后,笔者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时间带领学生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去,通过带领学生对学校进行参观,为新语言“Where’s the teachers’office?It’s on the second floor.”的呈现做铺垫。而后笔者还让学生在合适的地方进行模拟,让学生尝试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新语言“This is our school.It’s clean and beautiful.”体会书本的具体内容。在具体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笔者还会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主动提问并对他人的提问热情回答,有意识地给学生介绍有关校园的各种信息,在这些活动的背后,其实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科学精神的培养和践行

科学精神不论是在什么领域都是我们所推崇的主流思想。在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也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指导。那么如何在小学英语中培养并践行这种科学精神呢?我们可以这么做,举个例子,在教“At the zoo”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会提前一周让有条件的学生在父母的陪同下去动物园实地看看动物,对于没有条件的学生则会要求他们通过网络观看一些动物园小动物的视频,以便学生了解小动物的外貌,为学习“It’s short and fat.It has a long nose.”等句型做铺垫。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会带学生重温在动物园的情景,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将动物的形象展示给学生,然后再通过口头简述或是电子朗读的方式来向学生大致介绍各种动物的特点等。最后,再循循善诱地告诉学生要自觉培养科学的意识、实事求是。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事实与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求真意识,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三、自主学习的培养和践行

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可能会认为学习就是做好教师布置的任务就行了。很明显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念,学生学习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安排,更多的应该是学会自主学习。学生要能在课堂以外的时间能够做到主动求知、主动探索,这才是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由于小学生认知发展有限,大多数的小学生都还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要想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学会自主学习,必须从引导学生思想开始,从每一堂课开始,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四、健康生活的培养和践行

我们核心素养中提倡的“健康生活”,这也是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核心素养。何谓健康?我所理解的健康就是不但要拥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拥有一份积极乐观的心态。而我们英语教师要做的就是向学生传递这份积极乐观的心态。以“Colour song”为例,这种歌的情感比较欢快,所以,我们教师可以在教室内和学生进行一次歌词的接力小游戏,一名同学领唱“Purple and orange and blue”,接着全班唱“I can sing a rainbow,sing a rainbow,Sing a rainbow now.”或者也可以男女生分别唱前两句,最后一句合唱,同时,选择一名学生担任指挥,让课堂更像舞台。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英语,不仅可以起到激发他们对英语课的兴趣,让学生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还愉悦了我们教师的心情,消除了疲劳,让我们更积极地投入工作中。

五、责任担当的培养和践行

在小学英语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举办一些有关英语的比赛,比如说英语写作比赛、朗读比赛或者情景剧比赛比赛等,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能够通过活动学习致用。例如,在大合唱“Walking in the sun”时,由于是全班性的比赛,所以对于整体的协调和团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有学生应当将整体利益放在首位,教师应在教学歌曲之前,培养学生集体意识,提高学生责任心,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合唱活动中来,担起班级一分子的责任。同时教师也应该多给予学生鼓励,尤其是对于在唱歌中表现不佳的学生更要如此,予以适当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更好地进步。通过团队性活动,培养学生大局意识及责任感,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促进核心素养践行。

总之,小学英语教育在培养和践行核心素养上仍然需要大多教育人士以及社会人士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探讨,在课堂改革的道路上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我们教师都不应惧怕,要勇于向前,积极克服改革路上的困难。

参考文献:

第6篇: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一、课例设计理念

课例设计在以上要求基础上遵循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教学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微课辅助学生学习,通过情景体验式实践教育,小队合作探究,寓教于乐在技能学习的同时德育渗透,探究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新途径。

二、课例学情分析

高校大学生,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生理功能,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自我概念增强,喜欢合作探究和展示自我(特别是男生),在篮球运动方面也基本掌握了一定的篮球技术动作,具有一定的攻击性,但绝大部分学生基本功不扎实、配合意识较差(特别是女生)。因此,教学中要做到区别对待,关注学生差异和兴趣,发展学生自信,以鼓励为主,及时反馈,组织学生互帮互助,师徒结对,合作探究。

三、课例教材分析

《传切配合》是篮球运动中运用较广泛的进攻基础配合之一,学习传切配合的目的是:学生通过学习明确传切配合是2-3人间有组织、有目的的进攻合作行动的方法。传切配合的特点是:参与人数2-3人,局部地区完成,灵活性和随意性较大。传切配合是组成全队进攻战术的基础,是运用最为广泛和有效且的进攻战术基础配合。课例重点是:横切,纵切,隔位传切配合(空切)技术动作的运用;课例难点是:恰当传切配合的时机选择和接球上篮的动作链接。

四、课例教学流程

教师提前备课整合资源制作或下载传切配合相关的教学微视频,课前一天通过班级qq群把微视频推送给学生提前预习。课中教学流程包括准备活动部分、基本活动部分、结束活动部分。其中准备活动部分包括:(1)课堂常规部分:①体委整队、师生问好、报告人数、安排见习,教师强调体育品德教育和上课规范;②教师宣布课的内容《学习传切配合》并分组6组(男123组+女123组)。(2)一般性准备活动部分,包括:①简单队列练习、全场慢跑2圈;②关节活动;(3)专项准备活动部分:传球与切入练习(图1)。基本部分包括:(1)小组内合作探究学习3类传切配合与展示;(2)小组间合作探究学习3类传切配合与展示;(3)小组间半场4vs4尝试运用3类传切配合。结束部分包括:(1)肌肉放松练习;(2)课堂小结、课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课后拓展包括:①在课余篮球锻炼中尝试和队友配合运用包含横切、纵切或空切传切配合;②观看奥运会篮球比赛视频1标注本场比赛内的传切配合时间段用迅雷看看软件截取相关的传切配合片段反复观看并学习,尝试运用;③上交给体委你所剪切的传切配合片段,体委合成传切配合班级集锦微视频,并在班级中展播学习;④观看NBA直播,识别传切配合;(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五、课例场地布置

课例所需场地器材包括:篮球场3块、标志桩18个,篮球50个,呼啦圈6个,秒表、哨子、文件夹各一个,ipad及其支架3台。具体场地布置示意图可参考下图2。本课例场地器材及其布置仅供一线教师参考,具体教学可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师资等硬件灵活改变。

第7篇: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素养;校本科研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6-0020-02

首先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指出:只有全民身心的健康发展,才能称得上全面的小康社会;因此,发展学校体育将成为今后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其次,社会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而当下的大学毕业生却满足不了或者达不到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要怎么培养,这些都是我们教育者要面对的问题。据统计,2015年全国中小学在校生农村留守儿童达2019万,面对这么庞大的群体,我们深处农村的教师,特别是体育教师,更应该对这个问题进行认真思考。

一、背景分析

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要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为了满足社会各种人才的发展需要,国家提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主体是学生,离开学生谈核心素养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学生的成长也离不开教师的发展。

从哲学的角度看:对于同一层面上的两个事物而言,它们之间的距离越近,代表它们之间的联系也越紧密,彼此之间的作用与影响也就越大。因此,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务必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心理学“一致论”指出: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内在关联性紧密,教师发展是学生成长的基础,确保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得到重视和加强,农村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越来越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概念分析

1.学生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校教育中,个人逐渐掌握应对复杂社会的能力,以及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具备的道德素养与健全人格。在核心素养大背景下,各校研究的重点不一样:学生核心素养评价、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学校学科素养建设等,这几个维度都可以阐述。要使核心素养顺利落地,除了关注学生自身素养发展之外,抓好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显得尤其重要。

2.教师专业素养: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教师帮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自身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以及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的职业素养及课堂创新能力。

3.体育学科素养:体育学科素养指集广大教师的热情与智慧,积极组建团队,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同时积极关注教师自身成长,并制定教师发展规划;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提升学校体育文化的一种能力。通过“体育学科素养”建设把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与团队建设抓起来,实现农村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农村体育队伍的建设发展。

三、发展策略分析

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目标,学校应依托体育学科素养来实现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及团队建设。我们开展学校体育教学研究,力图通过教师培训,使体育教师在“教学管理,科研探索、团队意识”等方面促使教师专业发展。厦门市农村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民工的孩子,受条件制约,导致很大一部分体育教师不知道该怎么发展自己。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不及城乡学校,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学校自身的特点与农村体育教师自身的闪光点,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发展。

1.基本思路

(1)教师专业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人才,这就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农村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旨在通过参与体育学科素养建设,让教师的“教、研、组”三方面都有所提升,能更好地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各方面能力。

基本思路: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通过校本教研来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搭建校本教研平台,让教师展示自我,提升自己;通过专家引领、名师指导,创建校本科研模式,组织大家进行课题研究、校本课程建设,寻找学校体育特色来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

(2)教研组团队建设:个人的发展离不开集体这个大环境。教研组顾名思义要注重“教学、研究、组织”三个领域建设。农村体育教研组建设通过“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理念,搭建教研平台及科研模式,构建队伍文化及体育特色”三个方式来完成教研组建设。

基本思路:由学校组织竞聘选拔一名有责任心的组长,再由组长确定团队口号及发展目标,以一定的目标和理念来组建体育教师共同体,形成团队文化;再设若个备课组,协助教研组完成各项工作。

(3)体育W科素养建设:体育学科素养发展需要团队建设,而团队发展要求有“人、口、才”几个基本要素,应充分挖掘各教师的长处,形成团队合力,以实现体育学科素养利益最大化。体育学科素养建设的具体内容:从课堂教学与运动训练提升、教师科研模式的研究、体育教研组文化的构建三个方面进行。

基本思路:由教研组统一制定学科发展目标、口号,形成团队文化。每位教师提供一张生活照,每张照片下配上教师的毕业学校、专项、特长以及取得哪些教育教学成果;写上每位教师的工作信条与发展愿景,形成学科素养文化。

2.发展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大背景下,我们要先构建农村学校体育学科素养发展的研究思路,成立农村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小组,挖掘本校体育特色;根据本校体育特色及教师个人特点,探索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思路。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策略重在目标的确定,由目标引领行动,会使措施的制定与选择更加明确。制定体育学科素养建设发展分三步走,根据学科特点,立足课堂,密切结合教师专业发展,开展具体的行动研究。

(1)个人发展策略。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目标与详细的三年或五年规划;每个月进行一次小结,每个学期进行一次跟踪评价与考核,对照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与队伍建设规划,看整个发展目标进展的如何。教师专业化发展可以依托“教学竞赛、论文撰写、课题研究、团队建设、备课组活动”几个渠道来进行。

主要措施: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立足校本科研,校本科研主要是以学校自身为科研平台,全组教师就课堂教学、运动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研讨的一种活动。挖掘学校体育特色,明确每位教师优缺点,进行合理分工,形成以各项目为研究对象的课题研究小组;把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罗列出来,共同研究,以具体的项目研究带动教师个人科研能力的发展。

(2)团队发展策略。制定教研组团队建设发展规划,统领教师个人专业素养发展规划;教研组长应该由一个负责任、有大局意识的体育人来担任;一个好的组织,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能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学校层面要做好教研组长的选拨聘任工作。

主要措施:教研组团队建设规范校本培训。开展教师教研培训,形成条例,每两周一次,每次要有活动主题,明确主持人;积极开展备课组活动,进行教师专业方面的研讨,例如,教育教学理论的探讨,教学设计的提升,学科问题的沟通,说课评课的研讨;积极组建青年教师培训班,在专家地引领下开展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培养,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等。

3.学科建设策略

成立w育学科素养研究小组,统筹三年或五年的学科素养规划建设,并明确各项目具体负责人;创设教师教学平台、教师科研模式、团队制度文化;制定发展评价机制,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与队伍建设发展。包含了三个维度:课堂构建意识及专业能力提升;教育科研意识及校本研讨能力;核心素养意识及团队文化认同。

主要措施:体育学科素养培养应立足于团队文化建设。农村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发展要立足于教研组内进行,强调教师个人在团队中的位置感与责任感;每次活动中教师的个人感悟要及时共享,并形成反馈机制;关注全员参与,注重老教师与新教师的带教对接,并形成定期的反馈机制。

四、总结与建议

教研组应集全组教师智慧,打造体育学科素养建设平台,进行多种形式的学科教研,使教师获得先进的理念,并获取将理念变为行动的方法。挖掘本校或本区域体育教学的亮点与特色,分析体育教师队伍资源,把握学校体育教学问题,选好研究的突破口,将问题转化成课题。

1.总结

(1)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要依托学校或当地的体育特色来进行。

(2)教研组是每个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家”;各位组员要齐心协力,形成合力。

(3)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带领年轻教师成长,构建名师队伍,促进教师共同发展。

2.建议

(1)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重在心态的培植;有为才有位,让自己忙碌起来,持之以恒做一件事。

第8篇: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 审美教育

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为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部分,审美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主要是通过现实美与艺术美等形式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应在美学理论的基础上,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紧扣语文教材,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结合学生实际,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雅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健康生活并创造美好的新生活。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

鲁迅说过这样一句话:“审美可以辅翼道德。”王国维也曾说过“美育实施者不仅能够丰富人的情感,实现完美状态,而且有利于德育、智育的开展”。可见审美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心理学普遍认为,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主要分为三个:情感、意志与认知,文化心理结构主要包括审美心理结构、伦理结构与智力结构。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大力开展,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美启智,以美育人,以美怡情,以美健体,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审美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丰富的情感性,高中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审美教育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感情丰富的审美教育比单纯的智力教育与纯粹的思想教育有更大的优越性。审美教育能够理性引导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情感表达更为自然。审美教育的开展,其作用不是画蛇添足,而是锦上添花,有利于学生情感的丰盈。审美教育是培养具有丰富情感有血有肉的人的需要。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应直指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审美教育归根结底是情感的教育。审美教育最终是学生审美情感的养成。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要对学生审美情感加以引导,使学生思维深刻、情感丰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积淀人文素养,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提升审美能力。因此审美教育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二、挖掘美育元素,明确审美教育的针对性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开展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脍炙人口,那些风流蕴藉的文章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元素,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坚决摒弃急功近利的庸俗教学观,要多一点发现美的意识和激情,教师要凭借专业慧眼,努力寻找美育元素。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文章体现了奇险美;《荷塘月色》等文章体现了幽静美;《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等文章体现了悲壮的行为美;《滕王阁序》体现了语言典雅美;《逍遥游》体现了浪漫美……这些美育元素都是审美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根据教材中不同风格的美育内容,教师要明确审美教育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浓墨重彩,要放大拓展,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去想象、感受、体验,接受美的熏陶,陶冶美的情操。进而学会鉴赏美、评价美、表现美、创造美,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三、基于核心素养,加强审美教育的实效性

(一)贴近地面,深挖美的意蕴

语文教育是“言语”的教育,鉴赏体悟美,必须抓住语言文字,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丛林中穿行,采撷鲜花和果实。我们坚决反对借审美教育的名义,把语文课上成美术课或音乐课。特级教师肖培东在给教师培训时曾经举过这样的例子,有位青年教师上《米洛斯的维纳斯》,在课堂上大谈特谈中外名画甚至中外名胜古迹,在介绍的过程中配以音乐,作为语文教师的角色变成了艺术教师的角色,语文课变成了艺术欣赏课。语文课堂的审美教育,必须贴近地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体味语言文字的美,流连于字里行间,沉浸于墨韵书香,通过朗读玩味等手段,深挖文章美的意蕴。

(二)创设情境,激发美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识过程跟所处的情境密切相关。教师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要以语言文字作为起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善于设置具体教学情境。教师创设的情境如果能被学生接受,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春江花月夜》时,可以采用配乐朗诵、画面展示等方法,让学生感受“春江花月夜”之静谧之美,感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阔之美,感受“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的朦胧之美……进而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激活学生的审美思维,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多种,可以利用网络上的各类资源包括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可以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美的情感。

(三)读写融通,引导美的创造

阅读是一种输入,写作是一种输出。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所以在语文审美教育活动中,要做到读写融通,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观察、审美想象、审美创造,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热爱生活,拥有一颗滚烫的心灵,用审美的思维去思考,用审美的技巧去表达,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批评生活中的假丑恶。例如学完了苏教版必修五《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这一专题,同学对庄子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笔者给出这样的材料作文:庄周梦蝶的故事极为美丽,庄周做梦,自己变成蝴蝶,翩翩飞舞,遨游各处,梦醒后,自己却不确定是自己化成蝴蝶,还是蝴蝶化成自己,说出时空和观念之间巨大的区别,因此,思想能够消除物我之间的界限,突破时空与观念之间的束缚,充分享受自由。学生都能认真审题,对人类的思想进行了思考,部分同学写出了很有见地的文章。读写融通使学生由审美感知、审美情感上升为审美创造。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属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重视审美教育的意义与作用,充分发掘各种审美元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雁.聚焦隐性课程的研究――如何让高中语文的审美教育更有效[J].文教资料,2012,(21):26-27.

[2]郭素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施教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33.

第9篇: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然而,在具体的化学课程教学中,如何既进行化学知识的传授,又进行学生道德的培养,实现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机融合呢?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一章第四节“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为例,阐述具体的教学设计和过程。

一、教学内容及其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四点:第一,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蒸馏、萃取、分液、重结晶、柱层色谱等;第二,现代仪器分析知识――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第三,分子式确定方法――实验式与相对分子质量求算;第四,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主要功能是:为学生后续进行有机物性质的学习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有机合成、提纯等)提供知识基础;为学生研究陌生有机物物质结构提供程序性思维模型。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为陈述性科学知识,无感彩,较少包含德育素材和资源。

二、融知识于德育化教学情境中

化学是一门与生产实践、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科学,化学规律的发现、化学物质的性质、化学物质的发明或合成都有其历史。因此,化学课程教学需要情境化,通过创设情境,使呆板生硬的知识生动起来。教师需要扣住情境,设计好作为学习支架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增强自我效能感,产生快乐的情感;同时,利用化学史或化学家的事迹,让学生了解到化学科学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贡献,体会到科学家的崇高精神,从而将陈述性的科学知识置于德育化的教学情境中进行传授,实现科学知识传授与学生道德培养的有机融合。

三、凝练双重内容线索

把屠呦呦团队发明抗疟新药――青蒿素而获诺贝尔奖的事件进行整理,作为情境材料编入学案中,供学生阅读。这份材料是双重内容线索的结合:一是知识内容线――蒿类植物中如何提取青蒿素,如何进行物质的分离提纯(涉及色谱柱法、萃取法、蒸馏、重结晶等),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和分析结构(涉及质谱法、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二是情感内容线――介绍以屠呦呦为代表的科学家的忘我精神、科学态度、查阅古籍、团队合作、科研接力等内容,让学生在阅读完材料后,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思考,以此产生情感触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见解和感受,让学生之间进行互相倾听和评价,最后总结知识和感受,实现知识与德性的“双成长”。

四、以题体系彰显教学目标

1. 设定学习目标

基于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指导思想,确定如下学习目标:能以青蒿素的研究为例,说出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模型;了解蒸馏、重结晶、萃取等分离提纯物质的实验方法;了解确定有机物分子式和结构的思维方法,并进行有关的计算;能根据提供的阅读材料,至少在某一个方面有触动或启发。

2. 构建问题体系

为实现上述目标,通过构建以下的问题体系作为学习支架,以引导学生的学习。

问题一:阅读完上述内容后,你对祖国传统医学――中医(中药)、青蒿素的问世、科研人员试验新药、夜以继日地工作、团队合作等有何感触?

问题二:如何确定蒿类植物中的青蒿素的结构,包括:操作的主要环节;从植物中提取、分离与提纯青蒿素时,涉及多少种分离方法;以碳元素和氢元素为例,说明如何对青蒿素进行元素分析;如何确定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

问题三:结合教材内容和已有知识,对蒸馏、萃取、分液、重结晶做一个更“精致化”的认识――这几种分离方法的原理、实验操作的要点是什么?

问题四:若已知青蒿素的分子式,如何确定青蒿素的结构,包括:基于已有的经验,阐述确定青蒿素结构的思路;科学家用了何种方法,快捷、准确地测量出青蒿素的分子结构,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问题五:研究有机物化合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是什么?

通过构建上述的问题体系,体现出在化学学科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重视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的认识模型;拓展知识学习的价值,让学生体会科学精神、形成社会责任。

五、教学实施流程